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材料科学基础复习知识点总结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复习知识点总结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复习知识点总结

无机材料科学与基础

1.名词解释

二八面体:在层状硅酸盐矿物中,若有三分之二的八面体空隙被阳离子所填充称为二八面体结构。

三八面体:在层状硅酸盐矿物中,若全部的八面体空隙被阳离子所填充称为三八面体结构。稳态扩散:扩散质点浓度不随时间变化。

不稳态扩散:扩散质点浓度随时间变化,扩散通量与位置有关。

互扩散:有浓度差的空间扩散。

自扩散:没有浓度差的扩散。

顺扩散: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的扩散叫顺扩散,又称下坡扩散。

逆扩散:由低浓度区向高浓度区的扩散叫逆扩散,又称上坡扩散。

本征扩散:不含有不含有任何杂质的物质中由于热起伏引起的扩散。

非本征扩散:非热能引起,如由杂质引起的扩散。

刃型位错:滑移方向与位错线垂直的位错称为刃型位错。

螺型位错:位错线与滑移方向相互平行的位错称为螺型位错

热缺陷:在没有外来原子时,当晶体的热力学温度高于0K时,由于晶格内原子热振动,使一部分能量较大的原子离开正常的平衡位置,造成缺陷,这种由于原子热振动而产生的缺陷称为热缺陷。

杂质缺陷:由于杂质进入晶体而产生的缺陷。

点缺陷:在三维方向上尺寸都很小(远小于晶体或晶粒的线度)的缺陷。

线缺陷:是指晶体内部结构中沿着某条线(行列)方向上的周围局部范围内所产生的晶格缺陷。它的表现形式主要是位错。

弗兰克尔缺陷:在晶格内原子振动时,一些能量足够大的原子离开平衡位置后,进入晶格点的间隙位置,变成间隙原子,而在原来的位置上形成一个空位,这样的缺陷称为弗兰克尔缺陷。

肖特基缺陷:如果正常格点上的原子,热起伏过程中获得能量离开平衡位置,跳跃到晶体的表面,在原正常格点上留下空位,这种缺陷称为肖特基缺陷。

类质同晶:物质结晶时,其晶体结构中部分原有的离子或原子位置被性质相似的其他离子或原子所占有,共同组成均匀的、呈单一相的晶体,不引起键性和晶体结构变化的现象。

同质多晶:同一化学组成在不同热力学条件下形成结构不同的晶体的现象。

一致熔融化合物:是一种稳定的化合物,它与正常的纯物质一样具有固定的熔点,熔化时所产生的液相与化合物组成一致,故称一致熔融化合物。

不一致熔融化合物:是一种不稳定的化合物,加热这种化合物到某一温度便发生分解,分解产物是一种液相和一种晶相,二者组成与化合物皆不相同,故称不一致熔融化合物。

均匀成核:是指晶核从均匀的单相熔体中产生的几率是处处相同的。

非均匀成核:是指借助于表面、界面、微粒裂纹、器壁以及各种催化位置等而形成晶核的过程。

烧成:烧成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烧制成致密体的过程。

烧结:压制成型后的粉状物料在低于熔点的高温作用下、通过坯体间颗粒相互粘结和物质传递,气孔排除,体积收缩,强度提高、逐渐变成具有一定的几何形状和坚固整体的过程。萤石型:CaF2型结构中,Ca2+按面心立方紧密排列,F-占据晶胞中全部四面体空隙。

属于萤石型结构的晶体有:BaF2、PbF2、SnF2、CeO2、ThO2、UO2等。

反萤石型:阳离子和阴离子的位置与CaF2型结构完全相反,即碱金属离子占据F-的位置,O2-占据Ca2+的位置。如Li2O,Na2O,K2O等。

架状结构:硅氧四面体之间通过四个顶角的氧桥连起来,向三维空间无限发展的骨架状结构称为架状结构。

层状结构:SiO4之间通过三个氧桥相连,在二维平面无限延伸构成的硅氧四面体层称层状结构。

岛状结构:在硅酸盐晶体结构中,SiO4以孤立状态存在,SiO4之间通过其他阳离子连接起来,这种结构称为岛状结构。

桥氧:在有限四面体群中连接两个Si4+离子的氧称为桥氧。由于这种氧的电价已经饱和,一般不再与其它正离子配位,故桥氧亦称为非活性氧。

非桥氧:在有限四面体群中只有一侧与Si4+离子相连的氧称为非桥氧。另一侧可与其它正离子配位,故非桥氧亦称为活性氧。

正尖晶石:在AB2O4尖晶石型晶体结构中,若A2+分布在四面体空隙、而B3+分布于八面体空隙,称为正尖晶石。

反尖晶石:若A2+分布在八面体空隙、而B3+一半分布于四面体空隙另一半分布于八面体空隙,通式为B(AB)O4,称为反尖晶石。

位移性转变:这种转变不打开任何键,也不改变原子最临近的配位数,仅仅使结构发生畸变,原子位置发生少许位移。是高低温转变,所需能量低,属于可逆转变,转变速度快。

重建性转变:是破坏原有原子间化学键,改变原子最邻近配位数,使晶体结构完全改变原样的一种多晶转变形式。需要破坏化学键,所需能量高,有些是不可逆转变,转变速度慢。一级相变:体系有一相变为另一相时,两相的化学势相等但化学势的一级导数不相等的称为一级相变。

二级相变:体系有一相变为另一相时,两相的化学势相等,一级导数也相等,但二级导数不相等的称为二级相变。

点群:晶体结构中所有点对称要素(对称面、对称中心、对称抽和旋转反抻轴)的集合称为对称型,也称点群。

空间群:一个晶体构造中所有对称要素集合。

置换型固溶体:溶质原子进入晶格中正常结点位置而取代基质中的原子。

间隙型固溶体:溶质原子进入晶格中的间隙位置。

单形:由对称要素联系起来的一组晶面的集合。

聚形;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形的晶形称为聚形。

熔体:特指加热到较高温度才能熔化的物质的液体,即具有较高熔点物质的液体(粘度大)。这种液体结构具有近程有序和远程无序的特征。或也称熔体是不同聚合程度的各种聚合物的混合物。

配位数(CN)一个原子或离子的配位数是指在晶体结构中该原子或离子的周围,与它直接相邻的原子个数或所有异号离子的个数。

结晶化学定律:晶体的结构取决于其组成质点的数量关系、大小关系与极化性能。他概括了影响离子晶体结构的三个主要因素。

非化学计量化合物:实际的化合物中,有一些化合物不符合定比定律,负离子与正离子的比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固定的比例关系,这些化合物称为非化学计量化合物。

范德华力:一般是指固体表面与被吸附质点(例如气体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力。

对称操作:反映、反抻、旋转、平移

熔体性质:粘度,导电性,表面张力

简单对称操作;反映、反抻、平移

简单对称要素:对称面、对称中心、对称抽

晶体特性:自限性、均一性、异相性、对称性、最小内能、最大稳定性、具有固定的熔点

硅酸盐晶体结构可以分为五类:岛状、组群状、链状、层状、架状

球体的紧密堆积分为:等径球体和不等径球体

描述晶胞的方法:坐标法,球体的紧密堆积法,配位多面体连接方式

2.简答题

为什么对称轴不存在5次和高于6次以上的?

1.因为5次和高于6次对称轴的存在都违反晶体的格子构造规律,它们所构成的面网网孔均不能无间隙地排满整个平面,结果在面网上就出现空隙,这在晶体格子构造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2.另外,从基转角α来看,只有等于360o、180o、120o、90o、60o、0o,才能整除360o,即n=360/α为整数。

3.正五边形上两平行行列ad和bc得结点间距不等,违反空间格子规律,所以5次对称轴在晶体上是不存在的。

解释在AX型晶体结构中,NaCl型结构最多?

在AX型晶体结构中,一般阴离子X的半径较大,而阳离子A的半径较小,所以X做紧密堆积,A填充在其空隙中。大多数AX型化合物的r+/r-在0.414~0.732之间,应该填充在八面体空隙,即具有NaCl型结构;并且NaCl型晶体结构的对称性较高,所以AX型化合物大多具有NaCl型结构。

用NaCl结构理论解释水泥熟料中死烧MgO和CaO结构的不同?

NaCl结构是一种立方面心格子,其中阴离子按最紧密方式堆积,阳离子充填于全部的八面体的空隙中,阴阳离子的配位数都为6。水泥熟料中死烧MgO和CaO结构与NaCl结构相似,结构非常稳定水化速度缓慢,会影响水泥的安定性。但由于Ca2+半径比Mg2+半径大得多,因而在CaO结构中,O2-被“撑开”,这样,CaO结构不如MgO的结构稳定,游离CaO水化速度比游离MgO要快些,游离CaO加热即可水化,而游离MgO经压蒸才能水化。

TiO2的性质及应用.

