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描述性翻译研究的理论地位和意义

论描述性翻译研究的理论地位和意义
论描述性翻译研究的理论地位和意义

翻译硕士考研真实个人经验

翻译硕士考研真实个人经验 感谢凯程郑老师对本文做出的重要贡献 成绩出来了,看到拟录取那三个字,一下子平静了。想想从去年6月份,到现在,一年而已,却觉得考研的岁月倏忽而过,早成了很遥远的过去。现在整日玩乐enjoy毕业季的心情,一下子不知道该怎么兑现这个要写考经的承诺。因为每次回想,记起来的全是零零碎碎的片段,那些和研友们一起吐槽一起叹息的镜头,那些一个人趴桌上不想坚持的时光,那些个早上起不来的日子,那条飞奔而去抢座位的路。学姐又在煽情,写个考经废话太多了。 好吧,先报一下初试成绩,我考的是北外翻译硕士(MTI)的笔译专业,初试有四科:政治(65),法语(84),翻译基础(专业课一)(105),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专业课二)(120),总分374。不知道大家晓不晓得北外复试的时候只用两门专业课的成绩,我的专业课成绩加起来是225,不是很好,属于中等吧,因为复试的时候听说还有240+的,所以我不是什么大牛,大三的时候考过一次二级笔译,实务也没有及格,考研的时候只想报个自己向往的学校,所以就选了北外,但是心里一直没底,能做的也只有咬牙坚持,一步一步的慢慢走,只是感谢那时候的坚持,才能有现在的安生日子。 一、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 百科知识是专业课之一,满分150分,25个名词解释,每个2分,一篇应用文写作40分,一篇大作文60分。百科是我考得最好的一科,但也是考试之前我最没底的一科,因为我自己知识面很窄,也没有读过很多书,历史也学得不好,想想就打怵。但这一科,按我自己的经验,绝对可以好好复习准备提高成绩。因为好好分析真题就发现,北外的百科虽然是名词解释,但并不是特别难,主要侧重历史文化方面,所以我的复习方法是各个击破,用过的书有中国历史,世界通史,中国文学史,世界文学史,中国古代史,就是这些类的书,不一定非要用哪本,但看的时候一定要把可能考到的人物,术语等做好笔记,等考前就靠你的笔记了。虽然百科很exclusive,但好好复习一定能涵盖考点。【插播广告:既然这一科我考的还拿得出手,笔记又很重要,所以学姐想卖掉自己的笔记资料,我的笔记全是词条,即名词冒号后加我整理的解释答案,一共整理了一个大笔记本,一个小笔记本,包括世界历史中国历史世界文学史中国文学史等,售价100。13年的百科里名词解释部分,90%我都复习到了,所以笔记还是很有用的,不过不排除13年题目偏简单的原因~】但是想提醒大家,只看笔记的话应该印象不怎么深刻,大家还是把这些书看看,做到重点心里有数,然后背诵我的笔记,效果应该不错。 应用文写作和大作文部分,我真心没怎么上心,就是应用文熟悉一下各种类型的写作方法,大作文我考试之前练过4,5次,找找手感。 二、翻译基础 翻译基础是专业课之一,满分150,对于注重专业课成绩的北外来说更是重要。北外的翻译基础考试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短语翻译,汉译英英译汉各15个,每个1分;第二部分是英译汉,60分,共两篇,每篇的字数在200字左右;第三部分是汉译英,60分,共两篇,每篇字数也是200-300字。 先说说短语翻译吧,短语翻译一共30分,希望大家好好研究北外的真题,就会发现北外出题很喜欢时事,政经类的词汇,还有一些很热的词汇,比如13年就考到了“屌丝”“富二

翻译原则:翻译的忠实性原则教学教材

翻译原则:翻译的忠 实性原则

翻译的忠实性原则 在古今中外的翻译活动中,“忠实性”始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法国著名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爱德蒙·加里说过,翻译的“忠实性”问题像一条主线贯穿了数千年的翻译历史,有关翻译的种种争论都是因“忠实性”而起的。当今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就曾经说过,翻译的实质在于用最贴切最自然的语言等效地传达原语的信息;首先是内容,其次是形式。在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严复在《天演论》译著中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从以上的例子不难看出,翻译理论家或者翻译家,无论中西,都遵循着“忠实性”的原则。因此,忠实性原则在翻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个原则进行进一步分析: 一、直译与意译 直译和意译是两种基本的翻译方法,其目的都是为了忠实地表达原作的思想内容,再现原作的艺术效果。所谓直译就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所谓意译,就是只保持原文内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如果译文的语言与原文的语言常常拥有相同的形式来体现同样的内容,并能产生同样的效果,这样的情况下采用直译好些。例如: 例1:“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译文:The moon is bright,the star is scattered./The crows fly south…(直译)

