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笔记整理(到德国)要点

《大国崛起》笔记整理(到德国)要点
《大国崛起》笔记整理(到德国)要点

(一)葡萄牙、西班牙(最早的两个海上霸权国家)

1.葡萄牙的国家情况:

土地面积不到十万公里,四周又战火连绵,强大的君主制,于是葡萄牙人便将目光投向了被称作“死亡绿海”的大西洋。

▲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前人们没有冰箱,只能依靠香料来保存食物。但当时的香料贸易已经被他国垄断,商路也被其他帝国阻断,无论是神圣的宗教还是世俗的贸易都需要找到措施来扭转这一趋势。于是,葡萄牙人将目光投向了海洋。

2.恩里克(王子)开启葡萄牙征服海洋的路程。

1460年,恩里克王子去世,他一生从未亲自出海远征。

3.1487年7月,若昂二世国王派迪亚士率三艘帆船继续南下,半年后,船队遭遇了一次特大的风暴,因此将他们遭遇风暴的地方命名为“风暴角”(迪亚士取名),后来被若昂二世改名为“好望角”。

4.西班牙的收复失地运动,战争共经历了8个世纪。

伊莎贝尔女王(美丽,爱干净)亲自督战,当时格兰纳大海属于摩尔人的统治之下,后来在1492年1月2日,伊莎贝尔女王夺下了格兰纳达,摩尔人弃城投降,女王和其丈夫一起住进了阿尔汗布拉宫,西班牙正式成为了一个统一的国家。(女王共用了23年的时间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国家)。

1492年1月,伊莎贝尔女王第三次召见哥伦布(哥伦布在葡萄牙受到了国王的拒绝,受不到重视)。哥伦布与西班牙皇室的谈判经历了3个月的时间,最后签订了合约(哥伦布可获得发现地财富的十分之一,可免税)

5.1492年8月3 日,哥伦布率三艘帆船出海(向西—向西—再向西),可是航行了很长时间还是没有看到任何陆地,孤寂加上看不到希望,船员们开始激愤,声称要叛乱,哥伦布说再走三天,如果三天还是看不见陆地,那么船队就返航。结果在这三天中,哥伦布的船队果真就看到了他们希望的新大陆,他们看到的陆地其实是今天北美洲的巴哈马群岛,但是哥伦布认为这就是印度,由于哥伦布的误判,这块土地上的原著名就获得了一个与他们毫不相关的名字“印第安人”。

哥伦布在凯旋的时候,首先到达了里斯本,若昂二世接见了他,哥伦布来带来了两个印第安人,若昂二世让这两个印第安人用豆子摆出世界的面貌。

▲常识:10月12日是西班牙的国庆日。

6.1494年6月7日,经过一年时间的讨论,在罗马教皇的主持下,这两个国家在里斯本的一个小镇上,签订了条约,葡萄牙拿了东方,而西班牙则将美洲抱入怀中,将世界一分为二。(这个条约的意义在于确定了大国瓜分殖民地的先例,这个条约开始了西方世界的全球扩张。)

7.1498年5月,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抵达了印度的卡利卡特港(达伽马探索的目的在于基督徒和香料)。

8.1519年9月20日,有一个被葡萄牙冷落的航海家麦哲伦带着5艘船和265个船员,开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绕地球的航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意义与人类离开地球,登上月

球相当。),最后只有18位幸存者,而船长麦哲伦也在菲律宾被杀害。

▲常识:马德里位于西班牙。

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堂吉歌德》(到死生活仍然贫穷)

9.西班牙发展的缺陷:虽然他们的航海业发展得生机勃勃,但是它们却始终没有发展属于他们的工商业,这是因为那些王公贵族们不愿意工商业发展起来,甚至将数以万计从事工商业的外国人赶出了西班牙。此外,从海洋贸易中获得的财富又全部被用来支撑宗教信仰,为殖民扩张而发动的战争。

西班牙的公民们不去投资国内的工业,反而转向购买国外昂贵的物品,导致国内货币急剧贬值,人们仍沉迷于消费,这使得西班牙只留下了奢侈的社会风气,却没有留下像样的产业。(西班牙由于没有能力做出改变而衰落,而死亡)

▲总结记忆重点:

(1)葡萄牙恩里克王子

(2)葡萄牙国王若昂二世派迪亚士南下:“风暴角”(后国王改名“好望角”)

(3)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他以为到达了印度,当地土著“印第安人”

(4)麦哲伦:人类艺术上第一次环绕地球的航行

(5)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到达了印度。

(二)荷兰

1.国情简介:与英国隔海相望,面积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半北京,150万人口,800年前还

没有人烟,到处是湿地和湖泊,12到14世纪才形成了人类可以居住的地方。至今仍有三分之一的国土处于海平面之下,,如果没有完善的水利设施,荷兰人口最稠密的地方,每天要被潮汐淹没2次。17世纪成为世界经济中心,全世界最富庶的国家,被马克思称为“当时的海上第一强国”。

2.荷兰的崛起源自于一种小小的鲱鱼(这是一种自然资源,当时与之竞争的还有英国,为

此来两国之间还发起了三次战争)。后来有一位渔民发明了只需一刀便可以除去鱼肠子的方法,然后可以将盐放入鱼肚中,这样的鱼就可以保存一年的时间,这样荷兰人就将这种自然资源转变成了荷兰独占的资本了。

▲常识:鹿特丹—世界第一大港。

3.荷兰作为中间人,代理人,加工者和推销商,从葡萄牙和西班牙那里装载香料,丝绸和

黄金,推销到欧洲各地。返航时,他们又为西班牙和葡萄牙运去波罗的海产粮区的小麦,瑞典的铁骑,芬兰的木材和自己生产的海军补给品。

4.英格兰商人PK 荷兰商人,英格兰对于荷兰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英格兰:面积

是荷兰的3倍,人口是它的5倍,又是岛国,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而打败英格兰的是一种造价更加低廉的船只。(英国商船上的船员都佩带武器,因此他们需要更加坚硬的木材,而荷兰的商船几乎没有武器,因此造价就更加低廉了。在此之前,典型的欧洲商船都要建造可以架设火炮的平台,防止海盗的袭击。)

▲荷兰人是如何在与英国人的竞争中胜出的呢?

(1)荷兰人是第一个冒险创造出仅能运送货物而不可装置火炮的商船。

(坏处:这就使得每一次的航行都成为了充满风险的命运赌注。好处:造船成本低,价格只相当于二分一的英国商船,这就使得运货的费用也随之降低。)

(2)商船的特殊设计。船肚很大,甲板很小。(再斯堪的纳维亚船所缴纳的税取决于甲板的宽度,甲板越窄,付费越少)因此,荷兰人便可以从中获得极大的利润。

(3)最关键的在于驾驶船只的人。(巴伦支船长在航行过程中,被冰冻的海面困住了,他与17名水手在北极圈内度过了8个月的漫长冬季,当时的温度是零下40度,他们宁可拆掉甲板作为燃料,靠打猎来获得衣服和食物,人们一一死去,但是他们也丝毫未动别人委托他们的东西,其中包括了可以就他们命的衣物和药品)他们用生命为代价,守望信念,创造了经商的法则(诚实守信),使他们获得了海运贸易的世界市场。

5.随着城市开始逐渐地兴旺起来,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了人们的眼前,那就是:到底有谁

来管理城市,并且又应该怎样来管理城市?

(1)起先是:贵族们(获得税收)

(2)后来随着商业和城市的兴起,激发了人们对于经济自由的渴望,日益富裕的市民阶层从贵族手中购买到了城市的自治权,自行立法,贵族不可向他们直接收税,由此形成了市民自治,城市管理者由贵族转向了市民。

(3)独立战争后,将国家托付给了英国女王。

6.1543年,西班牙国王通过政治联姻的方式获得了荷兰的统治权(当荷兰人被告知将会派

来新的总督时,他们没有任何反应,当他们被告知将要重新划分荷兰的领土时,他们也没有怎么样,但当问他们要钱来支持西班牙与法国的战事的时候,他们便奋起反抗了。

→荷兰独立战争爆发)

7.荷兰独立战争:荷兰PK 西班牙,各自为政的荷兰省份不得不结成同盟,共同对抗西

班牙。最后荷兰获胜。

8.荷兰人将自己的国家托付给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

【对于荷兰而言,可以有一个统治者,但是他的权力不可以过大。】

9.1581年,7个省份联合,成为了荷兰联生共和国。(历史学家称:这是第一个赋予商人

政治权利的国家),七个省份仍然各自为政,独立,税收上一致,结构松散,其他方面意见不一,类似于现在的欧盟。

10.1602年,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成立,成为了第一个联合的股份公司。(甚至荷兰政府也

是它的股东,10年才给股东们发一次红利。)

十年才给股民们发一次红利,为什么还会得到人们的认可?因为荷兰人还创造出了一种新的资本流转体制。→1609年,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诞生于阿姆斯特丹,参与交易的不光有荷兰人还有许多外国人,东印度公司的股民们可以通过股票交易所将手中的股票变成现金。这就导致大量的股息流入了荷兰的国库和荷兰人的腰包中。→随着财富的急剧增长,阿姆斯特丹银行在1609年成立,荷兰人发明了信用,并用立法来加以保证。

【荷兰市民是现代商品经济制度的创造者,将银行,股票交易所,信用,有限责任公司,统一成一个融会贯通的金融和商业体系,由此也带来了爆炸式的财富增长。】

11.到了17世纪中叶,荷兰占领了巴西,台湾,日本,好望角,印度尼西亚成为了它的殖

民地,在大洋洲用荷兰一个省的名字命名了一个国家“新西兰”,占领了新阿姆斯特丹城(现在这个地方被称为“纽约”)

12.荷兰使团接受了请朝廷三拜九叩的礼节,在其中一位随行人员的日记中写道“我们只是

不想为了所谓的尊严而失去了重大的利润”。这里“重大的利润”便是通商赚钱。

13.到了17世纪末,荷兰经济的发展速度慢了下来,逐渐失去了左右世界的霸权。

▲总结记忆重点:

(1)打败英国商人。(以独特的船只设计)

(2)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成立于阿姆斯特丹。

(3)鹿特丹是世界第一大港。

(4)因为怕西班牙会抢去他们的钱财,于是爆发了荷兰的独立战争。

(5)“新阿姆斯特丹城”—现在的纽约

(6)新西兰是以荷兰的一个省的名字命名的。

(三)英国·走向现代

1.国家情况简介:岛国,面积仅有24万平方公里,6000万人口,是第一个迈进现代社会

的国家,在18到19世纪的时候,它是世界发展的领头羊,自称“日不落帝国”,拥有强有力的君主制。

2.1588年7月7日,英西战争爆发。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控制了英吉利海峡,想要教训