1.在光学性质上具有很高的折射率。

2.在电学性质上具有高的介电系数。因此,成为制备光学玻璃的原料,也是无线电陶瓷中需要得晶相。

3.TiO2的纳米和介孔材料有催化、净化效果,用于光催化下的净化功能。

用岛状结构理论解释水泥熟料中γ-C2S和β-C2S结构的不同?

如果Mg2+离子位置全部换成Ca2+离子,就是水泥熟料中的γ-C2S的结构,其中Ca2+的配位数为6.结构稳定,活性低在水泥中几乎是惰性的。但如其中的Ca2+的配位数为8和6两种配位时,是β-C2S ,则属单斜晶系,随亦为岛式结构,由于其配位不规则,化学性质活泼,能与水发生水化反应。

用晶体结构理论解释石灰石中方解石的结构。

水泥原料石灰石中方解石的结构可看成是变了形的NaCl结构形式,只要将NaCl的三次轴竖立并加压,使棱的夹角由90°变至101°55′,然后以Ca2+代替Na+ ,CO32-代替Cl- 。在CO32-中的C4+在中心,三个O2-围绕C在一平面上成一等边三角形。Ca2+的配位数为6。金刚石结构中C原子按面心立方排列,为什么其堆积系数仅为34%?

每个C原子周围都有四个碳,碳原子之间形成共价键,所以配位数是4,共价键有方向性和饱和性,1个C与4个C形成价键没有达到紧密堆积,结构内有空隙,堆积密度仅为34%,而不是74.05%。

分析说明高岭石,蒙脱石结构特点及其结构差异,并说明性质和结构的相关性。

高岭石:1:1层状结构,有解理性,层间为氢键。因此可交换的阳离子容量小。水分子不易进入单网层之间,晶体不会因为水含量增加膨胀,固具有很好的可塑性。

蒙脱石:2:1层状结构,有解理性,层间为范氏键,易吸水,有膨润性。具有很高的阳离子交换能力。对Na、Ca、Mg、Al、H等正离子均有强的交换性。

表征硅酸盐晶体的化学式方法有几种,分别是什么?并进行比较。

表征硅酸盐晶体的化学式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所谓的氧化物法,另一种是无机络盐表示法。比较:氧化物表示法的优点在于一目了然地反映出晶体的化学组成,可以按此组成配料来进行晶体的实验室合成。无机络盐表示法则可以比较直观地反映出晶体所属的结构类型,进而可对晶体结构及性质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测,两种表示方法之间可以相互转换。

非化学计量化合物的缺陷及特点.

实际的化合物中,有一些化合物不符合定比定律,负离子与正离子的比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固定的比例关系,这些化合物称为非化学计量化合物。

由于负离子缺位,使金属离子过剩;由于间隙正离子,使金属离子过剩;由于间隙负离子,使负离子过剩;由于正离子空位,引起负离子过剩。

非化学计量化合物产生及缺陷浓度与气氛性质、压力有关;可以看作是高价化合物与低价化合物的固溶性;缺陷浓度与温度有关,这点从平衡常数中可以看出;非化学计量化合物都是半导体。

为什么非计量化合物都是N型或P型半导体材料?

在非计量化合物中,有阴离子缺位型、阳离子填隙型,这两种缺陷都产生电子导电,所以是N型半导体材料;还有阴离子间隙型、阳离子空隙型,这两种缺陷都产生电子空穴,在电场作用下运动而导电,所以是P型半导体材料。

影响形成置换固溶体的因素有哪些?

答:①离子尺寸因素:相互替代的离子尺寸愈相近,则固溶体愈稳定。②离子的价电因素:只有离子价相同时或离子价总和相同时才可能生成连续置换型固溶体。③晶体的结构因素:晶体结构相同是生成连续固溶体的必要条件,结构不同最多只能生成有限固溶体。④电负性因素:电负性相近,有利于固溶体的生成,电负性差别大,倾向于生成化合物。

形成固溶体后对晶体性质的影响?

①活化晶格,促进烧结,物质间形成固溶体时,由于晶体中出现了缺陷,故使晶体内能大大提高,活化了晶格,促进烧结进行②稳定晶格,阻止某些晶型转变的发生③催化剂,某些固溶体由于具有可变价阳离子,可随不同气氛而变化,使得在其晶格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容易做到对还原气体赋予其晶格中的氧,从氧化性气体中取得氧溶入晶格中,从而起到催化消除有害气体的作用。④固溶体的电性能,固溶体形成对材料电学性能有很大影响,几乎所有功能陶瓷材料均与固溶体形成有关。

玻璃的分相。

熔融体是物质在熔融温度以上存在的一种高能量状态。随着温度的降低,熔体释放能量大小不同,可有一冷却途径,即质点迁移使熔体内某些组成偏聚,从而形成互不混溶而组成不同的两个玻璃相。

玻璃的通性:①各向同性。②介稳性。③由熔融态向玻璃态转化的过程是可逆的与渐变的,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完成,无固定熔点。④由熔融态向玻璃态转化时物理、化学性质随温度变化的连续性。⑤物理、化学性质随成分变化的连续性。

形成氧化物玻璃的规则?

①网络中每个氧离子最多与两个网络形成离子相联。②氧多面体中,阳离子配位数必须是最小的,即为4或3。③一定是共顶连接,不能共棱或共面,使能量最低。④每个氧多面体至少有三个顶角是与相邻多面体公共的。

玻璃形成的热力学条件

①结晶化,即有序度不断增加,直到释放全部多余能量而使整个熔体晶化为止。

②玻璃化,即过冷熔体在转变温度Tg硬化为固态玻璃的过程。

③分相,即质点迁移使熔体内某些组成偏聚,从而形成互不混溶的组成不同的两个玻璃相。

解释硼酸盐玻璃的硼反常现象

熔体中组分对粘度的影响还和相应的阳离子的配位数状态有关,在硅酸盐的钠硅玻璃中,以B2O3代SiO2时,粘度随B2O3含量的变化曲线呈拱形。

⑴当B2O3含量较少时,Na2O/B2O3>1,结构中“游离”氧充足,B3+离子处于[BO4]四面体状态加入到[SiO4]四面体网络中,使结构紧密,粘度随含量升高而增加。⑵当Na2O/B2O3=1, B2O3=15%,B3+离子形成[BO4]四面体最多,粘度达最大值。⑶当B2O3含量再高,粘度又逐渐下降。因为“游离”氧不足,增加的B3+离子形成[BO3]三面体,结构疏松粘度下降。

这种由于硼离子配位数变化引起性能曲线变化现象称为“硼反常现象”。

硅酸盐晶体的表示方法:氧化物方法:即把构成硅酸盐晶体的所有氧化物按一定的比例和顺序全部写出来,先是1价的碱金属氧化物,其次是2价、3价的金属氧化物,最后是SiO2。

无机络盐表示法:把构成硅酸盐晶体的所有离子按照一定比例和顺序全部写出来,再把相关的络阴离子用 [ ]括起来。先是1价、2价的金属离子,其次是Al3+和Si4+,最后是O2-或OH—。

硅酸盐晶体与硅酸盐玻璃在结构上的区别?

①在硅酸盐晶体中,[SiO4]骨架按一定的对称规律有序排列;在硅酸盐玻璃中[SiO4]骨架的排列是无序的。②在硅酸盐晶体中,[SiO4]骨架外的网络外离子占据了点阵中的一定位置;而在硅酸盐玻璃中,网络变性离子统计地分布在[SiO4]骨架的空腔内,使氧的负电荷得以平衡。③在硅酸盐晶体中,只有当外来阳离子半径与晶体中的阳离子半径相近时,才能发生同晶置换;而在硅酸盐玻璃中,骨架外阳离子不论半径是否相近,均能发生置换,只要求遵守静电价规则。④在晶体中(如这种晶体不是固溶体),原始组份(氧化物)相互间有简单的固定比例,即符合化学计量;而在玻璃中,氧化物可以以任意的比例混合,即不符合化学计量。

硅酸盐晶体结构的共同特点:①构成硅酸盐晶体的基本结构单元[SiO4]四面体。Si-O-Si键是一条夹角不等的折线,一般在145o左右。②[SiO4]四面体的每个顶点,即O2-离子最多只能为两个[SiO4]四面体所共用。③两个相邻的[SiO4]四面体之间只能共顶而不能共棱或共面连接。

④[SiO4]四面体中心的Si4+离子可部分地被Al3+所取。

石英的三个主要变体α-石英、α-鳞石英和α-方石英结构上的主要差别?

