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名族风情文化

傣族名族风情文化
傣族名族风情文化

傣族名族风情文化

族,现有人口102.5万。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其余分布在云南各县市。傣族自称“傣仂”、“傣雅”,后定名傣族。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傣文为传统的拼音式文字。傣族信仰小乘佛教。傣族历史悠久,公元前1世纪汉文史籍就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公元前109年,汉武帝设置益州郡,傣族地区属益州郡管辖。公元69年,傣族地区属永昌郡。至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废除世袭土司,改由临时官员(即流官)统治的“改土归流”政策起,傣族地区渐归朝廷直接统治。民国时期在傣族地区成立了县,设置了局。傣族人居住的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竹楼近似方形,以数十根大竹子支撑,悬空铺楼板;房顶用茅草排覆盖,竹墙缝隙很大,既通风又透光,楼顶两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楼分两层,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堆放杂物,也是舂米、织布的地方。傣族男子一般上穿无领对襟袖衫,下穿长管裤,以白布或蓝布包头。傣族妇女的服饰各地有较大差异,但基本上都以束发、筒裙和短衫为共同特征。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傣族人以大米为主食,最具特色的是竹筒饭。其制作方法是将米装进新鲜的竹筒后加水,放在火上烧烤,吃起来清香可口。普洱茶是云南西双版纳的特产,在

唐代就已远销中国各地,清代时远销东南亚及南亚,现已进入日本和西欧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成为中外驰名的名茶。傣族有自己独特的历法。傣历和公历纪元相差638年,即公历的639年为傣历元年。傣历的年是阳历年,月却是阴历月。傣历分为三季,一至四月为冷季,五至八月为热季,九至十二月为雨季。傣族人民十分喜爱诗歌,尤其是叙事长诗。叙事诗《召树屯与楠玛诺娜》、《娥并与桑洛》等作品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傣族舞蹈种类很多,动作及内容主要模拟当地常见的动物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加以人格化。孔雀舞既来源于孔雀优美动作的模仿,也来源于傣族美丽动人的传说。著名舞蹈家刀美兰因表演孔雀舞而闻名中外。泼水节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泼水节是傣历的新年,节期在六月六日至七月六日之间,相当于公历4月。泼水节这一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起初用手和碗泼水,后来便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泼水节期间,还要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特产非常丰富,仅水果就有110多种,这里动植物品种繁多,是有名的“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1991年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正式向外界开放,人们可以亲身游历大自然的宝库,体味浓郁的亚热带风情。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

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是傣历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叫“恼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竟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节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们一边翩翩起舞,一边呼喊“水!水!水!”,鼓锣之声响彻云霄,祝福的水花到处飞溅,场面真是十分壮观。

泼水节期间,傣族青年喜欢到林间空地做丢包游戏。花包用漂亮的花布做成,内装棉纸、棉籽等,四角和中心缀以五条花穗,是爱情的信物,青年男女通过丢包、接包,互相结识。等姑娘有意识地让小伙子接不着输了以后,小伙子便将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姑娘,双双离开众人到僻静处谈情说爱去了。

泼水节期间还要进行划龙舟比赛。比赛在澜沧江上举行。一组组披红挂绿的龙舟在“堂堂堂”的锣声中和“嗨嗨嗨”的呼喊和哨子声中,劈波斩浪,奋勇向前,把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吸引到澜沧江边,为节日增添了许多紧张和欢乐的气氛。

'放高升'和孔明灯也是傣族地区特有的活动。人们在节前就搭好高射架,届时将自制的土火箭点燃,让它尖啸着飞上

蓝天。高射飞得越高越远的寨子,人们越觉得光彩、吉祥。优胜者还将获奖。入夜,人们又在广场空地上将灯烛点燃,放到自制的大“气球”内,利用热空气的浮力,把一盏盏“孔明灯”放飞上天,以此来纪念古代的圣贤孔明(诸葛亮)。

此外,放河船、跳象脚鼓舞和孔雀舞、斗鸡等,也是泼水节期间的活动内容。近几年来,还增加了民俗考察、经贸洽谈等内容。使泼水节的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泼水节每年在西双版纳州和德宏州同时举行。西地均可从昆明乘飞机直达。1961年4月13日,周恩来总理曾参加过西双版纳的泼水节。从此以后,泼水节的规模越来越大,每年都有数以万千的中外游客视为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是傣历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叫“恼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竟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节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们一边翩翩起舞,一边呼喊“水!水!水!”,鼓锣之声响彻云霄,祝福的水花到处飞溅,场面真是十分壮观。

泼水节期间,傣族青年喜欢到林间空地做丢包游戏。花包用漂亮的花布做成,内装棉纸、棉籽等,四角和中心缀以

五条花穗,是爱情的信物,青年男女通过丢包、接包,互相结识。等姑娘有意识地让小伙子接不着输了以后,小伙子便将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姑娘,双双离开众人到僻静处谈情说爱去了。

泼水节期间还要进行划龙舟比赛。比赛在澜沧江上举行。一组组披红挂绿的龙舟在“堂堂堂”的锣声中和“嗨嗨嗨”的呼喊和哨子声中,劈波斩浪,奋勇向前,把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吸引到澜沧江边,为节日增添了许多紧张和欢乐的气氛。

'放高升'和孔明灯也是傣族地区特有的活动。人们在节前就搭好高射架,届时将自制的土火箭点燃,让它尖啸着飞上蓝天。高射飞得越高越远的寨子,人们越觉得光彩、吉祥。优胜者还将获奖。入夜,人们又在广场空地上将灯烛点燃,放到自制的大“气球”内,利用热空气的浮力,把一盏盏“孔明灯”放飞上天,以此来纪念古代的圣贤孔明(诸葛亮)。

此外,放河船、跳象脚鼓舞和孔雀舞、斗鸡等,也是泼水节期间的活动内容。近几年来,还增加了民俗考察、经贸洽谈等内容。使泼水节的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泼水节每年在西双版纳州和德宏州同时举行。西地均可从昆明乘飞机直达。1961年4月13日,周恩来总理曾参加过西双版纳的泼水节。从此以后,泼水节的规模越来越大,每年都有数以万千的中外游客视为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泼水节是傣族最隆

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是傣历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叫“恼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竟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节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们一边翩翩起舞,一边呼喊“水!水!水!”,鼓锣之声响彻云霄,祝福的水花到处飞溅,场面真是十分壮观。

泼水节期间,傣族青年喜欢到林间空地做丢包游戏。花包用漂亮的花布做成,内装棉纸、棉籽等,四角和中心缀以五条花穗,是爱情的信物,青年男女通过丢包、接包,互相结识。等姑娘有意识地让小伙子接不着输了以后,小伙子便将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姑娘,双双离开众人到僻静处谈情说爱去了。

泼水节期间还要进行划龙舟比赛。比赛在澜沧江上举行。一组组披红挂绿的龙舟在“堂堂堂”的锣声中和“嗨嗨嗨”的呼喊和哨子声中,劈波斩浪,奋勇向前,把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吸引到澜沧江边,为节日增添了许多紧张和欢乐的气氛。

