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概论

教育学概论
教育学概论

第一章课程教案

【教学进程】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人们为了有效地进行教育工作,就需要对它进行研究,总结教育经验,认识教育规律。教育学是通过对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的研究,从而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师范院校教育学就是帮助教师或未来的教师获得必要的教育理论素养、必需的专业思维意识和基本的解决教育问题的工作原则和方法的一门课程。

第一节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概念

1.教育学概念的来源

教育学这个词源于希腊语中的教仆(pedagogue)一词,教仆一般由照料年幼男孩的奴隶担任,主要任务是送孩子上学,接他回家,替他携带学习用品,注意他需要些什么,并在必要的时候管束他。因为“教育学”是从“教仆”这个词派生出来的,很长时间里,人们认为“教育学探讨的是教育的通常被认为是最幼稚、最令人不感兴趣的方面,教育学反映的是与保育员、母亲和教仆有关的生活,因此它几乎没有什么内容博得在心智或意志方面有才干的人去研究”,同时它作为一种应用的艺术,很少受到尊重,所以,教育学这个词从一开始就没有“深奥的科学”这种涵义,后来因教育改革家执着的努力,才使教育学有了更丰富的内容,获得了更高的地位。教育学(pedagogy,后改用education)因此被理解为教的科学和艺术。1970年前后,德国教育家朔伊尔(Scheuerl,H.)和施密特(Schmidt,G.R.)还把教育学作了四中不同意义的区分:作为教育的行为方式和观念;作为教育理论;作为教育科学和作为建立在牢固科学基础上的教育学。这次区分对教育学的定位和分化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指导作用。现在一般认为,教育学是以教育事实为基础,以教育价值观引导下形成的教育问题为对象,探索和揭示教育活动的规律性联系,并服务于教育实践的一门学问。教育学的基础理论研究的目标是“上天”,即探索和揭示教育知识体系的元件——概念——精确化、术语化,使元件与元件之间的联系更为严密,使整个理论体系显示出更强的解释能力和预测能力。因为理论只有深刻才有力量。同时,教育学应用研究的真正目的应该是“着地”,即使人们获得一套把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实践行为的指示或工具。因为应用学科只有在应用中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但它们的共同研究基础是(历史的、现实的,中国的、外国的)教育事实;研究教育问题意识的产生标志着教育学的萌芽,教育问题意识及其能力的发展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教育问题的深化或转换导致教育学研究传统的绵延或范式的变革,对教育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不同的教育思想或派别。

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现象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是融于整个社会现象之中的,涉及面相当之广。当我们将其教育意义作为我们思索的对象时,便成为我们研究的教育问题。“教育学科群整体的研究对象是整个教育问题。某类教育学科的对象是某类教育问题,某门教育学科的对象是某种教育问题。”

2.教育学分类:

由于我们接触和思索的教育现象和问题愈来愈多,逐渐形成了与研究对象相联系的教育学科群。在教育学科这个名称之下,主要形成了以下一些研究领域。

(1)基本理论:包括教育原理、教育哲学等。

(2)从实施教育的不同社会空间上分:包括社会教育学、学校教育学、家庭教育学。

(3)按实施教育的层次来分:包括幼儿教育学、初等教育学、中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继续教育学等。

(4)按照教育与社会各子系统的关系分:包括教育经济学、教育政治学、教育文化学、教育伦理学、教育法学、教育生态学、教育人类学等。

(5)按教育对象的特点分:包括职业教育学、职工教育学、农民教育学、青年教育学、老年教育学、妇女教育学、特殊教育学等。

(6)按教育本身的职能分:包括教育管理学、教育督导、教育测量与评价等。

(7)按教育内容分:包括教学论、,课程论、学习论、各科教材教法、教学方法、德育原理、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

(8)按教育的历史分:包括各种不同国别的教育史和按不同地域划分的外国教育史,还有按历史阶段划分的各种断代教育史等。

(9)按教育比较分:有不同国别、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比较教育等。

(10)按教育研究方法分:包括教育研究法、教育统计、教育规划、教育预测等。

二、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人们为了有效地进行教育工作,需要对它进行研究,总结教育经验,思考教育问题,探索教育规律。教育现象是教育的外部表现形式;教育问题是人们对某些具体的教育现象所进行的思索;教育规律则是指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以及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为了进一步理解教育学研究的对象,对教育事实、教育问题、教育规律作一下简单说明。

1.教育事实

教育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不是我们主观臆想的,它是可以感知到的,可以认识的。同时教育事实是正从事着的教育实践,包括各种形式、各种类型、各种模式的教育事实,还包括以教与学过程中的教育因素和教育行为。

2.教育问题

教育事实普遍地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人们不仅可以感知它,而且还可以认识它,但它仅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客体,存在于现实中。当教育事实积累到一定程度,被教育工作者议论、评说时,教育问题便产生了。比如人们有意识地提出了“要造就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方法培育人”等问题,并对此进行讨论,于是就产生了“教育问题”。当一个个的“教育问题”提出来,得到回答、解释,并解决矛盾和疑难时,教育科学研究便有了开端。这些是教育学的使用价值所在。

教育学研究要有“问题意识”,因为教育问题的提出标志着教育学的萌芽,教育问题的发展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教育问题的转换表明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变革,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不同的教育思想或流派。教育学要重现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只有被作为一个个的问题提出来时,才能构成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所以,它是教育学科的基础学科,它是基础理论学科,而不是应用学科。这也正是我们把师范院校开设的教育学命名为普通教育学的理由所在。

3.教育规律

什么是规律?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它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的。规律的客观性的最明显表现,是它的必然性、普遍性和重复性。人们不能创造规律,但能够逐步认识规律,并用它来为改造客观世界服务。教育规律是指教育与其它社会现象之间以及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以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它是教育现象所固有的、客观存在的。只要教育现象存在,教育规律就存在。第二,它是反复起作用的。教育在任何情况下,都受自身规律的制约。第三,在阶级社会里,人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受阶级意识的制约和影响。教育规律是建立教育科学的依据。按教育规律的层次性,可分为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一般规律存在于一切教育现象之中,并始终贯串于整个教育发展的全过程。这些规律主要有:

(1)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

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人们只有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吃、喝、穿、住,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教育、艺术、宗教等活动。社会生产方式对教育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生产力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教育目的、教育内容、专业设置、教育的设备、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二是社会的政治、经济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权、教育目的和一部分教育内容。教育既受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同时也对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主要表现在教育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也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并且是发展科学的生要手段。从这个意义说,教育是具有生产性的。教育还通过培养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所需要的人才,使他人具有当时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知识技能,用以巩固和发展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此外,教育还通过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组织群众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

