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天内容

第七天内容
第七天内容

写给升入初中的女儿

佳佳——我的宝贝女儿,转眼间你就上初中了。那天,当你穿着宽大的中学校服,站在我面前的时候,妈妈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是我的女儿吗?几天来我常偷偷打量你:齐耳的短发,个子几乎跟妈妈一样高,举手投足都像个大姑娘了。我以欣赏的眼光看你,心底涌起无限喜悦和自豪。我忽然觉得,你是我生命中最伟大的作品;疼你、爱你,是我一生最光荣的事业。

孩子,你成为初中生了,在这个关键的转折点,妈妈有很多话要对你说。

首先,妈妈希望你做个健康快乐的中学生。天下做父母的,无不期盼自己的孩子拥有强健的身体,妈妈也一样。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你可以多参加一些户外活动、体育项目,提高你的身体素质。你的组织能力很强,但急躁的性格会阻碍你与他人的沟通。妈妈希望你的性格能变得平和些,心胸更开阔些,学会化解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努力让自己每天的校园生活开心快乐。

其次,妈妈希望你做个爱学习的中学生。最近,妈妈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句话:“心在哪里,时间就在哪里,注意力就在哪里。”作为学生,妈妈希望你用心学习,把你主要的时间用在学习上,把你的注意力放在学习上。受社会风气的影响,今天校园中的一些青少年也喜欢攀比、追求物质享受,妈妈希望你不要沾染上那些浮华的不良习气,踏踏实实把学习搞好,它会让你的中学生活更充实,当然,如果你能

学出乐趣来就更好了。只要你努力了,成绩如何不必太在意。正如你的班主任老师所言:我们重视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最后,妈妈希望你做个有良好修养的中学生。一个修养很高的人,才是最具人格魅力的。不知你注意到没有,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拥有姣好容貌的人,一张口说话,就“露馅”了,修养的不足破坏了人们对他(她)良好的第一印象。你一定想做个招人喜欢的女孩子吧,那么,就从细微处着手,从一言一行开始,努力提高你的个人修养吧。

女儿,其实,妈妈在对你寄予希望的同时,也经常自省、反思,因为妈妈身上也有很多缺点和不足。做人,是需要不断完善提高的,让我们一同努力,好吗?

女儿,今天,你成为了中学生,六年后,你将参加高考,从踏入大学校门起,你就不能经常在妈妈身边了。妈妈会格外珍惜这六年与你朝夕共处的时光,相信你也一样!

写在儿子初中生活即将开始之际

---健康成长,期待优异

亲爱的儿子:

再过两天你就要在省实验开始你的中学之旅了。从这一刻起你将从儿童步入青少年时光,这一步跨越将对你以后人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此时此刻爸爸有很多话想对你说:

首先,孩子你是优秀的!爸爸妈妈由衷地为你感到骄傲和自豪!省实验是郑州一流的名校,小升初考试,你能从1万多孩子中脱颖而出考入省实验,你靠自己的努力和睿智已经证明你是非常优秀的;你的理想就是要进入省实验,现在你做到了。“孩子,你永远是最棒的”!爸爸把这句话送给你,希望你能牢记一生。未来的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难和问题,就把这句话拿出来激励自己,所有困难和问题你都能一一化解掉,最终实现自己的伟大理想和抱负。

其次,孩子你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和学习方法。成功=努力+方法+坚持。你的数学导师曾给讲过,“在懒惰面前所有的优点都将不复存在”,孩子你要永远记住这句话。中学的课程多了,需要你付出更多的时间来花费在学习上。努力很多孩子都能做到,但学习只有努力是不够的,努力的同时更要找对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学习的效果才能事半功倍。好的学习方法靠别人教,更要靠自己领悟和

总结,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学习不是一触而就的事,在努力和找对正确的学习方法的同时还要一如既往的把它坚持下来,只有这样你才能成长为班级乃至年级的优秀者。努力,但不死读书;玩耍但不失志向;有兴趣爱好,但不偏科。胜不骄,败不馁,这是句老话,也是爸爸对你提出的要求,中学时光养成的学习习惯和兴趣将影响和改变你的一生。

第三,孩子你要学会自主生活,学会独立。从开学的这一刻起,你就不再是儿童了,你已成长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小男子汉;从这一刻起你就要离开爸爸妈妈的视线独自一个生活学习了。如果以前你的一切是爸爸妈妈帮你设计和打理的,那么从这一刻起更多的事情要考你自己独自完成了;你不仅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还要逐渐学会独立解决和处理好发生在你身上的每一件事情。无论对与错,成功与失败你都要去尝试去勇敢的面对。做一个有思想,做事果敢,坚定而又负责的好青年。

第四,孩子你要尽快融入新的学习环境,热爱学校,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尽快全身心投入到新学期的学习生活中去。

第五,孩子你要心无旁桀,安心学业;这一阶段学习和健康成长是你唯一的使命。对于外边的物化世界要尽可能远离;对于不健康的社会风气、不良人员要要敬而远之;对于这个年龄不该做的事情坚决不做;多看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书籍,多交良师益友。

第六,孩子你要珍惜荣誉、力争上游。爸爸的信条是凡试都要追求完美和卓越,希望爸爸身上这点优秀的基因能全部地遗传给你。爸爸不能预知你的未来,但爸爸却深知你明日的成功是源于你今天的优秀,爸爸妈妈不苛求你成为出类拔萃者,但我们希望你是永远是一个积极追求上进,追求优秀的孩子,是一个能为为自己,为班级,为父母争光添彩的好孩子。

儿子,爸爸妈妈永远是你最好的朋友。初中3年爸妈放飞了你,但我们会关注你每一天的成长,用心为你加油喝彩!希望3年后后你能圆梦三甲高中,从而去实现你人生更大的理想和抱负!

加油,孩子!

写给即将升入初中的儿子

昊旻:

晚饭后看着你独自收拾书包、文具的情形,妈妈感到你的确长大了,无须妈妈督促,理发、洗澡、早早休息,这一切都做的那么顺其自然。看着你熟睡的模样,想想明天的你就要成为一名初中生了,此时的妈妈竟然变得比你还紧张、还激动。

儿子,初中生活你真的准备好了吗?你会遇到怎样的同学和老师呢?但愿你能遇到原来的同学和好朋友。按照惯例,开学的前一天我们母子是要倾心畅谈的;按照惯例,开学的前一天妈妈也总会给你写点什么,可今夜我除了激动就是紧张,一时竟不知该对你说些什么,还是听听妈妈唠叨唠叨吧:

昊旻,从明天开始你就要面对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你也许从家长们的聊天中听到了,油田一中在河南省都是很有名望的,加上今年的初升高又在市里独占鳌头,妈妈为你能考进这样的学校、拥有如此棒的学习氛围而高兴,据说你们这一届的师资力量也是相当厉害的,妈妈真为你感到高兴啊!新的学习环境必然要重新结识新的老师和同学,妈妈希望你能与同学坦诚相处,懂得尊敬老师和同学,懂得取长补短,因为每个人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相遇就是一种缘分,与人相处要学会倾听,更要学会感激;与人相处要学会包涵,更要有勇气正视自己的缺点。油田一中,人才济济,面对比你强、比你优秀的同学,一定要乐观面对,因为正视自己的不足也需要胆量和勇气,

即便瞬息万变,但妈妈坚信人的优秀品质是永恒的,妈妈希望你做一名正直、豁达、自信、独立的人。

昊旻,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最优秀,妈妈也不例外,但妈妈更希望你今后的四年初中生活过的轻松而愉快,妈妈不希望到最后看到一个厌学、玩世不恭的青年。儿子,六中的考试落榜无论对你还是对妈妈都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妈妈曾深深地自责,因为再自觉的孩子都需要家长的督促,在奥数的学习上妈妈做的很不合格,以至于让落榜的你感到很无奈,妈妈从你后来备考一中的复习劲头中看出你想努力弥补。7月25日,虽然人在东营,妈妈分明从你的神态中看出你一直在等小姨的短信,“恭喜昊旻榜上有名!”你看到这条短信瞬间像变了个人似地,跟哥哥姐姐们说话的语气都变了。爸妈都知道你是个自立、要强的孩子,“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榜上有名已成为过去完成时,妈妈希望你在今后的四年里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步完善你的人格,规范你的行为,现在你将再一次与同学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妈妈相信你会用你矫健的步伐跑好每一步,直到终点(这也是妈妈最大的期望)!

