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风的文学思想之我见

胡风的文学思想之我见
胡风的文学思想之我见

关于胡风的“为人生”文学理论

胡风作为一位文学理论家,他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具有鲜明的理论个性。他曾说:“文学必须为人”、“为人生”。在那个“文学从属于政治”的环境下敢于发出不同于主流观念的呼声,他注定成为一个悲情的战斗英雄。

在胡风的文学理论中往往出现一些带有主观色彩,有悖于“唯物主义”的‘敏感’概念。针对于当时主流文学理论的观点,胡风认为:“‘为人生’与‘为政治’,两者并非一回事。他说:“主观精神和客观真理的结合或融合,就产生了新文艺战斗的生命,我们把那叫做现实主义。”这里所强调的是作家的主体性,是主体性的张扬,是主观和客观结合的产物。

在胡风的理论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一直是扛着现实主义的大旗,主张文学要同时代、社会和人生紧密相连,揭示社会的历史内容,反应生活的本质和发展趋势;独尊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以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为最高的艺术目的。作家创作要“直入生活”,要面对现实,面对人生,跟紧时代,把文艺创作和作家应有的社会责任、历史使命融合在一起,强烈表达了一种“为人生”的文学观念。这一点是和鲁迅的文学主张相契合的。鲁迅曾回顾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认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人生。”对于文艺关注人生,发掘人生,指导人生,他曾十分明确的说:“离开了人生就没有艺术,离开了历史(社会)就没有人生。”胡风继承并发扬了“五四”时期“人生派”的观点。也是对鲁迅先生的文学理论的继承,胡风的思想就是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基础上开拓发展而来,他的文学思想也可以说直接来源于当时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现实主义理论模式和思想体系。

虽然都是坚持为“人生的”的文学态度,但是胡风的理论有着不同于其他作家的特点特色,胡风在反对客观主义的时候,就提出作家在创作中须得发扬主观精神或主观战斗精神,其实在当时很多作家缺乏把人生的问题同改造社会的问题联系在一起的自觉意识,胡风则是在对现实主义的深化的基础上,不仅仅是表面肤浅的现象描述,而是挖掘更深层次的社会内涵,深入了解本质问题,探究人的内心情感,升华到人的灵魂。同时注重作者自身的力量,作者本身的情感,思想也要融入文章中,真正履行了“文学是主观精神和客观真理的结合”这一理论。胡风重视人的主体性在创作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强调作家本身的主观能动性,

他认为认为作家在创作过程中要有真实的情感,在个人素质、事业心、人格魅力等方面表现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想象和直观,向现实艰苦的“搏战”,以主动真诚的姿态面对生活。

胡风的文学理论主要受到鲁迅的影响,因此在他找寻文学上的规律时,往往用现实主义的框架去理解,从而使他的许多具体的理论阐述常常溢出了现实主义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影子。仅仅把它看作是文学创作的原则和方法,而更多的是在乎作者的主观战斗精神,胡风曾说:“‘主观的战斗要求是唯心论”就是这么一个‘唯’法,‘精神重于一切的道路”就是这么一个‘重’法,‘把艺术创作过程神秘化的倾向”就是这么一个‘化’法的。别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而且应该‘无条件地’抛弃,但这一点‘唯’或者叫做‘重’或者叫做‘化’的,却是无论冒什么‘危险’也都非保留不可。”于是,胡风就不可避免地被视为小资产阶级的文艺理论。而胡风却以一个文学家特有的执拗,一以贯之地坚持自己的理论主张遭到一批作家的攻击、批评,认为他的文学思想里的“唯心主义”无可救要了。

胡风的文学理论中主观战斗精神就是在重视作家的创作的主观能动性,强调文学不依赖于社会的其它因素,这充分体现了对作家的尊重,对于作家价值的认可。正如周作人所说:“文学艺术应该提倡‘以个人为主,表情思而为艺术’。这种艺术初不为福利他人而作,而他人接触着艺术,得到一种共鸣与感兴,使其精神生活充实而丰富。”胡风对创作主体——人的尊重,以及由此引发的人对自身价值的思考和人文关怀,这一理论对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仍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胡风的思想现在看来,在世界范围的文学理论的中,都独树一帜,具有自己独特鲜明的理论个性。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胡风的思想被认为是小资阶级的文化论调,但他为了坚持自己的文学理论,不妥协于主流文学理论,和整个文艺界展开了论战,最终受到长期的不公正待遇。终于在1978年得到了平反。随着时代的发展,胡风的文艺理论也逐渐被人们重新认识和理解。随着文艺的解放,胡风的理论也越来越受到文学界重视,这位文学战士终于可以含笑九泉了。

