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宏观经济学-上海外国语大学, 邹春勇)

第六章国民收入的决定: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本页目录部分)

第一节总需求函数(返回页首)

一、总需求函数

1、IS—LM模型在价格不变和没有考虑供给的限制条件下推导出来的。

2、总需求

①定义: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

量,它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

②总需求函数:是指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情况下的价格

水平与总需求之间的函数关系。简言之,总需求函数就是表达物价水平与IS—LM模型所决定的产出之间的函数关系。

3、总需求曲线

①需求与价格的反向关系。这在实际生活中是常见的。

②总需求与价格的关系也是反向的,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倾斜的。

③总需求曲线的推导

r LM1

r1 E1LM0

r0 E0

0 Y1 Y0 Y

P

D1

P1 D0

P0AD

1 0

4、物价水平变化导致总需求水平变化的机理

①价格总水平上升,将导致利率上升,进而导致投资和总支出水平

下降。(利率效应:价格水平变动引起利率同方向变动,进而使投资和产出水平反方向变动的情况)

②价格总水平上升,以货币表示的资产的购买力下降,并导致总需

求变化。(实际余额效应:价格水平上升,使人们所持有的货币及其他以货币固定价值的资产的实际价值降低,人们会变得相对贫穷,于是人们的消费水平就相应的减少)

③价格总水平上升会导致人们名义收入增加,名义收入增加会使人

们进入更高的纳税等级,从而使人们税负增加,可支配收入下降,进而使人们消费和投资水平下降。(税率效应)

④开放的经济下,物价水平的变动会在两个方面影响总需求。一是

价格总水平上升,汇率上升,会使外国货变得相对便宜,从而使进口增加,出口减少,总需求水平下降;二是价格总水平上升后,本国生产成本上升,投资流向国外,引起总需求下降。(汇率效应)

二、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和移动

1、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大小可以衡量价格水平的变动引起的总需求

水平变动的程度。斜率大总需求变动对价格水平变动敏感,反之反也。

2、影响总需求斜率的因素

①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感应程度。当货币需求对利率感应程度小,

总需求曲线比较平坦。

②货币需求对收入的感应程度。当货币需求对收入的感应程度小,

总需求曲线比较平坦。

③投资对利率的感应程度。当投资对利率的感应程度比较大时,

总需求曲线比较平坦。

④政府的购买乘数。当政府的购买乘数比较大时,总需求曲线比

较平坦。

因为价格变化导致货币实际供应量的变动,对总需求水平的影响就大,总需求曲线的斜率越小。反之,反也。

3、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①IS曲线和LM曲线的位置决定了总需求曲线的位置。

②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见习题P247T5和T4)或货币政策,会使

总需求曲线向右上移动。

③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左下移

动。

第二节总供给函数(返回页首)

一、总供给曲线

1、总供给定义:它是指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上,经济社会的基本资

源用于生产时可能有的产量。

2、总供给函数:就是表示总产量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函数关系。

3、总供给曲线:表示产出量和价格水平的各种不同组合的曲线。

根据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推导而得。当生产函数和劳动

力的供求曲线移动时,总供给曲线移动。见习题P248T8

4、宏观生产函数

①定义:宏观生产函数是指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函数,它表示总投入和总产出之间的函数关系。

②短期的宏观生产函数:指资本量固定不变,总产量水平取决于劳动的总就业量的生产函数。数学表达式:

Y=F(N,K)

式中N代表投入生产的劳动就业量,K代表短期内不能改变的资本量。

③宏观生产函数具有两条重要性质

1)总产出随劳动就业量的增加而增加;

2)由于“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随着总就业量的增加,总产出按递减的比率增长。

④宏观生产函数的图式

N,K)

N

5、劳动市场的均衡理论

①研究劳动市场就是研究劳动的需求、供给和二者的均衡。

②劳动的需求

1)厂商对劳动的需求遵循利润最大化原则。

2)厂商对劳动的需求量就是实际工资率同劳动的边际产品相等时的劳动投入量。

推导:厂商短期利润是π=Py-WN d 且y=F(N d )厂商利润最大化,必须:dπ/dN d =0 =>PF′(N d )-W=0

所以F′(N d )=W/P

3)以上可知,由生产函数推导出的边际劳动产量曲线,实际上就是厂商的劳动需求曲线。劳动的需求函数可以写为:

N d =N d (W/P)

4)由于劳动边际产量递减,所以劳动需求曲线是右下倾斜,如图所示:

(W/P)

d

N

③劳动的供给

1)劳动的供给是实际工资的增函数。当实际工资比较高时,这时人们放弃工作的成本就高,这时人们就愿意多劳动。劳动的供给取决于对工资和劳动负效用的比较。

2)劳动供给曲线

(W/P)

S

N

3)劳动供给曲线的移动。

当劳动的负效用或者就业队伍变化时,劳动供给曲线发生移动。

④劳动市场的均衡

1)均衡的实际工资水平和就业量就是劳动的供求曲线交点所对应的数量。

2)图式

N

3)潜在就业量:或称充分就业量,是指在现有条件下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能得到工作时的总就业量。潜在就业量受价格或其它宏观变量的影响。以上分析的劳动市场均衡的就业量,就是潜在就业量。

4)潜在产量:指在潜在就业量和现有资本存量条件下所生产的产量,用生产函数表示为

Y*=F(N*,K)N*为潜在就业量,Y*为潜在产量。

⑤名义货币不变时,实际货币工资随价格变化的曲线

W/P W2

W1 W0

0 P

二、古典的成长期的总供给曲线

1、古典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工资具有完全的伸缩性,至少在长期

如此。

2、古典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线。

3、古典的供给曲线的图解推导

N

N f

0 (W/P)f W/P 0 Y f Y

P W2 P

W1 W0

P2 P2 R(Y f ,P2 )

P0 P0 J(Y f ,P0 )

P1 P1 K(Y f ,P1 )

