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劳动力供给(xiti)

第二章劳动力供给(xiti)

第二章劳动力供给(xiti)

劳动经济学学习要点(第二节)——劳动力供给与需求

劳动经济学学习要点(二) ——从看懂劳动力市场数据图标说起第二节劳动力供给和需求 一、先看下面3张图标。

若要了解我国2019年劳动力市场状况,判断宏观经济走势,就要具备劳动力供给和需求扎实的理论功底。这3张图是2019年中国劳动力(人口、失业率、工资)数据统计表,从中反映出了劳动力参与率以及劳动力供给、需求弹性指标。 二、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 1、劳动力和劳动参与率的概念 ——劳动力:劳动力是指在一定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即劳动力。 ——劳动力参与率是指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的人口的比率。劳动参

与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 ——以总人口计算的劳动参与率(简称劳参率),即总人口劳参率;以某年龄组计算的劳参率称为年龄劳参率;以某以性别计算的劳参率称为性别劳参率。 总人口劳参率=劳动力/总人口×100% 年龄(性别)劳参率=某年龄(性别)劳动力/该年龄(性别)人口×100% 2、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供给弹性 ——劳动力供给是指在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劳动力供给变量变动时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为劳动力供给弹性。 ES=(△S/S)/(△W/W)[ (△S/S)表示供给变动百分比,(△W/W)表示工资变动百分比] ——劳动供给弹性分类: 供给无弹性ES=0:无论工资率如何变动,劳动力供给量固定不变。 供给有无限弹性ES:趋向正无穷,工资率给定,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绝对值大于0。 单位供给弹性ES=1:在这种情况下,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劳动力变动的百分比相同。 供给富有弹性ES >1:劳动力变动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百分比。供给缺乏弹性ES <1:劳动力变动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百分比。——劳动参与率的生命周期。劳动力参与由一定的生命周期,表现为一定的劳动参与率的变动趋势:

补充案例_第二章_劳动力供给_《劳动经济学》_胡学勤

第二章劳动力供给案例 案例1:巨额遗产会导致一个人退出劳动力市场吗? 非劳动收入性质的巨额遗产会削弱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吗? 一项研究首先讲在1982年-1983年间继承过遗产的人分为两个群体,即接受了小额遗产的群体(平均价值为7700美元)和接受了大额遗产的群体(平均价值为346200美元)。然后这项研究分析了这两个群体在1982年-1985年检的劳动参与率变化情况。 毫不奇怪,那些继承遗产较多的群体更有可能退出劳动力队伍。更为具体地说,接受小额遗产的群体的劳动参与率在此期间从76%上升到了81%,而接受了大额遗产的群体的劳动却从70%下降到了65%,更令人惊奇的一个事实也许是,由于能够预见到自己将来会获得大额遗产,这些后来实际得到大额遗产的群体的劳动参与率从一开始就比较低。 案例2: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

当工资提高时,个人劳动力供给先随着工资的上涨而增加,当工资上涨到一定程度时,劳动供给开始减少。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是向后弯曲的曲线。 问题: 张三是个大学毕业生,刚参加工作,编写程序。工作初期,涨工资会使张三增加工作量。当他成为一个软件高手之后,工资已经足够高了,张三的收入也相当高了,这个时候,张三面对涨工资的反应,不是选择加班,而是更多的来休闲和体育运动。 在工资较低的时候,工资上涨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哪个更大? 当工资上涨的足够高的时候,如果接着上涨,又是如何呢? 案例3:男性和女性的时间使用情况(每周小时数)

案例4:丈夫、妻子、邻居和凯洛格食品公司6小时工作制的终结 经济理论指出,工作小时数量的供给部分地取决于人们对家务劳动时间,包括闲暇时间的价值认可程度。这一点可以非常清楚地在凯洛格食品公司的工人们身上反映出来。在大萧条时期,凯洛格食品公司因放弃了标准的8小时工作制,改行6小时工作制,从而引起了举国关注,工人们愿意通过接受更少的工资性报酬和更多闲暇的方式,来与那些失业者“分享工作”。 在二战期间,该公司转而实行每周48小时工作制,但是承诺在紧急状态结束后,重新恢复6小时工作制。1946年,员工们重申了自己希望每天工作更短时间的愿望,公司中87%的女性员工和71%的男性员工赞成每天工作6个小时。然而,到1957年时,大多数部门都选择重新回到8小时工作制——结果只有25%的员工,其中大多是女性员工,仍然保持在每天工作6小时的工作制。 到底二战后到50年代末期,哪些因素导致工人,尤其是男性工人,改变了自己的工作时间决策呢?对其进行访谈之后发现,影响他们决策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 他们的配偶对于应当如何使用家庭时间的观念与男人产生了冲突。许多男性抱怨说,由于自己在家待的时间太长而导致了很多摩擦:“这些女人不愿意看着自己的男人整天待在家里碍手碍脚的”,以及“如果我在家里闲待着,老婆总是会找点什么事儿让我干”。这些都是男性工人的典型回答。 此外,这些男人还非常关心自己的邻居在干什么以及怎么想。在没有了与失业者和从战场上回来的退伍士兵分享工作这一正当理由之后,他们对于自己的工作时间比其他男人的工作时间少而感到尴尬。在家里待的时间过长会被人家认为不正常或者不像是个男人,即使他们的收入是在上升的。这些男人感到,自己要想购买到与邻居相同的那些物质财富,可能需要等待更长时间。所以家庭时间的效用不仅会受到个人偏好的影响,而且会受到家庭之间的互动以及社会压力的影响。 有85%以上的家庭做饭、洗碗、洗衣、打扫卫生等日常家务劳动主要由妻子承担。女性承担了81%的洗衣服,74%的整理房间和照料孩子,66%的购物、买

