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及治疗,初学者必读

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及治疗,初学者必读

不想错过今日循环的推送?

戳上方蓝字“康复你知道”关注我们

并点击右上角“···”菜单,选择“设为星标”

脑卒中的康复评定是对脑卒中患者所存留的或丧失的功能进行识别和测定,以鉴别患者存在的功能障碍,判断其严重程度,估计功能恢复的潜在能力,以制定科学的康复计划;

同时监测患者的功能变化,以判断康复治疗的效果,对患者的疾病结局做出合理的评价。因此,脑卒中康复评定的组成部分有两个方面,一是识别问题所在,二是确定问题的严重程度。

按照WHO通过的ICF的定义,由于损伤‐活动受限‐参与的局限性是三个不同的概念,三者之间虽然有因果关系却并无程度上平行存在的关系,因此,必须从三个不同水平按不同需要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评定。

阶段性的评定对患者的康复有指导意义,可以随时判定康复医疗的效果,修订康复计划。最终通过康复评定的结果,确定患者的康复后果,同时有利于控制康复医疗的质量。

在脑卒中的康复评定(特别在进行临床研究)时,按照WHO脑卒中康复的专家委员会的建议,有几点需要注意:

1

时间的起点

应把发作的当天作为起点。其他时间可以作为辅助,但绝不能代替发病当天作为评定的起点,例如:绝不能把进入医疗单位或康复机构的时间作为唯一的记录时间。

2

脑卒中的次数

除特殊要求外,为了研究而评定应仅限于第一次发作者。对于复发病例,应另行记录,并说明既往发病的情况。对一般临床工作,则不论发作次数,均应在恰当记录后予以评定。

3

病侧的说明

对完全性脑卒中病侧的说明应以脑的损伤侧为准,而不是以外周的神经功能缺损的表现侧(如左侧或右侧偏瘫)来描述。

4

影像学资料

用影像学资料进行分类研究时,应使用同一种影像学技术,即CT 或MRI。而只为临床诊断时,则任何影像学资料均可。

5

记录

除记录人口学资料外,还应当记录患者的并发症以及废用、误用的情况。

6

观察的时间间隔

为了便于比较性研究,建议的最小间隔为发病当天和第28天。长期观察应记录3、6、12个月或更长的时间。仅为临床需要则不受以上限制。

美国国立研究院脑卒中评定表

NIHStroke Scale,NIHSS

项目评分标准得

1a意识水平:

即使不能全面评价(如气管插管、语言障碍、气管创伤、绷带包扎等),检查者也必须选择1个反应。只在病人对有害刺激无反应时(不是反射),方记录3分。0=清醒,反应敏锐

1=嗜睡,最小刺激能唤醒病人完成指令、回答问题或有反应

2=昏睡或反应迟钝,

需要强烈反复刺激或疼痛刺激才能有非固定模式的反应

3=仅有反射活动或自发反应,或完全没反应、软瘫、无反应

1b意识水平提问:(仅对最初回答评分,检查者不要提示)

询问月份,年龄。回答必须正确,不能大致正常。失语和昏迷者不能理解问题记2分,病人因气管插管、气管创伤、严重构音障碍、语言障碍或其他任何原因不能说话者(非失语所致)记1分。0=都正确

1=正确回答一个

2=两个都不正确或不能说

1c意识水平指令:

要求睁眼、闭眼:非瘫痪手握拳、张手。若双手不能检查,用另一个指令(伸舌)。仅对最初的反应评分,有明确努力但未完成也给评分。若对指令无反应,用动作示意,然后记录评分。对创伤、截肢或其他生理缺陷者,应给予一个适宜的指令。0=都正确

1=正确完成一个2=都不正确

2凝视:

只测试水平眼球运动。对自主或反射性(眼头)眼球运动记分。若眼球恻视能被自主或反射性活动纠正,记录1分。若为孤立性外周神经麻痹(Ⅲ、Ⅳ、Ⅴ),记1分。在失语病人中,凝视是可测试的。眼球创伤、绷带包扎、盲人或有视觉或视野疾病的患者,由检查者选择一种反射性运动来测试。建立与眼球的联系,然后从一侧向另一侧运动,偶能发现凝视麻痹。0=正常

1=部分凝视麻痹(单眼或双眼凝视异常,但无被动凝视或完全凝视麻痹)

2=被动凝视或完全凝视麻痹(不能被眼头动作克服)

3视野

用手指数或视威胁方法检测上、下象限视野。如果病人能看到侧面的手指,记录正常。如果单眼盲或眼球摘除,检查另一只眼。明确的非对称盲(包括象限盲),记1分。病人全盲(任何原因)记3分,同时刺激双眼。若人濒临死

亡记1分,结果用于回答问题11。0=无视野缺失

1=部分偏盲

2=完全偏盲

3=双侧偏盲(全盲,包括皮质盲)

4面瘫:

言语指令或动作示意,要求病人示齿、扬眉和闭眼。对反应差或不能理解的病人,根据有害刺激时0=正常

1=最小(鼻唇沟变

表情的对称情况评分。有面部创伤/绷带、经口气管插管、胶布或其他物理障碍影响面部检查时,应尽可能移至可评估的状态。平、微笑时不对称)

2=部分(下面部完全或几乎完全瘫痪,中枢性瘫)

3=完全(单或双侧瘫痪,上下面部缺乏运动,周围性瘫)

5上肢运动

上肢伸展:坐位90º,位卧45º。要求坚持10秒;对失语的病人用语言或动作鼓励,不用有害刺激。评定者可以抬起病人的上肢到要求的位置,鼓励病人坚持。0=上肢于要求位置坚持10秒,无下落

1=上肢能抬起,但不能维持10秒,下落时不撞击床或其他支持物

2=能对抗一些重力,但上肢不能达到或维持坐位90º或位卧45º,较快下落到床上

3=不能抗重力,上肢快速下落

4=无运动

9=截肢或关节融合

5a 左上肢

5b 右上肢

6下肢运动

下肢卧位抬高30º,坚持5秒;对失语的病人用语言或动作鼓励,不用有害刺激。评定者可以抬起病人的上肢到要求的位置,鼓励病人坚持。0=于要求位置坚持5秒,不下落

1=在5秒末下落,不撞击床

2=5秒内较快下落到床上,但可抗重力

3=快速落下,不能抗重力

4=无运动

9=截肢或关节融合6a 左下肢

6b 右下肢

7共济失调:

目的是发现双侧小脑病变的迹象。实验时双眼睁开,若有视觉缺损,应确保实验在无缺损视野内进行。双侧指鼻、跟膝胫试验,共济失调与无力明显不呈比例时记分。如病人不能理解或肢体瘫痪不记分。盲人用伸展的上肢摸鼻。若为截肢或关节融合,记录9分,并解释清楚。0=没有共济失调

1=一个肢体有

2=两个肢体均有

如有共济失调:

左上肢 1=是 2=否9=截肢或关节融合右上肢 1=是 2=否9=截肢或关节融合左下肢 1=是 2=否9=截肢或关节融合右下肢 1=是 2=否9=截肢或关节融合

8感觉:

用针检查。测试时,用针尖刺激和撤除刺激观察昏迷或失语病人的感觉和表情。只对与卒中有关的感觉缺失评分。偏身感觉丧失者需要精确检查,应测试身体多处部位:上肢(不包括手)、下肢、躯干、面部。严重或完全的感觉缺失,记2分。昏迷或失语者可记1或0分。脑干卒中双侧感觉缺失记2分。无反应及四肢瘫痪者记2分。昏迷病人(1a =3)记2分。0=正常,没有感觉缺失

