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文化之争给我们的启示

中韩文化之争给我们的启示
中韩文化之争给我们的启示

中韩文化之争给我们的启示近年来,韩国开展了一连串争夺中华文化的举措:向联合国申报“活字印刷术”是韩国发明的,通过了;抢注江陵端午祭为韩国文化遗产,成功了;论证孔子是韩国人;把中医说成是韩国发明的,连同《本草纲目》、人参、针灸一起收入囊中;急匆匆向联合国提交汉服申遗书等等……在我们为这场沸沸扬扬的文化之争感到愤怒或者不懈的同时,是否应该问一下自己——何为文化?它又能够带给我们什么?在我看来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范畴。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则是文化的各个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文化。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文化即智慧,一个民族的智慧。拿破仑曾经说过一句话“世间只有两种力量,那就是智慧与剑;而从长远来看,智慧永远掌握着剑”。我们前任国家领导人江泽民说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就此足见文化之强大作用——一方面它是改造世界力量,另一方面它是凝聚一个民族的纽带,一个民族存在和强大的根基。

了解了何为文化,文化的作用,我们再回头看中韩文化之争就不难解其中之意了。一个有欲望称雄于世界的民族,一个想要跻身世界强国之列的国家离不开强大的文化,而韩国正是这样一个充满上述欲望的民族,一个正处于民族主义亢奋时期的国家。但50余年的文化沉淀并不能形成一个很好的凝聚力,更不可能使其民族强大于世界。于是他们需要回顾历史,然而历史与现实一样残酷的告诉他们韩国的文化早已寻不到踪影,所以欲望“逼迫”他们编造了6000年的文明。但文明的表现是各个方面的,诸如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等。在他们的历史上能够找到的最早的也只是像“孔子、大禹治水、针灸医疗”等这些来自中国的文化。所以,才有了今天的中韩文化之争。韩国人在剽窃中国文化的时候也很清楚文化的范畴太广,所以他们选择了那些文化的脊梁——孔子、甲骨文、中医、印刷术……韩国正是想通过这样掠夺的方式来重新凝聚和强大自己的民族。

然而反观中国对文化的态度,就不难发现为什么会让韩国人有机可乘了。改革开放后30年的中国,年轻人早就习惯了欢度“情人节”、“圣诞节”,谁还晓得重阳、端午,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重阳、端午的历史意义呢!大学里英语没有四级证也就没有学位证,却没听说国语不过级拿不到学位证的。英语也只是一门基础学科而已,且其应用人群、范围远不及国语,何以就如此尊贵?明明是自己丢掉的传统文化,却怪别人抢了去。就像是丢“东西”的人埋怨拣“东西”的人是强盗,可笑之余犹显可悲!再回头看韩国因为丢掉了传统的东西,以致于今天抢夺中国人的“遗产”,等到明天我们也失去了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也要像他们那样去抢别人的东西吗?既是抢到了,又真的能够传承下去而强大国家民族吗?好在今天的中国已经出现了些力图保护中国文化的人,尽管力量还不强大但已经有了开始。诸如:各地孔子学院的建立、百家讲坛等文化研究与传播让我们看到了希望。面对韩国的文化掠夺,我们已经是亡羊在先,今不补牢将更待何时?文化保护的星星之火已经燃起,但更需要的是全民行动的燎原之势。根据史书记载,古代朝鲜半岛南部地区存在着两个古代王朝:新罗、百济。而北部则是领土跨越鸭绿江两岸的高勾丽。后来百济和高勾丽相继灭亡,新罗基本上完成了朝鲜半岛的统一。

《韩国史》标记的地图内容却与历史相差甚大,书中中国地图竟然用三种颜色分为三个国家:百济、新罗和唐朝。其中的百济除了统治整个朝鲜半岛外,还统治中国华北和西藏,而上海、江苏、浙江在内长江以南的中国区域则标记着“新罗”,表示这是新罗的统治区。而云南、四川部分地区,地图中用红颜色在这块小小地区标着“唐”

《韩国史》的作者确实是韩国的林均泽教授,他现年69岁,是韩国大田大学的哲学系教授,目前已经退休,专门研究古代韩国历史。韩国驻沪领事馆方面认为,林均泽教授以及《韩国史》的历史思想观点不能代表韩国历史文化界的观点,并非现在韩国的主流思想。

狼性文化与执行力

狼性管理打造执行力团队 纵观当今中外市场,诸多企业中,为什么有着相似策略的企业结果却相反?为什么有着聪明才智的经营者最后以失败告终?为什么无数的拥有伟大构想的企业成功的却是寥寥?我们再看,为什么市场上众多的咖啡店只有星巴克一支独秀?为什么在众多的超市中只有沃尔玛、家乐福能够成功?同样做PC机为什么只有戴尔独占熬头?所有那些失败的企业都有着不同的失败原因,所有那些成功的企业之也有着诸多的原因,但有一点是相同的,这一点就是强有力的执行力团队。 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明白“团队精神”和“执行力”的重要性,也有很多的学者在研究相关的理论,同时,更多的企业在实践中摸索,大家都知道“执行力团队”已成为企业永续成长的必要条件!那如何才能打造“执行力团队”? 有很多的理论在阐述如何打造执行力团队,但是有些学者对于狼性的研究却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狼是陆地动物食物链的最高终结者,就连老虎、狮子这样的兽中之王都要对狼退避三舍,原因无他,就是害怕狼群这个团队!通过对狼的性格及组织行为的研究,我们能从中总结出很多打造“执行力团队”的有益的原则和启示。 一、团队意识 狼知道自己的力量弱小,和老虎、狮子、豹子等兽中之王比,狼比不过,甚至与野牛、斑马、角马等猎物比,狼也自认实力不足,正是由于狼有自知之明,知道单打独斗不仅不能成事,相反还有可能被吃掉,所以他们选择群居,选择了团队,同时也就成为了陆地动物世界中最可怕的最高终结者。 一个企业也是如此,没有团队的合作,光靠个别英雄是难以成功的。有人说现在经济社会已到了后英雄主义时代,以前靠英雄式领导托起一个成功企业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当初的第一批企业英雄们到现在还剩几个?时势造英雄,当年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交替的混乱的时势中造就了多少英雄,而现在随着市场经济的最终确立和市场的日趋规范,英雄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企业发展靠集体的智慧,靠团队密切的合作精神,我们应该看到个体的力量太单薄,需要团结,需要合力,狼的这种自知之明的团队意识,不也正告诉我们这一个很浅显的道理吗?! 二、整体利益至上 我们都知道,在群狼中,当一匹狼嚎叫时,其他的狼都会响应,于是我们就听到了此起彼伏的群狼的嚎叫,让所有的动物,甚至人类都胆战心惊!在这此起彼伏的嚎叫中,

