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战略的意义

中国海洋战略的意义
中国海洋战略的意义

海洋作为孕育人类生命的摇篮,依然蕴藏着无尽的资源和秘密;海洋国界的无形和海运方式的廉价与便捷也使海洋成为了人类交往的通途

中国的海洋战略是国家用于筹划和指导海洋开发、利用、管理、安全、保护、捍卫的全局性战略;是涉及海洋经济、海洋政治、海洋外交、海洋军事、海洋权益、海洋技术诸方面方针、政策的综合性战略;是正确处理大陆国土和海洋发展关系,迎接海洋新时代宏伟目标的指导性战略。海洋战略从属于国家战略,是国家总揽海上方向健设与斗争全局的总方针,是处理国家海洋事务的总战略。

在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有利于破解中国经济发展的资源限制,缓解土地的压力,缓解中国的能源危机和粮食危机,提高交通运输能力,解决水荒问题并且能够提供生活空间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经营海洋,利用辽阔而宝贵的海洋国土,把中国建设成为海洋经济强国,使海洋经济成为整个国民经济重大的新增长点,对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二部、第三部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海洋产业将成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源。

海洋经济对于陆地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是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效率所望尘莫及的。因此,可以断言,开发海洋区域具有科技、经济、社会的三重价值,是解决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人口膨胀三大难题的内在要求,在社会进步中能够发挥自身高与新的技术优势,使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得到改善,更加协调地向前发展。

21世纪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不仅要求对海洋资源的利用效益更高,而且要求经济腾飞与环境治理、社会发展之间更加协调,科学发展。为子孙后代营造长期、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践行海洋政治战略和海洋军事战略,提高海军作战能力,将使中国更好的应对中国解决台湾问题、岛礁归属、海域划界三大海洋挑战,解决中国的海权危机,维护蓝色国土的安全和完整。中国海军在东海、黄海地区一定要争取拥有局部的优势,这对震慑日本、安顿朝鲜海域局势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可以说对整个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都是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中国在解决台湾问题时决不放弃使用武力,任何企图用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的行为将是中国政府所不允许的,必将受到中国的严厉谴责。对于我国领海和经济专属区这些完全属于我们国家的海洋利益,决不允许任何国家和任何势力染指,要坚决动用一切手段加以保护。对于公海,特别是国际贸易海上通道和能源供应通道的安全与畅通,中国应该尽最大可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与其他国家共同合作维护安全、稳定。践行海洋政治战略和海洋军事战略有利于维护中国的周边安全,为中国的崛起创造和平、稳定、安全的周边环境。

通过海洋科技战略的构建,可以使中国的海洋科学技术走在世界的前列,形成海洋探测、监测、监视、预报,海洋资源勘探、开发、海洋环境保护,海上导航、定位、情报、通信、安全、救助等技术体系以认识、开发、利用海洋,并准确预测自然灾害,把损失降到最低。同时也有利于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二者并行将促进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和海洋经济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海洋教育战略的实施,可以提高中国民族认同海洋、热爱海洋、“以海兴邦”的民族意识,加强国人的海洋观念,重视海洋,改变过去的重陆轻海的理念,使海洋的价值得到认同,使中华民族由远海的民族变成亲海的民族。加强海洋法律知识和管理知识的教育与普及,分别有利于维护中国的海洋权益和实现海洋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有利于复兴和发扬海洋文明,使海洋文明成为未来中华新文明有鲜明特色的基本组成部分,使海洋文化的外延大大扩展、内涵进一步更新。

海洋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中国应该有一个着眼于更长期发展的海洋战略,这个战略的原则不仅要维护中国的海洋权益,而且还要以追求建立世界各个国家

平等分享海洋权益为目标。

总之,中国的海洋战略的意义体现在国内和国际两个战略层面。从国内方面看,中国海洋战略有利于全面提升全民族海洋意识,贯彻科学发展观,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使海洋事业的发展服务于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服务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从国际方面看,中国海洋战略有利于捍卫和维护国家主权完整和领土统一,解决与周边国家的海洋争端,维护和捍卫中国海洋权益,创造服务于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全面参与国际海洋制度和海洋秩序的建设。

中国虽然作为不寻求霸权扩张的地区大国,国防问题是无论如何不可忽略的。热爱和平并不代表放弃强大的军力。

试析海洋环境保护对我国构建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意义

试析海洋环境保护对我国构建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意义 论文摘要海洋强国指的是在探索认知海洋、开发利用海洋、综合管控海洋方面实力强大的国家,这就说明,一个真正的海洋强国,不仅要有发达的海洋经济、先进的创新科技和强大的海上力量,还要有健康美丽的海洋生态环境。2012年年底,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召开,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这说明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重视,而海洋生态环境对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意义也日益重要。 论文关键词海洋强国海洋生态海洋环境保护 一、海洋强国的概念 21世纪毫无疑问是“海洋世纪”,随着陆地资源的逐渐匮乏,海洋的重要性已不仅体现在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资源和便利,它的发展更是成为衡量一国综合实力强弱的标准,因此,世界各国都将发展的希望寄托于海洋,制定本国的海洋强国战略,然而,何为海洋强国,真正的海洋强国应具备哪些要素,学术界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虽然如此,但发达的海洋经济、强劲的海洋科技、强大的海防力量却是所有学者公认的海洋强国的共同点。与此同时,随着人类对陆地资源的大肆开发所造成的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矛盾的出现,全球各个国家在加大对海洋的开发力度的同时,也更加关注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在制定本国的海洋政策和海洋战略时,纷纷将保护海洋环境纳入其中,而优美的海洋环境和健康的海洋生态也成为新世纪的海洋强国的必备要素之一。 我国地处亚太地区的重要位置,拥有长达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和30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阔海域,同时拥有众多岛屿和油气资源,在海洋产业、海洋运输等方面的优势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然而,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海洋资源开发无度、海洋环境污染严重、海洋科技水平较低、海洋产业发展缓慢等问题的存在使我国与世界海洋强国之间的距离仍然较远,因此,我国只能算得上是海洋大国,而非海洋强国。 综上,本文认为真正的海洋强国必须是海洋权益、海洋经济、海洋文化、海洋科技、海洋环境以及海上力量等各方面能力均位于全球前列的,是能够实现以海强国、国海互兴、人海协调的海洋综合能力较强的国家。 二、海洋环境保护对我国构建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意义 陆地资源终归有限,我国要发展就必须面向大海,进行调整,制定新的发展大战略,而海洋强国战略正是我国现阶段所需要的,具有历史必然性,符合我国发展的规律。海洋强国指的是在探索认知海洋、开发利用海洋、综合管控海洋方面实力强大的国家,这就说明,一个真正的海洋强国,不仅要有发达的海洋经济、先进的创新科技和强大的海上力量,还要有健康美丽的海洋生态环境。2012年年底,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召开,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