(2)教育必须与儿童身心发展相适主尖的规律。儿童身心发展是指儿童思想品德、智力和体力诸方面的发展。教育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条件,它受到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儿童从出生到成人,其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教育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无论是制定教育计划,选择教育内容,还是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都必须从儿童发展的实际阶段出发,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3)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规律。学校是通过培养人来为社会服务的。生产和政治是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学校教育要为生产服务,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技术知识和生产劳动技能的教育;为政治服务,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政治理论、思想品德等的教育;人们无论进行何种生产劳动或其他种种活动,都需要强健的体力,这就要求增强学生的体质。处理好教育工作内部德、智、体诸方面的关系,使它们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这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核心所在。

否定教育规律的客观性,夸大主观意志的作用,必然会给教育工作带来严重的后果。学习和研究教育学,正是为了认识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工作的客观规律,以便掌握规律,运用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效益。

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掌握教育理论是人民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学记》说:“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中以为师也。”现代世界各国师范院校的教学计划中,都把教育理论作为必修的最重要的学科之一,教育学科的教学时数一般约占总数学时数的15%。非师范院校毕业生想做教师者,必须补修教育学科,经考试合格能得到教师资格证书。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主要有:

首先,所有教育工作者必须学习与研究教育学。重视和加强教育学的理论学习和研究,是时代向所有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们提出的历史任务。

其次,学习和研究教育学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学习教育学,才能认识教育的本质规律,研究教育学,才能对运动中的教育现象作出科学的分析。

第三,学习和研究教育学,是学习和掌握其它教育科学知识的基础。教育学是教育科学诸学科的基础学科,它反映的是教育现象中最基本、最本质的东西,它对教育这一矛盾运动中的基本规律作出了科学的概括与总结。

最后,学习和研究教育学,有助于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和教育改革。教育学的学习和研究可以给予实践工作者以一些教育的基本问题、概念和理论,而且也可以帮助他们学习如何思考教育问题,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

第二节教育学的历史发展

一、教育学的历史发展阶段

教育学的产生,一方面反映了人类生产和生活及社会发展的水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

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教育自身的实践经验不断积累的结果。从教育的历史看,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教育学处于萌芽阶段。人们开始对教育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做出一定的总结和概括,但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古代一部分思想家的言论和著作中,在研究和阐述其他各种社会现象的同时,也涉及到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如《论语》一书,就汇集了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公元前551年一公元前479年)关于哲学、政治和教育方面的言论。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n,公元前427年一公元前347年)的教育思想,散记在他的哲学著作《理想国》一书中。

如我国的《学记》、《大学》,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等。《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全书仅1229个字,却有相当丰富的教育思想。可算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教育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资产阶级为了培养他们所需要的人才,在教育上提出了他们的主张,教育学开始从哲学知识体系中分解出来,逐步形成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独特的概念、范畴、体系和研究方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这时开始,出现了许多有影响的具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的教育论著。

(1)“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捷克)夸美纽斯

被人称为“教育学之父”的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JA·Comenius,1592年一1670年)在1632年写成、1657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专著。

(2)“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康德论教育》——(德)康德

继卢梭之后,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1·Kant,1724年一1804·年)在哥尼斯堡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第一次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后来,康德的学生林克(T·Rink)将讲座的内容整理、编纂并予以发表,即《康德论教育》。

(3)教育理论上升到独立学科——《普通教育学》——(德)赫尔巴特

将教育理论提高到独立学科的水平,并为后世所公认的是在19世纪产生重要影响的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J.F·Herbart, 1776年一1841年)。他是康德的信奉者并接替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哲学教席教授的位置。赫尔巴特在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教育史上誉为第一部具有科学形态的教育学,它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教育学的多样化阶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心理学、社会学、法律学、伦理学、政治学等经验学科逐渐兴起,对教育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方面,教育学从这些学科中吸取有关的研究成果,更新和丰富自己的内容;另一方面,教育学也逐步利用和借鉴这些学科的研究方法,使教育学的研究走向深入。由于教育的研究主体和实践主体所处的社会条件不同、社会地位不同、价值标准不同、知识经验的积累不同、情感倾向不同、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不同,对于社会和教育的认识也就各不相同。

(1)(英)斯宾塞——《教育论》

1861年,英国社会学家、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1820年一1903年)出版的《教育论》,提出教育的任务就是教导人们怎样生活,并运用实证的方法来研究知识的价值,强调实用学科的重要性,重视体育,主张在教学方法上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反对形式主义的教学。其实科教育的思想反映了19世纪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对教育的要求。

(2)(美)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世纪上半叶,对世界各国教育理论和实践影响最大,与赫尔巴特教育学形成对峙的,首推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卜Dewey,1859年一1952年)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其代表著作为1916年出版的《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提出了一系列以实用主义哲学为主导、以儿童为中心、以经验为基础、以活动为主要手段的教育观念,如“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主张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

(3)(前苏联)凯洛夫——《教育学》

在20世纪上半叶的教育理论发展中,特别要指出的是对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巨大影响的凯洛夫(N·A·Kanpoha,1893年一1978年)主编的-1939年出版的《教育学》。这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它继承了17世纪至19世纪欧洲的传统教育思想,重视系统知识的教学,强调课堂教学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流行的各种教育流派。

(4)(中)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在我国,这个时期的教育学也有了很大发展。一方面,翻译出版国外的教育学,另一方面自己也编写了不少教育学著作。其中有吴俊升的《教育哲学大纲》,孟宪承的《教育概论》,钱亦石的《现代教育原理》。特别是杨贤江(1895年一1931年)于1930年以李浩吾的化名出版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是当时苏区和解放区的师范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读物。

4.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世界各国都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发展本国的经济和技术上,科学与技术迅速地显示出它们的威力和潜在力。再加上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的产生与发展,突变论、协调论、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建与推广,为教育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1)(美)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

1956年以采,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B,S·Bloom,1913年一)提出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和“掌握学习”理论。他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每类目标又分成不同层次,排列成由低到高的阶梯。

(2)(美)布鲁纳——“学科基本结构”

1963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布鲁纳(J·S·Bruner,1915年一)发表了他的《教育过程》,在这本著作中,他提出了“学科基本结构”的观点,强调学习学科基本结构的重要性。

(3)(前苏)赞科夫——“实验教学论”