劳动力需求理论

第二节劳动力需求理论一、短期劳动力需求 (一)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与劳动力边际产出量 表11—8 劳动力边际产出量/收益 劳动力边际产出量劳动力边际收益 概念1.称为劳动力的边际实物产出(MPL) 2.新增一个工人所增加的产出1.称为劳动力的边际产出收益(MRPL)2.每增加一个工人所带来的收益增量 联系1.劳动力的边际收益等于劳动力边际产出量的价值量,即前者是后者的货币转化形式。 2.在竞争性产品市场中,劳动力的边际收益等于劳动力边际产出量乘以单位 产品价格,即MRPL=MPL×P 其他它是理解短期劳动力需求曲线的核 心概念,同时也是最古老、最著名 的经济思想之一—边际收益递减规 律的主题 ------ 表11—9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根本思想如果把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力视为可变要素)逐渐越来越多地增加到数量固定的另外一种生产要素(资本或土地视为不变要素)上去,那么不断增加的这种生产要素所带来的边际产出量最终将会下降,甚至会变为零。 规律只要其他生产要素(通常指资本)的数量不变,随着生产中所使用的劳动力数量的增加,每一单位追求的劳动力为总产量所带来的增加量即它们的边际产出量会出现先上升,而后逐渐下降,然后达到零甚至为负的规律。 【例题11-2-1·单选题】在劳动力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中,通常把()视为可变要素。 A.劳动力 B.资本 C.土地 D.技术 [答案] A

【例题11-2-2·单选题】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表明,只要其他生产要素(通常指资本)的数量不变,随着在生产中所使用的劳动力数量的增加,每一单位追求的劳动力为总产量所带来的增加量即他们的边际产出量会出现()的规律。 A.一直上升 B.先上升,后水平 C.先下降,而后上升 D.先上升,而后逐渐下降,然后达到零甚至为负 [答案]D (二)竞争性企业的短期劳动力需求曲线:是劳动力边际收益曲线的下降部分。 二、长期劳动力需求 表11—10 工资率的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 规模效应替代效应 概念又称产出效应,指工资率变动首先直接作 用于生产规模或产出规模,然后再进一步 影响劳动力需求量的作用过程及其结果。 图示: 工资率变动→生产规模→劳动力需求量 指工资率变动通过影响资本和劳动力之 间的相对投入比例而对劳动力需求量产 生影响的作用过程及其结果。 图示: 工资率变动→资本和劳动力相对投入比 例→劳动力需求量 结论1.工资率变动的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方向是相同的,即在长期内,工资率上升的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都使劳动力需求减少,反之亦然。 2.工资率变动对长期劳动力需求的影响是两种效应所引起的变化之和。 3. 长期劳动力需求曲线的走向是向右下倾斜,其斜率为负。 【例题11-2-3·单选题】在长期内,工资率上升的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都使劳动力需求()。 A.增加 B.减少 C.先增加,后减少学习是成就事业的基石 D.先减少,后增加 [答案] B

第二章劳动力供给

第1节劳动力供给的含义 在经济学中,供给和需求是两个必须加以讨论的基本问题。作为经济学中的一个主要门类,劳动经济学当然要讨论劳动力供给的问题。本章将从人口与劳动力供给、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供给弹性以及劳动供给时间选择等几个方面考察劳动力供给。 一、劳动力供给的基本概念 从本质上说,劳动力供给是指劳动力供给主体(劳动者个人)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从量的角度说,是指一个经济体(丛雇用个体到国家)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我们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1、个体决策 无论是全球的、国家的、行业的还是企业的可以获得的劳动力供给,都取决于劳动力供给方在一定条件下的供给决策。 2、个体意愿 劳动力供给的意愿性包含两层意思: (1)劳动力供给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说工资水平的高低、工作时间的长短、个人和家庭的经济状况等,这使得劳动力供给量可能不等于劳动力资源数量;(2)在现行工资水平下,可能有一部分劳动者因找不到工作而失业,这使得劳动力供给量不等于劳动力实际使用数量。因此,劳动力供给的量与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劳动力供给者主观意愿的影响。 好工作的标准分享 3、时间要素 劳动力供给是劳动者在一定条件下愿意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这种劳动能力的总和不仅包括劳动力的数量,还包括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动时间和强度。但在实际的研究当中,如果把此因素考虑进去,就会让分析难以进行。因此,我们通常假设所有劳动力供给都是满足社会规定的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要求的标准供给,即把劳动力供给等同于劳动力供给的数量。 二、劳动力供给假设 在分析劳动力供给时,一般需要做出以下几个假设:

我国劳动力供给的文献综述

我国关于劳动力供给的文献综述 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与劳动就业出现矛盾,社会劳动就业也出现一些新特点。一方面,由于持续的经济增长产生了旺盛的劳动力需求;另一方面,人口结构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开始显现。因此,中国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趋于结束。而如何处理好劳动力供求,解决我国一直存在的严重的就业问题,对我国经济增长、社会安定都多个方面都有着重大的作用。本文选取1990-2009年经济活动人口、就业人口数据,通过建立模型来进行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分析与预测来完成文献综述。 关键词: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预测 正文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1. 国外文献综述 在西方,马克思是较早注重劳动力供求问题的经济学家,在《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中都有论述,内容涉及到劳动力商品、工资、劳动分工、相对过剩人口等等,其中,相对过剩人口理论是核心。马克思不是单单分析劳动力供求问题,而是将劳动力供求问题纳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整体框架,把它与剩余价值生产、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利润率下降以及经济危机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样,就能从深层次把握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力供求问题的实质,并对其长期变动和发展趋势做出准确的判断。凯恩斯的劳动力供求理论是一种总量的就业理论,较少分

析劳动力供求结构,而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主要表现为结构性失业。新古典综合学着重从劳动力市场结构方面探讨增加就业的途径,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托宾与杜贝生的劳工市场技术结构分析理论、希克斯的劳工市场部门分析理论。 2.国内研究综述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劳动力供求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一些结论:葛培波[2](2000)认为劳动力供求非均衡在于人口规模的持续增长,劳动力供给量不断扩大,劳动力需求增速减缓,劳动力供求结构失衡和体制转轨使潜在的供求矛盾显形化。因此要缓解这种劳动力供求矛盾,就必须通过实施再就业工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缩小劳动力供求差距和改革户籍制度才能解决这一问题。 进入到21世纪后,劳动力供求发生了一个比较显著的变化,就是由以前劳动力供求的总量失衡过渡到结构性失衡,劳动力供给短缺在一些地区以及一些行业中表现的特别显著。针对这种短缺,朱忠文[3](2006)认为劳动力的短缺是新一代农民工价值观的转变,而由于企业工资增长缓慢以及部分的企业漠视农民工的利益等各方面的因素的共同作用,从而导致了农民工的流失。赵武、刘艳[4] (2005)从区位转移的角度分析了劳动力区域和行业短缺的原因。 简新华、张建伟[5] (2005) 从制度角度入手,分析了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非持久特殊性现象,他们认为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扫清制约劳动力均衡的制度障碍。蔡昉[6] (2005)通过实证分析,根据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理,认为劳动力短缺是由于提前完成人口转变所引致的,一旦生产率提高的增长源泉不能及时替代人口红利源泉的话,就会导致中国经济过早地失去比较优势。 王一飞、陶涛[8] (2009)从人口学与经济学的双重角度出发,定量的分析了我国未来几年的劳动力供求状况。他们首先从经济学角度利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进行建模,分析了2010-2014年的劳动力需求状况,然后运用人口学中的年龄推算法预测了2010-2014年的劳动力供求状况。从中得出结论:未来几年中国劳动力市场仍然存在着供大于求的情况、解决劳动力失业问题的任务仍然紧迫。 二、方法介绍 对于建立时间序列模型的步骤一般分为单位根检验、建模、模型检验和预测。

劳动经济学 重点知识 劳动力需求与劳动力供给 (吐血整理)

第一章导言 一、劳动经济问题的重要地位: 例:经济增长为什么没有带来显性就业? 首先,反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对解决自然失业是无能为力的;其次,在反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所能调节的周期性失业方面,由于宏观经济政策所引导的投资方向往往是就业密集度较低的行业,进而导致反周期措施拉动就业的能力大为降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就业增长主要是通过中小企业、民营经济以及非正规经济,通过逐渐发育起来的劳动力市场机制所创造的/另一方面,城镇实际失业率也持续提高,劳动参与率逐年下降,政府主导投资带动的就业增长效果不显著,从而导致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没有显性的就业增长。目前的高失业率,有很大的部分是自燃失业率,主要由于劳动力市场不健全、产业结构调整和各种不利于就业扩大的规制而产生。这个失业组成部分并不能通过宏观反周期政策予以消除。而在宏观经济政策可以有所作为的范围内,又由于政策导向不是就业最大化,以致当宏观经济政策刺激起经济增长时,就业增长效果并不显著。 三、现实中的劳动经济现象和问题: 2)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 ?联合国的相关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该国或地区人口总数的10%或以上,或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上人占该国或地区人口总数的7%或以上,那么,该国家或地区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老龄化会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首先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劳动力供给将会逐步萎缩。 劳动力是社会再生产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劳动年龄人口比例的下降可能导致劳动力短缺,劳动力的短缺将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速度,因此我们把研究方向指向未来劳动力供求状况。在人口预测的基础上,我们将人口按年龄分为三个年龄段得到了未来40年的劳动力供给数据,经作图发现劳动力供给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其次在将未来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一同作图后我们发现我国在2020年之前劳动力供求状况一直都是供大于求,而随着劳动力供给的减少与需求的增加,在2020年后劳动力供给缺口将不断扩大。实际上,根据现在的社会报道,在我国劳动力供求市场上,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已日益突出,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过剩将同时共存,部分沿海城市已出现劳动力短缺。另一方面,随着老年人口比例的升高,我国的社会保障费用也在不断增加,年轻人赡养老人的负担也在加重,而在那时劳动力供求失衡现象的出现又在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这不可不说是对社会经济的双重打击。 ?影响养老制度的选择。 第二节劳动经济学的含义和特征 一、劳动经济学的含义: 1、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资源市场配置的科学,或者说是研究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需求行为、供给行为、价格及其影响因素的科学。 2、理解时应把握以下两个问题: (1)对于“劳动”概念的把握: ?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是指劳动力,劳动是一种“准商品”。 ?计划经济条件下,劳动是一种过程或活动。 2、理解时应把握以下两个问题: (2)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 经济学的层次及其研究对象: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部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二、劳动经济学的特点: 1、研究问题集中于劳动就业相关领域,可同时满足生产者与消费者的需求。 2、劳动力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这与一般商品作为最终产品需求不同。 四、劳动经济学研究的内容: 1、劳动力需求: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 2、劳动力供给: (1)劳动力供给的量:

劳动经济学 第六章 劳动工资制度理论

劳动经济学第六章劳动工资制度理论第六章劳动工资制度理论 第一节工资的概念和形式 一、工资的概念 工资是雇佣劳动的报酬,指劳动者向企业或其他用人单位提供劳动而获得的经济报酬。 薪水 Salary 薪酬Compensation 为区分工资的不同含义,对工资结构的理解和使用有以下4个层次: W1,基本工资 W2, W1 +奖金+津贴 W3, W2+福利(医疗、住房、培训等) W4, W3 +延期支付(养老金、员工持股计划、股票期权) 广义工资( W4 ) ;狭义工资( W1或 W2 ) 二、工资的形式 14>>.基本工资 工资构成的主要部分,是以货币为支付手段,按照时间或产量计算的劳动报酬。 工资率——单位劳动时间的劳动力价格。 对工资率的理解: (1)工资所得,Wt(单位雇用劳动时间所得) (2)工资率,小时工资率 (3)基本工资?全部劳动报酬

货币工资:以货币形态获得的劳动报酬。 决定货币工资的主要因素: (1)货币工资率 (2)工作时间长度 (3)相关工资制度 实物工资:以实物形态获得的劳动报酬。 名义工资:未经过价格修正的货币工资。 实际工资:经过价格修正过的货币工资,表明货币工资的实际购买力。用公货币工资/价格指数式表示为:实际工资= 2>.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 计时工资 (1)计时工资的定义:依据雇员的单位时间劳动价格与工作时间长度支付 工资的形式。 (2)计时货币工资,工资标准×实际有效工作时间 (3)计时工资的基本特征:劳动量以劳动的直接持续时间来计量。 (4)计时工资制的优劣:适用性强;雇员收入比较稳定;企业控制管理劳 动过程的难度较大;效率风险主要由企业承担。 计件工资 计件工资的定义:依据合格产品数量(作业量)和计件工资率计算劳动报酬 的工资支付形式。 计件货币工资=计件单价×合格产品数量 计件工资与计时工资的区别:在于计量劳动的方式不同。计件工资的特点:基本工资的高低取决于合格产品的数量。计件工资的优劣:提高生产率;企业控制的成本比较低;工人风险大,企业

第六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宏观)

第六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宏观)

第六章国民收入的决定: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一、名词解释 1、总需求; 2、总需求函数; 3、总供给; 4、总供给函数; 5、古典的总供给曲线; 6、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 7、利率效应; 8、总生产函数; 9、潜在就业量;10、潜在产出; 二、单项选择题 1、价格水平上升时,将()。 A、减少实际货币供给并引起LM曲线右移; B、减少实际货币供给并引起LM曲线左移; C、增加实际货币供给并引起LM曲线右移; D、增加实际货币供给并引起LM曲线左移。 2、下列哪一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A、当价格水平的上升幅度大于名义货币供给的增长时,实际货币供给减少; B、当名义货币供给的增长大于价格水平的上升时,实际货币供给增加;

C、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上升,实际货币供给减少; D、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下降,实际货币供给减少。 3、总需求向右下方倾斜是由于()。 A、价格水平上升时,投资将减少; B、价格水平上升时,消费将减少; C、价格水平上升时,净出口将减少; D、以上几个因素都是。 4、当()时,总需求曲线更平缓。 A、投资支出对利率变化较敏感; B、支出乘数较小; C、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化较敏感; D、货币供给量较大。 5、总需求曲线()/ A、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政府支出减少时会右移; B、当其他条件不变时,价格水平上升时会左移; C、当其他条件不变时,税收减少会左移;

D、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名义货币供给增加会右移。 6、短期劳动力供给函数()。 A、由于不断增加的劳动负效用而呈正斜率; B、由于不断减少的劳动负效用而呈负斜率; C、由于不断减少的闲暇负效用而呈正斜率; D、由于不断增加的闲暇负效用而呈负斜率。 7、在既定的劳动需求函数中()。 A、产品价格上升时,劳动需求减少; B、产品价格上升时,劳动需求增加; C、价格水平和名义工资同比例增加时,劳动需求增加; D、价格水平和名义工资同比例增加时,劳动需求减少。 8、当劳动力的边际产出函数是800-2N,(N是 使用劳动的数量)产品的价格水平是2美元,每单位劳动的成本是4美元时,劳动力的需求量是()。 A、20单位; B、399单位; C、800单位; D、80单位。