反马克思主义的胡风文艺思想

反马克思主义的胡风文艺思想 目前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是思想战线上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一个重要斗争,是在全国范围内、宣传唯物论反对唯心论的一项重要工作。 胡风文艺思想,是彻头彻尾资产阶级主观唯心论的文艺思想,是长期一贯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胡风多年来在文艺界所进行的活动,是一种宗派主义小集团的活动,其目的就是要为他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想争取领导地位,反对和抵制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和党所领导的文艺运动。 可是,胡风把他的文艺思想披上一件“马克思主义”的外衣,把他的宗派活动装扮成为了保卫“现实主义传统”和“鲁迅传统”而斗争的模样。这样,就使他的文艺思想更有欺骗作用,并通过他的宗派活动而更容易发生毒害性和危害性的影响。 胡风的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文艺思想和文艺活动,今天已经发展到最严重的程度。揭露胡风文艺思想的反动实质,揭露胡风多年来在文艺界全力进行的宗派主义活动的目的,今天是十分迫切,绝对必要,再不能延缓了。只有彻底批判胡风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和文艺活动,才能够进一步贯彻党对于文艺运动的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

我在解放以前,曾经是胡风所经营的反党的文艺小集团的主要成员之一。我在当时胡风主编的“希望”杂志上。发表过狂热地宣传唯心论和主观主义的“论主观”,以及其后一系列的反马克思主义的论文。解放前胡风文艺思想和胡风文艺集团,在群众中发生了毒害性和危害性的效果,在那里面,有我应该直接负责的很大的一分。解放后,在党的教育之下,我初步认识了过去的严重错误,对于过去的责任日益感到沉重。并且,尽管胡风因为我接受了党的教育,放弃了反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对我表现了狂热的仇视,可是,我对于胡风文艺思想和文艺活动在解放后的更加恶劣的发展,还是觉得和我并非完全没有关系。 关于胡风在解放前文艺界的反党的宗派活动,我将在别处根据我所掌握的材料作一些说明。这里,只就在党的教育下我所能认识到的,谈一谈他的文艺思想几个最主要的错误。 一 胡风文艺思想主要错误之一,就是否认文艺服从政治的原则,否认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否认党对文艺运动的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 毛主席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里面明确指示:“无产阶级的文学艺术是无产阶级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如同列宁所说,是整个革命机器中的‘齿轮和螺丝钉’。因

20世纪40年代胡风与文坛思想斗争论析

20世纪40年代胡风与文坛思想斗争论析
作者 :  周燕芬 摘要:通过梳理20世纪40年代 胡风及其希望社与文坛的思想斗争,与政治性力量的摩擦和对抗,呈现40年代文艺论争的复 杂面貌,认识胡风文艺思想的形成特征以及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分歧所在,廓清并理解这段文 学历史,进而透视到40年代文艺思想的论争与建国后胡风事件发生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胡风;希望社;40年代;思想论争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0-2731(2011)05-0033-06
一、伏笔:30年代以来的文艺思 想论争
梳理20世纪40年代胡风及其希望社与文坛的思想斗争,与政治性力量的 摩擦和对抗,必须从胡风30年代参与的文艺论争谈起。
胡风参与的第一场重要文 艺论战是发生在1936年的关于“典型”问题的论争,这是胡风进行现代文艺论争的开始,也 是胡风与周扬理论分歧的发端。其后发生的“两个口号”论争,由于涉及建立文艺上的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的重大问题,也因为鲁迅先生的参与,引起文艺界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文 艺界特别是追随鲁迅先生的一批文学青年,从鲁迅的《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 这篇著名文章中认识和理解了胡风,使胡风在文坛和文学青年当中具有了相当大的感召力, 而所谓宗派对立的根子也由此埋下。
与胡风相关的另一场重要的思想论战是1939 年开始的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这场论战在延安、重庆等地的文艺界大规模地展开,由于它 从文学形式问题的探讨出发,逐渐引申到新民主主义文学的发展方向问题,所以讨论波及面 广阔,影响深远。此时的胡风正在不遗余力地反对抗战以来文坛上种种不良风气,在斗争中 开始构建自己的思想理论体系。在这场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中,胡风处于一个特殊的位置。曾经发生在国统区重庆的那场讨论,胡风并没有参加,但他一直关注着论争的过程,双 方的文章也都通读了。胡风意识到论争的关键,是要打破向林冰形式辩证法的自有体系,揭 露向林冰的“中心源泉说”和“移植形式论”。胡风决定从新文学发展的实际过程出发,结合 文艺实践的现实情势进行讨论,有力地回击民粹主义和复古主义。1940年底,胡风撰写和出 版了《论民族形式问题》这一总结性的五万言长文。正如胡风所说,他探讨的“不是一个单 纯的形式问题”,这是一个关系到整个“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途径问题。所以,胡风“是 没有离开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立场来理解民族形式问题的”。这篇文章标志着胡风“主观战斗精神”为核心的现实主义理论走向自觉,胡风的文艺思想开始走向成熟。
这场论争发生于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前的国统区,是一场相对独立的 讨论,但后来人们在批判胡风的观点时,多将其与毛泽东的论断相对应,罗织出胡风在民族 形式问题上与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相悖之处,造成一种印象,就是胡风与毛泽东的思想矛盾在 此时已经形成了,由此引起的对胡风的非难,其性质显然比较严重了。但胡风不以为然,他 认为自己批评的中心对象是向林冰,凡是论及的人和观点,也都是提了名的。而且胡风以为 自己在重庆的讨论文章与毛泽东提到的“民族形式”问题以及在延安的讨论应该是各行其事, 并没有明确的针对性,观点固然不同甚至存在某些对立,但胡风并非有意挑战毛泽东,因为 毛泽东和向林冰立论的背景不同,现实依据也有差别,对向林冰的批评文章,不能牵强为是 挑战毛泽东。胡风自认为问题是很清楚的,但实际情况并不这样简单。虽然胡风长久以来对 毛泽东深怀敬意,但并没有影响到胡风对自己文艺思想的独立建构,虽然胡风著述《论民族 形式问题》并无意与延安的官方文艺思想直接冲撞,但确实是客观上形成了各自为政的局面。 而且,毛泽东和胡风作为政治家和文艺家的不同角色职能已经决定他们之间的分歧必然带来 极其不利于胡风的后果,特别是1942年毛泽东《讲话》发表以后,情形就更加明白了,只是 书生意气的胡风迟迟不能够自觉到问题的严重性。
在文艺民族形式的论战中,看 起来是胡风一人代表论战一方,而实际上,胡风也代表着和他持有相同观点的一批同道伙友。 早在1938年4月24日,七月社在武汉组织召开了议题为《宣传?文学?旧形式的利用》座谈会,社团成员在此问题上持有基本一致的认识。聂绀弩说:“我以为利用旧形式,一定要和实