一下英国。这次战争爆发的原因有:

1)宗教。英国是新教国家,而西班牙信奉的是天主教,因此它要求英国也要信奉天主教。2)英国正在扩大和枪占海上优势,西班牙的利益受到了侵犯。当时英国的统治者是伊丽莎白一世(25岁登基,终身未婚),女王鼓励私掠船和海盗去扩大英国贸易,开拓殖民地,甚至去袭击西班牙的贸易,但是一旦与西班牙发生冲突,女王边说他们是违反官方政策的,并否认自己与他们有关。【表面不认可,实则鼓励】

后来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海洋掠夺中去,这就激怒了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

3.1588年的英西海战决定了近代早期欧洲的命运。(英国是商船加上海盗的小型船队,而西班牙则是“无敌舰队”,加上更加先进的火炮),这次胜利标志着英国海上力量的崛起,从此西班牙的霸权开始一点一点地向英国转移。

▲常识:莎士比亚被马克思称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他是环球剧院的股东,演员和剧作家;伦敦是英国的一个城市(泰晤士河);丘吉尔称泰晤士河是“一条穿过英国历史的河流”。

4.英国的政治传统就是国王和贵族各守本分,各自遵守自己的义务,行使自己的权利。

约翰王:好战担忧屡战屡败,几乎失去了英格兰在欧洲所有的领地,因此也被成为“失地王”。约翰王为了维持战事,加进了对于市民和贵族的盘剥,上涨了贵族们的继承税(上涨了100倍),兵役免除税(上涨了16倍),并不断开增新税和加税,这就破坏了英国长久以来的政治原则和惯例。

1215年贵族集结起来一起讨伐国王,1212年6月15日约翰王和25位贵族代表进行了谈判,4天后,终于《大宪章》这份和平停战宣言签署了。(总价一下,《大宪章》是英国的贵族和国王,也就是当时的约翰王签订的。)

▲常识:欧洲的封建制度是以庄园为基本单位的,庄园不光是地产,更是政权单位,贵族领主可以在庄园中行使司法权,经营权,行政管辖权,庄园也就相当于是一个独立王国。“封建”二字在中国和欧洲的意义是不同的。在中国,是指“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是指集权和专制。在欧洲,封建制就是庄园制,就是分权,意味着国王没有大一统的权力。

5.《大宪章》是英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其中有两条著名的条约:(1)国王必须公正,不可剥夺任何人的权利(2)若法庭灭有判决,过往不可剥夺,逮捕他人的财产。后来这几条著名的条约也写入了英国的大发中去。这意味着臣民的权利是独立的,不是国王恩赐的,国王呀不可以剥夺它,国王的权利不再是至高无上的,国王的权利受到了限制,必须要在法律的规定范围内实施。这样的话,贵族和国王的关系就以法律的形式明确的确定下来了。这也使得契约和法制的思想也植根在了英国人的思想根基中。(《大宪章》一共修改了40多次)

6.1236年,英国官方文件中出现了“议会”一词,是依照《大宪章》的法律原则来限制君主权力的重要力量。(平衡议会和王权之间的关系)

▲常识:议会大厦上面的大本钟每隔15分钟敲打一次。

7.查理一世登基(英国历史上第18位君主,在他之前,伊丽莎白一世以君主制使得英国强大了起来),他相信君权神授,从而忽视了民众支持和民族利益。

发起的宗教战争导致了财政危机→增加税收,开增新税→议会驳回提议→查理一世开始不经议会,自行向商人征收新税→1629年查理一世甚至派军队强行解散了议会→在这11年没有议会期间,人们并没有忘记规则。

▲常识:在英国的历史上,形成了两大原则即王在议会和王在法下。

而查理一世则同时破坏了这两个原则,这使得议会和国王的矛盾越来越大,1642年英国革命(英国内战)爆发。这是一场争夺谁拥有国家最高权力的战争,结果国王的军队被打败,国王被俘。(总结一下,英国内战是议会和国王之间的战争,最后议会胜利了,而国王被处以断头的刑罚。)

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在宴会大厅前的广场上被处以断头刑罚,当时查理一世49岁,临政24年,他坚持要穿2件衬衣,以免被冻得发抖,被民众误解成在害怕。这件事震惊了当时欧洲大大小小的宫廷,英国的做法超越了那个时代的政治观念。

8.查理一世违背了英国自古以来的自由传统。先是贵族对抗国王,后来就演变成国家反抗国王的暴政,王权和民权的抗争一直是英国政治史的发展主线。而英国也正是在这种抗争中走出了中世纪,走进了现代社会。

9.议会后来将行政的权利交给了以克伦威尔(“没有国王名号的国王”)为首的国务议会。

他死后,1685年查理一世的儿子詹姆斯二世继承了王位,他开始扩充军队,一意孤行,是一位专制独裁的君主。

社会贵族精英们认为“坐在左前的人应该被换掉了”,于是1688年发起了光荣革命来结束詹姆斯二世的统治,最后以詹姆士二世的逃走为告终,并没有发生战争,没有流血。

光荣革命的意义在于1)推盘了君主的暴政2)但又没有流血。它创造了一种新的国家发展的方式,用和平变革的形式来推动社会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变革的模式。

10议会重新选国王,威廉夫妇共同成为了新国王,这次选国王的过程中,国王是由议会产生的,这就意味着王权由神授转变为民授,转变了王权以往的性质,确立起议会高于王权的政治原则,由此逐渐形成了君主立宪制。

英国的君主是国家的元首,是政府的首脑,是教会的首领,是全国武装部队的总司令,但是他不可以直接管理国家,必须任命一位首相,这位首相是从议会中的多数党的首领中产生,直接管理国家,这就是君主立宪制(政体)。

君主立宪制的本质是依法治国,就是意味着一个人统治一个国家的时代结束了。

11.英国颁布《航海法》,经过了3次英荷战争,荷兰被迫接受了《航海法》,其中规定:输入英国及其属国货物必须使用英国船只或是输出国船只,因此荷兰只好退出了与英国的海上争夺,英国将荷兰赶下了海洋霸主的位置。

▲总结记忆重点:

(1)1588年的英西海战。拥有“无敌舰队”的西班牙反输给了只用小型船队应战的英国。

(2)1212年《大宪章》的签订。《大宪章》是英国的贵族和国王,也就是当时的约翰王签订的。它的意义在于国王的权利不再是至高无上的,臣民的权利也是独立的。国王必须在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力。

(3)1642年英国革命(英国内战)爆发。这是一场争夺谁拥有国家最高权力的战争。英国内战是议会和国王之间的战争,最后议会胜利了,而国王被处以断头的刑罚。

(4)1688年发起了光荣革命。1)推盘了君主詹姆士二世的暴政2)但又没有流血,没有战争。是一种和平变革的方式。

(四)英国·工业先声

1.英国是第一个工业化国家,采取自由主义经济模式。

▲常识:工业革命之父—瓦特。工业革命的标志是瓦特蒸汽机的诞生(1777年)。英国是制定第一部专利法的国家。

2.瓦特:1773年瓦特合伙人破产,瓦特失去收入,靠变卖家产来还债,后来妻子又去世,为它留下了6个儿女(人生陷入低谷)。

3.“专利”产生于16世纪,但是到了18世纪才开始变的普遍。瓦特晚年生活富裕,其财富的来源是被广泛转让的蒸汽车的发明专利。

4.博尔顿(当时被称为“工厂主”,现在被称为“企业家”)挽留住了瓦特,并和他一起合理发明了蒸汽机。这两个的性格完全迥异,博尔顿积极乐观,而瓦特总是悲观的。这两个人可以走到一起也是工业史上难以置信的一页。

▲常识:在瓦特之前并不是就没有蒸汽机了,只是瓦特发明的机器是比以往的蒸汽机更加的少耗煤。

5. 17世纪中期,近代科学由一批巨人的推动下产生。这些巨人的中心人物就是牛顿。牛顿宣告了科学时代的到来,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他证明了:四大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四大定律。告诉当时还处于蒙昧迷信中的人们:自然界充满着规律,并且这些规律是可以被认知的。(但是牛顿还是有一个弱点—不随和,将科学家胡克的照片全部都毁掉了,以至于如今一张胡克的肖像都没有了),1727年,牛顿去世,受到了国葬的待遇,体现了一个大国对于科学和才能的态度。

6.马克思“在资产阶级统治的不到一百年间所创造的生产力超过了以往历史的总和。”

7.亚当斯密《国富论》:是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一台思想发动机。

他认为:人类经济活动的主要动机为谋求个人利益(私利)

个体自然交易→“被看不见的手牵着”→促进了市场经济。这双“看不见的手”其实就是我们今天的市场供求规律。“自由竞争”成为了亚当斯密经济学说的基石。

他还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对外贸易战略,选择:贸易保护主义VS自由贸易,最后选择了自由贸易,而这促进了自由主义经济模式的形成。

亚当斯密理论的意义:它发表于资本主义之前,起到了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使英国成为第一个世界强国,世界霸权国家,同时也促进了全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

8.自由贸易成为了英国的国策。(主张经济自由化),为了推广这一国策,英国甚至动用武力迫使一个又一个国家打开国门。

9.维多利亚:18岁登基,82岁去世,在位时间最长,“什么都不做”,但她却开创了一个辉煌的维多利亚时代(19世纪),有9个孩子,丈夫早逝。

10.1850年以后,德国和美国开始赶了上来,开始领导第二次工业革命。自由经济模式给英国和世界都带来了深刻地教训。

▲总结记忆重点:

(1)瓦特蒸汽机

(2)牛顿

(3)亚当斯密《国富论》:“看不见的手”(市场供求规律)

(五)法国·激情岁月

1.法国大革命:1789年7月14日,巴黎市民进攻巴士底监狱。这座监狱里只关了7个人,但是却牺牲了98个人。巴士底监狱是专制王权的象征,进攻它就相当于要推翻专制统治。这场革命后来被称为“法国大革命”。(当时的统治者是路易十六)

这场革命使得权力从过往转向了国民议会,并宣布废除一切的封建特权,200年前路易十四所建立的绝对君主制宣告死亡。

2.1661年,路易十四开始临朝亲政,废首相,权力集中于他一个人手中,有六名由他亲自选定的大臣,但最后做决定的人还是他。

“朕即国家”:1)他代表国家2)他统治国家3)他是国家精神具体化的表现

后来战争掏空了国库,于是不得不增加税收,当时的法国社会分为三个等级:1)贵族2)教士3)平民(贵族和教士不用劳动,但是却可以获得特权和税金,但平民又要工作,还要纳税)这使得特权阶层与第三阶层的矛盾越来越大。