'放高升'和孔明灯也是傣族地区特有的活动。人们在节前就搭好高射架,届时将自制的土火箭点燃,让它尖啸着飞上

蓝天。高射飞得越高越远的寨子,人们越觉得光彩、吉祥。优胜者还将获奖。入夜,人们又在广场空地上将灯烛点燃,放到自制的大“气球”内,利用热空气的浮力,把一盏盏“孔明灯”放飞上天,以此来纪念古代的圣贤孔明(诸葛亮)。

此外,放河船、跳象脚鼓舞和孔雀舞、斗鸡等,也是泼水节期间的活动内容。近几年来,还增加了民俗考察、经贸洽谈等内容。使泼水节的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泼水节每年在西双版纳州和德宏州同时举行。西地均可从昆明乘飞机直达。1961年4月13日,周恩来总理曾参加过西双版纳的泼水节。从此以后,泼水节的规模越来越大,每年都有数以万千的中外游客视为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是傣历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叫“恼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竟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节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们一边翩翩起舞,一边呼喊“水!水!水!”,鼓锣之声响彻云霄,祝福的水花到处飞溅,场面真是十分壮观。

泼水节期间,傣族青年喜欢到林间空地做丢包游戏。花包用漂亮的花布做成,内装棉纸、棉籽等,四角和中心缀以

五条花穗,是爱情的信物,青年男女通过丢包、接包,互相结识。等姑娘有意识地让小伙子接不着输了以后,小伙子便将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姑娘,双双离开众人到僻静处谈情说爱去了。

泼水节期间还要进行划龙舟比赛。比赛在澜沧江上举行。一组组披红挂绿的龙舟在“堂堂堂”的锣声中和“嗨嗨嗨”的呼喊和哨子声中,劈波斩浪,奋勇向前,把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吸引到澜沧江边,为节日增添了许多紧张和欢乐的气氛。

'放高升'和孔明灯也是傣族地区特有的活动。人们在节前就搭好高射架,届时将自制的土火箭点燃,让它尖啸着飞上蓝天。高射飞得越高越远的寨子,人们越觉得光彩、吉祥。优胜者还将获奖。入夜,人们又在广场空地上将灯烛点燃,放到自制的大“气球”内,利用热空气的浮力,把一盏盏“孔明灯”放飞上天,以此来纪念古代的圣贤孔明(诸葛亮)。

此外,放河船、跳象脚鼓舞和孔雀舞、斗鸡等,也是泼水节期间的活动内容。近几年来,还增加了民俗考察、经贸洽谈等内容。使泼水节的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泼水节每年在西双版纳州和德宏州同时举行。西地均可从昆明乘飞机直达。1961年4月13日,周恩来总理曾参加过西双版纳的泼水节。从此以后,泼水节的规模越来越大,每年都有数以万千的中外游客视为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

傣族生活习惯

傣族的风俗习惯傣族是中国56 个少数民族之一,大多聚居于我国云南省边境。根据统计,傣族人口为102.5 万。傣族,在民族识别以前又被称作摆夷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与百濮及百越中的滇越有关,与缅甸的掸族、老挝的主体民族佬族和泰国的主体民族泰族有历史和文化渊源,语言和习俗也与上述民族接近。“傣”,意为酷爱自由与和平的人。傣族有着自己的悠久的历史和风俗。傣语属汉藏语系中的壮侗语族,国内傣族语言主要有德宏傣语文和西双版纳傣语文。傣族有历史悠久的拼音文字,几乎每个支系都拥有一个语言文字系统.相互之间有不同,傣文可分为傣仂文(西双版纳傣文)、傣哪文(德宏傣文)、傣绷文和金平傣文(又称傣端文)这 4 种傣文都来源于古印度字母。(婆罗米字母),与老挝(zhuā)文、泰文、缅甸文、高棉文属于同一体系。均为自左向右书写,自上而下换行,但形体结构有所差异。 1.婚姻自由的婚姻制度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是傣族婚姻制度的显著特点。青年男女婚前交往自由,恋爱自由。未婚青年男女在节日或盛会场合,可以自由和未婚女子谈情说爱,傣族习俗中称“串布少”(“布少”——姑娘)。傣族中很少“重男轻女”的意识,多生超生情况不多见。因此,家庭矛盾或由家庭引起的社会问题不多。由于家长制的薄弱和对个人个性发展的束缚较少,对傣族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傣族的思想很奇怪,他们大都是女人做事,男人闲着,他们那边的男人娶妻,就像我们这边的男人入赘。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思想慢慢的变弱了点,但在一些平困地区,这种现象还是很严重! 2.竹楼? 竹楼是傣家住房的主要特点。竹楼分两层,上层住人,下层拴放牲畜。上层竹楼中间安放火塘,内间为卧室。竹楼由木柱支撑,正房四周由竹片围成,楼板也由竹片拼接,房顶是人字形茅顶,人们要从梯子上楼。傣家竹楼通风、凉快、清洁、明亮,又可以防备野兽的袭击,十分安全。 3.服饰? 傣族的服饰颜色特别鲜明,大胆。像是明清时期的彩绘,特别漂亮。衣服上面绘画上孔雀或是一些紫藤萝等一些花,比较高级的用存手工绣,这种工艺已经比较少见了,价格也比较贵!就像早期傣族的斜挎包都是厚厚的布线,手工制出来的,做工特别精致,耐用,上面的画案是一针一针绣出来的,如果现在还能保存这种工艺的话,应该也会像阿拉伯地区的挂毯一样闻名于世了吧!傣家妇女穿筒裙,上着窄袖短衫,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质地柔软轻盈、色泽鲜艳大方,适于表现女子的体态,非常美丽。傣家的筒裙不是所有人都会穿的,最原始的穿法是一块布缝成一个圆筒,围在腰间,大概有一圈半!这种穿法一般只有当地人会穿,一般人穿一会儿就要掉!不过现在由于越来越多的人不会穿,方法已经改进了,可以扣上!傣族服装最大的特色就是它是根据你的各部位贴声定作的,你胖了或是瘦了就丢不可以穿了!1 男子多穿无领对襟短衫,冬天披棉毯,用白布或青布裹头。男人纹身较普遍。现代由于傣族的贫困和落后,及穿傣族服装的不方便,穿傣族衣服被看成是有伤大雅。所以越来越少的人穿了,尽管很多人会给自己定做一两套,却不怎么穿~ 4.禁忌? 傣族的禁忌与宗教有关。如进入佛寺殿堂之前必须脱鞋,不许抚摸小和尚的头。入傣家做客,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坐门槛;不要进主人内室等。 5.饮食与大多数亚洲民族相同,傣族人的饮食以谷类为主。不同地区的傣族主食谷类稍有不同。根据仲富兰在《傣族风俗介绍》一文中所记载,德宏的傣族人主食梗米,而西双版纳的傣族人主食糯米。(3)傣族人所食的肉类主要为猪肉、牛肉和鸡鸭,很少是羊肉。(仲富兰3)苦笋、苦瓜是傣族的常见蔬菜。傣族人喜食昆虫,蝉、竹虫、蜘蛛都是傣族小吃的原料。(仲富兰3)最具特色是竹筒饭。制作方法是将米装进新鲜的竹筒后加水,放在火上烧烤,吃起来清香可口。他们用手抓饭吃~ 普洱茶是云南西双版纳特产,唐代就远销中国各地,清代时远销东南亚及南亚,现已进入日本和西欧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成为中外驰名的名茶。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特产非常丰富,仅水果就有110 多种,这里动植物