2014年福师《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在线作业一答案

2014年福师《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在线作业一答案

2014年福师《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 在线作业一 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40 分。)V 1. 李冷是下列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A. 《死去的太阳》 B. 《爱情的三部曲》 C. 《新生》 D. 《家》 正确答案:C 2. 在延安和各解放区,()是开展文艺运动,从事文学批评和创作的思想纲领。 A. 毛泽东的文艺思想 B. 马克思主义思想 C. 人文主义思想 D. 抗战思想 正确答案:A 3. 我国最早的戏剧专门杂志是() A. 《安徽俗话报》 B. 《二十世纪大舞台》 C. 《戏剧丛话》 D. 《新戏剧》 正确答案:B 4. 到1903年,梁启超又把()运用到小说界革命中,从而形成了文学进化观。 A. 生物进化论 B. 文艺复兴思想

C. 民主思想 D. 科学思想 正确答案:A 5. 曾被人誉为“中国新文学”的“第一畅销小说”的是: A. 《雾》 B. 《雨》 C. 《电》 D. 《家》 正确答案:D 6. 先锋小说家拒绝意义,拒绝深度模式的最初动因是: A. 革命 B. 摆脱意识形态的控制 C. 赚钱 D. 迎合读者 正确答案:B 7. 先锋小说家都重视小说的语言实验,但在语言实验上走得最极端的是: A. 格非 B. 孙甘露 C. 莫言 D. 马原 正确答案:B 8. 所谓“文界革命”的主张是在“新文体”流行之后,才由()明确提出的。 A. 黄遵宪

B. 梁启超 C. 康有为 D. 谭嗣同 正确答案:B 9. 《悼橘宗一》、《伟大的殉道者》发表于() A. 1921年 B. 1922年 C. 1923年 D. 1924年 正确答案:D 10. 被批评家看作是“先锋小说”的起点的作品是: A. 《拉萨河女神》 B. 《冈底斯的诱惑》 C. 《红高粱》 D. 《假如我是真的》 正确答案:A 二、多选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V 1. 胡风创办的文学杂志有:() A. 《七月》 B. 《希望》 C. 《萌芽》 D. 《春草》 正确答案:AB 2. 马原的下列作品中属于先锋小说的是:

关于胡风的批判

第三节对胡风的批判 一、批判的缘起 胡风:原名张光人,又叫张光莹,湖北省蕲春县菩堤坝 区大经桥乡人。1902年生。 1936年3月出版了第一本《文艺笔谈》,继之又出版了 《密云期风习小记》,成为当时中国文坛上著名文艺领导者。 1937年抗战爆发后,流寓武汉、桂林、重庆等国统区,先后创办主编了文学杂志《七月》、《希望》,并担负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研究工作。在他的影响下,产生了一个新流派——“七月”派。 解放后,他出版了八本文艺评论文集,《剑、文艺、人民》《论民族形式问题》、《在混乱里面》、《逆流的日子》、《为了明天》、《论现实主义的路》。 1980年平反,1985年去世。

1954年10月31日和11月8日在中国文联主席团和中国作协主席团联合召开的毛泽东《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的精神,检查批评《文艺报》编者在处理《红楼梦》研究稿件上表现出来的谓向资产阶级权威投降和压抑新生力量的错误。当时胡风在会上做了两次发言,因而转向对他的批判,这种批判也是长期积累造成的。 二、批判的演变及主要内容: (一)“两个口号”的论争 1936春。

