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孔材料综述

多孔材料综述
多孔材料综述

多孔陶瓷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

丁正平

摘要:多孔材料由于其孔结构所具有的性能,在工业和社会生产中作用显著,本文第一章简述了多孔材料的分类、与传统材料的差别、制备的一般方法、评价体系以及应用。多孔材料主要分为两大类多孔陶瓷和多孔金属材料。多孔陶瓷由于既具有陶瓷的一般性质又具有独特的多孔结构,因而既具有一般陶瓷的性质,比如:耐热性能、稳定的化学性能、一定的强度;同时具有孔结构的渗透性能、吸声性能等等,因而在很多方面具有应用。本文综述了多孔陶瓷的几种制备方法、性能表征、以及几个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多孔陶瓷制备应用

目录

1.多孔材料 (1)

1.1多孔材料的概念 (1)

1.2多孔材料的分类 (1)

1.3多孔材料的性能特点 (2)

1.4一般多孔材料的制备方法 (3)

1.5成品的评价系统 (3)

1.6多孔材料的应用 (3)

2.多孔陶瓷 (4)

2.1概述 (4)

2.2性能特点 (4)

2.3多孔陶瓷制备方法 (4)

2.4性能及表征 (10)

2.5 多孔陶瓷的应用 (14)

2.6 前景与展望 (16)

参考文献 (18)

1多孔材料

1.1 多孔材料的概念

多孔材料是一种由相互贯通或封闭的孔洞构成网络结构的材料,孔洞的边界或表面由支柱或平板构成。这些支柱或者平板通常被称为固定相,起到支撑整个材料的作用,材料的力学性能主要取决于固定相的性能,孔洞中填充的物质称之为流动相,根据填充物物理状态的不同,又可以细分为气相和液相,气相的较为常见,整个多孔材料就是由固定向和流动相组成。典型的孔结构有:一种是由大量多边形孔在平面上聚集形成的二维结构;由于其形状类似于蜂房的六边形结构而被称为“蜂窝”材料;更为普遍的是由大量多面体形状的孔洞在空间聚集形成的三维结构, 通常称之为“泡沫”材料。根据功能材料的要求,多孔材料的具备以下两个要素:一是材料中必须包含大量的空隙;二是材料必须被用来满足某种或者某些设计要求已达到所期待的某种性能指标,多孔材料中的空隙相识设计者和使用者所希望得到的功能相,为材料的性能提供优化作用[1]。

多孔材料在自然界中很常见,而且具有一些优良的力学性能,被人们广泛利用。最为常见的就是木材,木材中间有很多细小的空洞,在多年前的古埃及金字塔中就已经使用了这些基本的多孔材料,古罗马时代还被用于酒瓶的瓶塞。而人类的骨骼,也可以称得上是多孔材料,具有低密度和高的机械强度的特点。传统的多孔材料,孔隙直径相对而言很大,达到了毫米级别,而现代制备的多孔材料,不仅包含了大孔径的,还有孔径达到了几十纳米的,获得了在性能上与传统材料有差别的新型多孔材料。现代的多孔材料中,其中最简单的是由大量相似的棱形孔洞组成的蜂窝状材料,可用作轻质构件。更常见的是高分子泡沫材料,其用途广泛,可用于减少器件碰撞的减缓泡沫。

1.2 多孔材料的分类

目前无机多孔材料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大类,金属多孔材料和多孔陶瓷材。

1.3 多孔材料的性能特点

烧结多孔材料虽然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等因存在孔隙而不如致密金属,但有些性能如热交换能力、电化学活性、催化作用等却因比表面增大而比致密金属好得多。多孔材料还具有一系列致密金属所没有的功能,如孔隙能透过气、液介质,能吸收能量,或起缓冲作用。烧结多孔材料因用途不同而各具特殊性能,如对过滤材料要求过滤精度、透过性和再生性;对某些多孔材料要求热交换效率、电化学活性、声阻性、电子发射能力等。具体来说, 多孔材料一般有如下六种特性:

1.3.1机械性能的改变

应用多孔材料能提高强度和刚度等机械性能, 同时降低密度, 这样应用在航天、航空业就有一定的优势, 据测算, 如果将现在的飞机改用多孔材料, 在同等性能条件下, 飞机重量减小到原来的一半。应用多孔材料另一机械性能的改变是冲击韧性的提高, 应用于汽车工业能有效降低交通事故对乘客的创造伤害。

1.3.2 对机械波及机械振动的传播性能的改变

波传播至两种介质的界面上时, 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由于多孔的存在, 增多了反射和折射的可能, 同时衍射的可能也增多了。所以多孔材料能起到阻波的作用。利用这种性质, 多孔材料可以用作隔音材料、减振材料和抗爆炸冲击的材料。

1.3.3、对光电性能改变

多孔材料具有独特的光学性能, 微孔的多孔硅材料在激光的照射下可以发出可见光, 将成为制造新型光电子元件的理想材料。多孔材料的特殊光电性能还可以制出燃料电池的多孔电极, 这种电池被认为是下一代汽车最有前途的能源装置。

1.3.4、选择渗透性

由于目前人们已经能制造出规则孔型而且排列规律的多孔材料,并且, 孔的尺寸和方向已经可以控制。利用这种性能可以制成分子筛, 比如高效气体分离膜、可重复使用的特殊过滤装置等。

1.3.5、选择吸附性

由于每种气体或液体分子的直径不同, 其运动的自由程不同, 所以不同孔径的多孔材料对不同气体或液体的吸附能力就不同。可以利用这种性质制作出用于空气或水净化的高效气体或液体分离膜, 这种分离膜甚至还可重复使用。

1.3.6、化学性能的改变

多孔材料由于密度的变小, 一般材料的活性都将增加。基于具有分子识别功能的多孔材料而产生的人造酶, 能大大提高催化反应速度。

1.4 多孔材料的评价体系

表征多孔结构的主要参数是:孔隙度、平均孔径、最大孔径、孔径分布、孔形和比表面。孔径常用气泡法、气体透过法、吸附法和汞压法等来测定,比表面常用低温氮吸附法和流体透过法来测定。

1.5多孔材料的制备方法

1.5.1 多孔金属材料,

制备金属多孔材料的方法很多,按照工艺的划分,可以分为三类:固态金属烧结法、液态金属凝固法和原子离子态金属沉积法[2]。

1.5.2多孔陶瓷

比较成熟的方法有粉末烧结法、浆料固结法、有机泡沫浸浆法、溶胶-凝胶法,新的制备技术有:微波加热工艺、颗粒堆积工艺、水热-热静压工艺,玻璃分相腐蚀工艺,注凝成型工艺、凝胶铸造工艺、模板填隙工艺等[3-5]

1.6 多孔材料的应用

1993年5月,美国一个多孔材料研究工作组(Porous Materials EXPO.Albuquerque. New Mexico)确立了以下十个方面作为多孔材料在工业生产上的可能应用:①高效气

体分离膜;②化学过程的催化膜;③高速电子系统的衬底材料;④光学通讯材料的先驱体;

⑤高效隔热材料;⑥燃料电池的多孔电极;⑦电池的分离介质和电极;⑧燃料(包括天然气

和氢气)的存储介质;⑨环境净化的选择吸收;⑩可重复使用的特殊(HEPA-型)过滤装

置。[6]

2 多孔陶瓷

2.1多孔陶瓷的概述

多孔陶瓷是一种经高温烧成、内部具有大量彼此相通并与材料表面也相贯通的孔道结构的陶瓷材料。多孔陶瓷的种类很多, 目前研制及生产的所有陶瓷材料几乎均可以通过适当的工艺制成多孔体。典型的孔结构有:一种是由大量多边形孔在平面上聚集形成的二维结构;由于其形状类似于蜂房的六边形结构而被称为“蜂窝”材料;更为普遍的是由大量多面体形状的孔洞在空间聚集形成的三维结构, 通常称之为“泡沫”材料。如果构成孔洞的固体只存在于孔洞的边界(即孔洞之间是相通的),则称为开孔;如果孔洞表面也是实心的,即每个孔洞与周围孔洞完全隔开,则称为闭孔;而有些孔洞则是半开孔半闭孔的。两种陶瓷都展现了各向同性的微观形貌,但是孔隙率、孔径、比表面积、渗透率都不尽相同,其中由于蜂窝陶瓷的孔径较大且为开孔结构,因而在渗透率方面展现出了比泡沫陶瓷更好的性能。

制备多孔陶瓷的制备方法有很多,基本的原理是粉料成型以后放入炉子里面在一定温度下进行烧结,最后得到多孔材料。其与致密陶瓷不同的地方在于,在这些工艺中加入了可以产生多孔结构的工艺或者技术,比如在成型过程中添加孔结构的机械成孔法、模板复刻法、粉末堆积法、发泡法、升华干燥法、纳米浇铸法;或者是在烧结过程中产生气泡,比如:起泡剂法、有机泡沫浸渍法、反应结合法、自蔓燃高温合成法。制造多孔材料的原料,可根据用途和性能要求,选用球形和不规则形状的粉末或金属纤维。用球形粉末易于获得流体阻力小、结构均匀、再生性好的过滤和流态控制用的多孔材料,但这种粉末制品的力学性能不如不规则形状粉末的制品。不规则形状粉末或纤维用于制造孔隙度高的材料。为了获得由粉末颗粒叠排造成的多孔结构,制造多孔材料的成形压力和烧结温度一般低于制造烧结致密材料。

2.2多孔陶瓷的性能特点

(1)气孔率高。多孔陶瓷的重要特征是具有中较多的均匀可控的气孔。气孔

有开口气孔和闭口气孔之分,开口气孔具有过滤、吸收、吸附、消除回声等作用,而闭口气孔则有利于阻隔热量、声音以及液体与固体微粒传递。

(2)强度高。多孔陶瓷材料一般由金属氧化物、二氧化硅、碳化硅等经过高

温煅烧而成,这些材料本身具有较高的强度,煅烧过程中原料颗粒边界部分发生融化而粘结,形成了具有较高强度的陶瓷。

(3)物理和化学性质稳定。多孔陶瓷材料可以耐酸、碱腐蚀,也能够承受高温、高压,自身洁净状态好,不会造成二次污染,是一种绿色环保的功能材料。

(4)过滤精度高,再生性能好。用作过滤材料的多孔陶瓷材料具有较窄的孔径分布范围和较高的气孔率与比表面积,被过滤物与陶瓷材料充分接触,其中的悬浮物、胶体物及微生物等污染物质被阻截在过滤介质表面或内部,过滤效果良好。多孔陶瓷过滤材料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后,用气体或者液体进行反冲洗,即可恢复原有的过滤能力。

2.3 多孔陶瓷的制备工艺

2.3.1 机械成孔法

本工艺的特点是靠设计好的多孔金属模具来成孔。将制备好的泥条通过一种具有蜂窝网格结构的模具挤出成型, 经过烧结就可以得到最典型的多孔陶瓷即

现用于汽车尾气净化的蜂窝状陶瓷172。此外, 也可以在多孔金属模具中利用泥浆浇注工艺获得多孔陶瓷182。该类工艺的优点在于可以根据需要对孔形状和孔大小进行精确设计, 对于蜂窝陶瓷最常见的网格形状为三角形、正方形。其缺点是不能成形复杂孔道结构和孔尺寸较小的材料[7]。

2.3.2自蔓延高温合成( SHS) 工艺

制取多孔材料的另外一种新方法--燃烧合成法, 是一种很有特色的方法,

燃烧合( Combust ionSynthesis) , 又称自蔓延高温合成( Self-Propagating High-Temperature Synthesis, 即SHS) 。用燃烧合成技术制备多孔材料的主要过程是放热反应, 化学反应释放出来的热量维持反应的自我进行, 合成新物质

