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前考古学发展的若干问题

合集下载

古代考古学的发展与现状

古代考古学的发展与现状

古代考古学的发展与现状古代考古学是研究古代文明、历史和文化的学科。

它通过考察古代人类活动的遗址、文物、遗迹等来了解历史的真实情况。

古代考古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在那个时代,人们对古代的建筑和文物已具有了很高的认识和评价。

到了20世纪初,随着考古学研究的深入,一些重大的发现来证实了人类的文明历史比现有史书夸大了很多。

在非洲、亚洲、欧洲、南美洲等地区,都发现了令人叹服的古文明和古城遗址,这些发现开启了古代考古学的新纪元。

在古代考古学的研究中,人类最早的文化和文明是最关键的领域。

这些文化和文明是根据古代人类留下的文物和遗迹来研究的。

最显著的例子是中国、埃及、希腊、罗马、印度等文明地区的研究。

中国的殷代遗址、埃及的金字塔、希腊的雅典城邦,都是古代考古学永不枯竭的研究领域。

自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古代考古学取得了显着进展。

在这些进展中,一些技术对于古代考古学的革新至关重要。

例如:碳-14定年法、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磁力成像和激光测量技术等。

这些技术的发展,使得古代考古学的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随着古代考古学的进步,对于古代文明还有很多未解之谜需要被揭示。

例如:古代巨石阵是如何建造的? 埃及金字塔中的空揭的作用是什么? 印度鸣鸟崖绘画是什么含义? 这些问题的解答仍旧是古代考古学领域最悬而未决的部分。

尽管如此,古代考古学的进步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关于人类历史和文化的深刻洞见。

通过古代考古学的成果,我们能够更真实全面的了解人类文明的历程。

同时,古代考古学的研究也对于我们当下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我们文明的起源,更加珍惜我们的文化遗产。

总的来说,古代考古学是一个无止境的学科。

通过对古代文明的探究和研究,我们将会走向更加深入的认识。

现有的技术和资源提供了强大的支持,能够驱动我们继续探索和研究古代文明的奥秘。

《中国考古学史》习题与答案

《中国考古学史》习题与答案

《中国考古学史》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考古学:研究人类历史时期文化遗存的学科。

答案:考古学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文化遗存的学科。

2. 史前考古学:研究人类出现以前的文化遗存的学科。

答案:史前考古学是研究人类出现以前的文化遗存的学科。

3. 古代考古学:研究古代文明时期的文化遗存的学科。

答案:古代考古学是研究古代文明时期的文化遗存的学科。

4. 考古发掘:对地下或水下的文化遗存进行系统的挖掘和清理的过程。

答案:考古发掘是对地下或水下的文化遗存进行系统的挖掘和清理的过程。

5. 文物保护:对文化遗存进行修复、保护和管理的工作。

答案:文物保护是对文化遗存进行修复、保护和管理的工作。

二、填空题1. 中国考古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______时期。

答案:商代2.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可以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三个阶段。

答案:萌芽期,形成期,成熟期3. 中国考古学的重要发现之一是______遗址。

答案:兵马俑4. 中国考古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等。

答案:史前考古学,古代考古学,近代考古学5. 中国考古学的研究机构主要有______、______和______等。

答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各省市考古研究所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个不是中国考古学的起源时期?A. 商代B. 周代C. 春秋战国D. 秦代答案:D2.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A. 两个阶段B. 三个阶段C. 四个阶段D. 五个阶段答案:B3. 中国考古学的重要发现之一是哪一个遗址?A. 兵马俑B. 秦始皇陵C. 故宫D. 颐和园答案:A4. 中国考古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不包括哪一个?A. 史前考古学B. 古代考古学C. 近代考古学D. 当代考古学答案:D5. 中国考古学的研究机构主要有哪几个?A.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B.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C. 各省市考古研究所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四、多项选择题1. 中国考古学的起源时期包括哪些朝代?A. 商代B. 周代C. 春秋战国D. 秦代E. 汉代答案:A, B, C, D, E2.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A. 萌芽期B. 形成期C. 成熟期D. 衰落期E. 复兴期答案:A, B, C, D, E3. 中国考古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哪些?A. 史前考古学B. 古代考古学C. 近代考古学D. 当代考古学E. 环境考古学答案:A, B, C, D, E4. 中国考古学的研究机构主要包括哪些?A.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B.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C. 各省市考古研究所D. 高校考古系E. 博物馆考古部门答案:A, B, C, D, E5. 中国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哪些?A. 考古类型学B. 考古地层学C. 民族考古学的理论与实践D. 田野发掘技术与实验室分析答案:ABCD五、判断题1. 判断题: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以彩陶为显著特征。

