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条件

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条件
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条件

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条件

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是建立在多种资源条件的综合优势之上的,是在一系列供给和需求因素的推动下形成和巩固的。根据历史经验和相关研究成果,可将这些条件概括如下:(1)强大繁荣的经济基础。(2)安定和平的政治环境。(3)高效健全的金融制度。(4)分布集中的金融机构。(5)鼓励扶持的政策取向。(6)低廉合理的税费成本。(7)完备齐全的基础设施。吴连烽:香港有成为世界级国际金融中心条件

星岛环球网https://www.360docs.net/doc/b610402696.html,2010-09-15 [ 打印] [ 大中小] [ 关闭]

亚洲国际品牌战略主题论坛演讲稿

亚洲品牌─香港具备问鼎世界级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条件

国际宝峰金融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连烽

2010年9月9日

感谢亚洲国际品牌战略主题论坛组委会邀请我出席今天的盛会,有机会与来自亚洲各国品牌企业、跨国公司、品牌代言人、国际品牌专家等嘉宾和品牌领袖一道共同探讨亚洲品牌价值、展示亚洲品牌风采、交流亚洲品牌理念、塑造亚洲品牌国际形象,获益良多。组委会还邀请我在金融领域作主题演讲,我作为在香港从事银行金融业四十多年,见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形成、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也是追随启蒙领导南洋商业银行庄世平董事长最早参予中国改革开放中有关金融改革实践的其中一员。我想谈谈对亚洲品牌─亚洲主要国际金融中心未来发展关系的个人浅见,如有不妥的地方请大家多加指导。

众所周知,最新一次以美国经济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改变了世界的经济格局,中国成为引领全球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心移向亚洲,亚洲的经济品牌受全球瞩目,尤其作为经济中最重要组成部分的金融业在全球的地位更受关注。亚洲目前最具潜力的有名列全球10大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新加坡、东京以及正在崛起的上海四大城市,他们未来的发展动向成为焦点。从目前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看,亚洲区不远的将来一定会出现一个与伦敦和纽约并驾齐驱的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花落谁家是一个敏感和颇受关注的话题,我个人认为香港具备的综合比较优势,最有机会领先其它三个城市成为亚洲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城市。

香港提升为名符其实的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的综合比较优势表现在下列方面:

一、香港具备了发展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法律基础。中英联合声明第7条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109条,都明确规定香港将保持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奠定法律基础,也是中国政府对世界的庄严承诺和全国人民的共同责任,香港政府也把巩固和保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作为最重要的施政核心之一。

二、香港优越地理位置与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与西半球伦敦和东半球纽约两大国际金融中心互相配合,保证全球金融业24小时的运行。由于特殊的政治和地缘关系,香港和深圳及珠江三角洲各大城市形成的具有巨大经济实力和创新能力的现代化城市群,大大有利于香港金融业的配套和延伸。而且香港社会稳定,是全球治安指数最佳的城市之一,对金融业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三、香港坚实的法律基础和国际认可的法律制度。香港实行普通法,司法独立、执法严明、社会普遍守法。香港的法治环境,使各种金融活动、金融机构和金融从业人员都能够平等的享受法律保障,得到国际金融界的信赖和认同。

四、香港资讯科技发达和讯息自由流通。奉行新闻自由、出版自由、言论自由的开放政策,十分有利金融机构了解瞬息万变的国际讯息,及时制定应对策略、增强金融机构应付突发事变的能力。

五、香港金融开放度大。无外汇管制、资金进出自由、货币自由兑换,适应于活跃和大量的国际资金流动。

六、香港金融设施齐全。包括会计、审计、法律、评估、中介、公关等各种金融专业服务获得国际承认和采用。

七、香港具有中西管理文化融合的金融监管机构和符合国际标准的监管制度。成功经历98年亚洲金融风暴和近年世界范围的金融海啸两次极其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考验,有效保证了金融机构安全和金融市场的正常运作。

八、香港拥有大批各种金融专业人才和易于训练的金融从业人员。他们具有国际视野,具备良好的专业操守,能够处理复杂的国际金融业务,深受使用者的信赖。

九、香港拥有与中国特殊政治和经济关系。香港回归祖国后成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与内地建立了密切的金融经济关系,但又保持独立关税地位,能够独立的处理各项涉外经贸金融活动,有很大的灵活度。此外,香港长期以来与周边和世界各国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在亚洲和中国经济不断增长发展的情况下,为香港金融业的拓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服务空间。十、香港政府提供金融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管治制度,实行简单税制和低税率的利民税务政策,实施出入境自由方便政策,营造诚信可靠的营商环境。。

十一、香港已经具备攀登世界级国际金融中心的实力。目前是国际公认全球排名第三的国际金融中心,80%以上的金融机构来自海外,金融产品齐全、金融活动国际化、金融市场十分活跃,金融交易量极大,各项金融数据位居世界前列。而且香港国际航运、贸易、讯息和商务中心有力的配合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提升和发展。

十二、香港适逢问鼎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的有利契机。当前中国经济总量居全球第二、外汇储备全球第一、商品出口全球第一,促成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并有机会发展成为与美元、欧元并立的国际主要货币,在中国土地上出现一个与伦敦、纽约并列的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机会最大。香港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的条件越来越成熟,将大大加速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和壮大,是香港更上一层楼绝好机遇。

本人在香港回归前夕,应人民日报邀请在“迎九七,话香港”系列报道中撰写‘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一文,刊登在1996年11月22日,回想当时香港仅可以说挤身国际金融中心俱乐部,世人还在观望香港回归后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生存和发展前景。回归13年来,香港经受亚洲金融风暴和近年全球金融海啸二次严重金融危机的考验,在香港人的艰苦努力和中央政府及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已经跃居全球排名第三,事实雄辨回答英国前首相戴卓尔夫人有关中国收回香港后能否管治香港的质疑和体现邓小平同志“香港人能管理好香港”的豪迈承诺和信心。当前摆在香港面前的挑战和机遇参半,香港具备的各种综合条件优于新加坡、东京和上海,香港的竞争目标应该放在纽约和伦敦,最大的挑战是自己,要有决心和信心缩短和超越纽约和伦敦。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目标,相信在中央政府全力支持和香港努力下,争取在不远的将来香港与纽约和伦敦三强并立,连同亚洲新加坡、东京、孟买、迪拜和中国上海、天津、北京、台北等金融中心,为大中华、为亚洲、为世界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有作为的一员。

谢谢!

上海为什么能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https://www.360docs.net/doc/b610402696.html, 2009年05月08日22:08 《国际融资》

●分析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原因及发展方向

曾几何时,北京、上海、深圳、天津等诸多城市用尽招数,争夺金融中心。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国家最终选择了上海,国家为何选择

了上海

How did China becom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re?

上海为什么能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王大贤马丁

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上海迎来了新的重大战略机遇。国务院通过的这一《意见》,对上海加快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为上海未来经济和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有利于加快金融业的发展、进一步巩固金融业作为上海支柱产业的地位、并发挥金融业对上海经济发展的带动和服务作用,这将为上海突破资源环境承载力逐渐下降的制约,增强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能力带来历史性机遇。

金融中心是现代金融体系的核心,发挥和增强金融中心在现代金融体系中的核心作用,对提高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这则消息向海内外释放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宏伟目标和胆略,将可能使中国在不远的将来成长为和制造大国相媲美的金融强国。《意见》的出台,宣示了中国政府加大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态度,中国政府不会因为国际金融危机而关起大门、封闭金融市场。

国家为何选择了上海,而不是北京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发浦东时,上海就已提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并获得了国务院的认可,因此,多年来北京一直回避“金融中心”这个话题。然而,北京毕竟也是国内金融业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北京的不少人对金融中心有着挥之不去的情结。2008年5月,北京市政府下发的《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中,高调宣布要“将北京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并在空间布局、市场体系建设、吸引人才等诸多方面作出了详细的规划。该提法激起京沪两地“国际金融中心”之争。随后,北京市五个委局又对外发布了《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产业发展的意见实施细则》,《实施细则》的出台意味着落户北京的金融机构及相关人员可以获得税收减免、资金补助、购租房补贴、进京户口、子女入学等多项实实在在的优惠政策。曾几何时,围绕北京究竟能否建设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的问题,我国经济金融学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争议颇多。

