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系统的国内外发展及应用现状

数控系统的国内外发展及应用现状
数控系统的国内外发展及应用现状

调研报告——数控系统的国内外发展及应用现状

摘要:以课堂所学习的知识为基础,对数控系统的国内外发展及应用现状进行调研,对数控系统的发展过程和趋势进行总结;分别对国外和国内各几种数控系统进行功能介绍与应用分析;对国内数控系统与国外知名数控系统进行比较,并总结了存在的差距;

关键词:数控系统;CNC;发展趋势;数控技术;机械制造

在机械制造业中,数控加工技术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从第一台数控机床开发成功到现在已有50多年的历史,由传统的封闭式数控系统发展到现今的开放式PC数控系统。传统的

计算机数控系统,由于采用封闭的体系结构,它的通用性、软件移植性、功能扩展和维修都比较困难;开放式体系结构的计算机数控系统的发展,使传统的计算机数控系统的市场正在受到挑战。开放式计算机数控系统,采用软件模块化的体系结构,显示了优良的性能,能适应各种计算机的软件平台,具有统一风格的用户交互环境,操作、维护、更新换代和软件开发都比较方便,具有较高的性能价格比,已成为数控系统发展的方向。

1我国数控技术的发展及其现状

1.1我国数控技术的发展历程

数控技术从诞生至今,前后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即电子管数控、晶体管数控、中小规模IC数控、小型计算机数控、微处理器数控。目前数控系统的发展进入了一个良性的发展模式,即主板以超大集成电路板为主,处理器以单片机或PLC 为主,控制核心单元以PC机专业软件系统为主的发展模式。

我国从1958年起,由一批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少数机床厂起步进行数控系统的研制和开发,但当时收效甚微。改革开放后,我国数控技术逐步取得实质性的发展。通过引进国外技术,消化吸收和科技攻关,使得我国的数控技术有了质的飞跃,数控制造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许多机床厂从传统产品实现向数控化产品的转型。但总的来说,技术水平不高,质量尚不佳。“九五”以后国家从扩大内需启动机床市场,加强限制进口数控设备的审批,投资重点支持关键数控系统、设备、技术攻关,对数控设备生产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目前国产数控系统主要为经济型(多采用单片机开发),而我国高档数控市场的95%仍被国外公司占据,如日本的法拉克,德国的西门子等。

1

1.2数控技术的特点

数控技术是指用数字化信号对设备运行及其加工过程进行控制的一种自动化技术。现在,数控技术也叫计算机数控技术。目前它是采用计算机实现数字程序控制的技术,这种技术用计算机按事先存储的控制程序来执行对设备的控制功能。由于采用计算机替代原先用硬件逻辑电路组成的数控装置,使输入数据的存储、处理、运算、逻辑判断等各种控制机能的实现,

均可通过计算机软件来完成。

数控技术是典型的机械、电子、自动控制、计算机和检测技术密切结合的机电一体化高新技术。数控技术是实现制造过程自动化的基础,是自动化柔性系统的核心,是现代集成制造系

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控技术把机械装备的功能、效率、可靠性和产品质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使传统的制造业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数控加工技术不同于传统的加工技术,其主要特点为:

(1)能高质量地完成一般机床难以完成的复杂零件和曲面形状的加工;

(2)能方便地改变加工工艺参数(如切削用量),因而利于换批加工和新产品的研制;

(3)可实现一次装夹工件完成多道工序加工,从而确保高质量的加工精度同时又减少了辅助时间;

(4)采用模块化标准工具,既减少了换刀和安装时间,又提高了工具标准化程度和工具的管理水平;

(5)便于实现计算机辅助制造。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微处理器的采用,数控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和广泛的应用。

1.3我国数控技术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机械制造工业已具有一定的实力。机床工业高速发展,机床产品除满足国内建设需要外,还有部分产品远销国外。

(1)现已能生产小型仪表机床、重型机床,各种精密的、高度自动化的、高效率的机床。机床性能正在逐渐提高,有些机床性能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2)目前生产的数控系统(以数控机床为主)大部分以PC机作为控制核心,使得我国生产的数控系统在硬件系统方面、软件系统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3)目前已能生产100多种数控机床,并研制出六轴五联动的数控系统,可应用于更加复杂型面的加工。国产数控机床的分辨率已经提高到0.001mm。系统

2

的可靠性也大大提升,这是由于我国生产数控系统均采用模块化设计,且电路板中广泛采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保证了系统的整体可靠性。

我国机械制造工业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大部分高精度机床的性能还不能满足要求,精度保持性差,特别是数控机床的产量、技术水平和质量保证等方面都明显落后,这主要是管理落后、专业化生产水平低,工艺落后也是主要因素。由于工艺水平落后,使产品研制出来后也不能迅速转变成商品,即使从国外引进的机电产品技术,也不能形成批量生产。目前,美国利用计算机数控技术已经成功实现了机械制造的“三个三”,即设计周期三个星期,试制周期三个月,无故障运行三年。为此,机械工业部门提出了“加强工艺管理、严格工艺纪律为突破口,提高工艺水平,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打一场提高产品质量的硬仗”作为工艺工作的指导方针。这是振兴我国机械工业的重大战略措施之一。

随着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随着市场需求个性化与多样化,在21世纪中,加工技术将向着超精密、超高速以及发展新一代加工设备的方向发展。而数控加工技术的一个

重要发展趋势是:工艺设计由经验判断走向定量分析,加工工艺由技艺发展为工程科学,使工艺模拟技术得到迅速发展。

2国内外多种数控系统进行功能介绍与应用分析;

2.1 国外CNC系统现状

世界CNC机床产量中,低、中、高档CNC机床之比为30:60:10。高档CNC机床主要被德国、美国所垄断;日本占据了中档CNC机床的主要市场;韩国则是中低档CNC机床的主要供货商[1]。可见中高档CNC系统基本掌握在德、美、日本几个国家中。2007年,全球CNC系统市场销售额为61亿美元。国外的主要CNC系统制造商有西门子(Siemens)、发那克(FANUC)、三菱电机(Mitsubishi Electric)、博世力士乐(Bosch Rexroth)、日本大隈(Okuma)等,2007年全球CNC系统市场Siemens 占了34. 6%,FANUC占了29.2%,三菱电机占了12.3%[2]。CNC系统的发展基本可分以下几个阶段。

2.1.1传统CNC系统

传统CNC系统目前仍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应用,由于传统CNC系统的封闭性,

3

使企业难以实现网络化,各制造商的CNC系统软硬件又不兼容,用户基本上无法介入。目前传统CNC系统主要有FANUC 0系列、MITSUBISHI M50系列和SINUMERIK 810M/T/G系列等。

2.1.2开放式CNC系统

随着工业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CNC系统向开放式发展是必然趋势。开放式CNC系统的软硬件和总线规范都是对外开放的,有充足的软硬件资源可被用户应用,因此具有性价比高、模块化结构、友好的人机界面和优良的开放性等特点。开放式CNC系统经历了以下的发展:①“PC嵌入CNC”结构的开放式CNC 系统。该系统是制造商在传统CNC系统的基础上,将专用数控软件技术和工业控制机(Industrial Personal Computer, IPC)资源相结合的产品,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目前主要有FANUC 10、11、12系列、SiemensSINUMERIK 802D系列和AB 9/360系列等。②“CNC嵌入PC”结构的开放式CNC系统。该系统由运动控制模块与IPC 共同构成,用户可自行开发所需的CNC系统。主要有美国Delta Tau公司的PMAC-CNC系统、Aerotech公司的UNIDEX 600系统和日本MAZAK公司的MAZATROL 640 CNC系统等[3]。③软件化开放式CNC系统。该系统将所需CNC 软件装在IPC中,构成各种类型的高性能CNC系统,不少CNC系统制造商还将可编程控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 PLC)和内装

