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与海棠诗社

“红楼梦”与海棠诗社
“红楼梦”与海棠诗社

《红楼梦》与海棠诗社

(一)海棠诗社的缘起

“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锡大观名。”大观园是自然美的艺术化身,是《红楼梦》中的“女儿国”。作为女儿们生活和精神家园的大观园,本是为帝妃元春省亲而建。省亲后,元春想起大观园中之景致,况且还有几个能诗会赋的姐妹,觉得空着辜负了此园,遂下谕旨,命众姊妹和宝玉入园居住,以“不使佳人落魄,花柳无颜”。(第二十三回)“于是大观园就成为了这群少男少女的一个相对自由的活动空间,成了他们生活的组成部分,成了他们表达生命的喜怒哀乐的重要舞台。”这些浑身洋溢着清爽、自然气息的女儿们,“点活了大观园一园风景,如诗似画的大观园为女儿们提供了宜人的生存环境,也为女儿们的美丽添彩增辉。而女儿们出入掩映于期间,自然的人和自然的境相融相合,相亲相谐,交相辉映,合而为一。”这些都为海棠社的成立提供了物质基础。

诗礼传家的贾府,不论男女,从小就能够吟诗作对,大观园众儿女又是贾府文学上的佼佼者。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李纨、迎春、探春、惜春在参加元妃的省亲仪式中,受命各题一匾一诗,大得元妃赞赏。住进大观园后,在海棠社成立之前这六个月,宝玉和姐妹们每日畅游大观园,吟诗作赋,每有佳作问世。“宝玉的几首四时即事诗,虽不算好,却倒是真情真景”。(第二十三回)黛玉的葬花长诗,堪称绝唱。这为海棠社的成立奠定了学术基础。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说,贾政被点学差,奉旨公出后,没了管束的宝玉得到了“解放”,“每日在大观园内任意纵性的逛荡,真把光阴虚度,岁月空添”。(第三十七回)宝钗、黛玉等众姐妹也没有要紧必做的针线活计,大家都有闲工夫。衣食无忧而又整天无所事事,就需要一件高雅又有意义的、大家感兴趣的事来排遣日复一日的无聊时光。这为海棠社的成立提供了生活基础。

这时候,有领袖欲、爱出风头的探春写信给宝玉、黛玉、宝钗等提议成立诗社,大家自然群起响应,踊跃参与。恰逢这时贾芸孝敬宝玉两盆珍贵的白海棠,众人遂以咏白海棠开篇,经探春提议,将诗社命名为“海棠诗社”。

(二)海棠诗社的主要成员及组织关系

诗社的第一次集会有社员七人,分别是李纨、宝玉、黛玉、宝钗、迎春、探春、惜春。第二次集会又加入了湘云,有社员八人,这八人是海棠社的主要成员。

八人虽以姐妹相称,但并不全有血缘关系。李纨是贾家的大少奶奶,是宝玉、探春的大嫂,迎春、惜春的堂嫂,虽然与他们没有血缘关系,但按照传统理论讲,李纨就是贾家的人;探春是宝玉的同父异母妹妹,迎春是荣府贾赦的女儿,惜春是宁府贾敬的女儿,都是宝玉的堂妹;宝玉的父亲与黛玉的母亲是亲兄妹,宝玉、

黛玉二人是亲姑舅表兄妹;湘云的父亲与宝玉的父亲是表兄弟,因而湘云与宝玉是表姑舅兄妹;黛玉的姥姥贾母是湘云的姑奶奶,黛玉与湘云也是表姐妹;宝钗的母亲与宝玉的母亲是亲姐妹,宝钗是宝玉的姨表姐;宝钗是王家一系,严格地说,她只和宝玉有血缘关系。宝玉是荣府实际的长房长子,与每个人都有直接的亲缘关系,而且深得贾母及元妃的宠爱,因而他是海棠社人际关系的核心。需要指出的是,诗社第三次雅集——芦雪广争联即景诗中,又增加了王熙凤、李纹、李绮、薛宝琴、邢岫烟、香菱等六人,但此六人并未在大观园常住,且入社较晚,连“诗翁”的雅号都没有,因此不作为主要成员论述。

李纨自告奋勇担任社长,主持社务,点评诗作;迎春、惜春为副社长,分别负责出题限韵、誊录监场。“定于每月初二、十六两日开社,风雨无阻,除这两日外,其间如另有兴致的,亦可择日加一社”。(第三十七回)第三次雅集前,为获得王熙凤经济上的资助,以解决诗社的活动经费问题,又请她担任了所谓的“监社御史”。(第四十五回)由此可见,海棠社虽然人数不多,却有一套较完整的组织机构和简单的章程,粗备了一个文学社团的基本要素。

(三)海棠诗社所产生的诗作

第三十七回,海棠诗社的第一次集会由探春做东,咏白海棠开篇,探春、宝钗、宝玉、黛玉各作一首《咏白海棠》。第二日下午赶来的湘云,依韵又和了两首,共六首。

第三十八回,湘云主动提出罚自己一场,由她做东,请大家作诗。于是海棠诗社的第二次集会以菊花为主题,宝钗作《忆菊》、《画菊》两首,宝玉作《访菊》、《种菊》两首,湘云作《对菊》、《供菊》、《菊影》三首,黛玉作《咏菊》、《问菊》、《菊梦》三首,探春作《簪菊》、《残菊》两首,后宝玉、黛玉、宝钗又分别赋《螃蟹咏》一首,共十五首。。

第五十回,在芦雪庭争联即景诗后,邢岫烟、李纹、薛宝琴、贾宝玉各作一首咏红梅诗。

这样,在海棠社的三次雅集中,分别以海棠、菊花、螃蟹、红梅为主题,共作诗二十五首。

(四)海棠诗社与《红楼梦》其他各处诗词描写的不同

《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比较集中的诗词描写,除第三十七回、三十八回、五十回海棠社的三次雅集外,还有以下十二处:

