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不能实行的一种解释

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不能实行的一种解释
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不能实行的一种解释

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不能实行的一种解释

作者:川问 | 2011 年 03 月 18 日 | 字体选择: 小中大 | 背景颜色:白蓝

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一直是争论不休的话题,但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大都与讨论者的意识形态有着微妙的关联,有的甚至任意扭曲该理论本身。本文首先力图澄清经典自由主义的几个问题及其特定的历史条件,这是该理论的大致背景;接下来的探讨参照了该理论的背景和近代中国变革的“三个假设”,希望对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命运的解释更加严谨。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的命运对世界来说也是一种反映。

一、理解古典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在西方政治理论中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话题,自由主义既是一种学说,也是一种运动、一种意识形态。自由主义本身经历了复杂的演变:在它实际上建立了一种现实的政治后,开始强调自由的积极方面,即形成和完成自我确定的目标的机会,尽管个体的中心价值未变;甚至在自由思想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严重的冲突,——即与洛克相联系的传统和与卢梭相联系的传统之间的冲突,因此对自由主义进行全面的梳理是一件极困难的事。然而,西方自由主义的转变对中国吸引力并不明显,中国人依旧需要关注的是古典的自由主义(classical liberalism),也就是最初的自由主义,这是严复和梁启超的工作的继续和再生。自由主义的一切变种都是基于古典自由主义之上的。古典自由主义者的一些基本理论前提不尽相同,但他们在政策提议方面却有许多相似之处,包括强调从绝对专制中解放出来,强调法制和市场的自发性,取消贵族特权,强调个人的自由表达,其进步性总的说来表现为控制的非人格化。本文对古典自由主义梳理时,注意到了霍布豪斯这位刚刚走出古典自由主义的人,在他的《自由主义》中的最直接的感受。

(一)、古典自由主义是历史经验的积累,它直接针对现实问题的解决。西欧从15世纪开始了近代,在各个领域均出现了“抗议运动”,宗教革命后的

新教名称就是“抗议”(Protestanism)教派。流行于17、18世纪的古典自由主义理论本质上是西方中产阶级向封建贵族、王室进行夺取政权斗争的反映。

它并不要求一个纯粹的理性设计的整体重建,而是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一

步步达到它所确立的原则的,人们可以从十五至十七世纪的英国历史中清晰的

看出这一点,英王和国会之间的制衡机制逐步成熟,到“光荣革命”已是瓜熟

蒂落。因而最初的自由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并不激进,相反却是保守的。尽管如此,自由主义仍不失为一有效的批判武器。霍布豪斯也提到了自由主义的批判性,他说,“现代国家是从一种权力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开始的,那种制度提出

抗议,从宗教、政治、经济、社会以及伦理道德种种方面提出抗议,就是自由

主义的开端。” 因此自由主义最初就是一种革命性、破坏性的批判,但是借助自由主义和人类的保守本能,重建工作始终是和破坏工作同时进行的,没有破坏,重建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其理论关心的重点在如何通过宪政来限制王权;在伦理观上强调自由至上原则;在政治理论上,他强调个体和政府间天然存在

的紧张关系;在经济领域他要求打破封建分割的藩篱,建立统一的市场。

(二)、理解古典自由主义中的政治自由。古典自由主义中的政治自由是

针对政府而言的,政府应该在规则内运行,不可随心所欲,且要为错误行为负责;古典自由主义中的政治自由的含义与政府人员的多少无关,与政府人员的

产生方式也无关,这里的政治自由即是有限政府原则,单纯地表现在对政府的

限制上,因而其范围非常狭窄。人们可以从“权利”概念的发展过程中看出存

在一种历史趋势,在十八和十九世纪,宪法、法令和法规中明确规定的权利,

主要表现为政府权力的限制;它们通常使用否定性的规定,如美国宪法的第一

条修正案写道:国会不得制定关于建立宗教;禁止履行宗教信仰;限制言论自由;或限制人民和平集会,以及向政府提出伸冤的权利等的法律。哈耶克在《自由宪章》中将自由定为“(政府)强制之不存在”,强调了政府与个体天

然存在的紧张关系,因此是对古典自由主义的复归。在此种意义上,传统中国

中的小政府并不等于有着政治自由,延续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也不意味着政

治自由和政治公平。

通过《自由主义》可以进一步认清政治自由的本质。把自由主义作为一种

政治理论进行探讨时,其最初的理论就是以洛克、卢梭和潘恩等人为代表的天

赋权利论,或者称之为自然秩序理论。然而这种理论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

“人民作为一个整体可能不重视他们的权利,没有能力行使权力。他们可能受

促使去征服他人,剥夺富人,或干出任何一种集体暴行或愚行。” 霍布豪斯看到了英国在1884年选举权的扩大在几年内使自由在各方面停止发展,发出了这

样的呼声:“人民主权原则建立在什么理论上,在什么限度内有效?他是否是

自由和平等总原则的一部分?” 书中提到的第二种自由主义理论就是边沁主义的“最大快乐原则”,他觉察到了天赋权利论的局限所在。人的权利充满了无

政府主义的荒谬,他要求必须毫无偏见的考虑获得的快乐和受到的痛苦的数量,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或公正。另一方面,在这种自由主义理论里,自由不

是主要的,他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尽管如此,作者仍认为它与天赋自由学说的

结果没有什么显著的不同。总的说来,两种势力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学派,这

个学派在改革时期对英国自由主义产生极其巨大的影响,能够保证改革不至于

走向其中的一个极端。

正如上文所说,政府有限原则构成了政治自由概念的绝大部分内容。表面

上看来是法律在维护着这一原则,但更重要的是背后的制度使法能做到这一点。毋庸赘言,真正保护权利和自由,真正限制政府权力,取决于政府权力的分立,特别是要有一个独立的法院体系。在恰当的制度确立之前,法律是无能的;只

有在此一制度确立后,法才可能是万能的,即达到所谓“法治”。

(三)、自由并没有与平等分离,经济自由与对政府干预的需求同时存在。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经济自由,这要求冲破封建藩篱,但古典自由主义并未由

此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完全的自由放任。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所描

绘的工人的悲惨生活无疑是放任的市场经济造成的,但在它的第三版序言中,

恩格斯就承认此时英国工人状况在政府干预下大为改善,这能极好地证明古典

自由主义对平等的关注发挥了影响。霍布豪斯对盛嚣的自由放任主义进行了极

其精准的批判,在批判中体现了他灵魂的深度,衍续了苏格兰启蒙家休谟和斯

密的真正的理性精神。他看到了强者和弱者之间的交易实质上是强迫交易,“弱者表示同意的方式就好比一个失足掉进深渊的人同意把它的全部财产送给

那个不肯按照其他条件仍一根绳子给他的人。这不是真正的同意。真正的同意

是自由的同意,充分的同意自由意味着缔约双方的平等。” 他还说,“以牺牲他认为代价获得的自由不是好的自由”,他赞成为工人制定保护性立法,“保

护性立法是一种主要为贫苦阶级利益着想的限制,目的在于使他们在工业关系

中获得更有效的自由和更接近平等的条件”。霍布豪斯并不完全满足于财产赖

以保持的实际制度,主张要贯彻自由主义的真正原则,实现社会自由和权利平等,就必须对财产制度作更深入的探讨,而决不可把任何财产权利都看作不言

自明和顺理成章的事。由此,人们看到了霍布豪斯热烈的社会关怀,人们注意

到公平和正义这永恒的命题牵动了这个正直人的神经,人们同样可以看到霍布

豪斯和卡尔·马克思思想的交汇点(这就是要维持个人自由、平等,就必须扩

大社会控制的范围。当然,二者的思想体系和解决方法是根本不同的),同样,人们也依稀看到了如今西方受人盛赞的“第三条道路”的影子。

自由是社会的必需,然而自由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自由与平等紧密

结合。社会的任务就是防止政府专制高压力量的滥用:而国家的职责是,为每

个人头脑和个性的充分发展提供条件,使每个公民能够依靠自身的努力获得所

需要的一切。霍布豪斯以敏锐的观察力保持了一丝怀疑:在某些社会条件下,

自由和社会正义在一个优胜阶级或专制统治下反倒有可能实现的充分,而在选

举权扩大的情况下却未必实现的充分?他对民主政治的分析让人看到了英国古

典自由主义者的谨慎和理智,及对自由主义的深刻理解。他断言,存在着迟钝

或无知并非是撤销责任政府或限制选举范围的充分理由,而必须由一种有凭有

据的观点,认为政治上的无能是如此的根深蒂固,以至扩大政治权只会使能力

较强的人当中一部分不大道德的人容易发挥不应有的影响。

霍布豪斯最终得出自由主义的核心来自密尔的有关理论。自由既不单纯是

法律公式和法律限制,也不以个人的自作主张为基础;自由的基础是生长观念,自由与其说是个人的权利,不如说是社会的必需。他给了自由主义一个影响深

远的定义:自由主义是这样一种信念,即社会能够安全的建立在个性的自我指

引力之上,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建立一个真正的社会。政治问题的分支是多方面的,而其实质确实一个实现自由的问题;而理解自由的具体内容,必须