(二)关于民族形式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提出了?‘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胡风写了《民族问题形式》的?小册子?。凡是主张采用民族形式的意见都成了他批评的对象。他否认民族形式有相对?独立性?,他说?成功地反映了特定阶级的民族现实,就自然是民族的形式?,作品的?具体的活形象,即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这正是反映了?现实主义方法??本质的要求和能够完成的任务?,五四新文学先天地就具备或已经解纠决了问题。虽然他没有直接反对提倡民族形式和中国作用和中国气派,但并不认为提出这样的问题有什么必要和新的意义。 当时郭沫若的《民族形式商兑》用明确话说明是毛泽东提出的,关于这个问题的意义,作了比较详细的阐释,也在他的批评之内。

胡风文艺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2000年1月第27卷 第1期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Philos ophy and S ocial Science )Jan.,2000 V ol.27.N o.1 胡风文艺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范际燕 (湖北大学人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摘 要]从世界范围来看,迄今为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形成了苏联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西 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等三大分支。胡风无疑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代表。在胡风文艺思想形成的过程中,由于苏联“拉普”理论和中国左的思潮的影响,胡风并没有完全避免那个时代左翼理论家共有的不足。但是,由于他接受了鲁迅的言传身教,并大量地阅读了国外文学大师的作品,特别是由于他本人就是一个忠于艺术,有着丰富艺术实践经验和艺术感受力的诗人,使他更能将理论的触角伸向艺术创造的广阔天地,从而取得了别人无法取代的理论贡献,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宝库。 [关键词]胡风;文艺思想;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苏联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799(2000)01—0043—08 H u Feng ’s Ideology on Literature &Art and Marxist Theory of Literature &Art FAN Ji 2yan (School of Humanities ,Hubei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62,China ) Abstract :In terms of the w orld scope ,the dissemination of Marxist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 has led to the existence of three major branches -the S oviet Marxist theory ,the Western Marxist theory and the Chinese Marxist theory.Hu Feng is un 2doubtedly an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of the Chinese Marxist theory.In the course of its formation ,having been in fluenced by Chinese Leftist thought and the S oviet RUPW theory (Russian Union of Proletarian Writers ),Hu Feng inevitably bore s ome inadequacies shared by the Left -Wing theorists of his times.H owever ,he g ot nurtured from Lu Xun ’s w orks and actions ,and had extensively read w orks by foreign literary masters.His loyalty to art and ample artistic experience as a poet makes it possible for him to stretch his theoretical antenna into the expanse of artistic creation.C onsequently his unprecedented theo 2retical contribution greatly enriches the treasure house of Marxist theory. K ey w ords :Hu Feng ;thought of literature and art ;Marxist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 ;S oviet Marxist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 ;Western Marxist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 ;Chinese Marxist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 ;subjectivity [收稿日期]1998—11—20 [基金项目]“九五”国家社科基金课题(96BZ W035)。 [作者简介]范际燕(1939—  ),男,湖北鄂州人,湖北大学人文学院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一 胡风文艺思想的形成是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密不可分的。在20世纪世界性的文艺理论和美学流派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最为重要的学派之一。当然,由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传播、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不同的文化条件、不同的现实、不同的历史背景,以及它所面临的不同的文艺对象和文艺问题,结果 便导致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本身的分化衍变,产生了不同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派别。从世界范围来看,迄今为止,至少已经形成了苏联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等三大分支。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不同于苏联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在救亡图存的急迫现实 ? 34?

论析胡风文艺思想及“三十万言书”的批判反思(一)