伺服控制的全软件化集成在CNC系统中。目前,主要有美国MDSI公司的Open CNC系统、德国Power Automation公司的PA8000 NT系统和日本三菱电机公司的E60系统等。

随着实时智能控制技术的发展,有不少CNC系统还配置了编程专家系统、故障诊断系统、参数自设定系统等,使CNC系统实现了智能化。FANUC已开发了智能化CNC系统———F15,该系统主要应用了人机通信(Man-Machine Communication,MMC)、计算机数控(Computer Number Control,CNC)和可编程机床控制器(Programmable Machine Controll, PMC)的技术。

为了加快CNC机床的应用和开发速度,应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数控加工过程进行编程,还可应用虚拟仿真技术对刀具的防碰撞、工件几何结构和运动性能等实现检验,以此取代实物加工,降低生产成本,缩短CNC编程周期。Siemens开发的“虚拟CNC”技术,可实现加工过程的可视化仿真演示,使西门子CNC系统具有用户界面图形化(HMI)、用户化定制和补充(CNCK)、PLC、硬件配置(包括操作站、键盘、I/O等)、可联网的开放性结构和功能。在虚拟CNC系统中,可对加工的工件在计算机上实现模拟加工,并修正加工的CNC程序,以保证实际加工工件的精度和质量。

4

2.2 国内CNC系统现状

我国机床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使国产CNC系统产业发展迅速,在质和量上都取得了飞跃。特别是国产高档CNC系统开发成功,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中高档CNC系统大部分仍采用Siemens 和FANUC产品。国内CNC系统基本占领了低端CNC系统的市场,中高档CNC系统的研发和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据美国权威咨询机构ARC分析,中国CNC 机床的需求开始趋向高速度、高精度和高效率,因此中国对中档CNC系统的需求将有较快地增长。

2.2.1中高档CNC系统

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中数控)、北京航天数控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天数控)、北京机电院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等已成功开发了五轴联动的CNC系统,分别应用于CNC加工中心、CNC龙门铣床和CNC铣床。近期,武汉重型机床集团有限公司应用华中CNC系统,成功开发了CKX5680 CNC七轴五联动车铣复合加工机床。国内主要CNC系统生产基地有华中数控、航天数控、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州数控)和上海开通数控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开通数控)等。

2.2.2数字化交流伺服驱动系统

国内的产品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已能满足一般的应用,并能与进口产品竞争,占领了国内大部分市场。伺服系统和伺服电机生产基地主要有兰州电机厂、华中数控、航天数控、广州数控和开通数控等。华中数控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华中“世纪星”高、中、低端系列数控系统产品,主要有HCNC-21/22、18、19和210系列CNC系统。其中210系列数控系统采用了先进的开放式体系结构,内置嵌入式工业PC,配置有工业以太网通讯接口。华中数控还生产了HSV-16、18、160和162型全数字交流伺服驱动系统。其中HSV-16型应用了双智能功率模

块(Intelligent Power Module,IPM),年销售近万台套,为国内数十家著名主机厂提供了批量配套,又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GK6和GK7系列交流永磁伺服电机和GM7系列交流伺服主轴电机,并实现了产业化。广州数控开发了钻铣床、车床、加工中心的CNC系统等产品14种,其中主要有:①GSK 983M-S/V加工中心CNC 系统,属中高档CNC系统。该系统采用了多个高速微处理器,具有丰富的CNC功能和高速PLC功能,采用高速高精度的伺服系统,可实现四轴四联动的闭环控制,控制

5

速度达到μm级。②GSK 218M加工中心CNC系统采用了32位高性能的CPU和超大规模可编程器件FPGA,通过实时控制和硬件插补技术保证了系统μm级精度下的高效率,可在线编程的PLC使系统功能更加灵活强大。③DA01B、DA98A全数字交流伺服驱动系统,其中DA98A伺服驱动系统采用DSP和优化PID算法,并使用了IPM模块,使系统提高了位置和速度控制的准确性和快速性。目前,公司已投资3.4亿元,到2010年CNC系统年产量将达到8.8万套,位列世界同行前三名;伺服系统年产达到20万台,产品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大连高金数控集团已成功开发了3 000 MW五轴联动数控系统,并小批量进入市场;除伺服驱动系统外,还可提供主轴伺服驱动系统,其主轴电机已拥有7.5 kW、11 kW、15 kW 3种常用规格的产品,主轴的最高转速可达12 000 r/min[5]。

沈阳机床目前已投入10.4亿元,用于建设高档CNC机床生产基地和功能部件产业园,除可为国家重点行业提供先进的高档CNC机床之外,还形成CNC系统、数控刀架和刀库等机床功能部件的专业化生产。建成后,将形成具有年产数控刀架

3万套、刀库1万套、数控系统1.1万套的生产能力。上海电气中央研究院已成功开发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SE300开放式全软件化CNC系统,适用于各种CNC机床,并成功地将SE300开放式CNC系统应用于制瓶机、仪表车床、HM077车床、三坐标铣床、TVU4加工中心和五轴CNC铣床、Φ160 mm的CNC镗铣床Φ6.3 m 的CNC双柱立车。SE303 CNC系统在进口TVU4加工中心上应用,如图4所示。还将直线电机应用于铣床中,使机床加工速度提高了2倍,空载速度提高了4倍。

国内各CNC系统制造商正在研发基于总线技术的中高档CNC系统,华中数控在北京国际机床展上展出了基于工业以太网技术的交流伺服驱动系统,开通数控和上海交通大学联合研发的基于工业以网技术的嵌入式CNC系统也已小批量生产。

然而,由于我国数控软硬件研究开发的基础较差,技术积累较少,研发队伍的实力较弱,研发的投入力度不够,因此国产中高档CNC系统在性能、功能和可靠性方面与国外仍存在较大差距。为此需要政府、院所高校和制造商共同努力,以推进我国中高档CNC系统的发展。

3国内外数控系统的比较与差距

国内外数控系统总体来说差距还是有。最近几年,普及型、中、高档数控系统的国产市场完全被外国公司垄断,国外一些知名厂家采用技术封锁和低价倾销的双重策略,利用其先进的技术和产品以及灵活多样的促销手段抢占中国市场,扼杀中国的数控民族工业。但随着时间的迁移,国内用户已逐渐领略到使用国外系统的弊端:不能及时维修及高昂的维修费用;不便于系统的更新;难于进行二

6

次开发;由于国外厂家技术封锁,国外系统难于作二次开发,而许多用户要求系统的开放性,以便根据实际情况扩展功能;在低端市场,价格较国内的昂贵,性价比低。

但是随着国内一些公司不断地科研创新,在高端市场也取得了跨越式的进展。这里以华中数控系统为例,介绍我国数控系统的快速发展以及与国外数控系统的比较。

由于华中数控系统采用了以工业PC机为硬件平台,DOS、Windows及其丰富的支持软件为软件平台的技术路线,使主控制系统具有质量好,性能价格比高,新产品开发周期短,系统维护方便,系统更新换代和升降快,系统配套能力强,系统开放性好,便于用户二次开发和集成等许多优点。华中数控系统在其操作界面,操作习惯和编程语言上按国际通用的数控系统设计。国外系统所运行的G 代码数控程序,基本不需修改,可在华中数控系统上使用。但是,华中数控系统采用汉字用户界面,提供完善的在线帮助功能,便于用户学习和使用。系统提供类似高级语言的宏程序功能。具有三维仿真校验和加工过程图形动态跟踪功能,图形显示形象直观。操作、使用方便容易。与SIMENSE和FANUC的普及型数控系统相比较,华中数控系统在功能上毫不逊色,在价格上更为低廉,在维护和更新换代方面更为方便,但在外观和可靠性方面略差。

