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体动物门

软体动物门
软体动物门

软体动物门(Mollusca)

软体动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现存种类约13 万种,此外还有约35000 种的化石种类,在种数上仅次于节肢动物,为动物界第二大门。

常见动物有:蜗牛、螺类、河蚌、乌贼等。

软体动物具有一些与环节动物相同的特征,如次生体腔、后肾管、担轮幼虫等,因此认为是由环节动物演化来的,是朝着不太活泼的生活方式较早分化出来的一支动物。

第一节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本门动物的各类群之间形态差异很大,但基本结构是相似的。身体柔软、不分节、可分为头部、足部、内脏团 3 部分。

1、头部:

位于身体前端,有的种类(运动敏捷的种类) 头部明显,有口、眼、触角等感觉器官。如乌贼、田螺、蜗牛等。有的种类(行动迟缓的或营固着生活的种类) 头部退化,甚至消失。如石鳖、河蚌、角贝、牡蛎等。

2、足部:

位于身体的腹面,为运动器官,常因种类不同而在形态和功能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腹足纲(螺类、蜗牛等): 足呈块状,用来爬行。

多板纲(石鳖等): 足也呈块状,但用来附着。

掘足纲(角贝等): 足呈圆柱形,用来挖掘水底泥沙。

瓣鳃纲(河蚌、珍珠贝、蛤蜊等): 足呈斧形,坚硬而富含肌肉,用来挖掘泥沙。

头足纲(乌贼、章鱼等): 足和头合并,足演化成腕,用来捕捉食物。

3、内脏团(visceral mass):

除头和足外,身体的其他部分即为内脏团,是内脏器官所在的部分,常位于足的背面。

大多数种类的内脏团为左右对称,但有的扭曲成螺旋状,失去了对称性,如螺类。

二、外套膜(mantle):

由内脏团背面的皮肤形成皱褶,向腹面延伸,常包围整个内脏团和鳃。外套膜与内脏团之间的空腔称外套腔(mantle cavity), 此腔与外界相通,腔内常有肛门、肾孔、生殖孔等开口。外套膜由内外两层上皮细胞组成,外层细胞的分泌物能形成贝壳;内层细胞具纤毛,纤毛的摆动能造成水流,使水循环于外套腔内,借以完成呼吸、排泄、生殖等。

三、贝壳(shell):

体外具贝壳是软体动物的重要特征,因此,研究软体动物的科学也称“贝类学”(Malacology)。大多数种类具1-2个贝壳,有的多达8个之多。贝壳的形态因种类而异,有的呈帽状,有的呈螺旋状(螺类),有的呈管状(掘足类),有的呈瓣状(瓣鳃类),有的种类则无壳。贝壳的功能:保护柔软的身体。贝壳的成分和结构:贝壳是由外套膜的上皮细胞分泌形成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约占95%,其余的为壳基质(conchiolin),或称贝壳素。

四、消化系统:由口、咽、食道、胃、肠、肛门构成。

除瓣鳃纲外,其他软体动物均有口腔。多数种类口腔内有颚片和齿舌。

颚片:位于口腔的前背部,1个或1对,有刮食物和辅助捕食的作用。

齿舌:软体动物特有的器官,位于口腔底部,表面由横向排列的角质齿组成,似锉刀状。摄食时齿舌作前后伸缩运动,刮取食物。齿舌上小齿的形状和数目是鉴定种类的重要依据。软体动物的消化腺有:肝脏、唾液腺、胰脏。其中肝脏最发达,开口于胃或肠的前端。

软体动物的分类

单板纲长期被认为是化石种类,1952年才从3570米的深海中采到活标本,定名为新蝶贝。身体两侧对称,具有一个帽状的贝壳。头部不发达,足发达,有5-6对单栉鳃。足前端为口,后端为肛门。雌雄异体。

无板纲体呈蠕虫状,无贝壳。头部不发达,腹面有1条由外套膜下卷形成的纵沟。多数雌雄异体,有担轮幼虫期。已知约250 种,在我国南海曾采得一种龙女簪

多板纲全部海生,生活在潮间带,代表动物为石鳖。体型椭圆形,背面隆起,腹面扁平。背部有8 块覆瓦状排列的贝壳。贝壳周围有一圈由外套膜形成的环带。头部不发达,足宽大,可在岩石上爬行。口腔具齿舌,常以藻类为食。雌雄异体。有担轮幼虫期。

腹足纲软体动物中最大的一纲,约10 万种。生活于海洋、淡水和陆地。常见种类:田螺、蜗牛等。

掘足纲本纲多为化石种类,现存种类很少。全部海生。有一个两端开口的圆锥形、稍弯曲的管状贝壳(牛角状)。粗的一端为头足孔,细的一端为肛门孔。头部不明显,两侧生有许多头丝,端部膨大,有摄食和触觉的功能。