懂得他以相互约束为依据,并把它作为互助的基础。事实上,霍布豪斯是将自

由看作一个和谐的概念,他说,“在我们看来,和谐作为一种团结的概念能够

起到更好的作用。……我们需要少一些狂热的宗派主义,多一些团结的心理。

我们的改革家应该学会少依靠即时成功的宣传价值而多依靠深刻但不大显眼的

实践霍感情的变化,应该少想捞选票,多想使人如何信服。”虽然,在选举制日益盛行和地位的上升的政治现实面前,这种劝勉和用心良苦会显得苍白无力;然而还是有一种力量对现行制度起到平衡作用,这同样也是不可或缺的。

从上面介绍的内容可以看出古典自由主义的内涵是极狭窄的,但却是建立

现代国家所必需的最本质的东西。人们对古典自由主义深谙的好处就在于,能

避免在各种自由主义变种面前舍本求末。正如霍布豪斯所认为的那样,自由主

义确是正义的女神以她全部的美点燃的一股激情,特别是以宪政主义为重要特

征的古典自由主义对现代英国的建立和腾飞更是功不可没。对古典自由主义的

理解在创造社会文明和政治文明中有着永恒的意义和价值。

二、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的命运及探因

清末以降,中国的士大夫痛切的意识到,唯有向西方学习,变法改制才能

免于亡国灭种,才能免于列强的鱼肉宰割,才能走向现代化。英美提供了一种

模式,德日的发展道路是中国人随后的又一效仿对象,苏俄则提供了最新近的榜样,中国共产党及左翼人士学习了它并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从中国近代历史

发展的大致脉络中人们可以发现自由主义思潮在中国日渐式微,正是从这个意

义上讲,经典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的命运是逐步衰微的。当然除此之外,一些

研究中国近代思潮的思想史专家也发现从西方引入的自由主义理论从开始就被

中国人所误解,这导致古典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失落。但自由主义理论无论如何精深复杂,基础仍是一些常识性的普世真理,它源自人性中追求自由反对束缚的本能,并不专属某一民族,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探讨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

衰落的原因却更有意义和发人深思。本文对这一问题的论述是建立在如下三个

假设之上:

假设1:历史在解决特定时代问题中前进,发达社会的“模式”不应成为

争取实现的目标。

假设2:当且仅当近代中国完成有效利用资源和“组织起来” 这两大任务时,才能摆脱在世界经济、政治体系中的依附地位。

假设3:在此过程中(指假设2),新兴组织必须能够长期发挥特定功能,解决现实问题,由此产生可预期的“利益刺激”,使其能够逐渐改变和控制周

围形势。

以上假设是本文观察中国近代历史变革的基本点,我们对自由主义在近代

中国命运的探讨也是以上面的假设为基础的。这里我们抛弃了“文化决定论”,不认为自由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不相容是其衰微的原因,相反我们要将自由

主义与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联系起来,并且认为此做法更有说服力和意义。

(一)、自由主义在组织理论方面的天然缺陷在近代中国特定的时代要求

面前暴露无遗,根本无法像它在自由主义母国一样发挥巨大的力量。古典自由

主义的核心是致力于普通个人的普遍幸福,可以使个人进步,最终也能使国家

富强;而且英美也是遵循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原则以及逐渐形成的政治

自由、法治,最终形成了稳定的自由民主制,造就了本国家的富强。但自由主

义在组织人们方面的缺陷非常明显,它本质上应被视为追求幸福而非强国的道路,强国只是追求个人幸福的副产品。顾准在评论希腊城邦衰败时,认为古希

腊的灭亡是由于希腊人的自由而无组织,因而尽管希腊每个公民的积极性都发

挥到极致,尽管他们可以暂时击败外敌,但在组织良好的强大的敌人面前最终

也摆脱不了亡国的命运。

为什么说近代中国需要整合和组织起来?这是因为中国需要成长为一个统

一的民族国家对抗外患。“外患”在此有两重含义:一个是指面临暂时的民族

危机,这主要指战争中的不利地位;另重含义却是具有长远性的,那就是中国

在世界体系中于己不利的依附地位。中日正式开战前夕,英国一记者就曾这样说:“在中国日本只害怕一件事,不是蒋介石,不是军队,也不是国际联盟。……但日本害怕中国数百万人的革命运动;因为这样一场运动必然首先是

抗日的。……并且他们希望在中国团结起来之前打败中国。” 而后者的改变和消除要求中国“有效利用资源”,而有效利用资源离不开组织起来实现工业化。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的社会结构以“国家—自耕农”为主要格局,米格代尔将中

国农村社会类型定为“控制松散”的农村,尤其是没有私人地主的控制(另一

种类型是“地主支配的农村”)。在这种社会里,经济联系是较狭窄的,人们几乎没有任何忠诚的对象,自由也不是中国社会的亟缺品。高唱“博爱、平等”的自由主义要给中国人兑换自由,这只能照旧使中国一盘散沙,无济于现状的

任何改变。毛泽东在1937年九月七日的《反对自由主义》中队自由主义进行了极其严厉的批判,他说:“自由主义……结果使党和革命团体的某些组织和某

些个人在政治上腐化起来。” 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自由主义几乎没有了任何感召力,一些曾经坚定的自由主义者纷纷呈现出了失望情绪,有些甚至转

而主张极端的国家主义。

(二)、按照假设3来衡量,自由主义没有找到对抗比它更强大的体制的

方法。对这一点的解释事实上还是由上一点引申开来的。在英美,经典自由主

义使富与强做到了并行不悖,其前提是法治保障下的全国统一的市场化,它给

与民众广泛的经济自由以积累财富,通过市场富民进而强国。自由主义在中国

最典范的试验就是辛亥革命及其建立的临时政府和制定的临时约法,完全是以

英美模式蔚蓝本,但它根本不能控制周围的形势,中国很快又陷入军阀割据。

自由主义在此对抗的是更强大的系统性体制。外国工业扩张侵犯中国较低级的

市场关系,中国经济迅速分解,表现为“手工业衰退、农业萧条和现代工业戕折”。由此造成失业严重,在最富庶的广东都出现了“养活一个人要比养活一头牲口便宜”,财富迅速向城市中的少数人集中(他们大都是外国资本主义的代理商)。另一方面是以军阀割据为基础的不完善的制度、严重腐败和苛捐杂税。可以看出近代中国逐渐形成了二元经济政治结构,维系这种结构的体制力

量十分强大。

如何对抗这更强大的体制而实现有利的政治统一呢?很明显得需要新兴组

织对旧有体制逐步“侵蚀”。这种新兴组织必须能长期实施特定功能,能够改善中国人特别是农民的对外参与,为其提供“利益刺激”,这样才能发挥动员

的功效。总之这是一个通过艰苦细致的努力逐步控制周围形势的过程,而要依

靠一小撮心怀不满的革命者的短命而猛烈的起义来摧毁强大的体制是办不到的。自由主义不主张甚至反对大规模的组织,是由其自身的理论体系决定的,而这

与中国特定的变革方法的需要之间的困境是无法弥补的。另外,革命者在农民

面前的实际行动也是极为重要的,“农民并不被革命者的宣传词句打动,他们

通过革命者的实际行动和制度化的社会交换过程,才变得支持革命的目标”。

毛泽东清楚的知道怎样开始中国的变革,他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讲到,“如果我们单单动员人民进行战争,一点别的工作也不会做,能不能

