亨利八世

亨利八世
亨利八世

亨利八世

统治1509年4月22日—1547年1月28日

加冕日期1509年6月24日

前任亨利七世

继任爱德华六世

皇室都铎王朝

父亲亨利七世

母亲约克的伊丽莎白

出生1491年6月28日普拉森舍宫

逝世1547年1月28日怀特霍尔宫

安葬地点温莎堡

人物生平

亨利八世Henry VIII(1509—1547)是英国都铎王朝的第二位国王,亨利七世次子。亨利八世在位的38年是英格兰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其中最重要的是16世纪宗教改革。这次改革的基本意义在国家政治方面,而不在宗教方面,核心问题是亨利八世与罗马教廷决裂,导致英国形成完全的民族国家。这次改革从确立亨利八世与安妮博林的婚姻合法开始,到确保国王对教会的绝对统治而宣告结束。从表面上看,宗教改革是由亨利八世个人的离婚案引起的;从实质上看,变革是在英格兰民族主义和反教权主义日益高涨的情况下实现的,并和亨利八世的对法战争和西欧的国际格局变化都有一定的联系。他自1509年4月22日开

始在位,这时英国已经逐渐从一个欧洲偏远蛮荒及以暴政著称的小国发展成为有影响的专制极权国家,他的父亲亨利七世在位时,执行睦邻友好政策,将两个女儿分别嫁给苏格兰和法国的王储,为自己长子亚瑟娶西班牙公主阿拉贡的凯瑟琳为妻。但婚后不久他的长子因病去世,当时西班牙和法国不和,他为了维持中立不得罪西班牙王室,力图挽留长媳,经向教皇请示,(根据天主教教规夫妻结合是上帝的旨意,不允许离婚再嫁娶,丧偶再嫁也需要教皇批准。)教皇批准可以再嫁他的次子,当时只有12岁的亨利八世。

亨利八世18岁即位并娶寡嫂凯瑟琳,但他妻子只为他生了一个女儿玛丽(后来的玛丽一世)以后几次生育的孩子都早夭,此前英国尚未有过女王,而且有迷信说法说弟娶兄嫂不吉,他又和女侍官安妮·博林产生了婚外情,他让自己的主教宰相向教皇申请离婚,因为他这次婚姻是教皇亲自批准的,这为教皇出了一个难题,因为当时教廷亦不想得罪有强大势力的西班牙。教廷迟迟不能批准他离婚,而他的女侍官已经怀孕。他着急采取了多次措施,先把宰相撤职拘禁,再下令停止向教廷交纳教税,最后直至没收教会财产,迫使教皇开除他的教籍。在当时受宗教改革思潮影响者的鼓吹下,他宣布英国教会脱离罗马教廷,自任英国教会最高权威, 其间为处死数7万多人, 约为当时英国人口的2%。从此英国教会成为圣公会,基督新教的一个单独教派。圣公会实际上并非真正的宗教改革,因为它和天主教没有任何理论原则的

分歧,只是不承认教皇的权威,以英皇代替而已, 而圣公会的大主教与教皇的名称相同, 都是叫POPE, 教会的英文名称亦相同,都是Catholic Church, 只是为了与天主教分开, 改为英国公

教- Anglo-Catholic Church, 其他的只有部份礼仪简化了。

亨利八世的第二个妻子(就是安妮·博林)也只为他生了一个女儿伊丽莎白(后来的伊丽莎白一世女王),他一怒将第二个妻子以通奸罪砍头处死,因为他离婚再也不需要教皇批准了,第三位为他生了一个儿子爱德华(后来的爱德华六世国王)又因肺病去世。他先后娶了6位夫人,全部没有好结果:第一位逼迫离婚,第四位德意志新教公主协议离婚,第三位因病去世,最后一位因他去世幸免于难,另外两位被他处死。值得一提的是亨利八世与他的第二个妻子安妮·博林之前的情妇,正是安妮·博林的妹妹Marry Boleyn。而安妮·博林当初不愿像她妹妹一样只是做国王的情妇,于是给予亨利八世巨大压力要求成为“公众认可的”皇后。当然最后通过亨利八世与教会的决裂,不需要再获得教皇的批准,他与第一任妻子离婚并娶Anne Boleyn为皇后。此外他亦有大量情妇及私生子,後世的考古学家很多都怀疑他是死于梅毒, 并留下一个接近破产的国家。

他临死时设下遗嘱,由爱德华和他的后代继位;如果爱德华没有后代,爱德华死后由玛丽和她的后代继位;如果玛丽没有后代,玛丽死后由伊丽莎白和她的后代继位。他没有想到如此严密的安排,最后三位继承人都没有后代,伊丽莎白一世去世后,都

铎王朝也终结了,王位传给伊利莎白表侄女(苏格兰玛丽一世)的儿子。

头衔纹章

亨利八世的纹章亨利八世是第一个经常使用「Majesty」作为称呼的英国君主。另外他也不时使用「Highness」或「Grace」。

他统治期间皇室礼仪进行了一些变革。亨利最初使用的头衔是「蒙上帝恩典,英格兰和法国国王,爱尔兰领主亨利八世」(H enry the Eighth, by the Grace of God, King of England, France and Lord of Ireland)。1521年由于亨利撰文攻击马丁·路德、护卫罗马天主教廷,教宗良十世赐封「信仰的守护者」(Defender of the Faith)加入到正式头衔中。英国脱离罗马教廷後,保罗三世撤回了封赐,但国会法案宣布这一头衔仍然有效。

1535年,亨利在皇室头衔中增加了王权至高的语句,即「英格兰教会之首」(of the Church of England in Earth Supre me Head),1536年进一步改为「英格兰和爱尔兰教会之首」。

1541年,亨利让爱尔兰国会将「爱尔兰领主」头衔改为「爱尔兰国王」[10]。当时很多爱尔兰人认为教宗才是真正的国家首脑,领主只是其代表而已。这是有历史原因的:12世纪,教宗亚德四世将爱尔兰作为封地赐给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而教宗仍然保留名义上的最高权位。在这次承认亨利八世为爱尔兰国王的会议上,与会者首次同时包括了爱尔兰的凯尔特人酋长和盎格鲁

人贵族。此後直到亨利八世去世,他的头衔一直是「蒙上帝恩典,英格兰、法国和爱尔兰国王,信仰的守护者,英格兰和爱尔兰教会之首亨利八世」(Henry the Eighth, by the Grace of God, King of England, France and Ireland, Defender of the F aith and of the Church of England and also of Ireland in Earth Supreme Head)。

亨利八世的训辞是「Coeur Loyal」(意为忠贞的心),以心型加上文字「Loyal」的形式绣在他的衣物上。他的徽章是都铎玫瑰(Tudor rose)加上代表其祖母波福家族的吊闸图案(B eaufort portcullis)。

亨利八世的纹章是自亨利四世时代开始使用的英国王室纹章:四等分,交错显示蓝底的三支鸢尾花(Fleur-de-lis,代表法国)和红底的三只头朝正面、行走状的狮形兽(代表英格兰)。