的同时获得了所期望的多孔材料, 包括具有一定

形状的多孔材料。这项研究工作俄罗斯结构宏观动力研究所托木斯克分部做得比较多[6]。燃烧合成过程总是伴随着烧结现象, 烧结体的孔隙度很高, 可以达到50%左右, 甚至更高。SHS 与常规方法相比主要有以下特点和优势:1.合成反应过程迅速, 一般在几秒或几十秒内完成, 节省时间; 2. 除启动反应所需极少量的能源外, 材料合成靠自身反应放出的热量进行, 不需要外部热量的加入, 因

而能大量节省能源; 3. 由于在合成反应过程中, 原料中的有害杂质能挥发逸出, 所以产品纯度易于提高;4.实用性大, 适于制造各类无机材料, 如各类陶瓷、金属间化合物; 5. 设备和工艺相对简单, 投资小;6.?燃烧反应过程中产生高的温度梯度和冷却速度, 能够生成新的非平衡相和亚稳相;7.利用反应物本身的化学能, 辅以其它手段, 可以使合成和致密化同步完成。SHS存在的不足之处是反应速率难以控制, 试样的烧结尺寸难以控制。张小明等[8] 制备出具有高孔隙度的TiNi 形状记忆合金, 孔隙度高达51%, 最大孔径为150Lm, 相对透气系数为

1750m3/ h*kPa*m2, 具有较好的孔洞连通性和透过性能。

2.3.3颗粒堆积法

也称为固态烧结法,其成孔是通过颗粒堆积留下空隙形成气孔,在骨料中加入相同组分的微细颗粒及一些添加剂,利用微细颗粒易于烧结的特点,在一定温度下将大颗粒连接起来。由于每一粒骨料仅在几个点上与其他颗粒发生连接,因而形成大量三维贯通孔道。

碳化硅陶瓷材料的结构主要取决于骨料颗粒的配置及其接触部位的粘着力,结合剂应呈高分散状,并均匀分布于骨料颗粒之间。同时,其量应尽可能的低,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会降低气孔率 .另外,在骨料颗粒、烧成温度确定的前提下,增加结合剂量,气孔率大幅度下降,硬度、强度则明显提高。因此,制备高性能碳化硅多孔陶瓷的关键在于结合剂用量和骨料颗粒尺寸的选择,同时,相同组分微细颗粒的加入,可使材料的强度和断裂韧性都大幅提高 .

采用碳化硅颗粒堆积法制得的制品易于加工成型,强度也相对比较高。但缺点是孔隙率比较低,一般为20%~ 30%.因此,为了提高制品孔隙率和透气性,可结合其他方法,如在混料时加入在烧成过程中完全分解的成孔剂、发泡剂,如碳酸氢铵、石墨、糊精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颗粒级配等途径来控制孔径及其它性能。

2.3.4 发泡法

发泡法这种工艺最早出现十1973年Sundermann和viedt[9]的专利中,随后得到巨大的发展。目前,发泡法可分为干法发泡和湿法发泡两种工艺。

2.3.4.1 干法发泡

所谓干法发泡就是将发泡剂与陶瓷粉末混合,经预处理后将其置于模具

,形成所需形状的预制块。在加热的情况下,使颗粒相互粘结,颗粒内的发

泡剂分解产生气体将材料充满模腔,冷却后得到多孔陶瓷。如在S chuster和Chiari[10]的专利中,采用硫酸铁和硫化铁做发泡剂,与黏土类材料混合,在烧结处理后得到各向同性的多孔陶瓷。这种发泡剂释放气体缓慢,有较大的发泡温度区间和发泡时间,通过改变发泡剂的配比可以比较容易地控制产品的性

育旨。

2.3.4.2湿法发泡

在浆料或者溶液中引入气体,随后使浆料或者溶液固化保持泡沫的结构,然后再通过烧结获得具有一定强度的多孔陶瓷。由十气泡的引入增加了系统的自由能,使整个体系处十不稳定状态,引发泡沫的长大与合并。因而如果泡沫在液态体系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将更易获得孔径分布均匀的多孔陶瓷。

1974年,Wood等人[11]受到聚合物海绵成型过程的启发,中请了湿法发泡法制备多孔陶瓷的专利。在这项专利中,他们将聚氨酷海绵的前驱体添加到陶瓷浆料中,引入气体进行发泡,通过聚合物之间的聚合反应整体固化,然后烧结得到多孔陶瓷。最近,Colombo等人[121]对Wood的方法进行了改进,采用硅基聚合物陶瓷前驱体代替陶瓷,制备出非晶SiC, SiOC和SiNC多孔陶瓷。

除了聚合物聚合反应固定泡沫外,液态介质中溶胶一凝胶的转变也可以用于泡沫的固定。这种方法首次被Fujiu等人[13]用于制备多孔氧化硅陶瓷。他们首先在氧化硅溶胶中依次加入表面活性剂、甲醇和氟里昂,然后将混合物进行水热处理,当混合物劲度上升到一定程度后,搅拌混合物,使氟里昂挥发起泡。经过随后的热处理和烧结,得到多孔氧化硅陶瓷。最近,Tomita等人[14]对Fuj iu

等人的方法进行改进,他们采用机械搅拌的方式引入空气,避免了氟里昂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除了硅溶胶外,利用金属醇盐水解形成溶胶一凝胶转变也被用十多孔陶瓷的制备,如Zr02多孔陶瓷尽管通过溶胶一凝胶转变能够将多孔陶瓷扩展到其它的成分,但是目前处十主导地位的还是氧化硅基体系。

传统上发泡法中对泡沫起稳定作用的是表面活性剂,然而热力学计算结果和实验表明经表面处理的颗粒稳定泡沫具有更大的优势。在机械搅拌的方式下,将空气引入已制备好的浆料中,使得部分陶瓷颗粒吸附十泡沫表面形成连续的网络。由十这种吸附方式的不可逆,因而形成的泡沫能够保持长时间的稳定。再经过干燥和烧结后,便可获得多孔陶瓷。

采用发泡法制备的多孔陶瓷的孔径和孔隙率可以分别在10μm-1.2 mm和40-97%之间变化[15]。由十该方法制备的陶瓷再烧结后骨架中没有裂纹,因此,具有较模板复制法更优异的力学性能。然而该工艺具有制备周期长、操作复杂,环境不友好等缺点

2.3.5造孔剂法

该工艺是通过在陶瓷坯料中添加造孔剂, 利用造孔剂在坯体中占据一定的空间, 经过烧结后, 造孔剂离开基体而形成气孔来制备多孔陶瓷。虽然在普通的陶瓷工艺中, 采用调整烧结温度和时间的方法可以控制烧结制品的孔隙度和强度, 但对于多孔陶瓷, 烧结温度太高, 会使部分气孔封闭或消失, 烧结温度太低, 则试样的强度低, 无法兼顾孔隙度和强度, 而采用添加造孔剂的方法则可避免这种缺点, 使烧结制品既具有高的孔隙度又有较好的强度。杨建峰等[16]通过添加少量碳粉制备出低收缩、高孔隙度氮化硅多孔陶瓷。添加1% ~ 5% 碳粉, 5% Y2O3 烧结助剂, 与A-Si3N4 粉末一起进行烧结, 可制得孔隙度达50% ~ 60%, 线收缩约2% ~ 3% , 强度约100MPa 的Si3N4 陶瓷; 吴建锋等[ 17]利用该工艺制得了多孔磷酸三钙生物陶瓷; 薛友祥[ 18]以木炭为造孔剂制得了饮用水净化用高性能微孔陶瓷滤芯。添加造孔剂法制备多孔陶瓷的工艺流程与普通的陶瓷工艺流程相比, 这种工艺方法的关键在于造孔剂种类和用量的选择。

2.3.5 模板复制法

通过多孔模板复制形成气孔的制备工艺本工艺特点是采用一种多孔材料作为模板, 然后按一定工艺将陶瓷原料涂覆或沉积在其上而获得多孔陶瓷[19]。多孔陶瓷的孔径主要取决于多孔模板的孔径,与陶瓷原料的涂覆或沉积厚度也有关。这类工艺主要有:

2.3.5.1 有机泡沫体浸渍( Polymeric sponge)

工艺该工艺的特点是以网眼有机泡沫体为模板, 用陶瓷浆料均匀地涂覆在具有网眼结构的有机泡沫体上,干燥后烧掉有机泡沫体而获得多孔陶瓷。适应这种要求的有机泡沫材料一般是经过特定发泡工艺制作的聚合海绵, 材质常为聚氨基甲酸已酸( 聚氨酯) 、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胶乳、纤维素等。在实际应用中一般选用软质聚氨酯泡沫材料, 因其软化温度低, 能在挥发排除中避免热应力破坏, 从而防止坯体的崩塌, 保证了制品的强度。因为开孔有机泡沫塑料的孔尺寸决定了多孔陶瓷的孔尺寸( 通常为2~ 25poresPcm 长) , 所以应根据制品对气孔大小、气孔率高低来选择合适的有机泡沫塑料。

由该工艺制备的多孔陶瓷具有开孔三维网状骨架结构, 且气孔是相互贯通的。这种特殊结构使网眼型多孔陶瓷作为熔融金属过滤器获得了广泛应用。因为

这类多孔陶瓷在冶金行业上的重要应用, 使该工艺自问世以来, 受到材料科技工作者的热切关注, 成为多孔陶瓷研究领域中的热点之一。该工艺特别适合制备孔径为100Lm~ 5mmd 的高气孔率网眼陶瓷, 而且工艺简单, 从而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制备工艺。

近几年来,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朱新文等人[20]对该工艺开展了大量的工作, 取得了重大进展, 发展了一种二次涂覆挂浆工艺, 不仅大大改善了网眼多孔陶瓷的力学性能、可靠性, 而且孔径大小可以适应调节。

国外也有报道[21-22]不直接采用陶瓷浆料, 而是利用陶瓷聚合物先驱体( 如聚硅烷) 的溶液或将第二相陶瓷粉末分散在先驱体溶液中得到的悬浮体来涂覆网眼有机体泡沫, 然后对成型体在氮气气氛保护中进行热处理而获得网眼SiC、SiC-Si3N4 , 但结构中含有大量细的孔筋, 而且没有给出力学性能数据。

2.3.5.2 化学气相渗透或沉积( CVIPCVD) 工艺[23]

该工艺的特点是热解有机泡沫形成网眼碳骨架,然后通过化学气相渗透

( CVI) 或化学气相沉积( CVD)工艺将陶瓷原料渗涂到网眼碳骨架上。涂层厚度为10~ 1000Lm, 通过控制涂层厚度来控制制品的孔结构和性能。通过控制工艺条件使涂层高度致密, 晶粒尺寸为1~ 5Lm, 这样可以得到强度较高的网眼陶瓷。涂层材料可以是化合物如SiC、TiC、TiB2、ZrB2、Al2O3 等,也可以是金属如Al、Zr、Ni、Ti 等。图3 为本工艺制备陶瓷泡沫装置。该工艺的优点是孔结构容易控制, 制品强度高, 但缺点是生产周期长, 成本高, 腐蚀设备和污染环境。

2.3.5.3 仿生结构制备工艺

该工艺的特点是将具有多孔结构的天然木材在800~ 1800 e 下和惰性气体环境中裂解可以得到与木材多孔结构几乎完全相同的碳预制体。然后以碳预制体为模板, 在1600 e 通过液态金属硅的渗透反应可以得到多孔碳化硅陶瓷[24-25]。里面用碳热还原的工艺来脱去多余的氧,最后得到的就是SiC多孔木质多孔陶瓷。2005年发表的一篇文章采用以下的制备流程,最后得到的与木材天然结构契合度很高的多孔陶瓷[26]