达到战胜敌人的目的呢?当然不能。……一切群众的实际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

意的问题。假如我们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为了

群众生活的组织者。” 毛泽东还发现,为改善对外参与,农民急需道路,但他们没有能力组织人力修建道路。此时,广大民众连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都无法满足,处于饥饿、贫困之中,在这种情况下,以提倡个体自由相标榜的自由主义,无论它如何试图同国家富强知道结合起来,对于广大民众来说,它是多么

不切实际和不中问题的要害。因而基本准确地仿效英美模式而建立的中华民国

只是吸引了少数受西洋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注意力,孙中山

先生在革命后期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表明他开始注意

到这一问题。

三、小结:现实与乌托邦

马克思曾经说过,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准确地把握并解决这

些问题就会把人类推向前进。近代中国的时代问题是与世界工业扩张联系在一

起的,因而我没有把研究集中放在中国内在传统对自由主义的阻遏上,而且我

认为那样做是错误的。通过深悟自由主义的精髓,探究它在近代中国衰微的缘由,人们能进一步理解思想和历史环境的关系,从而为未来总结出一点经验。也许是只有在统一的市场经济条件和无外患的情况下,自由主义的制度落实(即法治下的有限政府)在中国才有希望,而在中国的独立和初步统一已完成的今天,这种落实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亟待解决。这种制度落实在中国的实现将使中国触及它的“最终幸福”。

然而,自由主义能否成为全世界的选择,能否在普遍范围内为各国带来福祉,我对此不敢持丝毫乐观态度。人类历史是一部“深固的历史”(布罗代尔语),引人注目的只是中心国家的“物换星移”。近代中国历史表明,抵挡住了帝国主义改造世界的潮流才可能建立真正的自由社会,但能做到这一点的国家极少。今天世界上有关自由的高谈阔论试图掩饰着种种压迫行径,巴林顿·摩尔对此评论说,“(自由主义)已由成功的理论,开始蜕变为替各种压迫辩解和遮饰的意识形态。……只要强大的既得利益阻碍着世界向着压迫逐渐递减的方向演变,革命的强制思想就是必需的。” 尽管如此,这也只能是最终的需要,没有几个国家能付得起“革命”的代价。古代西方的自由、理性社会之梦,会永远栖留在幻想中吗?

分类:自由主义与中国

标签:中国自由主义, 古典自由主义, 近代中国

来源:爱思想

Posted by Volunteer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17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含答案

第I卷 24.(原创)有学者指出:国君时常通过不断纳妾来显示自己的实力与财畜.于是就有了同父 异毋的许多个儿子。在理论上,继承者首先是嫡长子,其次是嫡次子;如果没有嫡子,再考虑由庶子来继承。然而在实际运作中,国之君或权臣之族可以根据其喜好,来挑送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继承人。这使得各王子及其各自的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这观点实质上 A.否认了摘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 B.论证了商周时期宗法制的混乱 C.反映了宗法制下对王权的争夺 D.押击了了夫妻多妾制的弊端 25.(原创)西汉建立前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轻摇薄赋,农业税征收比例曾低至1/30,组 然促成了工农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但又远远不能满足王朝财政需要。为解决这一矛盾,此后西汉政府 A.提高农业税和商业税比例 B.大量裁减政府机构和人员 C.加强了对经济资源的垄断 D.严厉打击用积居奇的商人 26.(原创)唐朝时大理寺是全国最高审判机关,但关乎死刑判决等重大问题时需由御史中丞 (中央监察机关负责人)与刑部侍郎、大理寺卿一起,组成“三司推事”,类似近代的特别法庭,并把会审的结果,最后报皇帝审批。这说明唐朝 A.司法与监察有机结合 B.大理寺权力己经旁落 C.监察机构丧失独立性 D.司法制度己经近代化 27.(原创)明朝中后期,受心学的影响,一批知识分子跳出了宋儒的框架,他们作品中的人 物由达官贵人、才子佳人、孝子赞孙转变为普普通通的市民、商贩、农民。他们傲视封建礼教,不、鄙视功名利禄,敢于直言。这反映出心学 A.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冲破了宋代理学的思想禁锢 C.有利于民主观念的形成 D.激发个体自由主义思想发展 28.(原创)读表1,该表反映了民国初年

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及自由主义

浅析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及自由主义 近日在课堂上看了三部视频,不禁让人引发对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以及自由主义的思考。遂将个人浅薄理解陈述如下。 一、关于个人主义,顾名思义,是以个人私利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的思想体系和道德原则,指的是一切从个人出发,把个人的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强调个人利益、个人需要、个人尊严和个人权利是至高无上的,强调了极端的个人特征,否认客观真理,主张个人本身就是目的,具有最高价值,社会的其他人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个人主义是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核心,是资产阶级道德的根本原则。而对于我们大学生,个人主义对我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第一,个人主义使我们大学生的挫折感增强,压抑感、郁闷感也随之出现,这就使我们的个人中心人生取向变得沉甸甸与僵化;第二,是我们的道德变成虚无主义;第三,个人主义很容易使我们变成一个只懂得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的人;第四,个人主义使我们大学生远离群众与同学,交际关系恶劣,不利于团队合作,对个人的长远发展有很大害处。 所以,个人主义的危害是巨大的,为了国家的繁荣发展与日益强大,为了我们大学生以后的发展,我们必须批判个人主义、摒弃个人主义。面对个人主义,在现在的大学生活中,大学生变得冷漠,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极端的自私自利,对待同学反应淡漠,个别学生好逸恶劳、见利忘义,甚至违法乱纪,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个人主义的影响。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用高尚的思想理念来指导人生。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当了解到个人主义的危害,及时从个人主义的迷雾中走出来,正确地理解人生价值的内涵,明是非、辨善恶、知荣誉,才能在社会中发挥出我们大学生的最高人生价值,成就人生的辉煌。 二、关于集体主义,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今天,在价值取向上,集体主义价值观得到普遍认同。在处理个人与他人相互关系的互动目标取向方面,认为集体高于个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等集体主义基本原则普遍得到认同。但是,奉献意识不强,集体责任感淡化。有一定数量的群体奉献意识不强,或者其行为规范倾向介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之间,其实际行为中的集体主义观念可能要根据当时的情境、环境等因素决定,我们倡导的集体主义