有些专家认为,北京有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诸多有利条件。首先,北京是国家首都,地位重要,环境良好,交通便利,且有在国内大城市中居于领先地位的综合经济实力和金融业。其次,从全国范围看,北京金融业在法人机构数量、金融资产量、金融对经济的拉动系数、单一行业对国税贡献率,4项指标在国内大城市中均居第一。金融产业目前已是北京经济的第一支柱产业。再次,北京是国家中央机关及中央银行和三大金融监管部门的所在地。国内“中字头”大型金融企业机构总部密集于北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国人保等三大保险公司、国家开发银行、中信集团、光大集团、民生银行(9.86,0.37,3.90%)、华夏银行(10.85,0.34,3.24%)、银河证券、中金公司等金融机构的总部,以及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中国国债登记结算公司,一并被北京定格在自己的身边。据北京市发改委公布的数据,2007年北京的金融资产总量为35万亿元,占全国金融资产总量超过40%,近半壁江山,令上海等大城市望尘莫及。

从构建金融中心的一些条件看,北京与国内的主要城市相比,确实拥有诸多独特的优势。但是,就北京目前的情况而言,在北京金融街(6.04,0.03,0.50%)上集中的主要是一些国家级的金融管理机构以及国家级的银行总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总部。但是,北京没有发达的资本市场,至今甚至还没有一家全国性的交易机构(如证交所、期交所和黄金交易所等),没有股票、期货、外汇等要素市场,国内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的总部大都设在上海,所以,北京还称不上全国性的金融交易活动中心。金融交易和金融要素市场的薄弱是北京金融业的软肋,

是北京建设有国际影响力金融中心的软肋和主要障碍。所以,尽管北京在金融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方面一直不逊于上海(甚至超越),但北京毕竟不是现代严格意义上的国内的金融中心,更缺乏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的最基本的条件。

相对于北京,上海在历史上曾经是中国乃至远东地区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具有丰厚的金融历史文化沉淀。当然,如今上海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大陆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首选的“种子选手”,这不仅仅是因为上海在历史上曾经是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而主要是由它自身的基本条件所决定的。今日之上海已成为国内外资金融机构云集,金融交易量最大的地区。从金融中心形成所需要的地理位置、经济实力和金融发展等最基本的要素看,上海在国内诸多城市中最有条件、最有资格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上海有地理区位优越的良好条件

上海位于太平洋(6.17,0.12,1.98%)的西岸,与东京、香港、新加坡相邻或处于同一时区,也能与国际金融中心伦敦、纽约构建连续24小时的接力交易。上海又位于远东的中心点,邻近的是全球经济最具活力的东亚地区。与国内诸多大城市相比,上海构建国际金融中心享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和交通便利的条件。

上海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的优势

上海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具备了汇聚国内商贸并辐射全国乃至海外的作用。国内主要城市横向比较,上海在GDP排名、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总额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上海经济的蓬勃发展积蓄了深厚的经济实力,这本身就为其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上海拥有规模庞大的金融机构

到目前为止,上海已建立起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期货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货币经纪公司、票据业务中心等在内的类型齐全的金融机构体系,已成为我国中外资金融机构的最大聚集地,形成了多元化的国际金融机构体系。截至2008年底,上海金融机构总数已超过850家,上海已有十大类银行机构,银行网点数突破3000多家,成为中国银行(2.93,0.02,0.69%)业机构门类最齐全的地区。外资机构纷纷落户上海,上海是大陆外资金融机构集聚程度最高的城市。截至2008年6月底,已有375家各类外资和中外合资金融机构汇聚上海,占在沪机构总数的44%。其中,有27家外资银行总部设于上海,占全国外资法人银行的2/3,并表资产占全国外资银行的80%以上。落户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投资性公司和外资研发中心也分别达到154家、150家和196家。更重要的是,上海金融机构资产总额在全国金融资产总额中占有较大比重。这是反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金融机构聚集功能的重要指标。“十五”末,上海金融机构总资产达到 3.2万亿元,约占全国的9%。截至2007年底,全国金融机构资产总额60万亿元,上海就占了7万亿元,约为全国金融总资产的12%,增长很快。

上海有数量众多的金融市场体系

上海已成为大陆金融产品最丰富、最集中的地方。目前,上海已经形成了以资本、货币、外汇、商品期货、金融期货、黄金、产权、再保险市场等构成的全国性金融市场体系,汇聚了世界上主要金融市场种类。上海已形成包括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银行间外汇市场、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和上海黄金交易所在内的多层次市场体系。上海金融市场的成交总额和规模连续大幅度增长。2007年,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超过70万亿人民币,比2001年的10万亿增加了6倍。

上海金融市场的规模日益扩大,并在世界上占有一定地位

2007年,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31万亿元,位列全球第七、亚洲第二;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债券流通额13万亿元,位列全球第七位;上海期货交易所的部分产品也列入世界前列,其中,天然胶成交8.7万亿元,位列全球第一,铜成交10万亿元,位列全球第二位。

直接融资总额占全国的比重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能级最主要的标志。以上海金融市场发行的股票、国债、企业债、上市公司债和企业短期融资融券为统计,2005年,上海金融市场直接融资占国内融资比重约为18%,2006年达20%,2007年达25%。2002年到2007年,在上海直接融资的国内企业融资总额达到了2万亿元。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困扰资本市场发展的结构性障碍已被扫除,工商银行(4.11,0.03,0.74%)、中国人寿(17.43,0.13,0.75%)、中国银行、中国太保(18.62,0.03,0.16%)、中国铝业(4.76,0.03,0.63%)、中国石油(8.87,0.03,0.34%)等一批优质巨型蓝筹已回归上海主板市场,上海证券市场成为全球重要的股票市场之一。

上海具有品种多样的金融产品

目前,上海各金融机构开发的金融产品不仅包括票据、信用卡、资金运营、中小企业金融、电子银行管理、零售银行管理、汽车金融、资产托管、产品研发等市场前沿的各个方面,也覆盖了数据处理、会计处理、国际贸易单证处理等多项银行后台业务处理功能。2007年推出的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标志着上海作为人民币资产定价中心地位的确立,也为将来包括股指期货等金融衍生品的推出提供了价格基准。目前,我国的私募证券基金、QFII、QDII以及私人银行业务也主要集中在上海。

上海具有辐射周边地区的巨大潜力

上海作为历来的内外经济接轨的重要枢纽,其周边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流域经济,它不仅是太湖流域经济,而且是长江流域经济。现代交通的发展,使它既可以辐射到周边的苏州、无锡、常州等长三角地区,也可以一直延伸到中西部的武汉和重庆等地区,把大半个中国带动起来。因此,经过上海为中国发展提供的资本,要比经过中国其他城市的都多。在服务于全国经济特别是长三角及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积极促进作用。从国外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过程看,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大都先是该国的国内金融中心,然后再进一步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上海现已是境内最大的金融城市,是内地当之无愧的金融中心。

对策建议:推进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先行试验区

https://www.360docs.net/doc/b610402696.html, 2009年05月08日22:08 《国际融资》

对策建议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历史起点上。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将导致世界经济重心从西方向东方加速转移,并将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最深远的影响。上海尽管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但与一些已建成的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如金融产品不够丰富、创新能力不足、金融服务体系不够完善、软环境存在差距等。国际金融中心的主体是市场,而上海目前的主要缺陷是债券市场发展明显滞后,而且各金融市场之间的融通性不够。最根本的是,从现实条件来看,目前我国尚未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可兑换,境外资本的流入相对于其他金融中心会遇到较多限制。笔者认为,主要应采取下列措施:

着力开发各类新型金融产品和衍生品市场

金融创新能力不足,不仅制约上海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也限制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和功能拓展。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金融创新,各金融机构要不断培育和完善创新机制,配合总行开发新产品,推动总行产品研发中心落户上海,以使上海成为金融创新的引领者和产品标准制定者。不断推出债务优化型银团贷款、杠杆型并购贷款、新型资产证券化、应收租金准资产证券化、高端财富顾问等新的金融产品,支持设在上海的合资证券公司以及合资基金公司率先扩大开放范围,研究探索境外企业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满足各类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在金融衍生品的开发方面,按照银监会的主导,一定要回到服务于实体经济、服务于企业和个人的实际。以基础性衍生产品为主;产品的杠杆率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并向客户充分揭示产品的风险。

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必须牢牢抓住金融市场体系这个核心

依托上海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在人民币实现自由兑换、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动下,使上海首先成为投资、交易、开发人民币金融产品的国际金融中心,扩大国际多边金融机构发行人民币债券规模,稳步启动在国内有长期业务经营的境外企业发行人民币债券,并适时启动符合条件的境外企业发行人民币股票。

着力推进上海作为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先行试验区

可以预见,2020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成之时,就是人民币完全可兑换之日。假设一国的货币尚不可自由兑换,遑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如果人民币成为亚洲的主要货币,那么上海就将是亚洲的金融中心。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关键看人民币能否成为国际货币。人民币的国际化。可自由兑换及资本项目下彻底放开,才是长远的最大价值所在。应明确把上海作为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试点,以交通银行(4.81,0.07,1.48%)、浦东发展银行作为国际贸易结算的金融中心,即所有重要的以人民币计价、交易、结算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主要在上海成交和发生;在确立人民币金融中心的地位后,一旦人民币完全可兑换,上海就自然而然成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逐步发展成为国际性国际金融中心之一。

