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延中绿地介绍

上海延中绿地介绍
上海延中绿地介绍

上海延中绿地

项目简介

延中绿地是延安中路公共绿地的简称,位于静安区、卢湾区(已划归黄浦区)、黄浦区三区交界处的“申”字型(南北、延安)高架桥的中心点,面积23万平方米, 由19块相互呼应的绿地组合, 是目前上海市中心面积最大的公共绿地。西为静安区,东为黄浦区。由加拿大蒙特利尔设计,上海宏城房地产公司和静安绿化发展有限公司负责施工。整个大绿地建设工程历时17个月,于2001年7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延安中路大绿地是上海市委、市政府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缓解中心城区热岛效应,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推进社会、经济、缓解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具有中国山水园林和历史文化和谐交融的典范,是集观赏游览、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开放式都市花园。

建成后的静安段大绿地占地面积为34800平方米,其中绿化面积为24000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75%。绿地中保留了中共二大会址、平民女子学校、中德医院旧址等历史纪念性保护建筑,并建有大型瀑布,曲折深潭,北美风格的凉亭等。延中绿地主要分为春之园、自然生态园、感觉园、地质园、芳草园等。

延中绿地着力渲染以人为本、以"蓝"与"绿"的交响乐为设计理念,以“水蓝、树绿、人亲”为公园绿化主题力图在23公顷的绿地中,营造城市森林新景观,唤起久居都市的人们保护水资源、保护植物生长的空间、保护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意识。上海这座城市与水息息相关,黄浦江、苏州河给上海带来机遇与财富。上海离不开水,植物生长也离不开水,人类生存更离不开水,延中绿地的设计理念即"蓝"与"绿"贯穿始终,以此警示人们,水和植物与这座大都市生死攸关,每个市民要像对待自己的生命那样善待她、珍惜她。

在上海的市中心加入了如此大面积的绿地,减少了噪音的影响,降低了密度和拥挤,也延中绿地的规划建设为上海走出水泥森林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上海延中绿地主要是通过高密度多品种的植物材料和若干水面有机组合,形成茂密的丛林、疏密相间的林中草地、缓缓的溪流、清澈的小湖、绿色的自然地貌景观,充分体现上海城市建设发展与自然生存的和谐。

分园详述

自延安中路瑞金路口起向东,为一窄长地块。绿地布局简洁开朗,以一片苍劲茂密的绿色丛林为开端,拉开了"蓝"与"绿"的帷幕,似在向人们讲述"春天的故事"。春之园以江南毛竹为主景,翠竹报春给喧闹的市区带来了耳目一新的绿色感受,春天降临,生活充满希望。值得一提的是,瑞金路口一片翠绿的'百慕大'草坪上一组以银海枣和加那利海枣组成的南方植物景观,十分引人注目,这在上海的公共绿地中实属前所未见,为上海市区增添了植物新景观。在起伏的地形间,设置了榉树、合欢和银杏等乔木林荫下的休息区,适宜人们休闲。坡上毛竹、桂花、香樟、合欢成片成林,相互映衬。绿地中保留了原中德医院的西班牙式建筑,并在其南面建成与之相配的西班牙式庭院。

在感觉园内,设计者试图通过一系列的空间设计组合,将"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主题作深入的尝试和体验,给人以轻松、情趣、惊奇、感悟等不同感受。众所周知,人有5种生理感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在感觉园里,这5种感觉被划分为5个区域,让人有不同的体验与感受,而最终形成第

