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 向心加速度 学案(定稿)

5.5 向心加速度 学案(定稿)
5.5 向心加速度 学案(定稿)

5.5 向心加速度

1.圆周运动的速度方向不断改变,一定是________运动,必定有________.任何做匀速圆周运动的

物体的加速度的方向都指向________,这个加速度叫向心加速度.

2.向心加速度是描述物体____________改变________的物理量,其计算公式为a n =________=________.

3.关于匀速圆周运动及向心加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匀速运动

B .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匀速曲线运动

C .向心加速度描述线速度大小变化的快慢

D .匀速圆周运动是加速度方向不断改变的变速运动

4.关于做匀速圆周运动物体的向心加速度的方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与线速度方向始终相同

B .与线速度方向始终相反

C .始终指向圆心

D .始终保持不变

5.关于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向心加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向心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变

B .向心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断变化

C .向心加速度的大小不变,方向不断变化

D .向心加速度的大小不断变化,方向不变

6.关于质点做匀速圆周运动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由a =v 2r

可知,a 与r 成反比 B .由a =ω2r 可知,a 与r 成正比

C .当v 一定时,a 与r 成反比

D .由ω=2πn 可知,角速度ω与转速n 成正比

7.高速列车已经成为世界上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某高速列车时速可达360 km/h.当该列车以恒定的速率在半径为2 000 m 的水平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则( )

A .乘客做圆周运动的加速度为5 m/s 2

B .乘客做圆周运动的加速度为0.5 m/s 2

C .列车进入弯道时做匀速运动

D .乘客随列车运动时的速度不变

【概念规律练】

知识点一 对向心加速度的理解

1.关于向心加速度的物理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它描述的是线速度大小变化的快慢

B .它描述的是线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

C .它描述的是物体运动的路程变化的快慢

D .它描述的是角速度变化的快慢

2.下列关于向心加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向心加速度的方向始终与速度的方向垂直

B .向心加速度的方向始终保持不变

C .在匀速圆周运动中,向心加速度是恒定的

D .在匀速圆周运动中,向心加速度的大小不断变化

知识点二 对向心加速度公式的理解

3.关于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由于a =v 2r

,所以线速度大的物体向心加速度大 B .由于a =v 2r

,所以旋转半径大的物体向心加速度小 C .由于a =rω2,所以角速度大的物体向心加速度大

D .以上结论都不正确

4.如图所示为质点P 、Q 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向心加速度随半径变化的图线,表示质点P 的图线是双曲线,表示质点Q 的图线是过原点的一条直线,由图线可知( )

A .质点P 的线速度大小不变

B .质点P 的角速度大小不变

C .质点Q 的角速度随半径变化

D .质点Q 的线速度大小不变

知识点三 对速度变化量的理解

5.某物体以10 m/s 的速率沿周长为40 m 的圆做匀速圆周运动,求:

(1)物体运动2 s 内的位移和速度变化大小.

(2)物体运动4 s 内的位移和速度变化大小.

(3)物体的向心加速度大小.

【方法技巧练】

一、传动装置中的向心加速度

6.如图所示,O 、O 1为两个皮带轮,O 轮的半径为r ,O 1轮的半径为R ,且R >r ,M 点为O 轮边缘上的一点,N 点为O 1轮上的任意一点.当皮带轮转动时(设转动过程中不打滑),则( )

A .M 点的向心加速度一定大于N 点的向心加速度

B .M 点的向心加速度一定等于N 点的向心加速度

C .M 点的向心加速度可能小于N 点的向心加速度

D .M 点的向心加速度可能等于N 点的向心加速度

7.如图3所示,O 1为皮带传动的主动轮的轴心,轮半径为r 1,O 2为从动轮的轴心,轮半径为r 2,r 3为固定在从动轮上的小轮的半径.已知r 2=2r 1,r 3=1.5r 1.A 、B 、C 分别是3个轮边缘上的点,则质点A 、

B 、

C 的向心加速度之比是(假设皮带不打滑)( )

A .1∶2∶3

B .2∶4∶3

C .8∶4∶3

D .3∶6∶2

二、向心加速度与其他运动规律的结论

8.如图4所示,定滑轮的半径r =2 cm ,绕在滑轮上的细线悬挂着一个重物,由静止开

始释放,测得重物以加速度a =2 m/s 2匀加速运动,在重物由静止下落1 m 的瞬间,滑轮边缘

上的点的角速度ω=______ rad/s ,向心加速度a n =______ m/s 2.

9.一个圆盘在水平面内匀速转动,角速度是4 rad/s ,盘面上距盘中心0.01 m 的位置有一

个质量为0.1 kg 的小物体能够随盘一起转动,如图5所示.求物体转动的向心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练

1.变速 加速度 圆心

2.速度方向 快慢 v 2r

ω2r 3.D [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方向时刻改变,是一种变速曲线运动,A 、B 错;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不变,方向时刻在改变,且加速度的大小描述了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线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故C 错,D 对.]

4.C 5.C 6.CD

7.A [乘客随列车以360 km/h 的速率沿半径为2 000 m 的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a =v 2r =10022 000 m/s 2=5 m/s 2,A 对,B 错;乘客随列车运动时的速度大小不变,方向时刻变化,C 、D 错.]

课堂探究练

1.B [向心加速度描述了线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故选B.]

点评 由于向心加速度始终与速度垂直,故向心加速度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故向心加速度的大小表示线速度方向改变的快慢.

2.A [向心加速度方向始终指向圆心,与速度方向垂直,方向时刻在变化,故选项A 正确,B 错误;在匀速圆周运动中向心加速度的大小不变,方向时刻变化,故选项C 、D 错误.]