考古学通论常见疑难问题解答

考古学通论常见疑难问题解答

《考古学通论》课程常见问题答疑《考古学通论I》1.考古学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答:从学科总体目标来讲,考古学属于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

但从研究理论、方法来说,则基本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因此考古学具有边缘科学或交叉科学的性质。

考古学的特点是由它所研究的资料和目标所决定的。

考古学研究的资料是实物遗存,是古代社会遗留下来的残缺不全的、局部的、极少量的遗存,大部分可能已经消失,又大部分被掩埋在地下,存在一个如何寻找和获取的问题。

获取的资料又要根据其自身特点进行研究,以将无序变为有序。

随着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会有无限多的信息从实物中提取常来,但从大的目标和性质上来讲,它还是属于历史科学。

2.考古学与狭义历史学有怎样的关系?答:考古学和狭义历史学(以文献资料为主研究人类历史)同属历史科学,是历史学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历史学科的高级阶段。

Childe说,考古学引起了历史科学的变动,扩大了历史科学的空间范围,像用望远镜扩大了空间视野一样,它把历史视野向古代延伸了成百上千倍;像显微镜为生物学揭示了巨大生物躯体内的微小的细胞,又如放射性研究给化学带来的变化一样,改变了历史科学的内容。

史前考古学补充了文献记载所无的绝大部分内容;历史考古可改正文献记载的错误,又大大增加了历史学的内容。

3.考古资料应当怎样进行分类?答:考古资料的文化遗存区别于自然遗存。

经过人工制造、建造或被使用,有着人类活动印记的,都可称为文化遗存(文化是人类特有的)。

反之,未经人类活动参与,与人类本身活动无关的都可称为自然遗存。

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化遗存,但人是生存在自然环境中的,随着自然科学技术的应用,许多自然遗存也成了考古学研究的一部分。

文化遗存通常以遗址的形式存在。

遗址有多种多样:村落、洞穴、矿冶、军事、桥梁、关卡、栈道等交通遗址、宗教遗址。

广义的遗址还可包括墓地,狭义则泛指非墓地的遗址。

遗址中一般包括遗迹、遗物和遗痕。

遗迹指遗址中不可搬动的遗存,有时与土连在一起,如宫殿、住宅、寺庙、作坊、都市、城堡、坟墓、灰坑、窖穴等。

关于中国考古学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思考

关于中国考古学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思考

关于中国考古学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思考第一期,解放前,由历史与语言研究所主导,在傅斯年的领导下,主要工作是李济主持,探索上古时代,比如殷墟的商文化来龙去脉。

待梁思永归国后,标志着现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开始(因为李济是偏向人类学的,对于田野并不是很在行),特别是后冈三叠层的发现。

直到抗战爆发,在长沙聚会后考古开始衰落,转向西南后方,进行了一系列民俗、民族学调查研究,比如吴金鼎等人。

第二阶段,解放后到文革时。

类型学开始在考古发掘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以苏秉琦为主的北大,夏鼐等转入考古所,在随后的学术发展方向上没有苏等人影响大。