六感觉--直觉。

嗅觉园

该园为封闭的小空间,以丰富的植物,按照春、夏、秋、冬排列组合,互相渗透,各个季节不同的香味植物给人不同的嗅觉感受。春园--为椭圆形的休息空地,周边布置白玉兰、含笑、垂丝海棠、丁香、樱花、桃花、杜鹃、红花檵木等春花植物,并以刚竹作视觉焦点,翠竹象征绿意盎然,其亦草亦木的姿态蕴蓄着刚与柔,芳香植物为丁香、白玉兰和含笑。夏园--在弧形的道边间种合欢、紫薇、广玉兰、八仙花、栀子、六月雪,构成夏之景观,芳香植物为广玉兰和栀子。秋园--是一个矩形图案的广场,中心的植物配置是一株大榉树,秋景植物有银杏、榉树、无患子、栾树、桂花、青枫、红枫等,芳香植物为桂花等。冬园也不寂寞,有白皮松、五针松、粗榧、蜡梅、梅树、山茶、火棘、南天竹等,芳香植物为蜡梅等。其他芳香植物有香樟、月桂等樟科植物。人们徜徉在这四个园中,植物芳香四溢,沁入心脾,令人陶醉。

触觉园

通过触摸植物的枝、叶质地(草质、纸质、革质、蜡质等)和形状(锯齿状、尖刺状等)而使人产生不同的触觉感受,这就是触觉园。各种植物的叶子有不同的质地感觉,而具齿、有刺的植物在我们周围也不少,如火棘、枸骨等。这些植物多以块面立体形态(如绿篱、树墙等)布置,使之产生质地上的对比。同时,触觉园的另一个特点是将地坪、岩石的种类作展示,给人以色彩、质地的对比。天然的石料种类有大理石、板岩(金石板、红石板、青石板等)、卵石、花岗岩(红、白、灰、黑、绿、黄等)以及人造的小青砖、小红砖地坪等。从质地感觉上分有自然毛面、烧毛面、斧斩面、磨光面、锯平面等,从造型上分有墙体、挡土墙,兼作坐椅用的平石(1000X 1000 X300)等。人们通过对植物材料与天然石料的触摸,产生质地对比的体验,了解鲜为人知的质地,由此产生好奇心,加深对自然界的了解,得到知识和乐趣。

视觉园

感觉园的景观轴线大道即是视觉园的主要部分。近300米长的大道设计成东端宽7米,西端宽17米,形成东窄西宽的格局,形成人的视线的聚焦。中间是四季草花花坛,两侧种植山茶、珊瑚树墙和高大挺拔的水杉,将人的视线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增强了人的视觉感受,产生了较为强烈的空间纵深感和延续性,使人在有限的空间内感到空间无限。视觉园的起点在成都路一侧,终点是西端的樟树水景广场,从建成的效果看,视觉感受无处不在,如棕榈树阵,连续起伏的地坪,层次鲜明的灌木丛等。无论是立体的层次,还是平面的布局都给人以视觉上的不同感受,既对比强烈,又十分自然。

听觉园

位于此半开敞空间的西部,设计主题为综合大自然的各种声音,如树叶沙沙声、水流声、雨打叶面声、脚踩落叶声、昆虫鸟禽的啼鸣声等,创造丰富的听觉感受和乐趣。以深邃宁静的密林为设计目标,因此, 该园的植物景观设计以郁闭的城市山林为摹本。乔木选择体量较大植物, 如加杨、银杏、广玉兰、杜英等干形高大挺拔的乔木,下层配合绿篱,形成林下覆盖空间。

地质园

自然界除了水和植物,岩石地貌也是一个令人赞叹的自然景观。在占地32000平方米的地质园里,充分展现了水、岩石与植被的关系,突出了地质岩石景观。一座高达8米、长约120米由天然黄石构筑的山石,浑厚壮美,高低错落,变化

丰富;中央倾泻而下的双瀑主景,气势恢宏,洒脱自然。地质园的地势是由四周向中央水池倾泻,樱花路和玉兰路直指石山双瀑,构成绝佳对景。在石山的东侧,毛竹成林,观瀑亭隐于林中,山上松、柏、枫、槭交相辉映,池中水葱、鸢尾自然野趣,嵌草石板路朴实无华……植物搭配上,十分丰富,有高低的层次感。有广玉兰,垂柳,罗汉松,鸡爪槭的乔木上的搭配,在灌木上有绣线菊和云南黄素馨,而在岩石围绕着的中心是池水,在水边种植了黄菖蒲,形成了高低错落的层次,也增加了景观上的丰富度。绿地内原有一株老构树,树荫如盖,亭亭似伞,为保护此树,采取了特殊的措施,使其老当益壮,焕发青春活力。地质园以其迷人的景色,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城市自然山林,给久居闹市的人们带来了大自然清新的气息。