昊旻,妈妈再次为你学习的主动性竖起大拇指!整个八月份你都在预习初中课程,你不但背会了语文课本上所有的古文、古诗,还背会了课后要求的所有段落、章节;你为了让自己建立起立体感,你找来多重图形观察,让妈妈评判,你借助学习机自学了数学前四个单元的课程;英语也默写了一个单元的单词和课文;妈妈上学时最头痛的就是历史和地理,那些朝代、年份和赤道线把妈妈弄得头昏脑胀,

可你却当成课外书——读得津津有味;生物就更不用提了,妈妈知道这得益于你平时阅读的广泛和积累,就像童心老师所说“读书需要积累和沉淀”,妈妈此时深有感悟。

昊旻,妈妈从同事叔叔阿姨的口中得知,初中的课堂与小学有着截然的不同,初中老师的授课方式已不再是“划重点、讲解、复习、巩固”了,随着初中课程的繁多,已没有时间反复复习了,妈妈感到这更需要你提前预习,带着问题听课,紧紧抓住课堂45分钟,彻底放松课间10分钟,做到劳逸结合。你也许会耻笑妈妈,说这些你都懂,妈妈相信你在小学已经养成了优秀的学习习惯,可妈妈想再次提醒你:养成记日记的好习惯。每晚抽出10-20分钟的时间把一天所学的知识点回放、记录,也可把班里发生的事情、与同学相处写上几笔,别忘了日记也可成为你的密友呢!妈妈希望你每周日翻阅自己的日记,把知识点或疑难问题(妈妈不怕你有疑难问题,可千万不能任由疑难问题“为所欲为”)、对某一事情的不同观点再加以小结,长期坚持下来,在期末考试时你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信你试上一学期,妈妈可以与你同步做起。

昊旻,初中生活是精彩而紧张的,妈妈真希望你能注意休息、多运动,健康的体魄是学习的保障,初三、初四学习的紧张更需要一个健康的身体呢。妈妈希望你在学校和社会上多参加实践活动,把学来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那才是学习的创新和再提高,是学习的终极,

咱可不能成为一名死读书、读死书的“书虫”呀!另外,初中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密切、概念性强,这更需要你提高空间想象力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这需要培养学习上的独立性、自觉性和主动性,以便提高自学能力,成为一个自主的学习者,独立承担学习的责任,妈妈相信你能行!

昊旻,在初中生活中,要切记“踏实”二字,做人要踏实、学习更要踏实,要拥有阳光般的心态,每天做全新的自己,不必羡慕大树的枝繁叶茂,要想到小草也有自己的青翠欲滴;不要羡慕美玉的晶莹剔透,要想到石头也有自己的棱角分明……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把握住自己,胜不骄,败不馁,做精彩而快乐的自己。

妈妈不记得在哪里看到过这样一段话:“用自己的聪明做基数,加上勤奋,减去粗心,乘上努力,除以骄傲,求得的解将是成功的平方”,仔细品味,蕴含丰富,妈妈与你共勉!扬帆仍需新征程,妈妈愿与你一起努力!

永远爱你的妈妈

2009.9.1(23:43)

余华 第七天 读后感

余华《第七天》之我感 书的封面几乎是整本书的高度概括:与现实的荒诞相比,小说的荒诞是小巫见大巫。 全书的成立条件都很荒诞,是用已死之人的角度去写的。书中开篇说自己要去殡仪馆被烧就让人为之一惊,接下来书的情节只让读者更加震惊。用小说的荒诞去表示现实的荒诞,此书真的是荒诞至极了。 无论哪一个读者,都会对小说所勾勒荒诞有所共鸣,小说讽刺了各种社会现象:强拆害、医疗垃圾、鼠族、特权思想、黑暗执法等等,让人毛骨悚然。从技术技巧角度而言,本书将这么多无关的社会现象通过一个死人给串联起来,还是很成功的。 从情感的角度说,认为《第七天》还是能让读者陷入某种悲伤的情绪中,让读者在这种情绪中反省和思考。曹文轩在小说门里写到的说悲悯情怀是小说的基本属性之一,我想余华让读者置身的情绪就是曹所说的悲悯情感。 但是好的小说应该是让读者在阅读中自我判断,而余华在《第七天》中并没有保持作为作家应有的中立立场,偏向性过重了。《第七天》言辞犀利直指社会现实,摘取过多常见新闻报道,已经有明确的主观意图和逼人就烦的动机。同时没有让这本小说作为一个切入点反映出更深刻的意义出来。也是这本小说的败笔之处。 还有一个见解如是说:世界文学的背景下,写作策略有两个,一个是内容上的,越直接粗暴越能适应大众需求,二是姿态上的,也就是小说是写给谁看的。有些评论评判道余华的《第七天》是写给国外读者看的,而不是锚定国内读者的。余华可能是通过叙述直接粗暴的中国现实让国外读者更直接了解到中国社会现状。 在所谓“世界文学”的图景中,如大卫?丹穆若什(David Damrosch)所指出的,一部作品会沿着“文学性”和“世界性”两个不同的坐标轴起浮不定,一部文学性的作品未必能成为世界性的,反之亦然,在作品从文学性坐标轴滑向世界性坐标轴的过程中,变异和误读几乎无处不在。“为了理解世界文学的运作方式,我们需要的不是艺术作品的本体论,而是现象学:一个文学作品在国外以不同于国内的方式展现自己。”——摘自网上。

余华作品《第七天》读后感2019作文精选5篇

余华作品《第七天》读后感2019作文精选5篇 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下面是橙子为大家整理的余华作品《第七天》读后感2019作文精选5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余华作品《第七天》读后感2019作文精选5篇(一) 余华代表作《活着》表现了福贵与家珍夫妻关系的坚贞纯洁与肮脏背叛的矛盾统一,《世事如烟》中七个家庭的如烟世态、飘忽的节奏以及诡谲多端的命运,《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和他父亲在苦难中的感人与心酸,《现实一种》里那些充斥着观念化议论的寓言,《十八岁出门远行》中“我”的小聪明、圆滑与荒诞,《古典爱情》中柳生和小姐惠之间令人叹惋的阴阳两界、人间地狱……从叙事手法与写作技巧来看,《第七天》中的写作技巧与叙事方式在此前作品的基础上进行了更为娴熟的排演。“重复”、“绕”与“回环”是现实主义作家常用的叙事方式。余华也不例外,小说中不自觉的“重复”是余华标签式的叙事风格,为了增进情节铺排在读者心中的地位与阅读体验,在他的文本中大量使用了这样的“重复”与“回环”。《第七天》里已经身在“那边”世界的张刚和李先生那下棋悔棋的情节铺排,采用的就是“重复”与“回环”的写作技巧。余华“重复”与“回环”写作技巧往往表现的是人物之间复杂、纠结、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不仅仅是为作品贴上防伪标签,更是一种高超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