1=轻到中度,患侧针刺感不明显或为钝性或仅有触觉

2=严重到完全感觉缺失,面、上肢下肢无触觉

9语言

命名、阅读测试。要求病人叫出物品名称、读所列的句子。从病人的反应以及一般神经系统检查中对指令的反应判断理解能力。若视觉缺损干扰测试,可让病人识别放在手上的物品,重复和发音。气管插管者手写回答。昏迷病人(1a=3),3分,给0=正常,无失语

1=轻到中度:流利程度和理解能力有一些缺损,但表达无明显受限。

恍惚或不合作者选择一个记分,但3分仅给哑人或一点都不执行指令的人。2=严重失语,交流是通过病人破碎的语言表达,听者须推理、询问、猜测,能交换的信息范围有限,检查者感交流困难。

3=哑或完全失语,不能讲或不能理解

10构音障碍:

不要告诉病人为什么做测试。

读或重复附表上的单词。若病人有严重的失语,评估自发语言时发音的清晰度。若病人气管插管或其他物理障碍不能讲话,记9分。同时注明原因。0=正常

1=轻到中度,至少有一些发音不清,虽有困难,但能被理解

2=言语不清,不能被理解

9=气管插管或其他物理障碍

11忽视症:

若病人严重视觉缺失影响双侧视觉的同时检查,皮肤刺激正常,则记分为正常。若病人失语,但确实表现为关注双侧,记分正常。

通过检验病人对左右侧同时发生的皮肤感觉和视觉刺激的识别能力来判断病人是否有忽视。把标准图显示给病人,要求他来描述。医生鼓励病人仔细看图,识别图中左右侧的特征。如果病人不能识别一侧图的部分内容,则定为异常。然后,医生请病人闭眼,分别测上或下肢针刺觉来检查双侧皮肤感觉。若病人有一侧感觉忽略则为异常。0=没有忽视症

1=视、触、听、空间觉或个人的忽视;或对任何一种感觉的双侧同时刺激消失

2=严重的偏身忽视;超过一种形式的偏身忽视;不认识自己的手,只对一侧空间定位

总计

确定治疗目标

近期目标

预防脑卒中后可能发生的压疮、肺部感染或吸入性肺炎、泌尿系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改善受损的感觉、运动、语言、认知和心理等功能,改善或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远期目标

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脑卒中患者重返社会。

物理治疗

物理因子治疗

•当肌张力低下时

治疗时的电极放置在关节活动的主动肌群上,诱发肌肉收缩,产生关节活动。

1

治疗目的是改善偏瘫肩的半脱位,诱发肩部肌群的活动,电极可以放在偏瘫侧的冈上肌、三角肌的前部和中部;

2

治疗目的是诱发上肢的伸肌活动,电极放在肱三头肌、前臂的伸肌;

3

治疗目的是改善下肢的屈膝、踝背伸,电极放在下肢的屈膝肌群(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和胫前肌上。

•当肌张力增高(痉挛)时

治疗时的电极放在关节活动的拮抗肌上,产生反方向活动。

1

上肢屈肘肌群张力增高时可以将电极放在伸肘肌群(肱三头肌)上;

2

下肢伸肌肌张力增高时,电极可以放在屈膝肌群(腘绳肌)和踝背屈(胫前肌)上。

上述电极的摆放方式可以对抗上肢的屈肌痉挛和下肢的伸肌痉挛模式。

近十余年来,基于运动控制理论的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整合了多关节、多组肌群的协同运动,比较好地体现了功能导向治疗,越来越受到临床的关注和应用。

运动治疗

以主、被动活动关节和肌肉,鼓励患者主动参与为核心。强调的是循序渐进、由易到难。

治疗体位从卧位、坐位到站立位。典型代表包括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Rood技术和PNF技术,目前国外将这一类技术称之为脑卒中治疗的传统神经发育治疗。

基于运动控制理论的治疗技术

20世纪90年代,“脑的十年”研究为脑卒中康复提供了更新理念,基于运动控制理论的康复治疗技术不断出现,如运动再学习、强制性使用、想象疗法、镜像治疗、机器人等。

更有一些将几种技术结合起来运用到脑卒中的临床康复治疗,如

机器人结合功能性电刺激技术。这些基于运动控制理论的新技术将是未来脑卒中康复治疗的发展方向。

作业治疗

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穿衣活动

穿脱衣服、鞋袜等,穿衣时先穿患肢,脱衣时先脱健肢的顺序练习,同时反复练习拉上裤子和脱下裤子动作,以便独立如厕。

•进食活动

利用握筷或匙进食,手持杯子饮水,削苹果皮后食入。

•居住活动

利用房间设备,如床、车、浴缸、厕所、轮椅等,整理房间,物品的摆放,物品的移动。

行动变化

改变体位、移动身体、翻身、坐起、躺下、卧位左右翻身、坐位转移、站立、坐下、步行或利用轮椅。

个人卫生

应用自助具刷牙、洗脸、洗手、洗毛巾、修剪指甲、剃须等整容

动作,练习自己。

洗浴,用厕等基本技能,可以带支具或利用特殊工具进行,逐渐练习到生活自理。

职业技能训练

进行适当的基本劳动或逐渐掌握工作的技巧训练,如打字、电子计算机的应用、装配机械设备、烹调、文件归档、报纸分类、绘画、书法等,使患者达到重新就业的需要。作业治疗应侧重进行应用性训练。

结构性作业训练

按照要求完成一件成品,如进行编织毛衣、泥塑、制陶、雕刻等作业训练。

娱乐性治疗

组织患者参加棋牌、音乐、舞蹈、游戏,观看书画或球赛,以及力所能及的文艺、体育活动。

言语与吞咽治疗

对于存在言语障碍和(或)吞咽障碍的患者应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康复辅具

•助行器、轮椅

可帮助患者出行,增加患者的活动范围,有利于患者接触社会,参与社会活动。

•矫形器

可以矫正痉挛和畸形,如矫正腕关节、指关节的屈曲畸形,足下垂和足内翻畸形等。

•康复机器人

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类设备。由于此类设备是基于运动控制理论,将高科技应用到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康复治疗中。

药物治疗

1治疗脑梗死常用药物

在发病的早期或急性期药物治疗的作用比较明显:

● 血小板功能抑制剂:

阿司匹林、双嘧达莫、噻氯匹啶。

● 钙通道阻滞剂:

尼卡地平、尼莫地平、氟桂利嗪。

● 脑代谢活化剂:

ATP、细胞色素 C、辅酶 A、胞磷胆碱、吡乙酰胺等。

2治疗脑出血常用药物

甘露醇、山梨醇、复方甘油注射液、尿素、高渗葡萄糖、血清白蛋白等。

中医治疗

按照中医理论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如针灸和中医的手法按摩都可以应用于脑卒中康复,但应根据肢体恢复的不同阶段进行选择。

•弛缓阶段

以提高肌张力为主要目标。如可以通过一些兴奋或强刺激的针灸或按摩手法,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刺激肌肉,提高肌张力。

•痉挛阶段

以降低肌张力,缓解痉挛为主要目标。如采用平和的针刺手法或轻柔缓慢的按摩手法,使痉挛状态逐渐得到松弛,有利于功能训练。此外,也可以在做运动治疗和作业治疗之前,给予舒适的按摩,增加功能训练的协调性。

心理治疗

对存在焦虑、抑郁的患者,医生、治疗师和护士为患者实施治疗或交流时要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心理疏导与心理支持,对已经形成心理疾病的患者要及时请精神科或心理科会诊。

来源:网络

责编:和煦

好书推荐

· END ·

◎声明:本平台注明文章来源的均为转载,转载仅为分享专业知识!如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谢谢!