干河园

干河园形似三角形,在路网布局上与地质园保持联系河过渡,虽然隔一条马路,但在总体感觉上仍不失为一个整体。该园以象征性手法表现在茂盛的树林中出现一条干枯的河流缓缓流向前方。河底为卵石铺成有水波向后的动势,使人产生航船在水中勇往直前的联想。河道曲折迂回,两侧植物层次丰富、景观宜人。河床两侧自然散置大小卵石,在河的尽头,一块硕大的卵石立在河中。这条干河成了沪上最大的一条健身步道(广场),颇受市民青睐。

芳草园

以草坪为中心的芳草园,在绿树的环抱之中,疏密相宜,形成林中休闲与观赏的草坪空间。人们可悠闲地流连在草坪上,放松身心,怡情悦性。东北入口处有一池清泉,林荫道两侧种植墨西哥落羽杉。令人称奇的是,从空中俯视芳草园,其平面布局宛如一把吉他,静卧在绿地之中,这是设计师始料未及的,无意中居然产生如此绝妙的效果。芳草园植物配置以松科、木兰科等为主,落叶乔木点缀其间。园中还设置了几座表现现代生活气息的雕塑,为芳草园平添了几分生活的情趣。

自然生态园

占地面积达8公顷的自然生态园,为都市人回归自然而精心设计营造。这是延中绿地中最大的一块绿地,更是"蓝与绿"交响乐中最精彩的乐章。

按总体规划的构思,水贯穿与延中绿地的始终,由西向东流淌,自然生态园是水流的汇集处。在园的西端高6米的山坡上,水从石亭底下淙淙流出,沿着弯曲的河道,穿梭于毛竹林间、花木丛中,流向东端。河中的杉树小岛颇具特色,茂密的水杉、池杉挺拔林立,野花、水葱、柽柳带来了淳朴的野趣。由杉木铺就的木栈道蜿蜒在林中,人们可站立在水边的木平台上,观赏四周的树林和水中的水生植物,看看野鸭在水中嬉戏。踏上同木栈道风格相配的圆木平桥,仿佛进入了深山老林,更让人感受到了返朴归真的体验。水流经过几个弯道,最后汇入大水池。大水池碧波清澈,野鸭在水中游乐,使宁静的水面充满活力,呈现一派生气勃勃的画面。园中一株高达400年树龄的大柏树为绿地增色生辉,设计师特意为大柏树辟建了景观平台,也为人们提供了观景、休憩、纳凉的好去处。"大树底下好乘凉"人们闲坐在大柏树下,仿佛在聆听它诉说着上海的沧桑变迁。大水池北侧是延中绿地最大的大草坪,面积约4000平方米,北高南低,缓缓伸入池水中。草坪上种植沪上鲜见的华盛顿棕榈、加那利海枣、银海枣、沙巴棕榈、布迪椰子、苏铁等南方引进的植物,构成崭新的南方棕榈植物的景观特色,为绿地增添了美妙的景色,也为上海城市绿化增添了新的树种。自然生态园的植物品种达200余个,形成了良好的植物生态群落。

药草园位于延中L4绿地的东面,面积约3千平方米。药草园划分为4个区域:常用药草区——种植日常使用的药草如:板蓝根、垂盆草、土三七、九头狮子草等。这些药名和用途为人们所熟悉,在该园将重点展示其植株形态。香型药草区——种植具有香气的药草如:各类薄荷、香桃木、迭迭香、花叶百里香等。荫生药草区——利用原有大香樟和喷雾系统营造出一个荫湿的生态环境,种植如:石菖蒲、虎耳草、当归、玉簪等耐荫植物。岩生药草区——结合假山种植蔓性、岩生类药草。