中韩商务文化的比较分析及启示

中国和韩国商务文化的比较分析及启示 1. 中国与韩国的概况对比 1.1 中国的概况 中国位于东南亚,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3亿。为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民族,国旗为红旗。通用普通话,货币为人民币。中国是个多宗教的国家。中国宗教徒信奉的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中国公民可以自由地选择、表达自己的信仰和表明宗教身份。中国现在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水平低。韩联社4月28日报道称,韩国银行和金融投资行业当日发布资料显示,去年韩国GDP为1.3万亿美元,为中国9.2万亿美元GDP的14.2%,即中国GDP规模约为韩国的7倍。而2003年,中国GDP规模是韩国的2.4倍。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中韩GDP差距进一步拉大。 中国人喜欢红色,红色代表喜庆,吉祥,成功和兴旺发达,在汉族中带有自己文化特有的意义和联想。 1.2 韩国的概况 韩国位于东亚朝鲜半岛南部,面积 9.9万平方公里,人口4,000多万。全国人口均为单一朝鲜民族,通用朝鲜语。货币为韩元,100韩元折合0.7416人民币历史上受我唐代文化影响很大。国旗为太极旗,白地中央为红、蓝两色太极图案,周围有四组八卦符号。白色代表土地,太极图和八卦由我国传人,象征宇宙永恒运动、均衡和协调,反映我国“易经”代表的东方哲理。受我国佛学、儒学影响很深,居民多信奉佛教、基督教和儒教,首都汉城文庙每年春秋两季都要举行祭孔大典。韩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居世界前列,经济发展水平居亚洲前列,外向型经济较发达。 韩国人喜欢白色,自誉为白衣民族,认为白色纯洁高尚,这种白色崇拜来自于北方阿尔泰民族对天神的崇拜。新娘在婚礼上往往身着白色礼服,现代房屋装修也多用白色。 1.3 启示 如果在韩国开展国际商务活动,要尊重当地的礼仪,饮食以及习俗。例如,可以身着白色衣服,这是韩国人比较喜欢的颜色。遇到长辈的话就用双手握手,公共场合让男士先行,因为在韩国的传统就是大男子主义,女人一般不与人握手。

中韩文化差异对比

中 韩 文 化 差 异 对 比 学生:卢柔柔 学号:G1121091 班级:营销1104 老师:戴明丽

中韩文化差异对比 近年来,中华大地韩流滚滚,朝鲜半岛也是汉风阵阵,“韩流汉风”一度被热炒。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灿烂缤纷,在五千年的风雨中,经历了多次兴衰的过程,它是不断更新发展的,而且在每一次扬弃后象凤凰一样又获得了新生,有了新的内容;韩国的文化也有着其悠久和深厚的历史,具有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风景。 一、语言文字的差异 语言是最重要的文化信息载体,是一种社会现象。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二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文化是语言的基础,没有文化,语言也就不可能存在,语言受人类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语言使用主体所处的地理环境、政治、历史背景、风俗习惯等或多或少地在语言中都会有所反应,同时也会影响语言的发展和变化。语言是反映人类社会的一面镜子。文化可以通过语言来表现,或者说通过语言可以透视出民族文化。(一)在文字方面差异 (1)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汉藏语系的诸语言主要分布在亚洲东南部,西起克什米尔,东至我国东部边界。主要包括汉语、侗台、苗摇和藏缅三个语族。 汉藏语系的特点:一般都有声调而没有词的重音;多用词序、虚词表示语法关系;虚词中还有一类特殊的类别词——量词。 (2)韩语的系属问题学术界至今无定论 韩国语的系属问题:历史上主要有过四种不同的主张,即所谓的北方系统说,所谓的南方系统论,韩日语同系论;所谓的印欧同系论;另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韩国语应归属为包括蒙古语、满语在内的“东北亚语系”这样一个新的语系;目前多数学者倾向于韩国语属于阿尔泰语系。 (二)在语言方面差异 1.元音 (1)国际音标相同的元音,读音有细微差别,且发音方法略有差异。 (2)韩国语分为阳性元音和阴性元音,汉语无此分类。但日语和韩国语的元音性质不完全对立。

中韩文化对比

中韩文化对比 摘要: 中韩两国隔海相望,有二千多年友好和文化交流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河流中,两国人民互相学习,帮助和促进。二者的文化背景虽具有很多共同点,但相异之处还是不胜枚举。本文从中韩饮食,中韩服饰以及中韩礼仪,这三个方面,来分析论述中韩文化差异。并对中韩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关键词: 中韩文化、饮食、服饰、礼仪 中韩两国隔海相望,有二千多年友好和文化交流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河流中,两国人民互相学习,帮助和促进。二者的文化背景虽具有很多共同点,但相异之处还是不胜枚举。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有种说法,“千古中国,万种民性”。拥有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人既有共性,又有地域差异,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国民性。在韩国作为一个半岛国家,自尊心强,民族凝聚。中韩两国是唇齿相依的关系,但由于对彼此文化的本质略有不同,所以中韩文化还是存在一些差异。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对比中韩文化。 1)中韩饮食文化对比 第一,韩国是‘饭文化’中国是‘菜文化’。在韩国点菜时,点一个菜(主要汤、全体料理)的话一般免费提供小菜。但是在中国点菜的时候,没有像韩国那样的免费小菜,要点各种菜。 第二,吃的速度也不一样。有个研究表明“中国人基本上有慢慢的性质,还有喜欢边吃边谈,所以一般中国人吃的速度较慢”,但是在韩国有一种“快快”文化。已经快快的文化浸透日常生化,所以吃的速度也很快。还有吃饭的时候,中国人双方一起对话着吃饭,但是以前在韩国不喜欢一边吃饭一边说话。这样以为没有礼貌。但现在韩国年轻人也喜欢双方一起对话着吃饭。 第三,韩国和中国都是用筷子但样子不同。因为在中国常常吃的鱼是比较大,容易剔出鱼刺,所以筷子的梢模样比较圆圆的。但是在韩国常常吃的鱼刺是又薄又细,所以为了容易剔出鱼刺筷子的梢模样比较尖溜溜,短一点。 第四,现在韩国爱咖啡但中国爱茶。现在在韩国有很多咖啡厅甚至在城市里中心地方从摸一个咖啡厅到另外咖啡厅不到一百米。现在韩国的年轻人越来越爱喝咖啡。但是,中国是茶的国家。中国人吃饭的时候以喝茶代喝水,还有出租车司机也放在驾驶座椅旁边茶以后常常喝茶。韩国人是如果要减肥的话有一些人为了减肥花很多钱;但是中国人不要太努力比较容易一些减肥因为茶有中和作用所以即使大部分中国菜有多油也不会那么胖。