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

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如此广阔的“蓝色国土”,其中蕴藏的丰富海洋资源,以及在运输上、国防上可能给中国带来的便利,显然都是中国海权收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正开始建设自己的海洋文明,在朝着海洋强国的目标努力。在建设现代海洋文明的长征路上,由于我们还只是刚刚迈出第一步,还有相当多的问题在等待着我们去解决,这些现实中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当前,世界各海洋国家越来越重视向海洋进军,其中不按国际法规矩操作的为多,这势必使原本就处于无序竞争的海洋情况更加复杂。中国必须尽快地分析面对的复杂形势,确定自己的定位,拿出有效的战略举措,改变目前在海洋文明和海洋国土问题上的被动局面。 一、“海洋中国”面临的问题 1海洋意识淡薄 我国是一个国民海洋观念十分淡薄的海洋国家。在我们的历史上,我们总认为自己只是陆地国家,海洋和海洋国家的观念十分淡薄,曾经有过因为忽略蓝色国土而遭受耻辱、蒙受侵略的时期。这种历史的悲剧不能再在我们和我们的后代身上上演。但是,至今,我们的海洋意识仍然薄弱,经不住海洋竞争的恶风险浪;我们利用海洋发展自己的理念仍然浮浅,难以积蓄更为强劲的后力。 自古以来,我国沿海人民和地方社会走向海洋的活动持续不断,即使有政府的禁令,民间活动依然进行。“但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海洋的发展停留在地方、民间的层次,而不是国家发展的主要指向。”改革开放后,这种状况有所改变,但总体上讲,国家层面开始重视海洋主要还是停留在政策文件层面,民间层面则依然是沿海民众行为,缺乏一种必须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为。 进入21世纪,我国的主权利益、安全利益、发展利益在海洋方向上日趋重合,但是重陆轻海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转。中国既是一个陆地国家,又是一个海洋国家的观念还没有深植人心,社会上对海洋国力建设的关注还不够高,甚至还会有人对“海洋国家”的发展定位提出质疑。 2、海权措施不力 海权,顾名思义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但这种权力的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控制问题,更重要的是用海洋来开拓一个新的舞台,一个新的时代。“海权”概念是美国著名的海军战略家马汉创立的,他认为,海洋对濒海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有决定性的意义,而要拥有海权,就必须发展强大的海军。在马汉眼中,“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 。说白了,海权,不仅是拥有海洋的权力,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拥有、利用自己的海洋权力来显示出国家的海洋势力范围和海洋力量。有了海权,才有可能真正控制海洋、利用海洋。我们用这个标准来看看我们在拥有、利用海洋上所采取的措施是否得力。从最近十几年的情况看,沿海一些地区迈出了建设海洋强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步伐,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具备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并产生了良好的发展效果。但,一是仍然局限在经济范畴,而非全面性、综合性发展要求的推进;二是仍然局限于若干省份各自的区域性行动,而非全局性、统一性国力的整体推进。这种做法,只能对一段时期、某一区域产生经济效益,而不能突出地体现国家主权的尊严,更不能体现作为一个海洋大国走向海洋强国过程中应有的力量。与陆地经济发展不同,海洋的经济活动每一步都与国家主权直接关联,与海权直接关联。海权是否确立,相应的措施特别是作为海权体现的海洋军事力量是否得力,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国家对事关本国的国际海洋争端处理的效果;从另一个角度讲,海洋经济活动是否可行,海洋争端能否解决,关键看海权力量大小与实施是否得力。 3、海域争端激烈 我国面临着激烈的海域划界争端,这个争端直接关涉海洋资源归属。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我国拥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但实际上,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在这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权益中,一半存在争议。目前,我国面临的海权问题可分为东海问题和南

中国海洋安全形势与海洋安全战略讲课教案

中国海洋安全形势与海洋安全战略

中国海洋安全形势与海洋安全战略 燕山国贸1102 学号 201117100075 姓名徐斐然 中国领土争端问题是外交方面一个重要问题,中国是一个陆地和海洋大国,周边环境复杂,中国与邻国的陆地和海上领土争端,大多是历史遗留问题,有的已经解决,有的仍悬而未决。但中国将继续致力于通过友好谈判,和平解决同中国的领土、领海和海洋权益争端,积极参与各种形势的地区安全对话和合作,努力维护有利于亚洲和平与发展的地区环境,中国,还有如何解决岛屿主权归属争端和海洋划界问题,维护我国领土主权完整和海洋权益,是目前我国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现实问题。 今年以来,我国周边安全形势呈现复杂多变的局面,特别是海洋安全形势更是扑朔迷离,以美国为首的各种军事演习在我国周边海域呈现出“扎堆”现象,使我国周边海域安全形势更加复杂。在东海,归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有56万平方公里,日本与我重叠的海域面积约21万平方公里,钓鱼岛之争对于中日海域的划界关系重大。海域被分割,岛礁被侵占,资源被掠夺,渔民被扣留,中国版图上划得海上传统疆界“九段线”早已名存实亡。几乎全部海洋邻国均不同程度地对我国海洋国土和权益提出无理要求,涉及12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尤其在2009年的一开始,我国周边形势似乎进入一个“多事之春”,中国领海再次面临严峻的挑战。在那些不存在争议的海洋收益中,如何保证安全甚至主权完整始终是中国挥之不去的难题 中日关系逐年好转,2008年5月,胡锦涛主席又对日本进行了友好访问,并与日方达成“战略互惠”关系是中日关系的战略选择和共同努力方向的共识。中日东海争端却未因两国关系的改善而有丝毫缓解。近年来,中日两国在东海