脑卒中康复治疗方案

脑卒中康复治疗方案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它会导致脑血管供血不足,引起脑部细胞 死亡和功能障碍。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方案旨在帮助恢复患者的日常生 活能力和促进脑部功能的恢复。下面是一个针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方 案的建议。 1.早期康复治疗:脑卒中的早期康复治疗非常重要。患者应在病情稳 定后尽早开始康复训练。早期康复治疗的目标是恢复患者的基本生活技能,如吞咽、坐立、行走等。康复师会根据患者的康复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康复 计划。 2.物理活动训练:物理活动训练是脑卒中康复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物理活动训练,患者可以增强肌肉力量和灵活性,改善平衡能力和行 走能力。常见的物理活动训练包括步行训练、平衡训练、肌肉强化训练等。 3.言语和语言治疗:脑卒中患者常常会出现失语或语言障碍。言语和 语言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语言功能。治疗方法包括口语训练、发音练习、听力训练等。治疗师会通过各种语言训练活动来帮助患者尽快恢复语言能力。 4.认知和注意力训练:脑卒中患者常常会出现认知和注意力障碍。认 知和注意力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提高思维能力和注意力集中能力。训练方法 包括解决问题的练习、注意力训练游戏等。 5.日常生活技能训练:脑卒中患者可能会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康复 治疗旨在帮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技能,如自理能力、独立进食、洗漱等。 治疗师会通过模拟真实生活场景的训练来帮助患者恢复这些能力。

6.心理支持和心理治疗:脑卒中对患者的心理健康往往会产生一定的 影响。康复治疗应该包括心理支持和心理治疗,以帮助患者应对疾病带来 的心理压力。治疗师可以与患者进行心理辅导,提供情绪管理策略和应对 技巧。 7.家庭支持和康复环境改造:家庭支持在脑卒中康复治疗中非常重要。家人应给予患者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并提供安全、舒适的康复环境。家庭 成员可以参与患者的康复训练,帮助患者进行日常生活的各项活动。 8.长期康复管理:脑卒中的恢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患者需要不断进 行康复管理。定期的康复评估可以帮助治疗师了解患者的康复进展,并根 据需要调整康复计划。康复师还可以提供康复指导,指导患者和家人在日 常生活中继续进行康复训练。 综上所述,脑卒中康复治疗方案应该是综合的、个性化的,并包括早 期康复治疗、物理活动训练、言语和语言治疗、认知和注意力训练、日常 生活技能训练、心理支持和心理治疗、家庭支持和康复环境改造以及长期 康复管理。通过综合治疗手段的应用,脑卒中患者可以最大限度地恢复脑 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

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康复治疗是脑卒中患者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可以帮助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 一、脑卒中的定义及症状 脑卒中是指由于脑血管阻塞或破裂引起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组综合征。脑卒中患者可能会出现偏瘫、失语、认知功能障碍等症状。其中,偏瘫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患者可能出现单侧或双侧肢体运动障碍。失语则是指语言理解或表达能力的丧失。认知功能障碍则包括记忆力、注意力、思维能力和判断力等下降。 二、康复治疗的分类 脑卒中康复治疗包括多种方法,主要有运动疗法、言语训练、认知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等。运动疗法包括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平衡能力训练和步行训练等,旨在帮助患者恢复运动功能。言语训练则帮助患者提高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认知功能障碍康复治疗则针对患者的认知缺陷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如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的训

练。 三、康复治疗师的资质要求 康复治疗师需要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和培训经历,以保证治疗的质量和安全。一般来说,康复治疗师需要具备医学相关专业学历,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此外,康复治疗师还需要定期参加专业培训和学术会议,以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 四、康复治疗的实施 脑卒中康复治疗实施过程中,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诊断,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评估包括对患者身体状况、心理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评估。诊断则是指明确患者的病情和康复目标,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治疗计划的制定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和康复目标,包括具体的训练项目、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等。 在实施康复治疗过程中,要注重患者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性,通过调动患者的内在动力和潜能,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同时,还要密切患者的病情变化和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五、康复治疗的效果评估

(完整word版)脑卒中康复方案

脑卒中康复方案 一、早期康复: 此期患者一般表现为迟缓性麻痹,没有随意的肌肉收缩,也不出现联合反应,机体基本处于全面松弛状态;相当于Brunnstrom恢复阶段1-2期。 (一)基本目的 早期康复的基本目的是防止日后会严重影响康复进程的合并症,如肿胀,肌肉萎缩,关节活动受限等;争取功能得到尽早的改善,预防并发症。 (二)早期康复方法 1、正确体位:教会家属和护理人员采用正确的体位摆放,包括仰卧位,健侧卧位和患侧卧位的方法,要求每2小时翻身一次,并拍背数下。 2、翻身练习:双手交叉前平举,分别向两侧转动,双足撑床。 3床上自我辅助练习:双手交叉前平举,上举过头,侧举,指鼻,双腿屈曲撑床抬臀,双脚交叉侧移等。 4、床边被动运动——上肢:肩胛带,肩关节,肘关节,腕指关节。 5、床边被动运动——躯干牵拉,背肌挤压刺激. 6、床边被动运动-—下肢:髋关节,膝关节及踝趾关节。 7、促进肌肉收缩的方法:利用对肌肉的突然牵张,引起肌肉收缩。 8、排痰 9、床头抬高坐位训练:床头渐抬高,每个位置患者能维持30分钟,则渐加10度再训练,直至能床边坐起,无靠`位平衡练习。 10、面,肌刺激:张口,鼓腮,叩齿,伸 ,顶上腭等,冰冻棉(或冰块含服)及味觉刺激。 11、呼吸控制练习:要求患者深吸气-缓慢呼气,放松。 12、坐训练:在床头抬高未达90度前,首先训练患者侧后单手支撑抬头抬肩的动作,直至能支撑坐起. 13、坐位平衡:正确坐姿,床边坐位平衡,包括前后左右各向。 14、坐位操:以加强平衡训练,包括双手交叉前平瘵,侧瘵,双手交叉指鼻,双手交叉向前指物;健侧下肢肌力训练等,可教会家属及护理人员,然后一日多次督促患者练习。 15、床到轮椅(或椅)的转移。 16、坐站练习:如有条件可早期给予患者床站立,帮助患者重获垂直感,重获对抗重力肌的控制,重获血压的自身调节,改善立位平衡和克服直立性低血压。一般情况下脑梗塞患者要求在入选治疗组3-4天后达到床边坐位,二周内可训练站立,辅助力量视病情而定;脑出血患者应尽量在二周内达到床边坐位,四周内达到站立。 17、健手做力所能及的日常生活活动:吃饭、穿衣、洗漱等. 18、应用电刺激:低频直流电刺激,TENS等. 19、应用肌电反馈技术. 20、应用推拿针灸治疗. 21、应用脑循环治疗促进脑血液循环。 22、言语治疗。 23、心理治疗。 (三) 康复安排 指导患者和家属每日若干次完成1、2、3、8、9、10、11、17等项;4、5、6、7、12、13、14、15必须由治疗师完成每日一次,每次45分钟;18、19、20、21、22可由各单位自行确定进行与否;23、24如无进行专业的此项训练,治疗师在功能训练过程中应进行简单的语言训练包括简单的发声练习等;并负责患者的心理疏导以求患者尽可能的配合和以最佳状态进行康复治疗。 二、中期康复 此期患者可明显的表现出上肢的屈肌协同运动和下肢的伸肌协同运动,并逐渐可做到某些肌肉关节的独

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及治疗,初学者必读

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及治疗,初学者必读 不想错过今日循环的推送? 戳上方蓝字“康复你知道”关注我们 并点击右上角“···”菜单,选择“设为星标” 脑卒中的康复评定是对脑卒中患者所存留的或丧失的功能进行识别和测定,以鉴别患者存在的功能障碍,判断其严重程度,估计功能恢复的潜在能力,以制定科学的康复计划; 同时监测患者的功能变化,以判断康复治疗的效果,对患者的疾病结局做出合理的评价。因此,脑卒中康复评定的组成部分有两个方面,一是识别问题所在,二是确定问题的严重程度。 按照WHO通过的ICF的定义,由于损伤‐活动受限‐参与的局限性是三个不同的概念,三者之间虽然有因果关系却并无程度上平行存在的关系,因此,必须从三个不同水平按不同需要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评定。