中日韩三国文化与经济交流密不可分

中日韩三国文化与经济交流密不可分 一、中日韩的文化交流 中国、韩国和日本的先人们并没有把茶当作一种单纯的饮品来对待。虽然当时的科技物质文明发展远不如现在,但是他们仍能在那样的条件下给后代留下了现代人无法想象的幸福的快乐。韩国的茶道精神是以新罗时代的高僧一元晓大师和和静思想为源头后成为统~新罗的花郎道的和白思想又会聚为高丽时代诗人大学者李奎报的集大成。最终在朝鲜时代的高僧西山大师和如世纪末19世纪初上天赐给韩国的茶圣草衣禅师那里得到完整的体系。草衣禅师的(东茶颂)和(荣神传)是韩国茶人公认的茶经。在理解韩国的茶道精神之前,首先要理解新罗时代的花郎道精神。花郎是国家选招18岁以下的年轻人才,让他们从自然、文武各个方面得到系统的教育。花郎道使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中最小的新罗兴旺,最后统一三国。 中日间的交往已逾两千年之久,其中绵延不断的是文化交流。中国隋唐时期近300年里,日本向中国派送了大批遣隋使和遣唐使。那段时间是日本学习借鉴中国文化的一个高潮。比如日本家喻户晓的高僧空海,就是遣唐使里的一位留学僧,后来成为日本真言宗的开山之祖。我曾去过他驶入大海,西去中国的海岸。从那里向西眺望,海的那边,就是我们的神州大地。我还去过日本最西面的一个小岛,那是空海法师学成归来,重新踏上日本国土的地方。后人在此为他建了一座庙,庙里有一块空海手书的石碑,上刻四字:“虚往实归”。即空手而去,满载而归。去时仍是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僧人,回时终成一代宗师。这四个字不仅反映了空海高僧的真实心态,也是当时中日交流的生动写照。 近代之后,日本率先打开门户。中国也借助日本这个平台,学习吸收了很多当时世界上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文学艺术。 无论世事如何变换,中日之间的文化交往始终不曾间断。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中日文化交流不断发展,其范围之广、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在中国与其他国家交流中是少有的。 如今的中日文化交流传统领域长盛不衰,新兴领域方兴未艾。以往中日文化交流主要集中在文物、书法和传统戏剧方面。近些年,拓宽到商业展演、音乐影

中韩文化之争给我们的启示

中韩文化之争给我们的启示 近年来,韩国开展了一连串争夺中华文化的举措:向联合国申报“活字印刷术”是韩国发明的,通过了;抢注江陵端午祭为韩国文化遗产,成功了;论证孔子是韩国人;把中医说成是韩国发明的,连同《本草纲目》、人参、针灸一起收入囊中;急匆匆向联合国提交汉服申遗书等等……在我们为这场沸沸扬扬的文化之争感到愤怒或者不懈的同时,是否应该问一下自己——何为文化?它又能够带给我们什么?在我看来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范畴。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则是文化的各个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文化。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文化即智慧,一个民族的智慧。拿破仑曾经说过一句话“世间只有两种力量,那就是智慧与剑;而从长远来看,智慧永远掌握着剑”。我们前任国家领导人江泽民说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就此足见文化之强大作用——一方面它是改造世界力量,另一方面它是凝聚一个民族的纽带,一个民族存在和强大的根基。 了解了何为文化,文化的作用,我们再回头看中韩文化之争就不难解其中之意了。一个有欲望称雄于世界的民族,一个想要跻身世界强国之列的国家离不开强大的文化,而韩国正是这样一个充满上述欲望的民族,一个正处于民族主义亢奋时期的国家。但50余年的文化沉淀并不能形成一个很好的凝聚力,更不可能使其民族强大于世界。于是他们需要回顾历史,然而历史与现实一样残酷的告诉他们韩国的文化早已寻不到踪影,所以欲望“逼迫”他们编造了6000年的文明。但文明的表现是各个方面的,诸如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等。在他们的历史上能够找到的最早的也只是像“孔子、大禹治水、针灸医疗”等这些来自中国的文化。所以,才有了今天的中韩文化之争。韩国人在剽窃中国文化的时候也很清楚文化的范畴太广,所以他们选择了那些文化的脊梁——孔子、甲骨文、中医、印刷术……韩国正是想通过这样掠夺的方式来重新凝聚和强大自己的民族。 然而反观中国对文化的态度,就不难发现为什么会让韩国人有机可乘了。改革开放后30年的中国,年轻人早就习惯了欢度“情人节”、“圣诞节”,谁还晓得重阳、端午,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重阳、端午的历史意义呢!大学里英语没有四级证也就没有学位证,却没听说国语不过级拿不到学位证的。英语也只是一门基础学科而已,且其应用人群、范围远不及国语,何以就如此尊贵?明明是自己丢掉的传统文化,却怪别人抢了去。就像是丢“东西”的人埋怨拣“东西”的人是强盗,可笑之余犹显可悲!再回头看韩国因为丢掉了传统的东西,以致于今天抢夺中国人的“遗产”,等到明天我们也失去了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也要像他们那样去抢别人的东西吗?既是抢到了,又真的能够传承下去而强大国家民族吗?好在今天的中国已经出现了些力图保护中国文化的人,尽管力量还不强大但已经有了开始。诸如:各地孔子学院的建立、百家讲坛等文化研究与传播让我们看到了希望。面对韩国的文化掠夺,我们已经是亡羊在先,今不补牢将更待何时?文化保护的星星之火已经燃起,但更需要的是全民行动的燎原之势。