足在吻的基部后侧,末端三叶状或盘状,能挖掘海底泥沙,故称掘足类。

肛门开口于足的基部腹侧。无鳃,以外套膜呼吸。具1心室,无心耳和血管。

雌雄异体,有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

常见种类:大角贝。

瓣鳃纲(双壳纲)又称双壳纲。多数生活在海水,少数生活在淡水。约2000种。常见种类:河蚌、蚶、牡蛎等。运动很慢,有的潜入泥沙中,有的固着在岩石上。

头足纲软体动物中最高等的类群,现存约600 种。常见的有:乌贼、章鱼、柔鱼等。全部海生。以鱼虾为食。

节肢动物的分类和演化

万方数据

2生物学通报2006年第41卷第3期 计2目:①蜉蝣目(Ephemeroptera),②蜻蜓目(Odona.ta);(B)新翅下纲(Neoptera):计26目:①横翅目(Ple.coptera),②等翅目(Isoptera),③蜚蠊目(Blattodea),④螳螂目(Mantodea),⑤蛩蠊目(Grylloblattodea),⑥螳蠊目(Mantophasmatodea)(2002年命名的新目),⑦竹节虫目(蚺目)(Phasmatodea),(9纺足目(Embiidina)(Em—bioptera),⑨直翅目(Orthoptera),⑩革翅目(DerIIIapter-a),⑩缺翅目(zoraptera),⑩啮虫目(Psocoptera),⑩虱目(Phthiraptera),⑩缨翅目(Thysanoptera),⑩半翅目(Hemiptera),⑧脉翅目(Neuroptera),◎广翅目(Mega.1叩tera),⑧蛇蛉目(Raphidi叩tera),⑩鞘翅目(coleopt—era),⑩捻翅目(strepsiptera),①双翅目(Diptera)延≥长翅目(Mecoptera)延≥蚤目(siphon印tera),⑨毛翅目(Tri—ch叩tera),⑧鳞翅目(Lepidoptera),⑧膜翅目(Hymeno—ptera)(Gullan&Craston,2005)。 不过,一般在教科书中采用六足亚门内分2纲的系统:把原尾、弹尾和双尾3类仍保留在“目”一级的水平,安置在内颚纲(Entognatha)内(原尾目、弹尾目和双尾目);以内颚纲(口器内颚式,即口器的基部隐藏在头囊内)与昆虫纲(口器外颚式,自头囊伸出,暴露在外;其他30目)并列。但由于内颚纲可能不是一个自然的类群,故此分类系统并不恰当。顺便提一下,旧的系统中的昆虫纲(广义的,相当于现在的六足动物亚门)分无翅亚纲和有翅亚纲。无翅亚纲包括原尾目、弹尾目、双尾目和缨尾目(Thysanura)(广义的,现分为石炳目和衣鱼目);有翅亚纲(Pterygota)则包括上列其余各目。1。4多足亚门体分头和躯干部:头部有触角、大颚、第1小颚(或愈合)和第2小颚(不同程度的愈合,或无)等4对附肢;躯干部长,由许多相同的节组成,各节有1。2对足。约12000种,全为陆生种类。分4个纲:1)倍足纲(Diplopoda)(马陆);2)唇足纲(Chil叩oda)(蜈蚣、蚰蜒);3)少足纲(Paumpoda)(蝎虫戋;4)综合纲(Symphyla)(幺蚰)。 2节肢动物的起源 学者们普遍认为与节肢动物近缘的是缓步动物(Tardigrade)(熊虫)和有爪动物(Onych叩hora)(栉蚕)。形态学的研究和近30年来的分子生物学的研究都支持节肢动物和缓步动物是姐妹群.这两类然后又与有爪动物构成姐妹群的关系。学者们把这3类合称为泛节肢动物(Panarthropoda)(图1),对构建这3类亲缘关系的共同衍征并无多大的争议。 但是不同的研究者对泛节肢动物是否与环节动物(Annelida)来自同一祖先尚有争议。泛节肢动物与环节动物的共享的衍征包括:有一与众不同的“脑”以及按体节排列的神经节;心脏长管状。位于背方,系由一纵血管演变而来;有4~5束纵肌;朗基因(en舯iledgene),体节极性基因(segmentalpolaritygene)在早期的分节过程和神经发生时,按体节双重复表达。泛节肢 动物的体腔被认为是由它们与环节动物的共同祖先的成对的体节腔变化而来.因为这两大类的体节的端细胞发育和最终造成身体的分节根本上是相同的,而且可以认为是同源的,这被认为是强有力共同衍征。由于法国动物学家居维叶(G.Cuvier)在1817年为这些类群创立了“Articulata(关节动物)”一名,所以也称为“关节动物假说”。但在1999年,Aguinaldo等人基于18SrDNA序列资料的分析提出另一种假说,把节肢动物、缓步动物、有爪动物、线虫动物、线形动物、动吻动物和曳鳃动物这些已知“蜕皮”的后生动物归在一起.称之为“蜕皮动物(Ecdysozoa)”。蜕皮动物中不包括环节动物,所以与前说是对立的。不过有许多学者对此假说提出种种质疑,在此限于篇幅,不作详细说明。 图1节肢动物和近缘类群f泛节肢动物)的亲缘关系 (蝗虫图仿自堵南山,1988;熊虫、栉蚕和蚯蚓图 仿自Hickman拼aj.。1997) 国外的化石资料表明:节肢动物可能在寒武纪已成为种类数量占优势的类群.在晚寒武世发现的种类中,节肢动物的种类占总数的1/3以上。在瑞典奥斯坦(Orsten)的上寒武世的沉积物中发现的大量甲壳类的化石,有许多与现代的甲壳类如头虾类、鳃足类非常相似。由于保存完好,可以看到许多古代种类体节和附肢的细微构造。它们具备现代甲壳类的所有属性,如:复眼、头盾、无节幼体(有用于运动的第1触角)、第2触角和大颚两肢型。我国学者也发现早在5.2亿年前已经有类似现生甲壳动物的不同的体躯分化,占据了不同的生境(Chenef“.,2001)。 3节肢动物各类群之间的亲缘和演化 多年来.多数学者在探讨昆虫起源时,都认为六足类与多足类最近缘。例如颚肢亚门、单肢亚门和缺角类的提出都是建立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的。但近年来学者们在特征分析中得到1个“六足类+甲壳类”的分支,从而提出“泛甲壳动物(Pancnlstacea)”的概念。他们认为六足类不是与多足类,而是与甲壳类最近缘。这一观点得到来自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形态学和古生物学研究的资料(如12SrDNA、28SrDNA、EF一1仅、POLII、Hox基因、中枢神经系的发生等)的强烈支持。而且研究还表明:甲壳动物实际上是1个并系类群.即现在的甲壳亚门并没有把同一祖先的所有后裔 都包括在内。泛甲壳动物的观点就是说:“昆虫是陆生  万方数据

动物分类及特征

动物分类及特征 动物系统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历程,生活在今天地球上的动物大约有150万种。一般将动物界分为34个门,在此我们仅介绍主要的、在进化上占主线的门类。 一、原生动物门(Protozoa) 原生动物是最原始和最低等的动物类群。它们多数是单细胞生物,极少数是由几个或多个细胞构成群体。原生动物的细胞是真核细胞,具有细胞的结构特征,如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及其他细胞器。原生动物的细胞又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具有多细胞生物表现出的生命功能,如从环境种吸取营养、呼吸、排泄、生殖,能够对外界的刺激产生反应等。这些功能是细胞或由细胞特化而成的细胞器来完成的。 二、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a) 腔肠动物是真正的二胚层多细胞后生动物,如水螅(Hydra)。 ⒈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第一,辐射对称。第二,有两胚层。第三,有组织分化。 ⒉腔肠动物的生殖方式包括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无性生殖最普遍的是出芽生殖。有性生殖在其生殖期产生精巢和卵巢,雌雄同体。薮枝螅有明显的世代交替,这是动物中少有的特征。 三、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 扁形动物包括涡虫、日本血吸虫、牛绦虫等。 ⒈扁形动物的进化特征 第一,两侧对称。第二,三胚层出现。第三,器官系统分化。 ⒉扁形动物分类 扁形动物约有7000种,分3个纲:涡虫纲(Turbellaria)、吸虫纲(Trematoda)和绦虫纲(Cestoioda)。 四、线形动物门(Nemathelminthes) 线形动物是一大类群,在动物系统进化上,出现了一个进步性的特征,即假体腔(primarycoelom),如人蛔虫(Ascaris lumbricoides)。人蛔虫营肠内寄生,身体表面覆盖着角质层,体内器官退化,生殖器官特别发达,雌雄异体。 五、环节动物门(Annelida) 环节动物包括各种蚯蚓、沙蚕、蚂蟥等。环节动物在动物系统进化上具有重要意义。 ⒈环节动物的进化特征 第一,身体出现分节现象(metamerism),这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然而环节动物的分节,仍属原始分节现象。 第二,环节动物出现了真体腔(coelom),真体腔是由中胚层分化出来的,由壁体腔膜和脏体腔膜围绕而成,因而体壁和肠壁都有发达的肌肉。 第三,环节动物器官系统较完善 ⒉环节动物分类 多毛纲(Polychaeta),如沙蚕,海产,有发达的头部和疣足,雌雄异体,发育经过担轮幼虫期。 寡毛纲(Oligochaeta),如环毛蚓,无疣足而有刚毛,有生殖带,雌雄同体,发育经过担轮幼虫期。 蛭纲(Hirudinca),如蛭,亦叫蚂蟥,无疣足无刚毛,体节数目固定,身体前后端有吸盘,营寄生或半寄生生活。