与此同时,要加快推进在上海的小额外币兑换机构试点数量。加快推动在上海设立国家清算银行,以清算银行为核心,构建完善的支付清算体系。

着力推进金融监管机构和大型金融机构落户上海

央行上海总部已落户上海并产生了很好的作用和效应。下一步,可借鉴央行做法,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在上海设立副部级的市场监管总部,大力提升监管效率。积极吸引大型金融机构的集约化运营总部、金融机构的营运中心和后援服务中心落户上海,通过金融业增量的发展,逐步确立上海作为资金供应和资产管理中心的地位。各银行要利用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积极争取、主动承担和配合总行各项改革在上海的试点,包括事业部制的各类营运中心落户上海。要继续鼓励外资金融机构中国总部、东亚总部或亚洲总部落户上海,鼓励外资银行在上海注册设立法人银行。同时,要明确交通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太平洋保险集团公司、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桥头堡,加快推进上海银行发行股票上市。

着力完善资本市场

积极发展包括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在内的资本市场,建立多层次的以资本市场为主体的直接融资体系,不断推出实质性的适合各类企业的融资工具,要引入更多的商业金融债、企业债、商业票据等,推动债券的跨市场交易,适时启动符合条件的境外企业发行人民币股票。培育机构投资者利用债券市场进行流动性管理、风险管理的能力,要调整政府和市场参与者的角色定位、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明确金融产品的市场定位、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在适时启动符合条件的境外企业发行人民币股票的政策支持下,一旦监管问题解决,国际板才有望真正纳入议事日程,使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国际化程度和国际影响进一步扩大。

着力完善金融中心区域规划

要吸引大量金融机构汇聚上海,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上海金融中心的容量和规划。上海陆家嘴具备作为金融区的地理和规模条件,但目前其功能不够集中和纯粹,与金融行业无关的大型机构和设施会影响其规划的实施。同样是2平方公里的占地,香港和北京的金融区域则规划得更加集中和高效。金融区的规划应当考虑长远发展,为陆家嘴金融区的扩展留出余地,以避免金融区分拆两地和未来过高拆迁成本带来的不利。政府应当统筹安排陆家嘴金融规划区域的土地用途,以政策和经济杠杆调节用地的真实目的。

着力推进国际金融人才建设

金融人才的竞争是金融竞争的核心。必须全面实施金融人才发展战略,加快构建金融人

才高地,为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针对目前上海金融行业紧缺高级管理人才、高级资金运作及新产品研发人才的现状,必须要采取多元化、全方位造就人才的模式。吸引和保留优秀人才的政策环境。优先保证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必须的金融人才,特别是高层次金融人才的落户、入籍、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需要,是金融中心建设中必须关注的关键环节。如果金融中心城市能够提供丰富的人才储备,又能为公司的优秀人才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教育环境、户籍政策、福利政策、退休养老保障、医疗卫生条件等,将促进金融机构与金融中心城市的相互激励、共赢发展。

着力推进宽松的税收环境和其他软环境建设

在金融中心建设期间,宽松的税收环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政策手段。上海在金融企业税收以及企业高管个人所得税方面执行了相当有吸引力的政策,对国际国内不少金融机构产生了很好的吸引力。下一步要进一步对金融高管个人所得税实施减免。此外,要继续改善服务的软环境,加强信用、会计、审计、法律、评估等中介服务。在资金支持、土地供应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金融法治环境、信用环境、中介服务环境建设;完善地方层面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配合机制。

着力构建长三角金融圈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离不开长三角城市群的共同发展,要明确江浙沪在长三角金融圈的定位,据此形成具体的应对战略,积极吸引服务于中小型企业的银行、财务公司;同时加大力度扶持中小民营企业上市,鼓励民营企业积极进行海外融资,促进内外资互动融合发展,还要主动建立与香港及海外金融机构的对话机制,强化金融各层次的交流。

高度重视资本输出功能培育的作用

目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过多地强调集聚的作用,金融中心建设的另一面,辐射功能的发挥与作用却没有受到足够重视。金融中心的辐射功能显著地表现在为需要的经济体和经济区域提供所需的资本,即资本输出。虽然目前上海无法像纽约、伦敦等城市那样为全世界提供融资需要,然而相对于国内的其他城市而言,上海至少能为全国各地的发展提供融资服务,尤其是在以中西部开发和产业升级换代为中心的新一轮国内经济启动急需金融大力支持的今天,更需要充分发挥其资金融通和辐射功能。所以,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定位应是在现有基础上,发挥资本输出的功能,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融资的金融中心。

加大金融机构走出去的力度

在巨额储蓄、庞大外汇储备、人民币升值预期推动下,中国的资本输出将进入较快的发展阶段。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的成功案例显示,跨国公司的业务开展到哪里,其国内的金融机构几乎就会在相应的东道国就地提供金融服务支持,良好的互动关系促使本国金融业和跨国公司都获得了很好的国际市场发展机遇。要立足于金融中心建设的实际,把金融机构的“走出去”和企业跨国经营结合起来,真正把促进资本输出和推动金融机构走出去落到实处。

充分发挥跨国公司的主体作用

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作为金融服务的需求方,在金融中心建设中的作用极其重要,一方面,地区总部所形成的总部经济可通过不断地拉动金融需求来进一步促进上海金融中心建设,强化其地位;另一方面,发达的金融中心也是吸引更多的中外资跨国公司在此设立地区总部的诱因。因此,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跨国公司的重要性,积极吸引其地区总部落户上海,早日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资本运作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使其对内能通过地区总部来调剂内部资金的余缺,对外则能发挥资金的集中和辐射作用,从而围绕跨国公司实现资本运动的完整循环。

逐步培育非居民群体的作用

鼓励境外机构在上海发行人民币或外币债券,实现非居民在境内市场的融资,从而推动资本的输出。允许非居民机构在境内设立投资基金,满足其借助国内市场融资并投资海外目

的。同时,可以向非居民机构发行一定数量的外汇贷款,达到资本输出目的。

推动离岸金融业务发展

在人民币自由兑换前,建立离岸市场是迅速形成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突破口。目前的情况是,上海获准开办的离岸金融业务仅限于离岸银行业务,且采取严格分离型的发展模式。这固然有助于规避风险,但在当今国际金融市场上混业经营已成主流趋势,严格分离型的离岸银行业务发展空间和前景将相当有限。因此,上海要顺应需求,积极启动离岸金融市场这一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争取让更多的金融机构包括外资金融机构开展离岸业务、让有迫切需求和符合条件的企业设立离岸账户。同时,适时推出有限渗透型的离岸金融业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现客户层面上的有限渗透。可先允许部分符合条件的境内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进入离岸金融市场。二是实现业务和资金层面上的有限渗透。允许离岸金融业务适度混业经营。离岸金融业务经营主体可以面向在岸市场发行证券以募集资金,也可由在岸市场经营主体面向离岸市场发行证券来募集资金。

总之,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中,现阶段一定要以中国实体经济发展为惟一的依托,要先做好眼下物流、航运和贸易所伴随的大量的金融国际结算业务,从中积累宝贵的市场经验,同时,也要尽力去完善资本市场、制度体系和人才队伍的建设,为未来国际金融中心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摄影黄承飞)

李嘉诚:上海香港均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是好事

https://www.360docs.net/doc/b610402696.html, 2009年03月27日14:25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3月27日电据香港《大公报》报道,对于国务院首次确认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长实集团主席李嘉诚26日表示,作为中国人,在香港以外多一个国际金融中心是好事,不过日后香港将面对竞争。

香港财政司司长曾俊华则表示,国家有一至两个城市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并不算多,香港将会积极与上海配合互补,期望更有效地服务国家。

李嘉诚26日在长实全年业绩报告记者会上,被问到对国务院首次确认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看法。他说,作为中国人,这是好事。宏观来说,上海和香港各有一个金融中心,并没有问题。他表示,事实上,香港日后要面对很大竞争,但这已不是今天的事,十多年前已经开始,而这个问题很多报章及传媒已作出评论。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香港金融中心地位不会改变

https://www.360docs.net/doc/b610402696.html, 2009年04月30日12:11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4月30日电据香港中通社报道,在国务院新闻办29日下午于上海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铁男认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不会改变。

29日的新闻发布会,由国家发改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介绍《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的有关情况,出席发布会答问的有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铁男、上海市常务副市长杨雄、上海市副市长屠光绍。

有香港媒体记者问:香港也是国际金融和航运中心,现在国务院推出这样一个文件来支持上海,对香港在这方面的作用和地位有什么全新的考虑?