阶段性的评定对患者的康复有指导意义,可以随时判定康复医疗的效果,修订康复计划。最终通过康复评定的结果,确定患者的康复后果,同时有利于控制康复医疗的质量。 在脑卒中的康复评定(特别在进行临床研究)时,按照WHO脑卒中康复的专家委员会的建议,有几点需要注意: 1 时间的起点 应把发作的当天作为起点。其他时间可以作为辅助,但绝不能代替发病当天作为评定的起点,例如:绝不能把进入医疗单位或康复机构的时间作为唯一的记录时间。 2 脑卒中的次数 除特殊要求外,为了研究而评定应仅限于第一次发作者。对于复发病例,应另行记录,并说明既往发病的情况。对一般临床工作,则不论发作次数,均应在恰当记录后予以评定。 3 病侧的说明 对完全性脑卒中病侧的说明应以脑的损伤侧为准,而不是以外周的神经功能缺损的表现侧(如左侧或右侧偏瘫)来描述。 4 影像学资料

脑卒中康复知识

康复知识 一、康复介入对偏瘫恢复的影响 偏瘫恢复的过程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现代康复医学把偏瘫恢复方式分成两种,一种是自然恢复,一种是康复介入的恢复;现代医学非常强调偏瘫后的康复介入;康复介入,使病人能够及时得到康复医师的正确指导,采用各种康复治疗手段,改善机体的功能,从而使其达到尽可能好的恢复;资料表明,通过自然恢复而不落残疾或仅有轻微残疾的病人大约是17%,而80%以上者自然恢复是带有明显残疾的恢复;如果在发病早期能得到正确的康复指导,进行正确的、积极的功能训练等康复治疗,可以使本来可能丧失生活自理和行走能力的病人80%以上恢复生活自理能力,90%以上重新获得比较好的行走能力; 二、中风病人有哪些康复方法 1、运动疗法:主要是利用物理学中的力学因素,以徒手以及应用器械进行运动训练来治疗病人,恢复或者改善功能障碍的方法; 2、作业疗法:为恢复病人功能,有目的、有针对性地从日常生活活动、生产劳动、认知活动中选择一些作业对病人进行训练,以缓解症状和改善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 3、言语治疗:通过各种手段对有言语障碍的病人进行的针对性治疗; 4、物理因子治疗:应用力、电、声、水和温度等物理因素来治疗病人疾病的方法;包括高频治疗、中频治疗、低频治疗、光疗、冷疗、超声波治疗、高电位治疗、激光治疗、温热治疗、磁疗、蜡疗、水疗、氧疗高压氧、常压氧等; 5、传统康复治疗:针灸、推拿、拔火罐等; 6、药物治疗:以营养神经、改善脑功能的药物为主;

7、矫形器的装配和训练:矫形器是装置余人体四肢、躯干等部位的体外器具,用以预防、矫正畸形,增强、补偿功能,在康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为什么康复治疗对偏瘫恢复有效 这涉及一个比较专业的叫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的名词;过去,许多人认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是不可恢复的;而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和基础科学研究证据已充分显示了大脑具有“可塑性”,脑功能在损伤后可以进行重组;由于过去对大脑功能形态学的研究缺乏必要的手段,而一直无法深入地进行;直到神经功能成像的出现,人类才真正可以从功能影像学的水平直接观察人脑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活动,脑的可塑性和功能重组终于的到了客观和科学的证据;因此,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积极和有针对性地进行具有神经修复再生和功能代偿的康复训练,就具有重要的价值了; 四、中风病人如何把握康复训练的时机 康复训练的目的是尽可能地恢复偏瘫病人缺乏的功能,减轻后遗症,而早期康复训练,能通过对患病肢体的主动和被动的活动,改善肢体的肌张力,减少换肢废用性肌肉萎缩和畸形的发生;因此,把握开始训练的最佳时间,对病人实施早期康复很重要;早期康复是指病人生命体征呼吸、心率、血压稳定,神经症状停止发展时,即可开始康复治疗;一般脑血栓形成或脑血管痉挛的病人多在发病后3-4天,脑外伤或脑出血病人多在发病后7-14天,待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平稳后开始训练; 五、认识康复医学 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学科,它是以现在人类保健和医疗的需求而出现的;“康复”是指“功能的恢复”,康复医学就是利用医学的知识和技术,去帮助那些因损伤、疾病、发育缺陷而致身心功能障碍者康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身体潜能, 从而达到生活自理,能参加学习、工

脑卒中康复规范

脑卒中康复规范 (一)功能评价: 入院后5天内进行初期评价,住院期间根据功能变化情况可进行一次或多次中期评价,出院前进行末期评价。评价项目如下: 1、躯体功能评价 肌力评价、关节活动度评价、感觉评价、肢体形态评价、协调评价、日常生活活动(ADL)评价、疼痛评价、辅助器具使用评价,上肢神经损伤者需进行上肢功能评价、手功能评价,下肢神经损伤者需进行平衡功能评价、行步态分析等。 2、精神心理评价:存在相关问题者进行认知功能评价、人格评价、情绪评价。 3、语言、吞咽功能评价:首先进行失语症和构音障碍筛查,对存在或可凝存在失语症和构音障碍者需进一步进行失语症标准检查和构音障碍检查,必要时需进行吞咽障碍评价、肺活量检查。 (二)康复治疗规范 1.物理治疗: (1)运动治疗:早期主要进行床上良肢位的摆放、翻身训练、呼吸训练、坐位平衡训练、转移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血管舒缩性训练等。 恢复期继续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牵伸训练、呼吸训练等,并进行患侧肢体的运动控制训练,以及各种体位的变换及转移训练,同时进行站立床治疗及坐、跪、站立位的平衡训练和步行训练等。 后期在继续加强前期治疗的基础上,根据患者运动控制能功、肌力、平衡功能等情况,循序渐进地进行减重步行、辅助步行、独立步行等。 (2)物理因子治疗: 选用超短波疗法、气压治疗、电磁波疗法、直流电疗法、痉挛肌电刺激、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功能性电刺激疗法、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等。 (3)水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进行水中运动治疗等。 2.作业治疗: (1)认知训练:对有认知障碍者根据认知评价结果进行定向、记忆、注意、思维、计算等训练,严重病人早期可进行多种感觉刺激以提高认知能力,有条件的音位可进行电脑辅助认知训练等。