硅氧四面体之间的连接方式不同,在α-方石英中,两个共顶连接的硅氧四面体以共用O2-为中心处于中心对称状态。在α-鳞石英中,两个共顶的硅氧四面体之间相当于有一对称面。在α-石英中,相当于在α-方石英结构基础上,使Si-O-Si键由180o转变为150o。由于这三种石英中硅氧四面体的连接方式不同,因此,它们之间的转变属于重建性转变。

网络形成体,网络变性体。

(1)玻璃网络形成体(其中正离子为网络形成离子),其单键强度大于335kJ/mo1。这类氧化物能单独形成玻璃。

(2) 网络变性体(正离子称为网络变性离子),其单键强度小于250kJ/mol。这类氧化物不能单独形成玻璃,但能改变网络结构,从而使玻璃性质改变。

何谓表面张力和表面能,对固体和液体有何不同?

表面能的含义是每增加单位表面积时,体系自由能的增量,单位是J/m2 。

表面张力即将表面增大一个单位长度所需要的力。

液体的表面张力和表面能在数值上是相等的;对于固体表面,仅仅当缓慢的扩散过程引起表面或界面面积发生改变时,上述两个量在数值上是相等的。如果引起表面变形过程比原子迁移率快得多,则表面结构受拉伸或压缩而与正常结构不同,在这种情况下,表面能与表面张力在数值上不相等。

什么是弯曲表面的附加压力,其正负根据什么划分?

对于凸液面整个截面周界线上的表面张力,其合力不等于零。方向指向液体内部的液体承受大于表面处的压力,表面内外的压力差值△P,称为附加压力。

1、对于平面,沿四周表面张力抵消,液体内外压力相等。△P=0.

2、对于凸面,液面上所受压力为P = P0 +△P,这个附加压力△P 是正值。

3、对于凹面,液面上所受压力为P = P0 -△P,这个附加压力△P 是负值

什么是吸附和黏附?当用焊锡来焊接铜丝时,用锉刀除去表面层,可使焊接更牢固,请解释这种现象。

吸附是一种物质的原子或分子附着在另一物质表面的现象。

通常两个固体表面直接接触,通过固体表面之间的吸引力或通过固体表面之间液体粘结把两固体紧密地连接在一起的作用,称为黏附。

试解释粘土结构水、结合水、自由水的区别,分析后两种水在胶团中的作用范围及其对泥浆流动性和泥团可塑性的影响。

随着水距粘土的距离增大,结合水的减弱,而分为:(1)牢固结合水:它是接近粘土表面的有规则排列的水层,其间厚度约3~10个水分子厚,而且性质也不同于普通水,完全定向排列。与胶核形成一个整体,其密度为1.28~1.48Kg/m3。冰点较低,也称为非液态吸附水。(2)疏松结合水:在牢固结合水周围一部分定向程度较差的水,系指从规则排列过渡到不规则排列水层;(3)自由水:在松结合水以外的水为自由水,即最外面的普通水层,也称流动水层。起润滑作用,泥料开始流动。

影响粘土可塑性的因素有哪些?生产上可以采用什么措施来提高或降低粘土的可塑性以满足成型工艺的需要?

有粘土的种类、含量、颗粒大小、分布和形状、含水量以及电解质种类和浓度都会影响可塑性等。还有粘土中腐殖质含量、介质表面张力、泥料陈腐、添加剂等。

相具有的特点?

①相与相之间有分界面,可用机械方法将它们分开。②系统中存在的相可以是稳定、亚稳或不稳定的。③系统在某一热力学条件下,只有当能量具有最小值的相才是最稳定的。④系统的热力学条件改变时,自由能会发生变化,相的结构也相应发生变化。

在硅砖中,如何促成产品稳定性?

答:生产中一般加入少量氧化铝和氧化铁作为矿化剂,这些氧化物在1000℃左右可以产生一定量的液相,α—石英和α—方石英在此液相中的溶解度很大,而α—鳞石英在其中的解度很小,因而,α—石英和α—方石英不断溶入液相,而α—鳞石英则不断从液相中析出。在硅砖使用时,必须根据SiO2相图制定合理升温制度。

什么是一致熔化合物、不一致熔化合物,在相图中如何区分?

一致熔化合物是一种稳定的化合物;与正常的纯物质一样具有固定的熔点;熔化时,产生的液相与化合物组成相同;不一致熔化合物是一种不稳定的化合物;加热到一定温度会发生分解;分解产物是一种液相和一种固相;液相和固相的组成与化合物组成都不相同。

分析二元SiO2-CaO专业相图中,如何理解在煅烧硅酸盐水泥熟料时应急冷?

①C3S仅能稳定存在于1250℃~2150℃的温度区间,在1250℃分解为α'-C2S和CaO。

②C2S有α、α'、β、γ之间的复杂晶型转变。由于β-C2S是一种热力学非平衡态,没有能稳定存在的温度区间,因而在相图上没有出现β-C2S的相区。

③C3S和β-C2S是硅酸盐水泥中含量最高的两种水硬性矿物,但当水泥熟料缓慢冷却时,C3S 将会分解,β-C2S将转变为无水硬活性的γ-C2S,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生产上采取急冷措施,将C3S和β-C2S迅速越过分解温度或晶型转变温度,在低温下以介稳态保存下来。判读三元相图的几条重要规则及他们的作用是什么?

①连线规则,判断界线的温度走向;②切线规则,判断界线的性质;③重心规则,判断无变

量点的性质;④三角形规则,判断结晶产物和结晶终点。

判读一张生产实际相图的步骤?

①判断化合物的性质。根据化合物组成点是否落在其初晶区内,判断化合物性质是一致熔融或不一致熔融②划分分三角形③标出界线上的温降方向④判断界线的性质⑤确定无变量点性质⑥判断多晶转变和液相分层现象⑦分析冷却析晶路程

固体扩散的特点:①固体粒子(原子或分子)扩散是远低于熔点以下既开始的。②固体是凝聚体,并有一定的结构,粒子迁移必须克服一定势垒。所以,扩散迁移是十分缓慢的。

影响扩散系数的因素:扩散介质结构的影响、扩散相与扩散介质的性质差异、结构缺陷的影响、温度与杂质的影响。

什么是一级相变?特点是什么?哪些变化是一级相变?

一级相变:体系有一相变为另一相等时,两相的化学势相等但化学势的一阶导数不相等的相变称为一级相变。特点:有相变潜热,并伴随有体积改变。

一级相变的举例:晶体的熔化、升华、液体的凝固、汽化、气体的凝聚以及晶体中大多数晶型转变都属于一级相变,这是最普遍的相变类型。

能否说明过冷度ΔT越大,相变成核速率就越大,为什么?

当液体过冷却到析晶温度以下,液体中质点动能降低,质点排列混乱程度降低,成核势垒下降,利于形成稳定晶核,继续冷却,晶核增加的同时晶体长大,析晶由晶体成核和长大共同决定。过冷度增加利于溶体质点聚集和浮在核坯表面上,另一方面,过冷度大,熔体粘度增加,质点从熔体扩散到晶核表面困难,对成核和长大不利,过冷度与对晶体成核和长大有一最佳值,两线相交部分为析晶区。

过冷度与析晶过程的关系?

答:当液体过冷却到析晶温度,液体中质点动能降低,质点排列混乱程度降低,利于形成稳定晶核,继续冷却,晶核增加的同时晶体长大,析晶由晶体成核和长大共同决定。过冷度增加利于溶体质点聚集和浮在核坯表面上,另一方面,过冷度大,熔体粘度增加,质点从熔体扩散到晶核表面困难,对成核和长大不利;过冷度与对晶体成核和长大有一最佳值,两线相交部分为析晶区。

固相反应的特点:①反应是在界面上进行的。②反应必须在高温下才能进行,但在低于物质的熔点及低共熔点即开始的反应。③反应速度与浓度无关,但与反应物的结构有关。④反应是分阶段进行的,一般分为初期、中期、后期。

影响固相反应的因素:①反应物化学组成与结构的影响,利用多晶转变、热分解、脱水反应等过程引起晶格效应来提高生产效率。②反应物颗粒尺寸及分布的影响,颗粒愈小,反应愈剧烈。③反应温度、压力与氛围的影响。④矿化剂及其他影响因素。

矿化剂对固相反应的作用:①矿化剂能影响晶核形成和晶体长大的速度;②矿化剂与反应物形成固溶体,使其晶格活化,反应能力增强;③降低液相粘度,提高扩散速度;④与反应物形成低共熔物,降低体系共熔点,改善液相性质;⑤有定向矿化作用。

比较液态烧结与固态烧结的特点?

共同点:液相烧结与固态烧结的推动力都是表面能。烧结过程也是由颗粒重排、气孔充填和晶粒生长等阶段组成。

不同点:由于流动传质速率比扩散传质快,因而液相烧结致密化速率高,可使坯体在比固态烧结温度低得多的情况下获得致密的烧结体。

试说明气氛对Al2O3材料的烧结影响?