The stars are dimmed by the brightness of the moon, /southward fly a flock ravens. (意译) 许多人都会认为这样的文体采用意译会好得多。但是不难看出,直译的译文不仅与原文的格式相同,还能让读者感受到那种月光皎洁的星空,能让人身临其境。而意译的译文表面上看起来文字是比较优美,但是却很难让人感受到那种氛围,效果不如直译来得好。 例2:He's poor as a church mouse. 译文:他穷得像教堂的老鼠。(直译)他穷得像叫花子。(意译) 从字面意思看来,这两种翻译都可以。“教堂的老鼠”跟“叫花子”都是来形容他的穷的。但是,在西方,教堂比较普遍,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而在我们中国,教堂并不常见,有些人就不能理解教堂的老鼠跟穷有什么直接的关联,这样就不能让读者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而叫花子却人人皆知,这样对于理解穷成什么样就简单多了。 二、功能的忠实性 功能的忠实性就是要使译文忠实于原文,关键要在功能上忠实于原文,即原文具有什么样的功能,译作也尽量具有这种功能。英国比特·纽马克认为语言有六种功能:(1)表情功能,表达信息源(作者、说话者)的思想感情;(2)信息功能,反映语言以外的现实世界;(3)祈使功能,使读者去感受、思索、行动,换言之,它使读者作出文本所期望的反映;(4)美感功能,使感官愉悦;(5)应酬功能,

认知语言学概念化视角下的翻译主观性

认知语言学概念化视角下的翻译主观性 摘要:本文以Langaeker的“意义概念化”为理论基础,论述了在识解实现过程中翻译的主观性体现。本文以《荷塘月色》的四个英语译文作为语料,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了主观性在翻译认知活动中的主要体现。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概;概念化;翻译主观性;《荷塘月色》 所谓翻译,是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奈达这一经典的对翻译的定义揭示了“意义”在翻译中的重要性。翻译可以理解为译者将一种语篇所表达的意义通过认识和理解后用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一个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两个部分就是意义以及理解意义的过程。 Langaoker于1987年提出“意义概念化”这一观点,强调了人的因素,解释了翻译的主观性。为解释概念化,Langacker提出了“识解”这一表达认知能力的概念。在《认知语法基础》一书中,他将“识解”定义为“用不同方法理解同一事态的能力”,包括辖域、背景、视角、凸显、详略度等五个方面。在译者确定不同的辖域与背景,选择不同视角,凸显不同焦点且利用不同详略度来翻译原文时,译文就会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差异,这也就是翻译主观性的体现。在写景散文中,由于其自身行文特点,这种差异存在的情况更为普遍。本文选择以杨宪益和戴乃迭、朱纯深、李明以及王椒升四位翻译学家之《荷塘月色》的译本为预料,通过对比分析,探析主观性在翻译认知活动中的主要体现。 一、辖域和背景 辖域是指表达式所涉及的相关经验和被激活的概念域配置。理解一个表达式的意义或结构需要相关的经验,并且需要另外一个或者多个表达式的意义或结构作为背景,与我们常说的百科知识常识有关。在《荷塘月色》四个译文中,对辖域和背景的主观性体现主要在对以下词汇的翻译上: (1)我悄悄批上大衫,带上门出去。 对于此处的“带”字的理解不仅需要通过上下文寻找信息,还需要了解散文撰写时期“带上门”的含义。“带上门”在现在可以理解为两个意思,一为关门,二为将门虚掩。通过上下文猜测,若为关门,则可能发出较大的声响,而作者使用了“悄悄地”这一副词来修饰“带”,表明作者极有可能只是将门虚掩,以防关门的声音吵到妻儿。在四个译本中,有两个译本使用的是“close the door”,另外两个使用的是“leave the door Dn the latoh”,说明后者可能更熟悉作者当时的生活情景。 (2)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此处根据上文的意思,“热闹”是指在这个安静的夜晚,“树上的蝉”和“水里

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浅析

2008 年6 月 第10 卷/ 第6 期/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JOURNAL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 J un. 2008 Vol. 10 No. 6 收稿日期:2008 - 02 - 16 作者简介:陈凯(1978 - ) , 女, 河北保定人, 助教, 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张建辉(1980 - ) , 男, 河北保定人,助教, 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浅析 陈凯, 张建辉 (保定学院, 河北保定071000) 摘要:彼得·纽马克撰写了多部翻译理论著作,将翻译文本类型进行分类,提出了语义翻译、交际翻译 的概念,同时他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了进一步扩充———提出了关联翻译法,为国内外译界提供了很好的指导, 为繁荣译论做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 中图分类号: H 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413X(2008) 06 - 0142 - 03 彼得·纽马克,英国当代翻译家、翻译理论家, 其翻译理论简明扼要,短小精悍,与奈达的卷帙浩繁 相得益彰。和奈达一样,纽马克运用现代语言学来 分析和解决具体的翻译问题。他认为译论“源于比 较语言学,在语言学的范畴内,主要涉及语义学;所 有语义学的问题都与翻译理论有关”,同时,他承认 语言的平等性和可译性,认为翻译既是科学,也是艺 术和技巧,针对不同种类的文本,译者要采用不同的 翻译方法,力图使译作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应尽 量等同于原作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1 ] 。下面本文 将就其主要的译论观点进行简析,以求对纽马克的 翻译理论有个更深层次的了解。 一、文本类型分类 在纽马克看来,翻译就是文本的翻译,研究翻译 不能离开文本。因此,纽马克根据Buhler 的语言功 能理论将所有的文本划分为三大范畴:表达型文本、 信息型文本和号召型文本。 (一) 表达型文本 在表达型文本中,如文学作品、私人信件、自传 和散文等,其核心思想是表情达意,作者独特的语言 形式和内容应同等重要。因此,这样的文本强调原 作者的权威,不会去考虑读者的反应。典型的表达 型文本包括:1. 严肃的文学作品,包括抒情诗、长篇 小说、短篇小说、戏剧等;2. 权威性言论,包括国家政