《第七天》以“我”即杨飞为线索,描写了一个刚刚去“那边”的人所见到的阴阳两界。概观中外现实主义文学,“幽灵叙事”并非是一种全新的叙事模式或手法,但以此来描绘当今中国和批判中国现状当属首创。被奉为“幽灵叙事”经世之作的《神曲》(但丁著),被覆盖了厚重的神学袈裟,试图站在启蒙主义与反蒙昧主义的立场来进行对现实世界的精神指引,这一类“幽灵叙事”作品的背后暗含着精神光辉或宗教神学的指引。与之不同的是,《第七天》在余华冷静的笔调下,一如既往地冷漠,从语言文字的冷漠到精神的冷漠,都让人觉得透不过气。余华在小说里所描绘出的“那个世界”拥有太多“这个世界”所缺失的元素,比如人性的关怀、尊严的平等、和谐的世界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大爱。因而,《第七天》中“那个世界”是对“这个世界”所缺失的爱、人性与温情的弥补,是余华对这个缺失了爱的“这个世界”反观与批判式想象,反衬出生存在“这个世界”现实的冷漠、复杂和荒谬。从这个角度来看,《第七天》的“幽灵叙事”是一种叙事上的技巧,而非承认由鬼、灵、神组成的“那个世界”的真实存在。归根结底,“幽灵叙事”的手法只是作家对于现实批判态度的手法和表现方式。 余华作品《第七天》读后感2019作文精选5篇(二) 《第七天》仍然是小人物的故事,温馨又揪心的爱情,分等级的殡仪馆,养父子感人至深的亲情,刘梅等鼠族的辛酸,冤假错案。 关于第七天读后感一:余华的《第七天》是一部催人泪下,引人深思的长篇小说。从人过世以后的角度讲述了生命的幸福与苦难,

第七天小说读书笔记

第七天小说读书笔记 在冰冷的世界里构建出来的暖巢,于残酷现实里流露真实的人性温暖。这就是第七天小说带给我们的部分感受。下面是精心为你整理第七天小说读书笔记,一起来看看。 第七天小说读书笔记篇一 《第七天》仍然是小人物的故事,温馨又揪心的爱情,分等级的殡仪馆,养父子感人至深的亲情,刘梅等鼠族的辛酸,冤假错案……杨飞的这些经历在就像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我们周围最常见的人或事,还有每天被新闻包裹的世界和那些可见的与不可见的生活。余华用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穿梭于生和死这两个极致的世界,批判审视着现实,给读者最残酷和最温暖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活着》是八十年代父辈们的生活,那《第七天》就是这个年代正在奋斗着的一代人的世界。杨飞等人是这个时代最具代表的面孔,与世无争随遇而安,兢兢业业买房结婚然后相濡以沫努力过着平凡人的生活…… 小说文风很紧凑,快速有力,不点缀不渲染,有一种死亡般的寒冷和压抑,把人逼到角落里,堵着喘不出气。活着的世界里充满了艰辛,死亡却只是绝望的开始。殡仪馆里,沙发坐的贵宾区穿的都是工艺极致的蚕丝寿衣,每个都在两万元以上;骨灰盒都是大叶紫檀,每个都在六万元以上,刻

着富丽堂皇的图案。而塑料椅子的普通区,却会有人因为在同一家店买同样的寿衣比别人贵了50块而唉声叹气。当然,还有没有寿衣没有骨灰盒没有净身没有化妆的人…… 第七天小说读书笔记篇二 当我们还在嘲笑中国现代文学的作者在制度的压制下残缺的灵魂只能写出肤浅的文字,当所谓的世界享誉的作家也只敢触碰文革的题材点到即止时,余华的《第七天》对我们当下的社会显现出了更大的力量的抨击,这种批判的声音或许更有意义 很显然,余华专心的搜集了起码7年左右的社会黑暗面的新闻,比如强拆,比如移民,比如刑讯逼供,比如媒体的不公报道,比如官方的不作为和很不作为,比如上访……等等,近些年发生过的能在络上掀起批判的新闻基本在书里都能找到影子。魔法现实主义的手法让读者轻易的代入了角色,重新回顾了过去的社会进展,然后扪心自问,此时此刻,当下,社会进步了吗。 如果说余华的《活着》讲述的30年前的社会,那么《第七天》便是当今社会的没有灵魂的体制下的新版《活着》,《第七天》以死后灵魂的视角快速的扫描出这个世界,这个活着时无论是爱情还是亲情连幸福都显得可悲的世界,却在死后,有墓地的灵魂可以安息,没有墓地的灵魂也有一片青山流水的伊甸园,看完不得不感慨这真是绝佳的讽刺

论余华《第七天》的叙事艺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55419698.html, 论余华《第七天》的叙事艺术 作者:毕道慧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26期 摘要:余华运用宗教式的叙述方式,主副线穿插交织的叙事结构,荒诞、诡异的叙事内 容在《第七天》中营造了死亡世界和现实世界二元对立的空间,表达了对社会问题的焦虑和思考。本文着重分析《第七天》的叙述艺术,以体会余华波谲云诡般的想象力和对现实最为深刻的感受。 关键词:《第七天》;余华;宗教式叙述;底层叙述 作者简介:毕道慧(1993.3-),女,安徽省亳州市人,郑州大学文学院2015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6-0-02 余华的作品常带有苦难、冷漠、暴力这一类标签,他的写作风格亦是如此。如《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作品,他总是袖手旁观,在血和泪中将人物推入悲惨世界。他用美好的想象来诠释生命,却在文本中冷漠地展示血淋淋的悲惨世界。不过,正是因为苦难不断地升级,他的叙述艺术也不断提升,叙述文本也变得更加流畅自然。 余华的新作《第七天》不仅延续了他一贯的苦难、暴力、冷漠等叙事风格而且蕴含了很多新变,在阅读这部作品时我们不难发现余华在叙述艺术处理上的超越性变化。 一、中国式《神曲》 读者在阅读第七天的过程中,最直观的感受是深入到一个奇妙的空间,既置身于现在的时空,又能看到过去和未来。这种独特的叙述结构使人联想到外国文学作品,即但丁的《神曲》。 《第七天》运用第一人称的手法,使主人公在七天的时间内全面感受到社会存在的很多问题,通过这部作品余华客观地表达了他对当今社会问题的看法。很显然,《第七天》和《神曲》有着独到的相似之处,因为《神曲》也恰恰是通过对地狱、炼狱的批判讽刺而表达出对美好人性以及天堂幸福生活的向往。 《第七天》开篇是引人深思的一段话: 到第七日,