0 (W/P)f W/P 0 Y f Y

三、凯恩斯学派的供给曲线

1、凯恩斯学派认为工资具有向下的刚性,即名义工资只能提高,不能降低。

2、工资刚性的原因

①合同的约束。

②企业不愿随便辞退原有工人,而用降低现有工资聘用新工人。

③工会的力量比较强大。

3、供给曲线的图解推导

N

N f

N1

Y P)

P

P

Y

第三节总供给——总需求模型(返回页首)

一、古典的总供给——总需求模型

1、把IS—LM模型推导出的总需求曲线和古典的供给曲线放在同

一坐标而得出。

2、图式

Y

3、模型指示,总需求的改变,只会改变物价,而不会引起总供给

的变动。

4、在这一模型下,货币是中性的(货币存量的变动只导致价格水

平的变化而利率和实际变量(产量、就业)无一发生变化)。见习题P254T16

r LM

r0LM′

r0′

0 Y f Y′Y

P AS

P1

P0 AD′

AD

f

二、凯恩斯学派的总供给——总需求模型

1、把IS—LM模型推导出的总需求曲线和凯恩斯学派的供给曲线

放在同一坐标而得出。

2、图式

Y

3、模型指示

①当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时,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

政策会产生作用。

②当资源已充分利用即充分就业时,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不会导致产

出的增加,只会引起价格的上升。

所以,凯恩斯学派的政策思想是,当经济出现偏差时,就干涉经济;当经济正常运行时,政府就不干涉经济。

三、短期的总供给——总需求模型

1、现代主流经济学派(又称为凯恩斯主流学派)认为短期的总供

给曲线是向右上倾斜的。对其的解释是货币幻觉(只看到货币的票面值而不注意货币的实际购买力,所以他们会抵抗价格水平在不变的情况下的货币工资的下降,但却不会抵抗货币工资不变下的价格水平的提高。即劳动的供给只与货币工资有关)。当劳动供大于求时,厂商不会提高货币工资,供给随劳动的需求变化而变化;当价格的上升达到一定程度,劳动需求在不提高货币工资下得不到满足,这时厂商会提高工资,尽管实际工资下降但货币幻想使得劳动供给曲线上移,劳动供给增加,总供给增加。短期总供给曲线又称为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

2、把IS—LM模型推导出的总需求曲线和短期的供给曲线放在同

一坐标得出模型。

3、图式

Y

4、加入长期供给曲线,该模型可以解释滞胀(stagflation)和经

济短期波动的原因。

①经济萧条与经济繁荣。

P

P

0 Y1 Y* Y2 Y

②经济滞胀

P

P

P

0 Y2 Y* Y1 Y

第一节总需求第二节总供给第三节总需求-总供给模型返回页首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36学时)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授课专业:工商管理类所有专业 学时数:36 学分数:2 1、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本课程是为工商管理类各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是工商管理类各专业本科生的经济学入门课和必修课,它与《微观经济学》一起构成西方经济学理论最核心的部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应把握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基本内容,还应掌握其分析方法,了解其最新发展,学会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 《宏观经济学》(36学时)的授课对象是工商管理类所有专业。 2、课程教学内容 导论(3学时) 本章对宏观经济学做一个概貌性的介绍,包括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等内容,目的是使学生对宏观经济学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本章要求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知道从什么角度以及如何对宏观经济的运行问题进行研究。 第一章:国民收入的核算(3学时) 本章的教学目的:了解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定义及统计方法、名义GDP与实际GDP 的区别和换算、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其他指标、国民收入的收支均衡等式。教学重点: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国民收入的收支均衡等式。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对国民收入等概念加深理解,掌握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方法。本章的难点在于对宏观经济均衡的理解和掌握。由于“均衡”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很容易产生困惑,教师要在理论上对这个问题解释清楚才能将学生领入宏观经济学的领域。 第二章: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3学时) 本章的教学目的:了解消费和储蓄这两个经济变量的相关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消费函数理论。要求学生掌握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及乘数原理。教学重点: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乘数原理。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对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有深入的理解,并对其它消费函数理论有所了解。乘数理论是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原理之一,抽象且难以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点讲解清楚。 第三章:国民收入的决定:IS-LM模型(3学时) 本章的教学目的:了解投资的决定;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要求学生掌握IS曲线、LM 曲线及IS-LM模型。教学重点:IS曲线、LM曲线、IS-LM模型。由于IS-LM模型是对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的高度概括,是产品和货币市场的综合均衡模型,而且是分析财政、货币政策的工具,因此本章是本科宏观经济学教学的核心与重点。IS曲线和LM曲线的推演比较复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点讲解清楚。 第四章:国民收入的决定:总需求-总供给模型(3学时) 本章的教学目的:要求学生掌握总需求曲线、总供给曲线及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教学重点:总需求曲线、总供给曲线、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由于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是国民收入和物价总水平同时决定的、三个市场的综合均衡模型,也是分析通货膨胀形成机理的重要工具,因此本章也是本科宏观经济学教学的核心与重点。总需求、总供给曲线的推演比较复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点讲解清楚。