第十八回元妃省亲时,自己先题一绝句,然后命宝玉等各作一匾一诗,迎春、探春、惜春、李纨、宝钗、黛玉各成诗一首,宝玉独作四首(其中一首为黛玉作弊代作),共十首。

第二十三回,宝玉自作四时即事诗四首。

第二十七回,黛玉作《葬花吟》诗一首。

第三十四回,黛玉在宝玉所赠旧帕上题诗三首。

第四十五回,黛玉作《秋窗风雨夕》词一首。

第四十八回,香菱学作《吟月》诗三首。

第五十一回,宝琴作新编怀古诗十首。

第六十四回,黛玉作《五美吟》诗五首。

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时,自作《桃花行》一首,湘云、黛玉、宝琴、宝钗各填词一首,探春、宝玉合填一首,共六首。

第七十六回,黛玉、湘云、妙玉,共作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三十五韵。

第七十八回,贾兰、贾环各作诗一首,宝玉作长歌一首。

第七十九回,宝玉为迎春将嫁而伤怀,徘徊于紫菱洲,信口吟成一诗。

从表面上看,这些诗歌创作中,人员没有太大的改变,水平也没有变,时间间隔也不太远,但如果仔细品味,就会发现海棠社与其他十二处有着微妙的不同。

首先,从诗词的产生情况看,在海棠社这个组织健全、章程粗备的文学团体中,几次作诗都要限题,第一次限题之外还限韵限时,难度较高;其他十二处,除第七十八回限题外,其余基本上都是随意发挥,或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相应地应该说难度有所降低。

其次,从诗作完成的数量上看,海棠社共产生诗作二十五首,其中第一次和第二次相隔仅一天的两次雅集,就产生了二十一首。而其他十二处,除第十八回,元妃省亲时成诗十首,第五十一回,宝琴作新编怀古诗十首外,其余十处诗作数量都比较少。

再次,从参与作诗的人员数量上看,海棠社三次雅集参加者有十四人,连离文学甚远、肚子里了无墨水的王熙凤都联了句,其余十三人中作诗的有宝钗、黛玉、湘云、探春、宝玉、宝琴、邢岫烟、李纹等八人。而其他十二处,人数较多的第十八回元妃省亲时,有七人参与作诗,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时,有五人参与作诗,其余十处,基本上都是两三个人甚至一个人,规模较小,影响不大。

最后,从对诗的评价上看,其他十二处中,有九次未对作品进行品评。作了品评的三次分别是:第七十八回,贾兰、贾环各作诗一首,宝玉作长歌一首。众清客相公为讨好贾政,对三贾的作品一律不惜肉麻地吹捧,尤其对宝玉的长篇歌行,众人的夸奖赞美之辞已经到了极致,没有评论者对诗歌进行品评时所应该具有的最起码的端正态度,缺乏严肃性和真实性。第十八回元妃省亲时,看毕大家的诗作,元妃说:“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简单对比,没有评出具体名次。第七十回,桃花社柳絮词会,黛玉等五人对各自所填之词进

行了综合评价,待宝钗的《临江仙》作罢,“众人拍案叫绝,都说:‘果然翻得好气力,自然是这首为尊。缠绵悲戚,让潇湘妃子;情致妩媚,却是枕霞;小薛与蕉客今日落第,要受罚的。’”看来也排出了名次,但大家对这一名次的意见却出奇的一致,看不出任何矛盾冲突,也就无法反映复杂的性格和人际关系。只有海棠社的三次雅集,都对所有诗作进行了品评,尤其前两次在品评后还分出了具体等次,其中的亮点正是在评诗过程中,大家意见相左,唇枪舌剑,各不相让,从而引出错综复杂的矛盾,让我们看到了大观园人物的鲜明个性和人与人之间远近不同的微妙关系。

红楼梦诗词大全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作者题绝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青埂峰偈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嘲顽石诗 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亲就臭皮囊。 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 癞头僧疯话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癞头和尚弄玉 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却因锻炼通灵后,便向人间觅是非。 可叹你今日这番经历:粉渍脂痕污宝光,绮栊昼夜困鸳鸯。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 中秋对月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中秋对月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好了歌解注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 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 西江月二词批宝玉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

《红楼梦》英译诗词赏析

《红楼梦》英译诗词赏析 《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共约170首。不同译本采用了不同的体裁翻译,一些英译本采用自由体进行翻译。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红楼梦》英译诗词赏析,欢迎大家参考与借鉴。 《红楼梦》英译诗词赏析 例1、冯紫英唱曲 你是个可人;你是个多情;你是个刁钻古怪鬼精灵;——你是个神仙也不灵。 我说的话儿你全不信,只叫你去背地里细打听,才知道我疼你不疼你! 杨译:You can bill and you can coo, Be an imp of mischief too, But a fairy? No, not you, As my word you doubt. Ask around and you’ll find out I love you. yes, I do! 霍译:You’re so exciting, And so inviting; You’re my Mary Contrary; You’re a crazy, mad thing. You’re my goddess, but oh! You’re deaf to my praying: Why won’t you listen to what I am saying? If you don’t believe me, make a small investigation: You will soon find out the true depth of my admiration. 解析:1)对于这段唱曲,两位译者的译文不论是风格还是遣词造句上差别较大。原文小调活泼俏皮,霍译不免有些沉闷臃肿。此外,investigation、admiration这类大字眼用在民间小调上似乎并不适合。反观杨译,弃“形”求“神”,整个译文节奏轻快,押韵得当,朗朗上口。 2)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刁钻古怪鬼精灵”的处理,霍译其中的“刁钻古怪鬼精灵”被霍克斯译成了“Mary Contrary”,“Mary Contrary”来自英国的一首儿歌,所谓contrary, 指她颇难相处,难按常规捉摸,在这一点上,接近原文的“刁钻古怪鬼精灵”。霍克斯