由于Al2O3材料是由阴离子O2-扩散速度控制烧结过程。当它在还原气氛中烧结时,晶体中的氧从表面脱离,从而在晶格表面产生很多氧离子空格,使O2-扩散系数增大导致烧结过程加速。特别是在烧透明的Al2O3材料时,还原气氛更为重要。

影响烧结的因素:(1)原始物料的粒度和物料活性的影响;(2)添加物的影响:①外加剂与烧结主体形成固溶体②外加剂与烧结主体形成液相③外加剂与烧结主体形成化合物④外加剂阻止多晶转变⑤外加剂起扩大烧结范围的作用⑥抑制晶粒长大(3)烧结温度和保温时间(4)盐类的选择及其煅烧条件(5)气氛的影响: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6)压力的影响:成型压力和烧结外压力

试说明烧结与固相反应区别?

(1)这两个过程在低于材料熔点或熔融温度之下进行的,并且在过程中自始自终都至少有一相是固态,这是它们的相同之处。

(2)两个过程的不同之处,是固相反应必须至少有两组元参加,如A和B,并发生化学反应,最后生成化合物AB,AB结构与性能不同于A与B。而烧结可以只有单组元,或者两组元参加,但两组元并不发生化学反应,仅仅是在表面能驱动下,由粉状变成致密体。

为什么CaTiO3不存在自发极化现象,而BaTiO3存在自发极化现象?

BaTiO3中Ti4+离子体积比氧八面体空隙体积小,Ti4+离子发生位移后的恢复力较小,Ti4+、O2-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内电场很大,完全可能超过Ti4+位移不大时所产生的恢复力,因此,在一定条件下就有可能使Ti4+在新位置上固定下来,使单位晶胞中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产生偶极矩。而CaTiO3中氧八面体空隙比钛离子小得多,钛离子位移后恢复力很大,无法在新位置上固定下来,因此不会出现自发极化。

试写出下列缺陷方程: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答案

1、熔体的概念:不同聚合程度的各种聚合物的混合物 硅酸盐熔体的粘度与组成的关系(决定硅酸盐熔体粘度大小的主要因素就是硅氧四面体网络连接程度) 在熔体中加入LiO2、Na2O 、K2O 与BaO 、PbO 等,随加入量增加,粘度显著下降。 在含碱金属的硅酸盐熔体中,当Al2O3/Na2O ≤1时,用Al2O3代替SiO2可以起“补网”作用,从而提高粘度。一般加入Al2O3、SiO2与ZrO2有类似的效果。 流动度为粘度的倒数,Φ= 粘度的理论解释:绝对速度理论η=η0exp(ΔE/kT) 自由体积理论η=B exp [ ]=Aexp( ) 过剩熵理论η = Cexp [ = Cexp( ) 2、非晶态物质的特点 :近程有序,远程无序 3、玻璃的通性 (1)各向同性(若有应力,为各向异性) (2)介稳性 (3)熔融态向玻璃态转化的可逆与渐变性 (4)、熔融态向玻璃态转化时其物化性质随温度变化的连续性 4、 Tg 、Tf , 相对应的粘度与特点 钠钙硅酸盐熔体粘度与温度关系表明:熔融温度范围内,粘度为50~500dPa·s 。工作温度范围粘度较高,约103~107dPa·s 。退火温度范围粘度更高,约1012、5~1013、5 dPa·s 。 Tg-脆性温度、退火温度,Tf-软化温度、可拉丝的最低温度 5、 单键强度 > 335 kJ/mol(或80 kcal/mol)的氧化物——网络形成体。 单键强度 < 250 kJ/mol(或60 kcal/mol)的氧化物——网络变性体。 在250~335 kJ/mol 为——中间体,其作用介于玻璃的网络形成体与网络变性体之间。 6、玻璃形成的热力学观点: 熔体就是物质在TM 以上存在的一种高能状态。据随温度降低,熔体释放能量大小不同,冷却途径分为结晶化,玻璃化,分相 ΔGv 越大析晶动力越大,越不容易形成玻璃。 ΔGv 越小析晶动力越小,越容易形成玻璃。 玻璃形成的动力学观点: 过冷度增大,熔体质点动能降低,有利于质点相互吸引而聚结与吸附在晶核表面,有利于成核。 过冷度增大,熔体粘度增加,使质点移动困难,难于从熔体中扩散到晶核表面,不利于晶核长大。 过冷度与成核速率Iv 与晶体生长速率u 必有一个极值。 玻璃形成的结晶化学观点: (1)、键强(孙光汉理论) 熔点低的氧化物易于形成玻璃 (2)、键型 三种纯键型在一定条件下都不能形成玻璃。 )(00T T KV -α0T T B -)(0T T C D P -?0T T B -η1

【2019年整理】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诊断学基础知识点

诊断学基础 1、血清病-**反应 2、弛张热39以上24小时波动超过2度败血症风湿热结核化脓 3、稽留热39度以上24小时不超过1度肺炎链球菌伤寒 4、呕血与黑边最常见于消化性溃疡 5、心梗发热为吸收热急性胆囊炎多发热并寒战 6、癫痫抽搐前有先兆 7、实质性器官被寒气组织覆盖-浊音 8、甲低-粘液水肿貌 9、皮肤色素沉着——阿迪森病 10、支气管呼吸音——胸骨上窝支气管肺泡呼吸音——胸骨角附近 11、主动脉第二听诊区舒张期杂音——动脉导管未闭 12、心前区隆起常见于先心病心包摩擦感——胸骨左缘第四肋间 13、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两个半月瓣关闭的震动 14、二尖瓣狭窄-心尖舒张期隆隆样杂音舒张期震颤左侧卧位明显主动脉瓣狭窄——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血流加速 15梨形心——左房增大肺动脉段膨出 16、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右心功能不全——肺淤血减轻 17、腹水大于1000ml出现移动性浊音大量腹水肝脏触诊——冲击触诊法 18、上腔静脉受阻向下下腔静脉向上(曲张) 门静脉高压脐上向上脐下向下 19、周围性面瘫——同侧面肌麻痹中枢性瘫痪——病理反射阳性 20、肌力:0瘫痪1内缩无动2水平3无抵抗4抵抗差5正常 21、肝昏迷——扑翼样震颤 22、共济失调——美尼尔 23、匙状甲——贫血风湿热甲癣 24、锥体外系——铅管样强直 25、吗啡中毒——呼吸过缓瞳孔缩小肺炎——呼吸过快 26、大量胸腔积液-呼吸音消失 27、亚急性心内膜炎——结膜散在出血点

28、维生素A缺乏-角膜软化 39、上颌窦——颧部压痛 40、肺动脉高压——第二心音分裂 41、凯尔尼格征-病变累及脑膜 42、流行性腮腺炎淋巴细胞绝对值增高寄生虫-嗜酸僧高 43、溶血性贫血——网织红细胞升高或用铁剂治疗一周血小板升高 44、系统性红斑狼疮——白细胞降低 45、再生障碍性贫血不会出现幼稚红细胞 47、2500ml多尿100ml无尿 48、心衰尿中可出现管型肾衰——蜡样管型 49、内生肌酐清除率反应肾小管的滤过功能 50二氧化碳结合律降低——代谢性酸中毒 51、AFP——肝癌支气管哮喘IgM明显升高急性炎症血清补体升高 52、棕褐色痰——阿米巴脓肿尿比重尿量升高——糖尿病 53、狂犬病——中性粒细胞升高 54、正常心电轴0-90度QRS心室肌除极 55、前间壁心梗V1V2 56、X线自然对比对明显的是胸部胸膜粘连最常见部位——肋膈角 57、大叶性肺炎实变期会出现典型X线表现 58、原发综合症——原发病灶肺门淋巴结及结核性淋巴管炎组成的哑铃状影 59、血播性肺结核——2型肺结核-粟粒性肺结核 60、回盲部检查-全消化道造影 61、头颅外伤首选——CT纵膈肿物首选CT 62、肾功能不全——病理生理诊断 传染病 1、传染病原体免疫流行 2、潜伏性感染:病原——免疫低——发病相对状态无症状不排病原 3、熟悉潜伏期是为了确定检疫期 4、主动免疫:菌苗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5、构成感染的三大因素:人体病原体外环境

电路知识点总结

电路知识点总结 初二物理电路的组成知识点总结 1.定义:把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 2.各部分元件的作用:(1)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2)用电器:工作的设备;(3)开关:控制用电器或用来接通或断开电路;(4)导线:连接作用,形成让电荷移动的通路 二、电路的状态:通路、开路、短路 以阿拉伯人为主的国家(阿拉伯人占人口多数的国家)被称为阿拉伯国家。西亚是世界 上阿拉伯人的主要聚居地区之一。除了阿富汗、伊朗、土耳其、塞浦路斯、以色列、格鲁 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8个国以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均属于 阿拉伯国家。此外,非洲北部地中海沿岸的埃及、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 等五个国家也属于阿拉伯国家。 1.定义:(1)通路:处处接通的电路;(2)开路:断开的电路;(3)短路:将导线直接连 接在用电器或电源两端的电路。 2.正确理解通路、开路和短路 三、电路的基本连接方式:串联电路、并联电路 四、电路图(统一符号、横平竖直、简洁美观) 五、电工材料:导体、绝缘体 1. 导体 (1) 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2)导体导电的原因:导体中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2. 绝缘体 (1)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2)原因:缺少自由移动的电荷 六、电流的形成 这句话的问题在于代词使用不一致。请看one must be so dedicated that you will practice six hours a day,前面用的代词是one,但是后文使用的是you,再理解句意,不难发现两个代词其实是在指代同一个人。所以应该把you改成one. 1.电流是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的; 由于石油生产、出口是的这些国家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但经济结构单一, 近几年各国努力促进经济多样化的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发展制造业和农业。

