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表与问卷的区别比较个人认为比较全面的!

量表与问卷的区别比较个人认为比较全面的!
量表与问卷的区别比较个人认为比较全面的!

量表与问卷的区别比较

简单来说,问卷就是一堆问题的集合,谁都可以编。而里面的问题可以是任何类型的,可以是开放式的,也可以是选择题,也可以是排序题,也可以是填空题。但是因为编写自由,所以数据处理比较困难而量表是经过标准化的测量工具,一个量表的编制是很困难的,一般要几年的时间,要做许多的数据收集工作。而因为编写很严格,所以数据处理非常容易。量表还涉及到信度和效度的问题,都需要经过长期检验,并得到广泛认可才可以正式使用。而量表编制过程中,经常会用问卷来收集数据,是一个辅助手段。所以说主要区别就是严格程度,规范程度,标准化程度。我们是不可能编制出量表的,但可以很容易地编出问卷。

量表和问卷的最大不同在于量表的编制,实测等都比问卷要严格很多,更为标准化。但一般而言,一个问卷的编制也有一定的要求,也是根据一定的目的,查阅资料,通过一定的方法编制的。严格来讲,心理学上的大部分是问卷,而非量表,但通常,我们也可把心理学上经过一定的标准化程度的问卷叫做量表。

总的来说,量表也是问卷的一种,只是量表是有一定的信度,效度,比较权威。问卷我们大家都可以编,只是代表性不强,要编制出有效的量表很难

量表

一、量表编制的架构需要理论依据

量表的编制架构需要理论依据。如构建《小学生学习意志量表》框架,需要以心理学关于意志品质的理论为依据:如心理学将意志品质界定为:“意志的自觉性”、“意志的果断性”、“意志的坚持性”、“意志的自制性”等为依据,建构一份四个分量表的《小学生学习意志量表》。

二、量表要求对架构的构成因素做出明确定义

要求构成总量表的各分量表都要进行明确的定义。如《小学生学习意志量表》有四个构成因素都进行明确的定义,形成四个分量表。如心理学关于“意志的自觉性”的定义,是指“为了达到预期目标,而自觉主动的采取行动,即使遇到困难也能勇往直,克服困难完成任务”,根据意志自觉性的定义,就可构建《小学生学习意志自觉性分量表》。

根据“意志的果断性”的定义:是指“在需要行动的时候,能立当机立断采取行动,毫不犹豫的做出采取行动的决策,而在不需要采取行动的时候,又能立即停止或改变行为为决策”,可构建《小学生学习意志果断性分量表》。

根据“意志坚持性”的定义:指“能长时间的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毅力

于完成预定任务的行动上,即能较长时间内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困难坚持完成任务),构建《小学生学习意志坚持性》分量表。

根据“意志自制性”的定义:指“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行动,既能克制自己的情绪和冲动,表现出应有的忍耐性,又能迫使自己排除干扰坚持执行完成任务”,构建《小学生学习意志自制性分量表》。

四个分量表的定义,就是总量表《小学生学习意志量表》的定义。如果一个量表没有分量表,则直接定义总量表。

三、量表以各个分量表(每个题目)为单位计算分数

如上所述《小学生学习意志量表》有四个分量表,以分量表为单位计算分数,就是先计算出每个分量表的分数(每个题目的分断之和),取得每个分量表的测量结果(如果没有分量表,则直接计算量表每个问题的结果);再将每个分量表的分数相加,得到总量表的测量结果。