2.3.6 So-l Gel 工艺

Sol-Gel 法已成为制备多孔陶瓷的一个非常通用的方法, 该法步骤简单, 使用范围广, 工艺较成熟,尤其适合微孔薄膜陶瓷的制备。这种方法一般采用无机盐或醇盐作先驱体, 先驱体水解得到溶胶, 再在多孔载体上凝结成由M-O-M 键构成的无机聚合物凝胶膜。用这种方法制备的多孔材料, 孔径可调, 经不同后续处理可得到多种性质不同的多孔材料。[27]

2.3.7 升华干燥法

这种工艺的特点是首先使陶瓷浆料固化,然后在干燥过程中控制合适的温度和压力,从而使固相溶剂升华为气体排出,得道多孔的坯体,烧结后形成多孔陶瓷。通过以上供需值得的多孔陶瓷具有定向排列的宏观开孔,而在这些宏观孔的孔壁上含有微观孔,通过调节浆料的起始浓度和烧结工艺可以控制多孔陶瓷的结构。

当选用水作为陶瓷的粘合剂时,首先在低温下使浆料中的水冻结为冰粒,然后在低压条件下进行干燥处理,此时发生冰的升华现象,得到多孔的陶瓷坯体。

Fukasawa等人[28]用该法制备出同时含有微观孔和宏观孔的氧化铝陶瓷。这种制备工艺不经能够制备高孔隙率多孔陶瓷而且是环境友好型的。孔结构的形成是通过冷冻干燥过程中冰的升华来完成的,其释放出来的是气态的水蒸气,对环境不会造成任何的污染。

也可以采用高分子有机物作为溶剂,先配好浆料,然后低温凝固,最后控制温度和压力是使机溶剂升华,得到多孔的结构。[29]

2.3.8 反应结合法

反应结合法是粉末混合物发生化学反应、使粉粒颗粒之间通过反应物进行结合物而实现烧结的工艺,如环境气氛与原料发生反应,高温下原料之间反应而发生气体等。在烧结过程,坯体内气体的存在缓解了陶瓷的致密化,促进了多孔结构的形成。利用这种工艺可以实现近尺寸变化多孔体的烧结。而且反应烧结的另外一个优点是所需的烧结温度低、耗能少,传统工艺中SiC多孔陶瓷的烧结温度为1800-2000°C,但使用硅与碳的反应烧结工艺在1450-1600°C即可实现多孔碳化硅陶瓷的制备[30]。Falamaki等[31]在氧化铝粉中加入碳酸钙植被氧化铝多孔陶瓷,碳酸钙在高温下释放出二氧化碳有助于多孔结构的形成,当碳酸钙的含量为百分之五且在1350℃进行烧结时,可以获得最渗透率的氧化铝膜

2.3.9 纳米浇铸法

纳米浇注法也是一种制备具有等级孔结构多孔陶瓷的方法。从宏孔角度上看,它属于模板复制法,如果从纳米孔的角度考虑,这种工艺则属十添加造孔剂法。该工艺制备多孔陶瓷的基本过程是使用具有等级孔结构的材料为模板,进行盐溶液或者溶胶溶液的浸渍加工,经热处理、锻烧或腐蚀移除模板后得到多孔陶瓷。由于该方法需要预先进行模板的制备,因此整个操作过程周期会比较长[32]

2.3.10 热压法

一般来说,多孔陶瓷的机械强度随气孔率的增加而降低,为了制得高气孔率、高强度的多孔陶瓷,一些学者提出了HIP(hot tsostattc pressing)方法,即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烧结多孔坯体。在烧结过程中,压力的存在阻止了坯体的收缩,促进了颗粒之间熔融架桥,减少了微裂纹和闭气孔的产生,提高了制品的机械强度。V. Biasim等[33]应用HIP方法制得了抗弯强度达到200MPa的三氧化二铝多孔陶瓷。

日本的Kocht大学也发明了一种类似的方法,被称为水热一热压法,研究人员在硅凝胶中加入10%的水,然后将其放在高压釜中,在压力为10^~50MPa,温度为3000℃下,凝胶中的水挥发,形成多孔材料。在25MPa的压力下,制得气孔体积为0. 59cm'/g,气孔直径为30 ~ 50nm,抗弯强度达70MPa的多孔材料。

2.4 多孔陶瓷的性能与表征

多孔陶瓷性能评价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作为器件必须具备的一定的传统性能,可以指力学性能、热学、声学、磁学方面的性能;另外一个是作为多孔材料时关于孔隙方面作用的评价体系,比如孔隙率、孔径、渗透率等等;第三个是使用性能的表征,包括渗透性能、吸声性能等等。

2.4.1 传统性能

2.4.1.1 力学性能测试

应用多孔材料时大多要求满足一定的力学性能,这些力学性能参数主要包括抗压强度、抗弯强度。所用的实验设备要求具有能将试样破坏的压力量程,能够控制均匀连续增大的压力,并且能够自动指示和标记试样所受的最大压力(误差小于2%)[34-35]

2.4.1.2 热学及热机械性能测试

许多多孔材料应用于不同的环境下,有的要承受急冷、急热的恶劣环境;有的甚至还处于振动负荷下[36];对多孔材料的热学及热机械性能进行分析测试很有必要。这些性能主要包括动态机械性能、高温蠕变、热膨胀系数、导热系数、高温抗弯强度、热震性等。

2.4.1.3 动态机械性能

动态机械性能分析用以表征材料在振动情况下的机械性能已经很普遍[37]。动态储能模量、损耗模量、阻尼系数或内耗都能够通过动态机械性能分析获得。其中动态储能模量是衡量材料储存能量能力的一个参数,阻尼是对原子运动最敏感的一个参数,特别适合于衡量热过程中的结构松弛[38]。一种材料的减震能力是指材料吸收、消耗机械振动或波传播时的弹性应变能的能力。材料的弹性是指在一定的应力-应变范围内,材料在施加的负载下发生的形变符合虎克定律,即应变与施加的应力成正比。虎克定律忽略了时间的影响,也就是说,一旦施加了应力,材料同时也会发生形变,这种情况仅仅适合于所施加的应力足够慢的情况下。事实上,材料对于所施加的应力不仅仅存在一个与时间无关的立即弹性应变,同时还存在一个与时间有关的、滞后于施加应力的应变。由于这个滞后的应变的存在,当材料受到循环载荷时,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将形成一个滞后回线。

2.4.1.4 高温蠕变性能

高温蠕变的测试装置[34-35]多孔陶瓷抗弯强度实验方法,如图 1 所示。测试样品置于直立的管式炉中,记录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测试样品随时间发生的

形变量。

图1

2.4.1.5热膨胀系数与导热系数

热膨胀系数与导热系数由热膨胀仪及导热系数仪器测量可得。导热系数也可以用前面所测量的多孔材料的气孔率由推导公式或经验公式计算得出[39-40]

2.4.1.6高温抗弯强度与抗热震性能

高温抗弯强度测试仪与高温蠕变测试仪相似,其样品是放置于一个耐高温的三点抗弯强度测试仪上,测试在不同温度下样品的抗弯强度[41]。一般,陶瓷材料的抗热震性能指高温急冷而不会开裂的性能。可通过测试样品置于某恒定温度下的炉中保温 1 小时,立即取出浸入室温下的水中,反复测试直至样品出现微裂纹为止。对于不方便判断微裂纹的多孔陶瓷,也可以通过测试热震后样品的抗弯强度的变化来表征材料的抗热震性能。[42]

2.4.2 孔隙的表征

2.4.2.1 孔率

多孔材料的孔率是指多孔体中空隙所占体积与多孔体总体积之比,一般以百

分数来表示。该指标既是多孔材料中最易获得的基本参量,也是决定多孔材料性能的关键因素。多孔体中的孔隙包括贯通孔、半通孔和闭合孔3 种。这3 种孔率的总和就是总孔率。平时所言“孔率”即指总孔率。在使用过程中,大多数情况下利用的是贯通孔和半通孔[43]。

(1)显微分析法

即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或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多孔材料进行直接观察的方法。该法是研究100nm 以上的大孔较为有效的手段,能直接提供全面的孔结构信息。观测出断面的总面积So 和其中包含的空隙面积Sp,然后利用式(1)即可求得

孔率[44]。

θ=Sp/So (1)

但显微法观察的视野小,只能得到局部信息,而透射电子显微镜样品制备较困难,这些特点使它成为其他方法的辅助手段,也用于提供有关孔形状的信息。

(2)浸泡介质法

本测量方法[43] 采用流体静力学原理,其测量方式是先用天平称量出试样在空气中的重量W1,然后浸入介质(如除气的油、水、二甲苯等)一段时间,使其饱和后取出试样,称出其在空气中的总重量W2。然后将饱和介质的试样放在吊具上浸入工作液体中称量,此时试样连同吊具的总重量为W3,而无试样时吊具悬吊于工作液体中的重量为W4。根据流体静力学原理就可得出多孔体孔率和多孔体体内的开孔率

本方法中工作介质采用已知密度的液体,并尽可能满足如下条件:①与试样不发生反应、不溶解;②对试样的浸润性好,以利于试样表面气体的排除;③粘度低、易流动;④表面张力小以减少液中称量的影响;⑤在测量温度下的蒸气压低;⑥体膨胀系数小;⑦密度大。常用的工作液体有纯水、煤油、苯甲醇、甲苯、四氯化碳、三溴乙烯、四溴乙炔等[45]。

2.4.2.2 孔径及孔径分布

多孔材料的孔径指的是多孔体中孔隙的名义直径,一般都只有平均或等效的意义[44]。其表征方法有最大孔径、平均孔径、孔径分布等。相应的测定方法也很多,如断面直接观测法、气泡法、透过法、气体吸附法、离心力法、悬浮液过滤法、X 射线小角度散射法等[44, 46-48] 。其中直接观测法只适于测量个别或少数空隙的孔径,而其他的间接测量均是利用一些与孔径有关的物理现象,通过实验测出各有关物理参数,并在假设空隙为均匀圆孔的条件下计算出等效孔径。这里只介绍常用的气泡法。气泡法的测量原理是毛细管现象[44],即利用对材料具有良好浸润性的液体(常用的有水、乙醇、异丙醇、丁醇、四氯化碳等)浸润试样,使试样中的开口孔隙达到饱和,然后以压缩气体将试样孔隙中的浸入液体吹出。当气体压力由小逐渐增大到一定值时,气体即可将浸渍液体从孔隙(视为毛细管)中推开而冒出气泡,测定出现第一个气泡时的压力差,就可以利用式(4)的Laplace 方程求得多孔材料的孔径:

2 r cos p= σ θΔ(4)

式中:r 为多孔材料的最大孔径,m;σ为浸渍液体的表面张力,N/m;θ为浸渍液体对被测材料的浸润角,°;p 为气体作用在毛细管孔上的净压降,Pa。

如果测出每级孔径所对应的及通过相应孔隙的气体流量,根据气体流量与对应压差的关系可得到该材料的孔径分布情况[42]。本方法所需的仪器设备简单,易于操作,特别适合于较大空隙(大于100μm)的最大孔径测量。