纵观国际上数控技术的发展的趋势,PC数控(即华中数控系统采用了以工业PC机为硬件平台)的技术路线是目前的主要潮流。SIMENSE和FANUC也不得不开始转向PC数控。国外PC-CNC主要在原CNC上增扩PC,用于图形、通讯和大容量存储,如FANUC 160、西门子840、和美国AB9360 等;另一种在PC上扩充带DSP处理器的控制卡,如FANUC open 4、美国DeltaTau 的PMAC等。

相比之下,华中数控系统比较彻底地贯彻了PC-CNC的技术路线,以PC+软件完成全部的CNC功能,因而以国外低档数控系统的价格,实现了国外高档系统的功能,具有优良的性能/价格比。因此,由国家组织的专家鉴定会认为,华中数控系统是具有我国特色的高性能数控系统,是一项重大的科研成果,具有国际先进水平。

此外,华中数控系统的SDI算法在PC上实现了复杂曲面直接插补。而国外目前还只有三轴的类似研究,且需高速硬件支持。如苏黎世大学使用小型机和高速浮点阵列;日本铃木裕使用PC+15个Transputer 处理器;三菱公司认为需要2000个68020+68881 。而华中I型已经实现了SDI算法,并成功地运用于3轴、4轴、5轴联动加工。所以,由机械部组织的专家鉴定会认为该技术“属国际首创”,“具有当前国际先进水平”。

7

在中国,在“六.五”、“七.五”和“八.五”计划的支持下,我国先后研制成功华中I型、中华I型、蓝天I型、航天I型四个基本型数控系统。国内各系统均实现了高档多轴多过程控制。

4结论

PC机进入数控领域,极大的促进了数控技术的发展,也为我国在数控生产领域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机遇。机械制造技术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国际间科技竞争的重点。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制造技术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只有跟上发展先进数控制造技术的世界潮流,将其放在战略优先地位,并以足够的力度予以实施,才能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总之,在我国研究和发展数控制造技术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龙章科. Equipment Manufactring Technology,2008,(3);

[2] 叶伯生彭炎午. 数控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动态初探,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

1993,(11);

[3] 梁昌鑫,贾廷纲,陈孝祺,国内外数控系统现状及发展趋势[J]. 上海电机学院

学报,2008,第四期;

[4] 李明贵.反映现代工业发展趋势的先进制造技术[J].机电工程技术,2005,34(2);

[5] 梁志锋,解翔,唐小琦.基于工业以太网的网络数控系统设计及实现[J].现代制

造工程,2006,(1);

8

新媒体的发展现状

一、新媒体的发展现状:目前我国出现的新媒体主要有网咯、手机、博客、播客等等。 1、互联网截至2005年12月31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达到1.11亿人。目前,我国网民数 和宽带上网人数均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每天打开网络看新闻、联络同事朋友,已成为相当数量年轻人的生活习惯。 2、手机统计显示,到2005年底,全国手机用户总量已超过3.93亿户,手机普及率达到每 百人30.3 部,手机的普及为其担当媒体重任奠定了基础。同时,随着技术的进步,手机进入了彩色多媒体时代,能提供声音与图文并茂的多媒体信息,手机报、手机影视、手机搜索也一一闯进人们的生活。 3、博客从2002年正式在中国兴起以来,学界对它的研究就没有中断过。互联网传播最抢 眼的现象就是博客的大面积普及。 4、播客是英文Podcasting的音译,是一种在互联网上发布音频或视频文件并允许用户免费 或订阅接收的传播形式。尤其是最近一年,播客发展呈现出“井喷”态势。 二、新媒体的特点 1、互动性:触动传媒最大的优势在于互动。出租车内的乘客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与爱好触摸屏幕,选择信息,参与喜爱的活动,这种传播媒体的方式摆脱了广告的隐性弱点,由强制性的被动接受变为亲自体验和主动参与。触动传媒这种通过讲话、说故事、玩游戏的方式,让消费者习惯于从这个平台中获得时效、时尚、实惠的信息与知识,从而接受这样的一个信息平台成为其日常的一种生活方式。 2、针对性:对2万个潜在顾客讲话,也大大好过对200万个“不确定”人物讲话。分众传媒(FOCUS Media),中国生活圈媒体群的创建者,是面向特定的受众族群的媒体,这部分受众群体能够被清晰的描述或定义,同时,这部分群体也恰恰是某些产品或品牌的领先消费群或重度消费群。 3、实时性:与传统媒体相比较,新媒体多属于分众型或小众型的媒体。它们可以在短时间之内对广告内容和广告传播区域进行改变。 4、稀缺性:传媒的终极目标便是广告的到达率与记忆性。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是刻意的做给别人看,而是在别人可以看的地方做”。这是亮角落传媒的服务理念。短短时间内凭借其位置的独特性,充分占据高端商务人士的眼球空挡。针对不同的场所、区域的特点,打造个性化、时尚化、人文化的角落平面媒体平台。在全国高端商务、娱乐、餐饮等场所构建起了以化妆间、电梯按钮等被传媒冷落多年的小小角落为载体的“平面媒体”网络。 三、新媒体的优势 1、新媒体提升新闻时效性 如今许多受众已经已经习惯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通过这种途径得知的新闻往往比随后浏览报纸、观看电视所获知的要新鲜很多。 2、新媒体增强受众主动性 报纸新闻的阅读受报纸发行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电视新闻的收看受播出时间段的限制,传统媒体的受众不可能在自己所希望的任何一个时间段随心所欲地接受信息。新媒体的出现则大大改变了这样的格局,受众可以在任何时间段通过网络了解国内外动态,可以通过手机短信接收所希望获知的资讯。新媒体无形中改变了人们与生活对话的方式。 3、新媒体降低信息成本 现在,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成本大幅度下降,无论是在获得信息的量上,还是在获得信息的量上,还是在获得信息的价格上,报纸都在失去其传统优势。新媒体传输技术和终端设备技术的长足进步导致其价格大幅度下降,而且基本不受传输距离,范围和信息量的影响。

CNC加工中心-海德汉系统程式编程格式说明

10 BEGIN PGM MAXXTRON-TEST MM 紅字是程式名 11 BLK FORM Z X-60. Y-50. 工件大小 12 BLK FORM X60. Y50. 13 L Z0. R0F8000 M91 M31 回Z軸機械座標0mm位置 14 CYCL DEF 247 DATUM SETTING Q339=1座標系宣告 ; DATUM NUMBER 15 ; 16 CYCL DEF DATUM SHIFT 座標系偏移 17 CYCL DEF 18 CYCL DEF 19 CYCL DEF 20 ; 21 ; TOOL TYPE : BALLNOSED 刀具型式 22 ; TOOL ID : 1 刀號 23 ; TOOL DIA. 6. LENGTH 30. 刀直徑與刀長 24 ; 25 TOOL CALL 1 Z S12000 DL+ DR+ 呼叫1號刀轉速12000 26 ; Q1= 350 ; PLUNGE FEEDRATE 緩降進給 Q2= 3500 ; CUTTING FEEDRATE 切削進給 Q3= 5000 ; SKIM FEEDRATE 快速位移

