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腐败的主要原因是( )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食品腐败原因的案例2

研究性学习课例 食品腐败原因的案例 设计思路 食品的保鲜这一主题的内容主要是围绕学生与自然的关系这一线索展开的。本单元活动的主题,主要是由于食品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特别是食品的保鲜问题,因为食品是易腐败变质的物品,所以一直受人关注。食品保鲜技术是一门高新技术,每个学生每天离不开食物,这样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便于引导学生通过查资料,做记录,做实验,写报告,等活动来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目标 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影响食品腐败变质的因素和控制食品质量变化的主要途径;掌握家庭常用的食品保鲜方法;能比较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探索和发现。 活动地点:家庭、学校 实践主题:食品的腐败变质的原因 实践成果:得出食品变质的原因 活动背景: 食品腐败变质是指食品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其原有化学性质或物理性质和感官性状发生变质,降低或失去营养价值和商品价值的过程。 预期成果:得出结论

任务分配:⑴任务分工:(1)查资料(2)做实验(3) 写报告 日程安排 9月5日—9月15日查找食物腐败变质的原因 9月20日—10月10 做牛奶腐败变质的实验 10月11---10月30日写一篇有关食物腐败变质的报告 资料整理 新鲜的食品在常温下放置一定时间后会变质、腐烂,以致完全不能食用。引起食品变质的主要原因如下: 1、由于微生物的作用所引起的变质 由于食品中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和一定量的水分,适合于细菌、霉菌等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活动。大量的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分泌各种酶类物质,促使食品发生分解,由高分子的物质分解为低分子的物质,首先降低食品的质量,进而发生变质和腐烂。因此,在食品变质的原因中,微生物的作用往往是最主要的。 微生物的生存和繁殖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如氧气、温度、湿度等。其中温度是微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 一般来说,温度在0摄氏度左右即可组织微生物的繁殖。但对某些嗜冷性微生物,如霉菌、酵母菌,它们的耐低温能力很强,即使在-8℃的低温下,仍可进行繁殖。大部分水中的细菌也都是嗜冷性微生物,它们在0摄氏度以下仍能繁殖。因此,用低温保藏食品,必须维持足够低的温度,才能抑制微生物的作用,使它们停止生长、繁殖活动,

探究食物腐败变质原因的实验

探究食物腐败变质原因的实验 一、内容解读 本实验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能简单地说出食物腐败变质的原因是因为食 物的周围存在着很多的微生物,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每天定时记录实验现象,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出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的关键点、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通过同学间的合作学习,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 1、课题目标 ●能说出食物腐败变质是因为食物周围环境中的微生物滋生后引起的。 ●尝试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比实验 ●描述微生物在培养基中形成的菌落 ●练习定时记录实验结果 ●练习分析实验结果 ●形成科学的研究方法 2.背景描述 食物的种类很多,但大多数食物在自然环境下都不能较长时间地贮藏,储存时间过长,食物会发生腐败变质,食物腐败变质一般是指食物放置在一定的环境中,因环境中微生物的作用使食品失去原有的营养价值,组织形态和色、香、味,转变成为一个不符合卫生要求的食品,这些食品若被我们食用,会使我们不健康。如鱼、肉的腐臭,水果和蔬菜的腐烂,油脂的酸败,粮食的霉变等。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人类通过不断探索,逐渐了解食物较长时间贮藏发生腐败变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因微生物繁殖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空气中氧的作用,引起食品成分的氧化变质;食品内部所含氧化酶、过氧化酶、淀粉酶、蛋白酶等的作用,促进食品代谢作用的进行,产生热、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致使食品变质;因昆虫的侵蚀繁殖和有害物质间接与直接污染,致使食品变质。在食品腐败变质的诸因素中,其中最活跃、最普通、重要的原因是在食物的周围存在着许多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象细菌、霉菌等,暴露在空气中的食物被微生物的污染后,微生物很快生长繁殖使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减少、积累大量的微生物代谢产物而使食物腐烂变质。这些微生物经过培养就会大量增加,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大小的菌落,不同的微生物会形成不同颜色和形态的菌落,我们通过检测菌落的颜色、形态就可了解是那一种微生物感染了食物。 二、材料器具 1.材料 肉汤、蒸馏水、饼干 2.器具 4副已灭菌的琼脂平板培养皿、放大镜、10毫升量筒、棉塞、酒精灯、冰箱、恒温箱 3.课前准备 已灭菌的琼脂平板培养皿、肉汤 三、教学建议