3.1774年,路易十六(“锁匠国王”)继位。

国家财政危机,1789年召开三级会议(已经中断了175年),三个阶级中的代表们组成了国民议会,提出了制定宪法的要求,但是国王却强行解散了会议,调动军队开赴巴黎,国王与民众的最后一次协商的机会就这样丧失了,国民推翻了国王。

4.1789年8月26日,法国大革命纲领《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人权宣言》)正式通过。(共17条,人人生而平等,自由,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否定了旧时代的皇权,王权和特权。确立新社会秩序的基石是人权。霎时,自由,平等,博爱之声响彻了整个欧洲。

5.人权在法兰西民族的全部文化遗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被载入联合国宪章,是世界文化遗产。

6.法国完成了大跨度的革命;从君主专制到张扬人权。

7.巴黎—文化艺术之都。(诞生于路易十四手中)古典主义艺术(建筑,喜剧,舞蹈,绘画……)路易十四时期,法国的沙龙文化(艺术家,思想家向那些贵妇人讲授)也开始兴盛,还有法国的咖啡馆,人们在这些地方相互讨论,争辩,各抒己见,这也引发了后来的启蒙运动。

8.马克思“认识到自己是人”,这就是爆发法国大革命的内因。

9.启蒙运动:具有长期性,国际性。这也加速了天赋人权和知识的传播。

其中代表人物有:伏尔泰,卢梭。

(1)伏尔泰:坚持批判宗教的蒙昧主义。他被称为启蒙运动的领袖和导师。墓碑上写着

“我的心脏放在这里,但是到处都是我的精神。”

当时社会上掀起了一场大讨论:谁是最伟大的人?1)凯撒2)亚历山大3)成吉思汗4)克伦威尔……但是他认为最伟大的人是牛顿,因为他是以真理力量来统帅我们头脑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他是认识宇宙的人,而不是歪曲宇宙的人。

(2)卢梭:

他的学说的核心就是社会契约。他认为:人民有权利取个名,有义务去创造一个新的社会契约。这个社会契约不取决于财富,也不取决于国王的意愿,而是取决于广大人民的

共同意愿。这也创造了法国大革命的基础,给了人们革命的权利。

10.1792年9月22日,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君主制和君主本人一同消失,4个月后,

路易十六身首异处。

欧洲各君主国组成了反法同盟,对法国开战。

革命浪潮席卷全国,人民有些失控,大家相互之间称呼“公民”,叛变共和国的人都上了断头台,最高的记录是38分钟内断头台砍下了21个头颅。全国大概有4万人被枪决了。当时的人们已经忘却了《人权宣言》,他们的革命行为已经完全地背离了革命理想。

11.1804年,拿破仑成为皇帝,是由民众投票选举产生的,成为了征服欧洲的象征,颁

布了《民法典》(后人称它为《拿破仑法典》)宣誓效忠法律。(在为制定法律而召开的102次会议中,在外打仗的拿破仑亲自来了97次)

12.1811年,反法同盟连续四次灰飞烟灭,整个欧洲几乎都要成为拿破仑的了。拿破仑

将法国带到了自路易十四后的又一个高峰,最重要的是伴随着他的征程,他将法国大革命的精神带到了各个国家中去。

13.拿破仑最终的命运:拿破仑在经历了俄国冰凉的荒原和滑铁卢的惨败后,在他继位

第11个年头,在大西洋的一个孤岛上结束了自己辉煌的一生。

拿破仑兵败的一个原因:被占国的人民在拿破仑的指引下觉悟到了自由和平等的大革命精神,这种大革命精神意味着一切民族的压迫行为都将失去合法性。然后又在这位导师的侵略行为违背了革命原则的时候,转起反抗。

拿破仑以军事力量和民族压迫来传播其价值观念,使法国从世界的顶端重重地摔了下来。

14.1789年以后,法国又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革命,但革命的原则仍旧没有确立。

在共和派和君主派的协商下,在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

后来,纳粹德国又占领了整个法国,法国已经彻底地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15.戴高乐:组织抵抗运动(被称为“自由法国”),几乎是孤身一人使法国恢复了大国的地位,战胜了法西斯,成为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总统,要求法国建立一套独立的工业体系,法国的经济开始复苏,要求独立的思想,要求谋求大国地位的思想。

1963年,德国和法国签订《法德友好条约》,与宿敌德国和解。

1964年,法国与新中国建交,成为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

16.先贤祠:1791年起成为了供奉法国为人的场所。(其中有伏尔泰,卢梭,居里夫人等)共有72人被葬于此。2002年,全国展开讨论:大仲马是否应该被安葬于先贤祠?后来国民议会通过,被安葬于先贤祠。

▲总结记忆重点:

(1)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巴黎市民进攻巴士底狱

(2)法国大革命的精神—自由,平等

(3)法国大革命的革命纲领—《人权宣言》

(4)法国启蒙运动:伏尔泰;卢梭

(5)拿破仑:颁布《拿破仑法典》,最后将自己的生命终结于大西洋的一个孤岛上。

(6)戴高乐:几乎孤身一人恢复了法国大国地位

(六)德国·帝国春秋

1.国情概况:又称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受古典音乐和古典哲学的影响和熏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祥地,以现代大学,科技发展闻名于世,也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既伤害了世界,也伤害了自己。

2.1806年10月27日,拿破仑进入了勃兰登堡门,征服了德国,勃兰登堡门上的和平女神像被拆下,运回法国。

▲常识:10月3日是德国的国庆日。

当时的德国是整个欧洲的战场,被称为“欧洲走廊”。

3.1648年,欧洲各国签署了《威斯特法利亚和约》,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德国分裂的局面,德国被分成了314个邦国,各邦国之间各自为政,这些邦国中最大的两个邦国就是普鲁士和奥地利。

后来就连奥地利和普鲁士这两个最大的邦国也不乏对抗拿破仑的军队,神圣罗马帝国解体,国家不复存在。

于是当时的德国面领着一个历史性的问题:德意志,它在哪里?

德国的诗人,音乐家和哲学家都开始试图通过自己的力量来探寻德意志的未来。

(1)诗人席勒“德意志,它在哪里?我找不到。”

(2)歌德“我们不能明确地指出究竟哪个地方才是德国。”

德国19世纪的主要问题就是统一和自由(当时的英国和法国已经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了)

4.1814年,拿破仑被欧洲各国组成的反法同盟击败,在英国和俄国两国的主导下,德意志联邦成立(由38个邦国组成)。法国战败后,将和平女神归还给了德国,但各邦们仍拥有独立主权,因为欧洲的列强们不愿意看到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在欧洲中部的崛起。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拿破仑也成为了德意志统一的一个推动者。因为拿破仑用武力扫荡了存在在德国几百年的封建秩序,同时他又到处传播法国大革命所倡导的自由和平等的原则。

5.李斯特:德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德国在统一过程中最具有影响力和最活跃的人物。

1)认为德国只有在实现了政治上的统一之后才可以去对抗英法。

2)但是他认为的“统一”并不是以革命的方式而是以和平的方式来实现,带有一定的超前意识,同时这种“统一”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渐进的方式来实现的,以此由经济的统一走向政治的统一。

3)当时德国的经济现状:混乱的货币(当时共有6000多种货币);各邦国之间还要收取繁重的税收……这些都严重地阻碍了德国经济的发展。

于是;李斯特决定应当消除这些内部关税。他游说了各个邦国取消关税。十几年中,几乎跑遍了所有的邦国,最后终于德意志最大的邦国普鲁士接受了他的建议。

4)834年1月1日,几百年来第一次无需在边界停下来缴纳过境税,德意志关税同盟建立了(主导者—普鲁士),这为德国的统一提供了经济前提。

5)1846年,李斯特因为儿子病故而选择自杀。

6.1848年,德意志各个邦国爆发了推翻君主制,建立君主立宪制的革命。革命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在政治上取得统一。各个邦国都派出了代表,几乎所有的革命都成功了。这些代表在法兰克福组成了全德意志议会,协商组成一个统一的国家。但与此同时,旧政权也开始反攻,

各邦国又不得不恢复君主制,各邦国代表又回到各自的邦国中去。这意味着通过民主议会来实现统一的机会丧失了。

7.俾斯麦:

1)主导了德意志的统一

2)受后人模仿和尊敬:大清帝国的重臣李鸿章就有“东方俾斯麦“之称,还曾经去德国拜访过他;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第一任内务卿大久保利通也将自己比为“东洋俾斯麦”。

3)“铁血宰相”(1862年9月30日,刚任命为普鲁士首相的俾斯麦在议会上发表演说,他认为当前什么都没有办法解决德国的问题,只有依靠“铁与血的斗争”才可以解决问题。4)个性:聪明,有眼光,有知识,有历史感……;懂得“政治表演”(政治=可操作的艺术)5)他始终使将普鲁士视作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6)普鲁士的传统—借用军队的帮助。俾斯麦认为像1848年的议会民主方式无法实现统一。普鲁士曾经因为军队数量众多而被称为“和平时期的军营”。在俾斯麦的领导下,普鲁士采取了独裁的统治方式,议会被多次解散,国王成为了军队的最高统帅。

8.1866年,普鲁士攻打奥地利,普鲁士胜利,普鲁士和奥地利在两年前还曾合作打败了丹麦。奥地利从此脱离的意志联邦。

9.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皇帝被俘,德国统一的最后一个障碍已经被除掉了。

10.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帝国在法国的王宫中宣告诞生。经过了近70年的追求,统一的的意志民主终于成立了。

德国姗姗来迟,但一亮相便是世界大吃一惊。

当时的德国在人口总量,国民生产总值,钢产量,煤产量,铁路里程等方面都远远的超过了法国,在欧洲仅次于英国。

11.德国高度重视教育和国民素质的培养:

1)德意志从濒临亡国的绝境到成为举世瞩目的强国,这个过程中,德国采取了种种措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高度重视对国民素质的培养,并将它作为振兴国家的基础。

2)战胜法国并俘虏法国皇帝的德国元帅毛奇就曾说过“普鲁士的胜利早已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决定了。”