海洋强国战略

浅析十八大之海洋强国战略 简介编辑 当前,中国经济已发展成为高度依赖海洋的外向型经济,对海洋资源、空间的依赖程 度大幅提高,在管辖海域外的海洋权益也需要不断加以维护和拓展。这些都需要通过建设海 洋强国加以保障。 ; 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是党中央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作出的重大决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条以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发展道路,需要海洋工作者以及全社会付出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 一、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是对我们党历代领导集体海 洋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体现了我们党长期以来的不懈追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海洋战略大致经过了四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即以反封锁、反霸权为主要特征的第一阶段,以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提出为重要标志的第二阶段,以实现海洋综合安全为核心内容的第三阶段,以及以建设和谐海洋为重要内涵的第四阶段。 二、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应对国内外政治 经济新形势作出的全面性战略选择 (一)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方面在我国300多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内,储藏着大量的能源和资源,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的储藏量非常可观。另一方面现阶段中国经济已发展为高度依赖海洋的外向型经济,经济发展对与海洋空间的依赖度大幅提高,海洋本身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 (二)建设海洋强国是对与海上邻国领土争端与主权争议所带来的地缘政治压力的有效应对

在中国周边海域,围绕领海主权和资源的斗争日趋激烈,海上安全不容乐观。 (三)建设海洋强国是对日益激烈的大国海上战略竞争压力的有效回应 (四)建设海洋强国是维护我国海上利益,防止受到日益频繁的海上非传统安全问题威胁的必然选择 非传统安全问题在海洋领域表现为海盗、海上恐怖主义行动、走私、贩毒等活动,其中覆盖范围最广,危害性最大的当属海盗与海上恐怖主义。 三、发展力量、塑造观念、制定战略,全方位、多角度推动海洋强国建设 (一)建设海洋强国要发展敢打必胜的强大海军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加强国防建设的目的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和平发展,中国军队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首先,要坚持积极防御的海军战略,实施防御与进攻相协调的战略手段。在斗争方式的选择上,应当优先运用非战争方式,慎重运用战争方式。 其次,应当调整海军的防卫范围,实现近海的绝对安全与远洋的有效威慑。在新时期的海上军事斗争中,有效地控制近海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只有控制住近海,才能形成大纵深、立体、全方位和多层次的海上战略防御纵深,确保国家海上安全与利益不受侵犯。 更为重要的是要积极推进军事斗争准备,全面提高部队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 (二)建设海洋强国要培养全民海洋意识,树立海洋强国观念党的十八大将建设海洋强国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 全民海洋意识的培养,进而树立海洋强国的观念。 1.要建立蓝色国土观念,全面认识海洋 通过教育、宣传等各种途径普及“蓝色国土观念”,使全民认识到中国领土并非局限于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还包括约为300万平方千米的海洋面积,

