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美国市场经济模式.docx

浅析美国市场经济模式.docx
浅析美国市场经济模式.docx

美国市场经济模式评析

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之一。尽管随着日本和欧洲的崛起,美国的国际经济地位有着下降的趋势,但“瘦了的骆驼比马大”,美国仍然是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1990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达54.458亿美元,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24.5%;同年,美国对外贸易额达9,311亿美元,占世界对外贸易总额的13.1%,均排列在世界首位。美国是世界经济的一只“带头羊”,美国的经济状况如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很大。由于在世界经济中居于如此重要的地位,美国的市场经济模式对世界各国具有一种示范效应,人们一方面密切注意美国市场的动向,试图在这个容量最大的市场上不断扩大自己的销售份额,另一方面,人们研究美国市场经济的运柠机制和政府在其中的作用,希望借鉴其成功的经验和作法,用于加速本国、本地区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美国市场经济模式中的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加以学习和借鉴。本章拟在前面各章分门别类加以介绍和研究的基础上,从总体上对美国市场经济模式作一评价分析。

第一节美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基本特征

从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交易大厅那不断变化的股市行情的显示屏幕,到洛杉矶迪斯尼乐园观看米老鼠唐老鸭表演的欢乐的人群,美国的市场经济显示出一种色彩斑斓的景象;从阿波罗登月旅行,航天飞机翱翔太空,到遍及世界各地可口可乐饮料和麦克唐纳快餐,美国的市场经济表现出巨大的能量和活力。是怎样一种市场经济模式,使美国经济具有这样的景象、能量和活力呢?概括地说,美国市场经济模式具有以下八个基本特征。

一、实行自由企业制度

作为美国市场经济活动主体的是众多的企业,这些企业以单人业主制、合伙制、公司制等组织形式,独立而自由地从事多种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为整个社会提供各种各样的商品和服务。由此形成了构成美国市场经济基础的自由企业制度。

自由企业制度的核心是私人财产所有权,私人财产受法律的保护而神圣不可侵犯。每个

人可以自主地决定如何使用自己的财产,可以用之进行投资,取得投资收益,也可用于自己的消费。在切身利益的趋动下,个人会选择最有利的领域来使用自己的财产。虽然美国政府也拥有一定比例的财产,但私人财产始终占居主导的地位。在自由企业制度下,每个人都有权利自己创办和经营企业。只要依法办理登记,承担纳税义务,就可以成立新的企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向、产品和服务的订价,生产经营的规模,均由企业自行决策。当然,盈亏由企业自己负责,严重亏损的企业则应依法申报破产。

自由企业制度并不排除政府对企业的管理,但这种管理不是对企业内部事务直接进行干预,而是为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服务的。在企业与政府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政府、企业与个人之间,都是一种契约关系,政府通过各类法律调整人们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保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二、遵循平等竞争原则

在美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始终遵循着一种平等竞争的原则,即在市场竞争面前,人们都是平等的,至少在市场机会方面是平等的。每一公民都有权利创办企业,有权利进入某一个行业。虽然事实上在机会和其他各方面,富人和穷人是不可能平等的,但由于整个社会都持有平等的价值观,当一个人合法地进入某一行业从事经营活动时,该行业的人无权阻止其进入,除非使用竞争的办法将其挤出。这样,至少就提供了一种有利于自由竞争的环境,有能力的人就可能在竞争中取胜。

从美国的多数行业看,竞争性市场占有主要地位,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行业由垄断组织控制,为保护平等竞争,美国从1890年起颁布了若干个“反托拉斯法”,在大垄断公司的垄断程度过高时,通过法律手段将其分解为若干公司,以削弱其垄断力量。同时,政府还对一些限制或妨碍竞争的不公平商业活动加以制止或制裁。因此,虽然美国的大垄断公司实力雄厚,但在形成垄断的部门和行业,如钢铁、汽车、化工等市场多数是属于一种寡头垄断或垄断竞争,即由几个大公司或若干个大公司和许多小公司在同一行业从事经营,它们之间仍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及保证生产者的效率,《反托拉斯法》的实行,是平等竞争原则的体现。

三、大中小企业并行发展

从美国市场经济中的企业结构看,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大中小型企业同时存在、相互竞争、并行发展。犬企业即垄断公司和大型公司占有主导地位,中小企业则处于一种从属的补充的地位。大企业在数量上所占的比重不大,但在营业额和收入上占了绝大比重,中小企业则正好相反。但是,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为大企业提供原材料,各种配件及半成品;它们在零售业、服务业中占有较大比重,它们不断地在竞争中被分化,一部分并入大企业,一部分成为大企业的供应商、代理商,或协作企业,一部分则在竞争中破产。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又会有更多的中小型企业涌现出来,为整个生产经营活动注入活力。同时,中小企业资本密集程度较低,可以吸收较多的人就业,因而在解决失业问题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竞争能力差,筹集资金困难,面临着很多问题,美国政府对中小企业采取了一些扶持措施,以鼓励发展中小企业。

四、产业结构趋于优化

在美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从过去二三十年的发展状况及趋势看,第一、第二产业的比重相对缩小,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在迅速增大。美国三大产业的就业结构,自本世纪?0年代初到80年代末期,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所占的比重从5%下降到4%,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所占比重从32%下降到27%,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所占比重从63%增加到69%。从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中各产业所占比重的情况看也是如此。目前,第一、第二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己不足1/3,第三产业则占2/3以上。产业结构的这种变化,反映了美国第一、第二产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及生产生活对服务业的需求增大。同时,

运输业、商业、金融业等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反过来又为第一、第二产业提供了更为优良的条件,推动着第一、第二产业的进一步增长。产业结构的优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五、地区分工结构的逐步合理化

美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同时也是地区间的分工及生产力布局的合理化过程。美国经济发展早期著名的“西进运动”;在东北部新英格兰地区的发展之后,南部形成了迅速崛起的“阳光地带”;农业中形成了不同的农作物带,如玉米带、小麦带、棉花带等等是这种地区经济结构合理化的最典型的一些例子。

地区分工结构的合理化,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在自由企业制度下,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情况,选择适宜的地区生产经营市场需要的产品,而地方政府不能设置地区壁垒。当企业都选择成本最低利润最高的地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就可以使各地区的优势都得以发挥。但在市场价格的波动中,企业在各个地区最后都只能取得正常的利润,正是在这样一种追求较高利润的过程中地区经济结构实现了合理化。

当然,美国政府在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及合理化方面也作出了某些干预,特别是对落后地区的资助,对某些地区的新兴产业部门的扶持,对地区生产力布局的合理化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六、国际化的市场经济

由于国内市场很大,自然资源丰富,在经济发展的早期,美国经济的国际化程度并不高。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成为战备物资的供应国,因而加速了美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美国的商品和劳务大量输往国外逐步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贸易大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又向欧洲、日本等国大量投资,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投资国。随着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扩大,美国的跨国公司迅速发展起来。目前,在全世界的跨国公司总数中,美国跨国公司约占一半左右。美国跨国公司的海外直接投资占世界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40%以上。

同时,外国的商品和劳务,外国的投资也逐步进入美国国内市场,欧洲共同体、日本及其他国家的企业,在美国国内市场上与美国企业展开了范围广泛的激烈的竞争,外国的商品、劳务、投资在美国市场上的份额不断增大。

商品和劳务的进出口贸易的扩大,资本的大量输出和输入,使美国市场经济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对世界市场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

随着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的发展,为增强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美国与加拿大、墨西哥已达成协议,拟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逐步使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成为一个商品、劳务、资金等自由流动的共同市场,以美国为中心联合起来与欧洲、日本抗衡。美加墨三国总人口为3.6亿,领土面积2129万平方公里,国民生产总值6万亿美元以上,有可能成为世界最大的区域性自由市场。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使美国市场的范围和容量进一步扩大,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七、政府干预程度相对低

美国有着长期的自由主义传统,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尽管政府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较大的范围介入经济生活并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调节,但与欧洲、日本相比,政府干预程度相对低,一般来说,只要是私营企业能够做好的事,政府都不介入。但这并不是说政府是无所作为的。在自由企业制度下,美国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和调节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而且这些方法和手段还在不断完善。

美国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和调节,主要是通过各种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行,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社会保障与福利政策、对外经济政策等的贯彻执行,通过为社会提供一系列公共物品和服务来实现的。尽管历届政府在使用这些干预调节手段上有着一定的差别,但从总的情况看,这种差别主要是表现在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松紧程度及两类政策的搭配组合上有所不同。例如,里根、布什政府采取了较松的财政政策,而克林顿政

府则采取了较紧的财政政策。

八、有关市场经济的法律制度较为健全

美国是一个崇尚法律、喜爱诉讼的国家。在市场经济方面有着较为健全的法律制度,例如,关于企业的组织形式,有《合伙法》、《公司法》等,关于各个部门的经济有《金融法》、《银行法》、《贸易法》等,关于经济管理有《劳动法》、《税法》、《破产法》、《反垄断法》等,这些法律的制定和实行,旨在保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包替平等竞争的规则得以贯彻,政府的监督和调控得以实施,等等。

第二节美国市场的运行机制

美国市场经济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整套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这一市场体系从外部看显得十分庞杂,各行各业的生产者经营者同消费者一起,在市场体系中犹如大大小小的齿轮和螺丝钉,随着市场这个巨大机器不停运转。实际上,市场体系的运转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这些规律性的外部表现及实现形式就是市场的运行机制。

