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趋势

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趋势
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趋势

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趋势

陈凤英

随着经济全球化、经济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全球如火如茶地展

开。这是各国为适应数字经济,迎接信息时代的到来而进行的战略性选择。调整重点是加快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发展,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重心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

移,着力发展技术密集型和信息密集型服务业,以适应“新经济”时代人们对知识型服务业

的需要。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带动了一批相关产业,催生了一批边缘产业,改造了传统产业,

促进了“新”“旧”产业的融合。信息产业已经并将继续成为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因素,

但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以及纳米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正在加快,对未来产业结构调整

将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美国在发展信息产业等高科技产业中遥遥领先,执产业升级之牛耳,

北欧、加、澳等国和东亚地区紧随其后,欧盟与日本正从落后状态中奋起直追。21世纪初

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将加快,竞争日趋激烈。

在人类跨人21世纪之初,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正在以超乎预期之速向前推进。此轮产

业结构调整是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和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的

背景下进行的。调整规模庞大、涉及面广,对新世纪世界经济发展及全球竞争必将产生重大

而深远的影响。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在调整发展战略,制定新的产业政策,以求在21世纪

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据制高点或立于不败之地,动向值得关注。

一、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基本脉络

产业结构是在各国经济发展的长期进程中形成的,并随经济发展阶段、科技进步、国际

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是一个持续永恒的动态过程。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尽可能有效地

利用一切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商品与服务的无限需求。

战后50余年来,全球产业结构经历了三次重大调整。第一次是在50年代,美国将钢铁、

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西德等国转移,自己则集中力量发展半导体、通讯、电子计算机等

技术密集型产业。日本和德国由此加快了工业化进程,经济得到蓬勃发展,实力大大增强。

第二次是在60——70年代,日本、西德等国将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尤其是

东亚地区转移,本国转向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用电器、汽车等耗能耗村少、

附加值高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亚洲“四小龙”等获得了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与出口的良

机,实现了由进口替代型向出口导向型经济的转变,一跃而成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

80年代以来,全球产业结构开始了新一轮调整。在经济全球化与信息技术产业化两股

力量作用下,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正从北美、北欧向西欧、亚洲乃至全球推进,脉络日益清

楚。

(一)从全球层面分析,本次产业结构调鳖呈现出三大特点:

1.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凸显。在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中,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

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比重及重要性趋降,第三产业在GDP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在低

收入国家中,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明显上升,但总体指标仍低于全球平均值23个百

分点,而第一产业的比重足足高出全球平均值16个百分点(见表1)。这表明,第一产业即

农业仍是多数发展中国家的重要产业,工业化依然任重道远,第三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在高

收入国家中,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已降到1998年的2%,制造业占GDP的19%,以服

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已上升到占GDP的65%。由此可见,服务业在高收入国家的国民经济

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地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制造业第三产业││

198O 1998 1980 1998 1980 1998 二980 1998│├─────────────────

────────────┤│世界平均7 5 38——25 20 56 61

││低收人国家 31 21 38 41 27 29 30 38 ││中低收入国家 13

9 41 36 25 21 46 56 ││中高收入国家18 12 40 37 25 23 42 51 ││高收入国家 3 2 37——25 19 59 65 │└───────

──────────────────────┘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99/2000年世界发展报告》。“World Development Keport1999

/2000”,P252.

注释:l、根据世界银行《1999/2000年世界发展报告》对低、中、高收入国家划分

标准,按 1998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计算,低收人国家人均 GNP低于 760美元;中

低收入国家人均GNP在761——3030美元间;中高收人国家人均GNP在3031——9360美元

间;高收人国家人均GNP高于9361美元。

2、世界银行按农业、工业(制造业单独列出)和服务业划分三次产业。这一分类法基

本接近国际上普遍接受的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分类法。本文采用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

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和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分类法。

2.制造业高技术化。发达国家一般都具有发达的资本品制造业,且比重明显高于消费

品制造业,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则相反。以1997年为例,美国和日本的资本品制造业比重分

别为48%和50.3%,消费品制造业比重为29%和24.1%。前者比后者分别高

出19和26.2个百分点。而巴西与印尼,资本品制造业比重分别为29.1%和22.8%(1995

年),消费品制造业的比重为32.8%和51.8%。前者比后者分别低3.7和29个百分点。

这说明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主要是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而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

尚停留在一般性技术或低附加值产品上①。

3.产业结构高级化。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发达国家主要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新兴工

业化国家和地区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中国家则从事劳动密集型或一般技术型产业。从

分布情况看,知识产业较多地集中于服务行业,特别是金融、保险与其它服务业。然而,即

使在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所占份额仍低于中高技术产业(见表2),但产业高级化是发达

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

──────────────────────┐│国别年份在企业增加值

中所占份额││知识产高技术中

高技通讯服金融、保险与社团社││业总体产业术产

业务其它企业服务会与个││

人服务│├────────────────────────────────

─────┤│加拿大1996 51.0 2.2 6.13.3 24.115.4 ││墨西哥 1996 41.61.8 6.41.6 17.8 14.0 │

│美国 1996 55.33.0 6.12.9 30.8-12.4 ││

澳大利亚1996 48.0 0.9 3.2 2.9 26.114.9 ││

日本 1996 53.0 3.7 8.6 3.0——37.7 ││韩

国 1996 40.3 5.4 8.4 2.4 19.5 4.7 ││德国

1996 58.6 2.9 11.12.6——一││瑞典

1994 50.7 2.6 9.13.0 30.3 5.7││欧盟 1994

48.4 2.5 2.5 2.7——35.5 ││OECD 1994 50.9

2.9 6.9 2.8——38.2 │└─────────

────────────────────────────┘

(二)从国家或地区层面分析,美国抓住经济全球化与信息网络化两大机遇,全面改造

传统产业,大力扶植新兴产业,实现了产业结构高级化,资源配置全球化,产品管能化和轻

型化,贸易、服务电子化,是全球产业结构调鳖的领头羊;部分发达国家,如北欧诸国、加

拿大、澳大利亚等,以及一些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以色列和我国的台湾地区等

紧随其后,着力扶植与信息技术相关的高新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鳖步伐,使产品由资本密

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日本与西欧四于体制、观念、环境等因素,行动迟缓,在本

次产业结构调进中明显滞后。

1.美@:结构调整始于70年代的石油危机,根植于冷战时期出台的星球大战计划的技

术与物质基础,受益于里根时期的放松管制政策,深化于克林顿时期的信息革命与网络经济。

70年代的石油危机对当时尚处在汽车和钢铁时代的美国经济冲击巨大,加之日本在钢

铁、汽车和半导体三大领域超越美国,使美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下降,市场份额减少。严峻

的形势与巨大的压力激发了美国朝野的忧患意识,产业结构调整由此提上日程。80——90

年代美国产业结构调整呈现出:

(1)产业重心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下

降,第三产业地位上升,是战后美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脉络。这次亦不例外。区别在于本

次产业结构调整重心明显转向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以1980年和1999年为例,第一产

业和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分别下降1.3个和1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则增加了11.4

个百分点,在GDP中所占比重高达75.4%(见表3)。就业结构的变化亦说明上述特征。

1997年在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美就业总人数的74.34%。

┌────────────────────────┐│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

业制造业第三产业│├────────────────────────┤

│1980 3 33 22 64 ││1998 2 27 18 71 ││1999.7 22.9——75.4 │└────────────

────────────┘

(2)高技术产业从制造业加速向服务业转移。高技术产业集中于制造业是美国产业结

构的一大特点。但在本次产业结构调整中这一现象开始改变。表现在。军用高技术制造业大

幅萎缩;高技术制造业相对停滞;高技术服务业迅猛发展。这是因为,一方面冷战的结束使

美国的军费开支逐年下降,军需锐减,部分军用高技术转人民用。另一方面美国经济开始进

人“新经济”时代,居民对服务业的需求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信息密集型转变。以

1996年为例,知识产业总体对美国企业增加值的贡献率为55·3%,其中46.1%来自金融、

保险和通讯等服务业①。就业结构的变化亦反映出上述趋势。1988——1996年间,在计算

机数据处理、管理及公共关系等四个研究与开发 m枷)密集的高技术服务业中,共新增就

业岗位105 6万个,是高技术产业整体就业增长速度的10倍。高技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使

服务业就业人数在高技术产业中的份额从1988年的28%增加到1996年的39%,高技术服

务业占服务业总体的比重从9.5%上升到10.2%。由此改变了高技术产业由制造业一统天

下的局面②。

(3)信息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由技术形成一种产业乃至发展成主导产

业,需要一个相当长的积累与发展过程。信息技术也不例外。从50年代到80年代初期,计

算机由大型向小型、慢速向高速、低性能向高性能、高价位向低价位不断更新与升级,但产

业化程度很低。按美元现价计算,1977—1985年,信息产业在美国GDP中的比重由4.2%

微升到4.9%,8年间仅提高0·7个百分点①。

80——90年代,信息技术发生了两次大变革,即80年代的个人电脑(PC)和90年代

的因特网革命。因特网的诞生大大促进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大批风险资本公司和高科

技中小企业的崛起,一批相关产业,如芯片业、硬件业、软件业、网络设施建设、电子商务、

网络服务等应运而生,信息技术产业化步伐因此加快。据统计,1998年美国信息产业的增加值达6826亿美元,超过电信业(3000亿美元)和民航业(3550亿美元),迫近出版业(7500亿美元)和保健业(1万亿美元)。信息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由1990年的6.1%上升到1999年的8.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32%(见表4)。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据美国商务部统计,全美劳动生产率年均增幅由1973—1995年的l.4%提高到1996—1999年的2.8%,其中2/3来自信息产业②。┌────────────────────────────┐│信息产业增加值信息产业占经济信息产业对经济││年份(10亿美元)总量①的份额(%)增长的贡献率(%)││名义实际o 名义实际名义实际│├────────────────────────────┤│1990 347.O 346.6 6.二5.7——一│└────────────────────────────┘

2。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经历了由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再到技术密集型的转变。

在50—60年代“追赶时期”,日本形成了以重化工业为主导产业的产业结构,将钢铁、石化、汽车、家电、造船业等确定为主导产业。70年代的石油危机给资源小国日本打击沉重,经济出现了战后首次负增长。在外部的强大压力下,日本开始大力推进产业高级化进程,制造业加快从重化工业型转向技术密集型,产品结构由“重厚长大”型转向“轻薄短小”型。政府重点扶植节能型、高附加值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使经济迅速实现了从“规模扩大”向“内涵扩大”的转变。到80年代初,日本在半导体、集成电路、电子技术等高科技领域超过美欧,居世界领先位置,经济竞争力跃居世界榜首。