(1)孔隙形貌

孔隙形貌对多孔材料性能的影响远大于孔隙尺寸[49]。首先,多孔材料的孔穴形貌和微观结构可用不同放大倍数的光学显微镜来观察分析[50]。尽管实际分析是无损检测,但准备样品通常要经过切割、镶嵌和抛光等。为使孔穴壁膜和内部出现不同的亮度,可将多孔体镶入深色树脂并制作抛光面。当然,通过此方法测出的孔隙尺寸有失真实性,故对得到的结果需作某些诠释或修正。还可利用CT 技术来获取多孔体的三维密度分布形态[50]。通常采取射线源和探测器围绕样品进行旋转式螺旋扫描的方式,得出取自许多方向上的样品的X 射线图像。从各个图像获得射线在物体任意点的衰减,从而实现局部密度的数字再现。借助于同步加速器产生的X 射线束(52keV)所获得的这种图像,甚至可以解析孔壁的内表面结构。孔壁结构也可根据其中跨壁厚和沿孔壁长度方向的厚度来确定。通常采用光学显微镜来测量孔壁的中跨厚度,记录所测各个孔壁的位置。用数字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图像分析来逐个测定孔棱沿孔壁的厚度分布,最后即可得出孔隙的结构形貌。多孔材料的内部结构也可以通过超声波图像获得[49-52]。虽然目前尚没有这种方法得以成功应用的实例,但使用该方法检测多孔结构的希望仍然存在。

(2)比表面积

在多孔材料的大部分应用中都需要利用孔隙的内表面,其使用性能强烈地依赖于内表面的大小,故此时多孔体的比表面积成为整个多孔部件的一项重要指标。测定比表面积的方法主要有气体吸附法(BET 法)、流体透过法等。由于BET法一般难以测定每克只有十分之几平方米以下的比表面积,故常采用透过法测定多孔材料的比表面积。透过法是通过测量流体透过多孔体的阻力来测算比表积的一种方法[53]。流体多使用气体,因其测量范围较宽。工业上透过法的应用范围大约在70~20000cm2/g 之间[53]。在层流条件下,将多孔材料中的孔道视为毛细管,通过理论推导和对多种材料的实验,最后可得出计算多孔体比表面积的柯青-卡门公式[54-55]:

式中:Sv 为体积比表面,m2/cm3;ρ为试验密度,g/cm3;Sw为质量比表面,m2/g;Δp 为流体流过试样两端的压力差,MPa;A 为流体通过试样的横截面积,m2;η为流体的粘度,Pa?s;δ为试样的厚度,m;Q 为单位时间内通过试样的流体体积,m3/s;θ为试样的孔率,%。流体通过多孔体的流动条件为层流。当多孔体的孔道很细,甚至接近作为流体的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时,式(5)不适用,因为流体难以通过这种细孔。

2.4.3 功能性表征

2.4.

3.1 渗透性能

渗透性是指过滤材料在一定压差下允许流体通过的性能。它不仅取决于流体的种类,同时还取决于多孔材料的结构。其大小用渗透度来衡量,渗透度k 由Darcy 定律[56]给出:

(6)

如果视流过多孔材料的气体为理想气体,并假定出口处压力等于 1 个大气压,Collins[57]从Darcy 定律推出渗透度k为:

(7)

其中:Q 为流体的流速,m3/s;l 为测试样品的厚度,m;μ为流体的粘度,Pa ?s;A 为测试样品的面积,m2;Δp 为样品两端的压差,MPa;pi 为入口压力,MPa。此时,因为是气体流过多孔材料,所以k 也就是透气度[58]。

2.4.

3.2 吸声性能的测试

表征吸声材料和吸声结构吸声性能的重要参数之一是吸声系数,其表达式如下[59]:

(8)

式中: Es 为吸收声能,Ei 为入射声能, S 为驻波比。S 可用式(9)表达:

S=Pmin/Pmax (9)

式中: Pmin 为驻波声压极小值,Pmax 为驻波声压极大值。试验方法为驻波管法,将待测多孔材料试样安放在驻波管的前端,移动探管测得和数据,将其代入式(8)和式(9)计算得出吸声系数α值。

2.5 多孔陶瓷的应用

多孔陶瓷由于具备陶瓷的一些性能,比如耐高温、优良的绝热性能、耐化学腐蚀的特点。因而可以在某些场合部分的替代致密陶瓷,比如作为耐热材料;同时由于其具有特殊的孔结构,因而具有致密陶瓷所不能比拟的优良性能,比如渗透能力、降低噪音的能力,甚至由于与骨骼十分的类似,因而在生物材料方面也出现了新的应用。

2.5.1 传统应用

2.5.1.1 制作耐热材料

多孔陶瓷的高气孔率,使其具有较小的密度和低的热传导系数,造成了巨大的热阻及较小的体积热容,成为传统的保温隔热材料。若将其内部气孔抽真空,将成为日前世界上最好的隔热材料一“超能隔热材料”,其传热系数比硬质聚甲酸乙醋泡沫还要低丁‘倍。这种材料可用于高级保温,如保冷集装箱。更高级的多孔陶瓷隔热材料还可用于航天匕机外壳隔热;还用于导弹头,以及做强迫发汗体系的构件[60]

2.5.1.2 吸声材料

多孔陶瓷具有连通开气孔,当声波传入时,在很小的气孔内受力振荡。振动受到的摩擦和阻碍,使声波传播受到抑制,导致声音衰减,从而起到吸音的作用。是一种消除噪声公害,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好材料。作为吸音材料的多孔陶瓷要求较小的孔径(20- 150um),相当高的气孔率(>60%)及较高的机械强度。陶瓷所具有的优良的耐火性和耐候性,使它可用于变压器、道路、桥梁等的隔音。现在己在高层建筑、隧道、地铁等防火要求极高的场合及电视发射中心、影剧院等有较高隔音要求的场合使用,效果很好[61-62]\

2.5.1.3 催化剂载体

多孔陶瓷的高比表面积,使其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和活性。作为催化剂载体能增加有效接触面积,提高催化效果。同时因其优良的抗热震性和耐腐蚀性,使其能够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使用。因而被大量用于汽车尾气处理和化工塔器中,还被用作酶载体等。日前多孔陶瓷作为催化剂载体的研究重点在无机分离催化

膜,它结合了多孔陶瓷材料分离和催化的特性,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63]. 作为催化剂载体的时候,目前用于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载体主要有金属和陶瓷两大类,其中多孔陶瓷中的堇青石蜂窝陶瓷的应用最广泛[64]相对于金属载体复杂的成型工艺以及不成熟的涂覆工艺,堇青石蜂窝陶瓷载体有具有气体阻力小,气氛流畅均匀,机械强度高,热稳定性好,比表面积大且催化活性涂层薄等优点[65],加上堇青石价格便宜、原材料易得,因此被广泛地应用于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载体材料。在国外95%的新车均采用这类载体[66]

2.5.1.4 传统过滤材料

过滤即是将悬浮于液体或气体中的固体粒子,或两种不相混溶的液体加以分离。多孔陶瓷的板状或竹状制品组成的过滤装置具有过滤面积大,过滤效率高的特点,以及多孔陶瓷本身具有的耐高温、耐磨损、耐腐蚀、机械强度高、不污染过滤液体以及易于再生等优点,不但在一般流体的过滤分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目能够在一些特殊领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67]

(1). 超纯水的制备和除菌

用硅藻土或粘土熟料质制成的多孔陶瓷滤芯,己用于饮水、石油油井注水用水等的除菌和净化,还用于注射液的消毒过滤,以及电了工业、医药工业、光学透镜研磨用的超纯水的净化[67]

(2). 废水处理

用多孔陶瓷过滤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己成为废水处理和净化的重要发展方向,适用各种污染废水,效率高,成本低。

(3). 腐蚀性流体过滤

多孔陶瓷的强耐腐蚀性使其在过滤酸性、碱性等腐蚀性液体或气体时显示出特有的优势。

(4).熔融金属过滤

经多孔陶瓷的过滤能除去熔融金属中大部分的夹杂物和气体等杂质,提高金属材料的强度等内在质量。特别在电了元件、电线用金属和精密铸造用金属方面尤其重要[68]

(5).高温气体过滤

高温烟气的除尘、高温煤气的净化等高温气体的过滤都必须使用耐高温的多孔陶瓷。

(6).放射性物质的过滤

核电厂等产生大量放射性废物,经过燃烧能成为化学稳定的固体粉末,多孔陶瓷能将其固化,保护起来方便又经济[68] 。

2.5.2 新应用

2.5.2.1 传感器

一些多孔陶瓷(如氧化铝基多孔陶瓷)被用作湿度传感器,他们的工作原理是,空气中的水被吸附到多孔的表面上,引起了材料的电导的变化,即空气湿度越大,多孔陶瓷吸附的水层越厚,则传感器的电导越大,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材料(传感器)电导的大小来推断周围环境的湿度。日本Miyakonojo工学院的学者们研制成功了Ti02-Si0:基多孔湿度传感器,其工作范围很宽,能在湿度很大的环境中正常使用[69]。图1[70]为湿度传感器的示意图。

图1传感器示意图

基体(A1或Si);2对湿度敏感的多孔层;3金电极

也有一些研究者将青霉素酶置入多孔体内,制得了对青霉素非常敏感的生物传感器。此外,日本东京大学的一些研究人员与别人合作研制成功了一种以多孔硼硅酸盐为基体的水银离子传感器,这种传感器灵敏度很高,能检测到.lppm的水银离子,如果应用于流动注射系统中,它能检测到0.1ppb左右的水银离子[69] 生物材料

2.5.2.2 生物材料

随着材料科学迅猛发展,几乎所有人体器官(神经系统除外)都可用人造材料所代替。骨移植替代材料的研究与应用更是突飞猛进,研究者们根据生物骨的组成和结构,先后研制了惰性和活性生物陶瓷,活性生物陶瓷具有代表性的是经基磷灰石(HA)和磷酸三钙(TCP ),研究和应用的结果表明,HA和TCP不仅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而且其多孔结构为新骨的生成提供了坚固的支架和有效的空间。国内的一些学者[71]根据HA和TCP可以填充较大的骨缺损但无刺激新骨形成,而磁场可以刺激原始细胞的分化但不能完成较大骨缺损连接的特性,设计并研制了磁性多孔磷酸三钙陶瓷人工骨材料(MPTCP ),经生物相容性和成骨实验表明,MPTCP生物相容性好、无毒且能刺激新骨的生成。

2.5.2.3 微孔膜

陶瓷分离膜所具有的耐高温、耐酸碱、抗生物侵蚀、不老化、寿命长等优点已被人们所认识,并被开发应用于食品工业、生物化工、能源工程、环境工程、电子技术等领域。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纳米级多孔无机膜的制备和应用成为人们目前研究的热点。日本Nagoya技术学院研制了一种磷酸钛微孔膜,其孔径为20-50nm,气孔率为40%-60%,这种无机膜可用于酶催化、蛋白质提纯以及选择性离了交换等;东京大学的一些学者制备了一种孔径为4nn的膜反应器,可应用于氢气的分离;Osaka。国家工业研究所也研制了一种孔径为3-3. 5nm,材质为硼硅酸盐的分离膜,这种膜可用于的分离[69]。此外,微孔无机膜还应用于光学、电子学、磁学等领域。[72]

2.6 前景与展望

多孔陶瓷因其特殊的结构而表现出多种特性,从而使其作为一种多功能材料而获得广泛应用。材料的结构决定其性能和应用,对于多孔陶瓷来说,其孔结构(孔径、孔形状汽孔率、气孔连通性)的设计和精确控制是多孔陶瓷研究中的卞要