生活嗜好

亨利八世非常博学多才,他的宫廷是学术和艺术创新的中心。他甚至用拉丁文写了一本书。发现美洲(新世界)给亨利的创新精神提供了全新的舞台,他是最早研习全球地理的欧洲统治者。1507年地图测绘师马丁·瓦尔德泽米勒(Martin Waldseem üller)和马蒂亚斯·林曼(Matthias Ringmann)出版了最早的全球地图,这个地图描绘了美洲大陆并将大西洋和太平洋分隔开来,这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理论[11]。发现美洲在艺术和科学领

域引导了一种探索发现的风气,亨利在他的宫廷和日常生活中充分发挥了这一时代精神。

亨利八世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弄臣,名叫威尔·萨默斯(Will Somers)。亨利八世热爱赌博,喜欢玩骰子。他年轻时擅长运动,特别是摔跤、打猎、室内网球。他也是音乐家、作家、诗人。他最有名的曲子是「与好伙伴一起消磨时光」(Pastime with Good Company),这首曲子也被称为国王的歌谣。亨利八世也参与过一些重要建筑的新建和改建,比如无双宫(Nonsuch Pal ace)、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礼堂(King's College Chapel)以及伦敦的西敏寺。亨利八世参与改建的很多建筑是查抄枢机主教托马斯·沃尔西的财产,包括牛津的基督堂、汉普顿宫、怀特霍尔宫以及剑桥大学三一学院。

家族成员

先代

亨利八世的三代祖先

父亲:亨利七世

祖父:第一任里奇蒙伯爵埃德蒙·都铎(Edmund Tudor)

祖父之父:欧文·都铎(Owen Tudor)

祖父之母:瓦卢瓦的凯瑟琳(Catherine of Valois)

祖母:玛格丽特·波福夫人(Lady Margaret Beaufort)

祖母之父:第一任萨默塞特公爵约翰·波福(John Beaufort, 1st Duke of Somerset)

祖母之母:玛格丽特·博尚(Margaret Beauchamp of Blet so)

母亲:约克的伊莉莎白

外祖父:爱德华四世

外祖父之父:第三任约克公爵、金雀花的理查(Richard Pl antagenet, 3rd Duke of York)

外祖父之母:塞西莉·内维尔(Cecily Neville)

外祖母:伊莉莎白·伍德维尔(Elizabeth Woodville)

外祖母之父:第一任里弗斯伯爵理察·伍德维尔(Richard Woodville, 1st Earl Rivers)

外祖母之母:卢森堡的杰奎达(Jacquetta of Luxembourg)

亨利八世的生平在文学里经常出现。威廉·莎士比亚曾写了讲他的历史剧。现代有好几部关于他的电影。最有名的是1933年的“亨利八世的私生活” The Pri vate Life of Henry VIII,和1 972年的“亨利八世的六个皇后”

妻子儿女

第一位妻子

阿拉贡的凯瑟琳(Catherine of Aragon)王后(1509年6月11日结婚1533年取消婚姻;死于1536年1月6日)未命名的女儿1510年1月31日1510年1月31日流产

亨利(康沃尔公爵) 1511年1月1日1511年2月22日

未命名的儿子1513年11月1513年11月

亨利(康沃尔公爵) 1514年12月1514年12月

玛丽一世1516年2月18日1558年9月13日1554年嫁西班牙腓力二世;无后代

未命名的孩子1518年11月10日1518年11月10日

第二位妻子

安妮·博林(Anne Boleyn)王后(1533年1月25日结婚;1536年5月19日被处死)

伊丽莎白一世1533年9月7日1603年3月24日没有结婚

亨利·都铎1534年1534年历史学家们不确定这个孩子到底是出生不久就死亡了,还是被流产了。因为这件事情被隐瞒,这个孩子的性别都未能确定。

爱德华·都铎1536年1月29日1536年1月29日死产

第三位妻子

珍·西摩(Jane Seymour)王后(1536年5月20日结婚;1537年10月25日产后十二天去世)

爱德华六世1537年10月12日1553年7月6日没有结婚

第四位妻子

克里维斯的安妮(Anne of Cleves)王后(原为德国公主,1540年1月6日结婚;1540年离婚;死于1557年7月17日)(传说这位女王面貌丑陋,生性传统,信奉路德教,亨利八世曾对这位新王后充满期望,可似乎,安妮的到来让亨利八世更为失望。)

没有子女

第五位妻子

凯瑟琳·霍华德(Catherine Howard)王后(1540年7月28日结婚;1541年离婚;1542年2月13日被处死)(曾是玛丽一世年轻时代的侍女,曾积极奉劝玛丽原谅父亲亨利,可是这并不奏效,玛丽一直坚持己见,而后凯瑟琳嫁给了亨利八世,成为他第五位王后,但终因政治上的纷争,顾虑,亨利八世不得不将其判为乱伦罪处死)

没有子女

第六位妻子

凯瑟琳·帕尔(Catherine Parr)王后(1543年7月12日结婚;亨利八世死于1547年1月28日;她再婚嫁给托马斯·西摩,新国王爱德华六世的舅父,并于1548年9月5日去世)没有子女

私生子女

Elizabeth Blount所生

Henry FitzRoy, 1st Duke of Richmond and Somerset 1519年6月15日~1536年7月23日,1533年娶the Lady Mary Howard,无子女

Mary Boleyn所生

Catherine Carey, Lady Knollys 1524~1569年1月15日1539年嫁Sir Francis Knollys,有子女

Henry Carey, Baron Hunsdon(生父存疑)1526年3月4日~1596年7月23日1545年娶Ann Morgan,有子女Mary Berkeley所生

John Perrott(长得像亨利八世,但没有证据证明他们是父子) 1527年~1592年11月3日先后娶Anne Cheney和Jane Pruet,她们及他的侍女Sybil Jones都为他产下子女

西方文明史 宗教改革

西方文明史 宗教改革对西方文明进程的影响 姓名:邓伟 学号:1314490009 班级:计算机国际班

在15~16世纪,南部欧洲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而北部欧洲则在进行宗教改革,到17世纪,这两场运动都接近尾声,虽然两场运动的矛头都对准中世纪堕落、腐败的罗马天主教会,但是历史结果却大相径庭:那些经过宗教改革而信仰新教的国家,后来都发展成为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如英国、荷兰、德国、北欧诸国以及美国等。宗教改革深深影响了西方文化的精神氛围,客观上为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现代化开辟了道路。而文艺复兴运动在科学和哲学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建树,意大利人极端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反而使道德更加堕落沦丧,与罗马天主教会成了一丘之貉。赵林教授指出:“文艺复兴说到底是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富庶世界,尤其是意大利的一场华丽而感性的时髦风潮,宗教改革则是贫穷而道德严谨的北欧世界的一场质朴而深刻的思想革命。”②当基督教成了罗马帝国的国教,并且获得高于王权的高高在上的权力之后,罗马教会不可避免地腐败堕落了,正应了那句话:“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教皇、主教及教士们表面上遵从基督教的精神—贫穷、贞洁、顺从,

