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耐旱分子育种研究进展_刘秀林

玉米耐旱分子育种研究进展_刘秀林
玉米耐旱分子育种研究进展_刘秀林

玉米耐旱分子育种研究进展*刘秀林 郝转芳 谢传晓 王玉国 张世煌

摘要 干旱是玉米生产的主要非生物胁迫因子之一,培育耐旱品种可以有效地保持其在干旱环境下的产量稳定性。目前,随着生物信息学数据库的不断完善及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耐旱通用QTL 的发掘以及关联分析技术在功能标记开发上的应用,新的耐旱相关转录因子/基因的克隆都为解释玉米耐旱性的复杂遗传网络和分子育种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方法。本文综述了耐旱基因组学研究进展及其在玉米耐旱分子育种上的应用。

关键词 玉米;耐旱性;分子育种

玉米是温热带地区重要的粮食、饲料和生物燃料作物。随着全球畜牧业迅速发展和最近两年用玉米加工液体燃料乙醇的需求迅速攀升,玉米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然而,干旱严重影响了玉米产量的正常发挥,培育具有高产潜力以及环境稳定性的玉米品种已经成为育种家的主要目标[1]。80多年的育种实践已经对品种的干旱适应性进行了很好的改良,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品种在干旱环境下的产量。然而,复杂的耐旱机理以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造成对品种的耐旱性遗传改良进度缓慢。近几年来,在作物生理学和基因组学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效为耐旱遗传改良提供了新视野、新知识和新工具[2]。

1 玉米耐旱相关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作物耐旱性属于复杂的遗传性状,传统的耐旱育种进展相当缓慢。许多研究表明,如果对植物耐旱的关键生理过程和遗传机制有更深入的了解,就会大大加速耐旱育种研究的进展[1]。利用分子标记技术找到并精细定位控制玉米耐旱性的基因/ QTL(Quantitative trait l o c i),一旦发现一个耐旱相关性状的基因/QTL与某个分子标记紧密连锁,就有可能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选育抗性材料。

作者简介:刘秀林,硕士,主要从事玉米耐旱遗传研究,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030801,山西太谷

郝转芳,谢传晓,张世煌(通讯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王玉国,通讯地址同第1作者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00394),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60302-19)

收稿日期:2007-09-10;修回日期:2007-12-14

在过去十多年的研究中,由于耐旱性的复杂性和难以直接度量的特点,所以在对玉米耐旱性进行遗传解析时,研究人员往往以产量性状(每株穗数、穗长、单穗重、单穗粒数、百粒重等)、形态学性状(植株散粉、吐丝时的生育期、株高、穗位高、开花吐丝间隔时间、根的相关性状等)、生理生化性状(光合作用性状、植株水分状况、AB A含量)等耐旱相关性状来确定玉米的耐旱性。作物在不同的生育阶段对水分胁迫有不同的感应能力。玉米在干旱条件下雌雄开花间隔时间(Anthesis and sil k i n g i n ter va,l ASI)幅度越小,结穗率越高,子粒产量越高,说明品种的耐旱能力就越强。其中,有关ASI的研究较多,玉米开花散粉和吐丝时间的协调一致是决定结实能力的关键因素。减数分裂、开花和雌雄器官的长势都对干旱胁迫极度敏感,如果玉米花期遇上水分缺失,极易引起穗数减少,最终导致产量的降低[3]。另外,玉米植株地上部分的持水力、叶片的抗失水能力、某些渗透调节物质的动态变化以及发达的根系等都是其适应干旱环境的重要生理特性,经常会作为玉米耐旱的鉴定指标。

1 1 耐旱相关性状的QTLs发掘与应用

通过遗传连锁作图和关联分析,分子标记可被用于定位和发掘栽培品种和野生品种中有用的等位基因,并由此进行无世代限制和非干旱处理条件下的耐旱性辅助育种。尽管目前关联分析方法因其较高的定位精度本质上比传统的遗传连锁作图具有更强大的功效,但目前大多数可用的耐旱QTLs仍是来源于遗传分离群体的构建和QTL分析[4]。

分子遗传学研究发现,大量QTLs影响干旱环境下玉米的产量表现以及耐旱相关性状的表达。其中,通过连锁QTL定位技术在玉米的10条染色体上发掘了大量控制耐旱性的基因位点,几乎涉及到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所有生理、形态和发育变化[5]。但由于耐旱相关性状的遗传力较低、基因型与环境之间的互作较强以及作图群体背景不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即使对控制同一性状的QTL进行定位,结果也不尽相同,使得一些QTL定位的结果只能用于同一个作图遗传背景和同一种环境条件。因

此,如何找到切实有效的标记,并将这些定位的QTL 用于育种实践已经成为分子生物学的重点研究课题,为了使MAS(M arker assisted selection)技术的实施提供更多的信息以及扩展QTL分析结果应用于其他的育种群体,有必要构建一个通用的耐旱QTL 定位图谱以发掘不同作图群体和不同环境的重叠QTLs。近年来,生物信息学和比较基因组学的理论和方法已被成功地用于作物重要性状基因的比较定位,基于性状的比较定位,不仅有助于发掘一致性主效QTL位点及其连锁标记,而且为基因或QTL的克隆和利用提供了信息。Chardon等[6]收集313个玉米花期相关性状的QTLs,采用 元分析 方法,发现了62个一致性的QTLs(consensus QTLs)。王毅等[7]以I B M2Ne i g hbors图谱为基础,对公开发表的、控制68个株高、产量等性状的1201个玉米QTLs 进行整合,构建了用于分子标记发掘、QTL定位、基因克隆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综合图谱。李雪华等[8]对玉米干旱条件下农艺性状和生理性状相关的181个QTLs进行整合后,在玉米的10条染色体上发掘出15个耐旱 通用QTL 。C I M MYT使用C MTV(the Co m parati v eM ap and T raitV ie w er)软件从公布的数据库中整合玉米耐旱QTL结果用于育种实践[9]。

截至目前,在M a ize GDB网上已经注册了2000多个玉米农艺性状的QTL(http://www m a izegdb co m),其中涉及到耐旱性状的QTL有150多个。虽然找到的耐旱相关性状的QTL也不少,但真正运用到MAB(M arker assisted breeding,MAB)的例子并不是很多,一个主要原因是分子标记与目标等位基因之间的连锁关系很容易被后代之间的遗传重组打破。尽管目前进行MAB选择的都是目标等位基因两侧的标记同时来降低后代的重组机率,但是一个精确的分子标记通常需要定位的QTL区间非常小,加上耐旱性与环境之间的互作,这样就更使得玉米耐旱MAB很难用于实际的育种项目。因此,通过基因组学研究来辅助育种获得玉米耐旱品种的报道甚少。其中成功报道的目前只有R i b aut等[10]开展的分子标记回交育种,通过导入5个ASI QTLs改良了一个优良的热带不耐旱自交系C ML247。具体的做法是用A c7643(耐旱)作为供体,杂交获得F2群体,进行遗传分析,在不同的水分处理下评估F3代在田间的表现,找到与干旱相关的QTLs,其中有5个QTLs确定被回交转入到受体中,可以解释表型变异的38%。经过两轮回交和两轮自交以后,选择70个材料与C I M MYT的2个测验种杂交,对测交种进行田间评估,结果即使是在异常高温,水分胁迫非常严重的情况下,70个中选材料的产量明显高于对照(C ML247与同样的2个测验种杂交)。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即使在水分正常的情况下,来源于MAS的杂交种也没有减产。

候选基因策略可以更快地缩短QTL与分子标记实用化之间的进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见到耐旱QTL克隆的报道,但是在模式植物拟南芥上, M asle等[11]克隆了一个控制蒸腾速率的QTL内的基因ERECTA。在水稻上,Xu等[12]报道,克隆了一个效应值较大的耐淹QTL区段内的基因,将其导入栽培种中,获得了很好的结果。尽管目前在耐旱育种上应用分子标记进行MAS非常困难,但是随着基因组学技术的不断推进和完善,利用反向遗传学获得的耐旱基因候选序列与通用耐旱QTL相结合,对较大效应以及一致性耐旱QTL区段内的候选基因进行发掘和克隆,为揭示耐旱机理和进行耐旱分子育种显示出光明的前景。