微观经济学第六章

第六章生产要素定价与收入分配 一、单选题 1、如果一个人每小时能挣10美元,那么他的收入和闲暇的预算约束线的斜率是( )。 A.0.110 B.0.01 C.1.0 D.以上都不对 2、工资率上升的替代效应会导致( )。 A. 劳动供给数量的下降 B. 劳动供给数量的上升 C. 闲暇时间的下降 D. 预算约束线的平行移动 E. B和C 3、厂商多雇佣一个工人的价值等于( )。 A. 边际成本 B.边际收益 C.劳动的边际产量 D.劳动的边际产量乘以产品价格 E.劳动的边际产量乘以工资 4、边际产量的价值等于()。 A.厂商在最后一单位产出上得到的收益 B.厂商进入市场的收益 C.边际产量与工资的乘积 D.边际产量与价格的乘积 E.以上都不对 5、劳动力的市场需求等于()。 A.产出的市场供给 B.所有厂商劳动力需求的总和 C.工资 D.劳动的边际产量 E.以上都不对 6、与卖方垄断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相比,完全竞争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 ) 。 A.更平缓 B.更陡峭 C.重合 D.无法确定 7、一种可变要素的价格为10美元。该要素的边际产出为5单位的某产品,则能使该完全竞争厂商在此时获得最大利润的产品价格是( )。 A.10美元 B.2美元 C.1美元 D.0.5美元 8、某卖方垄断厂商在生产中使用一种要素,该要素的价格为10美元,边际产量为5,所生产的产品为2美元。则( )。

A.实现了利润的最大化,因为 B.实现了利润最大化,因为 C.未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厂商的产量过多 D.未实现利润最大化,厂商的产量过少 9、某买方垄断厂商实现了最大利润的均衡,此时其要素使用量为100,要素的边际产量为2,产品价格10美元,则其支付的要素价格很可能( )。 A.等于20美元 B.等于10美元 C.小于20美元 D.大于20美元 10、在下列哪种情况下提高工资不会使失业增加很多( )。 A.劳动的需求富有弹性 B.劳动的供给富有弹性 C.劳动产品的需求富有弹性 D.劳动产品的需求缺乏弹性 11、若厂商处于不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和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且要素A是其唯一的可变要素,则该厂商对要素A的需求曲线由下列何者给出( )。A.曲线 B.曲线 C.曲线 D.曲线 12、假定一个厂商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当投入要素价格为5元,该投入的边际产量为0.5时获得了最大利润,那么,商品的价格一定是( )。 A.2.5元 B.10元 C.1元 D.0.1元 13、如果厂商处于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中,且要素A是其唯一的可变要素,则该厂商对要素A的需求曲线由以下何者给出?( ) 。 A.曲线 B.曲线 C.曲线 D.以上都不是 14、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所以向右下方倾斜,是因为( )。 A.要素的边际收益产量递减

宏观部分第六章答案

本章习题 一、名词解释 总供给曲线总需求曲线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古典总供给曲线 二、选择题 1.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原因在于() A.物价水平下降时消费支出的增加 B.物价水平下降时投资成本的下降 C.物价水平下降时赋税的减少 D.以上三个因数都正确 2.运用IS—LM模型进行总需求曲线推导过程中下列哪个说法是正确的() A.价格下降,IS曲线右移 B.价格下降,IS曲线左移 C.价格下降。LM曲线右移 D.价格下降,LM曲线左移 3.无论在凯恩斯或者古典公斤条件下,财政扩张政策都会使得() A.利率上升 B.价格上升 C.总产量上升 D.都有可能 4.给定一个劳动需求函数,根据所画的劳动需求曲线,有() A.价格水平降低,名义工资不变,则劳动需求量减少 B.价格水平降低,名义工资不变,则劳动需求量增加 C.价格水平与名义工资同比例增加时,劳动需求量增加 D.价格水平与名义工资同比例减少时,劳动需求量减少 5.短期劳动供给曲线() A.斜率为正,名义工资越高,劳动供给量越多 B.斜率为正,实际工资越高,劳动供给量越多 C.斜率为负,名义工资越低,劳动供给量越少 D.斜率为负,实际工资越低,劳动供给量越少 6.古典供给曲线存在的条件是() A.产出水平由充分就业水平决定 B.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不受劳动力需求曲线移动的影响 C.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不受劳动力供给曲线移动的影响 D.劳动力需求和劳动力供给立即对价格水平的变化做出调整 三、判断题 1.支出乘数较小时,总需求曲线更加平坦。() 2.长期生产函数和短期生产函数的不同在于其假定的可变因素不同。() 3.生存者对劳动需求量的大小取决于劳动者给其带来的收入的大小。() 4.假如经济已经实现了充分就业,在总供给曲线较为陡峭的情况下减税会导致价格上升但不 影响实际产出。() 5.假定经济已经实现了充分就业且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线,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效果是提高价格 水平但不影响实际产出。() 6.劳动市场均衡由劳动供给和劳动需求共同决定。() 四、简答题 1.宏观经济学中的总需求曲线与微观经济学中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有何不同?2.用图形分析法导出一条总需求曲线,并分析影响总需求曲线的位置和斜率的因素。3.在什么条件下,AS曲线分别是水平的、垂直的和向右上方倾斜的? 4.在凯恩斯区域的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中,货币供给量增加时,价格水平、国民收入、利率和就业量的变化,并用图形分析加以说明。