3.D [研究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时,要注意在一个量一定时,研究另两个量的关系,比如a =v 2r 只有在r 一定的前提下,才能说速度v 越大,加速度a 越大.]

4.A [由图象知,质点P 的向心加速度随半径r 的变化曲线是双曲线,因此可以判定质点P 的向心

加速度a p 与半径r 的积是一个常数k ,即a p r =k ,a p =k r ,与向心加速度的计算公式a p =v 2r

对照可得v 2=k ,即质点P 的线速度v =k ,大小不变,A 选项正确;同理,知道质点Q 的向心加速度a Q =k ′r 与a =ω2r 对照可知ω2=k ′,ω=k ′(常数),质点Q 的角速度保持不变.因此选项B 、C 、D 皆不正确.]

点评 正确理解图象所表达的物理意义是解题的关键,搞清向心加速度公式a n =v 2

r

和a n =ω2r 的适用条件.

5.(1)12.7 m 20 m/s (2)0 0 (3)15.7 m/s 2

解析 (1)经2 s 的时间,物体通过的路程s =10×2 m =20 m ,即物体通过了半个圆周,此时物体的位

置与原出发位置关于圆心对称,故其位移大小x =2r =40π

m =12.7 m ,物体的速度变化大小Δv =2v =20 m/s. (2)经4 s 的时间,物体又回到出发位置,位移为零,速度变化为零.

(3)物体的向心加速度大小

a =v 2r =102

40

m/s 2=15.7 m/s 2 点评 ①速度变化量是矢量,它有大小,也有方向.当物体沿直线运动且速度增大时,Δv 的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同;当物体沿直线运动且速度减小时,Δv 的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如图所示:

②如果物体做曲线运动,我们把初速度v 1移到末速度v 2上,使v 1、v 2的箭尾重合,则从v 1的箭头指向v 2箭头的有向线段就表示Δv ,如图所示.

6.A [因为两轮的转动是通过皮带传动的,而且皮带在传动过程中不打滑,故两轮边缘各点的线速

度大小一定相等.在大轮边缘上任取一点Q ,因为R >r ,所以由a n =v 2

r

可知,a Q a N ,因此A 选项正确.]

方法总结 涉及传动装置问题时,先找出哪些点线速度相等,哪些点角速度相等,然后相应地应用a

=v2

r、a n=ω

2r进行分析.

7.C[因皮带不打滑,A点与B点的线速度大小相同,根据向心加速度公式:a n=

v2

r,

可得a A∶a B=r2∶r1=2∶1.

B点、C点是固定在一起的轮上的两点,所以它们的角速度相同,根据向心加速度公式:a n=rω2,可

a B∶a C=r2∶r3=2∶1.5.

所以a A∶a B∶a C=8∶4∶3,故选C.]

方法总结(1)向心加速度的公式a n=rω2=v2

r中,都涉及三个物理量的变化关系,因此必须在某一物

理量不变时,才可以判断另外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2)对于皮带传动、链条传动等装置,要先确定轮上各点v、ω的关系,再进一步确定向心加速度a的关系.

8.100200

解析由题意知,滑轮边缘上的点的线速度与物体的速度相等,由推论公式2ax=v2,得v=2 m/s.又因v=rω,所以ω=100 rad/s,a n=vω=200 m/s2.

方法总结抓住同轮边缘各点同一时刻线速度的大小相等,且与物体下降的速度大小相等,再由匀变速运动的规律分析相关问题.

9.0.16 m/s2,方向指向圆心

解析由a n=rω2得a n=0.01×42 m/s2=0.16 m/s2.

《故都的秋》导学案

《故都的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感情,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2、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3、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学时安排】三学时 【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学习要点:1、了解作者及背景。2、扫除字词障碍,理清文脉。 一、自主学习 1、作者信息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和小说杂剧。曾赴日本留学,与郭沫若等发起创造社。1921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的影响。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岛坚持抗战。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2、背景简介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中国的大都会,我前半生住过的地方,原也不在少数;可是当一个人静下来回想起从前,上海的闹热,南京的辽阔,广州的乌烟瘴气,汉口武昌的杂乱无章,甚至于青岛的清幽,福州的秀丽,以及杭州的沉着,总归都还比不上北京——我住在那里的时候,当然还是北京——的典丽堂皇,幽闲清妙。 ?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遥忆,我也在深祝,祝她的平安进展,永久地为我们黄帝子孙所保有的旧都城!——郁达夫《北平的四季》 二、诵读感知

向心加速度导学案

5.5、向心加速度导学案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能说出匀速圆周运动中加速度的产生原因,学会向心加速度的确定方法和计算公式. 教学习点, 学会向心加速度方向的确定过程和向心加速度公式的推导与应用.预习案: 自主学习 1.在匀速圆周运动中,由于线速度________________,所以是变速运动,角速度;_____________(“存在”或“不存在”)加速度。 2.速度的变化量Δv有大小,也有方向,也是__________。 3.实例和理论推导都说明了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是__________.任何做______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都指向圆心。 4、请同学们看两例: (1)图1中的地球受到什么力的作用?这个力可能沿什么方向? (2)图2中的小球受到几个力的作用?这几个力的合力沿什么方向? 5、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力或合外力指向圆心,所以物体的加速度也指向圆心.在理论上,分析速度方向的变化,可以得出结论:“任何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方向都指向_____________ 。

探究案: 探究一 匀速圆周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吗? 探究二、速度变化量 请在图中标出速度变化量△v 探究三、向心加速度方向理论分析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21页“做一做”栏目,并思考以下问题:) (1)在A、B两点画速度矢量v A和v B时,要注意什么? (2)将v A的起点移到B点时要注意什么? (3)如何画出质点由A点运动到B点时速度的变化量△v? (4)△v/△t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5)△v与圆的半径平行吗?在什么条件下,△v与圆的半径平行? △v的延长线并不通过圆心,为什么说这个加速度是“指向圆心”的?