四、量表测量的结果用分数表示,可以累加

小学生学习意志量表,四个分量表每个题目的得分相加,就是该分量表的测量结果。四个分量表的得分之和,就是总量表的测量结果。

量表测量结果具有可加性。

五、量表的测量结果,可进行平均数、标准差、相关系数等统计处理

如“学习意志坚持性”等四个分量表及总量表,均可计算学生个体测量结果的平均数、班级平均数、标准差和关系数等。

六、量表的测量结果,适宜于进行t统计检验,

t检验是一种小样本差异显著性检验方法。

问卷

一、问卷编制的架构只需要主题

设计问卷架构则只需要列出主题。如《小学生学习意志问卷》,只要理清问卷的主题,如列出”坚持学习”、“克服主观生理心理困难”、“克服环境造成的困难”完成学习任务,根据主题列出框架(提纲),就可以设计问题了,最后将问题进行编排就可拿出问卷初稿

二、问卷不要求对架构的构成因素进行定义

问卷不要求对框架的构成因素进行定义,只要紧扣主题编制问题就可

以了。

三、问卷以各个题目为单位计算次数

问卷测量的结果,以各个题目为单位计算的,用回答某一答案的人次表示测量结果,如回答“完全符合”的有多少人(次),回答“比较符合”、“不太符合”、“不符合”的各有多少人(次)等。

四、问卷的测量结果用次数表示,不能累加

问卷不能将第一个题目回答“完全符合”的人(次如20),与第二个题目回答“完全符合”的人(次如30)相加得出50人次的结果。也不能将同一题目回答“比较符合”与“不太符合”的人(次)相加得出“完全符合”的结果。

五、问卷的测量结果,只能用次数、比率(百分比)处理

如只能用有多少人(次)选择了“完全符合”,选择“完全符合”的人娄占百分之几等表示,不宜用学生个体回答“完全符合”、“”、……的平均数;班级学生回答“基本符合”……的平均精心策划是多少,也不适于计算标准差和相关系数。

六、问卷的测量结果,适宜用卡方(X2)检验

X2是一种检验观察次数分配与理论次数分配差异的显著性方法,它还能对非连续性的计数资料进行检验。

在推断统计方面,较适宜用t检验。

量表与问卷的区别比较

量表与问卷的区别比较 量表 一、量表编制的架构需要理论依据 量表的编制架构需要理论依据。如构建《小学生学习意志量表》框架,需要以心理学关于意志品质的理论为依据:如心理学将意志品质界定为:“意志的自觉性”、“意志的果断性”、“意志的坚持性”、“意志的自制性”等为依据,建构一份四个分量表的《小学生学习意志量表》。 二、量表要求对架构的构成因素做出明确定义 要求构成总量表的各分量表都要进行明确的定义。如《小学生学习意志量表》有四个构成因素都进行明确的定义,形成四个分量表。如 心理学关于“意志的自觉性”的定义,是指“为了达到预期目标,而自觉主动的采取行动,即使遇到困难也能勇往直,克服困难完成任务”,根据意志自觉性的定义,就可构建《小学生学习意志自觉性分量表》。 根据“意志的果断性”的定义:是指“在需要行动的时候,能立当机立断采取行动,毫不犹豫的做出采取行动的决策,而在不需要采取行动的时候,又能立即停止或改变行为为决策”,可构建《小学生学习意志果断性分量表》。 根据“意志坚持性”的定义:指“能长时间的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毅力于完成预定任务的行动上,即能较长时间内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困难坚持完成任务),构建《小学生学习意志坚持性》分量表。 根据“意志自制性”的定义:指“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行动,既能克制自己的情绪和冲动,表现出应有的忍耐性,又能迫使自己排除干扰坚持执行完成任务”,构建《小学生学习意志自制性分量表》。 四个分量表的定义,就是总量表《小学生学习意志量表》的定义。如果一个量表没有分量表,则直接定义总量表。 三、量表以各个分量表(每个题目)为单位计算分数 如上所述《小学生学习意志量表》有四个分量表,以分量表为单位计算分数,就是先计算出每个分量表的分数(每个题目的分断之和),取得每个分量表的测量结

