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

《送东阳马生序》

一、原句填空

1、文章中出现的两组矛盾: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至书以观

益慕圣贤之道——无硕师名人与游

2、宋濂“略无慕艳意”的原因?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他能“假借与藏书之家”的原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4、表现作者不屈不挠、执着请教的一句是?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5、解决“无书”、“无师”的办法?

无书: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无师: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6、第一段中心句是哪句?统领全文的句子是哪一句?

均为“余幼时即嗜学”

7、第二段的中心句?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8、作者的意志之所以从未动摇是因为?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也是全文的主旨句。

二、理解性知识

(一)关于“艰”

1、全文从那三个方面写了自己学习的经历?

明确:得书之艰、求师之艰、求学之艰(旅途之艰、生活之艰)

2、文章从哪三个方面记叙了作者求师的艰难?

明确:求师之艰、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3、宋濂成年后求学的艰难体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求师之艰、旅途之艰、生活之艰

(二)关于“勤”

(三)文中的“对比”

1、师的严厉与宋濂的谦恭

问题:

(1)为什么写老师的“严厉”?

(2)“余立侍左右……则又请焉。”的表达效果?

答:对比手法

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宋濂虚心诚恳的求学精神和尊敬老师的求学态度,突出宋濂求师的艰难。

2、宋濂和同舍生

问:宋濂在述说自己的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的用意?

明确:作者用自己的粗朴衣食与同舍生的锦衣玉食相比较,一则表现出自己求学生活的艰苦,二则突出自己求学信念之坚定,以苦为乐,从而引出文章主旨: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就不会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四)启示类

1、作者在写宋濂自己时插入同舍生有何用意?给我们什么启示?

明确:他的刻苦的精神,专心向学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读完文章,你觉得应该学习宋濂的什么精神品质?

明确:勤奋刻苦、诚实可信、有礼有节、谦虚诚恳、以苦为乐

3、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

明确: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要不断克服困难,要有求知欲,要多读书

4、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

明确:不可取,师生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关系,老师应该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5、和作者当年的学习条件相比,今天你有哪些优越地方?说说现代中学生应该有怎样的苦乐观?

明确:吃穿无忧,国家、学校、家长全力支持……

珍惜时间,虚心善学,苦中做乐,以苦为乐

6、学习了这篇文章,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明确:学习的动力源于浓厚的兴趣;向人求教要谦虚诚恳;学习要敢于发问;学习要有主动性;学习要勤奋刻苦;以读书为乐就不会畏惧困难

(五)其他

1、宋濂“虽愚,卒或有所闻”的根本原因?

明确:有强烈的求知欲,不畏家贫借书学习:

虚心虔诚的求教;

不辞辛苦,不怕困难;

2、围绕“嗜学”二字写了哪两件事?他在文章开头有什么作用?

求书之艰、求师之艰

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为下文写自己借书抄书以及他求学的经历作铺垫

3、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

明确:

(1)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业精于勤荒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朱熹)

(3)凿壁偷光(匡衡)、囊萤映雪(车胤、孙康)

悬梁刺股(孙敬、苏秦)

送东阳马生序(一词多义 翻译 人教版)

1其:其真无马邪(表反问语气,难道)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大概) 2策: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3能: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虽有千里之能(能力) 4尽: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尽)《》 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 林尽水源(尽头) 5食:食不饱(吃) 一食或尽粟一石(顿) 食之不能尽其材(饲养) 6.是:是马也(这样) 实是欲界之仙都(是)《答谢中书书》7.道:策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 益慕圣贤之道(政治主张,学说) 不足为外人道(说) 8.足:不足为外人道(值得)《桃花源记》 足肤皲裂脚 力不足(足够) 9.见:见渔人(看见) 才美不外见(显现)