《宏观经济学》——第六章 习题答案

第六章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总供给曲线:表明了价格与产量的相结合,即在某种价格水平时整个社会的厂商所 愿意供给的产品总量。 2、总需求曲线:描述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实现均衡时,产量(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组合。 3、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将总需求与总供给结合在一起放在一个坐标图上,用以解释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考察价格变化的原因以及社会经济如何实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 4、古典总供给曲线:不受价格水平变动的影响,位于充分就业水平上的垂直的总供给 曲线。 5、粘性工资模型:即阐述粘性名义工资对总供给影响的模型。 6、利率效应:物价水平的变化将引起利率水平的变化,从而影响国民收入的变化的现 象。 7、税收效应:物价水平的变化将引起税收的变化,从而影响国民收入的变化的现象。 二、单项选择题 DCAAB DCCBD D 1.D.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主要有:实际余额效应、利率效应、汇率效应以及税 收效应。 2.C.价格的变化不影响IS曲线的位置,而价格下降会导致实际货币余额增加,利率下降, 投资需求增加从而收入增加,所以LM曲线向右移。 3.A.在凯恩斯条件下,由于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扩张的财政政策会使价格不变但国民 收入y将增加。y增加,则对货币的需求将增加,当货币供给不变时利率提高;当处于古典区域时,由于产量已达到了充分就业时的最大产出,所以y不会变,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将会使得价格上涨,从而实际货币余额将减少,利率提高。 4.A.劳动需求函数为Nd=Nd(W P), W P指实际工资,劳动需求与实际工资成反向关系,因此 价格水平越低,名义工资不变,则实际工资上升,因而劳动需求下降。 5.B.劳动的供给函数为Ns=Ns(W P),W指名义工资,P为价格水平。在短期内,实际工 资率越高,劳动的供给越多,因此呈现正斜率。 6.D.古典学派假设工资和价格水平可以迅速自行调节,从而使得经济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状 态,因而此时古典供给曲线存在。 7.C. 8.C.A、B、D三选项均属于潜在产出的短期决定因素,技术是长期决定因素。 9.B.总需求曲线的左移,造成就业量和实际产出的下降,而就业量的变化又会造成名义工 资的下降。 10.D.不论短期还是长期,技术进步都会导致y增加,所以都会右移。 11.D.在IS-LM曲线中,价格是不变的;在AD-AS曲线中,价格是变化的。

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导论 1.(1)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问题是一个国家整体经济的运行情况以及政府如何运用经济政策来影响国家整体经济的运作。其核心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和就业理论。 (2)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总体经济问题,它涉及经济中商品与劳务的总产出及其增长速度、通货膨胀与失业的程度、经济衰退及其原因、国际收支状况及汇率的变动等。 2.(1)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①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宏观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②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以实现个体效益的最大化。宏观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问题,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③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即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宏观则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④基本假设不同。微观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出清(在给定的价格P之下,市场上的意愿供给等于意愿需求,达到均衡状态)、完全理性、充分信息,认为“看不见的手”能自由调节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宏观则是既定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通过“看得见的手”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⑤中心理论不同。微观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还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理论、产权理论、福利经济学、管理理论等。宏观的中心理论则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还包括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等。 (2)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联系:①微观经济分析是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离开了微观分析这一基础,宏观分析将成为空中楼阁。②从根本目标上看,宏观经济分析与微观经济分析也是一致的。③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虽然分析的侧重点不同,但二者是不能分开的。 ④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在基本分析方法上也存在一致性。 3.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宏观经济学酝酿产生的重要时期。期间,有三件事情对宏观经济学的产生起了重要的准备和推动作用。 (1)对经济周期波动的解释,为进行宏观经济分析做了方法论上的准备。 (2)统计学家着手收集并系统地处理总量数据,为宏观经济研究提供了科学基础。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为更好地计划和实施它们的战争,需要有更完备的统计情报,由此推动了总量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工作。 (3)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直接推动了宏观经济学的产生。1929-1933年,西方经历了近代历史上最大一次经济危机,这就向以“萨伊定律”为基石的传统经济学提出了挑战。基于萨伊定理,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只要让市场机制自由运作,就不可能出现大规模的持续的失业与经济衰退。在大萧条的现实面前,“萨伊定理”破产了,新的能够解释经济现实的宏观经济理论呼之欲出。

第五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第五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一)选择题 单选题 1.价格水平上升导致()。 A实际货币供给下降,LM曲线左移 B实际货币供给下降,LM曲线右移 C实际货币供给上升,LM曲线左移 D实际货币供给上升,LM曲线右移 2.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在于()。 A国外需求与价格水平呈反方向变动的趋势 B消费需求与价格水平呈反方向变动的趋势 C投资需求与价格水平呈反方向变动的趋势 D以上几个因素都存在 3.其他条件不变时,()因素引起AD曲线左移。 A价格水平下降 B政府支出减少 C税收减少 D名义货币供给增加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般而言,在生产函数中所有投入要素的数量均可变动 B在有关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研究中,常使用资本量不变的总量生产函数 C充分就业量即所有劳动力都得到工作时的总就业量 D在有关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研究中,常使用就业量不变的总量生产函数5.假设已实现充分就业,且总供给曲线为一垂线,则税收减少会导致()。 A实际产出水平和价格水平上升 B价格水平上升,而实际产出不变 C实际产出上升,而价格水平不变 D实际产出水平和价格水平均不变

6.假设已实现充分就业,且总供给曲线为正斜率,则总需求曲线左移会降低()。 A实际工资、就业量和实际产出 B名义工资、就业量和实际产出 C劳动生产率和实际产出 D劳动需求、就业量和实际工资 多选题(从给出的选项中选出2-4个正确答案) 7.其他条件不变时,价格水平上升导致()。 A实际货币供给下降,LM曲线左移 B实际货币供给下降,LM曲线右移 C均衡利率水平上升,投资需求下降 D均衡利率水平下降,投资需求上升 8.发生()变化时,总需求曲线随之变得更陡峭。 A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减小 B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减大 C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减小 D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减大 9.其他条件不变时,可能引起AD曲线右移的是()。 A价格水平下降 B政府支出减少 C税收增加 D名义货币供给增加 10.新古典总供给曲线的基本假设有()。 A劳动者存在“货币幻觉” B劳动市场是竞争的 C劳动力的供求取决于实际工资水平 D工资对劳动力市场的调节是迅速的、及时的、没有时滞 (二)填空题 1.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倾斜的曲线,这表明总需求与价格成变动。 2.是将总需求与总供给结合在一起来说明国民收入与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课程性质:经济类(包括经济、金融、财政、管理及其相关财经类)专业必修课,针对已具备高等数学和微观经济学知识的本科生开设。 基本内容:宏观经济学是一门以一国的宏观经济运行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学。作为经济类专业2年级本科生的基础课程,它包括宏观经济学基础、理论深入和扩展、前沿课题讨论三大部分,旨在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经济学知识奠定扎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宏观经济理论是系统介绍国民经济运行、结构、核算和循环的理论,系统介绍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并据此介绍失业、通货紧缩、通货膨胀、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等国民经济的基本理论。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民经济稳定和发展以及政策调整、政策使用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三、教学基本要求 1、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理论讲述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2、考试内容、考核目标和命题体现经济学专业的特点,注意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理论应用能力的考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3、学期期末采用标准化闭卷考试。 四、教学总时数:72学时 五、教材和主要参考文献 1、《宏观经济学》,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高鸿业 2、《现代宏观经济学指南——各思想流派比较研究引论》,商务印书馆,1998年4月第1版。布莱恩.斯诺登等: 3、《现代西方经济学教程》,魏埙,刘俊民,南开大学出版社 4、《宏观经济学》,多恩·布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宏观经济学》,Olover Blanchard,清华大学出版社