图里描述翻译学研究述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f14948901.html, 图里描述翻译学研究述评 作者:张建青岳靖凡 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09年第03期 (1.浙江工业大学浙江杭州310024;2.西安工业大学陕西西安 摘要图里倡导的描述翻译学目的是建立实证的科学翻译学,其研究以译文为导向,通过对翻译规范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两大尝试性翻译规律。其理论扩展了翻译研究的范围,有助于人们全面系统研究翻译,大大促进了翻译研究学科地位的确立。国内外对其理论也有质疑与批评,但其中有些显然未能理解图里理论的初衷和特点,实为“苛求”之论。 关键词图里;描述翻译学;规范 图里是描述翻译学的领军人物,《描述翻译学及其他》则为其理论的总结和升华。 一、描述翻译学的特点 首先,描述翻译学的目的是建立实证的科学翻译学。图里指出:“寻求普遍规律是任何学科的不变目标和首要追求,没有它们,则任何的所谓理论和科学活动都不可信”。他认为一门实证学科如果没有一个描述性分支就不能称其为完整和(相对)独立的学科。 另外,其研究的出发点为多元系统文化理论。描述翻译研究以译文为导向,最重要的是将翻译置于译入语文化的社会和文学系统之中,正是这一系统中的位置最终决定了译者的翻译策略。科学的翻译研究方法“应当是描述性和系统性的;应该重目的和功能;应当研究影响译文产生的接受的规范(norm)和限制(constraint),研究翻译与其他文本处理之间的关系,研究翻译在某一特定文学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在不同文学之间相互影响种翻译的地位与作用。”描述翻译学构建的方法论可归纳为三个步骤: 一是把文本置于译入语文化系统内,检验其重要性和可接受性; 二是比较源语文本与译入语文本,辨识译入语文本偏离源语文本的动因,从而抽象概括出翻译行为规范; 三是把所概括的规范确立为规约未来翻译行为的规律。利用前两步对文本进行多次检验和比较,使析出的规范在类属、时间、作者等方面不断丰富,为探索订立影响翻译行为的普遍性规律提供依据。这些规律便是图里描述翻译学孜孜以求的的一般理论形态。

翻译理论简答题

《实用翻译教程》习题库 简答题 第一章导论 1.翻译课的目的是什么? 2.决定翻译质量的因素有那些? 3.翻译课的性质是什么? 4.为什么学习翻译理论? 5.实用翻译理论主要解决那些问题? Keys: 1.翻译课的目的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也就是把原语所表达的信息材料,用译语重新表达出来,并达到较高的翻译质量。 2.外语水平.汉语水平.知识水平.工作态度 3.翻译是技巧有时科学,进行翻译教学应该是有理论,又有实践,二者紧密结合。 也就是又讲理论,掌握翻译规律;又作大量练习,获得技能技巧。 4.翻译理论就是研究和探讨翻译固有的内在规律,发现翻译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并寻求解决途径。翻译理论就是帮助翻译工作者了解翻译规律,解决翻译过程中 遇到的各种困哪问题。翻译理论的可贵在于它的实践性,在于用来指导翻译实践, 提高翻译质量。为提高翻译水平而学习,这就是学习翻译理论的目的。 5.性质问题.标准问题.翻译过程中遇到大的各种实际问题,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并提出解决办法,以提高翻译质量。 第二章什么是翻译 6.人们交流思想有哪几种情况? 7.解释语内交流.语际交流? 8.翻译的目的和功能是什么? 9.翻译的定义? Keys: 6.语内交流.语际交流.信息传播 7.语内交流是指在同一语言内部进行的交流。语际交流是指操不同语言的人.通 过翻译进行的思想交流。 8.翻译是思想交流的桥梁(使不懂原语的人,能通过译文而懂得体现在原文信息中 作者的思想.意图.观点和所不懂的思想感情)和接力(使原文信息能传播的更远, 能传播到更多的人那里)这就是翻译是翻译的目的和功能。

