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金元时期的道教宋真宗赵桓崇奉道

宋辽金元时期的道教宋真宗赵桓崇奉道
宋辽金元时期的道教宋真宗赵桓崇奉道

宋辽金元时期的道教宋真宗赵桓崇奉道

经过五代十国短暂的动乱和分裂,北宋王朝建立后,国家又重新归于统一。北宋历代帝王承袭唐朝道儒释兼容和对道教崇奉扶植政策,其中真宗、徽宗尤以崇道著称。宋真宗赵桓崇奉道

经过五代十国短暂的动乱和分裂,北宋王朝建立后,国家又重新归于统一。北宋历代帝王承袭唐朝道儒释兼容和对道教崇奉扶植政策,其中真宗、徽宗尤以崇道著称。

宋真宗赵桓崇奉道教,除了效法太祖、太宗召见道士、营建宫观外,又有一些新的方面。如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宋真宗称赵氏始祖“九天司命保生天尊”赵玄郎下降于延恩殿。于是,加封为“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次年(1013年),虔诚加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并行幸亳州太清宫,谒拜老子神像。宋真宗还制定了一些节日,以三月三日“天书”初降日,为天庆节;以六月六日“天书”降于泰山,为天贶节;以四月一日“天书”降于皇宫,为天祯节;以七月一日圣祖初降,为先天节;以十月二十日圣祖降延恩殿,为降圣节。真宗在位期间,还大量兴建道观,召见著名道士,命王钦若、张君房等编辑《道藏》。大中祥符(1008—1016年)初,真宗曾命王钦若总领修校道经,共4359卷,并撰成篇目进上,真宗赐名《宝文统录》,并亲自为之作序。天禧三年(1019年),真宗又命王钦若再次校理道经,与张君房一起,修成《大宋天宫宝藏》,共4565卷。张君房又据以辑成《云笈七签》122卷,进呈皇上御览。《宝文统录》和《大宋天宫宝藏》奠定了后世编修《道藏》的基本格式,对道教教理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宋徽宗对道教的崇信更甚:

1、政和七年(1117年)二月,称天神青华帝君下降宣和殿,又夜梦老君谕曰:“汝以宿命,当兴吾教。”四月,徽宗授意道录院册封他为“教主道君皇帝”,从而把道教变成了国教。

2、崇宁元年(1107年)建长生宫于京都。政和三年(1113年)建玉清和阳宫(旋改名玉清神霄宫),后又建葆真观、上清宝箓宫等。政和七年(1117年)下令将全国的天宁观都改名神霄玉清万寿。宣和元年(1119年)京师神霄宫告成,徽宗又亲自撰《神霄玉清万寿宫记》,赐天下勒石。

3、上玉皇大帝尊号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仁体道昊天玉皇上帝”,上地祗为“承天效法厚德含光大后土皇帝祗”。封庄子为“微妙玄通真君”,列子为“致虚观妙真君”,配享“混元皇帝”老子。其他诸神,并有封号。

4、政和四年(1114年)初置道阶。重和元年(1118年),置道官二十六等、道阶八等;始立道学制度,学道之人,可入州县道学教养,每年试经拔举,分若干品级;令太学和辟雍置《内经》、《道德经》、《庄子》、《列子》博士各二员,不久又于诸州添置道学博士。宣和三年(1121年),令三京置女道录、副道录各一员。

5、重和元年(1118年),用蔡京言,集古今道教事为纪、志,汉至五代为《道史》,本朝为《道典》。徽宗自崇宁年间(1102—1106年)即始谕天下搜求道书,至政和三年(1113年)十二月,又召天下访求道教仙经,编成《万寿道藏》,共5481卷,并送福州闽县刻板。

北宋时期,茅山派仍然活跃,二十五代宗师刘混康自神宗时即出入宫中,后徽宗又为其造天宁万寿观,并赐号葆真观妙先生。天师道经过近百年的沉寂,渐次兴起,如龙虎山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崇宁三年(1104年)应召赴阙,颇受徽宗礼遇。明年五月,赐号虚靖先生,其父兄辈亦皆赐爵。符箓道教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并占主导地位。神霄雷法开始流行。

经过隋唐五代的酝酿、积聚,北宋时期内丹学术广泛传播开来。宋初的陈抟和神宗时的

张伯端等著名的道士,对道教内丹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陈抟是五代末北宋初著名道士,修道于华山,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一生致力于养生之道,著有《无极图》(刻于华山石壁)和《先天图》,还著有论述道教修炼的《指玄篇》(81章)等。陈抟关于内丹修炼的五个阶段(即得窍、炼己、和合、得药、脱胎还虚)和四阶段工夫(即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系统总结,对后来南北二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陈抟之后,在北宋期间,对道教的炼养及理论方面有承前启后作用的便是张伯端。

张伯端(984—1082年),字平叔,号紫阳山人,是北宋时期内丹学说的集大成者,著有《悟真篇》、《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金丹四百字》等内丹著作。其代表作《悟真篇》对丹道理论及方法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张伯端认为道、儒、释三教虽分三,道乃归一。他主张金丹为修仙之至道,并强调先“命”而后“性”。《悟真篇》说:“学仙须是学天仙,惟有金丹最的端”,并认为“不识真铅正祖宗,万般作用枉施功”。排斥与金丹不同的修炼方术。《悟真篇》与《周易参同契》齐名,被道教推为内丹术之正宗。北宋后,道教之主内丹者,莫不祖述《悟真篇》。在其内丹学说影响下,至四传弟子白玉蟾(1194—?年)时,形成了所谓“金丹派南宗”(相对于全真道北宗)。

金丹派南宗又称紫阳派,创始人白玉蟾,本名葛长庚,字如晦,号海琼子、琼山道人、五夷散人,生于海南琼州。幼举童子科。后于武夷山中师是陈楠,学内丹及雷法,并随之云游各地。陈楠羽化后,乃披发佯狂,浪迹江湖。嘉定十年(1217年)收彭耜、留元长为弟子,建立靖治,开始传教活动。第二年,游西山玉隆万寿宫,适逢建醮,都宫门请白玉蟾“为国升座”。又于九宫山瑞庆宫主国醮,颇得名声。著有《上清集》、《玉隆集》、《五夷集》等。白玉蟾以北宋张伯端为本派始祖,继承了张伯端的内丹理论,主张性命双修,先命后性,并把理学的“正心诚意”和佛教禅宗的“明心见性”学说纳入道教的修炼方法中。又“参学大洞法箓,奉行诸家大法”,把神霄雷法与内丹理论结合起来,提出内炼成丹、外用成法的思想,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内丹理论。张伯端的思想对后世道教影响很大,被奉为道教内丹派南宗开山祖师,尊称“紫阳真人”。

宋室南渡以后,形成了南宋与金、元南北对峙的局面。当时道教内部宗派纷起,在金元之际,北方先后出现了太一道、真大道、全真道等道派。

太一道为卫州(今河南汲县)人萧抱珍(?—1166年)于金初创立。该派重符箓斋醮,规定道士必须出家,七传以后逐渐与正一道相融合。

太一道创立于金熙宗天眷年间(1138—1140年)。始祖为萧抱珍,他以“元气浑沦、太极剖判、至理统一”为教旨,概称其数为“太一教”。始祖萧抱珍,卫州人。他声称曾得仙人所赐秘箓,擅长祈祷诃禁法术,在乡间郡里常以符箓、符水为百姓治病;用祈祷咒语驱除蝗灾、求雨,利用这些济世利民的手段,得到河北地区民众的尊崇。他以传授“太一三元法箓”为名,在河南济县建立了第一个庵堂,信奉者日众,从此创立了太一教。金熙宗皇统八年(1148年)被召至京,为皇室治病,受到礼遇,赐改庵堂为“太一万寿观”,太一道从此显赫。金大定二年(1162年)诏准入粟购买度牒,道士所居之处,没有名额者,也可以输买,因此萧抱珍又建太清、迎祥两观,广招信徒入教。太一教借皇家的宠遇,得以在北方地区迅速发展,使太一教初具规模。萧抱珍卒于大定六年(1166年),赐号“太一一悟传教真人”。太一教以“元气混沦,太极剖判,至理统一”为教门宗旨,以“笃人伦,翊世教”为教门法则,是儒、道思想结合的体系。以老子“弱者道之用”为处世原则,以崇尚符箓为行世手段。信奉者需出家,尊守教门戒律;居住宫观始称庵,后改称宫,墓称塔。接受法嗣者必须先受秘箓法物,改姓始祖“萧”姓,这是所有道教派别中仅有的一派。