暗地里却大肆捞钱,发“赎罪券”、买卖圣职,表面不结婚暗地却蓄妾,建立“宗教裁判所”,铲除所谓的“异端”,对任何与他们不同的观点都赶尽杀绝,荒唐地迫害所谓的“女巫”,完全背离了基督教的基本精神,道德的堕落、信仰的虚伪,仿佛历史又回到古罗马时代。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原本对罗马天主教会的荒淫无耻、虚伪伪善深恶痛绝,可是他们站在感性的立场而非理性的立场,过分强调人的感官欲望和感官享受,强调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这正中罗马天主教会的下怀,最终导致罗马天主教会和人文主义者同流合污。一个人文主义者曾说:“没有人比我再憎恶那些教士们的野心、贪婪和放纵生活的了。 尽管如此,我在教皇的宫廷上的地位还是使我不能不为我自己的利益而希望他们是伟大的。”③罗素写到:“大多数学者痛感当时教皇的罪恶,然而他们还是乐于受教皇的聘用。”④而教皇也给人文主义者提供了精神上的支持和金钱上的赞助。这一时期在文学、艺术上取得了很大成就,可是在科学和哲学上却是个“不毛的时代”,罗素说:“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几乎都不尊重科学,他们把在古代受到维护的那些迷信保留下来,从教会里得到解放的最初结果,并不是使人们的思考合乎理智,倒是让人对古代样样荒诞无稽的东西广开心窍。” ⑤因此有学者认为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之间并没有明显和剧烈的变化。过去学界普遍认为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以人性对抗神性,以人间对抗天国,具有反宗教反神学的意义,这可能是个最大的误解。 与对待人文主义者的态度相反,教皇视宗教改革者是死敌。15~16

亨利八世与英国的宗教改革

亨利八世与英国的宗教改革 摘要〕早年的亨利八世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出于与法国对抗的需要,他也打 着保护教皇的大旗,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即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 亲密合作。当听到在马丁·路德的倡导下,德国宗教改革运动正方兴未艾时,他亲 自撰文谴责马丁·路德,为教皇辩护,由此从教皇那里赢得“信仰捍卫者”的称号。 然而,几年后,形势就发生了一百八十度转变,亨利八世成为教皇眼中的头号敌人。 〔关键词〕亨利八世英国皇室宗教改革亨利八世实行宗教改革的导火线,通 常都认为是因为他的离婚事件。面对渐渐人老珠黄的原配妻子、原为西班牙公主 的凯瑟琳,因为她只生了一个女儿玛丽,急于要一个男继承人的亨利逐渐对她的 肚子失去了耐心,转而爱上了她的侍女、年轻但据说也不是很漂亮的安妮·博林。 亨利八世坚持要离婚,但是遭到英格兰国内正统天主教势力的反对,当离婚诉讼 提交给罗马教廷时,教皇克莱门特七世本来想批准,但他慑于凯瑟琳的侄子神圣 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威势,不敢贸然行事,只好迁延不决。亨利八世等不及了,于是就有了下列一系列事件发生。 1529 年9 月,亨利八世免除了执政20年的首席大臣、约克大主教、大法官 沃尔西,这是亨利八世跟过去决裂的一个重要信号。 接着,召集议会开始讨论宗教改革问题。两年后,在改革派的策动下,议会 通过一系列法案,规定教会所征收的税,一律停止上缴罗马教会,改为上缴英国 国王。同时,托马斯·克伦威尔为首的改革集团夺取了枢密会议内的主导地位。1533 年5 月,新任坎特伯雷大主教克兰默宣布亨利八世与凯瑟琳的婚姻无效,同 年6 月安妮·博林终成正果,加冕为英格兰王后。作为报复,罗马教廷开除了亨利 八世的教籍。而亨利八世则针锋相对,他在1534 年促使英格兰议会通过了“至尊法”,规定国王为英格兰教会唯一的、至高无上的首脑,并宣布与罗马教皇断绝一切来往。 从1536 年起,在托马斯·克伦威尔的主持下,实行了一系列新教化的改革, 制定了“十条教规”,简化了天主教仪式,批准英文版《圣经》在英格兰发行,发 布“十七条指令”,将英国国会国教化和国家机构化等。通过没收修道院的财产, 英国王室的财政基础得到了加强。英格兰的教会组织虽然和天主教会分离,但是 英国国教会的仪式和教义等,在亨利八世时期都留有很多天主教的传统。当时的 英国,虽然也有希望不要和罗马天主教会分离的天主教徒,但是大多数的民众对 于满足不在根本上改变教义和仪式,只是使英格兰的教会脱离罗马教皇的支配。 但是,也有人希望同欧洲大陆的宗教改革一样,在教义上也作出根本的改革。 亨利八世对历史的影响主要是他发动的宗教改革运动,自1517 年马丁·路德 将“九十五条论纲”贴在教堂的门口点燃了新教运动的熊熊之火以来,英格兰是唯 一一个自上而下实行改革的国家,事实上,这场运动迟早要来,而亨利八世利用 国家政权来推行,则使英格兰避免了像德国和法国那样因为宗教改革而陷入长期 内战的局面。此外,亨利八世时代,武力打败了苏格兰,还有议会的《联合法案》宣布威尔士并入英国,使不列颠的联合又向前迈进了一步。而他建立起了一支强 大的海军,则为后来日不落帝国的海上霸权奠定了初步基础。 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主要限于教会行政方面,他确立了国王对英格兰教会的 至尊地位,惩处了一批否认国王至上权威的主教和修士,还有拒绝承认亨利离婚 合法性的臣民。他把370 多所修道院的土地和财产收归国有,使英格兰的修道院

第六章__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第六章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文艺复兴运动发生于14-16世纪。这一时期是资本主义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发生、发展和封建制度逐步解体的时期。这是一场新兴资产阶级反抗作为封建制度思想支柱的基督教统治的文化革命和思想革命。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内容主要表现为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发展资本主义新文化。但这一文化运动是以经济的新发展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为基础的。正是在西欧封建制度全面危机的形式下,爆发了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涉及文学、艺术、哲学、科学和教育等方面。作为文艺复兴运动指导思想的是通常所说的人文主义。人文主义世界观的基本特征是:歌颂世俗以蔑视天堂,标榜理性以取代神性;反对中世纪教会所宣扬的来世观念、禁欲主义、蒙昧主义,强调人是现世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要求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科学为人生谋福利、教育发展人的个性,要求把人的思想、感情、智慧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种新的世界观,促使文学、艺术、科学、哲学都获得了新生,并生气勃勃地发展起来。这些新的哲学理论向反动的经院哲学体系发动了全面的挑战,沉重的打击了神学世界观,也倡导了一种新的方法论,为近代社会和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作为一场思想启蒙和解放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及其倡导的人文主义世界观对西欧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所有这一切经济的、政治的、思想的、文化的新成就与新的特征,都对这一时期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而形成文艺复兴时期教育的新面貌与新特征。第一节人文主义教育一、人