软体动物复习题

第九章软体动物门复习思考题 一、选择题 4.贝壳的珍珠层是由( )分泌形成的。 A.外套膜边缘 B.珍珠囊 C.外套膜 D.整个外套膜表面5.河蚌的幼虫为( )。 A.担轮幼虫 B.面盘幼虫 C.钩介幼虫 D.牟勒氏幼虫6.圆田螺的生殖方式为( ) A.卵生 B.胎生 C.卵胎生 D.孤雌生殖8.圆田螺( )。 A.有膜质厣 B.有角质厣 C.有石灰质厣 D.无厣 9.蜗牛为( )的腹足类。 A.陆生鳃呼吸 B.水生鳃呼吸 C.陆生“肺”呼吸 D.陆生次生鳃呼吸 10.圆田螺的内部神经( )。 A.扭转成“8”字型 B.发生反扭转不成“8”字型 C.不发生扭转成“8”字型 D.发生反扭转成“8”字型 12.下列动物中在岩石上以足丝营固着生活的是( )。 A.牡蛎 B.毛肤石鳖 C.滨螺 D.贻贝15.下列动物中被称为“活化石”的是( )。 A.鹦鹉螺 B.龙女簪 C.虎斑宝贝 D.珍珠贝16.章鱼属于( )。 A.单板纲 B.鱼纲 C.腹足纲 D.头足纲17.具闭管式循环的动物是( )。 A.圆田螺 B.十二指肠钩虫 C.三角帆蚌 D.乌贼18.在循环系统中具有鳃心的动物是( )。 A.田螺 B.无齿蚌 C.石鳖 D.乌贼19.初生体腔和次生体腔并存的动物是( )。 A.腔肠动物门 B.扁形动物门 C.线虫动物门 D.软体动物门 23.软体动物的围心腔在发生上属于( )。 A.囊胚腔 B.原肠腔 C.真体腔 D.假体腔24.河蚌内脏团和外套膜之间的腔是( )。 A.真体腔 B.外套腔 C.围心腔 D.假体腔25.贝壳全部消失的软体动物是( )。 A.长蛸 B.金乌贼 C.枪乌贼 D.毛肤石鳖26.蛞蝓属于哪个纲?( ) A.涡虫纲 B.无板纲 C.腹足纲 D.肉足纲 二、填空题 2.鳃是河蚌的主要呼吸器官,它包括_______鳃瓣,每个鳃瓣又有_______鳃小瓣,每个鳃小瓣由许多_______和_______组成。 3.组成河蚌鳃瓣的内外鳃小瓣靠_______相连结,它把内外鳃小瓣间的空腔隔成许多_______,内外鳃小瓣的前、后、腹缘愈合,背面分开处叫_______,后端通_______。

第十一章 棘皮动物门

第十一章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 教学目的和要求: 1. 掌握棘皮动物的主要特征。 2. 掌握棘皮动物在动物演化上的意义 重点: 棘皮动物在动物演化上的意义 难点: 棘皮动物体腔的结构、功能和发生。 学时: 讲授2学时。实验3学时。 教学方法: 1、多媒体授课。 2、讲授、启发、讨论相结合。 教学过程: 棘皮动物门在动物演化上属于后口动物(deuterostome)。它们与原口动物(protostome)不同的是:在胚胎发育中的原肠胚期,原口(胚孔)形成动物的肛门,而在与原口相对的一端,另形成新口称为后口。以这种方式形成口的动物,称为后口动物。因此棘皮动物与大多数无脊椎动物不同,与半索动物和脊索动物同属于后口动物,为无脊椎动物中最高等的类群。我们熟知的有海星、海胆、海参等。 第一节棘皮动物门的特征 一. 身体为辐射对称,且大多为五辐对称 辐射对称的形式是次生形成的,是由两侧对称的幼体发育而来。 二.次生体腔发达.

三.体壁由上皮和真皮组成。 上皮:单层细胞 真皮:结缔组织、肌肉层、内骨骼(中胚层形成)、体腔上皮。 内骨骼差别很大:如极微小(海参);形成骨片呈一定形式排列(海星等);骨骼完全愈合成完整的壳(海胆类)。内骨骼常突出体表,形成刺或棘,故称棘皮动物。 四. 有独特的水管系和管足。 是次生体腔的一部分特化形成的一系列管道组成,有开口与外界相通,海水可在其中循环。管足有运动、呼吸、摄食的功能。 五运动迟缓,神经和感官不发达。 六. 雌雄异体,个体发育中有各型的幼虫 如羽腕幼虫、短腕幼虫、海胆幼虫等。 七. 全部生活在海洋中。 第二节棘皮动物门的分类 全部海洋底栖生活,现存6000多种,化石种类有20000多种。分为2亚门5个纲。一、有柄亚门(Pelmatozoa) 固着或附着生活,在某个生活史中具固着用的柄。 1、海百合纲(Crlnoidea) 是本门中最原始的一类,用柄营固着生活(海百合),也有无柄营自由生活(海羽星)。现存约630种。 二、游移亚门(Eleutherozoa)

动物学分类

原生动物门 鞭毛纲:眼虫、团藻、利什曼原虫 肉足纲:大变形虫、痢疾内变形虫 孢子纲:间日疟原虫 纤毛纲:草履虫 腔肠动物门(刺胞动物门) 水螅纲:水螅、桃花水母 钵水母纲:海月水母、海蜇 珊瑚纲:海葵 扁形动物门 涡虫纲:三角涡虫 吸虫纲:华枝睾吸虫、血吸虫 绦虫纲:猪带绦虫 假体腔动物 线虫动物门:人蛔虫、秀丽线虫、十二指肠钩虫、班氏丝虫环节动物门 多毛纲:沙蚕 寡毛纲:环毛蚓 软体动物门 无板纲:龙女簪 单板刚:石鳖 腹足纲:中国圆田螺、鲍、钉螺、福寿螺、织锦芋螺后腮亚纲:蓑蜗牛、蛞蝓、蜗牛 掘足纲:大脚贝 双壳纲:无齿蚌 瓣鳃亚纲:贻贝、珍珠贝 头足纲:乌贼 四鳃亚纲:鹦鹉螺 二鳃亚纲:中国枪乌贼、章鱼 节肢动物门 甲壳亚门:中国对虾 鳃足纲:蚤状溞 软甲纲:螯虾、中华绒螯蟹、三疣梭子蟹 螯肢亚门:蝎目:东亚钳蝎 蜘蛛目:大腹园蛀、络新妇、蝇虎 蜱螨目:人疥螨 多足亚门:唇足纲:蜈蚣、蚰蜒