1 2 关联分析用于耐旱功能标记开发

针对上述连锁作图方法所定位和筛选的分子标记在育种上的局限性,近年来,多种方法已被用于在植物基因组中发掘表型变异的功能型等位基因,其中对于复杂的数量性状,尤其对玉米这种连锁不平衡耗散(L i n kage d isequili b riu m decay,LD decay)较快的植物,目前研究比较多的是采用等位基因的关联分析。关联分析是利用自然群体中的原始重组变异,通过分析基因型和表型之间的关系来精细定位数量性状位点(QTL)或进行候选基因功能位点分析。在分析多样性丰富的玉米自交系时,可以精确定位到染色体某一区段,甚至达到2000bp的精度[13]。建立在LD基础之上的关联分析可以识别表型变异的基因,所评估的性状变异通常是由一个等位基因的单核苷酸代换引起的,称之为单核苷酸多态性(S i n g le nucleo tide po ly m or ph is m,SNP)。生物体中大多数自然发生的遗传变异是单个碱基变化或是小的插入/缺失,这种变异即是SNP。研究发现,玉米是进行功能候选基因SNP关联分析的理想物种,因为玉米的遗传多样性丰富(这样用少量的标记就可以检测整个基因组)而LD程度却很低(这样LD分析时就不易延伸到候选基因外面)[13]。Phil lips等[14]对7个玉米基因型的研究表明所发生的变异主要是由于点突变或插入/缺失引起的,平均每13个碱基就有一个变异。B atley等[15]直接分析

了102551个玉米EST,获得14832个候选的多态性SNP和InDe,l在3 -UTR区域中,每48bp出现1个SNP,而在编码区域内,平均每130bp出现1个SNP。上述研究表明,在玉米基因组中,不仅在非编码区域,而且在基因编码区域也存在丰富的SNP。SNP研究在玉米的基因进化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是在玉米的适应性方面。在玉米中,首次应用SNP分型的例子是研究玉米的开花时间和 dw arf8 基因的单体型[16]。SNP分型已经成功地在模式生物中用于检测复杂性状,并且实际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17]。在2004年,Guillet C laude 等[18]分别开展了玉米过氧化物酶基因 ZmPox3 和玉米子粒组成与淀粉生产之间的关联分析。在耐旱研究上,Sebastian i等[19]报道用SNP单体型分析地中海白松的9个耐旱候选基因,结果已用于耐旱遗传分析和QTL作图。

功能型标记的开发和验证有助于在早期世代对玉米耐旱性进行准确和可靠的标记辅助选择。Andersen和L bberstedt[20]将来源于功能型序列的DNA标记称作功能型标记。与中性标记(N eutral m arkers)相比,功能标记由于是从目的基因的功能位点开发,因而可靠性强,不存在由于遗传重组带来标记与性状之间的无关联而产生的风险,而且能够最好地代表遗传变异,它可以准确地跟随等位基因,因此非常适合在植物育种中进行标记辅助选择。依靠功能型标记的特征模式,功能型标记也可以根据数量性状位点的存在与否来聚合杂交种和综合种的目标等位基因。在群体育种和轮回选择中,功能型标记可以避免目标位点的遗传漂移。因此,开发功能型标记对玉米耐旱分子育种有很大意义。目前,美国康奈尔大学的Buck l e r实验室正在对玉米进行大量的关联分析(http://www m aizegenetics net),他们用288个玉米基因型分析几千个重要功能基因的SNP位点。CI M MYT正在从全球各地搜集玉米多样性种质用来研究玉米100多个耐旱候选基因的SNP位点。

2 玉米耐旱遗传代谢网络及转基因研究

遗传转化是基因组学手段应用于作物育种的一个重要方面,它通过把控制性状的基因直接导入到育种材料中来加速和完善育种进程。随着近10年作物科学在耐逆生理学研究上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为提高作物的产量稳定性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尤其是在拟南芥和水稻测序完成之后,大量的转录组学分析对作物耐旱性的复杂分子机理进行了有目的的探索和转化,分离和克隆了许多耐旱的相关基因。利用作物基因组之间的共线性和分子生物学手段,许多与作物耐旱相关的功能蛋白、转录因子和信号传导因子被分离、转化和表达(表1)[21]。利用这些因子对耐旱基因表达进行上游调控或是产生特殊的代谢产物来获得耐旱的转基因植物。如在干旱胁迫调节下,导入的基因Sac B或是 P5CR 会在植物体内产生出高于平常水平的糖类或脯氨酸。目前报道成功转化的例子有转录因子DREB/CBF s在番茄、水稻和小麦中的表达[4]。另外,最近报道转录因子 SNAC1 在水稻中的过量表达可以增强植物叶

表1 作物耐旱转基因过程中用到的主要功能蛋白和调节蛋白基因

分类调控代谢产物基因名称

功能蛋白

渗透调节因子合成酶果聚糖蔗糖酶S ac B

海藻糖-6-磷酸合酶 TPS1

海藻糖-6-磷酸磷酸化酶TPP

甜菜碱醛脱氢酶BAD H

-吡啉-5-羧基(P5C)合成酶P5CS

吡咯-5-羧酸(P5C)合成酶P5CR

大分子保护因子LEA蛋白 HVA1

伴侣蛋白B i P

毒性降解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过氧化物酶POD

膜蛋白水通道蛋白M I P

其他ABA合成代谢 at NCED3/CYP707A3

气孔调节 C h l-NADP-M E/SNAC1调节蛋白

转录因子ABA响应元件结合蛋白1/ABA响应元件结合因子2 AREB1、 ABF2

脱水反应元件结合蛋白2A DREB2A

M YB/M YC aM t YB2/aM t YC2

蛋白激酶保卫细胞钙依赖型蛋白激酶CBL1

M APKKK NPK1

片中气孔关闭能力和AB A活性,从而使植物在田间干旱的条件下可以维持作物的产量潜力[4]。

在玉米上,遗传转化被用于作物改良也比较广泛。过去主要用于商业化的抗虫和抗除草剂转基因育种,最近开始研究子粒产量、耐旱等复杂的数量性状的转基因育种。如Shou等[22]报道一个低水平但是组成型表达的烟草活性分裂激活蛋白激酶基因(N icotianaNPK1 )被导入到玉米植株后提高了玉米的抗冻性。当把这个基因与一个组成型启动子(35S C4PPDK )结合以后,该基因可以通过影响光合作用来提高玉米的耐旱性。研究发现,转基因玉米植株在正常水分条件下的粒重与对照(非转基因植株)粒重相似,但是在干旱胁迫下对照的粒重却明显较转基因植株的轻。另外,Quan等[23]报道玉米自交系DH4866导入beta A基因(其编码甜菜碱合成过程中一个关键酶)以后,与野生型植株相比,转基因植株表现出较强的耐旱性,需要指出的是其子粒产量也明显高于野生植株。

玉米耐旱转基因研究不仅为耐旱机理探索展示出广阔的前景,而且大大加速了玉米分子育种技术实用化的进程。目前玉米转基因商业化的主要限制因素是耐旱鉴定体系不确定,表型难以测量。另外一个限制因素是在实验室中获得的转基因植物对大田的适应性较差,随着转基因技术的不断改进,如对玉米自交系A188(玉米常用的一个转化受体系)的遗传研究,以及耐旱基因组学的发展,将促进玉米耐旱转基因技术的实用化进程,保证玉米在干旱环境条件下的产量稳定性。

总之,作物基因组学研究的飞速进展及其相应所带动的新型生物技术的出现为玉米耐旱分子育种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目前,基因芯片技术虽然可以大通量地进行耐旱机理研究,但是在我国开展MAB不能过分依赖于基因芯片技术,而是要把多种先进技术和基因组学研究成果优化以后综合应用,从分离群体、回交导入系群体的耐旱QTLs/基因MAS到利用自然群体的关联分析发掘功能标记,同时结合生物信息学和传统育种,发展毛细管电泳和高压液相色谱技术,促进转基因成果转化,把玉米耐旱分子育种推向实用化。

参考文献

1Valli yodan B and Nguyen H T Understand i ng regu l atory net w orks and engi n eeri ng f or enhanced d rough t tolerance i n p l an ts Curren t Op i n i on

i n P l an t B i ology,2006,9:189~195

2Tub erosa R and Sal v iS G eno m i cs bas ed app roaches to i m p rove d rough t

t olerance of crops T rends i n P l an t Science,2006,11:405~412

3Bolanos J,E d m eades G O The i m portan ce of t he anthes is s il k i ng i n t er val i n b reeding for drought tol eran ce i n trop i ca lm ai ze F il ed Crops Re searc h,1996,48:65~80

4C attivelliL,R izz a F,B adeck F,et al Drought tolerance i m prove m en t i n crop p l an ts:An i n tegrated vie w fro m b reed i ng to geno m ics F i el d C rops Research,2008,105:1~14

5Tuberos a R,Salvi S,S angu i neti M C,et al M apping QTL s regu l ating m orpho phys i ol ogical trai ts and yield i n d rough t stress ed ma i ze:case s t ud i es,s hortco m i ngs and p ers pecti ves Annals of Botany,2002,89: 941~963