德国文化对我们的启示

德国文化对我们的启示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曾经是一个传统落后的农业国家。曾经经历二次世界大战,今今天它又是一个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为什么德国在二战后历经沧桑却从新崛起,迅速发展,这些都源于德意志民族在各个时代文化的发展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其中的经验教训都值得我们借鉴。 文化就是指人类的确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这些集中体现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信念、思维方式、思想认识、价值取向、生活习惯、交往方式、研究方式、处世态度。通过这砦来影响每个人的信仰、理想、价值、人格、认识等。由此我们看出,社会的真正核心是文化,更确切地说是人们内在心灵世界的人文精神。一个民族文化的确立,先有民族精神的孕育,然后有一种宗教信仰或哲学运动的产生,在这过程中使用社会上的每个人的思想或得更新,从而在生活工作中改变社会的面貌。从大的方面讲,一个民族的创造力与自觉能动性取决于文化这一核心,文明进步和发展的核心在于文化。 德国之所以在起伏的历史中沉浮不定,其中的文化的影响使其深刻的。首先,路德的宗教改革体现了现代精神。他强调个人的人格至上,以每个人的良心来指导个人的行动。这一点使个人从当时的宗教盲从,宗教压迫是解脱出来,使教徒可以去怀疑,去思考,让他们更具理性化。这一点从路德教的教义中有所体现。信仰不靠盲从,而与内心求知冲动怀疑联系在一起,爱因斯坦之所以提出相对论,就与他的怀疑精神密不可分。正是他敢干向牛顿力学体系提出怀疑,经过自己的潜心研究才提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相对论。路德教对德意志民族的影响从爱因期坦身上很好地体现出来。如今,社会上总是说我们国家缺乏创造力,深究其中原因,有些人提出提高国民素质,多培养高级人才,可事实摆在我们面前,对需要改变的东西并没有多大改观,其实要增强一个国家的创造力,是要从最核心的文化上着手。并不是说我们也来办一个路德教就够了。这些关键在于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才能是这些有根本性的改变。 在教育方面,当时的普鲁士国王虽然在战争中败给了拿破仑,自己的半壁江山也被他人占有,并且有巨额的战争赔款,但他在这种服及其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力主办大学。他曾经说过:“这企图家必须用它的精神上的力量来弥补它物质上的损失。正上贫穷,所以要办教育。教育不仅不会使国家贫穷,恰恰相反,教育是摆脱贫穷的最好手段。”这一点恰好与抗战时期延安的情况相似。当时共产党刚完成万里长征,在延安这样艰苦环境中办起了延安抗大,并且一次次的掀起学习浪潮,使延安成为当时的文化中心。不仅融和了各个层次的人,而且为抗战和解放战争乃至建国后的经济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在文化环境方面,国家为知识分子提供了用其宽松的政治环境,无论这位学者的观点是这样还是那样,只要其理论言之成理,就有一席之地。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术气氛。有交流有碰撞的思想才是有活力的思想。因此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层出不穷,理性化的领导阶层,富有创新精神的科学家。这也正是德国在二战后能够从废墟中迅速崛起的原因所在。 出生在德国的马克思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不能不说是德国文化的又一贡献。马克思

团队精神,狼性文化

团队精神狼性文化 1:没有捕捉不到的猎物,就看你有没有野心去捕;没有完成不了的 事情,就看你有没有野心去做。 2:没有猎物我们就去寻找猎物,发现猎物我们就去追逐猎物。寻找、发现、追求、获得———这就是狼的生活要素。 3:尽管面对上万只的黄羊,面对凶猛的老虎,我们都毫不退缩。但 是面对人类的枪口,适当的转移是明智的。我们不缺乏成功的信念,但是我们绝不是痴心妄想只会送死的傻瓜。 4:追逐猎物仅仅靠猛跑是不够的,尤其在对付大群猎物的时候,必 要的准备和步骤是获得成功的基础。而谋划是实现这一切的唯一保障。

5:我们绝对不会花费任何多余的时间和体力在无意义的事情上,因为我们的眼睛永远只盯着猎物。 6:自然是神圣伟大的,生活在这万能自然之神的庇护下本身就需要很强的能力,如果不能改变自然。就只有适应自然。 7:如果注定要承受痛苦,那么就把痛苦当作是一种磨练,既然一切不可避免,就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一些吧! 8:要想能做大事,就必须要能屈能伸,只要能达到最终目的。过程可以有很多选择。 9:燃烧人生并不是一味地透支,即使是再强壮的身体也有疲劳的时候,劳逸结合是一种生存的策略。身体是生存的本钱,休息是狂奔的前奏。 10:家乡固然值得眷恋,但是危险降临,生存受到威胁的时候,我们会选择离开。离开家乡不是逃避,是为了寻找更美好的明天。 11:在草原上,即使我们什么都没有了。至少我,还有勇气。这是我们最大的财富,有了勇气就可以得到一切。 12:在狼的眼睛里,永远看不到失败的气馁,因为它们知道,不管经历过多少次失败,最后的成功一定是属于它们的。所以狼永远是草原上的王者。 13:有时候,靠单纯的判断并不能确定成功的几率,与其在等待中浪费青春,不如在追求中燃烧生命。 14:没有固定的规则就是永恒的规则,自然界变化无常,人世间瞬息万端,只有不拘泥于过去,才能活得更好。