刘铁男回应:“客观地讲,香港比上海无论是金融中心也好,特别是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在规模、产品多元化、国际化程度上,以及参与者的专业技能,应该都不是在一个水平上,服务对象和范围也不同。应该说,在短期内香港的中心地位是不会改变的。但是,上海这个

中心我们提出了2020年的目标,提出了“四个目标”包括金融中心,今后肯定要向做大做强的方向发展,但是我相信即使到了2020年,在这个期间香港也在发展,至少它的中心地位的作用,我想是不会改变的。”

屠光绍: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短期内不可替代

https://www.360docs.net/doc/b610402696.html, 2009年04月29日22:59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上海四月二十九日电(记者李佳佳宗晨亮)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屠光绍二十九日回应香港媒体提问时指出,相比香港而言上海还是“小弟弟”,现在未有超越之意,两座城市是互利互补关系。

屠光绍说,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二者要互动,共同发展。短期内,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他说,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香港的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交流和合作。首先表现在人员与机构这一层面,每年双方的人员、机构都会在业务、信息方面进行交流。其次是在市场之间,包括上海的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都和香港联交所或相关市场有非常密切的往来。“双方在不同的层面上都有合作的机制,相信今后的交流会更加广泛。”

屠光绍认为,香港的法律、金融环境、人才资源都是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应更多地学习香港经验,不是要超越香港,当前一段时间内,两者需要互利互补,如果双方能够都发展是最好的结局。”

同样的回答也出现在中国国家发改委官员的口中。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刘铁男今日表示,香港和上海,无论是金融中心,还是航运中心,尤其是前者,在规模、产品多元化、国际化程度,以及参与者的专业水平上,尚不在一个层次上。刘铁男说:“上海和香港服务的对象和范围也有所不同。应该说在短期内,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是不会改变的。”完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形成发展及其启示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形成、发展及其启示 陈万灵唐曦宁 2012-7-28 17:41:12 来源:《南方金融》2011年12期内容摘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高度开放、透明的经济体制和公平、自由的竞争市场环境。本文回顾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的历程,总结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主要经验,提出中国内地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对策建议,包括提高金融市场的自由度和透明度、实施对金融业的适度监管、充分利用经济腹地因素、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拓展国际市场等。 关键词:国际金融金融中心香港 作者简介:陈万灵(1964-),男,四川武胜人,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教授; 唐曦宁(1986-),女,广东清远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 香港现代金融业的发展起步于香港开埠。二战后,香港金融业先后经历了多次内外部冲击。通过不断摸索和完善,香港建立了一套自由、透明并受国际标准规管的成熟金融体系。而得益于有竞争性的金融制度、经济体系以及优越的地理位置,香港受到国际资本、机构以及客户的青睐,逐步成长为全球最重要的国际金融市场之一,奠定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香港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成功经验为内地发展金融业和建立国际金融中心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借鉴。 一、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 (一)香港金融业的起步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外资银行相继进入香港;同时保险业开始出现,并于19世纪末成立了首个证券交易市场。在二战期间香港金融业遭到了破坏。战后,香港经济经历了恢复、发展和转型,对外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催生了对融资和结算等与贸易相关的金融业务的需求。这一时期,港英政府采取的自由放任主义政策,推动香港金融业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香港的商业银行由29家增加至73家。

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量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04年10月Meizhong Jingji Pinglun,ISSN1536-9048 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量化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兼論上海與新加坡的國際比較* 同濟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楊再斌**山西運城學院/同濟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黃解宇*** 摘要:本文運用演化經濟學的基本方法確立了一套評價國際金融中心的指標體系,幷運用系統工程的層次分析法和模糊判斷法對這些指標進行了量化實證分析。 關鍵詞:國際金融中心層次分析法模糊判斷法 把上海建設成爲一個國際金融中心已經成爲一種國家戰略。但是,如何對不同模式國際金融中心的效率和優勢進行評價?用什麽指標來判斷上海是否已經具備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基礎性條件?如果已經具備這些條件,那麽我們現在又具體處在什麽樣的水平上?有哪些優勢,存在哪些不足?本文將在國際金融中心具體評價指標上做些開創性的基礎工作,幷運用HAP層次分析法和模糊數學中的模糊判斷法進行一些試探性的量化比較研究。 一、確定評價指標的基本原則 建立一個對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水平和運作效率進行評估的指標體系是比較困難的,因爲這牽涉到指標體系的容量和測度問題,這些指標不但要準確、靈敏、真實地反映金融中心的建設情况,還必須簡明扼要,便于取得數據,同時還要綜合性地反映金融中心建設的基礎性條件和外部環境。我們確定如下原則作爲指標選取的基本原則: 1. 綜合性,即定性指標與定量指標相結合,對于定性指標,力求給出數量化的方法與途徑。 2. 準確性,即能準確地反映出金融中心的建設水平,主要通過對現存國際金融中心的比較與歷史演化脉絡的分析得出具體指標。 3. 可操作性:即選擇現行核算統計制度中可以取得的指標,而不是單純的理論探討。 4. 典型性:即從大量指標中篩選出那些最具代表意義的指標。 5. 梯度性:對各種指標區分出不同層次,以便在具體量化分析中得出不同權重。 二、國際金融中心量化評價指標體系的基本框架 根據演化經濟學的觀點,任何事物的最終結果都將受到演化時的初始條件、遺傳因子和路徑選擇的影響,都將經歷一個制度鎖定和閉鎖的過程。依據這種觀點,我們根據國際金融中心演化的路徑和條件,將國際金融中心階段性目標的量化指標體系區分爲三個層次:必要性指標、依賴性指標和核心一致性指標。必要性指標包括5類子指標,31個次指標,依賴性指標包括4類子指標和21個次指標,核心一致性指標包括4類子指標和30個次指標,共13類子指標和82個次指標。 (一)必要性指標及其基本構成 必要性指標是建設國際金融中心或者評價國際金融中心的基礎性指標,是最基本的初始條件。要形成一個國際金融中心,必須具有一些最基本的條件,如良好的地理位置和時差條件、以外向型經濟爲導向的發達的經濟體系、良好的基礎設施和完善的法律體系、專門的金融人才、一定規模的金融市場。從各金融中心發展的歷史和形成動因看,特別是功能型金融中心的演化過程看,本國經濟發展程度、國際化程度、穩定的政治與社會環境以及國際社會特別是周邊國家提供的現實機遇是一個國際金融中心迅速形成的重 *本文獲得山西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規劃項目資助(項目號20030926) **楊再斌(1970-),湖南瀘溪人,同濟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在《管理世界》等國內權威期刊發表論文十多篇,主要研究方向證券投資與風險管理,有論文在國際會議發表;Email: yzb2102@https://www.360docs.net/doc/b610402696.html,。 ***黃解宇(1966-),山西運城人,同濟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在職博士研究生,山西運城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資本市場與金融制度。通訊地址: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同濟大學本部0250信箱,郵政編碼:200092。 7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进展、困境和优势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国际金融货币研究中心工作论文》 No.WP09-03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进展、困境和优势 周宇 内容提要:2006年以来,随着天津滨海金融中心建设的起步,一些学者认为,天津有可能取代上海成为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首选城市。本文认为,从我国政府发展国际金融中心的长期战略、上海金融中心的实力以及上海的优劣势比较来看,上海成为中国代表性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态势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关键词金融中心金融市场人民币金融产品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政府正式提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心中的战略构想。从那时起,在短暂的十几年里,上海已发展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尽管如此,2006年以来,天津滨海金融中心建设的起步给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这一变化,一些人甚至认为天津有可能取代上海成为中国代表性金融中心。针对以上认识,本文立足于历史发展、现状评估和优劣势比较这三个视点,重新确认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前景和未来。 一、上海金融中心的崛起 (一) 建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战略 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问题上,一个值得强调的重要事实是,这是国家长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鉴于经济发展战略具有一贯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中央政府不会随意改变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既定战略目标。 从这一战略的实施历程来看,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正式明确提出了要在2010年把上海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战略构想。为了保证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此后,中央政府、上海市政府和浦东新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植和促进上海金融业发展的政策,表1纪录了其中的一部分具体措施。中央和上海政府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战略举措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确立和落实发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战略。1991年年初,邓小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商场ifc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商场ifc 香港最时尚的购物休闲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商场座落于香港核心地段的中环金融街,位于机铁香港站,其连接国际金融中心一期和二期,以及四季酒店和Four Seasons Place,面向维多利亚海港,为港岛中区海旁带来崭新的购物饮食新体验。商场除云集多元化的名店外,并设有多种消闲娱乐设施,包括中区首家备有五间影院的 Palace IFC 及园艺花园,以及可欣赏维港景致的户内户外食肆,方便游客随时投入舒适惬意的购物消闲环境里。 国际金融中心商场楼高4层,占地八十万平方呎。商场连接机场快线香港站的大堂,并将国际金融中心其余三个部分连接在一起。商场的各项交通设施,都十分方便,游客可自行乘搭机场快线抵达。此外国际金融中心商场位于中区海旁,宏伟建筑设计,气派不凡,不论午间消闲购物或晚上喜庆聚会,皆献给国内游客称心满意的娱乐新体验。 商场汇聚了超过二百间国际品牌商户亦设有包括多家大型的特色食肆。商场更设有一间设计新颖独特的电影院Palace IFC,此殿堂级大型建筑为游客带来一流的生活娱乐体验。 2004年10月,国际金融中心商场曾举办法国国宝展览,展出国宝级画家毕加索在1917年为俄罗斯芭蕾舞家狄亚基列夫(Serge de Diaghilev)同名芭蕾舞剧绘画的最大幅帷幕画《巡游》,并由专程来港的法国总统希拉克主持仪式,为保护此幅作品,商场需特别安装深色的布帘遮挡强光,及把灯光调至较暗,以免损害画上的油彩;保安亦需特别加强,是次展览是全亚洲首个大型幕画展览。 座落于香港中环海滨及商业中心的唯一商场,可近距离欣赏世界驰名的维多利亚港醉人日夜景致,为香港的国际地标。 商场集购物、休闲、娱乐于一身,为香港最时尚的高级购物休闲中心之一、游客指定的观光点及名人消费热点。经常到访名人歌手及影星包括刘嘉玲、章子怡、张柏芝、陈慧琳、梁朝伟及甄子丹等等! 商场云集名店近200间:国际一级时装服饰名牌及高级餐厅,商户组合多样化,特色概念店一应俱全,现已跻身国际级商场之列。 国际金融中心二期55楼香港金融管理局信息中心之展览馆及图书馆,可居高临下一览维港及中环的繁荣景致。 国际金融中心商场与毗连的国际金融中心一期及二期顶级写字楼、世界级的四季酒店及四季汇套房酒店,合组成国际金融中心综合发展项目,总面积达近44万平方米,为全港最高商业及休闲之地标。 主要店铺 连卡佛、Calvin Klein Jeans、City's Super、Anne Klein New York、Atsuro Tayama、BOSS Hugo Boss、Nine West 商店及餐厅 H One 及其集团餐厅 H One、Harlan’s、G Bar及The Box为JC Group饮食集团旗下餐厅,全都座落于香港心脏地带中区国际金融中心商场及坐拥迷人维港景致,所有餐厅都有不同的主题和氛围,广受政商界及娱乐界名人欢迎;其中H One更成为米其林所推介的餐厅。H One向以其时尚形象及国际级餐饮享誉国际,最近更邀请到芬兰米其林二星级餐厅总厨加盟。 国金轩 美丽华集团旗下之国金轩,以广东雅膳为题,位于名店云集的国际金融中心二期三楼,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作文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作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作文篇1 参观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10月1日,我和姐姐、妈妈、舅舅、舅妈去参观了高492米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我们跟着旅游团从地下一层坐电梯,一下就到了九十四层。听讲解员阿姨说,地下二层至地上三层是商场,三层至五层是会议设施,七层至七十七层是办公设施,七十九层至九十三层是酒店,九十四层至一百层是观光设施。 我们先到了九十四层,我们惊奇地发现,只要从上往下看,那汽车都变得玩具般大了! 接着,我们去了九十七层。抬头,就看见了这座楼的顶,把我吓得心都悬起来了。舅舅笑我是胆小鬼,我不服气,只好小心翼翼地往上看。 最后,我们到了一百层。一出门,我就“啊”地尖叫了一声,因为我已经站在了一块玻璃板上,低下头就能看见地面。我连忙跑到妈妈身边,拉着妈妈的手,迈动已经发软的腿,一步一步地参观。后来,我终于可以大胆地在上面跑了。 出来后,我心想:今天,我来到了全国第二高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但据说,它可是人类能到达的世界最高的观景平台,好过瘾,好