《美丽的汉字》教案

《优美的汉字》教案设计 富源六中语文组杨波 【学习目标】 1、掌握汉字的起源、形体、构成的相关知识和文化,欣赏汉字的美。 2、培养学生热爱汉字的情感。 【学习重点】 掌握汉字的形体演变、结构和文化。 【学习难点】 汉字承载的文化。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 以08年奥运会会徽导入,使学生初步感知汉字的内涵美。 二、汉字的起源和形体演变 1.展示一封印第安人奥基布娃部落一个女子的情书,让学生看图,自由说说表达的意思。教师点三名学生回答,他们的回答可能各不相同,由此引导学生明确:图画表意不具有确定性。但图画经过重复、简化,形义约定之后,图画就成为图画性文字。再把它命以约定的读音,就成为文字。(图片见导学案)教师板书:汉字的起源——图画 2.汉字的形体演变 汉字就是由图画演变而来,音形义三位一体的文字。汉字在发展中逐渐成熟。甲骨文是成熟的汉字。学生自读教材73—74页,明确汉字的演变都经历了哪两个阶段,各阶段有哪些字体?明确各字体的特点,能区别具体的汉字属于何种字体。 明确:汉字的形体演变经历了古汉字阶段和隶书楷书阶段,古汉字阶段字体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和小篆,隶书楷书阶段字体包括隶书、行书、草书、楷书。 教师板书:汉字的演变 汉字的字形从古汉字到楷书演变途中,遵循象形性减弱,从图形化演变为线

条化、平直和笔画减少,结构变简单,书写更快捷,更规范的规律。 快速区别《导学案》“明”的各种书体。 3.汉字隶变之后,结构固定,字体由象形表意变为符号表意,汉字由点横竖撇捺等笔画构成。于是书法发展起来,成为一门汉字独特的表现艺术,充分展现了汉字的形体灵动之美。 教师板书:汉字的书法 学生自由欣赏“马”字的各种书法作品,教师指一到二人说一说感受。三、汉字的形体构成 学生自读教材74页汉字的构成部分,明确许慎在《说文解字》里提出的“六书”说,明确四种造字法的特点,能指出具体汉字的造字法,完成导学案“汉字的形体构成”部分一二题。 教师板书:汉字的构成 1.学生自由读文,明确概念。 2.小组讨论导学案上两个题。教师随机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补充修正。如果有解决不了的,教书分析引导。 3.运用汉字的构成知识,解决学习中的以意义推导字形的问题。明确,“鬼鬼祟祟”之“祟”是有“鬼”“出”二字会意而成,指鬼出来吓人之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之“蹊”是“小路”之意,从“足”,“奚”音,乃形声字。因“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故从“足”旁。 四、汉字的文化 汉字文化博大精深,这里只从汉字在徽标的运用上略说一说。 教师板书:汉字的文化 1.教师展示北大校徽,学生自由分析其构成以及含有的意义。小组交流后, 学生自由发言来说。 2.教师总结,明确:整个会徽的主体部分,上面是两个背靠的人形,下面是一个正面的人形,三个人形又构成“北大”的小篆体。既暗含有“北大”的校名,又体现了北大“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既说明北大“三人成众”的学习风气,也表明北大肩负启迪国民智慧的责任;下面的人形是教师,他以双肩托起两人,暗示教师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上面的两人是学生,暗示学生“青出于蓝“的追求。

高中语文必修一《优美的汉字》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优美的汉字》学案 学案博苑 08-31 0815 高中语文必修一《优美的汉字》学案 学习目标 1、从整体上了解汉字的演变,积累汉字的起源、形体、构成、文化等知识。 2、了解汉字所承载的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难点:认识汉字所承载的中华文化,自学纠正错别字。 学习方法:收集与整理与汉字有关的传说、书法、字谜、隐语等,探究纠正错别字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学习导入: 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这个国家就是中国。 ――印度前总理尼赫 鲁 汉字是智慧和想象力的宝库。 ――索尼公司创始人井深大 汉字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香港语文协会名誉会长安子介 符号文字最有国际性,汉字是符号文字,汉字有希望成为国际文字。 ――中国中文信息研究会会长钱伟长 汉字是中国文化之根;汉字是国家统一之本;汉字是国人立命之神。

――中文信息研究会的秘书长萧启宏 二、了解汉字 (1)汉字的起源: 汉字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物语”“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与汉字并称为世界三大古文字的埃及圣书字和苏美尔楔形文字早在公元前4世纪就已经消亡,唯独中国汉字生生不息延续至今。 (2)汉字的形体 古汉字阶段:甲骨文----金文----大篆(籀)----小篆 形体使用器物使用朝代形体特点 甲骨文刻在龟甲、兽骨上商代后期象形、字形方向不固定 金文铸在青铜器上商代后期和西周时期线条化、平直化趋势 大篆刻在石鼓西周晚期 小篆可以书写在竹简等器物上春秋战国晚期、秦国使用字体规整匀称,字形有所简化,象形程度进一步降低 隶书楷书阶段:隶书----草书----行书----楷书(正楷、真书) 形体使用朝代形体特点 隶书产生于战国晚期,汉代通用形体扁方,较长横画呈微波起伏,右下斜笔带捺脚 草书形成于汉代使用连笔,书写快捷,难以辨认 行书出现在东汉晚期比草书容易辨认,介于草楷之间 楷书形成于汉魏之际,南北朝至今形体方正严整,有撇、捺、硬钩,笔画平易圆 (3)汉字的构成