余华《第七天》读书笔记_心得体会

余华《第七天》读书笔记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余华《第七天》读书笔记,感谢您的阅读! 余华《第七天》读书笔记 对于一部作品,除了语言结构等基本功以外,我们经常使用的“好小说的标准”是:打动人的内心和作家的社会意识。用这样的标准衡量,《第七天》算是一部好小说。感伤悲苦是这部小说的根本,杨飞这样一个孤苦无依的魂魄,生前努力地存在,死后努力地寻找。在一个强势纷杂的外部世界中,小人物的挣扎努力无疑是令人同情的。作品营造的“死无葬身之地”里熙熙攘攘的无处安息的灵魂,更是给人荒凉之感。活在世上的小人物,生命是最终的底线,也是最慷慨的代价,任何一个看似偶然的小的变动,就能要了他们的命。突然被砸死的自己,自杀的前妻,因为一个山寨手机跳楼的鼠妹,车祸丧生的年轻人,被唤作医疗垃圾的二十七个婴儿……反倒是父亲,因为癌症而死,稍微给这些死亡增添了一些伦常的必然。 对个体命运的关注,是余华一贯的坚持。《活着》是零度写历史,是个体在历史中的挣扎;《第七天》是零距离地写现实,是个体在社会中的挣扎。只是这一次,他站到现实中间来了。也许是因为太近了,满篇都是现实发生过的激烈事件,人们才会说他“用新闻串烧来弥补素材不足”。 在我看来却是作家在用他自己的方式,解读现实。当然,我们不能评价这部作品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力作,也不能将余华比肩于托尔斯泰、巴尔扎克,他不是那种可以用气势磅礴的宏大叙事来批判现实的作家,但他是余华,是用《活着》的艺术灵感来创作《第七天》的余华。他曾说:“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种真实。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 灵魂的诉说和新闻事件的密集,也许恰是对现实的一种荒诞表达。以前的生活和时代都朴素而单一,现实往往没有作家想象出来的生活更新鲜精彩。但是近几年,社会的巨变让我们惊叹:生活早就超越了想象。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生活中处处都是突如其来的荒诞。 再说题材,小人物在现实中的挣扎,虽然并不新鲜,但却是传统写作最为关注、也是最容易上手的题材。同样的挣扎,在前几年的作品中,多少能让人看到

第七天读后感

人生最后一程的苦悲甜酸 -余华《第七天》读后有感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书中描写的荒诞更胜现实中的荒诞,书中描写的真实更胜现实中的真实。 正如书名那样,本书讲述了主人公死后七天的遭遇,每一天都遇到不同的人,发生不同的事,这其中掺杂着回忆与虚妄、爱情与感伤、高贵与渺小、荒诞与真实。让我们接触到人间的炼狱。主人公的幽灵杨飞,一路行进,从殡仪馆出发,一路跌跌撞撞,见到一群和他一样死无葬身之地的亡魂,这其中有作者的亲人,邻居,也有陌生人。他们都是生活在底层的人民,他们都遭遇到各种惨死。 第一天,生命的逝去。杨飞的灵魂游荡在人间,从轰然倒塌的废墟中爬起,看到家门口贴着通知去殡仪馆火化的纸条,带上预约号“A3”,前往殡仪馆。殡仪馆,分为普通区、贵宾区和VIP区。分别对应着普通人、有钱人和有权人。分别陈设着塑料白椅、高档沙发、豪华套房。分别享有着几百元的骨灰盒和几百元的寿衣和死无葬身之地、几万元的骨灰盒和几万元的寿衣和高端洋气的墓地、价值连城的骨灰盒和价值连城的寿衣和永垂不朽的墓地。普通人默默低语,走向国产焚尸炉,有钱人大声喧哗,走向进口焚尸炉,有权人昂首挺胸,不需要焚尸。他们需要政府维系着自己是因公事劳碌而死的谎言,确保自己的遗体完好无损流传千古。 杨飞就是没有墓地的普通人。没有墓地,去向何方?就这样,他从殡仪馆茫然地走出,继续游荡。

第二天,第三天......第七天,每天杨飞都遇到了不同的人,或与他相识,或素味平生,他们唯一的共同之处就是都经历各种惨死:有跳楼死的、有被车撞死的、有卖肾死的、有治不起病死的,还有被强拆死的。这些底层的死者死后因买不起墓地,都是死无葬身之地,不能够得到安息。这更多地体现了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对底层民众生活的关心,为遭受不公正待遇的人民打抱不平,同时表达了对各种政府不作为的不满。 杨金彪于杨飞而言,不是父亲却给了他最深厚的父爱。郑氏夫妇惨被拆迁,依然惦念他们的小女儿。车祸身亡的李月珍,永远是杨飞以及那许多小婴儿的妈妈。自杀的李青,仍旧感念从前的美好。鼠妹的为情自杀,伍超为鼠妹的墓地卖肾筹钱而死,张李二人的凶杀以及张刚父母的挟儿子以令警察局等等。他们心性本善,或迫于生活,或迫于压力,离开了这个世界。 死后的世界同样是分等级的。在殡仪馆里,有钱有权者享受vip待遇,普通人只能耐心等待,让领导先烧。没有墓地的亡灵们只能去往“死无葬身之地“。来到“死无葬身之地“的亡灵们都带着悔恨或是遗憾,但在这里却抛开了这些,获得了真正的平和安宁,就连生前针锋相对的仇家也在这里结成了不离不弃的伙伴。这个地方让这部小说有了一些温暖的色彩。虽然是一部描写死亡的小说,我却觉得它是余华作品中最温暖的一部。“死无葬身之地“是对枉死者灵魂最好的告慰。 这本书从鬼魂的角度和死后的世界来讲患难与救赎。和余华的《活着》相比较,前者写的是历史,本书写的是现在,人对当下的绝

余华第七天读后感1500字左右范文

余华第七天读后感1500字左右范文余华第七天读后感1500字 《第七天》用荒诞的笔触和意象讲述了一个普通人死后的七日见闻:讲述了现实的真实与荒诞;讲述了生命的幸福和苦难;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比恨更绝望比死更冷酷的存在。按照死后七天的见闻来串联整个故事的确是一种罕见的写作手法,故事主人公叫“杨飞”,因在餐馆吃饭时遭遇煤气爆炸引起火灾,而不幸身亡。在杨飞的见闻中,作者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意料不到的那边的世界。 这部作品囊括了当今社会的大大小小的现实状况,广泛涉及官僚腐化、官民对立、贫富分化、道德沦丧、价值观混乱、暴力执法、食品安全、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城市鼠族等各阶层各方面的问题,通过简洁明了的叙述手法让社会读者都能感知社会的冷暖。此外,余华老师对众多社会杂闻进行了改写,这种改写是经过慎重思考的,沉淀着来自作者的思想感悟以及人文关怀。《第七天》几乎零距离地逼近社会现实,正如余华老师在接受《京华时报》记者采访时所答:“将我们生活中看似荒诞其实真实的故事集中写出来”,“让一位刚刚死去的人进入到另一个世界,让现实世界像倒影一样出现。”余华老师试图同时塑造死者世界与现实世界,并通过死者来描写现实世界。“在《第七天》里,用一个死者世界的角度来描写现实世界,这是我的叙述距离。《第七天》是我距离现实最近的一次写作,以后可能不会有这么近了,因为我觉得不会再找到这样既近又远的方式。”这是他给