开心啊,我下次一定还要再来!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作文篇2 游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上星期六,爸爸带我去了上海,我们在一家泰费饭店入住。 第二天,天还蒙蒙亮,我就起了床,我们打的来到了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那是上海有始以来最高的一幢楼,也是世界最高的,它高达492米,共有100层楼,约有4幢富丽华大酒店可比。 我们买了门票,首先来到的是地下一层。那里有著名艺术家井俊雄先生量身设计的“LED光影艺术作品”,让人们体验到一个全新的梦幻世界。我们坐观光电梯来到观光天阁------第100层楼的地方,这是一条长55米的悬空观光长廊,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观光设施。内设三条透明玻璃地板,走在上面还能体验一回“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快意。我一开始不敢走中间,更不敢往下望,在爸爸的一次次鼓励下,我一步步移到中间,我的胆子大起来了。站在中间往下望,车子像青蛙的大眼睛,慢慢地移动着,人小得只有蚂蚁般大小,我就像一只在蓝蓝的天空中自由翱翔的小鸟。享受着世界的美丽,我拿起照相机,把四周的风景一五一十地拍了下来,原本声势浩大的黄浦江,变得和麻绳差不多大。爸爸说飞机上就是这种悬空的感觉。 最终,我们还是依依不舍得离开了,我真想再去一次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再当一次在天空中翱翔的鸟儿。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作文篇3 游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3月7日,我在上海浦东,游世界第二高楼----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国际投资银行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国际投资银行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2012-10-29 第08版:学习纵横 作者:林立来源:学习时报字数:4076 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投资银行的发展自然离不开宏观经济的增长及金融体系的变革。很明显,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增长模式的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及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这为中国投资银行(或者说证券公司)的发展、转型及国际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尤其是居民收入的稳步提升,这将为投资银行业务规模及范围的不断扩大提供有力保障。同时,预计未来中国金融体系将发生重大变革,包括资本市场快速发展、人民币实现国际化、国际金融中心将初步形成、金融产品将会日益多元化等等,这也为中国投资银行的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但尽管如此,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美国传统的投资银行经营模式几乎遭受到是覆灭性的打击,这也给中国投资银行的发展将带来更多的经验及启示。与国外成熟市场国家的投资银行相比,中国的投资银行发展仍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而且伴随着市场竞争程度日益激烈及金融业的逐步开放,中国投资银行的发展在面临重大机遇的同时也将会面临更多的挑战。何去何从,成为当前中国投资银行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国际投资银行的发展历程 投资银行起源于欧洲,其雏形可以追溯到 15世纪欧洲的商人

银行。伴随而来的欧洲工业革命,逐渐扩大了商人银行的业务范围,包括帮助公司筹集股本金,进行资产管理,协助公司融资,以及提供投资顾问咨询服务等。20世纪初期,商人银行业务中的证券承销、证券自营、债券交易等业务的比重有所增大,称谓也由“商人银行”转变为“投资银行”,而这个转变过程中,以美国投资银行的发展最为典型。尽管美国的投资银行业发展的历程并不很长,但其发展的速度以及所取得的成绩在全球是首屈一指的,近几十年来,美国的投资银行在全球一直处于霸主地位。 总的来看,美国投资银行大概经历了混业、分业及综合化经营等几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分业经营制度的影响下,业务结构比较单一,投资银行之间的竞争显得尤为激烈,因此一些现代金融工具纷纷涌现,投资银行兼并重组步伐也明显加快。20世纪80年代初的经济衰退结束后,美国的利率开始从历史最高水平回落,大量的新发行股票与债券充斥市场,也就出现了不够投资级别的垃圾债券。大量垃圾债券的发行给投资银行提供了巨大的商机,并影响了美国投资银行的历程,也成为投资银行新的盈利增长点。 随着世界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如前所述,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国际投资银行主要是分业经营,因此经营范围相对较小,特点相对单一。但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伴随着金融综合化经营趋势的日益明显,国际投资银行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这应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借鉴意义。

