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卫星定位导航原理实验报告

卫星定位导航原理实验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日期:

实验一实时卫星位置解算及结果分析

一、实验原理

实时卫星位置解算在整个GPS接收机导航解算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卫星位置的解算是接收机导航解算(即解出本地接收机的纬度、经度、高度的三维位置)的基础。需要同时解算出至少四颗卫星的实时位置,才能最终确定接收机的三维位置。

对某一颗卫星进行实时位置的解算需要已知这颗卫星的星历和GPS时间。而星历和GPS 时间包含在速率为50比特/秒的导航电文中。导航电文与测距码(C/A码)共同调制L1载频后,由卫星发出。本地接收机相关接收到卫星发送的数据后,将导航电文解码得到导航数据。后续导航解算单元根据导航数据中提供的相应参数进行卫星位置解算、各种实时误差的消除、本地接收机位置解算以及定位精度因子(DOP)的计算等工作。关于各种实时误差的消除、本地接收机位置解算以及定位精度因子(DOP)的计算将在后续实验中陆续接触,这里不再赘述。

卫星的额定轨道周期是半个恒星日,或者说11小时58分钟2.05秒;各轨道接近于圆形,轨道半径(即从地球质心到卫星的额定距离)大约为26560km。由此可得卫星的平均角速度ω和平均的切向速度v s为:

ω=2π/(11*3600+58*60+2.05)≈0.0001458rad/s (1.1)

v s=rs*ω≈26560km*0.0001458≈3874m/s (1.2) 因此,卫星是在高速运动中的,根据GPS时间的不同以及卫星星历的不同(每颗卫星的星历两小时更新一次)可以解算出卫星的实时位置。本实验同时给出了根据当前星历推算出的卫星在11小时58分钟后的预测位置,以此来验证卫星的额定轨道周期。

本实验另一个重要的实验内容是对卫星进行相隔时间为1s的多点测量(本实验给出了三点),根据多个点的测量值,可以估计Doppler频移。

由于卫星与接收机有相对的径向运动,因此会产生Doppler效应,而出现频率偏移。Doppler频移的直接表现是接收机接收到的卫星信号不恰好在L1(1575.42MHz)频率点上,而是在L1频率上叠加了一个最大值为±5KHz左右的频率偏移,这就给前端相关器进行频域搜索,捕获卫星信号带来了困难。如果能够事先估计出大概的Doppler频偏,就会大大减小相关器捕获卫星信号的难度,缩短捕获卫星信号的时间,进而缩短接收机的启动时间。GPS 接收机的启动时间是衡量接收机性能好坏的重要参数之一,而卫星信号的快速捕获,缩短接收机的启动时间也是目前GNSS业界的热点问题。

本实验中Doppler频移的预测与后续《可视卫星位置预测》实验是紧密联系的,可视卫星位置预测中也包括对Doppler频移的预测。本实验将给出根据卫星位置和本地接收机的初始位置预测Doppler频移的方法。

有了卫星位置和本地接收机的初始位置,就可以根据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得出卫星距接收机的距离d。记录同一卫星在短时间t内经过的两点的空间坐标S1和S2,就可以分别得到这两点距接收机的距离d1和d2。只要相隔时间t取的较小(本实验取t=1s),|d1-d2|/t 就可以近似认为是卫星与接收机在t时间内的平均相对径向运动速度,再将此速度转换为频率的形式就可以得到大致的Doppler频移。

设本地接收机的初始位置为R(x r,y r,z r),记录的卫星两点空间坐标为S1(x1,y1,z1)、S2(x2,y2,z2),相隔时间为t,卫星与接收机平均相对径向运动速度为v d,光速为c,Doppler 频移为f d,则Doppler频移预测的具体公式如下所示:

d1=[(x1-x r)2+(y1-yr)2+(z1-z r)2]1/2 (1.3)

d2=[(x2-x r)2+(y2-y r)2+(z2-z r)2]1/2(1.4)

v d=|d1-d2|/t (1.5)

f d=v d×1575.42MHz/c (1.6)

Doppler频移同卫星的仰角有很密切的关系。Doppler频移随卫星仰角的增大而减小。当卫星的仰角为90度(即卫星在接收机正上方的天顶上)时,理论上Doppler频移为零。本实验根据卫星位置和本地接收机的初始位置算出卫星的仰角,来验证Doppler频移同卫星仰角的关系。

二、实验目的

1、理解实时卫、星位置解算在整个GPS接收机导航解算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为完成卫

星位置解算所需的条件;

2、了解GPS时间的含义、周期,卫星的额定轨道周期以及星历的构成、周期及应用条

件;

3、了解Doppler频移的成因、作用以及根据已知条件预测Doppler频移的方法;

4、了解Doppler频移的变化范围及其与卫星仰角之间的关系;

5、能够根据实验数据编写求解Doppler频移的相关程序。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

1、运行主程序以取得目前可视卫星的实时导航数据(如GPS时间、各颗卫星的星历等);

2、运行本实验程序,步骤1中截取的所有GPS时间就会出现在“选择GPS时刻”列表

框的下拉菜单中,任意选择一个GPS时刻;

3、如图1.1所示,在“所选时刻可视卫星星历”列表框中,就会出现所选时刻天空中

所有可视卫星当前发出的星历信息,学生可以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了解星历的构成、周期,并对星历信息中比较重要的参数做相应的记录;

图1.1

4、在“选择卫星号”列表框的下拉菜单中,就会出现所选时刻天空中所有可视卫星的

序号,选择一个序号;

5、如图1.2所示,在“卫星位置信息”列表框中会出现所选卫星在所选的GPS时间所

对应的仰角以及其在ECEF坐标系下的三维坐标,在附表中记录其值;

6、在“卫星位置信息”列表框中同时会出现所选卫星在所选的GPS时间加一秒和加两

秒后的GPS时间所对应的ECEF坐标系下的三维坐标以及接收机在ECEF坐标系下的

初始位置坐标,这些数据用于求解Doppler频移,根据附表记录其值;

7、在“卫星位置信息”列表框中还会出现根据卫星在所选GPS时间发送的星历推算出

的这颗卫星在11小时58分后的ECEF坐标系下的大致位置,用以验证卫星的额定

轨道周期。根据附表记录其值;

8、同时“所选卫星在ECEF坐标系下的星座图”中,会出现该卫星在ECEF坐标系中的

大致位置,便于学生直观理解所求数据;

图1.2

9、学生根据步骤六记录的数据,在TurboC环境下自己编程实现对于Doppler频移的

求解,将所得数据记录在附表中;

10、重复步骤四到步骤九,记录并解算出所选时刻天空中所有可视卫星的相关数据,按

附表格式将所得数据记录下来;

11、重复步骤二到步骤十,在同一时间段中至少选三个不同的GPS时刻记录并解算相应

数据,比较并分析不同时刻同一卫星的仰角、ECEF坐标系下的坐标以及Doppler

频移的差异;

12、重复步骤二到步骤十一,至少选择三个不同时间段的数据进行记录、求解、分析。

四、实验报告

1、按附表格式整理实验数据,并整理所编程序。

2、对同一时刻不同仰角卫星的Doppler频移进行比较,根据实际数据得出卫星仰角与

Doppler频移之间的关系。

3、比较并分析不同时刻同一卫星的仰角、ECEF坐标系下的坐标以及Doppler频移的

差异。

4、由接收机在ECEF坐标系下的初始位置坐标及同一卫星不同时刻在ECEF坐标系下的

位置坐标得出的卫星到接收机之间的不同距离分析卫星的运动趋势。

5、比较当前时刻卫星在ECEF坐标系下的位置坐标及由当前星历推算出的这颗卫星在

11小时58分后的ECEF坐标系下的大致位置坐标,思考为什么两个坐标只是大致

位置相同而不是绝对一致?