6、《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斯蒂格利茨 7、《经济学小品和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斯蒂格利茨 第十二章宏观经济学的特点(6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理解宏观经济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对象;掌握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定义及其核算方法,名义GDP,实际GDP,GDP的意义及缺陷,以及与GDP有关的其他宏观经济学概念及各概念之间的关系,能熟练地运用支出法计算GDP。 重点和难点: 宏观经济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 GDP的定义及核算方法,名义GDP与实际GDP;几个重要的国民收入概念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内容: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二、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关系 三、宏观经济学方法 四、宏观经济学鸟瞰和本书宏观部分的章节安排 第二节国民生产总值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 二、国内生产总值的特点 三、GDP指标的意义与局限 四、产出=收入,产出=支出 第三节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 一、用支出法核算GDP 二、用收入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

第7章-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教学)

第七章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 迄此为止,我们一直假定,总供给即总量生产函数Y=F(K,N)为给定。这样,总供给与总需求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达到均衡状态时会有的国民收入(Y)的大小,取决于总需求的大小。如果“有效需求”足够大,将实现充分就业。反之,会出现源于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非志愿失业。总供给Y=总需求C十I十G十X-M,Y(C十S十T)=C 十I十G十(x—M)。其次,我们还一直假定,物价水平是既定不变的,这样,总需求任一项目以货币表现的名义值的变动以及由此引致的名义国民收入的变动,可以认为是实际的即实物量的变动。在这一章里,我们将进而考察以上存而不论的问题,即在考察国民收入均衡值的决定时,不再假定总供给是给定的外生变量,而是考察总需求及其变动将怎样决定着并引起总供给的变动。鉴于总供给意指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所有厂商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产品和劳务,它一方面取决于生产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以及技术状况(生产函数),另一方面取决于有关产品和劳务的成本和卖价情况,因此,所谓总供给指的是,厂商按一定的价格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产品和劳务。所以在这一章里,我们将假定物价指数是可以变动的,来考察以货币表现的名义总需求的变动将怎样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引起物价指数和实际国民收入的变动。为此,我们将在上一章IS—LM模型基础上,假定物价指数可以变动,推导出总量需求曲线(The aggregate demand curve,简写为AD),从总量生产函数推导出总供给曲线(The aggregate supply

curve,简写为AS),然后把两者结合在一起,考察总供给函数与总需求函数在相互作用下的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 第一节AD曲线 在上一章里,我们假定物价指数是既定不变,采用表达产品市场达到均衡状态的利息率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曲线,及表达货币市场达到均衡状态时国收入与利息率之间的对应关系的LM曲线。考察这两个市场怎样相互作用中同时达到均衡状态时会有的利息率和国民收入。现在假定物价指数是可以变化的,由此推导出两个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状态条件下物价指数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的总量需求曲线AD。 一、总需求曲线 1、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曲线是表明在物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总需求与价格之间关系的曲线。 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表明总需求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化的。 总需求函数可以表示为: y = f(P)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一般价格水平P提高时,均衡国民收入y就减少;当一般价格水平P下降时,均衡国民收入y就增加,二者的变动方向相反。

第十九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第十九章国民收入的决定: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本章将要论述的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则取消了价格水平固定不变的假定,着重说明产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要说明这种关系,就需要把劳动市场、社会总生产函数引入前面说过的IS-LM模型,同时考察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产量和价格的关系,完整地建立起决定产量和价格的模型。 第一节总需求曲线 一、总需求曲线 1、总需求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总价格水平上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在三部门经济中,经济社会的总需求是指在价格、收入和其它经济变量既定条件下,居民户、厂商和政府所有的支出数量。因此,总需求衡量的是经济中各个经济部门的总支出。 2、总需求函数是指物价总水平与经济社会的均衡支出或均衡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 3、总需求曲线是描述与每一物价总水平相适应的均衡支出或者说国民收入的图形。 (1)用总支出曲线得出AD。 上图为总支出曲线表示每个收入水平上的总支出。下图是总需求曲线。总需求曲线表示每个价格水平上的均衡总支出。例如,价格为P0时,均衡总支出(也就是产量或收入)是Y0;价格为P1时,均衡总支出为Y1。从图上可见,物价总水平越高,总需求量或者说均衡总支出水平越低,因此,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倾斜的。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的原因是:假定其他情况不变,则价格水平的上升(下降)将导致总支出水平下降(上升)。在封闭经济中,总支出是由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构成的。在开放经济中,还要考虑进出口因素。下面就来看一看物价总水平的变化如何导致由这些内容构成的总支出水平的变化。 第一,价格总水平上升,将导致利率上升,进而导致投资和总支出水平下降。 P↑→ ↓ →