太一道与当时兴盛起来的真大道教、全真教一样是以拯救民众和社会为目标的重视实践性的三教合一的道派。

真大道亦创立于金初,创始人为沧州乐陵人刘德仁(1120—1180年),号无忧子。自幼喜读诗书。靖康之乱后,迁居盐山。由于身历北方社会的战乱,颇受流离之苦,因而产生了强烈的愤世嫉俗的思想。同时又受儒家、佛教的影响,把挣脱苦海的希望寄托在宗教信仰上,于是他自称遇一白发老翁(暗示老子),授以《道德经要言》,以此言论为救世大道的理论基础,对己可以修身,对人可以化度,在河北一带民众中广为流传。信徒渐渐增多后,便创立了大道教。刘德仁立教规九条:

(1)视物犹己,勿萌戕害凶嗔之心;

(2)忠于君,孝于亲,诚于人,辞无绮语,口无恶声;

(3)除邪淫,守清静;

(4)远势力,安贱贫,力耕而食,量入为用;

(5)毋事博奕,毋习盗窃;

(6)毋饮酒茹荤,衣食取足,毋为骄盈;

(7)虚心而弱志,和光而同尘;

(8)毋恃强梁,谦尊而光;

(9)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大道教居处始称庵,后为宫观,墓称塔,与太一教同。大道教发展到第四祖毛希琮时改大道教为“真大道”,以区别以前之大道教。该派的特点是以清心寡欲、谦卑自守、力作而食为教旨,以无为保正性命,以无相驱役鬼神为教行。信教者须出家,遵守教戒。真大道教流行于河北燕京地区,所建宫观甚多,如大都之天宝宫、玉虚宫;平谷之迎祥宫;房山之隆阳宫等,但现存无几。该派以《道德经》为教旨,不尚炼丹飞仙之事,而颇重默祷召劾为人治病,主张出家苦行。元以后,逐渐衰落并消失,或已合并于全真道。

全真道,是金代兴起于北方三大新道派中最大的和最重要的派别,因始祖自题所居庵为全真堂而得名。该派创建于金大定(1161—1189年)年间,创立者王喆,生于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陕西咸阳大魏村人。原名中孚,字允卿,后改名世雄,字威德。入道后始改名为喆,字知明。因仰慕陶渊明之高风亮节,取号为重阳子。早年为儒生,兼习射骑。道书载,金正隆四年(1159年)曾于甘河遇仙人密付口诀,饮噀神水,自是断绝俗念,悟道出家。于终南山筑墓穴名曰“活死人墓”,开始修道。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云游至山东宁海,遇马钰(道号丹阳子)、孙不二(号清静散人)拜以为师,从此宣扬全真之道。后又收谭处端(号长真子)、刘处玄(号长生子)、丘处机(号长春子)、王处一(号玉阳子)、郝大通(号广宁子)为弟子,并在文登、莱州、登州等地建立三教七宝会、三教三光会、三教玉华会、三教金莲会、三教平等会。大定九年(1169年),与弟子马玉阳、谭长真、刘长生、丘长春西归,羽化于道中,葬于终南山刘蒋村,从此全真道尊为祖庭,金章宗赐庵名灵虚观,后元太宗加封为重阳万寿宫。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封王重阳为全真开化真君;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加封为重阳全真开化辅极帝君。王重阳著有传道诗千余首,编于《重阳全真集》内,又有《重阳教化集》、《重阳立教十五论》、《重阳分梨十化集》等。

该派主张三教合一,在修行方法上注重内丹修炼,不尚符箓与黄白之术,规定道士必须出家住宫观,不蓄妻子,持斋茹素,并制定了严格的清规戒律。全真教由一个有民族意识的宗教而兴起,援儒摄佛,吸收二教思想,形成以道家思想为核心的三教合一的新道教派别。为了广招信徒,把《道德经》、《般若心经》、《孝经》列为信徒必读经典,教人“孝谨纯一”,“正心诚意,少思寡欲”。注重在下层民众中传教,广为结纳中层士大夫阶级,谋求上层达官贵族、皇家宗室的支持,因此教派基础深厚,思想意识渗透到各个阶层,影响深远。

全真道的创始人王重阳传有七徒,是为“全真七子”,他们都对北方全真道的传播合发展作过重大贡献。其中以丘处机最为突出。丘处机(1148—1227年),字通密,号长春子,山东登州栖霞人。19岁出家入道,次年于山东宁海全真堂拜王重阳为师。当丘处机嗣教时,

正值金元之际。金兴定三年(1219年),宋宁宗谴使召请,不应。元太祖闻其名,自乃蛮(今蒙古境内)谴臣持诏召请,丘处机以71岁高龄率十八弟子,从莱州出发,跋涉万里,历尽艰辛,历时两年多到达西域大雪山与成吉思汗相会。“太祖时方西征,日事攻战,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问长生久视之道,则告以清心寡欲为要”(见《元史·丘处机传》)。太祖深契其言,礼遇甚隆,尊为神仙,命他掌管天下道教事,又受赐金虎符,许他便宜从事,并赦免全真道士的赋税。这就为全真道的鼎盛奠定了基础。丘处机于1224年返大都(今北京),住长春宫(今北京白云观),此处成为全真道的活动中心。丘处机在此演教,立龙门之宗。在他的努力下,全真道的宫观数量和道教徒人数都迅速扩充,全真道进入鼎盛时期。丘长春著作有《大丹直指》、《摄生消息论》、《潘溪集》等。

全真教之所以比太一教、大道教兴盛、流传长久,除了受到统治阶级的青睐外,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徒能恪守戒律,遵守规劝,注意自我的身心修养,得到民众的尊崇。全真教徒注重教史的修撰,第一部著作是真常真人李志常的《长春真人西游记》,其次是全真子宋披云继凿龙山道教石窟,重刊《金藏》于平阳。秦志安撰《金莲正宗记》,前收钟、吕,后述七真,是一部全真早期的教史。其后他在修撰,《金莲正宗记》、《烟霞录》、《绎仙》、《婺仙》等有关全真教史料,保存了有价值的资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道谦,以儒士入道,终身未尝废书。历任重阳宫主事,京兆道门提占,陕西五路西蜀四川道教提点。除自著《筠溪集》外,还著有《终南祖庭仙真内传》三卷、《七真年谱》一卷、《终南山记》三十卷、《甘水仙源录》六卷,使全真教史大备,历来为道教史家所重视。

自从全真道兴起以后,道教便出现了“北宗”与“南宗”的分立。南宗即北宋张伯端所传一派,主要活动于南宋时期。至元代中后期,在与南北二派均有师承关系的陈致虚(1289—?年)的努力下,紫阳一派亦归于全真,被称为“南宗”,王重阳一派,被称为“北宗”。

与北方三大道派兴起的同时,在南方除旧有的龙虎天师、茅山上清、阁皂灵宝等三山符箓诸派之外,这时自称独得异传而别立宗派者甚多,主要有从天师道衍化而来的神霄派,由上清派衍化而来的清微派,由灵宝派分化而来的东华派和净明道。

神霄派以传习“神霄雷法”而得名,假托其道法出自元始天王之子神霄玉清真王。实际上该派创始人是北宋末江西南丰道士王文卿(1093—1153年)。他曾被宋徽宗召见,拜为太素大夫,凝神殿校籍,不久又拜金门羽客,升凝神殿侍宸,赐号“冲虚通妙先生”。王文卿退居乡里后弟子甚多,得其传者依次有新城高子羽、临江徐次举、金溪聂天锡等人。其后得其传而最显著者则为临川谭悟真,据说“人不敢称其名,但谓之谭五雷”。北宋时在朝的名道士也多习神霄雷法,如林灵素、张继先、刘混康、徐守信、萨守坚、万宗师等。宋元间传神霄雷法的还有莫月鼎。神霄雷法还影响宋元间其它道派。例如张伯端所创金丹派南宗,从四祖陈楠开始兼传神霄雷法,陈楠之徒白玉蟾撰有雷法著作多种。

清微派以传习“清微雷法”而得名,假托其法出自清微天元始天尊。据《清微仙谱》称,该派创始人为广西永州人祖舒,南宋理宗时传至九代南毕道。实际上清微派是从南毕道、黄舜申师徒传授清微雷法开始兴盛起来的。南毕道,(1196——?)四川眉山人,宋理宗时任广西宪司。其幕僚黄某之子黄舜申得疾,南毕道治愈之,并悉以清微雷法受黄舜申。黄舜申(1224——?)遂成为清微派第十代祖师。宝佑中(1253——1258年),黄曾出任检阅,以擅雷法闻名京师。宋理宗召见,赐号“雷囦真人”。元世祖至元丙戌(1286年),黄又应诏赴阙,未几乞还乡里,隐于紫霞湖沧州之上。元室赐号为“雷渊广福普化真人”。黄舜申是清微道法的集大成者,门徒颇多。清微派的道法书现存主要有《清微斋法》、《清微元降大法》、《清微神烈秘法》等,另外《道法会元》中也保存有不少清微雷法著作。

