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女性主义和女性意识在电影中的表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313270411.html,

浅析女性主义和女性意识在电影中的表现

作者:苏小英

来源:《大东方》2018年第01期

摘要:中外影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在传统的中国电影和-好莱坞经典电影中均处于一种缺席的状态,女性被电影中的男性凝视,被观众凝视,也被摄像机后面的摄影师凝视,在“三重凝视”下的k,}生形象成为了电影这一白日梦艺术形式中的欲望符号和男性的欲望对象。自大众文化与女性主义兴盛之后,女性逐渐摆脱“被看”的客体位置,逐渐在荧幕中建立自己的主体位置。虽然这一过程曲折而缓慢,但当代电影女性的性别主体正在逐步建立,虽然这一过程可能很漫长。

关键词:女性主义;女性意识;电影

女性主义也叫女权主义,女权主义是女性主义的初级阶段用语,二者并无本质区别,都是以结束性别主义,提倡男女平等为主要目的。美国女权主义学者肖沃尔特在《荒原中的女权主义批评》中提出“女权主义”的重要范畴。“女权主义”本身也指20世纪60年代兴盛于欧美的一种文化思潮,在六七十年代以来后结构主义的宏大背景中展开。

一、缺失的女性与沉默的个体

1.缺席的女性立场

自20世纪30年代好莱坞掀起了美国电影的第一个高潮期开始,女性的性别立场在电影中长期处于沉默和缺席状态。劳拉.穆尔维的以经典好莱坞商业电影为切入,揭示出了所有的电

影叙事结构当中都存在着一个性别潜规则。潜规则之一是:好莱坞电影中先在地存在着一种先在的看与被看的关系,男人看,女人被看;行动着的男人是主体,作为奇观的女人是客体。正如著名电影学者戴锦华说:“女主人公的形象诱发着人们的欲望也指称着人们的欲望,‘她’只是欲望的能指、欲望的客体。”而深受好莱坞电影叙事的影响并且自身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传统,使得中国传统电影中对于女性的在场表达的失声比好莱坞更甚。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电影、之后的国防电影、17年间的红色经典电影,这些时期的电影无一例外体现着两大特征:

一是现实主义题材,二是女性是意识形态表达的符号。中国“十七年”电影在其性别立场上,仍然是一套男权话语的言说机制,与旧意识形态形成某种同构关系,带着“把想象当真”的神语陛质。

2.女性主体的艰难求索

而之后的时期电影,第五代导演虽然带着一种“反思”和“批判”的精神在拍摄电影,但其中的众多女性形象仍然摆脱不了传统带来的束缚和枷锁。学者张筱南表示,影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在其中所呈现出的缺席、沉默、边缘的地位一而再、再而三地表明女性是缺席者,非独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