功能材料文献综述

聚丙烯酸系高效减水剂在高强高性能混凝土中的作用 摘要:高效减水剂是指在保持混凝土坍落度基本相同的条件下能大幅度减少拌和用水量的外加剂。聚丙烯酸高效减水剂具有强度高、耐热性、耐久性、耐候性等优异性能,正是由于聚丙烯酸高效减水剂的这些优良特性而使它成为世界性的研究热点。本文则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总结阐述聚丙烯酸系减水剂在高强高性能混凝土中的作用,它的研究进展,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字:聚丙烯酸系高效减水剂高强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 一、前言 高性能混凝土是指符合特殊性能组合和匀质性要求的混凝土,当混凝土的某些特征是为某一特定的用途和环境而设定时,这就是高性能混凝土。而高强混凝土是以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指标为特征而命名的,我国现阶段通常将强度等级达到或超过C60的混凝土称为高强混凝土。可以看出当高性能混凝土的强度很高时便是高强混凝土,即高强混凝土是高性能混凝土的一种,故下文将聚丙烯酸系高效减水剂在高强高性能混凝土中的作用统称为在高性能混凝土中的作用。 混凝土与水泥砂浆一样,具有抗压强度高、稳定性好、施工机械简单、成本低廉等优点,是应用最广泛的建筑材料之一。但由于其自身存在诸如坍落度损失大、水泥用量大、耐久性不够好等缺陷,使其功能和使用范围受到一定限制。而外加剂具有改善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合理降低水泥用量和提高混凝土抗渗、抗冻性能等优点,所以,利用外加剂改善新拌混凝土的工作性,提高混凝土硬化后的力学性能、体积稳定性和耐久性,是现代高性能混凝土技术发展的方向。在混凝土中减水剂不仅具有改善混凝土拌合物流变性能的作用,同时还具有提高硬化后的混凝土力学性能、体积稳定性和耐久性能的作用。高效减水剂是指在保持混凝土坍落度基本相同的条件下能大幅度减少拌和用水量的外加剂。在这些高效减水剂中,聚丙烯酸系减水剂是当今混凝土高性能减水剂研究中较为前沿的研究课题,该类减水剂具有低掺量、高减水率、抑制坍落度经时损失等特点。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总结阐述聚丙烯酸系减水剂在高强高性能混凝土中的作用,聚丙烯酸系减水剂的研究进展,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二、聚丙烯酸系高效减水剂的作用机理 聚丙烯酸系减水剂由于其优异性能而引起广泛的关注,为了有效研究和开发这一类型的减水剂,对其减水机理的研究非常重要。减水剂的分散减水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聚丙烯酸减水剂可以有效降低水泥颗粒固液界面能 H 聚丙烯酸减水剂由于分子结构中有大分子的主链和侧基- COOH,- OH,- SO 3等,既有亲水性又有亲油性,在水泥- 水界面上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减水剂吸附在水泥颗粒表面,能够降低水泥颗粒固液界面能,降低水泥- 水分散体系的总能量,从而提高分散体系的热力学稳定性,这样有利于水泥颗粒的分散。 2、聚丙烯酸减水剂静电斥力的作用 新拌混凝土中掺入减水剂后,由于减水剂分子结构中的- COOH、- OH、- SO H 3等极性基团的电离作用,使得水泥颗粒表面带上电性相同的电荷,并且电荷量随

纳米材料的自组装综述

纳米材料的自组装综述 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摘要: 自组装技术是制备纳米结构的几种为数不多的方法之一。本文对最近几年自组装技术在纳米科技领域中的一些重大突破和成果进行较为系统地综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自组装单层膜、纳米尺度的表面改性、超分子材料、分子电子学与光子晶体。 关键词: 自组装; 纳米技术; 材料;超分子材料 1 引言 纳米科学与技术是一门在0. 1~100 nm 尺度空间研究电子、原子和分子运动规律和特性的高技术学科。它以现代先进科学技术为基础,是现代科学(混沌物理、量子物理、介观物理、分子生物学) 和现代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扫描隧道显微技术、核分析技术) 相结合的产物。它的最终目标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意志直接操纵单个原子,制造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纳米技术作为21 世纪新的推动力,将对经济发展、国家安全、人民生活、以至于人们的思维产生深远的影响[1 ] 。 自组装是在无人为干涉条件下,组元自发地组织成一定形状与结构的过程[2 ] 。自组装纳米结构的形成过程、表征及性质测试,吸引了众多化学家、物理学家与材料科学家的兴趣,已经成为目前一个非常活跃并正飞速发展的研究领域[3 ] 。它一般是利用非共价作用将组元(如分子、纳米晶体等) 组织起来,这些非共价作用包括氢键、范德华力、静电力等[1 ,4 ] 。通过选择合适的化学反应条件,有序的纳米

结构材料能够通过简单地自组装过程而形成,也就是说,这种结构能够在没有外界干涉的状态下,通过它们自身的组装而产生。因此,自组装是制备纳米结构的几种为数不多的方法之一[2 ] ,它已成为纳米科技一个重要的核心理论和技术。纳米材料因其尺寸上的微观性,从而表现出特殊的光、电、磁及界面特性。这些特性使得纳米材料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涂料 [5 ]、催化剂[6-7] 、电化学[8] 、光化学[ 9]及材料科学[10-12 ](如光电子器件)。 2 自组装单层膜 分子与生物分子膜正在被广泛应用到许多研究领域。自组装单层膜就是其中的一个研究重点。它是分子通过化学键相互作用,自发吸附在固/ 液或固/ 气界面,形成热力学稳定和能量最低的有序膜。在适当的条件下,自组装单层膜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分子和衬底来制备,常用的衬底有Au (111) 、Pt(111) 、Ag 、Al 、Si 、云母、玻璃等。 目前,研究最多的自组装单层膜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3 ] :由脂肪酸自组装的单层膜; 由有机硅及其衍生物自组装的单层膜;烷烃硫醇在金表面自组装的单层膜。它们的原理很简单,一个烷烃长链分子 (带有10~20 个亚甲基单元) ,其头部基团吸附到所用的衬底上,如硫醇(S —H) 头部基团和Au (111) 衬底已被证明可以进行完美的结合,它代表了一种控制表面性质的模式。硫醇分子在溶液中很容易吸附到金衬底上,形成一密集的单层,尾部基团从表面伸向外部,通过应用带有不同尾基的硫醇分子,化学样品的表面功能可以在很大范围内进行调节。自组装单层膜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电子传输的研究、生物

材料物理与文献综述

提高导电高分子电导率的研究概述 摘要:主要介绍了导电高分子材料的分类情况,针对其分类简介了各类导电高分子材料的导电机理,并利用其导电机理集中概述了几种提高高分子电导率的方法,最后指出了导电高分子目前在电导率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 关键词:导电高分子;电导率;引言: 导电高分子材料,也可称作导电聚合物,自从1977年【1】科学家发现晶态聚乙炔具有明显的导电性以来,导电聚合物已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作为一类新的材料也引起了化学家和物理学家的重视和兴趣。【2】各国科学家对其合成、结构、导电机理、性能、应用等方面经过多年的研究,导电聚合物已使其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人们在制得导电高分子的同时,对其导电机制探索的兴趣也是十分的浓厚。本文将对提高导电高分子的电导率的研究进行简单的概述。 正文: 从导电机理的角度看,导电高分子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它是指在普通的聚合物中加入各种导电性填料而制成的;第二类是结构型导电高分子材料,它是指高分子本身或经过“掺杂”(dope)之后具有导电功能的一类材料,这类导电高分子一般为共轭型高聚物。【3】导电聚合物还可以分成以下三类:电子导电聚合物、离子导电聚合物和氧化还原型导电聚合物。【4】所有电子导电聚合物的共同结构特征为分子内有着线性大的共扼π电子体系,即电子聚合物大都为共轭聚合物。目前研究最多的高分子聚合物是:聚对苯(PPP)、聚吡咯(PPY)、聚噻吩(PTH)、聚苯胺(Pan)和聚苯基乙炔(PPV)。下面对导电高分子的电导率进行简单的概述。 1、2结构型导电高分子的导电机理 结构型导电高分子一般为共轭型高聚物,在共轭高聚物中由于价带电子对电导没有贡献,另一方面由于受链规整度的影响,常常使聚合度n不大,使得电子在常温下从P轨道跃迁到P*较难,因而电导率较低。【3】对其导电机理具体分析如下:1、2、1共轭高分子导电应具备的条件 根据能带理论可知,高分子要具有导电性必须满足下列两个条件【7】,才能冲破分子中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定域,形成具有整个大分子性的能带体系:(1)大分子的分子轨道能强烈地离域;(2)大分子链上的分子轨道间能相互重叠。而能满足上

碳纳米材料综述

碳纳米材料综述 课程: 纳米材料 日期:2015 年12月

碳纳米材料综述 摘要:纳米材料是一种处于纳米量级的新一代材料,具有多种奇异的特性,展现特异的光、电、磁、热、力学、机械等物理化学性能,这使得纳米技术迅速地渗透到各个研究领域,引起了国内外众多的物理学家、化学家和材料学家的广泛关注,也成为当前世界最热门的科学研究热点。物理学家对纳米材料感兴趣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电磁性质,化学家是因为它的化学活性以及潜在的应用价值,材料学家所感兴趣的是它的硬度、强度和弹性。毫无疑问,基于纳米材料的纳米科技必将对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对纳米材料的科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中,碳纳米材料是最热的科学研究材料之一。 我们知道,碳元素是自然界中存在的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具有sp、sp2、sp3等多种轨道杂化特性。因此,以碳为基础的纳米材料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常见的石墨和金刚石,还包括近几年比较热门的碳纳米管、碳纳米线、富勒烯和石墨烯等新型碳纳米材料。 关键词:纳米材料碳纳米材料碳纳米管富勒烯石墨烯 1.前言 从人类认识世界的精度来看,人类的文明发展进程可以划分为模糊时代(工业革命之前)、毫米时代(工业革命到20世纪初)、微米和纳米时代(20世纪40年代开始至今)。自20世纪80年代初,德国科学家Gleiter提出“纳米晶体材料’,的概念,随后采用人工制备首次获得纳米晶体,并对其各种物性进行系统的研究以来,纳米材料己引起世界各国科技界及产业界的广泛关注。纳米材料是指特征尺寸在纳米数量级(通常指1—100 nm)的极细颗粒组成的固体材料。从广义上讲,纳米材料是指三维空间尺寸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量级的材料。通常分为零维材料(纳米微粒),一维材料(直径为纳米量级的纤维),二维材料(厚度为纳米量级的薄膜与多层膜),以及基于上述低维材料所构成的固体。从狭义上讲,则主要包括纳米微粒及由它构成的纳米固体(体材料与微粒膜)。纳米材料的研究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新层次,是交叉学科跨世纪的战略科技领域[1]。 碳纳米材料主要包括富勒烯、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等,是纳米科学技术中不可或缺的材料,从1985年富勒烯(Fullerene)的出现到1991年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CNTs)的发现,碳纳米材料所具有的独特物理和化学性质引起了国内外研究人员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二十年来取得了很多的成果。2004 年Geim研究组的报道使得石墨烯(Graphene)成为碳纳米材料新一轮的研究热点,其出现充实了碳纳米材料家族,石墨烯具有由碳原子组成的单层蜂巢状二维结构,由于它只有一个原子的厚度,可以将其视为形成其它各种维度的石墨相关结构碳材料的基本建筑块,石墨烯既可翘曲形成零维的富勒烯及卷曲形成一维的碳纳米管,亦可面对面堆积形成石墨,由于石墨烯具有优异的电学、导热和机械性能及较大的比表面积,因而在储氢材料、超级电容器、高效催化剂及纳米生物传感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2]。 2.常见的碳纳米材料