净明道是南宋初年,西山道士何真公创立,是由灵宝派演化出来的一个分支。它尊奉

许逊为祖师,称其法箓出于许逊之传。何真公所创之净明道,除传行一种称为“净明法”的符箓外,还重心性和内丹的修炼,特别是在其教义中力主以忠孝为本。何真公后嗣无人,其所创的教派后来被玉真子刘玉新建的净明道延续下来。刘玉(1257——1308年),字颐真,号玉真子。原籍鄱阳石门(今属江西),后迁至南昌建康。弱冠而孤,志存方外。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刘玉声称净明法师胡惠下降,告之“净明大教将兴,当出八百弟子,汝为之师”,并说元贞二年(1296年)腊月,许真君当降其家。于是,许多信徒投奔在刘玉门下。此后,刘玉便在西山一带开展传教活动,并陆续建立了一些坛、靖等宗教活动据点,使湮没百年的净明道再次兴盛起来。刘玉新建的净明道实际上是何真公净明道的延续何发展。刘玉羽化前以教事传付弟子黄元吉。黄元吉(1270——1324年),字希文,人称中黄先生,豫章丰城(今属江西)人。年十二,入西山玉隆万寿宫为道士。后从刘玉,得旌阳许真君忠孝之教。为人刚介,治众甚严。晚年以其教游说京师。泰定元年(1324年)十二月,羽化于京中崇真万寿宫。其弟子著名的有陈天和、徐慧、刘真传、熊玄晖、刘思复、黄通理等。继黄元吉掌教的净明宗师为徐慧(1291——1350年),一名徐异,号丹扃道人。他编辑净明道诸位祖师传记、神降法语及刘玉、黄元吉语录,著成《净明忠孝全书》六卷。徐慧之后,净明道传承法嗣不明。元以后一说合并于正一道,一说归于全真道。

东华派是从灵宝派分化出来的一个新道派,创始人是南宋初的宁全真。宁全真(1101——1181年),字本立,开封人。曾从田思真和仙人任子光受教,得东华、灵宝二派之传,遂将二系教法合而为一。从此道业大进,以斋醮祈祷之术行化南方。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金国南侵,高宗特旨召全真入殿廷,命奏章于天地,祈求国家平安。事毕,赐号“清微高士”,封“赞化先生”。以后国家每有斋醮之事,常命全真主典。晚年居浙江何淳真家,讲授道法,所传弟子甚多。宁全真所创的东华派,在上清、灵宝派传统的存思神真的基础上,吸收了内丹丹法,重视行法者个人的内炼工夫,把静坐修炼视为彻视通神、斋醮炼度之本。东华派传至元代林灵真时,又进入了一个兴盛时期。林灵真(1239——1302年),原名伟夫,字君昭,温州人。累举不第,乃弃儒从道,舍宅为观。从林虚一、薛熙真学东华道法。三十八代天师命其为温州路玄学讲师,不久升任本州道录。主持温州天清观,受教弟子百余人,龙虎山天师道弟子董处谦和后任玄教大宗师的吴全节,皆曾受其学。

在元统一全国之后,天师道在北方得到迅速传播,全真道在南方有较大发展。其他力量较为薄弱的各道派则逐渐与天师道或全真道相融合,符箓各派(如茅山宗、阁皂宗等)融入天师道(龙虎宗)之后,统称为正一道,从而形成正一和全真两大道派。经元、明、清各代,流传至今。

宗元之际,正一道与元朝皇室关系密切,因而在元代颇受尊崇,愈加兴盛。据说早在灭南宗之先,元世祖便于1259年派密使潜入龙虎山,访问35代天师张可大,向他不问统一天下之事。张可大回答说:“后二十年天下当混一。”南宗灭亡后,忽必烈乃于至元十三(1276)召见张可大之子,第36代天师张宗演,赐以玉芙蓉冠,组金无缝服,命他主领江南诸路道教,赐给银印。次年又封张为真人,命于长春宫主持周天大醮。从此之后,元朝历代师嗣位,皆沿例赐为真人,袭掌三山符箓及江南诸路道教,有权荐举任免江南各地的道录与宫观提点,奏请新建宫观名额及度牒,并可“自出牒度人为道士”。元代天师中最荣耀者为第38代天师张与材,他因劾治潮患有功,于成宗大德八年(1304)被封为“正一教主”,武宗即位后又授金紫光禄大夫,封留国公,赐给金印,秩视一品。第39代天师张嗣成,于泰定二年(1325)被封为“翊元崇德正一教主”并授集贤院知事,掌管天下道教事务。

元代正一道士中还出现了荣耀超过天师的张留孙、吴全节师徒。张留孙(1248——1321)原是张宗演弟子,至元十三年随师入朝,对答称旨,遂留侍阙下。元祖常向他询问修身治国之道,又曾为皇太子、皇后请祷治病有验,因而得到宠信,被封为上卿,赐给宝剑,并敕命

两京各建崇真宫,让张留孙居之以掌祀事。至元二十五年(1278),又加封他为“玄教宗师、道教都提点、管领江北淮西荆襄道教事”,佩银印。此后元世祖对张“宠遇日隆,比于亲臣”。或命其出祠名山大川,或奉旨去江南访求遗贤,又受命为武宗、仁宗取名,参与任命宰相的决策等等。后来元成宗、武宗、仁宗等朝,对张的宠信亦始终不衰,“朝廷有大谋议,必见咨问”。他被加封的头衔愈来愈显耀,官阶也从三品进至一品。元成宗时被封为“玄教大宗师同知事集贤院道教事”,追赠三代魏国公。元武宗加封“大真人知集贤院大学士”。仁宗又加封为:“开府仪同三司、特进上卿、辅成赞化保运玄教大宗师、志道弘教冲玄仁靖大真人、知集贤院事、领诸路道教事。”其封号长达43字,可谓显赫无比。至治元年张留孙去世,又被元英宗封赠“真君”之号。其门下高徒有75人,其中封真人并分掌各地道教提点者7人,另有9人被命为宫观提点。

张留孙大弟子吴全节(1240——1321),出身儒门,随其师至大都。大德十一年(1370)被授为“玄教嗣师”。至治三年(1322)继承师位,出任玄教大宗师,赐真号,总摄江淮荆襄等处道教。他掌教25年,好与儒士结交。曾于至顺二年(1331)进陆九渊《语录》于朝,使陆氏心学为元室所重视,又曾荐举吴洽澄、阎复等儒臣。他去世后,夏文泳、张德隆、于有兴等人相继出掌玄教宗师。直至元朝灭亡后,明太祖只承认张天师后嗣,而不承认玄教宗师,张留孙的玄教法嗣遂告终结。

正一道不出家,多从事符箓斋醮,祈福禳灾;全真道主张“全神炼气,出家修真”,建立了传戒和丛林制度

曾宪义《中国法制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八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法律制度【圣才出品】

第八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法律制度 8.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两宋的法律思想 宋代主要立法及法律形式 行政法律规范 宋代法律制度 宋代法律内容的主要发展变化 刑事法律规范 民事经济法律规范 宋代司法制度 辽金两代立法概况及法制特点 辽代的立法概况及特点 金代的立法概况及特点 元代法制沿革及特点 元代法律制度 元代法律的主要内容特点 元代的司法制度 【重点难点归纳】 一、宋代法律制度 1.两宋的法律思想 (1)两宋的法律思想的主要来源 宋学中居首的是理学,其思想的主要来源大致出于三方面: 宋辽 金元时期的法 律制度

①汉学以前原始儒学经典,主要是《易》、《春秋》、《周礼》; ②佛学,主要是华严宗和禅宗; ③道教,主要是太极和阴阳学说。 上述思想内容遂成为两宋法律思想的主要渊源,在立法司法中有着不同程度的反映。 (2)两宋的法律思想的发展 从整个两宋的法制变化来看,其法律思想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①北宋初至仁宗朝末年 这一时期立法基本指导思想在于强化中央集权,重在刑事和行政立法。不仅在行政上以文官知州县事,在司法上强调武人不得干预,同时注重法律的修订和司法体制、诉讼程序的设置,以达到强化集权中央的目的。此外,北宋前期对官吏犯罪惩治较重。 ②神宗熙丰变法以后到北宋末年 这一时期在政治上经历了“庆历新政”和“元佑党争”,以王安石为首进行的“熙丰变法”对宋初以来法制影响颇大。其立法思想由以法律强化中央集权,变为以法律来适应封建商品经济的畸形发展。 ③南渡后至宋亡于元 这一时期立法思想主要受程朱理学和“永嘉”功利学派的影响,在当时的司法中,表现为对一般犯罪刑罚有所宽缓,注重狱事和清理民诉,以此缓和内外矛盾。随着商品经济畸形发展,以大量敕例、指挥变通旧律,在有关婚姻、财产继承等方面的律法中尤其如此。债法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2.宋代主要立法及法律形式 (1)《宋刑统》的编纂及其特点 ①《宋刑统》的编纂