诊断学考试重点总结完整

《诊断学》重点 1.症状:患者病后对机体生理功能异常的自身体验和感觉 2.体征:患者体表或内部结构发生可察觉的改变 3.问诊的内容:一般项目、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系统回顾、个人史、婚姻史、月经史与生育史、家族史 4.主诉: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和体征,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及持续时间 5.现病史的内容:①起病的情况与发病时间②主要症状的特点③病因与诱因④病情发展与演变⑤伴随症状⑥治疗经过⑦病后一般情况 6.发热:机体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分度:低热3 7.3~38℃,中等度热3 8.1~39℃,高热3 9.1~41℃,超高热41℃以上。热型: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波状热(布氏杆菌病)、回归热(霍奇金病)、不规则热(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 7.稽留热:体温恒定的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温水平,达数日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8.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9.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高热与无热反复交替,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10.发热的原因:①感染性发热:病原体代谢产物或毒素作为发热激活物通过激活单核细胞产生内生致热源细胞,释放内生致热源而导致发热(细菌最常见)②非感染性发热,如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吸收热:由于组织细胞坏死、组织蛋白分解及组织坏死产物的吸收,所致的无菌性炎症引起的发热),抗原-抗体反应,内分泌和代谢障碍,皮肤散热减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中枢性发热的特点是高热无汗),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③原因不明发热 11.水肿: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 12. 全身性水肿:心源性水肿、肾源性水肿、肝源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14.发绀:是指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和黏膜呈青紫色改变的表现。即紫绀。分为中心性发绀和周围性发绀,前者表现为全身性,皮肤温暖,多由心肺疾病引起SaO2降低所致;后者表现的发绀出现在肢体末端和下垂部位,皮肤冷,系由周围循环血流障碍所致,如左心衰 15.呼吸困难分为:肺源性~(吸气性,呼气性,混合性)、心源性~、中毒性~、神经精神性~、血源性~ 16.三凹征:又称吸气性呼吸困难,上呼吸道部分阻塞时,气流不能顺利进入肺,当吸气时呼吸肌收缩,造成肺内负压极度增高,引起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及肋间隙向内凹陷 17.心源性哮喘:急性左心衰竭时,常可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轻者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后症状逐渐减轻、消失,重者可见端坐呼吸、面色发绀、大汗、有哮鸣音,咳浆液性粉红色泡沫痰,两肺底有较多湿性啰音,心率加快,可有奔马律,此种呼吸困难称~

大学电路知识点总结

大学电路知识点总结 【篇一:大学电路知识点总结】 电路理论总结 第一章 一、重点: 1、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 2、电功率的定义:吸收、释放功率的计算 3、电路元件:电阻、电感、电容 4、基尔霍夫定律 5、电源元件 二、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 1、电流(current) : i ①符号 :i ②计算公式 i(t)?dq(t)/dt a、说明:电流的参考方向是人为假定的电流方向,与实际 电流方向无关,当实际电流方向与参考方向一致时电流取正,相反地,当实际电流方向与参考方向不一致时电流取负。 b、表示方法:在导线上标示箭头或用下标表示 c、例如: 参考方向(iab) ———— ———— 实际方向 实际方向 i 0 2、电压(voltage) ①符号:u ②计算公式: i 0 u=dw/dq 荷从一点移动到另一点所做的功的大小。 ③定义:两点间的电位(需确定零电位点?)差,即将单位正电 ④单位:伏特v 1v=1j/1c a、说明:电压的实际方向是指向电位降低的方向,电压的 参考方向是人为假定的,与实际方向无关。若参考方向与实际方向一致则电压取正,反之取负。 b、表示方法:用正极性(+)表示高电位,用负极性(-)

表示低电位,则人为标定后,从正极指向负极的方向即为电压的参 考方向或用下标表示(uab)。 c、例如: 参考方向参考方向 i u 实际方向 – + i 实际方向 – + + u 0 3、关联与非关联参考方向 u 0 ①说明:一个元件的电流或电压的参考方向可以独立的任意的 人为指定。无论是关联还是非关联参考方向,对实际方向都无影响。 ②关联参考方向: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一致,即电流从 所标的正极流出。 非关联参考方向: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不一致。 ③例如: r i r i + u 关联参考方向 u 非关联参考方向 u=ir 三、电功率 1、符号:p 2、计算公式: u=-ir 4、相关习题:课件上的例题,1-1,1-2,1-7 dwp??ui dt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 陆佩文 课后答案

2-1 名词解释(a )弗伦克尔缺陷与肖特基缺陷;(b )刃型位错和螺型位错 (c )类质同象与同质多晶 解:(a )当晶体热振动时,一些能量足够大的原子离开平衡位置而挤到晶格点的间隙中,形成间隙原子,而原来位置上形成空位,这种缺陷称为弗伦克尔缺陷。如果正常格点上原子,热起伏后获得能量离开平衡位置,跃迁到晶体的表面,在原正常格点上留下空位,这种缺陷称为肖特基缺陷。(b )滑移方向与位错线垂直的位错称为刃型位错。位错线与滑移方向相互平行的位错称为螺型位错。(c )类质同象:物质结晶时,其晶体结构中部分原有的离子或原子位置被性质相似的其它离子或原子所占有,共同组成均匀的、呈单一相的晶体,不引起键性和晶体结构变化的现象。同质多晶:同一化学组成在不同热力学条件下形成结构不同的晶体的现象。 2-6(1)在CaF 2晶体中,弗仑克尔缺陷形成能为2.8eV ,肖特基缺陷的生成能为5.5eV ,计算在25℃和1600℃时热缺陷的浓度?(k =1.38×10-23J/K ) (2)如果CaF 2晶体中,含有百万分之一的YF 3杂质,则在1600℃时,CaF 2晶体中时热缺陷占优势还是杂质缺陷占优势?说明原因。 解:(1)弗仑克尔缺陷形成能为2.8eV ,小于肖特基缺陷形成能5.5eV ,所以CaF 2晶体中主要是弗仑克尔缺陷,肖特基缺陷可忽略不计。-----------1分 当T =25℃=298K 时,热缺陷浓度为: 242319298 1006.2)2981038.1210602.18.2exp()2exp(---?=?????-=?-=??? ??kT G N n f ----2分 当T =1600℃=1873K 时,热缺陷浓度为: 423191873 107.1)18731038.1210602.18.2exp()2exp(---?=?????-=?-=??? ??kT G N n f -----2分 (2)CaF 2中含百万分之一(10- 6)的YF 3时的杂质缺陷反应为: Ca F Ca CaF V F Y YF ''++??→??62223 由此可知:[YF3]=2[Ca V ''],所以当加入10- 6YF3时,杂质缺陷的浓度为: 73105][2 1][-?==''YF V Ca 杂--------------------1分 此时,在1600℃下的热缺陷计算为: Ca i Ca V Ca Ca ''+→?? x x +5×10- 7 则:8241089.2)107.1()exp(][]][[--???=?=?-==''kT G k Ca V Ca f Ca Ca i 即:871089.21 )105(--?=?+x x ,x ≈8.1×10-4 热缺陷浓度: 4101.8][-?=≈''x V Ca 热------------------1分

走进细胞知识归纳总结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生命系统有九大结构层次:分别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最大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是生物圈、最小的是细胞,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所以一个病毒不是一个个体,病毒不在生命系统有九大结构层次中。 地球上只有一个生物圈,生物圈本质是生态系统。 细胞: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组织:形态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群。 器官:几种不同类型的组织经发育分化并相互结合构成具有一定形态和功能的结构叫做器官。 系统:能够完成一种或者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的结构叫做系统。 个体:若干个器官和系统协同完成复杂生命活动的单个生物体,单细胞生物,一个细胞就是一个个体。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在生命系统有九大结构层次中。 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种群,种群是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群落: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内分布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它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内所有的生物与非生物组成的一个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的生态系统的总和,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显微镜的基本使用步骤: 1.安放:将显微镜应放在体前偏左,镜筒在前镜臂在后的方向安放好。 2.对光:利用低倍镜、较大光圈(遮光器上调);眼看目镜,同时调节反光镜;使视野变得明亮。 3.放片:观察对象要放在通光孔正中间,将玻片夹好之后再调焦。 4.调焦:先用低倍镜寻找物象,先降镜筒后升高镜筒,降低镜筒时要在侧面观察是否压片,升高镜筒时正对着目镜寻找物象。把物像移到视野中心,换用高倍镜观察只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变得清晰。 5.观察:两眼睁开,用左眼观察,用右眼画图。