27 ; 28 CYCL DEF TOLERANCE 高速高精度宣告 29 CYCL DEF 公差 30 CYCL DEF :0 精修模式 31 L M3 主軸正轉 32 ; 33 TCH PROBE 583 TOOL SETTING LEN ~ 測刀程式 Q350=+3 ;MEASURING TYPE ~ Q361=+3 ;NUMBER OF MEASURINGS ~ Q362=+ ;SCATTER TOLERANCE ~ Q359=+0 ;ADD. LENGTH CORRECT 34 ; 35 ; TOOLPATH : 1 36 ; 開始加工 37 L FMAX 207033 L FMAX 結束加工 207034 M05 主軸停止 207035 L Z0. R0 F8000 M91 回Z軸機械座標0mm位置207037 L M30 207038 END PGM MAXXTRON-TEST MM

数控系统的国内外发展及应用现状10616

金属零件的喷丸处理 数控技术大作业题目数控系统的国内外发展及应用现状 专业 学号 学生 指导教师 提交日期2012年5月21日 页脚内容I

金属零件的喷丸处理页脚内容II

摘要 数控系统是一种利用数字信号对执行机构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和动作顺序等实现自动控制的控制系统。数控系统已经实现纳米插补与控制技术,并广泛地运用机器人、智能化加工技术和CAD/CAM技术,数控系统本身也从封闭转向开放式,并朝着高速、高精度化、网络化、环保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数控系统开放式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页脚内容3

目录 一、国外数控系统现状 (6) 1.美国A- B 公司 (6) 2.日本FANUC公司 (8) 3.德国SIEMENS公司 (9) 二、国内数控系统现状 (11) 1.华中数控 (12) 2.广州数控 (15) 3.北京航天数控 (16) 三、国内外数控系统比较 (17) 四、结论 (18) 参考文献 (18) 页脚内容4

数控系统是一种利用数字信号对执行机构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和动作顺序等实现自动控制的控制系统。从1952 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制出第1 台实验性数控系统,到现在已走过了半个世纪。数控系统也由第一代电子管的硬联接数控发展到第五代MPCNC的软联接数控。 数控系统已经实现纳米插补与控制技术,并广泛地运用机器人、智能化加工 页脚内容5

技术和CAD/CAM技术,数控系统本身也从封闭转向开放式,并朝着高速、高精度化、网络化、环保化的方向发展。 一、国外数控系统现状 国外数控系统发展总体趋势如下:1.新一代数控系统向OG化和开放式体系结构方向发 展。2.驱动装置向交流、数字化方向发展。3.增强通信功能,向网络化发展。 4.数控系统在控制性能上向智能化发展。 在国际市场,德国、美国、日本等几个国家基本掌控了中高档数控系统。国外的主要数控系统制造商有西门子(Siemens)、发那克(FANUC)、三菱电机(Mitsubishi Electric)、海德汉(HEIDENHAIN)、博世力士乐(Bosch Rexroth)、日本大隈(Okuma)等。下面对几个主要系统进行功能介绍与应用分析。 1.美国A- B 公司 美国Allen-Bradley(简称A-B公司),在首先推出CNC系统7300系统后,80年代又开发出8200,8400,8600系列。 其中A-B8600系列是适用于各种加工设备的柔性CNC系统,通过软硬件的不同配置可派生出四个类型和三种不同档次的产品。四种类型是8600T/车床,8600TC/车床和车削中心,8600MC/铣床和加工中心,8600CP通用型(可用于机器人等);三种不同档次是8605,8610-10,8650-20。下面对8650-20进行详细介绍8600系统为多主式, 主从结构的多微处理器CNC装置,主系统微处理器有两种规格,即标准(CPU用8086/处理器用8087)和高速(CPU用80286/处理器用8028)的两种,轴控制的CPU为8086,高速数据通道n 模块用CPU为80186。 页脚内容6

新媒体研究的现状

新媒体与网络传播就其本质而言相互联系。随着信息化网络技术的不断推进,博客、播客,维客、手机媒体、数字报纸、数字杂志、数字广播、数字电视、SNS、RSS、P2P等越来越多的新产物成为这一领域的亮点。可见,网络并非物质载体而是虚化的技术,它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间的壁垒已逐渐破除。随着网络技术的演进,这样的媒介会更多。可见,新媒体是以网络为基础集纳多种媒体功能和无线通讯技术的新的媒介形态,是多种传播形式复合的媒体,强调的是一种信息的融合,而非区别。当今,新媒体革命推动的不仅是传媒产业的迅猛发展,更是整个社会系统的优化统筹。在新媒体环境下,全球正逐渐成为一个网状传播整体,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更是不断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占领意识形态的制高点。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1年1月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去年底,中国微博用户规模达到6311万人,使用率为13.8%,手机网民中手机微博的使用率达到15.5%,青少年网民则占整体网民一半左右。根据《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1)》蓝皮书显示,在2010年138起社会舆情热点事件中,新媒体首次曝光的为89起,占比65%,比2009年的56%提高了9个百分点;传统媒体曝光的为47起,占比34%,相比2009年下降10个百分点。(参照最新)。一方面,新媒体研究的方向越来越务实.研究方法逐渐由理论研究向实证研究发展。理论研究者进入媒体调研指导,媒体从业者加入了研究者行列,政府管理者也进入了媒体管理平台。以往实践成果先于理论成果,或者研究与实践运作“两张皮”的局面正在被改写。这些研究都大大促进国内媒体研究的务实化程度。另一方面,从媒体经营管理角度、受众角度、文化批判角度来对新媒体进行研究的案例不断上升。可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渗透性发展,新媒体研究的视线已延伸到社会信息传播的方方面面。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如何更好的把握新媒体环境的构成、基本特征、特有语言、功能和作用,从新媒体环境角度去审视、分析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现状、成因和方法论体系的研究,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世界银行2000年研究报告《中国:服务业发展和中国经济竞争力》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有4个服务性行业对于提高生产力和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是物流服务、商业服务、电子商务和电信。其中,物流服务占1997年服务业产出的42.4%,是比重最大的一类。进入21世纪,中国要实现对WTO缔约国全面开放服务业的承诺,物流服务作为在服务业中所占比例较大的服务门类,肯定会首先遭遇国际物流业的竞争。 物流的配送方式从手工下单、手工核查的方式慢慢转变成现今的物流平台电子信息化管理方式,从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使得配送流程管理自动化、一体化。 当今出现一种智能运输系统,即是物流系统的一种,也是我国未来大力研究的方向。它是指采用信息处理、通信、控制、电子等先进技术,使人、车、路更加协调地结合在一起,减少交通事故、阻塞和污染,从而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及生产率的综合系统。我国是从70年代开始注意电子信息技术在公路交通领域的研究及应用工作的,相应建立了电子信息技术、科技情报信息、交通工程、自动控制等方面的研究机构。迄今为止以取得了以道路桥梁自动化检测、道路桥梁数据库、高速公路通信监控系统、高速公路收费系统、交通与气象数据采

集自动化系统等为代表的一批成果。尽管如此,由于研究的分散以及研究水平所限,形成多数研究项目是针对交通运输的某一局部问题而进得的,缺乏一个综全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项目恰恰是覆盖这些领域的一项综合性技术,也就是说可以通过智能运输系统将原来这些互不相干的项目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使公路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等各方面工作在更高的层次上协调发展,使公路交通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1.国内物流产业发展迅速。国内物流产业正处在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阶段。200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9.9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23%;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4%。2008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 5%,占GDP的比重为6. 6%。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国物流产业年均增速保持在15%以上,远远高于美国的10%和加拿大、西欧的9%。 2.物流专业化水平与服务效率不断提高。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 的比例体现了一个国家物流产业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在近年来呈现不断下降趋势,“十五”期间,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由2000年的19.4%下降到2006年的18. 3%;2007年这一比例则下降到18. 0%,标志着我国物流产业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不断提高。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物流