第八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法律制度

第八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法律制度 第一节宋朝法律制度 学习重点: 1、两宋的法律思想; 2、宋代主要立法和法律形式; 3、宋代法律内容的发展变化; 4、宋代的司法制度。 一、两宋的法律思想 (一)第一个时期,立法基本指导思想在于强化中央集权; (二)第二个时期,以法律来适应封建商品经济的畸形发展; (三)第三个时期,立法思想主要受程朱理学和“永嘉”功利学派的影响。 二、宋代主要立法和法律形式 (一)《宋刑统》的编撰及其特点 《宋刑统》(《宋建隆重详定刑统》) ——宋朝初年制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法典。 .《宋刑统》在体例上对唐律的变化之处有三: 1、以刑律为主,律敕合编 2、篇下设门 《宋刑统》12篇的每篇中,将调整同类社会关系的条文汇编为一门,分为213门。其中“一部律内余条准此条”门是较特殊的一个门,它就某些概念进行界定,适用于其他律条中出现在的同一概念,此即“余条准此”。共有44条,如“‘亲属’,谓丝麻以上及大功以上婚姻之家”,并注明“余条亲属,准此。”即整部律典其余条中所出现的“亲属”都适用这个定义。 3、立“起请”条 《宋刑统》中还有一些条文之后附有以“臣等参详”或“臣等议曰”开头的文字,称为“起请”条。它们是窦仪等《宋刑统》的编修者对某些律、律疏或“准”条的补充,作为参照,也具有法律效力。 《宋刑统》在内容上对唐律的变化之处 1、删除《唐律疏议》每篇篇首的篇名沿革史。 2、增设“折杖法”的规定,即以杖刑代替流、徒、杖、笞之刑,以体现恤刑原则。 3、对官吏犯赃罪的处罚比《唐律疏议》明显减轻,对盗罪的处罚加重。 4、增加民事、商事方面的立法。 (二)编敕 敕是皇帝在特定时间针对特定的人或事临时发布的诏旨,称为“散敕”,在宋代又称为“宣敕”。它不具有普遍性,要上升为一般的法律形式,还须经过特定的编修程序,即“编敕”。 编敕是宋朝最重要、最经常的立法活动 编敕的地位高于《宋刑统》,但《宋刑统》并未被完全废弃,“诸敕令无例者从律,律无例

宋真宗.赵恒《励学篇劝学诗》

宋真宗.赵恒《励学篇劝学诗》 《励学篇/劝学诗》原文翻译及赏析宋真宗赵恒《励学篇/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宋真宗赵恒《励学篇/劝学诗》原文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宋真宗赵恒《励学篇/劝学诗》翻译1、颜如玉:指美女如玉。2、五经:古代读书人必学、科举考试必考的《诗经》、《尚书》、《礼记》、《乐记》、《春秋》。3、窗前:古代读书以背诵为主,须面向墙壁独立背诵。窗前等于墙前。此诗的意思是:读书考取功名是当时人生的一条绝佳出路,考取功名后,才能得到财富和美女。“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概括了过去许多读书人读书的目的和追求。其实列举这两者只是一种借代的说法,它们是一朝金榜题名出人头地后最具代表性的收获,这里也就代指出人头地。古代许多读书人读书的目的求的就是一个出人头地。所以人们也就常用这句话鼓励别人或子女读书。字里行间给我们的启示是读书考取功名是当时人生的一条绝佳出路。用现代理念去解释,读书就是接受

教育,教育是社会的一个功能,让学生掌握知识学能,以投身社会,服务人群。宋真宗赵恒《励学篇/劝学诗》赏析《励学篇》是北宋皇帝宋真宗赵恒的作品,是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为北宋第三位帝王宋真宗赵恒的一首诗,本文以诗的形式勉人读书,尽管诗中有过分追求荣华富贵、功名利禄之嫌,但其生动形象的比喻千百年来久传不衰,特选录,以飨读者。用“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来劝勉学子读书上进,这几句诗虽然有着鲜明的功利倾向却在民间广为流传。赏析一:此诗常常被人们拿来鼓励人们读书,以至于说是“不必讲求读书动机,只要爱读书,胜于不读书”。功利名誉能成为读书的极大动力,但这个动力好比“兴奋剂”,对社会发展有利。读书当然不排斥功利性,但是,当动机高尚的时候,功利就在其中,不必再去求金屋美女而自然会得到;当动机邪恶的时候,不如不读书。君子求学读书,目的是“正己”,再有能力则可以去“正人”,这就是“政者,正也”的意思,是中国文化中“政治”的意思。如果自己能做到“正心”、“诚意”了,那么,人生的目标也就不会是追求“金屋美女”了。因为“修身”修好了,那么,就能做到:得到金屋美女不会像范进中举,失去金屋美女也不会像祥林嫂丧子。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因此,君子还要“知命”,也就是说,君子还能知道:有意追求并不一定就能得到,只要觉得想做、能做、该做,那就不

《国史通鉴》宋辽金元篇1——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

后周第二任皇帝世宗柴荣在商量攻打幽州时突发疾病,后不久便病逝,其儿子接任帝位,此时他的儿子年仅七岁。 赵匡胤时为殿前都点检一职,是禁军的统帅。在柴荣去世后的第二年的新年这一天,赵匡胤等人假奏敌情,说:北汉联合契丹出兵大举南下,已经快到黄河了。朝廷便命赵匡胤帅大军北上抵抗,在行至陈桥驿这个地方,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以及谋士赵普便在三军中散步柴荣还在世的传言“点检为天子”,并且说天上出现了两个太阳,暗示着要改朝换代了,而此时的赵匡胤以喝醉为名还在自己房间里装睡,后来,他在听到外面三军出现骚乱声后便出门,此时早已准备好的黄袍便被赵普等人披到了赵匡胤的身上,于是在陈桥驿这个地方的兵变,促成了赵匡胤的黄袍加身。 赵匡胤带着三军进入汴京(今开封),此时城内里应的人也早已得到了消息,大开城门迎赵匡胤,城内的官员见大势已去,便纷纷跪拜在地,高呼万岁,赵匡胤成功称帝,由于赵匡胤担任节度使的封地为宋州,于是国号便为“宋”,宋朝自此成立。 赵匡胤当上皇帝以后,常常晚上睡不着觉,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皇帝位置是怎么得来的,如果那天下面的将领也带着大军叛乱,他就危险了,于是便邀请将当时掌握着兵权的将领们喝酒,这些将领大多都是陈桥兵变的将领。酒喝到酣处,赵匡胤突然放下酒杯说:我这个皇帝也不好当呀,试问谁不想当呀。众将一听皇帝说这句话,酒已经被吓醒了一半了,纷纷放下手中的酒杯。于是赵匡胤又说到:如果哪天你们手下的将士拿刀架在你的脖子上让你谋反当皇帝,你说从也不从?众将士听到这句话,酒完全被吓醒了,他们明白皇帝的意思,便纷纷跪倒在地。赵匡胤继续说:何不舍弃手中的兵权,到藩镇去购买良田房屋,歌儿美女,整日喝酒观舞来颐养天年呢。并且皇室也将与你们联姻,这样一来也是亲家了。众将士纷纷磕头谢恩,这便是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第7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一、宋朝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1.文教政策 宋初的统治者在统一国家之后,对统治策略做了重大改变,由原来的重视“武功”,改为强调“文治”。与统治策略的这一转变相适应,确立了“兴文教,抑武事”的国策。概括地说,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1)重视科举,重用士人 北宋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开始重用文人,充任全国各级政权的官吏,军队也受文官节制。正因为政治上迫切需要文人,于是便利用传统的科举考试,大量取士。 (2)“三次兴学”,广设学校 宋初重视科举考试,却忽视了兴建学校培育人才,因此开始广设学校培育人才。“兴文教”的政策在宋初主要表现为重视科举选拔人才,在此之后,将侧重点放在兴学育才。自庆历四年(1044年)后,宋朝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三次著名的兴学运动。 ①庆历兴学是由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的,兴学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 第一,普遍设立地方学校,诏州县立学; 第二,改革科举考试,规定科举考试先策,次论,次诗赋,罢贴经、墨义; 第三,创建太学,并在太学中推行胡瑗的“苏湖教法”。 ②熙宁兴学是由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和推进的,教育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 第二,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 第三,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科学校; 第四,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 第五,改革科举制度。 ③崇宁兴学是蔡京在宋徽宗崇宁年间主持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 第二,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 第三,新建辟雍,发展太学; 第四,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 第五,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上述三次兴学运动,虽然前两次均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但都不同程度地将宋朝教育事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第三次兴学,对宋朝教育事业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更是超过了前两次。因此,这三次兴学运动是宋朝“兴文教”政策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体现。 (3)尊孔崇儒,提倡佛道 宋朝统治者尊孔崇儒,大力提倡佛、道,其主观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但积极提倡的结果,使儒、佛、道三家在长期而激烈的斗争中,逐渐走上了融合的道路。最后终于孕育出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糅合佛、道思想而成的新的思想体系——理学思想,后经元、明、清统治者的不断提倡,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 2.教育制度 宋朝的教育制度基本上沿袭唐制。宋初由于重视科举取士,虽设官学,而未被重视,自三次兴学运动后,才在中央和地方陆续建立起了完备的官学教育体系。南宋虽偏安江南,但在绍兴、乾道、淳熙年间,官学亦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官学教育制度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中央官学属于国子监管辖的有国子学、太学、辟雍、四门学、广文馆、武学、律学、小学等;属于中央各局管辖的有医学、算学、书学、画学等;直属于中央政府的有资善堂、宗学、诸王宫学、内小学等。地方官学有州学、府学、