9.翻译是人类交流思想过程中沟通不同语言的桥梁,使通晓不同语言的人能通过原 文的重新表达而进行思想交流。翻译是把一种语言(即原语)的信息用另一种语 言(即译语)表达出来,使译文读者能得到原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得到语原文 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 第三章翻译的性质 10.写作的特点是什么? 11.翻译的特点是什么? 12.翻译过程中的困难有那些? 13.翻译的两大通病是什么? Keys: 10.写作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心中有数,自己决定”。包括:写什么.给谁看.用词结构和表现手法. 11.1人云亦云.2不容更改.3先理解,后动笔.4克服原语的干扰 12.1理解的困难.2读者不同.3.两种语言表达方式不同.4材料步熟悉 13.翻译症和马虎翻译 第四章翻译与对等 14.对等有那些形式? 15.为什么说翻译实际上就是对等问题? 16.什么是灵活对等? 17.什么是意义对等? 18.什么是风格对等? 19.为什么有相当一部分的人翻译时坚持形式忠实的? Keys: 14. 1.词的对等 2.短语句子的对等 3.形式对等 4.灵活对等 5.意义对等 6.风格对等 15.对等就是指不同语言对同一事物的描述。翻译是将SL表达的事物用TL重新表 达一遍,这实际上是用两种语言SL与TL表达同一事物,这两种语言对同一事 物的表达就是对等。因此,翻译实际上就是对等问题。 16.灵活对等就是翻译时考虑的不是词的对等,而着眼于句子甚至段落的对等。在形 式和意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主要考虑意义,不受原文形式的束缚和影响,把原 作的意思灵活的表达出来。 17.只要求思想内容与原文一致,在意义上没有增删更改的现象,叫做意义对等。 18.风格对等指翻译时光是意思相同还不够,还有尽量保持原作风格。 19.1.形式忠实有时也能起到表达原意的作用,而不去考虑在更多情况下不能表达原

论翻译中对异域文化的处理

论翻译中对异域文化的处理 在全球化时代,社会需求要求翻译实践的发展方向是跨文化翻译,是社会背景和文化传统很不相同的两种文化之间的交往与交流,因此它是一种非常规的对话,要求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差异性、保持异域文化,增强人们的文化多元性意识,从而促进民族文化走向世界,促成各文化间的融合。 标签:翻译;异域文化;文化融合 一、翻译的实质——跨文化交流 翻译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了以关注原文的文学特征为特点的语文学派及最近几十年来以苏珊·巴斯内特和安德烈·拉斐维尔为代表的文化建设学派的影响,该学派倡导的”翻译文化转向”对当代翻译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交际理论学派强调信息接受者的作用,关注信息的交流而不是文化的对等,但是对语言和社会文化间的关系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为纠正这一不足,社会符号学派应运而生,该学派认为社会文化因素可能影响信息的传递,因此翻译不仅要注意所译语言,更要注意语言的社会文化环境。 翻译转换活动是将原语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原语文学或其他材料,转换为译入语,从而在译入语的文化环境中完成一种交流任务。从中可以看出,翻译是文化之间进行交流的媒介。各民族文化都会与其他某种文化发生联系,凭借文化间交流,共享彼此的文明。从历史发展看,一种文化对他种文化的吸收和借鉴都是通过翻译实现的。翻译活动过程的一切考虑和策略都首先是围绕交际目标而进行的,但是翻译中或多或少都涉及异域文化或异域文化的某一方面,怎样处理异域文化因素,更好地达到文化之间的沟通,进而促成交流目的的实现,就成为翻译中一项重要任务。 二、翻译中对异质文化的态度 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翻译的最终目的是寻求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但是这种融合必须是双向而非单向的,是以共生为基础的融合。实现这一目标要求在跨文化翻译中必须以促进交流、达到沟通为目的,适当保持原文化的差异性,逐步提高读者对异域文化的接受程度,进而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扩展人们的文化视野,从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 (一)保持文化差异性的成功经验 纵观翻译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出,翻译作为一种文化接触其他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从而推动了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源于印度的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去甚远。自汉代佛经翻译伊始,历代的佛经翻译者并没有盲目地用中国传统哲学和宗教文化去同化佛教这个异域文化,而是在译介中时刻注意保持差异性,使佛教文化在中原大地广为流传,逐渐与中原文

翻译原则:翻译的忠实性原则

翻译的忠实性原则 在古今中外的翻译活动中,“忠实性”始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法国著名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爱德蒙·加里说过,翻译的“忠实性”问题像一条主线贯穿了数千年的翻译历史,有关翻译的种种争论都是因“忠实性”而起的。当今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就曾经说过,翻译的实质在于用最贴切最自然的语言等效地传达原语的信息;首先是内容,其次是形式。在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严复在《天演论》译著中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从以上的例子不难看出,翻译理论家或者翻译家,无论中西,都遵循着“忠实性”的原则。因此,忠实性原则在翻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个原则进行进一步分析: 一、直译与意译 直译和意译是两种基本的翻译方法,其目的都是为了忠实地表达原作的思想内容,再现原作的艺术效果。所谓直译就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所谓意译,就是只保持原文内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如果译文的语言与原文的语言常常拥有相同的形式来体现同样的内容,并能产生同样的效果,这样的情况下采用直译好些。例如: 例1:“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译文:The moon is bright,the star is scattered./The crows fly south…(直译)