脑卒中及其康复

脑卒中(脑血管意外) 一. 定义: 脑卒中(stroke)又称脑血管意外(CVA)或脑中风,是一组突然起病、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特征的急性脑部血管疾患,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多发病。(起病急骤,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 二. 解剖与生理(详见作业疗法83): 脑是高级神经中枢,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脑组织的氧、葡萄糖和糖原储备甚微,一旦完全阻断血流,6秒钟内神经元代谢将会受到影响,10-15秒钟内意识丧失,2分钟内脑电活动停止,所以,脑血流供应正常是保持脑功能正常和结构完整的首要条件。 脑血流供应来自两个动脉系统: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颈内动脉系统供应额叶、颞叶、顶叶和基底节等大脑半球前3/5部分的血流,故又称为前循环。椎基底动脉系统主要供应脑后部的2/5,包括脑干、小脑、大脑半球后部及部分间脑,故又称为后循环。供应壳核、丘脑、内囊部分的中央支及供应桥脑的旁中央支是高血压性脑出血和脑梗死的好发部位。 两个动脉系统虽是独立的供血系统,但彼此之间还是存在着广泛的侧支循环,其中最重要的是大脑动脉环(Willi环:由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端、两侧大脑后动脉借前、后交通动脉共同组成。详见系解410) 三. 病因和发病机制(详见临床康复11): 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高同型半胱氨酸、颅内血管发育异常、炎症、血液病、吸烟、酗酒、其他 四.临床表现(详见临床康复13): 1.全脑症状:多发生于大量脑出血、大面积脑梗死、严重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意识障碍可分为嗜睡、昏睡、昏迷等不同层次;头痛多伴有脑膜刺激症状,查体可发现颈项强直、布氏征阳性、克氏征阳性。 2.局灶症状:缺损性病: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失语等;刺激性病:癫痫发作。 3.其他症状:有的脑卒中时特殊病因引起的,所以还可以表现出原发病的症状,如钩端螺旋体感染的临床表现、血管炎的临床表现等。五.临床常见脑卒中的类型(详见作业疗法83): 出血性脑卒中: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缺血性脑卒中:脑栓塞;脑梗死:动脉硬化性脑梗死、腔隙性梗死、出血性梗死、无症状性梗死、其他、原因不明。 六.临床诊断要点(详见临床康复14): 1.定位诊断: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头颅CT或MRI:大脑半球:对侧中枢性 面瘫、舌瘫、肢体偏瘫与偏盲等;小脑病变:剧烈眩晕、站立不稳、眼球震 颤等;脑干病变的:主要表现为交叉性瘫痪;蛛网膜下腔出血:剧烈头痛、 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 2.定性诊断:根据发病的经过、病情特点和病变部位,分析疾病的性质,是出血性还是缺 血性,二者的治疗方法不同,必须辨别清楚。 3.病因诊断:从发病的全过程,结合定位和定性诊断,找出疾病的具体原因。(各类脑血 管意外的诊断要点可见作业疗法84) 七.功能障碍(详见作业疗法88): 大部分患者中表现为:上肢以屈肌共同运动为主,下肢以伸肌共同运动为主,最后直至

脑卒中的康复诊疗指南

脑卒中的康复诊疗指南-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脑卒中的康复诊疗指南 一、康复住院标准 经急性期临床药物治疗和/或手术治疗(一般约2-4周)后,生命体征相对稳定,但有持续性神经功能障碍,或出现影响功能活动的并发症,影响生活自理和回归家庭、社会,并符合下列条件: 1、生命体征稳定,临床症状不再恶化; 2、不出现需手术处理的病情变化; 3、无其它重要脏器的严重功能障碍; 4、无严重影响生命或康复治疗的并发症; 5、CT等影像学检查未见病情变化。 二、临床检查规范 (一)一般常规检查 1、血尿便常规。 2、肝肾功、血脂、血糖、离子。 3、心电图检查、胸透或胸片及相关部位X线检查; 4、如入院前半月内未复查头颅CT或MRI,入院后检查,病情发生变化时随时复查。 (二)选择性检查 根据患者病情可以选择以下检查: 1、凝血功能、血小板聚集试验,感染性疾病筛查(甲肝、乙肝、丙 肝、戊肝、梅毒、 艾滋病等)、心肌酶谱; 2、下肢动静脉彩超;颈动脉、脑血管超声或全脑血管造影检查; 3、脑电图、肌电图、诱发电位检查; 4、心脏彩超、心、肺功能检查。 三、临床治疗规范 (一)临床常规治疗 1、基础病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等治疗; 2、II级预防药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 3、延续性临床治疗:调节血压、颅压,改善脑供血、营养脑神经、对症支持治疗等; 4、改善语言、认知、心理、吞咽、运动、膀胱和肠道功能障碍的药物治疗和临床技术选用。 5、中医中药治疗。 (二)常见并发症处理 1、感染:包括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皮肤等感染的治疗; 2、痉挛:各类抗痉挛口服药、神经阻滞治疗、矫形器应用治疗。

脑卒中康复训练的康复评估

脑卒中康复训练的康复评估 脑卒中(中风)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和身体健 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为了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脑 卒中康复训练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治疗手段。然而,康复训练的效果如 何需要通过康复评估来进行科学的评估与判定。 康复评估是脑卒中康复治疗的第一步,旨在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功能障碍的程度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水平。通过评估,康复专家 能够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并随时调整治疗方案。下面将从不同的 方面介绍脑卒中康复训练中的康复评估内容。 1. 体力状况评估 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往往出现肌肉无力、疲劳、缺乏耐力等问题。 因此,评估患者的体力状况对于安排康复训练的强度和节奏至关重要。常用的体力状况评估工具包括运动能力评估量表、步态分析仪等。通 过评估,康复专家可以了解患者的肌力、耐力和心肺功能状况,有针 对性地制定康复计划。 2. 运动功能评估 脑卒中患者常常存在偏瘫、肌张力失调等运动障碍。评估患者的运 动功能可以帮助康复专家了解患者的运动控制能力、协调性、平衡能 力等。运动功能评估工具有收缩压力计、手动肌力测试等,通过评估 结果,可以制定针对性的运动训练方案,以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 3. 感知感觉评估

脑卒中患者常常出现感知感觉障碍,如空间视觉障碍、触觉障碍等。评估患者的感知感觉状况有助于康复专家制定合理的感知训练方案, 以提高患者对外界刺激的感知能力。常用的评估工具有视觉振动反应仪、触觉辨别测试等。 4. 日常生活活动评估 脑卒中患者最终需要恢复到能够独立生活和工作的能力。评估患者 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如洗澡、穿衣、进食等,有助于制定康复计划,并对康复训练的效果进行判断。常见的评估工具有Barthel指数、功能 独立测量量表等。 除了上述评估内容,康复评估还可以包括患者的心理状况、社交功 能评估等。通过全面的康复评估,康复专家可以了解患者的康复潜力、康复需求,并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以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要注意的是,康复评估不仅仅是一次性的评估过程,康复治疗期间 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多次的评估,以监测康复进展和调整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脑卒中康复训练的康复评估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对于制 定科学的康复治疗计划至关重要。通过全面的评估,康复专家可以了 解患者的身体状况、运动功能、感知感觉状况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从而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提高康复效果。康复评估应该是一个动 态的过程,随时调整和优化康复训练计划,以促进脑卒中患者的康复 进程。

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2020版】

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2020版】 本指南的目的是为了根据脑卒中康复评估和治疗的最新循证医学进展,推荐临床评估和治疗的共识性意见,以便于在我国综合医院的神经内科推广普及脑卒中早期康复。该指南参考了2012年《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简化版》的主要内容, 采用了证据水平和推荐强度等标准。 二、脑卒中早期康复的开始时机和康复强度 脑卒中早期康复的开始时间应该是在患者稳定后的24小 时内。康复强度应该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功能障碍程度而定,并且应该逐渐增加。 三、脑卒中早期良肢位摆放、体位转移和关节活动度训练 良好的肢体位姿和体位转移对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应该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以避免肌肉僵硬和关节强直。 四、脑卒中早期站立、步行康复训练

站立和步行训练是脑卒中患者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功能障碍程度,逐步进行站立和步行训练。 五、脑卒中后的肌力训练和康复 肌力训练是脑卒中患者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功能障碍程度,逐步进行肌力训练。 六、脑卒中后肌张力变化和痉挛的康复 脑卒中后肌张力变化和痉挛是常见的并发症。应该进行有效的康复治疗,以减轻肌张力和痉挛。 七、脑卒中后早期语言功能的康复 语言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应该进行早期的语言功能康复治疗,以促进患者的恢复。 八、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康复 认知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应该进行认知功能康复治疗,以促进患者的恢复。