文主义的主要观点: 1.提倡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地位、能力,反对绝对依赖和盲目信仰教会的教义和教规。 2.提倡个性自由和解放,反对宗教压抑和禁锢。 3.提倡现实幸福,肯定人是现实生活创造者和乐趣的享受者,反对禁欲主义和来世观念。 4.提倡古希腊身心既善且美的各谐教育,反对把肉体视为“灵魂的监狱”。 5.提倡学术,尊崇理性,以理性取代神性。二、人文主义对教育的影响 1.培养目标上,不再是仅为了培养神职人员以及宗教和神学的目的,而是(1)复兴了古典的培养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完人的教育理想。(2)培养懂得世俗学问,尤其是古代文化,有人道主义精神,有德行,能为社会进步而献身的人。(3)培养具有资产阶级事业家品质的,懂礼仪,身心健康,具有开拓精神的资产阶级绅士。 2.教育内容上:和学科成为教学主要内容,美育和体育得到复兴,关注自然科学的学习。 3.教育职能上,从训练、束缚自己服从上帝到使人更好地欣赏、创造和履行地位所赋予人的职责。 4.教育价值观上,重新发现人,重新确立人的地位,强调人性的高贵,复兴了古希腊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5.教学方法上,兴起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在课堂教学中,创立了运用实物和模型进行直观教学的方法,力图把教学从死记硬背的经院教育中解放出来。(2)重视户外学习和远足学习。(3)为了教学的便利,一些教师开始用本国语进行教学。 6.教育机构上,建立了新型机构,复兴了大学的改造和发展,推动了教育世俗化的进程。 7.道德教育上,原罪论开始解体,人道主义、

宗教改革的真正意义

宗教改革的真正意义 曼德 有信仰不错,但有正确的信仰才是最好的。宗教改革实际上是一场信仰归正运动,是人类从人对神的掩盖、专断和践踏之中恢复上帝的荣耀及个人的尊严的运动。宗教改革被马克思主义渲染为打倒了神权,高扬了人权,标志着现代社会以人为本和世俗化的开始。这种观点影响了大多数国内知识分子。实际上真正了解西方史的人知道,这种观点是大错特错的。宗教改革不仅没有打倒神权,而且前所没有的强调了神权,这突出地表现在加尔文主义的预定论中;宗教改革打倒的是天主教教皇和教士阶层的教权,所要树立的是个人信仰的至高与纯粹,以及由此衍发的民主自由社会的基石——个人主义。 我认为宗教改革对现代民主宪政自由市场国家的形成,至少有4点决定性意义: 1。高扬了神权,从而也高扬了人权; 2。因信称义的发现,促进了信仰上的个人主义和社会政治经济领域的个人主义; 3。预定论强调神的主权和人的全然败坏、全然无力,抑制了人性之恶,为宪政、法治奠定了根基。

4。预定论和天职(calling)观的发现,破除了偶像崇拜、烦琐的宗教仪式、遁世修行的修道主义,极大地推动了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积极入世、全面征服全地的信仰雄心使整个国家与社会全然圣洁化、信仰化。 宗教改革是以两个伟人的思想为重要特征的。他们就是马丁?路德和约翰?加尔文。马丁?路德(1483年~1546年),德国人,是他首先点燃了宗教改革运动的狂飙。他提出了“惟独圣经、惟独信心、惟独恩典”的三大原则,又提出了“人人是祭司、人人有呼召、人人是管家、人人有圣经”的四大口号,这些都成为宗教改革的旗帜。 在信仰上“惟独圣经”,就破除了政府、教皇、修士等等阶层的特权,让人单单敬拜神,在神之下就是单独的个人,实际上这就高扬了人权,使个体信仰权利逾越了世上一切专制权利的拦阻。“惟独信心”进一步解放了人的心灵,告诉个人灵魂的救赎不能靠教会的一系列活动和行为如苦修、弥撒、圣餐、捐钱、买赎罪券等才能实现,惟有人的信心,这标志着信仰上个人主义的发轫。“惟独恩典”强调了人信仰中上帝的主权,这在加尔文的预定论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

英国历史著名国王的历史事件

英国历史著名国王的历史事件 英国王室(英文常简称Er)是现存最古老的王室之一,每代君主的加冕仪式都严格奉行完全一样的传统,这使得英国王室的加冕典礼成为现存的、依然举行的最古老的仪式。英国历史10个著名国王的历史事件有哪些的呢?本文是整理英国历史10个著名国王的历史事件的资料,仅供参考。 英国历史10个著名国王的历史事件伊利莎白一世是英国人最欢迎的君主,她在位45年,终身未嫁,被称为嫁给英格兰的女王。她同时还是法兰西名义上的女王。她执政初期正是国内宗教纷争严重的时刻,经过四十余年的努力,她不但让英国国内得以巩固,也让英国成为欧洲乃至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 她统治的时期被称为“黄金时代”,涌现出如莎士比亚、弗朗西斯;培根等著名人物。英国海军还一举击败了当时世界上最强的西班牙海军“无敌舰队”成为海上霸主。 虽然她宁愿牺牲婚姻来保证英国的统一,但是英国依然在她死后50年陷入了内战。 爱格伯特是第一个统一英格兰的国王,至少表面上是这个样子的。在他任期内英国依然处于混乱不堪的状态之中,但是他成功打破了七国割据的局面,为英国的真正统一打下了基础。 爱德华一世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国王,文治武功均空前绝后,他执

政期间为英国掠夺了大量财富和土地。同时因为对苏格兰人民采取残酷镇压而被冠以“英格兰铁锤”之名。 爱德华一世十分重视军事,他改革了军队,并发展出“长弓兵”,使英国军队作战能力大大加强。让英国具备了与其它列强争雄的能力。爱德华一世是影响世界进程的重要人 英国君主在英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塑造了日不落帝国的神话,英国到迄今为止一共有45名君主,其中有7位女王。在历史的长河中,英国也不缺乏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君主,下面细数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君主: 伊丽莎白一世女王 伊利莎白一世是英国人最欢迎的君主,她在位45年,终身未嫁,被称为嫁给英格兰的女王。她同时还是法兰西名义上的女王。她执政初期正是国内宗教纷争严重的时刻,经过四十余年的努力,她不但让英国国内得以巩固,也让英国成为欧洲乃至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 她统治的时期被称为“黄金时代”,涌现出如莎士比亚、弗朗西斯;培根等著名人物。英国海军还一举击败了当时世界上最强的西班牙海军“无敌舰队”成为海上霸主。 虽然她宁愿牺牲婚姻来保证英国的统一,但是英国依然在她死后50年陷入了内战。 爱格伯特 爱格伯特是第一个统一英格兰的国王,至少表面上是这个样子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7章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二编近代教育史 第7章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1.简述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一般特征。 答:(1)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历程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影响久远,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它是一种强调尊重儿童、注重使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思想。其主要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①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部分,二者是存在一定差异的。 a.前期人文主义教育。文艺复兴前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比较重视以古典语言和古典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活动,并把宗教教育作为人文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如维多里诺主张通才教育,并以古典学科作为课程的中心,强调古典著作对于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性。伊拉斯谟则主张基督教与人文主义并重,强调人文主义基督教化,基督教人文主义化。 b.后期人文主义教育。文艺复兴后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比较重视教育的世俗性和贴近现实生活,强调教育应培养新人。如拉伯雷提倡一种新的个人的教育自由观;主张身心并行发展;要求认识所有事物等。蒙田倡导教育要培养一种具有渊博和实用知识的、有良好判断力和道德品质、有良好体魄的新人。 ②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 宗教改革时期的新教教育继承和发展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也比较注重教育世俗性,但它更强调教育的群众性和普及性。