傣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以及文化阐释

傣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以及文化阐释 摘要:傣族民间舞蹈是中华民族舞蹈艺术苑中的一朵 奇葩,它体现着傣族人民的灵魂、心声。本文拟从地域文化特色、水文化特征及亚热带风情、拟兽舞及图腾崇拜、艺人及艺术家对傣族舞蹈风格的影响等四个方面来探寻傣族舞蹈 风格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趋势,以求对其有一个文化层次的深 层把握。 关键词:地域文化;水文化;拟兽舞蹈;图腾崇拜;风格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 文化。舞蹈作为一种表情达意、积淀古代文化,而又不受语言文字局限的特殊文化现象,传承着民族审美心理。不同的生存环境、生产方式,不同的社会群体、风尚习俗,都哺育、陶冶着不同的审美心理,同时又塑造着不同的民族民间舞蹈的独 特风格。本文拟从地域文化特色、水文化特征及亚热带风情、拟兽舞及图腾崇拜、艺人及艺术家对傣族舞蹈风格的影响等四个方面来探寻傣族舞蹈风格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趋势,以求 对其有一个文化层次的深层把握。 一、地域文化的特色

傣族人民居住在平均海拔500~1000m之间的平坝地区和江河之畔。那里风光绮丽、土地肥沃,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史书记载,大约两千多年前,傣族的先民们就已进入“盖房建寨、定居种瓜”的农耕时期,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傣族长期生活在丰衣足食的安定环境之中,故而人们具有清新、雅致、平和、善良的民族心理。 一千多年前,小乘佛教传入,成为傣族的全民信仰,对傣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都有着深刻而巨大的影响。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的“普度众生”不同,只主张“自我解脱、自我拯救、积善行、修来世,最终达到涅?”。因此,它的舞蹈风格不似大乘佛教那样雄阔、壮美,有救众人于水火的气势,而是比较柔婉、秀美,与秀丽的山水风光融为一体。如“蜡条舞”,这是一种由女子表演的仪式性舞蹈,舞者两手各托一支燃烛,在鼓、钹等乐器的伴奏声中起舞。主要动作是两手向内或向外划圆旋绕,或半蹲,或跪下,形成各种“三道弯”的舞姿,十分柔美。有时做缓步流动,烛光随着舞姿的变化而摇曳,营造出端庄、典雅、安静、祥和、虔诚、神秘的气氛。烟烛在佛教中喻意光明,因此舞蹈带有祈福、祝愿的含义,希望通过这种舞蹈仪式求得佛祖保佑,使自身能够在光明中超脱、升华。又如广为流传的孔雀舞,也是按佛经中孔雀明王的故事改编的。舞者身穿白衣,头戴璎珞,手执莲花,乘金孔雀传经,这些

民族文化开发与保护

浅谈临沧民族文化的开发与保护 摘要 临沧,是中国西南边陲待开发的一块宝地,有着奇异独特的旅游资源。临沧少数民族文化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以至于造成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平衡性欠缺。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在开发的基础上强化保护,以推动临沧民族文化和谐可持续发展。 关键字:临沧少数民族文化开发保护旅游资源 导言:在现代性的语境下,民族文化保护的价值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在面对强 烈的现代性趋势下,捍卫民族文化价值已经上升到了发展战略的高度,重新认识民族文化中具有核心价值的元素成为必然,这表明民族文化的价值在现代性的巨大背景下得到了再度确认。由此,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在文化价值的驱动下将具有长期而深远的意义。我们知道,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而是构成文化现代性和多样性的重要特征。一方面,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是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推进人类文明,繁荣人类社会。在现代性的条件下,我们只有保持优秀的民族文化特色,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才能不断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化。 一、临沧简介 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魂缘于水清,水灵缘于山绿,悠悠风情飘荡于山水之间,这构成了临沧独特的风景韵味。临沧,因濒临澜沧江而得名,是中国西南边陲待开发的一块宝地。北回归线横贯南部,东邻思茅,北连大理,西接保山,西南与缅甸交界。全市辖临翔、凤庆、云县、双江、永德、镇康、耿马、沧源8县。土地总面积2.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26.5万人,其中以佤族为代表的23种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8.6%。临沧四季如春,有“亚洲恒温城”之美称,年平均气温17.2℃。 临沧是中国佤文化的荟萃之地,全市现有佤族人口35万人,占全国佤族总人口的三分之二。沧源佤族自治县是佤族最集中的地区,神奇美丽的阿佤山有闻名海内外距今3500多年历史中国八大古崖画之一的沧源崖画,有与缅甸山水相连的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建于清代道光年间,集建筑、雕刻、绘画为一体的云南民族地区南传上座部佛教代表建筑之一的广允佛寺;有保留较完整的从奴隶社会直接跨入现代文明的佤族原始群居村落,有丰富的佤族民间文学艺术和独特的饮食文化,其中木鼓舞、甩发舞享誉中外,集中展现了中国佤族文化的内涵。 临沧是世界著名的"滇红"之乡。是世界种茶的原生地之一,有500余年的种茶制茶历史。全区茶叶面积达65万亩,年产量达2万多吨,面积和产量均为云南第一。 临沧是亚洲独具特色的水电基地。澜沧江境内流程232公里,属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的中间地带,有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国家和省规划已建成的三座百万千瓦级电站。在180多公里的水面流域建成三座百万千瓦级电站在全国乃至亚洲尚属独有。 临沧是昆明通往缅甸仰光的陆上捷径;全市有沧源、耿马、镇康三个县与缅甸接壤,国

傣族民风民俗

傣族民风民俗 导语:民风民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风俗的多样性,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标准差异,称之为风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傣族民风民俗,希望能帮到大家! 傣族,在民族识别以前又被称作摆夷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与百濮及百越中的滇越有关,与缅甸的掸族、老挝的主体民族佬族和泰国的主体民族泰族有历史和文化渊源,语言和习俗也与上述民族接近。 [主要分布] 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傣族人民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hù)族佤族自治县和临沧地区,散居于云南的大部分地方。傣族通常喜欢聚居在大河流域、坝区和热带地区。 [民族语言] 傣语属汉藏语系中的壮侗语族,国内傣族语言主要有德宏傣语文和西双版纳傣语文。傣族有历史悠久的拼音文字,几乎每个支系都拥有一个语言文字系统.互相之间有不同,傣文可分为傣仂文(西双版纳傣文)、傣哪文(德宏傣文)、傣绷文和金平傣文(又称傣端文)。这4种傣文都来源于古印度字母(婆罗米字母),与老挝(zhuā)文、泰文、缅甸文、高棉文属于同一体系。均为自左向右书写,自上而下换行,但形体构造有所差异。