中韩文化贸易发展的比较分析

ECONOMIC R ELATIONS AN D F RE I GN PRACTICE IN TRADE 87 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到来,包括电视、出版、娱乐、新闻、电影在内的文化产业创造的价值在国民财富中比重越来越大,业已成为一种新的产业形态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世界各国纷纷把文化产业发展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是当今世界文化产业与贸易的领头羊,其文化产业产值占GDP 的20%左右。在亚洲,日本和韩国等一些国家纷纷成立了专门的文化发展机构,在政策和财政上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强有力的支持。 作为具有丰富资源的文化大国的中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发展水平低,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高,文化贸易存在较大逆差,尤其是在知识含量高的文化贸易上存在严重逆差。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韩国随着亚洲金融危机后“文化立国”方针的确立,在相关政策的大力扶植下,业已成为世界第五大文化产业强国。所以韩国近年来文化产业与贸易的发展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借鉴,这对于捍卫文化安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乃至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韩国文化贸易的发展格局 (一)韩国文化贸易的现状 韩国的文化产业也叫做“内容产业”,是指文化艺术商品制作和流通产业,包括动画、音乐、游戏、出版漫画、电视、电影等内容。1998年在亚洲金融风暴中,韩国经济遭受重创,使得政府认识到单一产业结构脆弱性,所以于1998年提出“文化立 国”的方针,把低消耗、无污染、利润核心在创意的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予以大力推进。随着近年来数字技术的兴起和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韩国出口创汇的战略性产业。 在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引导下,韩国文化产业及文化贸易得到了飞速的跨越式发展。根据2005年5月初韩国文化观光部公布的《2004年韩国文化产业白皮书》,2003年涵盖韩国出版、漫画、游戏、电影、动画片、广播电视、互联网及移动文化信息等10个领域的文化产业的市场销售额为44万亿韩元,占当年韩国GDP 的6%(世界平均为4%,中国为3%)。2003年,韩国文化产品出口总额为6.3亿美元,其中电影出口164部,金额为3098万美元, 2004年为194部,金额为5828万美元,增长88%。其他产业的详细情况请见表1和表2所示。 另据韩国报纸报道,2003年中国网络游戏市场上,75%的产品是从韩国引进的。在电视剧方面,2005-2006年韩剧占据了我国各省台电视剧时间的25%,且主要为黄金时间。 韩国文化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不仅仅停留在数据上,相关的经济波及效果的报告统计显示,仅 中韩文化贸易发展的比较分析 表1韩国主要文化产业2003及2004年度出口额 项目 年份 2003年 出口金额(万美元) 2004年 出口金额(万美元) 电影30985828电视剧33087150动画7572—出版 14964 — 资料来源: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资料整理得 AND PRACTICE RADE IN RELATIONS RE GN 北京工业大学 赵书华 王华强服务贸易

中韩文化差异对比

中韩文化差异对比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中韩文化差异对比 摘要:大韩民国历史上受我国唐代文化影响很大,受我国佛学、儒学影响很深。韩国文化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体。本文通过对中韩两国的饮食、服饰、礼仪等传统文化进行对比,找出两者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对两国传统文化的保留程度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语言文字,历史文化,现代文化 一、中韩语言文字的差异对比 (一)语言属系 1.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汉藏语系的诸语言主要分布在亚洲东南部,西起克什米尔,东至我国东部边界。主要包括汉语、侗台、苗摇和藏缅三个语族。 汉藏语系的特点:一般都有声调而没有词的重音;多用词序、虚词表示语法关系;虚词中还有一类特殊的类别词——量词。 2.韩语的系属问题学术界至今无定论 韩国语的系属问题:历史上主要有过四种不同的主张,即所谓的北方系统说,所谓的南方系统论,韩日语同系论;所谓的印欧同系论;另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韩国语应归属为包括蒙古语、满语在内的“东北亚语系”这样一个新的语系;目前多数学者倾向于韩国语属于阿尔泰语系。 (二)在语言方面差异 1.元音 (1)国际音标相同的元音,读音有细微差别,且发音方法略有差异。

(2)韩国语分为阳性元音和阴性元音,汉语无此分类。但日语和韩国语的元音性质不完全对立。 2.辅音 (1)韩国语中的清辅音与浊辅音无对立。 (2)韩国语的辅音是由松音、送气音、紧音形成对立。 (3)韩国语“r”和“l”不分,而汉语中区别明显。 3.音节 (1)都可以由一个元音单独构成。 (2)都有“辅音+元音”的组合形式。 (3)汉语无复辅音;韩国语有,以复韵尾的形式出现。 (4)韩国语无复合元音;汉语有。如“买” 4.音节构造 (1)韩国语属闭音节语言,汉语属于居于开音节语言和与音节语言之间的语言,二者既有开音节,又有闭音节,音节构造闭日语复杂。 (2)汉语和韩语音节可由4个音素组成 6.声调 (1)汉语高低声调发生在音节内,即所谓四声。 (2)韩国语的高低声调发生在音节和音节之间。因此,有些词虽然发音相同,但根据声调分布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意思。 7.语调 (1)句法语调 一般表现在句末,用于区别不同的语气意义。

中韩文化比较

成绩中韩文化比较 课程名称中韩文化比较研究 授课教师张国强 院系研究生部 年级专业 2010级亚非语言文学(韩语)姓名马嘉蔚 学号 0011014009 时间2011年10月25日