调查问卷与量表的编制及分析方法

调查问卷与量表的编制及分析方法 一、问卷与量表的差异 「问卷与量表」都是研究者用来搜集数据的一种技术,也可以说是对个人行为和态度的一测量技术。它的用处在于量度,特别是对某些主要变项的量度。虽然问卷和量表都是可以用来搜集数据,但这两者基本上还是有一些差异存在的: 一、在编制架构上的差异 (一)量表需要理论的依据,问卷则只要符合主题即可。 通常量表的编制都是根据学者所提的理论来决定其编制的架构,譬如若要编制教练的领导行为量表时,可根据运动心理学者Chelladurai & Carron的运动情境领导理论来编制。此项理论将教练的领导行为分为「训练和教学的行为」、「民主的行为」、「权威的行为」、「社会支持的行为」及「奖励及赞赏的行为」等五个向度,因此编制者可依照这五个向度编成一份有五个分量表的领导行为量表。然而在编制问卷时,只要研究者先将所要研究的主题厘清,并将所要了解的问题罗列出来,然后依序编排即可。 (二)量表的各分量表都要有明确的定义,问卷则无此要求。 在编制量表时,若没有分量表,编制者就直接将此量表的定义加以说明。若所编制的量表包含有若干个分量表,各个分量表亦需将其定义加以界定清楚。一方面让编制者在编题时能切合各个分量表的主题,另一方面是让阅读者能了解此量表的各个分量表究竟是做何解释。 二、在计分上的差异 (一)量表是以各个分量表为计分的单位,问卷是以各题为单位来计次。 假如一个量表有若干个分量表,其计分的方式是以各个分量表为单位。由于量表通常是以点量尺的型式呈现,研究者只要将分量表中每一题的分数相加即可。问卷则和量表不同,它是以单题为计算单位,亦即是以每一题的各个选项来计算其次数。 (二)量表的计算单位是分数,而问卷的计算单位是次数。 由于量表是将各题的分数相加而得到一个分数,因此所得的分数是属于连续变量。而问卷是以各题的选项来计次,所得的结果是各个选项的次数分配,此乃属于间断变数。 三、在统计分析上的差异

量表与问卷的区别比较个人认为比较全面的

量表与问卷的区别比较 简单来说,问卷就是一堆问题的集合,谁都可以编。而里面的问题可以是任何类型的,可以是开放式的,也可以是选择题,也可以是排序题,也可以是填空题。但是因为编写自由,所以数据处理比较困难而量表是经过标准化的测量工具,一个量表的编制是很困难的,一般要几年的时间,要做许多的数据收集工作。而因为编写很严格, 所以数据处理非常容易。量表还涉及到信度和效度的问题,都需要经过长期检验,并得到广泛认可才可以正式使用。而量表编制过程中,经常会用问卷来收集数据,是一个辅助手段。所以说主要区别就是严格程度,规范程度,标准化程度。我们是不可能编制出量表的,但可以很容易地编出问卷。 量表和问卷的最大不同在于量表的编制,实测等都比问卷要严格很多,更为标准化。但一般而言,一个问卷的编制也有一定的要求,也是根据一定的目的,查阅资料, 通过一定的方法编制的。严格来讲,心理学上的大部分是问卷,而非量表,但通常,我们也可把心理学上经过一定的标准化程度的问卷叫做量表。 总的来说,量表也是问卷的一种,只是量表是有一定的信度,效度,比较权威问卷我们大家都可以编,只是代表性不强,要编制出有效的量表很难 量表 一、量表编制的架构需要理论依据 量表的编制架构需要理论依据。如构建《小学生学习意志量表》框架,需要以心理学关于意志品质的理论为依据:如心理学将意志品质界定为:“意志的自觉性”、“意志的果断性”、“意志的坚持性”、“意志的自制性”等为依据,建构一份四个分量表的《小学生学习意志量表》。 二、量表要求对架构的构成因素做出明确定义 要求构成总量表的各分量表都要进行明确的定义。如《小学生学习意 志量表》有四个构成因素都进行明确的定义,形成四个分量表。如心理学关于“意志的自觉性”的定义,是指“为了达到预期目标,而自觉主动的采取行动,即使遇到困难也能勇往直,克服困难完成任务”,根据意志自觉性的定义,就可构建《小学生学习意志自觉性分量表》。 根据“意志的果断性”的定义:是指“在需要行动的时候,能立当机立断采取行动,毫不犹豫的做出采取行动的决策,而在不需要采取行动的时候,又能立即停止或改变行为为决策”,可构建《小学生学习意志果断性分量表》。 根据“意志坚持性”的定义:指“能长时间的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毅力 于完成预定任务的行动上,即能较长时间内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困难坚持完成任