宗教信仰 傣族是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而且信的都是佛教中的南传上座部教,亦称小乘佛教[5]。据说,南传上座部佛教是由一位叫阿朱打拉西的人传进来的,至今已有千多年的历史。 傣族称宗教为“沙煞纳”,把他们信仰的佛教叫做“沙煞纳帕召达麻”。帕召达麻指的就是佛祖乔答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在西双版纳,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传统宗教习俗,那就是傣族男子都要出家为僧,认为这样才算有教化,不野蛮。并且只有当过和尚的男子,才能得到姑娘的青睐。家境好的小男孩七、八岁入佛寺,三、五年后还俗。当他们穿戴一新由亲人护送,吹吹打打,在众人欢笑声中进入佛寺,便骄傲地认为已经开始得到了佛的庇护,能长大成材了。然后他们剃去头发,披上袈裟,开始平静地诵读经书,学习文化,自食其力。而在现在,因为9年义务教育,小男孩们便白天上学校学习汉语等科学知识,晚上在佛寺学习傣族文化,很辛苦的. [民族历史] 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傣族先民就繁衍生息在中国西南部。 建国后,据考古工作者在云南省滇池、景洪、勐腊、孟连等地和其他省、区开掘出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堆积,以及近年来在泰国班清、北碧、黎府等地出土的大量石器、青铜器等历史文物证明,远古傣语各族的先民就生息在川南、黔西南、桂、滇东以西至伊洛瓦底江上游,沿至印度曼尼坡广阔的弧形地带,即我国云南、广西大部,四川、贵

西双版纳少数民族风情

西双版纳少数民族风情 西双版纳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多民族和睦共处。傣、汉、哈尼、彝、拉祜、布朗、基诺、瑶、苗、回、佤、壮、景颇等13个世居民族,世世代代劳作耕耘,生活不断向前延伸。他们依托勤劳、智慧,在莽莽苍苍的热带雨林中,拓展了色调斑斓的生活空间,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直到今天还保留着极具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为美丽的西双版纳勾勒了七彩绚丽的图景。 西双版纳各民族节日是这个大花园里的一朵奇葩,它蕴涵了各民族的行为模式、价值观念和情感寄托,是展示民族文化的汇集地、多棱镜和万花筒,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平台。傣族泼水节中荡漾出的晶莹剔透、幸福吉祥的水花,哈尼族嘎汤帕节跳竹筒舞飞散出的欢乐激情、动人场景,拉祜族拉祜扩节“三跺脚”展现出的豪迈奔放、自由洒脱,布朗族年节热闹富有特色的赶摆场面,基诺族“特懋克”节那震撼山谷的雄壮鼓点,瑶族盘王节时唱盘王歌、跳盘王舞时狂歌劲舞中的挥洒自如,彝族“百诗佳”节活动的欢乐和动人……。西双版纳各民族风情犹如一幅画,色彩绚丽,多彩迷人;犹如一首诗,意境深邃;犹如百年老酒,甘美醇厚,回味无穷。 凤尾竹掩映的傣家竹楼上传来的悠扬赞哈声,赶摆场上小卜哨(少女)舞姿优美的孔雀舞;高山茶地里采茶哈尼族阿布(少女)婉转动人的山歌;各民族各具特色的婚恋习俗;射弩、荡秋千、打陀螺等特色活动呈现的欢快场景;质朴率真、粗旷豪放、热情真诚的待客礼节……平静、祥和、快乐地生活在西双版纳这片热土上的各民族群众,本身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多彩的民族服饰】 西双版纳的各少数民族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得到自然界的慷慨恩惠与有益启示,从而唤起丰富的幻想与惊人的灵感。他们就地取材,因材施艺,设计出适合自己生活环境的各种服装。 居住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的基诺族妇女所戴的三角形尖顶帽来自于创世神话史诗。传说天地混沌之时,水中浮出一头戴白色尖顶帽,身穿素白衣裙的世间万物的创世女神。于是基诺族奉她为始祖母。因为基诺族崇拜太阳,所以妇女喜欢在胸前颈上挂块绣有“太阳”花纹的小肚兜。男子穿背部中间绣着圆形太阳花纹图案的自织麻布“砍刀布”做的紧身短褂。 勐腊县瑶族妇女的挑花服饰在衣襟两边钉着两条红线,象征瑶族崇拜的盘瓠,在狩猎时坠崖而死,从其口中流出鲜血的情景,表示后人不忘前人的丰功伟绩,反映其与宗教信仰,图腾崇拜的密切关系。 景颇族妇女的衣服用黑色丝绒布缝成,胸前、背后镶钉着大大小小的银泡。小而半圆形的银泡代表星星,大而扁圆的代表太阳和月亮,太阳、月亮、星星融合为一体,不相分离。下身穿妇女们自己纺线编织的大红色筒裙,筒裙由羊毛线织成。民谚中说,妇女筒裙上织着天下的事,那是祖先写下的字。裙上绣着“蕨菜纹”,传说蕨菜曾养活过景颇族祖先。 哈尼族崇尚黑色,在他们的创世古歌里就有黑色是大地之色的说法,寓示着吉祥。 傣族女子绦带上绣着孔雀翎羽图案,孔雀被傣族视为美丽、吉祥和善良的象征。花腰彝族妇女的刺绣服饰以马樱花纹最为典型。 把马樱花纹绣在服饰上最醒目的位置,马樱花自古以来被视为彝族同胞的吉祥物,彝族以马樱花为美、为贵。 【傣族风情】 西双版纳是一个以傣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目前生活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口约

傣族的民风民俗.doc

傣族的民风民俗 傣族的民风民俗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五十六朵鲜花一齐绽放,每朵鲜花都有着不同的民风民俗,最吸引我的还是傣族。 对于我这种业余"吃货",最先要干的事就是品尝傣族的独特小吃——竹筒饭。将新鲜的竹节砍下,将糯米放在竹节里,加水侵泡若干小时,用芭蕉叶或干净的甘蔗叶将筒口塞住,放到火上烤,再将竹筒放在平整的木板上,轻轻敲击,剥去竹筒的薄皮,便获得一条圆柱形的米饭。傣族的竹筒饭美味菜谱,将糯米放入竹筒里烤熟,融入糯米香、青竹香于一体,是色香味俱佳,最具民族特色的风味食品。 傣族是一个盛产竹子的民族,所以除了竹筒饭,就连他们住的房子都是竹楼。之所以用竹子,是因为竹子可以防酷热和湿气。 如果你是阳历的4月13日至4月15日到傣族来游玩,那么你要小心啦,因为这是傣族在过新年——泼水节,所以稍不留神,就会成为"落汤鸡"!到了泼水节,傣族的男女老少就穿着节日的盛装,挑着清水,先来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你泼我,我泼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大家互相泼啊泼,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祝福、水的欢歌,朵朵水花在串串笑,泼水节成了欢乐的海洋!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所以在泼水节自然也少不了舞蹈,孔雀舞优美、雅致、抒情,孔雀舞是傣族舞蹈的灵魂,舞蹈以孔雀的各种姿态为基础,在去与美