3)在现在德国的小学博物馆里各种展示,我们可以知道:1820年当时的德国孩子就已经可以知道中国的长城是什么样的了;以及可以了解五大洲居住的不同人种和居住环境;在实验室里可以学习到最新的自然知识;上学几乎是免费的(只是需要以食物的形式来支付),而不上学却倒受到相应的处罚(登记后,父母要罚款)

4)在普鲁士。受教育就相当于是服兵役,是必须的义务,但是这个前提就是国家必须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因此开始了免费教育。

5)年轻一代一开始就要学会:不仅仅要为自己而活,更要为整个民族。

6)国王威廉三世曾经说过“我从未听说一个国家是办教育办穷的”;“这个国家需要以精神来弥补躯体的损失,正是因为穷困,所以要办教育。”

12.在普及免费教育的同时,普鲁士建立起了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现代大学。

1)柏林洪堡大学:当普鲁士还在想拿破仑支付巨额的战争赔偿的时候,国王拿出最后一点钱,并将豪华的王子宫捐献出来作为校舍,同时还必须接受大学提出的一个要求,那就是要对教学和科研给与一定的物质支持,但是不可以干涉教育和学术。由此可见,国家对于教育

的不遗余力的支持。

2)后来在这所大学中,走出了29为诺贝尔奖获得主(爱因斯坦也曾经在柏林洪堡大学执教)3)这些科学家的奉献精神(将个人的利益置之度外)也成为了德国崛起的非常关键的因素之一。

4)教育,哲学,科学这三者对于德国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5)德国现代化的过程中,教育,科学和大学发挥了重要的重要(这不同于英国,法国和美国的现代化过程),全民教育是国民的素质得到了提高,大学又产生了大量的发明创造。这些使得智力成为了德国最重要的资源。

6)19世纪,德国引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站在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直到今天,德国仍旧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科技大国之一。

7)但支撑起这一切的是俾斯麦所创造的和平的社会环境。

俾斯麦不同于其他同时代的政治家,他虽然同意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但是却不同意用军队来扩张自己的领土;虽然希望德国成为一个位于欧洲中部的强国,但是他认为,德国更应该负责保证整个欧洲的和平,避免出现动荡。

他是一个力求保持各国平衡,欧洲和平的政治家。

▲常识:欧洲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最早出现于德国。

全世界最早的社会福利制度出现在德国。

14.威廉二世和德国的军国主义:

1)俾斯麦老了,被迫辞职,威廉二世全面掌控的意志的一切。这成为了德意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威廉二世完全改变了俾斯麦在政时的所有对内和对外的

政策。

2)工业的高速发展,加之普鲁士军国主义的传统,使得德意志成为了一个极具侵略性的国家。

3)威廉二世甚至叫嚷着“上帝就是安排我们来支配和统治所有民族的。”

4)他上任后,颁布的第一个圣谕就是《致我的军队》,其中写道“我和我的军队是一体的。”普鲁士的军国主义又再次的被威廉二世召唤了回来。

15.1913年,德国的战车开始启动,当时的德国已经超越了英国,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16.德国和二战;

1)1914年,一战爆发。波及33各个国家,死亡1000多万人。

2)1939年,二战爆发。波及全世界61个国家,死亡5000多万人。

3)德国成为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这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悲惨和最黑暗的一页。

4)二战中,被杀害的犹太人有600多万。1970年,刚上任的德国同理勃兰特来到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向在二战中被杀害的犹太人跪下。

有记者写道“不必这么做的他却为那些必须跪却没有跪的人跪下了。”

“跪下去的是勃兰特,站起来的是德意志。”

5)二战后,德国又回到了历史的原点,德国被一分为二。

6)二战后,德国人诚恳地接受了自己国家最沉痛的一页,他们没有否认,也没有推卸责任,诚恳地回忆错误。联邦德国陆续地向二战中遭受法西斯迫害的受害者及其遗属支付巨额赔

偿;教育部门也将法西斯暴行列为了历史教科书的中心内容,强调关键的任务在于教育下一代,将放置历史悲剧的重演为己任。【德国勇于承担历史责任】

17.1990年10月3日,分裂了41年的德国再次成为了一个统一的国家,这天也被定为了德国的国庆日。

德国在二战中受到重创,但今天却又成为了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总结记忆重点:

(1)德国曾被法国(拿破仑)征服。欧洲各国签署条约使得德国成为恶劣一个分裂的国家。(2)李斯特:德国经济学家,使德国各邦国结成了关说同盟,同时为德国的统一提供了经济前提。

(3)俾斯麦:“铁血宰相”

德国未统一前:独裁统治

德国统一后:以求和平,发展教育和经济

(4)1870年普法战争:德国胜利,法国国王被俘,统一的德意志民族诞生。

(5)德国对于教育,大学,对国民素质培养的高度重视。

(6)威廉二世:“发张壮大”了普鲁士的军国主义。德国成为了二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二战后,德国一分为二,直到1990年才统一。

大国崛起德国观后感1000字

大国崛起德国观后感1000字它曾经经验了多次的跌荡升沉、悲喜交加,它也曾给天下带来歼灭性的冲击,这个让众人又爱又恨的民族编织着属于它本身的神话。德国,作为欧洲大陆的后起新星,以其无穷的魅力影响着整个欧洲大陆以及全天下。信托很多看过大国崛起的人城市对德国这个布满传奇的国度印象深刻,不只仅是叹息它的强盛,更是由于它看待早年过失的立场。在当前中日相关求助的时候,更是发人深省! 在12集的大国崛起中,德国的主题是“帝国春秋”,作为欧洲中部最大的国度,它饱受古典音乐的润泽,披发着古典哲学的理性光耀。同一和强盛一向是德意志成长的最大动力,跌荡崎岖的运气不绝检验着德意志人。勃兰登堡国门上的僻静女神是德意志神圣的象征,200年前,当法国囊括整个欧洲大陆时,僻静女神被看成战利品运到了法国,屈辱来临。又因其地理位置被称为欧洲走廊的主沙场,饱受周围列国的加害,德意志人更是在本身的土地上自相残杀,1648年,最终以法令的情势确定了破碎状态。席勒曾叹息道:德意志,它在那边,我找不到那块土地了;他的伴侣歌德也曾叹道:没有一个都市,乃至没有一块土地使我们信托地指出,这就是德意志。在19世纪,同一和自由这一主题一向贯串戴整个德国,1814年,跟着拿破仑的败北,法国交回僻静女神,可它却要再次面临着一个破碎的德意志。可值得信用的

是,法国大革命同一、自由的头脑使人们从扣留了百年的封建头脑中解放出来,光亮的曙光劈面扑来。从经济学家李斯特提出:先举办经济上的同盟再实现政治上的同一到1834年德意志关税联盟的成立,19世纪中期,德意志的家产总产量已经位居欧洲第三。经济气力的增添,给德意志带来了飞速的成长。1871年,称为“铁血宰相”的俾斯麦上台,不绝增进的部队力气使德意志成为“僻静时期的兵营”,俾斯麦以其奇异的社交政策,为德国争取了精采的成长情形。他以为:没有任何国度不缔盟,也没有任何国度不会成为本国的仇人,在1871年的普法战役中,德意志在法国的王宫中公布了它的降生,一个全新的德国正在走来。俾斯麦当政时代,还重视百姓教诲的作育,成立教诲和科研并存的当代大学,大学传授中就有29位得到过诺贝尔奖,智力成为了德国成长的重要资源。也因此,第二次家产革命在德国睁开,1913年,德国经济跃居世纪第二,经济的成长刺激它要活着界上钻营更大的好处,于是,1914年,第一次天下大战开始;1939年,第二次天下大战开始,德国成为两次天下大战的策源地。战役摧毁了天下,同时也摧毁了德国,德国再次一分为二,1970年,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来到波兰华沙犹太人眷念碑前,眷念为二战支付凄切价钱的犹太人。那天,勃兰特做出了一个让天下震惊不已的举措,他面临死者墓碑,跪倒在地,恳切怨恨。可以绝不踌躇的说:德国面临二战的立场与日本大

《大国崛起 美国篇》观后感

《大国崛起—美国篇》 观后感 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专业:动力工程 学生姓名:王科 学号:2012201259 二〇一二年十月

以前看大国崛起,只看其概括与宏伟,赞其描述的风云变幻,并没有对其进行思考。这两天晚上再一次看了《大国崛起》之美国部分,并启动了思考的马达。 为什么选择美国篇呢? 我觉得美国可谓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帝国。一艘《五月花》号渡船,承载了自由与平等的火种,这才会点燃之后的独立战争、南北战争与危局新政的变革。是思想与灵魂支持着美国梦,而不是物质与财富;是“人生而平等”的信仰凝聚了各种力量,成就了美国高速的发展;“自由”给予了每一个人发展的同等机会,开启了每一个人获得幸福的希望……短短二百年余的时间,写就了并且继续书写着这么一篇神话般的史诗,美国便是最伟大的帝国。 羡慕其强,当知其所以强,方能退而结网。 观《大国崛起美国篇》,可分为三个部分:独立战争、南北战争、危局新政。然而,看待问题我们不能独立的看待,而应该系统的去理解。随着历史,我们纵向分析,很容易看出这三部分都一脉相承,是那么自然而然,似乎历史发展到那里,美国的全国环境(包括文化、经济、政治等)就会做出理所当然的选择。 何以使然? 很大一部分归属于文化。 观美国建国及其发展史,知美国文化具有多样性。它是在欧洲文化、美洲印第安人文化、还有非洲的黑人文化三种文化的交汇和互动当中而形成自己的特色。可谓是吸收了很多文化的长处和优势,在这样一个基础之上集结发展而来。而且由于美国又是一个移民国家,又有不断地有移民进入,这样越是加强了文化的多样性。同时,在美国宗教文化甚重,且宗教不一。 不同的文化人集结造成文化的多样性。这样有什么好处呢?我觉得,这给美国的政治民主、自由理念和市场经济提供一种道德的和价值的支持,他们相互竞争,同时又谋求共存,这样便催生和加强了民主、平等、自由发展的意识。 所以当殖民统治者英国对早期的各个州加重税收时,被统治者会奋起反抗,争取独立。早期时,各个州虽被统治,但实际是自治,有着自己的管理系统,人民可谓安居乐业,只有但英国为了战争而加大对殖民地的税收时,南美人觉得这破坏了他们的生存条件或者说摧毁了他们原有的自由自治的生活,故而争取独立。 “人人生而平等”的信念从一开始就写入宪法,一直深入民心。在早期,由于经济条件,南方的奴隶制度没有废除。但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统治者提出了废除奴隶制度。我觉得这是很不可思议的,应为奴隶制度的废除是由于统治者提出并通过战争来实现的,冒着国家分裂的危险,而不是奴隶自己起来反抗从而获得解放的!