一、市场运行的基本模式

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美国市场体系是由以下几个基本因素组成的(参见图10-1)(1)以私有制为主体的产权关系,即私人拥有大多数生产要素,其余部分政府所有。在整个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产权界限都是明确的,这是市场经济运行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图为市场运行本身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风险与收益并存,没有明确的产权关系,就无法确定谁来承担风险损失,谁来取得以及取得多少收益。(2)自由企业制度。正如前面已经谈到的,自由企业制度是美国市场经济模式的一个基本特征,自由企业制度是以私有财产关系为荃础的,每一个公民都可以建立企业,利用自己的或有偿利用他人的生产要素,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这就是自由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

(3)市场竞争和垄断。自由竞争、平等竞争是人们公认的市场原则。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的集中导致了不同程度的市场垄断。尽管美国试图通过反垄断法来取消垄断。但垄断程度还是有逐步增大的趋势。可以从总体上将美国的市场大致划分为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竞争、完全垄断四种类型,其中完全竞争仅限于商业零售业、饮食业等少数行业,完全垄断仅存在于一些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业,大多数部门和行业属于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垄断竞争主要是在一些轻工、纺织等行业,寡头垄断则存在于钢铁、汽车、化工等部门。

(4)价格的决定。在各类生产要素市场上,工资可以看作是劳动力的价格,利息是资本的价格,地租是土地出租的价格。因而无论是商品、劳务市场,还是生产要素市场都可以用供求和价格的关系进行分析。在存在着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完全垄断四种市场的条件下,完全竞争由市场供录决定价格,企业只是价格的接受者,无法影响价格。在完全垄断的条件下,价格由垄断企业制订,但为保护消费者利益,政府会出面干预,在很多情况下是由政府对一些公共服务定价。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则既取决于市场需求,也取决于企业的垄断程度,特别是取决于垄断公司之间的关系。

(5)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消费者占有主导地位,企业不得不根据消费者的要求进行生产,这种状况被称作“消费者主权”。但是,在现代市场中,随着垄断程度的提高,一些生产者开始居于主导地位,他们在生产出商品之后,用广告宣传等推销手段,诱使消费者购买,这种状况被称作“生产者主权”。实际上,市场上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是互相影响的,他们交替行使“主权”,推动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6)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和调控。尽管美国政府对市场的干预相对较少,但政府始终是市场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政府支出的构成市场需求的一个相当大的份额,政府实行的各项经济政策,对市场发生着这样那样的影响,决定着整个市场经济在总量上能否实现供需平衡。

根据上述对市场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大致将美国市场经济中的主体概括为:企业(生产者)、居民(消费者和生产要素所有者)、政府(兼有多种角色),如果考虑到与国际市场

的关系,那么还可以加上国外生产者和消费者,简称作外国。以企业、居民、政府、外国为主体,我们就可以把美国市场运行的一般模式简要的通过下面的图示加以归纳。

(1)居民。居民在市场经济中兼在消费者和投资者两种角色。作为消费者,居民使用自己的收入在商品和服务市场上购买消费品和劳务;作为投资著,居有将拥有的土地、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投入要素市场,并从要素市场取得收入。

(1)企业。居民自由地建立企业,企业从市场取得各类生产要素,用于生产经营活动,在生产经营过程之后,将商品和服务在市场上出售,并将生产要素的报酬支付给要素所有者。

(3)政府。政府通过税收等手段从企业和居民取得收入,并用之购买消费品、服务或用于投资、兴办企业,提供公共货物和劳务。同时政府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及对外经济政策等手段,调节整个市场经济的运行。

(4)外国。外国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与国内市场相联系,或者买卖商品和服务,或者买卖各类生产要素。

上述四个主体,通过在市场上的投资、卜生产、经营、销售、购买及管理活动,构成了市场经济的基本运行过程。在整个运行过程中,有几个基本的调节器:(1)价格在市场上调节着商品和服务的流通。(2)工资在劳动力市场上调节着劳动在部门、行业及企业间的分配。(3)地租、房租在市场上调节着房地产的交易和出租。(4)利息、利润在市场上调节着资本及企业家在部门、行业及企业间的配置。(5)政府的各项政策从多方面影响企业的经营行为和居民的消费投资行为,从而影响着市场机制的运行。

从一般意义上看,美国的市场经济模式同其它国家的市场经济一样,具备着最基本的市场因素,主体、调节器以及市场运行机制。但由于美国所特有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美国的市场经济模式又表现出许多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色,在具有美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模式中,有很多东西是值得其他国家学习借鉴的。

二、商品和服务市场的运行机制及其特点

美国的商品市场可划分为现货市场和期贵市场,现货市场又可分为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

在商品市场中,批发商是连接生产部门的企业和零售商及政府部门的中心环节,批发商之间也互相进行交易。零售商则是连接商品流通与消费的最后环节。美国的批发商和零售商之间,从就业人数看,比例大约为1:3,从销售额看,比例大约1:1,少数生产部门的企业拥有自己的批发及零售机构,向消费者直销自己的产品,以减少流通费用,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生产部门之间相互供货的情况也很普遍。美国市场的商品流通渠道是因部门因产品而异的,是在竞争中逐步形成的。

从批发和零侈业的组织形式看,由于工商业高度发达及科技水平较高,美国已形成了一系列现代化的商业组织机构及销售网络。在批发业中,各大城市及主要港口,交通要道建有大型批发中心。联合批发公司等大型批发公司与遍布各地的分门别类的专业批发商、代理人、经纪人一起形成了庞大的批发网络。在零售业中,现代化的大型综合商场、超级市场、联锁商店、专业商店、折扣商店、特许商店、小型方便商店,自动售货机等等,将商品销往全国各地每一个角落。

从期货市场看,美国现在规模大小不等的11个期货交易所,其中有9个设在芝加哥和纽约两个城市,1848年建立的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是世界上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期货交易所。美国的期货交易所一般都拥有法定数额的会员,这些会员直接进行期货经营或作为代理人、经纪人代客从事交易。从交易的商品看,期货市场过去主要是经营农产品、畜产品,后来非农产品交易逐步有所增加。20世纪70年代后,金融期货交易得到迅速发展,金融期货品种不断增加,期货市场的主要功能是:(1)影响长期供求,减少价格波动;(2)提供长期保值机会,为生产者经营者转移风险;(3)提供远期供求及价格信息,指导生产,

促进流通,引导消费。期货市场是商品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商品市场的稳定运行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从服务市场看,服务作为一种无形的商品,在美国主要包括:(1)饭店、旅馆、旅游等服务;(2)照像、美容、理发、洗染、丧葬等服务;(3)广告、设计、咨询、设备租赁等服务;(4)汽车出租、汽车修理、停车场等服务;(5)各类体育设施、娱乐设施提供的服务;(6)医疗保健服务;(7)法律服务;(8)教育服务;(9)交通运输及通讯服务;(10)商业、金融、保险、房地产、财会、管理等专业服务;(11)政府及社会团体服务;(12)其他服务。美国服务市场的特点是:第一,对服务的需求增长较快,这是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的一种拉动力量。80年代初,美国个人收入中用于服务的支出部分已超过了用于购买货物的部分;第二,服务市场的扩大是生产力水平提高及消费需求增大的结果,但它又反过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三,提供到市场上的服务内容日益丰富,范围日益增大,有些部门已形成全国性网络;第四,对外服务贸易日益扩大,美国的一些国际服务行业如运输、旅游、金融等在世界服务市场上已有较强的竞争能力。

三、生产要素市场的运行机制及其特点

美国的生产要素市场主要包括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等等,这些市场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使资源配置到各个部门和行业。生产要素市场受商品和服务市场供求的影响,又反过来影响商品和服务市场的供求。

从美国的劳动力市场及其运行机制看,主要具有以下一些特点:(1)实行自由雇佣制度,劳动者可以自由地寻找工作职位,可以在职业之间进行选择和转换,雇主则可以按需雇佣或解雇雇员。政府除了规定最低工资及监督实施《劳动法》之外,不对劳动力使用进行过多干预。(2)全面的流动性,美国劳动力的流动频率是非常高的,有人估计,美国家庭每3-5年就要搬一次家,被称作“车轮上的国家”,这种全面的大量的劳动力流动,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3)工资制度复杂细密。在全面的劳动要素流动中,工资能够以多种层次与劳动者的技能水平相吻合,刺激着劳动者尽力发挥自己的才能。同其它多数国家相比,美国的最高和最低工资之间的差别较大。(4)美国政府雇员的薪金一般仅为社会中等水平,但由于福利待遇及退休保险等非薪金收入较高,总的来说,政府雇员的收入要高于私营部门同类雇员的收入水平。(5)外来移民一直是美国市场上劳动力供给的重要来源,美国依据国内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有目的地鼓励劳动力,特别是专业人员、高级技术人员、携带巨额私人财产的人员移居美国,以满足经营发展的需要。通过这种移民,美国节省了大量的人才培养训练费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6)自由雇佣制度下的劳动力自由流动,为美国产业结构及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提供了必要条件。目前,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口中的比重已超过2/3,地区就业结构也趋于合理化。