的再创造中,集中凝集傣族儿女的审美旨趣。还有不少的舞者尽情的挥洒自己的即兴之作,有的边跳边唱,有的甚至边跳边喝酒,如痴如醉,不拘一格,连续跳上几天似乎也不会累。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傣族虽然是少数民族,但他们的热情、古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精美的服饰装点着这片土地,装点着傣族人民幸福美满的生活。 初一:____浅夏诗韵 傣族的民风民俗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五十六朵鲜花一齐绽放,每朵鲜花都有着不同的民风民俗,最吸引我的还是傣族。 对于我这种业余"吃货",最先要干的事就是品尝傣族的独特小吃——竹筒饭。将新鲜的竹节砍下,将糯米放在竹节里,加水侵泡若干小时,用芭蕉叶或干净的甘蔗叶将筒口塞住,放到火上烤,再将竹筒放在平整的木板上,轻轻敲击,剥去竹筒的薄皮,便获得一条圆柱形的米饭。傣族的竹筒饭美味菜谱,将糯米放入竹筒里烤熟,融入糯米香、青竹香于一体,是色香味俱佳,最具民族特色的风味食品。 傣族是一个盛产竹子的民族,所以除了竹筒饭,就连他们住的房子都是竹楼。之所以用竹子,是因为竹子可以防酷热和湿气。 如果你是阳历的4月13日至4月15日到傣族来游玩,那么你要小心啦,因为这是傣族在过新年——泼水节,所以稍不留神,就会成为"落

傣族的习俗特点

傣族的习俗特点 傣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有126万。傣族人民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hù)族佤族自治县、景谷傣族佤族自治县、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此外,在景东、普洱、思茅、腾冲、龙陵、双江、西盟、元阳、河口等30多个县市境内,也有傣族小块聚居或零散分布。傣族通常喜欢聚居在大河流域、坝区和热带地区。大多是在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红河流域的河谷坝地区傍水而居。 【宗教信仰】傣族几乎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特别是40岁以上的人几乎都要到奘房中受戒修行,参加每年三个月的入夏安居,诵经赕佛。傣语称佛教为“洒散纳”,称释迦牟尼佛祖乔答摩〃悉达多为“贡达玛”。历法傣族有千余年的老傣文文献,有古老的贝叶经。傣族有自己独特的历法。傣历和公历纪元相差638年,即公历的639年为傣历元年。傣历的年是阳历年,月却是阴历月。傣历分为三季,一至四月为冷季,五至八月为热季,九至十二月为雨季。每隔三年的九月为闰月,这种历法现仍通用于泰缅等地。 【戏剧】傣剧是云南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之一,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市及保山部分傣族聚居区。傣剧发源于有一定人物情节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经讲唱,后吸收滇剧、皮影戏的艺术营养,与此同时,傣剧从土司衙门扩散到民间,涌现出大量民间傣剧表演组织。

【民歌舞蹈】傣族民歌曲调节奏灵活优美抒情。德宏民歌曲调鲜明重音突出,西双版纳民歌滑音装饰音较多,瑞丽山歌活泼爽朗各有特色。舞蹈种类很多,动作及内容主要模拟当地常见的动物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加以人格化。孔雀舞既来源于孔雀优美动作的模仿,也来源于傣族美丽动人的传说。著名舞蹈家刀美兰因表演孔雀舞而闻名中外。 【节庆】浴佛节,又名“泼水节”,源于古印度婆罗门教的一种仪式,后为佛教所吸收,约在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随佛教传入傣族地区。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浴佛节成为傣族的一种习俗流传下来,至今已数百年。浴佛节一般在傣历六月举行,相当于公历四月中旬。浴佛节这一天要用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后来逐步发展到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在西双版纳地区,浴佛节期间还要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经过西双版纳自治州政府的多次推动,浴佛节被宣传成“泼水节”,成了西双版纳傣族最隆重的节日。 【民居】傣族人居住的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竹楼近似方形,以数十根大竹子支撑,悬空铺楼板;房顶用茅草排覆盖,竹墙缝隙很大,既通风又透光,楼顶两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楼分两层,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堆放杂物,也是舂米、织布的地方。

傣族的民风民俗

傣族的民风民俗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五十六朵鲜花一齐绽放,每朵鲜花都有着不同的民风民俗,最吸引我的还是傣族。 对于我这种业余吃货,最先要干的事就是品尝傣族的独特小吃竹筒饭。将新鲜的竹节砍下,将糯米放在竹节里,加水侵泡若干小时,用芭蕉叶或干净的甘蔗叶将筒口塞住,放到火上烤,再将竹筒放在平整的木板上,轻轻敲击,剥去竹筒的薄皮,便获得一条圆柱形的米饭。傣族的竹筒饭美味菜谱,将糯米放入竹筒里烤熟,融入糯米香、青竹香于一体,是色香味俱佳,最具民族特色的风味食品。 傣族是一个盛产竹子的民族,所以除了竹筒饭,就连他们住的房子都是竹楼。之所以用竹子,是因为竹子可以防酷热和湿气。 如果你是阳历的4月13日至4月15日到傣族来游玩,那么你要小心啦,因为这是傣族在过新年泼水节,所以稍不留神,就会成为落汤鸡!到了泼水节,傣族的男女老少就穿着节日的盛装,挑着清水,先来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你泼我,我泼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大家互相泼啊泼,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祝福、水的欢歌,朵朵水花在串串笑,泼水节成了欢乐的海洋!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所以在泼水节自然也少不了舞蹈,孔雀舞优美、雅致、抒情,孔雀舞是傣族舞蹈的灵魂,舞蹈以孔雀的各种姿态为基础,在去与美的再创造中,集中凝集傣族儿女的审美旨趣。还有不少的舞者尽情的挥洒自己的即兴之作,有的边跳边唱,有的甚至边跳边喝酒,如痴如醉,不拘一格,连续跳上几天似乎也不会累。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傣族虽然是少数民族,但他们的热情、古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精美的服饰装点着这片土地,装点着傣族人民幸福美满的生活。