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必要性

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必要性 金融092 武晓龙 学号:200930085226 上海,迎来了新的重大发展机遇。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通过个决定:到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这一决定的战略眼光及现实意义不言而喻。其必要性有以下几点: 一、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中国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应该是中国本土金融市场体系发展到国际化成熟阶段的一个自然结果。本土金融市场体系的现代化发展与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具有互为因果、相互依存的关系。而经济和金融转型的成功是建成本土国际金融中心和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提条件。本土国际金融中心的建成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实现又是中国从经济大国崛起为世界经济金融强国的前提条件。 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与人民币国际化相匹配的大国博弈战略。 中国目前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中国货币金融的国际地位与其经济地位完全不相匹配。中国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支撑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货币。而且本次全球金融危机已经削弱了美元霸权的信用基础,给人民币成为主要国际货币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 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是一个与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相适应的本土金融市场体系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过程。它将通过为亚洲和全球投资者提供以人民币为标的的投融资场所,来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本土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人民币国际化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双轮驱动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中国作为世界经济金融强国的崛起过程。 三、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体现中国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实现全球金融平衡稳定发展的大国责任。 当前国际金融体系对美元和美国金融市场的过度依赖是一个根本性的缺陷,其系统性风险将随着美国相对经济实力的下降而不断上升。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目标是建立一个具有内在稳定性的多元国际货币体系,并实现全球金融的平衡发展。 从国家和全球来讲,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现实条件: 一、世界经济金融格局在复苏中加快调整,中国在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二、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三、我国金融改革不断深化,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发展空间 四、人民币跨境使用进程加快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高,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新的重要动力 五、全球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金融风险防范面临新的要求 从上海自身发展角度来讲,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国际银行的基本情况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国际银行的基本情况 100200113 罗雅尹一、香港金融业 香港金融业是以汇丰集团、中银集团及外资银行为核心,商业银行为主体,投资公司、保险公司、股票市场、黄金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国际租赁市场等银行和金融中介机构的经营和运行相结合,离岸业务与境内业务一体化组成的香港经济部门。 二、香港国际银行的基本情况 香港银行业历史悠久,20世纪60~70年代后大幅度发展,并逐步成为世界银行业的中心之一。香港是国际性银行最集中的城市之一。全球最大的100家银行,近70家在香港开展业务。截至2010年7月16日为止,香港共有196家认可银行机构以及70家代表办事处。香港作为主要金融中心的地位是建基于市场透明度高、对金融机构披露要求严格和审慎监管。伦敦金融城于2010年3月发表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中,香港排名第三。在《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下,香港银行进入中国内地市场的门槛有所降低。从2009年7月开始,香港银行获准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 业界数据

资料来源:香港金融管理局《金融数据月报》、香港政府统计处《就业及空缺按季统计报告》 服务提供者 香港银行体系的特点是实行三级制,即由持牌银行、有限制牌照银行和接受存款公司三类银行机构组成。这些银行机构均获授权接受公众存款。 三级银行机构按不同的规定营运,只有持牌银行和有限制牌照银行才可称为银行。截至2010年7月16日,全港共有146家持牌银行、23家有限制牌照银行和27家接受存款公司。这些认可机构共经营约1,388家分行,组成庞大网络。此外,还有70家海外银行在香港设立代表办事处。 服务范围 银行是亚洲区内筹集资金最重要的渠道之一。香港银行业的重要性不单可从其庞大规模反映出来,更重要的是其在区内所处的地位举足轻重。香港的完善银行体系,令其服务可远远超出香港本土,发挥重要作用。很多香港银行亦于亚洲其他地区如中国内地营运。 截至2010年6月底,香港外汇储备资产达2,568亿美元,全球排名第七。同期,香港人均外汇储备资产约36,500美元。 根据伦敦金融城于2010年3月公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香港名列第三位,紧随伦敦及纽约之后。 香港人民币业务 另一方面,由2004年初起,香港银行获准在香港开办个人人民币业务,包括人民币存款、汇款、兑换及人民币银行卡等。本港的人民币存款由2004年的120亿元人民币上升至2010年7月底的1,004亿元人民币,共有77家持牌银行在香港经营人民币业务。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结构分析

高层讨论课 指导教师:王鼎 房建一班一组:朱锐马健李海星杨肖戴雅倩徐耀项彦曹亚凯 时间:2015年6月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结构分析 施工中的环球金融中心建成的环球金融中心

一、基本信息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贸易中心区、是上海的世界金融中心建设的标志性项目。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在外观造型新颖的建筑物中提供最顶尖的办公环境同时有机地配置了酒店、观光设施、会议设施、商铺等的多业种商业设施。 总投资超过8亿美元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为多功能的摩天大楼,建筑物的规模为:总建筑面积:381,600㎡、地上 101 层、地下 3 层、高度达 492m。 二、结构分析 结构分析分为三部分:基础、抗侧力体系、防风措施 1、基础 该大楼基础形式为桩筏基础。由于受到现有桩基的制约,结构方案采用周边剪力墙、交叉剪力墙和翼墙组成的传力体系,以求讲核心筒剪力墙承受的荷载传递到主楼的四角(图1)。在大厦的基础部设置了由外周墙和核心墙组成的井字形“基础墙”,“基础地板”以及打入地下最深达78米约2200根钢管地下桩基支撑着建筑物(图2)。 1、抗侧力体系 图1 图2桩筏基础

(1)核心筒和建筑结构 由巨型的柱、桁架、斜撑组成的外部结构和内部的钢骨钢筋混凝土核心筒, 以及连接双方结构体的伸臂桁架(如图3),这三个系统确保了大模结构非同一 般的抗震和抗强风性。 (2)带状桁架 带状桁架位于每个避难/设备层的四周,高度为一层楼高。 带状桁架由焊接箱形截面和热轧宽翼缘型钢组成。带状桁架将 荷载从较小的周边柱子传递到巨型柱,同时也减少了相邻柱之 间垂直位移的差异,并为结构提供多重内力传递途径(图4)。 图4 图3 (3)巨型斜撑 巨型斜撑为钢管混凝土结构。其箱形截面由二块大型竖向翼缘板和两块水平 连接腹板组成。翼缘板将能承受节点处的所有设计荷载,因此所有需与斜撑相连 的构件可仅与其翼缘板相连接,大大简化了连接节点的设计。箱形钢管中的混凝 土增加了结构的刚度和阻尼,也节省了浇注时的模板,还能防止构件中薄钢板的 屈曲。巨型斜撑除了抵御侧向荷载以外,还用于承受从周边柱子传来的重力荷载 (图5)。

伦敦国际金融中心经验启示

伦敦金融城是与纽约并列的国际金融中心。英国金融业40%以上的产值(增加值)是在伦敦创造的,金融业在伦敦经济总量中的占比接近20%。伦敦金融城集中了世界上几乎所有重要的银行集团、保险公司、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伦敦作为金融中心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从事近一半的欧洲投资银行业务;管理全欧洲近80%的对冲基金资产,约合3600亿美元;进行全球42%的外国股票交易;伦敦证交所管理的外国资产规模约2600亿英镑,几乎是纽约的两倍;从事超过70%的国际债券交易;掌握60%的欧洲债券初次发行业务;拥有全球最大的场外衍生品交易量(43%)和第二大交易所衍生品交易量;是世界最大的外汇交易中心;是世界最大的海运和航运保险市场,占据全球23.7%的海事保险市场;是世界黄金交易中心,日均交易量在100亿美元-130亿美元之间;进行世界90%的金属交易。 2007年,伦敦金融城政府从人力资源、商业环境、市场规模、基础设施等方面对世界50个金融中心进行了评估,首次公布了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指数(GFCI, Global Financial Centres Index),伦敦以806分高居榜首。分析该指数构成对处于不断发展、深化中的中国金融市场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一、伦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所具备的优势 (一)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专业人才和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被认为是决定金融中心竞争力最重要的因素。人才的可得性决定金融服务的质量,而劳动力市场的灵活度决定公司效率。按获得注册金融分析师资格的人

数排列,前四位的国家和地区依次是:美国、加拿大、英国和香港。高素质人才通常利用不断更换工作以实现个人价值,一个城市的软件因素,如文化、开放度、多样性、生活质量、语言等在人才选择工作和生活地点时起到了重要作用。伦敦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多元文化聚集,约40%的人口为外国人,其中很多来自英国以前的殖民地或英联邦国家,这些人都是各国的精英,有类似的语言、文化和制度背景,而英国也始终保持灵活开放的态度,欢迎全球各地的人才,无形中扩大了相对狭小的国内市场。 普华永道公司2007年进行的一项研究对全球11个城市在21世纪提供的商机进行了比较。在人力资源一项,普华永道使用了两个指标:智能资本和技术创新。智能资本指标主要包括高等院校数量、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等,根据这项指标,伦敦排名第一。技术创新指标主要包括使用宽带上网的人数比例、高科技领域的雇员人数、每百万人口中拥有专利权的比例、自雇人数比例等,根据这项指标,伦敦排名第二。 (二)灵活有效的监管环境 英美监管文化截然不同。美国以法律法规为基础,而英国采取原则性监管。从总体上看,英国的监管体系是有效率的,简洁灵活的监管环境促进了自由竞争和金融创新,减少了金融机构的合规成本,有效提高了机构的效率和效益。但灵活监管并不等同于不监管,宽松的环境只是相对而言。市场认为,如果一个金融机构能够在伦敦立足,说明这个机构能够经受住伦敦市场严格标准的考验,那么它也能在其它市场立足。