咏白海棠诗注释

《咏白海棠诗》注释 说明:这是大观园众姊妹结成“海棠诗社”后首次吟咏。李纨被大家推为社长,负责评诗。诗成后,大家认为林黛玉的最好,李纨却评薛宝钗为第一,探春表示赞同,宝玉则为黛玉不平。第二天史湘云到来,又和了两首,众人看了称赞不已。 探春 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 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注释: 1.寒草:秋草。 2.苔翠:青翠的苔色。 3.“玉是”二句:以玉和冰雪比喻白色的海棠花。 4.倩影:美好的身姿。月有痕:月有影。全句说,深夜的月亮照出了白海棠美丽的身影。 5.“莫道”二句:不要说白衣仙女会升天飞去,她正多情地伴我在黄昏中吟咏呢。 宝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注释: 1.手瓮:可提携的盛水的陶器。 2.“胭脂”二句:意思是秋阶旁有洗去胭脂的倩影,露砌便招来冰雪的精魂。洗出,这里指显出了本色。 3.“愁多”句:花儿愁多怎能没有痕迹。这里指花的怯弱姿态或含露的样子。 4.“欲偿”句:白帝,西方之神,管辖秋事。秋天又叫素秋、清秋,因为它天高气清,明净无垢,所以说花儿报答白帝雨露化育之恩,也应使自身保持清洁,这里是就海棠色白而言。 5.婷婷:美好的样子。 宝玉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注释:

1.秋容:指花的容貌。 2.攒:簇聚;“七节攒成”:是说花在枝上层层而生,开得很繁。雪:喻花的洁白。 3.“出浴太真”两句:“出浴太真”指杨贵妃,字玉环,号太真,为唐玄宗所宠,曾赐浴华清池;“捧心西子”指越过美女西施。这里用杨玉环和西施来比喻白海棠之美。 4.宿雨:经夜之雨。 5. 清砧怨笛:砧,捣衣石。古时常秋夜捣衣,诗词中多借以写妇女思念丈夫的愁怨。怨笛也与悲感有关。这里是说白海棠在作者眼里也似含哀愁。 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注释: 1.湘帘:湘竹制成的门帘。 2.“碾冰”句:因花的高洁白净而想象到栽培它的也不该是一般的泥土和瓦盆,所以用冰清玉洁来侧面烘染。 3.“偷来”两句:意思是白净如同梨花,风韵可比梅花。但说得巧妙别致,与宋代卢梅坡《雪梅》诗中,“梅须逊雪

红楼梦简单赏析

《红楼梦》赏析 摘要:《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婚姻悲剧为主线,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表现了封建的婚姻、道德、文化、教育的腐朽、堕落,塑造了一系列贵族、平民以及奴隶出身的女子的悲剧形象,展示了极其广阔的封建社会的典型生活环境,曲折地反映了那个社会必然崩溃、没落的历史趋势。 关键字: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封建社会,爱情,衰败 正文: 《红楼梦》的线索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故事情节由主次两条矛盾线索构成。一条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为中心,以宝、黛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同封建制度、封建礼教之间的矛盾为线索。林黛玉,为爱情熬尽最后一滴眼泪,含恨而死;贾宝玉,终于离弃“温柔富贵之乡”而遁人了空门;薛宝钗,虽成了荣府的“二奶奶”,却没有真正赢得爱情,陪伴她的是终生的凄凉孤苦。《红楼梦》的另一条线索是以宁、荣二

府及其社会关系为中心,以封建的阶级压迫、等级制度以及封建贵族寄生腐朽的生活所造成的封建制度自身的矛盾为线索,以贾府及其亲族的一一衰败为结局。 《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 一、贾宝玉 贾宝玉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但他的思想性格却促使他背叛了家庭。其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生活。在他心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与此相连,他憎恶自己出身的家庭,爱慕和亲近那些与他品性、情趣相投而出身、地位寒微的人物。贾宝玉对个性自由的追求,集中表现在爱情婚姻方面。封建的婚姻要听从父母之命,取决于家族的利益。可是贾宝玉一心追求真挚的思想情谊,毫不顾及家族的利益。他和林黛玉相爱,是以含有深刻社会内容和深厚的思想感情为基础的。这种爱情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又推动他步步克服自身的劣点和弱点,日益发展他进步的、叛逆的思想性格。但他的思想并未达到否定君权、族权亦即封建主义统治权的高度。他所深恶痛绝的,正是他所仰赖的。他无法与封建主义统治彻底决裂,又不可能放弃自己的民主主义思想要求。因而他的出路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最后只能到虚无缥缈的超现实世界中去。

(完整word版)《红楼梦》之诗词歌赋大全,推荐文档

《红楼梦》之诗词歌赋大全 缘起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 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青埂峰偈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作者题绝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癞头僧疯话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 便是烟消火灭时. 癞头和尚弄玉 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却因锻炼通灵后,便向人间觅是非.可叹你今日这番经历: 粉渍脂痕污宝光,绮栊昼夜困鸳鸯.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 中秋对月口占五言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 先上玉人楼. 中秋对月口占一绝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好了歌解注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 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西江月二词批宝玉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 贫穷难耐凄凉. 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护官符 贾不假, 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 龙王来请金陵王.