西方经济学15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第六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1. IS —LM 模型讨论收入决定的三点不足: 第一,没有分析劳动市场,不知道两市场均衡时的收入是否是充分就业收入; 第二,没有说明一般价格水平对总支出与均衡收入的影响; 第三,没有分析总供给变动对收入的影响。 2.本章讨论的主要内容 本章引进一般价格水平与劳动市场,在产品市场、货币市场与劳动市场三市场中,从总需求和总供给两个方面,研究一般价格水平和收入的决定: 先考察总需求,然后考察总供给,最后将总需求和总供给联系起来,构建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分析一般价格水平和收入的决定。 3.名义变量值和实际变量值的区别 在没有引入价格水平之前,所有变量都可以看成是实际变量。一旦引进价格水平,变量就有名义变量值和实际变量值之区分。实际变量值= 一般价格水平 名义变量值。 第一节 总需求曲线 一、总需求含义 1.总需求定义:总需求(AD )是指在每一一般价格水平上对一国最终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总量。 2.总需求构成:总需求由消费、企业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组成:)(M X G I C AD -+++=。 3.关于总需求的假定 (1)单市场中的均衡收入与两市场中的均衡收入都可以叫做总需求。因为收入均衡的条件是收入=总需求,因此,均衡收入≡AD 。 (2)由于对收入决定的研究已进入到三市场之中,为了思路的连贯起见,在以后的分析中,假定两市场中的均衡收入,即IS 曲线与LM 曲线交点所对应的收入,叫做总需求。 二、总需求曲线的推导 1.一般价格水平影响总需求的机制:财富效应与利率效应 (1)财富效应(庇古效应) 财富效应是指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动会影响财富的实际价值,进而影响消费,最终影响总需求: P ↓→财富的实际价值↑→人们不急于增加储蓄→C ↑→总需求↑ (2)利率效应 利率效应是指价格水平的变动会影响实际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利率与投资,最终影响总需求: ↑↑→↓→↑→↓→ d Y I r P M P 0

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详解(宏观经济学-第6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第6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6.1考点难点归纳 1.总需求函数 总需求函数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间的依存关系,描述这一函数的曲线称为总需求曲线。所谓总需求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它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和国外需求构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价格水平提高时,国民收入水平就下降;当价格水平下降时,国民收入水平就上升。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其机制在于:当价格水平上升时,将会同时打破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上的均衡。在货币市场上,价格水平上升导致实际货币供给下降,从而使LM 曲线向左移动,均衡利率水平上升,国民收入水平下降。在产品市场上,一方面由于利率水平上升造成投资需求下降(即利率效应),总需求随之下降;另一方面,价格水平的上升还导致人们的财富和实际收入水平下降以及本国出口产品相对价格的提高从而使人们的消费需求下降,本国的出口也会减少、国外需求减少,进口增加。这样,随着价格水平的上升,总需求水平就会下降。 2.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和移动 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反映价格水平变动一定幅度使国民收入(或均衡支出水平)变动多少。从IS -LM 模型分析中可知,价格水平变动引起实际货币余额变动会使LM 移动,进而影响收入水平,而LM 移动究竟会使均衡收入变动多少,取决于IS 曲线和LM 曲线的斜率。IS 曲线斜率不变时,LM 曲线越陡,则LM 移动时收入变动就越大,从而AD 曲线越平缓;相反,LM 曲线斜率不变时,IS 曲线越平缓(即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越敏感或边际消费倾向越大),则LM 曲线移动时收入变动越大,从而AD 曲线也越平缓。 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如政府支出扩大(A 增加),或扩张性货币政策(M 增加),都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反之,则向左下方移动。 3.总供给 总供给是经济社会的总产量(或者总产出),一般而言是由劳动力、生产性资本存量和技术决定的。宏观经济学中一般用宏观生产函数来表示产出与劳动和资本等之间的关系。 宏观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 其中,y 为总产出;N 为整个社会的就业水平或者就业量;K 为整个社会的资本存量。 在宏观经济波动分析中,一般把资本存量作为外生变量处理,即: ),(K N f y = 同时,宏观经济学假定宏观生产函数有两条重要性质:一是总产出随总就业量的增加而增加;二是由于“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随着总就业量的增加,总产出按递减的比率增加。如图6-1所示。 ) ,(K N f y =

西方经济学重点难点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第十二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学习辅导 1.总需求 是指全社会在一定时间内,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如前所述,两部门、三部门和四部门的社会总需求公式分别为:Y=C+I;Y=C+I+G;Y=C+I+G+X。从上式可看出,社会总需求表现为全社会各经济主体的总支出。社会总需求除受价格水平影响外,还受收入水平、对未来的预期、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只考察总需求和价格的关系,用AD代表总需求,公式:AD=f(P) 第一,价格水平上升,将导致利率上升,进而引起投资和总支出水平下降。可称为利率效应。 第二,价格水平上升,人们所持有货币及以货币表示的资产的实际价值降低,人们消费水平必然降低,因而使总支出水平和国民收入水平下降。可称财富效应。 第三,价格水平上升,使人们名义收入增加,必然引起税收增加和可支配收入减少,进而使人们消费水平下降,总支出水平和国民收入水平必将随之下降。 分析表明,价格水平上升,从投资和消费两个方面,必然引起总支出水平和收入水平的下降;反之,价格水平下降,将引起总支出水平和收入水平的提高。 2.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 在两部门经济中,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是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随着价格总水平上升而减少。 在既定的收入条件下,价格总水平提高使得个人持有的财富可以购买到的消费品数量下降,从而消费减少。反之,当价格总水平下降时,人们所持有财富的实际价值升高,人们会变得较为富有,从而增加消费。价格总水平与经济中的消费支出成反方向变动关系。 此外,随着价格总水平的提高,利息率上升,投资减少,即价格总水平提高使得投资支出减少。相反,当价格总水平下降时,实际货币供给量增加,从而利息率下降,引起厂商的投资增加,即价格总水平下降使得经济中的投资支出增加。因此,价格总水平与投资支出成反方向变动关系。 以上两个方面的影响,当价格总水平提高时,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同时减少,从而社会总支出水平下降;反之,当价格总水平下降时,消费和投资支出同时增加,从而社会总支出水平提高。也就是说,总支出水平随着价格总水平的上升而下降,即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下倾斜的曲线。 3.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在一个特定的价格总水平下,任何引起总支出变动的因素都将导致总需求曲线的移动。总支出增加,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反之,总支出减少,总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具体地说,在三部门经济中引起总需求变动的主要因素是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政府支出。 首先,消费者的需求增加,每一价格总水平对应的总支出增加,从而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反之,需求减少,总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在既定的收入条件下,由于消费与储蓄成反方向变动,因而储蓄增加使得总需求下降,从而总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而储蓄减少,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 其次,投资增加导致总支出增加,从而使得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反之,投资减少,总需求曲线向左正文移动。 另一方面,当货币供给量增加时,利息率下降,从而投资增加,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反之,货币供给量减少,总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 最后,政府购买增加,经济中的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政府购买减少,总需求曲线向左下方