附图:卫星轨道与地球在ECEF坐标系下的相对位置及各个参量示意图

数据处理及实验结论

1、按附表格式整理实验数据,并整理所编程序。

(1)求解多普勒频移的matlab程序:

close all;

clear all:

x1 = [-24694279.137380-19009967.888852];

y1 = [6575734.72318210287246.280505];

z1 = [7191784.75717915439199.206628];

x2 = [-24695209.619169 -19009034.470315];

y2 = [6575524.6284510285499.728903];

z2 = [7188786.29358215441472.971776];

xr = [-24699430.593049-19022466.913819 ];

yr = [6563802.58370410452107.378324];

zr = [7185002.92900115314676.547441];

d1=((x1-xr).^2+(y1-yr).^2+(z1-zr).^2).^0.5;

d2=((x2-xr).^2+(y2-yr).^2+(z2-zr).^2).^0.5;

vd=abs(d1-d2);

fd=vd.*1575.42./300000000;

(2)卫星多普勒频移信息记录

2、对同一时刻不同仰角卫星的Doppler频移进行比较,根据实际数据得出卫星仰角与Doppler频移之间的关系。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对于同一时刻不同仰角卫星的多普勒频移,仰角越大,多普勒频移越小。

3、比较并分析不同时刻同一卫星的仰角、ECEF坐标系下的坐标以及Doppler频移的差异。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不同时刻同一卫星的仰角不变;ECEF坐标系下的坐标变化缓慢,但按照一定的规律改变,因为卫星是运动的;多普勒频移变化与卫星仰角相关,仰角高的卫星多普勒频移几乎没有变化,仰角低的卫星多普勒频移有少许变化。

4、由接收机在ECEF坐标系下的初始位置坐标及同一卫星不同时刻在ECEF坐标系下的位置坐标得出的卫星到接收机之间的不同距离分析卫星的运动趋势。

根据实验所测得的数据,可以计算出来:

卫星2,前后两时刻卫星与接收机之间的距离分别为d1=2.0526e+7,d2=2.0525e+7,所以卫星的运动趋势是靠近接收机的;

卫星5,前后两时刻卫星与接收机之间的距离为别为d1=2.0683e+7,d2=2.0682e+7,所以卫星的运动趋势是靠近接收机的。

5、比较当前时刻卫星在ECEF坐标系下的位置坐标及由当前星历推算出的这颗卫星在11小时58分后的ECEF坐标系下的大致位置坐标,思考为什么两个坐标只是大致位置相同而不是绝对一致?

因为卫星在运动的过程中会受到摄动力的作用,是的卫星运动产生一些小的附加变化而偏离上述的理想轨道,同时,这种偏离量的大小也随时间而改变。所以每次卫星运行的轨道不会完全与上一次重合,两个坐标只是大致位置相同。

实验二实时传输误差计算与特性分析及

信噪比与卫星仰角关系

一、实验原理

GPS测量中出现的各种误差按其来源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1、与卫星有关的误差:主要包括卫星星历误差、卫星时钟的误差、地球自转的影响和

相对论效应的影响等。

2、信号实时传输误差:因为GPS卫星属于中轨道卫星,GPS信号在传播时要经过大气

层。因此,信号传输误差主要是由于信号受到电离层和对流层的影响。此外,还有

信号传播的多径效应的影响。电离层和对流层的实时传输误差是本实验的一个研究

重点。

3、接收设备有关的误差:主要包括观测误差、接收机钟差、天线相位中心误差和载波

相位观测的整周不确定性影响。

第一部分:电离层和对流层实时传输误差的计算与特性分析:

地球表面被一层很厚的大气所包围。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大气质量在垂直方向上分布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大气底部,其中75%的质量分布在10km以下,90%的以上质量分布在30km以下。同时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质差异也很大,根据温度、成分和荷电等物理性质的不同,大气可分为性质各异的若干大气层。按不同标准有不同的分层方法,根据对电磁波传播的不同影响,一般分为对流层和电离层。

大气折射对GPS观测结果的影响,往往超过了GPS精密定位所容许的精度范围。如何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通过模型加以改正,或在观测中通过适当的方法来减弱,以提高定位精度,已经成为广大用户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

1、电离层折射的影响(Ionosphericdelay):

电离层延迟是对GPS接收机测量定位影响非常大的一项实时传输误差。它在夜里(晚8时到早8时左右)的变化比较平缓,误差也比较小,但在白天(早8时到晚8时左右)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化就会非常剧烈,变化趋势近似钟型曲线。最大垂直延迟误差可以达到50米左右;水平方向可达150米左右。因此,消除或减弱电离层延迟误差是提高定位精度的重要保证。

电离层分布于地球大气层的顶部,约在地面向上70km以上范围。由于原子氧吸收了太阳紫外线的能量,该大气层的温度随高度上升而迅速升高,同时由于太阳和其它天体的各种射线作用,使大部分大气分子发生电离,具有密度较高的带电粒子。电离层中电子的密度决定于太阳辐射强度和大气密度,因而导致电离层的电子密度不仅随高度而异,而且与太阳黑子的活动密切相关。

GPS载波为单一频率,其传播速度为相速度;伪随机码是多种波的叠加,其传播速度为群速度。电离层中,相折射率和群折射率是不同的。GPS定位中,对于码相位测量和载波相位测量的修正量,应采用群折射率和相折射率分别计算。当电磁波沿天顶方向通过电离层时,由于折射率的变化而引起的传播路径距离差和相位延迟,一般可写为:

由相折射率和群折射率引起的路径传播误差(m)和时间延迟(ns)分别为:

由相折射率引起:

由群折射率引起:

其中N∑为电磁波传播路径上的电子总量,f为电磁波频率。

显然,电磁波在电离层中产生的各种延迟都与电磁波传播路径上的电子总量N∑有关。电离层中的电子密度是变化的,它与太阳黑子活动状况、地球上地理位置的不同、季节变化和不同时间有关。据有关资料分析,电离层电子密度白天约为夜间的5倍;一年中,冬季与夏季相差4倍;太阳黑子活动最激烈时可为最平缓时的4倍。另外,电磁波传播延迟还与电磁波传到GPS天线的方位有关。当电磁波传播方向偏离天线顶时,电子总量会明显增加,最大时水平方向延迟是天顶方向延迟的3倍。

由于电离层延迟主要取决于信号频率和传播路径上的电子总量,因此对于电离层延迟的影响,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解决:

1)利用电离层模型加以修正:对单频接收机,一般采用由导航电文提供参数的电离层模型或其它适宜的电离层模型对观测量进行改正。目前模型改正的有效性约为75%。即当电离层的延迟为50m,经过模型改正后,仍含有约12.5m的残差。这种方法至今仍在完善中。

2)利用双频观测:电离层延迟是信号频率的函数,对不同频率电磁波信号进行观测,可确定其影响大小,并对观测量加以修正。其有效性不低于95%。

3)利用同步观测值求差:用两台接收机在基线的两端进行同步观测,取其观测量之差。因为当两观测站相距不太远时,卫星至两观测站电磁波传播路径上的大气状况相似,大气状况的系统影响可通过同步观测量的差分而减弱。该方法对小于20km的短基线效果尤为明显,经过电离层折射改正后,基线长度的相对残差约为10-6。故在短基线相对定位中,即使使用单频接收机也能达到相当高的精度。但随着基线长度的增加,精度将明显降低。

2、对流层折射的影响(Troposphericerror):

一般而言,对于地球上地理位置固定的点,其对流层误差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比较平缓。因此,对流层误差对GPS接收机测量定位的影响比电离层延迟的影响要小。电磁波在对流层中传播速度除与大气的折射率有关外,还与电磁波传播方向有关,而与频率无关。在天顶方向延迟可达2.3米,在高度角10度时可达20米。因此,在精密定位中,对流层误差必须考虑。

对流层是指从地面向上约40km范围内的大气底层,占整个大气质量的99%。对流层与地面接触,从地面得到辐射热能,温度随高度的上升而降低。对流层虽仅有少量带电离子,但却具有很强的对流作用,云、雾、雨、雪、风等主要天气现象均出现其中。该层大气中除了含有各种气体元素外,还含水滴、冰晶和尘埃等杂质,对电磁波的传播有很大影响。

对流层的折射率与大气压力、温度和湿度关系密切,由于该层对流作用强,大气压力、温度和湿度变化复杂,对该层大气折射率的变化和影响,目前尚难以模型化。通常将对流层中大气折射率分为干分量和湿分量两部分。干分量引起的电磁波传播路径距离差主要与地面的大气压力和温度有关;湿分量引起的电磁波传播路径距离差主要与传播路径上的大气状况(即大气湿度和高度)密切相关。

沿天顶方向电磁波传播路径的距离差为:

N d和N w分别表示干、湿分量的折射数,S0为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路径,H d为当N d趋近于0时的高程值(约40km),H w为当N w趋近于0时的高程值(约10km)。S d为由干分量引起的距离差,S w为由湿分量引起的距离差。

在卫星大地测量中,不可能沿电磁波传播路线直接测定对流层的折射数,一般根据地面的气象数据来描述折射数与高程的关系。根据理论分析,折射数的干分量与高程H的关Nd0为地系为:

Nd0为地面大气折射数的干分量:由于Hd不易确定,H·Hopfield通过分析全球高空气象探测资料,推荐了如下经验公式(式中Tk为绝对温度):

由于大气湿度随地理纬度、季节和大气状况而变化,尚难以建立折射数湿分量的理论模型,一般采用与干分量相似的表示方法:

N w0为地面大气折射数的湿分量;高程的平均值取为H w=11000m。积分可得沿天顶方向对流层对电磁波传播路径影响的近似关系:

式中P为大气压力(mbar)T k为绝对温度,e0为水汽分压(mbar)。

数字分析表明,在大气的正常状态下,沿天顶方向,折射数干分量对电磁波传播路径的影响约为2.3m,约占天顶方向距离总误差的90%,湿分量的影响远比干分量影响小。

若卫星信号不是从天顶方向,而是沿某一高度角的方向传播,对流层延迟误差会加大,最大可达20米左右。

目前采用的各种对流层模型,即使应用实时测量的气象资料,经过对流层折射改正后的残差,仍保持在对流层影响的5%左右。减少对流层折射对电磁波延迟影响的方法有:

1、利用模型改正。实测地区气象资料利用模型改正,能减少对流层对电磁波的延迟达92%-93%。而且,对流层大气折射的改正模型也在不断完善。

2、利用同步观测修正。当基线模型较短时,气象条件较稳定,两个测站的气象条件基本一致,利用基线两端同步观测求差,可以更好地减弱对流层折射的影响。

第二部分:信噪比与卫星仰角关系:

GPS卫星信号的信噪比(即相对强度噪声)定义为单位带宽(Hz)内信号功率与噪声功率之比的分贝量(dB),即dB/Hz。经实践测试表明,当GPS卫星信号的信噪比过低(一般认为低于26dB/Hz)时,GPS接收机就无法正常跟踪该卫星信号。因此,卫星信号信噪比的大小直接影响到GPS接收机能否正常工作。

实践表明,信噪比与卫星仰角的关系十分密切。一般认为,卫星的仰角越低,如前所述,卫星信号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的诸如电离层延迟、对流层误差等实时传输误差的影响就越大;另一方面,就越可能受到地面障碍物的遮挡。因此,卫星信号的信噪比就应该越小(这只是一个趋势,并不排除特殊情况出现)。本实验在实时卫星信号下测量卫星信号的信噪比和各可视卫星的仰角,使学生可以直观看到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总结信噪比与卫星仰角的关系。

二.实验目的

1、了解GPS测量过程中按误差来源分有哪三类主要误差,各是什么;

2、理解信号实时传输误差中的电离层延迟、对流层误差的来源、特性、计算方法以及

消除或减弱的手段;

3、总结卫星信号信噪比与卫星仰角的关系。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

1、运行主程序以取得目前可视卫星的实时导航数据(如GPS时间、各颗卫星的星历以

及信噪比等);

2、运行本实验程序,步骤1中截取的所有GPS时间就会出现在“选择GPS时刻”列表

框的下拉菜单中,任意选择一个GPS时刻;

3、如图2.1所示,由于可视卫星仰角的解算需要解算本地接收机位置,因此如果在所

选GPS时间天空中的可视卫星数小于4颗,则不能解算出此时刻的本地接收机位置,

会弹出“无法计算卫星仰角”对话框。学生需要选择其它时间进行解算。

图2.1

4、如图2.2所示,若所选GPS时间天空中的可视卫星数在4颗以上,则在程序界面的

实时卫星分布图中会出现本时刻所有可视卫星位置,同时在其左面的卫星仰角列表

框中会出现本时刻所有可视卫星的仰角。

图2.2

5、如图2.3所示,点击“显示本段时刻可视卫星相关参数曲线”键,就可看到运行主

程序期间所记录时刻的电离层延迟、对流层误差以及信噪比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并

在程序界面右面会显示不同颜色曲线所对应的卫星序号。

图2.3

6、根据附表记录不同时刻天空中可视卫星的仰角及信噪比,比较并得出卫星信号信噪

比与卫星仰角的关系。

7、根据不同时间段电离层延迟、对流层误差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大致得出此两项误差

随时间变化规律,并大致估计此两项误差的误差范围。

四、实验报告

1、按附表格式整理实验数据。

2、根据附表数据比较并得出卫星信号信噪比与卫星仰角的关系(包括对整体趋势及特

殊情况两方面的分析)。

3、取不同时段(至少2个,相隔30分钟以上)的电离层延迟、对流层误差随时间变

化的曲线,大致得出此两项误差随时间变化规律,并大致估计此两项误差的误差范

围。

附表(以可视卫星数等于4为例)

数据处理及实验结论

1、实验数据整理结果如上表所示。

2、根据附表数据比较并得出卫星信号信噪比与卫星仰角的关系(包括对整体趋势及特殊情况两方面的分析)。

由实验结果可得:卫星信号信噪比随着卫星仰角的增加而增加,这是变化的整体趋势;也会出现特殊情况,原因可能是在某个仰角的通信链路上,存在遮挡或其他的额外损耗,导致卫星信噪比降低,与整体变化趋势不同。

3、取不同时段(至少2个,相隔30分钟以上)的电离层延迟、对流层误差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大致得出此两项误差随时间变化规律,并大致估计此两项误差的误差范围。

根据实验所绘得的图像,可以看出:电离层延迟误差随时间变化曲线基本是一条水平直线,略微有一点下降趋势;对流层延迟误差随时间变化曲线略微程下降趋势。

电离层延迟误差范围:3m~2m;

对流层延迟误差范围:9m~7m。

实验三几何精度因子(DOP)的实时计算与分析

一、实验原理

不同的GPS接收机由于采用了不同的定位算法,其输出的位置/时间解的精度是不同的。但是在定位精度已知的情况下,其输出值的可信程度是靠什么来判定的呢?这就涉及到本实验要研究的内容:几何精度因子(DOP)。

利用GPS进行绝对定位或单点定位时,位置/时间解的精度主要取决于:

(1)所测卫星在空间的几何分布(通常称为卫星分布的几何图形),即几何精度因子;

(2)观测量精度,即伪距误差因子。它是由观测中各项误差所决定的。

粗略地讲,GPS解的误差用下式来估计:

(GPS解的误差)=(几何精度因子)×(伪距误差因子)即:

σX=DOP×σ0

其中σX是GPS解的误差,DOP(几何精度因子)是权系数阵主对角线元素的函数,σ0是伪距测量中的误差。权系数阵的定义如下:

其中G为由接收机到可视卫星的方向余弦距阵,而元素q ij表达了全部解的精度及其相关性信息,是评价定位结果的依据。

在前序实验中已经涉及到各种伪距误差:如卫星时钟误差、星历预测误差、相对论效应误差、对流层误差、电离层误差等实时传输误差,这里不再赘述。

在实践中,根据不同要求,可选用不同的精度评价模型和相应的精度因子,通常有:

●高程几何精度因子VDOP(VerticalDOP):相应的高程精度为:

●空间三维位置几何精度因子PDOP(PositionDOP):相应的三维定位精度为:

●二维水平位置几何精度因子HDOP(horizontalDOP):相应的平面位置精度为:

●接收机钟差几何精度因子TDOP(TimeDOP):钟差精度:

●总几何精度因子GDOP(GeometricDOP):描述空间位置误差和时间误差综合影响的精

度因子,总的测量精度为:

由以上讨论可知,几何精度因子就是观测卫星几何图形对定位精度影响的大小程度。在观测量精度相同的情况下,几何精度因子越小,定位精度越高;反之则越低。所以,它实质上是几何放大因子。因此,几何精度因子对定位和钟差的精度有重大的影响。由于几何精度因子与所测卫星的空间分布有关,因此也称之为观测卫星的图形强度因子。由于卫星的运动以及观测卫星的选择不同,所测卫星在空间分布的几何图形是变化的,导致几何精度因子的数值也是变化的。为提高定位精度,应选择几何精度因子最小的4颗卫星进行观测。这称之为最佳星座选择。其两条基本原则为:一是观测卫星的仰角不得小于5-10度,以减小大气折射误差的影响;二是四颗卫星的总几何精度因子GDOP值最小,以保证获得最高的定位和定时精度。