大国崛起观后感350字

大国崛起观后感350字 导语:看完《大国崛起》纪录片12集,回顾500年来各个世界大国发展的历程,讨论大国崛起的关键性因素。单一的因素一定是错误的,但有一些共同的因素却值得关注:要形成一个统一的力量、重视思想文化的繁荣、重视科学和教育、善于学习但绝不简单模仿别国的道路等。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大国崛起观后感350字,欢迎阅读参考。 大国崛起观后感350字纵观《崛起》,其重点介绍了历史上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国家: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 葡萄牙的强盛源于它是欧洲大陆上出现的第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王权使葡萄牙人有了强烈的民族归属感,而资源十分匮乏迫使其花去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开发世界,走向强盛。随后完成统一的西班牙境况相似,而二者的竞争更加速了其共同崛起。荷兰人凭借其经济头脑和对财富的向往打开国门,经营海运,他们关心如何尽可能多地增加财富,并凭借东印度公司展开了全球的贸易。英国通过文艺复兴将其文化的精华提升,成为一个思想高度发达的民族,而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之彻底翻身崛起,超越其他欧洲国家。法国经历了太多的兴衰交替但最终走向了富强。德国统一后大力发展教育,并两次走上了侵略外国的道路。日本的明治维新使其文明彻底脱离亚洲不如列强行列。俄罗斯靠彼得大帝改革和叶

卡捷琳娜二世的德国血统充分吸收欧洲工业革命的精华,而战争波及的延迟也使俄国有充分的时间完成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最终成为世界大国,并以此能够在冷战中和经过118年成为世界经济头号强国的美国抗衡。 大国崛起观后感350字听说12集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引爆流行,有口皆碑,于是借了碟看,末了还不忘刻录下来。 恩里克王子、伊莎贝尔女王、奥登巴恩维尔特、伊丽莎白女王、拿破仑?波拿巴、俾斯麦、明治天皇、彼得大帝、乔治?华盛顿…… 格物致知,我们不难发现,伟大时代的背后总会有一支巨擎、一只伟大的推手。历史呼唤英雄,英雄也领航着历史前进的风向标。 《大国崛起》显然是命定中国的,那么新世纪中国的这只推手——如果有找到的话——你准备好了吗? 开启海洋时代的大幕之后,崛起的魔棒先后在9个国家中相继传递,粲然全球角落。当时在东方的泱泱大清帝国并不是没有机会图强,1840年国门破开之时,日本还没有步入明治维新时代,比肩而启的中日两国,在1894年甲午战争后彻底改变格局。厘清落后的原因可能很复杂,但其中根本之一要归咎于当时所谓大一统的封建文化:禁海、禁锢人文思想、四书五经等儒学教科书历经百世不更新,世世代代用

《大国崛起》读书笔记

《大国崛起》读书笔记 历史的光环像一阵风,这里吹吹,那里也吹吹,不可能只停 留在一个地方,不可能永远沐浴着某一片土地。近现代以来,大 国的兴衰,此起彼伏,汹涌澎湃,演绎着一曲曲惊心动魄的历史 沧桑之歌。从大国的兴衰之中,我们可以品悟、借鉴到许多知识、经验,用以兴盛我 历史的光环像一阵风,这里吹吹,那里也吹吹,不可能只 停留在一个地方,不可能永远沐浴着某一片土地。近现代以来, 大国的兴衰,此起彼伏,汹涌澎湃,演绎着一曲曲惊心动魄的历 史沧桑之歌。从大国的兴衰之中,我们可以品悟、借鉴到许多知识、经验,用以兴盛我们伟大的祖国,使我们的国家能够跻身于 世界强国之列。历史之风陆续吹遍了西欧一些国家,让它们在历 史的舞台上叱咤风云;而处在清末的东方之国,却将这股风拒之 于窗外,最终被无情的历史之鞭抽打的遍体鳞伤,一边呻吟,一 边在时代的后头慢慢地踱动。 而这种拒人于门外的行动,正是由于人们的极端思想造成的。封 建制度下的自给自足、狂傲自大、小农意识等思想,深刻地影响 着每一代中国人,使他们在落后与先进的泥淖中苦苦挣扎,不知 究竟走向何方。这些守旧的、落后的、腐朽的思想,造成了人们 闭关自守、以土地为中心的非商品意识,从而遏制了资本主义的 萌芽,牵制了政治体制的变革与更新,在文化教育、科技等各方

面均落在了时代的后头。 大国的崛起虽然有各式各样的历程,然而每一个国家的崛起与衰弱,都有着相似的情况。其中,不管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国家的 兴盛,思想文化上必须有一个突破,一个较前面历史的新的突破。而无论这种突破是彻底的,还是不彻底的;是以先人的思想为基 础的,还是承接未来的,都可以从思想层面上为一个国家的变革 垫下厚实的基础。 思想文化不仅仅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对于一个国 家而言,在政治、经济、教育、科技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下 面结合大国兴衰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具体谈谈这些联系。 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思想文化促进政治体制的改革。随着时 代的进步,以往的政治体制必然不会适应社会的发展,陈旧的政 治体制日益暴露它的种种弊端,阻碍了历史的前进。此时,新的 顺应历史潮流的思想文化往往会深入人心,促进人们对政治体制 进行改革的勇气与决心。17世纪上半叶,英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 已不再适应新生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阻碍了英国工商业资本主 义的发展。而国王处处限制资产阶级的利益,加强自身的权力集中。但国王忽视的一点是,此时资产阶级思想渐渐深入人们的日 常生活中去了,人们对封建王朝已不再抱有太大的希望,资产阶 级带给人们的利益远远胜于封建王朝的统治。随后,爆发了资产 阶级革命,推翻了以贵族为中心的封建王权政治体制,建立起了 有利用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利益的君主立宪制。

《大国崛起》美国篇观后感

思考美国崛起,创造中国未来 ——《大国崛起》美国篇观后感 大国崛起是中央电视台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向我们介绍了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探究其兴盛背后的故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了解这些国家的发展过程,可以给我们以重要的启示.而美国,则是每一个人都不得不关注的国家,现在的美国,不仅是世界第一大国,更是世界经济和政治发展的航向标、晴雨表。虽然中国自70年代末以来进行的经济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且有人预言,中国很快会成为一个与美国平起平坐的世界大国。但是观看了大国崛起美国篇之后,美国曲折的发展道路上的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美国走向成功的过程更值得我们思考。 美国的崛起是一个历史过程,其中原因,包括很复杂的政治经济关系,也有其自身在国际关系的不断调整中发展的关系,当然,不可否认的还有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等因素。一是美国在开国前有一大批来自欧洲的殖民者和创业者。当《五月花号公约》签订的时候,就意味着美国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随后的他们综合了欧洲许多民族的现代技术、现代制度和现代思想,为美利坚的强大和崛起提供最为重要的开拓者。二是优越的地理条件。美国的地势广阔,自然资源丰富,而且远离世界的其他主要大国。尽管美国在争霸中参与了许多战争,但在美国本土上却很少发生战争,而且由于他们在一战和二战中的策略,都是得益的国家。三是历时四年的南北战争,成功地调整了美国的内部矛盾而且体现了人格平等的主题。此后,美国经济开始飞速发展,1894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跃居各大国之首,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这一年,距离这个新国家的诞生仅仅118年,距离这片新大陆被发现也才400年。南北战争期间林肯总统签订的《宅地法》点燃了美国人到西部去创造未来的巨大热情。西进运动毫无疑问是美国历史上充满开拓、勇气与冒险精神的一页,正是它,塑造了通过自我奋斗、实现个人梦想的美国精神。四是几次工业革命的作用。使美国终于走在了世界经济的最前沿。五是二战后的美国从欧洲得到大批科学家、思想家和技术人员,不仅使发达的美国如虎添翼,而且形成了吸纳国际顶尖人才的现代传统,形成了不断创新的动力机制。这些使得二战后美国成为科技、经济、军事、文化的超级大国。六是在独立而广大的土地上产生了理想的文化和制度环境。美国人第一次把专利权写入了宪法来保护发明创造,正如林肯总统的一句话:“专利制度就是将利益的燃料添加到天才之火上。”更重要的是宽容的大国心态和不断进取的民族精神未美国的崛起之路添加了最重要的砝码。 在近代世界历史舞台上忍气吞声二、三百年的中国,如何看待像美国这样已经成功崛起的国家?如何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和教训?如何吸收全人类的文明成果?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临渊羡鱼,还是退而结网?这是每一个关心国家、民族前途的我们都应该认真思索的问题。今天的中国,是飞速发展的中国,是走向世界前沿的中国,是不断富饶强大的中国。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应该以什么样的胸怀和态度来看待曾经在近现代历史上引领世界潮流的国家?我们中国人都期盼中国统一大业的早日完成,然而统一的蓝图是如何描绘的呢?美国的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给了我们明确的启示。强大如英国者,不能阻挡美国的独立。强大如南方军者,也不能阻挡美国北方军的统一。独立与统一,谁是谁非?历史的老人告诉我们:只有民主的,进步的,代表新经济发展方向的体制才有资格统

大国崛起读书笔记

大国崛起读书笔记 本文是关于读书笔记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大国崛起读书笔记(一) 《大国崛起》描述了自15世纪开始500年的时间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九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并日益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从政治、经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分析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这些不同篇章的文字和片段留给我的是深深的震撼…… 放眼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西南部的葡萄牙,这论面积还不如中国的一个省份,15世纪时还不到100万的人口的小国,当初仅仅是为了获取香料这个简单的愿望,却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大航海时代。他的成长,如同一艘小船经历了海上的大风大浪,日益看到耸立在海中央明亮的灯塔,最终成为了第一代世界大国。我们可以看到,国家的昌盛并不是以人口、面积来衡量的,葡萄牙所展示的就是他磅礴的勇气和不屈的傲气。他用他磅礴的勇气和不屈的傲气向全世界证明着他们的力量不可小觑。 再观位于欧洲中部的德国,记得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曾说过:“正是由于穷困,所以要办教育。”在这个教育普及的国家中仅柏林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难怪德军总参谋长毛奇早就自豪的说过:“德国的胜利早已在小学生的讲台上决定了!”我