(完整word版)第一节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因素及其特性(精)

第一章 食品腐败变质及其控制 1. 腐败变质 概念: 是指食品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其原有的化学性质或物理性质 发生变化,降低或失去其营养价值和商品价值的过程。如鱼肉的腐败、油 脂的酸败、果蔬腐烂、粮食的霉变等。 原因: 食品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被污染的微生物分解代谢的过程, 或自身的酶进行生化过程。 2. 腐败: 是由微生物引起的蛋白质食品发生的变质。 食物 + 分解Pro.的微生物 AA + 胺 + 硫化氢等 3. 酸败: 是脂肪食品发生的变质,特征是产生酸和刺激性的哈喇味。 脂肪食物 + 解脂微生物 脂肪酸 + 甘油及其它产物 酸败的原因:微生物产生的酶解作用;或是在外界条件作用下发生的水解过程和脂 肪酸的自身氧化,使油脂分解成脂肪酸、醛类和酮类等,食品的色、香、味 发生改变,酸败产物醛、酮具毒性,危害健康。 4. 发酵: 由微生物引起糖类物质的变质。 碳水化合物 + 分解糖类的微生物 有机酸 + 酒精 + 气体

5. 食品腐败变质的鉴定 1) 感官鉴定:以视觉、嗅觉、触觉、味觉来查验食品的色泽、气味、口味,简单 灵敏。 2) 物理鉴定:食品变形、软化。鱼肉类肌肉松弛、弹性差,组织体表发粘等。液 态食品出现浑浊、沉淀,表面有浮膜、变稠等。 3) 化学鉴定:测定微生物代谢的腐败产物,如鱼、虾、肉类常以挥发性氮的含量 作评定的化学指标。糖类食品缺氧时常以有机酸含量或pH 值变化作为指标。 4) 微生物鉴定:一般以检验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作为判断食品卫生质量的指标。 第一节 引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因素及其特性 ? 现代食品加工的三个目标: ①确保加工食品的安全性 ②提供高质量的产品 ③使食品具有食用的方便性 (延长新鲜产品供应期和货架期,减少厨房操作) 一 生物学因素 非细胞结构 : 病毒、亚病毒、噬菌体 ◆ 微生物 原核生物:细菌、放线菌、蓝细菌、衣原体、 立克次氏体、支原体 细胞结构 : 真核微生物:真菌(酵母菌、霉菌及病原真菌)、 澡类植物和原生动物 食品腐败 变质因素 物理因素:温度、水分、光 化学因素:酶的作用、非酶作用、氧化作用 生物学因素:微生物、昆虫、寄生虫、 其他因素:机械损伤、乙烯、外源污染物