最新量表与问卷的区别资料

经常有人问我,调查问卷和量表有什么区别?尤其是在做社会调查研究或毕业论文的时候,下面我简单谈谈几点: 一、编制的依据和目的上的区别 量表以理论和构念为依据,而问卷以研究目的为依据。 量表的编制需要以一定的理论和概念含义为基础,例如性格的内向和外向,可以根据荣格的性格理论中有关内向和外向的特点来选择一些典型的行为然后编制。 而调查问卷只以调查研究的内容为依据,我想调查年龄、性别、收入、性格的自我评价等都可以。不一定具有特定的理论依据。 此外,量表往往测量的是某一个概念主题或结构,量表的各个内容之间都与此主题相关,或者是这个主题的某个成分。而问卷则比较分散,想要调查了解什么,就设计什么题目,这些题目之间不一定具有共同的含义和联系。 二、答题和计分方法上的区别 量表的答题方式是统一的,每个题目的答案选项数量和答题方式是一样的,例如都是五点量表。而问卷则不一定,问卷中不同的题目可以设置不同数量的选项以及不同的答题方式。此外,量表都是单选题,而问卷则单选、多选和开放题都有。 三、在统计分析方法上的区别

量表一般可以用来做因子分析,然后形成不同的因子分。对于因子分,由于是连续变量,因此可以做各种高级的统计,例如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等。 问卷的题目是分散的,只能对单个题目进行分析,并且都是描述性统计(分析频率、得分范围、平均值等),部分题目可以进行卡方检验。 四、标准化程度的区别 量表从编制和测量统计分析过程都是标准化和数量化的,一般需要经过试测、初测、正式测试等多个环节,并经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及验证性因子分析)以及信效度分析之后才形成的。科学性比较高。 而问卷一般只是前期编制时对题目的一些修改之后直接形成的,中间没有标准化的项目分析、因子分析以及信度、效度分析之类的 61-49=12 61+17=78 99-67=32 80-19=61 27-5=22 37+14=79+6=50-16=35-12=82-77= 59-9=49+6=31+24=18-7=77-52= 15+72=43-21=49+18=23+67=91-29= 55+11=45-33=