路德新教强调国家应兴办学校,教育权应由国家而不是教会掌握,教育应在所有等级的儿童中得到普及。加尔文也提出了普及教育、免费教育的主张,要求国家开办学校,实行免费教育,使所有儿童都有机会受到教育,学习基督教教义和日常生活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加尔文还亲自领导了一些教育实践活动。当然,新教提出的普及教育主张是以宗教教育为中心的,这体现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教育目的的双重性,首先是为了促进宗教信仰,其次才是为了世俗利益。 (2)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 尽管人文主义教育在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色,但在基本特征上毕竟有共通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人本主义。人文主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注重个性发展,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反对禁欲主义,尊重儿童天性,坚信通过教育这种后天的力量可以重塑个人、改造社会和自然,这些都表现出人本主义的内涵,人的力量、人的价值被充分肯定; ②古典主义。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吸收了许多古人的见解,人文主义教育实践尤其是课程设置亦具有古典性质,但这种古典主义绝非纯粹的“复古”,实则含有古为今用、托古改制的内涵,尽管它也具有局限性,然而在当时却是进步的; ③世俗性。不论从教育目的还是从课程设置等方面看,人文主义教育充溢着浓厚的世俗精神,教育更关注今生而非来世,这是人文主义教育与中世纪教育的根本区别; ④宗教性。人文主义教育仍具有宗教性,几乎所有的人文主义教育家都信仰上帝,他们虽然抨击天主教会的弊端,但不反对宗教更不打算消灭宗教,他们希冀以世俗和人文精神改造中世纪陈腐专横的宗教性以造就一种更富世俗色彩和人性色彩的宗教性; ⑤贵族性。这是由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并非大众运动)所决定的,人文主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教育的形式多为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众教育的形式,教育的目的主

宗教改革的原因是什么

宗教改革的原因是什么 宗教改革是指基督宗教在16世纪至17世纪进行的一次改革,是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以下是为你整理的宗教改革的原因,希望能帮到你。 宗教改革是欧洲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改革,宗教改革原因很多,当时天主教会的统治异常地黑暗。而且当时欧洲的政治、生产、文化有了长足地发展,当时天主教会独裁的统治和精神控制已经阻碍了各方势力的发展。 由于新势力的发展,人们渐渐地反对神学的束缚,而且印刷业的出现,人们发现很多教义是被天主教故意曲解。宗教改革原因还包括天主教会的腐败和奢靡,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甚至在德国境内兜售赎罪卷。国家的大权掌握在教会的手中,无论谁犯了错即使是王室都要接受教会的严厉惩罚。很多贵族和新兴势力的民族自尊心开始发酵,希望统一德意志,而天主教落后的对人们的思想控制也使得更多的人加入“异类”这个群体。 宗教改革原因最为直接的就是天主教那腐败的行径。天主教会当时腐败至极,各种丑闻多不胜数,由于教会的极高地位,大多数的神职人员根本不是因为道德而加入教会,只是因为金钱。甚至为了金钱做出许多败坏道德的事情,而且对王室的人同样给予残酷的刑罚。教皇曾经惩罚一个尊贵的贵族在雪地里面跪了整整三天。它的落后的教

义和政策阻碍了新兴势力的经济利益,阻碍了国内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人们开始希望摆脱它的强权,追求自由民主,打破天主教的垄断独裁地位,而获得自由平等的权力。 宗教改革的背景欧洲宗教改革最早发生在德国,当时的德国还没有真正建设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各个势力派别镇守一方,各自为政。在这种情况下,德国皇帝只能寻求教会的帮助,企图依靠教会的力量来维护自己对于国家的统治。教会趁机剥夺了皇帝的统治权,让皇帝成为了教会的傀儡。宗教改革的背景就是以此作为导火索展开的。 在十六世纪的德国,国家领土四分五裂,中央缺乏健全有效的管理方式,德国王室并没有实际拥有统治权。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在历史客观要求的背景之下需要德国统一中央集权来进行社会形态的变革。此外,在封建割据的状况之下国内经济涣散,德国民众生活困苦,而在思想上还要受制于教会的统治。从这一点上来说,宗教改革的背景就是由德国的内忧和教会的外患这两方面构成。 在宗教改革的背景之下,马丁・路德勇敢的站了出来,领导民众认清教会的腐败和教皇的贪婪,借助德国民众对于现状的愤怒来推动宗教改革的进行。德国各地教民纷纷走上街头,揭露神职人员和教会的虚伪,呼吁对教会进行改革,要求政治民主,主张个人的政治权利和宗教权利。在此背景之下,罗马教会得以彻底整治,并在原始基督教义的指引下成立了新的派别,将神从统治的神坛上拉下来,恢复了民众的独立地位,激发了民众的民族意识。

《西方政治制度史》复习资料

《西方政治制度史》复习资料1 一、名词解释 1. 凡尔登和约 2. 黄金诏书 3. 亨利八世的政府革命 4. 责任内阁制 5. 塞尔维·图里阿改革 6. 《独立宣言》 二、简答题 1.分析雅典民主制的内容和特征。 2. 古罗马先后经历了哪些政治体制? 三、论述题 论述英国近代政治制度变革的特点及其成因。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凡尔登和约:查理的儿子路易死后,843年,他的儿子们取得和解,签订了凡尔登和约,依据这一和 约,长子罗退尔分得了法兰克中部包括今日意大利在内的广大地区,并继承了一段时期空有其名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称号。次子路易则分得了法兰克东部即莱茵河与易伯河之间的广大地区,幼子秃头查理则分得了法兰克西部的广大地区,奠定了后来的意、德、法三国的版图的基础。 2. 黄金诏书:1347年,查理四世选为帝国皇帝,于1356年颁布“黄金诏书”。规定皇帝须由诸侯选 举,选举会议由大主教主持,表决决定。选侯会议每年一次,全国性问题由会议决定,诸侯在领地内享有独立权利,领地世袭。诏书承认“私战”合法性。诏书是对德国封建割据局面合法性的进一步肯定,是“德国多头政治的根本法”。 3. 亨利八世的政府革命:亨利八世的大臣托马斯·克伦威尔遵循其旨意所进行的政府机构的全面改革, 在英国的政治制度史上意义深远,被英国历史学家称之为“政府革命” 4. 责任内阁制:责任内阁制18世纪初乔治一世时期产生,是指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的一种行 政权利:内阁由议会多数党组成,对议会负责,议会可以提出不信任案废除内阁. 5. 塞尔维·图里阿改革:罗马王政时期的第六个国王即赛尔维·图里阿(前578至前534)为了缓和贵 族与平民、被保护民的矛盾,进行了重大改革。一是按财产划分五个等级。二是按财产等级规定兵役义务。三是创立森都利亚大会。四是废除原来的三个血缘部落,划分四个区域。标志着罗马国家出现。 6. 《独立宣言》1776年北美英属13个殖民地的代表,通过了宣布脱离英国统治而独立的《独立宣 言》,是美国的第一个宪法性的正式文献。宣言第一次把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自由、平等、生命安全等天赋权利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宣言对美国宪法的制定和美国政治体制的构建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简答题 1.分析雅典民主制的内容和特征。