进人90年代,日本提出建立走向21世纪的国际协作型产业结构构想。经济由“外需主导型”转向“内需主导型”,变以汽车、电子产业为主轴的“一极集中型”为促进新兴产业和有希望增长的产业共同发展的“多极型”结构,指定三大产业为基础技术,即微电子技术、生物技术、信息电子科学技术,重点发展信息、通信、住宅、医疗、福利、环境等相关产业。

然而,由于日本长期以来存在着重应用轻研发的科研体系,加之管制型体制、配套型产业结构和封闭型市场,使其对变化着的世界经济——经济全球化与信息网络化潮流反映迟钝,出现了结构不适症和产业调整“停止期”。在美国由80年代的叩C时代”进人90年代的“网络时代”时,日本还在专心经营其高新制造业,如模糊技术、常温核聚变、微型机械等。在计算机领域则注重在速度、容量和功能等硬件上赶超美国,对软件技术落后的严重性无足够认识。虽然日本在数据压缩技术、笔记本电脑、影像技术方面仍居世界领先,但在信息产业总体水平上至少落后美国4—5年。目前,日本经济的强势主要集中在占GDP20%的出口型产业上,原有主导产业如家电、汽车业等趋于成熟,又因产地转移,国内出现了产业空洞化。经济陷入战后“最严重的衰退”,国际竞争力退居2000年的全球第17位。

3.欧洲:产业结构调整呈现北快西慢格局。北欧诸国牢牢抓住全球产业结构调整良机,以培植信息产业等高新技术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西欧则忙于统一市场建设与达标工作,在信息技术产业化浪潮中明显滞后。

在整个90年代里,当美国以全球为舞台、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之时,欧盟却将主要精力放到欧元启动和东进南下扩编战略上。在产业结构调整问题上,重点依然放到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上,科研工作则侧重于基础理论研究,目标锁定在“加强欧洲工业的科技基础,使欧洲工业在世界上更加具有竟争力”,并将区域内产业协调发展作为调整重点。结果导致欧盟不但在一系列高科技领域,如生命科学、人工智能、基因食品、新材料、新工艺、信息技术等领域明显落后于美国,而且在飞机、汽

车等传统产业上也失去部份竟争优势。

严峻的现实迫使欧盟认识到其产业结构调整滞后的严重性,开始着手通过加快信息技术、特别是通信业的发展来推动产业升级;通过企业并购尤其是跨国兼并促进企业重组;以政策倾斜扶植新兴产业,特别是高科技中小企业。上述举措开始初见成效。据德国德累斯顿银行2000年8月9日的一份研究报告,目前新兴产业在西欧经济新增产值中所占比重约10%。新兴产业市场总量已达9210亿欧元,其中信息通信产业为5200亿欧元,交通与物流产业为3700亿欧元,自动化与材料产业为250亿欧元,生物与基因技术产业为60亿欧元。报告认为,西欧“正在步人新经济时期”。

与西欧不同的是,北欧诸国以发展信息技术为突破口,积极推进产业高级化与经济持续增长,使整个90年代呈现出“风景这边特好”的北欧现象。芬兰的诺基亚和瑞典的爱立信迅速闻名,在移动电话领域分别占据全球第一和第三。诺基亚的手机生产约占全球总产量的40%,对芬兰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30%。全球40%的手机用户通过爱立信的网络系统运行。爱尔兰在软件开发、电子工程和电路设计等领域优势明显,尤其是软件产业已具备很高的国际竟争力。1999年全国共有690多家软件公司,世界10大独立国际软件公司有7家在爱尔兰开设分公司,5家最大个人电脑生产商也在那里设分厂。1999年爱尔兰的软件产业产值达60亿爱镑(合87亿美元),占爱尔兰GDP的10%以上。北欧诸国已成为发展信息产业的成功典范。

4.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中往往处于被动状态。但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抓住了发达国家产业转移良机,及时提升本国或地区产业结构,利用后发优势实现产业升级,已由发展中国家跃升为新兴工业国家或地区,乃至加人经合组织(OECD)这一富国俱乐部。因此,无论从三次产业结构布局还是经济发展水平分析,发展中国家已经分化。世界银行根据人均GNP高低,将发展中国家分成低收人国家、中等收人国家、中低收人国家和高收入国家。其它国际经济组织往往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将发展中国家分成新兴工业国家或地区、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美国以经济增长速度与市场开发潜力将部份发展中国家列为“新兴市场”。

新兴市场经济体①是一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群体,大多数新兴市场经济体对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应变能力较强。其中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新加坡、韩国、我国的台湾地区和香港特区在历次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中均能抓住机遇,升级本国或本地区产业结构,利用后发优势发展经济,已取得可喜成绩。

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经过60—70年代和80年代两次产业结构调整后,已基本结束工业化进程,制造业在GDP中的比重开始下降(韩国例外,其制造业比重近年来还在上升),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在第二、第三产业中,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含量明显增加,正在从罗本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以新加坡为例,90年代前制造业在GDP中的比重持续上升,由1960年的11%上升到1970年的20%和1990年的29%。但90年代以来,制造业在GDP中的比重开始下降,1998年比1990年下降5个百分点。同期服务业在GDP中所占比重由1990年的61%上升到65%。在新加坡1997年8.0%的GDP增长中,制造业的贡献率为1个百分点,金融和企业服务业的贡献率则高达2.8个百分点②。我国的台湾地区继60年代和70年代成功完成了两次产业结构调整后,80年代以来开始第三次产

业结构调整。目标是使制造业由资本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的转变,并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产业。目前,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占台湾制成品的比重超过60%,其中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产品占近50%。目前,台湾在笔记本电脑、监视器、台式电脑、主机板、光碟机、扫描器、键盘、网络卡等14项电脑产值中占据世界第一,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产业已成为台湾第一大出口产业,占制成品出口的近50%①。

在其它新兴市场国家中,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在逐年下降,但农业对经济发展的

影响依然很大。第二产业仍是多数国家调整的重点。在亚洲国家中,制造业在GDP中的比重

尚在不同程度地提高(见表5),调整任务依然艰巨。在拉美除委内瑞拉外的其它国家制造

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开始下降,但这并不说明这些国家已经完成工业化进程。第三产业在所有

新兴市场国家GDP中的比重都在不同程度地提高,尤其是中欧、拉美国家及南非和土耳其,

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已达50——68%(见表5)。目前,多数新是市场国家正抓住全

球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之机,以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推动结构调整。然而,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

多数国家将面临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双重任务。┌───────────────────

───────────────────────────┐│国家或地区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制造业第三产业││

二990 1998 1990 1998 199O 1998 199O 1998 │

├──────────────────────────────────────

────────┤│香港10 32 15 24 7 67 85 ││新加坡10 38 35 29 24 61 65 ││韩国15 6 40 43 28 26 45 51 ││台湾①4.3 2.8 42.3 41.6 34.132.9 53.5 55.6 ││中国30 18 49 49 41 37 21 33 ││印度38 25 24 30 16 19 39 45 ││印尼24 16 42 43 13 26 34 41 ││马来西亚22 12 38 48 21 34 40 40 ││菲律宾25 17 39 32 26 22 36 52 ││泰国23 11 29 40 22 29 48 49 ││阿根廷 6 7 41 37 29 25 52 56 ││巴西118 44 36 33 23 45 56 ││智利7 8 37 35 22 17 55 57 ││哥伦比亚22 13 35 38 26 19 43 49 ││墨西哥 8 5 33 27 22 20

59 68 ││委内瑞拉 5 4 46 43 16 17 49 52 ││埃及18 17 37 33 12 26 45 50 ││希腊14——25——16——61 一

││南非74 50 38 23 24 43 57 ││土耳其26 15 22 28 14 18 sl 57 ││捷克7——63————一30 一

││匈牙利19 6 47 34——25 34 60 ││波兰一4——26——17——70 ││俄罗斯一9——42————一49 │└─────────────────────────────────────

─────────┘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99/2000年世界发展报告》。

注释:①台湾的数学引自王子先《台湾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研究》,

《经济研究参考》1999年第108期,表内时间分别为1990年和1996年。

一些最不发达国家(主要是非洲和部分亚洲国家)事实上已成为历次全球产业结构调整

中被“遗忘的角落”,处境十分艰难。

发展农业、解决温饱将是这些国家的首要任务。信息技术带来的好处并未扩散至这些国家,

“数字鸿沟”正在出现,不但与发达国家、而且与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差距在拉大,

资金与技术边缘化在所难免。

二、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特点与做法

本次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突出表现为,信息技术等高新产业成为推动各国产业结构调整的

驱动力量,跨国公司是生产国际化和高新技术加速转移的主要载体,积极的产业政策为结构

调整创造出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信息技*的迅猛发展带动全球产业结构调进。信息技术的崛起是20世纪最具革

命性的事件。比起历史上铁路、电力、汽车等,信息技术带来的创新规模和影响更加空前。

这是因为信息技术具有比一般技术更强的创造性、渗透性与倍增性等特征。作为一个关联度、

感应度与带动度绝强的产业,信息技术在本次产业结构调整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信息产业成为各国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在工业化完成后,发达国家把主要精力放

到高新技术产业(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开发技

术等六大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上,但重点开发信息技术。这些国家以高于国民经济的增

长速度培植信息产业(见表6),使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到90年代中期,信

息通信产业在OECD国家的GDP中所占比重为5%,而美国的这一比重1999年为8.3%。无

论是对信息产业的投人还是产出,美国在OECD国家中都是最高的。┌─────────

─────────────────┐│年份加拿大法国西德意大利日本英

国美国│├──────────────────────────┤│信息业

││1985——90 17.2 16.2 18.8 20.8 23.6 25.5 19.6││1990——96 17.6 11.0

18.6 12.9 14.5 17.6 23.8││1996——99——————————一38.0

│├──────────────────────────┤│通信业

││1985——90 20.6 19.0 18.4 25.6 34.7 20.3 16.7││1990——97 4.3 2.13.4

9.2 15.0 2.2 5.1 │└────────────────────────

──┘

今天,信息产业正在成为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发展中国家急待培植的新兴产业。信息