《红楼梦》两个英译本诗词意象翻译的比较研究

《红楼梦》两个英译本诗词意象翻译的比较研究 王 军 (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405) 摘要:由于意象在诗歌创作和鉴赏中的重要作用,怎样在诗歌翻译中处理它就成为一个重要议 题。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诗词篇篇精品,意象丰富,比较杨宪益夫妇和大卫?霍克思的两个英译本对诗词意象的处理,发现各有特色,怎样结合两者的长处,是译者应该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红楼梦;意象;诗歌翻译 中图分类号:H 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754(2005)04-0110-03 ①参见敦诚《四松堂集》。昌谷:唐诗人李贺,家居昌谷(今河南省宜阳)。诗集《李长吉歌诗》亦名《昌谷集》。破篱樊:《四松堂集》嘉庆刊本及《熙朝雅颂二集》作“披篱樊”。破,披,义同。篱樊,亦作“樊篱”,篱笆,喻前人的诗歌境界。收稿日期:2005-05-06 作者简介:王军(1977-),女,四川邻水人,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 我国伟大文学家曹雪芹因其未完成之巨著《红 楼梦》闻名,然而也正是由于这部小说的巨大成功掩盖了他作为一个诗人的才华。其生前好友敦诚曾盛赞曹的诗学禀赋:“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藩 篱。”① 《红楼梦》前80回中近200首诗词,或铺陈,或衔接,为全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诗词本身更是光彩夺目,美不胜收。曹不惜笔墨,大量采用“风”“花”“雪”“月”等意象,描绘出一幅行将没落的盛世图景,读来令人慨叹唏嘘。在20世纪70年代,《红楼梦》有了两个英文全译本,分别由英国著名汉学家大卫?霍克思和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先生及其夫人译出。这两个译本与以往译本最大的不同就是在于充分再现了小说中的诗词部分,处理方法各有千秋,可圈可点。本文试图从意象的角度对这两个译本的诗词部分做一粗浅比较,以求教于方家。 一、红楼梦诗词中的意象 意象(image )是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筛选、再融入诗人的思想感情,用语言媒介表现出来的物象,是主观的意(情思)和客观的象(景物)的有机融合。[1] 对于诗歌这种十分讲求形象思维的文学形式来说,意象是其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是其灵魂———意境的重要载体,也是诗人独特风格的有力体现。袁行霈先生曾说一个诗人有没有独特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建立了他个人的意象群。屈原的风格,与他诗赋中的香草、美人,以及众多取自神话的意象有很大关系。李白的风格,与他诗中的大鹏、黄 河、明月、剑、侠,以及许多想像、夸张的意象是分不开的。杜甫的风格,与他诗中一系列带有沉郁情调的意象联系在一起。李贺的风格,与他诗中那些光 怪陆离、幽僻冷峭的意象密不可分。[2] 《红楼梦》诗词 中大量“风”“花”“雪”“月”“金”“玉”“春”“秋”意象的 出现虽然主要是服务于小说主人公们表达其伤春悲秋、怀金悼玉之用,但一定程度上也可说体现了作者忧郁细腻、华美深沉的风格。 一般来说,意象选取和安排的方式或手法有三种:赋,比,兴。《红楼梦》诗词更多的是用到前面两 种。“赋”即“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朱熹《诗集传》 )。也即平时所说的直写其事,某一物象在作者看来已经具备了能够表达他情感的特质,便直接加以运用,使这一物象直射出感情来。如“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赋象有一般陈述如上例,也有铺排陈述,如晚唐诗人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及马志远的名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红楼梦》第18回黛玉所做“杏帘在望”有两句即取此法:“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菱荇”、“鹅儿”、“燕子”、“稻花”等意象的铺陈令一片美丽丰足的田园风光跃然纸上。 《红楼梦》诗词中的意象更多用的是“比”这种营构方式,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即我们常说的打比喻,通过不同的方式将作者的感情比做它物,或明喻,或暗喻,或象征,把自己的情思直接喻为人或物,使之具有人或物的特征。李白的“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就是将青丝、雪这样的 第25卷 第4期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8月Vol.25 No.4Journal of Guangdong Education Instit ute Aug. 2005

《红楼梦》12支曲及赏析

2.1 红楼梦·引子 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诗词鉴赏】 这首曲和以下诸曲中,都隐含着一种对命运不可知的唱叹,说明作者有更深广的寄托。 《红楼梦》的内容是复杂的,主题也是多层次的,其中之一就是表现了作者的妇女观。作者认为,妇女无论就天资、才干等任何一方面说,都不让须眉,只是那个社会把她们的聪明才智压抑埋没了。特别是随着封建家族的衰落,那么多无辜的女孩子随着一齐毁灭,这是作者痛惜不已的。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红楼梦>是一曲女儿们的颂歌和挽歌。 --

2.2 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姻, 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 山中高士晶莹雪; 终不忘, 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 美中不足今方信。 纵然是齐眉举案, 到底意难平! 【诗词鉴赏】这是拟贾宝玉的口气咏叹薛宝钗的。薛宝钗是一个特殊的悲剧人物。她“德言工貌”样样俱全,才智也出众,是封建淑女的典范,而“罕言寡语”、“安分随时”的处世哲学,也使她与那样的环境、社会绝无冲突,相反倒有“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机会。曲中称薛宝钗为“山中高士晶莹雪”,就是以“雪”“薛”的谐音暗喻她的冷漠和超然,书中还多次以“冷香丸”、“冷美人”、“任是无情也动人”等隐喻来强调她性格的这一特点,我们读到金钏投井,尤三姐自刎、柳湘莲出家及抄检大观园等震撼人心的章节时,不难发现她超乎常人的冷静以至冷酷。她对贾宝玉并非全无感情,但是他们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理想却大相径庭。因此,“金玉良缘”对他们来说,只是一杯没有爱情的苦酒。尽管薛宝钗能克尽妇道,象传说中的孟光那样“举案齐眉”,几近完美,但贾宝玉仍不能忘情于悲凄而逝的林黛玉,最后怀着不平之意撒手出家,而薛宝钗也不免在孤寂冷落中抱恨终身。薛宝钗的悲剧很难引起人们的同情,却自有其发人深思之处。 --