高中物理《向心加速度》教案

6 向心加速度 整体设计 本节内容是在原有加速度概念的基础上来讨论“匀速圆周运动速度变化快慢”的问题. 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是本节的学习难点和重点.要化解这个难点,首先要抓住要害,该要害就是“速度变化量”.对此,可以先介绍直线运动的速度变化量,然后逐渐过渡到曲线运动的速度变化量,并让学生掌握怎样通过作图求得曲线运动的速度变化量,进而最后得出向心加速度的方向. 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是本节的另一个重点内容.可以利用书中设计的“做一做:探究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推导得出,使学生在“做一做”中能够品尝到自己探究的成果,体会成就感. 在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方向和大小时,对不同的学生要求不同,这为学生提供了展现思维的舞台,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教材的这种开放性,不要“一刀切”.这部分内容也可以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然后由学生代表阐述自己的推理过程. 教学重点 1.理解匀速圆周运动中加速度的产生原因. 2.掌握向心加速度的确定方法和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向心加速度方向的确定和公式的应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速度变化量和向心加速度的概念. 2.知道向心加速度和线速度、角速度的关系式. 3.能够运用向心加速度公式求解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体验向心加速度的导出过程. 2.领会推导过程中用到的数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乐于学习的品质. 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等. 知识准备:复习以前学过的加速度概念以及曲线运动的有关知识,并做好本节内容的预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在现实生活中,物体都要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下才能做曲线运动,如下列两图(课件展示). 地球绕太阳做(近似的)匀速圆周运动小球绕桌面上的图钉做匀速圆周运动对于图中的地球和小球,它们受到了什么样的外力作用?它们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如何确定? 复习导入

优美的汉字导学案

优美的汉字【课前预习案】 1.预习课文,熟悉汉字的形体演变,补充下列表格。 2. 汉字字形演变规律 (1) (2) 3. 汉字的构字法 (1)各种造字法的定义及代表性的字(方框中填构字方法)从四种构字法看,属于独体字的是()(),属于合体字的是()()。

【课内探究案】 1、分别举出5个象形、指事、会意字(教材上的除外),并对特点作简要分析。 2、形声字在现代汉语中所占比例在90%以上,整理形声字六种结构方式,并各举两例。 3、在小组内讨论归纳辨别错别字的基本方法。 【同步练习题】 一.必做题 1、结构相同的一组字是:() A.箱雾案霖思 B.禾扬郊惜问 C.晨休林飘铜 D.忠干沐娶刃 2、下面不属于形声字的一组是:() A.材银脑 B.闷闻栽 C.管露草 D.武休树 3、从造字法角度看,下列说法完全准确的一项是:() A.“人、目、采、衣”是独体字 B.“休、晶、江、火”是合体字 C.“材、攻、芳、旗”是形声字 D.“炙、射、步、月”是会意字 4、将下列汉字按造字法分类,分类错误的一项是:() (1)炙-(2)灸-(3)起-(4)见 (5)躬-(6)几-(7)星-(8)磊 (9)鱼-(10)井-(11)仄-(12)田 (13)池-(14)目-(15)级-(16)益 A.(1)(4)(8)(16) B.(2)(3)(5)(7)(13) C.(6)(9)(10)(12)(14) D.(1)(6)(11) 5、对形声字“问、阔、衷、哀”的结构分析完全准确的一项是:() A.全部是外形内声 B.问、哀是内形外声,阔、衷是外形内声C.全部是内形外声D.问、哀是外形内声,阔、衷是内形外声 E.问、阔是外形内声,哀、衷是内形外声 6、下面四组字中,笔画数相同的一组是:() A.生, 印, 斥, 冬 B.札, 托, 节, 厉 C.寿, 玛, 戒, 夷 D.皇, 泉, 禹, 乖 7、对下列汉字笔画和笔顺作准确判断的是:() A.“戍”字共六画,最后一笔是撇 B.“层”字共七画,第三笔是横 C.“臣”字共六画,起笔是横 D.“鼎”字共十三画,起笔是竖 8.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词字形 ..全都准确的一组是:() ..、解释 A.赔偿.(归还) 延宕.(拖延) 消.(除去)声匿迹舐.(舔)犊情深 B.遐.(远)想瞩.(注视)目戮力 ..(比喻困境) ..(合力) 同心进退维谷 C.勘.(校订)误缀.(停止)学匪.(不是)夷所思蛊惑 ..(迷惑)人心 D.睿.(有远见)智濒.(接近)临桀骜 ..(倔强)不驯否.(贬斥)极泰来 9、修改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兴高彩烈()一张一驰()怨天忧人()纷至踏来()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上册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 【教学目标】 1.抓住“清、静、悲凉”,理解情景关系。 2.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语言,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3.学会知人论世,分析文章。 4.联想想象,身临其境,以体会意境。 5.激发学生在自然中感受生活、欣赏体味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秋蝉、秋花、秋雨、秋枣等意象中蕴涵的情感;掌握文章运用对比、比喻等多种手法摹写故都秋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眼中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自古文人多悲秋。屈原在《湘夫人》中惆怅地歌唱:“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宋玉在《九辩》中悲伤地吟诵:“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而杜甫在老病孤愁、漂泊无依时哀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更以“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吟出了秋的断肠之悲。(列举其他的写秋名句) 小结: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 那么,秋在近代文人郁达夫的心中,又该有怎样的一番滋味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故都的秋》,走进他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 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新加坡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新加坡沦陷后流亡到苏门答腊岛,后被日军杀害于苏门答腊丛林。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 郁达夫文学代表作有《怀鲁迅》小说集《沉沦》、小说《迟桂花》《春风沉醉的晚上》、散文《故都的秋》《怀鲁迅》等。 1931年9月18日后,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避居杭州,写了大量的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散文。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 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散文《故都的秋》。 三、初步阅读,整体感知 1.分析文题,感受眷恋 文题中“故都”指的就是当时的北平,那为何不以“北平的秋”为题呢? 生讨论,师相机点拨,达成共识:“故都”之“故”有落寞沧桑之意,无比眷恋之情;“故都”更有一种文化的厚重感、历史的沧桑感。 2.朗读全文,思考: 作者围绕“秋”写了哪些景物,你能用几个整齐的短语加以概括吗?这些景物总的特点是什么?你能用课本上的一句话回答吗? 3.生讨论交流,师相机点拨,形成板书。 秋晨小院、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球果奇景 景物总特点: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4.梳理课文结构 (1-2):总写对北国之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 (3-12):分写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部分写故都之秋,赞美北国之秋。 (13-14):总括全文,强调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 四、随意阅读,领略意境 (一)各小组自选一幅图景体会景物特点和作者心境,思考后讨论并将结果简要展示到黑板上。 要求: 1.抓住景物特点,调动感官,身临其境,推己及人,对照比较,体会作者心境。 2.发言人声音清楚洪亮。 (二)师生讨论,教师适时点拨 1.理解作者写南国的秋的作用。 (1)概括南国的秋的特点。(慢、润、淡)