制造业、信息服务业、电子商务、通信业以及一大批相关产业的高度发展,在全球形成了一

个巨大的因特网市场。这反过来又促进了信息产业的发展。1997年,全球信息产业的市场

规模达2万亿美元,并正以超过世界经济增长两倍以上的速度持续发展①。以美国为例,按

1992年工业生产指数为100,到2000年1月美国的工业生产指数达到141,比1995年1月

上升25%。然而,电脑行业的工业生产指数从1995年1月的179扩大到2000年1月的1284,

增长了6.2倍。同期半导体行业的工业生产指数从194增长到1481,增长了6.6倍。

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认为,信息技术的重要贡献是推动了知识的扩散,降低了企业经营

的不确定性,特点之一是信息技术和其它新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加快了经济的“创造性

破坏”进程。信息产业在全球产出中的比重尚不高,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中国信息

产业部副部长吕新奎指出,1998年信息产业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4.7%,考虑到产

品和眼务价值下降因素,实际贡献率超过25%。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信息产业的

作用亦十分明显。这在与信息技术相关部门表现得更加突出(见表7)。如美国在办公、统

计和计算机设备领域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幅度要比制造业高出2:68倍,韩国高出2.03

倍。┌─────────────────────────────┐│国别办公、

统计和计算机设备广播、电视和通信设备制造业│├───────────────

──────────────┤│美国460 172 125 ││日本一 112 104 ││德国186 129

117 ││法国一 128 115 ││英国160——103 ││加拿大 97 141

105 ││奥地利116 134 130 ││丹麦99151 109 ││芬兰127 193

119 ││韩国454 322 150 ││墨西哥117 144 119 ││葡萄牙

一 195 122 │└───────────────

──────────────┘

2.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传统产业升级。信息技术的一大特点是不仅使自身脱颖而

生,而且具有广泛的溢散与渗透效应,能够为一切产业提供一个崭新的平台,使衰落中的产

业重新换发出新生与活力。

使用信息技术提供的信息处理、信息交换、信息储存服务,能够使企业内部管理、生产

组织、库存、销售安排等更为经济、合理,大大降低营运成本。利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

新技术,改造和提升已失去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传统产业,如纺织业、服装

业、建筑业等,能使其升级为技术密集型产业。如计算机控制和机器人操作的应用,增强了

纺织厂的联动作业和柔性生产,实现了纺织业的自动化与柔性化生产。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汽

车制造业已使汽车业脱胎换骨。世贸组织前总干事鲁杰罗认为,现在的汽车工业已不像传统

产业,更像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工业。电子系统现在可占到一辆高级汽车总成本的70%,一

般也占一辆汽车的 1/3。这样的汽车已可以称为“高技术产品”。

发达国家把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先进制造技术应用到传统工业部门,改进这些部门的产

品加工、生产管理乃至产品销售,实现了“新”“旧”产业的结合。今天发达国家的化工、

钢铁、石油等基础工业,汽车、航空、军工等制造业,法律服务、社会保险、金融储蓄、百

货零售等服务业都纷纷利用网络进行管理、产品设计、采购和销售。全球零售巨头西尔斯和

家乐福公司已实现5万家共同供应商联网。老牌汽车公司福特、通用和戴姆勒一克莱斯勒三

大公司宣布联合建立一个电子商务市场,通过网络进行零部件采购,从而使交易成本下降,

库存减少,效益提高。一些经济学家甚至认为,随着因特网使商业活动变得更快和更有效,

最大的赢家可能还是那些懂得游戏规则的老牌公司。

3.关联产业应运而生,形成新兴产业群。信息革命引发的技术创造与扩散、发展与融

合,促进了一批关联产业的产生。*)带动了微电子、半导体、激光、超导等与信息技术直

接关联的产业群的发展。(2)推进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如生物工程与生命科学、新材料与

新能源、航空航天、仪器仪表、机器制造等产业的发展。(3)催生了一批“边缘产业”,如

光学电子、医疗电子器械、航空电子、汽车电子产业等的诞生。

(二)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加速富全球产业结构调塑与技术转移。从某种意义上讲,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实质就是全球范围内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过程。全球化推动了跨国

公司的崛起,跨国公司在全球的贸易与投资加快了生产的国际化,国际化生产推

进了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19年世界投资报告》统计,1998

年全球有6万家跨国公司和50万家分公司。跨国公司的产出相当于全球产出的25%,贸易

占世界贸易的 2/3,跨国公司间内部贸易占 1/3,投资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90%,并

控制着全球70%以上的专利和技术转让。跨国公司已名副其实地成为全球技术转移与产业

升级的主力军。

1.跨国兼并促进了新兴产业的成长与壮大。90年代以来,冷战的结束,各国政府纷纷

放松管制,特别是全球贸易与投资自由化进程的加快,推动了新一轮全球企业兼并浪潮。据

美国汤普森金融证券数据公司统计,1999年全球企业兼并交易额高达3.4万亿美元,超过

1998年的2.5万亿美元,甚至超过1990——1995年间的兼并总额。跨国公司的频繁并购促进了资本、技术和高素质人员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流动。

跨国并购与强强联合往往发生在一些新兴产业中。这是因为跨国公司普遍看好新兴产业,并将更多的资金与技术从传统产业转移到新兴产业,从而促进新兴产业的迅猛发展。这在历年美国《商业周刊))1000强和《财富》杂志500强的排行榜中可见一斑。无论是《财富》杂志以公司收人,还是《商业周刊》以公司股票市值进行的排名,均体现出数字革命造就了新的赢家。那些提供电信、网络服务和制造电信设备的公司的盈利飓升。如在2000年《商业周刊》1000强排行榜首的25家公司中,有10家来自电信领域。英国的沃达丰公司通过购并由1999年的第70位上升到2000年的第6位,德国电信、法国电信、瑞典的爱立信、芬兰的诺基亚都位居排行榜前列。在《财富》杂志500强中,电信、计算机技术和制药等高新技术公司遥遥领先于钢铁、化工和汽车等传统行业。

2·研究与开发国际化加速着高新产业的扩散。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跨国公司在国外的研究与开发,已是提高全球高新技术进步的关键因素。世界上大多数高新技术都是跨国性Rgn和跨国公司内部技术创新的结果。

据OECD统计,跨国公司海外分公司用于制造业的Rho投资占OECD国家研发总投资的12%,爱尔兰则高达60%以上,日本为5%。在英国、西班牙、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跨国分公司用于Rho的投资占这些国家Rho总投资的40—30%,多数国家的这一比例为10—20%①。目前,在美国有635家外国Rho机构,在欧洲有300家。跨国公司的研发重点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与新工艺等高科技领域。一般采取:(1)母公司的研究与开发;(2)创办海外高新技术创新机构;(3)参与教学一科研一生产联合体;(4)与其它高科技企业组成Rho战略联盟。最近,日本电信公司和韩国电信公司决定合作开发世界通用的下一代移动电话。美国英特尔和米克伦技术、德国无限技术、韩国的三星电子和现代电子以及日本电气等6家公司宣布联合开发计划在2003年投入使用的新型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微芯片技术。

美国兰德公司认为美国的国际科技合作,从全球聚集脑力和技术资源已经在多个领域促成了重大突破,提高了利用其它国家的优势和设备的能力,大大推进项目的完成速度。 3.高新技术贸易与产品加工椎动着技术跨跃式转移。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推动了生产全球化,其中高新技术产业是生产全球化程度最高的产业。

目前,发达国家制造业中有50%的产品是为出口而生产。以美国信息产业为例,1997年母公司向海外分公司出口信息技术核心硬件占同类产品总出口的60%。另据美国电子协会2000年5 月发表的《电脑州4.0》报告统计,1999年美国的高科技出口达 1810亿美元,比1993年上升了85%。世界银行《1999/2000年世

界发展报告》统计,1997年美国、英国、日本和法国的高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占这些国家货物贸易出口的44%、41%、38%和31%。

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改变着世界贸易结构。据世贸组织统计,1990—1998年,机电产品的贸易额年均增长14.4%,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由 8.8%上升到 12.9%。1999年全球信息技术相关贸易由1996年的7704亿美元增加到9248亿美元①。信息技术贸易往来最频繁的国家和地区是美国、欧洲与亚洲地区。在整个90年代,美国的信息产品进出口年均分别增长12.3%和9.5%,进口高于出口2.8%个百分点。这说明美国的信息产业国际化程度已经相当高,海外分公司的产品开始大量返销国内。1999年美国仅从东亚就进口价值994亿美元的信息产品,增幅达13.6%。同年日本从东亚进口价值311亿美元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产品。由此可见,美国和日本的信息产业加工基地正加速向国外,特别是亚洲地区转移。

东亚国家和地区抓住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良机,大量承接高新技术的加工贸易和其它配套业务。以1997年为例,新加坡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工业制成品出口的71%,其中80%为

加工贸易出口,而高新技术产业绝大部分为跨国公司转移而之。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韩国的高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占各国货物贸易出口的67%、56%、43%和39%②。

(三)积极的产业政策为产业结构调进营造起良好的外部环境。90年代以来,各国普遍增强了对经济活动的政府干预,运用经济、贸易、金融和外交等诸方面的政策法规来支持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以其调整产业结构,拉动经济增长。

1.加强研发投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冷战结束后,各国研发领域出现了一些变化:一是用于军事的Rho经费减少,军转民趋势增强;二是政府以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企业进行*朋投人,企业成为*o的主要力量;三是各国更多注重*o的投资效益,关注Rho与企业发展战略的结合;四是注重短期Rho同长期Rbo的平衡;五是强调新技术与社会发展战略的结合。

(1)鼓励企业增加对R&D的投资。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或地区,私营企业开始大规模投资科研工作。这一方面是因为政府从法律法规、税收优惠、政策放松等,鼓励企业投资R oo。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开始认识到,Rho已不完全是政府行为,它本身也是生产力,投资Rho就是投资明天的生产。

90年代以来,企业对Rap投人一直在增加。以1994年为例,韩国企业投资Rho占全国Rho经费总额的84%,日本为67.1%,欧盟为52.8%。1999年美国企业对研发共投人1400亿美元,占全国研发投人的3/4。另外,大型公司是Rbo投资的主要来源。以1996年为例,美国投资Rbo最多的5家企业分别是通用汽车公司、福特汽车公司、IBM公司、惠普公司和摩托罗拉公司,总共投人250亿美元。在芬兰诺基亚公司用于产品研发费用占公司净销售额的 9%,全公司有近 1/3的人从事研制和开发工作。另一动向是,过去企业投资经营的Rbo 活动主要集中在应用科学领域,目前开始转向基础科学技术领域。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有所不同,政府依然是R&.D的主要投资者,企业只占全部Rto投资的20%,企业对基础研究领域的投资几乎是零。