第六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宏观)

第六章国民收入的决定: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一、名词解释 1、总需求; 2、总需求函数; 3、总供给; 4、总供给函数; 5、古典的总供给曲线; 6、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 7、利率效应; 8、总生产函数; 9、潜在就业量;10、潜在产出; 二、单项选择题 1、价格水平上升时,将()。 A、减少实际货币供给并引起LM曲线右移; B、减少实际货币供给并引起LM曲线左移; C、增加实际货币供给并引起LM曲线右移; D、增加实际货币供给并引起LM曲线左移。 2、下列哪一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A、当价格水平的上升幅度大于名义货币供给的增长时,实际货币供给减少; B、当名义货币供给的增长大于价格水平的上升时,实际货币供给增加; C、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上升,实际货币供给减少; D、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下降,实际货币供给减少。 3、总需求向右下方倾斜是由于()。 A、价格水平上升时,投资将减少; B、价格水平上升时,消费将减少; C、价格水平上升时,净出口将减少; D、以上几个因素都是。 4、当()时,总需求曲线更平缓。 A、投资支出对利率变化较敏感; B、支出乘数较小; C、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化较敏感; D、货币供给量较大。 5、总需求曲线()/ A、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政府支出减少时会右移; B、当其他条件不变时,价格水平上升时会左移; C、当其他条件不变时,税收减少会左移; D、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名义货币供给增加会右移。 6、短期劳动力供给函数()。 A、由于不断增加的劳动负效用而呈正斜率; B、由于不断减少的劳动负效用而呈负斜率; C、由于不断减少的闲暇负效用而呈正斜率; D、由于不断增加的闲暇负效用而呈负斜率。 7、在既定的劳动需求函数中()。 A、产品价格上升时,劳动需求减少; B、产品价格上升时,劳动需求增加; C、价格水平和名义工资同比例增加时,劳动需求增加; D、价格水平和名义工资同比例增加时,劳动需求减少。 8、当劳动力的边际产出函数是800-2N,(N是使用劳动的数量)产品的价格水平是2美元, 每单位劳动的成本是4美元时,劳动力的需求量是()。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习题=+答案

第十七章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 1•总需求曲线的理论来源是什么为什么在IS —LM模型中,由R价格)自由变动,即可 得到总需求曲线 解答:(1)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这一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一个经济社会的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购买和国外需求。总需求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价格水平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宏观经济学中,为了说明价格水平 对总需求量的影响,引入了总需求曲线的概念,即总需求量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几何表示。在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理论中,总需求曲线的理论来源主要由产品市场均衡理论和货币市场均衡理论来反映。 (2)在IS —LM模型中,一般价格水平被假定为一个常数(参数)。在价格水平固定不变且货币供给为已知的情况下,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决定均衡的收入(产量)水平。现用图 17— 1来说明怎样根据IS —LM图形来推导总需求曲线。 图17— 1分上下两个部分。上图为IS —LM图。下图表示价格水平和需求总量之间的关系,即总需求曲线。当价格P的数值为P时,此时的LM曲线LMP)与IS曲线相交于E点,E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分别为y1和「1。将R和y1标在下图中便得到总需求曲线上的 一点D。 现在假设P由P下降到F2。由于P的下降,LM曲线移动到LMPM的位置,它与IS曲线的交点为E 点。E a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分别为y2和「2。对应于上图中的点巳,又可 在下图中找到D2点。按照同样的程序,随着P的变化,LM曲线和IS曲线可以有许多交点, 每一个交点都代表着一个特定的y和P。于是就有许多P与y的组合,从而构成了下图中一 系列的点。把这些点连在一起所得到的曲线AD便是总需求曲线。 从以上关于总需求曲线的推导中可以看到,总需求曲线表示社会的需求总量和价格水平 之间的反向关系。即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向右下方倾斜的总需求曲线表示,价格水平越高,需求总量越小;价格水平越低,需求总量越大。 2.为什么进行宏观调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般被称为需求管理的政策 解答: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 的政策。货币政策是指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应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无论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是通过影响利率、消费和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的。通过对总需求的调节来调控宏观经济,所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被 称为需求管理政策。 3.总供给曲线的理论来源是什么 解答:总供给曲线描述国民收入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依存关系。根据生产函数和劳动 力市场的均衡可推导出总供给曲线。资本存量一定时,国民收入水平随就业量的增加而增加,就业量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所以总供给曲线的理论来源于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均衡的理论。