从美国的资本市场及运行机制看,其主要特点是:(1)市场竞争激烈。在市场上活动的银行及非银行金融组织,如保险公司、金融公司、投资公司、储蓄贷款协会、各类基金等等之间展开了范围广泛的竞争。美国是世界上拥有银行最多的国家,银行数量多年来一直保持在14,000家左右。尽管不时有中小银行在竞争中倒闭,但又不断有新的银行涌现出来。(2)市场上融资手段日益先进。大型电子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使资本市场上的融资效率大大提高,而且不断有新的先进融资手段被采用,例如,在短期资本市场上(在美国称作资金市场,即期限在一年以内的投资信贷活动),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广泛使用了大面额的可转让存款单作为信贷手段。(3)证券交易市场发达。美国有两家全国性的证券交易所(即设立在纽约的纽约股票交易所和美国股票交易所)及若干地区性交易所,还有大量的场外证券交易。使用现代交易手段及通讯工具的证券交易所,同散布在全国各地的数干家证券商号及经纪人连接成一个巨大的网络,使巨额资本的筹集在短时间内成为可能。(4)金融期货市场及期权市场已经得到发展。从70年代开始,美国金融市场上出现了金融期货交易,人们试图用这种金融手段,转移利率、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到80年代初,又出现了金融期权交易。期

权与期货交易相似,也是通过合同来进行未来的交易。不同的是,期权合同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在规定的未来区间内,期权购买者可以选择有利时机进行买卖,也可以放弃购买期权时交纳的保险费,不再履行合同,这就比期货交易更便于转移风险。(5)资本市场日益国际化。与美国资本输出的需要相适应,美国的大银行纷纷到世界各地设立分行和办事处,形成一批与跨国公司相配合的跨国银行,这些跨国银行通过自己在海外的投资、信贷、结算等业务活动,把美国市场与世界各地的金融市场连接起来。同时.外国的银行也纷纷到美国设立分行和办事处。外国的投资者大量地购买美国的政府债券、公司债券和股票,成为美国资本市场的一大资金供给来源。

第三节政府干预调控的特点

调控管理一个以自由企业制度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同调控管理一个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相比,政府所遇到的困难要大得多。经过200多年的实践,美国政府在对市场实行宏观经济管理方面,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制度和一整套着有成效的管理办法,这些管理制度和办法有很多都值得发展中国家学习和借鉴。

一、宏观调控的目标与原则

美国政府对市场实行宏观调控主要有四个目标:(1)经济增长,(2)充分就业,(3)物价稳定,(4)国际收支平衡。这四个目标有时可以一致起来,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发生矛盾。要使经济实现增长,社会达到充分就业,往往就会出现通货膨胀,而如果要实现物价稳定,则可能要以经济增长缓慢和大量失业为代价。国际收支不平衡的问题也长期困扰着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政府曾一度实现了经济的较快增长,失业问题也比战前大为减轻,但通货膨胀问题却愈来愈严重,到了70年代,甚至出现了通货膨胀、失业与经济停滞并发的“滞胀”。80年代的大反通货膨胀,造成了美国经济的持续低速增长。因此,如何通过政府对市场经济的调控和管理,协调地实现上述四个方而的目标,始终是美国政府所面临着的难题。

在对市场实行宏观调控的过程中,美国政府一向坚持平等竞争和权力制衡原则。例如,在竞争与垄断的关系上,实行《反垄断法》,削弱垄断力量,鼓励市场竞争;在大中小企业的关系上,保护和资助中小企业,鼓励企业间竞争;在劳资关系上,规定最低工资,实行《劳动法》,并通过移民政策推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所有这些都是为了维持平等竞争,使各种权力之间互相制衡,以保证市场运行的效率。

二、宏观调控的主要对象

总需求和总供给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对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政府主要以凯恩斯主义理论为依据,将宏观经济调控的重点放在总需求上,因而又称作需求管理。凯恩斯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所以出现衰退和萧条,主要是因为有效需求不足,整个经济在还未实现充分就业时,就达到了一定的均衡点。在这种情况下,必须由政府进行干预,通过种种政策措施,增加总需求,即增加有效需求,推动就业增加,使经济走向繁荣。如果不考虑对外经济关系,可以把总需求划分为消费和投资两项,政府一方面可以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刺激消费和投资,另一方面可以采取各项政策措施,鼓励私人消费和投资,这样,就可以通过增加总需求实现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的目标。

以需求管理为核心的凯恩斯主义政策,在20世纪50年代曾起过非常有效的积极作用,使美国经济出现过20余年较快增长的“黄金时期”。但是,到了70年代,美国及西方其他国家都发生了严重的经济衰退及滞胀,人们开始对凯恩斯主义政策产生怀疑,一些反凯恩斯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开始对美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发生影响,其中影响较大的是现代货币主义学派和供给学派,这些学派的经济学家认为,应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让自由市场经济的力量充分发挥作用,这样就可以刺激总供给,使经济实现长期的增长。因而他们赞成从需求管理转向以总供给为对象的管理。

但是,以货币主义学派和供给学派的理论为根据的宏观政策,在80年代成效并不大,而且还不时地要回到需求管理的道路上去,于是美国政府在以总需求和总供给为对象实行宏观调控的同时,开始注意解决结构性的问题,克林顿政府也许能在这方面找到一条适当的道路。

三、宏观调控的两个基本手段

美国政府对市场进行调控的主要手段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除了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中存在着“自动稳定器”之外,政府主要采用或松或紧的政策对经济活动进行调控。财政政策的主要工具是政府税收和政府支出,增税和减少政府支出,属于紧的财政政策,减税和增加政府支出,属于松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是联邦储备系统的贴现率,银行法定准备率,公开市场业务,信贷政策等等,降低贴现率或法定准备率在市市场上购进政府债券,放宽信贷条件,属于松的货币政策,提高贴现率或法定储备率,在市场上抛售政府债券,收紧信贷条件,则属于紧的货币政策。

美国政府在使用上述为两种调控手段时,一般采取“逆风向的相机抉择”办法,在经济衰退和萧条时,采取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当经济出现繁荣和通货膨胀时,采取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也可以根据市场经济运行情况将两种手段加以搭配,既可以采取双松或双紧的政策,也可以采取一松一紧的政策。除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外,政府还采用收入政策、人力政策、行政指导等政策措施,对市场进行干预和调控。

四、政府介人市场的活动

政府介入市场的活动主要是提供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比较而言,美国政府直接介入市场经济活动的比重很小,而且经营活动大多限于不适合由私人经营的一些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甚至在军需物资武器装备的生产上,政府所属的兵工厂也只是生产一些常规武器,大多数武器装备都是向私营公司订货。美国政府直接经营并向社会提供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主要有:道路设施、机场设施、城市供水排水设施、电力供应、邮政、国家公园、教育、卫生、国防、治安、消防、环保、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等。

由政府提供的商品和服务被称作“公共货物”。所谓“公共货物”是指“每一个个人对该货物的消费不会造成其他个人消费的减少”的那些货物。[1]也就是说,对公共货物的消费具有共同性,虽然消费者互相影响不大,但很难把其中的一部分消费者排除出去,或者排除的代价太高,在这种情况下,私营企业就不愿承担这类货物的生产和供应,因而政府不得不承担起经营的责任。美国政府基本上是按照这一原理,只介入那些私营企业不愿或不能经营的领域,为整个社会提供必需的公共货物。

五、对外经济政策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和投资国,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从历史上看,美国在工业化早期,曾实行严格的保护贸易政策。由于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发了战争横财,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取代馨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于是,美国在国际贸易中开始倡导自由主义政策,通过关贸总协定组织的多次多边贸易淡判,美国迫使其它发达国家与美国一起大幅度削减了进口关税,并就降低非关税壁垒达成了许多协议。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大大促进了美国与其它国家的贸易和投资的发展,反过来又推动了美国国内的市场的扩大和经济的增长。但是,随着欧洲共同体及日本的崛起,美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开始衰落,其市场竞争能力不断下降,致使在20.世纪70年代后,贸易保护主义在美国重新抬头。

目前,为增强美国的市场竞争能力,维护自己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美国政府采取了保护贸易与自由贸易并重的政策,对竞争能力较强的部门和行业,如农业、高技术产业等,倡导自由贸易政策,而对那些竞争能力弱的部门和行业,如纺织品、橡胶制品、汽车等部门行业,则实行保护贸易政策。同时,为了解决本国剩余农产品的输出问题,改变美国在世界服

务贸易某些领域中的不利地位,美国在近几年由关贸总协定主持的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中,试图迫使欧洲共同体削减大部分农产品补贴,迫使日本开放大米市场,并在服务贸易方面与其他国家进行了长期的讨价还价,试图扩大美国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份额。

为解决长期存在的对外贸易逆差问题,美国政府对本国企业的出口采取了积极鼓励的政策,用补贴、信贷支持、政府担保等各种手段促进美国企业的对外扩张。

六、实施的社会保障制度

为保证市场经济的稳定运行,美国政府实行了一整套社会保障制度,对老人、贫困者、失业者、残废人等给予救济和补贴,对劳动者普遍实行社会保险计划,使大多数人拥有医疗保险、退休保险,这样就加强了社会的稳定性,特别是在市场经济运转过程中,当出现衰退和萧条时,使失业者能维持生计,当出现繁荣时,又能保持足够的劳动力供应。

美国贫富悬殊,两极分化,虽然这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但也造成了许许多多的社会不稳定问题。