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之发展

人 文 论 坛169 INTELLIGENCE ············ ············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之发展 厦门大学政治学系 程丽文 摘 要:近代之后,皇权崩溃、文化危机及中产阶级的出现和成长,为提倡个性 解放和个体主义的自由主义在中国发展提供了机遇与空间。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是以英美自由主义为蓝本,开始于对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学说的介绍,然后逐步过渡到自由主义性质的实际活动,是一个自由主义观念在中国逐步现实化的过程。本文依时间脉络,通过中国近代自由主义发展过程的重要节点,对这一过程进行了梳理。 关键词:自由主义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 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发展成为一种社会思潮主要是由两种因素促成的,首先是中产阶级的出现和成长。自由主义者要求实施民主政治、保障个体自由、主张在政治和社会改革中采取渐进方式,这些原则与中产阶级的利益是天然一致的,这些主张正好成为了在外国资本、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压迫的夹缝中生存的中产阶级的理论武器,中产阶级构成了中国自由主义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其次是皇权崩溃和文化危机。皇权崩溃导致儒家价值观念的失范和权威没落,为提倡个性解放和个体主义的自由主义思想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想的发生和传播走的是一条与西方,尤其是英国自由主义截然不同的道路。总的来说,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是以英国和美国的自由主义为蓝本,首先开始于对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学说的介绍,然后逐步过渡到自由主义性质的实际活动,是一个自由主义观念在中国逐步现实化的过程。因此,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想的发生和传播是外来思想本土化的过程。 一、自由主义与思想启蒙 霍布豪斯在分析早期自由主义的特征时指出:“自由主义最初是作为一种批判出现的,有时甚至是一种破坏的、革命性的批判。在长时期内,他的消极作用是主要的,它发现人类受到压迫,立志要使其获得自由。”[1]自由主义进入中国之后,无论是国民性改造思潮还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它首先扮演的仍然是破坏的角色,实质上都是知识分子运用自由主义思想对国民劣根性进行批判的思想运动。 1859-1898年的维新运动与自由主义的关系可以归结为两点[2]:(1)西方自由主义观念是作为救亡图存的工具被引进的,因此“民族自救”成为贯穿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想的内容;(2)维新运动的发展为自由主义的传播提供了机遇,与“救亡图存”观念的结合减少了自由主义为中国传统观念所接受的阻力。认同西学价值是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的一个十分典型的特征,在维新运动之后,他们为自由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尽其所能把西学介绍给中国,二是尝试运用其中的一些原则对国民性改造等具体问题展开讨论。具体来说,1870年代兴起的重民思潮中,人们普遍认为没有新的国家就不会有新的国民,因此那个时代批判的目标主要是独断专行的君主专制制度。经过戊戌维新之后,士大夫逐渐意识到当时的国民品质还不足以为建立和运作一个新的制度提供保障.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认为,与西方相比,国民的劣根性在于爱国心之薄弱、独立性之柔弱、公共心之缺乏、自制力之欠缺。于是他们关注的焦点由转变政体过渡到对国民性格的塑造,指出“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3] 1905年前后,中国思想界发生了一次转向。由于日俄战争的爆发以及清朝假立宪等事件的影响,拒俄、排满运动迅速发展,此后一直到辛亥革命前期,中国自由主义虽然没有完全消失,却几乎淹没在了民族主义的巨浪之中。 新文化运动时期是我国自由主义蓬勃发展的时期。自由主义在这时已不是少数先知者的呐喊,而是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们整整一代人的追求。从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来看,新文化时期可视为文化批判时期,积极上说是要介绍自由主义观念,消极上说则是批判中国传统观念。这一时期的自由主义表现为:政治上提倡民主,要求政治自由;思想上反对尊孔,提倡思想、信仰自由;人生观上,反对以家族和国家为本位的团体主义和国家主义,提倡以个人为本位的自由主义。这一时期自由主义的高涨不仅表现为伦理、道德革命和白话文运动,而且在教育领域也产生了回响。但是,这一时期的中国自由主义者还没有意识到西方有英国(洛克)传统和法国(卢梭)传统的区别。到了新文化运动后期,有的自由主义者产生了认同法国传统的倾向。就新文化运动中的自由主义者主动接受西方文化影响以及启蒙思想的逻辑结构构成而言,与世纪之交的国民性改造思潮的不同之处在于,国民性改造更加注重培养国民的公德心、责

新自由主义思想阐述及其对福利思想的影响

新自由主义思想阐述及其对福利思想的影响 新自由主义继承和延续了古典自由主义的政治和经济思想内核,同时在批判凯恩斯主义的基础上阐述了自己的福利思想。新自由主义三个代表人物,即哈耶克、弗里德曼、布坎南。 哈耶克的社会福利思想是建立在他的政治和经济理念基础上的,可以说他的社会福利思想恰是其政治和经济理论的体现。他认为自由就是“一个人不受制于另一个或另一些人因专断意志而产生的强制性状态。”哈耶克指出,在社会经济领域引入一定程度的计划性是必须的,但是,这种计划性不能代替竞争占据资本主义经济调节手段中的主导地位。 哈耶克认为保障有两种,有限度的保障与绝对的保障。他还认为市场带来的资源分配和财富分配是公正和有效的,而任何人为的财富分配要求都会导致社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平等只能是机会平等,而非财富分配上的平等。对于养老制度,他认为政府因其政策不当造成的通货膨胀对养老问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问题的解决不能通过强制性制度安排来解决。哈耶克区分了失业的不同类型及原因,他认为失业救济制度不仅无济于失业问题的解决,相反倒成为加剧失业的重要原因,因此他强烈反对全面的失业救济制度。哈耶克并不完全反对强制性保险。他认为,某些意外事件个人无法防范其后果,政府采取减轻灾祸的公共行动无疑是正当的,它与维护个人自由也无必然冲突。他认为,社会政策的主要目标应是为防止出现赤贫而提供适当保障,这种保障应在市场之外提供,竞争要自然进行而不受干扰。 弗里德曼的社会福利思想以其经济学和社会哲学为基础而产生,而他的经济学和社会哲学理论又以自由为出发点,倡导自由市场经济,反对国家干预,珍视自由和权利。 弗里德曼十分重视自由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生活的地位和作用。他指出,政治自由意味着一个人不受其他人的强制性的压制,对自由最大的威胁是权利的集中,国家的最重要的职责是保护我们的自由。为了保护我们的自由,政府是必要的,通过政府这一工具,我们可以行使我们的自由,但是,由于权力集中在当权者手中,政府也有可能成为自由的威胁。首先应该限制政府职责的范围,其次必须分散政府权利。他强调指出,为了经济稳定和增长,我们迫切需要的是减少而不是增加政府的干预,政府必须采取措施,限制垄断程度和范围的发展。 弗里德曼的社会保障思想建立在他的收入分配主张基础上,认为,在一个自由市场的社会里,收入分配的直接的道德原则是,按照个人和他拥有的工具所生产的东西进行分配。然而如何解决贫困问题是弗里德曼关注的重要问题。他提出了解决贫困问题的负所得税主张。他认为,实行负所得税具有现行各种解决贫困问题的办法所不具备的优点,它是专门针对贫困问题的;它向个人提供最有用帮助即现金帮助;它具有一般性特点,可以代替现在已经实施的很多特殊措施;它明白地表示出社会所负担的费用;它在市场之外发生作用;如同其他缓和贫困的措施那样,它减少那些被帮助者自助的动机,但是却没有完全消除这种动机。 布坎南指出,古典经济学家本来就是把自己的研究称为“政治经济学”,这是一门研究交换的科学,涉及对交换过程的分析以及相应的制度和政策问题的研究。 布坎南主张的是一种立足于事前处置社会不平等、而不是事后弥补的福利思想。它是通过建立公正的比赛规则,来确保每一个人在充分发挥他的才能和努力

新自由主义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 【目录信息】 绪论 一、什么是政治思潮 二、当代西方政治思潮产生的时代背景 三、学习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的意义 [思考题] 第一章自由主义 第一节自由主义的理论渊源 第二节现代自由主义的发展脉络 一、现代自由主义的概况 二、现代自由主义的发展阶段 第三节当代自由主义的主要内容 一、当代自由主义的主要流派 二、当代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和理论特征第四节马克思主义对自由主义的评价 一、自由主义对中西方的影响 二、马克思主义如何认识自由主义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二章保守主义 第一节保守主义的理论渊源 第二节保守主义的发展脉络 一、保守主义的概况 二、保守主义的发展阶段 第三节保守主义的主要内容 一、保守主义的主要流派 二、保守主义的基本主张和理论特征 第四节马克思主义对保守主义的评价 一、保守主义对中西方的影响 二、马克思主义如何认识保守主义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三章社会民主主义 第一节社会民主主义的理论渊源 第二节社会民主主义的发展脉络 一、社会民主主义的概况 二、社会民主主义的发展阶段 第三节社会民主主义的主要内容 一、社会民主主义的主要流派 二、社会民主主义的基本主张和理论特征第四节马克思主义对社会民主主义的评价 一、社会民主主义对中西方的影响 二、马克思主义如何认识社会民主主义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四章民族主义 第一节民族主义的理论渊源 第二节民族主义的发展脉络 一、民族主义的概况 二、民族主义的发展阶段 第三节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 一、民族主义的主要流派 二、民族主义的基本主张和理论特征 第四节马克思主义对民族主义的评价 一、民族主义对中西方的影响 二、马克思主义如何认识民族主义 [本章小结] [思考题] …… 第五章法西斯主义 第六章西方马克思主义 第七章生态主义 第八章女权主久 第九章后现代主义 参考书目 主要学术词汇、代表人物中英文对照 谈当代思潮之二:新保守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关系 新保守主义最为鲜明的特征是反对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生活。他们对新自由主义的国家干预理论和政策,以及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进行了猛烈批评,认为现在的政府负担已经过重,主张政府不要干预社会经济生活,让市场经济自己在那里运行。实际上,他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阐发了古典自由主义的一些原则。他们对自由竟争的市场经济十分崇拜,把它完美化了、神秘化了,认为人们只要服从、顺从这种非人力的市场经济力量的规则,在此基础上,就可以获得最大的好处。 新保守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发生了重要作用。新保守主义的出现,对英国、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国家纷纷采取以私有化、改革社会福利为主的一系列新保守主义的政策。其结果,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获得了新的发展。 新保守主义在理论上研究了一些重要问题:如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自由与平等、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在新保守主义看来,新自由主义注重了公平,但失去了自由和效率。它奉行的国家干预政策,力图调节人们收入的差距,得到结果平等,但反过来必然会危及机会平等和人们自由竟争的权利,影响生产效率