宋仁宗宋英宗简介

宋仁宗赵祯简介开创仁宗盛治的千古第一仁君 宋仁宗赵祯(1010年—1063年),中国北宋第四代皇帝(1023年—1063年在位)。初名受益,宋真宗的第六子,生于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1018年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1023年即帝位,时年13岁。1063年驾崩于汴梁皇宫,享年53岁。在位四十一年。在位时候宋朝面临官僚膨胀的局面,冗官冗兵特多,而对外战争却又屡战屡败,虽然西夏已向宋称臣,但边患危机始终未除。后来虽一度推行“庆历新政”,但未克全功。其陵墓为永昭陵。谥号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宋仁宗(1010—1063),即赵祯,真宗子。大中祥符八年(1015)封寿春郡王,天禧二年(1018)封王,立为太子。乾兴元年(1022)即位。 天圣、明道10余年间,由章献太后垂帘听政。他在位期间,宋代科学文化有一定发展,但各种社会矛盾也进一步尖锐,土地兼并日趋严重,皇佑元年(1049)全国军队总数增至140万,达到北宋养兵的高峰。军费开支占财政收入的十之七八。官员数目也超过真宗时约一倍。康定、庆历年间,西夏几次大举进犯,宋军都大败,后与西夏订立和议,每年给西夏大量银、绢、茶。对辽也屈辱求和,增纳岁币。农民起义、兵变、少数民族反抗斗争,一年多于一年。为了解决统治危机,仁宗曾于庆历年间,任用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充执政,企图对吏治作一些整顿,史称庆历新政,但很快就取消了。仁宗懦弱无能,在位虽长达42年,却无所作为。

不过在宋仁宗统治时期,国家安定太平,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仁宗皇帝当政期间,政府正式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官交子”。 仁宗皇帝性情宽厚,不事奢华,还能够约束自己,因此他受到历代历史学家,政治家的称赞,有一次,时值初秋,官员献上蛤蜊。仁宗问从哪里弄来的,臣下答说从远道运来。又问要多少钱,答说共28枚,每枚钱主干。仁宗说:“我常常告诫你们要节省,现在吃几枚蛤蜊就得花费28000钱,我吃不下!”他也就没有吃。 宋英宗赵曙简介空有一番抱负却英年早逝的皇帝

北宋年号干支纪年对照表

北宋年号干支纪年对照表 北宋(公元960-公元1127)皇帝年号公元日期干支日期宋太祖赵匡胤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庚申年宋太祖赵匡胤建隆二年公元961年辛酉年宋太祖赵匡胤,建隆三年公元962年壬戌年宋太祖赵匡胤建隆四年公元963年癸亥年宋太祖赵匡胤乾德元年公元963年癸亥年宋太祖赵匡胤乾德二年公元964年甲子年宋太祖赵匡胤乾德三年公元965年乙丑年宋太祖赵匡胤乾德四年公元966年丙寅年宋太祖赵匡胤乾德五年公元967年丁卯年宋太祖赵匡胤开宝元年公元968年戊辰年宋太祖赵匡胤乾德六年公元968年戊辰年宋太祖赵匡胤开宝二年公元969年己巳年宋太祖赵匡胤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庚午年宋太祖赵匡胤开宝四年公元971年辛未年宋太祖赵匡胤开宝五年公元972年壬申年宋太祖赵匡胤开宝六年公元973年癸酉年宋太祖赵匡胤开宝七年公元974年甲戌年宋太祖赵匡胤开宝八年公元975年乙亥年宋太宗赵炅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丙子年宋太祖赵匡胤开宝九年公元976年丙子年宋太宗赵炅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丁丑年宋太宗赵炅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戊寅年宋太宗赵炅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己卯年宋太宗赵炅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庚辰年宋太宗赵炅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辛巳年宋太宗赵炅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壬

午年宋太宗赵炅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癸未年宋太宗赵炅太平兴国九年公元984年甲申年宋太宗赵炅雍熙元年公元984年甲申年宋太宗赵炅雍熙二年公元985年乙酉年宋太宗赵炅雍熙三年公元986年丙戌年宋太宗赵炅雍熙四年公元987年丁亥年宋太宗赵炅端拱元年公元988年戊子年宋太宗赵炅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己丑年宋太宗赵炅淳化元年公元990年庚寅年宋太宗赵炅淳化二年公元991年辛卯年宋太宗赵炅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壬辰年宋太宗赵炅淳化四年公元993年癸巳年宋太宗赵炅淳化五年公元994年甲午年宋太宗赵炅至道元年公元995年乙未年宋太宗赵炅至道二年公元996年丙申年宋太宗赵炅至道三年公元997年丁酉年宋真宗赵恒咸平元年公元998年戊戌年宋真宗赵恒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己亥年宋真宗赵恒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庚子年宋真宗赵恒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辛丑年宋真宗赵恒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壬寅年宋真宗赵恒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癸卯年宋真宗赵恒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甲辰年宋真宗赵恒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乙巳年宋真宗赵恒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丙午年宋真宗赵恒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丁未年宋真宗赵恒大中详符元年公元1008年戊申年宋真宗赵恒大中详符二年公元1009年己酉年宋真宗赵恒大中详符三年公元1010年庚戌年宋真宗赵恒大中详符四年公元1011年辛亥年宋真宗赵恒大中详符五年公元1012年壬子

[司法类试卷]国际司法考试卷四(宋辽金元时期的法律制度)模拟试卷1.doc

[司法类试卷]国际司法考试卷四(宋辽金元时期的法律制度)模拟试卷 1 一、分析题 1 宋刑统 2 编例 3 条法事类 4 《庆元条法事类》 5 折杖法 6 刺配 7 凌迟 8 客户 9 主户 10 以敕代律 11 翻异别勘制 12 《洗冤集录》 13 《治契丹及诸夷之法》 14 《重熙新定条制》 15 《泰和律义》 16 札撒

17 《大札撒》 18 《至元新格》 19 《大元通制》 20 《元典章》 21 《至正条格》 22 肃政廉访使 23 行御史台 24 警迹人 25 编敕 26 简述宋代的立法思想。 27 简述宋朝刑罚制度。 28 宋代民事法规有哪些发展和变化? 29 简答宋朝商事类法律的主要内容。 30 宋朝职官管理法主要有哪些制度? 31 宋朝中央与地方的司法机关是如何设置的,其分工如何? 32 宋代的刑事证据主要有哪几种?法律对各种证据有何规定? 33 简述辽代的立法概况。 34 简述金朝的立法概况。

35 元代的立法指导思想是什么? 36 简述元代的五刑体制有何变化? 37 简述元代中央司法机构的设置和职掌。 38 简述元代的监察体制。 39 (宋朝)寿州有人杀妻之父母兄弟数口,州司以为不道,缘坐妻子。刑曹驳曰:殴妻之父母,即是义绝,况于谋杀乎?不当复坐其妻。请解释这样判决的理由是什么? 40 (宋朝)待制马宗元少时,父麟殴人,被系守辜。而伤者死,将抵法。宗元推殴时在限外四刻。因诉之郡,得原父死。请结合宋朝的有关法律分析之。 41 (元朝)王拜驴等于贺二地内掘得埋藏之物,拟令得物之人与地主停分。案经中书省批准,并定例:今后若有于官地内掘得埋藏之物,于所得物内一半没官,一半付得物之人。于他人地内得物者,依上于地主停分。若租佃官私田宅者,例同业主。如得古器珍宝奇异之物,随即申官进献,约量给价。如有诈伪隐匿其物,全追没官,更得断罪。请对该案进行分析,并说明中书省如此定例的目的何在。 二、论述题 42 《宋刑统》与前朝法律相比,有哪些发展变化? 43 宋朝在援法而治上有何特色? 44 元代的法律制度是如何体现民族歧视与压迫的?