倍足纲:马陆 六足亚门:昆虫纲:缨尾目:栉衣鱼 等翅目:白蚁 直翅目:东亚飞蝗、中华蚱蜢、蟋蟀 半翅目:棉蚜、荔枝蝽 翘翅目:瓢虫、米象、金龟子 双翅目:库蚊、伊蚊、按蚊 鳞翅目:小菜蛾 膜翅目:蜂、蚁 蜻蜓目:蜻蜓、豆娘 蜚蠊目:澳洲大蠊 螳螂目:螳螂 棘皮动物门(后口动物) 海盘车 海参纲:刺参纲 脊索动物门 尾索动物亚门:柄海鞘 头索动物亚门:文昌鱼 圆口纲 七鳃鳗 盲鳗目:盲鳗 鱼纲 板鳃鱼亚纲:虎鲨目:宽纹虎鲨 鲭鲨目:噬人鲨 须鲸目:鲸鲨 鲼形目:鸢鲼 辐鳍亚纲:鲟形目:鲟科:中华鲟 鲤形目:鲤科: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团头鲂、鲤鱼、鲫鱼、抗浪鱼鳅科:泥鳅 鲑形目:大嘛哈鱼 合鳃目:黄鳝 鲈形目:科:鲈鱼 石首鱼科:大黄鱼、小黄鱼 丽鱼科:罗非鱼 带鱼科:带鱼 金枪鱼科:金枪鱼 蝶形目:褐牙鲆 鲀形目:东风鲀 两栖纲

节肢动物门

第九章节肢动物门 一、选择题 1.种类最多的动物门是()。 A.节肢动物门 B.软体动物门 C.脊索动物门 D.环节动物门 2.下列哪个无脊椎动物类群中具有能飞翔的种群? A. 节肢动物 B.环节动物 C.棘皮动物 D. 鸟类动物 E.软体动物 3.在下列无脊椎动物中,完全用气管进行呼吸的是()。 A.宽跗陇马陆 B.日本沼虾 C.中国鲎 D.大腹圆蛛E. 水蚤 4. 东亚钳蝎属于节肢动物门()。 A.多足纲 B.昆虫纲 C.蛛形纲 D.甲壳纲 E.原气管纲 5. 下列不是节肢动物排泄器官的为()。 A. 颚腺 B. 触角腺 C. 马氏管 D. 基节腺 E. 气管 6. 下列哪种动物产的卵鞘可入药,称为桑螵蛸()。 A. 蚱蝉 B. 大刀螂 C. 家蚕 D. 蟑螂 E. 蝗虫 7. 下列哪一器官不是节肢动物的呼吸器官()。 A. 鳃 B.书鳃 C. 书肺 D.气管 E.马氏管 8. 昆虫纲分类的主要依据除了触角、足、翅特征之外,还有()。 A.体壁突起 B.口器 C.生殖器 D.听器 E.化学感受器 9. 下列动物的附肢分节的为()。 A.蚯蚓 B. 水蛭 C.沙蚕 D. 蜈蚣 E. 蚂蝗 10. 下列动物具有坚硬的外骨骼为()。 A.节肢动物 B. 软体动物 C. 棘皮动物 D. 环节动物E.线形动物11.节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共同点是()。 A.有分节的附肢 B.身体异律分节明显 C.具有外骨骼 D.链状神经系统 E.开放式血液循环 12.节肢动物的肌肉为()。 A.横纹肌 B.斜纹机 C.平滑肌 D.环肌 E.心肌 13.蜚蠊目的重要药用动物是()。 A.美洲大蠊 B.大刀螳螂 C.中华蜜蜂 D.牛虻 E.斑蝥 14.在无脊椎动物中,()因运动的增强,有与脊椎动物骨骼肌类似的横纹肌。

软体动物门复习题

软体动物门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 贝壳 2. 外套膜 3. 外套腔 4. 围心腔 5. 入水管 6. 颚片 7. 齿舌8. 围心腔腺9. 鳃心10. 墨囊11. 面盘幼虫 二、填空题 1. 乌贼属于纲,它的足演化为和两部分。乌贼遇到敌害时可放出墨汁,是因体内有。 2. 河蚌无明显的头部,生活被动,体内水流的穿行对它的、、和都有重要意义。 3. 软体动物的身体柔软,由、和3部分构成,背侧的皮肤褶向下延伸成为,并由它分泌出石灰质的,覆盖于体外,起保护作用。 4. 多数海产软体动物要经过和两个幼虫阶段,而淡水生活的河蚌则具有一个阶段。 5. 解剖河蚌时,一般要求打开河蚌侧的贝壳。 6. 河蚌的心脏由和组成。 7. 三角帆蚌中的贝壳可分为3层,由外到内分别称为层、层和层。 8. 河蚌的外套由外到内依次由、和3层组成,它的的功能是、和 。 9. 软体动物门常见的纲是、、和。它们的代表动物依次为、、和,其中能分布于陆地、淡水和海水的一纲是,能分布淡水和海水的纲。 10. 腹足纲多有外壳,头和足对称,内脏团对称,水生种类以呼吸。 11. 腹足纲共分为、和3个亚纲,它们的代表动物依次为、 和。 12. 河蚌属门的纲;在其发育过程中具有特殊的幼虫期,循环系统属。 13. 乌贼因皮下有可使体表改变颜色。 14. 乌贼属门纲,循环系统属,并有由来源于形成的软骨骼所包

围。 15. 河蚌的神经系统由3对神经节及彼此之间的神经索组成,节在食道两侧,节在肌肉之中,节在的腹部。 16. 石鳖的个体发育需经和两个幼虫期。 17. 大多数软体动物的口内具有特殊的结构,称为和。 18. 贝壳的成分主要是由和少量的构成。 19. 大多软体动物次生体腔极度退化,仅残留、和的内腔;初生体腔则存在于,内有血液流动,形成。 20. 田螺的心脏由个心室和个心耳构成。 21. 血吸虫的中间宿主是,华枝睾吸虫的中间宿主是和,肝片吸虫的中间宿主是,布氏姜片吸虫的中间宿主是。 22. 河蚌除后肾管外,还有一种排泄器官称为。 23. 软体动物头部发达程度与机体活动程度有关。运动敏捷的种类,头部;行动迟缓的种类,头部;穴居或固着生活的种类,头部。 24. 软体动物的、和开口于外套膜腔内。 25. 河蚌左右两片外套膜在后缘处稍突出,并愈合形成水管和水管。 26. 水生软体动物以鳃呼吸。依据外形,可将鳃分为四类,分别为、、和。 27. 石鳖有片贝壳;鲍鱼有片贝壳;牡蛎有片贝壳;角贝有片贝壳。 28. 乌贼第4对腕称为腕;雄性左侧第5腕特化为腕。 三、判断与改错题(对的填“T”错的填“F”并改正) 1. 软体动物门是动物界的第二大门,种数仅次于节肢动物。 2. 外套膜包围着的空腔,称为混合体腔。 3. 石鳖属爬行纲的龟鳖目。 4. 腹足纲与其他软体动物不同的主要特征是具一牛角状两端开口的贝壳。 5. 田螺为卵胎生,属腹足纲。 6. 扁卷螺是布氏姜片吸虫的中间宿主,椎实螺为肝片吸虫的中间宿主。 7. 蛞蝓身体裸露,无外壳,故属头足纲。 8. 腹足纲的种类之多仅次于昆虫纲而为动物界的第二大纲。 9. 鲍是一种闻名的海产鱼,味极鲜美。