浅论中国海洋战略

浅论中国海洋战略 摘要:海洋曾经是人类的禁区,如今越来越成为人类的希望,也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争夺的目标。当今世界强国无一例外都是海洋大国,海洋发展战略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面对海洋强则国家强的当今世界,中国的海上安全环境越来越能引起国人的注意和担心。 关键词:海洋安全海洋意识综合国力军事准备 前言 自从中国建国以来,美日,美韩,在我国东海举行了各种军演,这些形形色色的军演表面上是相互独立的,而实质上这些由美国主导的军演都是针对中国,是美国遏制中国发展战略的产物。也必将进一步加剧中国三大海域的紧张局势。如钓鱼岛时间的不断升级。东海问题和钓鱼钓问题已成为影响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并时刻考验中日领导人的智慧也在考验着中国人民的忍耐力。 相对于东海主要由中日两国的矛盾,南海问题牵涉到六国七方,更是是错综复杂。最近几年美国出于遏制中国战略的需要加快了重返东南亚的步伐,越来越积极的插手南海争端。而南海周边国家为了对抗日益强大的中国有意使南海问题国际化。这些因素都使的南海问题变得日益复杂,也使得南海局势变得日趋紧张。 不管是美国航母进黄海,还是中日争端加剧,还是南海局势进一步恶化,都无一例外的影响了我国的海洋安全。也引起了中国人民对中国海洋安全的担心和思考。无论从国际法还是从历史方面看,钓鱼岛、南海诸岛属于中国是毫无疑问的。那么从东北亚的日韩到东南亚的菲律宾、越南等国为什么要冒着侵犯中国主权和中国对抗的风险去侵占那些主权本属于中国的小岛呢?以下我从我国的海洋意识、综合国力、外交政策和外国因素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薄弱的海洋意识 中国历来是路上大国,重大陆轻海洋是我国历朝历代的习惯,中华民族由于长期闭关自守,加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看不到海洋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不注意提高整个民族的海洋意识,使得中华民族的海洋意识长期薄弱。而薄弱的海洋意识又导致我国长期轻视对海洋战略的研究,忽视海军的建设,使得国家的海防相当薄弱,海上力量投送能力也相当低。 二、综合国力不强 中国自古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历来主张不战而屈人之兵。但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我国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民族独立战争,几乎消耗了中华民族所有的财富。而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建设上的失误又是我国失去20年的发展机会。而同时期的欧亚各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国力迅速增强时期。这就使得我国在与周边国家的国家实力对比中处于下风,而薄弱的国力又不能支持昂贵的海军建设,这就进一步降低我国威慑周边国家保护我国海域的能力。 三、外交政策不当 长期以来,中国都主张通过和平谈判来解决国家间的争端,面对海上的各种争端,我国提出“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针。这是一个非常有战略眼光的政策,特别是在我国国力较弱时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当客观条件发生变化时,我们的政策也应作相应的调整。当南海各国无视中国利益,无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对南海油气资源做出实际开发,并有意使南海问题国际化的情况下,我国还坚持这样的方针只能使南海问题更复杂,也使得以后解决南海问题的成本更大。 四、外国因素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都奉行遏制中国的政策,阻碍中国现代化建设,甚至西化、分化中国的目地。而与中国有争议的国家也有意引进西方国家的势力以抗衡中国。这就使得中国海上安全形势日益恶化。 而面对严峻的海上安全形势和各种恶化我国海上安全环境的各种复杂因素,我认为我国应从长远的、全局的战略层面上提出系统的解决办法来突破我国面临的海上困境。 一.提高海洋意识,制定科学的海洋战略。 面对当前严峻的海上安全形势,提高全民的海洋意识无疑是当前最紧迫的工作。至于如何提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引导媒体全面关注和深入报道东海和南海争端,引导国人对我国海战略的思考,提高国人的海洋意识;二是利用学校等教育机构宣传和说明我国的外交政策,对于我国现在存在的各种问题,详细介绍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历史和现状,加深学生对我国海洋安全的认识,引导学生思考国家发展,提高学生们的海洋意识;三、国家应整合和加强我国海上执法力量,加强对有争议海域的维权执法力度,并加强立法和行政管理使我国在相关海域的执法有法可依;四是要加强对海洋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制定全面的海洋资源开发计划,大力支持和保护国内企业对我国东海、南海油气资源进行勘探开发保护我国渔民在相关海域的海洋产业。 二.全面推进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着力解决国内矛盾,全面提高综合国力 弱国无外交,国家实力向来都是维护国家利益的基本条件。面对我国发展面临的问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一是高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公平、公正、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全面提高低收人者的收入水平,藏富于民,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缩小收入差距,缓解因分配不公引发的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二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消费在拉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降低我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三是要进行必要的制度创新和政治改革,加强立法,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四是要强力推进反腐败工作,加强反腐败立法,提高民族的向心力。 三.做好军事斗争准备 面对我国周边国家不断侵犯我国主权,我国应做好军事斗争准备,以武止战。一是要加强军事思想研究,探讨在新技术条件下的战法,使我军形成完整的、先进的军事思想;二是加快新一代武器装备的研究开发,提高我军的信息化武器的装备水平。三是加强我军在新技术条件下的军事训练,提高我军的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能力,尤其要加强我军在新技术条件的远洋作战能力、远程机动能力和多兵种协同作战能力。 四.完善和调整外交政策,分而化之,各个击破 面对南海问题日益国际化的趋向,我国应制定系统的处理办法,以外交为前导,以军事为后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由易到难不断化解周边国家在南海、东海问题上与中国的矛盾,各个击破。应避免周边各国形成同盟对抗中国,坚决反对美国等无关国家插手南海问题。

海洋经济战略

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获批山东海洋经济战略开启来源:人民网??作者:徐锦庚马跃峰 人民网济南1月6日电(记者徐锦庚、马跃峰)1月4日,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 《规划》的批复实施,是我国区域发展从陆域经济延伸到海洋经济、积极推进陆海统筹的重大战略举措,标志着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进入实施阶段,也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成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东半岛是我国最大的半岛,濒临渤海与黄海,东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西连黄河中下游地区,南接长三角地区,北临京津冀都市圈,是环渤海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结合部、黄河流域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东北亚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主体区范围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等六市及滨州市的无棣、沾化2个沿海县所属陆域,海域面积15.95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6.4万平方公里。该区域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科教力量集中,海洋产业基础较好,开放条件优越。2009年,区内总人口3291.8万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0138元。

国务院批复指出,建设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关系到我国实施海洋发展战略和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全局,《规划》实施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部署,突出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优化海洋经济结构,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海洋科教支撑能力,创新体制机制,推动海陆联动发展,推进海洋综合管理,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经济改革发展示范区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为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和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依据《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规划》明确了发展的近期和远期目标:到2015年,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综合经济实力显着增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海陆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海洋经济对外开放格局不断完善,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0年,建成海洋经济发达、产业结构优化、人与自然和谐的蓝色经济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对此,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宁吉喆

论中国的海洋战略

西安财经学院行知学院2015级《形势与政策》调研报告论中国的海洋战略 指导老师: 专业: 学院: 西安财经学院行知学院 2015年12月

一、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一)海洋权益的定义 关于海洋权益的定义,不同的国家都有其各自的理解和定义,不同的书籍和文件也有些各自不同的描述。如在文献[1]中所叙述的一种海洋权益的定义是:海洋权益是一个法律概念,指国家在海洋上的合法权利和利益。主要包括领土主权、司法管辖权、海洋资源开发权、海洋空间利用权、海洋污染管辖权以及海洋科学研究权。 我认为,在不同的下定义中,《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关于海洋权益的描述相对较为中肯。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以下简称《公约》) 框架下,海洋权益是国家在海洋空间所享有的一切权利和利益的总称。在内容上一般体现在海洋政治利益,海洋经济利益,海上安全利益和海洋科学利益等方面,其重要性关乎国家发展、繁荣和安全。 (二)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如果关注中国的军情,关注中国的国土安全,关注中国的关于海洋权益的报道,我们可以知道,在南海和我国的周边海域,有些国家已经非法在开发和开采利用那里的资源了,而由于我们国家的政治及军事等一系列原因,或是综合考虑,一直还没有采取实质性的动作。尤其是日本,越南,菲律宾等小国,更是猖獗异常。透过日本、南海周边国家对我国所属海域大肆开发、旅游的表面景象,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其核心还是为了攫取各种各样的利益。而国家海洋权益是综合利益,其中最重要的有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安全利益三个方面,周边国家行动的目的也无非是为了这三种利益。文献[2]对这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概述。