这是中国考古学的第一个发展高潮,开始形成自己的特色,比如利用丰富的地下材料和广阔的地域关系来构建史前考古文化序列。

第三阶段,就是改革开放后至今了。

八十年代慢慢引入西方考古学理论,产生了不断的争论与反思。

类型学虽然还占据并且将长期占据研究的主流,但其他研究方法也受到重视。

像一些分支学科蓬勃发展起来,多学科研究越来越重要。

具体你可以参照陈星灿的中国史前考古学史和沈颂君的中国考古学史。

还有阎文儒的。

栾丰实的考古学理论方法实践也可以。

文物考古勘探问题及保护措施的分析

文物考古勘探问题及保护措施的分析

文物考古勘探问题及保护措施的分析一、问题分析文物考古勘探是指对古代遗址、古代建筑、古代遗物和古代文物进行考古发掘和研究的活动。

这项工作对于揭示历史逻辑和文明演变、保护历史遗产和提升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的考古勘探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资源不足是当前文物考古勘探的一大难题。

由于资金、人力、物资等方面的不足,许多文物考古勘探项目难以开展。

尤其是在偏远地区或者经济欠发达地区,这种问题更加突出。

缺乏专业技术人才也是制约文物考古勘探的一个关键因素。

因为这项工作需要多方面的专业知识,而目前我国的考古专业人才相对不足,这就造成了在一些考古勘探项目中,难以进行系统全面的勘探和研究。

文物考古勘探过程中的技术缺陷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虽然现在有很多考古技术工具,但是相对于复杂多变的地质环境和文物状态,这些技术工具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更新。

在水下考古勘探方面,由于水下环境的复杂性和水下文物的易受到破坏的特性,传统的考古技术往往难以满足需求。

需要引入更先进的技术手段来解决这一问题。

文物考古勘探中的保护问题也值得重视。

在文物考古勘探中,文物本身可能受到损坏,而勘探过程中不当的处理也可能损害文物价值。

文物考古勘探所带来的人为破坏也是文物保护的一大挑战。

在对古代墓葬和文物进行发掘的时候,一些不法分子也会利用这个机会进行盗窃和破坏。

在文物考古勘探中,如何有效地保护文物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保护措施分析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来解决。

在资源不足方面,需要加大对文物考古勘探的投入,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

可以增加政府对文物考古的经费拨款,同时鼓励社会各界、企业机构参与文物保护工作,形成多方合力。

也需要对考古人才进行更加全面和系统的培训,提高整体综合素质,增强团队协作意识,提高业务能力,努力提高整体素质和能力,保障对文物考古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技术缺陷方面,应该加大对文物考古勘探技术研究力度。

中国古代的历史考古考古学的发展与重要发现

中国古代的历史考古考古学的发展与重要发现

中国古代的历史考古考古学的发展与重要发现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

为了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考古学在中国经历了漫长而壮丽的发展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重要的考古发现被揭示出来,为我们揭开了中国古代历史的神秘面纱。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历史考古学的发展及其重要发现。

一、考古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考古学是人类研究古代文明的重要科学方法,它通过对古物遗址的挖掘、文物的调查和研究等手段,揭示古代社会的历史真相。

在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汉代。

当时,汉武帝下令修建陵园,并派遣专门的人员进行了首次规模较大的考古发掘活动。

此后,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隋唐等历史时期,考古学的发展逐渐步入正轨。

特别是在20世纪以来,中国考古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二、中国古代历史考古的重要发现1. 華山陵寢发掘在1974年,陕西华阴市华山陵寝的一处土坑内,发现了一座秦始皇帝陵墓。

这座陵墓被证实为中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帝王陵墓。

考古队伍在挖掘过程中发现了大量的兵马俑、器物和文书等,这些文物的发现极大地丰富了对秦代历史和文化的理解。

2. 殷墟发掘殷墟位于河南安阳,是中国古代商朝的首都遗址。

自1928年以来,考古学家们陆续在殷墟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发掘活动,并发现了大量的商代文物、铭文和建筑遗迹等。

这些发现揭示了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

3. 敦煌壁画发现敦煌位于甘肃省酒泉市,是丝绸之路的要冲。

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保存了大量的佛教壁画和经书。

这些壁画因其丰富多彩的题材和精湛的艺术技法而闻名于世。

通过对敦煌壁画的研究,人们可以了解到唐代佛教艺术和文化的盛况,对于研究中古时期的宗教和艺术史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4. 宋辽金墓发掘近年来,在中国东北地区的辽宁、吉林等地,考古学家们相继发掘了一批宋辽金时期的皇室陵墓。