造景理论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在植物种类的选择,数量的确定上,都做到主次分明,以表现园林空间景观的特色和风格。在树丛组合时,要注意相互间的协调,运用水平和垂直对比法、体形大小对比法和明暗对比法三种。在配置时,要讲求植物之间或植物与环境中其他要素之间和谐协调,同时还要考虑植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和季节的变化。要注意纵向的立体轮廓线和空间变化,做到高低搭配,有起有伏,产生节奏韵律,避免布局呆板。为克服景观的单调,应以乔木、灌木、花卉、地被植物进行多层次的配置不同花色花期的植物相间分层配置,可以使植物景观丰富多彩。

园林植物的配置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各种植物之间的配置,考虑植物种类的选择,树丛的组合,平面的构图、色彩、季相和园林意境;另一方面是园林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相互之间的配置。进行植物配置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使植物正常生长,充分发挥其观赏特性。其次要根据当地的土壤环境条件配置树种。要根据环保的要求进行配置,在树木配置时不仅要考虑绿化和美化环境的作用,而且要具有防风、固沙、杀菌、吸收有害气体和抗污染的作用。

延中绿地共有390余种植物,是上海树种最丰富的地方,有毛竹、桂花、香樟、合欢、白玉兰、含笑、垂丝海棠、丁香、樱花、桃花、杜鹃、红花檵木、杏花、榆叶梅、石竹、绣线菊、黄馨、迎春、日本冷杉、山茶。芳香植物为芍药、鸡爪槭、山茶、黄杨、紫薇、广玉兰、八仙花、栀子、六月雪、白皮松、五针松、粗榧、腊梅、梅树等等。植物品种丰富,极大的发挥出了绿化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植物配置方式也注重生态作用,因地制宜,群落搭配合理,运用生态学原理,开启了自然界的循环系统。

植物种类

植物种类的选择上,以长江三角洲的乡土植物为主,利用变化形成丰富的植物组合。在与各个设计主题结合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本地适生的植物种类,在色彩、质感、香味等各个方面适宜的植物。同时,公园引进了一些热带植物,增加生物多样性,如棕榈科植物等,结合硬质铺装、景墙,营造出不同的植物景观感受。公园中应用的乔木种类主要有广玉兰、雪松、粗榧、罗汉松、龙柏、五针松、白皮松、女贞、杜英、水杉、池杉、香樟、朴树、榉树、垂柳、合欢、法桐、加杨、银杏、无患子、栾树、杜仲、白玉兰、三角枫、青枫、五角枫、红枫、苹果、梨、橘子、枣、山楂、杏、木瓜、垂丝海棠、樱花、碧桃、垂枝榆、梅花、红叶李等。常见的灌木树种主要有金桂、银桂、四季桂、山茶、美人茶、茶梅、栀子、含笑、杜鹃、红花橙木、六月雪、石楠、珊瑚树、洒金东瀛珊瑚、小叶黄杨、十大功劳、金叶女贞、龟甲冬青、海桐、金丝桃、八角金盘、熊掌木、南天竹、长春蔓、花叶长春蔓、丁香、琼花、八仙花、紫荆、蜡梅、紫薇、连翘、黄馨、月季、石榴、