案例:食物腐败的主要原因

课堂教学实录 王树云 课题:探究“食物腐败的主要原因” 时间:2005年4月1日下午第二节 地点:工大附中生物实验室 班级:初二(4)同学 教师:工大附中生物组陈乐东 教学目标:1、说明食品腐败的原因 2、说出保存食品的一般方法 能力目标:1、尝试运用适当的方法保存食品 2、培养学生在家里运用所学知识,自己动手保存食品 情感目标:热爱生活,崇尚科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澄清的肉汤,试管、试管夹、试管架、酒精灯、火柴、消毒药棉。 教学设想:运用科学家巴斯德著名的实验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热情,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组员合作、自己动手进行实验。 教学过程(教学实录):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否遇到过类似情况:夏天饭菜很容易变馊,苹果、橘子等水果放一段时间会烂了,面包上面会长霉等等。为什么呢?本节课,我们共同来探究食物腐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阅读巴斯德的一个著名实验(下发印好) 阅读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要探究人口的过度增长对生物圈带来的影响和压力,人类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同时我们还要探究“酸雨对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板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师:有谁知道7月11日是什么日子呢?刚开学时我问过2月2日是什么日子(世界湿地日)?那7月11日呢? 生:世界人口日! 师:对,世界人口日。为什么把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同学之间可以商量商量,我们分小组进行,这边4个同学一组,这4个同学一组……,讨论时按4个同学一组进行讨论,大家可以商量,为什么把这一天定为世界人口日? 生:1987年7月11日,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向南斯拉夫医院刚刚分娩的一位母亲表示祝贺,她的新生儿有幸成为地球上底50亿位居民。这一天被联合国定为“50亿人口日”,1990年联合国又把每年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 师:萨格勒布市一个名叫马特伊·加斯帕尔的男婴的诞生宣告了世界人口达到50亿。 为此世界人口组织将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 师:她回答的对不对? 生:对的。 师:在7月11日这一天,我们地球人口达到了50亿这个数字,那我们从人口分析表上可以看到世界人口的增长率是不是增长的很快,从5亿增长的10亿用了150年,然后呢,从25亿到50亿人口时用了多长时间?只用了37年,那么从50亿突破60亿时,用了多长时间?只用了12年的时间。12年还是13年?有同学提出了疑问?也许我记错了,哪个同学能给出正确的答案?有不同的看法?生:大约用了十几年。 师:用了十几年,增长的时间越来越短,但人口增长的数量越来越多。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人口过度增长,会对地球这个生物圈带来哪些危害?哪些影响?我们各个小组要集中小组同学们的智慧,进行讨论,今天来摆个擂台,这是一班的同学,这是二班的同学,两个班进行擂台比赛,你们(一班)把讨论的内容写在黑板上,你们(二班)所讨论的内容与他们的进行比较,检查一下他们所讨论的内容和你们想的是不是一样?你们有没有什么补充的,比他们更好的。现在我们看哪一个小组写的最多,黑板分为三块,第一、第二、第三小组分别写出自己小组讨论的内容;这边三个小组,分别给前三个小组进行评判,看他们合作的怎么样?讨论的内容怎么样?然后进行补充。 (学生活动:老师巡视启发、指导;3个小组的同学派代表上黑板书写,另3个小组的同学对其进行评价和补充,老师给予肯定和表扬;后3个小组的同学对前3个小组补充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内容,有影响生物的多样性问题、地质问题、森林资源问题、经济问题、军事问题等等,丰富了同学们的知识,扩大了同学们的视野) 师:这几天合肥天天在下雨,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我们生活的地区的降雨是不是酸

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是什么

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是什么? 答:食品腐败变质主要分为四类: 一是微生物的繁殖引起的食品腐败变质,其中微生物是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因素。它的变质机理是,腐败微生物常以蛋白质作为构成它本体的可塑材料,又作为摄取能量的来源。鱼、肉、乳等食品,在腐败微生物(微生物分泌的酶)的作用下,复杂的高分子物质逐渐分解为低分子物质,并产生异常气味,改变原来的色泽及形态,同时产生有毒物质。这类食品腐败变质主要考虑微生物的防止,包括 1.杜绝或减少微生物的存在,如采用杀菌剂,射线处理等。2.食品加工及流通过程中要保持清洁卫生,防止食品被再次污染。3.对于大多数食品,则是控制微生物的生长环境,如食品的水分、营养、PH值、温度、氧等,破坏微生物生长繁殖条件中的任何一项或几项都可以防止其生长和繁殖。 二是由食品内部酶的作用引起的食品腐败变质,食品内部常含有脂肪酶、蛋白酶、淀粉酶、多酚氧化酶及过氧化物酶等,这些酶的作用会加速食品的代谢,促使食品逐渐变质,如肉的后熟过程,苹果、洋芋削皮后放于空气中的褐变。酶促褐变的机理主要是,蘑菇、薯类、水果等在发生机械性损伤时(如削皮、切开、压伤、虫咬等)时,会发生霉促褐变。在完全健全的水果组织中,所含有的酚质氧化与还原。可说同步进行,保持平衡状态,当水果硌伤或去皮后,水果组织就失去了这种平衡,即氧化多而还原少,于是发生醌的聚合,生成一种黑