古典诗词鉴赏:《红楼梦》诗词解释

古典诗词鉴赏:《红楼梦》诗词解释 《红楼梦》诗词解释 一、石头记 原文:满纸荒唐语,一把辛酸泪;都云痴,谁解其中味? 译文:满纸都是离经叛道的语言,浸透着一把把辛酸的眼泪; 都说是迷恋儿女之情,可作品的精髓谁又能理解? 注译:荒唐语:原为漫不着边际的话,引伸为乖廖之言,这里指《红楼梦》反封建孔孟之道的先进叛逆思想。都云句:痴,痴情,这里指与曹雪芹同时代的人把《红楼梦》主题理解为描写爱情。谁解句:味,滋味,喻事物的真实含意,其中味,这里边的深刻道理,这里指作品的主题。 二、好了歌 原文: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译文:世上的人都知道去当神仙好,只是恋着那功名宝贵忘不了; 古往今来文臣将相现在何方?只剩一堆荒坟被野草湮没了。 世上的人都知道去当神仙好,只是想着那金银财宝忘不了; 一天到晚只怪搜刮的不够多,待到搜刮得多的时候却死了。 世上的人都知道去当神仙好,只是恋着那美丽妻子忘不了; 你活着她天天对你说恩情重,你一死她就跟着别人走掉了; 世上的人都知道去当神仙好,只是恋着那儿孙后代忘不了; 傻心眼爹妈自古以来就是多;可是孝顺的儿孙有谁见到了。 注译:荒冢:长满野草的坟。终朝:指天亮到早饭一段时间,这里是指一天到晚的意思。 三、好了歌解注 原文: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为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垅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已归来丧?训有方,保不住后来作强梁。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译文:那蔽陋的卧室和空荡荡的厅堂,当年却是象板笏堆满了牙床,那生满衰草和立着枯杨的地方,曾经做过演出轻歌曼舞的剧场,那画栋雕梁早被蜘蛛结满网,而绿纱今又糊挂到破败的窗上。说什么年纪轻轻胭脂浓花粉香,却怎么眼间两鬓苍苍如雪霜?昨天才在黄土垅头埋葬了白骨,今晚又已在红宵帐里结对成双。说什么积攒得金满箱啊银满箱啊,那晓得自己回到家里就一命亡?说什么教训儿女啊严格又有方,可保不定将来子弟变成强梁,费尽心机选择富家子弟做女婿,谁想姑娘后来竟流落在烟花巷,有些人因嫌官小而拼命往上爬,却落得个枷锁套在脖子上;昨日里还哀叹衣不蔽体挨寒冻,到今朝反倒嫌紫金蟒袍拖地长。乱哄哄的这个刚倒台那个又登场,分明是他乡竟说成是自已的故乡;这是多么荒唐又多么可笑,到头来都是为别人作嫁衣裳。 注译:笏满床:笏,古时朝臣朝会时所拿的一种象牙或木质的板,故又称象简,上记载事项以备忘,故又称手板,笏满床,是说家中做官的人多。强梁:凶暴强横,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往往把具有反抗性的人也称为强梁。膏梁:膏,肥肉,梁,精华,这里是富家子弟的省称。他乡是故乡:在这里他乡是指功名宝贵、妻子儿女等尘世生活,故乡,指超脱一切尘世

目的论视角下浅析《红楼梦》诗词意象翻译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18744644.html, 目的论视角下浅析《红楼梦》诗词意象翻译研究 作者:乔丹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13期 摘要:中国古典诗词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富含意象。伟大的诗人总能凭借意象的各种组合带给读者无尽的想象。本文选取“意象”这一极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概念作为研究《红楼梦》诗词英译的切入点,以功能学派目的论为分析框架,对两个英译本意象转换的得失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从而探索了《红楼梦》诗词英译研究的另一蹊径。 关键词:目的论、《红楼梦》、诗词意象、翻译 引言 众所周知,《红楼梦》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可谓是一朵绚丽的奇葩,在书中,作者曹雪芹透过薛王贾史四家的兴衰描绘了没落王朝各个阶层的人生百态,后人常常将其奉为纵观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不管是对于专家学者还是普通读者,《红楼梦》都有着无法忽视的深远影响,它独特而恒久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研究者,随着《红楼梦》研究课题的蓬勃发展,“红学”也应运而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斯开始着手翻译《红楼 梦》前八十回,后四十回的翻译工作由他的女婿约翰·阂福德完成。这部名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的译本由企鹅出版集团发行。同年代末期,翻译家杨宪益和妻子戴乃迭也完成了整个巨著的翻译工作。这本名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的译作由外文出版社发行。诗词是《红楼梦》的一大特色。尽管穿插诗词是我国古典章回小说创作的一大传统,但其他作品中常常用于开头和结尾,起总领或是总结作用,或是作者用以感慨评价。《红楼梦》诗词一部分具有相似的功能,另一部分则作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按头制帽,诗即其人”的特色为其他章回小说诗词所不具有。在霍克思之前,从未有译者能完整译出《红楼梦》的诗词。 针对《红楼梦》诗词翻译这一问题己有许多学者的相关研究在前,赵雨柔以《石头记》诗词意象翻译为中心,通过分析霍克思针对不同语境下意象的翻译方法,探究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的文化起源,她从霍克思译本《红楼梦》诗词意象和翻译方法出发,将诗词意象和翻译方法按直译、转换、增译和减译四种翻译方法分类,并选取代表性的意象分别在中西两个文化语境下对其进行文化溯源。她指出评价一部译作,应结合具体的历史语境、文本语境、译者个人动机、目标受众群体等因素评价一部译作的真正价值。武华慧以目的论作为理论框架,对《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诗词翻译进行了研究,并认为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看,霍克斯版《红楼梦》力求将原作带给他的快乐传达给西方读者,因此他更多地采取了归化的策略。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利于跨文化交际,但是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看,却实现了作者最初的翻译目的;而杨宪益的版本主要采取了异化的翻译策略,他的翻译目的就是尽可能地保留中国传统元素,将中国文化内涵忠实地传达给西方读者。张蕾讨论了“红诗”译作的意境美和情趣美,认为