有机光电材料综述

有机小分子电致发光材料在OLED的发展与应用的综述电致发光(electroluminescence,EL),指发光材料在电场的作用下,受到电流或电场激发而发光的现象,它是一个将电能直接转化为光能的一种发光过程。能够产生这种电致发光的物质有很多种,但目前研究较多而且已经达到实际应用水平的,主要还是无机半导体材料,无机 EL 器件的制作成本较高,制作工艺困难,发光效率低,发光颜色不易实现全色显示,而且由于很难实现大面积的平板显示,使得这种材料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很严峻的局限性。由于现有的显示技术无法满足我们生产生活的需要,因此促使人们不断地寻求制备工艺成本更低、性能更好的发光材料。有机电致发光材料(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OLED)逐渐的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人们发现它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新型的发光器件。有机电致发光就是指有机材料在电流或电场的激发作用下发光的现象。根据所使用的有机材料的不同,我们将有机小分子发光材料制成的器件称为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即 OLED;而将高分子作为电致发光材料制成的器件称为高分子电致发光材料,即 PLED。不过,通常人们将两者笼统的简称为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OLED。 一.原理部分 与无机发光材料相比,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具有很多优点:光程范围大、易得到蓝光、亮度大、效率高、驱动电压低、耗能少、制作工艺简单以及成本低。综上所述,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在薄膜晶体管、

太阳能电池、非线性发光材料、聚合物发光二极管等方面存在巨大的需求,显示出广泛的应用前景,因而成为目前科学界和产业界十分热门的科研课题之一。虽然,世界上众多国家投入巨资致力于有机平板显示器件的研究与开发,但其产业化进程还远远低于人们的期望,主要原因是器件寿命短、效率低等。目前有很多关键问题没有解决:1. 光电材料分子结构、电子结构和电子能级与发光行为之间的关系,这是解决材料合成的可能性、调控材料发光颜色、色纯度、载流子平衡及能级匹配等关键问题的理论和实验依据; 2. 光电材料和器件的退化机制、器件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器件中的界面物理和界面工程等,这是提高器件稳定性和使用寿命的理论和实验基础,也是实现产业化、工业化的根本依据。 1.基态与激发态 “基态”在光物理和光化学中指的是分子的稳定态,即能量最低的状态。如果一个分子受到光或电的辐射使其能量达到一个更高的数值后,分子中的电子排布不完全遵从构造原理,这时这个分子即处于“激发态”,它的能量要高于基态。基态和激发态的不同并不仅仅在于能量的高低上,而是表现在多方多面,例如分子的构型、构象、极性、酸碱性等。在构型上主要表现在键长和二面角方面,与基态相比,激发态的一个电子从成键轨道或非成键轨道跃迁到反键轨道上,使得键长增长、键能级降低;同时,由于激发后共轭性也发生了变化,所以二面角即分子的平面性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2.吸收和发射

纳米材料研究综述

文章编号:1004-3888(2003)05-0397-04 纳米材料研究综述 Ξ 张万忠,李万雄 (湖北农学院环境工程系,湖北荆州434025) 摘 要:综述了纳米材料的研究概况,介绍了纳米材料的研究现状、特点、结构、特性、制备 方法及其应用状况。 关键词:纳米材料;结构与特性;制备与应用中图分类号:O157 文献标志码:A 纳米材料是指微观结构至少在一维方向上受 纳米尺度调制的各种固态材料[1],其晶粒或颗粒尺寸在1~100nm 数量级,主要由纳米晶粒和晶粒界面两部分组成,其晶粒中原子的长程有序排列和无序界面成分的组成后有大量的界面(6×1025m 3/10nm 晶粒尺寸),晶界原子达15%~50%,且原子排列互不相同,界面周围的晶格原子 结构互不相关,使得纳米材料成为介于晶态与非 晶态之间的一种新的结构状态[2]。此外,由于纳米晶粒中的原子排列的非无限长程有序性,使得通常大晶体材料中表现出的连续能带分裂为接近分子轨道的能级。高浓度界面及原子能级的特殊结构,使其具有不同于常规材料和单个分子的性质如表面效应、体积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导致了纳米材料的力学性能、磁性、介电性、超导性光学乃至力学性能发生改变,使之在电子学、光学、化工陶瓷、生物、医药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得到了广泛应用[3,4]。 1 纳米材料研究的现状与特点 1.1 纳米材料研究的现状 上世纪70年代纳米颗粒材料问世,80年代 中期在实验室合成了纳米块体材料,80年代中期以后,成为材料科学和凝聚态物理研究的前沿热点。可大致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990年以前),主要是在实验室探索用各种手段制备各种材 料的纳米颗粒粉体,合成块体(包括薄膜),研究评价表征的方法,探索纳米材料不同于常规材料的特殊性能;第二阶段(1994年前),人们关注的热点是如何利用纳米材料已挖掘出来的奇特的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能,设计纳米复合材料,通常采用纳米微粒与纳米微粒复合,纳米微粒与常规块体复合及发展复合纳米薄膜;第三阶段(从1994年到现在),纳米组装体系、人工组装合成的纳米结构的材料体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正在成为纳米材料研究的新的热点。 1.2 纳米材料研究的特点 (1)纳米材料研究的内涵逐渐扩大 第一阶 段主要集中在纳米颗粒(纳米晶、纳米相、纳米非晶等)以及由它们组成的薄膜与块体,到第三阶段纳米材料研究对象发展到纳米丝、纳米管、微孔和介孔材料(包括凝胶和气凝胶)。 (2)纳米材料的概念不断拓宽 1994年以 前,纳米结构材料仅仅包括纳米微粒及其形成的纳米块体、纳米薄膜,现在纳米结构材料的含意还包括纳米组装体系,该体系除了包含纳米微粒实体的组元,还包括支撑它们的具有纳米尺度的空间基体,因此,纳米结构材料内涵变得丰富多彩。 (3)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 目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出现并行发展的新局面,纳米材料的应用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纳米材料进入实用阶段,纳米材料及相应产品开始陆续进入市场。 Ξ 收稿日期:2003206206 第一作者简介:张万忠(1965-),男,河南罗山县人,理学硕士,湖北农学院环境工程系副教授. 第23卷 第5期Vol.23No.5 湖 北 农 学 院 学 报 Journal of Hubei Agricultural College 2003年10月Oct.2003

文献综述范例模板

文献综述 学生姓名学号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市场营销 题目关于中华老字号品牌发展的文献综述指导教师 2017 年 6 月

一、前言 中华老字号品牌是我国商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但如今由于消费行为、传播环境的碎片化与多元化、民族意识的回归等因素,给老字号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改变当今老字号面临的逐渐衰亡的现象,重振老字号品牌。本文搜集了20篇相关文献并根据各家学者的观点,整理汇总成一篇文献综述。先是对中华老字号的概念和界定做归纳整理,接着对当今中华老字号发展的现状情况进行了搜集整合,着重分析了当下中华老字号面临的问题,如缺乏创新、品牌传播方式落后、商标保护意识薄弱等问题。同时根据各位学者针对问题提出的相关建议做了整理,以便为今后对中华老字号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作用。 二、正文 (一)、中华老字号的概念和界定 老字号是数百年商业和手工业竞争中留下的珍品,都各自经历了艰苦奋斗的发家史而最终统领一行。中华老字号的定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有不同的解释,以下有几种不同的,具有代表性的概念和界定: 熊长博(2011)在《中医药老字号的现代化之路》中指出:2006年商务部官方认定的中华老字号定义是指历史悠久,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得社会广泛认同,形成良好信誉的品牌。除此之外,品牌的创建时长不得低于50年。[1]程国鹰(2011)在《中华老字号杏花村“汾酒”品牌创新策略研究》里将中华老字号的界定整理出来,具体为:品牌创立于1956年(含)以前,传承独特的产品、技艺或服务,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企业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内地资本和港澳台地区资本相对控股,经营状况良好,且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2] 刘婧维(2014)在《中华老字号企业网络营销研究》中认为中华老字号是指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沿袭和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和独特的工艺,历史悠久,取得了社会广泛认同,赢得了良好信誉的产品品牌。[3]

纳米磁性材料的制备和研究进展综述教案资料

纳米磁性材料的制备和研究进展综述 一.前言 纳米材料又称纳米结构材料 ,是指在三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度范围内的材料 (1-100 nm) ,或由它们作为基本单元构成的材料 ,是尺寸介于原子、分子与宏观物体之间的介观体系。磁性材料是由铁磁性物质或亚铁磁性物质组成的,在外加磁场H 作用下,必有相应的磁化强度M 或磁感应强度B,它们随磁场强度H 的变化曲线称为磁化曲线(M~H或B~H曲线)。因此 ,纳米磁性材料的特殊磁性可以说是属于纳米磁性。 司马迁《史记》记载黄帝作战所用的指南针是人类首次对磁性材料的应用。而今纳米磁性材料广泛应用于生物学,磁流体力学,原子核磁学,机体物理学,磁化学,

天文学,磁波电子学等方面。随着雷达、微波通信、电子对抗和环保等军用、民用科学技术的,微波吸收材料的应用日趋广泛 ,磁性纳米吸波材料的研究受到人们的关注。纳米磁性材料也对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带来诸多的利益。 本次综述,主要针对磁性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和研究进展两个问题进行阐述。首先,介绍磁性纳米材料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其次,介绍磁性纳米材料的分类。------再次,重点介绍磁性纳米材料是怎么制备的。其制备方法一般分为三大类:1.由上到下,即由大到小,将块材破碎成纳米粒子,或将大面积刻蚀成纳米图形等。2.由下到上,即由小到大,将原子,分子按需要生长成纳米颗粒,纳米丝,纳米膜或纳米粒子复合物 3. 气相法、液相法、固相法等。第四、介绍磁性纳米材来噢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最后,将全文主题扼要总结,并且找出研究的优缺点和差距,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主题 1、纳米磁性材料的发展史 磁性材料是应用广泛、品类繁多、与时俱进的一类功能材料,磁性是物质的基本属性之一。人们对物质磁性的认识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四世纪,人们就发现了天然的磁石(磁铁矿Fe3O4),,据传说,那是黄帝大战蚩尤于涿鹿,迷雾漫天,伸手不见五指,黄帝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制备了能指示方向的原始型的指南器,遂大获全胜.古代取其名为慈石,所谓“慈石吸铁,母子相恋”十分形象地表征磁性物体间的互作用。人们对物质磁性的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在十七世纪末期和十八世纪前半叶开始发展起来的。1788年,库仑(Coulomb)把他的二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规律推广到二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上。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Oersted)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同年法国物理学家安培(Ampere)提出了分子电流假说,认为物质磁性起源于分子电流。