论析胡风文艺思想及“三十万言书”的批判反思(一) 论文关键词:胡风;文艺思想及杂文批判;研究 论文摘要:本文是《主流话语与文学话语的矛盾冲突》课题的第三篇。课题的基本思路在于试图将王实味、萧军、胡风、“三家村”等人,从重重的政治、文化批判中剥离出来,通过对其杂文的创作动机、文本功用、重新阐释等方面进行研究,希望能够对其杂文思想进行梳理与把握,从侧面勾勒出(1942—1976)年杂文被批判的原因、模式、教训的某些历史线索,窥探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文化心理与时代精神状态;把握其审美观念和文化心理结构的发展脉络;进而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路向提供某种程序的反思与借鉴。胡风冤案,确实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非常事件,时间长达二十五年,全国共触及2100人,其中逮捕92人,隔离62人,停职反省72人,到1956年,正式定为“胡风反革命集团”分子的78人(其中党员32人),划为骨干分子的23人.这样的一桩大冤案,从1954年1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周扬《我们必须战斗》的文章,拉开了批判胡风的序幕始,至1979年1月14日,公安部电话通知四川省公安厅释放胡风,一场长达二十五年的劫难终于过去。1988年6月,在胡风去世三周年之后,中共中央进一步为胡风彻底平反,否定了1980年为胡风平反时“保留”下来的全部问题。1980年在为胡风从政治上予以平反的同时,仍然不肯否定1955年强加给胡风的许多不实之词,对此,1988年的平反文件,对全部遗留问题作了最后的澄清。至此,原来强加于胡风的什么“小集团”、“宗派主义”、“五把刀子”等一系列指责,都被彻底推翻了。历史是沉重的,重温胡风冤案的历史过程,纠缠是非恩怨,已无济于事;然而,了解其原因及模式,总结教训却很有必要。胡风在中国近代思想史和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胡风是鲁迅先生去世后,中国的思想家群中重要的成员之一;他是继承“五四”传统,捍卫“五四”精神的重要旗手之一;胡风的一生,是中国知识分子寻找马克思主义,接受马克思主义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典范;胡风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胡风和胡风冤案成员们的历史功绩,绝不仅只在于他们自身所建树的成就和实现的生命价值;还在于他们以自己的经历,在亿万人民心中唤醒了良知,他们以自己的生命,记录了一次可怕的历史大倒退。本文重点关注的是关于对胡风《文艺报》的批判及“三十万言书”批判的焦点、批判的模式、及其教训。19世纪俄罗斯进步思想家、文学家赫尔岑说过:“充分的理解过去一我们可以弄清楚现状;深刻认识过去的意义一我们可以揭示未来意义一向后看一就是向前进。” 胡风冤案最终以“反革命集团”定罪,七月流派作家被打成“胡风反革命集团”分子,不仅仅是根据胡风的文艺思想及“三十万言书”被视为异端而蒙受批判,有许多复杂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由于他的文艺思想在不少方面同毛泽东关于文艺问题的论述有所出人,特别是同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权威阐释者们存在深刻的分歧.尽管在理论原则方面胡风与《讲话》基本一致,但是他反对将《讲话》提出的理论原则简单地引申到文艺领域,代替对艺术特性和艺术规律的阐说,也不赞成简单照搬解放区文艺运动的一系列做法。虽然胡风从来不曾公开对《讲话》提出质疑和批评,但他在许多具体的文艺问题上始终坚持自己的见解。在同友人的私下交往中,他反对把《讲话》当做“图腾”,也不认为《讲话》“彻底”或“根本”解决了文艺的诸多问题;在公开的场合,他一直同周扬、林默涵、何其芳等人进行争辩,批评他们的观点是“庸俗社会学”、“机械论”、“教条主义”,苦心孤诣而又执着不悔地企图用自己的意见取代他们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阐释。不论胡风的文艺观点是否正确,当他十余年如一日地批评那些被视为“正统”观点时,在客观上就给人留下了“异端”的深刻印象。1954年12月,周扬在文联、作协主席团联席会议上公开挑明:胡风的“许多观点和我们的观点是有根本的分歧的”,并“历来就存在着分歧”。因此,马蹄疾在《胡风传》中总结胡风获罪的根本原因是:“除了建国以后一直贯穿着“在拿枪的敌人被消灭以后,不拿枪的敌人依然存在”这样一条左的政治路线外,还因“图腾”案触怒了毛泽东,毛泽东以《人民日报》编辑部”的名义写了两条按语,才给胡风定性定罪。

胡风的文学思想之我见

关于胡风的“为人生”文学理论 胡风作为一位文学理论家,他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具有鲜明的理论个性。他曾说:“文学必须为人”、“为人生”。在那个“文学从属于政治”的环境下敢于发出不同于主流观念的呼声,他注定成为一个悲情的战斗英雄。 在胡风的文学理论中往往出现一些带有主观色彩,有悖于“唯物主义”的‘敏感’概念。针对于当时主流文学理论的观点,胡风认为:“‘为人生’与‘为政治’,两者并非一回事。他说:“主观精神和客观真理的结合或融合,就产生了新文艺战斗的生命,我们把那叫做现实主义。”这里所强调的是作家的主体性,是主体性的张扬,是主观和客观结合的产物。 在胡风的理论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一直是扛着现实主义的大旗,主张文学要同时代、社会和人生紧密相连,揭示社会的历史内容,反应生活的本质和发展趋势;独尊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以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为最高的艺术目的。作家创作要“直入生活”,要面对现实,面对人生,跟紧时代,把文艺创作和作家应有的社会责任、历史使命融合在一起,强烈表达了一种“为人生”的文学观念。这一点是和鲁迅的文学主张相契合的。鲁迅曾回顾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认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人生。”对于文艺关注人生,发掘人生,指导人生,他曾十分明确的说:“离开了人生就没有艺术,离开了历史(社会)就没有人生。”胡风继承并发扬了“五四”时期“人生派”的观点。也是对鲁迅先生的文学理论的继承,胡风的思想就是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基础上开拓发展而来,他的文学思想也可以说直接来源于当时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现实主义理论模式和思想体系。 虽然都是坚持为“人生的”的文学态度,但是胡风的理论有着不同于其他作家的特点特色,胡风在反对客观主义的时候,就提出作家在创作中须得发扬主观精神或主观战斗精神,其实在当时很多作家缺乏把人生的问题同改造社会的问题联系在一起的自觉意识,胡风则是在对现实主义的深化的基础上,不仅仅是表面肤浅的现象描述,而是挖掘更深层次的社会内涵,深入了解本质问题,探究人的内心情感,升华到人的灵魂。同时注重作者自身的力量,作者本身的情感,思想也要融入文章中,真正履行了“文学是主观精神和客观真理的结合”这一理论。胡风重视人的主体性在创作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强调作家本身的主观能动性,