见往事耳(了解) 见事之晚乎(认清) 10.世世隶耕(世代) 世有伯乐(世间) 送东阳马生序 1以:俯身倾耳以请(来) 以书假余(把) 以衾拥覆(用) 无从致书以观(来) 以是人多(因为) 之:藏书之家(的)走送之(代词,代指书)余之从师也(取独) 鲜肥滋味之享(助词,无义) 2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担忧,忧虑,动词) 无冻馁之患矣(忧患,名词) 3故:故余虽愚(连词,因此) 温故知新(旧知识)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特意,故意)4道:益慕圣贤之道(学说) 不足为外人道(说) 策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 大道之行(政治主张)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说) 5若:烨然若神人(好像)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如) 6至:色愈恭,礼愈至(周到) 至舍(到达) 7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背) 负势竞上(凭借)《与》 8;从:当余之从师也(跟从) 从流飘荡(顺,随)《与》 9 同:同舍生皆被绮绣(一起) 是谓大同(和平)《大道》 10余:余幼时即嗜学(我)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其余)《桃》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多)《观》 11毕:录毕(完成)群响毕绝(都)《口》12稍:未尝稍降辞色(稍微) 稍稍正坐(渐渐)《口》 13.穷:欲穷其林(穷尽) 穷冬烈风(隆冬) 14.盖盖余勤且艰若此。 盖一癞蛤蟆 15.备右备容臭(垂挂)

江苏省无锡地区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送东阳马生序》学案(无答案)苏教版

送东阳马生序 一、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通过现身说法,以自己年轻时代的求学经历启 发马生,以达到劝学的目的。 2、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二、学习重点 理解本文作者执著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 三、自助内容 1、了解作者。 宋濂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 2、了解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是作者给同乡后辈马生的临别赠言。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3、读通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4、读懂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难,小组 自行解答。)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

)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 )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 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 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 ) 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 )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 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 )理,俯身倾耳以(「)请;或仁)遇其叱咄(),色愈( )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 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 肤皲裂()而不 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 )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 乃. ( )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 ),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 ) 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送东阳马生序》学案(1)(新版)苏教版

二十三、送东阳马生序(1) 【学习目标】 积累并掌握一些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培养古文自读能力。 【重点难点】 学习、积累文言实词。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叩.问( ) 叱咄..( ) 俟.其欣悦 ( ) 逾. 约 ( ) 负箧.曳屣. ( ) 皲.裂 ( ) 媵.人( ) 衾. ( ) 容臭. ( ) 皆被绮.绣( ) 烨.( ) 敝. 衣( ) 砚.冰坚( ) 朱缨.(. ). 2.了解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课堂助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二、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三、朗读全文,并疏通疑难字词的读音。 四、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五、复述课文,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课后作业】 1.本文的作者是( ),( )初文学家。本文是一篇( ) 文,节选自《 》。 2.解释加点的字词。 (1)手自笔.录( ) (2)不敢稍逾越.. ( ) 次数 35 家长 签字 教师评价

(3)既加冠 ..()(4)尝.趋百里外() (5)援.疑质理()(6)负箧.曳屣.() (7)緼袍 ..敝衣()(8)略无 ..慕艳意() 3.解释下列虚词的意义。 无致书以.观足肤皲裂而.不知。 计日以.还久而.乃 和 以.衾拥覆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以.中有足乐者门人弟子填其.室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走送之.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盖余之.勤且艰苦此。今诸生学于.太学 县官日有禀稍之.供 4.翻译下列句子。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后记: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家长 签字 教师 评价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和翻译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翻译: 1、余幼时即嗜 ..学。 我小时候就特别爱好读书。 即:就。嗜:特别爱好。 2、家贫,无从致 ...书以.观, 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 无从:没有办法。致:得到,这里是买的意思。以:来。 3、每假借于 ....藏书之家, 常常向有藏书的人家去借,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苏教版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案苏教版 教学目的 1.学习文中的一些实词,掌握虚词“以”的用法。 2.理解课文的层次和对比论证和手法。 3.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文言基础知识 1.字词解析 ①注音释义 嗜(shì)学:喜爱学习。俟(sì):等待屣(xǐ):鞋子。衾(qīn):被子。 容臭(xiù):香袋。臭,气味,文中指香气。裘葛(gé)之遗(wèi):裘(冬衣),葛(夏衣),遗(送)。 ②词性活用 手自笔录(手──动手,名词用作动词。笔──用笔,名词作状语) 腰白玉之环(挂在腰间,名词用作动词。)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每天名词作状语)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每年名词作状语) ③通假字 四支僵劲(“支”通“肢”)