6C hardon F,V irl on B,M oreau L,et al G enetic arch itect u re of flo w ering ti m e i n m ai ze as i nferred fro m quantit ati ve trait l ocim et a anal ysis and syn teny con servati on w it h the rice geno m e Gen eti cs,2004,168:2169~ 2185

7王毅,姚骥,张征锋等 基于玉米综合QTL图谱的比较分析及株高QTL的统计分析 科学通报,2006,51(15):1776~1786

8李雪华,李新海,郝转芳等 干旱条件下玉米耐旱相关性状的QTL 一致性图谱构建 中国农业科学,2005,38:882~890

9Sa w k i ns M C,Far m er A D,H oisi ngton D,et al C o m parati ve m ap and trait vie w er an i n tegrated b i o i nfor mati c tool to con struct consensus m aps and co mp areQTL and f un cti onal geno m i cs dat a across geno m es and ex peri m ents P l antM ol ecu l ar B iol ogy,2004,56:465~480

10R i bau t J M,RagotM M arker ass i sted sel ecti on t o i m prove drough t ad ap tati on i n m ai ze:the back cross approach,pers pecti ves,li m itati on s,and alternati ves J E xp Bot,2007,58:351~360

11M asle J,G il m ore S R,Farquhar G D The ERECTA gen e regu l ates p l an t tran s p irati on effici en cy i n A rab i dop sis N ature,2005,436:866~ 870

12Xu K,X i a X,Fuk ao T,et a l Sub1A is an et hylene response factor like gene that con fers s ubm ergen ce toleran ce to rice Nature,2006,442: 705~708

13Fli n t G arci a S A,Thu iller A C,Yu J M,et al M aiz e associati on popu l ati on:a h igh resol uti on p l atfor m f or quan titati ve trait l ocus d issec ti on The Plant Journa,l2005,44:1054~1064

14Ph illips R L,V as il I K(E ds):DNA based M arkers i n P l an ts Dor drech t:K luw er A cade m i c Pub lis hers,2001

15Batley J,Barker G,O S'u lli van H,et a l M i n i ng f or s i ngl e nucleotide pol ym orph is m s and i n sertions/deleti on s in m ai ze exp ressed sequence t ag data Plant Physi ology,2003,132:84~91

16Thornsberry J M,Goodm an M M,Doeb ley J,et al Dw arf8pol y m or ph i s m s associat e w it h vari ation i n fl ow eri ng ti m e Nature Genetics, 2001,28:286~289

17C ohen J C,K iss R S,Pertse m li d i s A,et al M u lti p l e rare allel es con tri bute t o l o w p l as m a levels of HDL cho l esterol Science,2004,305: 869~872

18Gu illet C laude C,B irolleau Tou chard C,M an icacciD,et al Nucleotide d i versity of t he Z mPox3m aize perox i das e gene:Rel ationsh i ps bet w een a M I TE i n s erti on i n exon2and vari ati on i n f orage m ai ze d i gesti b ili t y BM C Gen eti cs,2004,5:19

19S ebastian i F,Buonam iciA,N eale D,et al SNPs anal ys i s i n drought t olerance cand i date genes i n A leppo p i n e The2nd In ternati onalC on f er en ce on In tegrated App roaches to Su stai n and I mp rove P l an t Production Under Drough t Stress Ro m e,Italy Sep te mber24t o28,2005

20Andersen J R,L bb erst edt T Fun cti onal m arkers i n p lants T rends i n Plant Sci en ce,2003,8(11):554~560

21Um eza w a T,Fu jit a M,Fu ji ta Y,et al Engi n eeri ng drought tol eran ce i n p l an ts:discoveri ng and t a il ori ng genes to un l ock t he future Cu rrent O p i n i on i n B i otechnology,2006,17:1~10

A3CM S在甜高粱育种中的可行性研究*

赵威军 张福耀 程庆军 郭建文 常玉卉 田承华 李金梅 王瑞

摘 要以5个高粱不育系、6个甜高粱杂交种和甜格雷兹为材料,通过对茎秆含糖量和鲜重的测定分析,研究利用A3C M S选育不育化甜高粱杂交种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同核异质不育系在茎秆含糖量方面差异不显著,同核异质杂交种在茎秆产量上差异不显著,但茎秆含糖量差异显著, A3杂交种的含糖量明显优于A1杂交种。认为,利用A3C M S选育不育化甜高粱杂交种是可行的。

关键词A3;C M S;甜高粱;育种

在高粱的7种细胞质雄性不育(C M S)类型中,A3C M S是最难恢复的一类[1,2],据报道只有极少量的材料能恢复其不育性[3~5]。我国几乎所有的高粱资源材料都是其良好的保持源。由于很难

作者简介:赵威军,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粱遗传育种研究,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饲草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030601,山西晋中

张福耀,程庆军,郭建文,常玉卉,田承华,李金梅,王瑞,通讯地址同第1作者

*基金项目: 十一五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 生物质资源高效培育技术 (2006BAD07A04),山西省科技攻关项目(2006031008 2),山西省农科院育工程项目 高产、优质能源甜高粱新品种选育

收稿日期:2007-10-08;修回日期:2007-12-25找到理想的恢复源,A3C M S的应用也很少,以其为母本配制的杂交草已应用生产[6],但以其为母本配制的粒用杂交种还未能商品化生产。

甜高粱品种的选育,主要要求杂种优势大、生物产量高、茎秆含糖量高,对子粒产量要求低,利用高粱A3类型不育系与含糖量高的甜高粱品系杂交,选育不育化的甜高粱新品种,由于光合产物不能转化为淀粉贮存到子粒,就有可能使生物产量和茎秆含糖量大大提高,从而满足工业化生产的需求。本试验以5个高粱不育系及组配成的6个杂交种和甜高粱品种甜格雷兹为材料,进行了可行性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 1试验材料

试验在山西省农科院高粱研究所试验地进行。

试验材料包括母本材料(7050A2、TX623A1、TX623A3、SX14A1、SX14A3)、6个杂交种(TX623 A1 糖/E35-1、SX14A1 糖/E35-1、7050A2 糖/ E35-1、TX623A3 糖/E35-1、SX14A3 糖/E35-

22Shou H X,B ordall o P,W ang K E xp ress i on of t he N icotiana protei n k i nase(NPK1)enhanced d rough t tolerance i n t he transgen ic m aize Jou r n al of Experi m en t al Botany,2004,55:1013~101923Qu an R D,Shang M,Zhang H,et al I m proved ch illi ng t o l erance by tran sfor m ation w ith beta gen e for t h e enchan ce m ent of gl yci n ebet aine s ynthes i s i n m a i ze Plant Sci en ce,2004,166:141~149

Advances onM olecul ar Breedi ng of Drought

Tolerance i nM aize

Li u X i u li n1,Hao Zhuanfang2,X i e Chuanxi a o2,W ang Yuguo1,Zhang Shi h uang2

(1Co ll ege of A g ronomy,Shanx iA g ricu lt ura lU n i versity,T aigu030801,Shanx;i2Institute o f Crop Sc i ences,Ch i nese A cade m y o f

A gr icu lt ura l Sc i ences,Be iji ng100081,Chi na)

Abstrac t D rought is one o f the m a i n ab iotic stresses that affectm a ize production,and ne w culti v ars w ith h i g h yie l d stability under dr ought is a m ajor breed i n g ob jecti v e W ith the enrichm ent of bio i n for m atics da tabases and develop m ent o f geno m ic techno l o gy,progress on i d entificati o n o f the consensus QTLs,operation of functionalm arkers w ith associati o n ana lysis and c l o ning of transcriptional factors/genes related w ith drought to lerance,shed li g ht on comp lex genetic net w or ks of drought tolerance and provide ne w approaches and prospects for mo lecular breeding in m a ize I n t h is article,w e rev i e w t h e advances on m olecular breed i n g of drought tolerance by i n tegration of geno m ics research i n m a ize

K ey w ords M aize;Drought to lerance;A ssociati o n analysis;M o lecular breed i n g