补充案例第二章劳动力供给《劳动经济学》胡学勤

补充案例第二章劳动力供给《劳动经济学》胡学勤第二章劳动力供给案例 案例1:巨额遗产会导致一个人退出劳动力市场吗, 非劳动收入性质的巨额遗产会削弱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吗, 一项研究首先讲在1982年-1983年间继承过遗产的人分为两个群体,即接受了小额遗产的群体(平均价值为7700美元)和接受了大额遗产的群体(平均价值为346200美元)。然后这项研究分析了这两个群体在1982年-1985年检的劳动参与率变化情况。 毫不奇怪,那些继承遗产较多的群体更有可能退出劳动力队伍。更为具体地说,接受小额遗产的群体的劳动参与率在此期间从76%上升到了81%,而接受了大额遗产的群体的劳动却从70%下降到了65%,更令人惊奇的一个事实也许是,由于能够预见到自己将来会获得大额遗产,这些后来实际得到大额遗产的群体的劳动参与率从一开始就比较低。 案例2: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 , 当工资提高时,个人劳动力供给先随着工资的上涨而增加,当工资上涨到一定程度时,劳动供给开始减少。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是向后弯曲的曲线。 问题: 张三是个大学毕业生,刚参加工作,编写程序。工作初期,涨工资会使张三增加工作量。当他成为一个软件高手之后,工资已经足够高了,张三的收入也相当高

了,这个时候,张三面对涨工资的反应,不是选择加班,而是更多的来休闲和体育运动。 在工资较低的时候,工资上涨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哪个更大, 当工资上涨的足够高的时候,如果接着上涨,又是如何呢, 案例3:男性和女性的时间使用情况(每周小时数) 案例4:丈夫、妻子、邻居和凯洛格食品公司6小时工作制的终结 经济理论指出,工作小时数量的供给部分地取决于人们对家务劳动时间,包括闲暇时间的价值认可程度。这一点可以非常清楚地在凯洛格食品公司的工人们身上反映出来。在大萧条时期,凯洛格食品公司因放弃了标准的8小时工作制,改行6小时工作制,从而引起了举国关注,工人们愿意通过接受更少的工资性报酬和更多闲暇的方式,来与那些失业者“分享工作”。 在二战期间,该公司转而实行每周48小时工作制,但是承诺在紧急状态结束后,重新恢复6小时工作制。1946年,员工们重申了自己希望每天工作更短时间的愿望,公司中87%的女性员工和71%的男性员工赞成每天工作6个小时。然而,

劳动经济学第六章劳动就业与失业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2010级(普本(1班《劳动经济学》 第六章劳动就业与失业习题 学号姓名成绩 一、名词解释 1. 就业 2. 失业率 3. 摩擦性失业 4.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5.非经济活动人口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劳动类型中,属于就业范畴的是( A.家务劳动 B.雇用劳动 C.救济性劳动 D.义务劳动 2.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以下哪个条件不是失业统计中对失业者的判定条件( A.有工作能力 B.没有工作

C.对寻找工作丧失信心 D.在前4周曾做过专门努力寻找工作单没有找到 3.某地区劳动力总量为20万人,该年度有失业经历的人共2.6万,每个失业者失业的平均长度为4周,则该年该地区的失业率为( 。 A.0.26% B.0.5% C.1% D.5% 4. 下列那类人群不属于经济活动人口劳动力需求曲线左移,劳动力供给( 。 A.学生 B.失业者 C.农村从业人员 D.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 5. 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是( 。 A.决定就业量 B.决定物价 C.决定就业量和工资 D.决定工资和物价水平 6. 凯恩斯认为出现非自愿失业的原因是( 。

A.劳动力供给过多 B.人力资本投资少 C.有效需求不足 D.劳动力市场信息不畅通 7.关于配第—克拉克定理,以下论述不正确的是( 。 A.配第—克拉克定理是描述就业结构变化的 B.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在就业总人数的中的比例在上升 C.劳动力从第一产业逐渐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D.生产力进步、社会消费水平提高与人口自然增长是造成就业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 8. 变形后的菲利普斯曲线所反映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有( 。 A.失业率高,工资与价格水平较低,通货膨胀率低 B.失业率高,工资与价格水平较高,通货膨胀率低 C.失业率低,工资与价格水平较低,通货膨胀率高 D.失业率低,工资与价格水平较高,通货膨胀率高 9. 自然失业率是指( A.预期通货膨胀率高于实际通货膨胀率时的失业率 B.预期通货膨胀率低于实际通货膨胀率时的失业率 C.预期通货膨胀率等于实际通货膨胀率时的失业率

第六章 价格变化和总供给

2010/11/14
第六章 价格变化和总供给
价格变动的因素被考虑进来之后,会像一只 看不见的手引导需求与供给双方协调,最后达 成总需求等于总供给。短期之内,总需求决定 经济的膨胀与衰退,时间加长可观察到价格的 变化,产出由总需求与总供给双方共同确定。
6.1 总供给曲线
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生产和提供服务的潜在能力, 它是由一个国家的生产要素和技术水平决定的。总 需求曲线描述了在每个给定水平上厂商愿意提供的 产品数量。总供给曲线是基于工资、价格、就业和 产量之间的联系而确定的。总供给曲线不仅反映产 品市场状况,也反映了要素市场,特别是劳动力市 场的状况。总供给曲线描述了在每个价格水平上厂 商愿意供给产品的数量。
1