总几何精度因子GDOP与卫星几何图形的关系如下:

假设观测站与4颗观测卫星所构成的六面体体积为G,研究表明,总几何精度因子GDOP 与该六面体体积的倒数成正比。GDOPµ1/G。六面体的体积越大,所测卫星在空间的分布范围也越大,GDOP值越小;反之,卫星分布范围越小,GDOP值越大。理论分析得出:在由观测站至4颗卫星的观测方向中,当任意两方向之间的夹角接近109.5度时,其六面体的体积最大。但实际观测中,为减弱大气折射的影响,所测卫星的高度角不能过低。因此在满足卫星高度角要求的条件下,尽可能使六面体体积接近最大。实际工作中选择和评价观测卫星分布图形:一颗卫星处于天顶,其余3颗卫星相距120度时,所构成的六面体体积接近最大。四星定位法主要用于早期的GPS接收机中,随着接收机跟踪通道的增加,选星已经不十分重要,如果可见卫星多于4颗(如6颗或8颗),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使用全部可视卫星进行观测,这样定位比选择4颗卫星定位具有更高的精度。

为了测定必须的定位精度,应规定几何精度因子的最大值限制差,一旦超过限制值就应停止观测。一般低动态接收机的GDOP门限值可以设得比较小,一般不大于6,因为其可以舍弃一些几何精度因子过大的值,而正常输出基本不受影响;而对于高动态接收机而言,其所输出的每一点都很重要。这样,GDOP门限值就设的比较大,一般不大于9。

二、实验目的

1、理解几何精度因子在整个GPS接收机导航解算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解算几何精度

因子的必要性;

2、了解GDOP、VDOP、PDOP、HDOP、TDOP等不同几何精度因子的计算过程及所起的作

用;

3、理解DOP值与卫星几何分布的关系。包括DOP值较小或较大时卫星的几何分布情况;

4、了解不同应用场合对DOP门限值的要求。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

1、运行主程序以取得目前可视卫星的实时导航数据(如GPS时间、卫星星历等);

2、运行本实验程序,步骤1中截取的所有GPS时间就会出现在“选择GPS时刻”列表

框的下拉菜单中,任意选择一个GPS时刻;

3、如图3.1所示,由于DOP值的解算需要已知本地接收机位置以及不少于4颗的可视

卫星的位置,如果在所选GPS时间天空中的可视卫星数小于4颗,则不能解算出此

时刻的DOP值,会弹出“无法计算DOP值”对话框。学生需要选择其它时间进行解

算。

图3.1

4、如图3.2所示,若所选GPS时间天空中的可视卫星数在4颗以上,则在程序界面的

实时卫星分布图中会出现本时刻所有可视卫星位置,同时在右面的相应位置会出现本时刻的各个DOP值。

5、根据表1记录不同时刻的DOP值,比较不同时刻(如相隔30秒)DOP值的变化情

况,尤其是可视卫星个数发生变化的时刻,初步总结DOP值与卫星几何分布关系。

图3.2

6、如图3.3所示,点击“定量分析”键,进入对DOP值的准确分析阶段。此时,程序

界面内的卫星分布图上会出现4颗卫星,同时会出现每颗卫星的方位角和仰角,在

右面的相应位置会出现卫星在这种分布情况下的DOP值。

7、移动这4颗卫星,可得到卫星在不同几何分布情况下的实时DOP值以及各个卫星准

确的方位角和仰角。根据表2记录4颗卫星在不同几何分布情况下,各个卫星的方

位角和仰角以及对应的各个DOP值,比较各条记录,总结并验证课本中讲到的DOP

值与卫星几何分布的关系。

图3.3

四、实验报告

1、按附表格式整理实验数据。

2、对不同GPS时刻DOP值进行分析,比较两时刻可视卫星个数未发生变化和发生变化

的两种不同情况下,DOP值的变化幅度及变化趋势,得出结论。

3、对给定的4颗卫星在不同分布情况下的DOP值进行比较,得出DOP值较好时的卫星

分布状况以及DOP值较差时的卫星分布状况,进而得出DOP值随各个卫星方位角及

仰角的不同关系而变化的趋势,分析并验证课本中讲到的DOP值与卫星几何分布的

关系。

4、比较各种不同情况下各个DOP值的变化幅度,得出结论。

5、思考如果有多颗卫星(多于4颗)存在时,怎样实现选星。

数据处理及实验结论

1、按附表格式整理实验数据。

(1)卫星DOP信息记录表

哈工大导航原理大作业

《导航原理》作业 (惯性导航部分)

一、题目要求 A fighter equipped with SINS is initially at the position of ?35 NL ?122X G Y G Z G ,and three accelerometers, X A ,Y A ,Z A are installed along the axes b X ,b Y ,b Z of the body frame respectively. Case 1:stationary onboard test The body frame of the fighter initially coincides with the geographical frame, as shown in the figure, with its pitching axis b X pointing to the east,rolling axis b Y to the north, and azimuth axis b Z upward. Then the body of the fighter is made to rotate step by step relative to the geographical frame. (1) ?10around b X (2) ?30around b Y (3) ?50-around b Z After that, the body of the fighter stops rotating. You are required to compute the final output of the three accelerometers on the fighter, using both DCM and quaternion respectively,and ignoring the device errors. It is known that the magnitude of gravity acceleration is 2/8.9g s m =. Case 2:flight navigation Initially, the fighter is stationary on the motionless carrier with its board 25m above the sea level. Its pitching and rolling axes are both in the local horizon, and its rolling axis is ?45on the north by east, parallel with the runway onboard. Then the fighter accelerate along the runway and take off from the carrier. The output of the gyros and accelerometers are both pulse numbers,Each gyro pulse is an angular increment of sec arc 1.0-,and each accelerometer pulse is g 6e 1-,with 2/8.9g s m =.The gyro output frequency is 10 Hz,and

现代导航实验报告光纤陀螺静态测试Allan方差分析

现代导航测试实验报告 光纤陀螺静态性能测试Allan方差分析 姓名 学号 学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院自动化学院 专业自动化专业 班级 2014年11月

一、 实验目的: 1. 了解光学陀螺静态测试的过程。 2. 通过实验测试得到的数据,利用Allan 方差法分析其随机误差特性其随机噪声特性。 二、 实验原理: 1. 光纤陀螺仪静态测试 1) 静态测试方法:测试转台工作于静止状态,启动陀螺仪稳定工作状态后,以一定的 频率采集陀螺仪的输出。伺服控制测试设备原理图如下图: 环境温度 图表 1 伺服控制测试设备原理图 2) 考虑地球自转带来的静态角速率被陀螺仪敏感的情况,需在输出角速率中去除地球 自转角速率在实验所在地(南京:北纬32°03′)的分量: s L n iez /0032.0sin =Ω=ω 其中地球自转角速率s rad /10292.75 -⨯=Ω。 2. Allan 方差定义与计算 Allan 方差法是在时域上对频域特性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为评价光纤陀螺仪的各类误差(包括角度随机游走、零偏不稳定性、角速率随机游走、量化噪声和速率斜坡)特性提供了一种简便的手段.采用该方法,通过对陀螺输出数据构成的一个样本空间进行处理,就可以辨识出陀螺各项误差的系数。 计算Allan 方差的步骤如下所示: 1)获取数据。以固定的采样周期Ts ,采集光纤陀螺的输出角速率,共采样N 个点,得到长度为N 的样本空间。 2)动态分组,分成的每组数据个数是动态变化的。将样本空间中每m(m=1,2,…,M ,M

哈工大GPS卫星导航实验报告4(选作)