一、政治利益。海洋权利属于国家主权的范畴,是国家领土向海洋延伸而形成的一些权利。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沿海国由领海基线向外不超过12 海里范围的海域为该国领海,领海的主权地位与领土同等并且“此项主权及于领海的上空及其海床和底土”。专属经济区是主权地位稍低于领海的国家管辖海域,它指的是由领海基线向外不超过200海里但不包括领海的海域。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内享有勘探和开发、养护和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和海床及其底土的自然资源为目的的主权权利。宣示有关海域主权的归属,既能在国际论坛上拥有更多的发言权,为以后的经济活动、军事活动开道,又是应对国内民族主义呼声、平息国内矛盾的捷径,任何一国政府在涉及到国家主权问题时都是绝不敢掉以轻心的。 二、经济利益。经济利益主要体现为海洋渔业资源和海底矿产资源,尤其是石油天然气资源。上个世纪60 年代末,联合国牵头搞了一次从黄海到南海的科考活动,参加活动的一位美国科学家对东海和南海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惊叹不已,惊呼这一海域为“第二个海湾”。此后,东海、南海的不少周边国家就陆续提出主权要求。日本外务省曾露骨地表示,只有争得钓鱼岛的主权,日本才可能和中国划分东海大陆架大约2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并进而夺取东海丰富油气资源的一半。一些东南亚国家甚至出兵抢占南沙群岛的岛屿。现在,在本应由中国管辖的300 多万平方公里海域中,被掠夺最多的海洋资源就是石油和天然气。目前,南沙海域已经有200多个油气田、超过1000 口油井被东南亚国家勘探和开发,每年开采的石油超过4000 万吨,其中马来西亚的开采量最多,而中国参与开采的却很少。小国文莱竟因石油开采一跃成为东南亚头号富国,这无疑对周边各国有着极大的诱惑力,梦想通过开采石油、天然气走向富国之路。 三、安全利益。一个国家的安全利益是和发展利益统一的,也就是说国家的发展会遇到哪些安全上的威胁,国防力量就要去关注、减少乃至消除这些威胁。对一个濒海国家来说,出海口和航道就是该国的发展基石,可谓得之则兴,失之则亡。因此,除了能源因素外,钓鱼岛和南海诸岛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是日本和东南亚各国争夺它的

关于把我国建设成太平洋地区海洋强国的战略思考

1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指出,海洋不仅是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21世纪,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活动都离不开海洋,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也将必然越来越多的依赖于海洋。 首先,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地理单元。地球表面积约为5 l亿平方公里,其中海洋的面积3 6亿平方公里,占总面积71%。其次,海洋也是最大的政治地理单元。3 6亿平方公里的海洋,被划分为沿海国家的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等五个法律地位不同的政治地理区域。其中,国际社会共有的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面积约2 517亿平方公里。第三,海洋是尚未充分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宝库。海洋学家由于发现了海洋蕴藏着巨量的资源和能源,而把海洋视为人类可以利用的“第六大洲”。第四,海洋是军事活动的重要场所。最近几年,国际上的一些突发事件,往往都是在海上发生或从海上而来。可以说,国际安全,地区安全和沿海国家的安全,大都与海洋息息相关。可以预见,今后一段时间影响和威胁我国国家统一大业和国防安全的情况,很可能来自海上。 虽然我国疆域陆海兼备,但国人的海洋意识历来比较薄弱。中国急需提高和增强全民族自上而下的海洋意识。符合当代世界发展潮流和中华民族利益的海洋意识,应该包括以下几个观念:(1)国家管辖海域以外资源开发的观念。领海是领土的一部分,是海洋国土。沿海国家在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具有勘探和开发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从资源专属权利的角度说,这些区域是准海洋国土。公海是不属于任何国家的“公土”;国际海底是人类共同继承财产,因此世界各国都可以开发利用。(2)资源宝库的观念。海洋中有多种资源,必须把眼光转向海洋,越来越多地从海洋中获取物质财富。(3)全球通道的观念。虽然世界各大洲和岛屿被海洋隔开,但全球政治,尤其是经济联系都必须通过海洋进行,以世界大洋航线作为通道。(4)海洋健康的观念。海洋污染和海洋生态破坏、资源枯竭已经成为人类生存的一个巨大威胁。树立海洋健康观念,在开发利用海洋的同时保护好海洋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也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5)海上安全的观念。财富来自海洋,危险也来自海洋,太平洋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是不会太平的。 21世纪是海洋世纪,也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正在成为一个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大国,而一个世界大国同时必须是海洋强国。具体地说,中国应该成为世界上的海洋大国,尤其是太平洋地区的海洋强国。 中国的经济发展前途光明。21世纪20年代,我们有可能成为经济总量排名前三位的经济大国。中国的航天事业发展迅速,已成为继美国、俄国之后能够发射载人航天器的强国。但是我们的海洋事业还不很强大,海洋力量还比较弱小,与我们整体国力发展水平相当不适应。历史证明,没有强大的海洋力量就不能保证出海权,没有强大的海洋力量就不能利用公海和国际海底属于人类共同继承财产的海洋资源,没有强大的海洋力量就不能有效防御来自海上的威胁。 可以得出结论,如果不能成为海洋强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就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国,也不能算真正伟大的复兴了。因此,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赖于我们建设成为海洋强国,而建设海洋强国必须首先成为太平洋地区的海洋强国。这是摆在我们这一、二代人面前一项十分紧迫和重要的战略任务。建设太平洋地区的海洋强国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1)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之后,台湾问题的解决,必须有强大的海上力量; (2)台湾问题解决之后,美国对我的威胁也将是长期的存在的; (3)由于处于太平洋西岸三个岛链包围之中,没有强大的海洋力量,我们就没有安全的出海通道; (4)从长期战略角度考虑,我们的海上近邻日本可能是最重要的潜在威胁; (5)韩国正在建设与其经济实力相当的"蓝色海军",保卫包括其船舶出入台湾海峡在内