微生物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微生物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摘要:生物育种是运用遗传学原理和技术对某种具有特定生产目的的菌株进行改造,去除不良性质,增加有益新性状,以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的一种育种方法。微生物的育种技术已从常规的突变和筛选技术发展到基因诱变、基因重组和基因工程等,育种技术的不断成熟,大大提高了微生物的育种效果。但是有时候微生物育种也不是单一的一种方法,有的是需要多种方法综合使用。本文将各种微生物育种技术进行总结和细致分析。 关键词:微生物育种;诱变育种;基因重组育种;基因工程育种 1.常规育种 常规育种是以不经过人工处理,利用微生物自发突变为基础,从中筛选出具有优良性状菌株的一种育种方法一般情况下,由于DNA的半保留复制以及校正酶系的校正作用和光修复、切除修复、重组修复、诱导修复等作用,发生自然突变的几率特别低,一般为106~1010/BP,而且用于工业生产的菌株的性状往往由单一或少数基因控制,所以常规育种时间较长,工作量较大。,通过常规育种提高菌种生产能力、筛选高产菌株的效率较低,效果不明显。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常规育种的主要目的是用来纯化、复壮、稳定菌种。 2. 诱变育种 1927年MILLER发现X-射线能诱发果蝇基因突变之后人们发现其他一些因素 也能诱导基因突变,并逐渐弄清了一些诱变因素的机理,为微生物诱变育种提供了前提条件根据育种需要,有目的地使用诱变因素,可使菌株的基因发生突变以改良其生产性状.凡能诱发基因突变,并且突变频率远远超过自发突变的物理因子或化学物质被称为诱变剂。根据诱变剂的不同可以将诱变育种的方法分为:有物理因子诱变育种和化学因子诱变育种。,前者包括激光、X-射线、"r-射线、快中子等)后者主要是烷化剂(包括EMS、EI、NMU、DES、MNNG、NTG等),天然碱基类似物,亚硝酸和氯化锂在物理诱变因素中,紫外线比较有效、适用、安全,其他几种射线都是电离性质的,具有穿透力,使用时有一定的危险性,化学诱变剂的突变率通常要比电离辐射的高,并且十分经济,但这些物质大多是致癌剂,使用时必须十分谨慎.目前,多种诱变剂的诱变效果、作用时间、方法都已基本确定,人们可以有目的、有选择地使用各种诱变剂,以达到预期的育种效果. 2.1物理因子诱变 2.1.1 UV 所有传统的物理诱变手段中,使用得最为普遍的就是紫外线辐照,它是诱发微生物突变的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对于紫外线的的作用有很多解释,但研究最清楚的是它可引起DNA结构的变化,尤其是可使DNA分子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即两个相邻的嘧啶共价连接,二聚体的出现会减弱氢键的作用,引起双键结构变形,就可能影响胸腺嘧啶(T)和腺嘌呤(A)的正常配对,破坏了腺嘌呤的正常掺人,复制就在这一点上突然停止或错误地进行。如果错误地进行复制,且在新形成的链上有一个改变了的碱基次序,则在随后的复制过程中,碱基次序已改变的DNA链照常进行复制,产生了一个在两条链上碱基次序都是错误的分子而引起突变归J。利用紫外诱变的方法可选育出大量产量高,活性强的菌种,由于其设备简单,诱变效率高,操作安全而被广泛应用。白兰芳等用紫外线单因子处理、光复活处理西罗莫司产生菌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得到了一正变株UV-8-61,效价比出发菌株提高了2—3倍。近些年来紫外线作为一种基本的诱变因子,也常常和其他一些诱变因子联合作用于微生物而提高诱变效果。胡永兰等用UV和DES(硫酸二乙酯)复合处理梧宁霉素产生菌,得到一株较高的突变株,效价比出发菌株提

浅谈玉米育种的途径和方法

一、玉米育种的特点 玉米最主要的特征是天然异花传粉,天然授粉群体的田间组成处于高度的异质状态,个体的基因型处于高度的杂合状态,这决定了在玉米天然授粉的群体中,株间表现型比较意义不大,必须通过一定的基因型选择过程才能正确地决定取舍;同时,由于个体基因型高度杂合,造成表型选择不可靠,必须对大量个体做测交或后代鉴定,才能确认表型是否真实遗传。由于这些原因,在玉米育种过程中,一般都要经过多代的选择比较才能育成新的自交系或品种。 现代玉米育种的主流是杂种优势育种,基本途径是先选育纯合的亲本自交系,再将亲本自交系杂交,选育出杂种优势强的杂交种。生产上利用的是F1代的杂种优势。自交系的选育不但要求本身性状优良,还要求配合力高。对自交系农艺性状和配合力的选择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不可偏废。这就大大提高了育种的难度,延长了育种的周期。不仅如此,自交系的性状同杂交种的性状虽然有关系,但仍然有距离,在杂交种水平上还要对农艺性状进行选择鉴定,同时对主要目标性状的杂种优势水平进行比较,最终育成优良杂交品种。 二、玉米自交系的选育 1.农艺性状好。植株性状:主要包括株型和抗倒性。植株性状一般根据穗上部叶片伸展的姿态分为紧凑型、半紧凑型、和平展型;根据株高分为高秆、中秆、矮秆、半矮秆等。 穗部性状:穗部性状一般由穗型、粒型、穗行数等构成。穗型的划分有很多种,最明显的是长穗型、粗穗型、筒型、锥型、纺锤型等;粒型分为马齿型和硬粒型及其各种过渡类型。自交系选育中最好兼顾长穗型和粗穗型的选择。长穗型的行粒数较多,但粒行数较少;粗穗型的粒行数较多,但行粒数不可能很多。自交系的粒行数一般10~20行。12~14行的比较适中。粒型的选择要根据育种目标确定,一般偏硬粒型的自交系组配的杂交种商品性好,偏马齿容易组配出的杂交种产量和淀粉含量比较高。此外,籽粒的大小、粒重和粒色的一致性也需要考虑。 抗逆性:对主要的玉米病害和自然灾害性条件要有一定的抗性或耐受性,以确保种子生产的稳定性和杂种优势的稳定发挥。整齐一致性:要求农艺性状在外

玉米育种

第一节国内外玉米育种概况 一.玉米生产和育种概况 美国是世界玉米生产大国, 其总产占世界玉米总产的40%以上。我国是仅次于美国的玉米生产大国,年种植玉米3亿亩左右,是仅次于水稻,小麦的第三大粮食作物. 我国玉米育种发展大致经过了六个阶段: 即农家品种、品种间杂交种、顶交种、双交种、三交种、单交种。 除选育高产、优质、多抗品种外,还重视特殊品质杂交种的选育。 二.我国玉米分布、区划与育种目标 (一)我国玉米分布、区划 我国玉米划分为6 个自然区域(见图) 1、北方春播玉米区 2、黄淮海平原套复夏播玉米区 3、西南山地套种玉米区 4、南方丘陵玉米区 5、西北灌溉玉米区 6、青藏高原玉米区 第二节玉米育种目标及主要性状遗传 一、玉米育种目标 玉米是异花授粉作物,现代玉米生产上主要是利用自交系间杂种一代,因此,育种程序中包含了选育自交系与组配杂交种两个过程。开展育种工作时,必须从总体上考虑,形成总的育种策略,并用以指导育种工作。 Hallauer(1979)等对与育种有关的9个重要性状进行了分析,认为籽粒产量是最重要的,而且在今后仍然受到更为关注。其次为抗病、抗虫以及熟期。这项调查,与我国的实际也基本相符。 根据我国目前玉米生产和育种现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趋势,我国在当前乃至今后一段较长的时期内,玉米育种总的策略为:大幅度提高产量,同时改进籽粒品质,增强抗性,以充分发挥玉米在食用、饲用和加工等方面多用途特点,为国内市场提供新型营养食品。 一是高产、优质、多抗普通玉米杂交种的选育 要求:新选育的杂交种比现有品种增产10%以上或产量相当,但具有特殊的优良性状,大面积单产达9000公斤/公顷以上,产量潜力12000公斤/公顷以上,籽粒纯黄或纯白,品质达到食用,饲用或出口各项中的至少一项。要高抗大斑病(春玉米尤为重要),小斑病(对夏玉米应严格要求),丝黑穗病,耐病毒病,不感染茎腐病; 另外一类是特殊品质杂交种的选育 高赖氨酸玉米:要求籽粒中赖氨酸的总量不低于0.4%,单产可略低于普通玉米推广杂交种,不发生穗腐或粒腐病,抗大、小斑病,胚乳质地最好为硬质型; 高油玉米:籽粒中的含油量不低于7%,产量不低于普通推广种5%,抗病性同普通玉米; 甜玉米:普通甜玉米乳熟期籽粒中水溶性糖含量≥8%,超甜玉米乳熟期籽粒中水溶性糖含量≥18%,穗长在15cm以上,分别符合制罐、速冻或鲜食的要求,单产鲜果穗11250公斤/公顷(750公斤/亩)以上; 青贮和青饲玉米:绿色体产量达52.5吨/公顷(3.5吨/亩)以上,并且适口性较好; 此外还应适当进行爆裂玉米、糯玉米的育种工作,以满足食品行业的需要。同时要开展雄性不育系的利用与鉴定工作。 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条件复杂,玉米栽培遍及全国。根据自然条件,栽培耕作制度等