实验四接收机位置解算及结果分析(选作) 一、实验原理 GPS接收机位置的导航解算即解出本地接收机的纬度、经度、高度的三维位置,这是GPS 接收机的核心部分。 GPS接收机位置求解的过程如下:前序实验已经提到,导航电文与测距码(C/A码)共同调制L1载频后,由卫星发出。卫星上的时钟控制着测距信号广播的定时。本地接收机也包含有一个时钟,假定它与卫星上的时钟同步,接收机接收到一颗卫星发送的数据后,将导航电文解码得到导航数据。定时信息就包含在导航数据中,它使接收机能够计算出信号离开卫星的时刻。同时接收机记下接收到卫星信号的时刻,便可以算出卫星至接收机的传播时间。将其乘以光速便可求得卫星至接收机的距离R,这样就把接收机定位于以卫星为球心的球面的某一个地方。如果同时用第二颗卫星进行同样方法的测距,又可将接收机定位于以第二颗卫星为球心的第二个球面上。因此接收机就处在两个球的相交平面的圆周上。当然也可能在两球相切的一点上,但这种情况只发生在接收机与两颗卫星处于一条直线时,并不典型。于是,我们需要同时对第三颗卫星进行测距,这样就可将接收机定位于第三个球面上和上述圆周上。第三个球面和圆周交于两个点,通过辅助信息可以舍弃其中一点,比如对于地球表面上的用户而言,较低的一点就是真实位置,这样就得到了接收机的正确位置。 在上述求解过程中,我们假定本地接收机与卫星时钟同步,但在实际测量中这种情况是不可能的。GPS星座内每一颗卫星上的时钟都与一个叫做世界协调时(UTC,即格林尼至时间)的内在系统时间标度同步。卫星钟差可根据导航电文中给出的有关钟差参数加以修正,其基准频率的频率稳定度为10-13左右。而本地接收机时钟的频率稳定度只有10-5左右,而且其钟差一般难以预料。由于卫星时钟和接收机时钟的频率稳定度没有可比性,这样,就会在卫星至接收机的传播时间上增加一个很大的时间误差,严重影响定位精度。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通常将接收机的钟差也作为一个未知参数,与本地接收机的ECEF坐标(ECEF坐标系的定义在前序实验中已经给出)一起求解。这样,由于有4个未知量,我们就需要同时观测到4颗卫星,由4个方程将其解出。解出的接收机钟差可以用来校正本地接收机的时钟,这使得GPS接收机同时具有授时功能。 卫星实时位置的解算需要已知这颗卫星的星历和GPS时间,这在前序实验中已经做过相应介绍。由于GPS卫星属于中轨道卫星,卫星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又会产生诸如对流层误差、电离层误差、相对论效应误差等各种实时传输误差,因此,由上述方法得出的卫星至接收机的传输时间并不准确,而由其乘以光速得出的距离也不是卫星到达接收机的真实距离(Range),只能叫做伪距(Pseudorange)。其含义就是“假的距离”,因为其中包含有各种误差。直接由伪距求解出的接收机位置会出现很大的误差,因此在求解前首先要把各种误差从伪距中消去。在前序实验中也已经对如何消去各种实时传输误差作过相应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求解卫星位置的基本方程组为:

卫星导航实验报告

卫星导航实验报告 1. 实验目的 本实验主要目的是了解卫星导航系统的基本原理,以及掌握卫星导航系统的使用方法。 2. 实验器材 •室外开阔场地 •GPS接收机 •计算机 3. 实验步骤 3.1 安装GPS接收机 首先需要在室外开阔场地上安装GPS接收机。将GPS接收机放在开阔的场地上,保证其视野良好。然后连接计算机和GPS接收机,并启动GPS接收机。 3.2 启动GPS接收机 启动GPS接收机后,需要等待其接收到卫星信号。此时,计算机会自动搜索卫星信息并显示当前卫星位置。 3.3 获取GPS数据 获取GPS数据是本实验的重点。在获取GPS数据之前,需要先确定观测时间和地理位置。选择合适的观测时间和地理位置能够有效地提高数据精度。然后,需要在计算机上打开相应的数据接收软件,并连接GPS接收机。在软件界面中,选择“串口”或“USB串口”并设置正确的参数。然后,点击“连接”即可。 3.4 分析数据 获取GPS数据后,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可以使用各种分析工具分析数据,如Plotter软件、Matlab等。在分析过程中,需要注意对数据的各项指标进行逐一分析,以确定数据的准确性。 4. 实验结果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了解了卫星导航系统的基本原理,并掌握了卫星导航系统的使用方法。同时,我们还获得了一系列GPS数据,并使用分析工具对数据

进行了逐一分析。通过分析,我们得到了准确的导航数据,并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5. 实验 本次实验中,我们了解了卫星导航系统的基本原理并掌握了卫星导航系统的使用方法。同时,我们还通过实际操作获得了大量的GPS数据,并使用分析工具对数据进行了逐一分析。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卫星导航系统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并对数据分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导航与定位实验报告

资料范本 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导航与定位实验报告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导航与定位上机实习报告 学生姓名:孔令周 班学号: 20101002021/11610211 指导教师:黄鹰、徐战亚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信息工程学院 2011年 7月 实习一 GPS设备使用 【实验目的】 熟悉GPS设备的使用 熟悉GPS绝对静态定位和绝对动态定位 使用GPS设备得出某一点、某一线、某一面的相关数据 【实验设备】 动态GPS接收机、静态GPS接收机、天线、GPS定位设备 由于设别数目的限制,这次实习改用一个google的软件,获得GPS数据,此图为软件中的一张截图,上面显示了精准度157feet,卫星数目,每颗卫星的信号强度, 这张图则显示了所在地的经度和纬度分别为东经114度23分30.013秒北纬30度31分19.809秒。 【实验步骤】 时间:2012年9月2日中午12点30开始,下午三点中结束。 内容: 测量点:测量点在北区,从艺术与传媒学院开始,经过北宗,北区食堂,北门,北区体育馆直到图书馆这一段路程,整个路线成G字型(如下图)。

测量线:线的话主要是艺术与传媒学院到北宗与隧道口延伸的路相交的 丁字路口,然后从该路口一直到北区食堂下面,在就走向北区校门,进而转向体育馆侧边的路,绕过体育馆到达图书馆正门这样一个路线(如下图)。 测量面:该路线主要包括了图书馆,北区篮球场,排球场,北一楼,北 区图书馆,经管院楼还有外国语学院楼。 【实验结果】 部分数据(全部数据在GPS_DATA.xls中): 实习二 GPS定位接口解析与开发 【实验题目】 GPS信号解析 编写小程序读取GPS信号并进行解析,将解析结果以一定形式展现出来。 根据老师用GPS导航仪测量得到的测量数据进行解析,将track.txt中的数据进行解析,根据不同的格式按照NMEA-0183协议对导航电文进行GPS信息的解析: 1、使用语言不限:C , C++ ,C# ,JAVA 2、对于获取信号可采用以一定时间间隔读取文件中GPS信号的形式代替从串口中读取信号。 3、该实验基本要求能解析出空间信息(即解析GPRMC格式的GPS信号),其他信号格式的解析以及星历图的绘制可在完成基本要求之后进行扩展。 4、对解析出来的数据进行画图处理,得到真正的轨迹。 【实验原理】 GPS设备通过对接收到的导航电文进行分析处理,计算出设备所在的经纬度、海拔、航速、航向等空间信息,并按照规定的协议将空间信息以及卫星信息进行组织,将有组织的数据解析出来然后做应用。 初始化串口打开串口 按字节读取串口发出的字符

引导学生了解航天科学的中学教案

引导学生了解航天科学的中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航天科学的基本概念与发展历程; 2. 培养学生对航天科学的兴趣与探索欲望; 3. 引导学生探索与应用航天科学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航天科学的基本概念与发展历程; 2. 航天科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准备: 1.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航天科学的相关材料与图片。 四、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一张夜空中星星闪烁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第二步:介绍航天科学的基本概念 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航天科学的基本概念,并简要解释。

航天科学是研究地球大气圈外空间的物理、化学、天体等方面的科学,包括人类利用各种交通工具探索和利用地球大气圈外太空的活动与技术。 第三步:介绍航天科学的发展历程 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航天科学的发展历程,并分段介绍每个重要阶段。 中国航天科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重要阶段: 1. 第一个阶段(1956-1970年代):创立航天科学实验与技术研究所,开始了我国航天科学的起步阶段; 2. 第二个阶段(1980-1990年代):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标志着我国航天科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3. 第三个阶段(21世纪至今):我国航天科学发展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相继实现了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重大突破。 第四步:介绍航天科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航天科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并举例说明。 航天科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非常广泛,比如: 1. 高精度导航定位系统:卫星导航系统(如GPS)是航天科学的重要成果之一,它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军事防御、资源勘探等领域;