初三物理电流和电路知识点总结.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 摩擦起电: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带电体==本质:电荷 的转移 正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 种类 电荷 负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 性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排斥 检验:验电器——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电量:q 单位:库伦 简称:库 符号:C 元电荷:最小电荷:e=1.6×1019 - C 组成: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 电源:提供电能 开关:控制电路通断 作用 用电器:消耗电能 导线:传输电能的路径 导体:金属、人体、食盐水 两种材料 绝缘体:橡胶、玻璃、塑料 电流产生条件 ①电路闭合 ②保持通路 定义:正电荷移动的方向 电路 电流的方向 在电源中电源的正极→用电器→电源的负极 单位:A ?→?310mA ?→?310A μ 工具:电流表 ○A 测量 使用方法 ①电流表必须和被测的用电器串联 电流的大小(I ) ②看清量程、分度值,不准超过电流 表的量程 ③必须正入负出 ④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直接连到电源 的两极 电路的连接:先串后并,就近连线,弄清首尾 通路:接通的电路 三种状态 断路:断开的电路 短路:电流不经过用电器直接回到电源的负极

1、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荷;换句话说,带电体具有吸引 轻小物体的性质。 2、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3、摩擦起电的实质:摩擦起电并不是创生了电,而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 体,失去电子的带正电;得到电子的带负电。 二、两种电荷: 1、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电子从玻璃棒转移到丝绸。 2、把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电子从毛皮转移到橡胶棒。 3、基本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带电体排斥带同种电荷的物体;带电体吸引带异种电荷的物体和轻小物体。 例:1、A带正电,A排斥B,B肯定带正电; 2、A带正电,A吸引B,B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A、B都是轻小物体) 三、验电器 1、用途: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从验电器张角的大小,可以粗略的判断带电体所带电荷的多少。 2、原理:利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四、电荷量(电荷)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库仑(C)简称库; 五、原子的结构质子(带正电) 原子核 原子中子(不带电) 电子(带负电) 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所有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数在数量上相等,整个院子呈中性,原子对外不显带电的性质。 六、元电荷 1、最小的电荷叫做元电荷,用符号e表示,e=1.6*10-19C。 2、电子电荷量的大小是最小的。 七、导体、绝缘体 1、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石墨、酸碱盐溶液; 2、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塑料、陶瓷、油、空气等; 3、导体和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例如:1、干木头(绝缘体)、湿木头(导体)2、玻璃通常是绝缘体、加热到红炽状态(导体) 一、电流 1、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荷包括正电荷和负电荷定向移动都可以形成电流)3、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尤其注意电子是负电荷,电子的移动方向与电流的方向相反)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复习重点

第二章、晶体结构缺陷 1、缺陷的概念 2、热缺陷(弗伦克尔缺陷、肖特基缺陷) 热缺陷是一种本征缺陷、高于0K就存在,热缺陷浓度的计算 影响热缺陷浓度的因数:温度和热缺陷形成能(晶体结构) 弗伦克尔缺陷肖特基缺陷 3、杂质缺陷、固溶体 4、非化学计量化合物结构缺陷(半导体) 种类、形成条件、缺陷的计算等 5、连续置换型固溶体的形成条件 6、影响形成间隙型固溶体的因素 7、组分缺陷(补偿缺陷):不等价离子取代 形成条件、特点(浓度取决于掺杂量和固溶度) 缺陷浓度的计算、与热缺陷的比较 幻灯片6 8、缺陷反应方程和固溶式 9、固溶体的研究与计算 写出缺陷反应方程→固溶式、算出晶胞的体积和重量→理论密度(间隙型、置换型)→和实测密度比较 10、位错概念 刃位错:滑移方向与位错线垂直,伯格斯矢量b与位错线垂直 螺位错:滑移方向与位错线平行,伯格斯矢量b与位错线平行 混合位错:滑移方向与位错线既不平行,又不垂直。 幻灯片7 第三章、非晶态固体 1、熔体的结构:不同聚合程度的各种聚合物的混合物 硅酸盐熔体的粘度与组成的关系 2、非晶态物质的特点 3、玻璃的通性 4、 Tg 、Tf ,相对应的粘度和特点 5、网络形成体、网络改变(变性)体、网络中间体 玻璃形成的结晶化学观点:键强,键能 6、玻璃形成的动力学条件 (相变),3T图 7、玻璃的结构学说(二种玻璃结构学说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8、玻璃的结构参数 Z可根据玻璃类型定,先计算R,再计算X、Y 注意网络中间体在其中的作用。 9、硅酸盐晶体与硅酸盐玻璃的区别 10、硼的反常现象 幻灯片8 第四章、表面与界面 1、表面能和表面张力,表面的特征 2、润湿的概念、定义、计算;槽角、二面角的计算 改善润湿的方法:去除表面吸附膜(提高固体表面能)、

诊断学基础重点

绪论 1、症状概念: 患者主观感受到的异常或不适,如头痛,发热,眩晕等. 主诉: 迫使病人就医的最明显,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持续时间,也就是本次就诊的最主要原因 2、体格检查:医生运用自己的感官或借助于简单的检查工具对患者进行检查,称为体格检查., 3、诊断学内容 1)症状诊断,包括问诊和常见症状; 2)检体检查,包括视.触.叩.听.嗅; 3)实验诊断,如三大常规:尿常规;血常规;粪常规; 4)器械检查;包括心电图诊断;肺功能检查;内镜检查; 5)影像诊断,包括超声诊断;放射诊断;放射性核素诊断; 6)病历与诊断方法 第一篇常见症状 1、体征:医师客观检查到的病态表现,如心脏杂音,腹部包块,皮疹等, 2、发热:(高热持续期热型有: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 1)正常体温:正常人腋测体温36℃~37℃左右.发热时,体温每升高1℃,脉搏增加10~20次/分. 2)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达数日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等的发热极期. 3)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小时体温差达2℃以上,最低时一般高于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等. 4)发热阶段:体温上升期;高热持续期;体温下降期 5)发热的原因: ①感染性发热,由病毒,细菌等各种病原体的感染,其代谢产物或毒素作为发热激活物通过激活单核细胞产生内生致热源细胞,释放内生致热源而导致发热;(细菌是引起发热最常见,最直接的物质) ②非感染性发热,如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抗原-抗体反应;内分泌和代谢障碍;皮肤散热减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 ③原因不明发热 炎—转移性右下腹痛. 头痛的病因:颅内病变;颅外病变;全身性疾病;神经症 4胸痛的病因及问诊要点: 胸痛原因: 1)胸壁疾病,如肋骨病变; 2)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包.心肌病变等 3)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和肺部病变,胸膜病变等 4)其他原因,如食管疾病,纵膈疾病等

高中生物必修一 第一章走进细胞 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走进细胞 基础知识 一、从生物圈到细胞 1、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1)单细胞生物(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2)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3)病毒的生命活动必须在( 活细胞内)才能进行。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1)生命系统八个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生态系统、(生物圈)。其中(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命系统。 (2)与动物相比,植物(如松树)的结构层次中不具有(系统)。 二、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1、细胞学说的建立 (1)最先用显微镜观察到微生物的是荷兰的(列文虎克),发现细胞的科学家地英国的罗伯特。虎克 (2)创立细胞学说的科学家是德国的(施莱登和施旺),他们提出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在此基础上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被认为是对细胞学说的重要补充。 2、高倍心显微镜的使用 (1)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象移至(视野中央)。 (2)转动(转换器)使高倍镜正对通光孔。 (3)观察并用(细准焦螺旋)调焦。 3、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 与动植物、真菌的细胞结构相比。细菌、蓝藻的细胞结构具有与真核细胞相似的细胞膜、细胞质,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为环状的DNA分子,位于无明显界限的区域,这个区域叫(拟核)。 重难点 1、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比较

2、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统一性 (1) 都具有细胞膜、且膜的成分和结构相似。 (2) 细胞质中都有核糖体。 (3) 细胞核和拟核中都含有DNA 和RNA 两种核酸,且都以DNA 作为遗传物质。 3、常见原核生物及易与之混淆的真核生物 补充: (1) 依据有无细胞结构 病毒(以DNA 为遗传物质,如噬菌体;以RNA 为遗传物质, 如SARS 、HIV ,HIV 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即艾滋病病毒) 有细胞结构生物 原核生物 真核生物 单细胞生物,如酵母菌、草履虫 如蓝藻、细菌 多细胞生物,如动植物、霉菌 (2)蓝藻的生活方式为光合自养型,没有叶绿体,但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色素,叶绿色和蓝藻素。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复习资料_百度文库