国内外数控机床发展现状教学内容

国内外数控机床发展 现状

国内外数控机床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简述了国内数控机床近年来的发展。近年国内数控机床发展迅速,产量不断增加,但高端产品数量太少,无法与国外数控机床竞争。而国外数控机床,尤其是西门子和发那科则占据了绝大部分世界市场。我国数控机床产业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 关键词:数控机床、发展、现状 当今世界,工业发达国家对机床工业高度重视,竟相发展机电一体化、高精、高效、高自动化先进机床,以加速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如今国内数控机床发展迅速,年产量逐年攀升,但所产机床精度等方面达不到要求。长期以来,欧、美、亚在国际市场上相互展开激烈竞争,已形成一条无形战线,特别是随微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数控机床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加速发展,各方用户提出更多需求,早已成为四大国际机床展上各国机床制造商竞相展示先进技术、争夺用户、扩大市场的焦点。 虽然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国内绝大多数重要机械制造装备的数字化控制系统却不是中国造。尤其是关系国家战略地位和体现国家综合国力水平的高档数控机床,它的“大脑”和“心脏”却要大部分从国外引进。专家呼吁,以数控机床为代表的“中国制造”不能没有创造,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控系统迫在眉睫。 一、国内数控机床发展现状 1.1 国内数控机床近几年发展 我国的数控机床无论从产品种类、技术水平、质量和产量上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在一些关键技术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据统计,目前我国可供市场的数控机床有1500种,几乎覆盖了整个金属切削机床的品种类别和主要的锻压机械。这标志着国内数控机床已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 近年来我国机床行业不断承担为国家重点工程和国防军工建设提供高水平数控设备的任务。如国产XNZD2415型数控龙门混联机床充分吸取并联机床的配置灵活与多样性和传统机床加工范围大的优点,通过两自由度平行四边形并联机构形成基础龙门,在并联平台上附加两自由度串联结构的A、C轴摆角铣头,配以工作台的纵向移动,可完成五自由度的运动。该构型为国际首创。基于RT一Linux开发的数控系统具有的实时性和可靠性,能在同一网络中与多台PLC相连接,可控制机床的五轴联动,实现人机对话。该机床的作业空间4.5mx1.6mx1.2m,A轴转角±1050,C轴连续转角0一4000,主轴转速(无级)最高 10000r/min,重复定位精度±0.01mm,可实现三维立体曲面如水轮机叶片,导叶的五轴联动高速切削加工。 超精密球的加面车床为陀螺仪工提供了基础设备,这类车床也可用于透镜模具、照相机塑料镜片、条型码阅读设备、激光加工机光路系统用聚焦反射镜等产品的加工。 高速五轴龙门铣床采用铣头内油雾润滑冷却、横梁预应力反变形控制等技术。这类铣

视听新媒体的发展现状与分析

视听新媒体的发展现状与分析 目录

摘要 随着新媒体终端的日益多样化与便携化,手机、ipad、手表、汽车等等新的电子产品已经成为新媒体的新军。而随之而来的微电影、新媒体剧、网络视频栏目、iptv、电子游戏等等新媒体视听内容品类正在不断涌现并发展成熟,其类型特征亟待梳理廓清。在2014年8月份中央《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发布,也可以说2014年是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政策元年。在2013年,国务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信息消费、发展网络经济的政策措施,中国网络视听业正迎来新一轮高速增长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也是各行业开始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年。在资本和技术的双重驱动下,原本处于文化产业链上游的内容制作文化娱乐产业,与原本处于媒体传播末端的网络视听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相互融合。基于资本的产业联系更加紧密,基于原创内容的知识产权、基于融合网络平台的网络视听产业新生态必然在2015年及十三五期间逐步形成。本文系统梳理各方观点,剖析技术融合发展趋势,深入解读中国网络视听业的新发展。 关键词:视听新媒体;发展现状;云计算;网络视听

第一章绪论 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类型的视听新媒体服务应运而生,由于视听新媒体融合了传统广播影视和互联网新兴传播载体,为广大受众提供多元化的视听节目服务,也受到国家相关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国务院一系列政策文件的敦促下,三网融合试点工作一步步推进,视听新媒体作为三网融合的产物,其发展速度也随之加快,形成了一个由内容提供商、集成播控平台、网络服务商等多方构成的比较成熟的产业形态。视听新媒体以其丰富的表现形式、海量的内容资源、多样化的互动功能吸引了大量的受众;传统广电媒体、互联网媒体运营商、电信网络运营商以及各类内容提供商等市场主体争相进入视听新媒体行业。 综观我国视听新媒体行业的发展格局,整体呈现出纷繁复杂、变幻莫测的态势,多元化的市场参与主体、多元化的业务服务种类以及多元化的竞争合作关系,无一不对整体行业发展环境造成影响。本文力图通过对视听新媒体行业各种业务的分类研究,由小及大、由微观及中观、由现象及本质,在深入剖析每一类视听新媒体业务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发现视听新媒体行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思路,最后展望视听新媒体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 第二章视听新媒体的基本情况 网络视听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1996年到2000年为网络视听新媒体发展的萌芽期,2001年到2007年为发育期。2008年至今为快速发展期,期间视听新媒体发展逐步提升到国家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在国家媒介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 随着三网融合脚步的推进,新媒体业务中将会包含传统的广播、电视等“旧”媒体,同时融入了各类自制视频、微电影等新兴节目,同原有媒体节目相比较,新媒体的节目没有时效性,随时都可以观看,其吸引力将会逐步增强,经过一段时期的新旧共存,可能取代原有媒体。

新媒体应用现状研究

学习与研究 第 23 期 海航集团 2012年11月26日 新媒体应用现状研究 【编者按】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关于新媒体的论述频见报刊,而且以“什么是新媒体”,“新媒体跟常规媒体的共存”等主题的论坛也在推波助澜,一时间关于新媒体的字眼铺天盖地袭来。本文介绍了新媒体与其商业价值,分享了优秀企业在新媒体应用上的案例,并分析了新媒体发展在集团的运用前景。 一、新媒体定义 新媒体是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

称为“第五媒体”。 图1新媒体网络图 二、新媒体对品牌价值的影响 新媒体对商业及品牌营销的五大价值如下: ㈠有效降低营销成本 新媒体可以更好地降低营销成本。企业会花很多钱建一个官方网站,定期发布企业动态和产品信息,不间断维护与推广,但效果却并不理想,而新媒体提供了更多免费的开放平台,如在开心网建立官方账户,在豆瓣建立兴趣小组,在天涯建立品牌空间,在新浪微博建立官方微博,在百度百科建立品牌词条等等。