宏观经济学-5总需求-总供给

A .水平 B .上倾 10、价格水平下降,则( A •产出增加利息率提高 C • 产出减少利息率提高 三、多项选择题: B )。 B. 产出增加利息率下降 D .产出减少利息率下降 1、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BCD ) A. 总需求曲线是反映总需求与利息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B •总需求曲线上的点表明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 C •总需求曲线是表明总需求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曲线 D •在以价格为纵坐标,收入为横坐标的坐标系,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E .在以利率为纵坐标,收入为横坐 标的坐标系,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2、在以价格为纵坐标,收入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 BCE )。 A •水平的直线被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 B •水平的直线被称为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 C •垂直的线被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判断题: 1、若自发性支出增加,则有效需求增加。 ( 对 ) 2、若扩张性总需求政策的产出效应等于乘数效应,说明总供给曲线是上倾的。 3、在极度萧条时期,供给价格弹性是无穷大的。 ( 对) 4、在一般情况下,若名义工资不变,价格提高,则总供给减少。 ( 错 ) 5、凯恩斯学派认为未达到充分就业时,劳动供给对工资的弹性是小于 1 的 错) 错) 、单项选择题: 1、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使总需求曲线( D ) A .右移 B .左移 2、扩张货币的效应是( C A •价格提高 C •各个价格上的总需求增加 3、水平的劳动供给曲线表示( A •工资不影响劳动供给 C •劳动供给不影响工资 C .不变 D .不确定 )。 B .总需求增加 D .价格下降总需求增加 B )。 B •工资对劳动供给影响最大 D •劳动供给对工资影响最大 A .增加 B .减少 C .不变 D . 不确定 5、 在一般情况下,供给价格弹性( A )。 A . 大于零 B •小于零 C . 等于零 D . 无穷大 6、 在充分就业时,供给价格弹性( C )。 A . 大于零 B •小于零 C . 等于零 D . 无穷大 7、 根据总供求模型,扩张性财政政策使产出( D )。 ) A . 增加 B .减少 C . 不变 D . 不确定 4、若名义工资不变,价格提高,则劳动需求( A ) 8、扩张总需求政策的产出效应最大,表明总供给曲线( A ) A .水平 B .上倾 C .垂直 D .不确定 9、扩张总需求政策的价格效应最大,表明总供给曲线( C ) C .垂直 D .不确定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AD--AS模型):将总需求与总供给结合在一起放在一个坐标图上,用以解释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考察价格变化的原因以及社会经济如何实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后凯恩斯主流派——新古典综合派用于分析国民收入决定的一个工具,这个模型是在凯恩斯的收入—支出模型和希克斯的IS—LM模型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将总需求和总供给结合起来解释国民收入的决定及相关经济现象,是对前两个模型仅强调总需求方面的片面性进行的补充和修正。所以,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所依据的理论已经不是标准的或纯粹的凯恩斯理论。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用公式表示: 短期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方程为:AD=f (p) SAS=f(p) AD=SAS 长期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方程为:AD=f (p) LAS=Y f AD=LAS= Yf 一、经济萧条与繁荣分析 西方主流学派经济学家试图用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来解释宏观经济波动。他们把向右上方倾斜的总供给曲线称为短期总供给曲线,把垂直的总供给曲线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根据长期总供给曲线、短期总供给曲线以及其与总需求曲线的相互关系对经济波动做出如下的解释: 从短期总供给曲线不变,总需求曲线变动来看,总需求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一国经济的萧条和繁荣状态下的均衡水平,如图1所示。

图1 在图中,Y*为充分就业条件下的国民收入,在此点垂直的曲线LAS就是长期总供给曲线。SAS为短期总供给曲线,AD为总需求曲线。假设经济的初始均衡状态为E点,即AD与SAS的交点,这时国民收入为OY,价格水平为OP,显而易见,国民收入OY小于充分就业的产量Y*。这意味着国民经济处于萧条状态。但是,如果政府采取刺激总需求的财政政策,则AD曲线会向右方移动。在商品、货币和劳动市场经过一系列调整后,经济会移动到新的短期均衡点,比如随着AD 曲线的右移会使SAS、LAS、AD三条曲线相交于同一点,即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点。如果在政府采取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的同时,市场上另有强烈刺激总需求扩张的因素,则AD曲线有可能移动到充分就业的Y*的长期总供给曲线右方的某一点与SAS曲线相交于E点,这时,均衡的国民收入为OY,大于OY*点。表示经济处于过热的繁荣状态。这说明引起国民经济由E点移动到E'点的原因是需求的变动方面。这时市场价格上升到OP点,出现了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同时出现的状况。总之,经济的总需求的扩张可以使社会就业水平和总产出水平提高,但经济扩张一旦超过潜在的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时,则会产生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 [编辑] 二、经济滞胀分析 下面考察总供给曲线变动,需求曲线不变条件下的市场价格和国民收入的变动。在短期内,如果AD不变,AS曲线发生位移,则会产生市场价格与国民收入反方向的运动。如果AS的水平下降,市场价格会上升,而国民收入则下降,产生经济发展停滞和通货膨胀共生的“滞胀”现象。如图6-7所示: 图2

宏观经济学计算公式-考研必备

●宏观经济学部分 一、国民收入的计算: 1.国民收入的计算方法: 支出法:)(M X G I C GDP -+++= 收入法:T S C GDP ++= 2.国民收入恒等式: T S C M X G I C ++=-+++)( 消去C ,得到: T S M X G I +=-++)( 若不存在对外经济活动,则: T S G I +=++ 若不存在对外经济活动和政府活动: S I =——两部门经济中IS 均衡条件 二、凯恩斯简单国民收入均衡:I=S (两部门) 1.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以收入y 为自变量: ⑴消费函数:)(Y C C = 平均消费倾向:Y C APC = 边际消费倾向:Y C MPC ∆∆= ※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⑵储蓄函数:)(Y S S = ※ 边际储蓄倾向递增规律 2.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 ⑴假定消费函数的基本形式:Y C βα+= ⑵用消费函数决定国民收入,有: ∵S Y S C Y ++=+=βα ∵0I I S == (I 0为自主投资) 于是 0I Y Y ++=βα ⇒ β α-+=10I Y ——(Ⅰ) ⑶用储蓄函数决定国民收入,有: ∵S C Y += ∴Y Y Y C Y S )1()(βαβα-+-=+-=-= Y C βα+=)]([Y C C =即S I =S I Y +=