(2)产学研三位一体成为Rho的最佳方式。企业、科研机构与高校结合,共同进行研发工作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已非常普及,且效果相当理想。韩国政府为此还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优惠政策,鼓励产学研联合攻关。形式主要有共同研究、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科研器材的共同使用、关键技术信息的服务、

专利使用等。目前,在韩国已建立了十余个以大学为中心的产学研合作的研究园区。较有代表性的如浦项工大的产业科学研究所、大宇高等技术研究院、延世大的工学研究中心等。美国的企业界非常重视与科研机构和大学的合作研发。企业通过对大学研究工作的支持,既能培养优秀学生作为自己未来的雇员,从而提高劳动力素质,又能更好地掌握相关领域发展的最新动向。北欧国家普遍利用产学研三者结合,提高 R&D的投资效益。如爱尔兰的利默里克大学坐落在国家科技园中心,中心不但在运行上而且在组织上都充分地将产学研紧密联系在一起。爱尔兰科技及软件产业之所以得到如此快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种研究机制。 2.营造适合风险资金有效配置的机制,培植高科技中小企业成长。高科技公司具有很高的创新性、应用性、风险性和效益性,银行因其成败难卜,且又无抵押而往往不予贷款。这就需要建立起一个与之配套、能承担风险的融资体系。而追求高回报承担高风险为目标的风险投资正是帮助高科技公司的产品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投融资支持体系。

然而,建立风险投资体系不完全是一个筹集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适合资金有效配置的机制。不少国家十分注重从立法、税收优惠、咨询服务等方面扶植风险资金公司。如美国政府通过各种政策顷斜扶植和保证风险投资公司顺畅运行。主要采取:一是以放宽管制、法律保障和税收优惠等为风险资金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建立通畅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纳斯达克二板市场;三是创立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如科技项目评估机构、技术经纪机构、风险投资咨询顾问机构、法律与会计服务机构等。

在上述政策的扶植下,美国的风险投资发展迅速。1999年投资者共向美国风险基金投入560亿美元。风险资金投人最多的三大行业是软件业(占33%)、通讯业(占21%)、生物技术与医疗保健业(占20%)。风险资金的大量投人带动了一大批中小科技企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新产品的开发和新兴服务业的兴起,提升了产业结构,提高了就业人员的素质。美国的软件业、通讯业、生物技术和医疗保健业在近几年里得到迅猛发展,主要得益于风险资金,如享誉全球的微软、英特尔、苹果等公司昔日均得到风险资金的扶植。

与美国相比,欧盟和日本的风险资金不但规模小(1997年欧盟15国共有44亿美元的风险投资,日本仅有1.13亿美元),且投资方向不尽合理。在欧盟,投人信息技术、通信设备和生物技术的分别占风险资金总额的7%、6%和11%。在日本,投入信息技术的资金占风险资金总额的10%、而投人通信与生物技术的分别为l%1。这与美国将一半以上的风险资金投人信息与通信领域形成鲜明对比。

然而,一批中小国家,如北欧、东亚、以色列等均借风险资金培植以各种中小企业为主的高科技园区成效显著。瑞典的基斯塔科技园、芬兰的埃斯堡科技园已成为瑞典和芬兰的“硅谷”。园内集中了大批从事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环保等高新技术公司,带动了这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以色列借助美国的风险资金,在首都特拉维大的沙隆河谷区开发了高科技园区,现已成为“中东的硅谷”,主要从事计算机软件和生物技术开发。韩国自1997年以来大力培植风险资金,政府专门制订了“中小风险企业培育法案”,并设立了半官半民的韩国风险投资组合,出资5000万美元,扶植中小企业创业。目前在汉城南部一个叫德黑兰谷的风险投资产业基地已初具规模,聚集了一大批从事信息产业的中小企业。我国的台湾地区在风险投资领域成绩斐然。建于80 年代的“新竹科学工业园”,集科研、开发、制造、服务于一体,吸引了一大批高科技公司落户。1993年又在南港设立软件工业区,吸引岛内外知名软件公司进入园区。1997年又创立了“软件

育成基金”以扶植软件工业区的成长。

3.实施以政府主导的外贸战略,增强国际竞争力。冷战结束后,经济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突显,经济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核心。各国以积极的经济外交,实施国家主导的对外经贸政策,增强国际竞争力。

美国在这方面尤为突出。战后相当长时期内,美国一直奉行自由的对外贸易政策,国家很少介人外贸领域,基本由企业自由竞争,使美国产品进人国际市场。主要原因是美国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庞大的国内市场,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长期处于绝对优势。80年代后期,美国的产品明显受到来自日本和西欧的冲击,竞争力开始下降。克林顿总统上台后清楚地认识到,振兴美国经济的关键在于振兴美国的企业,而企业界的成功在于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为此,克林顿政府首先把政府工作目标定位在优先考虑为企业开展多角度、全方位的服务,并推行明确的产业政策,指导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1993年克林顿政府出台了有史以来第一个“国家出口战略”,规定半导体、电脑、通讯、环保、咨询软件及服务业等高科技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为6大重点出口产业,同时制定了65项具体出口鼓励措施与取消政府对出口所设置障碍措施,如减除政府对技术领先产业出口的管制;取消美国制造的计算机和超级计算机70%的出口限制;提供贸易融资,在进出口银行设立一个1.5亿美元的基金,为美国出口商提供长期低息贷款;在全国各地设立地方贸易促进机构,提供贸易咨询等。目标是到2000年美国出口额增加到1.2亿美元,并创造1600万个就业机会。为此,政府专门成立“贸易促进协调委员会”,以协调各产业部门和行业协会之间对外出口贸易政策的衔接与利益。

在国际上,美国积极推进多边贸易体制和区域合作机制的发展。在世贸组织内,美国极力推动信息、电信产业与金融服务业的自由化。在北美地区,美国与加拿大和墨西哥建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在亚太地区成立了“亚太经合组织”。同时,美国将全球经济增长最快、

市场潜力最大的10个国家和地区列为“新兴大市场”加以开发。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美国又把目标瞄准这一商机无限的全球电子商务市场,发表了由克林顿总统的专家工作组起草的《全球电子商务框架文件》,为美国在未来全球网络贸易中的法律规则奠定基础,并力图将其推广到WTO内。

从近10年外贸发展实践看,美国政府主导的外贸制度创新,无论是拉动经济增长,提升产业结构,还是恢复国际竞争力,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21世纪初期全球产业结构调整走势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各国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因特网使技术的扩散与更新速度加快,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新老产业界限越来越模糊,新兴产业层出不穷使产业结构高级化趋势加剧。展望未来,信息技术仍将是21世纪初期影响各国产业结构走势的关键因素,但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以及纳米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化速度在加快,全球竞争日趋激烈。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已经并将继续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要驱动力量,并推动着世界经济由工业社会加速向信息社会转变。事实上,信息产业已经跨越其产业边界,向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渗透,并对生产方式、产业结构、管理体制和思维方式等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和交往方式,知识与信息正在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益凸显。在整个90年代,北美、北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以色列、新加坡和我国的台湾地区甚至印度,主要得益于发展信息技术,使经济保持稳定持续增长。

信息技术给美国经济创造了空前的繁荣,出现被经济学界称作的“新经济”现象,即在低通胀率、低失业率、高劳动生产率情况下实现经济的持续强劲增长。到2000年8月,美国经济扩张已持续113个月,创造出有史以来最长的扩张期。这一现象在90年代下半期表现得尤为突出(见表8)。这是因为信息技术在经历了80年代的开创期和90年代初期的发展期后,从1996年开始进人收获期,从而使信息产业以高于国民经济增长近两倍的速度发展。同时,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美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无通胀情况下的经济增长)由原来的2.25%一2.5%提高到现在的3.25%一3.5%。有专家估计,“新经济”现象尚属初期,潜力并未充分发挥。在未来10年中,信息技术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由目前的32%上升到50%,美国经济可保持3%一4%的持续增长。┌──────────────────────────────┐│年份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GDP增长率1.7—0.2 3.3 2.4 4.0 2.7 3.7 4.5 4.3 4.2 ││失业率 5.6 6.97.5 6.9 6.15.6 5.4 4.9 4.5 4.2 ││生产率指数 1.11.64.10.11.31.0 2.7 2.0 2.8 2.9 ││通货膨胀率 5.4 4.23.0 3.0 2.6 2.8 3.0 2.31.6 2.2 │└──────────────────────────────┘注释:GDP增长率为1996年不变价格。

德国德莱斯顿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西欧正在步人“新经济”时代。迅猛发展的新兴产业正在以巨大力量推动西欧产业结构的深刻变革及国民经济的发展。目前新兴产业占西欧经济新增产值的10%,10年后将上升到15%,市场规模将达19450亿欧元。以信息技术等高新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将使传统产业受益匪浅。该银行认为,虽然工业在西欧经济中所占比重将从目前的28.5%降到2010年的22%,但仍将是重要产业部门。传统商务整体转化为电子商务的高潮预计将在2005年后形成。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将使咨询、金融、租赁和企业服务等产业占西欧经济的比重从目前的25.4%扩大到2020年的37.5%。这种发展趋势将使西欧经济进人持续、低通胀的增长期。

为迎接新世纪,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在调整产业发展战略。欧盟与日本正从落后状态中

奋起直追;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欲借信息技术等高新产业实施跨跃式发展,以实现经济的第二次起飞;美国则以新的产业发展战略力图永保竞争优势。

(一)日本以“信息技术立国”实施21世纪产业“新生计划”。处于逆境与劣势中的日本再次掀起“产官学”协同作战的高潮,着手制订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世纪高科技赶超战略。

为此,森喜朗政府专门成立了信息通信技术战略总部和信息战略会议。提出,在未来五年内在信息技术领域能够赶上美国,进而成为超高速网络技术最为发达的国家,争取实现“新的经济高速增长”。森首相强调,日本要建立自己的信息技术战略,制定出信息技术基本法,希望通过“产官学”共同参与,实现国家新的发展战略,恢复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构筑从追赶型到创造型的技术创新体系。

在2000年7月28日的施政演说中,森首相提出了“日本新生计划”、强调信息技术革命是日本经济获得新生的起爆剂。表示,政府将在内阁官房设立信息技术室,制订一系列信息技术相关政策,其中包括:制定日本独自的信息技术国家战略,并明确实施日程;放宽限制促进电子商务;推进“电子政府”;实现教育信息化;完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制定保护个人信息的措施和保密措施等。首相认为,当务之急是谋求产业新生,针对信息技术革命、生育率低和老龄化、环保等问题,应采取具有创意的产业活动。