新媒体不仅提供了低成本平台,而且还提供了低成本的传播方式。在传统媒体时代,大量品牌的信息需要花费巨资推广,而在新媒体时代,只要内容有创意,网民觉得有趣或有价值,就会帮忙免费传播。 ㈡更精准化的客户定位,满足个性化需求 在新媒体营销中,不论是门户网站的按钮广告,还是搜索引擎的关键词广告,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都更有针对性。如你在微博谈论购买篮球的事情,那么系统会认定你具有购买篮球的需求,一段时间后,不管你是否再进行篮球主题谈论或搜索,系统都有可能为你定制耐克、阿迪或李宁等品牌。在这个营销过程中,一切都是基于人、账户和关系网,一切需求和潜在消费欲望都可以被记录、被计算、被推理。 未来的消费将越来越强调个性化,消费者会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在喜欢的时间和地点获得喜欢的商品或服务,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各种工具能让企业清楚地知道顾客的需求。 ㈢及时有效面对危机公关 企业经营不可能完美无缺,面对众口难调的消费者,任何产品和服务都有可能存在所谓的“缺陷”,而社会化媒体的特点就是信息分散,舆论极难控制。 合理、有效地利用新媒体,能完善企业危机公关应对策略。公关是整合营销传播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危机公关在某种意义上事关企业的长远利益甚至生死存亡。新媒体环境

数控系统的国内外发展及应用现状

数控技术课大作业 专业: 学号: 学生: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数控系统的国内外发展及应用现状 目录 第1章序言 第2章数控系统的发展过程和趋势 2.1数控系统的发展过程 2.2数控系统的发展趋势 第3章国外和国内数控系统功能介绍与应用分析 3.1 国外数控系统功能介绍与应用分析 3.1.1 西门子SINUMERIK 840D 3.1.2FANUC 数控系统6 3.2国内数控系统功能介绍与应用分析 3.2.1 华中“世纪星”数控系统 3.2.2 广州数控GSK27全数字总线式高档数控系统 第4章国内外数控系统比较及差距分析 4.1国内外数控系统比较 4.1.1 西门子公司数控系统(SIEMENS)的产品特点 4.1.2 FANUC公司数控系统的产品特点 4.2 我国数控系统与国外数控系统的差距 参考文献

第一章序言 数控即数字控制(Numerical Control,NC)。数控技术是指用数字信号形成的控制程序对一台或多台机械设备进行控制的一门技术。 数控机床,简单的说,就是采用了数控技术的机床。即将机床的各种动作、工件的形状、尺寸以及机床的其他功能用一些数字代码表示,把这些数字代码通过信息载体输入给数控系统,数控系统经过译码、运算以及处理,发出相应的动作指令,自动地控制机床的刀具与工件的相对运动,从而加工出所需要的工件。 因此,数控机床就是一种具有数控系统的自动化机床。它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是现代制造业的关键设备。 第二章数控系统的发展过程和趋势 2.1数控系统的发展过程 1946年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这表明人类创造了可增强和部分代替脑力劳动的工具。六年后,即在1952年,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了机床上。在美国诞生了第一台数控机床。从此,传统机床产生了质的变化。近半个世纪以来,数控系统经历了两个阶段和六代的发展。 1.数控(NC)阶段 (1952-1970年)早期计算机运算速度低,这对当时的科学计算和数据处理影响还不大,但不能适应机床实时控制的要求。人们不得不采用数字逻辑电路"搭"成一台机床专用计算机作为数控系统,被称为硬件连接数控,简称为数控(NC)。随着元器件的发展,这个阶段历经了三代,即1952年第一代——电子管;1959年第二代——晶体管;1965年第三代——小规模集成电路。 2.计算机数控 (CNC)阶段(1970——现在)到1970年,通用小型计算机业已出现并成批生产。其运算速度比五、六十年代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这比专门"搭"成的专用计算机成本低、可靠性高。于是将它移植过来作为数控系统的核心部件,从此进入了计算机数控(CNC)阶段(把计算机前面应有的"通用"两个字省略了)。到1971年美国lintel公司在世界上第一次将计算机的两个最核心的部件——运算器和控制器,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集成在一块芯片上,称之为微处器,又可称中央处理单元(简称CPU)。到1974年微处理器被应用于数控系统。由于微处理器是通用计算机的核心部件,故仍称为仿计算机数控。到了1990年,PC机(个人计算机,国内习惯称微机)的性能已发展到很高的阶段,可满足作为数控系统核心部件的要求,而且PC机生产批量很大,价格便宜,可靠性高。数控系统从此进入了基于PC的阶段。总之,计算机数控阶段也经历了三代。即1970年第四代——小型计算机;1974年第五代——微处理器和1990年第六代——基于PC的阶段(国外称为PC-BASED)。必须指出,数控系统近五十年来经历了两个阶段六代的发展,只是发展到了第五代以后,才从根本上解决了可靠性低,价格极为昂贵,应用很不方便等极为关键的问题。因此,即使在工业发达国家,数控机床大规模地得到应用和普及,是在七十年代未八十年代初以后的事情,也即数控技术经过近三十年

试论新媒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试论新媒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 新媒体的发展依赖于传统媒体。 新媒体自身存在不足,其中主要是受宽带限制和缺乏信息源,而这些不足都可以从传统媒体中得到有益的补充。一方面电视媒体拥有四通八达的有线电视网,它们具有建成宽带高速传输网的现实可能性,这正是新一轮因特网革命兴起的基础,它将极大提高网络传输速度,并结合网络与电视的优点,为网络进入千家万户创造了条件。 另一方面,传统媒体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这可以为新媒体提供鲜活的内容和素材,传统媒体具有星罗棋布的信息采集网、经验丰富的信息采集加工人才、丰富多彩的信息数据库,这些在“内容为主”的新媒体竞争中具有重要价值。新媒体借助传统媒体的信息资源就能扩大信息采集渠道,可以不断获取世界上各个领域的最有价值的信息“活水”!【4】另外,传统媒体还拥有雄厚的品牌资源,一些著名新闻机构在广大受众的心中早已树立了良好的传播形象,新媒体与这些机构联合,就可以利用这些名牌效应,提高自身的权威性和可信度,抑制网络信息的虚假性、无效性,阻止信息垃圾的侵入,吸引广大网民的光顾。 (二)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推动下不断改进自身,走向完善。 面对新媒体诸多优势的挑战,传统媒体显得有些底气不足,因而对传统媒体而言,调整机制、自我完善已经刻不容缓。新媒体带给传统媒体挑战的同时,也为传统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传统媒体主动积极利用网络优势来改进自身。如改革新闻机制,大力发展多媒体新闻,开发网上点播新闻、网上图像新闻,甚至实验网上音像新闻等,以便与未来信息高速公路接轨。众多媒体纷纷与网络媒体联姻,获取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网络版或电子版新形态。 (三)传统媒体可以以新媒体为工具,提升自己的各方面质素并达到多层面创收,盈利模式创新可以更加强大。 传统媒体在强大门户或优质网络传媒中,扩大自己的平台、有效整合自己的记者资源及策划资源,解决自身的问题。举个例子来说,中国报业网是一个平面媒体互动交流的平台,各大报业集团通过这个网络专业门户交流资源和信息,以中国报业网的广泛辐射传播特点,他们组织一系列活动,诊断现在各体制内报业集团的市场化问题,资源整合利用问题,推广优秀发展模式问题及每年一度的各种评选,有效地实现了报网平台的互享互利。比如,针对体制内党报报业集团市场化的尴尬困境展开专题研讨,组织专家和事件亲历者论述相关的问题解决方式,并针对各个报业集团市场化道路的特点和困难,做出诊断;对于像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南方报 业集团等比较成功市场化的集团模式,介绍和推广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四)二次传播 随着新媒体的崛起,传统媒体已经从强势主导地位转化成基础内容提供者,相对来说,需要传统媒体在报道或策划专题时要照顾二次传播的效果,要迅速适应这一转变,这样才能生存下去,有活力的发展。在文字的精致化、文稿的精短化、图片的高质化、先网络再印刷的时效化等等既是对传统媒体的挑战,也充满了机遇。 一方面,报纸、期刊等传统媒体过去几年一直都在尝试着利用新的传播技术,通过与新兴媒体的整合和互动来提升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新兴媒体如果没有上游传统媒体丰富的新闻内容资源的支持,也难以实现飞跃式的发展。可见这两种媒体能够优势互补、互相包容、互相推进、共同