④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假”“借”都是借的意思) 2.句式解析 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之”作宾语,动词后置。“之”代笔录的事。“弗怠之”就是“不懈怠抄书这件事”。) 撰长书以(之)为贽(省略介词宾语,“之”代这封信。) 岂他人之过哉(岂……哉?哪里是……呢?固定句式。) 3.难句解析 ①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全句译作:有时遇到先达训斥,(自己的)脸色(就)更加恭敬,礼节(就)更加周到不敢(随便地)回一句话,等到先达高兴了,就又去请教。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全句译作:因为(我的)心中有足以快乐的(读书)事,(我)不去理会嘴里吃的和身上穿的不如别人。 ③生以乡人子谒余。 生,年青人。文中指马生,即马君则。乡人子,同乡人的子女(晚辈)。以,凭借。全句译作: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来拜见我。 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第一个“其”,代“他”(马生),第二个“其”代“他的”(马生的)。故,特意。全句译作:马生将要回家探望他的父母时,我特意讲述自己过去求学的艰苦来告

人教版八下语文《送东阳马生序》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育新学校庞方兵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2、熟练地背诵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3、了解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经历,激励学生发奋读书,培养学生 艰苦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文中重要实词和对比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通过研读,理解本文作者执著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送东阳马生序》,在昨天让大家通译了全文,在通译全文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篇文章有非常多的文言现象需要我们去积累。现在,哪名同学能说一说有哪些文言现象呢? 明确: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昨天给大家布置作业,让同学们把这些文言现象积累到作业本上,现在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在小组内部交流一下,查缺补漏,老师一会找同学来回答。

1、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支:通“肢”,肢体 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着 2、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腰:名词作动词用,腰佩、挂手自笔录手:名词作状语,用手 3、古今异义 走送之(古义:跑。今义:行走) 媵人持汤沃灌(古:热水。今:汤汁) 尝趋百里(古义:快步走。今义:趋势、趋向)卒获有所闻(古义:最终。今义:士兵)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古义:借。今义:不真实4、一词多义 之:弗之怠(指代“抄书”这件事) 走送之(代词,指“书”) 益幕圣贤之道(结构助词,的) 当余之从师也(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盖余之勤且艰苦若此(同上) 以:以衾拥覆(介词,用) 无从致书以观(表目的,来)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连词,因此;把) 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因为,连词)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全文;学习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学习古人“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求学态度。 【重点难点】 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学习作者的好学精神和求学态度。 [知识链接] 1、介绍作者 宋濂(131—1381)字景濂,号潜溪,浙江浦江人,明初著名散文家。著有《宋学士文集》。 他生活在元末明初,少时家贫,却勤奋好学,以文章著名。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2、《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于晚年的一篇劝学之作。马生,马君则,国子监太学生。 序,也称作“叙”或称作“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出版意图、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列于书后面的称为“跋”或“后序”。赠序,古代送别以诗文《史记太史公自序》相赠,写在诗文前的文字称为赠序。赠序多为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本文即属此类。 【预习板块】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嗜()叱咄()箧()缊()媵人()容臭()烨然()衾()2、《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作者,(朝代)代著名的,字,号。著作有。 3、疏通字词

【探究板块】

1、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 3、 4、2、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3、作者写出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的目的是什么? 4、文章从哪些地方表现出其他学生的优越的条件?写这些人的目的是什么? 【作业板块】 阅读“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难若此”文段 1、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俯身倾耳以请。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幼时/即嗜学。 B、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C.余因/得遍/观群书。 D.俯身/倾耳/以请。 3.作者宋濂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在阅读段中,找出切身体会的句子。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注释