文学翻译视角下的《红楼梦》赏析

文学翻译视角下的《红楼梦》赏析 本文从文学视角赏析了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斯的《红楼梦第二十八回》英文译本,对其译本中语言的运用,诗词、歌曲和酒令的翻译及文化倾向性等问题进行了分析。通过解析,提出作者的观点:译文不仅必须具有与原创作品一样的文学功能,而且要全面再现原文的审美意义,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充分领略原文的思想情感,这就是文学翻译的内在要求,因此文学翻译不仅需要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意境,还要尽可能彻底地保留原作的美学价值。 标签:文学翻译;艺术意境;审美意义;美学价值 《红楼梦》是我国18世纪的一部著名长篇小说。由于其深厚的文化历史内涵和高超的艺术成就,成为我国文学领域的经典作品,享有崇高的地位。它对于研究我国的文学艺术、历史文化都具有极高的价值。这部著作现在已经有各种文字的译本。就《红楼梦》的英文译本来看,现在主流的译本有共有7种,本文笔者就霍克斯对于《红楼梦》的第二十八回的翻译,管窥蠡测,略探其翻译风格。 一、译者简介及《红楼梦》英译概况 大卫?霍克斯是英国著名汉学家亚瑟?韦利(ArthurWaley)的学生,1948年至1951年曾在北京大学做过研究工作。1955年以论文《楚辞的年代及作者考》获得博士学位。曾任牛津大学万灵学院研究员,中国文学教授。霍克斯在进行《红楼梦》的英译翻译的时候把《红楼梦》的一百二十回分为五卷。第一卷出版于1973年,名为“黄金时代”,共二十六回;第二卷名为“海棠社”,包括了从二十七回到五十三回;第三卷是从五十四回到八十回,名为“预兆”;标题为“泪债”的第四卷包括十八回。最后的二十二回构成了霍译本的第五卷,标题为“梦醒了”。 二、赏析霍克斯的翻译(下简称霍译本) 1、霍译本中语言的运用 在语言运用这个层面上,古今中外的译家们都提出过各自的见解,如严复先生的“信、达、雅”,刘重德先生的“信、达、切”,鲁迅先生的“兼顾两面”论,钱钟书先生的“化境”,以及英国学者泰特勒的三原则和美国学者奈达博士的“对等”原则。但对于文学翻译来说,仅仅忠实与通顺是不够的,其目标是全面再现原文的审美意义。这样的目标决定了译者的翻译过程也是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霍克斯在对《红楼梦》进行翻译的时候特别注重细节方面的理解和把握,在选词上能够通过使用恰当的词语来描述书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在本回的翻译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典型的例子。如:在“Meditation on the fate of the flo wers had had led her to a contemplation of her own sad and orphaned lot,…”一句中,通过运用“orphaned”,译者形象真实地向读者展示了黛玉的身世及其当时的心境。又如:在“ ‘Pshaw!’She said crossly to herself.‘I thought it was another girl,but all the time it was that cruel,hate——hateful…’”,在本句“原来是这个狠心短命的――”中的“短命”译者并没有翻译为”short-lived”或者在别的译文中出现的”wretched”,而是使用了” hateful”一词,在展示林黛玉对贾宝玉怨恨的同时又很清晰的反映出其内心世界中对于贾宝玉的爱意。同时为了使读者更容易理顺,了解文章中的人物关系,在一些人称代词的处理上,霍克斯直接的把他们翻译为被指代的名字。如:文中的“宝玉向黛玉说道:‘你听见了没有,难道二姐姐也跟着我撒谎不成?’”中的“二姐姐”直接被翻译为“Feng”;“太太,老爷,姨太太的只多着一个如意…”中的“太

红楼梦经典语句英译

《红楼梦》熟语英译三十例 1. 至午后,金桂故意出去,让个空与他二人,薛蟠便拉拉扯扯起来。宝蝉心里也知八九了,也就半推半就。 译文:After lunch, Chin-kuei deliberately went out to clear the coast for them both, and Hsueh Pan started making advances to Pao-chan. Well aware of that he wanted, she only made a show of resisting. 2. 咱们家没人,俗话说的“夯雀儿先飞”,省的临时丢三落四的不齐全,令人晓华(六十七回) 译文:Our family’s short-handed and, as the proverb says, “A slow sparrow should make an early start.”We don’t want to find, when the time comes, that we’ve forgotten this, that and the other, so that people laugh at us. 3. 今日林妹妹这五首诗,亦可谓命义新奇,别开生面了。(六十四回) 译文:And these five Cousin Lin has written today can also be considered as fresh and original, but goes as slowly as unraveling a concoon?” 4. 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译文:Haven’t you heard the saying:“Illness comes as fast as a wall falling down, but goes as slowly as unraveling a concoon?” 5. 姐姐博古通今,色色都知道,怎么连这一出戏的名儿也不知道,就说了这一套。这叫做“负荆请罪”。(三十四) 译文:Why, cousin, surely you are sufficiently well versed in ancient and modern literature to know the title of that opera. Why do you have to describe it? It ‘s called “Abject Apologies”. 5. 虽才干优长,未免贪酷,且侍才侮上,那同寅皆侧目而视。(十五回) 译文:But although his intelligence and ability were outstanding, these qualities were unfortunately offset by a certain cupidity and harshness and a tendency to use his intelligence in order to outwit his superiors; all of which caused his fellow officials to cast envious glances in his direction. 7. 说着,就自己举手,左右开弓,自己打了一顿嘴巴子。(六十八回) 译文:He raised his hands and slapped himself on both cheeks. 8. 我们没事评论起来,你们这几个,都是百里跳不出一个来的。妙在个人有个人的好处。

2014高二语文期末试卷答案讲解

【参考译文】 佳节、胜景、四方的名流,这三者会合到一起,不是偶然的事。因为不是偶然的事,却能偶然得到,真是快乐。快乐过后想到会把它忘记,就必须借助文章使它保存下来。古代的人都是这样做的。 乾隆戊子年中秋节,苏州唐眉岑带着他的儿子住在随园,向我列举他的烹饪本领,以蒸猪头最为拿手。而且说:“这东西一个人难以吃下,如果现在做好,哪里就有客人来呢?”我说:“暂且置办齐,或许会有不速之客来。”不久,泾县翟云九进士来了。过一会儿,真州尤贡父到了。又过一会儿,南郊陈古渔到了,这时太阳还没有落下。眉岑说:“我们四个人都是外地人,没有游览过金陵的胜景,何不出去游玩一下?”这三人很高兴,穿上鞋站起来,快速(向外走),却不知道眉岑是想要让客人饥饿以便使他们有好胃口。 从随园南面穿过篱笆出来,到了小龙窝,两个山峰之间夹着一条长长的溪流,桃林和麻田散发着清香。来了一个渔夫,引领着客人登上大仓山,见西南角闪着银白色光亮的水波奔涌而出,渔夫说:“这就是长江。”江中帆船如月亮中的桂树影一般分辨不清。沿着山向东到蛤蟆石,高起的土地像天空一样中间高四面低。整个金陵都在脚下漂浮,渔夫说这是谢公墩。我长久居住在金陵,多次见人指