总的来说,美国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和调控是有成效的,虽然在每一个时期,美国政府都面临着许多棘手的问题,例如,近年来美国财政赤字巨大,政府债台高筑,贸易逆差严重,产业“空心化”趋势明显,都是使政府首脑们经常头痛的问题,短期内也很难解决。

综上所述,同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比较,美国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宏观管理有这祥二些特点:(1)政府对市场干预程度较低,同时直接参与市场活动范围较小;(2)联邦和地方政府包括州政府和地区政府之间的经济职权划分得较清楚,有利于实行宏观经济调控;(3)社会保障程度较低,取得社会福利及救济的条件较严格。

第四节启示与借鉴

我国正在以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建立什么样的与中国国情相适合的市场经济模式,怎样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模式,是我们面临的主要课题。在这方两,美国市场经济模式的理论和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不少启示,尤其是美国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及国家对市场的干预和调控方法,可以成为我们的借鉴。

由于中国和美国具有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历史文化背景,人民的社会价值观念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因而中国不可能也不应该照搬美国的市场经济模式。例如,中国在由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低,所处的国际环境与美国在早期发展阶段所处的国际环境有很大不同,因而中国政府在市场经济的建立、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将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政府需要在较大的范围、较高的程度上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控。不过也应看到,美国市场经济模式中的一些反映现代化生产的市场运行机制,政府管理调控市场的一些有效方法手段,却可成为我们研究、借鉴和模仿的对象,可以经过消化吸收,使之变为中国市场经济模式的组成部分。具体说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速中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建设。

一、建立市场经济运行的所有制基础及企业制度

在市场经济所有制基础方面,任何市场经济都要求有多种经济成份,中国同美国相比,会有较大的差别。美国是以私人财产所有制为主,国家所有制为辅,形成多种经济成份,中国,在相当一段时期是国有制、集体制、私有制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已存在的经济成份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商投资经济以及多种形式的联营经济、合作经济。

在以国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私有制为辅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条件下,我们应建立一种与美国自由企业制度类似的企业制度。这种企业制度要求绝大多数企业包括国有国营企业,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和法人。这种企业制度同时还要求,对绝大多数部门及行业,允许成立新企业,即允许自由进入参与竞争,只要依法登记、照章纳税,就可以兴办新的企业,加入某一部门或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对于企业的组织形式,可参考美国的做法,按单一业主制、合伙制、公司制等形式组建企业,其中公司制主要以股份有限公司为主,并可创立适合我国情况的新型公司组织形式,现在,应在股份公司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对国营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将承包经营的国营企业按一定程序,转变为国家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同时,可以建立一批由国家参股、公有法人持股的多种组合形式的股份公司。在这方面,美国的《公司法》及政府对企业的管理办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建立健全商品和服务市场

我国的商品和服务市场虽然已经有所发展,但整个来说还是一个不完全的不完善的市场。说它不完全,是因为受旧体制影响,市场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个部门分割、地区分割,尚未形成统一价格体系、竞争不充分的市场。说它不完善,是因为市场运转的规则还未健全、交易秩序尚不规范、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形成。而在这方面,美国的市场经济模式有许多规则、法律和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

像美国的市场结构一样,我国正在形成的商品和服务市场,很可熊也包括四种市场形式,即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由于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较低,生产社会化程度还不很高,因而可能完全竞争市场占的比重会比美国大一些。但我国是从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在哪些行业实行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及完全垄断型市场,应依不同行业的不同情况而定,既不能完全打散再重新组合,也不能放任让某些部门仍然保持垄断地位,这样做都只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或者损害消费者利益。可以考虑参考美国市场结构中不同行业的情况,将各个行业的企业、公司的规模、数量大致调到适当的水平,并使它们在市场竞争中形成较为合理的结构。

在市场价格体系的建立方面,目前,我国价格改革的基本做法是通过调放结合,逐步将多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放开,让价格成为市场供求的指示器和调节器,并使价格逐步同国际市场价格相连接。但是,对某些重要商品的价格,对公共货物的价格,仍需由国家控制,对粮食等农产品还应实行保护价格。在这方而,美国的一些做法也是值得借鉴的。

美国的商业是一种发达的现代商业,无论在商品流通渠道,批发、零售体系方面,还是在现代商业组织形式及管理方式方面,都有许多好的东西值得学习。例如,我国目前在批发市场、期货市场等方面还很薄弱,流通领域经常渠道不畅、秩序混乱,我们完全可以吸取美国的一些经验和做法,逐步使商品和服务市场完善起来。

三、培育资本、劳动力、房地产等要素市场

我国以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的难点,在于建立较为完善的生产要素市场。

从资本市场看,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上的资金供给主要还是由国家银行提供,财政资金,信贷资金,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受政府控制,利率对资金供求的调节作用还不大,证券市场刚刚开始发育,整个资本市场尚不规范不健全。从我国的情况看,不可能在短期内建立成千上万家银行开展竞争,但我们可以学习美国的做法,在改革银行体制的同时,积极发展非银行金融组织,加快证券市场的培育,建立起运转有序的资本市场。例如,在推行股份制,建立健全股票交易市场方面,我们可以模仿美国的做法,参考他们的法律法规、组织形式及管理方式,结合我国的情况,逐步建立起我国自己的股份制度及股票交易制度。

在劳动力市场方而,我们应学习美国的那种让劳动力自由流动并在市场上自由竞争的做法,打破人才的单位所有制,允许人们自由选择职业,通过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来实现按劳分配。在我国,还有一个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伺题,农村剩余劳动力或者在当地的乡镇企业中就业,或者移居城市寻找就业机会,都需要有健全的劳动力市场来引导,同时,也需要政府采用适当的政策来处理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可能会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存在着结构性的供需矛盾,一方面是专业人才、技术人才、熟练工人等的短缺,一方面是大量的普通劳动力、非熟练劳动力的过剩和失业。为解决这一矛盾,可借鉴美国的办法,

2020年(财务知识)美国市场经济模式评析

(财务知识)美国市场经济模式评析

美国市场经济模式评析 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之壹。尽管随着日本和欧洲的崛起,美国的国际经济地位有着下降的趋势,但“瘦了的骆驼比马大”,美国仍然是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1990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达54.458亿美元,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24.5%;同年,美国对外贸易额达9,311亿美元,占世界对外贸易总额的13.1%,均排列于世界首位。美国是世界经济的壹只“带头羊”,美国的经济情况如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很大。由于于世界经济中居于如此重要的地位,美国的市场经济模式对世界各国具有壹种示范效应,人们壹方面密切注意美国市场的动向,试图于这个容量最大的市场上不断扩大自己的销售份额,另壹方面,人们研究美国市场经济的运柠机制和政府于其中的作用,希望借鉴其成功的经验和作法,用于加速本国、本地区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是壹个发展中国家,正于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美国市场经济模式中的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加以学习和借鉴。本章拟于前面各章分门别类加以介绍和研究的基础上,从总体上对美国市场经济模式作壹评价分析。 第壹节美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基本特征 从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交易大厅那不断变化的股市行情的显示屏幕,到洛杉矶迪斯尼乐园观见米老鼠唐老鸭表演的欢乐的人群,美国的市场经济显示出壹种色彩斑斓的景象;从阿波罗登月旅行,航天飞机翱翔太空,到遍及世界各地可口可乐饮料和麦克唐纳快餐,美国的市场经济表现出巨大的能量和活力。是怎样壹种市场经济模式,使美国经济具有这样的景象、能量和活力呢?概括地说,美国市场经济模式具有以下八个基本特征。 壹、实行自由企业制度 作为美国市场经济活动主体的是众多的企业,这些企业以单人业主制、合伙制、X公司制等组织形式,独立而自由地从事多种行业的生产运营活动,为整个社会提供各种各样的商

世界各国市场经济模式

世界各国市场经济模式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市场经济模式 在人类经济发展的进程中,由于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的差异,其社会制度也不同。但是,综观世界各国经济,可以发现它们还是有许多共性,其中,市场经济就是至今为止世界大多数国家所采用的经济体制,不同的是,市场经济在不同的制度背景下的国家却显现出不同的特征。 1.“野生植物”——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此种市场经济又称“个人资本主义”经济。它强调市场经济主体间按市场规律开展相对完全的自由竞争,通过优胜劣汰配置社会资源。政府主要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经济政策的法律,保证竞争秩序和市场活动的运行。这一模式的特点是:①国有经济的比重较低,一般在10%以下,美国国有经济仅占国家经济比重的2%,国家所有制企业在全国资本构成中的比重仅为10%;②政府对经济的管理突出显现为间接管理,主要通过调解市场参数来间接引导企业的经营活动,很少干预微观经济活动。美国是典型的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经济环节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干预局次要地位。美国没有专门从事综合经济规划的机构,也从不制定任何产业政策,其资源配置主要通过市场分散进行,经济活动中,有75~85%的行业依赖市场竞争的力量生存和发展。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相对其他国家是弱的。因为对市场的调控主要是通过这样的渠道实现的:一是充当市场活动的“裁判员”,维护市场机制正常运转,保证竞争的公

平和秩序。二是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解经济活动。财政政策是美国经济体系的“内在稳定器”。三是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培养科技人才,注入巨额科研经费。 2.“人工培育的植物”——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亦称“莱茵模式”的互助资本主义。社会市场经济从50年代以来被德国经济学家和政治家当作社会保障网于自由竞争相辅相成的经济制度。其特点是:①认为市场的灵魂是竞争,但竞争不能采取自由的形式,而要公平竞争;②坚持社会的整体性原则,注重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③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但干预和引导的倾向点在于维护社会平衡。社会市场经济是一种理想化的经济模式,其基本原则是竞争和秩序,社会发展与公平。社会市场经济包含两个密不可分的领域;一个是带来经济效益市场,另一个是提供社会保障、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的社会福利政策领域。它是“市场效率和活动与高水平的社会保障之间的结合。” 3.”政府主导型“——日本市场经济模式 日本的市场经济模式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政府干预的力度和作用的范围都很大,并且与法国的经济模式有许多相似之处,即都是靠中央计划和市场机制共同协调经济。因此,一些研究日本经济的西方学者将日本的经济归结为“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作为一个战败国无论在精神上还

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的兴起与主要模式 知识梳理

专题三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的兴起与主要模式 错误!