1975年苏联出版了心理学家、教育家赞科夫(兀。B, 3aaKos,1901.年一1977年)的《教学与发展》一书。这本书是他17年进行教学改革实验的总结。他在批评当时的教学理论忽视发展学生智力的同时,详细阐述了他的实验教学论体系,系统地叙述了学生的发展进程,介绍了学生学习过程的情况,在对教学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之后,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二、教育学研究在当代的发展趋势

我们在讨论了教育学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特点之后,便可以从中看到,教育学研究随着当今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较明显地显露出自己的一些发展趋势和特点。

1.学科发展的分化和综合

科学的突飞猛进,知识的不断更新,信息的多渠道传递,引起了教育学的巨大变化和反应。外部科学向教育学的渗透,引起教育学不断分化和综合。

(1)学科的不断分化

随着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发展,各种教育学的分支也日益发展。像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等等,都是各学科相互渗透的结果。

(2)学科的不断综合

在教育学大量分支学科不断产生的同时;寻求教育学和各分支学科的统一,即在更高层

次上的综合,是教育学发展的另一趋势。

2.理论导向上的冲突与融合

近代以来,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思潮对教育学研究影响极大。最初,二者各执一端,互不相让。近些年来,这两种思潮走向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

(1)科学主义——把客体性作为研究的前提

科学主义是受到近代以来自然科学的影响,在实证主义哲学的卵翼下形成的一股思潮,它强调按照自然科学的方法、观念、手段来研究教育活动,并认为唯有自然科学的方法才是科学的。因此,主张把客体性作为研究的前提,强调教育学与自然科学的同一性,因而也竭力主张在教育学研究中采用科学的实验方法;主张研究的客观性,把自然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当作追求目标;提倡不带有研究者主观评价的描述研究,回避用任何价值规范来诱导研究;提倡研究的精确性,主张引进各种自然科学的观察、实验和测量手段,以及相应的原理、定律、概念和公式,使教育学迈向科学化轨道。

(2)人文主义——把主体性研究当作前提

人文主义思潮与科学主义思潮相对,强调教育学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特点,主张解释、体验和主观介入的研究方式,坚决反对照搬自然科学的方法。因此,强调把主体性研究当作前提,强调教育活动中主体的特殊地位,对教育活动中人的问题的研究有十分浓厚的兴趣;强调研究的主观性,认为在教育学的研究中追求自然科学的客观性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因为研究过程中研究者的各种主观因素不但不可避免,而且非常重要;强调价值规范性在教育研究中的特殊作用,认为教育研究涉及的是人的活动,旨在为人的活动提供意义,因而它应是解释性的而非描述性的;强调非精确性,认为教育活动是人的活动,具有复杂性、多变性和随机性,完全不适于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方法来描述。

第三节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原则方法

一、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应该是一切教育工作者必须牢记的宗旨。在现实中,只有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理论所提供的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下,才能对教育学的一些根本问题作出科学的说明。

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作为学生,要积极参加教育实习,在社会实践中有目的地搞一些专项教育调查,并抓紧平时的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对于从事教育的干部、教师、职工来说,要把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的,意研究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及时地总结工作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3.全面动态原则

为了深入领会和掌握教育理论,还应时刻关注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把握好时代的脉博;另外,对于社会学、经济学、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史、语言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和理论,也应经常学习和研究,并且要把这些学科的知识理论贯穿到教育学理论的学习中去。

二、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方法

1.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完整、最科学的思想体系。它不仅为教育学提供了一般方法论,而且对教育的一些根本问题作出了科学的说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发展变化的观点以及整体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批判地吸收中外教育的一切优秀遗产,实事求是地分析和研究国内外教育现状,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实践的经验教训,获得对教育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和对教育

理论的深刻理解。

2.要坚持理论的联系实际

教育理论来源于教育实践,而又高于教育实践。学习教育学的目的在于以教育理论指民教育实践。要自觉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深入领会本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努力掌握教育学在发展中已经取得的成果,为学好本门学科打下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教育理论只有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受到检验,才能表明它是否符合实际,是否科学,才能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在学习教育理论时,要常到学校去接触教育实际,了解中学教师怎样教书育人,怎样进行教育改革实验,中学生怎样学习成长,教育工作中存在哪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并努力把所学的理论与实际问题挂起钩来,力求运用学到的理论去回答、解决中学教育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学好教育学。

3.要学、思、练结合

学习教育学时,一方面要认真读书,聆听教师的讲解,努力吸取前人已取得的教育科学方面的成果;另一方面要努力进行独立思考,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好教育学还要进行一定的练习,完成必要的作业。本书每章的复习思考题是帮助同学们掌握基本理论,培养分析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材料,一定要认真练习,自觉无成。

4.要努力掌握理解教育问题所必需的有关学科知识

教育现象十分复杂,与其他社会现象、自然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教育学又是在不断地综合其他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为了深刻理解教育理论,就必须具有其他的有关学科的知识,如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史、各科教学法等知识。现代科学发展的特点是不断综合,不断分化。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成员,教育学不仅与其他社会科学相互渗透,而且还广泛运用数学统计方法以及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科学认识方法进行教育研究。因此,努力掌握有关学科的知识,已成为学好教育学的客观要求。

复习思考题: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各阶段有哪些特点?

3.你准备怎样学好教育学?

教育学概论复习总结

制校与学教育、学? 1.我国近代系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是癸卯学制双轨学制主要是在欧洲产生并发展的2. “教育不应再限制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是非制度化的教育理3.想。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一次分离的标志是学校的产生4. 义务教育依据“法律规定”,具有普及性、免费性、强迫性。5.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6.制度化教育7.制度化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中8.1903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及年的癸卯学制终身教“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确定了9.1972”思想,并提出了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育教育系统不仅包括学校教育,也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10. 11.简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主要特点。 学校教育:教育目的明确,教育组织机构完善,有专门的教育场所,教育设备、图书资料、场地等较为完备。 家庭教育:教育内容生活化,教育方式情感化,教育时间的持久性,教育作用的显着性。社会教育:教育影响的多样化,对象和场景的开放性。 简述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12. 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经济基础:生产工具的改进、手工业与农业逐渐分离、产生了商品生产、推动了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化。奴隶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奴隶创造大量社会财富,经济基础雄厚、提供接受教育的物质条件。生产力的发展使脑力可以脱离体力劳动,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教育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只有社会生产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时,才会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脱离生产专门学习的学生。