们从中可知,国家总在不断的发展,而人类短暂的生命永远也无法比拟一个国家漫长的历史,人类渺小的功绩永远也无法比拟一个国家的莫大的荣耀。所以,培育下一代的幼苗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人类不断延续,永不熄灭的香火,是世世代代国家的精神传递的骨干,德国正以这一点换来了最终的胜利…… 在众多国家中,东亚岛国日本尤让我折服,我们暂且撇开他们对中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暂且收起我们对他们敌意的眼光。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我们中国人口中的“小日本”如今却以他强大的国力堂堂正正的屹立在我们的前头。他曾经和我们的大清帝国一样,资源外流,文化落后,同样惨痛的遭受着西方列强无止境的入侵。然而,面对同样的状况,他们看到中国“落后便要挨打”的局面,否定了顶礼膜拜所带来的暂时安稳,他们迅速图强振国,维新求变,以惊人的速度迅速成为亚洲第一个摆脱西方列强侵略并实现工业化的国家。这其中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始终都坚持团结,善于学习的民族创造了今日的辉煌。 看了这部纪录片,我不禁想到了自己,中国近代闭关锁国的政策让我觉得可悲,中国官员“天朝上国”的迷梦让我觉得可笑,中国腐败无能,欺软怕硬的清政府让我觉得可恨,我终于理解鲁迅心中对落后中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痛感情。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定就注定了中国封建王朝千百年的命运。总观12个强国的历史,我不懂当拿破仑为凯旋门垫下第一块基石时是怎样的喜悦,我不懂当年伊丽莎白一世女王在男尊女卑的环境下昂

大国崛起 德国 观后感

大国崛起—德国观后感 曾经在中国历史纲要课上,听老师讲过,世界上最强大的民族是德意志民族。从此对德国就产生了很强烈的好奇,究竟是怎样的力量,让一个经历了两次惨败的国家,竟以如此迅速的速度崛起,最终屹立世界强国之林不倒。带着这样的种种想法我看了大国崛起德国篇——帝国春秋。 影片一开头就向我们介绍了德国的历史背景和已经取得的种种成就: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欧洲中部最大的国家,这里保守古典音乐的浸润滋养,散发着古典哲学的理性光芒,这里曾经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祥地,以现代大学和科技发明闻名于世,也曾经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以惊人的破坏力,伤害了世界也伤害了自己,而这一切,都源于这个民族对长期分裂和战乱的集体记忆,同意和强大成为德意志发展的最大动力。其文化和科技以领先全球水平的速度在不断发展中,也是今天世界科技大国之一。 拥有一个统一组织的重要性。从分裂的德意志切入,对比后来的统一并逐渐强大的德意志,我们可以了解到国家的统一是多么的重要!当经济或者文化需要一个可以畅通无阻任意调配各方面物资的通道时,没有统一的国家作为强大后盾支持是不可能成功的。而且,即使拥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统一的政权来领导和争取优势最大化这些资源,那么这个民族怎么都不可能富强起来,反而会更加倾向于同性相斥,自相残杀。 而统一需要有一个契机,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在地利人和方面德意志自然是比较有优势,作为一直以来在一块土地上分分合合的同一个民族,有些内蕴上的东西是相通的,这个时候如何寻找天时或者如何主动地创造天时十分重要。在当时,普鲁士国王采纳李斯特建立关税同盟的建议。而当时而言关税同盟是生产力发展得俄根本要求,是商品资本劳动力得以自由流通,从而有利于统一的民族市场的建成,从长远来看促成了德国的统一,普鲁士听从了李斯特的建议成了建立关税同盟的主导者,实际上也就成了未来德国统一的领导者。这个就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但是也是认为因素影响的结果。 环境因素是不容忽视的,实事求是向来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个坚定不移的原则,而把这一条原则放于世界上任何一国家的发展史来看,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李斯特从经济学的角度上看到了取消关税对于德意志联邦的长期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个必然是从当时的关税政策许多弊端中得出的结论,而作为德意志联邦最大的政权——普鲁士,能够接受当时来说十分荒谬的这一建议也十分需要气魄和对于环境高瞻远瞩的思考。环境的作用还决定了如何选取正确的强国之路,选择正确的强国道路是强国的根本;选择什么道路必须适合本国国情:适合该国历史文化基础;适合该国当时阶级力量对比的实际状况;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情况,这个久更加要求对环境、现实的正确把握。 对自身的定位,作为某某二世而言,发动企图吞并掌控世界的战争并不是无

大国崛起之美国

- 大国崛起美国观后感 尽管美国只是从属于英国的一个殖民地,但英国的管理却是表面化的。在很大程度上,这些殖民地需要依赖于自我的管理。虽然会受到来自英国的监管,但他们还是相当自治的。那北美的英属殖民地的这套自我管理的运行体系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1620年,一百多名逃避宗教迫害的英国清教徒,乘坐一艘叫“五月花号”的船只,开始了前往美洲新大陆的航程。在“五月花号”即将登上北美大陆之前,船上41名成年男子在甲板上签订了一份契约,这就是《五月花号公约》。公约规定,船上的人到达北美新大陆后,自愿结为一个民众自治团体,并制定和实施有益于团体利益的公正法律、法规、条例和宪章。全体成员保证遵守和服从。《五月花号公约》在美国的历史上有着不可取代的价值,因为它可能是第一次,在没有任何监管之下,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决定要形成属于自己的社会和政治性契约,并用他们所认为的公平法律来实行自我管理。 另一方面英国人比较重视对于商业的控制,而不是对于领地的严格监管,这使得北美殖民地能够在英国一定程度的控制之下,同时形成自己的政府。自治的管理系统使得美国人能够参与管理社会,对公共事务发表意见,享有独立的权利。虽然在这样的管理体系下,田园牧歌式的氛围并不差,但是大英帝国的不断扩张,使得财政入不敷出,于是决定在北美殖民地增加税收,以化解财政危机。向北美殖民地征收的税收是由英国议会通过的,而英国议会中并没有殖民地的代表,这就背离了《五月花号公约》中最根本的原则。一个管理者最重要的就是诚信,而在当时美国民众的心里,《五月花号公约》是他们同管理者签订的一个契约,一旦一方违约,另一方势必会起身抗议。于是矛盾开始激化。 1775年4月19日,新大陆东北部的一声枪响,划破了纯静的天空,改变了这片大陆的历史航道。这天,一支英国军队与北美殖民地马萨诸塞州列克星顿镇的民兵发生冲突,枪声让这场冲突上升为战争,史称“美国独立战争”。 1776年7月4日,13个英属殖民地联合签署了《独立宣言》,宣布脱离大英帝国的统治,组成美利坚合众国。这一天,被确立为美国的独立日。《独立宣言》称:“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一些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虽然一个国家诞生了,但是守业比创业更难。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如何去管理这个初生的“稚儿”。事实也证明了战争换来的独立,并没有实现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于是,在宣布独立11年后的1787年,来自各州的代表终于在费城坐在了一起。他们要在这里协商新国家的未来。美国历史上有名的制宪会议开始了。来自各州的代表们对如何建立一个有权威的联邦政府、同时又能充分保障个人自由这一难题进行了激烈的争执和辩论。最终在1787年9月17日,美国第一部成文宪法形成了。 宪法对美国的经济发展非常重要,它把美国从一个殖民地,从受制于英国商业限制的经济体制,转变成一个可以保持经济长期发展的体制。从此,这个新国家不仅有了统一的政府,还有了统一的市场,统一的货币,统一的税收。在经济的运行上,则直接采用了英国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为了改变当时美国经济明显落后于欧洲的状况,美国的联邦政府还从欧洲搬来了金融和财政制度。这一时期,还有大量移民带着欧洲工业化进程的成果来到了美国。这一切都为美国早期的工业革命的序幕奠定了基础。技术上的进步不仅为领导者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也使美国呈现了大好的前景,并以此吸引了大量的外国移民,这为美国在短时间内开垦荒地提供了劳动力。所以虽然美国的工业革命起步稍晚,但其速度和力度却超过了欧洲。而这一切是全国人民有着共同目标齐心努力的结果。同样的道理,如果企业员工能够上下一心,为一个目标奋斗,那么不管前方有多大的困难,都一定可以克服。

读后感-大国崛起读后感2000字3篇

大国崛起读后感2000字3篇 篇一:大国崛起读后感 《大国崛起》读后感 《大国崛起》是一本气势恢宏的书。花一周时间读完,仔细品味,过程中有很多感悟与惊喜,感悟在两三年之后再次接触这几个大国的沿革变迁,确实好的书多次读每次都是不同感觉;惊喜在我好久不读历史书了,这次读这本书竟然发现我在半年之后,还是对这些历史有着较充分的兴趣,半年前读了本关于宋代的简约介绍的历史书。《大国崛起》是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解读15世纪以来9个世界性大国崛起历史的书。书中提到的9个国家的崛起历程,带给人的不仅仅是国家崛起的震撼,更多的是一国家如何在顺应发展潮流中通过经济的崛起从而实现国家崛起的思考。《大国崛起》浓缩了海洋时代上出现的各个强国发展的精华,让我再次感受的强国的不易。 葡萄牙,论面积还不如中国的许多省份,15世纪时还不到100万的人口的小国,当初仅仅是为了获取香料这个简单的愿望,却开创了真正意义上走向全球的大航海时代。他的成长,如同一艘小船经历了海上的大风大浪,日益看到耸立在海中央明亮的灯塔,最终成为了第一代世界大国。我们可以看到,国家的昌盛并不是以人口、面积来衡量的,葡萄牙所展示的就是他磅礴的勇气和不屈的傲气。他用他磅礴的勇气和不屈的傲气向全世界证明他们的力量不可小觑。

德国,在这个普及的国家中仅柏林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我们从中可知,国家总在不断的发展,而人类短暂的生命永远也无法比拟一个国家漫长的历史,人类渺小的功绩永远也无法比拟一个国家的莫大的荣耀。所以,培育下一代的人才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自强的精神,才有自立的可能,才能赢得其它国家人们的尊敬。中华民族,在很多地方需要学习别国。我们有韧劲,却缺乏思考、也缺乏自省;我们有力量,却缺乏动力,也缺乏勇气。恰似德国在二战后勇于反思和敢于悔过的行为,最终才得到了全 世界的原谅与支持,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集中营纪念地长跪忏悔,真实地展示了这样的精神。那么只有正视历史,直面失败,历史才不会重演,成功才会到来。在务实上,我们做的比起别国也差的很远,搞浮夸,搞假政绩,搞表面繁荣等等无用的行为,根本不能从本质上,从实际上提升我国的国力。所以我们始终只能从面积和人口上说是一个大国,而从人均数据上讲却不能说是一个强国。 对于中国乃至任何一个国家强大的战略,我有个简单的体会: 一是重视科学和教育。回顾五百多年来大国发展的历程,思考九个大国崛起的关键因素,其中都离不开重视科学和教育,尤其是德国。德意志民族诞生了黑格尔、康德、马克思、贝多芬、歌德等思想界和艺术界的伟人,而位于柏林的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精心培育下一代是历届德国政府的重要任务。二战后德国迅速崛起,实现