《优美的汉字》教学设计

《优美的汉字》教学设计 《优美的汉字》教学设计 《优美的汉字》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从音、形、意三个角度来欣赏汉字的美。 2、培养学生热爱汉字的情感、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欣赏汉字的音美、形美和意美。 【课时安排】 1课时。 【思路和方法】 学生听诗歌朗诵,聆听汉字的音美;欣赏书法艺术,感受汉字的形美;趣解汉字,感受汉字的意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放歌曲《中国娃》。 “最爱说的话永远是中国话,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说话最算话;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要像它。”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这是汉字的声音美;汉字的方方正正、横平竖直是它的字形美;汉字还有区别于其它文字的显着特征:表意。鲁迅先生曾说过汉字有“三美”: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汉字,感受它的美。 二、走近汉字 1、听汉字的音美: 播放诗歌《念奴娇·赤壁怀古》、《雨霖铃》。 思考:学生从汉字声调的角度来谈谈自己听完诗歌后的感受。 教师指导:汉字讲究声韵铿锵有力、音节和谐、抑扬顿挫。刚才我们欣赏的作品或如奔放的大海、或如涓涓的小溪。其声犹如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净化了我们浮躁的心灵。 2、看汉字的形美: 展示名人的书法艺术以及学生的书法作品(这里学生课后准备)。 思考:学生从汉字的笔画和字形的角度来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指导:汉字的字形由点横竖撇捺等构成。其方方正正、四平八稳,那些经过艺术处理的汉字或跳起了拉丁舞、有的如同酒醉的成龙打起了醉拳更是让我们感到的是在欣赏汉字在纸张上跳舞,所以:书法是“纸上的舞蹈”。 师:我们用耳朵欣赏了汉字的音美,用眼睛鉴赏了汉字的形美,下面就请用我们的心来感受汉字的意美。简洁的明字,有怎样的意美呢? 3、味汉字的意美: ⑴欣赏汉字日、月、山: 板书: 教师:(幻灯片)一轮圆圆的红日描画出太阳圆圈的形状,如钩

向心加速度物理教案设计

向心加速度物理教案设计 本文题目:高一物理必修五二单元教案:向心加速度教学设计 向心加速度教学设计 1.知识目标 (1)理解向心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匀速圆周运动中产生向心加速度的原因; (2)知道在变速圆周运动中,可用公式求质点在圆周上某一点的向心加速度。 2.能力目标 (1)理解向心加速度公式的确切含义,并能用来进行计算; (2)懂得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a与r及、v 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明确任何一个结论都有 其成立的条件。 1.重点:向心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的大小a=r2=v2/r, 并能用来进行计算。 2.难点: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都是大小不变,方向在时 刻改变。 讲授法、归纳法、推理法。 1 教材处理 1)重点 理解向心加速度的观念,明确它的意义、作用、公式及其变形. 2)难点 运用向心加速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解释有关问题. 3)疑点

l 向心加速度起什么作用? l 怎样进行多因素影响的分析?(控制变量法,可以略讲) 4)解决办法 l 充分利用实验说明问题 l 充分利用推理说明问题 5)栏目处理意见 l 48页的思考与讨论可作为本章的引入, l 50页的思考与讨论是本节的难点, __重点,引导用极限思想进行处理。 l 51页做一做是一个没有实验的探究活动,它给出了提示,让学生自己尝试去做。 2 学生学习指导

(1)向心加速度概念的建立首先要领会它的方向指向圆心,可以用动力学的观点进行理解,但要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 (2)引导学生去网站查阅向心加速度的几种推导方法或老师给 向心加速度推导方法的资料,指导他们学习和领会. 3 学习资源 l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必修2》 l 向心力演示器影视四、教学过程设计 1 引言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所以一定受力的作用,因此会产生加速度,本节我们探讨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分组讨论思考与讨论的问题 2 速度变化量首先介绍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改变,在介绍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改变。 3 向心加速度方向:利用动画《圆周运动的加速度》动态演示加速度的方向,体会极限的思想推导:结合《做一做》分组推导 由于三角形AOB与矢量三角形相似,所以可以由此推导出加速度的 根据的关系,向心加速度有如下的计算公式:

最新优美的汉字导学案(附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优美的汉字》导学案 学习目标:一.了解掌握汉字的有关知识和文化,激发学生热爱汉字,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感 情。 二.运用汉字的构成知识解决语文学习考试中的实际问题,养成自觉正确书写汉字的 习惯。 一.汉字的演变与构字方法。 阅读课本74页,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观察下面的字的字形说说汉字的字形演变有什么特点?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楷体 考试提醒: ____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名句默写) 2.先用楷书写出下面的字,再指出下面汉字属于什么构字方法构成的字。 3.指出下面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再看看它属于形声字的六种构成方式中的哪一种? 铜骑秧 削瓢鹉 露爸界 架慈赏 固病裹 问闻辩 总结:形声字在汉字体系中最多,占到百分之八十以上,其次是会意字,形声字的形旁具有表意的功能,故抓住了形声字的形旁,就抓住了字的本义。会意字注意观察组成字形的各部分综合起来推断其意义。这些知识对我们解决语文学习考试中的具体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二.汉字的这些知识在语文学习考试中的实际运用。 (一).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 1.使商无得籴,农无得粜。 《商君书·垦令》 2. 抚军亦厚赉成名。《聊斋志异·促织》 3.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谭嗣同传》 4.及门而贽。《与荆南乐秀才书》2012年高考浙江卷 5.反赆以货,遣归 《文宪集·李疑传》2012高考北京卷 6.今执途之人而问之曰 《小仓山房文集》2012天津卷 归纳:比如在汉字扌旁一般和 ________ 有关系。 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贝字旁一般和 ________有关系。 如:贪赃枉法。 月字旁一般是和_________有关系。 如:脍炙人口。 王旁一般是和 __________有关系。如:瑕不掩瑜,璋,瑾,璟等. (二).字形辨析题。在做字形题时,我们可以根据字义,结合汉字构成知识,推断字形。 下面词语中有些地方有书写错误,先听写,再根据汉字构成的有关知识,说说为什么要这么写 鬼鬼崇崇 祟山峻岭 梦魇 笑靥 脉膊 影牒 松驰 沤心沥血 神洲大地 萧索 舟楫 编辑 缉拿 陨身不恤 桃李不言,下自成溪 兵来将挡,水来土淹 吓马威 明信片 扭怩不安 钓鱼杆 目不暇接 白璧无瑕 好高骛远 趋之若鹜 针砭 (三).徽章类题目.设计徽章时往往借用汉字之美来表现,所以要注意观察蕴含于其中的变形的汉字或汉字的拼音的首写字母,再去分析。 你能从以下徽章标识中看出哪些汉字或汉字的首写字母?请结合这些汉字或字母说说这些徽章的创意。 北京奥运会会徽 上海世博会会徽 妇联会徽 沈阳全民读书月标识 新沟中学校徽

《故都的秋》导学案

故都的秋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⑵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⑶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精到细腻的语言。 2、能力目标: ⑴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⑵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体味诗意秋景图,把握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3、情感目标: 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能理解作者在文中寻求的清静又略带悲凉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精到细腻语言。 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3、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学习难点】 1、加强朗读,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2、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学法指导】 1、朗读法 2、提问法 3、合作探究法 4、多媒体 【学习课时】5课时 第一课时 【预习导学】 一、知识链接 1、走进作者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诗人。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和小说杂剧。曾赴日本留学,1921年6月,郁达夫和郭沫若、成仿吾等人组织成立创造社。1921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的影响。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岛坚持抗战。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夏衍先生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郁达夫在文学

2019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1文化常识积累与文言文翻译学案

必修一文化常识复习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翻译以下句子: 《荆轲刺秦王》 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在古代,人与人之间相见时主要时拜礼和揖礼,《周礼·春官·太祝》篇说:“辩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以享右祭祀。”这里说的“九拜”,是九种不同的古代礼仪而已。 稽首,是最隆重的拜礼,凡臣拜君都是再拜稽首,古人以稽首为敬之至。其仪是先跪拜,头至手,而拱手下至膝前地上,再慢慢伸头至手前之地上,头至地须停留稍许。 顿首,其仪大致与稽首同,其区别在于稽首头至地时略有停留,动作舒缓而不显着;而顿首则是头快速顿地而即起,动作明显。 空首,又称拜手,简称“拜”。其仪是先跪而拱手,再低头,与胸平,头不至地。触手即起。后世遂演变成了男子间的常礼。 贾公彦疏说:“……此三者(空首、顿首、稽首)正拜也。稽首,拜中最重,臣拜君之拜。”——“九拜”之中,以上三拜为正拜,下面的都属于正拜的变通。

7:向心加速度(教案)

向心加速度 1.理解向心加速度的概念以及向心加速度的方向。 2.掌握向心加速度公式,知道向心加速度和线速度、角速度的关系式,并能运用它们求解有关问题。 1.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方向 (1)向心加速度的定义: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的加速度总指向□01圆心,我们把它叫作向心加速度。 (2)向心加速度的方向: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总是沿着半径指向□02圆心,与该点的线速度方向□03垂直。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时刻在□04改变。 (3)向心加速度的作用效果:向心加速度只改变速度的□05方向,不改变速度的□06大小。 2.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大小 (1)向心加速度的大小:a n=□07ω2r。根据v=ωr可得a n=□08v2r。 (2)向心加速度的物理意义:向心加速度是描述线速度□09方向改变快慢的物理量,线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体现了□10向心加速度的大小。 判一判 (1)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合力总指向圆心。() (2)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总指向圆心。() (3)匀速圆周运动是加速度不变的运动。() (4)可以用公式a=v2 r求变速圆周运动中的加速度。() 提示:(1)√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力总是指向圆心的。