点谢公墩的位置,都不如这里空阔且四面都可看到。我私下想这墩不过是一堆土罢了,能够使谢公产生出世思想的,必定是这里!即使并非如此,而谢公地下有灵,也一定不会离开这个地方而去其他地方的。从蛾眉岭登上永庆寺的亭子,太阳已经落山,四处升起了苍茫的云雾,远看随园的楼台,像罩上了一层轻薄的面纱,参差交错互相遮掩衬托,又像用镜子看自己的影子,自己喜爱自己的俊美。(我)这才知道不从它的外面观看,竟然不知道住在里面的人是多么快乐。 回到随园时,月亮十分明亮,饭菜已经完备,美酒已经斟好,那猪头蒸得烂如泥,客人都觉得味道鲜美而吃个不停,直到大醉。酒席上分了八个题目各作诗文,叫我作记。唉!我过了五十三个中秋节,年幼时的情景已不记得,长大后没有什么好记的。如今因为一个猪头的缘故,能和众贤才沐浴在云山雾海之中,游遍古迹,于是清清楚楚好像真值得记下来。然而人生在世百年,没有哪一年不逢节日的,没有哪一处不遇到朋友的,这中间真值得记的事又有多少啊!因为这个缘故,我握着笔又感到很悲哀。 你隐居的地方邻居稀少,人迹罕至,只有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蜿蜒进入园中。月夜造访,轻叩柴门,惊动了池边树上栖

林妹妹说英语:《红楼梦》精彩译文赏析-翻译文化.doc

伦敦大学教授英译《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的旷世巨著,大陆、香港、台湾都曾改编拍成电影,家喻户晓。50年代大陆拍摄的《红楼梦》在香港创下了连映二百多天的纪录,至今仍未有一部电影可以打破该纪录。 五四运动后不少白话文作家都歌颂过《红楼梦》这部伟大的小说。红学专家,风起云涌,人才辈出;红学佳作,淙淙汩汩,源源不绝。 五六十年代多位中外学者就曾经把《红楼梦》英译,介绍到西方国家去,但由于种种问题,都只是节译而已。 直至70年代有一位牛津大学的讲座教授霍克思(David Hawks),竟然不惜辞去职务,专心埋首于全部《红楼梦》的英译。他的译笔功力深邃,英文写得非常流畅。 请先欣赏霍克斯在《红楼梦》英译本自序中的最后一段感人的话: "My one abiding principle has been to translate everything-even puns. For although this is ,in the sense I have already indicated, an 'unfinished' novel, it was written (and written) by a great artist with his very life blood. I have therefore assumed that whatever I find in

it is there for a purpose and must be dealt with somehow or other, I cannot pretend always to have done so successfully, but if I can convey to the reader even a fraction of the pleasure this Chinese novel given me , I shall not have lived in vain." 中国曹雪芹英国霍克思 撰写《红楼梦》这部旷世巨著的曹雪芹,堪称中国文学史的奇才,数十年来无数作家学者都把这部经典名作奉为圭臬,推崇备至。 70年代著名学者胡菊人先生在其专栏里就写过这样一段话:“在技巧上我们可以说自清末至'五.四'直至今天,在中国而言,无人能与曹雪芹并肩。他的技巧,尤其在肌理上,细心研究,令人惊骇,以为是神鬼写下的文墨。” 曹雪芹如果九泉下有知,欣悉二百余年后西洋竟然出了另一位奇才,连大学教授的高职也辞去,在家中孜孜不倦十五载,把他的作品全部译成蟹形文字,介绍到西方国家,必定会含笑引为同调! 这位西洋奇才就是前英国伦敦大学的教授霍克思(David Hawks.) 这里介绍霍克思译红楼梦,是希望大学翻译系的同学能观摩