浅谈宗教宽容及其历史意义

浅谈宗教宽容及其历史意义 宗教宽容的由来 在黑暗的中世纪欧洲,基督教成为人人的必须无条件奉行的信仰形式。罗马天主教会成为高高凌驾于一切世俗权力之上的最高权力机构,而中世纪西欧社会的一切弊病和衰弱征象都根植于基督教文化的内在矛盾,因此唯有宗教改革才是西欧近代文化的真正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然而宗教改革却又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涅槃过程,其中宗教宽容思想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14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可以说是第一个通过人文主义思想向天主教派发起挑战的运动,他们强调人权反对神权并公开的理直气壮的追求现世快乐的个人主义,从而打破了中世纪以来封建教会的禁锢思想。为后来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不久宗教改革的暴风雨果然席卷了大半个西欧,其中尤以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加尔文宗教改革和英国的宗教改革最为典型。结果宗教改革产生的新教运动迅速席卷了整个欧洲基督教世界,在不到五十年的时间里欧洲居民几乎有百分之四十都信奉了“新教”。各种新教派不断扩大着自己的势力范围从而同天主教会产生了矛盾,由于惯有的宗教的狭隘性,天主教于新教出于了不共戴天的仇恨中,旷日持久的宗教战争便不可避免。此外新教内部也矛盾重重,他们互相指责对方为异端,宗教迫害随处可见。 然而,随着三十年宗教战争的结束,《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署,宗教专制的历史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宗教宽容政策,从此以后信仰成为私人的事情一个人崇奉哪一派的宗教信仰全然由他自己决定。宗教宽容使信仰获得自由,这也极大的促进了欧洲学术的复兴,从而使17世纪成为欧洲科学和哲学的“天才世纪”。 宗教宽容的历史意义 纵观历史,宗教宽容政策结束了旷日持久宗教战争和残酷无比的宗教迫害,为欧洲提供了一个自由开放而且充满活力的发展环境为后来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是宗教宽容政策保住了宗教改革运动的胜利果实,为整个欧洲的强大打开了大门。 首先,思想方面,宗教宽容政策开创了以理性为基础的现代社会。毫无疑问,宗教改革对于西方文化转型和近代欧洲政治经济文化格局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他构成了西欧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欧洲现代化进程的历史前提之一。然而相对于宗教改革那样激烈的反对教会专制而言,宗教宽容更具有理智和理性精神。它成功的化解了新教与旧教的矛盾,使信仰自由的观念深入人心,为欧洲其次,政治方面,宗教宽容还培养了人们关于信仰自由和自然权利的意识。17世纪涌现出来的提倡宗教宽容的思想家如英国的洛克,法国的培尔等认为基督教的本质就是博爱和仁慈,于是才奋力呼吁宗教宽容,这种关于宗教宽容的呼声就像启蒙运动时的启蒙家一样,深刻的启迪了人们的心灵,从而在基督教各教派中逐渐生长出一种信仰自由和思想自由的气氛,培养了人们关于信仰自由和自然权利的意识,进而引伸出国家主权和言论自由论,深刻的影响了后世的政治运动和人权思想。 再次,经济方面,宗教宽容创造了宽容、自由的社会和宗教氛围和良好文化环境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例如在17世纪,率先实行宗教宽容的荷兰成

试析都铎时期英国贵族的转型

第35卷 第4期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7月Vol.35 No.4 JOURNA L OF HENAN N ORMA L UNIVERSIT Y J ul.2008 试析都铎时期英国贵族的转型 蔡 蕾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摘 要:都铎时期是英国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时期。在经济和政治、王权和社会、主观和客观诸多因素的联合作用下,都铎王权与贵族的关系转变成为近代早期国家和贵族的关系,都铎贵族转变成为近代国家的“新贵族”。这一时期,贵族仍然行使着传统的军事和政治统治的功能,但贵族的权力性质不同于以前。他们代表的是国家的权威,行使的是君主赋予或者许可的权力。在都铎和贵族的关系上,都铎时期的英国贵族首先是都铎君主的臣民。其次,都铎贵族是都铎政治集团的重要成员,是都铎专制君主权力基础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都铎贵族;近代国家;转型 中图分类号:K56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359(2008)0420148205 作者简介:蔡蕾(1975—),女,河南濮阳人,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国史研究。 都铎时期是英国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时期。在这一时期,贵族仍是这个前工业社会中土地财富的基本占有者,,贵族成为专制王权的追随者和权力基础。在经济和政治、王权和社会、主观和客观因素联合作用下,都铎王权与贵族的关系转变成为近代早期国家和贵族的关系,都铎贵族转变成为近代国家的“新贵族”。对都铎贵族,国内学者多集中于其等级性、过渡性等社会层面的研究,而对其国家的一面鲜有论述。笔者不揣浅陋,试就这一问题论述一二,就教于同行。 一、都铎贵族转型的原因 在都铎贵族向近代贵族转型和近代国家权力结构重新整合的过程中,都铎君主采取的既压制又依赖、既打击又笼络的两面政策起到了首要的推动作用。 都铎王权是英国有史以来最为强大的王权。“被贵族承认为最高军事首领的国王摇身一变,以民族的代表出现,打起保护‘民族利益’的旗帜,从贵族的圈子里抽身出来,成为超然于整个国家之上的专制君主”[1](P181)。范围一次次扩大、惩罚愈益严厉的叛国法的顺利通过,宣传机制的有效运转,前所未有的君主庇护力量,表明了专制王权的民族化、国家化。正是在都铎所动员的国家力量推动下,贵族重新认识并确定了和君主的关系:或者被镇压,或者服从。都铎贵族转变成为近代国家权力框架中的近代贵族。笔者认为,贵族在都铎时期根本不同于中世纪的地方在于,尽管王权的等级性以及都铎政治体制的局限性决定了都铎国家要依赖贵族,但都铎对贵族的依赖建立在对其有效的约束和压制基础之上,消除了贵族权力的独立性。 整个都铎时期,一直有贵族被剥夺爵位和财产,甚至被处死。尤其以亨利七世时期最为典型。在他在位时期,有9个贵族被剥夺爵位,其中3个是永久性的。4/5的贵族被置于缴纳财产保证金的境地[2](P274)。亨利八世时期12个[3](P40)、伊丽莎白时期6个[4](P42)贵族被剥夺爵位。除了剥夺爵位和财产,严厉镇压叛乱贵族外,都铎还限制贵族豢养家兵,限制家仆穿着号衣,禁止贵族兴建新的城堡,储 收稿日期:2008202216 ? 8 4 1 ?