德国国家主义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德国国家主义学派对发展中国家的意义 摘要:李斯特德国国家主义学派是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对历史学派发挥重要思想作用。尤其是经济思想对德国国家的崛起产生了重要作用,同样其思想对发张中国家的意义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国家主义学派发展中国家干预经济 德国历史主义学派的产生与德国近代以来不同于其他欧洲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和德国的思想理论传统有着直接的联系。它又分为了旧历史主义学派和新历史主义学派,而李斯特的德国国家主义经济学则是历史学派的先驱,对德国历史学派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斯特的国家主义学派与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学相反,他认为国家应该在经济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并从德国当时的国情和国际环境出发,从历史、理论和政策的多种角度,论述了相对落后于英、法两国的德国如何促进生产力增长,使之发展成为工业强国的问题,而且还积极参加了有关的实际活动。李斯特的思想主要有:1.经济史的教训,经济发展要与民族精神相连 2.贸易保护政策3.生产力学说4.经济发展阶段论。 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德国国家主义中的国家主动干预经济、引导国家经济的发展方向和贸易保护政策。李斯特从强调落后国家的特殊国情、落后国家所处的较低的发展阶段以及落后国家的特殊利益的角度,提出必须对私人经济实行干预的主张。李斯特尤其强调,当一国经济实力处于扩张并且正在向农业和制造业或农业、制造业和商业并存的经济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尤其需要借助于国家干预的力量,他甚至认为这一时期的国家干预应当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使本国的经济发展“趋于人为的方向。”明治维新时的日本经济发展吸取了李斯特的思想,日本政府鼓励发展近代经济,鼓励出口,政府通过主动注资的方式支持日本的轻重工业,以实现日本的工业化。李斯特认为在开放体系下。贸易保护政策是落后国家达到发达国家的唯一途径。但是贸易保护应该是有限度的。主要保护幼稚的行业,对于成熟的、有竞争力的行业国家不必保护,对于没有竞争对手的行业和因为地域或人工不适宜发展的行业以及农业也不必保护。 可以说,李斯特的国家主义基本政策主张是对内提倡经济自由,对外力主保护主义。发展中国家实行贸易保护源于其经济发展内在要求,除非放弃其经济发展。贸易保护政策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唯一选择。而且其政策目标之一是纠正国际贸易中由于需求弹性不同而产生的一系列不平等因素,缩小制成品与初级产品收入需求差异,因而并不会妨碍世界贸易增长速度。然而发达国家贸易保护政策对制成品保护旨在扩大制成品与初级产品收入需求差异,如果发达国家对本国初级产品生产也进行保护,则进一步加重了制成品与初级产品之间不平等贸易程度。因此,不仅不是必须的,而且还会降低世界贸易规模和增长速度。如果发达国家减少或取消贸易保护政策,发展中国家出口将增加,世界贸易将会扩大。不仅如此,由于发展中国家存在较高的工业品进口需求弹性,因此,贸易形成了“互惠”特征。 在德国历史学派经济学家当中,李斯特率先提出了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他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写道:"从经济方面来看,国家都必须经过如下发

自由主义基本理念

自由主义基本理念 在现代政治哲学的基本概念中,大概没有比自由主义更显得带有歧义和引起争议的了。不同时代、不同派别对自由主义的理解差异很大,基本态度上的褒贬也大相径庭。可是,自由主义毕竟是现代西方社会的主流思想和倾向,无论差别和争议有多大,无论人们是赞扬还是拒斥,自由主义都是西方社会的一面思想旗帜。因此,了解、研究并把握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原则和结论,便是当代政治哲学研究的一项基本任务。 自由主义是一种基本的政治信念,一种哲学和社会运动,也是一种社会体制构建和政策取向。它还是一种宽容异己、兼容并包的生活方式。它把自由当作政府的基本方法和政策,社会的组织原则,以及个人与社区的生活方式。其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其价值诉求也是多元主义的。 在西方世界的自由主义、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这三种粗略划分的大的政治思潮中,自由主义本身的含混性、内部不同派别的分歧与争论可以说决不亚于另外两者。而自由主义在东西方社会所遭遇的误解,在不同国度、不同时期所受到的抨击批判甚至比其自身的内涵还要丰富多样,大概没有其他一种政治理念会像自由主义那样被扣上如此多的“帽子”或不当的标签。在中国大陆,自由主义曾经是革命队伍内部所斥责的不遵守纪律、自由散漫、自私自利、贪图小便宜的代名词,当然这与作为政治哲学的自由主义相去甚远。尽管如此,自由主义在西方乃至当今世界仍然具有基本的理论内涵和大致的原则界限,与其他政治理念和思潮有着重要的区别。而这些区别不是无足轻重的,因为直接关系到基本的政治价值观、体制构建和取向,甚至也涉及当今社会每个公民的生活方式和前景。 自由取向的经济政策只是自由主义基本理念的一个具体结论,而自由主义的方法、基本信念的核心理念才是其最具生命力的成分。这就是它对现代世界个人与集体生活所持的基本立场。那么,可不可以在此简单总结一下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呢?也许可以总结出数十条自由主义的原则,而且不一定能够对这些原则给出统一的解释,不同派别的自由主义者在这些方面同样会有所分歧。但大致说来,我们可以从当代著名政治哲学家罗尔斯的论述中总结出自由主义的若干基本原则。一、自决原则:个人的生活只有在他们是自我决定的即自由选择的意义上才是有价值的;二、最大限度的平等自由:国家应当保障每个人与他人的同等自由相容的最大的个人自由;三、多元主义:由于个人确实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有可能作出不同的选择,简言之,存在善的观念的多样性;四、中立性:从前三项原则可以推出,国家应当保持中立并且反对完美主义;五、善的原则:应当公平分配资源,以使所有人都有追求其自身善的观念的公平机会;六、正当对善的优先性:正义(正当)原则约束个人对其自身善的观念的追求。 另一位自由主义者斯皮兹(David Spitz)在临终前为自由派人士所写下的“信条”或许能更直观地反映自由主义的基本原则。他说:自由主义者必须:(1)尊崇自由甚于其他价值,即使是超过平等及正义。(2)尊重“人”而不是尊重“财产”;但是不要忽视财产在促进人类福祉方面的积极作用。(3)勿信任权力,即使权力出自多数亦然。(4)不要相信权威。(5)要宽容。(6)坚信民主政治。(7)尊重真理与理性。(8)接受变迁的必然发生。(9)勿耻于妥协。(10)最重要的是保持批判精神。简言之,自由主义把自由价值置于其他价值之上,强调尊重人,不可轻信权力和权威,坚持宽容和民主政治,接受真理、理性和社会变迁,但也要学会妥协和保持批判精神。这些可谓自由主义之精华所在。