胡风文艺思想

论胡风文艺思想中的现实主义 摘要:胡风是一位20世纪著名的同时也是备受争议的文艺理论家,他的文艺理论思想在30多年的时间里被政治势力视为异端。但不可否认的是,胡风是一位优秀的实践性理论家,他文艺思想的成熟是由逻辑推演而成,现实主义是他“主观战斗精神”在美学思想中的逻辑发展,本文将从胡风理论的原生主干,即文学主体论、作家创作论、读者接受论、文艺批评论等四个方面来阐述胡风文艺思想中独特的现实主义。 关键词:主观战斗精神现实主义人民大众反传统 (一)文学主体论 文学本体论指关于文学存在的本源与本质的学说和理论。在胡风的文艺理论体系中,文学是从作家的思想感情的表现出发,并且他认为文学的本体是作家主观的心灵世界和创作经验。尽管这样的文学本体论确实遭到后来其他人的质疑和声讨,但在文学的本源问题上,胡风始终最关注的却是文学与生活的问题。文学与生活的关系历来是一个既旧且新的话题,在胡风看来,对于创作主体来说这两个方面的完美统一就要求作家在创作、生活、与他们主观思想之间不能出现任何缝隙。 其实,在关于文学本质与起源的问题上,胡风更支持“游戏说”,他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游戏是社会的产物,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生活的功利性和目的”①在作家的创作过程中,胡风主张作家应该有勇气描写生活的真实,这种创作思想与注重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力求使艺术描写在外观上、细节上符合实际生活的形态、面貌和逻辑的现实主义不谋而合。胡风在《文学与生活》这本小书中有系统地概述他的文艺理论和主张。从书名《文学与生活》就可以看出胡风文艺理论的“现实主义”精神。“文艺是从生活产生出来的”、“文艺是反映生活的”、“文艺站在比生活更高的地方”②这三个基本体系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观点也是很吻合的。在文学本体论中,胡风将“文学”放置在生活之中,并且与生活产生着紧密联系,他努力的将自己思想体系中的现实主义功用与鲁迅式的“直面惨淡的人生”结合在一起。文学就是要反映现实的生活,文学作品的真实与否取决于作家的主观精神是否与生活客观一致。并且胡风由此引申出的反对“自然主义”和“公式主义”的创作主义,“自然主义和公式主义的倾向,这两种倾向是和文艺大道是相隔很远,因为不能真正地和生活融合”③,以此来重申文学与生活的关系。 (二)作家创作论 作家创作论是胡风“主观战斗精神”文学理论体系中具有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强调作家的主观精神和他们的创作体验。胡风在关于文学创作之路上对作家的要求比较高,他虽然认为文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且对这一唯物命题也不敢背离,但是胡风更支持以作家创作活动为中心的倾向,他认为作家的主观思想会随着创作的深入而不断的影响作品。在胡风的作家创作论中,不仅包括作家“对于人生积极的态度”、“在实际斗争中所积蓄的生活知识,即生活经验”、以及“要根据创作材料详细地调查,慎重地研究”还有“作家的想象作用”。④要弄清胡风关于作家创作论中关于现实主义的若干问题,还必须从作家主观思想与客观生活入手,而在这两方面胡风坚决主张二者要紧密联系,即作家与现实的结合才能创作出真实的作品。胡风曾经写到:“不要抒发由自己的遭遇所引起的情绪,等它变成了客观对象的东西以后,再去写它,再转化成自己的东西,那时,性质将完全不同。”⑤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胡风主张将作家个人的一己之感与客观生活中的材料放在一起,然后让作家从中进行选择、甄别以及结合。 “主观战斗精神”将作家的主观思想与精神多创作的影响上升到更高的程度,他甚至提出“我们的理论也接触了作家对待生活的态度,也就是创作底源泉问题”⑥和“虽然对于现实的认识是创作的源泉,但这不能就成为文艺作品”⑦这样与“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经典马克思主义论述相背离的观点。至此,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胡风现实主义的作家创作论