脊(索)椎动物门分类

脊(索)椎动物门 特征:一、有脊索(低等终生存在,高等成体为脊柱取代);二、背神经管;三、鳃裂(水生终生留,陆生只在胚胎期) 现分为三亚门:(半索动物亚门作为无脊动物,如柱头虫)尾索、头索(又原索,因无明显头部又称无头类)、脊椎。 尾索亚门(生活在海中):如海鞘(仅有简单肌肉囊能作蠕动收缩心脏,无瓣膜,无动静脉之分;无固定排泄器官,肠部有分散小肾囊)。现有三纲:尾海鞘、海鞘(单、双、光海鞘目)、樽海鞘纲。 头索亚门(脊索伸到前端,最接近脊椎):如文昌鱼(分肾管数十对,分动静脉无心脏,有脑、脊髓、脑及脊神经构成神经系统;有肝)。现只一科即鳃口或文昌鱼科(分鳃口或文昌鱼属、非对称或偏文昌鱼属。前者生殖腺和腹褶左右对称。) 脊椎动物 特征:还有一、内骨骼出现(是身体内活组织,可随身体而长大故身体长大不受限制,具脊柱、头骨、上下颌出现,口器更加发达);二、运动器官出现(对鳍或附肢);三、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及感觉器官(以联系体内外,适应力增强,同时它需要完善骨骼保护);四、心脏(血液循环加速);五、肾脏(能够有效排除代谢产物)。 现有六纲: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 圆口纲:(无颌类)有两目:七鳃鳗目与盲鳗目,共几十种(前有一科数十种,后者二科约十几种)。 如七鳃鳗:寄生性,无鳞皮滑,分头、躯干与尾,骨骼由软骨和结缔组织、脊索、髓弧、颅骨和背鳍与鳍,肌肉除头部较复杂外皆由规则排列肌节组成(原始),消化系统已经形成独立系统(有不显著的胃),心脏分一心耳一心室(有瓣),脑成直线状,小脑不发达,大脑较嗅叶要小,有嗅觉鼻孔一个、听觉内耳,也有中肾。 盲鳗:多个结构退化,活在海中,钻入鱼体内仅留皮骨。 鱼纲:用鳃呼吸,典型水栖,有上下颌,一般有成对偶鳍、发达的尾部,能积极寻捕食物。 1、体型有:纺锤型、侧扁型、平扁型、棍棒型。 2、鳍的尾型:圆尾、多尾、正尾; 3、皮肤分表皮、真皮前者薄且滑真表或真皮内有鳞:盾鳞、硬鳞、圆鳞; 4、多有鳔 5、有胃肠的分化,明显的胰腺 6、血液单循环 7、脊椎代替脊索、有肋骨; 8、有中肾或已有肾脏一对 简单分为软骨类和硬骨类,前者有板鳃亚纲和全头亚纲,后者有总鳍亚纲、肺鱼亚纲和辐鳍亚纲: 软骨类(鳃隔都很发达,为盾鳞): (1)板鳃亚纲仅鲨目。分为鲨亚目和鳐亚目,前者十四科种类多,如扁头哈那鲨、双髻鲨、白斑星鲨等;后者九科平扁型盘状,如犁头鳐为鲨深化过渡种、团扇鳐等。都不具有鳃盖、有喷孔。 (2)全头亚纲现仅有银鲛科,头大而高并向尾渐渐小,成体滑而无鳞。 硬骨类(鳃隔分或全部退化,多为圆鳞,有鳔或者是肺) (1)总鳍亚纲仅空棘鱼科(1938年首次发现)其它皆为化石。鳍有柄,动物食性,深海鱼类,矛屋鱼,被称活化石。

动物分类表

分类标示颜色:门-亚门-纲(类)-亚纲-目-科-亚科-属 1 原生动物门全都是单细胞动物,是最原始的动物,其中我们熟悉的有眼虫、草履虫 2 中生动物门结构简单的内寄生动物,有记录的种类不多 3 多孔动物门又称海绵动物门。海绵是原始的多细胞动物 4 扁盘动物门到目前为止,此门被丝盘虫一种动物独占~~~厉害,不得不服~~ 5 古杯动物门顾名思义,“古”意思是此类动物已灭绝了,“杯”就是说它们长得像杯子 6 腔肠动物门这里有水螅、水母、海葵和珊瑚,很熟悉吧,不多说了 7 栉水母动物门也有人把这个门归入腔肠动物门,作为栉水母纲 8 扁形动物门有涡虫、吸虫、绦虫等我们常听说的寄生虫 9 螠虫动物门海洋底栖动物,身体呈柱形或长囊形 10 舌形动物门全都是“吸血不眨眼”的寄生虫,分类地位尚难确定 11 奇怪动物门在1994年新发现的一类动物,人类对它们所知甚少 12 纽形动物门比扁形动物略高等的类似动物 13 颚胃动物门体形很小,生活在浅海的细沙中,人们了解得不多 14 线虫动物门一个庞大的家族,包含有很多人肚子里长过的——蛔虫 15 腹毛动物门身体腹面长有纤毛的一类动物 16 轮虫动物门很小,与原生动物类似 17 线形动物门与线虫动物类似的一类动物 18 鳃曳动物门生活在靠近两极的冷水中的海洋底栖动物,有记载的种类极少 19 动吻动物门和鳃曳动物类似 20 棘头虫动物门身体前端有吻的一类动物

21 铠甲动物门 1983年才发现的一个新门,目前没有准确分类 22 内肛动物门苔藓状的小动物 23 环节动物门蚯蚓、蚂蟥、沙蚕……都是身体呈环节状,这还用说? 24 星虫动物门与前面说的螠虫动物相似 25 软体动物门包含有大量常见动物,我将在后面详细解说 26 软舌螺动物门已灭绝 27 缓步动物门很强的一类动物,能忍受高温、绝对零度、高辐射真空和高压 28 有爪动物门身体呈蠕虫状,足呈圆柱形,末端有爪,近乎灭绝 29 节肢动物门动物界中种类占三分之二以上的动物,留到下面介绍这个庞大的家族 30 腕足动物门有时你会在街头地摊上看见一些像贝壳的化石就是这类动物留下的 31 外肛动物门曾经与内肛动物为同一门合称苔藓动物,现已分开 32 帚虫动物门又一个很小的门,又是只有10几种动物,又都是海洋底栖动物 33 古虫动物门在5.3亿年前的生命大爆发中早就灭绝了,在近几年才发现 34 棘皮动物门一个我们熟悉的门,有海星、海胆、海参和海百合 35 须腕动物门没有嘴和消化管的非寄生动物,生活在深海中,分类地位有争议 36 毛颚动物门只有50种左右,还是海洋动物 37 半索动物门身体呈蠕虫形,有人将它们归入脊索动物门 到这里你可能会问,“身体呈蠕虫状”“海洋底栖”的动物咋就会这么多捏?是的,还真就这么多,这是很多低等动物的共性,在历史上曾经有很长时间地球被他们统治着(当然那时还没有陆生动物,连鱼都没有,更没有人)既然这种特征适于它们的生存,那为什么要改变呢?所以这些特征一直被保持到了现在。 好了,动物界中的38个门说了37个,还有一个呢?