考点1罗斯福新政 【重难点突破】 一、罗斯福新政 (一)罗斯福新政的背景、主要措施 1.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危机,暴露出古典经济学理论的什么缺陷?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历史上最深刻、最持久、最广泛的经济危机,生产缩减和失业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按照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无论经济繁荣或衰退,政府都不应当积极干预经济活动,“看不见的手”即市场会自动地把经济导向稳定状态。但是,这只“看不见的手”在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中似乎没有起什么作用。 古典经济学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缺陷在这场危机中充分暴露出来,其缺陷即:只强调给予个和企业最大限度的放任自由,主张政府对经济活动的不干涉政策,也就是只强调市场对资源和经济的调节作用,而反对政策对经济的干预。 2.罗斯福为什么要实施新政? 美国经济危机严重,一半以上的全国性银行已经破产或者终止提款,整个国家的金融活动处于瘫痪状态。为了挽救濒于绝境的美国经济,罗斯福实施新政。 3.罗斯福推行新政的过程有哪几个阶段?主要措施是什么? (1)罗斯福推行新政的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1933年3月开始,主要任务是实现调整与复兴;第二阶段,自1935年5月开始,主要任务是进行改革。 (2)罗斯福的新政的主要措施

(二)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1.罗斯福新政的显著特点是什么? 新政的显著特点:通过法律形式,将国家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及援助贫困公民的责任固定下来。 2.罗斯福新政有哪些影响? 罗斯福新政到底“新”在什么地方? (1)新的理论和政策。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用的都是从19世纪延续下来的放任自由的传统经济政策。它倡导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国家不干预经济事务,主要依靠市场进行调节。但在各国相继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之后,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的程度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各生产部门必须密切协同配合。自由主义只能导致无序的、盲目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凯恩斯是英国经济学家,他倡导政府要干预经济事务,把经济发展纳入到有序的轨道中,从而减少或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罗斯福新政就是对凯恩斯主义进行的大规模实践。 (2)新的特点。即尽量避免采用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3)新的起点。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对生产关系进行了局部调整,把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迅速推向美国式的、非法西斯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这正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具体体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二战后被西方国家普遍采纳,资本主义制度也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继续向前发展的新起点。 ·典例精讲· (2016·徐州模拟)材料一随着“新政”的实施,美国1935年农民的现金收入从1932年的40亿美元上升到近70亿美元;1936年的工业生产调整指数由1932年的58上升到了121,工商业企业倒闭数目减少至1932年的三分之一。银行业也渡过难关,国民收入和公司利润增加一半以上;失业率大幅下降,至少使600万人有了工作。 材料二“新政”的实施带来了国库每年60亿——70亿美元的亏空,并且仍有七百多万人失业,14%的人口靠救济过活。从1937年下半年起,美国经济又走向了衰退。1937年10月29日,美国股市爆发了“黑色星期二”,股价下跌比1929年爆发“黑色星期四”后最

(财务知识)美国市场经济模式评析最全版

(财务知识)美国市场经济 模式评析

美国市场经济模式评析 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之壹。尽管随着日本和欧洲的崛起,美国的国际经济地位有着下降的趋势,但“瘦了的骆驼比马大”,美国仍然是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1990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达54.458亿美元,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24.5%;同年,美国对外贸易额达9,311亿美元,占世界对外贸易总额的13.1%,均排列在世界首位。美国是世界经济的壹只“带头羊”,美国的经济状况如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很大。由于在世界经济中居于如此重要的地位,美国的市场经济模式对世界各国具有壹种示范效应,人们壹方面密切注意美国市场的动向,试图在这个容量最大的市场上不断扩大自己的销售份额,另壹方面,人们研究美国市场经济的运柠机制和政府在其中的作用,希望借鉴其成功的经验和作法,用于加速本国、本地区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是壹个发展中国家,正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美国市场经济模式中的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加以学习和借鉴。本章拟在前面各章分门别类加以介绍和研究的基础上,从总体上对美国市场经济模式作壹评价分析。 第壹节美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基本特征 从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交易大厅那不断变化的股市行情的显示屏幕,到洛杉矶迪斯尼乐园观见米老鼠唐老鸭表演的欢乐的人群,美国的市场经济显示出壹种色彩斑斓的景象;从阿波罗登月旅行,航天飞机翱翔太空,到遍及世界各地可口可乐饮料和麦克唐纳快餐,美国的市场经济表现出巨大的能量和活力。是怎样壹种市场经济模式,使美国经济具有这样的景象、能量和活力呢?概括地说,美国市场经济模式具有以下八个基本特征。 壹、实行自由企业制度 作为美国市场经济活动主体的是众多的企业,这些企业以单人业主制、合伙制、X公司制等组织形式,独立而自由地从事多种行业的生产运营活动,为整个社会提供各种各样的商品和服务。由此形成了构成美国市场经济基础的自由企业制度。

美国市场经济模式评析

美国市场经济模式评析 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之一。尽管随着日本和欧洲的崛起,美国的国际经济地位有着下降的趋势,但“瘦了的骆驼比马大”,美国仍然是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年,美国 国民生产总值达亿美元,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同年,美国对外贸易额达,亿美元,占世 界对外贸易总额的,均排列在世界首位。美国是世界经济的一只“带头羊”,美国的经济状况如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很大。由于在世界经济中居于如此重要的地位,美国的市场经济模式对世界各国具有一种示范效应,人们一方面密切注意美国市场的动向,试图在这个容量最大的市场上不断扩大自己的销售份额,另一方面,人们研究美国市场经济的运柠机制和政府 在其中的作用,希望借鉴其成功的经验和作法,用于加速本国、本地区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美国市场经济模式中的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加以学习和借鉴。本章拟在前面各章分门别类加以介绍和研究的 基础上,从总体上对美国市场经济模式作一评价分析。 第一节美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基本特征 从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交易大厅那不断变化的股市行情的显示屏幕,到洛杉矶迪斯尼乐园观看米老鼠唐老鸭表演的欢乐的人群,美国的市场经济显示出一种色彩斑斓的景象;从阿波罗登月旅行,航天飞机翱翔太空,到遍及世界各地可口可乐饮料和麦克唐纳快餐,美国的市场经济表现出巨大的能量和活力。是怎样一种市场经济模式,使美国经济具有这样的景象、能量和活力呢?概括地说,美国市场经济模式具有以下八个基本特征。 一、实行自由企业制度 作为美国市场经济活动主体的是众多的企业,这些企业以单人业主制、合伙制、公司制等组织形式,独立而自由地从事多种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为整个社会提供各种各样的商品 和服务。由此形成了构成美国市场经济基础的自由企业制度。 自由企业制度的核心是私人财产所有权,私人财产受法律的保护而神圣不可侵犯。每个人可以自主地决定如何使用自己的财产,可以用之进行投资,取得投资收益,也可用于自己的消费。在切身利益的趋动下,个人会选择最有利的领域来使用自己的财产。虽然美国政府也拥有一定比例的财产,但私人财产始终占居主导的地位。在自由企业制度下,每个人都有权利自己创办和经营企业。只要依法办理登记,承担纳税义务,就可以成立新的企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向、产品和服务的订价,生产经营的规模,均由企业自行决策。当然,盈亏由 企业自己负责,严重亏损的企业则应依法申报破产。 自由企业制度并不排除政府对企业的管理,但这种管理不是对企业内部事务直接进行干预,而是为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服务的。在企业与政府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政府、企 业与个人之间,都是一种契约关系,政府通过各类法律调整人们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保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二、遵循平等竞争原则 在美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始终遵循着一种平等竞争的原则,即在市场竞争面前,人们都是平等的,至少在市场机会方面是平等的。每一公民都有权利创办企业,有权利 进入某一个行业。虽然事实上在机会和其他各方面,富人和穷人是不可能平等的,但由于整个社会都持有平等的价值观,当一个人合法地进入某一行业从事经营活动时,该行业的人无权阻止其进入,除非使用竞争的办法将其挤出。这样,至少就提供了一种有利于自由竞争的 环境,有能力的人就可能在竞争中取胜。 从美国的多数行业看,竞争性市场占有主要地位,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行业由垄断组织控