2.文字的出现时学校产生的文化基础:早期文字是记载文化知识的唯一工具,文字是教学必不可活少的工具。早期文字复杂,使得学习文字比较艰难耗时,必须有专人教授,专心致志才能完成。文字本身包含了各种社会知识,使建立专门的教育机构基友了极大社会意义。 3.统治阶级巩固政权的需要是学校产生的社会政治基础:国家发展,阶级对立更加突出,奴隶主阶级为了加强控制,需要建立专门传授文化知识的机构,培养为他们服务的各种人才,锅里国家事务, 学校是在奴隶社会出现的,它的产生是人类物质生产不断扩大、生产力不断提高的结果。 13.简述我国现代学制形成的基本历程。 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和关系。 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在自强求富的目的下,在全国办起了新式学堂,外国语、军事、科学技术学堂。这是西方学校教育制度在中国实施的先声,为中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认识到了建立新学制、改革封建教育制度的重要性。1902年清政府颁布《情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这是我国教育史第一个较完整学制,但未能实施。1904年,又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完整且棺椁实行,这宣告了中国现代学制的正式形成。这两种学制以日本学制为蓝本,中体西用思想,它们是中国第一次全面 引进西方教育制度,它们在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简历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14.简述现代教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1.进一步完善终身教育 2.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 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向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社会、人、教育 1.社会要素的主要内容有社会生产力、文化传统、政治经济制度。 2.制约教育的社会因素有社会生产力、文化传统、政治经济制度

学前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附答案

2017-2018年电大专科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学前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1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世界上第一部学前教育的大纲和参考本是一--------, 其作者是捷克教育家-------一。 2.学前教育效益指的是学前教育发挥_的表现和结果。 3.对学前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结构、 --------------、家庭经济条件、家长学历等。 4.学前儿童品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和---------两个方面。 5.从幼儿园特点的维度进行划分,幼儿园环境包括一 ------------和------------- 6.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包括-----------、---------、和 教师语言的组织能力。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陈鹤琴创建的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是()。 A.南京鼓楼幼稚园B.劳工幼稚园 C.香山慈幼院D.江西实验幼师 2.家庭教养方式一般分为()。 A.溺爱开放专制放任

B.溺爱民主专制放任 C.溺爱民主强权放任 D.溺爱开放强权放任 3.幼儿园心理环境的创设要符合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及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促进每个学前儿童全面、和谐地发展,指的是()。 A.发展性原则B.科学性原则 C.参与性原则D.配合性原则 4.由社区组织的亲子班招收以幼儿园为中心的附近社区中的入园儿童年龄为()。 A.1-2岁B.1-4岁C.2-3岁末D.0-3岁末 5.除学前儿童、教师以外,构成现代学前教育的第三个基本要素是指()。 A.课堂B.游戏C.环境D.教法 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教育功能2.个体社会化3.同伴互助4.家长学校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简述提高学前教育功能发挥的策略。 2.简述实施学前儿童体育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3.简述良好的幼儿园环境的设计的标准。 4.列举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的方式。 五、论述题(13分)

小学教育-现代教师学导论试题(带答案)2016.12-.24

小学教育-现代教师学导论试题(带答案) 1. 教师要因人而宜、因材施教,这是由教师劳动对象的( b )决定的。 A.未成熟性 B.差异性 C.主动性 D.向师性 2.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反映了教师劳动(a )上的特点。 A.手段 B.成果 C.对象 D.过程 3.下列哪一个不是师生关系的特点( c )。 A.对象的限定性 B.关系的规范性 C.学生的被动性 D.教师的主导性 4. 在师生冲突过程中,教师的体罚往往导致学生的( a )。 A.报复 B.逃避 C.顺从 D.自尊 5. 许多教师认为,( c )是热爱学生的较高层次的标准。 A.了解学生 B.尊重学生 C.喜欢学生 D.惩罚学生 6. 所谓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指的是(c )。 A.学生对教师教学工作能力的客观评价 B.教师对自己教学工作能力的客观评价 C.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D.教师的实际教学工作能力 7. 小学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科研是()。 A.可行的,是提高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B.有意义的,但对教学能力没有提高 C.没有必要,小学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好学生 D.当今教育界所不提倡的 8. 对两种需要都想拒绝而又无法回避的冲突情境是()。 A.双趋冲突 B.趋避冲突 C.双避冲突 D.正负冲突 9. 哪种情况下学校不能处分教师()。 A.体罚学生 B.因生病没来上课 C.侮辱学生 D.因缺课造成学生成绩普遍下降 10. 教师在发展期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是()。 A.适应环境 B.学习基础知识 1 / 5

C.熟练化 D.做出创造 11.( a ),是教师依照国家法律规定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从事教育工作的理论基础。 A. 学习和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B. 学习和宣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C. 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D.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 12. 在教师的培养体制中,所谓非定向型培养是指()。 A.不舍专业不分科 B.非师范学校培养 C.不确定发展方向 D.不事先联系工作单位 13. 教师对自己进行生涯设计()。 A.只能在开始工作时 B.在有了成功的愿望后 C.在快要退休时 D.在发展过程中随时可以 14. 教师在创造期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是()。 A.适应环境 B.学习基础知识 C.教育教学能力的熟练化 D.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教学风格 15.从某种角度看,教育观念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社会所倡导的教育观念,另一类是()。 A.价值性的教育观念 B.个体所采用的教育观念 C.多数人所采用的教育观念 D.操作性的教育观念 1. 教师学是以教师的各种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既研究教师职业与群体的演变规律,也研究教师个体的发展规律。 2. 教师的角色冲突包括适应其他职业的人对教师的角色期待和学生对教师的角色期待 两个方面。 3.教师的地位一般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三的部分。 4. 与教师道德素养相关的四大问题是: 对待工作的道德问题;对待同行的道德问题;对待学生的道德问题;对待自身的道德问题。 5. 按照联合国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新概念,所谓健康“不仅是疾病与体弱的消失,而且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 堂教学的导人 、。 7. 教师学是以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既研究教师职业与群体的演变规律,也研究成长发展的规律。 8. 压力的心理反应有情绪反应、行为反应和认知反应。 9.在职业生涯目标的设计中,教师的自我定位包括和两个方面。 10. 生涯设计的过程包括自我反思、目标设计和成长设计三个阶段。 1.良好师生关系的人际行为模式包括那几个阶段?