中国海洋现状

中国海洋现状 ——论中国海权 “海权是什么?说到底,就是海洋空间行动自由权。 中国为什么需要海权?简言之,就是和平崛起的需要,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需要,也是为世界人民做更多贡献的需要。” ——张世平《中国海权》在人类生存的地球上,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的71%。2007年美国《二十一世纪海上力量合作战略》报告的扉页上用大字印着一句话“世界上百分之九十的商业运输通过海洋,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口居住在离海岸几百英里的地方,这颗星球有近四分之三被水覆盖。”同样用大字赫然写着的还有“保护海权,美国的生存之道。”海洋不仅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和最后空间,也是国际政治博弈的重要舞台。伴随着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加速调整以及人类对资源需求的大幅增长,海权竞争再度成为国际焦点,态势渐趋激烈。中国是个地理大国,同时也是个海洋大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以及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面积。中华民族的崛起,必然是一个呼唤海权的时代过程。 一、边疆告急·呼唤海权 中国的海区由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组成,总面积473万平方公里。中国管辖的海域总面积大约为3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现有陆地面积的1/3。然而,目前除了渤海是中国的内水外其他三个海域都存在一定的主权争议。尤其是东海和南海,争议之大,持续时间

之长,都是世界上所不多见得。即所谓的“三海”问题。 “三海”问题主要包括管辖海域划分、岛屿归属、大陆架划分三大问题。其中面临安全威胁的岛屿,一个是钓鱼岛,一个是南沙群岛,一个是黄岩岛,还有西沙群岛。 钓鱼岛列岛位于东海,仅有2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由5个岛屿和三块礁石组成。日本之所以侵占钓鱼岛,有它政治、经济、军事三方面的企图。如果日本占领了钓鱼岛,就意味着中国东海海域将有74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被日本窃据,钓鱼岛海域所蕴藏的800亿桶海底石油和油气将被日本据为己有,日本在钓鱼岛设置雷达就可以监视方圆400公里至600公里的海域和空域,对中国安全构成威胁。 南沙群岛是南海的一部分,位于南海的最南端,由230多个岛、礁、滩和沙洲组成。南海总面积为350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渔业资源最为丰富的海区,也是世界四大海洋油气聚集中心之一。不仅具有“第二个波斯湾”的称号,资源丰富,而且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太平洋至印度洋海上交通要冲,为东亚通往南亚、中东、非洲、欧洲必经的国际重要航道。目前,南沙群岛中已有45个岛礁被邻国所占。这些国家为使其所侵占的岛礁及海域“合法”化,把制造驱赶、抓扣我正常作业的渔船渔民,作为宣誓其所谓“主权”、维护其既得利益的主要手段。 对于中国来说,南海问题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丰富的资源尤其是能源是中国崛起的重要保障;其次,地处“两洋”接合部对中国走向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价值;再次,南海方向是

海洋战略

形势与政策论文_海洋战略时代的中国文化任务 中国是一个陆海兼备的大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公里,拥有主权的海上岛屿数千个,发展海洋经济和保障海洋安全关系到国家的主权完整、周边安全和核心利益。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对自己的正当海权长期有所忽略。而近年来,特别是2008年以后,中国日益频繁的海上活动引起了国内外各界的高度关注。2009年4月23日,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60周年,以”和谐海洋“为主题的海上大阅兵在”海军城“青岛隆重举行,并取得圆满成功。举办这次多国海军活动,是中国政府和军队致力于推动建设和谐海洋环境的重要举措,标志着人民海军与世界各国海军合作交流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同时也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海洋战略“时代。应该说,”海洋战略“不仅是军事战略,更是国家的整体战略,是中国”开放战略“在新的时代起点上的进一步发展,是中国文化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在此背景下,如何正确认识中国”海洋战略“的时代背景,如何从国家总体战略的高度来看待中国海洋战略问题,如何将中国文化置于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中使之服务于国家海洋战略,如何在”和谐海洋“理念中深度挖掘符合国家利益与国际利益的文化内涵,搞好海洋文化建设,是具有战略性、紧迫性和现实性的重大课题。 一、中国”海洋战略“的时代背景 (一)国内层面 首先,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深化,中国贸易额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以航运为主要交通形式的国际贸易对中国经济的制约力日益突出,石油等战略资源的对外依存度一直居高不下,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生命线“。目前,经过马六甲海峡运送的石油数量约占我国石油进口总量的70%以上,每天通过马六甲海峡的船只近60%是中国船只。[1]同时,中国的持续发展,对开发海洋资源的依赖度越来越大,东海及南海蕴藏丰富的天然资源和能源,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这些资源关系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安全和持久动力。2007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为2492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一成。[2]因此,保障海上战略通道的畅通、保护国际贸易和海上经济活动的安全正成为我国面临的突出问题。 其次,中国”反分裂、促统一、保主权“的国家核心利益在周边附近海域面临诸多挑战。美国第七舰队在我国台湾海峡充当台湾当局的”保护伞“,原本属于中国内政的台湾问题被”长期化“,国家统一大业受到巨大阻力。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领土的钓鱼岛受到日本的公然侵犯,其势愈演愈烈。中国”南大门“南海领土主权被一些周边国家蚕食,”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互利共赢理念面临挑战,特别是在2008年,菲律宾、越南等邻国更是加快试图以法理和武力争夺我国南海领土的步伐,中国的国家核心利益正受到来自西方大国和多数周边国家的严峻挑战。