自己及作品的评价。 小说当中出现了与杨飞关系甚密的两个人物,一是父亲杨金彪,一是前妻李青。他们都是在死后的世界里相遇的,前妻李青为死去的杨飞整容,他们再次相见,再次一同出没在出租屋里。父亲杨金彪因为怕重病拖累儿子,便独自一人远行,再次相见,父亲已然死去,在殡仪馆做着接待死者的工作。 在死后的七天,杨飞不断遇到一些人。“心中的母亲”李月珍以及被淹死的二十七个死婴,因男朋友骗了自己而自杀的“鼠妹”刘梅,还有卖肾给刘梅买墓地安葬的伍超......不同的人因为不同的原因来到这个死后的世界。小说的荒诞之处在于作者并不按常理塑造一个亦真亦假的“世外桃源”,而是一反常态打造了一个凉飕飕的裹夹着现实的冰冷世界。死后的官员还是会讲排场、好面子,即使火化时也要安排在贵宾的位置;死后的人们失去了皮肉,只架着一副骨头,以空洞洞的眼睛、嘴巴以及干柴般的手脚和同样的骨头打招呼、交流。我惊讶于余华老师如此大胆的想象力,在他的笔触之下,仿佛能让死了的人再次复活。 在看到“鼠妹”自杀的时候,我不由得想起几个月前网上沸沸扬扬的女学生跳楼案。记不清那个女生为何轻生?但是当时群众的助波推澜作用是不可忘却的,群众们抱着“看热闹”的心理以旁观,有人开了直播、有人高呼催促女生快去死......围观者的漠然成了杀死女生的利器。小说是2013年发行的,却在故事中如出一辙地描写了“鼠妹”和自杀女孩一样的遭遇。

读余华《第七天》有感

读《第七天》感 再读余华的《第七天》,依然热泪盈眶。 书中以我(杨飞)死后还魂,行尸走肉,穿梭阴阳,追忆过往,逼问现实,勾勒出一幕幕现实的死,憧憬了一幅幅期许的生,描绘了一片凄美的世外桃源,取了一个讥讽的名字——死无葬身之地。但看这里有多美: 水在流淌,青草遍地,树木茂盛,树枝上结满了有核的果子,树叶都是心脏的模样,它们抖动时也是心脏跳动的节奏……那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那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那里人人(死而)平等。 我十分欣赏这个地名——死无葬身之地——哈哈,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唐朝杜甫就在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千年之后,在共产党带领全国广大人民努力实现小康之际,我们依然活时买不起房按不起揭安不了家,死后买不起墓地入不了土安不了身! 我国民间习俗,人死后需经过七七四十九天,即所谓烧七,魂魄才会散去,方能重新投胎。第七天,恰是头七,据说这一天死去的人

回魂返家,兴许这是书名第七天的由来。又或许上帝造人从死到生用了七天,书中的我从生到死也恰好行尸走肉了七天,似乎还给了上帝,隐约中有点生不如死的味道。 人生的精彩,在于活的多样。一切都是约数,除了死亡。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人从生下来开始,就一步步迈向死亡。正因这生的不易,才憧憬死的安乐。因这生的不公,才憧憬死的平等。当然,也只有在那个美丽的“死”外桃源,才能实现人人死而平等。君不见书中殡仪馆里,普通死坐塑料椅候烧,豪华死坐着舒适的沙发;普通死用国产的炉子烧,豪华死用进口的炉子烧。如果遇到市长这种权贵,哪怕是死在和嫩模共进高潮的床上,也可以坐在豪华贵宾室候烧,烧的时候炉子用一台停一台。君不见普通死穿着平时的衣服甚至别人的衣服,豪华死身穿蚕丝寿衣图案鲜艳价格上万;普通死骨灰盒没有雕刻几百元,豪华死大叶紫檀雕刻精美价格六万;普通死有的有墓地有的没有墓地,豪华死墓地“建在高高的山顶,面朝大海,云雾缭绕,都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海景豪墓”。而我,不仅没有墓地,连骨灰盒也没有,迎接我的,是扫帚和簸箕,然后是某个垃圾桶。于是,虽然轮到我烧了,我却没有起身,开始了我第一天的行尸走肉。 我于是看到了很多人的死,这些死,多是被和谐社会活活逼死的:我去家教,碰到了郑小敏,而她的只能付得起30元家教费的工人父母在午睡时被政府强拆压死在废墟中,政府甚至连报道都没有,

第七天读后感

第七天读后感 第七天读后感(一) 读完了余华的新作《第七天》,发现里面的故事都是似曾相识,比如强拆事件、弃婴事件、袭警事件等等。作者将这些事件串联起来,成为一篇小说,但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无法感受到作者对这些事件倾注的情感。 《第七天》正如书名那样,讲述了主人公死后七天的遭遇,每一天都遇到不同的人,发生不同的事,这其中掺杂着回忆与虚妄、爱情与感伤、高贵与渺小、荒诞与真实,接触到人间的炼狱。主人公的幽灵杨飞,一路行进,从殡仪馆出发,一路跌跌撞撞,见到一群和他一样死无葬身之地的亡魂,这其中有作者的亲人,邻居,也有陌生人。他们都是生活在底层的人民,遭遇到各种惨死。 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第三天中杨飞回顾自己的身世,杨飞的母亲在火车快进站时上厕所生下杨飞,杨飞从厕所

丢到铁路上被年仅21岁铁路工人杨金彪捡到,从此开始了他们之间父子情深的故事,读之无不为之动容。杨金彪对杨飞倾注了无限的爱,上工他将小杨飞绑在背上,冲好奶粉放在胸前给小杨飞吃。他能够根据小杨飞的声音判断他是否饿了、渴了,还是需要换尿布。因为杨飞的存在,他拒绝了所有的女孩,终身未娶。当杨飞要与亲生父母相见时,他将自己所有的积蓄都拿出来为杨飞置办行装。为了杨飞能够有更好的工作机会,他毫不犹豫地支持杨飞到北方城市工作;当他得知自己得了不治之症时,为了不连累杨飞又离家出走。 我觉得这部小说的神来之笔就是塑造了杨金彪的形象,他一生善良勤劳,为曾经”遗弃”杨飞二十四小时而内疚一生,死于异乡后,为了能够与杨飞见一面,他自愿在殡仪馆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维护着公平正义。 作者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穿梭于生和死这两个极致的世界,批判审视着

余华 《第七天》赏析

余华的《第七天》让我想到布尔加科夫的《大师和玛格丽特》。我是在读第四天的时候,因小说中的调侃和狂欢的基调,而想到布尔加科夫的。 现在回头想想,在我有限的阅读经验里,仍旧是那个倒霉的布尔加科夫,做了《第七天》或者生命后半场的余华,的衬布。包括那个柔情四射,软不拉几的结尾,太洋溢着俄国作家一向的温情了。而正是这样看似善良的结尾,让人的心掉入冰窖。 我宁可被小说折磨而死,也不愿看到作家露出一丝一毫的松懈,就好像从一个吝啬的人手缝里攥出几个毫子。作家的温情,不是因为善良,而是他不知道该怎样往下写。没有主张,心灵没有方向,不敢了,黔驴技穷了。 这是一种被迫的策略。 余华还是那个余华。我不同意“大失水准”这样的评价。我在青春期狂热地迷恋过这位本乡作家。读过他的所有小说。他的海盐卡夫卡气质和牙科医生的履历都影响过我。《在细雨中呼喊》曾带给我美妙的阅读感受,我至今记得我坐在自己的小床上,抱着书痛哭,是在一个白天的上午或下午。开始看《第七天》时,我随手记录下一条观感:忧伤的中年人的小说。 忧伤,就是余华。这两个词可等量齐观。这位昔日牙医的忧伤,随着年龄的增长并未减退。整个余华一言以庇之,就是无限的忧伤。而这种无限和忧伤,都是限制在叙述的紧身衣中,因此打上了余华非常个人的标识。他的语言是口语化的,并不一味写冗长的翻译体,他的想象力固着在冷静的手术刀上。 外表冷静的人,内心也许同样冷静,也许是不。余华写的孩子总让人过目不忘。我总念叨这一点。总认为一个好作家就是写孩子写得特别好的人。第三天,杨金彪和杨飞的父子感情,让人回忆起许三观和不是他亲生的儿子。那种非血缘又刻骨铭心的感情又一次勃起了。经历了网络恶搞文化洗礼的我,简直要往基情深处去想象。是否,那个一辈子守身如玉的杨金彪,有没有那么一次,为杨飞而动心。 事实上,我得承认,孩子是世界上最能引起人邪恶之念的源头。美,邪恶,无辜,这三者捆绑在一起。 以腾讯微博上的余华观之,他是一个时刻关注现实,对时局偶有影射的作家。这再次让我想到了布尔加科夫。 是不是中国的命运,让他难以再在地下室继续卡夫卡式的沉沦,而升华到了《大师和玛格丽特》中的辛辣飞翔式?姿势,完全变了。 外界传言余华此小说多年前就已完成,一直秘而不宣。我没有花时间去翻查《第七天》为何在此时出笼的前因后果。我想到了一句话:作者最难的一件事是把作品确定下来。 尝试写作的人会感受到这条道路的无有穷尽,甚至一个几行字的小东西,都会让你费尽力气。因为你永远无法自信地确认,它是否已完美地最终完成。而余华另一部影响我至深的随笔集,题目就叫《我能否相信自己》。我相信余华仍旧是一个怀疑主义者,一个怀疑主义者是不那么容易拿出新作的。 在人到中年的余华身上,我看到了他逐一捡起人生的原命题:父亲,母亲,孩子,妻子……他世俗性的一面是以家庭为轴心在旋转的。在以往的小说中,他的忧伤是通过一个个不期而拾的比喻,来到我们眼前的。《第七天》中,比喻仍然是余华的武器。比如“她慢慢扯开那块白布,像是清除堵在门前