哈工大无线定位原理与技术实验报告

无线电定位原理与技术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无线电定位原理与应用 院系:电子工程系 班级:1305203 姓名:黄晓明、大头光 学号:指导教师:张云 实验时间:12周周二,13周周二 实验成绩: 电信学院

实验一 调频法测距实验 2.1 实验要求 1.掌握调频法测距原理 2.利用给定的仿真信号通过MA TLAB 编程计算线性调频信号的参数(带宽,中心频率,时宽,调频斜率)并计算目标的距离。 2.2 线性调频脉冲测距实验 图2-1 线性调频信号与反射回波 反射回波相对于发射的线性调频信号产生了固定时延或固定频差F ∆ 。假设目标处于静止状态,总的频偏F ∆为 2R F c α ∆= (2.1) 根据该式可以反推出距离R 。 图1线性调频信号与反射回波时域图

图2混频后频谱图 图3

根据公式 2c F R α ∆= (2.2) 解得R=750m ,与5us 延迟一致。 积化和差公式: 1 cos cos [cos()cos()]2 αβαβαβ=++- (2.3)

实验二 连续波雷达测速实验 3.1 实验要求 1. 掌握雷达测速原理。 2. 了解连续波雷达测速实验仪器原理及使用。 3. 采集运动物体回波数据,并在PC 机使用Matlab 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4. 使用Matlab 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回波多普勒频率和目标速度。 3.2 雷达测速原理 00022d r vf v f f f f c v c --⎛⎫ =-= ≈ ⎪+⎝⎭ (如果v c <<) 图3-1 多普勒效应 3.2 连续波雷达测速实验仪器 连续波发射机 混频器 放大滤波 测速传感器 AD 采集 串行接口PC 机 图3-2 连续波雷达测速实验仪器原理框图

rtk实验报告

rtk实验报告 RTK实验报告 引言: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导航和定位的技术。然而,由于信号传播过程中受到大气层等因素的干扰,GPS的精度有时会受到限制。为了提高GPS定位的准确性,差分GPS技术应运而生。差分GPS通过使用参考站的观测数据来校正接收机的误差,从而提高定位的精度。差分GPS的一种实现方式是使用实时运动定位(RTK)技术。 一、RTK的原理 RTK技术是一种高精度的差分GPS技术,它利用基准站和移动站之间的差分观测数据来消除定位误差。基准站位于已知坐标位置上,通过接收GPS信号并记录观测数据。移动站则是需要进行定位的设备,它通过接收基准站的信号和观测数据,利用差分计算方法来消除误差,从而获得更准确的定位结果。 二、实验过程 在进行RTK实验之前,我们需要准备一台基准站和一台移动站。基准站需要放置在已知坐标位置上,而移动站则需要携带到需要定位的地方。 1. 设置基准站 首先,我们需要设置基准站。将基准站放置在已知坐标位置上,并确保其能够接收到至少4颗GPS卫星的信号。然后,打开基准站的接收机,开始记录观测数据。 2. 设置移动站 接下来,我们需要设置移动站。将移动站带到需要定位的地方,并确保其能够

接收到至少4颗GPS卫星的信号。然后,打开移动站的接收机,并将其与基准 站进行无线连接。 3. 进行定位 一旦移动站与基准站建立了连接,它将开始接收基准站的观测数据,并利用差 分计算方法来消除误差。通过计算基准站和移动站之间的相对位置差异,移动 站可以获得更准确的定位结果。 三、实验结果 在进行实验时,我们选择了一个开阔的地方作为实验场地,并使用了两台高精 度的GPS接收机作为基准站和移动站。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使用RTK技术进行定位可以获得非常高的精度。在实验中,我们将移动站放置在一个已知坐标的点上,并与基准站建立了连接。通过对比 移动站的实际坐标和RTK定位结果,我们发现它们非常接近,误差非常小。 四、实验总结 RTK技术是一种高精度的差分GPS技术,可以用于提高GPS定位的准确性。通 过使用基准站和移动站之间的差分观测数据,RTK技术可以消除定位误差,从 而获得更准确的定位结果。 在实验中,我们成功地使用RTK技术进行了定位,并获得了非常高的精度。然而,RTK技术也存在一些限制,例如需要在基准站和移动站之间建立无线连接,以及在开阔的地方进行实验。此外,RTK设备的价格也相对较高,限制了其在 一些应用领域的推广和应用。 总之,RTK技术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定位技术,可以在需要高精度定位的领域 发挥重要作用。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相信RTK技术将在未来得到更广泛

gnss设计实验报告

gnss设计实验报告 GNSS设计实验报告 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是一种利用卫星信号进行地面定位的技术,它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海、车辆导航和地理信息系统等领域。为了验证GNSS 系统的性能和精度,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并在本报告中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分析。 实验一:静态定位精度测试 我们在一个空旷的开阔地区选择了几个固定的测量点,分别使用GNSS接收机进行定位,并记录了每个点的经纬度坐标。通过对比实际测量值和接收机给出的定位结果,我们发现GNSS系统的静态定位精度非常高,定位误差在几米以内。 实验二:动态定位精度测试 在车辆上安装了GNSS接收机,并进行了一段距离的行驶。通过对比实际行驶路线和接收机给出的定位结果,我们发现GNSS系统在动态环境下的定位精度也非常高,定位误差在十米以内。 实验三:多路径效应测试 我们在城市中心和郊区进行了多路径效应测试。通过对比城市中心和郊区的测试结果,我们发现城市中心的多路径效应更加明显,定位误差更大。这表明在复杂的城市环境中,GNSS系统的定位精度可能会受到影响。 实验四:卫星遮挡测试 我们在建筑物高楼和密集树木下进行了卫星遮挡测试。通过对比不同环境下的测试结果,我们发现在遮挡物较多的环境下,GNSS系统的定位精度会受到影

响,甚至可能无法正常工作。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实验,我们对GNSS系统的性能和精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虽然GNSS系统在大部分情况下具有很高的定位精度,但在复杂环境下可能会受到影响。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证GNSS系统的定位精度和可靠性。希望我们的实验报告能对GNSS系统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rtk测量实验报告

rtk测量实验报告 RTK测量实验报告 引言: RTK(Real-Time Kinematic)测量技术是一种高精度的实时测量方法,通过接收基准站的信号,结合卫星导航系统,实现对测量点的精确定位和测量。本文将介绍一项使用RTK测量技术进行的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旨在验证RTK测量技术在实时测量中的精度和可靠性,并探讨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用性。 实验装备: 本次实验所使用的装备包括RTK测量仪、移动终端设备、基准站和卫星导航系统。 实验过程: 1. 设置基准站:首先,在实验区域内选择一个合适的位置设置基准站。基准站需要具备良好的视野和稳定的信号接收能力,以确保测量的准确性。 2. 设置测量仪和移动终端设备:将测量仪与移动终端设备连接,并进行校准和参数设置。确保设备正常工作后,将其放置在待测点附近。 3. 数据采集:启动测量仪和移动终端设备,开始进行数据采集。测量仪将接收基准站发送的信号,并通过卫星导航系统获取当前位置信息。同时,移动终端设备将记录测量数据,并实时显示当前位置和测量结果。 4. 数据处理:实验结束后,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至计算机进行处理。通过对比基准站和测量点之间的差异,计算出测量误差和精度。