亨利八世宗教改中王权与教权关系探微

亨利八世宗教改中王权与教权关系探微

————————————————————————————————作者:————————————————————————————————日期: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中王权与教权关系探微-社会科学论文亨利八世宗教改革中王权与教权关系探微 王艳颖1,温凯2 (1.东北师范大学世界中古史研究所;2.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摘要:天主教在中世纪的精神世界占据主导地位,位于教会组织顶端的罗马教皇拥有至高的权力。而以国王为首的世俗政权也要求对教会行使权力,这就引发了教皇权与王权间的斗争。英国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最先拉开对教皇权威的挑战的序幕,确立了王权至尊的地位,导致教皇权在英格兰的衰落。国王成为世俗和教会的最高首脑,实现了政教合一,亨利八世成为真正独立的专制君主。 关键词:亨利八世;宗教改革;教皇权;王权 中图分类号:K1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021-03 一、西欧中世纪的教皇权 基督教最初受罗马统治者势不两立,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米兰敕令》正式确立其合法地位,它开始和帝国政权合流。在5世纪后的西方社会,以罗马教廷为核心的罗马天主教逐渐成为西欧社会的精神支柱和核心,天主教的教会组织开始发挥重要作用。罗马教皇势力开始扩大,并向其他地区扩张势力,以国王为首的世俗势力也在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这就产生了存在于中世纪的一个关键问题——教皇权和王权的关系。教权势力强盛时期大约在11世纪至14世纪。在教皇格里高利七世之前君权是高于教皇权的,但随着教会改革运动的发展,罗马教廷实力大增。11世纪中叶,教皇格里高利七世进行教会改革,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优质教案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课标要求: 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文艺复兴三杰”及其代表作,并着重理解文艺复兴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而并非是简单的复古运动,进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应深入本质,而不应仅仅停留在表面上。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学生可以围绕文艺复兴运动及宗教改革的性质进行预习。课堂上,教师应仔细讲解:文艺复兴并非古典文明的简单重复,让学生明确两者在性质上的根本差别。同时,也让学生明确:宗教改革实质上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宗教改革,我们能够看清中世纪欧洲的社会概况:教会的腐败与罪恶笼罩着欧洲社会。然而,即使是像路德这样的宗教改革家实际上也并非是贫苦民众的救世主,由此可以看出,宗教改革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的社会运动。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西方文艺复兴产生的历史背景、性质、思想理论基础;文艺复兴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性质、作用。 难点:西方文艺复兴产生的历史背景、性质、思想理论基础;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性质、作用。 1.知识结构 引言是由图片和文字组成的。文字重点说明了欧洲中世纪基督教势力的精神独裁和14世纪以来人们对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渴求,时间跨度非常大。建议对古希腊人文思想萌芽后的历史做简要说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进入中世纪──封建时代。进入9世纪后,在封建主的支持下,基督教会势力膨胀。中世纪是宗教信仰的世纪,这

里可以对基督教的精神统治简要介绍,其他方面留到讲宗教改革时进一步说明。在基督教的精神统治下,欧洲几乎成了文化的沙漠。“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恩格斯)。图片《雅典学院》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美术家拉斐尔创作的油画,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与古希腊先贤们对话而复兴文化的渴求,可由此画展开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提起意大利,人们不禁会浮想连翩,那里有世界最具权威性的足球赛(象意大利人的血液);那里有最诱人的“蒙娜丽莎的微笑”;那里有世界著名的永恒之城──罗马,威尼斯、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就在这片土地上,曾哺育了斯巴达克斯、但丁、米开朗·基罗、达·芬奇、伽利略、马克·波罗等伟大的人物;也是在这块土地上诞生了恺撒大帝、墨索里尼和暴君。这就是意大利──一个神秘的王国。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14、15世纪的意大利,探寻文艺复兴的足迹。 文艺复兴 (14-16C,意大利 ------------ 欧洲) 是公元14~17世纪欧洲发生的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表面是思想文化界对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复兴;实质是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的革命运动。 一、文艺复兴的兴起 1、文艺复兴首先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意大利有很多得天

英国宗教改革及其影响

英国宗教改革及其影响15世纪末至16世纪是西欧各国经历巨大变化的时期。在封建社会开始出现 瓦解的同时, 资本主义已经萌发并逐渐发展起来, 文艺复兴带来了思想解放和科学艺术的繁荣, 对现世幸福的追求让人们逐渐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迷雾;新航路的开辟和美洲大陆的发现, 使国际贸易急剧增加, 欧洲的商业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 世界开始真正成为一个整体;宗教改革运动正在席卷西欧, 封建神权统治的中心—罗马天主教会的地位已岌岌可危。就在这个历史转折的时刻, 一个旨在强化专制王权,顺应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扩大“圈地”的要求, 自上而下推行的英国宗教改革发生了。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目的从其后来的行动看主要归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立遵从国家政权的本国教会, 二是摆脱教皇对英格兰教会及国家事务的控制, 三是没收修道院的财产和土地。改革的结果,从国王个人角度来说, 满足了他离婚再娶的意愿;而从国家和民族角度来看, 与罗马教廷决裂则意味着摆脱一个外来权威, 并且是一个中世纪以来一直存在的强大的外来权威的干涉。此前教皇仅每年从英国拿走大量献金、税款, 更重要的是教皇在英国具有超越国家范围的独特的司法特权和任免教职人员的权利, 虽然英国历代君主都曾试图反抗这种外来的干涉, 但是在开除教籍、废黜王位的威胁下, 这种反抗都以屈服告终。然而在宗教改革之后, 通过议会立法程序, 教皇的特权被废除, 其中很多权力转移到了王室的手中, 这大大加强了国王的权力。此外这也意味着英国与仍奉天主教为国教的西班牙和法国一刀两断。而没收的修道院的土地和财产则为国王发动战争提供了财源, 同时王室大量出售的土地也进一步加速了圈地运动, 加快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进程。因此, 不难看出, 英国宗教改革的实质是用“王权至尊”取代教皇的“神权至尊”, 实现本国独立发展。历史证明, 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它顺应了英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宗教改革是英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具有重大作用的事件。 (一)宗教改革前的状况 基督教约在公元6世纪末传人英国。当时的不列颠岛正遭受盎格鲁—撒克逊人的人侵, 人民饱受战争蹂躏, 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基督教应许不幸的人们在来世会得到善报, 死后能升入“天堂”。人们终于找到了一条精神上的出路。而统治阶级也想利用宗教的精神鸦片麻醉人民, 巩固自己的统治。于是盎格鲁—撒克逊诸王国很快成为基督教国家在封建割据、王权微弱的西欧, 基督教的罗马天主教会处于主宰一切的地位。罗马天主教会建立了从教皇、大主教、主教、修道院长直到神甫的一整套严格的教阶制度和严密的组织系统。在英国, 除了少数犹太人之外, 几乎人人都是基督教徒。天主教会向劳动群众灌输放弃物质享受, 克制情欲, 忍受人世间一切痛苦, 服服帖帖地服从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思想。同时又制定非常繁杂的宗教仪式:婴儿要受洗礼;成人要每周去教堂祈祷, 参加弥撒仪式;婚礼要在教堂举行;有了过错要单独向神甫“告解”, 坦白自己的罪过, 表示忏悔;教徒临终之时还要接受“终敷礼”, 由神甫给其敷“圣油”, 赦免一生的罪孽。教会从思想、行动和组织上严密控制群众, 成为封建制度的忠诚卫士和精神警察。 封建统治阶级也给教会种种特权, 允许修道院占有大量土地, 并免除一切税收;允许教会向教徒征收“什一税”;允许教会设立宗教法庭, 同时吸收高级神职人员广泛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在英国, 高级教士是国会上院的重要成员, 而且