中国“海洋强国”战略 观念基础与方法论

一、引言 与大多数国家一样,中国对“21世纪是海洋世纪”这一论断深以为然。不仅如此,随着中国与海洋关系的日益密切,其在不断寻求推进海洋运输与商贸、海洋科技等海上力量发展的同时,也日益面临着来自海洋方向上的种种挑战与干扰,承担着越来越多的维护海上和平、促进海洋环境合作等国际责任。鉴于此,步入21世纪后,中国承继了以往对“海洋强国”梦想的追求,在走向海洋、建设海洋强国方面,不断加快步伐。 2003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纲要》。该纲要是中国第一部指导海洋经济发展的蓝图,而中国政府正是在这部纲要中首次明确提出了“逐步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2008年,国务院又批准了《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再次明确“建设海洋强国”为中国海洋事业发展的目标。以前述两份报告为基础,中国的海洋事业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渐趋提升,而这无疑为“海洋强国”战略部署的正式提出奠定了基础。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正式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以此为标志,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部署正式浮出水面。 随着“海洋强国”第一次上升到中国的国家战略层面,关于中国海洋发展战略的研究与探讨不绝于耳。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意味着中国国家发展的方向规划出现了巨大转变,由以往一味依赖陆地资源发展转向注重提升海洋经济在国家发展中的贡献。“陆海统筹,联动发展”的基本原则,虽然揭示了中国国家发展的陆海兼顾特征,但无疑也第一次昭示了中国国家发展方向的一次大的转向。对此,美国学者卡恩斯·洛德(Carnes Lord)也强调,与近些年中国工业经济迅猛增长同样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发展方向由陆向海的转变。在对中国“向海发展”持有肯定性、一致的看法之后,学界对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探讨则更多聚焦于战略落实层面,其中的主要问题则大致有:一是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内容,二是中国“海洋强国”战略面临的挑战与干扰,三是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发展纬度与限度。实际上,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及其落实是一个连贯而不可分割的过程,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有其时代背景,及以中国对自身的认知为基础。鉴于此,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哲学问题,也即中国“海洋强国”发

从海洋发展史角度看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

从海洋发展史角度看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 摘要:中国是海陆兼备的大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300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和6000多个岛屿,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长期以来陆权比较强势,海权相对弱势。“强于世界者必盛于海洋,衰于世界者必先败于海洋。”纵观世界各强国,无一不是以海立国,以海兴国。世界海洋强国的发展史,实质上都是海洋的掠夺史和海上霸权的争夺史。通过对海洋发展史研究,总结经验,制定合适的海洋强国战略,对我国相对被动海洋战略做出迎接挑战的准备,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海洋强国,海洋发展战略,战略目标 从世界强国盛衰演变的历史中可以发现,海洋主动性是影响国家战略走向的关键因素之一。海洋权力直接影响着国家发展战略的政治主动性、军事主动性、经济主动性和外交主动性。力争海洋主权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日益清晰的一条强国思路。当今世界,陆地资源紧缺,而海洋中储有大量的战略性资源,日益成为各国发展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造成了争夺海洋的激烈场面。因此,制定海洋强国战略、争取海洋主动性,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也是当今中国面临历史机遇且能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 一、海权论思想 2500年前的古希腊海洋学者狄米斯托克利和古罗马的西塞罗都提出了“谁能控制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的思想。公元前古罗马的西塞罗在总结了古希腊、迦太基和古罗马争夺地中海通商要道的斗争经验后,也提出了“谁能控制海洋,谁就能控制世界”的理论。公元前5世纪,雅典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伯里克利提出雅典的根本战略是发展海军,在一切可能控制的海域确立支配地位。16世纪英国的罗利爵士,19世纪近代美国海军理论奠基人马汉等人,都普遍把争夺海洋、控制海洋与控制贸易、控制整个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道出了争夺海洋的实质。 19世纪末美国海军理论家马汉创立海权论,他认为,海洋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发展,强国地位的更替,实际上是海权的易手。从战略角度分析了一国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口数量、政府政策等因素对海权的影响。 马汉的海权论,研究总结了有史以来的海上战争及其影响,提出了制海权决定一个

“中国国家海洋战略 ”

2010年2月10日 超级欠扁的脑筋急转弯 论“中国国家海洋战略” 默认分类2010-03-06 16:03:04 阅读194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中中国与世界“连接性”的不断增强,中国人的视线越来越被海洋所吸引。中国正在逐步从一个传统意义上的陆地国家转型为一个海洋国家,至少已经成为一个海陆并重的新兴大国。随着中国对海洋的依赖越来越深,海洋战略对中国的影响也就日益显著。中国要制定怎样的海洋战略,以及制定的原因和意义将是本篇文章所涉及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海权、海洋形势、海洋战略、海洋权益、海洋子战略、海洋观念 一、战略提出背景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交通的命脉,是世界各个名族繁衍生息的和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自古至今也是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垂涎的战略要地。争夺海洋水域管理权,海洋资源归属权、海峡通道控制权,已经成为国际斗争的重要内容,马汉的“得海洋者得天下”理论得到了践行。 遗憾的是,马汉的海权论思想在中国无论是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影响甚微。中国虽然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但中国始终不是一个海洋大国。受古代禁海令、重陆轻海等观念的影响,一直没能组建强大的海上 作战力量,更没有产生过经略海洋的战略思想。 中国是最早开发海洋、利用海洋和航海事业发达的国家之一,在人类文明史上,曾经创建过惊人瞩目的辉煌业绩,写下了光辉的篇章。自先秦时代已开始海耕,在南疆史载有“骆田”的海洋农业;公元前6世纪,中国已有了舟师,春秋战国时代,地处沿海的吴、越、齐、燕等诸国已经“兴渔盐之利,行舟楫之便”。公元之初,中国已开始,构筑“海上丝绸之路”。唐朝,中国的远洋海轮抵达地中海,开辟了世界上最长的海洋航道。明朝郑和“七下西洋”,比哥伦布探索新大陆早87年,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创举。船尾鸵、水密舱、航海指南针等的发明和最早的利用,是中华民族对人类航海事业做出的最大贡献。 中世纪晚期,我国的海洋事业比起地中海沿岸诸国并不逊色,在某些方面甚至与世界的领先地位。 从综和国力来说,其时我国与当时世界上的先进国家相比,大体上是处于同一个发展水平。 但是千百年来,中国与世界上其他海洋国家相比落后了,正如黑格尔所言,中国“没有分享海洋赋予的文明”。中国海洋文化意识不强,更缺乏经略海洋,全面规划、经营、管理海洋的经略和措施。自明朝后期以来尤其是实行“海禁”政策,延至清代,“海禁“更趋激化从而给中华民族的海洋事业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和限制,其结果严重抑制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把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扼杀于襁褓之中。在“海禁”的高压政策夹缝中,挣脱、生存、发展的中华民族海洋事业和海洋文化,相对于西方某些先进国家的成就来说,