寇准坚决抗辽的历史典故

寇准坚决抗辽的历史典故 人物简介 寇凖(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县,改大名府成安县。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历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后两度入相,一任枢密使,出为使相。乾兴元年(1022年)数被贬谪,终雷州司户参军。天圣元年 (1023年),病逝于雷州。 皇佑四年(1053年),宋仁宗诏翰林学士孙抃撰神道碑,谥忠愍,复爵莱国公,追赠中书令,仁宗亲篆其首曰旌忠。故后人多称寇忠愍或寇莱公。寇准善诗能文,七绝尤有韵味,有《寇忠愍诗集》三卷传世。与白居易、张仁愿并称渭南三贤。 寇准坚决抗辽 十一世纪初,辽国大举入侵,北宋人心惶惶,有些大臣主张迁都逃跑。这时,一位大臣竭力主张抵抗,并竭力劝说宋真宗御驾亲征。这位大臣就是宰相寇准。 寇准从小聪明好学。十九岁那年,他考上了进士,先后在地方上和朝廷里做官。他耿直刚强,办事果断,但也得罪了不少人。

公元1004年8月,宋真宗任命毕士安为副宰相。毕士安向宋真宗谢恩,宋真宗说:不用谢恩了,我还要任命你为宰相呢。宋真宗又说:我还要任命一个人跟你一道担任宰相,你看谁最合适? 毕士安说:寇准为人忠义,能处理大事,我不及他。 宋真宗说:听说他刚强任性。 当时,辽国正不断出兵侵扰北方边境。毕士安就说:寇准忘记自己,一心为国,坚持正道,反对奸邪,所以不少人讨厌他。如今辽国不断入侵,百姓不得安宁,正应该重用像寇准这样的人。 宋真宗认为毕士安讲得很有道理,就同时任命毕士安和寇准两人为宰相。 寇准担任宰相才一个月,辽国萧太后和辽圣宗率领二十万大军,入侵宋朝。这年十一月,辽军很快打到澶(chán)州(今河南濮阳),威胁宋朝的都城汴京。 边境的告急文书,一天中向东京发来五次。这些告急文书到了寇准手中,都被扣了下来。寇准谈笑自如,好像没有这回事。 第二天,人们把这事报告宋真宗。宋真宗又惊又怕,就把寇准召来,问他处理办法。寇准说:陛下要辽国退兵,不过花几天时间。 于是,寇准乘机提出,要宋真宗御驾亲征,前往澶

宋辽夏金元时期教案

第五单元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宋辽夏金元时期 (一)宏观掌控 总体特征: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1、政治 (1)民族政权并立,并逐步趋向统一。(2)北宋实现了局部地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坚强中央集权。(3)元朝实现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大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基本完善。元建立行省制度对全国进行有效管辖,台湾、西藏等我国周边地区正式归辖于中央政权。 2、经济 经济中心南移完成,封建制生产方式进一步向边疆地区扩展,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格局。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民族间的经济交流频繁,促进边疆地区的发展。 3、民族关系 (1)汉族政权衰微,少数民族发展迅速。(2)民族间战争一度频繁,但通过议和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局面,经济文化交流密切。(3)民族融合出现新高潮,形成新民族——回族。 4、文化 (1)古代科技发展出现新高峰,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建筑技术、科技著作和天文历法成就突出。(2)理学产生和发展。(3)宋词和元曲成就突出,书院的兴起、宋词的繁荣、市民文学出现(新特点)。 (二)微观细嚼 1、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割据局面的结束 陈桥兵变:960年赵匡胤东京北宋 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措施,“先南后北”、“先易后难”;标志是北汉被灭 2、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 原因:吸取五代十国的经验教训 措施:①集中军权,杯酒释兵权;将禁军统领一分为三,直接对皇帝负责;设立枢密院与统领军队将帅互相牵制;实行更戍法。②集中行政权,在中央把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地方上派文官做知州,设通判与知州互相牵制。③集中财权和司法权,设转运使,司法人员由文官担任。④发展科举制度,考试分乡试、省试、殿试(成为定制);科目减少,进士科最重要;实行糊名法影响:积极,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的基础被铲除,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安定,有利于社会发展;消极,政府机构重叠,财政开支大,军队战斗力弱,导致“冗官”、“冗费”、“冗兵”,种下积贫积弱的祸根

第七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第七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四书》包括《》、《》、《》、《》。它是由编定的。 2.北宋先后发起三次兴学运动,第一次是主持发起,史称“”;第二次是变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史称“”;第三次由主持发动,史称“”。3.元代京都国子学中的,实际上是一所外语学校。 4.两宋著名的书院有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等。 5.宋元私塾中最为流行的识字教材有:《》、《》、《》等。 6.朱熹将人性分成“”与“”两个方面,强调学校教育的目的是“”。 7、朱熹把学校教育明确划分为与两个阶段。 二、单项选择题 ()1、“升舍”制度是哪个朝代创立的? A、元代 B、宋代 C、唐代 D、明代 ()2、“学田”制度是在哪个朝代作为制度确定下来的? A、元代 B、宋代 C、唐代 D、明代 ()3、“书院”作为一种教育组织正式形成是在哪个朝代?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4、《白鹿洞书院揭示》是谁制定的? A、王守仁 B、湛若水 C、阮元 D、朱熹 ()5、程朱理学控制科举与学校始于哪个朝代? A、宋代 B、元代 C、明代 D、清代 ()6、从“教”、“养”、“取”、“任”四个方面来综合考察人才的系统理论是由谁提出的?A、

韩愈B、朱熹C、王安石D、王守仁 三、判断题 ( ) 1、“国子监”既是宋朝最高教育管理机构,又是最高学府。 ( ) 2、“积分法”作为一种学生学业考核方法,始于宋代,到元代趋于完善。 ( ) 3、设置地方教育行政长官“提举学事司”是元代官学制度有别于宋代的特点之一。( ) 4、殿试制度是在宋代成为制度的。(我做错了) ( ) 5、“书院”这种教育组织萌芽于宋朝末年。 ( ) 6 、程朱理学在宋代即已取得了官方哲学的地位,并控制了宋、元、明、清四代的科举和学校。 ( ) 7、在儿童教育上,朱熹强调对儿童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王守仁强调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兴趣。 四、名词解释题 1、学田: 2、苏湖教法: 3、三舍法 五、简答题 1.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有哪些主要内容? 2、宋代书院在教学和管理方面有哪些重要特点: 3、朱子读书法的基本内容: 4、王安石关于造就人才的纲领有哪些内容? 六、论述题 1、宋代对于科举制度进行了哪些重要的调整,调整的内容和意义如何?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学习辅导(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7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7.1 复习笔记 一、宋朝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1.文教政策 宋初的统治者在统一国家之后,对统治策略做了重大改变,由原来的重视“武功”,改为强调“文治”。与统治策略的这一转变相适应,确立了“兴文教,抑武事”的国策。概括地说,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1)重视科举,重用士人 北宋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开始重用文人,充任全国各级政权的官吏,军队也受文官节制。正因为政治上迫切需要文人,于是便利用传统的科举考试,大量取士。 (2)“三次兴学”,广设学校 宋初重视科举考试,却忽视了兴建学校培育人才,因此开始广设学校培育人才。“兴文教”的政策在宋初主要表现为重视科举选拔人才,在此之后,将侧重点放在兴学育才。自庆历四年(1044年)后,宋朝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三次著名的兴学运动。 ①庆历兴学是由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的,兴学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 第一,普遍设立地方学校,诏州县立学; 第二,改革科举考试,规定科举考试先策,次论,次诗赋,罢贴经、墨义; 第三,创建太学,并在太学中推行胡瑗的“苏湖教法”。

②熙宁兴学是由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和推进的,教育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 第二,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 第三,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科学校; 第四,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 第五,改革科举制度。 ③崇宁兴学是蔡京在宋徽宗崇宁年间主持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 第二,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 第三,新建辟雍,发展太学; 第四,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 第五,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上述三次兴学运动,虽然前两次均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但都不同程度地将宋朝教育事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第三次兴学,对宋朝教育事业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更是超过了前两次。因此,这三次兴学运动是宋朝“兴文教”政策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体现。 (3)尊孔崇儒,提倡佛道 宋朝统治者尊孔崇儒,大力提倡佛、道,其主观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但积极提倡的结果,使儒、佛、道三家在长期而激烈的斗争中,逐渐走上了融合的道路。最后终于孕育出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糅合佛、道思想而成的新的思想体系——理学思想,后经元、明、清统治者的不断提倡,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 2.教育制度 宋朝的教育制度基本上沿袭唐制。宋初由于重视科举取士,虽设官学,而未被重视,自

(宋真宗赵恒)《劝学诗》

(宋真宗赵恒)《劝学诗》 《劝学诗》 (宋真宗赵恒)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附录:劝学格言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日子象念珠一样,一天接着一天滑过,串成周,串成月 年华一去不复返,事业放弃在难成 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我们的后面 时间是脑力劳动者的资本 文学之知识乃是学问之门禁 天才无非是长久的忍耐,努力吧!