自由主义的发展历程

关于自由主义的阐述 自由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哲学,以自由作为主要政治价值的一系列思想流派的集合。 一、自由主义的发展历程 (一)革命时期的自由主义 1、背景: 革命时期的自由主义者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封建专制,争取个人的政治权利,争取民主权利和宪政政府,所以,自由主义最早具备的内涵是政治自由主义。 2、发展过程: 17世纪,洛克(英国自由主义思想家)在其著作《政府论》《论宗教宽容》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自由主义的政治主张:保障个人自由,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是公民天赋的,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人民尽可以自由行动。国家的建立基于社会契约,国家权力必须受到限制。18世纪,欧洲自由主义的大本营从英国转移到法国。如孟德斯鸠、贡斯当和托克维尔,他们进一步发展了洛克的自由主义思想。 3、内涵: 第一,人生而平等,享有不可剥夺的自然权利 第二,有限政府论。政府只是保护个人自由权利和利益的工具。 第三,实行分权制度。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对外权,有不同的机构行使。 4、理论影响

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自由主义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主张人生而平等、自由,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和人身依附关系; 主张人具有生命、财产、自由权,反对封建神权和王权的残暴统治;主张社会契约论,反对君权神授,唤起了民众的自我意识; (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自由主义 1、背景: 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随着自由主义思想在政治生活中的不断巩固,它的原则也日益扩大到经济领域,关注政府应以何种方式介入经济,经济自由主义的理论开始形成。 2、主要代表人物及理论内涵 亚当·斯密(经济自由主义理论的奠基者)经济自由主义,即国家对私人经济活动不加干预,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政府的职能仅在于提供必要的保障,使个人追求利益的行为有可靠的外部环境。 杰瑞米·边沁、大卫·李嘉图、詹姆斯·密尔等同样倡导经济自由、契约自由和竞争自由,提出国家应奉行放任主义,赋予个人更大的自由活动余地。经济自由主义的核心内涵是对经济与财产权利的强调。它的基石是私有财产、市场经济和国家较少的干预。 3、影响 经济自由主义理论适应了当时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需要。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生产力得到飞速发展,经过工业革命,生产技术优于世界上的任何国家。这时的工业资产阶级,在经济上不需要政府的帮助和支持,工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还不高,垄断还没有形成,因此,

关于当前影响我国的四种社会思潮的剖析和思考

2009年3月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Mar.2009第21卷第2期Journal of Chongqing U niversity of Posts and T elecommunications(Social Science)V ol.21 No.2 关于当前影响我国的四种 社会思潮的剖析和思考3 靳辉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100732) 摘 要: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充分说明了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同时,西方价值观和各种思潮乘虚而入,就目前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和普世价值观等西方社会思潮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并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研究这些思潮,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社会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 中图分类号:B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8268(2009)022******* 一 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正如我们在改革之初所预期的那样,国民经济发展了,综合国力增强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我国在30年里取得的辉煌成就是举世公认的,刚刚结束的第29届奥运会就是一个充分的体现,最近我国又成功发射了“神七”飞船,更显示了我们的力量。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我们应该很好地总结30年取得的宝贵经验和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的经验和问题。我们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十几年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应该从理论上来总结这些经验,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规律的认识。把以往的经验教训作为我们继续前进的基础,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发展问题是世界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自工业革命200多年以来,世界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上世纪70年代初,一些西方学者发表了多篇文章探讨这些问题,罗马俱乐部还提出了“增长的极限”,即这种发展已 ? 1 ? 3收稿日期:2008212216 作者简介:靳辉明(19342),男,山西侯马市人,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委员、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政治学科召集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评审组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副组长,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国人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权研究会常务理事。第九、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和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以及当代社会思潮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入学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Word含解析

2019届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高三下学期入学考试 历 史(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 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 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 卷(选择题) 一、 单选题 1.韩非子在《五蠹》中把以往的历史时期划分为上古、中世、当今三个阶段,说“上古竞于 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这表明韩非子( ) A .要求国策与时俱进 B .看重继承历史传统 C .客观总结历史规律 D .抨击社会礼崩乐坏 2.王莽代汉建立新朝后以《周礼》为依据,数年内实施了多次货币改革,其中一次曾同时推 行数十种兑换关系复杂的货币,被百姓拒绝使用。这反映出当时( ) A .保守观念影响改革成效 B .复兴礼制势在必行 C .政府厉行重农抑商政策 D .商品经济发展受阻 3.对于魏、蜀、吴三国政权的正统问题,北宋学者多以禅让得国且控制中原的曹魏政权为正统,而南宋学者则多以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为正统。这一现象体现出( ) A .两宋官方意识形态差异 B .立场差异使得历史研究难有共识 C .政治形势发生显著变化 D .对三国历史的认识渐趋理性客观 4.两宋时江南地区农业发达,是重要的粮食输出地,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到了明朝,谚语变为“湖广熟,天下足”,时人指出“(江南)地窄人稠,半仰食于江、楚、庐、安之粟”。据此推知,江南地区( ) A .生产秩序遭严重破坏 B .农业商品化程度下降 C .海禁政策已趋向松动 D .产业结构出现新态势 5.总理衙门设立之初,司员官役以及经费等方面“较之各衙门旧制格外裁减,暗寓不得比于旧有各衙门”。辛丑条约签订后,清廷按李鸿章的方案将其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优给俸糈”。这说明( ) A .传统外交观念趋于革新 B .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变化 C .半殖民地色彩日益浓厚 D .清政府力图提高国际地位 6.1920年代末,乡村建设运动逐渐兴起。教育家晏阳初、梁漱溟等人提出在乡村扫除文盲、组织合作社等举措并试点实验;留学归国的陆燮钧博士在定县培育了优良的鸡种和猪种今天仍是当地农民饲养的主要品种之一。据此可知,这场运动( ) A .为传播马克思主义提供实践基础 B .对改变乡村面貌具有积极作用 C .在知识分子中形成建设乡村共识 D .帮助农村实现生产关系的转变 7.1930年代中共对苏区教育高度重视,当时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材《三字经》开篇即为“天地间,人最灵。创造者,工农兵。男和女,都是人。一不平,大家鸣”。这反映出当时苏区( ) A .“左”倾错误影响基础教育 B .注意吸收儒学传统思想资源 C .基本实现男女平等教育权利 D .重视启发民众的阶级觉悟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 姓 名 准 考证 号 考 场号 座位 号

自由主义读书笔记

自由主义读书笔记: 上流学术当如是 赵卓新闻摄影班 2007202160 读罢此书,颇有中荡气回肠的感觉,一是被自由主义思想体系的丰润深刻所折服,二是惊叹于作者李强老师缜密的思维和此书清晰的架构与脉络。说得玄妙一点,只觉得字里行间暗藏着一种学术的力量,是的,力量。 沿着李老师的思路,我试图用一些片段拼凑起自己对这部书的理解,毕竟,选择记忆,本就是一种感受。 自由主义作为一种近代以来西方最有影响力的社会思潮一直发生着历史的流变,很难说谁的思想就是最权威,思想家们各执己见互发议论,本就是一种自由的体现。 正是因为这种变化,要理解自由主义,必先了解它的历史,当然,自由主义也分享一些共同原则,这些原则使之区别与其他思想。本书运用这样的框架,在简要介绍了自由主义概念之后,集中笔力追溯了自由主义的发展历史,展现了其基本原则,最后通过介绍一些自由主义批评者的看法完善了其内涵。 一、自由主义的概念 在三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自由主义的内涵产生了哲学基础、政治、经济和社会四个维度。 在哲学基础上强调个人至上,在政治中体现为争取个人政治权利,争取宪政,反对绝对主义。在经济上体现为强调私有财产和市场经济,拒绝政府过多干预经济,但期待它提供良好保障。在社会上则表现为关注正义,关注弱者的基本生存条件。 这四方面的涵义并不相同,因而自由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也带有一定的复杂性,思想家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不相同,对自由主义本身的理解也充满了歧见,没人能够准确概括出自由主义所包含的所有要素。 自由主义对现实政治也影响深远,它的兴起改变了美国等国家的政治环境和政治架构。但以自由为名的政党反而不太得势,作者认为,自由主义政党的衰落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成功造成的。其他政党接受了自由主义的理念,在立场和政策上可能比自由政党更有现实性,才得以发展。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自由主义已经广泛的渗透到了各个政党的理念中,这不失为更大意义上的成功。 二、自由主义的历史梳理 (一)古代渊源 关键词:古希腊、罗马法、基督教、欧洲宪政主义 自由主义虽是现代概念,但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希腊就已产生的自由、平等、