中韩文化比较 第一课韩国文化的构成及研究 一、中韩文化比较 1. 文化的定义 在欧洲和美国用culture或是kultur等来表示文化。这个单词源自自拉丁文,意为耕作,意思是以教育为目的,教育社会需要的人才。 启蒙主义时代以后,人们试图在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诸多分科学问中给文化的概念定义。现在,各分科学问使用的文化定义大概有300种以上,学科领域的不同,中心论点或分析的框架也各不相同。 为了阐释文化这个用语在学科定义上引起混乱的理由,必须研究一下“文化”这一用语的历史。 德国从Herder开始将文化理解为生活或生存。Herder认为各民族适应环境形成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他将各民族的独特生活方式理解为文化,又将每个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用民族精神(Volksseele)来表示。他为了研究各个民族的文化和民族精神收集了各民族的民谣。 在英国对文化(culture)的研究,始自人类学成为一个分科学问后。(19世纪中期以后) 英国的人类学学者爱德华·伯内特·泰勒爵士(Sir Edward Burnett Tylor)为了形成人类学的一个分科学问,将文化定义为“生活的综合体系”,并分析了各民族的纪行和民族志。在其著作《原始文化Primitive Culture》(1871)的绪论中将文化规定为:“作为一个社会内共有的生活方式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依靠人类得到的能力和习性的复合体。”这一定义在50余年里对人类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时英国学者关心的对象是家庭、亲族或村落生活等社会组织。 相对于社会组织,美国的人类学学者更侧重于研究宗教生活、语言生活或物质生活等方面。 美国的人类学者克罗伯、阿尔弗雷德·路易斯(Kroeber, Alfred Louis )在他的著作《文化的性质The Nature of Culture》(1952)中以“习得行动”为基础,对“内心观念”、“逻辑结构”、“统计造成的物质”、“心理防御机制”等构成文化的164个要素下了定义。克罗伯认为如果将文化定义为行为的话,文化本身也会成为心理学的对象,所以他下结论说“文化是由具体行为来的抽象,但它本身不是行为。”

当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文化政策对我们的启示

当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文化政策对我们的启 示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当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文化政策对我们的启示 【专题名称】 【专题号】G0 【复印期号】2004年02期 【原文出处】《》(昆明)2003年05期第30~33页 【作者简介】霍桂桓,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100732 【内容提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进入第二次现代化进程,文化要素逐步进入经济活动领域,全球文化市场正在形成。西方发达国家已充分认识到文化产业 研究与开发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意义,制定了灵活多样的文化政策。在加入WTO、文 化市场开放的情况下,我国应借鉴其经验,全面推进社会经济文化的转型,在继续 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的同时,研究二次现代化的新情况,奠定文化政策基础,实现文 化观念的转型与文化管理体制的转轨。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G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40X(2003)05-0030-04 当前,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国内的文化研究、文化产业研究与开发,以及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和探索,不仅已经在有关学术研究部门开展起来,也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积极的参与及合作。在这种形势下,翻译和引介西方主要国家的文化政策,并结合其具体国情现状对这些文化政策进行比较全面和准确的理解、探讨及研究,对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文化、文化产业研究和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探索,显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借鉴价值,因而也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目前正在大力实施的重要科研项目之一。 一、西方主要国家的社会文化现状和文化政策特征 根据我们通过互联网和其他渠道掌握的资料(注:需要说明的是,其中的某些材料和数据已经刊登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编印的《文化政策调研》上,但读者可能由于保密方面的原因无法看到这份刊物;需要这些材料的读者,请直接与该文化研究中心办公室联系索取。)来看,当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虽然都在关注文化研究和文化产业的研究与开发,但由于它们的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当前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水平各异,其社会文化管理体制和相应的文化政策侧重点也有所不同。综合看来,我们可以把当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社会文化现状和文化政策特征分为以下四种基本类型:

狼性文化与团队精神分享

狼性文化与团队精神 1.狼性精神第一条宗旨:是团队精神, 一群老虎斗不过一群狼(团队讲究各司其责,谁是头狼,谁是负责主要战斗的,谁是负责放哨的,谁是指挥的等等)! 2.狼性精神第二条宗旨:危机意识,优秀的头狼是优先享受食物,获取的部分也是最大的,讲解销售的优胜劣汰,但是百度在优胜劣汰方面做的是人性化的一面,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公司对我们好,就选择性遗忘这方面,要随时具备危机感,不断优化自我!如果不能做到,能够被随时取代,那么就不是狼,是羊了! 3.狼性精神第三条宗旨:服从绝对指挥,任何一个月都是一次食物的争夺,这个时候有统一的目标,任务的达成将是打到最好的! 4.狼性精神第四条宗旨:自我保护意识,过于危险的区域狼是可以嗅出来的,一旦威胁到整个团队,绝对不去触碰,果断放弃,即使这块食物再甜美,也要保证自己团队的安全! 5.狼性精神第五条宗旨:狼在草原才称之为狼,离开草原就失去野性,所以平台很重要有一个可以发挥自己能力的平台,一定要把握住!

1销售技巧 2心态 3目标 结合自身案例来体现狼性文化团队精神各司其责 危机意识优胜劣汰 服从绝对指挥 自我保护意识 平台 2012年11月6日销售N2 自信:两次面试,才进入百度,所以很感谢百度这个平台能给我这次机会。 危机感:一百起进入度11个人,新人培训完,进入N2部门打电话的第一天,下午下班的时候,除了我们部门的两个新人,其余全部被淘汰。这个时候就感觉到了危机感,心里就发誓一定要在百度留下来。并且要做的很优秀。所以第二天开始只要是经理教练分下来的任务一定超量完成,电话量一天在6点之前必须打完2个小时,完成两个小时就必须有客户资源,所以我每天回家都会找资料找到很晚很晚,知道够用或者多余。才会休息。因为我自己知道新人下班后有很多培训。很有优秀的人分享。 积极心态:还记得新人的时候我只要碰见一个优秀的人来分享,就会开心,因为又可以学到新东西,又可以认识新优秀的人才了。只要这个人分享完后,我一定会去加他的HI。平时遇见问题一定去咨询这样的人。因为经理说的很对,想要自己变的优秀,就一定要跟优秀的人站在一起。(可以说一下V6的刘繁怎么样打电话) 2013年1月1日下部门销售B1 幸运:N2是一个远程部门,但是很幸运分到深本,是一中幸运也是一个新的挑战,因为以后开发的客户就变成了深圳,之前的资料就没有用了,不过来到B1很幸运,遇见了牛B的经理,牛B的优秀团队,因为B1是一个年度冠军部门。所以压力肯定小不了。 积极:电话量8000每天必须打完,资料还是照样的找。不过我觉得我情商还不错,都会利用下班的时间和同事关系相处的比较好,不懂的也马上问师傅,问部门优秀的同事,后面没有到一个月,在部门关系就很不错。 压力:但是我还清楚的记得两件事:1是在我们部门业绩没有达到优秀,没有达到经理要求的目标在部门是没有发言权的。所以心里发誓一定要在半年内拿到发言权,后再7月做到了,通过公司的启明星项目上了领奖台。2:我还记得那时候部门的一姐每个月都会拿到很多激励和钱。心里想想这个激励一定会属于我的。后通过自己的努力,也拿到了。目标达到。当然非常开心。 2013年8月至今高度组组长 机会:这个时候部门发生了变动,经理去广州当高经,部门要