小麦抗病育种最新研究进展

TILLING技术的形成和发展及其在麦类作物中的应用 TILLING(Targeting induced local lesions in genomes,定向诱导基因组局部突变技术)是一种高通量的等位变异创制和突变体快速鉴定技术,其实质是将传统的化学诱变方法和突变的高效筛选有效结合的反向遗传学研究方法.其技术原理是将传统的酶切技术与PCR技术相结合后采用红外双色荧光系统进行结果鉴定,从而筛选出相应的突变体.传统的TILLING技术主要用于筛选由人工诱导产生的突变体.Ecotilling技术由TILLING技术延伸而来,主要用于鉴定自然界中已经存在的突变体,其与传统的TILLING技术的区别主要为构建DNA池时略有差异.随着该项技术在拟南芥等模式植物中的成功应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其用于基因组较大的植物之中.本文对近年来TILLING技术在麦类作物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比较不同植物突变体库中的突变频率发现,经EMS处理的小麦等麦类作物突变体库中的突变频率显著高于其他植物,因此相信,TILLING技术将会作为一种常规手段在麦类作物尤其是普通小麦改良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4 小麦抗赤霉病转基因研究 目前报道的抗赤霉病转基因研究多集中在对一些病程相关蛋白的研究上。如Chen等利用共转化技术将来源于水稻的类甜蛋白基因转入感赤霉病的小麦品种Bobwhite中,转基因植株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与非转基因植株相比,转基因植株可以延迟赤霉病的发生。Anand等从受赤霉病菌侵染的苏麦3号cDNA文库中获得了编码葡聚糖酶、几丁质酶及类甜蛋白的基因,将这些基因转入到感病品种Bobwhite中,并对转基因植株进行了温室及大田的抗性鉴定。在温室条件下,一个共表达几丁质酶及葡聚糖酶基因的株系可以延缓病菌侵染的扩散(Type II resistance),但在大田条件下,没发现转基因株系对病菌的最初侵染(Type I resistance)有明显作用。Rs-AFP2是一种来源于萝卜的抗菌肽,体外试验表明该抗菌肽可以强烈地抑制小麦赤霉病菌的菌素生长。廖勇等通过基因枪介导的方法将该基因转入小麦扬麦12中,目前已经获得转基因植株,进一步的抗性鉴定工作还在进行中。 除了转一些抗菌蛋白外,一些与抗性相关的基因也被用来进行抗赤霉病转基因研究。如拟南芥的NPR1基因(Nonexpresser of PR genes)可以调节植物的系统获得抗性(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Makandar等将此基因转入了小麦Bobwhite中,实验结果显示,NPR1基因在转基因小麦中的表达可以加快小麦在病原菌侵染时的内源防卫反应。 在进行植物源抗性基因研究的同时,研究者还对一些来自于微生物的基因进行了植物转基因研究,期望能够获得可提高赤霉病抗性的转基因植株。TrilO1基因是单端孢霉烯族毒素中T-2毒素的弱毒基因,该基因编码3-O-乙酰转移酶可将单端孢霉烯族类毒素(如T-2)的羟基氧化为羰-乙酰基,使其活性减弱。Okubara等将TrilO1基因转入感病的小麦品种中,共获得四个转基因株系,这些株系的胚乳和颖壳里都检测到TrilO1转录物的积累,温室的抗性鉴定表明转基因植株可在一定程度 上减轻病症。 5 展望

玉米育种现状与发展战略

玉米育种现状与发展战略 摘要 种子产业技术进步涉及知识创新、种质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领域,还包括少量制度创新。不同性质的机构在这个产业技术链条中的位置决定了在改革中的走向。目前,种质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是玉米种业技术发展的焦点问题。跨国公司进入我国市场,暴露出我国种子产业创新能力薄弱,关键就在于种质创新缺位,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企业的产品创新能力则受制于落后的育种思路,因而降低了投资效率。玉米商业育种的实践基础是简化、统一的杂种优势模式。施行走出去发展战略将激化产业内部矛盾,促进种业内部科技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提高产业竞争能力。 一、玉米种业和种业技术面临的挑战与创新机遇 加入WTO以后,玉米育种研究体系的各个环节就越来越紧密地成为产业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种子产业技术大体包括三个层次:以知识创新为特征的基础研究,以种质创新和技术创新为特点的应用基础研究和以产品创新为目标的应用研究。这些都纳入产业技术的范畴,只是所处的位置不同。因此,我们要明确自己所处的位置,了解产业技术链中每个环节的未来走向。这是研究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和政策演变的基本考虑,也是技术创新的立脚点。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在经济还比较落后的历史时期,这个系统为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就玉米育种来说,我国在五十年代那样贫穷落后的经济条件下成功地研发和推广杂交种,创造了世界农业发展史上的奇迹;后来只用了十年多一点的时间,便从双交种过渡到更先进的单交种选育技术。七十至八十年代,我国科技人员在李竞雄教授的带领下自主攻克了玉米抗病育种技术难关,达到了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技术进步促进农业生产的跨越式发展,我国玉米产量提高了将近4倍。但是,进入八十年代后期,玉米育种技术进入缓慢发展阶段。实际上,发达国家当时也面临着同样的挑战和同样的发展需求。 西方发达国家依靠种质扩增、改良与创新,通过抗逆育种途径持续提高玉米产量,有效地解决了产量爬坡问题。然后又投资生物技术,提高种子产业的技术含量和竞争力,这些将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的遗传增益。当西方国家解决面临的技术挑战时,我们恰恰进入理论与技术的停滞状态。究其原因是产业技术的发展思路出了偏差。

玉米单倍体育种的研究进展

植物组织培养结业总结 玉米单倍体育种的研究进展姓名:张曦 班级:农学 101 学号: 1009010070 指导老师:张素勤

玉米单倍体育种的研究进展 摘要: 阐述了玉米单倍体育种技术研究进展及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包括玉米单倍体的获得方法、鉴定方法、二倍体加倍方法、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等,重点阐述了加倍方法和基础材料的选择,指出单倍体育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并提出单倍体育种技术发展前景。 关键词:玉米;育种;单倍体;二倍体加倍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玉米的需求量不断上涨。耕地面积减少和环境的恶化使人们对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玉米新品种需求日益迫切。而目前用常规育种方法获得高配合力的纯合自交系需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常规的育种技术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育种需求。近年来,单倍体育种技术、基因工程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生物技术手段的发展提高了育种效率,开辟了玉米育种的新途径。 单倍体技术选育玉米自交系在国外已经广泛使用,目前国外大约60%的马齿型自交系, 30%的硬粒型自交系由单倍体技术选育出来。在我国最早开展此项研究的是中国科学院遗传所,通过孤雌生殖技术,在不到20年里育成3000 多个孤雌生殖纯系,其中综合性状优良或个别性状突出,可直接或者间接用于育种的近350个。此外近几年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和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等也都先后从事了这方面的研究,目前也都育成了多个性状较优良的DH系,并且选育出多个优良组合参加国家级和省级区域试验,遗单6号、科玉10号、秦单5号已通过审定,并在生产上进行推广。 一、单倍体的发现 单倍体是指只携有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自然界中的单倍体是经过不正常受精形成的,一般发生频率很低。1922年,Dorothy Bergner 首次发现了野生的曼陀罗单倍体,此后,烟草、小麦等其他物种的单倍体被相继发现。玉米单倍体的发现相对较晚,Randolph首先观察到品种间或自交系间杂交的后代中有0.011%~0.103%的孤雌生殖单倍体,并且不同杂交组合中单倍体产生的频率存在较大的差异。尽管单倍体的发现较早,但人工单倍体的产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直到1964年,Guha和Maheshwari使用花药培养,第一次在实验室得到了人工的曼陀罗单倍体。 二、获得玉米单倍体技术 1.1 自然发生的单倍体 生殖过程异常所引起的孤雌或孤雄生殖而来的玉米单倍体,自然发生的单倍