(完整版)问卷量表项目分析

项目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检验编制的量表或测验个别题项的适切或可靠程度,它与信度检验的差异在于信度检验是检核整份量表或包含数个题项的层面或构念的可靠程度。 预试问卷施测完后,要进行预试问卷项目分析、效度检验、信度检验,以作为编制正式问卷的依据。项目分析的检验就是探究高低分的受试者在每个题项的差异或进行题项间同质性检验,项目分析结果可作为个别题项筛选或修改的依据。 项目分析基本理念 为了得知测验的可行性与适切性,常会分析测验的难度、鉴别度与诱答力。在试题分析中,将测验总得分前25%至33%设为高分组,测验总得分后25%至33%设为低分组,然后算出高低两组在每个试题答对人数的百分比,根据高低分组在每个试题答对人数的百分比算出试题的难度与鉴别度。 难度公式为:P = ( P H + P L ) / 2 鉴别度指数为:D = P H - P L 其中P为试题的总难度,P H代表高分组在某个题项答对人数的百分比,P L代表低分组在某个题项答对人数的百分比,D为鉴别度指数,每天试题的难度指标是高分组答对人数百分比加上低分组答对百分比的平均数。P值愈大表示题目愈容易,有愈多的受试者答对该试题;相对的,P值愈低或愈小表示题目愈困难,答对该试题的受试者愈小,难度指标值介于0至1之间,愈接近0表示个别试题的难度愈高,愈接近1表示个别试题愈简单,当难度指标值为0.50时,表示答对与答错的人数各占受试者的一半,即该试题难易适中,一份较佳的成绩测验应是大部分的试题的P值介于0.2至0.8之间。难度指标值以答对百分比来表示,因而变量性质属于次序尺度,且难度指标值不能进行四则运算。 鉴别度表示的是高分组答对的百分比与低分组答对百分比的差异值,分析试题鉴别度指标值的主要目的在于判别试题是否具有区别受试者能力高低的功能。一份具鉴别度的测验,其个别题项所显示的是高分组在该试题答对的百分比要高于低分组在该试题答对的百分比,鉴别度指标值介于-1.00至1.00之间,当鉴别度指标值为负数值,表示个别试题不具有鉴别度;当鉴别度指标值为正值,且其数值愈大,代表题项的鉴别度愈高,较佳试题的鉴别度,其D值最好在0.3以上。当受试者测验得分的分布为正偏态时,多数受试者的得分会偏低,表示测验试题题项的难度较高;相对的,当受试者测验得分分布为负偏态时,多数受试者的得分会偏高,表示测验试题题项的难度较低,此二种情形所求出的题项鉴别度均不高,具有较佳鉴别度的试题,其难度指标值大约是0.50,即难易适中的题项,其鉴别度最高。

问卷与量表的差异

问卷与量表的差异 问卷与量表的差异 「问卷与量表」都是研究者用来搜集数据的一种技术,也可以说是对个人行为和态度的一种测量技术。它的用处在于量度,特别是对某些主要变项的量度。虽然问卷和量表都是可以用来搜集数据,但这两者基本上还是有一些差异存在的: 一、在编制架构上的差异 (一)量表需要理论的依据,问卷则只要符合主题即可。 通常量表的编制都是根据学者所提的理论来决定其编制的架构,譬如若要编制教练的领导行为量表时,可根据运动心理学者Chelladurai & Carron的运动情境领导理论来编制。此项理论将教练的领导行为分为「训练和教学的行为」、「民主的行为」、「权威的行为」、「社会支持的行为」及「奖励及赞赏的行为」等五个向度,因此编制者可依照这五个向度编成一份有五个分量表的领导行为量表。然而在编制问卷时,只要研究者先将所要研究的主题厘清,并将所要了解的问题罗列出来,然后依序编排即可。 (二)量表的各分量表都要有明确的定义,问卷则无此要求。 在编制量表时,若没有分量表,编制者就直接将此量表的定义加以说明。若所编制的量表包含有若干个分量表,各个分量表亦需将其定义加以界定清楚。一方面让编制者在编题时能切合各个分量表的主题,另一方面是让阅读者能了解此量表的各个分量表究竟是做何解释。 二、在计分上的差异 (一)量表是以各个分量表为计分的单位,问卷是以各题为单位来计次。 假如一个量表有若干个分量表,其计分的方式是以各个分量表为单位。由于量表通常是以点量尺的型式呈现,研究者只要将分量表中每一题的分数相加即可。问卷则和量表不同,它是以单题为计算单位,亦即是以每一题的各个选项来计算其次数。 (二)量表的计算单位是分数,而问卷的计算单位是次数。 由于量表是将各题的分数相加而得到一个分数,因此所得的分数是属于连续变量。而问卷是以各题的选项来计次,所得的结果是各个选项的次数分配,此乃属于间断变数。 三、在统计分析上的差异 (一)量表在描述统计方面有平均数、标准差、积差相关;在推论统计方面有t验验、变异数分析、共变量分析、迥归分析等。 (二)问卷在描述统计方面有次数分配、百分比;在推论统计方面有χ2考验(如适合度考验、百分比同构型考验、独立性考验、改变的显著性考验等)。 二、问卷编制的方法 一、问卷编制的步骤 研究者在编制问卷时,可依三个步骤进行:确定主题、搜集数据、编制题目。 (一)确定主题 问卷编制的内容应和所要调查的目的一致,譬如若要了解台北市民参与慢速垒球活动的情形,所编制的题目就应和慢速垒球的活动有关。 (二)搜集资料 假如要了解市民参与慢速垒球活动的情形,首先需要知道台北市的慢速垒球活动是如何运作。编制者可至台北市慢速垒球协会访问相关的工作人员,或是至垒球活动的现场了解会员参加活动的情形。这些数据都可供编制者在编制问卷时参考用。 (三)编制题目 编制者在搜集有关的资料后,即可将各项资料整理并编拟出题目。所编的题目可分为人