建设海洋强国的意义

建设海洋强国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这是我们党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世界潮流,深刻总结世界主要海洋国家和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历程,统筹谋划党和国家工作全局而作出的战略抉择,充分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综观世界历史,许多国家都曾走过因海而兴、依海而强的道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日本、美国等国家的崛起就是如此。进入21 世纪,海洋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格局中的地位更加凸显。许多国家均以崭新的姿态走向世界,拥抱海洋。 自明朝中叶以后,由于封建王朝漠视海洋,疏远海洋,最终沦入有海无防、丧权辱国的悲惨境地。新中国成立后,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下,我国的海洋事业快速发展,现已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已经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心愿。 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是党中央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条以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发展的道路。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海洋工作者以及全社会付出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从我国的现实国情出发,中国特色海洋强国的内涵应该包括认知海洋、利用海洋、生态海洋、管控海洋、和谐海洋等5 个方面。

一、认知海洋 探索认知海洋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先决条件。人类对海洋的探索永无止境,只有全面、准确、深刻地了解海洋,掌握海洋的运动规律,才能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 一是瞄准海洋领域的重大自然科学问题,加快基础研究,力争在知识创新上有所突破,对人类文明进步有所贡献。以技术创新为先导,提升海洋基础性、前瞻性、关键性技术研究与转化能力。 二是要强化海洋专门人才的培养。要重点抓好海洋科技创新人才、海洋产业经营管理人才、海洋基础研究人才的培养。 二、利用海洋 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海洋,发展壮大海洋经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海洋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是要强化规划和区划的引领作用。坚持陆海统筹,完善全国和省级海洋功能区划体系,做好海洋事业发展规划、海洋经济规划、海岛保护规划同其他规划、区划的衔接与配合。 二是要提高海洋开发利用水平。围绕传统海洋产业改造升级、新兴海洋产业培育中遇到的技术瓶颈,加大产、学、研联合攻关力度,促进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生态海洋 海洋生态文明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美丽中国离不开美丽海洋。要自觉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中国的海洋资源

中国的海洋资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优越的海洋自然条件和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以及非生物资源,认识到开发海洋资源的巨大潜力和美好前景,并进一步认识到开发海洋资源的重要意义。 2.使学生充分认识发展海洋水产业的有利条件,了解我国主要渔场的分布,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3.使学生了解我国海盐和海底石油的开发利用和分布状况。 4.通过介绍我国丰富的海洋资源,并且强调对海洋资源的保护,培养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建议 关于“海洋资源”的教材分析 本节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首先通过联系旧知识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海洋资源十分丰富的自然基础,即我国有四个近海,并且南北跨了三个温度带(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然后介绍了我国海洋资源的主要种类,最后还提醒学生我国海洋资源还远没有开发出来,使学生意识到海洋资源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第二部分介绍了我国的海洋捕捞和水产养殖。教材在选学材料中介绍了我国之所以在近海发展渔场的原因,应当说这是大自然给我们的恩赐。紧接着教材又介绍了我国近年来发展的海水养殖业。如果说,海洋捕捞是人类纯粹地利用自然条件的话,那么海水养殖是人类对海洋资源的间接利用,因为这其中加入了人类在技术、设备、人力和时间等的投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原理和方式,教材专门给了几幅图片,扫清了理解的障碍。 第三部分海洋非生物资源的开发,其中着重介绍的是海盐生产及盐场的分布。教材介绍了海盐生产的过去和现在,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利用海洋资源的历史非常久远,随着科技的进步,海盐开发的种类也日益增多。 第四部分提醒学生要注意借鉴人类开发陆地资源的教训,在开发利用的同时还要注意保护海洋,培养学生正确的海洋观、环境观。其中的“想一想”活动为学生设置了两个不同的情景,让学生推测将来的结果。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观念,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关于“海洋资源”的教法建议 1.在讲渔场的时候,要结合初一学过的世界几大渔场形成的条件,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找出舟山渔场的位置。然后结合鱼汛的概念引导学生分析舟山渔场成为全国最大渔场的原因。 2.在讲最后一个框题时,要注意结合过度捕捞海洋生物和海洋污染的事例,强调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海洋资源环境要相统一。在教学中可以充分的利用反映海洋污染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海洋污染的污染源,加深学生认识对海洋资源保护的必要性。还可以通过讨论,让学生总结保护海洋资源的措施。 关于“海洋资源”的教学设计示例 [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我国陆地上的各种资源,我们知道,我国的国土辽阔,海陆兼备,今天再来看看我国海洋里的资源有哪些。 [活动]读教材中“丰富的海洋资源”自然段,课文中的这几句话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说明海洋里有丰富的水产资源、石油资源、海洋资源和海洋能源。 [补充]人类赖以生存的陆地空间已不堪重负,地球生物资源的80%分布在海洋里,海洋给人类提供食物的能力是陆地的1000倍,海洋在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的情况下,每年可以向人类提供30亿吨的水产品。所以说,海洋资源的开发前景非常广阔。 [承转]同学们平时吃什么海产品?你们知道它们产自哪里吗?我们一起来看看我国主要的渔场 [活动]读我国近海主要渔场和海流分布示意图,找一找我国主要的渔场。并且结合选学内容分析一下我国发展海洋水产的有利条件。(宽浅的大陆架、陆地江河汇入带来饵料、暖流和寒流交汇) [补充]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 [转承过渡]除了捕捞外,我国还利用沿海的滩涂发展大规模的养殖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