教育学概论(按题型整理)讲课教案

教育学概论 名词解释、选择题 ·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是研究如何更有效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一门科学。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的提出者是----孔子 ·《爱弥儿》的作者是-----卢梭 ·教育学的研究目的是揭示----教育规律 ·将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是------赫尔巴特 ·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 ·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这种教育起源论被称为---心理起源论 ·对终身教育提出系统阐述的是----保罗*朗格朗(法) ·下列不是原始教育的特点的是-----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的文件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世界上最早推行义务教育的国家是-----德国 ·教育的本质:培养人 ·教育:是通过培养人的活动而作用于社会,它的特定功能或基本职能是通过人类已有文明的传授促使受教育者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从智力的沉睡状态进入激活状态,使其沉睡状态的潜能发展为动态的潜能,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教育活动的构成:从宏观角度看,教育活动由教育主体、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环境、教育途径六个要素构成;从微观角度看,教育活动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四个要素构成。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从狭义的角度来解释的教育,即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所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当代社会构成要素:自然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 ·人的特征: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含义:指的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身心两个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即个体在身心诸方面及其整体结构与特征方面的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

《教育学》大学期末考试 复习资料(完整版)

《教育学》期末复习提纲 一、选择题 1.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一)教育学的萌芽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 “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的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 不正虽令不从”的以身作则;因材施教) 道家老子主张回归自然,一切任其自然就是最好的教育。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而著名(产婆术)。明确提出“美德是否可 教”的问题。 柏拉图:《理想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提出 和谐发展教育。 古罗马昆体良: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比较 系统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阶段 1.英国哲学家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 2.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 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全面系统论述了班 级授课制。首先提出让一切男女儿童都受教育的普及教育思想,按照年龄分期确定了学校教 育制度和教育内容。 3、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提出著名“白板说”。 4、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近代教育论述中最完备的关于教育年龄阶段的划分。 5、德国哲学家康德明确主张进行“教育实验。 6、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旧三中心 7、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书中提出教育目的是全面和谐发展人的一切天 赋力量和能力。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 8、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提出“做中学”的思想,构成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完整体系。(新三中心)现代教育派的 代表。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2.教育家及代表作: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被认为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 的第一本教育著作。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凯洛夫的《教 育学》。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四)教育学发展中逐渐形成的理论派别(见教材) 1、实验教育学: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代表著作主要有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 纲要》及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2、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代表著作有狄尔泰的《关于普遍 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利特的《职业陶冶与一般陶冶》等。 3、实用主义教育学:以美国的杜威为代表,代表著作有《民主主义与教育》。 (五)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1.赞可夫出版的《教学与发展》一书,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 2.美教育家布鲁纳的《教学过程》,提出了结构课程理论和发现法。 3.德瓦·根舍因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 4.瑞士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论述了智力发展的阶段,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 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5、法国包罗·朗格朗:终身教育理论 2.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起源说,各历史阶段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教育学概论》模拟练习题一(附答案)

《教育学概论》模拟练习题一(附答案) 一、判断题 1.封建社会学校教育内容主要是“六艺”。( )P5 2.诊断性评价可以通过查阅学生个人成长档案、日常观察记录分析等非正式渠道进行。(√)P249 3.在处理教育活动时,教育法规存在自身的局限性。(√)P244 4.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成熟状况,不能走在发展的前面。( )P120 5.清政府于1905年设立学部,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P9 6.存在主义认为,教育要维护个人自由,帮助个人进行自我选择,强调个人对自己的选择负责。(√)P72 7.教育教学权是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相适应的基本权利。( )P111 8.在一个不存在公共法律和道德的社会里,人的个性很难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P81 9.杜威以反赫尔巴特教育理论出现,提出了“儿童中心,经验中学和活动中心”。(√)P24 10.国家通过教科书的编写和发行来影响教育的发展,这主要体现了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 11.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典型的错误是抽象地谈论“社会”。( )P76 12.传统的学科课程是“课程”作为名词使用所代表的课程范式。(√)P131 13.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 14.德育内容规定了应该培养学生具有哪些品德。(√)P199 15.在教学中,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积累直接经验。( )P174 16.《中国大百科全书 教育》中关于课程的概念是作为名词使用的。(√) 1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家庭教育。( )P2 18.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我国学校德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P203 19.布鲁纳曾经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P117 20.教学过程中,师生交往是人格平等和共同探究的交往。(√)P173 21.政治与教育之间并不是只有单向的决定作用,他们之间是彼此制约的。(√)P41 22.诊断性评价主要是针对那些在学习和行为方面,存在问题或障碍的学生进行的,正常的学生不需要诊断性评价。( )P249 23.《大学》提出道德教育的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P27 24.绝对评价也就是目标参照评价。(√)P250 25.国家课程的开发采用“实践—评估—开发”这种自下而上的“问题解决”模式。( )P161 26.德育过程不同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P205 27.中国的私学发展始于战国时期。( )P3 28.能否培养出社会文明与进步的引导者与促进者,能否为未来社会培养未知的新人,这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一个根本标志。(√)P81 29.所谓教材的心理化是指将教材上包含的逻辑经验还原为儿童的心理经验。(√)P138 30.课程的逻辑组织与课程的心理组织做到合而为一是完全不可能的。( )P150 31.研究性课程在内容方面最大的特点是其开放性与不确定性。(√)P165 32.《学记》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 )P27 33.综合课程的组织方式基本上属于课程的横向组织。(√)P149 34.现代社会中,教育是使科学技术转化为劳动者精神财富的手段。(√)P49 35.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真正形成。( )P51-52 36.学生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志他们智力发展的高低。(√)P176 37.学科课程强调直接经验的学习。( )P174 38.卢梭是持自然主义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 39.有场依存方式的人,对事物的认识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P122 40.学校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与社会一般的活动和交往是完全相同的。( )P209 二、单选题 1.经馆的对象大多数是成年人,主要是(C)。 A、天文学习 B、技术学习 C、儒家经学著作学习 D、“射”与“御”学习 2.我国近代由国家颁布并实施的第一部学制是(A)。