(2)√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力总是指向圆心,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也总指向圆心。 (3)×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总是指向圆心,所以其方向不断变化。 (4)×变速圆周运动中,向心加速度a n=v2 r,而加速度为向心加速度a n与切向 加速度a t的矢量和。 想一想 荡秋千是小朋友很喜欢的游戏,当秋千向下荡时,请思考: (1)此时小朋友做的是匀速圆周运动还是变速圆周运动 (2)加速度指向悬挂点吗运动过程中,公式a n=v2 r=ω2r还适用吗 提示:(1)秋千荡下时,速度越来越大,做的是变速圆周运动。 (2)小朋友荡到最低点时,绳子拉力与重力的合力指向悬挂点,在其他位置,由于秋千做变速圆周运动,合外力既有指向圆心的分力,又有沿切向的分力,所 以合力不指向悬挂点,加速度不指向悬挂点。公式a n=v2 r=ω2r仍然适用。 课堂任务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方向仔细观察下列图片,认真参与“师生互动”。

《优美的汉字》教学设计及课例评析

新课标下的有效性教学 《优美的汉字》教学设计 昭通市一中方仕勇 一.教材分析: 汉字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优美和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表意文字,它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它记录了中华文明的灿烂画卷,承载了华夏文化的历史长河,距今有600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形体的演变,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由笔画构成的方块形符号,所以汉字一般也叫“方块字”。同时利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六种造字法以及转注和假借两种用字法,使汉字具有音、形、意美的特点,因而往往可以引起我们美妙而大胆的联想,给人美的享受。本课的编者着意从整体上让学生了解汉字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积累并梳理汉字的起源、形体、构造、文化等知识。所以利用多媒体营造气氛,拓展眼界,激发兴趣,在听、看、读、品、练的过程中学习本课,就成了我们我们教学的重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从襁褓时的牙牙学语到孩提、小学、初中时的识字、读书、写字,几乎无时无刻不在接触学习汉字,但能真正热爱汉字、体会汉字的

重要作用和无穷魅力的学生在今天这样一个“言必称英语”的时代几乎少之又少。同时,随着计算机的推广,许多学生已都不愿再用笔书写,导致认字能力的减弱。汉字是我们智慧的祖先创造的这一最古老美丽,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如何传承它,弘扬我们民族文化,提高国人的国学文化素养,是我们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三.设计理念 根据课题“优美的汉字”的提示,体会汉字的“三美”,激发兴趣,拓展视野,了解汉字的形体演变及构造,培养学生因形推义学习汉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中学生对国学的热爱之情,讲练结合——讲以激趣,练以启智。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在教学中扣紧“优美”二字,以欣赏与猜字谜激励兴趣,以兴趣激励学生对汉字知识、文化的探究学习。 作为梳理探究单元课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体现学生主体,提高学习兴趣,引发进一步自主探究的愿望。 四.教学方法 迁移教学法:教学循序渐进,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启发式教学法: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采用启发的办法,帮助学生总结出正确答案。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书法展示的办法,激发学生兴趣,感受汉字的艺术和文化。

(完整版)故都的秋--精品导学案含答案

《故都的秋》导学案(一) 编写人:审核人:审批人:时间:编号:40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感情,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2、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3、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1、加强朗读,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2、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一、课前准备 1、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见新学案P10) 2、回顾学过的有关“秋”的诗句,体会其感情基调 a 王维空山新雨后,。 b 杜甫无边路木萧萧下,。 c 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 d 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 e 毛泽东看万山红遍,。 二、自读课文,注意下列划线字的读音 混混沌沌()( ) 潭柘寺()槐树()扫帚()落蕊() 一椽破屋()廿四桥()蟋蟀()( ) 嘶叫()房檩() 平平仄仄()譬如()颓废()鲈鱼() 五、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理解题目。 “故都”两字指明,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 确定,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故都”北平,即现在的北京,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

3、郁达夫先生对于故都的秋,是一种怎样的感情?你这样认为的理由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到能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来朗读一下。 来得静,却特别地来得清,北国的秋,可是啊,无论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秋天,明确:来得悲凉。这“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者意念之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2、找出文章的文眼是哪一句?。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四、段落分层:思考写了哪些秋景,这些景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一(1 --- 2 ):抒发感受,向往故都之秋 1秋晨院落 故2秋槐落蕊 都二( 3 -----12 ) 3 秋蝉残声==>特点:清,静,悲凉 的 4 秋雨话凉 5秋日胜果 三(13----- 14 ):总结全文,眷恋故都之秋 鉴赏思考五、的牵牛花视为最次?”、作者为何将“淡红色1的暖色调不符合作者悲凉的心境。”点拨:因为“红 、枣子熟了不也是红的吗?作者又为何喜欢呢?2点拨:作者欣赏的是“全盛时期”的秋(“七、八月之交”),这时的枣是“淡绿微 3、雨后话秋有一句,“唉,天可真凉了”,作者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是出于什么目的? 点拨:目的在于渲染“清、静、悲凉”的气氛。“了”字音抬得高,拖得长,好比是对着无边的大森林呼唤,呼唤的越响,回荡得越远,森林越发显得空寂,色调依然同作者的心境吻合。4、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认为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的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请用一个字来概括,再总结。答:味。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南国的秋——慢、润、淡 (2)、为了说明上述区别,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比喻。作者用了四组对比来形象地比喻南北秋之味的不同。 本体——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 喻体------黄酒与白干稀饭与馍馍鲈鱼与大蟹黄犬与骆驼 六、拓展延伸 1、对比刘禹锡《秋词》,回答问题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中表达了诗人的什么心境。用什么手法表现的?①问: (豁达乐观的心境,运用对比)