紫叶小檗、棣棠、凤尾兰等。

公园的竹类有毛竹、黄金间碧竹、乌哺鸡竹、刚竹等。

上海市绿地系统规划文本讲课讲稿

上海市绿地系统规划 文本

上海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2-2020) 前言 绿化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现代城市进步的象征。 绿化系统是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是城市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国内外的实践和经验表明,使城市贴近自然,融入自然,日益成为未来城市绿化发展的主旋律。 一、总则 二、现状分析 三、绿化系统规划四、近期建设 五、实施对策 一、总则 第一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城市绿化条例》以及《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上海市植树造林绿化管理条例》和相关的法律、法规。 2、《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1/5/11批准) 第二条规划指导思想 1、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规划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 2、体现大都市圈发展的思想,规划城乡一体、具有特大型城市特点的绿化体系。 3、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满足市民居住、生活、休憩功能。 第三条规划原则 1、生态性原则:以生态效应为核心,完善绿化生态功能。 2、系统性原则:增强绿化系统功能,完善绿地类型和布局。 3、多样性原则:体现生物多样性,丰富植物群落层次、种类。 4、地带性原则:强化地域特点,品种选择、栽植因地制宜。 第四条规划期限远期到2020年,近期到2005年。 第五条规划范围为市域6340平方公里 二、现状分析 第六条对城市绿化发展的总体认识和分析

适应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上海的绿化建设经历了由慢到快,由小到大、由量变逐步到质变的发展阶段,形成今天的格局和特点。 1、1949~1978年,缓慢发展阶段。 解放前,上海的绿化建设缓慢、无序,分布不均。1949年前的百年间,全市平均每年仅开辟绿地0.6公顷,各种公园绿地约为89ha。这些绿地绝大部分集中于租界和上层人士聚居的住宅区,市民群众居住集中的南市、普陀、杨浦等地区没有一块公共绿地。 解放以后,上海的绿地建设随着城市发展逐步展开。特别是结合旧城改造,相继建成第一条外滩滨江绿带、肇嘉浜林荫道、人民公园、杨浦公园、长风公园、西郊公园等。到1978年,市区绿化总面积达到 76lha,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已由解放初的0.13平方米增加到0.47平方米。29年间绿地年均增长约23ha。 2、1986~1998年,稳定增长阶段。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城市绿化建设进入了相对稳定发展的阶段。特别是土地有偿使用、引进外资参与城市建设等政策推行以来,结合城市道路交通、市政基础设施以及城市居住区的规划建设,绿化建设成效显著,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城市外环绿带的启动建设、陆家嘴中心绿地、滨江大道、上海大观园、植物园、共青森林公园、东平国家森林公园、佘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到1998年底,市区绿化总面积达到8278ha,其中公共绿地面积2777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2.96平方米/人,绿化覆盖率为19.1%,郊区各区县基本实现每个郊县县城一个公园的目标。20年间绿地年均增长413公顷。 3、1998年以来--快速发展阶段。 98年以来,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环境建设的指示精神,特别是黄菊书记提出的"形成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社会发展体系和人与自然较为和谐的生态环境"的要求,坚持"建管并举"、"重在有质",上海积极探索具有时代特征、上海特色的绿化发展之路。紧紧围绕改善上海生态环境这个目标,遵循科学合理,因地制宜的原则,改以住"见缝插绿"为"规划建绿",结合大市政建设,旧城改造、污染工厂搬迁等,辟出成片土地建设绿地。按照生态学理论,城乡一体,平面绿化与空间绿化相结合,形成具有特大城市特点的绿化发展之路,城市绿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得到较大改善。 (1)98年起,实施每个街道至少建设一块5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绿地,经过近2年努力,全市共建了140块。 (2)99年起,实施每个街道至少建设一块3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绿地,经过努力建成了120块。 (3)2000年起,实施中心城每个区至少建设一块4ha以上的大型公共绿地,目前已建成了约20块。郊区开展了"一镇一园"的建设和营建大面积人造森林的活动。 (4)2000年起,组织实施《生物多样性计划》。在三年内,城市绿化常用植物将从目前的500种增加到800种。 2001年底,上海市区绿地总面积达到13319公顷,公共绿地总面积达到5730公顷。人均公共绿地已从1998年的2.96平方米提高到5.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从19.1%提高到23.5%。四年间绿地年均增长1260公顷,四年所建的公共绿地总面积超过了过去49年的总和(98-2001年共建公共绿地3247公顷,过去49年共建公共绿地2483公顷)。这些绿地建设对提升上海的生态环境质量,缓解市中心热岛效应、改善人民生活环境等起到到重要作用。 4、全市林业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上海郊区的林业建设得到逐年完善和加强。从1989年到2001年,森林覆盖率从5.46%提高到10.4%,郊区林地面积从146.4平方公里增加到373.3平方公里。上海林业发展初步形成了以沿海防护林、河道水源涵养林、道路景观林等生态公益林为屏障,桃、梨、柑桔、葡萄、竹等经济林为主体,大型苗木基地为基础的林业发展格局。