教育学期末考试范围及答案

一、问题简答(4道,每一道题5分) 1、学校教育产生得条件 在我国古代学校以形式存在,如“私塾”“舍”等。在西方,学校为school,源于希腊语,意为休息、休闲得场所。教育在我国古代指得就是教诲人们做人得活动,“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幸也”,“天命之为性,率性之为道,修道者为教”。我国得学校教育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得发展与社会需求得影响下产生于奴隶社会: 社会生产力得发展与奴隶制国家得产生为学校教育创造了物质条件。随着社会分工日益明确,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物质资料生产不断丰富,人们得剩余产品不断增多,社会阶层得产生与国家得出现,随着奴隶制国家得产生,占统治地位得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得经济利益与社会秩序,教育得产生成为必然。 体力与脑力劳动得分工与专任教师得出现;为学校教育提供了客观条件与人才支撑。社会分工不断深入,从传统得生产领域发展到整个社会体系之中,使得一部分人从生产领域中分立出来从事专门得管理与知识活动,促成了脑力与体力得分工。同时国家得产生,为了方便国家得管理,传承国家得意志,代表本阶级利益得专任教师也由此产生。 文字得出现与广泛应用,为学校教育得产生提供了必要得文化基础。文字得出现成为人们记载生活经验、文化知识得唯一工具,文字产生后,促进了专门进行教育得场所(学校)与从事教育得教师得产生。 国家机器得出现,为学校教育得出现提供社会需求得帮助。国家得出现,机器得产生,国家机器得操作需要专门得知识分子进行管理,因此,进行专门得学校教育成为社会得要求。 以上我们可以得出,学校教育得产生不仅仅就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统治得需要,更多层面上就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需求共同作用下得结果。 2、概括杜威教育思想得核心内涵 杜威就是美国著名得实用主义代表人,其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具有重要得影响。 从教育本质上来瞧,杜威将教育本质归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重组(有得也称之为教育即改造)。 从教育目得论来讲,杜威提倡教育无目得论,认为教育过程就就是教育目得。 从教育起源来讲,杜威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在恩格斯得教育起源于劳动得观点上进一步深化,认为教育不仅仅传递得就是劳动经验,同时她也传递得就是生活经验。 从教学论方面来讲;杜威提倡“儿童中心论”与做中学。杜威在法国著名教

教育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三

上海市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三 一、判断题 1.封建社会学校教育内容主要是―六艺‖。 )P5 (× 2.诊断性评价可以通过查阅学生个人成长档案、日常观察记录分析等非正式渠道进行。 (√) P249 3.在处理教育活动时,教育法规存在自身的局限性。 (√)P244 4.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成熟状况,不能走在发展的前面。 )P120 (× 5.清政府于1905年设立学部,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 (√)P9 6.存在主义认为,教育要维护个人自由,帮助个人进行自我选择,强调个人对自己的选择 负责。 (√)P72 7.教育教学权是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相适应的基本权利。 )P111 (× 8.在一个不存在公共法律和道德的社会里,人的个性很难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P81 9.杜威以反赫尔巴特教育理论出现,提出了―儿童中心,经验中学和活动中心‖。 (√)P24 10.国家通过教科书的编写和发行来影响教育的发展,这主要体现了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 用。 ) (× 11.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典型的错误是抽象地谈论―社会‖。 )P76 (× 12.传统的学科课程是―课程‖作为名词使用所代表的课程范式。 (√)P131 13.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 (√) 14.德育内容规定了应该培养学生具有哪些品德。 (√)P199 15.在教学中,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积累直接经验。 )P174 (× 16.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关于课程的概念是作为名词使用的。 (√) 1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家庭教育。 )P2 (× 18.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我国学校德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P203 19.布鲁纳曾经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P117 (× 20.教学过程中,师生交往是人格平等和共同探究的交往。 (√)P173 21.政治与教育之间并不是只有单向的决定作用,他们之间是彼此制约的。 (√)P41 22.诊断性评价主要是针对那些在学习和行为方面,存在问题或障碍的学生进行的,正常 的学生不需要诊断性评价。 )P249 (× 23. 《大学》提出道德教育的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P27 24.绝对评价也就是目标参照评价。 (√)P250 25.国家课程的开发采用―实践—评估—开发‖这种自下而上的―问题解决‖模式。 )P161 (× 26.德育过程不同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 (√)P205 27.中国的私学发展始于战国时期。 )P3 (× 28.能否培养出社会文明与进步的引导者与促进者,能否为未来社会培养未知的新人,这 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一个根本标志。 (√)P81 29.所谓教材的心理化是指将教材上包含的逻辑经验还原为儿童的心理经验。 (√)P138 30.课程的逻辑组织与课程的心理组织做到合而为一是完全不可能的。 )P150 (× 31.研究性课程在内容方面最大的特点是其开放性与不确定性。 (√)P165 32. 《学记》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 )P27 (× 33.综合课程的组织方式基本上属于课程的横向组织。 (√)P149 34.现代社会中,教育是使科学技术转化为劳动者精神财富的手段。 (√)P49 35.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真正形成。 )P51-52 (×

教育学概论重点

教育学概论重点 一、教育重点: 教育学的定义: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二、教育起源的基本观点重点: 1、生物起源论:法国社会科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动物界教育)。 2、心理起源论:美国心理学家保罗孟禄 3、劳动起源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 三、教育的形态与发展。 1、非制度化教育的基本特征:教育的非独立性;教育的原始性;教育的平等性 2、制度化教育的基本特征: 农业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出现;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教育内容与生产劳动严重分离;采用个别教学的形式。 工业社会的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具有普及义务性;教育制度系统化;教育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多样化。 信息社会的教育:教育终身化;人性化;民主化;国际化。 四、现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1、基础教育: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职业教育重点: 职业教育是指使学习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趋势:战略地位更加突出;职业教育体系日趋完善;提高质量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 3、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空间的多元化;对象的大众化;合作国际化;教学、科研、产业一体化。 4、终身教育趋势重点: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形成创新型实践性人才培养模式;以远程教育为主,多种教育模式共存。 五、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 孔子的论语:“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 孟子的学生乐正克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的教育文献。 韩愈的师说:论述了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育方法被视为西方启发式教学法的渊源。 柏拉图的理想国:提出了由国家统一管理的系统的教育制度。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首次提出了体育、德育、智育和谐发展的教育观。 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培养演说家,提出来分班教学、教学适度。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研究教学法的着作。 2、教育学的创立 培根于1623年撰写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提出把教育学视为独立学科的开始。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被视为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开始。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1806年出版,此书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形成的标志,被公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着作。 英国哲学家洛克: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法国卢梭《爱弥儿》:自然教育理论、以儿童为中心,教育必须适应儿童的自然天性。 王国维翻译的教育学:被视为教育学在中国的开端。 3、教育学的发展 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及着作:德国的梅伊曼、实验教育纲要。 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及着作:德国狄尔泰、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教育与文化。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主要观点及代表着作:杜威,我的教育信条、民主主义与教育。 “三中心”理论:以活动教学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儿童的经验代替书本知识;以学生的主动活动代替教师主导。 克伯屈,克伯屈设计法。 4、教育学的深化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法国的朗格朗的教育观点重点: 布卢姆在1956年制定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目标,每种目标又分为不同的层次,排列成由低到高的阶梯。 朗格朗在1970年出版终身教育引论:提出了终身教育思想,要求把教育扩展到人的一生。 第二章教育与人 一、教育与人的发展 1、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自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2、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 单因素论和多因素论: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美国华生);辐合论;诸因素交互作用论。 内发论与外铄论: 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论: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重点: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4、影响个体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 遗传素质的作用: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