美国的宏观调控模式

14.1美国的宏观调控模式 一、美国模式的主要特点 (一)美国模式的主要特点 美国模式,即所谓消费者导向型市场经济模式,又称“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它十分强调市场力量对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认为政府对经济发展只能起次要作用。推崇企业家精神,崇尚市场效率而批评政府于预,这种市场模式的特点是生产要素有较高的流动性。这一模式中还存在着无限制的法律诉讼特色。政府进行调控与否往往以是否有利于消费者利益为目标,而较少从生产者角度出发。社会习惯与政府政策更多地着重促进私人消费而忽视储蓄。这种倾向不仅反映在个人与企业的行为方面,而且也反映在政府公共财政的大量赤字方面。 (二)美国模式的经济管理体制 美国没有全国的经济计划,甚至在经济界和学术界还对世界许多国家普遍接受的产业政策持有不同意见。但是有的州及县。镇却在编制计划。国家往往通过政府订货和采购影响经济。政府也对某些部门施加管理,例如对能源、尖端技术、农业和环保等部门。但大公司却有自己的计划管理制度,一般都要编制长期发展计划与销售计划。 美国政府对经济实施宏观管理的演变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自1776年美国建国开始到1860年南北战争爆发前为第一阶段。最初形成了以州为主的经济管理体制。1789年的《美国宪法》,确立了联邦、州、地方的三级政府体制。宪法规定联邦政府有权制定税法,管理税收;有权制造货币,管理通货。上述条款为美国联邦政府调节经济提供了法律根据。在这一阶段,初步建立了以关税为主的财税制度。1782年,美国成立了第一家银行——北美银行。1791年国会通过了关于设立国家银行的法令,成立了美国第一个国家很行。在这个阶段中,美国银行的发展,曾经历过一个混乱时期。1837年密执安条例建立了一种制度,规定只要具备一定条件,任何人都可以申领银行执照。以后不久,大多数州都通过了相似的法律,当时在美国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利用新银行法捞一把的热潮。1834年美国日银行总数为500家,1840年增加到9000家。1807年,美国通过了外贸禁运法令,禁止英、法工业品进人美国,起到了促进本国工业发展的作用。联邦政府从1785年到1832年,曾先后颁布六个有关开垦西部土地的法令,刺激农业的发展,并采用鼓励外国技术工人移居美国和奖励发明创造等措施,以促进科技的发展。 1861年南北战争到1933年罗斯福新政府上台前,是美国政府对经济实施宏观管理的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美国建立了以公司和个人所得税为主的财税制度,对货币与银行制度进行了改革。1863年国会通过了国民银行条例,规定开办银行必须具有的最低资本额,并对银行资金的使用与钞票发行作了规定。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固有的矛盾,也由于制度缺乏集中管理,美国差不多每10年就发生一次金融危机。1873年J884年、1893年和1907年都发生过严重的经济危机。于是在1913年建立了联邦储备制度,国会授权联邦储备委员会控制国家的流通和贷款。但联邦储备条例并没有改变美国自由经营银行的原则,银行的数目继续增加。到1921年,全国营业的银行超过3万家。整个20世纪20年代,银行倒闭之风不断。到30年代经济大危机时,整个银行制度趋于崩溃。 1933年罗斯福推行新政后,美国的消费者导向型市场经济模式进人了逐步完善阶段。政府在相当程度上放弃了传统自由派不干预经济的做法。1933年3月开始的100天内,罗斯福以立法与行政手段进行了若干重要改革。在解决失业方面,国家设立了民间保护团,吸收失业青年从事植树、造林、筑坝、水土保持及兴建国家级与州级公园以保护自然资源,政府提供5亿美元(后增至50亿美元)用来修建机场、公园、道路、学校与下水道等公共设施,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在农业方面,国会通过了农业调整法,控制农民生产粮食的数量及设立房屋贷款公司,以保障人民的住房;在规范证券发行方面,通过了证券法;为促进和规划不发达地区的发展,建立了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通过了联邦紧急赈救法等等。此后,

三种主要市场经济模式的比较与借鉴

三种主要市场经济模式的比较与借鉴 时间:2011年12月28日 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者:李旭章 一、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以亚当?斯密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和18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的实践为理论依据,主张国家对私人企业尽可能少干预,实行自由经济、自由贸易;企业高风险、高利润;强调个人自由,反对国家制定经济发展规划。美国从建国之初就选择了实行市场经济,两百多年来没有太大曲折。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后期,随着工业化和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确立了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竞争向垄断转变。20世纪30年代,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混合经济体制确立。尽管我们很难说美国目前仍然是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但还是不难看出其以自由竞争为主基调的特色。美国实行民主共和制,三权分立;宪法赋予各州立法权,地方自治;自由平等是美国人价值观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自由市场经济体制正是以这一价值观建立起来的。 英国是第一个自由市场经济国家,早在18世纪中叶已经形成了市场经济体制。19世纪70年代前,英国在世界工业、贸易、海运、金融等方面居于垄断地位,是“世界工厂”和“日不落帝国”。工业产值在19世纪80年代被美国超过,1900—1910年间被德国超过,之后不断被新兴大国超过。由于地域上处于美国与欧洲大陆之间,目前的英国体制可以说是介于美国的自由市场体制与欧洲的福利市场体制之间的,“有部分调节的市场经济”。自由竞争曾给英国带来历史的辉煌,失去竞争力大致也可以解释大英帝国的没落。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期,英国撒切尔夫人上台,美国里根入主白宫,两人共同演绎了一段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下的“新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奇迹,也是我们能找到的英美自由模式的最近例证。他们在所有制领域实行私有化、在金融市场上去除管制、在国际贸易上主张自由化,分别带领英美两国走出或缓解了当时的经济困境。 自由竞争的市场模式有利于投资和生产力的发展,起源于英国,在美国达到巅峰。这种模式中积累的决策权主要在私人公司,它们可以自由地、最大限度地追求短期利润目标,通过金融市场获得资本;劳动者享有有限的和法律明文规定的劳动所得和社会权利;信奉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美国模式在战后的“经济绩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主要优点是:弹性很强的劳动力和产品市场、低税、激烈的竞争和股东资本主义——股东对管理者施加压力,要求使他们利润最大化。它能充分发挥市场竞争的优势,在科技创新和必要的政府干预基础上,解决资源配置的动力问题。企业在技术、管理、产品、生产方式创新等方面,处于发达国家的最高水平。但是,美国模式的“社会绩效”明显偏低:劳资矛盾、贫富分化、种族歧视、社会安全问题挥之不去;收入差距悬殊、低福利救济、公共物品和服务(初等、中等教育)质量较差、公共服务与其社会财富不成正比;低投资率和很低的储蓄率,等等。美国医疗卫生体制集中反映了这一点,尽管美国是最发达的西方国家,其医疗卫生体制和绩效却备受怀疑和责难,奥巴马医改步履维艰,反映了美国人根深蒂固的自由市场观念。 二、以德国、瑞典为代表的社会市场模式 德国实行社会市场经济,具有高质量的劳动队伍、巨大的资本存量、低水平的腐败和高水平的创新。德国曾经影响和改变了世界,现在正通过改变欧洲主权

美国市场经济模式

美国市场经济模式 (一)主要特点。 美国模式,即所谓消费者导向型市场经济模式,又称“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它十分强调市场力量对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认为政府对经济发展只能起次要作用。推崇企业家精神,崇尚市场效率而批评政府于预,这种市场模式的特点是生产要素有较高的流动性。这一模式中还存在着无限制的法律诉讼特色。政府进行调控与否往往以是否有利于消费者利益为目标,而较少从生产者角度出发。社会习惯与政府政策更多地着重促进私人消费而忽视储蓄。这种倾向不仅反映在个人与企业的行为方面,而且也反映在政府公共财政的大量赤字方面。 (二)经济管理体制与政府对市场的干预。 美国没有全国的经济计划,甚至在经济界和学术界还对世界许多国家普遍接受的产业政策持有不同意见。但是有的州及县。镇却在编制计划。国家往往通过政府订货和采购影响经济。政府也对某些部门施加管理,例如对能源、尖端技术、农业和环保等部门。但大公司却有自己的计划管理制度,一般都要编制长期发展计划与销售计划。 美国政府对经济实施宏观管理的演变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自1776年美国建国开始到1860年南北战争爆发前为第一阶段。最初形成了以州为主的经济管理体制。1789年的《美国宪法》,确立了联邦、州、地方的三级政府体制。宪法规定联邦政府有权制定税法,管理税收;有权制造货币,管理通货。上述条款为美国联邦政府调节经济提供了法律根据。在这一阶段,初步建立了以关税为主的财税制度。1782年,美国成立了第一家银行——北美银行。1791年国会通过了关于设立国家银行的法令,成立了美国第一个国家很行。在这个阶段中,美国银行的发展,曾经历过一个混乱时期。1837年密执安条例建立了一种制度,规定只要具备一定条件,任何人都可以申领银行执照。以后不久,大多数州都通过了相似的法律,当时在美国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利用新银行法捞一把的热潮。1834年美国日银行总数为500家,1840年增加到9000家。1807年,美国通过了外贸禁运法令,禁止英、法工业品进人美国,起到了促进本国工业发展的作用。联邦政府从1785年到1832年,曾先后颁布六个有关开垦西部土地的法令,刺激农业的发展,并采用鼓励外国技术工人移居美国和奖励发明创造等措施,以促进科技的发展。1861年南北战争到1933年罗斯福新政府上台前,是美国政府对经济实施宏观管理的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美国建立了以公司和个人所得税为主的财税制度,对货币与银行制度进行了改革。1863年国会通过了国民银行条例,规定开办银行必须具有的最低资本额,并对银行资金的使用与钞票发行作了规定。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固有的矛盾,也由于制度缺乏集中管理,美国差不多每10年就发生一次金融危机。1873年J884年、1893年和1907年都发生过严重的经济危机。于是在1913年建立了联邦储备制度,国会授权联邦储备委员会控制国家的流通和贷款。但联邦储备条例并没有改变美国自由经营银行的原则,银行的数目继续增加。到1921年,全国营业的银行超过3万家。整个20世纪20年代,银行倒闭之风不断。到30年代经济大危机时,整个银行制度趋于崩溃。 1933年罗斯福推行新政后,美国的消费者导向型市场经济模式进人了逐步完善阶段。政府在相当程度上放弃了传统自由派不干预经济的做法。1933年3月开始的100天内,罗斯福以立法与行政手段进行了若干重要改革。在解决失业方面,国家设立了民间保护团,吸收失业青年从事植树、造林、筑坝、水土保持及兴建国家级与州级公园以保护自然资源,政府提供5亿美元(后增至50亿美元)用来修建机场、公园、道路、学校与下水道等公共设施,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在农业方面,国会通过了农业调整法,控制农民生产粮食的数量及设立房屋贷款公司,以保障人民的住房;在规范证券发行方面,通过了证券法;为促进和规划不发达地区的发展,建立了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通过了联邦紧急赈救法等等。此后,政府对市场经济进行干预的宏观管理制度,又进行了不断的改进和发展。 (三)宏观调控体系。 1.财政预算体系。本世纪30年代前,美国实行自由的市场经济,认为供给可以创造自身的需求,依靠市场供求关系,就可以自动调节经济。因此,那时的财政政策主要是保持国家预算的收支平衡,而并不运用财