知识象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无数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知识永远战胜愚昧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如果不想在世界上虚度一生,那就要学习一辈子 书籍是横渡时间大海的航船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收获的好,必须耕耘的好 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 光阴易逝,岂容我待 人生有一道难题,那就是如何使一寸光阴等于一寸生命忘记今天的人将被明天忘记 你若需要时间,还得自己把他造出来 时间是没有声音的锉刀 时间是一味能治百病的良药 人若是把一生的光阴虚度,便是抛下黄金未买一物 时间是一笔贷款,即使在守信用的借贷者也还不起 庸人费心将是消磨时光,能人费尽心计利用时间 不要为已消逝之年华叹息,须正视欲匆匆溜走的时光向今天献出自己的人,没有哪一个昨天是给浪费掉的对活者的人来说,是没有明天的;死了的人则没有今天抓住今天,尽可能少的信赖明天 岁月是百代的过客,而逝去的年华也是旅客

第八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法律制度

第八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法律制度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岚建宋,都开封(史称汁京,即今河南开封)。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占开封,史称此前为北宋。北宋历九帝,167年。次年宋高宗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此后称南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末帝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为元所灭。南宋历九帝,153年。 第一节宋代法律制度 一、两宋的法律思想 (一)宋学及其理学 (二)法律思想的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北宋初至仁宗朝末年,立法基本指导思想在于强化中央集权。 ?第二个时期,神宗熙丰变法以后到北宋末年,由以法律强化中央集权,变为以法律来适应封建商品经济的畸形发展。 ?第三个时期,南渡后至宋亡于元,立法思想主要受程朱理学和“永嘉”功利学派的影响。 二、宋代主要立法及法律形式 (一)《宋刑统》的编纂及其特点 1、宋太祖建隆四年(公元963年),在工部尚书判大理寺卿窦仪等人的奏请下,开始修订宋代新的法典。同年七月完成,由太祖诏“付大理寺刻板摹印,颁行天下”,成为历史上第一部刊印颁行的法典。全称《宋建隆详定刑统》,简称《宋刑统》。 2、《宋刑统》特点: 一是两者的篇目、内容大体相同。《宋刑统》也是30卷,十二篇,502条。 二是《宋刑统》在十二篇的502条中又分为213门,将性质相同或相近的律条及有关的救、令、格、式、起请等条文作为一门。 三是《宋刑统》收录了五代时通行的部分救、令、格、式,形成一种律令合编的法典结构。四是《宋刑统》删去《唐律疏议》每篇前的历史渊源部分,因避讳,对个别字也有改动,如将“大不敬”的“敬”字改为“恭”字等。 (二)编救及其他法律形式的特点 1.编敕 2.条法事类 3.例 三、宋代法律内容的主要发展变化 (一)行政法律规范 1.中央“二府”与“三司”机构及其相互关系 (1)中书 (2)枢密院 (3)三司 2.中央监察与司法机关 ?中央设御史台 ?谏院 ?大理寺与刑部,审刑院 3.地方政权机构及其与中央的关系 ?州、县两级 ?后又于州上设路。

宋辽夏金元时期战争综述

宋辽夏金元时期战争综述 宋辽夏金元时期战争综述 宋(960—1279年)、辽(916—1125年)、夏(1032—1227年)、金(1115—1234年)、蒙元(1206—1368年)是中国几个政权并存,经过战争走向统一的历史时期。主要战争是北宋(960—1127年)的统一战争,北宋与辽、夏的战争,南宋与金、元的战争,辽与夏、金的战争,蒙元与夏、金的战争,农民起义战争等。火器开始应用于战争,并使之进入冷兵器与火器并用时代。大兵团骑兵作战与抗骑兵作战的战略战术均有发展。各种重砲、强弩相继出现。城池改制和山城筑城体系相应产生。武学制度的确立,拓宽了培养选拔军事人才的途径。 建隆元年(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代周建宋时,拥有精兵20余万,据地118州,是除辽外割据势力中最强的政权。当时与宋并存的政权,北有党项、北汉及辽,南有后蜀、南唐、吴越、武平、荆南、

南汉及闽,西有吐蕃及大理。辽朝实力强大,据有幽云16州(今北京至山西大同地区),控制了北方战略要地,系宋之主要边患。北汉距宋都开封(今属河南)极近,又有辽为后援,对宋颇有威胁。赵匡胤为巩固其统治,建立了一整套加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并实行精兵政策,加强训练,革新兵器,不断提高军队作战能力。同时针对各政权情势,采取南征北御,先南后北,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以军事进攻和政治争取相结合的策略,着力进行了统一中国的战争(参见北宋统一战争)。建隆三年(962年)至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军在长江流域、岭南和河东地区,先后攻灭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北汉等割据势力(参见荆湖之战、宋灭后蜀之战、宋灭南汉之战、宋灭南唐之战、宋灭北汉之战),取得了统一战争的胜利。 宋太宗赵光义攻太原(今太原西南)时曾败辽援军于石岭关(今山西阳曲东北),产生轻敌思想,在部队未及休整、准备的情况下,当即督军北进,企图一举夺回燕云地区(参见宋辽战争)。时辽朝已为景宗耶律贤执政,经过改革,国力有所增强。宋军在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失败,全军溃退,损失惨重(参见高粱河之战)。此后辽军曾六攻宋境,均被宋军击退(参见满城之战、雁门之战、瓦桥关之战)。雍熙三年(986年),赵光义再次全力攻辽,在岐沟关(今河北涿州西南)等地被歼20余万,精锐尽失(参见岐沟关之战)。赵光义丧失胜辽信心,遂采纳谋臣张润洎“来则备御,去则勿追”的建策,在东起泥沽(今天津东南)海口,西至保州(今河北保定市)之间,构通河渠塘泺,筑堤蓄水,

历史趣谈:宋朝的第三位皇帝宋真宗赵恒生平简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宋朝的第三位皇帝宋真宗赵恒生平简介 导语:宋真宗赵恒(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原名赵德昌,又曾名赵元休、赵元侃,是宋朝的第三位皇帝。他是宋太宗的第三个儿子,登基前曾被 宋真宗赵恒(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原名赵德昌,又曾名赵元休、赵元侃,是宋朝的第三位皇帝。他是宋太宗的第三个儿子,登基前曾被封为韩王、襄王和寿王,曾任开封府尹。997年以太子继位,宋真宗是著名谚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作者。 宋真宗赵恒是宋太宗的第三子,也非皇后所生,最初并非皇位继承人。宋太宗最初立长子赵元佐为太子,但因赵元佐后来患有精神病,而且因病伤人及在宫内纵火,最后被废。太宗再立次子赵元僖为太子,但赵元僖又早逝。赵元僖死后,太宗才立三子赵德昌为太子,至道三年(997年),宋太宗箭伤复发而驾崩,赵德昌继位为帝,改名为赵恒,是为宋真宗。 自咸平二年(999)开始,辽朝陆续派兵在边境挑衅,掠夺财物,屠杀百姓,给边境地区的居民带来了巨大灾难。真宗朝名相寇准,对宋辽关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寇准19岁就考中进士,仕途比较顺利,其人生性豪爽,不拘小节,是个很有个性的人。 景德元年(1004年),辽国入侵宋,宋朝大多数大臣建议不抵抗,以宰相寇准为首的少数人极力主张抵抗,最后他们说服宋真宗御驾亲征,勉强北上,双方在澶渊(今河南濮阳附近)相交,宋胜。真宗决定就此罢兵,以每年向辽纳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来换取与辽之间的和平,定澶渊之盟,这是宋朝以岁币换取和平的开始。 宋真宗在位时,大兴祥瑞,东封泰山,西祀汾阳,粉饰太平,又广建佛寺道观,劳民伤财,导致社会矛盾激化,使得宋王朝的“内忧外患” 生活常识分享