教育学期末考试汇总

简单题: 1.列举教育起源的几种观点? ①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教育史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这种观点本身是错误的,非科学的。因为受到当时在人类起源问题上认识水平的局限。 ②教育的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托儿诺,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体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求。它是以达尔文进化论为指导的。标准着在教育的起源问题上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它的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仅从外在行为的角度而没有从内在目的角度来论述教育的起源问题。 ③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代表:美国孟禄。它是对生物起源说的批判,认为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④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也称社会起源说。它是在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知道下行程的。主要内容是: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生产劳动的变革是推动人类教育变革最深厚的动力。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提供了理解教育起源和教育性质的一把“金钥匙”。 2.信息社会的教育呈现以下特征? ①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如: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满足人们职业预备的需求,而且也要满足人们人文关怀的需要。学校类型进一步多样化。 ②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教育的政治性。文化性将继教育的生产性之后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教育性质,教育在政治改革和文化建设中的功用将进一步得到系统和深刻的认识。 ③教育的国际化一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化趋势更加明显。同时,全球化应该促进世界不同地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而不应该是音符关系。云词教育的本土化对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④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从一定意义上说,受教育权成为与人的生存和发展权紧密相关的一项公民的权利,全民教育的理念不断从理念走向实践。 3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主要有哪些? ①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个体的思想意识本质上是社会价值规范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教育带便一定的社会要求,传播社会上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受这种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学生就易于行程与主流社会文化要求一致的思想意识,从而认可并维持现存社会的种种关系。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特别表现为个体的政治化。 ②教育存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人的行为要符合所属群体和社会的要求,这个要求就是社会的规范性。教育通过社会规范的传递,规范人的行为,防止个体行为偏离社会的轨道。 ③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职业是社会化的集中体现。基础教育作为一种全面的素质教育,也负有职业指导和职业定向的重要职责,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4.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有哪些? ①教育存进人的主体意识的行程和主体能力的发展。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是人的

大学考试—教育学概论——试题库及答案

古代教学基本采用: A. 班级授课制 B. 个别教学制 C. 道尔顿制 D. 集体上课制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B 关于.“教师中心说”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强调教师在学生中的权威作用 B. 主张教师对学生不应多加干涉。 C. 主张从学生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超出发来设计教学 D. 主张把学生的发展看成是一种自然的过程,教师不能主宰它,而只能顺应它。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A 德国教育家()首先提出“实验教育学”一词。 A. 梅伊曼 B. 洛克 C. 杜威 D. 康德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A 教学疾病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包括: A. 教学失偏 B. 教学失衡 C. 生理阻隔 D.

教学失范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古雅典的( )曾提出:“父亲有送子女入学的义务。” A. 棱伦 B. 亚里士多德 C. 苏格拉底 D. 柏拉图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A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 A. 《学记》 B. 《中庸》 C. 《论语》

D. 《荀子》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B 不属于课外教育活动特点的是: A. 活动的灵活性 B. 参加活动的自愿性 C. 活动内容的广泛性 D. 活动的策划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D 研究报告的类型不包括: A. 实证性研究报告 B. 回炉研究报告 C.

理论性研究报告 D. 文献性研究报告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B 体育的任务不包括: A. 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 B. 使学生逐步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技巧。 C. 传授知识和能力 D. 指导学生锻炼身体,促进学生身体正常发育,增强学生的体质。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属于智力技能形成阶段的是: A. 动作的协调和完善阶段 B. 内部语言活动阶段

教育学概论模拟卷02(答案版)

教育学概论模拟卷(2) 1、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支配儿童心理的因素是环境与学习。(×) 2、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我国学校德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3、教师劳动的过程、劳动的手段都是以个体劳动的形式出现的。(×) 4、教案的作用仅在于为教师的上课做准备。(×) 5、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 6、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的使用逐渐由动词转向名词。(×) 7、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 8、课程的逻辑组织与课程的心理组织做到合而为一是完全不可能的。(×) 9、教师劳动具有的创造性和科学家一样。(×) 10、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典型的错误是抽象地谈论“社会”。(×) 11、班干部是教师的助手,因此他们是具有特权的领导者。(×) 12、蔡元培提出的包括五项内容的教育目的中,强调了以道德教育为中心。(√) 13、科学教育并不限于自然学科,人文教育也不限于人文学科。(√) 14、席勒认为美育是沟通“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的中介与桥梁。(×) 15、在西方社会斯巴达是最早形成、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 16、在教育调查研究的实践中,应结合各种调查方法,或者以某种方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 17、西方很早就有“无知即无德”的说法,其理由是“行善比先知善”。(√) 18、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也能推动教学活动。(√) 19、学生的个性发展仅仅指的是其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正常与和谐的发展。(×) 20、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教学过程的主要部分。(×)

21、课程就是先于教学过程预先已经编制好的、现成的知识体系。(×) 22、班级是由不同学生个体组成的群体,都是由正式群体构成。(×) 23、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社会科学。(√) 24、政治与教育之间并不是只有单向的决定作用,他们之间是彼此制约的。(√) 25、在教育中,尊重人的个性是智慧的开端。(√) 26、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动力是教师的帮助与教育。(×) 27、教育文献法就是资料收集法。(×) 28、美国教育家杜威倡导的活动课程强调学生从“做”中学,这里讲的“做”就是“动手操作”的意思。(×) 29、同行评价不太适合于形成性评价,较适用于总结性评价。(×) 30、德育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源泉和基础。(√) 31、最早涉及隐性课程研究的教育家是克伯屈。(×) 31、最早涉及隐性课程研究的教育家是克伯屈。(×) 33、交流式评价优点是更自然、更隐秘,把评价与教学结合;通过问题的回答,揭示思维过程。(√) 34、有什么刺激,必定会产生什么反应。(×) 35、中世纪最早的大学是11世纪中期建立的意大利萨莱诺大学。(√) 36、所谓选修课,是一种对必修课起辅助作用的补充性课程。(×) 37、设计教学法是课程组织形式心理组织的典型例子。(√) 38、苏格拉底对教育的最大贡献是倡导发现法。(×) 39、“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表明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和连续性的特点。(×) 40、教研组是学校组织系统中最基层的正式组织。(×)