第三章练习题 一、填空题 1.玻璃具有下列通性:、态转化时物理、化学性能随温度变化的连续性。 2.在硅酸盐熔体中,当以低聚物为主时,体系的粘度 3.物质在熔点时的粘度越越容易形成玻璃,大于,等于,小于)时容易形成玻璃。 4.熔体是物质在液相温度以上存在的一种高能量状态,在冷却的过程中可以出现和分相三种不同的相变过程。 5.当SiO2含量比较高时,碱金属氧化物降低熔体粘度的能力是Li2Na22O。 6. 2Na2O·CaO·Al2O3·2SiO2的玻璃中,结构参数Y为 3 。 7. 从三T曲线可以求出为避免析出10-6分数的晶体所需的临界冷却速率,该速率越小,越容易形成玻璃。 8.NaCl和SiO2两种物质中SiO2 容易形成玻璃,因其具有极性共价键结构。 9.在Na2O-SiO2熔体中,当Na2O/Al2O3<1时,加入Al2O3使熔体粘度降低。 10. 硅酸盐熔体中聚合物种类,数量与熔体组成(O/Si)有关,O/Si比值增大,则熔体中的高聚体[SiO4]数量减少。 11. 硅酸盐熔体中同时存在许多聚合程度不等的负离子团,其种类、大小和复杂程度随熔体的组成和温度而变。当温度不变时,熔体中碱性氧化物含量增加, O/Si比值增大,这时熔体中高聚体数量减少。 二、问答题 1.试述熔体粘度对玻璃形成的影响?在硅酸盐熔体中,分析加入—价碱金属氧化物、二价金属氧化物或B2O3后熔体粘度的变化?为什么? 答:1) 熔体粘度对玻璃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熔体在熔点时具有很大粘度,并且粘度随温度降低而剧烈地升高时,容易形成玻璃。 2) 在硅酸盐熔体中,加入R2O,随着O/Si比增加,提供游离氧,桥氧数减小,硅氧网络断裂,使熔体粘度显著减小。加入RO,提供游离氧,使硅氧网络断裂,熔体粘度降低,但是由于R的场强较大,有一定的集聚作用,降低的幅度较小。加入B2O3,加入量少时,B2O3处于三度空间连接的[BO4]四面体中,使结构网络聚集紧密,粘度上升。随着B2O3含量增加,B开始处于[BO3]三角形中使结构网络疏松,粘度下降。 3+2+ 1当我排队等着站上小便池的时候有人已经在大便池先尿了■■■■■■■■■■■■张为政整理■■■■■■■■■■■■勿删■■■■■■■■■■■■ 2.试阐述网络形成体和网络变性体。 玻璃网络形成体:其单键强度>335KJ/MOL。这类氧化物能单独形成玻璃。 网络变性体:其单键强度<250KJ/MOL。这类氧化物不能形成玻璃,但能改变网络结构,从而使玻璃性质改变。

诊断学知识点汇总_复习资料

诊断学知识点汇总,复习资料 绪论 1、症状概念, 2、体格检查, 3、诊断学内容 第一篇常见症状 1、体征, 2、正常体温、稽留热、弛张热的定义, 3、咯血定义, 4、咯血与呕血区别 5、呼吸困难定义, 6、三种肺性呼吸困难表现(尤期前二种), 7、心原性呼吸困难的特点 8、胸痛的病因, 9、中心与周围性紫绀不同原因,10、心原性与肾原性水肿的鉴别 11、肝原性水肿表现特点 12、急性腹痛的常见原因 13、呕血的常见原因,出血量的估计,呕血与便血的相互关系 14、黄疸(和隐性)的定义,三种黄疸的鉴别,15、嗜睡与昏睡的区别,浅与深昏迷的区别 第二篇问诊 1、问诊的内容, 2、主诉的定义和组成 3、现病史是病史中的主体部分,由哪些组成,与既往史有何不同 第三篇检体诊断 1、体检基本方法有哪些?触诊的方法有哪些?叩诊的方法,体型的分类 2,常见面容,三种体位,皮肤发黄二种原因的区别,红疹与出血点

的区别,蜘蛛痣与肝掌购 3、霍纳氏征,瞳孔大小的改变, 4、扁桃体肿大的分度, 5、颈静脉怒张的定义 6、甲状腺肿大的分度,听到血管杂音的意义, 7、桶状胸 8、胸式(男,小孩)腹式(女)呼吸增减意义,9、深大呼吸,潮式及间停呼吸 10、触觉语颤、听觉语音的定义及方法,增减意义、 11、正常胸部叩诊音(4种),肺下界及移动度,12、三种呼吸音的区别 13、异常支气管呼吸音听诊意义,14、罗音产生机理,二种罗音的鉴别 15、胸膜磨擦音的听诊特点,16、肺实变、肺气肿、胸腔积液、气胸的综合体征。 17、心尖搏动点的位置,范围,左、右心室肥大及纵隔移位时的变化 18 、震颤定义与杂音的辨证关系 19、心脏叩诊的方法,左右心界的组成,心浊音界改变的原因(左室肥大、右室肥大肺脉高压,心包积液,左气胸及胸腔积液) 20、心脏听诊内容,听诊部位, 21、早搏及房颤的体征,室早及房颤的ECG表现。二、三联律的概念。 22、第一、二心音的鉴别,23、第一心音增减及第二心音增减的意义,24钟摆律,胎心律 25、第二心音分裂的听诊特点及临床意义(正常人,二狭,PDA,RBBB,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课后习题答案(6)

6-1 说明熔体中聚合物形成过程? 答:聚合物的形成是以硅氧四面体为基础单位,组成大小不同的聚合体。 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石英的分化; 中期:缩聚并伴随变形; 后期:在一定时间和一定温度下,聚合和解聚达到平衡。6-2 简述影响熔体粘度的因素? 答:影响熔体粘度的主要因素:温度和熔体的组成。 碱性氧化物含量增加,剧烈降低粘度。 随温度降低,熔体粘度按指数关系递增。 6-3 名词解释(并比较其异同) ⑴晶子学说和无规则网络学说 ⑵单键强 ⑶分化和缩聚 ⑷网络形成剂和网络变性剂

答:⑴晶子学说:玻璃内部是由无数“晶子”组成,微晶子是带有晶格变形的有序区域。它们分散在无定形介中质,晶子向无 定形部分过渡是逐渐完成时,二者没有明显界限。 无规则网络学说:凡是成为玻璃态的物质和相应的晶体结构一样,也是由一个三度空间网络所构成。这种网络是由离子 多面体(三角体或四面体)构筑起来的。晶体结构网 是由多面体无数次有规律重复构成,而玻璃中结构多 面体的重复没有规律性。 ⑵单键强:单键强即为各种化合物分解能与该种化合物配位数的商。 ⑶分化过程:架状[SiO4]断裂称为熔融石英的分化过程。 缩聚过程:分化过程产生的低聚化合物相互发生作用,形成级次较高的聚合物,次过程为缩聚过程。 ⑷网络形成剂:正离子是网络形成离子,对应氧化物能单独形成玻 璃。即凡氧化物的单键能/熔点﹥0.74kJ/mol.k 者称为网 络形成剂。 网络变性剂:这类氧化物不能形成玻璃,但能改变网络结构,从而使玻璃性质改变,即单键强/熔点﹤0.125kJ/mol.k者称 为网络变形剂。

6-4 试用实验方法鉴别晶体SiO2、SiO2玻璃、硅胶和SiO2熔体。它们的结构有什么不同? 答:利用X—射线检测。 晶体SiO2—质点在三维空间做有规律的排列,各向异性。 SiO2熔体—内部结构为架状,近程有序,远程无序。 SiO2玻璃—各向同性。 硅胶—疏松多孔。 6-5 玻璃的组成是13wt%Na2O、13wt%CaO、74wt%SiO2,计算桥氧分数? 解: Na2O CaO SiO2 wt% 13 13 74 mol 0.21 0.23 1.23 mol% 12.6 13.8 73.6 R=(12.6+13.8+73.6 ×2)/ 73.6=2.39 ∵Z=4 ∴X=2R﹣Z=2.39×2﹣4=0.72 Y=Z﹣X= 4﹣0.72=3.28 氧桥%=3.28/(3.28×0.5+0.72) =69.5%