2010/11/14
总供给曲线
潜在生产力是指在给定的可利用率技术水平、管理技术、 劳动、资本和资源的情况下,一个国家能达到的最大产出。 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资本积累。技术水平 是指一个经济使用生产要素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效率。 人力资源是由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构成。劳动力的数量以 “人工——小时计算,劳动力质量则以平均技术水平来衡 量。劳动力是由家庭向生产部门提供的。
总供给曲线
W P LS1 W P W P LS
LS2
O
N
O
N
O
N
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
劳动力供给与 工资水平的关系
2

2010/11/14
总供给曲线
家庭向厂商提供劳动力服务所面临的选择是工作或不 工作。工作的报酬是工资收入,不工作就是在享受 “悠闲”。 综合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劳动力供给曲线是一条近 似垂直的曲线,即劳动力供给基本上与工资与价格水 平无关。决定就业总量的主要因素是一个国家的人口 数量和人口年龄构成。隐含一个经济的潜在就业量与 价格水平无关。
总供给曲线
确定人力资源的另一个方面是劳动力的技 术水平,影响技术水平的因素是劳动力的 生产技能和整个国家的教育水平。 可以认为一个经济的潜在就业量和劳动力 的技术水平与价格水平无关。
3

第六章经济的劳动力供给:工作决策

第六章经济的劳动力供给:工作决 策 §1 劳动力参与和工作时间的变化趋势 §2 工作决策理论 §3 政策运用

§1 劳动力参与和工作时间的变化趋势 一、劳动参与率:有工作者和正在寻找工作者占 相应人口的百分比。 二、今日劳动力市场最明显的变化: 1.妇女(尤其是已婚妇女)参加社会工作的数 量剧增; 2.男性职业生涯的缩短。

§2 工作决策理论 一、基本概念 二、劳动与闲睱选择的分析 三、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的经济结论

一、基本概念 1.工作决策:是一种时间利用方式的选择,即选择进 行愉快和闲睱活动还是工作。 2.商品需求是三个变量的函数:商品的机会成本(通 常等于市场价格)、某人的财富和某人的偏好。 3.闲睱的机会成本:将这一小时用于工作能够获得的 收入。 4.财富:一个家庭的银行储蓄、金融投资和物质资 产。 5.偏好:经济学家假定人的偏好不变。

6.收入效应:工资不变的情况下,则于收入变化导致的闲睱 时间需求的变化。如果收入增加,工资不变,愿意工作的时间将减少;相反,如果收入减少,工资不变,则愿意工作的时间增加。用数学公式可表示为:收入效应=△H/△Y∣W<0 7.替代效应: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工资率增加导致的闲睱时 间需求的变化。如果收入不变,工资率增加,闲睱的价格提高,闲睱需求减少,从而提高工作动机;收入不变,工资率下降将减少闲睱的机会成本和工作动机。 8.“纯”收入效应:如获得遗产。增加了个人财富(收入), 而这种增加与工作时间无关。此时。收入效应诱使人们增加闲睱时间的消费,降低工作的愿望。 9.“纯”替代效应:工资虽然增加,但收入却无多少变化。此 时,替代效应诱使人们工作更多的时间。

现今我国劳动力供给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现今我国劳动力供给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我国劳动力供给概况的演变 当前,我国的劳动力供求关系正在从所谓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演变为区域性和结构性的劳动力短缺。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已经大幅下降。 改革之前的1978年,农村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高达76.3%,随着非农产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2009年这个比重下降到60.1%。难道经历了三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和快速的城市化,中国的农村劳动力比重仅仅减少了16.2%?事实上,这由于统计数据是依据劳动者的户籍所在地和城乡就业统计数作出的,并没有反映真实的劳动力城乡分布。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2009年农村就业人员为4.69亿人。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2009年末农村外出就业人员超过1.49亿人,加上在本地企业的从业人员0.88亿人,在非农部门就业的农民工总量已经达到2.37亿人,也就是说农村劳动力的51%以上已经实现了就地或外出转移就业。按照目前的农业劳动生产水平,农业生产尚需要近1.8亿劳动力。因此,从2009年农村就业人员4.69亿人中,依次扣除转移就业的2.37亿人和农业生产所需要的1.8亿人,实际剩余劳动力仅为5200万人,40岁以下的只有4600万人左右,大大低于通常认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人口的1/3或者有1.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的说法。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已经大幅下降,仅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1.1%,易于转移就业的40岁以下人员仅占10%左右,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不再无限供给。 (二)区域性和结构性的劳动力短缺显现。 2003年末,我国沿海地区已经开始出现农民工短缺现象,珠三角、长三角、闽东南、浙东南等民工输入集中地先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招工难,用工企业以过去长期支付的工资水平,无法完成预定的招工目标,民工缺口高达10%—20%,这一问题至今仍然存在。甚至在许多传统的劳动力输出地区,如四川、河南的一些城市劳动力市场也陆续发出劳动力短缺的信号。在计划生育政策和经济发展的共

劳动经济理论(不含选择题)