日本通产省在其《ZI世纪产业政策的展望》报告中强调,经济增长的基础是产业的发展,日本应学习美国80年代增强产业竞争力的经验。日本将根据本国国情,实施制造业与信息化两条腿走路战略,即在强化制造业大国地位的同时,通过信息化增加附加值,使两者有机结合。政府将着力培育一系列新兴产品,包括对应网络化、数字化的家用电器,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新型汽车等,并进一步开发宇宙和海洋等“边缘产业”。通产省制订的《产业技术战略》专门将生化、信息、通讯、能源等13个产业的41项技术确定为重点技术,计划分短期(2005年)、中期(2005—2010年)和长期(2010年以后)实施,主要集中于与美欧竞争激烈的产业领域。

为实现新世纪产业政府目标,日本政府将从体制人手进行四项改革:(1)建立真正能够实现技术创新的企业、政府和大学之间的联盟;(2)以建立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学为目标,改革大学教育体制;(3)培养富于创造性的技术人才和研究人才;(4)政府制定适应世界技术发展动向的制度。日本产业政策中值得关注的新动向一是将由单纯的国内政策转向国内国际一体化,包括更多地参与国际组织和吸收海外人才进人日本等;二是强调重整制造业,即通过创造以信息技术为动力的知识密集型技术,发展“信息工业”的制造业。

(二)欧用积极发展电信业和“电子欧洲”,力争在移动通信领域超越美国,实现丞振欧洲产业优势。欧盟认识到,由于欧洲未能及时抓住90年代迅猛发展的信息革命,结果使欧洲经济明显滞后于美国。居危思变的欧盟立志大力发展最具竞争力的产业,并以电信业为突破口,抢占移动上网的制高点。在2000年3月的里斯本新世纪第一次首脑会议上,欧盟提出了未来十年发展新战略。新战略内容广泛,涉及电子商务、科研、中小企业发展、统一大市场、金融市场、经济合作、教育、福利与就业等。

新战略提出了以下目标:

1.发展信息产业。要求通过普及互联网知识、发展电子商务、加速高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创建“电子欧洲”;制定电子商务法规,放宽电子商务政策;2001年前实现电子通讯市场自由化,降低费用,使所有学校上网,并在2002年前使所有教师接受互联网培训;在2005年前在全社会普及互联网应用。

2.改善投资环境。要求转变经营观念;改革企业结构和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提高企业效益;增强金融市场对知识和人才投资的敏感度,实施“风险资本行动计划”,以风险资金

扶植高科技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3.加强科研与教育。未来经济增长的25%到50%将来自科学研究,建立跨欧洲电子科研通讯网,以税收优惠和风险资金鼓励研发工作,取消人才流动的地域限制,加强对人力资源的投人。新战略还提出要探索和开辟一条不同于美国式的资本主义、强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道路。

(三)美国出台新的信息技术发展计划——IT2和加快研发生物和纳米技术等高新产业,力图示保领先地位。美国政府认为,美国要保持永恒的领先地位取决于对科学、技术、教育和研究的持续投人。从整个90年代发展情况看,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在信息技术领域中的领先优势,是美国获得巨大经济与社会效益的主要原因。信息技术的领先优势使美国夺回了在许多领域的国际竞争优势。据总统办公室统计,到1995年美国已在27个“关键技术”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持续在信息和通讯领域保持绝对优势是美国国家利益的需要。为此,美国于1999年初出台了新的信息技术发展计划——《21世纪的信息技术:对美国未来的一项大胆投资》(简称ITZ)。

ITZ是一项用来支持美国在信息技术基础领域进行长期性、前瞻性和较高风险性的研究项目。目标是使美国在新世纪继续称

雄于信息技术领域,重点将加强对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通讯技术中的基础性研究,包括软件、人机界面与信息管理、可扩展信息基础设施和高级计算机等四个方面,同时提高高等院校及其民用机构的信息基础设施的整体水平。该计划将由国防部、能源部、航空航天局、卫生部、海洋与天气局和国家科学基金会6个部门同共承担。

继信息产业崛起后,美国又未雨绸缎加快实施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的产业化战略。经过长达10年的联合攻关,人类基因组图谱终被破译。这将大大推动生物经济的发展。美国早已看到这一潜在市场,认为继信息技术后生命科学将成为未来的带头科学,生物工程产业将继信息产业后成为支柱产业。最近,美国又加快了纳米技术的研发工作,制订出名为《国家纳米技术促进计划:走向下一个工业革命》的发展战略,并将其列人2001年财政预算的最优先领域。该计划将在五个方面进行研究:长期基础性的纳米科学与工程研究;具有重大挑战的领域;建立先进的研究中心及网络;研究基础设施,包括计量、仪器、模型和模拟及设备的投人;劳动力的教育与培训。国家纳米技术促进计划的实施将帮助美国开发出有广泛商业潜力的技术,加纳米电子、纳米结构的材料、以纳米尺度为基础的制造业工艺等。这表明美国决心在新世纪继续保持其在高新技术的制高点,永保技术和经济优势。

(四)东亚等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以加快信息技术开发,推进产业高级化与信息化。多数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均从战略高度将信息技术视作振兴经济实现第二次飞跃的主导产业。韩国明确提出将于2002年脐身全球十大信息产业国目标。金大中总统执政初期就强调,ZI 世纪是“无限竞争的时代”,是“网络时代”。要想战胜对手,使韩国成为一流国家,就必须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推进网络经济,到2002年跃身全球十大信息产业国。为此,韩国制订了《2000年信息化推进计划》,规定:

1.构筑超高速通信网。将原计划于2010年完成的超高速通信网建设提前到2005年前。 2.加快信息化普及1作。拟于2000年投资6712亿韩元,扶植166个项目,推进全国市、郡、区的行政综合信息化工程;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金融、公共事业和劳动就业四大部门的结构改革,提高国家竟争力。

3.加强信息化教育。2000年完成各级学校电脑网络建设和教学电脑的普及,从小学起实行义务电脑教育;在全国800多个电脑培训班开设“主妇网络室”,并在中小城市和偏远地区设置信息教育中心和“卫星网络广场”,使更多人接受信息教育。

4.加大信息产业的科研力度。重点开发下一代互联网、数字广播、无线通信等核心技术,扶植数码媒体开发,建立软件振兴区等。

新加坡、我国的香港特区和台湾地区也先后提出建立“智能岛”、“数码港”或“绿色硅岛”计划。为实现“智能岛”计划,新加坡政府专门成为了新加坡竞争力委员会,并提出竞争战略。规定要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和创新作为竞争手段,提升现有工业群和商业群,形成核心产业,进而发展新兴产业;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双引擎,减少对任何行业、市场的依赖,实现产业多样化;提高本国企业形象,创出一批自己的世界级公司;培育优秀而且具有竞争能力的劳动力队伍来迎接国际化挑战。香港政府提出建立“数码港”设想,主张不能单靠房地产业和金融业,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动信息、科技和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台湾继90年代提出建立“智慧岛”后,近来又提出“绿色硅岛”设想,计划以创新和技术作为下一波经济成长的新动力。为此制订了为期十年的“知识经济发展方案”,提出利用知识和信息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维护主导产业成长,并协助传统产业的调整;积极培植及吸引人才,协助岛内投资;以改善环境作为经济

发展的前提和策略;尊重市场规律,注重政府必要于预;发挥地区特点,由点及面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全面拓展国际合作,扩大产业的基础和国际经贸关系。

印度政府提出将在未来十年内成为信息超级大国。目前印度在软件开发领域已居世界领先,1999年软件业产值达57亿美元,其中出口 39亿美元,全球500强企业中有203家委托印度进行软件开发。瓦杰帕伊总理办公室专门成立“国家信息技术特别工作组”,负责起草了“世界信息产业超级大国”计划。规定在今后5年内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将是银行支持的优先产业,并为从事信息产业的企业家建立至少4个风险投资基金;修改公司法,确保向信息技术和软件公司提供知识产权的雇员的劳动权益;鼓励各种信息应用和信息服务行业的活动;普及电脑和因特网的应用等。计划目标是:推动国民积极参与信息革命,抓住机遇,发挥优势,振兴信息产业;瞄准国际信息技术市场,到2008年实现软件出口500亿美元的目标;今后5年创造出100万个信息产业就业机会;通过十年努力,将印度变成“世界信息产业超级大国”。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流程一:导入新课 据雀巢公司2003年统计,每一秒钟,有3900杯雀巢咖啡被世界各地的人们享用。我们身边有哪些国外产品?(学生回答:肯得基、麦当劳、可口可乐、富士胶卷、铃木摩托、 宝马、奔驰轿车等等。)这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特点?由此导入新课。 流程二:讲授新课 目标一: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原因及其实质 操作要求:1、学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2、各小组组长汇总知识要点;3、各小组代表阐述答案。4、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1)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原因: ①新科技革命的推动(根本原因);②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技术手段) ③跨国公司的推动;(推动者)④市场经济的普遍推行是经济全球化的体制条件。(重要途径)⑤两极格局的瓦解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 (2)实质: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其本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设计意图:1、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通过对实质的认识,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目标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及相关的区域集团及国际性经济组织; 操作要求:1、自主学习,完成知识表格;2、各小组组员之间互相核对结果;3、各小组组员之间互相检测区域集团及国际性经济组织的记忆效果;4、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经济 (1)经济区域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发展阶段,是经济全球化在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产物。(2)二者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共同影响世界经济、政治及国际关系的发展。 【题组一】巩固检测 1.(2008·江苏高考) 1946年,美国前总统发表声明:“目前,只有我们能够把自己的政策强加给世界。”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明声明:“美国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美国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最基本的是两个:区域化和全球化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1.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⑴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含义:指国家之间通过设立一套机构,在经济方面打破国界,实行不同程度的合作和调节,使各国在生产、流通、分配等领域向着结成一体的方向发展。 ⑵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动力。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经济关系跨越自身疆界的显著变化,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科技革命推动的结果。 ⑶ 世界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①国际投资的迅速增长,带来了资本的国际化。②对外贸易成为国际交往中最活跃的环节和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促进了市场的国际化。③国际金融交易大大超过世界生产和商品交易、服务贸易,成为国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促成了金融的国际化。④战后跨国公司大量涌现,并在全球经营,带来了生产和销售的国际化。⑤全球贸易规则日趋统一。 ⑷ 正确认识世界经济全球化。①世界经济全球化是战后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大发展的产物,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②世界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既有利也有弊。世界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增长;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加速自己的工业化进程,使自己产业结构不断改善;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能够引进更多资金和技术,促进本国经济繁荣。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还意味着挑战和风险。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要受到主要是按西方国家意志制定的国际经济规则的约束和制约,为此要付出一些代价;国民经济对外依赖程度日益提高,将使发展中国家易受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迅速开放国内市场,使外国货物大批涌入会强烈冲击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国际短期资本大量涌入,也大大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风险;大量引进外资和技术,发展中国家的主要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有被跨国公司和国际经济组织控制的危险等。③发展中国家必须积极参加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孤立于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之外是没有出路的。④但发展中国家在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时,应对全球化带来的巨大风险和安全问题有充分的认识,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趋利避害。尤其要加强和扩大南南合作,争取国际经济运行规则向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方向调整。⑤解决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不公正、不平等,只对少数国家有利,对多数国家不利的问题的基本出路,在于打破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⑸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并行不悖的。区域经济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最终实现经济全球化的具体步骤和途径,是经济全