国内外测试仪器发展现状及趋势

国内外测试仪器发展现状及趋势 科学是从测量开始的—这是19世纪著名科学家门捷列夫的名言。到了21世纪的今天,作为信息产业的三大关键技术之一,测试测量行业已经成为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和发展保障。 而测试仪器作为测试测量行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工具,在测试测量行业的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中国“十一五”期间,由于国家不断增加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在旺盛市场需求的带动下,对仪器需求不断增加,同时测试仪器市场也正在快速发展。 全球测试仪器市场情况及分析 国内电子测量仪器行业在经过一段沉寂后,慢慢开始复苏。产品大幅增长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市场的巨大需求,特别是通信、广播电视市场的巨大发展,引发了电子测量仪器市场的迅速增长,二是电子测量仪器行业近几年迅速向数字化、

智能化方向发展,推出了部分数字化产品,因而在若干个门类品种上取得了较快增长。从近期中国仪表行业发展的情况来看势头喜人的,与全国制造业一样,虽然遇到了不少困难但仍然保持了向上发展的态势。 尽管中国仪器市场正在快速的发展着,但与国外仪器生产企业比较仍然有很大的差距。中国主要科研单位、学校以及企业等单位中使用的高档、大型仪器设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同时,国外公司还占有国内中档产品以及许多关键零部件市场60%以上的份额。世界测试仪器市场对中国的影响依然非常大。目前,在世界电子测量仪器市场上,竞争日趋激烈。以往,测试仪器生产厂商主要都将仪器产品的高性能作为竞争优势,厂商开发什么,用户买什么。而今则已变成厂商努力开发用户需要的仪器,并且把更便宜、更好、更快、更易使用的测试仪器作为奋斗目标。在信息化的推动下,全世界测试仪器市场将继续保持增长的势头。人们普遍认为,电子测量仪器市场的前景依然乐观。 国际仪器发展趋势和国内现状 一、国际趋势

与国内外数控系统的比较

2011年7月,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执行副理事长王黎明日前指出:中国95%的高档机床数控系统仍依赖进口,国内高档系统的自给率不到5%,其中日本成为主要的进口国,约占1/3。在国际市场上,中、高档数控系统主要由以日本发那科公司、德国西门子公司为代表的少数企业所垄断,其中发那科占一半左右。在国内市场上,主要规模生产企业有20多家,以华中数控、广州数控、大连大森、北京凯恩帝、南京华兴等5家企业为代表。质量稳定性(可靠性)国内外存较大的差距 目前世界上的数控系统种类繁多,形式各异,组成结构上都有各自的特点。这些结构特点来源于系统初始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工程设计的思路。例如对点位控制系统和连续轨迹控制系统就有截然不同的要求。对于T系统和M系统,同样也有很大的区别,前者适用于回转体零件加工,后者适合于异形非回转体的零件加工。对于不同的生产厂家来说,基于历史发展因素以及各自因地而异的复杂因素的影响,在设计思想上也可能各有千秋。例如,美国Dynapath系统采用小板结构,便于板子更换和灵活结合,而日本FANUC系统则趋向大板结构,使之有利于系统工作的可靠性,促使系统的平均无故障率不断提高。然而无论哪种系统,它们的基本原理和构成是十分相似的。 一般整个数控系统由三大部分组成,即控制系统,伺服系统和位置测量系统。控制系统按加工工件程序进行插补运算,发出控制指令到伺服驱动系统;伺服驱动系统将控制指令放大,由伺服电机驱动机械按要求运动;测量系统检测机械的运动位置或速度,并反馈到控制系统,来修正控制指令。这三部分有机结合,组成完整的闭环控制的数控系统。 数控系统到目前为止共发展了六代,第一代是电子管数控系统,第二代是晶体管数控系统,第三代是集成电路数控系统,第四代是小型计算机数控系统,第五代是微型计算机数控系统,第六代是PC数控系统。 PC数控系统目前是最先进的结构体系,PC数控系统的发展,形成了PC嵌入NC的“NC+PC”结构和NC嵌入PC的“PC+NC”结构两大主要流派。后者又正在演变成PC+I/O的“软件化”结构。 在NC+PC系统方面,起主导作用的是一些老的数控系统生产大厂。因为他们在数控系统方面有着深厚的基础,为使所掌握的技术优势与新的PC化潮流相融合,因此走出了一条以传统数控平台为基础(完成实时控制任务),以流行PC为前端(完成非实时任务)的PC数控系统发展道路,并在商品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NC+PC系统的典型代表有日本FANUC 公司的18i、16i系统、德国西门子公司的840D系统、法国NUM公司的1060系统、美国AB公司的9/360系统等。 在PC+NC系统方面,主导公司是一些后起之秀。由于他们没有历史包袱,因此彻底摆脱了传统NC的约束,直接站在PC平台基础上,通过增扩NC控制板卡(如基于DSP的运动控制卡等)来发展PC数控系统。典型代表有美国DELTA TAU公司用PMAC多轴运动控制卡构造的PMAC-NC系统、日本MAZAK公司用三菱公司的MELDASMAGIC 64构造的MAZA TROL 640系统、中国华中数控系列产品、航天数控系列产品、广州数控部分产品、南京四开公司产品等。 从目前的情况看,新推出的PC数控系统已越来越多地采用PC+NC结构,NC+PC结构的发展已呈下降趋势。 随着PC技术水平和数控软件设计水平的提高,PC+NC结构正逐渐发展成PC+I/O的软件化结构和PC+实时网络的分布式结构。典型代表有美国MDSI公司的OPEN CNC、德国POWER AUTOMA TION公司的PA8000 NT、大连光洋公司、陕西华拓科技公司等系列产品。 常用的数控系统有发那科、西门子、三菱、广数、华中等数控系统。 发那科(FANUC)系统 FANUC系统在设计中大量采用模块化结构。这种结构易于拆装、各个控制板高度集成,使可靠性有很大提高,而且便于维修、更换。FANUC系统设计了比较健全的自我保护电路。FANUC系统性能稳定,操作界面友好,系统各系列总体结构非常的类似,具有基本统一的操作界面。FANUC系统可以在较为宽泛的环境中使用,对于电压、温度等外界条件的要求不是特别高,因此适应性很强。 西门子(SINUMERIK)数控系统 SINUMERIK 不仅意味着一系列数控产品,其力度在于生产一种适于各种控制领域不同控制需求的数控系统,其构成只需很少的部件。它具有高度的模块化、开放性以及规范化的结构,适于操作、编程和监控。 三菱(MITSUBISHI)数控系统