大国崛起观后感300字

大国崛起观后感300字 本来西方大国还应该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和奥地利等,可能这些国家的历史还不够典型;而像荷兰那样的小国,却被列入大国行列,显然影片对大国的定义,并没有以国土和人口的大小或多少来衡量。 那么,该片所定义的大国,有什么共同点呢? 一、曾经有过(或正在经历)对外扩张的历史或现行; 二、曾经或正在称霸世界、或进行殖民统治; 三、曾经经历推翻封建王权或殖民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 四、在工业、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和社会改革方面有过突出表现。 五、对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曾经发生过重大影响(包括正反两方面)。 影片所介绍的九个国家,基本上都具备上述的条件。相比之下,我们中国虽然是个东方大国,但却不能“入围”世界大国之列,连日本都不如。什么道理呢?因为在过去的几百年间,我们几乎不曾具备上述大国标准中的任何一条,而只是大国列强的蹂躏对象和殖民地。 那么,为什么中国就不能像日本那样,学习西方、进而赶上和超过西方呢? 有人说,我们的制度不行;有人说,我们的人才不行;有

人说,我们的科技不行;有人说,我们的教育不行;甚至有人说,我们的人种和民族性格不行。“狼图腾”一书就指出,农耕社会使汉族人天生就养成了“羊”的性格,恐怕连山羊都不是,属于绵羊。别说像成吉思汗那样横扫欧洲了,一见到日本兵打过来了就哆嗦,当汉奸、伪军的中国人就多达几百万,比日本侵华军队人数还多(按照曹-刚-川文章的说法,当年被我军歼灭的日军和伪军的比例是一比二)。不仅如此,台湾还有不少中国人去充当日本兵,到东南亚为日本人卖命,李-登-辉的胞兄不就是当了日本兵、死在菲律宾的嘛! 所以,别人敢于看不起我们、欺负我们,是因为我们自己太软弱、太缺乏民族气节。一个人,总想委曲求全、不敢得罪人,是不会有出息的;一个民族,不敢冲向世界、征服世界(通过合法途径),就不会强大起来。 说我们的制度不行,可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没有中断,国家没有分-裂,证明历代的制度还是起到了维护主权和国家统一的作用。说我们的人才和科技不行,可是四大发明是中国的。没有火药,就没有热兵器和火箭,没有指南针就不能发现新大陆,没有造纸和活字印刷就无法产生信息产业,说明中国的古代文明是辉煌的。 那么,是否是我们的文化传统和教育存在问题呢? 我比较同意从这两个方面去寻找落后的原因。 首先,我们接受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明显低

大国崛起读后感

改革为先 ——读《大国崛起》有感 这本书主要描述了自十五世纪以来五百多年的时刻里,包括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九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成为当时的超级强国的历史,从政治、经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分析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几百年来,历史的尘烟逐渐消散,但为什么葡萄牙、荷兰这些无论面积、还是人口都不及中国一个省的国家能成为历史上的殖民大国,又为什么昔日的大国都仅能维持百年左右的霸权?这些不一样篇章的文字和片段留给我的是深深的震撼。 回顾五百多年来各世界大国发展的历程,思考九个大国崛起的关键因素,其中都离不开重视科学和教育。尤其是位于欧洲中部的德国,历来重视教育和人才的培养。德意志民族诞生了黑格尔、康德、马克思、贝多芬、歌德等思想界和艺术界的伟人。在这个教育普及的国家中仅柏林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难怪德军总参谋长毛奇早就自豪的说过:“德国的胜利早已在小学生的讲台上决定了!”精心培育下一代是历届德国政府的重要任务,人类不断延续、永不熄灭的香火,是国家精神传递的骨干,德国正是依此换来了国家的强大。 到了二十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德意志民族带来了重大创伤。但二战后德国人能认真反思历史,勇于悔过,从而得到了全世界的原谅与支持。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集中营纪念地长跪忏悔,真实地展示了这样的精神,也打动了世界各地爱好和平的人民。“跪下去的是勃兰特,站起来的是德国”。这样的总统,才能永垂史册,这样的国家,才能熠熠生辉。 书中让我强烈震撼的还在于几百年以来,西方主要大国的强盛无不是在历史发展的重要关头选取了适合本国特点的发展道路,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这些强国的崛起无一不是透过制度改革和体制创新实现的,英国君主立宪制、法国大革命、美国南北战争、独立宣言和三权分立、德国俾斯麦的改革等等无不如此。因此,国家的强弱、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主要看政治上是否具有进步性。 说起制度改革,与我们一衣带水的日本,可能更有启发好处。熟悉近代史的人都应记得,十九世纪中叶,中国和日本分别经历了两次革新户外,日本经历了明治维新,中国经历了洋务户外。其后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到十九世纪末,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事实上,为了学习西方进步国家,中日甲午战争几年后进行的百日维新户外,由于受到封建顽固势力的极力阻挠,昙花一现般地也失败了,中国再次失去了革新、发展的机会。 改革开放真正解放了生产力,真正改变了中国积贫积弱的落后面貌,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三十年来,中国创造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奇迹,令世界刮目相看。改革是一场影响深远的革命,我们要继续改革!

大国崛起读后感德国篇

观《大国崛起—德国篇》有感 作为一个中国人,生活在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国度,翻阅历史,我深切的感受到了一种穿越时光的沧桑.我们中国曾经辉煌过,也曾没落过;曾经骄傲过,也曾屈辱过;曾经站在世界文明之巅,感受着其他国度的膜拜,也曾经视为野蛮国度,受到过其他国家的掠夺.纵观历史,透着无比的辛酸与无奈. 毛邓课上,老师给我们播放了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系列纪录片<大国崛起>中的德国篇.我深切的感受到了两样东西的力量.一种是民族的精神,它伴随着一个民族一直生存下来,并且使这个民族最终崛起.另一种便是民族的英雄,影响一个时代,成就一个时代. 分裂之痛一直困扰着德意志,处在欧洲大陆的中心位置,个个欧洲强国都不愿看到它的崛起,于是各种阻挠困扰接踵而来,拿破仑的那次袭击,更是加重了这种分裂痛苦。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我们如今熟知的人物诞生了——歌德用诗句描述分裂之苦,贝多芬用音符抒发国败之痛,黑格尔等一些哲学家更是用理论寻找强国之路。这条路最终经历近70年的时间被德国人走出来了,李斯得、俾斯曼都是使德意志走向统一之路的功臣,在俾斯曼的率领下,新起的德国很快就成为欧洲大陆的霸主,经济发展迅速超过法国,而德国发展如此之快的前提正是统一的领土,动力则来自教育。就连在德国最穷的时期,也从未放弃过教育,政府愿意把宫殿改造成大学学堂,这也就不奇怪,大学教授中就有29位获得过诺贝尔奖,其中就有尽人皆知的爱因斯坦。科技的腾飞给德国的经济带来希望,政府为研究人员无私的投入,也使科学家们无私的为德国服务,他们以“德意志的科学家”身份勤劳的工作,为德国不断创造着无尽的财富,这样的德国是凝聚的团结的。 然而两次世界大战把这一切的毁灭了,空前的强大使德国失去了理智,两次发动了世界大战,伤害了世界,更伤害了自己,也写下历史最为黑暗的一页。二战结束后,德意志又分裂为两部分,这种结果又把德国人心中最大痛楚揭开,到底哪里才是德国?历史又回到了这个问题。而德国怎样面对二战又是世界对德国的拷问。1970年,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来到波兰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纪念为二战付出惨痛代价的犹太人。那天,勃兰特作出了一个让世界震惊不已的动作,他面对死者墓碑,跪倒在地。德国面对二战的态度与日本大不相同,他们没有回避,而是勇于承认自己犯下的罪行,这让世界很快重新接受了德国,甚者对德国更加尊敬,这样的态度,也让德国复兴容易了许多. 德意志的精神,一是讲理性,守纪律,办事严谨认真、一丝不苟。二是文化素质普遍较高,说话有修养,知识面广,不怕辩论。三是崇尚自强不息,精益求精,永不满足. 片中德意志民族的复兴,不得不说的便是被誉为铁血宰相的俾斯麦.不得不说,他是那个时代的英雄人物,也就是有了他,德意志才能复苏. 奥托·冯·俾斯麦(1815—1898年)出生于普鲁士的一个容克家庭。他顽固地坚持君主主义,反对德意志统一,主张普鲁士和奥地利在德意志邦联内友好相处。整个40年代,俾斯麦是普鲁士联邦议会议员,竭力维护容克阶级利益。1848年革命时期,他在普鲁士议会中公开声称:“我是一个容克,我一定要压倒革命!” 他的政治主张是亲奥、亲俄、亲法,即亲那些促使德国分裂的势力。但在1851年——1859年俾斯麦担任德意志联邦议会的普鲁士代表期间,他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他认为1848年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德意志的统一是无法阻止的,统一的领导权应由普鲁士掌握。 俾斯麦1859年担任驻俄大使,1861年调任驻法大使。在大使任内,他充分了解到,德意志的左邻右舍——沙皇俄国和法兰西帝国的统治阶级会阻止德意志的统一,而在德意志内部,普鲁士的统一必将遭到奥地利的殊死抵抗。要统一德意志,非以武力作为后盾不可。 1862年9月,俾斯麦被任命为首相兼外交大臣。他公开声言:“把奥地利逐出德意志”,

大国崛起观后感作文600字

大国崛起观后感作文600字 大国崛起观后感作文600字一:《大国崛起》真实地记录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美国九个世界级大国相继崛起的过程。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我们要探索自己的强国之路。 回顾500年来各个世界大国发展的历程,讨论大国崛起的关键性因素。单一的因素一定是错误的,但有一些共同的因素却值得关注:要形成一个统一的力量、重视思想文化的繁荣、重视科学和教育、善于学习但绝不简单模仿别国的道路等。 对于地处西北欧、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小国荷兰,是怎样成为17世纪的王者? 在海潮出没的湿地和湖泊上,以捕捞鲱鱼起家从事转口贸易,他们设计了造价更为低廉的船只,依靠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商业信誉,逐渐从中间商变成远洋航行的斗士。日渐富有的荷兰市民从贵族手里买下了城市的自治权,并建立起一个充分保障商人权利的联省共和国。他们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联合股份公司——东印度公司,垄断了当时全球贸易的一半;他们建起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资本市场就此诞生;他们率先创办现代银行,发明了沿用至今的信用体系。由于国土面积等天然因素,虽然17世纪末,荷兰逐