九、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康复和营养管理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应该进行吞咽功能康复治疗和营养管理,以促进患者的恢复。 十、脑卒中后心脏功能和呼吸功能康复 心脏功能和呼吸功能康复是脑卒中患者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进行有效的康复治疗,以促进患者的恢复。 十一、脑卒中后肩痛、肩关节半脱位和肩手综合征的康复肩痛、肩关节半脱位和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应该进行有效的康复治疗,以减轻疼痛和恢复功能。 十二、脑卒中后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预防和康复 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应该进行有效的预防和康复治疗,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十三、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 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非常重要。应该进行有效的护理,以促进患者的康复。

脑卒中的康复评定-范本模板

脑卒中的康复评定 脑卒中的康复评定是对脑卒中患者所存留的或丧失的功能进行识别和测定,以鉴别患者存在的功能障碍,判断其严重程度,估计功能恢复的潜在能力,以制定科学的康复计划;同时监测患者的功能变化,以判断康复治疗的效果,对患者的疾病结局做出合理的评价。因此,脑卒中康复评定的组成部分有两个方面,一是识别问题所在,二是确定问题的严重程度。 按照WHO通过的国际功能分类(ICF)的定义,由于损伤‐活动受限‐参与的局限性是三个不同的概念,三者之间虽然有因果关系却并无程度上平行存在的关系,因此,必须从三个不同水平按不同需要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评定。 阶段性的评定对患者的康复有指导意义,可以随时判定康复医疗的效果,修订康复计划。最终通过康复评定的结果,确定患者的康复后果,同时有利于控制康复医疗的质量. 在脑卒中的康复评定(特别在进行临床研究)时,按照WHO脑卒中康复的专家委员会的建议,有几点需要注意: 1 、时间的起点 应把发作的当天作为起点。其他时间可以作为辅助,但绝不能代替发病当天作为评定的起点,例如:绝不能把进入医疗单位或康复机构的时间作为唯一的记录时间。 2 、脑卒中的次数除特殊要求外,为了研究而评定应仅限于第

一次发作者。对于复发病例,应另行记录,并说明既往发病的情况。对一般临床工作,则不论发作次数,均应在恰当记录后予以评定。 3 、病侧的说明 对完全性脑卒中病侧的说明应以脑的损伤侧为准,而不是以外周的神经功能缺损的表现侧(如左侧或右侧偏瘫)来描述. 4 、影像学资料 用影像学资料进行分类研究时,应使用同一种影像学技术,即CT或MRI。而只为临床诊断时,则任何影像学资料均可。 5 、记录 除记录人口学资料外,还应当记录患者的并发症以及废用、误用的情况。 6 、观察的时间间隔 为了便于比较性研究,建议的最小间隔为发病当天和第28天.长期观察应记录3、6、12个月或更长的时间。仅为临床需要则不受以上限制。 美国国立研究院脑卒中评定表

脑卒中康复指导

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 2 脑卒中的功能障碍和康复治疗 脑卒中的功能障碍主要包括运动功能障碍、感觉功能障碍、认知障碍、情绪障碍、言语和语言障碍、吞咽障碍、排泄障碍及心肺功能障碍等。 2.1 运动功能障碍 2.1.1 康复治疗开始时间 脑卒中早期康复一直是康复领域专家推崇的理念,但是过去对治疗开始的时机选择存在争议,这将关系到急性脑卒中患者能否获得最大程度的功能恢复。 尽管多数研究者认为病情不稳定的患者不适合做任何恢复性训练,但有研究表明,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的活动可以防止深静脉血栓、皮肤病变、关节挛缩、便秘和肺炎等并发症。早期康复治疗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床上良肢位摆放和体位改变等,早期康复还应当包括鼓励患者重新开始肢体活动和参与社会活动。文献中关于脑卒中早期开始时间的研究较少,界定也不尽相同,这就导致对脑卒中最佳康复时机的选择存在争议。以往根据WHO提出的标准,当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小时以后开始介入康复治疗。 在一项对969例患者进行观察的队列研究中,Maulden等发现,脑卒中发病后开始康复得越早,功能恢复越好。这种现象在严重功能障碍的患者中表现非常显著,而中度功能障碍的患者次之。中度障碍的患者开始康复越早,在康复中心的住院时间越短[14]。另一项在意大利进行的大型队列研究中,Musicco等发现,脑卒中后7天内开始康复的患者,其远期预后比15天后开始康复者好[15]。Bernhardt等也证明了早期康复的有效性[16]。国家“九五”攻关课题研究结果提示,在脑卒中后2周内开始康复,可以获得较好的康复效果[4]。 关于康复治疗开始最佳时间的界定尚无统一认识,目前已经完成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脑卒中康复的规范化方案研究”将对这一问题具体分析。 推荐意见 脑卒中患者尽早接受全面的康复治疗,在病情稳定后即可介入康复评价和康复护理措施,以期获得最佳的功能水平,减少并发症(Ⅰ级推荐)。 2.1.2 康复治疗强度 适当的康复训练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功能预后,这是现代康复实践带给我们的理念,特别是对损伤程度较轻的患者。有关脑卒中后康复训练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的研究很多,但是由于众多研究的异质性,以及康复干预的内容或康复治疗强度界定标准并不统一,所以康复干预的强度同功能预后之间是否存在强度反应关系的证据不足。同时,由于缺乏对强度下限(在此之下干预是无效的)和上限(在此之上的轻微改善是微不足道的)的界定,所以无法给予明确的推荐。 两项Meta分析认为较大的强度对良好的预后影响不大。Lanhorne等认为,接受较大强度的物理治疗可以使死亡或病情恶化的发生率减少,同时还能增加痊愈率[11]。Karges等关于训练时间、频率等方面的分析认为,多接受训练治疗或许是有益的,尤其是在提高ADL方面更明显[17]。Kwakkel等将101例伴有上肢和下肢损害的大脑中动脉卒中患者随机分配成3组(上肢重点训练组,下肢重点训练组,上、下肢共同训练组),每次治疗30分钟,每天1次,每周5天,共20周。到第20周,下肢重点训练组在ADL、行走和敏捷度方面改善明显,然而上肢重点训练组只是敏捷度改善较好。

脑卒中康复分期

脑卒中康复 (一)迟缓期 1 .主要表现 主要表现为肌肉松驰、肌张力低下、无自主运动。 2 .训练目标 (1)预防肌肉挛缩的出现。 (2)预防关节挛缩畸形的出现。 (3)预防并发症及继发性损害的出现。 (4)加强患侧肢体的控制能力。 (5)诱发正常的运动模式。 3.具体实施计划 (1)良肢位的保持:主要的目的是预防关节的挛缩和畸形、 (2)床上体位转换训练:预防起立性低血压、褥疮的发生。 (3)关节被动活动:主要是防止关节挛缩。 (4)患侧肢体的主动运动:主要是为了尽早诱发肢体的肌张力。 (二)痉挛期 1 .主要特点:痉挛、腱反射亢进、出现异常的运动模式。 2 .治疗目标: (1)抑制痉挛。 (2)抑制异常的运动模式。 3.训练计划 (1)关节被动运动:预防关节的挛缩和抑制痉挛的发生。 (2)肌肉持续牵拉训练:防止由于肌张力过高造成的肌腱挛缩。 (3)肢体负重训练:有时肢体负重能力非常低下,这时要训练肢体的负重。 (4)躯干控制能力训练。 (5)矫正异常的姿势。 (三)恢复期 1 .主要特点:痉挛逐渐减轻,出现分离运动,协调性基本接近正常。