The stars are dimmed by the brightness of the moon,/southward fly a flock ravens. (意译) 许多人都会认为这样的文体采用意译会好得多。但是不难看出,直译的译文不仅与原文的格式相同,还能让读者感受到那种月光皎洁的星空,能让人身临其境。而意译的译文表面上看起来文字是比较优美,但是却很难让人感受到那种氛围,效果不如直译来得好。 例2:He's poor as a church mouse. 译文:他穷得像教堂的老鼠。(直译)他穷得像叫花子。(意译) 从字面意思看来,这两种翻译都可以。“教堂的老鼠”跟“叫花子”都是来形容他的穷的。但是,在西方,教堂比较普遍,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而在我们中国,教堂并不常见,有些人就不能理解教堂的老鼠跟穷有什么直接的关联,这样就不能让读者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而叫花子却人人皆知,这样对于理解穷成什么样就简单多了。 二、功能的忠实性 功能的忠实性就是要使译文忠实于原文,关键要在功能上忠实于原文,即原文具有什么样的功能,译作也尽量具有这种功能。英国比特·纽马克认为语言有六种功能:(1)表情功能,表达信息源(作者、说话者)的思想感情;(2)信息功能,反映语言以外的现实世界;(3)祈使功能,使读者去感受、思索、行动,换言之,它使读者作出文本所期望的反映;(4)美感功能,使感官愉悦;(5)应酬功能,使交际者之间保持接触,也反映交际者之间的关系;(6)原语音功能,指语言解释或命名自身特点的功能。

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与实践》考试理论部分复习提纲 一、翻译定义: 1. 张培基——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3. 刘宓庆——翻译的实质是语际的意义转换。 4. 王克非——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 5. 泰特勒——好的翻译应该是把原作的长处完全地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以使译入语所属国家的本地人能明白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的一样。 6. 费道罗夫——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所业已表达出来的东 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 7. 卡特福德——翻译的定义也可以这样说:把一种语言(Source Language)中的篇章材料用另一种语言(Target Language)中的篇章材料来加以代替。 8. 奈达——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再现与原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物,首先就意义而言,其次就是文体而言。 9. 巴尔胡达罗夫——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语言产物在保持内容方面(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语言产物的过程。 纽马克——通常(虽然不能说总是如此),翻译就是把一个文本的意义按作者所想的方式移译入另一种文字(语言)。 10. “Translation is the expression in one language (ortarget language译入语) of what has been expressed in anotherlanguage (source language 原语), preserving semantic and stylisticequivalences.” --- Dubois 11. “Tran 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EugeneNida 12. “Translation is a craft consisting in the attemptto replace a written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one language by the same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another language.” --- Peter Newmark 13.Translation or translating is a communicativeactivity or dynamic process in which the translator makes great effort tothoroughly comprehend a written message or text in the source language andworks very hard to achieve an adequate or an almost identical reproduction inthe target language version of the written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or text. 二、翻译标准 1. 翻译的标准概括为言简意赅的四个字:“忠实(faithfulness)、通顺(smoothness)”。忠实指的是忠实于原文。通顺指的是译文的语言必须合乎规范、通俗易懂。 2. 严复对翻译曾经提出“信(faithfulness)、达(expressiveness)、雅(elegance)”的标准:“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描写翻译学派