上海市绿化系统规划——简介

上海市绿化系统规划——简介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绿化管理局上海市农林局 根据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规划上海城乡一体、各种绿化 平方米。 平方米,至 少有 中心城的绿地系统将由环、楔、廊、园为基本框架。 1、环 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中心城范围拓展至外环线,外环绿带在中心城外围形成一道绿色屏障,限制城市化地区无序地向扩展,保证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过渡。同时外环绿带中大量的公共绿地可明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并向市民提供节假日休闲

游憩场所。 外环线全长98.9千米,其中浦东长50.7千米,浦西长48.2千米。外环绿带以500米宽为基础(其中沿外环线100米为纯林带),采取“长藤结瓜”的形式,局部地段扩大规模,形成大面积成片绿地。外环绿带总用地面积62平方千米,其中近期实施部分约10平方千米。 2、楔 占 30% 3、廊 道路绿化是城市绿地系统的网络骨架,它不仅可使城市的绿色空间延续不断,形成丰富的城市景观,为城市注入生气和活力,还能有效地改善和保护城市地区小生态,减少噪声、汽车尾气、灰尘等污染,缓解交通繁忙地区的热岛效应。 上海是滨江城市,典浦江、苏州河及其它支流河道贯穿全市,是中心城难得的自然

开敞空间。然而这些河道作为景观资源却远未足够利用。生活岸线少、绿化少、水质差,极大地影响了城市面貌。 依托中心城主要河道、轴线道路、入城干道,规划确定8条主要绿色走廊,沿线充分挖掘潜力,加强绿化力度。8条绿色走廊分别为: 黄浦江(南浦大桥-杨浦大桥) 4、园 。园 为患,难觅清静,有些地区更是无公园绿地可寻。因此利用城市改造和产业调整的契机,大力进行集中公共绿地的建设显然已是当务之急,也是绿地实施规划的重点。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集中公共绿地的规划。 三、创新与特色 统一考虑绿化规划建设与林业发展规划,把中心城和郊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绿化规

校园景观绿地规划设计-校园景观绿地规划实习报告3篇

校园景观绿地规划设计|校园景观绿地规划 实习报告3篇 【实习报告】 校园景观绿地规划实习报告3篇 园林设计是一门专业课,在整个园林设计课程体系中处于最为重要的位置,在学习迁移理论的指导下对园林设计这门课的授课内容和学习方法进行分析,可以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校园景观绿地规划实习报告3篇,供大家参考! 校园景观绿地规划实习报告1 Ⅰ、(一)实习时间:20xx年4月8日至12日 (二)实习地点:南京:中山植物园、明孝陵、中山陵、秦淮河;苏州:留园、拙政园、狮子林、网师园、白塘生态植物园、金鸡湖滨水绿地;上海:人民广场、延中绿地、20xx 花博会、黄埔外滩、南京路商业街。 (三)指导老师:

Ⅱ、实习目的、任务与内容校园景观绿地规划实习报告 一、本次实习的目的主要有:1.园林规划设计方面:掌握城市滨水绿地公园规划布局、主题公园规划设计;滨河休闲绿地设计;古典园林艺术、园林景观布局、园林建筑(小品)艺术赏析;只是艺术赏析;园林花街铺地艺术赏析;庭院空间布局、特色景点布局与营造;园林空间组织与景观布局等。 二、 2.植物分类与应用方面:掌握植物的系统分类;园林植物造景与应用;温室花卉种类识别与栽培管理;园林植物的调查与识别;园林植物合理选择与艺术配置;园林花木造型与艺术配置;草坪(地被植物)造景应用;园林花卉布置应用;花卉(地被)造景应用。植物造景与生态群落,广场绿地、植物选择与合理配置等。 三、学习任务与要求主要有:1.园林规划设计方面:熟悉大型生态湖滨公园规划布局手法及重要景点设计要领;掌握庭院水景设计要领与小型园林空间组织手法;掌握纪念性园林绿地设计要领;欣赏秦淮河休闲绿地夜景效果;了解夜景设计要领;欣赏古典园林艺术;熟悉园林艺术表现;熟悉古典园林整体景观布局和空间组织、视景控制手法;掌握四时景观与