诊断学基础知识多选题附标准答案

1、咳嗽咳痰伴发热多见于呼吸道肺部疾病,临床上应予哪些重点检查: A、胸部透视 B、胸部摄片 C、肺部CT D、超声波 E、胃镜 答案:A、B、C 2、急性腹膜炎的腹痛体征特点为病变部位有: A、压痛 B、反跳痛 C、腹肌紧张 D、肠蠕动减弱 E、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答案:A、B、C、D、E 3、急性腹痛同时伴有休克表现的有 A、急性腹腔内出血 B、急性心肌梗死 C、中毒性菌痢 D、绞窄性肠梗阻 E、急性胃肠穿孔答案:A、B、C、D、E 4、下列引起呕吐的疾病中,属于中枢性呕吐的有 A、幽门梗阻 B、脑膜炎 C、急性心肌梗死 D、急性腹膜炎 E、洋地黄中毒 答案:B、E 1.中性粒细胞增多可见于 A 红斑狼疮 B 脾功能亢进 C 阑尾炎 D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E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答案:C D E 知识点: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 P225 2.DIC的实验室诊断标准有 A 血小板<100×10^9/L B 纤维蛋白原<1.5g/L C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缩短或延长3S以上或呈动态性变化 D FDP>20mg/L E 3P阳性 答案:A B C D E 3.下列那些由骨髓系干细胞分化而来 A T淋巴系祖细胞 B 原红细胞 C 巨核系祖细胞 D 嗜酸粒祖细胞 E 原粒细胞 答案:C D 4.3P试验假阳性可见于 A DIC早期 B 恶性肿瘤 C 败血症 D 原发性纤溶症 E 创伤 答案:B C E 1. 直接Coombs试验在临床中常应用于以下哪些疾病的检测 A.新生儿溶血症 B.缺铁性贫血 C.自身免疫性溶血症 D.地中海贫血 E.营养不良性贫血 答案:AC 2. 凡遇下列哪些情况应行骨髓检查

生物必修一1--5章知识点整理框架图

知识 生物 生物类型 生命活动 基本特征 说明 SARS 病毒 非细胞生物 侵入肺细胞 繁殖 病毒要在活细胞中繁殖 草履虫 单细胞生物 运动与分裂 运动与繁殖 单细胞生物具有生命的基本特征。(衣藻、酵母菌等) 人 多细胞 生殖发育 繁殖生长发 育 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其生长和发育也是建立在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基础上的 人 多细胞 缩手反射 应激性 反射等神经活动需要多种细胞的参与 人 多细胞 免疫 应激性 免疫作为机体对入侵病原微生物的一种防御反应,需要淋巴细胞的参与 类别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大小 较小 较大 细胞核 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无核仁,无染色体 有成形的真正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 细胞质 有核糖体 有核糖体、线粒体等,植物细胞还有 叶绿体和液泡 生物类群 细菌、蓝藻、支原体 真菌、植物、动物 第一章 走进细胞 走进细胞 从生物圈到细胞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组织: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的细胞群 器官: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而构成器官 系统: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起而构成系统 个体:由各种器官(植物)或系统(动物和人)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的生物。单细胞生物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体。 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 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生物)组成一个群落。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物圈:由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这些生物生活的无机环境共同组成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观察细胞(显微镜的使用)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 低倍镜的视野大(小),通过的光多(少),放大倍数小(大); 物镜放大倍数小(大),镜头较短(长) 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把要放大观察的移到视野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 看到物像是倒像,因而物像移动的方向与实际材料(装片)移动方向相反 主要内容:(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 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细胞学说 从学说的建立过程可以领悟到科学发现具有以下特点: 1、 科学发现是很多科学家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的结果 2、 科学发现的过程离不开技术的 3、 科学发现需要理性思维和实验的结合 4、 科学学说的建立过程是一个不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 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电路知识点总结..

电路知识点总结 院系:电信学院通信工程专业班号:1105102 学号:1110510213 姓名:张晗 通过这一学期的电路课程学习,通过齐老师的讲授,我掌握了电路这门课独有的逻辑思维以及分析方法。另外,这门课也是为通信工程进一步进行专业课学习而准备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所以通过不断的总结、复习我基本掌握了这门课的内容,下面是我自己通过查阅书籍、资料所整理的本学期学习电路部分重点内容。 一.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 一、电压是由分离引起的每单位电荷的能量。电荷流动的速率通称为电流。 1、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 电路模型中的电流、电压的实际方向有的未知,有的随时间变化,具有不确定性。而在应用电路定理、电路分析方法分析电路模型时要求电路模型中的电流、电压的方向必须是明确的。这就产生了一对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引入了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这一概念。在应用电路定理、电路分析方法分析电路时,对应的电流、电压的方向指的是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 只要元件中电流的参考方向与元件电压的参考方向一致(关联参考方向),则在电压与电流相关的表达式中使用正号,否则使用负号。 2、电功率和能量 当元件中电流、电压为关联参考方向,功率为正,元件吸收功率 当元件中电流、电压为非关联参考方向,功率表为负,元件发出功率。 二、电路元件 1、电阻元件:电阻是阻碍电流(或电荷)流动的物质能力,模拟这种行为的电路元件称为电阻。单位:欧姆。 2、电容元件(动态元件):电容元件的电压和电流关系式表明电容的电流与电容的电压的变化率成正比。电容元件有隔断直流(简称隔直)的作用,其原因是传导电流不能在电容的绝缘材料中建立。只有随时间变化的电压才能产生位移电流。 电容电压不能跃变,电容元件是一种有“记忆”的元件。 3、电感元件(动态元件):电感元件的电压和电流关系式表明与电感的电流的变化率成正比。电感的电流的变化率为0时电感的电压也为0,相当于短路。 电感中电流不能跃变,电感元件也是一种有“记忆”的元件。 4、独立电压源:独立电压源是一种电路元件,无论流过其两端的电流大小如何,都将保持端电压为规定值。 独立电压源的电流不是由独立电压源自身决定的,而是由外电路决定的。 5、独立电流源:独立电流源也是一种电路元件,无论端电压的大小如何,都将保持端电流为规定值。 独立电流源的电压不是由独立电流源自身决定的,而是由外电路决定的。 6、受控电源:受控电源也是一种电源,但其源电压或源电流并不独立存在,而是受电路中另一处的电压或电流控制,这类电源称为受控电源。 在求解含有受控电源的电路时,可以把受控电源当作独立电源处理。 独立电源是电路的“输入”(信号或能量)。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习题与解答完整版

第一章晶体几何基础 1-1 解释概念: 等同点:晶体结构中,在同一取向上几何环境和物质环境皆相同的点。 空间点阵:概括地表示晶体结构中等同点排列规律的几何图形。 结点:空间点阵中的点称为结点。 晶体: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呈周期性重复排列的固体。 对称:物体相同部分作有规律的重复。 对称型:晶体结构中所有点对称要素(对称面、对称中心、对称轴和旋转反伸轴)的集合为对称型,也称点群。 晶类:将对称型相同的晶体归为一类,称为晶类。 晶体定向:为了用数字表示晶体中点、线、面的相对位置,在晶体中引入一个坐标系统的过程。 空间群:是指一个晶体结构中所有对称要素的集合。 布拉菲格子:是指法国学者A.布拉菲根据晶体结构的最高点群和平移群对称及空间格子的平行六面体原则,将所有晶体结构的空间点阵划分成14种类型的空间格子。 晶胞:能够反应晶体结构特征的最小单位。 晶胞参数:表示晶胞的形状和大小的6个参数(a、b、c、α 、β、γ ). 1-2 晶体结构的两个基本特征是什么?哪种几何图形可表示晶体的基本特征? 解答:⑴晶体结构的基本特征: ①晶体是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作周期性重复排列的固体。

②晶体的内部质点呈对称分布,即晶体具有对称性。 ⑵14种布拉菲格子的平行六面体单位格子可以表示晶体的基本特征。 1-3 晶体中有哪些对称要素,用国际符号表示。 解答:对称面—m,对称中心—1,n次对称轴—n,n次旋转反伸轴—n 螺旋轴—ns ,滑移面—a、b、c、d 1-5 一个四方晶系的晶面,其上的截距分别为3a、4a、6c,求该晶面的晶面指数。解答:在X、Y、Z轴上的截距系数:3、4、6。 截距系数的倒数比为:1/3:1/4:1/6=4:3:2 晶面指数为:(432) 补充:晶体的基本性质是什么?与其内部结构有什么关系? 解答:①自限性:晶体的多面体形态是其格子构造在外形上的反映。 ②均一性和异向性:均一性是由于内部质点周期性重复排列,晶体中的任何一部分在结构上是相同的。异向性是由于同一晶体中的不同方向上,质点排列一般是不同的,因而表现出不同的性质。 ③对称性:是由于晶体内部质点排列的对称。 ④最小内能和最大稳定性:在相同的热力学条件下,较之同种化学成分的气体、液体及非晶质体,晶体的内能最小。这是规则排列质点间的引力和斥力达到平衡的原因。 晶体的稳定性是指对于化学组成相同,但处于不同物态下的物体而言,晶体最为稳定。自然界的非晶质体自发向晶体转变,但晶体不可能自发地转变为其他物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