傣族民俗开发

傣族民俗开发 一、泼水节 傣族的泼水节不仅象征了吉祥,平安,幸福,还给人们带来了声声欢笑。对于傣族泼水节的开发应本着保护民族文化的理念去合理利用与开发,使得这一傣族传统节日一直传承下去。 1.整合旅游资源,搞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建设酒店住宿餐饮的基础设施交通公路设施,充分保证游客的衣食住行。 2.加大傣族泼水节的旅游民俗文化的对外宣传,提升知名度,吸引客源,扩大泼水节在世界各地的文化影响力。 3.加强政府的主导性作用,举行各类宣传节目。以政府为纽带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签订旅游合作协议,推动泼水节良性发展。 4.以泼水节为桥梁,大力发展当地农业与制造业,将优良的农副产品与精美的工业制造品提供给旅游者。将一二三产业联动起来,更好的促进一泼水节为代表的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 5.建立以傣族园为代表的旅游服务企业,更好的推动泼水节的保护性传承。傣族园主要活动可以安排如下: ①泼水节庆活动。天天泼水节,让游客随时都感受到泼水节的狂欢氛围;②傣家民居参观,向游客展示傣家的干栏式建筑,体验傣族的待客礼仪;③歌舞表演,向游客集中展示傣家民间的传统历史文化和傣家少女的靓丽多情。④赕佛,在曼春满古佛寺让游客参加拴线、念经、抽签等佛教活动。⑤根据季节特点,举行傣家传统节日活动,如赛龙舟比赛、放高升、斗鸡赛、丢包、燃放贡菲(孔明灯)、赶摆、赕佛等活动,弘扬傣族传统文化。⑥根据曼将、曼春满、曼乍、曼嘎和曼听5个傣族自然村寨的特点,各有侧重地开织锦、傣式首饰加工、制陶等民族工艺品加工参观,傣家婚礼习俗参观。⑦傣家住宿、餐饮。 二、食俗(举办傣族美食节、全面推广傣族特色菜式) 民以食为天,不过是到哪里旅游都离不开吃这个话题,所以食俗的开发必定是旅游开发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傣族作为一支极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其饮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且极具地方和民族特色。傣族日常肉食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内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鸡、烧鸡,极喜鱼、虾、蟹、螺蛳、青苔等水产品。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烹鱼,多做成酸鱼或烤成香茅草鱼,此外还做成鱼剁糁(即用鱼烤后捶成泥,与大芫荽等调料央而成)、鱼冻、火烧鱼、白汁黄鳝等。吃螃蟹时,一般都将螃蟹连壳带肉剁成蟹酱沾饭吃,傣族称这种螃蟹酱为“螃蟹喃咪布”。傣族风味中还有一种苦的风味,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肴是用牛胆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凉菜拼盘。此外,傣族的竹筒饭早已声名远扬。相信这些美食已足以让游客们垂涎三尺。 值得一提的是,因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所以用昆虫为原料制作各种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经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所以以昆虫作为美食节的噱头,这种新奇的形式必定能吸引大量充满好奇心的游客。

民风民俗作文1500字

民风民俗作文 1500 字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 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 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 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 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 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 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 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设大香案, 摆上月饼、 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 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 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 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 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 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 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 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 树中秋、 点塔灯、 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 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 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 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 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 型美观, 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 如“嫦娥奔月”、 “银河夜月”、 “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 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 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除了赏 月、祭月、吃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 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 族的托球舞等。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 事流传甚广。 嫦娥奔月: 相传, 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 晒得庄稼枯死, 民不聊生,

傣族民族特色

傣族民族特色 篇一:傣族的习俗特点 傣族的习俗特点 傣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有126万。傣族人民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hù)族佤族自治县、景谷傣族佤族自治县、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此外,在景东、普洱、思茅、腾冲、龙陵、双江、西盟、元阳、河口等30多个县市境内,也有傣族小块聚居或零散分布。傣族通常喜欢聚居在大河流域、坝区和热带地区。大多是在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红河流域的河谷坝地区傍水而居。 宗教信仰傣族几乎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特别是40岁以上的人几乎都要到奘房中受戒修行,参加每年三个月的入夏安居,诵经赕佛。傣语称佛教为“洒散纳”,称释迦牟尼佛祖乔答摩〃悉达多为“贡达玛”。历法傣族有千余年的老傣文文献,有古老的贝叶经。傣族有自己独特的历法。傣历和公历纪元相差638年,即公历的639年为傣历元年。傣历的年是阳历年,月却是阴历月。傣历分为三季,一至四月为冷季,五至八月为热季,九至十二月为雨季。每隔三年的九月为闰月,这种历法现仍通用于泰缅等地。 戏剧傣剧是云南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之一,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市及保山部分傣族聚居

区。傣剧发源于有一定人物情节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经讲唱,后吸收滇剧、皮影戏的艺术营养,与此同时,傣剧从土司衙门扩散到民间,涌现出大量民间傣剧表演组织。 民歌舞蹈傣族民歌曲调节奏灵活优美抒情。德宏民歌曲调鲜明重音突出,西双版纳民歌滑音装饰音较多,瑞丽山歌活泼爽朗各有特色。舞蹈种类很多,动作及内容主要模拟当地常见的动物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加以人格化。孔雀舞既来源于孔雀优美动作的模仿,也来源于傣族美丽动人的传说。著名舞蹈家刀美兰因表演孔雀舞而闻名中外。 节庆浴佛节,又名“泼水节”,源于古印度婆罗门教的一种仪式,后为佛教所吸收,约在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随佛教传入傣族地区。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浴佛节成为傣族的一种习俗流传下来,至今已数百年。浴佛节一般在傣历六月举行,相当于公历四月中旬。浴佛节这一天要用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后来逐步发展到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在西双版纳地区,浴佛节期间还要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 经过西双版纳自治州政府的多次推动,浴佛节被宣传成“泼水节”,成了西双版纳傣族最隆重的节日。 民居傣族人居住的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竹楼近似方形,以数十根大竹子支撑,悬空铺楼板;房顶用茅草排覆盖,竹墙缝隙很大,既通风又透光,楼顶两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楼分两层,楼上