2 .训练目标: (1)加强肢体运动功能的协调性。 (2)加强身体耐力。 (3)加强动态平衡的稳定性。 3 .训练方法: (1)双侧肢体的协调训练。 (2)运动协调性训练。 (3)提高运动速度的训练。 二、早期康复训练方法 (一)康复目标: 1 .维持关节活动度,防止关节挛缩。 2 .抑制或减轻异常运动模式的出现和加重。 3 .诱发肢体的主动运动。 4 .强化健侧激励。 5 .提高提高日常生活动作的能力。 (二)训练计划 1.良肢位的保持 良肢位是指为防止挛缩模式的出现,保护肩关节以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而设计的治疗性的体 位。良肢位是患者最舒适的一个体位。 (1)仰卧位:肩关节放松,垫一枕头,但不能垫得很高或不垫,让他保持脊柱的生理弯曲。 上肢稍微屈曲,肘关节稍微屈曲,约30度。腕关节下面垫一个毛巾卷或小垫子。下肢完全放松, 但是不能让膝关节完全伸直。膝关节下面垫一个毛巾卷或小垫,让膝关节保持30度左右的屈曲。 脚底垫一个脚底板,踝关节保持90度的屈曲。 (2)健侧卧位:患侧上肢下面加了一个小垫子,让肢不紧靠躯干,有预防挛缩的功能。病人手里攥一个毛巾卷。雕关节、膝关节自然屈曲,下面垫一个枕头或垫子。 (3)患侧卧位:头部枕头不能过高,也不能太低,让头与椎体保持水平位。患侧肩关节屈曲,肘伸展,这样不容易产生疼痛。健侧下肢下面也放一枕头,让下肢的肢体与骨盆和躯干保持水平。 (4)床上坐位:床的前面可以放一小桌子,上肢可以放在桌子上,肘关节是放松的体位,屈曲到30度左右。 (5)轮椅坐位和椅坐位:轮椅坐位前面也可以放一桌子,目的其实是让上肢能处于一个比较舒适放松的状态,躯干尽量坐直。治疗师可以进行调整。治疗师可以站在病人的前面,目的是防止患者过度屈曲往前摔。然后提起病人的骨盆,往后拉。 2.被动活动

脑梗死恢复期的康复评定与治疗

脑梗死恢复期的康复评定与治疗 LT

①建议由言语治疗师对存在交流障碍的脑卒中患者从听、说、读、写、复述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对语音和语义障碍的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2011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Ⅱ级推荐,C级证据)。 ②交流评估应包括访谈、对话、观察、标准化测试或非标准化项目;评估言语、语言、交流认知、语言运用、阅读和写作;识别交流的优势和缺点;以及确定有用的代偿策略(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Ⅰ级推荐;B 级证据)。 ③当面对面评估不可能或不切实际时,远程康复是合理的(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Ⅱa 级推荐;A 级证据)。 ④交流评估可以运用ICF 框架来考虑个人的独特优先事项,包括生活质量(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Ⅱb 级推荐;C 级证据)。 (6)吞咽功能的评定 ①建议所有急性脑卒中患者经口进食、进水前均应完成吞咽功能筛查。应有经专业训练的医务人员(言语治疗师、医师或护士)在入院24 小时内进行筛查(2011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Ⅰ级推荐)。 推荐对急性卒中患者进行早期吞咽困难筛查,以发现吞咽困难或误吸,后者能导致肺炎、营养不良、脱水及其他并发症(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I级推荐;B级证据);由言语一语言治疗师和其他经过培训的医疗卫生人员进行吞咽

困难筛查是合理的(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IIa级推荐;C级证据)。 ②两周内应每天进行吞咽功能的监测,明确是否能快速恢复。饮水试验可以作为脑卒中患者判断误吸危险的筛选方法之一。但约有1/3 至1/2 的误吸患者为隐匿性误吸,需要进一步的仪器检查明确诊断(2011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Ⅱ级推荐,B级证据)。 对于那些怀疑存在误吸的患者,很可能有必要进行仪器评估核实是否存在误吸以及确定吞咽困难的生理原因以指导治 疗计划(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II a级推荐;B级证据)。 ③建议筛查发现有误吸风险的患者,不应经口进食、进水,应进行进一步临床系统评价(2011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Ⅱ级推荐,B级证据)。 ④推荐在患者开始进食、饮水或口服药物前进行吞咽评估(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I级推荐;B级证据)。 ⑤吞咽造影检查(VFSS)与吞咽纤维内视镜检查(FEES)都是评估吞咽障碍的有效方法。在不同的医疗中心、针对不同的患者群体时,临床医生应该权衡利弊,谨慎选择(2011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Ⅱ级推荐,B级证据)。 具体仪器检查方法的选择(纤维内镜吞咽评估、电视透视检查、伴有感觉测试的纤维内镜吞咽评估)可根据可用性或其他因素考虑(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IIb级推荐;C级证

脑卒中的康复 书籍

脑卒中的康复书籍 (最新版) 目录 1.脑卒中康复的重要性 2.脑卒中康复的书籍推荐 3.脑卒中康复的书籍内容介绍 4.脑卒中康复的注意事项 正文 脑卒中,也被称为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对于患者来说,及时的康复治疗是关键。而书籍则是我们获取知识和了解康复方法的重要途径。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脑卒中康复的书籍,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疾病。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脑卒中康复的重要性。脑卒中康复的目的是帮助患者在最大程度上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和职业治疗等多个方面。及时的康复治疗有助于减轻患者的后遗症,降低残疾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接下来,我们来推荐一些关于脑卒中康复的书籍。这些书籍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康复方法、护理技巧等方面,帮助患者和家属全面了解脑卒中康复。 1.《脑卒中康复学》:该书详细介绍了脑卒中康复的理论基础、康复方法、康复评估等方面的内容,适合康复医生、治疗师及患者阅读。 2.《脑卒中康复治疗技术》:本书以图解的方式介绍了脑卒中康复治疗的各种技术,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等,适合康复治疗师和患者学习。 3.《脑卒中家庭康复护理》:本书主要介绍了脑卒中康复的家庭护理方法,包括饮食、睡眠、卫生等方面的内容,适合患者和家属阅读。

在了解了一些脑卒中康复的书籍后,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这些书籍的内容。以《脑卒中康复学》为例,该书分为理论篇和实践篇两部分。理论篇介绍了脑卒中康复的理论基础,包括脑卒中的病理生理、康复医学的基本原理等;实践篇则详细介绍了康复治疗的各种方法,如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心理康复等。 最后,我们来谈谈脑卒中康复的注意事项。首先,康复治疗应尽早开始,以充分利用脑的可塑性;其次,康复治疗应因人而异,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最后,康复治疗需要患者和家属的积极配合,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习惯。 总之,脑卒中康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患者和家属的共同努力。

脑卒中康复治疗方案

脑卒中康复治疗方案 一、早期康复: 此期患者一般表现为迟缓性麻痹,没有随意的肌肉收缩,也不出现联合反应,机体基本处于全面松弛状态;相当于Brunnstrom恢复阶段1-2期。 (一)基本目的 早期康复的基本目的是防止日后会严重影响康复进程的合并症,如肿胀,肌肉萎缩,关节活动受限等;争取功能得到尽早的改善,预防并发症。 (二)早期康复方法 1、正确体位:教会家属和护理人员采用正确的体位摆放,包括仰卧位,健侧卧位和患侧卧位的方法,要求每2小时翻身一次,并拍背数下。 2、翻身练习:双手交叉前平举,分别向两侧转动,双足撑床。 3床上自我辅助练习:双手交叉前平举,上举过头,侧举,指鼻,双腿屈曲撑床抬臀,双脚交叉侧移等。 4、床边被动运动——上肢:肩胛带,肩关节,肘关节,腕指关节。 5、床边被动运动——躯干牵拉,背肌挤压刺激。 6、床边被动运动——下肢:髋关节,膝关节及踝趾关节。 7、促进肌肉收缩的方法:利用对肌肉的突然牵张,引起肌肉收缩。 8、排痰 9、床头抬高坐位训练:床头渐抬高,每个位置患者能维持30分钟,则渐加10度再训练,直至能床边坐起,无靠`位平衡练习。 10、面,肌刺激:张口,鼓腮,叩齿,伸,顶上腭等,冰冻棉(或冰块含服)及味觉刺激。 11、呼吸控制练习:要求患者深吸气—缓慢呼气,放松。 12、坐训练:在床头抬高未达90度前,首先训练患者侧后单手支撑抬头抬肩的动作,直至能支撑坐起。 13、坐位平衡:正确坐姿,床边坐位平衡,包括前后左右各向。