第七天的句子精选

第七天的句子精选 无论多么美好的体验都会成为过去,无论多么深切的悲哀也会落在昨天,一如时光的流逝毫不留情。 生命就像是一个疗伤的过程,我们受伤,痊愈,再受伤,再痊愈。 每一次的痊愈好像都是为了迎接下一次的受伤。 或许总要彻彻底底的绝望一次,才能重新再活一次。 ——余华《第七天》他们说的话,我连标点符号都不信。 ——余华《第七天》我的悲伤还来不及出发,就已经到站下车。 ——余华《第七天》如果你的世界,没有痛苦的害怕,没有尊严的担忧,没有富贵的贫贱,没有暖寒的交替,没有外貌的困扰,没有男女的区别,没有你我之分,没有生死顾虑,你才会离"真正的活着"越来越近。 ——余华《第七天》没有说话,没有动作,只有无声的相视而笑。 我们坐在静默里,不是为了别的什么,只是为了感受我们不是一个,而是一群。 ——余华《第七天》我们走在寂静里,这个寂静的名字叫死亡。 我们不再说话,那是因为我们的记忆不再前行。 这是隔世记忆,斑驳陆离,虚无又真实。 ——余华《第七天》我走遍这个城市的所有角落,眼睛里挤满老

人们的身影,唯独没有父亲的脸庞——余华《第七天》如同水中的月亮,无论波浪如何拉扯,月亮始终围成一团荡漾着。 ——余华《第七天》我的身体像是一棵安静的树,我的记忆在那个离去的世界里马拉松似的慢慢奔跑。 ——余华《第七天》我感到自己像是一棵回到森林的树,一滴回到河流的水,一粒回到泥土的尘埃。 ——余华《第七天》我走出自己趋向繁复的记忆,如同走出层峦叠嶂的森林。 疲惫的思维躺下休息了,身体仍然向前行走,走在无边无际的混沌和无声无息的空虚里。 空中没有鸟儿飞翔,水中没有鱼儿游弋,大地没有万物生长。 ——余华《第七天》有墓地的得到安息、没墓地的得到永生、你说哪个更好?——余华《第七天》我在静默的围坐里听到火的声音,是舞动声;听到水的声音,是敲击声;听到草的声音,是摇曳声;听到树的声音,是呼唤声;听到风的声音,是沙沙声;听到云的声音,是漂浮声。 ——余华《第七天》我在情感上的愚钝就像是门窗紧闭的屋子。 ——余华《第七天》这是如此漫长的一天,几乎和我的青春岁月一样长。 ——余华《第七天》我不怕死,一点都不怕,只怕再也不能看见你——余华《第七天》如同风吹草动那样,我们整齐地点了点头。

余华《第七天》读后感1000字

余华《第七天》读后感很久没逛书店,上周与同学慕名前往北大东门的万圣书园买书,听到一个中国美女给一个外国人推荐余华的《活着》,顺便说了一下《第七天》这本书,说还没来得及看,不知道好不好。那是第一次听说《第七天》这本书。然后,根据虹膜理论,走到哪里似乎都能听到《第七天》这本书,当代小说、文学理论专题这样的课上都有提到,怀着好奇的心,放下手中卡夫卡《城堡》,到上下载了电子版的。 不得不说主角的身份让我想起了初中看的一本儿童故事《天蓝色的彼岸》,都是灵魂,找寻着人间的遗迹,但是作为一本儿童读物,《天蓝色的彼岸》更多的是描写美好的天堂和人间的温暖,而余华的《第七天》与其说描写的是人间,不如说描写的是地狱。很多指责余华这部作品的人都说这只是微博上热点事件的集合,但是我在想,任何一个不是生活在当代中国,不是亲眼看到这些报道,参与这些讨论的人都会觉得这些事件不可思议。再有想象力的编剧都难写出这么多可笑可叹的情节。只是余华用一种比较极端的方式——所有的事都集中在了杨飞的身边——这是很多人不能接受的。(w w w . f w s i r . c o m)我们每个人都活得这么平凡,就算遇到一两件这样的事是可能的,但是所有的悲剧都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时候就太戏剧了。但是,正是这种荒诞的戏剧性,才是具震撼力。我一边阅读,一边将《第七天》中的事件桩桩件件的和现实中的事件对上号,我发现对于很多事,我都有过评论,但是评论之后呢,愤怒、无奈,然后将目光转向另一件让我愤怒无奈的事情上。好像我每件事情都参与了,但是,有什么用呢?这样的事情仍是层出不穷。对这本书的指责的人很多,但是我还是选择了翻开这本书,并且我很庆幸自己没有受到其他人评价的影响,静静的看着这个“微博段子”大集锦。因为是以一个死人的视角写的,当然开篇就和身后大事联系上来,死不起,死后的排场、等级……一边骂着荒唐,一边又悲哀的想到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事情,于是我就在这一边骂一边感慨的心情中看着这本。我是感性的人,看到杨金彪为了杨飞所作的牺牲,甚至最后为了不拖累杨飞选择离家出走,我落泪了。其他事情都离我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杨家父子这样的悲剧在我的身边的的确确是发生了的。邻居家的爷爷查出罹患食道癌,在80岁的生日当晚用一个麻绳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不管这本书的内容是什么,总之记录了我们这个社会的光怪陆离。小说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当我们读到他的时候,回想起那些事件,还能给我们警醒。而微博的更新速度太快,我们的视线很容易被转移。要是在去万圣书园之前我看了这本书的话,我一定会建议那个外国人别买这本书,怎么说呢,家丑不可外扬。