西方市场经济模式及对我们的启示

西方市场经济模式及对我们的启示 求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模式主要有三种: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以德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和以日本为代表的市场经济。下面以美国、日本和德国三国为例,对这三种模式进行分析。 美国市场经济模式: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该模式把市场力量对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置于首位,而把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放在次要位置。它推崇市场效率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美国往往通过政府订货和采购影响经济运行,也对某些部门施加管理,如对能源、尖端技术、农业和环保等部门。在美国的宏观调控体系中,财政预算体系和银行金融体系处于主导地位。 日本市场经济模式:行政向导型市场经济。该模式又称“社团市场经济”,它比较重视政府的作用,制定了一系列经济计划、产业政策,引导市场经济发展,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日本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由财政和金融两条渠道来实现。 德国市场经济模式:社会市场经济。该模式追求的是个人自由创造与社会进步的统一,它比较注重宏观体制,既反对经济上的自由放任,也反对把经济统紧管死。它以市场为基础,凡是市场经济能够自行调节的,都交由市场去解决,而国家只是为市场的正常运行制定原则,并在市场失灵的地方进行必要的干预。但并不是说国家没有任何经济计划。德国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都有一定的经济计划。然而,这些计划仅仅规定一些综合性指标,对企业没有约束力,而由联邦政府主要运用财政、税收机制,由中央银行主要运用货币、贷款政策机制,作为实施经济调节的重要手段。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是社会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内容。德国建立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以保障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从美、日、德三国的市场经济模式的比较中,我们可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是注重本国特色。美、日、德三国的市场经济均以私有制为体制基础,但在具体运作中又各具特色。这是因为各自的经济、政治、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而这些差异正是本国特色的体现。这说明建立寓共性于个性之中的市场经济模式是一个普遍规律,这说明我们所努力建设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正确的选择。 二是宏观调控以经济手段为主。美、日、德三种市场经济模式对经济所进行的宏观调控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以经济手段为主,并且政府只是在市场失灵时才给予适当干预。 在一般情况下,市场经济系统运行中的诸多因素都会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自行调整而达到新的平衡。正是通过在平衡态上下的涨落,不断从无序走向有序。这正是价值规律之所在。但是,市场不是万能的。在经济扩张到市场所能承载的限度时,我们就必须运用宏观调控手段来促进矛盾的解决。宏观调控必须遵守市场经济本身的内在运行规律,其手段必须以经济手段为主,市场能办的事尽量由市场去办。 三是并不完全排斥经济计划的作用。经济要协调发展,客观要求经济系统内在的市场性与计划性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市场作为经济运行的基础和动力,以计划显示经济运行的未来方向。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不是不要计划了,而是要放弃那种无所不包的指令性计划,代之以更有利于促进市场发挥资源配置功能的计划,以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四是政府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运行负有主要责任。从上述三种市场经济模式中可以看出,政府对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负有主要责任。社会公益事业诸如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实质上社会财富的再调节和再分配的一种手段。发展社会公益事业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安定。这正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所必须具备的社会环境。因此,弱化经济职能、强化社会职能,放弃微观经济职能,改善宏观经济职能,乃是市场经济发展对于政府部门的客观要求。 1

最新美国、德国、日本经济模式之比较

美国、日本、德国市场经济模式比较 (一)三种模式的共同点 1.以私有制为主的混合经济,以私人垄断为主导。在美国。日本、德国经济中,国有部分约占1%一10%不等,合作社所有制、工会所有制等等分量更小,80%一90%以上均属私有制。而在私有制经济中,中小企业虽然在企业数量上占80%~90%甚至更多,在生产、销售、投资和就业等方面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它们毕竟是补充的和从属的。例如在日本制造业中的中小企业,60%以上同大企业有承包关系。在美国20万家工业公司中,最大的50家占了工业资产总额的49%。在日本,以营利为目的经营的法人企业(不包括金融、保险业)有175万家,其中资本额在10亿日元以上的公司只有2195家,仅占公司总数的0.13%,但他们占了全部法人企业资本总额的41.4%。在德国将近4.4万个工业企业中,千人以上的大企业只有1000个,占企业总数的2%,但它们却占了销售总额的44%。 2.社会经济机制方面,都以市场竞争为基本调节手段。在对待竞争的问题上,美国、日本、德国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三种模式的共同点,主要表现在下述两方面。一是都强调竞争的重要性,同时又都看到个人和企业(特别是私人垄断企业)有一种排斥竞争的本能,因此不能寄希望于自发存在的竞争秩序,而要重视建立人为的有秩序的竞争。二是认为,为了建立这种有序的竞争,不仅要直接制订若干必要的调整竞争秩序的立法,如美国的反托拉斯法、日本的禁止垄断法、德国的反对限制竞争法等,而且还要致力于间接地为建立有序竞争创造重要的条件,例如币值稳定、市场开放、契约自由等。 3.国家的社会经济职能相当接近。美国、日本、德国政府管理社会经济生活的基本思路主要出自两个方面:一是国家的任务主要是为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创造框架条件,而不是自己直接从事经济生产活动;二是针对生产资料私有制和自发的市场竞争所必然带来的三大弊病(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经济结构的不协调以及社会的极大不公),以及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种种矛盾冲突,力争加以缓和。据此,提出了三个层次的社会经济政策目标。第一层次是社会政策目标,这就是所谓个人自由和社会和谐,这一目标可以称之为最高目标;第二层次是经济政策的一级目标,这里包括经济自由、社会保障和社会公正;第三层次是经济政策的二级目标,这是指通货币值稳定、充分就业、经济适度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和分配公平等。 为了遵循上述基本思路和达到上述各个层次的社会经济政策目标,战后美国、日本、德国都发展或完善了一系列经济政策工具,包括竞争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增长政策、对外经济关系政策和社会政策等等。所谓国家的社会经济职能大大增强,主要就是通过这些具体的政策得到体现的。可以说,它特别集中地反映在一项指标上,即国家财政支出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战后比战前都数倍地提高了。1937年,美国的这一指标为8.5%,日本为11.6%,1952年联邦德国为15%;半个世纪之后,到了1988年,美国上升到了3663%,日本为32.9%,德国则为46.6%。自然,在运用这些政策工具时,虽然大方向一致,但各国在“配方”和“剂量”方面还是有不少差别的。 4.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和前途方面,日益相互接近、彼此靠拢。由于种种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美国、日本和德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各有其长处和短处。人们普遍认为,美国更多强调“自由”,而相对较少社会福利;德国比较重视社会福利,但相对缺乏“自由”;日本则两者都不足。目前的发展趋势是,它们都将弥补自己的欠缺,三者的差异不是在扩大,而是在缩小。 美国、日本、德国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三种模式的发展前途。用美国学者威廉·E·哈拉尔的话来说,它们都在从“旧资本主义走向新资本主义”。这里的“旧”、“新”差别,归结为七个指标。第一个指标是经济进步的特点,“旧资本主义”是硬增长,“新资本主义”是巧增长;第二个指标是结构,即市场网络;第三个指票是决策的权力,“旧资本主义”是权力性的指挥,“新资本主义”是参与性领导;第四个指标是企业的价值观念,“旧资本主义”下企业只注重经济目标,而“新资本主义’下企业追求多重目标;第五个指标是管理的重点从业务管理转向战略性管理;第六个指标是将从利润为主的大企业转为民主的自由企业;最后第七个指标是世界体系将由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

美欧经济模式的差异及其启示(一)