李克特量表问卷设计

李克特量表: 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是属评分加总式量表最常用的一种,属同一构念的这些项目是用加总方式来计分,单独或个别项目是无意义的。它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李克特于1932年在原有的总加量表基础上改进而成的。该量表由一组陈述组成,每一陈述有"非常同意"、"同意"、"不一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五种回答,分别记为5、4、3、2、1,每个被调查者的态度总分就是他对各道题的回答所得分数的加总,这一总分可说明他的态度强弱或他在这一量表上的不同状态。 简介: 李克特量表在心理学上的读法相似于'lick-urt' 与'lie-kurt'之间(虽然前者的读法是取自于建立此量表的人的姓氏),是一种心理反应量表,常在问卷(英语:questionnaire)中使用,而且是目前调查研究(survey research)中使用最广泛的量表。当受测者回答此类问卷的项目时,他们具体的指出自己对该项陈述的认同程度。此量表是由Rensis Likert所建立。 李克特量表形式上与沙氏通量表相似,都要求受测者对一组与测量主题有关陈述语句发表自己的看法。它们的区别是,沙氏通量表只要求受测者选出他所同意的陈述语句,而李克特量表要求受测者对每一个与态度有关的陈述语句表明他同意或不同意的程度。另外,沙氏通量表中的一组有关态度的语句按有利和不利的程度都有一个确定的分值,而李克特量表仅仅需要对态度语句划分是有利还是不利。

五点选项: 理清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和李克特选项(Likert item)的区别是重要的。李克特量表是使用各种李克特选项的总称。因为李克特选项,常常是一个视觉化量表(例如,在一个题目上的一条水平线,让受测者以画圈或点选的方式回答),这些选项有时也称为量表。但是,这容易造成混淆,因此,比较好的做法是,李克特选项专指一个单独的选项。 一个李克特选项是一个陈述。受测者被要求指出他或她们对该题目所陈述的认同程度,或任何形式的主观或客观评价。通常使用五个回应等级,但许多计量心理学者(psychometrician)主张使用7或9个等级。一项最近的实证研究指出,5等级、7等级和10等级选项的数据,在简单的资料转换后,其平均数、变异数、偏态和峰度都很相似。例如李克特的五等选项的: 1.强烈反对 2.不同意 3.既不同意也不反对 4.同意 5.坚决同意李克特量表是有两个极端的量化方法,衡量一个陈述的正面或负面回答。当中间选项“无意见”不能用时,有时会使用四等量表──一个强迫选择(英语:forced choice)的方法。李克特量表也许会受到几种因素干扰而失真。受测者也许会回避勾选极端的选项(趋中倾向的偏差);对陈述的习惯性认同(惯性偏差);或试着揣摩并迎合他们自己或他们的组织希望的结果(社会赞许偏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