向心力 向心加速度导学案

第五章五、向心力向心加速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向心力及其方向,理解向心力的作用。 2.通过实验理解限定向心力的因素,掌握向心力的公式及其变形。 3.理解向心加速度的产生,掌握向心加速度的公式。 4.会根据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计算有关问题。 【重点难点】 1. 理解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的观念,明确它们的意义、作用、公式及其变形。 2. 运用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解释有关问题。 【合作探究】 1、向心力定义:使物体速度的方向发生变化的 注意:(1) 向心力方向总是指向,时刻在,是一个力。 (2)向心力是根据命名的,它可以是、、 等各种性质的力,也可以是它们的,还可以是某个力的。 (3)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不改变速度的。 2、向心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圆周半径和运动的角速度有关,其 关系为: F ===== 3、向心加速度: (1)概念:向心力产生的加速度,只是描述线速度方向变化的 (2)大小:a ====== (3)方向:总是指向,时刻在,是一个 注意:当ω为常数时,a与r成;当v为常数时,a与r成;若无特殊条件,不能说a与r成正比还是反比。 4、匀速圆周运动的性质:加速度大小,方向时刻,是曲线运动。 注意: (1)匀速圆周运动只是线速度改变而不变,所以其所受的全 部用来改变,即合外力等于,由于速率不变,向心加速度和向心力大小。 (2)变速圆周运动,线速度、都改变,所以合外力不等于,向 心力只是等于合外力沿着圆周方向的分力,且向心加速度和向心力大小、方向都不断。

【课堂同步训练】 1、关于向心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受到向心力的作用,才可能做圆周运动 B.向心力是指向圆心方向的合力,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命名的 C.向心力可是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各种力的合力,也可以是其中某一种力或者是某一种力的分力 D.向心力只改变物体运动方向,不可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 2、如图所示,小球在一细绳的牵引下,在光滑桌面上绕绳的另一端O作匀速圆周运动,关于小球的受力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受重力、支持力和向心力的作用B.受重力、支持力、拉力和向心力的作用 C.受重力、支持力和拉力的作用D.受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没有加速度B.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C.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速度大小是不变的D.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4、下列关于向心加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向心加速度越大,物体速率变化越快B.向心加速度越大,物体速度变化越快C.向心加速度越大,物体速度方向变化越快D.在匀速圆周运动中向心加速度是恒量 5.在航空竞赛场里,由一系列路标塔指示飞机的飞行路径。在飞机转弯时,飞行员能承受的最大向心加速度大小约为6g(g为重力加速度)。设一飞机以150 m/s的速度飞行,当加速度为6g时,其路标塔转弯半径应该为多少? 6.线段OB=AB,A、B两球质量相等,它们绕O点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以相同的角速度转动时,如图4所示,求两段线拉力之比。

《优美的汉字》导学案 (XX版高一必修一)

《优美的汉字》导学案 (XX版高一必修一) 学习目标: 1.了解掌握汉字的有关知识和文化。 2.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梳理汉字的方法。 3.了解汉字的起源、形体演变、汉字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运用汉字构成知识解决语文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养成自觉正确书写汉字的习惯。 教学设想: 梳理探究部分最能体现新课改精神的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至关重要。在教学中,既不能忽视不管,也不能只是教师的讲解,应该更多地体现学生的自主梳理探究的主动性、体验过程的实践性。为此,本篇内容安排学生课前尽量多地准备、查找有关资料(占有资料),初步整合资料,课上与教师一同展示探究成果、分析资料并获得一定的结论,运用有关结论解决语文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了解汉字构成知识,解决语文学习实际中的问题。 学习难点:查找有关文化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通读文本《梳理与探究优美的汉字》。 2.按照共同爱好原则自由组合成小组(4-8人),确定一个专题,查找、收集有关资料。 3.对所查找资料进行梳理,整理获得的知识或得出初步结论。

课堂展示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奥运会徽、开幕式中国文字形义的特质导入课文。(展示幻灯片)。 二、展示探究成果:(由四个小组展示,每组不超过5分钟) (一)汉字的起源: 一般认为出现在公元前13-前11世纪商代的“甲骨文”(单字4500个,其中认识的约占1/3) 考古人员在距今4500多年的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出土文物上发现了”象形字” 在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人创造了具有文字性质的刻画符号。 刻画符号(图画)----“象形字”----系统文字(据统计甲骨文中形声字占27.24%) (二)汉字的形体: 1.汉字形体演变过程 (1)古汉字阶段:甲骨文----金文----大篆(籀)、六国古文----小篆(形声占87.39%) 形体使用器物使用朝代形体特点 甲骨文刻在龟甲、兽骨上商代后期象形、字形方向不固定 金文铸在青铜器上商代后期和西周时期线条化、平直化趋势 大篆刻在石鼓西周晚期 小篆可以书写在竹简等器物上春秋战国晚期、秦国使用字体规整匀称,字形有所简化,象

人教版必修二 故都的秋 学案

第2课故都的秋 开卷有益 秋天,有个约会…… 当北国的秋意正浓的时刻,现代作家郁达夫从温暖的江南千里追秋而来,为我们写下咏秋的新篇章。作家用浑然天成的淳朴语言为我们展示了北国秋天深沉的况味,开创了咏秋的文章的崭新天地。故都的秋像一首诗,深沉而含蓄;故都的秋像一幅画,美丽而又落寞;故都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又苍凉……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当槐树的落蕊飘满漫步的小路,当秋蝉的残鸣被西风吹走,当秋雨落在你扛着沧桑的肩膀,那秋天,是真的到了。 基础导学 1.文学常识 抗日救国的爱国主义作家——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1913年留学日本,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战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茫茫夜》等。 2.写作背景 避世遣愁话“秋味” 本文写于1934年8月。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3.相关知识 听人说郁达夫 他憎恨无爱的人生,犹如厌弃无花的沙漠。在黑沉沉的铁屋里他带着觉醒后的悲愤和惶惑,大喊过爱的饥饿,反抗压在青年们头上的封建层岩,反抗冷漠、愚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