美欧经济模式的差异及其启示(一) 内容提要]美欧两种模式在资本占有形式、经济运行机制、收入分配政策、贫富差距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出现差异的原因是:欧洲工人阶级力量强大,美国工人阶级力量薄弱;欧洲社会民主党长期执政,体制内变革成效显著,美国右翼势力强大,社会民主党没有作为;欧洲受民主社会主义影响较深,美国受新自由主义影响深重。两种模式的差异表明:当代资本主义具有双重发展趋向,欧洲资本主义出现了部分质变,具有比较明显的历史过渡性质。关键词]美国模式,欧洲模式,新社会因素,部分质变 在垄断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逐步分化出美国模式和欧洲模式(或称西欧模式)。两种模式的差异日益凸显深入分析美欧模式的差异及其形成的原因,可能会使人们对当代资本主义产生新的重要认识。 美欧模式的差异 美国与西欧诸国同属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着共同的经济制度、社会制度和价值观,有着相同的宗教信仰和相近的文化背景,自然也有着当代资本主义的共同特征。但如果将研究视角深入到微观层面便会发现:战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同西欧在经济、社会领域的差异日益凸显。 1.美国恪守单一私人占有制的传统模式,欧洲则显露出“混合经济”模式的特征 为适应生产力社会化的发展状况,欧洲各同在战后都不同程度地推行了国有化和合作制经济。国有经济在欧洲已具有相当大的规模。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法、德等欧洲各国曾搞起过私有化运动,但这并未从根本上动摇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目前,英、法、德等国国有经济约占国民经济的12%左右,奥、意等国约占20%—25%。 合作制经济的广泛发展是欧洲各国的又一亮点: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末参加合作社的人数占人口的比重:法国是50%,德国25%,意大利8.1%。合作社经济的产值在GNP中的比重:丹麦为24%,法国与荷兰为10%。 国有经济与合作制经济的大规模存在,改变了单一私人占有制的经济模式,推动了私有制为基础、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经济”模式的形成。 为了适应生产力社会化的客观要求,美国在资本占有形式上也进行了调整。有所不同的是,美国的调整是坚守单一私人占有制经济模式基础上的调整。由于对单一私人占有制模式的偏执,美国的国有经济极少,即使国民经济命脉行业也都是私人占有制的天下。据有关资料显示,到2001年发达国家国有企业的产值占CDP的比重平均在12%左右。其中,意大利为18%、法国为15%、英国为14%、德国为12%、瑞典为8%,而美国仅有1%。1998年,国有企业雇用人员占雇用劳动力总数的比例:法国为5.94%、德国为5.52%、瑞典为6.79%,美国只有1.40%。美欧之间的差异可见一斑。 2.美国奉行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与法国的计划调节和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有较大差异 美国是一个有着长期自由主义传统的国家,经济运行中的自由主义特点甚为明显。因此,“美国政府很少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采取直接干预的行动”。一些必要的干预行动,也以不破坏经济活动自由化为限。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更迷信市场对经济活动的调节作用。 欧洲各国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程度要大于美国。战后,法国开始对国民经济实施计划调节。前总统戴高乐曾指出:“计划能补偿自由的缺点,而同时又不使它失去优点。”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从1946年至今,法国总共推行了11个五年计划,其计划总署至今保持着70多名专业人员,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可想而知。 德国推行的“社会市场经济”既是市场自由原则同社会公正原则的结合,又是自由竞争与国家调节的结合。因而,德国拒绝“自由经济”模式,让政府成为经济活动的积极调控者,坚持由国家担负起影响整个经济运行框架和经济活动秩序的重任。 3.美国坚持向富人倾斜的收入分配政策,欧洲则坚持收入分配均等化政策

欧美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模式

欧美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模式 美国、日本、德国市场经济模式比较 (一)三种模式的共同点。 1.以私有制为主的混合经济,以私人垄断为主导。在美国。日本、德国经济中,国有部分约占1%一10%不等,合作社所有制、工会所有制等等分量更小,80%一90%以上均属私有制。而在私有制经济中,中小企业虽然在企业数量上占80%~90%甚至更多,在生产、销售、投资和就业等方面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它们毕竟是补充的和从属的。例如在日本制造业中的中小企业,60%以上同大企业有承包关系。在美国20万家工业公司中,最大的50家占了工业资产总额的49%。在日本,以营利为目的经营的法人企业(不包括金融、保险业)有175万家,其中资本额在10亿日元以上的公司只有2195家,仅占公司总数的0.13%,但他们占了全部法人企业资本总额的41.4%。在德国将近4.4万个工业企业中,千人以上的大企业只有1000个,占企业总数的2%,但它们却占了销售总额的44%。 2.社会经济机制方面,都以市场竞争为基本调节手段。在对待竞争的问题上,美国、日本、德国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三种模式的共同点,主要表现在下述两方面。一是都强调竞争的重要性,同时又都看到个人和企业(特别是私人垄断企业)有一种排斥竞争的本能,因此不能寄希望于自发存在的竞争秩序,而要重视建立人为的有秩序的竞争。二是认为,为了建立这种有序的竞争,不仅要直接制订若干必要的调整竞争秩序的立法,如美国的反托拉斯法、日本的禁止垄断法、德国的反对限制竞争法等,而且还要致力于间接地为建立有序竞争创造重要的条件,例如币值稳定、市场开放、契约自由等。 3.国家的社会经济职能相当接近。美国、日本、德国政府管理社会经济生活的基本思路主要出自两个方面:一是国家的任务主要是为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创造框架条件,而不是自己直接从事经济生产活动;二是针对生产资料私有制和自发的市场竞争所必然带来的三大弊病(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经济结构的不协调以及社会的极大不公),以及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种种矛盾冲突,力争加以缓和。据此,提出了三个层次的社会经济政策目标。第一层次是社会政策目标,这就是所谓个人自由和社会和谐,这一目标可以称之为最高目标;第二层次是经济政策的一级目标,这里包括经济自由、社会保障和社会公正;第三层次是经济政策的二级目标,这是指通货币值稳定、充分就业、经济适度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和分配公平等。 为了遵循上述基本思路和达到上述各个层次的社会经济政策目标,战后美国、日本、德国都发展或完善了一系列经济政策工具,包括竞争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增长政策、对外经济关系政策和社会政策等等。所谓国家的社会经济职能大大增强,主要就是通过这些具体的政策得到体现的。可以说,它特别集中地反映在一项指标上,即国家财政支出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战后比战前都数倍地提高了。1937年,美国的这一指标为8.5%,日本为11.6%,1952年联邦德国为15%;半个世纪之后,到了1988年,美国上升到了3663%,日本为32.9%,德国则为46.6%。自然,在运用这些政策工具时,虽然大方向一致,但各国在“配方”和“剂量”方面还是有不少差别的。

美国市场经济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借

美国市场经济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借鉴 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之一。尽管随着日本和欧洲的崛起,美国的国际经济地位有着下降的趋势,但“瘦了的骆驼比马大”,美国仍然是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1990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达54.458亿美元,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24.5%;同年,美国对外贸易额达9,311亿美元,占世界对外贸易总额的13.1%,均排列在世界首位。美国是世界经济的一只“带头羊”,美国的经济状况如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很大。由于在世界经济中居于如此重要的地位,美国的市场经济模式对世界各国具有一种示范效应,人们一方面密切注意美国市场的动向,试图在这个容量最大的市场上不断扩大自己的销售份额,另一方面,人们研究美国市场经济的运柠机制和政府在其中的作用,希望借鉴其成功的经验和作法,用于加速本国、本地区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美国市场经济模式中的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加以学习和借鉴。 一是美国的市场经济被称为“混合经济”。它的主要特征是多种所有制并存,竞争和垄断并存,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并存。 可见,美国是一个以私有垄断资本为基础,以自由企业经营为主体,以“混合经济”为特征,强调利用宏观经济政策调节经济的“调节市场经济”模式。 二是宏观调控以经济手段为主。美、日、德三种市场经济模式对经济所进行的宏观调控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以经济手段为主,并且政府只是在市场失灵时才给予适当干预。在一般情况下,市场经济系统运行中的诸多因素都会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自行调整而达到新的平衡。正是通过在平衡态上下的涨落,不断从无序走向有序。这正是价值规律之所在。但是,市场不是万能的。在经济扩张到市场所能承载的限度时,我们就必须运用宏观调控手段来促进矛盾的解决。宏观调控必须遵守市场经济本身的内在运行规律,其手段必须以经济手段为主,市场能办的事尽量由市场去办。 三是并不完全排斥经济计划的作用。经济要协调发展,客观要求经济系统内在的市场性与计划性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市场作为经济运行的基础和动力,以计划显示经济运行的未来方向。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不是不要计划了,而是要放弃那种无所不包的指令性计划,代之以更有利于促进市场发挥资源配置功能的计划,以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四是政府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运行负有主要责任。从上述三种市场经济模式中可以看出,政府对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负有主要责任。社会公益事业诸如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实质上社会财富的再调节和再分配的一种手段。发展社会公益事业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安定。这正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所必须具备的社会环境。因此,弱化经济职能、强化社会职能,放弃微观经济职能,改善宏观经济职能,乃是市场经济发展对于政府部门的客观要求。 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的国情具有许多同其它发展中国家相似的地方,但也具有一些不同的特点,这些共同点和特点决定了中国应选择建立一种政府推动型的市场经济模式,这是现阶段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需要政府的推动。建国以后,我国照搬了苏联的中央集权的经济模式,曾实行了三十年左右的计划经济。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我国进入了一个市场导向的改革开放时期,改革经历了许许多多的艰难曲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最后,将目标明确地定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我国应作出的正确选择,是建立政府推动型的市场经济模式。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完全有条件建立政府推动型市场经济模式。这是因为,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