实验结果: 经过数据处理和分析,得出以下实验结果: 1. 精度评估:通过与基准站的比对,测量结果的误差范围在厘米级别,证明RTK测量技术具备高精度的特点。 2. 环境适应性:实验结果显示,在不同环境条件下,RTK测量技术均能正常工作,并保持较高的测量精度。无论是在城市建筑密集区域还是在山区等复杂地形环境中,都能够实现准确的测量。 3. 实时性:RTK测量技术的实时性表现良好。实验过程中,测量仪和移动终端设备能够迅速获取卫星导航系统的信号,并实时计算和显示测量结果。 讨论与分析: 本次实验结果表明,RTK测量技术具备高精度、环境适应性和实时性的优势,适用于各种测量场景。然而,也存在一些限制和挑战。例如,RTK测量技术对于遮挡物的敏感性较高,建筑物、树木等遮挡物会影响信号接收,导致测量精度下降。此外,RTK测量技术的设备和维护成本较高,对于一些预算有限的项目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 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验证了RTK测量技术在实时测量中的精度和可靠性,并探讨了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用性。RTK测量技术的高精度、环境适应性和实时性使其成为现代测量领域中一种重要的测量方法。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仍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选择和应用,充分考虑其限制和挑战。 参考文献: [1] 陈明, 张三. RTK测量技术在城市测量中的应用[J]. 测绘科学技术, 2018, 35(2):

gps静态实验报告

gps静态实验报告 GPS静态实验报告 概述: GPS(全球定位系统)是一种利用卫星定位技术来确定地球上任意位置的系统。本实验旨在通过GPS静态实验,探索GPS的工作原理、精度和应用。 实验目的: 1. 了解GPS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方式; 2. 掌握GPS接收机的使用方法; 3. 分析GPS定位的精度和误差来源; 4. 探索GPS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实验器材: 1. GPS接收机; 2. 笔记本电脑; 3. GPS天线; 4. GPS信号发生器。 实验步骤: 1. 准备工作: 在实验开始之前,需要将GPS接收机与笔记本电脑连接,并安装相应的驱动 程序和软件。同时,将GPS天线安装在开阔地区,以保证接收到的信号质量。2. 数据采集: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将记录GPS接收机接收到的卫星信号,并将其传输到笔 记本电脑上的软件中进行分析。通过软件,我们可以获得卫星的位置、高度、

速度等信息。 3. 数据处理: 通过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我们可以得到GPS定位的精度和误差。首先,我们需要对接收到的卫星信号进行解算,确定卫星的位置。然后,利用多点定 位方法,计算出接收机的位置。最后,通过与实际位置的对比,评估GPS定位 的精度和误差。 实验结果与分析: 1. GPS定位的精度: 通过实验数据的处理,我们可以得到GPS定位的精度。根据实验结果,GPS 定位的误差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 天线位置误差:天线的位置对GPS定位结果有较大影响,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选择合适的安装位置。 - 多径效应:多径效应是指卫星信号在传播过程中,由于反射、折射等现象产生的误差。多径效应会导致接收机接收到多个信号,从而影响定位的准确性。 - 天气条件:恶劣的天气条件,如大雨、大雪等,会降低GPS信号的质量, 从而影响定位的精度。 2. GPS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GPS在现代社会中有广泛的应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 导航系统:GPS可以用于车辆导航、航空导航等,帮助人们准确找到目的地。 - 物流管理:通过GPS,可以实时跟踪货物的位置,提高物流管理的效率。 - 精准农业:GPS可以用于农业领域,帮助农民进行土壤检测、灌溉管理等,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GNSS碎步测量实验报告

GNSS碎步测量实验报告 本实验报告旨在介绍实验背景和目的。 本实验采用了GNSS碎步测量方法和相关仪 器设备。以下是对实验方法的说明: GNSS碎步测量方法:采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进行 测量,通过接收卫星发射的信号来确定测量点的位置坐标。采用碎 步测量方法可以提高测量的精度和稳定性。 仪器设备:使用GNSS测量仪器和相关附件进行实验。仪器设 备包括GNSS接收机、天线、数据采集器等。GNSS接收机用于接 收卫星信号,天线用于接收卫星信号并将信号转换为电信号,数据 采集器用于记录和储存测量数据。 在实验过程中,首先需要将各个仪器设备按照规定连接好,并 确保连接稳定和正确。接着,进行测量点的选择,并记录初始位置 坐标。启动GNSS接收机后,等待其与卫星建立连接,并进行卫星 信号的接收和处理。根据实验要求进行测量点的移动,同时保持测 量系统的稳定性和准确性。每次移动后,记录测量点的新位置坐标。完成实验后,将采集到的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实验结果。

实验方法的正确实施和仪器设备的合理使用是保证实验结果准确性和可信度的重要因素。 本实验主要通过GNSS碎步测量方法获取了一系列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了相关分析。以下是实验过程中获得的数据和相关分析结果的详细列表: 对象1: 数据1:经过GNSS碎步测量获得的位置坐标数据为 (30.245.120.789.50.32)。 数据2:经过GNSS碎步测量获得的速度数据为(2.5.3.2.-0.9)。 数据3:经过GNSS碎步测量获得的姿态数据为(30°。-15°。0°)。 对象2: 数据1:经过GNSS碎步测量获得的位置坐标数据为 (31.567.121.456.80.12)。 数据2:经过GNSS碎步测量获得的速度数据为(1.8.-4.2.1.5)。 数据3:经过GNSS碎步测量获得的姿态数据为(45°。0°。-20°)。

GPSrtk实习报告

GPS-RTK测量 实习报告 院系名称: 建筑与测绘工程系 班级: 12级测绘1班 姓名: 许孟 学号: 121608040150 指导教师: 起止日期:2015.06.15-2015.06.21

目录 目录 (2) 第一章概述 (3) 1.1 实习目的 (3) 1.2 实习内容 (3) 1.3 人员组成 (3) 1.4 时间安排 (3) 第二章 GPS静态测量 (4) 2.1 GPS控制网外业观测设计 (4) 2.1.1项目概况 (4) 2.1.2技术设计依据 (4) 2.1.3现有测绘资料 (5) 2.1.4选点情况(含点位分布图) (5) 2.1.5观测方案及质量控制方法 (5) 2.1.6提交成果资料的内容 (6) 2.2 GPS控制网技术总结 (6) 2.2.1测区概况 (6) 2.2.2技术依据 (6) 2.2.3点位分布 (7) 2.2.4外业观测情况 (7) 第三章动态测量总结 (7) 3.1 概述 (7) 3.2 RTK地形测量总结 (8) 3.2.1作业过程 (8) 3.2.2碎步点图(见附图2) (8) 第四章实习体会 (8) 4.1 实习体会 (8) 附录 (9)

第一章概述 1.1 实习目的 本次GPS-RTK观测实习的目的是巩固、扩大和加深我们从课堂上所学理论 知识,获得测量工作的初步经验和基本技能,掌握RTK的测量原理和作业流程,着重培养我们的独立工作能力,进一步熟练掌握测量仪器的操作技能,提高运 用理论及计算能力,并对GPS观测全过程有一个全面和系统的认识。熟悉GPS 静态相对定位原理、GPS接收机的使用掌握GPS网的网形设计。熟悉GPS静态 测量的步骤。学会南方测绘 Gps数据处理软件的简单使用。 1.2 实习内容 (1) GPS静态测量及内业数据处理分析:采用GPS 静态测量技术,在万 方科技学院图书馆前草坪上布设一个控制网,包括技术设计、选点、外业观测 计划、外业观测、数据传输及格式转换等。 (2) GPS动态测量: ①单机准站式RTK:放样点坐标上传、基准站设置、流动站设置、坐 标系建立、外业放样、数据检查。 ②网络RTK测量:学会网络TRK的具体操作步骤;会用手簿蓝牙连 接主机,会利用移动站接收机接收CORS中心的数据进行定位。 (3)GPS导航:利用导航接收机进行导航,会存储并查看导航点坐标、 方位,以及航点在航迹线或数字地图上的实时位置。 (1) 地点:图书馆前草坪; (2) 点数:30个; (3) 点间距:大于5m。 1.3 人员组成 1.4 时间安排 实习日期实习时间实习内容 上午8:00-11:00 动员、分组、踏勘选点 20150615周一 绘制控制网图,讨论观测 下午15:00-18:00 调度问题,静态外业观测

哈工大无人机实验报告

哈工大无人机实验报告

2016年10月20日

审阅教师: 实验成绩: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无人机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 2、掌握并熟悉MATLAB 仿真工具的使用方法; 3、掌握并熟悉SIMULINK 仿真工具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内容 1、试验对象:无人机俯仰角控制系统设计 2、参数:• 无人机舵系统传递函数为: ()0.1 ()0.11 e c s s s δδ= + • 升降舵偏角与姿态角之间的传递函数为: 2 ()3 ()25 e s s s s θδ=++ 3、要求: • 画出系统根轨迹图; • 分别用根轨迹法和增益调试的方法求出系统最大增益; • 利用Simulink 对系统进行仿真和参数调试,并给出最终控制器 及控制效果图。 三、实验步骤 1、画出系统根轨迹图 系统的传递函数 23() ()()(25)(10) p c k s G s s s s s θδ== +++,