英国王权的演变

英格兰曾经历过罗马帝国的统治,在罗马人撤走后,进入了小王国、小部落联盟混战的时期,到6世纪,入侵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形成了七个王国(部落联盟)。威塞克斯王国逐渐强大起来,829年国王埃格伯特压服了其它王国,成为英格兰的共主。但与此同时,英国也进入了―恐怖的维京人时代‖,遭到北欧海盗一波又一波的入侵。埃格伯特的孙子阿尔弗烈德因为成功地抗击丹麦人入侵,以及营建伦敦、组织编撰《阿尔弗烈德法典》、《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等功绩而被后人尊为―大帝‖(the great)。威塞克斯王朝传了15代国王,到埃德蒙二世时,终于无力抵挡丹麦人,被迫与丹麦王克努特分治英格兰。1016年埃德蒙二世死,克努特兼并了整个英格兰,开始了丹麦王朝的统治。但在1042年,威塞克斯王室后裔―忏悔者‖爱德华以母系血统继承了丹麦人的王位。 1066年,忏悔者爱德华临终前授意贤人会议选举哈德罗二世为王。但来自法国西北部的诺曼公爵威廉渡海征服了英格兰,他就是―征服者‖威廉一世,建立了诺曼王朝。威廉一世将大批诺曼贵族分封到英格兰,通过全国普查编制《土地赋税调查书》,加强了英格兰的王权。威廉一世的儿子亨利一世因为没有子嗣,死后被外甥斯蒂芬夺得王位,但亨利一世的女儿玛蒂尔达及其子亨利二世不服,打败了斯蒂芬,迫使斯蒂芬立亨利二世为继承人。1154年,亨利二世开始了金雀花王朝的统治。 金雀花王朝(安茹王朝)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名君辈出的黄金时期。亨利二世有很高的法学造诣,对英国的法律体系作了很多有效的改革。其子理查一世继位后,参加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一度打败了萨拉丁而名声大噪,获得了―狮心王‖的称号。理查一世之弟―无地王‖约翰继立,被法王腓力二世打败丧失了在法国的大片领地,但1215年在大贵族胁迫下签署的―自由大宪章‖是世界宪政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无地王‖之子亨利三世在位期间,同样被大贵族所胁迫通过了《牛津条例》和《威斯敏斯特条例》,开设了立法机构议会。亨利三世之子―长腿‖爱德华一世在位期间,议会制发育成熟,并完善了英格兰法律体系,还吞并了威尔士、远征苏格兰,为英国的统一打下了基础。到爱德华一世之孙爱德华三世时代,因对法国王位提出要求,揭开了英法百年战争的序幕,并屡败数倍于己的法国骑士军团。爱德华三世的孙子理查二世被兰开斯特公爵亨利四世废黜,金雀花王朝被兰开斯特王朝取代。实际上亨利四世也是爱德华三世的孙子,是受封为兰开斯特公爵的王子冈特之子。 亨利四世之子亨利五世重开英法百年战争,蹂躏了大半个法国,迫使法王承认他为继承人,可惜暴病死在法国战场上。他的儿子亨利六世不到一周岁就成为英、法两国的国王,但圣女贞德的出现扭转了法国的战局,英国人被赶出了法兰西。亨利六世在英国的统治很快也保不住了,1455年,爱德华三世孙女菲丽帕的后代、约克公爵起兵造反,这场战争史称―红白玫瑰战争‖,亨利六世废而复立,立而复废,最终败于约克家族之手。约克家族的爱德华四世继位,建立了约克王朝。但玫瑰战争仍未结束,1485年,兰开斯特公爵冈特曾孙女的儿子亨利七世从国外攻回英国,杀了约克王朝末王理查三世,建立了都铎王朝。 亨利七世之子亨利八世因废后问题,同罗马教皇决裂,在英格兰推行宗教改革,英格兰国王从此成为―国教的领袖‖,亨利八世的女儿伊丽莎白一世时期,使英格兰顺利度过宗教改革的混乱时期,并在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都取得长足进步。但伊丽莎白一世终身未婚,没有后嗣,都铎王朝结束,她的表侄孙(亨利八世妹妹的曾孙)苏格兰国王詹姆士六世继承了

英国爱德华六世宗教改革述评

英国爱德华六世宗教改革述评 蔡骐(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历史学系,副教授) 摘要本文针对英国宗教改革中的爱德华六世改革进行了详细的个案研究,考察与评价了萨默塞特执政时期与诺森伯兰执政时期先后实施的各项宗教改革措施,并对这些措施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指出爱德华六世宗教改革是对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继承与发展,并为以后伊丽莎白一世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关键词宗教改革划一法祈祷书四十二条信纲 作为一条重要的宗教改革之路,英国宗教改革所内蕴的积极意义一向为国内史学界所忽视。而在为数很少的这方面的探索中,爱德华六世的宗教改革、或更准确地定义为发生于爱德华六世统治时期的宗教改革,更少为人们注意,研究者大多把目光集中于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或伊丽莎白的决定上。事实上,作为英国宗教改革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爱德华六世宗教改革有其独特的意义,它既是对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一种发展,更为以后伊丽莎白一世的宗教改革铺平了道路。不了解这段历程,就很难真正理解与把握英国宗教改革,本文正是对这段历史所做的一个个案研究。我们将描述和剖析爱德华六世统治前期与后期的宗教改革措施,并重点揭示这种变革所具有的深远意义。 一萨默塞特时期的宗教改革措施 英国宗教改革是由亨利八世发起的,他创立了英国国教安立甘宗,成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首领,确立了王权至尊。在亨利八世统治的后期,他一方面处死否认

王权至尊的虔诚天主教徒,另一方面也同样处死否认传统天主教化体说的激进新教徒,力图在激进的新教改革派与保守的天主教势力中间维持一种平衡,走一条中间道路。这从他1545年12月对议会所做的著名演说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既谴责旧宗教的不宽容,也谴责激进带来的动荡与不安,并为它们之间的相互仇恨而担忧〔1〕。亨利八世最大的愿望是看到英国生活在和平之中,能够避免宗教战争,但激进与保守势力之间的对立是如此尖锐,如水火不相容,这使得身体状况已明显不行的亨利八世也不得不做出某种选择。1546年12月,这位“非常病弱并且处于危险中”的国王召集大臣安排后事。他确定了爱德华、玛丽到伊丽莎白这样的继位顺序,并且任命了一个十六人的摄政委员会,由它统治直到爱德华年满十八岁亲政〔2〕。1547年1月,五十七岁的亨利撒手而去,把王位留给了自己不满十岁的儿子,这就是爱德华六世。由于爱德华年龄尚小,所以大权落到爱德华舅舅赫特福德手中,他被封为萨默塞特公爵,并成为英国的护国主。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萨默塞特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开始在英国推行自己的宗教与社会改革方案。 1547年11月,爱德华六世的第一届议会开幕,原先的议会成员大约有三分之一仍在选。这届议会最重要的措施是通过了一项关于废除亨利八世叛逆与异端法的法令,这项法令取消了爱德华三世时期叛逆法的所有增加内容,但规定谁若是企图改变亨利八世遗嘱中所规定的王位继承顺序则为叛逆罪;同时,它虽然不再把布道时口头否定国王对教会的最高权威定为叛逆,但那些以文字或行动否决国王最高权威的人依然要受处罚,它还进一步规定对叛逆罪的告发必须在事件发生后的三个月之内,同时必须有两个见证人,除非被告自愿认罪〔3〕。这项法令的通过使得英国朝着宗教宽容的方向前进了一步,但我们也必须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在英国这样一个有着激烈教派之争的国度,取消了叛逆法,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一个维持社会安定的武器。除此之外,这届会议还通过了另外两个有关教会的议案。一项议案规定了主教选举的形式,教会必须选举由国王提名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