14、坐位操:以加强平衡训练,包括双手交叉前平瘵,侧瘵,双手交叉指鼻,双手交叉向前指物;健侧下肢肌力训练等,可教会家属及护理人员,然后一日多次督促患者练习。 15、床到轮椅(或椅)的转移。 16、坐站练习:如有条件可早期给予患者床站立,帮助患者重获垂直感,重获对抗重力肌的控制,重获血压的自身调节,改善立位平衡和克服直立性低血压。一般情况下脑梗塞患者要求在入选治疗组3-4天后达到床边坐位,二周内可训练站立,辅助力量视病情而定;脑出血患者应尽量在二周内达到床边坐位,四周内达到站立。 17、健手做力所能及的日常生活活动:吃饭、穿衣、洗漱等。 18、应用电刺激:低频直流电刺激,TENS等。 19、应用肌电反馈技术。 20、应用推拿针灸治疗。 21、应用脑循环治疗促进脑血液循环。 22、言语治疗。 23、心理治疗。 (三) 康复安排 指导患者和家属每日若干次完成1、2、3、8、9、10、11、17等项;4、5、6、7、12、13、14、15必须由治疗师完成每日一次,每次45分钟;18、19、20、21、22可由各单位自行确定进行与否;23、24如无进行专业的此项训练,治疗师在功能训练过程中应进行简单的语言训练包括简单的发声练习等;并负责患者的心理疏导以求患者尽可能的配合和以最佳状态进行康复治疗。 二、中期康复 此期患者可明显的表现出上肢的屈肌协同运动和下肢的伸肌协同运动,并逐渐可做到某些肌肉关节的独立运动,相当于B恢复3-5期。 (一)中期康复目的 抑制协同运动模式,尽可能训练肌肉关节能够随意的独立的运动,提高各关节的协调性,渐恢复患者的运动能力。

2020年脑卒中规范化诊治简明手册17.卒中康复

第十七节卒中康复 一、脑卒中康复开始时机及和康复强度 1-卒中发病后24h开始进行运动康复是安全有效可行的。不推荐在卒中发病 24 h内接受高强度的超早期康复。 2. 脑卒中患者病情稳定(生命体征稳定,症状体征不再进展)后应尽早介入康复治疗。对于脑出血康复时间尚未有指南明确,而大多数脑出血康复在10-14天开始进行。 3. 在脑卒中病情尚未稳定时不建议行康复治疗,但是有矢脑卒中相尖并发症如深静脉血栓、肺部鳳染、压疮、尖节挛缩、便秘等的预防町以进行适当的早期活动。 4. 在脑卒中康复开始阶段,卒中患者每天接受至少45min的相尖康复训练,能够提高患者的功能目 标,在一定范围内,相对增加训练强度可提高训练效果,但要考虑患者的安全性。住院康复机构在患者能耐受的情况下,开展每天3h、 每周5d的康复训练是可行的。 二、脑卒中康复早期评定 1. 建议在发病/入院24h内应用NIHSS评分评价卒中的功能缺损情况。 2. 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手、下肢功能评估可采用Brunnstrom分期评估。 3. 对于肌力评估可采用徒手肌力检查(Manual Muscle Testing,MMT )。 4. 对于肌张力评估采用改良Ashworth评估。 5. 对于平衡功能的评估采用Berg平衡量表。 6. 对于日常生活能力评估采用Barthel指数或改良Barthel指数评估。 7. 对于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筛查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评估。 三、脑卒中良肢位摆放 良肢位是将患侧肢体置于抗痉挛的位置。换言之,就是正确的肢体摆放。床上正确的体位摆放是预防矢节挛缩、变形的重要措施之一。有仰卧位、患侧卧位、健侧卧位。 尽可能少采用仰卧位,因为这种体位异常活动最强;使偏瘫侧骨盆后旋,患侧下肢外旋,同时也增也加了紙尾部、足跟外侧和外踝处褥疮的发生。

脑卒中的康复 临床康复治疗计划

《临床康复治疗》 脑卒中的康复 组长:符卓华 组员:黄倩兰、李巧琴、董建芬、廖金凤、谭惠玲 一、概述 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它是指起病迅速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局限性脑功能能障碍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或引起死亡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上将其分为两大类: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及脑栓塞;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出血及蛛网膜下隙出血。 二、病情分析 男性患者,62岁,既往有2型糖尿病病史,因“突发左侧肢体无力2天”为主诉入院。目前患者病情稳定,体征:BP130/80mmHg,神志清,构音障碍,左侧鼻唇沟稍浅,伸舌偏右,咽反射减弱,心肺检查无异常,左上肢肌张力稍低,左侧肩关节和肘关节屈伸肌群肌力2级,左下肢髋关节和膝关节屈伸肌群肌力3级,左侧肌体生理反射存在,左巴氏征(+)。脑CT示:右侧内囊区脑梗死。 三、康复评定与治疗 (一)运动治疗 1、初期康复评定 (1)评定量表的选择关节活动度评定(ROM) 徒手法肌力检查(MMT) 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 Fugl-Meyer平衡量表 改良Ashworth 分级法评定标准 伯格氏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Test) 关节活动度评定(ROM)

(2)评定结果:左侧上肢关节活动主动运动无法完成全关节运动,左侧颈部及躯干无法主动完成关节活动,左侧下肢能正常活动关节,被动情况下左侧肢体都能完成全关节活动,右侧肢体正常。 (3)评定结果分析:由于左侧肢体无力,患者无法自主完成全关节运动。需要被动完成关节运动。

徒手法肌力检查(MMT) (2)评定结果:左侧肩关节和肘关节肌力2级,左下肢髋关节和膝关节肌力3级。 (3)评定结果分析:根据患者的脑CT显示,由于右侧内囊区脑梗死,导致左侧肢体无力,无法正常运动。 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 理论: 一期:迟缓性瘫痪 二期:联合反应明显,出现协同运动,肌张力开始增高,出现肌腱反射 三期:以协同运动为主,联合反应减弱,肌张力增高达高峰,肌腱反射增高 四期:随意协同愚弄减弱,出现部分分离运动,肌张力开始降低。 五期:随意,分离运动明显,课做一般技巧运动,随意协同运动成分部分消失,肌张力继续降低,近正常。 六期:正常随意运动,可做精细技巧运动,肌张力正常或近似正常。 评价: 分级肩臂手下肢 1级弛缓,无随意运动弛缓,无随意运动弛缓,无随意运动 2级开始出现共同运动或 其成份,不一定引起 关节运动 无主动手指屈曲 最小限度的随意运动开始出 现共同运动或其成份。 3级痉挛加剧,可随意引 起共同运动,并有一 定的关节运动。 能全指屈曲,勾状抓握,但 不能伸展,有时可由反向引 起伸展。 1.随意引起共同运动或其成 份。 2.坐位和立位时,髋、膝、踝 可屈曲。 4级痉挛开始减弱,出现 一些脱离共同运动模 式的运动; 1.手能置于腰后部。 能侧方抓握及拇指带动松 开,手指能伴随着的、小范 围的伸展。 开始脱离共同运动的运动。 1.坐位,足跟触地,踝能背屈。 2.坐位,足可向后滑动,使屈 膝大于9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