棘皮动物门

棘皮动物门 全部海产,虽种类不多,但进化上有特殊意义。 进化地位 ?具有内骨骼——中胚层起源的钙化骨片形成; ?最原始的后口动物。 ?棘皮动物与脊索动物均为后口动物,具有较多相同点:卵裂、早期胚胎发育、中胚层的产生、体腔的形成、骨骼由中胚层产生等。 ?普遍认为,脊索动物与棘皮动物具有相同的祖先。 生物学特征 ?体制:成体多为辐射对称,但幼体两侧对称——次生性辐射对称?骨骼由中胚层产生,且常向外突出形成棘。 ?特有的结构是水管系和管足-真体腔特化形成。 ?没有神经节、中枢神经系统; (一)身体结构 ?1、外部形态 成体多五辐射对称,但它们的幼体是两侧对称,故成体的五辐射对 称是次生性的。 ?海盘车 ?身体=体盘+腕; ?体盘:口面(较平,中央有口)+反口面(略凸,中央有肛门)腕:一般5条;腹面中央有1条步带沟,其中具2~4排管足, 管足末端有吸盘;腕的顶端靠下有眼点。 腕之间——间步带区;反口面间步带区具1个多孔的筛板。 2、体壁 表皮层:角质层(薄)+单纤毛柱状上皮 真皮层:结缔组织-分泌骨片(其它无脊椎动物体壁没有真皮层)肌肉层:环肌、纵肌 体腔膜:位于肌肉层内部 3、骨骼 内骨骼-钙质骨片 骨片-形成棘、叉棘、刺等,具有防卫、清除体表沉积物等; ?皮鳃-表皮和体腔上皮向外凸起形成。都具纤毛,打动水流、体腔液进行气体交换。 4、血系统、围血系统 ?棘皮动物没有专门的循环器官,但有特殊的血系统和围血系统。 ?棘皮动物发达的真体腔内充满体腔液,靠体腔上皮细胞的纤毛打动,体腔液完成营养物质的输送。

?血系统 ?包括一套与水管系统相应的管道: ?辐血管——与辐水管平行; ?环血管——与环水管平行; ?胃血管及其分枝位于反口面; ?轴窦(axial gland)与石管平行。 ?血系统内有液体,轴窦、背囊(筛板附近)均有搏动能力。 ?围血系统 ?围绕在血系统之外的一套窦隙,为体腔的一部分。 ?血系统、围血系统的作用知之不多! 5、消化系统及食性 ?肉食性、植食性 ?消化道短,由口、食道、胃、肠和肛门组成。 6、神经系统 ?棘皮动物的神经系统是分散的,没有神经节、中枢神经系统。 ?棘皮动物整个表皮中有大量感觉神经细胞: ?除司触觉外,还能够对光、化学刺激作出反应。 7、生殖、发育 ?棘皮动物大多是雌雄异体(少数海蛇尾和海参除外)。 ?受精卵为辐射卵裂 ?——内陷法形成原肠 ?——肠腔法形成中胚层、3对体腔囊 ?——原肠胚时的胚孔最终发育成成体的肛门,成体的口在原肠孔相对的另一端形成。 ?棘皮动物的幼虫期是两侧对称 ?——变态后形成辐射对称的幼虫:棘皮动物的五辐射对称是次生性的。 分类 (1) 海百合纲:体形象植物,营固着生活。具5和5倍数的腕,腕呈羽状分支,有步带沟。 (2) 海星纲:体形五角形,腕数为五的倍数,腕与体盘无明显分界,各腕中央有步带沟。 (3) 海胆纲:大多为球形,无伸展的腕,骨骼形成坚硬的壳。 (4) 蛇尾纲:腕细长,能弯曲,与中央盘有明显分界,无步带沟。 (5) 海参纲:大多为长筒形,无伸展的腕,体壁柔软,躯体横卧海底,体表有肌肉质突起。

节肢动物解剖观察及分类

实验9 节肢动物解剖观察及分类 一、实验目的 1.观察沼虾和棉蝗的外形和内部结构,了解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和昆虫纲动物的主要特征。 2.认识节肢动物各纲的代表种类。 二、实验材料 1.沼虾、棉蝗的活个体。 2.节肢动物门各纲常见种类标本。 三、实验器具与药品 显微镜、解剖镜、放大镜、解剖剪、眼科剪、解剖针、便镊、尖头镊、蜡盘、解剖盘、大头针、吸水纸、擦镜纸等。 四、实验内容与操作 (一)沼虾(Macrobrachium)的外形观察和内部解剖 1.外形观察 沼虾身体由20个体节组成,异律分节,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图9-1)。体表披有几丁质的外骨骼,掩盖着头胸部背面的外骨骼为头胸甲,其两侧游离称鳃盖,盖住鳃部,头胸甲的前端有一长而尖的的额剑,两侧各有一长在能活动眼柄上的复眼。腹部分为6节,末节为尾柄,尾柄连着尾肢,肛门位于尾肢腹面基部。沼虾的每一体节都有附肢一对,共有19对附肢,随着不同的位置演化为不同功能的器官。 2.内部解剖 用眼科剪除去沼虾的外骨骼和分离其表层的肌肉,依次解剖、观察下列各系统(图9-2)。 (1)呼吸器官把头胸部右侧的鳃盖去除,可见鳃腔中有鳃7对,成羽状。 (2)循环系统从头胸部后缘开始向前小心剪除整个头胸甲,可见心脏位于头胸部后背方,包被在围心腔膜内,呈三角形,黄白色,有心孔3对。用镊子把心脏轻轻地提起,可见连接的呈粉黄色丝状的血管,向前一条为前大动脉,再分出眼动脉、触角动脉、肝动脉等;

向后一条为后大动脉,再向背面和腹面分出动脉干。 (3)排泄器官 绿腺(触角腺)1对,位于大触角的基部,呈浅黄绿色,其上附着膀胱和排泄管,在触角基部开口。 (4)生殖系统 除去心脏可见到生殖腺,雌雄异体。雌虾有卵巢1对,左右愈合为一个,位于心脏的前端或延至腹面,成对的输卵管由两侧向下、 通到第三对步足基部内侧的雌 图9-1 日本沼虾的外部形态(自江静波等) 图9-2 日本沼虾的内部结构(自江静波等)