有关傣族民风民俗的作文

有关傣族民风民俗的作文 我国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傣族。傣族又称摆夷族散居于云南的大部分地方。傣族民居与其他少数民族的民居大有不同。傣族的居民建筑以竹楼为主上下两层,以木、竹做桩、楼板、墙壁,房顶覆以茅草、瓦块,上层栖人,下养家畜、堆放农具或其他物品。傣族人的服饰也很有特色。 傣族男子一般上穿无领对襟袖衫,下穿长管裤,以白布或蓝布包头。傣族女子的服饰各地有较大差异,但基本上都以束发、筒裙和短衫为共同特征。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 傣族的小吃也有当地的特色。傣族以大米为主食,喜爱糯米,最具特色是竹筒饭。傣族还有许多特色烧烤如,香茅草烤鱼,是一道傣族风味菜。一般先将洗净的鱼裹上味道芬芳的香茅草,然后置于火上烧烤,烤后鱼香四溢。真是让人垂涎挂齿!傣族最重要的节日要数泼水节了,泼水节其实是傣族的新年,是西双版纳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清明节前后举行。泼水节的时候,如果被水泼的越湿,被水泼得越多,就代表你收到的祝福就越多。一盆盆水代表着一盆盆的祝福。这就是傣族,它是我国一个传统的具有浓厚民族文化特色的少数民族之一。 欢乐的泼水节与那动听的传说,不仅仅属于傣民族的。每逢傣历新年的到来,西双版纳的布朗族和德宏的德昂族、阿昌族,都在一起共同欢庆,举行泼水节活动。国内外游客也非常喜爱和向往这个色彩缤纷的盛会,因此也都很想了解和熟识傣家的泼水习俗。既是这样,我们的新闻媒体和文化旅游部门包括旅游企业就应该负责任地搞好泼水节活动的宣传,让这个风靡中外的民族节日有它本来的面貌和历史。尤其在西双版纳傣族园内,这个节日活动更应具有传统色彩和民俗情调。 泼水节在傣语叫“楞贺尚比迈”,因傣历元旦在六月,又称做“六月新年”或“六月节”时间在阳历四月中旬。泼水仪式活动又是此节的主要活动,据一本叫作《车里》的史地小丛书里记载:“元旦之晨,所有贵族平民,皆沐浴更衣,佛寺赕佛。妇女辈则各担水一挑,为佛洗尘……,浴佛之后,民众更互相以水相浇,泼水戏之能事。”现在,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傣历新年不断增加了新的内容,除了赛龙舟、放高升、丢包、放火灯、赛鼓、跳孔雀舞、泼水祝福以外,增加了体育表演、文艺演出、游园联欢、放氢气球等,慢慢将浴佛仪式活动淡化了。作为以保护、发扬傣族传统文化为重要宗旨的傣族园来说,要不要恢复那些浴佛仪式活动,是值得认真研究的。 关于泼水节的来历,有这样一个古老的传说: 古时候,一个叫捧玛达拉乍的魔神,违抗天神的旨意,为所欲为,把人间弄得雨旱失调,冷热不分,秧苗枯死,人畜遭殃。怎样惩治这个法术高明的恶魔呢?智慧的天神英达提心生一计,即装扮成英俊的小伙子,去接近捧玛点达拉乍的七个女儿,并将实情告诉她们。这七个姑娘生性善良,本来就对父王的罪恶有愤懑,这时,她们决心杀死父王,为人间除害。一天,她们终于探听到了父王的生死“秘密”,并趁机将他灌得酩酊大醉,悄

云南简介

云南简介 基本概况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省会昆明。云南简称“滇”或“云”,是人类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和亚洲最早人类。战国时期,这里是滇族部落的生息之地。云南即“彩云之南”“七彩云南”,另一说法是因位于“云岭之南”而得名。面积39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面积4.11%,在全国各省级行政区中面积排名第8。总人口4596万(2010年),占全国人口3.35%,人口排名为第12名。下辖8个市、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与云南省相邻的省区有四川、贵州、广西、西藏。云南3个邻国是缅甸、老挝和越南。北回归线从该省南部横穿而过。 云南省素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和“有色金属王国”的美誉。全国162种自然矿产中云南就有148种,其中铜矿、锡矿等有色金属矿产产量居全国前列。 动植物 云集从热带、亚热带至温带甚至寒带的植物品种。在全国约3万种高等植物中,云南已经发现了274科,2076属,1.7万种。主要特色物种:望天树、跳舞草、丽江云杉、橡胶树、油棕、三七、马尾松、云南松、酸角树[6]等。[7]有脊椎动物1737种,占全国58.9%。其中,鸟类793种,占63.7%;兽类有300种,占51.1%;淡水鱼类366种,占45.7%;爬行类143种,占37.6%;两栖类102种,占46.4%。昆虫1万多种。鱼类中有5科40属250种为云南特有。鸟兽类中有46种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54种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主要特色物种有:滇金丝猴、绿孔雀、小熊猫、蟒、亚洲象、抗浪鱼,黑颈鹤等 矿产资源 云南被称为“有色金属王国”。云南已发现各类矿产150多种,探明储量的矿产92种,其中25种矿产储量位居全国前三名,54种矿产储量居前十位,居全国首位的矿种有锌、石墨、锡、镉、铟、铊和青石棉。云南矿产资源共有9大类:黑色金属矿产、能源矿产、有色金属及贵金属矿产、化工非金属矿产、稀有及稀土矿产、特种非金属矿产、冶金辅助原料矿产、建材非金属矿产及彩石矿产等。 歌舞活动 昆明:世界园艺博览园花车游行、云南民族村歌舞表演、云南民族村火把节活动(仅在火把节期间)、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导演的《印象云南》、吉鑫宴舞。 大理:“白族三道茶”歌舞表演,《蝴蝶之梦》大型歌舞演出,《希夷之大理》大型实景演出。丽江:“丽水金沙”大型歌舞表演、纳西东巴古乐音乐会、张艺谋导演的《印象丽江》、泸沽湖歌舞表演《摩梭情篝火晚会》;

中七班傣族风情展示活动方案

中七班傣族风情展示活动方案 根据园内安排,中班部拟开展以“爱我中华创意日”为主题的民族风情展示活动,我班将开展围绕傣族风情为主线的展示、游戏活动,以开展儿童视野,丰富幼儿知识,培养幼儿的爱国主义情操。 一、活动目的 民族风情教育对孩子们而言至关重要,它是爱国情操的初培养,是思维能力的初锻炼,是民族文化得以传承的关键。近年来民族文化教育日渐受到重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提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风情,将民族风情纳入幼儿教育的范畴,不仅可以大大丰富幼儿素质教育的内涵,让孩子了解异彩纷呈的民族特质,热情待人的民族文化,同时也可以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操。 二、活动准备 1.幼儿及家长的傣族服饰; 2.傣族特产及食物; 3.幼儿游戏及舞蹈准备的道具; 4.放音设备,傣族风情音乐; 5.傣族风俗文化展板6张; 6.长条桌4张,椅子若干; 7.傣家寨装饰树叶拱门1个,竹子10根,油纸伞12把,竹竿4根; 8.泼水节道具。

三、活动区域 1.文化风情展示区:主要以展板的形式介绍傣家文化。 2.傣族特色食品体验区:提供地方特色食品、小吃、特产等。 3.文化艺术展示区:傣族舞蹈展示。 4.民族特色互动体验区:竹竿舞游戏、钻竹竿游戏。 5.影像区:观看傣族风情民俗纪录片、图片等影像资料。 三、参加人员:中七班全体教师、幼儿及部分家长 四、活动时间:2016年11月1日9:00-11:00 五、活动地点:二楼名人字画区域 六、活动要求 1.幼儿积极参与展示活动,主动操作、感知活动内容。 2.展示活动中能积极地进行心智活动,大胆自信的介绍、回答参观者提出的问题,有主人翁精神。 3.幼儿在活动中有自主解决问题、小组交流、合作的意识。 4.多数幼儿能够在活动中承担起一定的任务或角色,每个幼儿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5.教师在活动中能够创设宽松、和谐的活动氛围,师生关系融洽。 6.每位教师、参与活动家长亲切自然、情绪饱满,富有感染力。