在MATLAB 中输入以下指令 num=3; >> den=conv([1 2 5],[1 10]); >> rlocus(num,den) 画出根轨迹图如下: Root Locus Real Axis I m a g i n a r y A x i s -25-20 -15-10-50510152025 2、确定最大增益 图中根轨迹与虚轴交点的Kp 对应最大增益,此时系统临界稳定,Kp= 250 3 ,此时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2 ()250 ()()(25)(10) c s G s s s s s θδ==+++ 系统开环放大倍数为5。 接下来用增益调试法确定最大增益。 系统的传递函数为2 3() ()()(25)(10) p c k s G s s s s s θδ= =+++

导航

课目:导航技术实验报告 姓名:苏二鹏 班级: 021141 学号: 02114030 指导老师: 张华

导航技术实验 导航技术实验是在matlab软件平台模拟GPS软件接收机程序这一过程,通过把接收机软件程序分割细化,将GPS导航定位过程分解成不同的部分,便于理解与认识。 该软件将GPS定位过程分为4个模块,分别为“初始化参数设置、捕获、跟踪、解算”,其大致运行方式为以下流程图

下面进行每一步进行试验 初始化参数设置 初始化的参数 skip number of byte : 32000000 ms to process : 36400 number of channels : 6 IF : 4.092e6 sampling frequency: 16.368e6 file name : usbdata.bin 通过初始参数绘制原始输入信号的时域曲线和频域曲线 原始输入信号的时域曲线 原始输入信号的频域曲线 ----------初始化参数设置结束---------- 捕获部分 捕获参数设置 acq thre should : 2.5 acq search band : 14 选择捕获的卫星编号:1~32 下面进行粗捕获 1)读取1ms的输入信号用于寻找C/A码的起始码相位,并显示输入信号的波形

1ms载波波形 2)产生本地载波的正余弦分量,并与1ms载波相乘后剥离出输入信号的载波,将基带信号变换到频域 产生的本地载波的正,余弦分量 从输入信号的同相分量和正交分量中剥离载波,并将其变换到频域 3)产生本地C/A码,并实现输入基带信号与本地C/A码的相关(以1号卫星为例) ①产生C/A码序列,并进行模2相加

卫星定位导航原理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哈尔滨工业大学

卫星定位导航原理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哈尔滨工业大学 第一章测试 1.北斗三代系统的组成是()。 参考答案: 24 MEO+3 GEO+3 IGSO 2.下列不属于GPS的功能的是() 参考答案: 短报文通信 3.()导航系统覆盖范围在2000km~3000km之间。 参考答案: 远程导航系统 4.对于GPS系统,地面观测者相同方位每天提前()见到同一颗GPS卫星。 参考答案: 4min 5.北斗系统包含哪些部分()。 参考答案: 其余都是

6.下图星座是() 参考答案: 北斗 7.导航系统的技术指标主要有()。 参考答案: 定位速率;系统可靠性;覆盖范围;定位精度 8.下列属于GPS的功能的是() 参考答案: 授时;测速;定位导航

9.子午系统的地面控制部分包括()。 参考答案: 控制中心;注入站;跟踪站 10.子午星系统有8颗卫星。() 参考答案: 错 11.北斗二代系统是被动定位系统。() 参考答案: 对 12.以下星座不可以达到全球全天候不间断覆盖的效果。() 参考答案: 错 第二章测试 1.开普勒方程是描述偏近点角和()的关系。

参考答案: 平近点角 2.由于地球自转轴收到地球内部质量不均匀影响,地极点在地球表面上位置随 时间而变化的现象称为()。 参考答案: 极移现象 3.确定卫星在轨道上的顺势为之的开普勒轨道参数是()。 参考答案: 真近点角 4.关于以下电文帧结构,说法不正确的是()。 参考答案: 该电文帧为北斗电文帧 5.下式中,旋转哪个参量是使得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相重合()。

参考答案: 6.开普勒第三定律与()有关。 参考答案: 轨道长半轴;卫星运行周期 7.以下关于GPS卫星导航电文的描述正确的是()。 参考答案: 基本单位长度为1500bit;一个主帧包括5个子帧 8.星历信息中不包括() 参考答案: 卫星时钟校正量;卫星识别号和健康状态;全部卫星的粗略星历 9.协议天球坐标系需要扣除() 参考答案: 章动现象;岁差现象 10.协议地球坐标系最终要转化为协议天球坐标系。() 参考答案: 错

哈工大卫星定位导航原理实验报告

卫星定位导航原理实验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日期:

实验一实时卫星位置解算及结果分析 一、实验原理 实时卫星位置解算在整个GPS接收机导航解算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卫星位置的解算是接收机导航解算(即解出本地接收机的纬度、经度、高度的三维位置)的基础。需要同时解算出至少四颗卫星的实时位置,才能最终确定接收机的三维位置。 对某一颗卫星进行实时位置的解算需要已知这颗卫星的星历和GPS时间。而星历和GPS时间包含在速率为50比特/秒的导航电文中。导航电文与测距码(C/A码)共同调制L1载频后,由卫星发出。本地接收机相关接收到卫星发送的数据后,将导航电文解码得到导航数据。后续导航解算单元根据导航数据中提供的相应参数进行卫星位置解算、各种实时误差的消除、本地接收机位置解算以及定位精度因子(DOP)的计算等工作。关于各种实时误差的消除、本地接收机位置解算以及定位精度因子(DOP)的计算将在后续实验中陆续接触,这里不再赘述。 卫星的额定轨道周期是半个恒星日,或者说11小时58分钟2.05秒;各轨道接近于圆形,轨道半径(即从地球质心到卫星的额定距离)大约为26560km。由此可得卫星的平均角速度ω和平均的切向速度v s为: ω=2π/(11*3600+58*60+2.05)≈0.0001458rad/s (1.1) v s=rs*ω≈26560km*0.0001458≈3874m/s (1.2) 因此,卫星是在高速运动中的,根据GPS时间的不同以及卫星星历的不同(每颗卫星的星历两小时更新一次)可以解算出卫星的实时位置。本实验同时给出了根据当前星历推

算出的卫星在11小时58分钟后的预测位置,以此来验证卫星的额定轨道周期。 本实验另一个重要的实验内容是对卫星进行相隔时间为1s的多点测量(本实验给出了三点),根据多个点的测量值,可以估计Doppler频移。 由于卫星与接收机有相对的径向运动,因此会产生Doppler效应,而出现频率偏移。Doppler频移的直接表现是接收机接收到的卫星信号不恰好在L1(1575.42MHz)频率点上,而是在L1频率上叠加了一个最大值为±5KHz左右的频率偏移,这就给前端相关器进行频域搜索,捕获卫星信号带来了困难。如果能够事先估计出大概的Doppler频偏,就会大大减小相关器捕获卫星信号的难度,缩短捕获卫星信号的时间,进而缩短接收机的启动时间。GPS接收机的启动时间是衡量接收机性能好坏的重要参数之一,而卫星信号的快速捕获,缩短接收机的启动时间也是目前GNSS业界的热点问题。 本实验中Doppler频移的预测与后续《可视卫星位置预测》实验是紧密联系的,可视卫星位置预测中也包括对Doppler频移的预测。本实验将给出根据卫星位置和本地接收机的初始位置预测Doppler频移的方法。 有了卫星位置和本地接收机的初始位置,就可以根据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得出卫星距接收机的距离d。记录同一卫星在短时间t内经过的两点的空间坐标S1和S2,就可以分别得到这两点距接收机的距离d1和d2。只要相隔时间t取的较小(本实验取t=1s),|d1-d2|/t就可以近似认为是卫星与接收机在t时间内的平均相对径向运动速度,再将此速度转换为频率的形式就可以得到大致的Doppler频移。 设本地接收机的初始位置为R(x r,y r,z r),记录的卫星两点空间坐标为S1(x1,y1,z1)、S2(x2,y2,z2),相隔时间为t,卫星与接收机平均相对径向运动速度为v d,光速为c,Doppler频移为f d,则Doppler频移预测的具体公式如下所示: d1=[(x1-x r)2+(y1-yr)2+(z1-z r)2]1/2 (1.3)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