《第七天》读书笔记

《第七天》读书笔记 一开始获悉余华新书的名字叫《第七天》的时候,我想到的是圣经里面的创世七天,看完整本书后,才发现这个名字企图在吻合中国传统的“头七”,虽然书的前面写着了《旧约创世纪》的句子。书的内容看似很荒诞:写的是一个死去的灵魂在七天里的见闻和回忆。 《第七天》仍然是小人物的故事,温馨又揪心的爱情,分等级的殡仪馆,养父子感人至深的亲情,刘梅等鼠族的辛酸,冤假错案……杨飞的这些经历在就像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我们周围最常见的人或事,还有每天被新闻包裹的世界和那些可见的与不可见的生活。余华用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穿梭于生和死这两个极致的世界,批判审视着现实,给读者最残酷和最温暖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活着》是八十年代父辈们的生活,那《第七天》就是这个年代正在奋斗着的一代人的世界。杨飞等人是这个时代最具代表的面孔,与世无争随遇而安,兢兢业业买房结婚然后相濡以沫努力过着平凡人的生活…… 小说文风很紧凑,快速有力,不点缀不渲染,有一种死亡般的寒冷和压抑,把人逼到角落里,堵着喘不出气。活着的世界里充满了艰辛,死亡却只是绝望的开始。殡仪馆里,沙发坐的贵宾区穿的都是工艺极致的蚕丝寿衣,每个都在两万元以上;骨灰盒都是大叶紫檀,每个都在六万元以上,刻着富丽堂皇的图案。而塑料椅子的普通区,却会有人因为在同一家店买同样的寿衣比别人贵了50块而唉声叹气。当然,还有没有寿衣没有骨灰盒没有净身没有化妆的人…… 然而作者意图并不在这里,余华喜欢在绝望中给人留着希望,这本书也是。死去的世界里,有这样一个地方:水在流淌,青草遍地,树木茂盛,树枝上结满了有核的果子,树叶都是心脏的模样,它们抖动时也是心脏跳动的节奏。很多的人,很多只剩下骨骼的人,还有一些有肉体的人,在那里走来走去。这就是死无葬生之地,在这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这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很……这里人人死而平等。

余华《第七天》综述和索引

余华《第七天》研究综述 余华的《第七天》,从一面世就面临着褒贬两极分化的窘况,喜欢的人给予极大的褒奖,不喜欢换的人则贬得一文不值,更提出了“余华江良才尽”的疑问,大有恨铁不成钢的意味。如何正确地评价一部作品的优劣,不能单从它的销量,故事情节,以及网络的评价入手,应该结合该作者以前的作品,对比在创作新的作品时,有哪些创新,有哪些缺失。余华曾经表示,“如果我按照自己以前的写作套路,我可以写出100本《活着》,100本《许三观卖血记》,但是我需要的是创新。”而余华的《第七天》,确实继承了他自己一贯的创新作风,无论从题材上,还是材料组织上,都是从前的作品没有的。但是余华的创新是不成功的,他设想的很尖锐,很应该发人深省的东西,在行文里并没有表现的淋漓尽致。相反的,整篇文章看上去写得匆匆忙忙,在结构和语言,人物塑造等等方面上都有不成功的地方。 (一)表现手法 很多读者反映,在读余华的《第七天》时,总有一种隔靴瘙痒的感觉,很多书中本来应该情绪,余华只是点到为止,并没有将那些情绪放大化,所以总觉得故事没有说完,有太多的情绪没有表现出来。像是冒充妓女的男人杀警察案,余华在创作灵感上汲取了“杨佳案”的框架。在创作时,采取了一种戏谑口吻,用夸张的手法将事件的来龙去脉娓娓道来,但是事情的结尾仅仅以两个人的死亡作为结束,并没有说警察的父母是否为警察争取到了“烈士”的名号,也没有说明两个生前的死对头为何在死后会成为形影不离的棋友。 除了对情节缺失感到莫名奇妙,读者们对人物的结局也不能满意,在杀妻冤案中,妻子失踪,丈夫被控告杀人判处死刑,在丈夫死后疯妻子突然回来了。现实中确实有这样的真人真事,一个男人被指控杀害妻子,在监狱里被关了40余年,后来妻子回来了,男人才被放出来。关于男人的冤狱,现实中警方没能给受害者一个交代,在《第七天》中,余华同样也没能给观众一个交代,事情仅仅是到死亡就结束了。去年七月十三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励耕报告厅举办的《余华长篇小说<第七天>学术研讨会纪要》中,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程光炜说,余华在处理这些悲剧性的情节时,故意以一种举重若轻的叙事方式,来抵消着“剧情白热化”这种热度的发展。 对于余华给《第七天》设定的这样一个巧妙的背景——即人死后的世界。有的人认为是创新,也有的人认为是无义之举。死去的人,与阳世中活着的人一样,也遵守着冥界的法则,而冥界的法则,几乎与阳界一样。由于对现实过多的影射,虽然《第

《第七天》的艺术特色解读

余华小说《第七天》的艺术特色解读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阅读的习惯已然走出了课堂,小说这种大众所乐于接受的文学形式的阅读更是拥有着广泛读者群体,跟随着大众的脚步走进了千家万户。余华作为当代具有影响力的作家,他的小说更是有着大批的读者,其小说《第七天》出版以来一直处于文学批评的风口浪尖上,评论褒贬不一。这部小说具有先锋派本身的色彩,笔触依然很犀利,展现出新时期“先锋”作家的蜕变和转型,由暴力、冷峻书写向温情写作的转变,展现了一位有良知的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第七天》在艺术特色方面的一些创新性成就是不能磨灭的,结合当下的热点话题,对现实生活有着极为强烈的批判意义,为了探寻新的研究价值,深刻的解读余华作品,也为了解读其他文学作品起到借鉴的作用,本文我们将从小说的叙事手法、人物形象、语言风格和思想主题四个艺术特色方面进行较为细致的解读。通过与余华之前作品的对比和《第七天》文本的仔细揣摩,更加细致的领会小说备受争议的死亡视角、“新闻体”插叙、以及聚焦当下的现实意义等艺术特色方面的创新点,深刻解读《第七天》作品中所展现的对于当今社会现实的关注。 关键词:余华;第七天;死亡视角;新闻体;反讽语言;社会现实 引言 余华,中国当代知名作家,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他被誉为中国的查尔斯·狄更斯。1983年开始创作以来,先后发表出版了十余部作品。《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小说作品更是获得“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和“诺贝尔新发现图书奖”等国内外多种大奖,他的作品更是受到读者广泛认可。余华早期作品主要写血腥、暴力、死亡,写人性恶,展示的出人和世界的黑暗现象,情感真挚细腻,近期的作品开始有所转型。《第七天》就是余华的典型转型之作。《第七天》是余华继《兄弟》之后,时隔七年后最新长篇小说。小说故事离奇荒诞、情节设置精妙、叙事结构严谨都是这部小说亮点。通过情节的展开,人物形象的描绘以及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创新,深切的展现了余华对于当今社会现实的关注。小说中表现出的黑色幽默、反映现实的风格,以及其他艺术特色都有深入的研究的意义。我们通过解读新的文学作品,了解重视文学现实性的主要特征,对于以后解读余华作品和解读其他文学作品都有一定的借鉴性意义。 一、“寓真于诞”的叙事手法 “寓真于诞”原来是来用在庄子的作品中,比喻其中的玄妙,但是细细品读《第七天》这部小说,发现它的叙事手法上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小说一经出版就备受争议,其中叙事手法是一方面原因。有人认为这样的叙事是新闻事件大杂烩。也有人认为余华将时代用最易读的方式展现出来,让人们感觉到真实的存在,这真实恰恰是一种荒诞。形式是内容的一种变形,与《等待戈多》不同,作品有着中国式的荒诞,而这荒诞是叙事手法的运用也不难看出《第七天》是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正像是我们阅读外国的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计》,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这些作品中的荒诞风格,离奇的叙事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痕迹,它们的荒诞就在于“寓真”。 这部小说中“寓真于诞”的叙述手法带有余华创作的惯用方式的同时,又加以新的写作