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上海海事大学先进制造技术导论课程论文 学院: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

班级:材料132 姓名: 论文题目: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指导老师: 二〇一六年五月 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上海海事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 摘要:本文从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角度展开问题讨论,从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分析、所遇到的瓶颈、未来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制造业在外部环境下发展的误区警示四个点进行主题的分析。特别提到了当今制造业提改革却过于概念化的问题,即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误区警示。 关键词: 中国制造业发展趋势警示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 n d u s t r y College of Ocea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XXXXXXXXX Abstract: The discussion was expanded from the basic view tha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plays an essential role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The subject was analyzed under the four subtitl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e encountering bottlenecks,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the warnings of its evolution. Especially, the issue of conceptualizing reform in the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was mentioned. Keywords: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trend warning 引言 制造业是一国启动工业化、融入全球化、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产业。在工业化后期,制造业结构升级、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是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向。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资基础和产业主体,是富民强国之本。制造业是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战略的中坚力量。制造业是科学技术的载体和实现创新的舞台。没有制造业,所谓科学技术的创新就无处体现。国民经济中制造业占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机械制造业已拥有三百多年的悠久发展历史,是我国

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及趋势分析

2004—2006年期间,在发达国家美、欧元区、日等经济持续攀升,发展中国家中、印等经济快速增长的共同推动下,世界经济延续了较好的增长势头。但同时,世界经济近期也出现了走缓和地区徘徊趋向。本文根据近年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大变化和影响,分析 2007年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特点,提出需采取的进一步措施和建议。 一、近年来世界经济发展主要特点 1、2007年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将趋缓 2004年以来,在发达国家经济持续攀升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增长的共同推动下,世界经济增势良好。但2006年下半年,美国经济由于房地产市场降温、私人消费增长转弱而明显放缓。欧洲经济增长虽可望持续,但增速也将有所减弱。这是因为世界经济已处于一体化状态,尤其是发达国家之间连动影响十分明显,进而还会影响到发展中国家。根据野村证券的有关研究,美国经济增长率每减少1%,日本gdp要下降0.6%,欧元区与其他地区经济也是如此。总体上看,世界经济仍有望进一步增长,但增长势头将难以保持2006年水平。联合国预测报告认为,2007年世界经济有望增长3.2%,比2006年减少0.4个百分点。在发达国家经济体增长均适度放缓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扩张也将受到影响。 随着经济增长的减缓,全球需求上升势头也会减弱,世界贸易增长也将相应放慢。据联合国预测,2007年全球贸易增长7.8%,比2006年减少2.3个百分点。 2、世界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增强 近年来,随着全球贸易的快速增长,世界贸易额与全球gdp之比持续上升。在发展中国家中,中、印和东亚等表现尤为突出。我国的进出口额已占gdp的70%。世界贸易从1988—1997年的13.2%上升到2005年的16.7%,使其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进一步增强。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跨国公司的迅猛扩张,以及世界贸易体制的完善,既给世界贸易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推动力、有力促进了世界经济发展,同时也给世界贸易的发展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受世界经济发展状况影响,世界经济的复苏使全球贸易自2002年二季度开始走出衰退,并呈逐步加速增长趋势。2004年全球贸易量增长达到10.9%,是自2001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伴随着世界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按照imf的预测,2006年和2007年全球贸易量增长率将为9.4%和7.8%,分别比春季预测调高了1.4和0.3个百分点,增速均高于2005年7.5%的增长水平。受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的带动,2006年世界贸易增长也高于预期。从进口需求来看,2006年,受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带动,美国进口增长继续保持较高水平,一至三季度进口分别同比增长13.4%、13.2%和13.9%,基本保持2005年全年增长13.7%的水平。由于经济增长加快,自2005年开始,日本和欧元区进口需求明显提高,成为促进世界贸易增长的重要动力。2006年以来,日本进口增长继续提高,一、二季度,日本进口同比增长分别达到27.5%和19.1%,三季度又增长16.8%,均高于2005年全年15.6%的增长速度。从出口来看,由于外部需求强劲增长。继2003—2005年出口持续快速扩张之后,2006年许多发展中国家继续保持了出口的较快增长。中国、巴西、俄罗斯等国的货物出口额增长率都达到20%以上,韩国、马来西亚、墨西哥和台湾地区等的出口增长率都在10%以上。预计2007年这些经济体仍然是出口增长较快的地区。近年来,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贸易迅速增长。但世界贸易发展失衡加剧、国际市场产品价格迅速上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贸易摩擦有增无减。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国家将国内就业增长乏力、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归因于贸易问题,并在重要贸易领域设置壁垒,使美欧、美中等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不利于世界贸易的稳定发展。特别是,持续近五年之久的多哈回合全球贸易谈判被迫中止,使多边贸易体制陷入困境,给世界贸易发展前景蒙上了阴影。 3、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扩大 2007年,受美国经济增长减弱的影响,发达国家(地区)经济增长势头将有所放缓。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经济可望保持强劲增势,将成为拉动周边国家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

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I 先进制造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 了我国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特点及现状,并阐述了我国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机械制造,特点,发展,现状, 趋势

II 目录 摘要 ............................................................................................................................................................... I 目录 ................................................................................................................................................................ I I 一先进制造技术的特点. (1) 1.1是面向21世纪的技术 (1) 1.2是面向的技术 (1) 1.3 是驾驭生产过程的系统工程 (1) 1.4 是面向全球竞争的技术 (1) 1.5 是市场竞争三要素的统一 (2) 二中国制造业现状分析 (3) 2.1以制造业为支撑,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贸易大国 (3) 2.2中国仍处于国际产业链的较低环节 (3) 2.3 中国制造业还没有产生世界一流的跨国公司 (3) 2.4 缺乏规模导致国内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低下 (4) 2.5 外资及其研发机构是对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实力的补充 (4) 2.6 技术创新不足导致中国制造业远离“世界技术创新中心” (5) 三中国制造业发展对策 (6) 3.1 完善体系 (6) 3.2 提高效益 (6) 3.3 制定技术标准 (6) 3.4 实现多元化 (7) 3.5 不断创新 (7) 四小结 (8) 五致谢 (9) 参考文献 (10)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特点

一、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各国生产、流通、分配等领域紧密联系,向一体化方向发展的历史过程。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科技革命推动的结果,它是与信息经济相适应的,其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过程。 经济全球化的成因涉及到国家经济体制、企业趋利动机与技术进步等三个因素。(1)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趋同消除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体制障碍。(2)微观经济主体的趋利动机推动了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发展。(3)信息技术的进步降低了远距离控制的成本,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 经济全球化突出表现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货币和跨国公司等领域的发展上,其表现主要有:第一,国际贸易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国际交往中最活跃的一环。第二,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带来了资本国际化。到了80年代末,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出额超过3万亿美元,其中3/4是发达国家间的相互投资。第三,金融国际化。国际金融活动规模空前,大大超过了全世界生产和商品交易。第四,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跨国公司是当代经济生活国际化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它把世界经济全球化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第五,全球贸易规则日趋统一和完善,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在其中起到了重大作用。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世界生产力迅速提高。(2)国际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不断加强。(3)国际贸易迅速增长,商品结构、贸易地区均发生重大变化,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全球化使商品、服务、资本、人才、资源等各种要素流动的技术性和政策性障碍大幅减少,加快了世界贸易自由化趋势。(4)国际金融成为世界经济中一体化程度最高的领域,被看作世界经济运行的核心,促进了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5)全球化推动了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全球工业化的重心正由西半球移向东半球。随着发达国家制造业比重的下降,其服务业就业人数的比重迅速上升。 但是,经济全球化在加强各国相互依存,推动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同时,也带来很多负面影响。(1)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稳定。(2)各国经济主权的独立性正面临日益严峻的考验。(3)全球范围内的贫富差距正进一步扩大。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主要的负面影响在于:加剧了各国间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南北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经济全球化的巨大收益大都

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答案

第一章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世界经济格局: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内世界各国或国家集团的经济力量及其相互关系所形成的一种结构。 2.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的各种比例正在不断削减这样一种历史过程。 3.跨国公司:是一种企业组织形式,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控制有工厂、矿山、销售机构和其它资产,在一个决策体系下从事国际性生产和经营活动的企业。它是世界经济中集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等功能于一身的特殊主体。4.世界经济的“不平衡”:既是指世界各国发展速度上的差距,又指各国发展水平、经济实力的差距。二、思考题:1、战后世界经济格局是怎样演变的?战后世界经济的“极格局”的演变大体上经历了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的时期,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时期,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时期。(1)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时期:从战后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的时期。(2)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已明显地显现出来。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出美、欧、苏、日彼此抗衡的状态。(3)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当今状况及其发展态势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同时又出现了新的变化。2、怎样认识世界进入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的时期?在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不仅在发达国家,而且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得到极大的发展和运用;不仅在经济领域加速了信息化,而且在其他领域也加速了信息化,人类社会真正进入到信息化时代。新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水平,改变了经济的发展方式和经济生活方式,而且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的社会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它的影响无处不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引发了世界范围的一场新军事变革,也使得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加激烈。科技进步的重大发展中,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尤为突出,将人类社会带入经济信息化时代。3、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的各种比例正在不断削减这样一种历史过程。经济全球化的产生与发展不是偶然的。经济全球化是以国际化为基础的,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经济的国际化发展经历了商品的国际化、资本的国际化和生产的国际化几个阶段。经济全球化在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利益分配不公,同时,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更容易受到外部经济波动和金融危机的影响。4、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将面临怎样的世界经济环境?我们应该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将面临的世界经济环境主要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由于商品、资本、劳务、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的不断削减,促进了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经济融合,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等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和生产的发展,从整体上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因此,中国应该要积极地参与全球化的浪潮,应经济全球化的积极效果来为发展中国的经济。但同时,经济全球化还带来一系列其他的后果。它在带来民族国家权力的全球化的同时,又消蚀着民族国家的主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发展中国家大量引进外资和技术,其主要产业乃至整个经济面貌有可能被跨国公司与国际经济组织所控制。发达国家在进行产业结构梯度转移的同时,一些污染严重的产业和部门也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在享受着丰裕生活的同时,也正牺牲着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而发达国家内部由于出现强资本弱劳工的态势,在劳工抗衡资本的能力削弱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又受到全球化所带来的移民和发展中国家成本低廉的劳动力的冲击,使一些国家的极右势力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土壤。等等。对于这些,我们需要谨慎面对,趋利避害,修订“游戏规则”,克服其负面影响;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经济协调机制来