送东阳马生序1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2。家贫,无从致书3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4,手自笔5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6。录毕,走7送之,不敢稍逾约8。以是9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10,益慕圣贤之道。又患11无硕师12名人与游13,尝14趋15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16。先达德隆望尊17,门人弟子填其室18,未尝稍降辞色19。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20,俯身倾耳以请21;或22遇其叱咄23,色愈恭,礼愈至24,不敢出一言以复;俟26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27,行深山巨谷中。穷冬28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29而不知。至舍,四支30僵劲不能动,媵人31持汤32沃灌33,以衾34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35,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36,戴朱缨宝饰之帽,腰37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38,烨然39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40处其间,略无慕艳意4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42。盖43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注释】 1.选自《宋学士文集》。生,长辈对晚辈的称呼。序:文体名,这是一篇赠序。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明初文学家。 2.嗜:喜欢、爱好。 3.致:得到。 4.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每:常常。假借:借。于:向。 5. 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6.弗之怠(dài):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弗:不。之:指代抄书。 7.走:跑,赶快去。 8.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9.以是:因此。 10.加冠(guān):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表示已经成人。11.患:担心。12.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 13.游:交往。 14.尝:曾经。 15.趋:赶到。 16.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先达: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叩,请教。17..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望,名望。隆:高。 18.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填,这里是拥挤的意思。19.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辞色,言语和脸色。 20.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21.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表现尊敬而专心)。 22.或:有时。 23.叱(chì)咄(duō):训斥,呵责。24.至:周到。25.复:这里指辩解。26.俟(sì):等待。27.负箧(qiè)曳屣(yè xǐ):

2019年精选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二十三 送东阳马生序苏教版课后练习第十二篇

2019年精选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二十三送东阳马生序苏教版课后练习 第十二篇 第1题【单选题】 下列划线词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俟其欣悦(等待)言和而色夷(平和) B、援疑质理(询问)色愈恭,礼愈至(周到) C、穷冬烈风(严寒)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终于) D、以中有足乐者(内心)父母岁有裘葛之遗(遗留)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面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B、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 C、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 D、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手自笔录虽人有百手 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故患有所不辞也 C、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若为佣耕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下面句子中的“以”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线的“以”的用法相同的是。( ) 例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A、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B、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C、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选出带点字不属古今异义的一项( ) A、媵人持汤沃灌 B、有司业、博士为之 C、县官日有 D、腰白玉之环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选出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录毕,走送之走:跑 B、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叩:敲门 C、媵人持汤沃灌汤:热水 D、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答案】: 【解析】: 第7题【填空题】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录毕,走送之______ ②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______ ③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______ 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______ 【答案】: 【解析】:

《送东阳马生序》 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同课头 复议八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 导学主备人: 教导处评 课题:《送东阳马生序》 学习目标: 1、学习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掌握对比的写作手法。 3、学习古人“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求学态度。 重难点 1.学习作者勤勉学习,不怕吃苦的品格; 2. 抓住本文的对比手法,领会文章内容,体会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一、走近文本 1、介绍作者情况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谥文宪,浦江(在今浙江义乌县西北) 人。明初著名文学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明初主修《元史》,后历任

国子司业、侍讲学士,后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学识渊博,工散文,文字简练朴素,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很受朱元璋器重,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平生著作很多,有《宋学士文集》。 2、释题: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于晚年的一篇劝学之作。马生,马君则,国子监太学生。序,也称作“叙”或称作“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出版意图、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列于书后面的称为“跋”或“后序”。赠序,古代送别以诗文《史记太史公自序》相赠,写在诗文前的文字称为赠序。赠序多为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本文即属此类。 二、积累运用 1、《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作者(朝代),字、号。 2、整理字词 古今异义:臭博士再汤 走趋