深圳平安金融中心6#塔吊安装安全监理实施细则

平安金融中心 6#塔吊安装 安全监理实施细则 编制: 审批: 上海市建设工程监理有限公司平安金融中心监理项目部批准时间:年月日

目录 一、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监理工作的特点和施工现场的环境状况 (3) 二、编制依据 (6) 三、安全监理程序 (7) 四、安全监理人员安排与分工 (7) 五、针对性安全监理检查、控制点 (11) 六、需进行旁站监理的部位或过程,旁站监理要求 (15) 七、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验收要求 (15) 八、安全监理日志要求 (15) 九、相关过程的检查记录(表) (16)

一、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监理工作的特点和施工现场的环境状况 1.1 结构设计概况 1.工程名称:平安金融中心 2.建设单位: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3.项目管理公司:深圳市平安金融中心发展有限公司 4.设计建筑师:康沛甫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KPF) 5.土木、结构及土力顾问:Thornton Tomasetti 6.勘察单位:深圳市长勘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7.国内设计院:中建国际(深圳)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8.基坑支护设计单位:深圳地质建设工程公司 9.工料测量师:利比有限公司 10.监理单位:上海市建设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11.工程总承包施工单位:中国建设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12.监测单位:深圳市勘察测绘院有限公司 13.工程地点:深圳市中心区1号地块,宗地号 B116-0040。基地东至益田路, 西临中心二路,南侧为福华三路,北侧为福华路,基地北侧地下为一号线地铁购物公园站,东侧益田路地下为广深港轨道交通,西侧地下一层与购物公园地下车库相连,南侧预留与南侧基地相通的地下连接门。 14.工程规模及特征:占地面积18,931㎡,总建筑面积约为459,187㎡,塔楼 位于基地北侧,裙房位于基地南侧,塔楼118层楼面标高549.1 m,塔楼屋面597 m,塔尖标高660 m,裙房11层、高52 m,地下室5层。塔楼功能以甲级写字楼为主的综合性大型超高层建筑,还包括商业、观光娱乐、会议中心和交易中心,裙房用作奢侈品零售、办公、餐饮和大堂等,地下五层平时为车库,战时为六级人防。整个工程为一整体,不设缝。 1.2 6#塔吊 QTZ250(TC7030B)性能概况 臂长(米)安装节数(节)吊钩高度约吊钩绝对高度额定电容量(KVA) 55 13 14.39米43.19米90 倍率最大吊重及范围25 30 35 40 45 50 55 Ⅳ吊重12吨3.2-22.2米10.42 8.35 6.89 6.00 5.50 4.84 4.30

绿色金融的国际经验

绿色金融的国际经验① 绿色金融发端于西方发达国家。发达国家普遍较早面临化石能源消耗和工业化带来的环境问题,过去几十年中金融类政策、体制建设和产品创新方面积累的推动绿色投资的许多经验,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借鉴。以下简述国际上推动绿色金融的一些典型做法。 (一)绿色金融产品的类别 1.绿色贷款 绿色贷款政策通常是指银行用较优惠的利率和其他条件来支持有环保效益的项目,或者限制有负面环境效应的项目。绿色贷款包括针对个人的房屋贷款、汽车贷款、绿色信用卡业务,以及面向企业的项目融资、建筑贷款和设备租赁等。 在企业贷款方面,赤道原则(the Equator Principles)是目前全球流行的自愿性绿色信贷原则。根据赤道原则,如果贷款企业不符合赤道原则中的社会和环境标准,银行将拒绝提供融资。赤道原则的意义在于第一次将项目融资中模糊的环境和社会标准数量化、明确化和具体化。截至2013年,接受“赤道原则”的金融机构已达78家,分布于全球35个国家或地区,项目融资总额占全球项目融资市场总份额的86%以上。 目前,我国已有一些鼓励绿色信贷的规定和政策意见(如《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以及《绿色信贷指引》)。这些绿色信贷政策旨在限制“高 ①执笔人为马骏、施娱、姚斌。马骏为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施娱为德意志银行分析员,姚斌为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研究人员。本文为绿色金融工作小组所著《构建中国绿色金融》书中的一章。该书由中国金融出版社于2015年4月出版。

污染、高能耗”企业的贷款,却较少涉及为环保行业或环境友好型企业提供贷款等促进类措施。在推广“赤道原则”方面,环保部编译出版了《促进绿色信贷的国际经验:赤道原则及IFC绩效标准与指南》,但赤道原则尚未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广泛普及,目前仅有兴业银行成为“赤道原则”的成员机构①。 2.绿色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基金 目前国际上大规模绿色直接投资的主导方是国际知名的金融集团,同时也有一些专业投资者参与。1999年,世界资源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发起“新风险投资(New Ventures)”项目并得到花旗集团的资金支持。该项目专注于投资新兴市场经济体环境行业中的中小企业。1999年至2012年,该项目共帮助367家“产生明显环境效益”的中小企业获得风险投资3.7亿美元,累计减排二氧化碳330万吨、保护耕地450万公顷、节水净水57亿升②。气候变化资本集团(Climate Change Capital)从事全方位的绿色产业投融资业务,其私募股权部门只投资于500万至2000万欧元规模的公司,行业集中于清洁能源、绿色交通、能源效率、垃圾处理和水务③。其他国际上专门开展绿色私募/风投的公司还有环境资本(Environmental Capital Partners)等数十家。 根据清科研究的数据计算,2007年至2013年上半年,中国的VC/PE总共进行了694笔清洁能源领域的投资,总额达82亿美元,且有多家公司成功在国内外上市④。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投资于清洁能源的项目有所减少,反映出中国清洁技术行业发展中存在几个问题:一是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绿色产业项目回报率偏低,资金回收周 ① http://www.equator‐https://www.360docs.net/doc/b610402696.html,/index.php/members‐reporting/members‐and‐reporting ② https://www.360docs.net/doc/b610402696.html,/project/new‐ventures ③ https://www.360docs.net/doc/b610402696.html,/private‐equity/investments ④ 清科研究中心:《2007-2012年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年度研究报告》,《2007-2012年中国创业投资年度研究报告》。

深圳平安金融中心结构方案比较分析报告

深圳平安金融中心结构方案比较分析报告 中建国际(深圳)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2008-12-8 目录一.建筑结构体系构成 二.结构工作性能 三.结构方案的优缺点 四.结论

一、建筑结构体系构成 按建筑结构体系的不同,分为推荐结构方案和结构概念方案。以下分别对两种不同方案的结构构成特点进行分别论述。 1、推荐结构方案结构体系构成 1.1 外筒 外筒由四组矩形钢管V 形支撑、八根矩形钢管混凝土角柱以及四组“[”型矩形钢管混凝土框架共同形成空间外筒结构体系,既承受垂直荷载又提供了强大的抗侧刚度。 图1和图2分别给出了外筒结构构成的平面示意图和三维示意图,表1给出了外筒结构构件尺寸沿楼层变化。 外外TU B E 900X 48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 900X 900X 50C 80 图1 外筒构成平面示意图 角梁 矩形钢管混凝土外框柱

(a) 矩形钢管混 凝土框架(b) 矩形钢管 V形支撑 (c) 矩形钢管混 凝土角柱 (d) 外筒结构体系 图2 外筒构成三维示意图

表1 外筒结构构件尺寸沿楼层变化 注:H×B×TC**——矩形钢管混凝土角柱截面长边边长×短边边长x钢管壁厚(混凝土强度等级) hxbxt——矩形钢管混凝土框架柱截面长边边长×短边边长x钢管壁厚 h1xb1xtwxtf——H形框架裙梁的截面高度×截面宽度×腹板厚度×翼缘厚度 1.2 内筒 内筒由在四角及门洞口设置型钢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组成(如图3)。通过在内筒关键受力部位设置型钢,改善了内筒的工作性能。内筒门洞处采用800mm高的连梁,其跨高比在L/3~L/5之间,这些跨高比较大的连梁在罕遇地震下呈现弯曲破坏,可改善整体结构的延性性能。 增加内筒外侧墙体厚度,减小内侧墙体厚度即在获得较大的结构抗侧刚度又有效减少结构墙体占用的使用空间,且随着楼层墙厚逐渐减小,尽可能为建筑提供更多的有效使用空间。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经验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经验及其对广州建设区域 性金融中心的启示 近年来,上海市按照中央提出的“四个率先”的发展思路,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主要经验做法 (一)发挥金融要素市场优势,全面提升金融创新效应。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最大的优势就是具备相对比较齐全的金融要素市场。目前,上海已基本建成了以金融市场为特征的国内金融中心,通过市场配臵金融资源的金融体系基本形成。金融市场的集聚,为上海构建人民币金融产品中心和开展各类金融产品交易提供了平台,从而使上海成为金融市场高度发达和金融交易十分活跃的中心。近年来,随着浦东开发开放的深入推进,上海的金融开放、金融发展、金融创新效应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进一步显现。 (二)依托长三角城市群,立足发展国内经济。与离岸型国际金融中心不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依托国内实体经济发展,并为国内实体经济发展服务,将广阔的经济腹地作为自身发展的基础。一方面,国内迅速成长的经济体系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巨大的需求和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也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对周边乃至全国的集聚与辐射效应都已十分明显。特别是在长三角地区,跨区域资金流动尤其频繁,其规模、流向已对该地区的经济金融发展产生显著影响。