又∵)(0I I S == ∴0)1(I Y =-+-βα β α-+=⇒10I Y ——(Ⅱ) 可见,用消费函数推倒国民收入和用储蓄函数推倒国民收入能得到相同的结果。(Ⅰ)式等于(Ⅱ)式。 ⑷加入政府部门后的收入决定: 设G=G 0, T=T 0,则加入税收后,消费者的个人可支配收入变为Y d =Y=T 0,于是有: )(0T Y Y C d -+=+=βαβα 于是:0 00)(G I T Y Y G I C Y ++-+=++=βα β βα-++-=1000G I T Y ——很重要的推导基础 3.乘数理论——对“推导基础”中所求变量求导 ⑴投资乘数:对I 求导 β -=11dI dY ,即为投资乘数。 于是由于投资变化量导致的收入变化量β β-∆=-⋅∆=∆111I I Y ⑵政府购买乘数:对G 求导 β -=11dG dY ,即为政府购买乘数。 于是由于政府购买变化量导致的收入变化量ββ-∆=-⋅ ∆=∆111G G Y ⑶税收乘数:对T 求导 β β--=1dT dY ,即为税收乘数。 于是由于政府税收变化量导致的收入变化量β βββ -∆-=--⋅∆=∆11T T Y ⑷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购买支出和税收支出同时变动。即,把⑵和⑶中乘数相加: 1)1(11=--+-β ββ,也就是说,平衡预算乘数为1。于是,政府支出及税收同时变动ΔG (或ΔT )时,均衡国民收入的变动量为:

浅谈国民收入的总需求决定理论

浅谈国民收入的总需求决定理论 管创0901 薛玉宁 学号:2009010352 1803年,萨伊在《政治经济学概述》中提出了“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的理论。1936年,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强烈批判了萨伊定律,他认为,不是供给本身会创造需求,而是有效需求决定了产出和就业从而决定了供给。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国民收入的总需求决定理论: 一、消费函数模型 凯恩斯消费函数基本原理是这样阐述的:“无论从先验的人性看,或是从实际经验的事实看,有一个基本的心里法则,我们可以确信不移,一般而言,当收入增加时,人们将增加其消费,但消费的增加小于收入的增加。”。 简单的线性消费函数可以用以下式表示 Y=AE AE=C+I+G C=a+cYd Yd=Y–TA+TR TA=To I=Io G=Go 此处,c表示边际消费倾向,Y表示国民收入,C表示消费,I表示投资,G表示政府购买,T表示在税收。由于在上述模型中价格水平的变化不影响系统行为,价格水平因素可以忽略,所以Y,C,I,G是实际变量还是名义变量没有影响。 因此可以推导出该模型的乘数关系 Yo=(a+cTRo-cT o+Io+Go)/(1-c) 这里1/(1-c)是投资和政府购买,-c/(1-c)是自发乘数,c/(1-c)是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在宏观经济学中,乘数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因为它说明经济可以把支出变动的影响扩大多少。消费、投资、政府购买或净出口最初小的变动会对总需求有多大影响,从而对经济物品和劳务的生产有多大影响。 二、IS-LM模型 在同一个系统中,完全不同的对待两个市场: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 商品市场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投资需求:I=Io-br b﹥0 Io表示自发投资,r表示市场利率,b表示投资的利率弹性,I表示投资支出。第二部分是储蓄函数S=S(Y),以及I=S,我们可以得到I(r)-S(Y)=0,由这个公式我们可以得到一条向下倾斜的曲线IS曲线。 货币市场内生于需求关系,需求关系阐明了,货币需求Md是收入和利率的函数,即(M/P)d=L(Y,r)。在流动性偏好理论中,假设存在一个固定的实际货币余额供给,则有:(M/P)s=Mo/Po。那么需求函数可以描述一个存在货币需求约束条件下利率和真实收入的点的轨迹,即LM曲线。 均衡则要求两个市场的主要关系同时得到满足,只需把IS曲线和LM曲线结合在一起,因此得到了IS-LM模型。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第17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doc

一、选择题 1、 第十七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由于价格水平上升时( ) A.投资会减少 B.消费会减少 C.净出口会减少 D.以上因素都是 随着物价水平上升,实际货币供应量( ) A.增加,实际总需求增加 B.增加,实际总需求减少 C.减少,实际总需求增加 D.减少,实际总需求减少 其他条件不变时,下列哪一种情况会引起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 ) A.物价水平下降 B.税收增加 C.货币供应量增加 D.工资水平提高 古典总供给曲线垂直的原因是() A.长期供给总是趋于过剩的 B.价格和货币工资具有充分伸缩性 C.总需求的限制 D.潜在产出由价格、资本和劳动力共同决定 ( )会使古典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A.工资增加 B.生产要素投入数量的增加 C.扩张性财政政策 D.扩张性货币政策 在古典总供给曲线上,决定价格的力量是( ) A.需求 B.供给 C.工资 在水平总供给曲线上,决定产岀增加的主导力量是( A.供给 B.需求 C.工资 关于古典总供给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是垂直的 B.货币和工资具有伸缩性 C.总供给受到价格的影响 D.产出位于充分就业水平 在总需求不变时,短期总供给的增加会引起:() A.国民收入增加,价格水平下降 B.国民收入增加,价格水平上升 C.国民收入减少,价格水平上升 D.国民收入减少,价格水平下降 10、 关于凯恩斯总供给曲线,下列哪个说法是错误的( ) A.是水平的 B.产出增加时,价格不会发生变化 C.价格和工资存在刚性 D.产出处于充分就业水平 11、 在非充分就业情况下,扩大总需求会使( ) 2、 3 、 4 、 5 、 6、 7、 8、 9、 D.技术 ) D.技术 12、 微观需求和宏观需求之间的相同点有( ) A 、保持收入不变 B 、用替代效应解释需求 C 、用货币供给效应解释需求 D 、需求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化 E 、保持其他商品的价格不变 13、 若中央银行提高利率,则AD-AS 模型的变动情况应是( ) A 、AS 曲线向左移动 B 、AS 曲线向右移动 C 、A D 曲线向左移动 D 、AD 曲线向右移动 E 、AS 曲线和AD 曲线同时移动,但移动方向无法确定 14、 总需求曲线向右变动以适应石油输出国组织的石油冲击,则产生的结果应该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