“以”的一词多义:①无从致书以观②计日以还③以是以书假余④以中有足乐者⑤以衾拥覆 通假字:四支僵劲不能动同舍生皆被绮绣 词类活用:腰腰白玉之环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大意。 1、文章第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2、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四、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的? 2、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3、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五、拓展延伸 1、你知道哪些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 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画荻教子、韦编三绝、 2、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

《送东阳马生序》课文原文

《送东阳马生序》课文原文 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

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注释] (1)东阳:今浙江东阳县,当时与潜溪同属金华府。马生:姓马的太学生,即文中的马君则。序:文体名,有书序、赠序二种,本篇为赠序。 (2)余:我。嗜(shì是)学:爱好读书。 (3)假借:借。 (4)弗之怠:即“弗怠之”,不偷懒。 (5)走:跑,这里意为“赶快”。 (6)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7)既:已经,到了。加冠:古代男子到二十岁时,举行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实验学校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苏教版

课题送东阳马生序(一)授课人 教学目标1、通过“走趋行”的解释,说出宋濂刻苦 求学的经历。 2、通过“嗜慕乐”的析字,探究宋濂性格。 3、理解序的文体特点。 课前准备 课前预习1、朗读课文三遍,熟读页下注释,结合注释口头翻译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内容。 2、阅读相关资料,完成学案课前学习。 板块教师活动的问题串设计学生活动串设 计目标达成反馈串设 计 故事导入 1、请同学们讲“画荻教子”的故事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 人以荻(dí)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 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 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 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 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今天我们学习宋濂勤奋苦读的故 事。 2、走近作者 宋濂三借《史记》的故事 1、学生用现 代文讲故事 2、由学生根 据课前准备介 绍,教师适当 补充) 明确:欧阳修勤奋苦 读的故事,母亲教子 有方。 引导学生了解宋濂。 “走趋行”理清情节脉络1. 汉字构造独特,许多汉字见形知意, 甚至是一幅逼真的画面,一个生动的场 景,在文言文学习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在还书时 强调“走送之”,有人认为这是多余的, 不如改成“即送之”简洁明了? (1)“走”字解析(2)与现代汉语走 有何不同?(3)走中有勤,走中有信, 请根据“走”的字形和课文内容,发挥 想象,描写一个宋濂还书的片段。 2、多么动人的情景,一个汉字简 直就是一个镜头,一个故事,走中的情 味多么丰富,那么天寒地冻中支撑宋濂 说出古代的 “走”与现代 汉语“走”有 何不同? 预设:古代的 走速度快;脚 的部分特别形 象,就像我们 跑步一样,脚 是腾空的。 写还书的片段 预设:在一个天寒地 冻,呵气成冰的早 晨,小宋濂迎着刺骨 的寒风一路跑来。 “呼哧,呼哧”地喘 着粗气,鼻子里,嘴 巴里的白气让眼睫 毛挂上了一层霜,一 时都有点看不清前 面的路了。他用袖子 抹了一把,奋力摆动 起双臂,被冻得像胡 萝卜一样的小手里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 送东阳马生序名师导航 苏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送东阳马生序名师导航苏教 版 内容感知 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入朝晋见。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本课只节选了序文的前半部分。在这部分中,作者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地位和长者身份,就板起面孔说教,而是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作者对马生的殷切期望,寓于其中。 基础梳理 一、字音 1.典型字 嗜.学(shì)俟.其欣悦(sì)屣.(xǐ)裘葛.(gé)烨.然(yè)缊.袍(yùn)负箧.(qiè)曳屣.(xǐ)媵.人(yìng)贽.(zhì) 叱咄.(duō)冻馁.(něi)皲.裂(jūn) 二、通假字 四支僵劲(“支”通“肢”) 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 与之论辨(“辨”通“辩”) 三、词义 1.一词多义 若:(1)像。如:烨然若神人。(2)如。如: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中:(1)在某一范围内。如:行深山巨谷中。(2)内心。如:以中有足乐者。 诸:(1)众。如:今诸生学于太学。(2)兼词,相当于“之于”。如:假诸人而后见也。 2.词类活用 手:名词用作动词,动手。如:手自笔录。 笔:名词作状语,用笔。如:手自笔录。 腰:名词用作动词,挂在腰间。如:腰白玉之环。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如: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岁:名词作状语,每年。如: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缊袍敝衣:名词作动词,穿着缊袍敝衣。如: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3.古今异义 余:古义:第一人称代词,我。如:余幼时即嗜学。今义:剩下的、多出的。 假:古义:借。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今义:与“真”相对,指不真实的、虚伪的。 游:古义:交往。如:患无硕师名人与游。今义:①人或动物在水里行动;②各处从容地行走,闲逛。 汤:古义:热水。如:持汤沃灌。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博士:古义:官名,国子监的老师。如:有司业、博士为之师。今义:学位名,比硕士高一级。 4.文言虚词 以:(1)介词,用。如:以衾拥覆。(2)连词,因为。如:以中有足乐者。(3)连词,而。如:俯身倾耳以请。(4)介词,把。如:人多以书假余。 则:(1)副词,就。如:则又请焉。(2)连词,表转折。如: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1.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一、文本分析: 本文是宋濂写给同乡后学马君则的一篇赠别之序,主要讲述了自己年轻时艰苦学习的经历,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有所成就。作者现身说法,娓娓道来,情真意切,语重心长,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是古代论学励志散文的名篇佳作。 文章以叙事起笔,讲述作者自己“嗜学”的故事。文章分两个层次叙述“嗜学”的情形:幼时读书之难和成年后求教之难。在写求学之难时,先写自然环境的严酷,再写物质条件的匮乏,吃粗糙食物,穿破烂衣服,写出了求学的“勤且艰”。内心的充实、意志的坚强,让作者忘记了生活的艰苦,让他专注于学习,终于有所成就。接着,作者从回忆转到现实,写当今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生活衣食无忧,书籍应有尽有,老师近在左右,比起作者当年求学的艰苦来,不可同日而语。有这么好的学习条件,如果还是“业有不精、德有不成”,如果不是天资太差,那多半是学习不够刻苦专心了。行文至此,终于托出了“劝学”的主旨。 全文叙事雍容,议论闲雅,多用对比手法说明道理,语言质朴,词气畅和,值得中学生阅读鉴赏。 二、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所有课文均为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作者现身说法,叙述自己求学的经历,这对于学生而言,就是一个十分吸引人的话题。作者在艰难的学习条件下,却沉浸于学习之乐中,他锲而不舍的求知精神,对于初三的学生而言,一定