第九章 软体动物门

第九章软体动物门(Mollusca)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比较各纲动物的特征,了解重要的经济种类。 重点: 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难点: 1、外套膜的结构和功能。 2、腹足类的扭转现象。 学时: 讲授6学时。实验6学时。 教学方法: 1、多媒体授课。 2、讲授、启发、讨论相结合。 教学过程: 软体动物种类多,为动物界第二大类群,与人类关系密切。软体动物的结构进一步复杂,机能更完善,它们具有一些环节动物的特征:真体腔、后肾管、个体发育中有担轮幼虫等,因此认为软体动物是由环节动物演化而来的,朝着不很活动的生活方式较早分化出来的一支。因大多数的软体动物有贝壳,故又称“贝类”。 第一节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 身体柔软、不分节、左右对称。 大多数腹足类身体左右不对称,是因为在发育过程中身体经过旋转的结果。 二.身体分为头、足、内脏团3部分。 头:位于前端,有口、眼、触角和其它感觉器官。有些行动缓慢或固着生活的种类,头退化(如双神经纲,掘足纲)或消失(如瓣鳃纲) 口腔有:颚片:坚强,位于口腔前部 齿舌:带状,位于口腔底部,由许多分离的角质齿片固定在一 个基膜上构成,依附在一对似软骨片的组织上,这种组

织有伸缩肌,依靠肌肉的伸缩能使齿舌得以锉碎食物。 足:运动器官,由于生活方式不同,有不同形状,如块状(如蜗牛)、斧状(如河蚌)、柱状(如角贝)、长腕(如乌贼),有的种类足退化(如牡蛎)。 内脏团:是背面的隆起部分,包括大部分内脏器官,如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生殖系统等。 三. 具外套膜(mantle) 是身体背侧皮肤伸展而形成的,对其生理活动和生活有重要作用。外套膜与内脏团之间有腔隙,称为外套腔。软体动物的排泄孔、生殖孔、呼吸、肛门甚至口都在外套腔内,所以其排泄、生殖、呼吸等生理活动均与外套腔内的水流有关。 外套膜能分泌贝壳,其形态随种类而异,如石鳖类被覆在身体整个背面;瓣鳃类则悬于体两侧,包住整个身体;乌贼则呈筒状,包住整个内脏团仅露头部。 四. 具有贝壳 大多数有1—2或多个贝壳,不同种类贝壳形状构造变化大,如腹足类为螺旋形;瓣鳃类两片为瓢状;掘足类筒状。贝壳是保护器官,足部和头部有肌肉与贝壳相连,活动时,头足伸出壳外,危险时缩入壳内。 ●贝壳成分:碳酸钙(占95%)、贝壳素(少量)。 角质层:由贝壳素构成,薄而透明,有色泽。保护钙质不被酸溶解。 ●贝壳构造棱柱层:厚,由柱状的碳酸钙晶体构成.,呈方解石构造。 珍珠层:片状的碳酸钙构成,晶体呈文石结构,有珍珠光泽。 ●珍珠的形成:只有外套膜的边缘可以形成棱柱层,所以一旦棱柱层形成后不会再 加厚。而整个外套膜的外层细胞都可以分泌文石结构的碳酸钙,这样珍珠层可以 不断加厚。在生长中,如果外套膜和贝壳间进入了沙粒或其它异物,就会刺激珍 珠层的分泌,形成珍珠。 五.体腔和循环系统 次生体腔极度退化,仅残留围心腔及生殖腺和排泄管的内腔。初生体腔则存在于各组织器官的间隙,内有血液流动,形成血窦。 开管式循环系统:血液在循环过程中不是始终在封闭的血管中流动,这种循环方式称为开管式循环系统。 心室:1个,壁厚,能搏动,为循环动力。 心脏:在围心腔内, 心耳:1个或成对,有瓣膜防止血液倒流。 循环系统的结构血管:动脉、静脉。 血窦:是初生体腔存在于各组织器官的间隙。 血液:无色,少数显红色或青色。 血液循环的方向:大部分足、内脏血血窦集中于静脉肾静脉(排泄废物) 鳃血管(气体交换)心耳- 心室 六.排泄系统 基本上是后肾,即是由中胚层和外胚层共同发生形成的。 围心腔腺:由围心腔表皮分化,有许多毛细血管充满血液,依靠

节肢动物分类

实验六蜚蠊解剖及节肢动物分类 一.目的 通过对蜚蠊的观察,了解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的基本形态、生理及其对陆生生活的适应。进一步通过对昆虫各种类型的触角、口器、翅、足、及变态的观察更深了解昆虫纲的多样性与适应的广泛性,并识别重要目的一些代表。了解节肢动物的分类。 二.材料与用具 活体蜚蠊,各种代表昆虫的口器、翅、足、触角和变态的制片。体视镜、解剖镜、解剖器、蜡盘、大头针。有关节肢动物标本。 三. 观察 (一)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的解剖: 首先将乙醚滴在脱脂棉上,然后将脱脂棉放进装有活体美洲大蠊的广口瓶内,待蜚蠊被麻醉,不能爬行后,进行活体观察和解剖。 1. 外形(图6-1): 观察蜡盘中的蜚蠊。身体已明显具有体区的分化,可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体节愈合,胸部三节,腹部分节明显,整个身体覆以几丁质外骨骼。 图6-1 雄性蜚蠊外形及内部结构图 (1)头部:是蜚蠊取食与感觉的中心,头部以活动的颈部与胸部相连,头部向前伸出一对鞭状的触角,由基节(柄节),梗节,与多节的鞭节组成,是感觉器官。头前端两侧有一对椭圆形复眼,是由许多小眼组成。头部外骨骼坚硬,复眼之间为额,额上端为颅顶,头的两侧复眼下方为颊。蜚蠊的口器属于咀嚼型。这种口器由上唇、

下唇、上顎、下顎及舌五部分组成(图6-2)。用镊子轻轻将口器各部分取下,依次放蜡盘中观察。 图6-2 咀嚼式口器(以蝗虫口器为例) (2)胸部:头后有足和翅的部分是胸部。胸部分三节,即前胸、中胸、后胸。每一胸节上有一对足,中胸与后胸各有一对翅。在胸部侧面,前胸与中胸之间有一对气孔(spiracle)。中胸与后胸之间也有一对气孔,明显可见。 (3)足:蜚蠊的前足、中足和后足均为步行足。这三对足在构造上是相似的。每一足都是由五部分组成,第一节与躯体相连,称为基节(coxa),其次为转节(trochanter),腿节(femur),胫节(tibia),及跗节(tarsus)。蜚蠊跗节又分为5节。 (4)翅:在中胸背面伸出一对革质前翅,有保护后胸膜质后翅的功用。揭开前翅即可看到折叠于其下的后翅,后翅较薄,纵行折叠,展开后很宽大,是飞翔的主要器官。 (5)腹部:腹部是生殖与消化代谢的中心。腹部分节清楚,共有11节,但第9节后的体节不易分清楚。试以一手拿住头部,另一手拿住尾端,轻轻拉动蜚蠊身体,便可看出腹节之间有节间膜可使腹部拉长或缩短。每一体节包括一个背板,一个腹板,侧区为膜状。腹部从第一节到第八节共有八对气孔,为气管的开口。尾部侧面有一对尾须,是第11腹节的退化附肢。 2. 内部构造(图6-3): 将蜚蠊足和翅剪去,背部朝上放在蜡盘上(此时可透过体壁看到背血管)。用解剖剪从尾端稍前位置沿侧膜向前至头部纵行剪开体壁,用大头针固定住腹板,轻轻掀去背板,露出整个体腔(混合体腔即血腔,haemocoele),加入少量水以免干燥,由于蜚蠊体内有较多的脂肪体,在解剖镜下用镊子小心去除脂肪体,并用清水轻轻冲洗,