这些墓葬的发现,揭示了中国北方地区封建社会的政治权力结构、社会等级制度以及贵族文化等重要历史信息。

考古学历史问题回答

考古学历史问题回答

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历史是一门关于人类的过去和文明的研究学科,是通过发掘和研究地下文物、古墓、古迹等来研究人类的历史和文化,是对人类文明进程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途径之一。

考古学历史的研究范围涉及到人类的各个历史时期和地域,包括史前时期、古代文明、中世纪、近代社会等。

考古学历史的研究需要用到多种学科知识和技能,如历史学、地质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

其中,历史学是考古学历史的核心,通过对地下文物的发掘和研究,揭示人类的历史和文化,解释历史和文化现象的发生和变迁。

考古学历史的研究方法非常多样,其中最基本的方法是考古发掘,通过对地下文物的挖掘和研究,探索人类的历史和文化演变。

此外,还有碳14年代测定、磁化测量、遥感探测、非破坏性测试等技术手段,为考古学历史提供了更加精细和全面的研究方法。

考古学历史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不仅为人类文明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和材料,也为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考古学历史的研究了解古人类社会的社会形态和生产方式、古文明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历史事件的发生和演变等。

此外,考古学历史的研究还可以挖掘出现代社会的文化价值和精神财富,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泉和启示。

尤其是在当今世界,全球化发展趋势下,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越来越频繁,因此,考古学历史研究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各国文化之间的历史研究和探究,可以更好的理解和认知不同文化的发展和特征,促进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鉴。

总之,考古学历史是一门重要而广泛的研究领域,对于深入研究人类历史和文明进程,加深对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的认知,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该在推动社会科学学科发展的同时,加强对于考古学历史的研究和探究,探索出更加精细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力量。

国内聚落考古发展之探讨

国内聚落考古发展之探讨

国内聚落考古发展之探讨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越来越多的古代聚落被发现并开展考古工作。

国内聚落考古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国内聚落考古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国内聚落考古的现状1.考古成果丰富。

近年来,国内聚落考古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不仅增加了我们对古代社会的了解,同时也丰富了我国的文化遗产。

例如,河南郑州二里头遗址的发现揭示了夏代文明的繁荣,湖北荆州石林遗址的发现揭示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生活方式等。

2.考古方法日趋科学化。

随着考古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内聚落考古的方法日趋科学化。

地层分析、碳14测年、遥感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为考古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使得我们能够更准确地了解古代聚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征。

3.考古保护意识不断提高。

随着人们对历史文化的重视,考古保护意识也在逐渐提高。

政府加大对考古工作的支持力度,相应的法律法规也不断完善,加强了对古代聚落的保护和管理。

二、国内聚落考古的挑战1.发现和保护的不平衡。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文化遗产众多,但由于资源有限,不同地区的聚落考古发现和保护存在明显的不平衡。

一些重要的聚落遗址可能被破坏或遗落,亟需加强对这些遗址的发现和保护。

2.科技手段与实践经验的结合。

现代科技手段虽然可以提高考古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但仍然需要结合实践经验进行分析和判断。

如何更好地结合科技手段和实践经验,成为了国内聚落考古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挑战。

3.学科交叉与人才培养。

聚落考古涉及多个学科领域,需要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地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

怎样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也是国内聚落考古面临的挑战之一三、国内聚落考古的未来发展方向1.加强跨学科合作。

聚落考古需要多学科的知识支持,应该加强跨学科合作,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动聚落考古工作的发展。