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业精于勤,学成于专,要想学有所成,需吃苦耐劳、专心致志的道理,无形中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有认识,有反思。本文的语言质朴,词气畅和,娓娓道来,情真意切,语重心长。作为初三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好的文言基础,在教学中,反复诵读,自然能够体会其中的情感。对于“劝学”的主旨,业精于勤,学成于专,这样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极大的启发和教育意义。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的实际,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思想基础。 三、教学目标: (一)能够借助课下注释、文言文工具书及积累文言知识,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 (二)通过抓住关键语句,梳理文章结构层次,体会本文“劝学”的主旨。 (三)通过文中宋濂、马生、诸生的人物对比,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并尝试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运用。 四、教学难点: 通过文中宋濂、马生、诸生的人物对比,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并尝试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运用。 五、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文言文作业本上四行对译(抄写一行原文,空三行,结合课下注释,完成重点词语的解释对应标注,课上再行补充其它字词解释及相关译文),完成本课的预习作业。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 送东阳马生序课时训练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第23课送东阳马生序 班级学号姓名得分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中两段文字,完成1—5题。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②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1.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或用法相同? ( )( ) A..是人多以书假余B.不敢稍.逾约 C.无奔走之劳.矣 以.中有足乐者.之供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D.益慕圣贤之道.E.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口技》 2.用现代汉语翻译“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答: 3.第①段中《诗》《书》分别指和。 4.本文采用对比的方法阐明道理,请你在上述两段文字中找出一组对比,并说说其阐明了什么道理? 答: 5.下面的诗句中哪一句不能揭示本文作者关于求学的观点? ( ) A.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B.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C.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D.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1.AE 2.等到了成年,更加仰慕圣贤之道。 3.诗经、尚书 4.示例:“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与“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相对比。通过对比说明处于优越条件下不能学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其它对比也可以。) 5.C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中的语段,回答6-10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览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11送东阳马生序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及文体特征。 2.反复朗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3.感知作者求学的艰辛和勤奋,学习作者的求学精神。 一、导入新课 古语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翻开历史画卷,不少仁人志士以勤奋为基石铺就成功之路:苏秦以铁锥刺股,发愤不已;路温舒取水中蒲叶,抄录《尚书》;朱买臣、李密负薪挂角,且行且读;车胤、孙康囊萤映雪,苦学不辍;祖逖呕心沥血,夜半闻鸡起舞;周恩来披肝沥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千百年来,众多的光辉形象一直在用他们自身的行为劝勉我们要努力学习。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宋濂的读书求学之路。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元末明初文学家,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明太祖朱元璋推其为“开国文臣之首”,著有《宋学士全集》。 背景资料:洪武十一年(1378年),即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入朝晋见明太祖朱元璋,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了解到马生是个“善学者”,便写下这篇序文,勉励他珍惜太学的条件,刻苦学习。 作品资料: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用于临别赠言,多为劝勉鼓励之辞。 目标导学二:反复朗读,培养文言语感 1.反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尤其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2.结合注释,反复朗读,尝试在朗读的过程中感知文意。 3.小组内同学合作,借助工具书,同桌之间合作,老师指导,疏通文章大意。 目标导学三:分析文章,把握文章内容 1.宋濂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 明确:(1)家贫,少年得书之难:常借书于人,手自笔录,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2)成年从师叩问的艰难:趋百里外,从师叩问。(3)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在艰苦的学习生活中,作者怡然自乐,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艳羡,精神上的富足,战胜了物质上的贫困。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送东阳马生序》原文、词解及翻译