玉米要高产 管理是关键

玉米要高产管理是关键 作者:张红云 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 2014年第7期 郏县农业局张红云 一、苗期管理 (一)及时化学除草(6月5—15日) 在播种后出苗前地表喷洒除草剂,化学除草要严格选择除草剂种类,准确控制用量。播种 后出苗前施用的除草剂有:15%甲基黄草酮、乙草胺、都尔、丁草胺、乙莠水等。 (二)及时间苗、定苗 间苗、定苗的时间要因地、因苗和具体条件来确定。夏直播玉米生长快、易保苗,可适期 早进行。一般情况下可以把握3片可见叶时间苗,5片可见叶时定苗。为确保收获密度和提高 群体整齐度及补充田间伤苗,定苗时要多留计划密度的5%左右,其后在田间管理中拔除病弱株。 (三)及时中耕除草 定苗前后中耕易浅,一般5cm左右;拔节期前后中耕应深些,行间可达10cm左右。苗期一般中耕2次。 (四)及时追肥浇水 苗期追肥有促根、壮苗和促叶、壮秆作用,一般在定苗后至拔节期进行。除使用速效氮、磷、钾肥外,也可追施腐熟有机肥。 苗期追肥量,原则上磷、钾肥全部施入,氮肥追施量因地、因苗确定。高产田一般不高于 总追氮量的20%~30%,中产田占50%~60%,低产田占60%以上。玉米苗期追肥除速效氮肥外,应 重视速效磷、钾肥的配合施用。 苗期追肥一般采用沟施或穴施。施肥深度应根据追肥时的株高确定,防止沟土埋苗。化肥 施用深度应大于5cm,有机肥施用深度10cm左右。可以在距玉米植株15~20cm处开沟,将有机肥、化肥等1次施入,覆土盖严,提高肥效。 玉米在苗期耐旱能力较强,一般不需灌溉。 (五)及时防治病虫害 玉米苗期虫害主要有地老虎、粘虫、蚜虫、蓟马等。 防治方法:播种时使用毒土或种衣剂拌种。出苗后可用2.5%的敌杀死800~1 000倍液,于 傍晚时喷洒苗行地面,或配成0.05 %的毒砂撒于苗行两侧,防治地老虎。用40%乐果乳剂1 000~1 500倍液喷洒苗心防治蚜虫、蓟马、稻飞虱。用20%速灭杀丁乳油或50%辛硫磷1 500~2 000倍液防治粘虫。

玉米育种的选育方法及程序

玉米育种的选育方法及程序 玉米属于异花授粉作物,易于进行杂交,生产上应用的玉米良种多为杂交种。玉米杂交种是由2个或2个以上相异类型的亲本杂交育成的。按其亲本类型、数量不同,可分为品种间杂交种、品种与自交系间杂交种、自交系间杂交种以及综合杂交种4种。 1 育种的特点 现代玉米育种的主流是杂种优势育种,基本途径是先选育纯合的亲本自交系,再将亲本自交系杂交,选育出杂种优势强的杂交种。生产上利用的是F1代的杂种优势。自交系的选育不但要求本身性状优良,还要求配合力高。这就大大提高了育种的难度,延长了育种的周期。不仅如此,自交系的性状同杂交种的性状虽然有关系,但仍然有距离,在杂交种水平上还要对农艺性状进行选择鉴定,同时对主要目标性状的杂种优势水平进行比较,最终育成优良杂交品种。 2 自交系的选育方法 2.1 常规选育法 这种选育方法就是在分离的原始群体中选择个体自交系,经若干世代按目测自交选择之后,进行配合力的测定,最终选出优良的自交系。在育种规模不大的情况下,常规选

育法,更多地依靠育种者的经验。 2.2 单倍体选系法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自然或人工的诱发、培育的单倍体植株经过人工的染色体加倍或自然加倍获得纯合的二倍体,然后再从中选育优良的单株,成为自交系。单倍体育种一般只需2年就能获得纯合的自交系,比常规方法缩短了育种的周期,对育种家有很大的吸引力。 2.3 辐射与化学诱变选系法 此种方法的诱变机理主要以损伤恢复,在恢复过程中发现有利的变异,因而在选择原始材料上要兼顾遗传基础丰富和抗损伤能力强,在选系过程中要注意淘汰各种畸形株和不利变异,选择突变性状明显的健康的植株。 2.4 分子选系法 所谓分子选系法是在DNA水平上开展的自交系选育,包括转基因选系法和分子标记辅助选系法。转基因选系就是借助遗传转化技术,将一些其他动植物有利的外源基因导人自交系或杂交种内,育成有外源基因控制性状的优良自交系,这种方法对于改造玉米基因库中不具备的某些目标性状是致关重要的。 2.5 自交系的改良 改良自交系最常用的方法是回交转育法。回交转育法就是以被改良的自交系为轮回亲本,以目的基因供体亲本为非

我国玉米育种现状和发展趋势

我国玉米育种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我国玉米育种的研究现状 新中国成立50年来,我国玉米生产和其它各项事业一样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玉米单产和总产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其它发展中国家,玉米杂交种的普及率 95%左右,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玉米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的地位显得愈来愈重要,因此,玉米育种的研究受到广泛地重视。“九五”以来,在国家科技部和农业部的直接领导下,在各级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努力,我国玉米育种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品种、新自交系的选育成绩斐然 “九五”前三年,在19个由国家攻关计划第一子专题资助的玉米育种单位,通过省级以上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新品种达41个(详见表1),年平均审定新品种13.66个,其中东北玉米区9个;华北区13个;西北区7个;西南区8个;南方区4个。这些新品种大面积示范的平均亩产都达到600公斤以上。同时各单位还育成一批配合力高、抗性好、单株生产力高的优良自变系,在41个玉米新品种的82个亲本中,有26个是近三年育成的自交系,新系的比例达到31.7%。如果加上非国家攻关单位和私营企业选育的玉米新品种和自交系,其数量将进一步增加。有理由相信,我国玉米育种的研究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高速发展时期。在各玉米产区,依靠l~2个品种当家的历史已经结束,新品种更换的速度大大加快,新品种推广呈现多元化趋势。 2.种质扩增和改良进展明显 近十年来,我国玉米育种界的一个重要变化之一是愈来愈多的玉米育种工作者对种质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地认识。为了扩大种质的遗传变异,增加选择的机会,提高玉米杂种优势利用水平,各育种单位普遍重视种质的扩增和改良。中农国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单位在国家948项目的资助下先后从国际玉米小麦研究中心(CIMMYT)、美国、墨西哥等地引进一批玉米种质资源,并开始有计划的改良。 玉米育种的实践已经证明轮回选择是群体改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而群体改良则是一项着眼于长远育种目标的育种计划。“九五”期间,在国家攻关计划的支持下,全国有7个单位系统开展玉米群体改良研究,共有各类轮回选择群体13个,其中东北区6个。华北区6个、西南区1个。现已对这些群体分别进行了1~2轮的选择,群体的配合力、抗病性、农艺性状得到不同程度地改良。 3.育种新材料和新方法的研究有长足进步 随着农业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玉米育种工作者已经开始系统地利用转基因技术和分子标记技术开展育种新材料、新方法的研究,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农业大学利用基因枪、子房注射、超声波介导的方法分别将 B吨基因和

玉米质量标准

玉米质量标准 水分% 12~16 玉米粒杂质% ≤3 淀粉含量% (干基)≥70 灰分 %(干基) 1.2~1.6 蛋白质%(干基)8~11 脂肪%(干基)4~6 玉米加工淀粉收率 1吨玉米能加工得以下产品: 0.67吨淀粉0.12吨浓度为40%玉米浆 0.060吨胚芽(0.025玉米油0.035玉米油饼) 0.045吨蛋白粉0.0.08吨纤维渣 (0.67淀粉加工成甜味剂0.59吨,发酵成燃料酒精为0.38吨) 制糖用淀粉乳 波美芽/°Be 19~21(15℃) 蛋白质(干基)/% ≤0.5 脂肪(干基)/% ≤0.09 PH 5.0±0.3 二级种子质量要求 种龄 7~8h Ph 7.2左右 光密度:OD净增值0.5左右

残糖:消耗1%左右 噬菌体检查:无 镜检;菌体后长旺盛,排列整齐 革兰氏染色:阳性反应 糖液的质量要求 色泽:淡黄色透明液 糊精反应:无 还原糖含量:18%以上(双酶法25~38%)DE值 97%以上 DX值 95%以上 PH值 4.6~5.0 蛋白质含量 0.5%以下 粉糖转化率 92%以上

玉米种植与甜高梁种植对比 玉米亩产:一般为1500斤,最高达到2000斤左右 早熟品种为80~100天,中熟为100~120天,晚熟为120~150天生长温度在10~45℃都能生长 根系深入表面土壤2米以下,脊土也可以栽培,耐旱 一亩地产味精为331公斤谷氨酸。(产一吨谷氨酸要3亩地的玉米) 甜高梁亩产:4~5吨茎杆,茎汁含量为65%左右,茎杆含糖17~21%,可制糖300公斤左右,制糖后的废渣可以制优质纸和纤维板原料,还可养殖奶牛,可增产鲜奶1.5~3.5斤左右。 高梁籽亩产为200~500公斤,籽粒含淀粉为60%左右。 植株高达4米以上,其所含碳水化合物为玉米的3.2倍,早熟品种为90天左右,中熟为120天左右,晚熟为150天左右 早熟品用于饲料制作为佳,中熟与晚熟品用于酒精发酵和制糖、味精、纤维板(亩产150平方米)等。 一亩地可210公斤左右谷氨酸。(一吨谷氨酸要5亩地的甜高梁)