中韩礼仪差异

中韩礼仪差异 篇一:中韩文化差异对比 中韩文化差异对比 摘要:大韩民国历史上受我国唐代文化影响很大,受我国佛学、儒学影响很深。韩国文化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体。本文通过对中韩两国的饮食、服饰、礼仪等传统文化进行对比,找出两者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对两国传统文化的保留程度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语言文字,历史文化,现代文化 一、中韩语言文字的差异对比 (一)语言属系 1.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汉藏语系的诸语言主要分布在亚洲东南部,西起克什米尔,东至我国东部边界。主要包括汉语、侗台、苗摇和藏缅三个语族。 汉藏语系的特点:一般都有声调而没有词的重音;多用词序、虚词表示语法关系;虚词中还有一类特殊的类别词——量词。 2.韩语的系属问题学术界至今无定论 韩国语的系属问题:历史上主要有过四种不同的主张,即所谓的北方系统说,所谓的南方系统论,韩日语同系论;所谓的印欧同系论;另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韩国语应归属为包括蒙古语、满语在内的“东北亚语系”这样一个新的语系;目前多数学者倾向于韩国语属于阿尔

泰语系。 (二)在语言方面差异 1.元音 (1)国际音标相同的元音,读音有细微差别,且发音方法略有差异。(2)韩国语分为阳性元音和阴性元音,汉语无此分类。但日语和韩国语的元音性质不完全对立。 2.辅音 (1)韩国语中的清辅音与浊辅音无对立。 (2)韩国语的辅音是由松音、送气音、紧音形成对立。 (3)韩国语“r”和“l”不分,而汉语中区别明显。 3.音节 (1)都可以由一个元音单独构成。 (2)都有“辅音+元音”的组合形式。 (3)汉语无复辅音;韩国语有,以复韵尾的形式出现。 (4)韩国语无复合元音;汉语有。如“买” 4.音节构造 (1)韩国语属闭音节语言,汉语属于居于开音节语言和与音节语言之间的语言, 二者既有开音节,又有闭音节,音节构造闭日语复杂。 (2)汉语和韩语音节可由4个音素组成 6.声调 (1)汉语高低声调发生在音节内,即所谓四声。

德国文化崛起的启示

二战后德国崛起的启示 内容摘要:大国崛起有赖于综合国力的上升,综合国力(National Power)是衡量一个国家基本国情和基本资源最重要的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 技术实力的综合性指标。他包括政治力、经济力、科技力、国防力、文教力、外 交力、资源力。近代以来的德国,先后经历统一后的崛起与二战后的复兴与再统 一这两个历史转变过程.并崛起成为当今仅次于美、目的第三大强国。近代以来 的中国命运多舛,直到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才迅速提升。并成为当今世界第四 大强国。尽管中、德之间综合国力差距在不断缩小.但在实现民族复兴与和平崛 起过程中,中国要特别正视各方面实力方面与德国的巨大差距,借鉴德国成功崛 起的经验,尽快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 关键词:德国历史经济政治军事国防文教地理资源 引言 2008年8月美国发布的棉十次全球综合国力排名》显示,尽管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都超过德国,但综合国力依然不敌美、日、德而位居世界第四。中国在和平崛起的过程中,德国的发展尤为值得借鉴。德国在二战之后,政治、经济、科技、国防、文教、外交等多方面都有相当大的进步,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也是发展过程中不断努力创造经营的结果。当前的中国依然是个发展中国家,与美、日、德等工业化强国还有着很大差距,更何况单纯经济实力的增强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综合国力排名,中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而德国作为一个世界级强国,自1871年以来,德意志民族不仅经历了统一一分裂一再统一的坎坷历史,而且还经历了早期崛起一沦为废墟一民族复兴的曲折道路。对于近代德国的崛起历程,历史学家曾这样评述道:“德意志,一块盛产诗人和哲人的土地,一个崇尚思辨、拥有渊深文化传统的民族。他们一度是世界历史的旁观者,却在短短百余年间以雷霆之势闯入历史舞台,将原属地理概念的德国,变为强大的民族实体、工业化强国,称雄世界。他的成长之路有诸多智慧值得借鉴,纵向比较德国崛起,有利于中国的民族复兴之路,且看德国给我们什么启示。 1德国历史 1.1简述 公元前境内就居住着日耳曼人,是欧洲的古代民族之一。公元前5世纪起,以部落集团的形式分布在北海和波罗的海周围的北欧地区。公元2-3世纪逐渐形成部落。10世纪形成德意志早期封建国家。13世纪中期走向封建割据。18世纪初奥地利和普鲁士崛起,根据1815年维也纳会议,组成了德意志邦联,1848年德国各地爆发革命,普鲁士于1866年的“七星期战争”中击败奥地利,次年建立北德意志联邦,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建立。该帝国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因战败而宣告崩溃。1918年11月德意志建立魏玛共和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在德国1000多年的历史上曾经历过三个帝国,这期间也有一个共和国。 1933年希特勒上台实行独裁统治,于1939年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5月8日德国战败投降。战后,根据雅尔塔协定和波茨坦协定,德国分别由美、英、法、苏四国占领,并由四国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接管德国最高权力。柏林市也划分成4个占领区。1948年6月,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翌年5月23日,

中日韩贸易关系浅析

中日韩贸易关系浅析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设想下的思考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小组成员:马杰张婧郭凯 李立宝向雪松