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前言 (一) 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的内涵 1. 制造业内涵及构成 制造业是指对原材料(采掘业的产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以及对零部件装配的工业部门的总称。普遍认为,制造业是由装备制造业和最终消费品制造业构成。 制造业包括食品、饮料、烟草、服装、纺织、木材、造纸等制造业;石油、化学、医药、橡胶、非金属矿、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加工业以及机械电子、武器弹药制造业等29类行业。 2. 装备制造业的内涵及构成 这概念在我国正式出现是见诸于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的“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经济日报》,1998年12月10日,第1版)。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提供技术装备的工业总称。—“生产机器的机器制造业”。它覆盖了机械、电子、武器弹药制造业中生产投资类产品的全部企业。分七大类。金属制品业主要包括:切削工具、模具、集装箱、焊条等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主要包括:锅炉、内燃机、金属切削机床、泵、风机、压缩机、冷冻设备、阀门、轴承、液压件、铸锻件等制造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主要包括:冶金、矿山设备、石化设备、轻纺设备、农林牧渔、水利机械、环保机械等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主要包括:铁路运输设备、汽车、船舶、飞机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主要包括:电动机、发电机、输配电及控制设备、电线电缆、蓄电池制造业。 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主要包括:通信设备、雷达、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制造业。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主要包括:工业自动化仪表、电工仪表、光学仪器、气象仪器、复印机及胶印机、量具量仪制造业。 (二) 装备制造业的地位和作用 ——国民经济的脊梁。 ——财政收入的大户。 ——经济增长的动力。 ——实现就业的市场。 ——高新技术的载体。 ——产业升级的手段。 ——外贸出口的主力。 ——国家安全的保障。 一、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及其应对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及其应对 为何构建世界经济新秩序的呼声日益高涨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展不平衡(审时度势) 赵晋平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进入了深度调整期,经济格局演变、全球化动力转换和规则重构是其中的三 大突出表现。总体来看,在世界经济缓慢复苏背景下,原有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并没有明显改善,国别分化 反而进一步加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尤为突出,对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十分 深刻。 “南北失衡”的突出表现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统计,2013年世界经济总量达到75.5万亿美元,其中发达国家为46.1万亿美元,发展中国家为29.4万亿美元。照此计算,二者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分别为61.1%和38.9%。从过去20多年 的演变来看,由于长期保持快速增长,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所占比重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发达国家和发 展中国家的经济总量之比已由1990年的3.9倍下降到目前的1.6倍。在国际金融危机后,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 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超过发达国家。 但是,经济总量差距缩小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南北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2013年,发达国家人均GDP 达到40186美元,相当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8.2倍,远高于总量差距。近年来,新兴经济体成为世界经济 增长的重要引擎,其中较具代表性的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印尼和马来西亚(以下简称“新兴7国”)1990—2013年人均GDP由627美元提高到4555美元。尽管如此,新兴7国人均GDP目前尚不及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加拿大(以下简称“发达7国”)平均水平的1/10。从国别来看,经济发展 的不平衡更为显著。2010年美国的人均GDP相当于印度的34.1倍,2013年进一步上升到35.4倍。总体看, “南北失衡”是世界经济格局演变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矛盾之一。保障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和发展环境仍然是 一项长期任务,发达国家应为此作出更多努力。 日渐分化的贸易投资增长前景 国际金融危机之前的30年是经济全球化发展最为迅猛的时期,世界贸易组织(WTO)主导下的全球贸易自 由化为通过对外开放寻求经济起飞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重要机遇和制度保障,促进了发展中国家外向型经济发展。以新兴7国为例,1990年平均出口依存度仅为9.8%,2000年提高到21.7%,2010年进一步上升到22.6%; 同期,外资净流入占全球的比重也由4.1%提高到5.9%和27.8%。 但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了新变化,世界贸易组织主导的贸易自由化进程严重受阻,跨太平洋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以及日欧经济伙伴关系协定(EJEPA)等发达国家主导的跨区域大型经济一体化谈判加快推进。由于其实行高度自由化标准,绝大多数发展

全球经济格局及发展趋势(最终)

当前全球经济空间格局及其发展趋势 前沿: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程度逐步加深,各国都成为全球经济网络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相互影响不容忽视。 ——《中国经济网》 一、全球经济空间格局 工业是地区与国家经济实力的体现,随着一个地区的技术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其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将发生变化。当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提高以及技术水平的提高,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将发生升级,其表现为劳动力在第一、二、三产业之间发生转移,即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再由第二次产业向第三次产业转移的趋势。三个产业的比重也在发生变化,即由一次产业为主,转为二次产业为主,进而转为三次产业为主。因此可以看到,在发达国家传统工业部门的地位降低,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成为经济支柱,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过程中也把新兴产业作为发展趋势和重点。 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都面临着不同的发展问题,迫切要求加强相互联系,进一步深化国际分工体系,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现经济“双赢”甚至“多赢”的局面。当前发达国家工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需求不旺与生产过剩,发展中国家则迫切需要获得资金和技术支持。 (1)需求不旺。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工业发展速度有所下降,其主要原因是消费水平高的发达国家需求不旺.这些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有的甚至零增长或负增长,从而影响需求的提高;另外,需求不旺,生产也就不会上升,从而影响工资总量的增长与消费的提高.此外,技术的提高也会导致对某些产品的需求下降. (2)生产力过剩。工业化国家与地区越来越多,其生产能力也越来越大,而且生产者都希望自己的产品占据更大市场,获得更多利润,竞争的结果使生产能力过剩,产品难以销售,最终必然会导致部分企业停产、破产。 (3)发达国家科技先进、资金充足、管理经验丰富、生产能力强大,但市场有限、遇到市场的激烈竞争。

如何看待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如何看待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即将过去的2005年,世界经济保持了较为强劲的增长。展望可以预见的未来,不少人认为全球经济失衡仍将突出,而且普遍认为2006年全球经济失衡并不能得到纠正。这给今天高度依赖外需的中国经济能否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我们中国社会科学院把第13届国际论坛主题定为“全球经济失衡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我们今天的论坛,将具体讨论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与调整的方向;全球经济失衡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对中国的影响;全球经济失衡条件下中国的政策选择。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些在理论与政策上都是富有挑战性的题目。重视和抓紧对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研究,从一定意义上讲,涉及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工作。目前,中国外贸依存度已达80%左右。重视和抓紧这方面的研究,一是有助于正确处理与世界的经贸关系,正确应对加入WTO后中国面临的新形势,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趋利避害,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二是有助于弄清世界各大国政治、军事、文化等各项政策的实质和走向,正确认识正在发展变化中的世界格局,妥善处理中国与美国等各大国的关系,积极绸缪可能发生的各种变故。所以说,对此跟踪研究,再难也应该做;而且,迫在眉睫。 近年来,世界经济一波三折,起伏跌宕,甚至如白云苍狗,瞬息万变。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各国经济联系更加密切,各种力量和因素互动、博弈,更使世界经济波诡云谲,变数丛生。正因如是,国内外经济学家对世界经济看法分歧很大,甚至迥然相异。

尽管经济学家对世界经济前景的看法异彩纷呈,各种看法差别很大,但从整体上说,可以分为“乐观”、“悲观”两派。 乐观派认为,全球经济失衡问题无异存在,但并不十分严重,无须“杞人忧天”。中美经济关系的互补性大于竞争性, 因此世界经济不仅“失衡并增长着”,而且会逐渐走向更好的平衡。失衡是常态、动态,是有活力的表现;均衡是相对的短期现象。世界经济在历史上面临过几次大的失衡,经常与大的技术革命或者一个大国的经济崛起有关。这类革命或者经济崛起要求利益重新分配。纺织机的发明及美国的经济崛起曾经引起棉花、纺织品和金融市场的动荡。但世界经济继续甚至得到显著发展,人类社会总体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还有学者认为,经济相对失衡帮助了全球经济增长,是全球经济走向新的更好的相对均衡的必要条件。 悲观派认为,尽管现在世界经济处于一种不平衡中的平衡状态,但是这种在刀刃上的平衡是非常危险的。如果出现房地产泡沫破灭、石油危机,世界经济可能无法维持,美元可能会大幅度贬值。一旦美元大幅度贬值,中国等高度依赖外需的这样一些东亚国家,将会受到极大的冲击。有着巨大的外汇储备的国家就会面临着外汇资产严重缩水等等问题,随之而来的事情可能是出口速度暴跌,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失业率上升等等。当然这仅仅是一种概率不高的可能性,但是这种可能性决不能排除。但也有个别学者认为,这种危险已成不可逆转之势。如果上述具有破坏性的“纠正”不会出现,如果不平衡中的平衡在表象上可以继续维持,那么,矛盾经过多年甚至不必再需要多年积累,终有总体爆发的那一天。那时的世界经济,所受到的冲击、遭到的破坏可能会更大。 我个人认为,我们研究世界经济,要从实际出发,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比如,既要研究世界经济的失衡,也要研究世界经济失衡中的平衡;既要研究经济失衡这一表象,更要研究失衡表象下面失衡的深层次原因;既要研究消极的失衡,又要研究积极的失衡;既要研究失衡的现状,更要研究失衡的可能趋势;既要研究世界各大国内部与各大国之

世界制造业发展趋势对策doc15(1)