色物质,也叫根皮鞣红。水果组织与空气接触的时间越长,变色越深。这类食品腐败变质主要考虑酶作用的防止,包括使酶钝化(热烫等),使用酶抑制剂(SO2、食盐、亚硫酸盐等),隔绝氧(切丝马铃薯浸水),调整pH(使pH<3),用VC处理(使褐色物质还原)等措施皆可以防止酶的褐变。 三是由空气中氧的作用引起的食品腐败变质如油脂的氧化酸败、维生素的氧化变质、色素的氧化变色等,天然油脂在空气中自发进行氧化作用,发生酸臭和口味变苦的现象,称为酸败(或称蛤败),原因是脂肪中不饱和酸被空气中的氧徐徐氧化,生成过氧化物,过氧化物继续分解产生低级的醛和羧酸,这些物质使脂肪产生令人不快嗅觉和味觉。它的变质机理是,不饱和酸可被空气中的氧徐徐氧化,这种氧化通常称为自动氧化。油脂,尤其是含有大量不饱和酸的油脂易被氧化,而随着氧化的进行,营养价值下降,最后产生毒性。人体摄取酸败油脂会引起腹痛、腹泻、呕吐等急性中毒症状,若长期微量摄取,会引起肝硬化、动脉硬化等症。这类食品腐败变质主要考虑油脂酸败的防止,可以使用抗氧化剂,包括天然抗氧化剂和人工抗氧化剂,天然抗氧化剂主要有:生育酚、抗坏血酸、芝麻酚茶多酚、愈创木脂、植酸。合成抗氧化剂主要有:丁基羟基茴香醚(BHA)、二丁基羟基甲苯(BHT)、没食子酸丙脂、叔丁基对苯二酚。抗氧化剂在实际使用中,可将几种抗氧化剂联合使用,可达到增效的目的。另外,某些酸性化合物,如抗坏血酸、柠檬酸、磷酸等,它们本身抗氧化能力不

引起食品腐败的原因

引起食品腐败的微生物 ——热杀菌需关注的微生物 细菌 需氧性芽孢杆菌和厌氧性梭状芽孢杆菌中嗜热性(最适生长温度55℃)和嗜温性菌(最适生长温度37℃)都能引起食品腐败。它们都能产生芽孢,对热的抵抗力特别强,是加热保藏食品(如罐藏食品)的主要腐败菌。非芽孢杆菌由于不产生芽孢,其热抵抗力弱,是新鲜食品和冷藏食品的常见腐败菌。当保藏食品因加热不足或密封不良时,非芽孢杆菌亦能引起其腐败变质。 嗜热脂肪芽孢杆菌(平酸菌) 属嗜热性需氧芽孢杆菌,但兼有厌氧的特性。其最低生长温度为28℃,最高生长温度70~77℃。它在pH≥5的食品中生长,使食品中糖类分解而产酸(乳酸、甲酸、醋酸),不产气(有时在含氮物质的罐头食品中微量产气),使汤汁呈现浑浊并有酸味和异味,是引起低酸性罐头食品的典型平酸菌之一,通常在青豌豆、青刀豆、芦笋、蘑菇、红烧肉、猪肝酱等罐头中生长而引起腐败。由于罐头外观还是正常、罐底和盖仍是平的,但内容物已变酸,故称平盖酸败。其耐热性D值(指在121.1℃下减少菌数90%所需要的时间)高于嗜温菌。 凝结芽孢杆菌(平酸菌) 属嗜热性需氧芽孢杆菌,为兼性厌氧。最低生长温度为28℃,最高生长温度55~60℃,最低生长pH为4.0,因此不仅引起低酸性食品变败,还能在番茄汁酸性食品产酸(乳酸)、不产气,并使食品变味,也是典型平酸之一。在青刀豆、蘑菇、芦笋、笋片、豆芽菜、茄汁什锦蔬菜、番茄制品和肉类罐头中生长而引起腐败。 嗜热解糖梭状芽孢杆菌 具有嗜热和厌氧特性,生长温度在43~71℃,最适生长温度为55~62℃。无分解蛋白质能力,但能分解碳水化合物,在产酸(乳酸)的同时并有大量气体产生,主要是二氧化碳和氢气,可引起pH≥4.5的食品酸败,特别是在低酸性蔬菜罐头内生长繁殖后,使罐头膨胀,甚至爆裂,内容物酸度增加并常常带酪酸臭味。其芽孢的耐热性很高。由于在通常室温下不能生长,当产品在高温中存放,如热带地区或保温售货箱中,才发生此类菌引起的腐败变质。 生芽孢梭状芽孢杆菌 属嗜温性厌氧菌。生长温度在20~50℃,最适生长温度在37℃左右。其分解蛋白质能力很强,能使动物肌肉组织消化并变黑,能分解一些糖类,所引起的变质,均发