多孔材料的研究进展培训资料

多孔材料的研究进展

引言 固体材料所包含的空间和表面的多少直接影响着该材料在实际应用中的性能。具有大量的空间和表面积的固体多孔材料已经成为了当代科学研究的热点,在各式各样物理化学过程中显示出极为突出的优势。根据孔径的大小,可以将多孔固体材料分为三类:孔径小于2nm的归为微孔材料;孔径在2-50nm之间的归为介孔材料;孔径大于50nm的归为大孔材料。多孔材料在化工石油催化、气体吸附、药物输送、组织工程支架制备、海洋深潜装备中都有很广泛的应用,是当今时代一种很重要的材料。 1. 纳米多孔材料 相比于传统的纳米颗粒材料,具有可调结构和性能的纳米多孔材料有着非凡的特性。孔径大于50nm的大孔材料具有极快的传质过程和蛋白分子吸附固定速率,在蛋白质组学分析及酶反应研究中有巨大的潜力。在当今组学的前沿,蛋白质的酶解严重缺乏效率,影响后续的分析测试,而目前发展的快速酶解技术需要较为复杂的前处理过程和过量的蛋白消耗;另一方面酶解技术难于联合应用于后续的肤段富集之中[1]。因此,多孔纳米材料的功能化设计合成及其在蛋白质组学分析中的应用至关重要。这种纳米多孔材料的典型就是大孔二氧化硅泡沫材料,它可以作为催化剂极大的提高酶解反应速率。 2.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2]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是一种新型的多孔材料,具有高孔性、比表面积大、合成方便、骨架规模大小可变以及可根据目标要求作化学修饰、结构丰富等优点,在气体吸附、催化、光电材料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MOFs又名配位聚合物或杂合化合物,是利用有机配体与金属离子间的金属配体络合作用自组装形成的具有超分子微孔网络结构的类沸石材料。MOFs由于能大量进行氢气的可逆吸

最新功能高分子材料综述

功能高分子材料综述

功能高分子材料综述 【文摘】功能高分子材料是高分子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研究各种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的分子设计和合成、结构和性能关系以及作为新材料的应用技术,它的重要性在于所包含的每一类高分子都具有特殊的功能。它主要包括化学功能高分子材料、光功能高分子材料、电、磁功能高分子材料、声功能高分子材料、高分子液晶、医用高分子材料几部分,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包括研究分子结构、组成与形成各种特殊功能的关系,也就是从宏观乃至深入到微观,以及从半定量深入到定量,从化学组成和结构原理来阐述特殊功能的规律性,从而探索和合成出新的功能性材料。本文主要论述了在工程上应用较广和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一些功能高分子材料,如吸附分离功能高分子、反应型功能高分子、光功能高分子、电功能高分子、医用功能高分子、液晶高分子、高分子功能膜材料等。 【关键词】材料;高分子;高分子材料;功能材料; 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定义为:与常规聚合物相比具有明显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并具有某些特殊功能的聚合物大分子(主要指全人工和半人工合成的聚合物)都应归属于功能高分子材料范畴。而以这些材料为研究对象,研究它们的结构组成、构效关系、制备方法,以及开发应用的科学,应称为功能高分子材料科学。 功能高分子材料科学是研究功能高分子材料规律的科学,是高分子材料科学领域发展最为迅速,与其他科学领域交叉度最高的一个研究领域。它是建立在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等相关学科的基础之上,并与物理学、医学甚至生物学密切联系的一门学科。功能高分子材料是对物质、能量、信息具有传输、

转换或贮存作用的高分子及其复合材料的一类高分子材料,有时也被称为精细高分子或者特种高分子(包括高性能高分子) 。其于20 世纪60年代末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型高分子材料,内容丰富、品种繁多、发展迅速,已成为新技术革命必不可少的关键材料。 功能高分子是指具有某些特定功能的高分子材料。它们之所以具有特定的功能,是由于在其大分子链中结合了特定的功能基团,或大分子与具有特定功能的其他材料进行了复合,或者二者兼而有之。例如吸水树脂,它是由水溶性高分子通过适度交联而制得,遇水时将水封闭在高分子的网络内,吸水后呈透明凝胶,因而产生吸水和保水的功能。 在合成或天然高分子原有力学性能的基础上,再赋予传统使用性能以外的各种特定功能(如化学活性、光敏性、导电性、催化活性、生物相容性、药理性能、选择分类性能等)而制得的一类高分子。一般在功能高分子的主链或侧链上具有显示某种功能的基团,其功能性的显示往往十分复杂,不仅决定于高分子链的化学结构、结构单元的序列分布、分子量及其分布、支化、立体结构等一级结构,还决定于高分子链的构象、高分子链在聚集时的高级结构等,后者对生物活性功能的显示更为重要。 1 功能高分子材料研究 1.1 导电高分子材料 近几年来,导电性高分子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十分活跃的边缘学科领域,它对电子工业、信息工业及新技术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现有的研究成果表明,发展导电高分子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导电材料的需要,而且由于它兼具有机高分子材料的性能及半导体和金属的电性能,具有重量

纳米材料综述

纳米材料综述 摘要纳米技术、纳米材料在21世纪将扮演重要角色,纳米技术是当今世界最有前途的决定性技术之一。本文综述了纳米材料的定义、历史、特性、目前应用状况和应用前景等方面,并对目前国际上对研究纳米材料研究进行分析。 Abstract nanotechnology, nanomaterials in twenty-first Century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nanotechnology is one of the world's most promising decisive technology nowaday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definition, history, characteristics of nanometer materials, the current application status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s, and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research on research of nanometer materials. 关键字纳米材料;定义;发展历史;性能;应用;前景 Keywords nanometer materials;definition; development history; properties; application; prospect 1.1纳米材料的定义 纳米材料是指在三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度范围(1-100nm)或由它们作为基本单元构成的材料,这大约相当于10~100个原子紧密排列在一起的尺度。 2.1发展历史 纳米材料发展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0年以前):主要是在实验室探索用各种方法制备各种材料的纳米颗粒粉体或合成块体,研究评估表征的方法,探索纳米材料不同于普通材料的特殊性能;研究对象一般局限在单一材料和单相材料,国际上通常把这种材料称为纳米晶或纳米相材料。 第二阶段(1990~1994年):人们关注的热点是如何利用纳米材料已发掘的物理和化学特性,设计纳米复合材料,复合材料的合成和物性探索一度成为纳米材料研究的主导方向。 第三阶段(1994年至今):纳米组装体系、人工组装合成的纳米结构材料体系正在成为纳米材料研究的新热点。国际上把这类材料称为纳米组装材料体系或者纳米尺度的图案材料。它的基本内涵是以纳米颗粒以及它们组成的纳米丝、管为基本单元在一维、二维和三维空间组装排列成具有纳米结构的体系。 3纳米材料的性能 3.1力学性能 许多纳米金属的室温硬度比相应粗晶高2~ 7倍; 纳米材料具有更高的强度, 例如, 6nm 的纳米铁晶体的强度比多晶铁提高12 倍, 硬度提高了2~ 3 个数量级; 韧性更大, 如美国Argonnel实验室制成的纳米CsF2 陶瓷晶体在室温下可弯曲100%。室温下的纳米TiO2 陶瓷晶体表现出很高的韧性, 压缩至原长度的1/4 仍不破碎。 3.2热学性能 一般纳米金属材料的热容是传统金属的2 倍; 直径为10nm 的Fe、Au 和Al 熔点分别由其粗晶熔点的1540 ℃、1063 ℃和660 ℃降到33 ℃、27 ℃和18 ℃。2nm的金的颗粒熔点仅为330 ℃ , 比通常金的熔点低700 ℃以上, 而纳米银粉的熔点仅为100 ℃ ; 此外, 纳米材料的热膨胀可调, 可用于具有不同热膨胀系数的材料的连接。 3.3磁学性能 当晶粒尺寸减小到纳米级时, 晶粒之间的铁磁相,互作用开始对材料的宏观磁性有重要影响, 使得纳米材料具有高磁化率和高矫顽力, 低饱和磁矩和低磁耗纳米磁性金属的磁化率是普通金属的20 倍, 而饱和磁矩是普通金属的1/2。 3.4光学性能

纳米材料综述要点

纳米材料综述 一、基本定义 1990年7月,第一届国际纳米科学技术会议在美国巴尔的摩举办,标志着 纳米科学技术的正式诞生。 1、纳米 纳米是一种长度单位,1纳米=1×10-9米,即1米的十亿分之一,单位符 号为 nm。 2、纳米技术 纳米技术是在单个原子、分子层次上对物质的种类、数量和结构形态进行 精确的观测、识别和控制的技术,是在纳米尺度范围内研究物质的特性和 相互作用,并利用这些特性制造具有特定功能产品的多学科交叉的高新技 术。其最终目标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意志直接操纵单个原子、分子,制造出 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 纳米技术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0年即在召开“Nano 1”以前主要是在实验室探索各种纳米粉体的制备手段,合成纳米块体(包括薄膜,研究评估表征的方法,探索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能。研究对象一般局限于纳米晶或纳米相材料。 第二阶段 (1990年~1994年人们关注的热点是设计纳米复合材料: ?纳米微粒与纳米微粒复合(0-0复合, ?纳米微粒与常规块体复合(0-3复合, ?纳米复合薄膜(0-2复合。 第三阶段(从1994年至今纳米组装体系研究。它的基本内涵是以纳米颗粒 以及纳米丝、管等为基本单元在一维、二维和三维空间组装排列成具有纳米结构的体系的研究。 3、纳米材料 材料基本构成单元的尺寸在纳米范围即1~100纳米或者由他们形成的材料就称为纳米 材料。纳米材料和宏观材料迥然不同,它具有奇特的光学、电学、磁学、热学和力学等方面的性质。

图1 纳米颗粒材料SEM图 二、纳米材料的基本性质 由于纳米材料是由相当于分子尺寸甚至是原子尺寸的微小单元组成,也正因为这样,纳米材料具有了一些区别于相同化学元素形成的其他物质材料特殊的物理或是化学特性例如:其力学特性、电学特性、磁学特性、热学特性等,这些特性在当前飞速发展的各个科技领域内得到了应用。科学家们和工程技术人员利用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质解决了很多技术难题,可以说纳米材料特性促进了科技进步和发展。 1、力学性质 高韧、高硬、高强是结构材料开发应用的经典主题。具有纳米结构的材料强度与粒径成反比。纳米材料的位错密度很低,位错滑移和增殖符合Frank-Reed模型,其临界位错圈的直径比纳米晶粒粒径还要大,增殖后位错塞积的平均间距一般比晶粒大,所以纳米材料中位错滑移和增殖不会发生,这就是纳米晶强化效应。金属陶瓷作为刀具材料已有50多年历史,由于金属陶瓷的混合烧结和晶粒粗大的原因其力学强度一直难以有大的提高。应用纳米技术制成超细或纳米晶粒材料时,其韧性、强度、硬度大幅提高,使其在难以加工材料刀具等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使用纳米技术制成的陶瓷、纤维广泛地应用于航空、航天、航海、石油钻探等恶劣环境下使用。 2、热学性质 纳米材料的比热和热膨胀系数都大于同类粗晶材料和非晶体材料的值,这是由于界面原子排列较为混乱、原子密度低、界面原子耦合作用变弱的结果。因此在储热材料、纳米复合材料的机械耦合性能应用方面有其广泛的应用前景。例如Cr-Cr2O3颗粒膜对太阳光有强烈的吸收作用,从而有效地将太阳光能转换为热能。 3、电学性质 由于晶界面上原子体积分数增大,纳米材料的电阻高于同类粗晶材料,甚至发生尺寸诱导金属——绝缘体转变(SIMIT)。利用纳米粒子的隧道量子效应和库仑堵塞效应制成的纳米电子器件具有超高速、超容量、超微型低能耗的特点,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全面取代目前的常规半导体器件。2001年用碳纳米管制成的纳米晶体管,表现出很好的晶体三极管放大特性。并根据低温下碳纳米管的三极管放大特性,成