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思想偏差及其原因分析_陈橹

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思想偏差及其原因分析 陈橹1杨勇2 (1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南京210014) (2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南京210014) 摘要:古典自由主义把私有财产权和市场机制作为政治和社会文化自由的基础与动力,而近代中国的自由主义却只要求政治与文化自由,在经济上则普遍排斥私有财产权和市场机制。其原因在于:在自由主义被当作救国工具的前提下,其核心价值不能不被时代性的民族主义夙求所遮蔽;中国传统价值体系中道德至上倾向和对经济生活的陌生与鄙视、政治全能主义、大同理想,也深刻制约了中国自由主义者的价值偏好;知识分子对社会转型的不适应和对扭曲的市场经济的抗议,而产生了超越市场经济的道德幻想;同一时期世界性的左翼思潮及对统制经济的迷信,也影响了近代中国自由主义者的选择。 关键词:自由主义;思想偏差;近代中国 中图分类号:D09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63(2003)08-0045-07 近代的中国自由主义与西方自由主义有明显的不同,它不仅没有充分发育的私有产权制度和经济机制作为发生的基础,反而排斥私有制度和市场经济。除清末梁启超在同革命派论战时曾论述过土地私有与自由之间的关系外,整个近代的知识界都表现了对自由经济的隔膜和排斥,中国的自由主义也全部发生于政治与文化领域,鼓吹者们没能够把握住经济、政治与文化三大自由之间的关联。突出的表现是在抗战后期及战后时期,当时胡适、罗隆基、储安平等在不同场合表达了仿效英美代议政治和德俄统制经济的建国设想。1945年秋天的民盟一大政治报告及其纲领集中反映了贬斥私有制度和市场经济的观念,如5纲领6的/经济0部分说:/民族经济之目的,在平均财富,消灭贫富阶级以保障人民经济上之平等0,/全国经济之生产与分配由国家制定统一经济计划,为有系统之发展0,/银行、交通、矿业、森林水利、动力、公用事业及具有独占性之企业,概以公营为原则,0/人民生活必需品之消费分配,以设立国营公营商店及消费合作社为原则0。在其后的政协会议上,民盟更明确地表达了把英美政治民主与苏联式的/经济民主0相结合的设想,企图/拿苏联的经济民主来充实英美的政治民主0。中国自由主义者的这种倾向,与西方古典自由主义的观念是完全不相容的。 古典自由主义认为,政治民主建立在对人性的认识之上,人的本性是在经济上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政治及其它公共生活中追求权力的最大化。政府的权力来自于各个个人的权利的让渡,而人类历史反复验证的经验事实是,公共权力对于实现社会秩序和公正是必须的,但它对人性具有无法抗拒的腐

新自由主义及其影响

浅论新自由主义及其影响 一、新自由主义概述 1、新自由主义的起源 自由主义是产生于17世纪英国的一种思潮,长期以来,它对经济思想、社会思想和政治思想都产生过很大影响。西方经济学中的自由主义又被称为经济自由 主义。西方学者将经济自由主义分为古典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在西方经济 学中,新自由主义是指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与国家干预主义相对立的经 济自由主义。在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国家干预主义盛行时,新自由主义长期 处于非主流地位。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陷入“滞胀”——即“经济停滞、通货膨胀”、凯恩斯主义出现危机以来,新自由主义从非主流地 位上升至主流地位。其主要理论流派的基本情况为:现代货币学派,代表人物 是密尔顿·弗里德曼;供给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阿瑟·拉弗、保罗·罗伯茨 等人;此外还有理性预期学派、伦敦学派、弗莱堡学派等。 2、新自由主义兴起的原因 20世纪70年代,西方经历了两次战后最深重的经济危机,整个西方经济长期 陷入“滞胀”,而凯恩斯主义者却提不出有效对策,从而使他们信奉的经济思 想陷入危机,走向衰落。与此同时,新自由主义各种流派已经汇合成一股巨大 的潮流,准备迎接资本主义经济矛盾和危机的挑战。伴随着里根和撒切尔的上 台和经济全球化,出现了新自由主义的兴起。西方经济学家也把这一现象叫做“新古典复兴”[2]。其原因分析起来有如下几点: 凯恩斯主义失灵:凯恩斯的需求管理理论是一种宏观经济理论,其实质是在资 本主义制度框架内,对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经济关系进行调节,以实现社会 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由于凯恩斯理论的宏观目标与微观基础存在着不可克 服的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在70年代陷入"滞胀"型危机,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反对凯恩斯宏观理论的新自由主义就会抬头。美国经济学家大卫·M科茨从资 本主义经济结构变迁的角度,阐述了新自由主义兴起的原因。他认为,“在20 世纪70年代,人们接受新自由主义是对那一时期经济不稳定的回应。公司利益集团认为凯恩斯的干预方法对其不再有利,必须寻找其他出路,并找到古典自 由主义,认为它至少可以为削减被看作是赢利障碍的政府计划提供理论依据。 新自由主义的兴起和持续统治可以用世界资本主义竞争结构的变化加以解释。 世界资本主义竞争结构的变化形成了至今仍然发展着的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特殊 形式。资本主义这种变化了的竞争结构改变了大企业对于经济政策的政治立场,使大企业从国家管制资本主义的支持者变成反对者。” 经济全球化:如果说凯恩斯主义的内在矛盾(这种矛盾是资本主义经济矛盾的 反映)是新自由主义兴起的内因,那么经济全球化则是新自由主义兴起的外因。两次能源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脆弱性,而要克服这种脆弱性就必须进行 全球范围内的生产要素的整合和经济结构的调整。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

第2讲 世界法律文化

第2讲世界法律文化 【法律文化格言】 法律并不能使所有的人都平等,但是所有的人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波洛克 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康德 不体现民意的法律是绝对行不通的(埃?哈伯德) 【问题导入】在法律文化方面,下列问题你都能够给予解答吗? 1. 2. 3. 4. 5. 6. 7. 8. 9. 10. 法律文化故事法律文化案例 西方传统法律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原则,这些原则在今天的欧洲文化区域已经得到较为充分的体现,而在其文明发祥伊始和整个发展进程中的各个阶段,体现的程度则各有不同。在人类历史上,西方传统法律文化体现了一种独有的、不断“进步”的精神和发展轨迹,这些社会进步是通过一次次世俗与宗教革命得以实现的.并最终由法律将每一次革命所取得的部分成果确定下来,而其他区域的法律文化则均流于专制主义,因而,西方传统法律文化具有惟一性,而在近代以后被其他文化区域广泛接受或受其影响,从全球一体化背景角度言之,西方传统法律文化亦具有普遍性。以罗马私法为制度基础的西方传统法律文化既体现秩序价值,同时也在不断强调公平与个人自由,这在近代以后逐渐成为全人类认可并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 在西方,自古希腊罗马时代起,就有了司法机关专“司”公民大会、人民大会制定的法律,而法律又凌驾于执政官或王权力之上的观念。在古希腊古罗马,国家最高权威不是君王个人,而是人民公议订立的“法律”,这应该说是占上风的概念。在罗马共和时代,人们一般认为:人民是终极权力的来源,法律的权威基于人民的意志。即使到了帝国时代,罗马法学家仍继承了共和制的法律精神,他们坚持认为:皇帝虽然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他不是国家的主人,而是国家或法律的第一位仆人;他的臣民也不是他的奴隶,而是拥有自身权利的自由人;是人民将他们的权力授予了皇帝,于是皇帝的命令才具有法律的效力,他才取代人民而拥有最高的权力。法学家乌尔比安说:“皇帝的意志(之所以)具有法律效力,(是)因为人民通过《王权法》把他们的全部权力授予了他。”[41]这典型地代