《送东阳马生序》译文 1、余幼时即嗜学。 我小时就爱好读书。余:我。即:就。嗜:特别爱好。 2、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回来来读,常常向有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自己动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时)归还。无从:没有办法。致书:得到书,这里是买书的意思。 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以①:连词,相当于“来”。以②:相当于“而”,不译。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即“每于藏书之家假借”。每:常常。于:向。笔:名作状,用笔。 3、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有时)天气非常寒冷,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很硬的冰,手指(冻僵)不能够弯曲、伸直,也不放松抄书。 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抄书.。之:指“笔录”,抄写。 4、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抄完,赶快送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走:跑。之:指所借之书。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5、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因此人家大都数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以是:因此。以:把。“假余”即“假于余”,借给我。因:于是,就。得:能够。 6、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已经成年,(就)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既:已经。加冠:表示男子进入成年。益:更。 7、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患:担心,忧虑。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尝:曾经。趋:奔向。 先达:学术界的前辈。叩问:同义复词。叩,询问。 8、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那位前辈德高望重,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但他并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门人、弟子,学生。填,这里是拥挤的意思。色:脸色,表情。 9、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我站在他的身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表现尊敬而专心地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态度更加恭敬,礼节更加周到,不敢多说一句话辩解;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以:连词,相当于“地”。 或:有时。至:周到。俟:等待,等。焉:语气词,不译。复:这里指辩解。 10、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还能够有所收获。 卒:副词,终于。 11、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当我去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破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严寒的冬天寒风凛冽,积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我还不知道。 之:助词,无意义,不译。负箧(qiè)曳屣(xǐ):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负,背。曳:拉,这里指拖。穷冬:严冬。而:表轻微转折。

(word完整版)苏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原文)全

苏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 七年级上册: 1《郑人买履》2《刻舟求剑》3《幼时记趣》 4《三峡》 5《以虫治虫》 6《梵天寺木塔》7《论语八则》 8《狼》 七年级下册: 9《赵普》 10《黄鹤楼》