胡风文艺思想对现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要求

胡风文艺思想对现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要求 摘要:胡风文艺思想是对新文学某种局限性的一次反思,一次还不很成熟但非常有价值的反思,其纵向表现为。虽然在胡风那个年代,压倒多数的文艺理论将胡风的思想批判的体无完肤,甚至是以此为胡风定罪,但这并不影响胡风的重要文艺思想对以后的文艺作品和创作者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关键词:胡风文艺思想文艺与生活主观战斗精神 胡风的悲剧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也是中华民族的悲剧。胡风谈到诗人时曾经认为诗人第一是人生上的战士,其次才是艺术上的诗人,他将战士和诗人看作是一个神的两个化身,胡风就是一位融战士与诗人于一体的现代知识分子。他以其独立不羁的主观战斗精神、爱憎分明的批判精神、执著于面对现实的精神,从事文学运动和理论批评,却遭到了令。 敏于感受时代脉搏的激情诗人,是一个长于形象思维的诗人,同时具有不弱于形象思维的逻辑思维,这是在胡风《时间停止了》发表后时代对胡风最大的评价。从诗中可以当时很多文人对新时代的到来,大部分人是充满了欣喜,非常欣喜之情的。这可以说是当年一个比较真实的心理状态,因为穷苦的人民有了土地,开始翻身做了主人:因为清苦的工人寻找到了新的职业,开始为新中国的建设添砖加瓦。当时的气氛让人感觉到新的时代到来,但是人们同时也隐约看到了作为文艺理论家的胡风在诗中对未来文化状态自己的隐隐担忧以及对文艺会不会出现灰色时期的担忧。 胡风的这种担忧并不是毫无前兆的,1949年7月,在尚未改名为首都的北平,举行的解放区革命作家和国统区进步作家会师大会上,毛泽东主席从政治高度发表的作为文艺界指导思想的理论与胡风当时强调的对五四启蒙传统的继承,整个文学理论还是建立在五四新文学的理论基础上的观点有很大不同。会上,矛盾把国统区的文艺工作贬的一无是处,其中特别对胡风的文艺理论和编辑工作不点名的进行批判。但这些并不影响胡风重要文艺思想对文艺界的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在文艺与生活关系上的重要理论及对鲁迅创作传统的延续,对当时和现代的文学发展以及作家创作产生的重要影响。 一、文艺作品要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高于生活 文艺创作的根源到底是什么?是由于作家的灵感呢,还是由于功利的目的?如果说是作家的灵感,那灵感是怎样发生的,是不是受限制,如果说是由于功利的目的,那目的是怎样在创作过程的以前或中间活动的呢?胡风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对文艺与生活的关系给予了一定的阐释,也因此对文艺作品提出了了要求。 (一)文艺要从生活中产生出来的。 胡风站在一个诗人的立场上,从诗人普式庚的诗句“不是为了生活底吵闹/也不是为了利欲或斗争/我们是为了灵感/为了天的言语和祈祷而生”出发进行文艺来源论的反驳。这也是那些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家们所常引用的诗句,在他们看来,这是很好的例证。 然而在中国,新文学在一开始就发生了为人生而艺术和为艺术而艺术的争论,主张为人生而艺术的人们说,文艺应该描写现实生活,尤其是现实生活底黑暗、痛苦、残酷等,但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者却以为文艺目的的只应该是创作着理想的境界,美得境界,作者应该表现的是热情、幻想、信仰等。这就好比是一些营养学家呼喊着燕窝熊掌是大补,号召人们吃燕窝熊,却忽略了普通大众的经济能力,而那些只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从舞蹈、音乐和诗细细谈起,这三者共同的特征是旋律,而这些旋律就是从劳动中产生的,劳动又是生活的重要构成部

“胡风分子”张中晓

提起“张中晓”这个名字,除了少数学术研究者,恐怕绝大多数人都会感到陌生。六十多年前,他才华横溢,在文艺界崭露头角,被誉为中国的“杜勃罗留波夫”。注1但其后他被卷入中国文坛著名的“胡风反革命集团”冤案,在当时的宣传和批判下,真正做到了“闻名于全国”;然而,在当时众多所谓的“胡风分子”中,他确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物,逝世后仅留下一张与他人的合照,亦没有留下太多文字。上世纪90年代,他的笔记合集《无梦楼随笔》出版注2,进入2006年,他与胡风的部分书信也得以面世。阅读这些书信,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这个“著名”小人物在历史洪流中的浮沉经历,更可以通过他的见闻和思考,去佐证那段某些部分被淡化的历史。 一、一个绍兴青年的来信 张中晓,浙江绍兴人,1930年夏天出生在绍兴附近的一个乡村里,父亲是一个忠厚的邮局职员,家里有十多亩水田,在绍兴也算是小康之家。抗战期间因绍兴沦陷,家道中落,为补贴家用,不得不辍学做小生意,其间自修国文、算术等功课。1943年考入绍兴初级中学,因为贫穷,他的中学生活仅仅维持了一年,就再次失学回家。抗战胜利后,张中晓在一位担任国民党中层官员的叔父帮助下,先是考入了重庆相辉学院,次年转入重庆大学。在求学期间,他阅读了很多胡风创办的《希望》和《七月》杂志,从中感到胡风等人所理解的人生是“真诚和亲切”的。 1948年,正读大学的张中晓突然大量吐血,医生诊断为严重的肺结核症,不得不再次辍学回家,在病床上躺了两年多。1949年夏天,在绍兴福康医院接受胸廓整形手术,截除左腋上部五根肋骨,病情才稍有好转。养病期间,他读了很多书,包括胡风的《论现实主义的路》、《逆流的日子》,也写一些杂文和诗歌,可惜均不曾留下。在病床上,他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注3 此时,张中晓的“偶像”胡风,因为其“小资产阶级的文艺理论”,开始受到来自文艺界的批评。养病中的张中晓,在极少的生活费中省出钱订阅了半年的《文艺报》,自然也看到了上面批评胡风文艺思想的文章。他读过《安魂曲》,被主人公善良的灵魂所感动,由于对《文艺报》的批评不满,他写信到报社责问,甚至在信中“凭了一时的冲动破口大骂”,着实有“青年人的性情”。注4 不久,幸运降临在了张中晓的身上。因为投稿的关系,在上海编辑《文汇报?文艺界》的梅林发现了这个非常钦佩胡风的绍兴青年,于是就把他引荐给了胡风的夫人梅志。梅志发现这个年青人对胡风的理论尤其是对鲁迅的著作有着很独特的见解,就让他直接与胡风通信了。1950年4月,往返于京沪两地的胡风,收到了一封发自绍兴的来信,署名张中晓。就像今天粉丝见到自己仰慕的明星一样,激动的张中晓信中有点语无伦次,除了希望胡风谈谈《文艺报》上那些批评文章的想法外,就一个劲地表达自己对胡风及其作品的喜爱,并希望得到胡风的指导。注5从这天起,青年张中晓终于可以与自己的“偶像”通信并交流思想,也开始卷入了将要到来的一场历史漩涡中。 二、志同道合的“忘年交” 没多久,胡风就回信了。这让张中晓非常欣喜,也给病中的他极大的支撑。他反感报纸上对胡风、阿垅等人作品的批评,相反,从被批评的《安魂曲》中,他感受到了胡风“内在的战斗要求”,其中“真挚底、至清底心地”使他“本能地接近了”胡风的人生态度。张中晓对文艺的许多见解与胡风不谋而合,且充满理性与才气,胡风欣喜地发现了一个了不起的文艺理论人才,注6两人成为了未曾见面的“忘年交”。 从1950年4月到1951年8月,张中晓持续保持着与胡风的通信,从最初的一月一封,逐渐变成几日一封,甚至是一日两封。遗憾的是,现在只保存下了其中的一部分。随着双方逐渐熟悉,张中晓向这位老师兼朋友完全敞开了心扉,他曾给胡风写过一篇近5000字的长信