上海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2-2020)(文本)

前言 绿化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现代城市进步的象征。 绿化系统是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是城市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国内外的实践和经验表明,使城市贴近自然,融入自然,日益成为未来城市绿化发展的主旋律。 一、总则 第一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城市绿化条例》以及《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上海市植树造林绿化管理条例》和相关的法律、法规。 2、《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1/5/11批准) 第二条规划指导思想 1、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规划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 2、体现大都市圈发展的思想,规划城乡一体、具有特大型城市特点的绿化体系。 3、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满足市民居住、生活、休憩功能。 第三条规划原则 1、生态性原则:以生态效应为核心,完善绿化生态功能。 2、系统性原则:增强绿化系统功能,完善绿地类型和布局。 3、多样性原则:体现生物多样性,丰富植物群落层次、种类。

4、地带性原则:强化地域特点,品种选择、栽植因地制宜。 第四条规划期限 远期到2020年,近期到2005年。 第五条规划范围 为市域6340平方公里 二、现状分析 第六条对城市绿化发展的总体认识和分析 适应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上海的绿化建设经历了由慢到快,由小到大、由量变逐步到质变的发展阶段,形成今天的格局和特点。 1、1949~1978年,缓慢发展阶段。 解放前,上海的绿化建设缓慢、无序,分布不均。1949年前的百年间,全市平均每年仅开辟绿地0.6公顷,各种公园绿地约为89ha。这些绿地绝大部分集中于租界和上层人士聚居的住宅区,市民群众居住集中的南市、普陀、杨浦等地区没有一块公共绿地。 解放以后,上海的绿地建设随着城市发展逐步展开。特别是结合旧城改造,相继建成第一条外滩滨江绿带、肇嘉浜林荫道、人民公园、杨浦公园、长风公园、西郊公园等。到1978年,市区绿化总面积达到76lha,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已由解放初的0.13平方米增加到0.47平方米。29年间绿地年均增长约23ha。 2、1986~1998年,稳定增长阶段。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城市绿化建设进入了相对稳定发展的阶段。特别是土地有偿使用、引进外资参与城市建设等政策推行以来,结合城市道路交通、市政基础设施以

上海延中绿地植物造景特色分析_图文(精)

方寸之地,自然师法 —上海延中绿地实习报告 公园是城市的绿色客厅,承载着一个城市的历史与文化。而植物则是这个绿色客厅的主角,勾画出绚丽多姿的景观世界。植物造景对于公园来说无疑是构成公园景观的主体元素,不同类型的公园都有其个性的表现。从景观构成的角度讲,公园的植物造景应该分为两个部分,即基础性配植与个性化配植。所谓基础性配植主要指从公园整体角度,大尺度空间特别是公共环境的配植,可谓底色。而个性化配植则是指在不同景区根据不同功能要求进行的独具匠心的配植。可以是群体的也可以是单一的,他们是在底色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渲染。二者合一最后达到虽由人做宛自天成的境界,构成一幅幅美丽画卷。上海市延中绿地地处上海市黄浦区、卢湾区、静安区三区的交汇处,位于南北、延安两条高架道交叉处的“真正市中心”,总面积28公顷,由19片绿地组合而成,是上海市中心面积最大的公共绿地并且也是上海少数的城市生态公园之一。 延安中路高架和南北高架,在此交汇形成一个“申”字,向城市的四面八方延伸。空中环形人行天桥将5个区域串联起来,形成既有相对独立的特色园,互相之间又有互动联系,由此构成优美、浪漫的绿色交响乐章。 延中绿地植物景观的营造,是在满足植物对各种生态因子需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以及藤本植物等素材本身的 形体,线条,色彩,质感等方面的形态特征,通过艺术手法进行合理的配植,创造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相协调并表达一定意境,具有一定功能的的艺术空间。 以自然生态园为例,延中绿地体现了植物造景并不作为单一元素出现,其与其他景观要素如水