海德汉系统优点

当前,机床行业正向高速和高精方向发展,同时,零件高的表面质量也是广大用户追求的目标,尤其在航空、航天、船舶以及模具加工等领域。另一方面,数控机床也朝人性化方向发展,不断追求易操作性。这就对数控系统提出了很高要求,比如系统的运行速度、多轴/五轴功能、高速高精以及高表面质量特性、好的可维护性以及好的人机操作界面等。下文结合海德汉iTNC530控制系统对这一些典型的特性进行简要地介绍。图1为海德汉提供的全套数字系统iTNC 530。 图1 海德汗iTNC530控制系统 1 数控系统的高速、高精和高表面质量特性 1.1好的硬件设计理念 硬件设计的好坏决定控制系统能否适合于高速、高精以及高表面质量加工。iTNC 530采用全新的微处理器结构,具有非常强大的计算能力。控制器本身包含了主机单元(MC)和控制单元(CC)两个部分: 1.1.1主机单元(MC) 采用了奔腾IIII-800芯片、133MHz总线频率,并带有各类数据通讯接口(Ethernet/RS232 /RS422/USB等),这是进行所有计算、屏幕显示和数据通讯的的保证。海德汉的控制系统所有的实时任务均在自己开发的实时操作系统(HEROS)下完成,而且海德汉也可提供带双处理器的主计算机,它既可以保证系统的实时计算和稳定性能,同时又能满足用户对Windo ws应用程序的需求。 1.1.2控制单元(CC) 最新的设计中集成了控制系统的所有伺服控制回路(位置环/速度环/电流环),所有的伺服计算都在DSP(数字信号处理器)中完成。测量元件的反馈均集成在CC上,包含位置反馈和速度反馈。其优势在于:保证伺服计算快速和实时要求,减小各伺服回路周期,减少各个回路间的通讯延迟,可在位置回路实现高增益,实现高速和高表面质量加工,并可很好地控制直接驱动(直线电机和力矩电机)。 1.1.3好的伺服控制和高速控制能力 针对复杂的曲面,如果要实现高速、高精和高表面质量加工,在具备好的硬件基础上控制系统软件也必须具有好的伺服性能以及高速性能。 在强大硬件的支持下,iTNC 530采用了全数字化技术,在其控制软件中运用了最新的技术及其独特的算法才使得它成为用于高速铣削加工的最佳选择。iTNC 530能保持系统平衡,实现短的程序段处理时间(0.5ms)和短的各控制回路周期以及各类插补(直线/圆弧/螺旋线/样条),其独特的Jerk(加加速)控制技术可防止机床震动,其程序预读功能(256段)和轮廓上的优化控制技术能让机床既能保持高速运行,又能保持轮廓精度和表面质量。iTN C 530可实现高速主轴控制,目前海德汉提供的主轴转速可达40000转/分。同时,iTNC 53 0可实现各种误差补偿,包括线性和非线性轴误差、反向间隙、圆周运动的方向尖角、热膨胀及粘滞摩擦。 1.2 加加速控制(突变控制)及过滤器 1.2.1 加加速控制(Jerk)

国内外公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1章绪论 1.1我国公路现状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中从事运送货物和旅客的社会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行业、先行产业。交通运输主要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五种运输方式,其中,铁路、水运、航空、管道起着“线”的作用,公路则起着“面”的作用,各种运输方式之间通过公路路网联结起来,形成四通八达、遍布城乡的运输网络。改革开放以来,灵活、快捷的公路运输发展迅速,目前,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公路运输客运量、货运量所占比重分别达90%以上和近80%。高速公路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交通运输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设计和建设上,高速公路采取限制出入、分向分车道行驶、汽车专用、全封闭、全立交等较高的技术标准和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为汽车快速、安全、经济、舒适运行创造了条件。与普通公路相比,高速公路具有行车速度快、通行能力大、运输成本低、行车安全、舒适等突出优势,其行车速度比普通公路高出50%以上,通行能力提高了2~6倍,并可降低30%以上的燃油消耗、减少1/3的汽车尾气排放、降低1/3的交通事故率。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60多年的建设,公路建设有了长足发展。2011年初正值“十一五”规划结束,“十二五”规划伊始。“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公路交通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服务水平提升最为显著的时期。经过4年多的发展,公路交通运输紧张状况已实现总体缓解,基础设施规模迅速扩大,运输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保障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一五”前4年,全国累计完成公路建设投资2.93万亿元,年均增长近16%,约为“十一五”预计总投资的1.2倍,也超过了“九五”和“十五”的投资总和。公路建设投资的快速增长,极大地拉动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从公路建设投资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来看,“十一五”期间基本保持在4.5%左右。 在投资带动下,公路网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09年底,全国公路网总里程达到38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51万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42.52万公里,分别较"十五"末增加36.4万公里、2.5万公里和9.4万公里;全国公路网密度由“十五”末的每百平方公里34.8公里提升至40.2公里。预计到2010年底,全国公路网总里程将达到395万公里,高速公路超过7万公里,分别较“十五”末增加45.3万公里与3万公里。农村公路投资规模年均增长30%,总里程将达到345万公里,实现全国96%的乡镇通沥青(水泥)路。 “十一五”期间公路的快速发展,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2008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高速公路为重点,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十一五”末高速公路里程将达到"十五"末的1.78倍。“十一五”期间全社会高速公路建设累计投资达2万亿元,直接拉动GDP增长约3万亿元,拉动相关行业产出

数控系统的国内外发展及应用现状

数控技术课大作业 专业: 学号: 学生: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数控系统的国内外发展及应用现状 目录 第1章序言 第2章数控系统的发展过程和趋势 2.1数控系统的发展过程 2.2数控系统的发展趋势 第3章国外和国内数控系统功能介绍与应用分析 3.1 国外数控系统功能介绍与应用分析 3.1.1 西门子SINUMERIK 840D 3.1.2 FANUC 数控系统6 3.2 国内数控系统功能介绍与应用分析 3.2.1 华中“世纪星”数控系统 3.2.2 广州数控GSK27全数字总线式高档数控系统

第4章国内外数控系统比较及差距分析 4.1 国内外数控系统比较 4.1.1 西门子公司数控系统(SIEMENS)的产品特点 4.1.2 FANUC公司数控系统的产品特点 4.2 我国数控系统与国外数控系统的差距 参考文献 第一章序言 数控即数字控制(Numerical Control,NC)。数控技术是指用数字信号形成的控制程序对一台或多台机械设备进行控制的一门技术。 数控机床,简单的说,就是采用了数控技术的机床。即将机床的各种动作、工件的形状、尺寸以及机床的其他功能用一些数字代码表示,把这些数字代码通过信息载体输入给数控系统,数控系统经过译码、运算以及处理,发出相应的动作指令,自动地控制机床的刀具与工件的相对运动,从而加工出所需要的工件。 因此,数控机床就是一种具有数控系统的自动化机床。它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是

现代制造业的关键设备。 第二章数控系统的发展过程和趋势 2.1数控系统的发展过程 1946年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这表明人类创造了可增强和部分代替脑力劳动的工具。六年后,即在1952年,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了机床上。在美国诞生了第一台数控机床。从此,传统机床产生了质的变化。近半个世纪以来,数控系统经历了两个阶段和六代的发展。 1.数控(NC)阶段 (1952-1970年)早期计算机运算速度低,这对当时的科学计算和数据处理影响还不大,但不能适应机床实时控制的要求。人们不得不采用数字逻辑电路"搭"成一台机床专用计算机作为数控系统,被称为硬件连接数控,简称为数控(NC)。随着元器件的发展,这个阶段历经了三代,即1952年第一代——电子管;1959年第二代——晶体管;1965年第三代——小规模集成电路。 2.计算机数控 (CNC)阶段(1970——现在)到1970年,通用小型计算机业已出现并成批生产。其运算速度比五、六十年代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这比专门"搭"成的专用计算机成本低、可靠性高。于是将它移植过来作为数控系统的核心部件,从此进入了计算机数控(CNC)阶段(把计算机前面应有的"通用"两个字省略了)。到1971年美国lintel公司在世界上第一次将计算机的两个最核心的部件——运算器和控制器,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集成在一块芯片上,称之为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