(三)坚持制度创新,大胆“先行先试”。以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代表的我国金融领域的许多改革措施都放在上海先行先试,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注入了新的内容、新的活力。上海目前是我国金融产品创新和交易的主要场所,可转债、短期融资券、债券远期、人民币外汇远期、燃料油期货、刚刚上市的黄金期货以及即将面世的股指期货等一批有重大影响的基础金融产品和金融衍生品,都诞生在上海。 (四)实施扶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1990年,上海市政府就出台了《关于上海浦东新区鼓励外商投资减征、免征企业所得税和工商统一税的规定》,对在浦东新区开办的外资银行、外资银行分行、中外合资银行和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实施优惠政策,并对新设金融机构注册、子女入学、升学,员工因公出入境等方面作了非常细致周到的安排。今年7月《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基本完成。根据《条例》,上海将设立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金融发展资金”,奖励金融创新,扶持新设金融机构,奖励金融人才等。 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主要成效 (一)金融机构不断发展壮大。目前,上海已有十大类银行机构,银行机构总数突破3100家,成为中国银行业机构门类最齐全的地区。截至2008年初,上海主要的中外资金融法人机构数量达到858家,比2002年翻了一番。外资机构纷纷落户上海,其中外资法人银行数量已达16家,落户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投资性公司和外资研发中心也分别达到184家、165家和244家。 (二)金融市场体系日趋健全。上海是全国金融市场最集中的地区。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债券交易、外汇交易、黄金交易市场均设

xxxx国际金融中心排名(ifcd index).docx

2010国际金融中心排名(IFCD INDEX) 城市榜单2010-07-11 11:55:31 阅读262 评论1 字号:大中小订阅 IFCD INDEX通过综合66项客观指标、2386份主观调查问卷,对全球45个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发展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其中客观指标体系主要包括金融市场、成长发展、产业支撑、服务水平和综合环境五个方面。 新华-道琼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指数显示,纽约取代伦敦成为全球排名第一的国际金融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前十名分别是纽约、伦敦、东京、香港、巴黎、新家坡、法兰克福、上海、华盛顿和悉尼。 这份指数报告认为,从整体看来,排在前9位的城市都是世界著名的金融中心,聚集了大量金融机构和相关服务产业,全面集中地开展国际资本借贷、债券发行、外汇交易、保险等金融服务业,认知度较高,影响力较强。 从地域分布上看,欧洲城市最多,达到21个;其次为亚太及非洲地区,达到14个;美洲有10个城市,但有8个分布在北美。在中国大陆的金融中心中,上海排在第8位,北京排在第13位,深圳排在第22位,均处于一个中上的位次。 1、纽约——全面领先

纽约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商业和金融中心,更被视为都市文明的代表。有著名的自由女神,帝国 大厦,时代广场和百老汇等 作为此次排名第一的纽约,其“产业支撑”和“综合环境”在所有参评的45个城市中位于第一位,综合得分87.2。纽约的“金融市场”和“服务水平”也排在第二高位。仅有“成长发展”相对薄弱,位列中国三个城市之后,排名 第四。 纽约的全面发展是纽约超越伦敦、在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指数中排名第一的主要原因。国际上可与纽约抗衡 的竞争对手目前只有伦敦。在成长发展、产业支撑和创新产出方面,纽约的表现优于伦敦;而在市场和服务水平方面则略逊于伦敦。 2、伦敦——老牌劲旅

环球金融中心和金茂大厦简介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Shanghai global financial hub是以日本的森大厦株式会社(Mori Building Corporation)为中心,联合日本、美国等40多家企业投资兴建的项目,总投资额超过1050亿日元(逾10亿美元)。原设计高460米,工程地块面积为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38.16万平方米,比邻金茂大厦。1997年年初开工后,因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工程曾一度停工。2003年2月工程复工。但由于当时中国台北和香港都已在建480米高的摩天大厦,超过环球金融中心的原设计高度。由于日本方面兴建世界第一高楼的初衷不变,对原设计方案进行了修改。修改后的环球金融中心比原来增加7层,即达到地上100层,地下3层,楼层总面积约377,300平方米。 楼层规划 大楼楼层规划为地下2楼至地上3楼是商场,3~5楼是会议设施,7楼至77楼为办公室,其中有两个空中门厅,分别在28~29楼及52~53楼,79~至93楼是酒店,将由凯悦集团负责管理,90楼设有两台风阻尼器,94至100楼为观光、观景设施,共有三个观景台,其中94楼为「观光大厅」,是一个约700平方米的展览场地及观景台,可举行不同类型的展览活动,97楼为「观光天桥」,在第100层又设计了一个最高的「观光天阁」,长约55米,地上高达472米,超越加拿大国家电视塔的观景台,超过杜迪拜的迪拜塔观景台(地上440米),成为未来世界最高的观景台。 风阻尼器 大楼在90楼(约395米)设置了两台风阻尼器,各重150公吨,使用感应器测出建筑物遇风的摇晃程度,及通过电脑计算以控制阻尼器移动的方向,减少大楼由于强风而引起的摇晃,而预计这两台阻尼器也将成为世界最高的自动控制阻尼器。 慈溪风阻尼器将装上世界最高大楼。最近宁波玺玛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与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就智能通道控制系统项目签约,该系统将涵盖大楼3000多个通道控制点的进出自动识别管理,这也是国内单体建筑智能化通道控制技术要求最严、科技含量最高、合同金额最大的智能安防项目。 宁波玺玛克公司是由宁波太阳实业有限公司投资的我市首家从事高科技软件开发的IT企业,在与来自美国、日本的多家世界著名的同行企业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该智能通道控制系统项目的唯一设备和技术提供方。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是以日本的森大厦株式会社为中心,联合日本、美国等40多家企业投资兴建的项目,毗邻上海金茂大厦,总投资额超过10亿美元。据投资方日本的森大厦株式会社介绍,环球金融中心大楼地上101层,地下3层,建筑主体高度达到492米,比已建成的中国台北国际金融大厦主楼高出12米,建成后将成为世界第一高楼。环球金融中心容量10万人,控制通道点3000多个,每天控制记录超过300万条。宁波玺玛克公司承揽的该大楼智能通道控制系统开创了世界智能化大楼安防领域新时代。 宁波玺玛公司积极引进国外同行业顶尖人才,并组成了由清华学子孙开华总经理带领的研发团队。对承担该项目的酸甜苦辣,孙开华十分感慨:“看到我们慈溪周围的企业,大部分是高能耗的粗放型加工企业,自己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想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慈溪人在国内,乃至世界上很多产品都能做到第一,曾经创造奇迹的太阳公司,为什么在智能通道控制系统不能做到国内第一、世界领先?”历经三年多时间,40多人的研发团队,经过刻苦攻关,玺玛克公司研制的SKEPS智能通道控制平台终于获得环球金融中心投资方的认可。 高度 建筑主体高度达到492.5米,比目前已建成的中国台北国际金融大厦主楼主体高度高出12米(台北101大厦实体高度加天线高度为508米),仍为名符其实的世界第一高楼。按照施工计划,工程将于2008年初,也就是北京奥运会开幕之前竣工落成。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是以办公为主,集商贸、宾馆、观光、会议等设施于一体的综合型大厦。建筑的94层至101层为观光层,79层至93层将建成超五星级的宾馆,7层至77层为写字楼,3层至5层为会议室,地下2层至3层为商业设施,地下3层至地下1层规划了约1100台的停车位。在100层、距地面472米处设计了长度约为55米的观光天阁,这一高度将超过世界最高观光厅——高度为447米的加拿大CN电视塔。此外,在94层还设计了面积为750平方米、室内净高8 米的观光大厅。以上海的都市全景为背景,观光天阁和观光大厅将成为世界新的观光景点。 目前,申城第一新高楼“上海中心”已经开工建设,竣工后有望将上海的最高大厦高度再次提高。 大厦的争议 关于环球金融中心设计的争议,除了高度,还有其外形。KPF公司总裁威廉·帕德森说,金融中心的设计灵感原本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天地”的理解,正是天圆地方的意思。而且,50米直径的“圆洞”就是不远处“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第二个球的大小,空心圆洞与实心球体正好形成一虚一实、遥相呼应的艺术美感。但这样的构思在一些人看来,同时也表现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