11《于园》 12《黔之驴》 13《爱莲说》 14《两小儿辩日》 八年级上册: 15《晏子使楚》 16《人琴俱亡》17《小石潭记》 18《记承天寺夜游》19《治水必躬亲》 八年级下册: 20《马说》 21《陋室铭》 22《活板》 23《核舟记》 24《口技》 25《送东阳马生序》26《山市》 九年级上册: 27《陈涉世家》 28《桃花源记》 29《与朱元思书》 30《捕蛇者说》 31《岳阳楼记》 32《醉翁亭记》3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九年级下册: 34《曹刿论战》 35《邹忌讽齐王纳谏》36《鱼我所欲也》 3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8《愚公移山》 39《出师表》 40《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1《田忌赛马》

七年级上册课文 1《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2《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幼时记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4《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

《送东阳马生序》 一、原句填空 1、文章中出现的两组矛盾: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至书以观 益慕圣贤之道——无硕师名人与游 2、宋濂“略无慕艳意”的原因?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他能“假借与藏书之家”的原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4、表现作者不屈不挠、执着请教的一句是?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5、解决“无书”、“无师”的办法? 无书: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无师: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6、第一段中心句是哪句?统领全文的句子是哪一句? 均为“余幼时即嗜学” 7、第二段的中心句?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8、作者的意志之所以从未动摇是因为?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也是全文的主旨句。 二、理解性知识 (一)关于“艰” 1、全文从那三个方面写了自己学习的经历? 明确:得书之艰、求师之艰、求学之艰(旅途之艰、生活之艰) 2、文章从哪三个方面记叙了作者求师的艰难? 明确:求师之艰、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3、宋濂成年后求学的艰难体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求师之艰、旅途之艰、生活之艰 (二)关于“勤” (三)文中的“对比” 1、师的严厉与宋濂的谦恭 问题: (1)为什么写老师的“严厉”? (2)“余立侍左右……则又请焉。”的表达效果? 答:对比手法 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宋濂虚心诚恳的求学精神和尊敬老师的求学态度,突出宋濂求师的艰难。

2、宋濂和同舍生 问:宋濂在述说自己的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的用意? 明确:作者用自己的粗朴衣食与同舍生的锦衣玉食相比较,一则表现出自己求学生活的艰苦,二则突出自己求学信念之坚定,以苦为乐,从而引出文章主旨: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就不会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四)启示类 1、作者在写宋濂自己时插入同舍生有何用意?给我们什么启示? 明确:他的刻苦的精神,专心向学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读完文章,你觉得应该学习宋濂的什么精神品质? 明确:勤奋刻苦、诚实可信、有礼有节、谦虚诚恳、以苦为乐 3、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 明确: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要不断克服困难,要有求知欲,要多读书 4、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 明确:不可取,师生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关系,老师应该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5、和作者当年的学习条件相比,今天你有哪些优越地方?说说现代中学生应该有怎样的苦乐观? 明确:吃穿无忧,国家、学校、家长全力支持…… 珍惜时间,虚心善学,苦中做乐,以苦为乐 6、学习了这篇文章,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明确:学习的动力源于浓厚的兴趣;向人求教要谦虚诚恳;学习要敢于发问;学习要有主动性;学习要勤奋刻苦;以读书为乐就不会畏惧困难 (五)其他 1、宋濂“虽愚,卒或有所闻”的根本原因? 明确:有强烈的求知欲,不畏家贫借书学习: 虚心虔诚的求教; 不辞辛苦,不怕困难; 2、围绕“嗜学”二字写了哪两件事?他在文章开头有什么作用? 求书之艰、求师之艰 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为下文写自己借书抄书以及他求学的经历作铺垫 3、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 明确: (1)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业精于勤荒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朱熹) (3)凿壁偷光(匡衡)、囊萤映雪(车胤、孙康) 悬梁刺股(孙敬、苏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