纳米材料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要点

纳米材料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摘要:文章总结了纳米粉体材料、纳米纤维材料、纳米薄膜材料、纳米块体材料、纳米复合材料和纳米结构的制备方法,综述了纳米材料的性能和目前主要应用领域,并简单展望了纳米科技在未来的应用。 关键词:纳米材料;纳米材料制备;纳米材料性能;应用 0 引言 自从1984年德国科学家Gleiter等人首次用惰性气体凝聚法成功地制得铁纳米微粒以来,纳米材料的制备、性能和应用等各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纳米材料的研究已从最初的单相金属发展到了合金、化合物、金属无机载体、金属有机载体和化合物无机载体、化合物有机载体等复合材料以及纳米管、纳米丝等一维材料,制备方法及应用领域日新月异。 纳米材料是指在三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度范围或由它们作为基本单元构成的材料,包括纳米粉体( 零维纳米材料,又称纳米粉末、纳米微粒、纳米颗粒、纳米粒子等) 、纳米纤维( 一维纳米材料) 、纳米薄膜( 二维纳米材料) 、纳米块体( 三维纳米材料) 、纳米复合材料和纳米结构等。纳米粉体是一种介于原子、分子与宏观物体之间的、处于中间物态的固体颗粒,一般指粒度在100nm以下的粉末材料。纳米粉体研究开发时间最长、技术最成熟,是制备其他纳米材料的基础。纳米粉体可用于:高密度磁记录材料、吸波隐身材料、磁流体材料、防辐射材料、单晶硅和精密光学器件抛光材料、微芯片导热基片与布线材料、微电子封装材料、光电子材料、先进的电池电极材料、太阳能电池材料、高效催化剂、高效助燃剂、敏感元件、高韧性陶瓷材料、人体修复材料、抗癌制剂等。纳米纤维指直径为纳米尺度而长度较大的线状材料,如纳米碳管,可用于微导线、微光纤( 未来量子计算机与光子计算机的重要元件) 材料、新型激光或发光二极管材料等。纳米薄膜分为颗粒膜与致密膜。颗粒薄膜是纳米颗粒粘在一起,中间有极为细小的间隙的薄膜;致密膜指膜层致密但晶粒尺寸为纳米级的薄膜。可用于气体催化材料、过滤器材料、高密度磁记录材料、光敏材料、平面显示器材料、超导材料等。纳米块体是将纳米粉末高压成型或控制金属液体结晶而得到的纳米晶粒材料,主要用途为超高强度材料、智能金属材料等。纳米复合材料包括纳米微粒与纳米微粒复合( 0- 0 复合) 、纳米微粒与常规块体复合( 0- 3复

文献综述的特点

1 综述的定义和特点 综述是查阅了某一专题在一段时期内的相当数量的文献资料,经过分析研究,选取有关情报信息,进行归纳整理,作出综合性描述的文章。 综述的特点: ①综合性:综述要"纵横交错",既要以某一专题的发展为纵线,反映当前课题的进展;又要从本单位、省内、国内到国外,进行横的比较。只有如此,文章才会占有大量素材,经过综合分析、归纳整理、消化鉴别,使材料更精练、更明确、更有层次和更有逻辑,进而把握本专题发展规律和预测发展趋势。 ②评述性:是指比较专门地、全面地、深入地、系统地论述某一方面的问题,对所综述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反映作者的观点和见解,并与综述的内容构成整体。一般来说,综述应有作者的观点,否则就不成为综述,而是手册或讲座了。 ③先进性:综述不是写学科发展的历史,而是要搜集最新资料,获取最新内容,将最新的信息和科研动向及时传递给读者。 综述不应是材料的罗列,而是对亲自阅读和收集的材料,加以归纳、总结,做出评论和估价。并由提供的文献资料引出重要结论。一篇好的综述,应当是既有观点,又有事实,有骨又有肉的好文章。由于综述是三次文献,不同于原始论文(一次文献),所以在引用材料方面,也可包括作者自己的实验结果、未发表或待发表的新成果。 综述的内容和形式灵活多样,无严格的规定,篇幅大小不一,大的可以是几十万字甚至上百万字的专著,参考文献可数百篇乃至数千篇;小的可仅有千余字,参考文献数篇。一般医学期刊登载的多为3000~4000字,引文15~20篇,一般不超过20篇,外文参考文献不应少于1/3。 2 综述的内容要求 选题要新:即所综述的选题必须是近期该刊未曾刊载过的。一片综述文章,若与已发表的综述文章"撞车",即选题与内容基本一致,同一种期刊是不可能刊用的。 说理要明:说理必须占有充分的资料,处处以事实为依据,决不能异想天开地臆造数据和诊断,将自己的推测作为结论写。 层次要清:这就要求作者在写作时思路要清,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写到什么程度,前后如何呼应,都要有一个统一的构思。 语言要美:科技文章以科学性为生命,但语不达义、晦涩坳口,结果必然阻碍了科技知识的交流。所以,在实际写作中,应不断地加强汉语修辞、表达方面的训练。 文献要新:由于现在的综述多为"现状综述",所以在引用文献中,70%的应为3年内的文献。参考文献依引用先后次序排列在综述文末,并将序号置入该论据(引文内容)的右上角。引用文献必须确实,以便读者查阅参考。 校者把关:综述写成之后,要请有关专家审阅,从专业和文字方面进一步修改提高。这一步是必须的,因为作者往往有顾此失彼之误,常注意了此一方而忽视了彼一方。有些结论往往是荒谬的,没有恰到好处地反应某一课题研究的"真面目"。这些问题经过校阅往往可以得到解决。 3 综述的格式和写法 综述一般都包括题名、著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几部分。其中正文部分又由前言、主体和总结组成。 前言:用200~300字的篇幅,提出问题,包括写作目的、意义和作用,综述问题的历史、资料来源、现状和发展动态,有关概念和定义,选择这一专题的目的和动机、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如果属于争论性课题,要指明争论的焦点所在。 主体: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各种观点的

纳米材料文献综述

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NORTH COLLEGE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碳纳米管的性质与应用 姓名:赵开 专业:应用化学 班级: 0804 学号: 080105097 2011年05月

文献综述 前言 本人论题为《碳纳米管的性质与应用》。碳纳米管是一维碳基纳米材料,其径向尺寸为纳米级,轴向尺寸为微米量级,管子两端基本上都封口。碳纳米管具有尺寸小、机械强度高、比表面大、电导率高、界面效应强等力学,电磁学特点。近年来,碳纳米管在力学、电磁学、医学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根据众多学者对碳纳米管的研究成果,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就碳纳米管的性质及其功能等方面结合最新碳纳米管的应用做一些简要介绍。本文主要查阅近几年关于碳纳米管相关研究的文献期刊。

碳纳米管(CNT)是碳的同素异形体之一,是由六元碳环构成的类石墨平面卷曲而成的纳米级中空管,其中每个碳原子通过SP2杂化与周围3个碳原子发生完全键合。碳纳米管是由一层或多层石墨按照一定方式卷曲而成的具有管状结构的纳米材料。由单层石墨平面卷曲形成单壁碳纳米管(SWNT),多层石墨平面卷曲形成多壁碳纳米管(MWNT)。自从1991年日本科学家lijima发现碳纳米管以来,其以优异的力学、热学以及光电特性受到了化学、物理、生物、医学、材料等多个领域研究者的广关注。 一、碳纳米管的性质 碳纳米管的分类 研究碳纳米管的性质首先要对其进行分类。(1)按照石墨层数分类,碳纳米管可分为单壁碳纳米管和多壁碳纳米管。(2)按照手性分类,碳纳米管可分为手性管和非手性管。其中非手性管又可分为扶手椅型管和锯齿型管。(3)按照导电性能分类,碳纳米管可分为导体管和半导体管。 碳纳米管的力学性能 碳纳米管无缝管状结构和管身良好的石墨化程度赋予了碳纳米管优异的力学性能。其拉伸强度是钢的100倍,而质量只有钢的1/ 6,并且延伸率可达到20 %,其长度和直径之比可达100~1000,远远超出一般材料的长径比,因而被称为“超强纤维”。碳纳米管具有如此优良的力学性能是一种绝好的纤维材料。它具有碳纤维的固有性质,强度及韧性均远优于其他纤维材料[1]。单壁碳纳米管的杨氏模量在1012Pa范围内,在轴向施加压力或弯曲碳纳米管时,当外力大于欧拉强度极限或弯曲强度,它不会断裂而是先发生大角度弯曲然后打卷形成麻花状物体,但是当外力释放后碳纳米管仍可以恢复原状。 碳纳米管的电磁性能

完整word版,功能高分子材料综述

功能高分子材料综述 【文摘】功能高分子材料是高分子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研究各种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的分子设计和合成、结构和性能关系以及作为新材料的应用技术,它的重要性在于所包含的每一类高分子都具有特殊的功能。它主要包括化学功能高分子材料、光功能高分子材料、电、磁功能高分子材料、声功能高分子材料、高分子液晶、医用高分子材料几部分,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包括研究分子结构、组成与形成各种特殊功能的关系,也就是从宏观乃至深入到微观,以及从半定量深入到定量,从化学组成和结构原理来阐述特殊功能的规律性,从而探索和合成出新的功能性材料。本文主要论述了在工程上应用较广和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一些功能高分子材料,如吸附分离功能高分子、反应型功能高分子、光功能高分子、电功能高分子、医用功能高分子、液晶高分子、高分子功能膜材料等。 【关键词】材料;高分子;高分子材料;功能材料; 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定义为:与常规聚合物相比具有明显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并具有某些特殊功能的聚合物大分子(主要指全人工和半人工合成的聚合物)都应归属于功能高分子材料范畴。而以这些材料为研究对象,研究它们的结构组成、构效关系、制备方法,以及开发应用的科学,应称为功能高分子材料科学。 功能高分子材料科学是研究功能高分子材料规律的科学,是高分子材料科学领域发展最为迅速,与其他科学领域交叉度最高的一个研究领域。它是建立在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等相关学科的基础之上,并与物理学、医学甚至生物学密切联系的一门学科。功能高分子材料是对物质、能量、信息具有传输、转换或贮存作用的高分子及其复合材料的一类高分子材料,有时也被称为精细高分子或者特种高分子(包括高性能高分子) 。其于20 世纪60年代末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型高分子材料,内容丰富、品种繁多、发展迅速,已成为新技术革命必不可少的关键材料。 功能高分子是指具有某些特定功能的高分子材料。它们之所以具有特定的功能,是由于在其大分子链中结合了特定的功能基团,或大分子与具有特定功能的其他材料进行了复合,或者二者兼而有之。例如吸水树脂,它是由水溶性高分子通过适度交联而制得,遇水时将水封闭在高分子的网络内,吸水后呈透明凝胶,因而产生吸水和保水的功能。 在合成或天然高分子原有力学性能的基础上,再赋予传统使用性能以外的各种特定功能(如化学活性、光敏性、导电性、催化活性、生物相容性、药理性能、选择分类性能等)而制得的一类高分子。一般在功能高分子的主链或侧链上具有显示某种功能的基团,其功能性的显示往往十分复杂,不仅决定于高分子链的化学结构、结构单元的序列分布、分子量及其分布、支化、立体结构等一级结构,还决定于高分子链的构象、高分子链在聚集时的高级结构等,后者对生物活性功能的显示更为重要。 1 功能高分子材料研究 1.1 导电高分子材料 近几年来,导电性高分子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十分活跃的边缘学科领域,它对电子工业、信息工业及新技术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现有的研究成果表明,发展导电高分子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导电材料的需要,而且由于它兼具有机高分子材料的性能及半导体和金属的电性能,具有重量轻,易加工成各种复杂的形状,化学稳定性好及电阻率可在较大范围内调节等特点。此外在电子工业中的应用日趋广泛,促进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因此,自然引起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兴趣。 导电高分子材料根据材料的组成可以分成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composite conductive polymers)和本征型导电高分子材料(intrinsic conductive polymers)两大类。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是由普通高分子结构材料与金属或碳等导电材料,通过分散、层合、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