劳动经济理论 选择题20分略 三、名词解释 1、派生需求又称“引致需求”,是由阿弗里德·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的经济概念,是指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意味着它是由对该要素参与生产的产品的需求派生出来的。对一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来自(派生自)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其中该生产要素对这一最终产品会作出贡献,如对轮胎的需求派生自对汽车运输的需求。在劳动经济学中,对劳动力的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即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是一种最终产品的需求,它实际上是对产品生产需求所派生和所导引出来的一种需求。因此,在研究劳动经济学问题时,不可能摆脱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来孤立进行劳动经济的分析和研究,即所谓不能就劳动来谈劳动,就劳动力来谈劳动力。(P43) 2、收入效应在保持工资不变(W)的条件下,收入变动(△Y)所引起的工作时数变动(△H)的比例。如果闲暇是正常品,收入效应的符号为负:收入效应=△H/△Y<0。收入效应试图描述收入变化所产生的净影响(收入可能来自各种可能的途径),排除因闲暇价格变化所产生的影响。也就意味着,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于工资率的上升或者非劳动收入的增加而导致劳动者的实际收入的增加,会刺激劳动者增加对闲暇的需求并降低工作时数,这就是收入效应。(P108 & P118) 3、内部收益率法(IRR法)又称内部报酬率法或内含报酬率法,是用内部收益率来评价项目投资财务效益的方法。所谓内部收益率,就是使得项目流入资金的现值总额与流出资金的现值总额相等的利率,换言之就是使得净现值(NPV)等于零时的折现率。在实际中,计算这种内部收益率时,首先通过使收益的现 值与成本相等,即根据∑ =+ t i i i r B 1 ) 1( =∑ = + n j j n r C 1 ) 1( 求出内部收益率r,即是个人所能接受的最低利息率。然后再 将这种内部收益率r与其他投资的报酬率s加以比较。如果人力资本投资的内部收益率r超过了其他投资的报酬率s,则人力资本投资计划就是有利可图的。(P164) 4、工资歧视是指从事相同工作的员工,一部分人由于非经济个人特征而导致所获工资收入低于另一部分人的现象。最明显的工资歧视就是男女同工不同酬,还有工资支付中的种族歧视现象。例如,雇主支付给女性雇员的工资比其支付给那些与这些女职员处于同一职业、具有相同工作经验、具有相同生产率的男性雇员的工资要低。(P314) 5、结构性失业是由于工作类型与寻找工作的人的不匹配所产生的。这种不匹配可能与个人的技能、学历、地理位置或年龄相关。结构性失业表现在技能结构的失衡、文化结构的失衡、区域结构的失衡、年龄结构的失衡等多个方面。其特点有:1)倾向于集中在确定的群体,即那些受技术改变,所在企业衰退或在整个国家内的工作移动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的群体。2)失业时间相对较长。3)在结构性失业情况下,市场上同时存在着工作空缺和失业者,甚至从长期看,也不会很容易匹配。(P378) 四、简答题 1、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有哪些?(P341) 我国现阶段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归结起来,可从下述四个角度进行分析: (1)经济增长和发展。①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明显扩大了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主要表现在农业和非农业劳动人口之间收入的差距上。②城镇经济中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极大扩大了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而国民经济不同产业发展不平衡,也是导致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③地区工资差别与地区间在经济增长速度(可用地区人均国民收入衡量)、制造业的发展程度(制造业中的就业人数)、与地区人力资本存量(地区平均教育水平)等有关。 (2)制度或体制性因素。主要集中表现在行业性垄断经营、制度外收入、按生产要素分配这三个方面对工资水平的影响。①行业垄断性经营的形成,既有生产要素占有的初始不平等的原因,也有制度障碍的原因。

第六章_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宏观)

第六章国民收入的决定: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一、名词解释 1、总需求; 2、总需求函数; 3、总供给; 4、总供给函数; 5、古典的总供给曲线; 6、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 7、利率效应; 8、总生产函数; 9、潜在就业量;10、潜在产出; 二、单项选择题 1、价格水平上升时,将()。 A、减少实际货币供给并引起LM曲线右移; B、减少实际货币供给并引起LM曲线左移; C、增加实际货币供给并引起LM曲线右移; D、增加实际货币供给并引起LM曲线左移。 2、下列哪一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A、当价格水平的上升幅度大于名义货币供给的增长时,实际货币供给减少; B、当名义货币供给的增长大于价格水平的上升时,实际货币供给增加; C、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上升,实际货币供给减少; D、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下降,实际货币供给减少。 3、总需求向右下方倾斜是由于()。 A、价格水平上升时,投资将减少; B、价格水平上升时,消费将减少; C、价格水平上升时,净出口将减少; D、以上几个因素都是。 4、当()时,总需求曲线更平缓。 A、投资支出对利率变化较敏感; B、支出乘数较小; C、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化较敏感; D、货币供给量较大。 5、总需求曲线()/ A、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政府支出减少时会右移; B、当其他条件不变时,价格水平上升时会左移; C、当其他条件不变时,税收减少会左移; D、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名义货币供给增加会右移。 6、短期劳动力供给函数()。 A、由于不断增加的劳动负效用而呈正斜率; B、由于不断减少的劳动负效用而呈负斜率; C、由于不断减少的闲暇负效用而呈正斜率; D、由于不断增加的闲暇负效用而呈负斜率。 7、在既定的劳动需求函数中()。 A、产品价格上升时,劳动需求减少; B、产品价格上升时,劳动需求增加; C、价格水平和名义工资同比例增加时,劳动需求增加; D、价格水平和名义工资同比例增加时,劳动需求减少。 8、当劳动力的边际产出函数是800-2N,(N是使用劳动的数量)产品的价格水平是2美元, 每单位劳动的成本是4美元时,劳动力的需求量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