2019年中考生物专题复习 食品腐败的主要原因与保存方法(无答案)

食品腐败的主要原因与保存方法 一、选择题 1. ( 2分) 长期保存香菇、木耳的一般方法是() A. 脱水法 B. 巴氏消毒法 C. 添加防腐剂 D. 腌制法 2. ( 2分)下列食品与其发酵所利用的微生物对应正确的是() A. 香醋﹣﹣青霉菌 B. 酸奶﹣﹣醋酸菌 C. 酱油﹣﹣乳酸菌 D. 面包﹣﹣酵母菌 3. ( 2分) 防止食品腐败的主要原理是() A. 让细菌和真菌感染食品 B. 不让细菌和真菌接触食品 C. 把食品内的细菌或真菌杀死或抑制它们的生长和繁殖 D. 将食品在感染病菌前进行真空处理 4. ( 2分)日常生活中对微生物的应用非常普遍,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酿酒时要常开盖,保证酵母菌的活性,有利于酒精的形成 B. 利用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发酵形成醋酸来制作醋 C. 青霉菌产生的青霉素能杀死细菌,因此可以对患者大量使用 D. 腌肉长时间不易腐烂,是由于盐分多会抑制细菌的生长 5. ( 2分) 夏天,宾馆的厨师常常把许多做好的菜肴用保鲜膜盖好,放在冰箱中冷藏,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 A. 抑制细菌繁殖 B. 不让营养流失 C. 防止水分蒸发 D. 保持菜肴的形状和颜色 6. ( 2分) 微生物对人类有害的一面表现在() A. 参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B. 用于酿酒、制作食品 C. 使食品腐败 D. 用于制药 7. ( 2分) 新鲜水果用保鲜袋包装,可延长贮藏时间,主要原因是() A. 减少水分散失 B. 减少果皮损伤 C. 抑制呼吸作用 D. 保持温度恒定 8. ( 2分) 在夏天,香蕉、西瓜、香梨等水果容易腐烂变质,引起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含水量和含糖量过高 B. 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的入侵 C. 贮藏方法不正确 D. 过度使用化肥、农药 9. ( 2分) 夏天蔬菜和水果很容易腐烂,人们常将果蔬用保鲜袋封好放人冰箱冷藏。原因是() A. 低温抑制细菌的繁殖 B. 缺氧抑制细菌的呼吸 C. 缺水抑制细菌的繁殖 D. 冰箱能杀灭细菌 10. ( 2分) 将食品放在冰箱中能较长时间保存的原因是() A. 冰箱中无空气 B. 冰箱中无微生物 C. 低温抑制了微生物在食品中的生长和繁殖 D. 低温杀死了食品中的微生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