宋辽金元时期的道教宋真宗赵桓崇奉道

宋辽金元时期的道教宋真宗赵桓崇奉道 经过五代十国短暂的动乱和分裂,北宋王朝建立后,国家又重新归于统一。北宋历代帝王承袭唐朝道儒释兼容和对道教崇奉扶植政策,其中真宗、徽宗尤以崇道著称。宋真宗赵桓崇奉道 经过五代十国短暂的动乱和分裂,北宋王朝建立后,国家又重新归于统一。北宋历代帝王承袭唐朝道儒释兼容和对道教崇奉扶植政策,其中真宗、徽宗尤以崇道著称。 宋真宗赵桓崇奉道教,除了效法太祖、太宗召见道士、营建宫观外,又有一些新的方面。如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宋真宗称赵氏始祖“九天司命保生天尊”赵玄郎下降于延恩殿。于是,加封为“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次年(1013年),虔诚加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并行幸亳州太清宫,谒拜老子神像。宋真宗还制定了一些节日,以三月三日“天书”初降日,为天庆节;以六月六日“天书”降于泰山,为天贶节;以四月一日“天书”降于皇宫,为天祯节;以七月一日圣祖初降,为先天节;以十月二十日圣祖降延恩殿,为降圣节。真宗在位期间,还大量兴建道观,召见著名道士,命王钦若、张君房等编辑《道藏》。大中祥符(1008—1016年)初,真宗曾命王钦若总领修校道经,共4359卷,并撰成篇目进上,真宗赐名《宝文统录》,并亲自为之作序。天禧三年(1019年),真宗又命王钦若再次校理道经,与张君房一起,修成《大宋天宫宝藏》,共4565卷。张君房又据以辑成《云笈七签》122卷,进呈皇上御览。《宝文统录》和《大宋天宫宝藏》奠定了后世编修《道藏》的基本格式,对道教教理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宋徽宗对道教的崇信更甚: 1、政和七年(1117年)二月,称天神青华帝君下降宣和殿,又夜梦老君谕曰:“汝以宿命,当兴吾教。”四月,徽宗授意道录院册封他为“教主道君皇帝”,从而把道教变成了国教。 2、崇宁元年(1107年)建长生宫于京都。政和三年(1113年)建玉清和阳宫(旋改名玉清神霄宫),后又建葆真观、上清宝箓宫等。政和七年(1117年)下令将全国的天宁观都改名神霄玉清万寿。宣和元年(1119年)京师神霄宫告成,徽宗又亲自撰《神霄玉清万寿宫记》,赐天下勒石。 3、上玉皇大帝尊号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仁体道昊天玉皇上帝”,上地祗为“承天效法厚德含光大后土皇帝祗”。封庄子为“微妙玄通真君”,列子为“致虚观妙真君”,配享“混元皇帝”老子。其他诸神,并有封号。 4、政和四年(1114年)初置道阶。重和元年(1118年),置道官二十六等、道阶八等;始立道学制度,学道之人,可入州县道学教养,每年试经拔举,分若干品级;令太学和辟雍置《内经》、《道德经》、《庄子》、《列子》博士各二员,不久又于诸州添置道学博士。宣和三年(1121年),令三京置女道录、副道录各一员。 5、重和元年(1118年),用蔡京言,集古今道教事为纪、志,汉至五代为《道史》,本朝为《道典》。徽宗自崇宁年间(1102—1106年)即始谕天下搜求道书,至政和三年(1113年)十二月,又召天下访求道教仙经,编成《万寿道藏》,共5481卷,并送福州闽县刻板。 北宋时期,茅山派仍然活跃,二十五代宗师刘混康自神宗时即出入宫中,后徽宗又为其造天宁万寿观,并赐号葆真观妙先生。天师道经过近百年的沉寂,渐次兴起,如龙虎山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崇宁三年(1104年)应召赴阙,颇受徽宗礼遇。明年五月,赐号虚靖先生,其父兄辈亦皆赐爵。符箓道教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并占主导地位。神霄雷法开始流行。 经过隋唐五代的酝酿、积聚,北宋时期内丹学术广泛传播开来。宋初的陈抟和神宗时的

宋真宗敕勑法海寺牒旨之研究

宋真宗敕勑法海寺牒旨之研究 河南省新乡市大里村保存的一通北宋大中祥符七年的古代碑刻,对于全国来讲,都是不可多得的文物遗存。它对于我们探究唐宋时期的社会生活、宗教文化、牒旨规制等各方面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现结合宋真宗敕勑法海寺原碑文,初步谈一下本人的看法,抛砖引玉,以盼方家指正。 1014年宋真宗敕勑法海院原文格式 院为额牒至准 中书侍郎兼(用宝)刑部尚书平章事向田封(用宝)勅故牒 中书门下牒法海院大中祥符七年十二月日牒(此处不清晰似应有宝) 卫州新乡县存留院 牒奉工部尚书参知政事丁【谓】(画押) 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平章事向田(画押) 勅宜赐法海守司空兼门下侍郎平章事且 本院主持僧 祖师僧云霜僧文通文俊文惠 院北向北···妥门四十六步院后税地南北四八步南门四十五步半北门四十 六步半本院受荣僧洪源同共打洪院地村老人孔智蕰王起邢修 1、此段碑文并不长,但因历时长久,我国文字、文体以及碑刻体制的多次变 迁等各种原因,竟然很久不能解读。后经多方考证,方了解到,当时的文字、文体、体制。整通碑文除了行文用整体字外,关键字眼经手人包括皇帝、有关官员均系亲笔草书,特定位置用印。本文原碑文牒、敕、故等文字均为当事人亲笔草就。本文用印六处,两处已不清晰。画押两处,一处不清晰。这也就是大里法海寺宋真宗敕勑法海寺原碑的特别珍希之处。目前全国宋代朝廷碟旨仅存两处,大里法海寺是最早的一处。 2、唐宋时期牒旨的形制与规制唐宋时期牒旨的规制:皇帝陛下若有圣命, 必要的程序是:中书省根据圣上的意图结合各项规定各项制度草拟圣旨初稿(中书省有一班职业秘书研究各项规制政令,熟悉各方面情况);初稿交由圣上审阅,过关后,皇帝陛下朱笔划敕后,发至门下省审核,门下省有一班专业人士,从各个方面进行把关,凡有不合适的,均退回修改。术语叫,宰相不盖章,圣旨是废纸。这也是中国经过经过几千年的摸索,总结出的成功经验。这套体制,有利于综合各方面的意见,有利于确保新政策的合理性合法性可行性;有利于封建王朝的世代传承。从客观上,也避免了皇帝陛下新推出政令的随意性片面性。门下省审核通过后盖章,中书省负责官员画押,再由尚书省发布施行。古碑上半部寥寥仅七行字,竟然隐含了大量的信息。牒旨的形制:五处用宝,二处画押,皇帝划敕,行文用正体字,关键字眼相关人员包括皇帝与阁僚亲笔草书,最有特点的是综合现在国内仅有的几块宋碑可以看到,牒旨本身正文文字排列紧密笔画相连而又字迹清晰,单个文字间借用笔画现象很有特点。在一般古碑上并不多见。 牒旨的规制与形制充分说明,当时社会,最高统治当局每出台一项政令,都有一套成熟的机制来约束来运行,远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由皇帝或太监权臣肆意

《国史通鉴》宋辽金元篇4——统一大业

天下合久必分,当然也就分久必合。 北宋在统一之后陆续灭掉南平、进入蜀地灭掉后蜀、进而收复岭南,最后灭南唐,之后吴越国归降,自此中国的大地已基本上归于统一。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北宋灭南唐和收吴越的故事。 平定南唐 提到南唐国,也许有人会不清楚,但是提到南唐的后主李煜,估计都知道了。李煜以他那首《虞美人》词而被人们所熟知。南唐开国君主为李昪,李昪统治时期做的还可以,懂得治理国家,李昪去世后,他的儿子李璟继位,李璟为人非常喜欢诗词歌赋,且他本人的也喜欢创作,于是李璟统治时期,整个南唐国内弥漫着浓厚的“文学气息”,他的臣子们,也多数都是善于舞文弄墨,但不通政事,并且李璟对待子民并不懂得休养生息,反而以自己快乐为目的,不管民众疾苦或者死活。李璟死后,他的儿子李煜继位,史称南唐后主,李煜比他父亲更热衷于文学,更是不懂朝政,整个国家的气氛依旧是“文学气息”浓厚。李煜甚至幻想着派遣使者到开封说服赵匡胤不要对自己用兵这种事情,赵匡胤当即回使者一句: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赵匡胤统一天下的决心是一定的,于是便命人在荆州造船,派遣水陆两路大军同时向南唐进攻,其实说不上进攻,因为攻破南唐的都城南京那是手到擒来之事,当宋军到达后,一直采取逼迫战术,逼迫李煜投降,李煜仍旧死守,宋军无奈,攻破南京城门,将李煜的其二老乡以及大臣们全部运往开封,自此南唐灭亡,而李煜因为拒不投降北宋,赵匡胤便封了他违命侯。 降服吴越 之前我们提到吴越国,此时的吴越国君主已是“海龙王”钱镠的孙子钱弘俶,钱弘俶很好的继承着祖辈的遗训,钱镠在世之时,便告诫他的后代,中国终将是要一统的,中原的统治者也终究是要统一全国的,告诫他的后代要懂得审时度势,不要打不必要的战争,以免给民众带来无尽的灾难。钱弘俶在位治理期间很好的践行了父辈祖辈的治理理念,统治时期,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所以在北宋灭南唐之后,钱弘俶便听从赵匡胤的旨意,到开封面见了赵匡胤,双方已经是心知肚明,吴越国投降北宋也是迟早的时期。后赵匡胤因生前酗酒太多,突发脑溢血去死,他的弟弟赵光义继位,在赵光义继位的两年后,吴越国正式归北宋领土,同时福建闽地也投降北宋,至此,中国以基本上再次归于一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