红楼梦艺术手法赏析

浅谈《红楼梦》艺术手法 《红楼梦》就是一部寄托深意、“字字瞧来皆就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绝世佳作。它就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艺术创作的高峰。它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与很高的美学价值。它就是一个封建社会、封建制度从发展到衰亡的过程的缩影,以小说的形式、以家庭为背景,向我们展现了清朝社退出历史舞台的过程。 《红楼梦》不仅在小说背景方面有特殊的构思,在小说艺术手法上面更就是独具一格,达到了古代现实主义小说艺术的高峰,具有了相当的美学价值。下面,我就我个人对《红楼梦》的阅读经历,对其艺术表现手法浅谈一二。 一、《红楼梦》的人物塑造艺术 这部小说中人物的塑造,曹雪芹完美地做到了在同一阶级中塑造众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红楼梦》中的人物非常之多,且不说人物本身千差万别的,单就是本身思想性格及身份地位类似却又处处不同的形象就有很多为众人所熟知。在这众多的人物中。有的就是官僚贵族的当权者,有的就是锦衣玉食的公子王孙,有的就是年轻貌美的大家姊妹,有的就是经受豪宅欺凌的丫头仆役,这些人,同一类人大都有着相似的出身经历或者身份地位,但曹雪芹却同中求异,采用了一些很特殊的对比手法,使得那些易被人混淆的形象表现出了巨大的差异,从而使读者毫无类同之感。 比如,《红楼梦》中著名的两位名门千金小姐,薛宝钗与林黛玉。她俩的出身与学识教养基本类似,都有沉鱼落雁之貌,都有出口成章之才。这样的两个人物形象,按理说很难区分。然而在《红楼梦》中,显然她俩就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对立形象。曹雪芹通过对她们的言谈举止、行为动作、思想风格的刻画,表现了这两个形象内在的迥异。这种迥异在宝钗与黛玉对宝玉的爱情上体现的尤为明显。黛玉对于宝玉,就是一片纯真的爱情,她通过“题帕诗”向宝玉倾吐爱情,含蓄而明心。而宝钗,却就是因宝玉就是贾府的宠儿而爱上宝玉,这种爱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为了未来的地位,她的爱谨慎而谋世。再者,在处世为人方面,黛玉高洁,自尊,从不轻易迎合世俗,无论就是对至高无上的贾母,还就是对管家少妇王熙凤。而宝钗,她拥有大家闺秀的气质与背后厚实的家庭财富,凭借她的乖巧伶俐讨得了贾母的欢心。一个天真敏锐,一个沽名钓誉,这就就是钗黛之别。 作者通一系列相同事件中钗黛的不同言行,塑造了她俩迥异的性格特点,使得小说中的这两个人物特点鲜明突出。这样的例子还有一大批,如迎春与探春,尤氏姊妹等。小说中,作者以特殊复杂的对比手法,同中求异,重复中求不重复,塑造了一大批外部相似却实质迥异的人物形象,达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另外,在人物塑造中,曹雪芹没有采用中国古典小说惯用的人物主导性格的手法,她对于人物形象的表现,并不就是从个人好恶出发,随意将某个人写成好人,

《红楼梦》全部诗词

《红楼梦》全部诗词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作者题绝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青埂峰偈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嘲顽石诗 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亲就臭皮囊。 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 癞头僧疯话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癞头和尚弄玉 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却因锻炼通灵后,便向人间觅是非。 可叹你今日这番经历:粉渍脂痕污宝光,绮栊昼夜困鸳鸯。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 中秋对月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中秋对月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好了歌解注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 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 西江月二词批宝玉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警幻仙子赋 方离柳坞,乍出花房。但行处,鸟惊庭树,将到时,影度回廊。 仙袂乍飘兮,闻麝兰之馥郁,荷衣欲动兮,听环佩之铿锵。靥笑春桃兮,云堆翠髻,唇绽樱颗兮,榴齿含香。 纤腰之楚楚兮,回风舞雪,珠翠之辉辉兮,满额鹅黄。出没花间兮,宜嗔宜喜,徘徊池上兮,若飞若扬。 蛾眉颦笑兮,将言而未语,莲步乍移兮,待止而欲行。羡彼之良质兮,冰清玉润,羡彼之华服兮,闪灼文章。 爱彼之貌容兮,香培玉琢,美彼之态度兮,凤翥龙翔。其素若何,春梅绽雪。其洁若何,秋菊被霜。 其静若何,松生空谷。其艳若何,霞映澄塘。其文若何,龙游曲沼。其神若何,

_红楼梦_诗词曲赋两种英译文的对比和赏折

《红楼梦》诗词曲赋两种 英译文的对比和赏折 朱 晓 茜 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是我国清代伟大文学家曹雪芹的传世之作,曹雪芹把复杂的生活现象成功地描绘下来,组成了一幅广阔的时代画卷。《红楼梦》问世二百多年来,在我国广为流传,在世界文坛上也颇受瞩目。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已有十四种文字的53种不同译文在世界各地发行。仅英文就有两种全译本,一种是英国大卫?霍克思(译前八十回)和其婿明菲尔德(译后四十回)的T he Story of the Stone;另一种是我国杨宪益及夫人戴乃迭合译的A Dream of Red M ansions。 霍克思在译《红楼梦》之前曾译有屈原、杜甫等人的作品。他的中文修养相当好,不但能用中文写文章,而且还能写中国旧体诗。为了潜心翻译《红楼梦》,他辞去了牛津大学讲座教授的职务,并且仔细研读过许多红学专家如俞平伯、吴世昌和赵冈等的著述。 杨宪益夫妇是我们所熟悉的老翻译家,他们学贯中西,几十年如一日,密切合作,辛勤劳动。除《红楼梦》外,还翻译过《阿Q正传》、《老残游记》等著作,共有上千万字的译著。 因此,霍克思、杨宪益这两个译坛高手的《红楼梦》英译本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兴趣和重视,并且受到一致称赞。他们的译文好在哪里?有哪些不足?本文拟从两位译者对《红楼梦》

红楼梦学刊?一九九七年第三辑 经验与教训,供翻译工作者参考。 《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是小说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他小说也有把诗词组织在故事情节中的,比如小说中某人物所写的与某事件有关的诗等等,但在多数情况下,则是可有可无的闲文。这些无关紧要的附加文字,删去后并不影响内容的表达,有时倒反而使小说文字更加紧凑、干净。有些夹入小说的诗词曲赋,虽然在形容人物、景象、事件和渲染环境气氛上也有一定的作用,但总不如正文重要,有些读者不耐烦看,碰到就跳过去,似乎也没有多大影响。《红楼梦》则不然。它的绝大多数诗词曲赋都是融合在小说的故事情节中的。如果略去不看,常常不能把前后文意弄明白,或者等于没有看到那部分的情节。以《十二钗图册判词》为例,判词中作者预先隐写了小说人物的未来命运,暗中预示了一些故事情节并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物的态度。如果我们跳过去不看,那么我们顶多知道宝玉做了一个荒唐的梦,甚至自己亦如置身梦中。《红楼梦》判词的这一特点,要求译者将原文的信息准确无误地传达给译文读者。我们来看霍克思和杨宪益的翻译。 例一 副册判词之一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第五回) 霍译:Seldom the moo n shines in a cloudless sky, And days o f brig htness all too soon pass by. A no ble and aspir ing mind, In a base-born frame confined, Your charm and w it did only hatred gain, And in the end you w ere by slanders slai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