玉米分子育种研究现状

玉米分子育种研究现状 王玲琼 (河西学院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甘肃张掖 734000) 摘要: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和实验能力的提高,分子标记随之出现并且发展迅速,尤其是在玉米遗传育种上的应用。本文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介绍了分子标记育种在玉米遗传图谱的构建及基因定位、杂种优势群划分、优良品种的获得等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SSR AFLP 分子标记玉米育种 1.序言 在学习《植物分子育种技术》的课程中,认识到了分子标记在玉米育种中的重要性,但具体内容仍不了解,所以通过查阅文献增进对分子标记的了解,并将了解的内容进一步整理,写了这篇读书报告。分子标记直接表现在DNA水平上,是一种在分子遗传学快速发展而产生的技术。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与饲料作物, 是世界三大作物之一。但是由于对玉米中许多性状的遗传机制缺乏了解, 从而限制了玉米产量的提高与品质的改善, 阻碍了玉米育种工作的进程。建立在分子遗传学基础上的分子标记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作物育种研究各个领域的发展。 2.分子标记概述 分子标记是继形态标记、细胞标记和生化标记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较为理想的遗传标记形式。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分子标记也同样得到非常迅速发展。根据分子标记所依赖的的生物技术的不同,分子标记经历了三代的变化。1974,Graz- dicker 等人在鉴定温度敏感表形的腺病毒DNA突变体时,利用经限制性内切酶酶解后得到的DNA片断的差异,首创了DNA分子标记,即第一代分子标记——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标记(restrictionfragment lengthpolymorphism,RFLP)。第一代分子标记主要是以分子杂交技术为基础的分子标记,1982 年Hamade发现第2 代DNA 分子标记——简单序列重复标记(Simplesequence repeat,SSR)。第2代分子标记是以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为基础建立。1990年Williams和welsh 等人发明了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randomly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和任意引物PCR(arbitrary primer PCR,AP-PCR)。1991 年Adams 等建立了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ed sequen- cetag,EST)标记技术。1993 年Zabeau 和Vos 合作发明了扩展片断长度多态性标记(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polymorphism,AFLP)。1994 年Ziekiewicz 等发明了简单重复间序列标记(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ISSR)。1998 年在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过程中,第3代分子标记——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p-

玉米育种的基本思路

玉米育种的基本思路—记住五句话 张世煌 最近,网友询问玉米育种的基本思路是哪5句话,还有人问循环育种怎么做,我只好复述如下,包括历史经验的总结、理论铺垫和改造我们的育种技术。 一、理论误区和历史教训 在中国现代玉米育种历程中发生过两个重要的历史教训:“狗熊掰棒子”(抛弃优良种质,或喜新厌旧)和“走猫步”(技术错乱)。前者是理论和技术上缺乏自信心的表现,对于把握大量种质资源和遗传改良的能力缺乏信心和能力。后者源于一种灵活多变而看似有效的传统人文精神,但在现代育种技术面前,却忽视了数量遗传学原理,表现出明显的理论幼稚病。这两个现象合在一起,便折射出以经验为主体的育种技术特征。其后果便是理论模糊,思路混乱,技术跟着感觉走。在做了许多调研和参加了一些会议之后,我发现这就是当前很多人对育种技术的理解。包括一些专家教授竟也如此。 玉米育种陷入理论误区,其后果很矛盾,一方面从事育种的人力资源丰富,育成品种数量非常多,另一方面,生产上缺乏优良品种,玉米产量增长缓慢,甚至在九十年代中期以后进入了近50年来增长最缓慢的时期。 比较中国与美国玉米生产的差距,不难看出,中国使用了相当于美国86% 的土地面积和2.3倍的化肥,生产了49%的玉米,产量水平相当于美国的55%。大家都意识到,只有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才能止住下滑趋势,逐渐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全面提高生产水平。 我国育种者曾经面临生物逆境的巨大压力,当时很强调种质基础的重要性,却忽视了育种技术的导向性和能动性。今天,当我们总结经验教训的时候,认识到不能没有种质改良和种质创新,但也不能忽视育种技术的改进。今后,要尽快地使玉米育种完成从经验到科学的跨越,这取决于我们对数量遗传学知识的把握。除了种质基础和育种技术,还需要一点人文智慧。三者结合才能促进玉米育种技术从经验向科学的转变。 以往的问题出在哪里?育种目标和育种技术方面有过3个理论误区:⑴什么是产量?⑵产量与杂种优势的关系?⑶如何通过自交系提高杂交种的产量?第三个问题的另一种解释(更科学的诠释)即一般配合力(GCA)与特殊配合力(SCA)对杂交种产量的相对贡献。这些理论问题决定了育种目标、基本思路和技术路线的合理性。 我们首先要明确,产量不是空洞抽象的概念,也不仅仅是试验田里玉米果穗的重量,而是如何排除或抗衡农民生产田间限制产量和产量稳定性的那些障碍因素。因此,Duvick把产量解释为抗逆性,品种必须有一定的抗灾减灾,首先是耐密植抗倒伏的能力,然后是耐旱、耐低氮和耐低温或高温的能力。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还有耐湿和耐渍的能力。抗生物逆境也属此范畴,但育种家通常并不忽视对病虫害的抗性。 第二要明确,玉米产量的继续增长与提高杂种优势无关。相反,在过去八十多年里,美国的玉米杂种优势强度在逐渐下降,即玉米产量的进一步增长不取决于杂种优势的增长,而取决于非杂种优势的遗传原因,特别是对生物和非生物逆境的抗性或耐性。这就提示我们,如果在试验田里把育种的注意力放在提高新组合的杂种优势上,可能会在生产上降低投入产出效率,使提高产量变得非常困难或者代价过高。种子公司也不欢迎这类杂种优势很强的杂交种。 根据上面这两条原理不难得出结论,提高杂交种产量的主要途径是不断提高自交系的GCA,而不是

玉米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18· 种业导刊,2019年第2期 Journal of Seed Industry Guide 玉米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王鹤桦,刘金海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医药生物检测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 信阳 464000) 玉米是我国播种面积和总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也是主要的饲料原料和重要的工业原料。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玉米的需求日益增加。与此同时,我国玉米品种营养品质差,赖氨酸、色氨酸含量低等,严重影响了畜禽发育以及人民的身体健康。因此,亟需加快育种步伐,生产出更多质量更好的玉米来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 1 玉米育种技术 1.1 单倍体育种 单倍体是用天然或人工诱导方法(例如孤雌生殖)获取单倍体生物以及用单倍体生物培育后代的育种方式,主要有诱导品系、组织体外培养和化学诱导的杂交方法等。单倍体诱导商业价值巨大,常规的杂交育种周期长,诱导单倍体加倍产生纯合的二倍体,直接利用配子体进行选择,只需2~3 a 即可育成稳定的纯系,可大大缩短育种时间、减少成本。 中国农业大学陈绍江团队创建了玉米单倍体育种高效技术体系,将基础研究与技术发明以及育种实践 结合起来。吴鹏昊等比较了多个不同遗传背景的单倍体雄穗自然加倍能力,探明单倍体雄穗育性恢复不受细胞质基因的控制,而受核基因控制。有学者认为基因型在单倍体雌穗育性恢复中起主要作用,单倍体雌穗育性恢复过程与雄穗育性恢复过程相对独立。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已经创制出8个具有诱导率高、结实性好等优良特性的玉米单倍体诱导系,并率先利用和选育出3个单交种型诱导系,选育出系列优良玉米品种11个。 有学者认为用同族单倍体诱导剂生产母体单倍体是常用的单倍体育种方法,在玉米育种中非常有效,并开发了一种从花粉粒中分离出3个核和从四分体中分离出4个小孢子的方法,观察到非整倍性在三核期高发,表明配子体减数分裂后发生的连续染色体断裂可能形成胚胎的单倍体。1.2 远缘杂交育种 远缘杂交育种指的是不同种、属间甚至亲缘关系更远的物种间的杂交产生的后代。远缘杂交可以创造和利用杂种优势来创造新物种、改良旧物种,是育种 现阶段生产形势下,亟需突破传统玉米育种方法,选育出满足多种需求的育种材料。就玉米单倍体育种、远缘杂交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分子模块设计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等新技术进行了介绍,并对未来玉米育种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展望,以期为育种工作提供借鉴。中图分类号:S513.03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3-4749(2019)02-0018-03 玉米育种;单倍体育种;远缘杂交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关键词:收稿日期:2018-12-11 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172102110200);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项目(2016GGJS-274)作者简介:王鹤桦(1979-),女,河南沈丘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动物营养与饲草资源利用研究。 E-mail:hehua317@https://www.360docs.net/doc/b65915925.html, 摘 要:doi : 10. 3969/j.issn. 1003-4749. 2019.02.006