《第七天》读后感

《第七天》读后感 早在2014年5月的时候,作家余华在一次采访中说,他一直有这样一种欲望,;将我们生活中看似荒诞其实真实的故事集中写出来;,;让一位刚刚死去的人进入到另一个世界,让现实世界像倒影一样出现。; 余华试图同时塑造死者世界与现实世界,并通过死者来描写现实世界。就是在这种对自我期待的背景之下,新书《第七天》出版了。 这是继《兄弟》之后,余华时隔七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第七天》,首页以卷语开头。我一口气坐在桌子面前读完了,并不是说这本书的内容有多精彩绝伦,让人爱不释手。 相比于余华出版的其他书籍而言,这本书稍为逊色,不尽如人意。读起来就像把这些年发生的社会事件,编成这本书,逐一通过另一个世界的人,将真相娓娓道来之嫌。 余华作品向来被读者赋予了很高的期待,纵使《第七天》这部新作,一脉相承,但远不及《活着》和《兄弟》厚重,因此颇受争议。 书中把这些年发生大事件,比如弃婴、袭警、卖肾之类的话题,又重新搬到故事情节里面来,给人一种很无里头,

看社会调查的感觉,有点残酷,又有点荒诞不经吧。 刚开始翻阅的时候,我以为写得是一个人物故事,通过这个人去揭露社会黑暗之类的书籍,可接二连三的一个又一个人物出现,随之而来的事件,八九不离十,但让人感觉有点泛泛而谈了。 不过文章最后杨飞和伍超的对话,触动到了我的内心。 “那里没有贫贱也没有都会,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那里人人死而平等。” 他问:“那是什么地方?” 我说:“死无葬身之地。” 无论怎么样,每个作者写一本书的时候,都赋予了他的思想价值。我们不是他本人,很难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只能说站在自己的立场去理解这本书,因此最后对这本书的评价褒贬不一。 说好的人,拍手称攒;说不好的人,有的看完了,有点的只看了几页,就扔回柜子里,不闻不问。 但总得来说,余华每次描写父爱,情感拿捏得很好,每次都会被他笔下塑造的父亲,感动得稀里哗啦。 很久都没有看纸质书了,以后会多看纸质书,也会试着去写读后感。

浅析余华《第七天》的悲剧艺术

原创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我所提交的作业,是本人独立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文不包含任何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对本文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明确标明,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作者:汉语B1_32_班李姗姗 201_5_年5月8日 浅析余华《第七天》的悲剧艺术 ——从社会与人性角度谈《第七天》个性悲剧的产生和艺术 鲁迅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这个意义上《第 七天》所有美好的人和事最终都走向了死亡,这是一部悲剧群居的文学 作品。我们常常形容一个人很坏说这个人太没有人性了,其实不然,人 性就是人的本性,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1],人性 也分为生命本性和死亡本性。生命本性是人最自然的本能和原欲,包括 物欲、知欲和性欲。死亡本性就是人的本能无限恶性膨胀化的原恶,包 括任性、懒惰和嫉妒[2]。而《第七天》里充满悲剧的故事决不是单单由 人性导演的,社会为罪魁祸首,人性助纣为虐,造就了一个又一个悲剧。 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一个个性悲剧都共性悲剧的具体化。 余华的《第七天》讲述了主人公杨飞死后灵魂游荡七天的所见所闻 和回忆,第一次看觉得故事的内容很荒诞离奇,经过一些文本分析和联 系实际,就能十分清晰的感受到余华作为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及对人性的 思考。文学的叙事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余华用富有强 烈社会责任感倾向的话语虚构和重组了多个社会事件形成了《第七天》 中杨飞的经历,是一部很具有代表的叙事性文学作品,荒诞离奇的叙事 视角表现了一个真实的黑暗的社会。高尔基有个恰贴的比喻:“作家创造 的艺术真实,就像蜜蜂采蜜一样,蜜蜂从一切花儿上都能采来一点儿东 西,可是它采来的是最需要的东西”,余华就是这样的蜜蜂,这篇小说就 是余华一点一点采撷酝酿的,融合了将近七年的社会事件,虚构了一个

第七天

于不幸中感悟幸福 ——读《第七天》有感

“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这句话印在《第七天》的扉页上,让我下意识地认为这本书也许是一个关于毁灭与创造的故事,不想读完后却推翻了一切我对此书的设想。 “浓雾弥漫之时,我走出了出租屋,在空虚混沌的都市里孑孓而行。我要去的地方,名叫殡仪馆,这是它现在的名字,它过去的名字叫火葬场。我得到一个通知,让我早晨九点之前赶到殡仪馆,我的火化时间预约在九点半。”正文的第一句话就狠狠的震撼了我:一个逝去的灵魂孤单地前往殡仪馆。这是“我”——主人公杨飞死去的第一天。在接到火化通知的这天,杨飞穿上白色的绸缎睡衣,穿过浓雾弥漫的城市,前往殡仪馆。殡仪馆门前有一名引导他进入的工作人员,他枯瘦如柴,似乎没有皮肉,只有骨头。踏进殡仪馆后,他发现殡仪馆也有森严的阶级之差——普通区域是塑料椅子、是正襟危坐低声交谈的候烧者,比较着谁的寿衣和骨灰盒价廉物美;贵宾区域有沙发、茶几、塑料花,有大声聊天比较蚕丝寿衣和大叶紫檀骨灰盒的候烧者(一副功成名就的模样)。交谈中说到价格飞涨的墓地——比房子还要贵的墓地,就算是地段偏远还拥挤不堪也要三万一平米,还只有二十五年产权——“坐在前排的一个侯烧者伤心地说:‘死也死不起啊!’”——杨飞没有骨灰盒,没有墓地——没有骨灰盒的人是不能被火化的。他离开了候烧大厅,却彷徨不知该去哪里。他想起了在世界上最后一天的事情:暴力强拆、政府否认有人被埋在拆迁废墟里、饭店已经入不敷出:“他(这是饭店老板谭家鑫)说,政府部门的人谁都不敢得罪。”杨飞坐在雪花和浓雾中,渐渐迷失。 第二天杨飞自浓雾中醒来,想起了他那曾经的妻子在他生活中留下的印记——他那引人瞩目的美丽聪明的妻子。她爱慕者无数,受上级赏识,经常出入上流社会的应酬场合,却清高地选择了老实木讷的杨飞。他们婚后过着安逸平庸的生活,但妻子的野心却在一次出差归来后被点燃——她认为在飞机上遇到了一个海归博士,她觉得那是能够真正了解自己的人,一个可以同她一起开创一番事业的人。她不断欺骗自己又不断填平欲望沟壑,却还是带着愧疚离了婚。分别的时候,她喃喃:“我仍然爱你”,他回到:“我永远爱你”。他甘于生活的平庸,她有强大的野心,他们选择了和谐地分开,不吵不闹,他们感激彼此一起度过的那段幸福美好的日子。前天他在饭店里正是因为关注报纸上妻子自杀的讯息以致未能躲过饭店爆炸而亡。睁开眼,杨飞看到了熟悉又陌生的妻子,她背后是他们曾经一同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