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的命运

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的命运 当在查询相关资料时,我找到了一本书,一本与这个题目十分贴近的书。《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2010年10月出版,作者是高志勇。然而,进一步了解发现,本书只是针对于胡适的政治思想的研究。 《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 时期胡适政治思想研究》内容简介:《独立评论》时期(1932年5月至1937年7月),在胡适政治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具有承先启后的重要意义,也是胡适处于与现实政权、特别是与国民党蒋介石统治关系生涯中,具有转折性意义的阶段。整理和探讨这个时期胡适政治思想的丰富内容(政治信仰)和政治立场(政治行动)的分裂状况,对深化胡适及其政治思想的整体研究,对促进近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及其自由主义政治思想的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叶的中国,是忧患与希望、落后与自由并存的时代,各种思潮在当时风起云涌。自由主义在其中一支独秀,因为他的领导人是鼎鼎大名的胡适及一批曾留学欧美的北大、清华的教授。追随胡适及这些学者、教授的青年学生刚开始是趋之若骛,但最终,他们又选择了抛弃,自由主义在中国却遭到了失败。格里德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其失败的原因,认为自由主义在中国失败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自由主义者本身没有抓住为他们提供了的机会,而是因为他们不能创造他们所需要的机会。自由主义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中国那时正处在混乱之中,而自由主义所需要的是秩序。自由主义的失败是因为,自由主义所假定应当存在的共同价值标准在中国却不存在,而自由主义又不能提供任何可以产生这类价值准则的手段。它的失败是因为中国人的生活是由武力来塑造的,而自由主义的要求是,人应该靠理性来生活。简言之,自由主义之所以会在中国失败,乃因为中国人的生活是淹没在暴力和革命之中的,而自由主义则不能为暴力与革命的重大问题提供什么答案。 从整体上看,近代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一场接一场的民族救亡运动和激烈对抗的社会政治斗争,不可能造就自由的花朵所需要的文化土壤,不可能给自由主义以和平渐进的稳步发展,只能给极端的激进主义和固执的保守主义以无限发展的可能,这正是自由主义长期萎缩,左右摇摆,不能在中国站稳脚跟的一个根本原因。陈西滢个人的命运与自由主义紧密相连。有人说,真正的知识分子都是悲剧命运的承担者。在陈西滢身上体现的是历史与个人的双重悲剧。谈到自由主义,人们自然想到的是胡适、蔡元培、殷光海这样的大家,对他们的研究也是层出不穷。而象陈西滢这样的自由主义边缘人,却无人问津。他虽然与胡适、徐志摩等人是好友,虽然也有满腹的才华,但在当时和现在,他只是人们轻轻一笔代过的“正人君子”。本文试图通过陈西滢的作品,对陈西滢的社会文化思想、价值观以及他对革命的态度进行细致的分析,从而找出陈西滢悲剧命运的内在根源。 通过这位自由主义落寞者的命运,思考自由主义及自由主义者在中国的命运。陈西滢醉心于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他在政治上将西方国家视为中国的榜样。主张中国效法西方,建立起一个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类似于西方国家那样的资本主义社会。他接受欧美的自由主义思想,始终对政治、文化等现象保持着“独立的”、“不主附和”的批判精神,主张人的文学,主张充分表现个性的情理结合的美文学。 然而,在那个激进的年代,他绅士般的中立、公道却被谑称讽刺为“正人君

新自由主义的兴起及对当代世界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初,新自由主义学派向凯恩斯主义发起了挑战。这个学派的兴起给世界 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以至要想了解当今世界的垄断资本、南北关系以及全球化,都不能不对 新自由主义理论和政策作深入的研究。一、新自由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新自由主义是20世 纪3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一个西方经济学流派,它在50—60年代以后有较大发展,70年代 又有了更为迅速的发展。新自由主义发展到今天,不仅有哈耶克的新自由主义学说,弗里德 曼的货币主义学说,西德的社会市场经济学说,而且形成了拥有人力资本论、公共造反学派、 新制度经济学派(主权经济学等)、供应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曾称为理性预期学派) 等在内的庞大阵营。新自由主义学派中的代表人物哈耶克、弗里德曼以及人力资本论的西奥 多·舒尔茨、公共造反学派的詹姆斯·布坎南、产权经济学的罗纳德·科斯、理性预期学派 的罗伯特·卢卡斯曾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新自由主义产生后一度遭到冷遇,20世纪70年 代以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说卷土重来,其声势之大,影响之广,为过去所鲜见。按年代顺 序,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说中,影响较大的分别有哈耶克的新自由主义、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 和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以卢卡斯为代表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需要指出的是,新自由主义 学说中的新制度学派,在西方学术界影响并不很大,但却对中国经济学界产生了相当大的影 响。哈耶克的基本理论观点:哈耶克是当代新自由主义最有代表性的理论家。该学派认为, 经济生活中的主体由一些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个人构成,正是这样的个人对商品和劳务的主观 评价导致社会资源得到最优配置,经济达到最大化。哈耶克对奥地利学派的思想深信不疑, 对任何与经济自由不相符合的学说,予以坚决抨击。哈耶克认为,自由是一个最高的政治目 标,是追求文明社会的崇高目标和私人生活安全的保证。按照自由主义原则,应尽量运用自 发力,而尽量少用强制力量处理事物。他强调,私有制是自由的最重要的保障,个人的“积 极性”只有在私有制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如果对私有财产进行限制和管理,用国家 干预代替市场作用,其结果不仅是效率的损失、个人“积极性”的受挫、资源配置的失调, 而且最后会走向“极权主义统治”,走向对个人的“奴役”。哈耶克把社会主义和法西斯主义 都归结为极权主义。他认为,社会主义只是乌托邦,如果抛弃资本主义下的自由主义传统, 背离以市场经济原则为基础的自由选择道路,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和纳粹主义“走着同一 条道路”,都是一条“通往奴役之路”。哈耶克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有自动调节的功能,如果 国家不进行干预,银行自动调节信用,生产过剩现象就会逐渐消失,经济就会复苏,反之, 不但萧条会持续下去,而且“自由”和“平等”也会统统丧失,因此国家的反危机措施有弊 无益。在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学说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理论,就是通过价格机制的作用影响 资源配置理论。哈耶克认为,在完全的自由市场经济中,借助于价格和工资的自由运动,每 个人按自己的收入进行选择,社会资源就能被安排到消费者最需要的部门中去,各个部门可 以自行建立协调的供求关系,从而实现高度而稳定的就业水平。所以,他认为竞争性的私有 制社会提供了个人自由的基本保证。关于“公平”或“平等”问题,哈耶克认为,如果采用 行政的、组织的手段强求“平等”,实行收入均等化,就是对市场秩序本身的破坏,不仅不会 公平,而且会造成更大的不公平。只有个人的行动才可能是公正的。哈耶克的代表作是《通 “这是一本政治性的书”。书中表露了他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仇视。往奴役之路》。他坦言: [!--empirenews.page--] 其实,哈耶克的理论并没有提出什么新东西。以构成哈耶克“理想 社会”框架的“自由”、“法治”、“财产私有”三条原则为例,他对自由放任的理解,没有超 过亚当·斯密;对“法治”的论述,没有突破德国的康德、斯泰因“法治主义”的理论框架; 至于“财产私有”的原则就更是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后一直尊奉的信条。哈耶克只不过 是为适应垄断资产阶级反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需要,而把这些资产阶级哲学、经济学、 社会学最基本的和核心的内容揉合在一起。哈耶克采取简单而机械的类比方法,无理地硬把 法西斯主义、垄断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混在一起,提出法西斯主义=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其理由是三者都以经济计划为特征,而一切计划又必然以集权主义为基础。这种风马牛不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