第9章 软体动物门

第九章软体动物门 1.试述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答: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软体动物的形态结构变异较大,但基本结构是相同的。身体柔软,不分节,可区分为头、足、内脏团3部分,体外被套膜,常常分泌有贝壳。消化管发达,少数寄生种类退化。多数种类口腔内具颚片和齿舌,颚片一个或成对,可辅助捕食。次生体腔极度退化,仅残留围心腔及生殖腺和排泄器官的内腔。初生体腔则存在于各组织器官的间隙,内有血液流动,形成血窦。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血窦及血液组成,为开管式循环。水生种类用鳃呼吸,鳃为外套腔内面的上皮伸展形成,位腔内。陆地生活的种类均无鳃,其外套腔内部一定区域的微细血管密集成网,形成肺,可直接摄取空气中的氧。排泄器官基本上是后肾管,其数目一般与鳃的数目一致。原始种类的神经系统无神经节的分化,仅有围咽神经环及向体后伸出的一对足神经索和一对侧神经索。较高等的种类,主要有4对神经节:脑神经节、足神经节、侧神经节、脏神经节。软体动物大多数为雌雄异体,不少种类雌雄异形;也有一些为雌雄同体。卵裂形式多为完全不均等卵裂,许多属螺旋型。少数为不完全卵裂。 2.软体动物与环节动物在演化上有何亲缘关系,根据是什么? 答:软体动物种类多,为动物界第二个大群类,与人生的关系密切。软体动物的结构进一步复杂,机能更趋于完善,它们具有一些与环节动物相同的特征:次生体腔,后肾管,螺旋式卵裂,个体发育中具有担轮幼虫等,因此认为软体动物是由环节动物演化而来,朝着不很活动的生活方式较早分化出来的一支。 3.软体动物分哪几纲,简述各纲的主要特征。 答:软体动物分为7纲:(一)单板纲体为两侧对称,具一近圆形而扁的贝壳,腹足强大,周缘肌肉发达,中央薄,故无吸附能力,仅适于在海底滑行。缩足肌8对,分节排列于足的周围。足四周为外套沟,两侧共有鳃5或6对。足前端为口,后端为肛门。口前有一对具纤毛的口盖,口后有扇状触手一对。心脏位围心腔内,由一心室及2对心耳构成;肾6或7对;雌雄异体,生殖腺2对,有生殖导管,开口于肾,生殖细胞由肾排出体外。神经系统由围食道神经环及向后伸出的侧神经和足神经组成。(二)无板纲体呈蠕虫状,细长或短粗,无贝壳。体表被具石灰质细棘的角质外皮,头小,口在前端腹侧,躯体细长,腹侧中央有一腹沟,有的种类沟中有一小形具纤毛的足,有运动功能。体后有排泄腔,多数种类在腔内有一对鳃,腔后为肛门。 无板类无触角、眼等感觉器官;肠为直管状,齿舌有或无;心脏为一心室一心耳,血管系统退化;雌雄同体或异体,个体发生中有担轮幼虫期。(三)多板纲全部生活在沿海潮间带,常以足吸附于岩石或藻类上。体呈椭圆形,背稍隆,腹平。背侧具8块石灰质贝壳,多呈覆瓦状排列。各板间可前后抽拉移动,因此动物脱离岩石后,可以曲卷起来。头部不发达,位腹侧前方,圆柱状,有一向下的短吻,吻中央为口。足魔大,吸附力强。口腔具齿舌,消化腺发达。次生体腔也发达。一心室,管状,二心耳。排泄为后肾管一对,肾口开于围心腔,肾孔开于外套沟中。雌雄异体,具生殖腺和生殖导管。神经系统由环食道的神经环与向后伸出的侧神经索和足神经索组成。(四)腹足纲腹足类多营活动性生活,头部发达,具眼、触角。足发达,叶状,位

腔肠动物门

第二章腔肠动物门 教学目标 1.了解水螅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了解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及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观察水螅的形态结构及对刺激的反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的能力。 3.通过对比水螅和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等特征,引导学生树立生物进化的观点。通过对水螅生活环境的分析,渗透环境保护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水媳的形态结构特点及生理特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因为: (1)第一章讲了原生动物是单细胞动物。实际上,动物界中除了原生动物外,都是多细胞动物。腔肠动物就是其中一类低等的多细胞动物。通过组织学生观察、研究水螅的形态和结构的特点和生理,对比草履虫的结构生理特点,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腔肠动物在进化上的重要地位。也更进一步了解腔肠动物是低等的多细胞动物。 (2)通过了解水螅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有助于掌握腔肠动物这个类群的共同特点:二胚层、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 2.水螅的消化方式和水螅神经网的无定向传导以及观察水螅的结构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因为:(1)草履虫的消化方式是属于细胞内消化。而水螅,一方面有与草履虫一样的消化方式,即保留了细胞内消化,水熄内胚层的一些细胞直接把消化腔中的食物微粒包进细胞内消化。另方面水螅也有不同于草履虫的消化方式,即由内胚层的一些细胞分泌消化液,这些消化液进入消化腔中把食物进化消化,这种方式叫细胞外消化。 水螅的两种消化方式,学生是看不见的,所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有些学生误认为:食物进入动物体后,就应该进行细胞内消化。为了纠正这种偏见,教师可以着重说明:食物从口进入消化腔,这里是体内,但在细胞外面,所以食物在消化腔里消化,叫做细胞外消化,与是否在生物体内进行不相关。(结合水螅的结构图说明更好。) (2)水螅能够感受外界的刺激,并做出相应的反应,这是由水螅的神经细胞控制的。但是,水螅的神经细胞是比较原始的,没有“中枢”与“周围”之分。细胞彼此交织呈网状,传导无定向。这种结构特点就形成了水螅对刺激的反应是:一处受到刺激全身缩成一团。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动物学的知识,对高等动物的神经传导缺乏理性的认识。所以,教师在突破这个难点时,可以先用挂图说明水螅神经网的特点;然后再组织学生通过实验提高感性认识,同时可以举一些高等动物对刺激定向反应的例子进行对比,使学生能够理解水螅神经传导的低等性和原始性。 (3)组织学生观察水媳的结构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由于学生平时对水螅了解得很少,所以做观察实验时,总显得很兴奋,容易乱动实验材料。教师要组织好学生实验,一方面要在课前准备好饥饿状态的水螅;另一方面不能让学生随便振荡装有水螅的容器,防止水螅身体缩成一团,影响实验效果。 在组织学生观察水媳的体壁结构时,要引导学生能辨别水螅的外胚层、内胚层和中胶层。外胚层是体壁的外层,上有刺细胞;内胚层是紧挨消化腔的内层,上有腺细胞等;中胶层是介于外胚层和内胚层之间的一层无细胞结构的粘稠液体。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1课时 二、教学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