浅析胡风《时间开始了》中的异质元素

浅析胡风《时间开始了》中的异质元素 组诗《时间开始了》,是诗人在大半生痛苦和欢乐的过程中艰难曲折的生命体验,这种体验面对新生共和国的胜利而升华,内心抑制不住的澎湃激情,如火山爆发,唱出了民众的心声,歌颂了时代的新生。但是就是这样一首时代的赞歌却让诗人胡风屡屡遭受来自各方面的批评和职责。曾肯定过《时间开始了》的萧三在《文艺报》关于诗的笔谈中说他的诗里有“牢骚”,沙鸥说有“色情”,在《光明日报》发表了一篇集体批评《评〈安魂曲〉》。批评火力之猛完全出乎胡风的意料,“而且还故意地拉到政治问题和人事问题上去”。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一个后果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这首诗的异质元素。 其一,从思维方式看,诗人是文艺理论家,由于对新政权缺乏了解,所以难免抱有隐忧,甚至产生畏惧情绪,他担心文艺出现灰色时期。胡风强调对五四启蒙传统的继承,所以他的整个文学理论是建立在五四新文学的理论基础上的,但这和建国以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指导的革命文艺理论却存在很多方面的不同。 其二,从创作主体看,在时代潮流之下,《时间开始了》作为一首赞颂祖国的抒情长诗,势必被全国各个阶层的人传唱,这就要求诗歌能与当时的时代潮流相符合。当时毛主席是大家崇拜的对象,胡风却将毛泽东的形象塑造成脱离人民群众的“站到云端里的神”,与毛泽东“甘

当小学生”的思想相去甚远。袁水拍在《从胡风的创作看他的理论的破产》说“他在诗的最重要部分宣传了个人主义和唯心主义,并且歪曲了革命运动。胡风不但没有描写自己对于人民和祖国的依慕、愿望和献身的热情,而且在歌颂祖国的名义下竭力歌颂自己,而且歌颂自己远比歌颂祖国具体得多,'真诚'得多。”胡风在诗歌中着重突出了个人英雄主义的观念,这和当时的集体主义观念也是相背离的。 其三,从诗歌形式看,胡风有点沉溺于生活素材,致使这部气势恢宏的诗作存在着粘于题材表象与“缺页”的缺憾。通篇读下来,会使人有理胜过情、直白、口号以及形式上的某些失衡的感觉。 其四,诗歌中有强烈的个人生命体验,出现了很多贫民形象,这些形象非常饱满且有概括力。但是诗人在诗中除了表达幸福和欢乐以外,也表现出一些矛盾,或者是相对消极的情感。我们知道时代要求当时的诗歌是能起到宣传、鼓动、教育作用的,这就导致当时的文学非常注重作品的健康并极力追求精神的卫生化,这种追求容易使当时的人将文学的教育作用放大化,所以一旦诗歌中出现一丝消极的情感就会触动人们敏感的神经。 《时间开始了》是胡风郁积在心中数十年的热流的喷射。无论诗中是否存在异质元素,这首诗确实表达着胡风对祖国的真挚情感,这是我们永远无法否认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