摘要:本文介绍了当今西方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学派——描写学派的起源、成长与成熟的过程,以及这个学派的特点。文章论述了描写翻译学派对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文章认为描写学派可以为各种各样的翻译定位、拓宽翻译研究的领域并丰富翻译实践的手段。 关键词:规范;描写;翻译研究 Abstract: This paper traces the origi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des 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schools of thought in translation studies in the West today. Following a brief des cription of its major characteristics, the paper dwells on the school?s relevance to the Chinese translators. The point is made that the des criptive theory can explain the orientation of all kinds of translations, broaden the scope of the field of study and enrich the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in China. Key words: pres criptive; des 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翻译研究,从一开始的归纳式的经验总结,如严复的信、达、雅,即用自己从翻译实践中得来的经验,浓缩成警句式的“标准”,传授给后人,让别人照着去做;到后来的演绎式的科学研究,如奈达的动态对等,即利用语言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对翻译过程进行严格(rigorous)的描述,对翻译的终极产品进行严格的鉴定,用四个语义单位、七个核心句、五个逆转换步骤,细细地规定出翻译的全过程,用以指导翻译实践。这种种研究翻译的方法,都是“规范性”(pres criptive)的。规范性翻译研究的显著特点是,定出一个规范(norm),让所有译者,不分时代(timeless),不分工作对象,不分译者、读者的认知环境(cognitive environment),在他们的翻译实践中一律遵照执行。若有违反便叱之为“不忠实”或“结构笨重”(heavy structure)、“误导读者”(misleading)等等。美国知名的描写翻译学者Maria Tymoczko认为,规范性翻译理论根源在于把翻译看作一种纯粹的语言艺术,用一些超越时间的语言规则来加以考察。(As a language art, translation has often been considered from the viewpoint of timeless linguistic rules (which has led to a normative tendency in the theory)…)①[作为一种语言艺术,翻译常常被人用一些超越时间(或译成“永远有效”)的语言规则来加以考察(这种做法造成了理论研究中的规范倾向)]。 规范性的翻译理论,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海外,一直是翻译界不可动摇的指导方针,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上世纪50年代。长期以来也一直没有人提出过质疑。人们似乎认为理论的作用就是规范行为,统一思想,是天经地义的事。如果没有了那些规范性标准,翻译界岂不要天下大乱。 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翻译界早就已经是“乱”得可以。且不说直译意译之争,时断时续,绵延不断,且不说林纾的翻译到底是译文还是“译写”、庞德翻译的汉诗到底是不是翻译,就拿翻译的核心问题“忠实”来说,也是众说纷纭。夏济安翻译霍桑的“古屋杂忆”,故意把“母牛”翻成“乌鸦”,以衬托凄凉氛围,有人说译者与原作用“达到了一种心灵上的契合”,②有人则嗤之以鼻,认为译文连最起码的“忠实”都没做到,③再举古爱尔兰英雄史诗厄尔斯特故事Ulster cycle的翻译为例,更是朴朔迷离。古爱尔兰语早已失传,“原文”已几乎无人可以读懂,“忠实”根本无从谈起,加上后世的译者为了民族解放斗争的需要,添枝加叶或削足适履。或增或删可以说把“原文”弄得面貌全非。但是,这些译作在爱尔兰民族解放斗争中的确起到过举足轻重的作用。④说

许渊冲与庞德英译诗歌的忠实性对比研究

许渊冲与庞德英译诗歌的忠实性对比研究 0 引言 “忠实”与“通顺”是目前翻译界普遍认同的翻译标准,1898年,严复在《天演论》中说:“译事三难,信、达、雅。”用今天的话来说,“信”即是忠实准确,“达”就是通顺流畅,“雅”就是文字古雅。根据许渊冲先生的理解,“雅”字在现在应该是指注重修辞的意义了。这三点几乎已成为中国翻译界乃至世界翻译的标准。 从中国古代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到严复的“信”到波斯盖特的“忠实性是衡量翻译成败的最高标准”(谭载喜,182)翻译必须忠实于原作,对于这个忠实,学术界又一直有争议。到底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还是形式,抑或风格?而且还有度的问题。中国古诗翻译作为翻译中特殊的一类,由于中外思想文化的差异、历史背景的不同,这个忠实性的度又如何把握? 1 许渊冲和庞德的“创造性翻译” 许渊冲先生是中国翻译界的大家,被称为是“诗译英法惟一人”,提出了文学翻译再创论的艺术翻译方法,在中国翻译界引起了极大反响,在将中国古文化特别是古典诗歌向世界传播的进程中功不可没。国外也有译者进行中诗英译介绍中国文化的,比如庞德(Ezra Pound)。庞德主张采取灵活的方法对中国古典诗歌进行创新性地翻译,其英译的中国古典诗歌在英语诗歌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成为20世纪西方翻译理论家多元发展的先声,如译作《华夏集》、《诗经》等。对于许氏“再创论”和庞德“创意翻译法”这两种看似都有违“忠实性”标准的理论,在中国的遭遇如此不同,到底这两者有何异同? 这两者都是对中西方坚持的单一的“忠实”论的挑战,开创了文学翻译之新局面。许氏“再创论”提出:好的翻译等于创作。“施展你文辞的技巧,用探索和联想去字斟句酌……这样揣摩、选择、提炼、再创造,你不仅会得到一篇好的译诗,而且会使你赢得无上的快乐和久久的陶醉,甚至忘乎所以,以为这竟是自己的新作。”(《翻译的艺术》,162)如杜牧的《清明》中,“清明”二字,对于没有扫墓习惯的英美读者来说,是无论如何都不好理解的。于是,许氏提出,“用通俗的英语,在创造一个‘清新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境界’”(《翻译的艺术》,162),即再创造,译成“on the day of mourning for the dead”.庞德对翻