2.加强科技手段的应用。

现代科技手段的不断进步为聚落考古工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应该加强对遥感技术、数字化技术、三维重建技术等的研究和应用,提高考古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史前考古学发展的若干问题 陈星灿 如果从1921 年仰韶村的发掘算起, 中国史前考古学已经走过了70 多年的历程。通过这70 多年的工作, 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 中国文化的根深植于中国史前文化的沃土中。要了解历史时期的中国, 必先了解史前时期的中国; 要认识中华民族的起源、发展和特征, 必先认识史前时期中国各地区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特征; 要研究中国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必先研究中国史前文化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甚至探索汉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也离不开对史前文化的认识和研究。总之一句话, 史前考古学不仅在重建中国史前史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即使在认识和了解历史时期的中国和中国文明的总体特征方面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过去的近20 年里, 中国史前考古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整个说来, 这一时期科研队伍得到了空前加强; 科研组织和管理工作得到了加强和改善; 课题意识也不断得到强化;田野工作的规模和时空范围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 对史前遗址和墓葬有计划的大面积解剖为解决中国史前文化的起源、形成和特征以及相互关系等问题, 为中国文明起源问题的探讨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在70 年代后期发现以来, 至80 年代后期又有新的突破, 农业起源、陶器起源、家畜起源以及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等一系列关键问题有望得到解决或积累起新的线索和材料; 新石器时代的一批城址相继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上游地区发现, 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等一系列体现社会分层和等级分化的墓葬和随葬品的发现和研究, 为中国文明起源的探索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各种专题研究和综合研究空前繁荣, 全国出版的定期和不定期的考古文物专业刊物达30 多种; 地方考古队伍日益壮大, 相当一批重要的史前文化的发现是由地方考古机构完成的, 考古力量的布局与70 年代以前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 与此相适应, 全国各地的考古发现层出不穷, 许多最引人注目的考古遗存是在长江流域、东南沿海、长城地带甚至华南和西南地区发现的, 长期以来考古工作以黄河为中心的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并最终影响到我们对中国史前文化总体认识的转变。 70 年代后期以来, 前仰韶文化首先在黄河中游地区发现并得到确认, 中国史前文化的土著性和连续发展性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由于全体考古工作者的努力, 全国各地特别是在长城地带、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等地区的许多重要发现, 使史前文化的时空空白得到了逐步的填充, 上述各地区史前文化的编年和谱系日益明确。至80 年代中期以来, 对中国史前文化的总体认识发生了根本变化。我们现在知道, 中国史前文化既不是外来的, 也不是从国内某一个中心向外传播的。各地史前文化是在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它们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或多或少都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黄河中心论或中原中心论的一元论终于被多元论所取代。史前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得到进一步的证实。事实证明, 在漫长的史前时期, 没有哪一个地区始终占据领先地位。黄河中游的核心地位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但只是在新石器时代的后期才突现出来, 并最终奠定了三代文明的基础, 而这与它长期处于各文化区的中间地带有很大关系。总之, 对中国史前文化的土著性、向心性、连续发展性、多元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的认识, 是70 多年来几代考古学者共同努力的结果, 这个结果对于正确地认识中国文明起源、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①。在这样一个背景下, 面临世纪之交的机遇和挑战, 我们面前的任务无疑是很艰巨的。