傣族民族饮食

傣族民族饮食 日常食俗 傣族大多有日食两餐的习惯,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通常是现舂[chōng] 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糯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 外出劳动者常在野外用餐,用芭蕉叶或众饭合盛一团糯米饭,随带盐巴、辣子、酸肉、烧鸡、喃咪(傣语,意为酱)、青苔松即可进食。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欢吃干酸菜,其制法是把青菜晒干,再用水煮,加入木瓜汁,使味变酸,然后晒干储藏。吃时放少许煮菜或放在汤内。这种酸菜有地方的傣族几乎每天都吃。据说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品有助于消化。 日常肉食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内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鸡、烧鸡,极喜鱼、虾、蟹、螺蛳、青苔等水产品。 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傣族食用的青苔是选春季江水里岩石上的苔藓,以深绿色为佳,捞取后撕成薄片,晒干,用竹篾穿起来待用。做菜时,厚的用油煎,薄的用火烤,酥脆后揉碎入碗,再将滚油倒上,然后加盐搅拌,用糯米团或腊肉蘸食,其味美无比。 烹鱼,多做成酸鱼或烤成香茅草鱼,此外还做成鱼剁糁(即用鱼烤后捶成泥,与大芫荽等调料央而成)、鱼冻、火烧鱼、白汁黄鳝等。 吃螃蟹时,一般都将螃蟹连壳带肉剁成蟹酱沾饭吃,傣族称这种螃蟹酱为“螃蟹喃咪布”。 苦瓜是产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双版纳还有一种苦笋,因此傣族风味中还有一种苦的风味,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肴是用牛胆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凉菜拼盘。 虫类特产 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用昆虫为原料制作各种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经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 捕蝉是在夏季,每天傍晚,蝉群落在草丛中时,蝉翼被露水浸湿,不能飞起,妇女们就赶快把蝉拣入竹箩里,回后后入锅焙干制酱。蝉酱有清热解毒,去痛化肿的医疗作用。 傣族人普遍喜食蚂蚁蛋,经常食用的是一种筑巢于树上的黄蚂蚁,取蚂蚁蛋时,先将蚂蚁驱走,然后取蛋,蚂蚁蛋大小不一,有的大如绿豆,有的小如米粒,洁白晶亮,洗净晒干,与鸡蛋一起炒食,其味鲜美可生食又可熟食,生食时制酱,熟食时用鸡蛋穿衣套炸,常用的酸果、苦瓜、苦笋、冲天椒,辅以野生的花椒、芫荽、蒜、香茅草,风味纯正,清洁卫生。 特色饮品 傣族人嗜酒,但酒的度数不高,是自家酿制的,味香甜。茶是当地特产,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叶茶。喝时只在火上略炒至焦,冲泡而饮略带糊味。嚼食槟榔,拌以烟草、石灰,终日不断。由于长期嚼食唇齿皆黑,口液如血,人以为美。烧陶业较发达,大部分饮餐用具多由妇女烧制。

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特色文化的民族

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特色文化的民族,在我国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等地区。 傣族的节日很多,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关门节、开门节和泼水节。 ¤开门节和关门节 这是两个紧密联系的傣族传统节日。 关门节从七月中旬开始,大约要持续三个月,而开门节时间约在十月中旬。 关门节期间,不嫁娶、不盖房,村寨内不举行大的娱乐活动。三个月后,关门节期满,傣族人就会举行开门节庆祝活动了。 开门又被称为“出洼”,节日这天,将关门节时摆在佛座后面的东西拿出烧掉,表示佛已“出洼”;节日第二天,全家男女老幼到寺庙拜佛;第三天,便要举行盛大的“赶朵”活动,就是集祭祀、集会、百艺、商贸于一体的庙会。 开门节期间,男女青年身着盛装去佛寺拜佛,以食物、鲜花、腊条、钱币敬献。祭拜完毕,举行盛大的文娱集会,庆祝从关门节以来的安居斋戒结束。主要内容有燃放火花和高升、点孔明灯等。 这时,正逢稻谷收割完毕,所以开门节也是庆祝丰收的节日。青年们可以在这时谈情说爱或结婚,成年人则可出外办事或串亲访友。 ¤泼水节 除了关门节和开门节,泼水节是傣族最有特色的节日,节期在公历的四月中旬。 泼水节这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互相祝福。起初用手和碗泼水,后来便用盆和桶,越泼越激烈,鼓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期间还会举行赛龙船、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 节日期间去西双版纳,除了感受欢快的节日气氛,还可以看看傣族人居住的特色竹楼:近似方形的竹楼以数十根粗竹子支撑,悬空铺楼板,茅草排覆盖屋顶。在这里还可以吃到喷香可口的竹筒饭,欣赏到傣家姑娘美妙绝伦的孔雀舞。 不过,去之前了解一下傣族人的禁忌也是很有必要的:他们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

中国傣族文化园策划方案

万龙谷·中国傣族文化园策划案 一、项目名称 万龙谷中国傣族文化园 二、项目选址 万龙谷县 三、项目可行性分析 (一)政策导向优势明显。 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民族文化是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发展特色民族文化自然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而源远流长的傣族文化正是值得大书特书的特色文化之一。 (二)当地政府支撑有力。 近年来,万龙谷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事业发展,尤其在项目建设和引进上举全县之力给予支持,罗建华书记在中共万龙谷傣族自治县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出要实施“生态立县、民营活县、产业强县、开放兴县”战略,全力打造“神州傣国、生态山水名县、旅游度假休闲胜地、新兴工业县、绿色农业基地”。这些为建设中国傣族文化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傣国美誉蜚声四海。 万龙谷县是全国傣族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傣族自治县,有傣国之称,其品牌吸引力强大。中国傣族文化园项目能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傣国”的优势,打造凝聚和弘扬“傣国”文化的重要基地,吸引投资、消费、旅游、观光考察等各种行为,进而推动“神州第一瑶城”的各项建设。 (四)人文自然资源丰富。 万龙谷县地灵人杰,民风淳朴,保留着许多原生态的传统民俗。建设中国傣族文化园,将万龙谷县及周边地区独特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进行整合打造,完全契合寻根怀旧、体验民俗、休闲旅游、文化交流等需求,卖点丰富,市场广阔。 (五)区位环境优势明显。 万龙谷傣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南端,毗邻两广,地处五岭北麓,潇水源头,自古就是通楚达粤的交通要冲,素有“湘南门户”、“三省通衢”之称,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可进入性强。 四、项目功能、分区和构建 (一)功能定位和分区 深度整合项目区丰富独特的历史、文化、自然、村居、民俗等资源,以傣族文化为核心,以民俗文化为亮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