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论

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论介绍韩江洪 \摘要:本文探讨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论的主要思想。他认为,翻译规范是由翻译理念因子演变而来。他把规范分为期待规范和专业规范,后者又细分为责任规范、交际规范和关系规范。他系统地描述了规范对具体翻译活动的影响;指出“明晰”、“真实”、“信任”、“理解”四种价值观是翻译规范的基础和依据。他的翻译规范论是对图瑞描述性翻译规范研究的拓展和深化。 1·引言 近二十年来,翻译规范的描述性研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第一个较为系统地对翻译规范进行描述性研究的当推图瑞,他的《描写翻译学及其它》系开山之作。在他之后,不少译论者都涉足这一研究领域,并均有建树,赫曼斯和切斯特曼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图瑞和赫曼斯的理论近来国内译界已有评介,如赵宁(2001)和廖七一(2000),而切斯特曼的规范论尚未见介绍。切斯特曼在图瑞和赫曼斯的理论基础之上,对有关翻译规范的一些基本问题,如规范的来源、规范对具体翻译活动的影响、规范背后的价值观等等,首次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进而构建了自己的翻译规范理论。他的规范论为翻译规范理论之河注入了一股活水,标志着翻译规范研究又朝前迈进了一步。 2·翻译规范的来源 切斯特曼致力于把不同时期从不同角度对翻译的理论和看法纳入一个宏观的框架之下。他借用了社会生理学中的一个词meme。meme是社会生理学家岛金斯(Dawkins)在1976年写的一本书《自私的基因》(“Selfish Gene”)中首次提出来的,他的这个概念在原书里是用来描述文化现象的进化。meme来源于希腊语词根mimeme,岛金斯把mi-去掉,是为了使它看上去更像gene。岛金斯认为meme是文化传播的单位。切斯特曼把岛金斯的meme概念引入到翻译研究中来,他认为翻译中的meme指的是翻译理论和观念(切斯特曼1996:63-71; 2000a: 1-17)。我们据此姑且译meme为“理念因子”。它不可避免地影响译者的思维方式和翻译。所有的翻译理念因子构成了庞大的理念因子库(meme-pool),其中有些翻译理念因子没有最终赢得普遍接受便悄无声息地消失了,另外一些曾经非常风行却最后又让位于其他的翻译理念因子,还有一些理念因子生命力很旺盛,似乎坚不可催。不同的翻译理念因子在不同的时期,占据了不同的地位。一旦某种翻译理念因子占据了主导地位,即变成翻译规范(Chesterman1997a)。翻译理论的发展与翻译理念因子的演变密切相关。在西方翻译史上,翻译理念因子的演变过程分为八个阶段(切斯特曼1995:253-268):1.单词阶段———词是翻译的基本单位;2.“上帝之词”阶段———全方位忠实源语文本。源语文本中的语法形式不可改变,语法形式负载有意义;3.修辞阶段———译者的忠实转向读者,强调译文流畅。4.逻各斯阶段———译者的创造性和语言的塑造力被置于重要地位;5.语言学阶段———注重两种语言系统之间的差异和关系;6.交际阶段———强调信息的功能和语用等方面;7.目标阶段———关注译本在目标语文化中发挥功能的方式,或遵循规范、或打破规范;8.认知阶段———该阶段把我们带回翻译操作中心,也即译者的头脑,探究译者翻译时作出的决定及其理由。每个阶段都可视为一个特别的理念因子或因子群。每个阶段都有一些概念和见解,其中有的概念和见解能够持久生存并进入随后的阶段,它们其实也就是规范。这些阶段本身也可被视为规范的发展演变过程。这些阶段各自的顶峰在时间上约略有先后顺序,但阶段之间也有许多重叠,它们逐一累积而并非严格地前后相继,从根本上说,它们代表着思想簇而不是历史时期。 3·翻译规范的分类 图瑞较早地对翻译规范作出分类,他区分了三种翻译规范:初级规范,起始规范和操作规范。初级规范是指那些决定文本选择的因素以及整个多元体系中的翻译策略。起始规范制约译者个人的倾向,译者在这种规范的制约下选择重源语文本或者重目标语文本,或者是选择某

真实性-和-原真性

万方数据

"真实性"和"原真性" 作者:王景慧 作者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刊名: 城市规划 英文刊名:CITY PLANNING REVIEW 年,卷(期):2009(11) 被引用次数:1次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张杰.ZHANG Jie旧城遗产保护制度中"原真性"的谬误与真理[期刊论文]-城市规划2007(11) 2.沈坚论文化遗产的原真性[期刊论文]-中国名城2010(3) 3.阮仪三.林林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期刊论文]-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4(2) 4.邹青.Zou Qing关于建筑历史遗产保护"原真性原则"的理论探讨[期刊论文]-南方建筑2008(2) 5.林源关于建筑遗产的原真性概念[会议论文]-2007 6.卢永毅.LU Yong-yi历史保护与原真性的困惑[期刊论文]-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7(5) 7.王景慧.WANG Jinghui城市规划与文化遗产保护[期刊论文]-城市规划2006(11) 8.竺剡瑶.Zhu Shanyao对于"原真性"、"原状"与"价值"的再思考[期刊论文]-建筑与文化2011(3) 9.殷帆.刘鲁.汪芳.YIN Fan.LIU Lu.WANG Fang历史地段保护和更新的原真性研究[期刊论文]-国际城市规划2010,25(3) 10.阮仪三.林林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期刊论文]-城乡建设2004(4) 引证文献(1条) 1.吴铮争.刘军民百年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期刊论文]-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af14948901.html,/Periodical_csgh200911019.aspx