根据我们的理解, 在最近若干年内, 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这些问题解决了, 或者有了新的线索, 就会深化我们对中国史前文化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 推动中国史前考古学的健康发展。 一、关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探索 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探索问题在本世纪20 年代仰韶文化发现以来, 即被提了出来。50 年代末期发现李家村等早于仰韶文化的遗存, 但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华北地区, 前仰韶文化和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探索是在磁山·裴李岗和老官台文化发现之后。原来把它视为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文化, 最近的看法主要是把它划为新石器时代中期或中期的早段。早在60 年代, 江西万年仙人洞等洞穴遗址的发掘就提出了华南地区早期新石器时代的问题。但由于这是个石灰岩所造成的碳十四异常区, 所以长期以来没有引起足够的认识。70 年代以来, 湖南石门皂市下层、湖北秭归柳林溪、宜都城背溪, 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相继发现年代与华北磁山、裴李岗文化相当的文化遗存, 为大溪文化找到了渊源。进入90年代, 又在江西万年仙人洞、吊桶环、湖南道县玉蟾岩等地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存,发现了距今万年前后的陶片和类似水稻的扇形体植硅石, 在玉蟾岩还发现了栽培稻的标本, 为追溯我国南方新石器时代文化的起源、农业起源、陶器起源和研究南方地区旧石器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提供了新的材料。相比起来, 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探索要滞后一些。除了河北徐水南庄头发现万年前后的早期遗存之外, 据说最近北京市文研所在潮白河上游的转年遗址也发现了9000 年前后的遗存, 但报告尚未发表, 具体情况不很清楚。总之在磁山·裴李岗文化开始到12000 年更新世结束这一段, 尚有三四千年的空白。磁山·裴李岗文化已经有了发达的农业、家畜饲养业、精制的磨制石器, 制陶也很发达, 显然与新石器文化的起源有相当一段距离。要了解这些文化因素的起源, 必须在这一段空白里下功夫。目前除了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向下追溯以外, 地质学家已经注意到, 在全新世与更新世之间, 在华北地区主要是淡黄色的马兰黄土和橙黄色的全新世黄土之间有一个不整合的侵蚀面, 据说郑州织机洞、山西襄汾陶寺、陕西扶风周原等许多地点都发现了这个侵蚀面, 东北地区的辽宁本溪庙后山也有类似的侵蚀现象, 被认为是可能与更新世结束以后的气候变化带来的暴雨成灾有关①。因此不排除有些人类活动的遗存已经被破坏, 或者因为气候的原因人类活动的地点与磁山·裴李岗时期有很大的区别。目前发现的南庄头遗存是一个湖相堆积, 不太像是一个人类居住的遗址。据分析, 这一时期的人类应该有了相对稳定的住地和葬地, 但要寻找这类遗存, 还要充分考虑到文化层薄且不易辨认, 陶器少且非常简陋, 人类活动的规模小, 移动性大, 很可能居住在较高的山岗或坡地这样一些特点; 在石器的类型上, 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共存, 从旧石器晚期的细小石器向典型细石器的过渡等这样一些特点, 多学科合作, 摸索这一时期文化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最终解决这个问题。 二、中国文明起源的探索问题 中国文明起源的探索, 从20 年代的仰韶文化西来说, 到后来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东西二元对立说, 再到六七十年代的仰韶—龙山一元发展说, 发展为现在的多元说, 应该说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 是几代考古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②。但是目前的研究也存在不少的问题, 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定性的研究多, 定量的研究少 我们把相当大的精力放在文明的定性上, 这样固然易于把我们国家的文明起源的时间向前推进不少时间, 固然有利于正确地认识中国古代文明的特殊性, 但文明演进的过程特别是文明在一个文化内部从发生、发展、变化甚至衰落的过程却受到了漠视。这是大的方面。从小的方面说, 我们通常命名的所谓祭坛、所谓庙等等, 并没有经过多少论证, 这些所谓坛、庙的发生、发展过程甚至功能的研究, 也都停留在平面的定性的层次上, 而这些文化现象本身的定性最终又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对拥有这些因素的文化的定性。 礼制和社会分层现象的发生是文明起源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礼制和社会分层现象的非实用品的陶、石、玉、木、漆器等的生产和城墙、大型夯土台基乃至墓葬、棺椁等的建造, 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热点。