摘要:中日韩建交十几年来,积极开展经贸合作,贸易形式从间接贸易转为直接 贸易,贸易额迅速增加。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蓬勃发展,国家间贸易突飞猛进,国家间越来越相互认同,相互依赖,共同利益增多,经济互补性渐强。但随之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有待明确并解决问题,推进三国贸易发展。 关键词:自由贸易区、贸易关系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也是贸易大国,日本是发达国家,韩国是新型工业国家,三国在过去十几年中在经济上相互合作和竞争,中日韩三国之间的贸易量无论在深度或广度上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不相上下,甚至更高。2004年,中日韩外贸总额超过两万亿美元,其中58%来自三国之间的区域内贸易,高于北美自由贸易区55%,亚于欧盟的65.5%。 根据2005年中国海关统计数据,中国是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两国的进出口总额为1005.63亿美元,占韩国进出口总额的18.43%。日本是韩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两国的进出口总额达724.30亿美元,占韩国进出口总额的13.28%,即中日两国的贸易额占韩国进出口总额的31.70%。中国是日本第二大的贸易伙伴,继续保持日本第二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地位,中日双边贸易额连续7年创历史新高,双方进出口总额达1884.88亿美,占日本进出口总额的17%左右;韩国是日本第四大贸易伙伴,两国的进出口总额为710.54亿美元,占日本进出口总额的6.4%。 一中日贸易发展现状 近年来,伴随着中日两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两国关系的发展也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打破了国家的、地区性的贸易保护主义,加快了全球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了国家间以及企业间的合作,使得共同发展成为大势所趋。中日经济可以在这种环境中寻求更多方面的合作,使双边贸易再上新的台阶。 多年来,中日关系日趋密切,政府高层渐渐开始往来,两国之间不断增进了解,经济贸易发展迅速。中国也逐渐成为日本最重要贸易伙伴和主要投资来源国之一 1.从1980年开始中日两国即成为经贸合作伙伴,贸易额从当年的94亿美元增加到2006 年的2073美元,增长近2200%。 2.在2007年上半年,中日贸易额约达1067.9亿美元,首次跃升为日本第一大贸易国。据 日本财务省日中贸易统计,从国别和地域贸易额的比较情况来看,中国占日本贸易总 额的17.65%,占第1位,之后顺序是:美国1000.6亿美元,韩国380.1亿美元,中国 台湾299.1亿美元在2007年,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购买力平价标准计算,作为世界 第4和第2大经济体,中日两国共占泛亚洲GDP的82% 3.据日本《国际贸易》报道,日本财务省公布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中日贸易额为27.7836 万亿日元,较上年减少0.3%,自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首次减少。其中,日本对华 出口额为12.9578万亿日元,同比增长0.9%;进口额为14.8258万亿日元,同比减少 1.4%,日方逆差1.8680万亿日元。08年9月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不断扩大,11 月、12月双边贸易额均出现大幅下滑,中国仍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4.2009年中国、美国和韩国是日本前三大出口贸易伙伴,出口额分别为1096.1亿美元、 937.4亿美元和472.5亿美元,下降12.3%、31.7%和20.5%,占日本出口总额的18.9%、 16.2%和8.1%。据日本海关统计,2009年中日双边贸易额为2320.9亿美元,下降13.6%。 其中,日本对中国出口1096.1亿美元,下降12.3%;自中国进口1224.8亿美元,下降 14.7%。日本贸易逆差128.7亿美元,下降31.2%。中国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 大出口目的地和最大的进口来源地。 5.根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统计,2010年中日两国间的贸易总额为3018.5亿美元,与2009 年相比,增长率为30% 6.据《日本经济新闻》8月16日报道:16日,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宣布,2011年上半年中 日间贸易总额为1631亿5105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创同期历史新高,仅次 于去年下半年的1634亿8684万美元。 中日两国贸易增长趋势如下图所示:

中韩文化差异对比

中 文 化 差 异 对 比 学生:卢柔柔 学号:G1121091 班级:营销1104 老师:戴明丽

中韩文化差异对比 近年来,中华大地韩流滚滚,朝鲜半岛也是汉风阵阵,“韩流汉风”一度被热炒。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灿烂缤纷,在五千年的风雨中,经历了多次兴衰的过程,它是不断更新发展的,而且在每一次扬弃后象凤凰一样又获得了新生,有了新的内容;韩国的文化也有着其悠久和深厚的历史,具有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风景。 一、语言文字的差异 语言是最重要的文化信息载体,是一种社会现象。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二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文化是语言的基础,没有文化,语言也就不可能存在,语言受人类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语言使用主体所处的地理环境、政治、历史背景、风俗习惯等或多或少地在语言中都会有所反应,同时也会影响语言的发展和变化。语言是反映人类社会的一面镜子。文化可以通过语言来表现,或者说通过语言可以透视出民族文化。(一)在文字方面差异 (1)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汉藏语系的诸语言主要分布在亚洲东南部,西起克什米尔,东至我国东部边界。主要包括汉语、侗台、苗摇和藏缅三个语族。 汉藏语系的特点:一般都有声调而没有词的重音;多用词序、虚词表示语法关系;虚词中还有一类特殊的类别词——量词。 (2)韩语的系属问题学术界至今无定论 韩国语的系属问题:历史上主要有过四种不同的主张,即所谓的北方系统说,所谓的南方系统论,韩日语同系论;所谓的印欧同系论;另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韩国语应归属为包括蒙古语、满语在内的“东北亚语系”这样一个新的语系;目

前多数学者倾向于韩国语属于阿尔泰语系。 (二)在语言方面差异 1.元音 (1)国际音标相同的元音,读音有细微差别,且发音方法略有差异。 (2)韩国语分为阳性元音和阴性元音,汉语无此分类。但日语和韩国语的元音性质不完全对立。 2.辅音 (1)韩国语中的清辅音与浊辅音无对立。 (2)韩国语的辅音是由松音、送气音、紧音形成对立。 (3)韩国语“r”和“l”不分,而汉语中区别明显。 3.音节 (1)都可以由一个元音单独构成。 (2)都有“辅音+元音”的组合形式。 (3)汉语无复辅音;韩国语有,以复韵尾的形式出现。 (4)韩国语五复合元音;汉语有。如“买” 4.音节构造 (1)韩国语属闭音节语言,汉语属于居于开音节语言和与音节语言之间的语言,二者既有开音节,又有闭音节,音节构造闭日语复杂。 (2)汉语和韩语音节可由4个音素组成 5.声调 (1)汉语高低声调发生在音节内,即所谓四声。 (2)韩国语的高低声调发生在音节和音节之间。因此,有些词虽然发音相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