论翻译的忠实性

论翻译的忠实性 【摘要】忠实性原则是,用一种语言(target language,TL)表达另一种语言(source language,SL)时,保持与原文的对等(equivalence)。在忠实的内涵上又包括形式上及意义上的忠实。但翻译是错综复杂的特定的语言创造活动,绝对的忠实只是译界一直追求的重要标准之一。本文从传统的翻译理论入手,将不同学者对忠实的标准比较分析,进一步引出对此标准具有冲击的理论,并最终以哲学思辨的角度,提出用相对性与动态看待翻译中忠实性的标准。 【关键词】忠实性原则相对性动态发展文化差异 本文通过东西方翻译理论的对照,力图阐明翻译中忠实性标准的局限性,并进一步分析文化差异对译者的影响,力图说明译者无法忠于原文的原因,最终引出应用动态发展与相对忠实的角度看待翻译。 1.传统忠实标准及局限 忠实性标准一直是翻译中最重要的标准,两千多年的翻译史上译者无不遵循这一原则,然而,忠实到底指什么,实质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翻译者在把原语言转化为另一语时尽量保证对原语言的意义,形式等不改变。以下就是东西方学者对忠实性的表述。 1.1 传统忠实标准(东西方不同的表述) 1.1.1 传统忠实标准之论述。 早在一百多年前,严复先生在《天演论·译例言》中就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斯论一出,直如石破天惊,使译界学人近百年来几乎不敢越雷池一步”,此现象成了”西方学人或学界难以明白的学术奇观”。而且自提出之日起,一百多年来,它在国内翻译界一直处于主流地位,具有极大的影响。这一经典翻译标准把”信”置于首位,充分体现了对”忠实”的推崇。严复的翻译观虽被奉为译学圭臬,但持不同意见的也大有人在。上个世纪30年代,由鲁迅、梁实秋、瞿秋白和叶公超参与的有关翻译标准的争论达到了空前的高潮,此次论战其实可以说是一场”直译”和“意译”之争。鲁迅先生坚持”宁信而勿顺”,提出了易解、丰姿双标准:力求易解和保存原作丰姿,就是既要通顺也要忠实。这其实是对”忠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忠实于原作的内容,而要忠实于形式。到了五六十年代,继傅雷提出”神似说”后,钱钟书又提出”化境说”--”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不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入于’化境’”。这种“忠实”可以说是对原作最大程度的忠实,但过分强调艺术性,可望而不可及。 1.1.2 西方学者对忠实的论述。

对从规范走向描写的翻译研究(精)

对从规范走向描写的翻译研究 作者:未知https://www.360docs.net/doc/af14948901.html, 毕业论文2010-11-16 0:39:12 关键词:规范;描写;翻译研究 摘要:本文介绍了当今西方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学派——描写学派的起源、成长与成熟的过程,以及这个学派的特点。文章论述了描写翻译学派对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文章认为描写学派可以为各种各样的翻译定位、拓宽翻译研究的领域并丰富翻译实践的手段。 关键词:规范;描写;翻译研究 Abstract: This paper traces the origi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schools of thought in translation studies in the West today. Following a brief description of its major characteristics, the paper dwells on the school’s relevance to the Chinese translators. The point is made that the descriptive theory can explain the orientation of all kinds of translations, broaden the scope of the field of study and enrich the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in China. Key words: prescriptive;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翻译研究,从一开始的归纳式的经验总结,如严复的信、达、雅,即用自己从翻译实践中得来的经验,浓缩成警句式的“标准”,传授给后人,让别人照着去做;到后来的演绎式的科学研究,如奈达的动态对等,即利用语言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对翻译过程进行严格(rigorous)的描述,对翻译的终极产品进行严格的鉴定,用四个语义单位、七个核心句、五个逆转换步骤,细细地规定出翻译的全过程,用以指导翻译实践。这种种研究翻译的方法,都是“规范性”(prescriptive)的。规范性翻译研究的显著特点是,定出一个规范(norm),让所有译者,不分时代(timeless),不分工作对象,不分译者、读者的认知环境(cognitive environment),在他们的翻译实践中一律遵照执行。若有违反便叱之为“不忠实”或“结构笨重”(heavy structure)、“误导读者”(misleading)等等。美国知名的描写翻译学者 Maria Tymoczko认为,规范性翻译理论根源在于把翻译看作一种纯粹的语言 艺术,用一些超越时间的语言规则来加以考察。 (As a language art, translation has often been considered f rom the viewpoint of timeless linguistic rules (which has le d to a normative tendency in the theory)…)①[作为一种语言艺术,翻译常常被人用一些超越时间(或译成“永远有效”)的语言规则来加以考察(这种做法造成了理论研究中的规范倾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