但是上述因素在不同文化、不同地区文明起源过程中的作用有无区别; 上述因素的生产和制造体现了多大的社会劳动量; 不同质料的建筑比如石砌建筑和夯土建筑在占有社会劳动量方面有多大的差别; 壕沟和城墙在占有社会劳动量方面有多大的差别; 礼制和社会分层现象是怎样从无到有发生又是如何融入三代社会中去的等等方面, 都缺乏具体的定量的研究, 而停留在定性的层次上③。这些都不能不影响到我们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深层次研究。 2、基础研究薄弱, 器物本位的研究有上升趋势 自80 年代发现日多的良渚文化、红山文化、龙山文化、石家河文化等史前文化的城址、大型夯土台基、积石冢、带棺椁的墓葬以及玉器等等, 本来是开展聚落考古的结果, 事实上这些发现也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中国史前文化的认识。没有这些新发现, 我们不可能对中国史前文化的发展程度及中国史前文化的多元性和不平衡性有现在这样清醒的认识。但是我们有意无意中把过多的精力倾注到墓葬甚至主要是含有丰富随葬品的墓葬的发现和发掘上, 而忽视了对遗址本身的研究。统计某些史前文化的研究著作, 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是器物学的研究, 其中主要是对玉器及其形式、花纹和功能的研究, 而对文化本身的分期、断代、分区等基础研究则无暇顾及, 其结果不仅影响到前述的对文化自身发展过程的研究, 即使遗物本身的研究比如对玉器的分期、分区及功能的研究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和影响。至于聚落及房屋建筑的特征、分布及演化过程, 人们的生活状况甚至生产活动情况在一些地区更是无从谈起, 这同以器物甚至是以精美器物为本位的研究取向是大有关系的, 值得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加以纠正。 3、把古史传说当成信史, 与考古发现简单对应 考古学在中国历来是历史科学的一部分。无论是中国传统的历史观, 还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都是把考古学作为历史学的一部分并最终为复原历史、寻找历史发展的规律服务的, 因此史前考古学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是重建中国上古史①。如果能够把考古发现和古史传说有机地结合起来, 对于我国上古史的重建无疑是大有益处的。问题在于, 我们能否把《五帝本纪》以及其它传说中的史料看成为信史? 能否把某一个文化或者它的一个类型甚至某一个遗址或者墓葬同某一个上古帝王联系甚至等同起来? 史前考古学是一个独立的学科, 重建上古史主要是依赖史前考古学的成绩。在分析、辨别考古材料, 把某一个文化或者类型的分布范围、渊源、谱系等研究清楚的情况下, 慎重地分析、辨别传说中的史料, 积极地吸收“古史辨派”疑古辨伪的成果, 追溯某一个集团同考古文化的关系, 对于重建中国上古史的工作是有益的; 但是对于古史传说采取信史的态度, 把传说中的某一次迁徙、某一次战争甚至某一个人物同某一些考古文化之间的类同现象、某一个城址甚者墓葬等同起来, 似乎无助于中国史前考古学的发展和中国史前史的重建。 4、强调多元, 轻视中原文化区的作用 中国史前文化的多元发展理论是长期以来全国考古工作者艰苦工作达成的一种共识, 在认识方面是一个进步。在承认中国史前文化发展的多元性、不平衡性的基础上, 在承认中国史前文化中没有一个始终占主导地位的文化, 各地区文化都对中国文明的起源及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有所贡献的基础上, 也不能采取平均主义的态度, 均衡地看待各文化区对于中国文明形成所发挥的作用, 更不能否定中原文化区在中国文明起源过程中所发挥的主导作用。中原文化区从磁山·裴李岗文化经仰韶到龙山文化, 既对周围地区的文化发挥着重大的影响, 也接受了周围地区持续不断的影响。虽然迄今很少发现可以同良渚文化等相抗衡的大型墓葬及精美的玉器等随葬品, 也少见甚至不见大型的夯土台基和积石冢,但该地区文化一直处于各文化区的中心位置, 是古代文化交流、冲突、融合的中心, 相对说中国史前考古学发展的若干问题·57来, 该地区的史前文化, 一直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它继承了本地区文化的传统, 也接纳了长江流域、黄河下游和上游以及北方地区众多的文化因素, 最终奠定了三代文明的基础。我们在肯定其它地区文化的进步、发展并且自成体系的基础上, 还要回答中原地区发生三代文明的机制和原因, 也还要回答良渚文化、红山文化等迅速崛起而又很快沉寂的机制和原因。而要回答这些问题, 就又同研究上述文化本身的演化过程, 同研究遗址的聚落形态、人地关系、环境对文化的作用以及分区、分期等方面分不开来。总之, 在各地区文化发展的机制不很清楚的情况下, 根据现有的考古发现, 轻视甚至贬低中原文化区在中国文明起源中的作用和地位, 是不可取的一种态度①。因此加强基础研究, 加强聚落考古的研究, 以聚落本位代替器物本位, 在文化的时空框架和发展谱系比较清楚的地区认真地解剖一两个城址或高等级的聚落, 具体地从一个文化的发生、发展过程入手进一步研究中国文明起源的过程, 是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中国文明起源探索的主要任务。不如此, 关于中国史前文化发展和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就会停留在表面的定性层次上, 而无法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机制和动力有根本的认识和了解。 三、关于聚落考古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