提高玉米耐旱、抗旱性能的研究现状

提高玉米耐旱?抗旱性能的研究现状 摘要:作为中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玉米产量受干旱影响极其严重,提高玉米的耐旱?抗旱性能势在必行?在介绍干旱胁迫在不同时期对玉米产量影响的基础上,综述了目前在玉米耐旱?抗旱性能提高方面的研究现状,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玉米;耐旱性;抗旱性 Research Status on Drought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of Maize Abstract: As one of major food crops in China, maize production is extremely affected by drought. Improve the drought resistance and tolerance of maize is imperative. The effect of drought stress on maize yield at different growth periods was introdused. An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drought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of maize was summarized. Key words: maize; drought tolerance; drought resistance 干旱与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世界农业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干旱国家之一,干旱?半干旱土地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47%,其中干旱?半干旱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51%?玉米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干旱是限制我国玉米生产发展和产量提高的第一要素,干旱对玉米产量影响达20%~50%[1]?干旱条件下的水分胁迫会引起玉米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反应,研究玉米的抗旱机制,选育抗旱性强的新品种,不仅可以保证高产稳产,而且对于节省有限的水资源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干旱胁迫对玉米萌芽出苗?幼苗根系?开花灌浆期的影响及目前的研究进展? 1 干旱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1.1 干旱对玉米种子萌芽出苗的影响 萌芽出苗是种子植物整个生命期的第一阶段,虽然玉米从萌发到出苗这一阶段需水量较少(仅占总需水量的3.1%~6.1%),但这一时期对水分却最为敏感[2]?水分胁迫延缓了种子细胞膜的修复速率?代谢失调加剧?膜质过氧化?膜透性增高,影响了种子核酸的修复,降低了淀粉酶活性,使得种子萌发初期时间推迟,萌发率下降,种苗生长不良[3]?黄艳胜等[4]将MnSO4粉末?CuSO4粉末?ZnSO4粉末?NiSO4粉末?(NH4)6Mo7O24·4H2O粉末分别为0.10?0.05?0.10?0.20?0.20 g,一定量的EDTA(防止沉淀生成),用去离子水300~400 mL混合均匀,制成浸泡液,用此浸泡液浸种12 h,能促进种子萌发,提高幼苗的呼吸速率及根活力,增强了种子及幼苗的抗逆能力?研究在水分胁迫下玉米萌芽出苗期种子活力及其他指标抗旱性机制,通过营养液浸种处理,是改良抗旱品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1.2 干旱对玉米根系的影响

分子标记在番茄抗性育种研究进展

分子标记在番茄抗性育种中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RFLP RAPD SSA AFLP CAPS和SNP分子标记技术在番茄抗性育种上的应用,分析了目前的研究进展,对今后研究的重点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分子标记;番茄;抗性;进展。 Molecular marker in tomato resistance breeding research progress in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ed recent RFLP RAPD SSA AFLP CAPS and SNP in the application of tomato resistance breeding,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research progress, the focus of the future research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Molecular markers; tomato; resistance; progress. 番茄既是蔬菜也是水果, 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对心血管有良好的保护作用;番茄红素具有良好的抗氧化作用,能清除体内废物,增加免疫力。它也是营养师大力提倡的减肥食品。它早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食物。 随着遗传学的发展,遗传标记的种类和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形态标记、细胞学标记、生化标记都是以基因表达的结果(表现型)为基础,是对基因的间接反映;而DNA分子标记则是DNA水平遗传变异的直接反映。与表型标记相比,DNA分子标记具有能对各发育时期的个体、组织、器官甚至细胞作检测,既不受环境的影响,也不受基因表达与否的限制;数量丰富;遗传稳定;对生物体的影响表现“中性”以及操作简便等特点。分子标记的所有这些特性,奠定了它具有广泛应用性的基础。本文在介绍一些常用的DNA分子标记技术基础上,综述分子标记应用于番茄遗传育种研究的新进展,并就我国今后番茄分子育种主要研究方向进行讨论。 分子标记的介绍 分子标记的概念:广义的分子标记是指可遗传的并可检测的DNA序列或蛋白质。狭义分子标记是指能反映生物个体或种群间基因组中某种差异的特异性DNA片段。 在番茄遗传育种研究工作中使用的DNA分子标记主要涉及基于Southern杂交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 RFLP)、基于PCR技术的DNA扩增方法的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 RAPD),简单重复序列标记(SSR)、以及基于PCR与酶切相结合的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AFLP)、切割扩增的多态性序列标记(CAPS)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等。 2.分子标记基本原理 RFLP(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简称RFLP)基本原理是:植物基因组DNA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后,通过电泳将大小不同的酶切片段按照各自的长度分离,通过Southern吸印与标记的探针杂交,放射自显影检测酶切片段的多态性,此方法稳定可靠。 RAPD(随机扩增的DNA多态性,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简称RAPD)是以基因组总DNA为模板,利用随机引物对模板进行PCR扩增得到多态性DNA片段,然后通过电泳检测片段的多态性,以此来诊断生物体内在基因排布与外在性状表现规律的技术。它基于PCR,无需预先知道DNA序列信息。 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简称SSR)又叫微卫DNA( microsatellite DNA)。所谓微卫星是由2~ 6bp的重复单位串联而成,一个微卫星长度一般小于100bp,不同品种或个体核心序列的重复次数不同,但重复序列两端序列多是保守的单拷贝序列,通过PCR扩增其间的核心微卫星DNA序列,利用电泳分析不同基因型个体在每个SSR位点上的多态性。 AFLP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s length polymorphism,简称AFLP)原理是把限制性酶切片段通过PCR反应进行扩增,再把扩增好的酶切片段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等高分辨率的分析胶电泳,最后检出片段的多态性。

美国玉米育种流程

美国玉米育种流程 农作物科学研究正在成为产业技术链(pipeline)的关键部分。农作物遗传育种研究直接或间接服务于种子产业,这个链条涵盖了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整理,经过前育种研究(pre-breeding)和种质创新,进入自交系和杂交种选育、新品种测试、繁殖和推广等环节。 一、前育种研究 一个国家的玉米育种体系包括政府主导的公益性研究和企业主导的商业育种两部分。公益性机构优先开展前育种研究,包括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鉴定和改良、创新、利用,育种技术的改进与应用。还包括相关的信息服务。 就玉米商业育种衔接来说,即使是满足近期目标,前育种研究大约需要经过3-5年左右时间,才能提供商业育种直接使用的基础材料。前育种研究要常抓不懈,才能源源不断地保障基础种质需求;前育种研究的方向与目标要有前瞻性,至少考虑5-10年以后的育种需求。而外来种质和地方种质改良与利用,则要着眼10-20年以后的技术需求。除了近期需求可由企业自行解决以外,中长期的技术需求属于国家公益性机构提供的共性技术服务范畴。 二、美国玉米商业育种的基本流程 美国玉米商业育种通常遵循一套标准流程及系统升级方法。这套方法适用于所有玉米育种群体后裔系统的选择。每一个自交系统需经过连续6年的产量测试才可能获选,保证其产量优势、品质及稳产性,才有可能成为商业杂交种。测试的对照(Check) 品种都是当地产量最

高,面积最广的商业杂交种。依据公司的财力,销售额及市场分布来决定测试规模。中小型企业的测试规模及重复数比大型公司要小。每一小区长度大约是5米到8米,包括2行,4行或6行。2行区必需把两行全部收获,4行或6行区通常只收中间两行,以消除边界的遮荫效应。6行区也可以收获中间4行。下面以美国中、小型公司测试为例: 早代测试(Preliminary Test): S3到S4 材料。100,000个测试杂交组合,重复1到2次。 初级测试(Pre-Experiment): S5到S6 材料。从早代测试升级8,000个测试杂交组合(8%获选),重复4到10个点。 中级测试(Experiment): S7到S8 材料。从初级测试升级400个测试杂交组合(5%获选),重复20到60个点。 区域测试(Regional): S9到S10 材料。从中级测试升级30 个测试杂交种(7.5%获选),重复80到200。 全国测试(National): S11到S12 材料。从区域测试升级15个测试杂交种(50%获选),重复200到400个点。 商业化测试(Commercial): S13到S14 材料。从全国测试升级10个测试杂交种,在农民田间做条带试验(Stripe Test)。 每个公司都有一套10到20个不等的测试父本,测试父本都是公司里最好的自交系。每个育种家依据育种世代先后来决定到底与几个父本测交,到底要测试一般配合力或特殊配合力。通常早代测试使用2到3个父本,测试一般配合力;一般配合力确定后,再与5到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