渐失去左右世界的霸权。但直到今天,荷兰人的生活依然富足,荷兰人开创的商业规则依然在影响世界。 成为富强的国家的道路,清朝的统治者的“闭关锁国”肯定是不可取的,妄图依靠战争打破和重建世界格局,已被证明结果事与愿违。德国的兴衰是最好的例证。我们不知道21世纪的变化将把大国带向何方,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建立永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将是人类共同努力的方向。 大国崛起观后感作文600字二:曾经的中国经历过数不清的欺压与侮辱,现在它已成为一个泱泱大国;曾经的中国经历了28年的奋斗,现在:中国已是崛起之大国!今天,中国成为首个可应用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国家,这无疑使每个中国人振奋! “甲型”从国外来到中国,在大陆引起了一阵又一阵恐慌:我们的体温是早上测完中午测,中午测完晚上测,每天午休还要学预防知识,好不容易放假却也因为这倒霉的甲流被否定了!咳!真是人心惶惶又“慌慌”啊。但是“甲流”高一尺,“中国”高一丈。我们的祖国成功进行了临床试验,用自己的实力与技术向国际证明了“甲流”疫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使中国成为了第一个可以应用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国家。 简单至极的新闻,但是意义非同小可。它向全世界证明:

大国崛起读后感

大国崛起读后感 司马懿带领十五万魏军长驱直入,直奔街亭。当时街亭仅有诸葛亮带领的不足二千兵马,势力悬殊可见一斑。在这个危急关头,诸葛亮急中生智,让士兵打开城门,又让一些 老兵装作百姓,在城门口打扫街道,装出一副毫无防备的样子。 《大国崛起》描述了自15世纪开始500年的时间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 等九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并日益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从政治、经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分析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这些不同篇章的文字和片段留给我 的是深深的震撼…… 放眼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西南部的葡萄牙,这论面积还不如中国的一个省份, 15 世纪时还不到100万的人口的小国,当初仅仅是为了获取香料这个简单的愿望,却开创了 真正意义上的大航海时代。他的成长,如同一艘小船经历了海上的大风大浪,日益看到耸 立在海中央明亮的灯塔,最终成为了第一代世界大国。我们可以看到,国家的昌盛并不是 以人口、面积来衡量的,葡萄牙所展示的就是他磅礴的勇气和不屈的傲气。他用他磅礴的 勇气和不屈的傲气向全世界证明着他们的力量不可小觑。 再观位于欧洲中部的德国,记得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曾说过:“正是由于穷困,所以 要办教育。”在这个教育普及的国家中仅柏林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难怪德军总参谋长毛奇早就自豪的说过:“德国的胜利早已在小学生的讲台上决定了!” 我们从中可知,国家总在不断的发展,而人类短暂的生命永远也无法比拟一个国家漫长的 历史,人类渺小的功绩永远也无法比拟一个国家的莫大的荣耀。所以,培育下一代的幼苗 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人类不断延续,永不熄灭的香火,是世世代代国家的精神传递的骨干,德国正以这一点换来了最终的胜利…… 在众多国家中,东亚岛国日本尤让我折服,我们暂且撇开他们对中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暂且收起我们对他们敌意的眼光。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我们中国人口中的“小日本” 如今却以他强大的国力堂堂正正的屹立在我们的前头。他曾经和我们的大清帝国一样,资 源外流,文化落后,同样惨痛的遭受着西方列强无止境的入侵。然而,面对同样的状况, 他们看到中国“落后便要挨打”的局面,否定了顶礼膜拜所带来的暂时安稳,他们迅速图 强振国,维新求变,以惊人的速度迅速成为亚洲第一个摆脱西方列强侵略并实现工业化的 国家。这其中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始终都坚持团结,善于学习的民族创造了今日的 辉煌。 其中曹操是我最注意的人。他首先阴险、奸诈、好弄权术而有狡诈。他还有着过人的 胆识才干,谋略超群。求才若渴,用人唯才有自负猜忌。一直是后人评说不尽的话题。他 雄心壮志谱写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壮丽诗篇。

大国崛起观后感七篇

《大国崛起》观后感一 因为不常看电视,《大国崛起》系列纪录片在央视2套播出结束当日,我才知道有这么个系列片。在网络几个褒义词的鼓励下,我到央视网站上去看这个片子。当天就看了两集——西班牙葡萄牙强国史、荷兰强国史。而后几天,陆续在央视重播中看了德国、日本强国史。 对这一系列片子:感触颇深。作为一个曾经强大过的封建帝国,在150年前还轻视西方列强并将其称为“蛮夷”的“大国”,作为一个常常将5000年历史、地大物博挂在嘴边的“自恋者”,这次终于没有将自己放在一个“世界大国”的地位。而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称为“九个世界性大国”,摈弃了自大的心理,实在难能可贵,值得称道。 倾3年之力、集百余位专家智慧的这部纪录片,将大国崛起之路,在这个时候展现在我们所有中国人面前,不能不引起这个国家的公民的思考。我们国家的这个时刻,正是中国走在崛起之路初级阶段的关键时刻,正是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的时刻,正是中国在其越来越强大的路上出现各种各样问题的时刻,正是中国在其强大之路上寻找属于自己方向而又找不到坐标的时刻-----我想,凡是看过这个系列片子的人大抵都会地头思索:中国的强国路在何方,中国的强国梦是否能实现。思索中,满怀激情,然而,不能怀疑的是,我们仍然需要解决更多的问题。

显然,这个片子的最大意义不在于展示9个强国的历史,而在于反思这9世界大国如何崛起并且衰败,在于指导中国将如何走向持续的强大而立于不败之地,在于引导更多的人思考面对机遇中国该如何探索寻求自己的发展之路。现在,传统媒体、网络、各种公众场合都不约而同地在谈论这件事情,这个片子引起这样的关注,说明它已经成功。它的眼光、气魄、密集而又精华的知识、即使而又尖锐的问题的确给了我们很多思考的空间。 然而,除了讨论国家,讨论崛起之外,我也会想到一个严肃而又现实的问题,就是说,一个世界国家的崛起和它的国民的幸福程度是成正比的么?答案显然不是肯定的。也就是说,当一个国家成为世界级的大国时,它的国民并不一定是最幸福的,可能它内心存在强国的自豪,但是他必须为自己的生存而着眼于实事。日本在明治维新时,国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社会也同样出现了混乱,大久保利通政府将很多国家财产几乎零价送给财阀,导致了社会的巨大的不公平,并造成国家裂痕的产生,大久保利通最终死于非命。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德国,当德意志帝国不断强大的时候,他们将更多的财产使用在军事上;二战之时,希特勒可以说是为了德国的更加强大,但是他带给德国的灾难同样是令人惊心动魄的。 而当一个国家并不是世界级大国的时候,也许也并不追求世界大国的时候,它的国民也许是最为幸福的。英格兰莱斯特大学心理学家怀特根据178个国家的数据和100项研究成果,撰写了一份全球幸福指数报告。报告说,丹麦是世界上幸福感最强的国家,排在丹麦之后

《大国崛起》读书心得

《大国崛起》读书心得 《大国崛起》一书“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来“解读15世纪以来9个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本书按时间的梯度,根据9个国家的发展历程,用9个章节分别加以描述。各个国家的诞生发展都注意结合特有的地理文化及其民族特性加以剖析,让读者了解这些国家崛起的关键因素;也着重对那些纵横驰骋在历史星空、永驻各国青史的时代伟人、民族英雄进行浓重描绘,让读者领略伟人特有的时代意义;在勾勒各大国崛起历程这一宏大历史画卷的同时,不忘从地缘政治、民族性格等角度探寻大国的兴衰规律,给读者以启示。当然,这也是本书的最大目的—“研究世界性大国兴起轨迹,总结大国崛起的个性特征和基本规律,探索新形势下中国发展的战略选择,为中国的发展寻找镜鉴,以期有利于中华民族复兴这一宏大目标的实现”。不难看出,此书受到众多中国读者乃至学者的喜欢有其必然之原由。 不过,从国际关系史专业的角度以及本书的编著目的出发,本书的内容编排仍有美中不足之处。 一是探寻大国兴起的过程中,南征北战、刀光剑影,“伐交”不断,然而“攻心”却略显不足。换句话说,书中所描述的大国崛起历史,更多的是突出以军事与经济力量为主的“硬实力”的重要性,而对美国以制度、人权价值观等“软实力”缓解崛起过程中国际体系的结构性压力的分析却不尽充分,尽管在法国那个章节中多次提及以“理性”、“人民主权”为主旋律的法国大革命精神对国际关系

的冲击力,但是法国大革命里面是什么精神内核,这些内核又以怎样一种作用机制冲击欧洲旧制度?这些问题并没有得以详尽地回答。其实,本书中书写的9大国,除了俄罗斯之外,其他大国都是民主制度较为成熟的西方国家。完善的民主制度在推动西方国家政治进步、经济发达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既然是试图站在人类文明历史的高度审视大国的先进之处,像美国的《人权法案》、法国启蒙运动及其影响下爆发的法国大革命的精神实质就应该正面地、具体地加以阐述。作者已经总结出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忽略了全球化早期背景下的“接合部文明构架”,那么跟其他西方国家相比,其潜台词是否就是苏联的僵化体制、民主的缺失导致这个大国的辉煌在历史长河中昙花一现?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很重视苏联解体对我国发展前途的影响,由此我们一直在摸索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此同时,我国争取把握住“战略机遇期”发展自我,实现和平崛起。对此,中国似乎可以从美国这个超级大国身上找到灵感。在美国学者约翰·伊肯伯里的《美国无敌:均势的未来》一书中提出,美国在崛起过程中之所以没有受到他国的集体攻击,或者说没有陷入“安全困境”,而且战后美国的发展模式深受西方国家的青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在建立霸权、维持霸权过程中强调民主、人权观念与自由制度等“软实力”的栽培。“软实力”将美国武装成一个“仁慈的霸权(帝国)”,这头“温和的大象”凭借其先进的民主制度和价值观念在国际社会中形成一种“合作性权利”和吸引力,并与西方的工业体系融为一体,从而固化了美国网络式的同盟关系。历史雄辩地证明:一个国家,特别是那些正在追求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在其发展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