教育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教育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1776年,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2.德国的梅伊曼拉伊是近代教育学实验派的代表。 3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作用。 4 中国第一个近代学制是壬寅学制。 5 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在复习的基础上掌握知识。 6 教育目的主要包括身心素质和社会价值两部分。 7 根据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 价、总结性评价。 8 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活动中实现的。 9 教师劳动的特点包括强烈的示范性、独特的创造性、空间的延续性和时间 的连续性。 10 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二.(判断只写出对或者错不必说明理由每题1。5分共15分) 1.世界最早的教育专着是《学记》。(√) 2 信息论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把整体的运动过程当作信息的输入传递和转换消解过程来研究。(×) 3 社会主义教育最先提出教育普及的口号,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4生产力的发展影响教育的速度和规模。(√) 5 “六三三”制又称壬戌学制,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 6 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它的基本部分是说明部分。(×) 7赞可夫在小学做了“教学与发展”的实验证明:学生的发展远没达到极限,主张高速度高难度教学,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同时论述了教学过程的结构。(×)8老师教学质量除与业务水平有关外,还与教学态度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关。 (√) 9班主任制定班级目标是要高标准难度大,激励作用才明显。(×) 10 热爱学生不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三.简答(共37分) 1.教育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有哪些?(6分)P61~63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2)教育是科学知识技术再生产的手段(3)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的手段 2.怎样理解人的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规律?(10分) 从总体上看,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这不同的发展任务,当然,不同的发展阶段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上一阶段影响着下一阶段的发展,所以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对于人的发展来说,不仅具有本阶段的意义,而且具有人生全程的意义 3.怎样认识教师主导性?(9分)p215三个层次 4.怎样评价班级上课制?(6分)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效率,但不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集体教育,但不利于因材施教。 5.怎样开展德育工作?(6分) 德育内容上要更新;德育方法要改进;从小事做起,由近到远,由小到大,注重实际效

教师考试教育学教育概论思考与练习(三)

教师考试教育学教育概论:思考与练习(三) 思考与练习: 一、基本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是________经济,________经济。 2.教育的劳动力增值功能具有它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 3.社会生产力规定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劳动能力的________。 4.社会生产力制约与________有关的教育内容。 5.社会生产力________教育事业的规模和发展速度。 6.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最直接的方面,就是________。 7."校园文化"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教育因素。 8.教育是塑造人、促进人的发展的________因素。 (二)选择题 1.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和促进,主要体现在________。 A.教育制度上 B.教育方法上 C.对人的培养和促进上 D.教育领导权上 2.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是________。 A.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 B.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反作用于教育

C.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对经济没有影响 D.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对教育没有影响 3.社会生产力与教育内容的关系是________。 A.社会生产力制约所有教育内容 B.社会生产力制约与劳动能力有关的教育内容 C.社会生产力与教育内容无关 D.社会生产力制约与意识形态有关的教育内容 4.社会成员中哪些人能够享受学校教育,受什么程度的教育,受教育机会怎样分配,这是由一定社会的________所直接决定的。 A.政治制度 B.生产力水平 C.科学文化水平 D.教育方法 5.政治与教育内容的关系是________。 A.政治决定一切教育内容 B.政治决定与劳动能力有关的教育内容 C.政治与教育内容无关 D.政治决定与思想意识有关的教育内容 6.政治制度与教育制度的关系是________。 A.政治制度制约教育制度 B.教育制度制约政治制度 C.只有在古代教育阶段,政治制度才决定教育制度 D.政治制度与教育制度无关 7.文化(精神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最直接的方面就是

《教育学概论》模拟练习题二

《教育学概论》模拟练习题二 一、判断题 1、选修制传入我国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F 2、清政府于1905年设立学部,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T 3、个性的多样性有助于扩大人类集体经验的范围。T 4、运用品德评价的方法,只能表扬、奖励,而不能批评、惩罚。F 5、人文学科具有它的科学性,自然学科也具有它的人文性。T 6、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班级授课制还有长期存在的必要。T 7、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从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专门的活动。F 8、有什么刺激,必定会产生什么反应。T 9、西方的"导生制"要比中国的"转相传授"早出现1000多年。F 10、终结性评价是为了给学生的学习成绩划分等级,供升学、评比、鉴定之用。T 11、诊断性评价可以通过查阅学生个人成长档案、日常观察记录分析等非正式渠道进行。T 12、杜威是"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之一。F 13、发散型认知方式容易产生有创见的新颖观点。T 14、相对评价通常以百分制的形式出现。F 15、备课特指教师对教材的研究。F 16、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动力是教师的帮助与教育。F 17、《论语》被称为是"教育学的雏形"。F 18、在处理教育活动时,教育法规存在自身的局限性。T 19、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没有本质上的矛盾。F 20、制定计划是学校管理过程翩中心环节。F 21、杜威是对新中国教育学影响最大的教育家。F 22、智育本身就包含德育方面的目标。T 23、1922年学制以美国学制为主要学习蓝本。T 24、清末,西方教育理论直接从欧洲传入中国,形成近代西方教育理论输入的第一个高潮。T 25、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判断及评价,就是道德认识。T 26、班级组织具有一种完全自治性。F 27、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T 28、个人本位论秉持一种抽象的个人观念。T 29、研究性课程的评价主要侧重于形成性评价、学习过程评价以及定性评价。T 30、以"知识"为本位,注重书本知识或间接经验的获取,这是课程作为动词使用的课程范式。F 31、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中的"运算"概念,是指形式逻辑中的逻辑演算。F 32、智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T 3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在我国的教育法规体系中处于"母法"的地位。T 34、教育的社会目的与教育的国家目的是内在一致的,不矛盾的。F 35、教育能够延续和发展社会政治制度。T 36、诊断性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方便教师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T 37、科学教育并不限于自然学科,人文教育也不限于人文学科。T 38、政治性是教育目的的一个属性,但不是教育目的的全部属性。T 39、研究性课程在内容方面最大的特点是其开放性与不确定性。T 40、过了青春期之后才开始学习外语的人,总难以摆脱原来口音影响,这是过了语言关键期的缘故。T 二、单项选择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