世界制造业发展趋势对策 世界制造业发展趋势 近年来,由于现代化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制造 业发生了重大变化,最突出的特征是制造业的全球化趋势加强,企业竞争中技术创新 的主导地位突显。 1.全球化战略已成为各跨国制造公司抢占世界市场的首选战略 整个20世纪,跨国公司一直是经济全球化的生力军,尤其在第二个50年里,跨国 公司更是飞速扩X,实力之强占据了全球经贸的“半边天”。据统计,经合组织成员 国之间的贸易额近一半都是由跨国公司内部及其相互之间的贸易构成的。而在全球大 型跨国公司中,制造业无论从企业数量、经营规模,还是利润额等指标来看,都占据 着举足轻重的地位。1994年的全球综合500强榜单中制造业跨国企业达230家左右,20 03年上升为240家左右。从500强前十名的变化可以看出,十年来世界制造业规模进一步扩大:1994年名列前十名的企业有四家是制造业企业,1995年、1996年均占五家,1998年上升为六家,到2003年已达到九家(注:根据历年美国《财富》杂志“全球50 0强”整理。)。因此,可以说,作为21世纪全球经济活动的主体,跨国公司的 战略意图就代表着世界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随着市场经济的扩X,全球化战略 已经成为各个跨国制造公司抢占世界市场的首选战略。当然,这种全球化战略不再等 同于过去通过异地生产或销售来占领市场的传统战略。

2.制造业全球化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 传统的制造业跨国公司生产方式有两种:一是以母国为生产基地,将产品销往其 他国家;二是在海外投资建立生产制造基地,在国外制造产品,销售给东道国或其他国家。其特点是:自己拥有生产制造设施与技术,产品完全由自己制造;在资源的利用上,仅限于利用东道国的原材料、人员或资金等。 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由于信息技术革命,管理思想与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 变化,企业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在跨国公司,特别是制造业跨国公司中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与发挥,并将成为新型全球化方式而发展下去。这种变化的主要特征是:广泛利用别国的生产设施与技术力量,在自己可以不拥有生产设施与制造技术的所有权的情况下,制造出最终产品,并进行全球销售。制造业全球化方式主要形式有两种:一是制造业公司掌握产品设计、关键技术,授权国外生产厂商按其要求生产产品,自己则在全球建立营销网络;二是制造业公司在全球X围内建立零部件的加工制造网络,自己负责产品的总装与营销。 在优先考虑利润最大化、分散风险、降低成本和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情况下,近 年来日、美、欧跨国制造公司实行了新的分工,在亚洲建立零部件生产商,加速推进企业联合和技术合作;此外,还建立越来越完整的生产、销售和出口的产业链,加强了连接发达国家企业和亚洲企业的网络。 然而,随着跨国公司纷纷加强对制造技术的控制及将生产、组装工作外围化、外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一、选择题 1.世界贸易组织前身是在哪个国家倡导下于哪一年在何地成立?其名称是什么?( ) A.英国、1952年、伦敦、国际贸易组织(T) B.美国、1955年、华盛顿、国际贸易组织(T) .美国、1948年、日内瓦、关贸总协定(GATT) D.英国、1947年、日内瓦、关贸总协定(GATT) 2.世界贸易组织与下列哪两个国际组织被称为“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 ) A.关贸总协定(GATT)、国际贸易组织(T) B.关贸总协定(GATT)、世界银行(RLD BANk) .世界银行(RLD BANk)、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F)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F)、国际贸易组织(T) 3.世界贸易组织应属于哪一类型的国际组织( ) A.区域性、专业性B.世界性、政治性 .区域性、政治性D.世界性、专业性 4.1995年11月正式运转的世界贸易组织是( ) A.以经济全球化为中心的多边贸易组织 B.以区域经济集团化为基础的多边贸易组织

.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的多边贸易组织 D.以知识经济为载体的多边贸易组织 5.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 ) A.雅尔塔体系 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D.维也纳体系 6.关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两个国际货币金融组织 B.是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反映了美国的意志 .加剧了大国之间的经济矛盾演变为世界性战争的可能性 D.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 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世界货币体系的特点是 ( ) A、以英镑为中心 B、以法郎为中心、以美元为中心D、以日元为中心 8.当今国际经济贸易领域中调解各成员国相互间贸易关系、解决各成员国贸易争端的主要机构是 ( ) A、国际金融公司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 D.关贸总协定 9.下列有关世界贸易组织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标志着世界贸易进一步走向规范化 B、基本的原则是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及发展趋势 一、世界经济复苏势头放缓,年全球经济仍将呈现低速增长态势 (一)当前世界经济复苏态势 全球经济复苏趋缓,下行风险加大。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私人需求疲弱;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增速回落,宏观调控面临的局面更 加复杂;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持续升级,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被下调, 国际金融市场反复大幅波动;与此同时,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全球通胀压力依然较大。 美国经济复苏显著放缓。今年前两季度,美国经济按年率分别增长和,远低于去年各季度增速。经济复苏放缓的主要原因是刺激性财政政 策和宽松货币政策效应减弱,同时私人部门持续疲弱,无法有效接续经济增长动力。一季度美国私人消费按年率仅增长,拉动经济增长个百分点,为复苏以来最低水平。前两季度美国投资虽保持正增长,但增速分别仅为和,远低于去年同期和的水平。二季度出口按年率增长,拉动经济增长个百分点,也创下自复苏以来最低水平。目前,美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月失业率仍在的高位。 欧元区经济增速明显下滑,各国经济走势分化加剧。受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速放缓、大宗商品价格高企和主权债务危机进一步深化等因素 影响,二季度欧元区经济环比增长仅为,明显低于一季度的。其中,月 工业产出指数环比下降,降幅为年下半年以来最高。 三季度以来,欧元区经济增长依然乏力,月工业产出指数仅与上半 年平均水平持平。同时,欧元区各国经济走势分化更加明显。意大利、 西班牙和葡萄牙三国工业产出指数月环比进一步下降,降幅分别为、和;德国经济仍保持稳定增长趋势,工业产出指数月环比增速高达。欧元区

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经季节调整后的月失业率仍高达,较去年同期仅下降个百分点,其中西班牙失业率升至,为金融危机后的最高位。 日本经济上半年连续负增长,但逐渐呈现好转迹象。地震、海啸及核泄漏造成日本生产设施严重损坏和电力供应短缺,一季度环比下降, 其中月工业生产环比降幅高达,出口大幅下降,对外贸易顺差减少。二季度日本经济延续下滑态势,环比负增长,其中,出口降幅环比高达, 对外贸易转为赤字;私人住宅投资和私人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较上季 度下滑和。 随着地震造成的供给端约束逐渐消除和灾后重建展开,日本经济逐渐呈现好转迹象。工业生产、、月持续环比正增长,月工业生产排除季 节性因素已恢复至震前水平;出口在、月环比分别下降和后,月开始恢复环比正增长,月已接近震前水平。同时,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逐渐恢复,私人消费整体呈上升趋势,公共投资随着灾后重建的展开而增加,二季度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然而,日本经济仍未走出通货紧缩,月最新修订数据显示,扣除生鲜食品的消费物价指数一季度和二季度同比下降和,月与去年同比持平。 主要新兴市场国家增速普遍回落。随着货币政策紧缩力度加大和全 球经济增速趋缓,主要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速普遍出现回落。巴西二季度同比增长,环比增长,分别低于一季度的和;印度二季度同比增长, 低于一季度的增长率,为个月以来最低;俄罗斯二季度同比增长由一季度的下滑至;墨西哥二季度经济同比增长为,为年四季度以来最低。 (二)世界经济走势展望 当前,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甚至认为世界经 济处在新的危险阶段,近期将今明两年世界经济增速预测分别下调至。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下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下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摘要:当今世界经济形势纷繁复杂,既为我国提供了发展的机遇,也使我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只有坚持依靠科技进步,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才 能抓住各种机遇,迎接各种挑战,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增强综合国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关键词:经济发展机遇挑战 当今世界经济形势总体好转,复苏苗头已现。但经济危机尚未完全过去,不安定因素依然存在。世界经济形势纷繁复杂,其特点是: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大大减慢;经济发展不平衡;科技进步促进世界范围内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的递进和高级化;生产国际化的程度不断提高;新贸易保护主义泛滥……如此复杂的世界经济形势,既为我国提供了发展的机遇,也使我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我国面临的机遇 (一)世界经济深度调整给我国扩大内需带来新机遇。 前几年,宽松的外部环境导致国内企业依靠自主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不足。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高,也使得我国经济增长对外需的依赖程度进一步提高。当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并导致全球经济减速时,我国经济就无法避免外需下降的严重冲击。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世界经济深度调整,虽然使得我国的外需减弱,但也给我国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扩大国内消费和投资需求,进一步培育和扩大国内市场规模,推动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带来新机遇。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消费结构从以吃、穿、用为主向以住、行为主升级,国内投资、消费需求潜力巨大,立足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大有可为。只要应对措施得当,我国完全有条件和能力在立足扩大内需的基础上继续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二)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加快自主创新带来重大机遇。 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时期,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造成的压力同样也可以转变为推动科学发

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

目录 1前言 (1) 1.1什么是经济全球化 (1) 1.2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的现状 (2) 1.3研究经济全球化的意义 (2) 2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3) 2.1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的影响 (3) 2.2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3) 3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3) 4应对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的对策 (4) 4.1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维护国家经济稳定发展 (4) 4.2发展中国家应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 (4) 4.3在促进贸易自由化的同时,加强公平贸易 (5) 5结论 (5) 参考文献 (5)

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 摘要:经济全球化是经济生活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客观结果。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使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日益加深。各个国家既要把握住历史机遇加快发展,又要审时度势规避风险、迎接挑战,构建互惠共赢的多边经济体制,以有利于各国共同发展。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中国对策 一、前言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正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展开,同时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经济活动在世界范围内联成网络,把各国经济更加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但它对每个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它在推动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增多了各国和全球共同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经济全球化是在国际经济秩序仍存在不公正不合理因素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的,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西方发达国家虽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但也面临着其带来的一系列新的社会经济问题的挑战。 1、什么是经济全球化 所谓经济全球化应是指资本、技术、劳务、商品等各种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统一配置,包括生产全球化、技术全球化、金融全球化、贸易全球化等等,使得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之间形成一种更加直接和紧密的内在联系。从一般经济学意义上理解,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世界经济生活日益国际化,各国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依存日益加深。世界经济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大、速度加快,跨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全球化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促进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 2、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的现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