体,地形,园路等相结合。以自 然的地形地貌、茂盛森林灌丛、 疏密的草坪地被、潺潺的小溪流 水、逼真的地质断层,营造出一 幅绚丽多姿的城市绿色生态景观,为上海市中心注入清新的自然活力。同时在绿地设计中,水始终贯穿于整个绿地,以此告诫人们水是上海的命脉,是绿地的依赖,以此唤起人们保护水资源,保护植物生长空间的环境意识。蓝与绿再此进行生态的立体交融,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景观。 自然生态园特别注重色彩的

上海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上海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2-2020) 前言 绿化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现代城市进步的象征。 绿化系统是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是城市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国内外的实践和经验表明,使城市贴近自然,融入自然,日益成为未来城市绿化发展的主旋律。 一、总则 第一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城市绿化条例》以及《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上海市植树造林绿化管理条例》和相关的、。 2、《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1/5/11批准) 第二条规划指导思想 1、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规划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 2、体现大都市圈发展的思想,规划城乡一体、具有特大型城市特点的绿化体系。 3、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满足市民居住、生活、休憩功能。 第三条规划原则 1、生态性原则:以生态效应为核心,完善绿化生态功能。 2、系统性原则:增强绿化系统功能,完善绿地类型和布局。 3、多样性原则:体现生物多样性,丰富植物群落层次、种类。 4、地带性原则:强化地域特点,品种选择、栽植因地制宜。 第四条规划期限 远期到2020年,近期到2005年。 第五条规划范围

为市域6340平方公里 二、现状分析 第六条对城市绿化发展的总体认识和分析适应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上海的绿化建设经历了由慢到快,由小到大、由量变逐步到质变的发展阶段,形成今天的格局和特点。 1、1949~1978年,缓慢发展阶段。 解放前,上海的绿化建设缓慢、无序,分布不均。1949年前的百年间,全市平均每年仅开辟绿地公顷,各种公园绿地约为89ha.这些绿地绝大部分集中于租界和上层人士聚居的住宅区,市民群众居住集中的南市、普陀、杨浦等地区没有一块公共绿地。 解放以后,上海的绿地建设随着城市发展逐步展开。特别是结合旧城改造,相继建成第一条外滩滨江绿带、肇嘉浜林荫道、人民公园、杨浦公园、长风公园、西郊公园等。到1978年,市区绿化总面积达到76lha,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已由解放初的平方米增加到平方米。29年间绿地年均增长约23ha. 2、1986~1998年,稳定增长阶段。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城市绿化建设进入了相对稳定发展的阶段。特别是土地有偿使用、引进外资参与城市建设等政策推行以来,结合城市道路交通、市政基础设施以及城市居住区的规划建设,绿化建设成效显着,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城市外环绿带的启动建设、陆家嘴中心绿地、滨江大道、上海大观园、植物园、共青森林公园、东平国家森林公园、佘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到1998年底,市区绿化总面积达到8278ha,其中公共绿地面积2777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平方米/人,绿化覆盖率为%,郊区各区县基本实现每个郊县县城一个公园的目标。20年间绿地年均增长413公顷。 3、1998年以来——快速发展阶段。 98年以来,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环境建设的指示精神,特别是黄菊书记提出的“形成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社会发展体系和人与自然较为和谐的生态环境”的要求,坚持“建管并举”、“重在有质”,上海积极探索具有时代特征、上海特色的绿化发展之路。紧紧围绕改善上海生态环境这个目标,遵循科学合理,因地制宜的原则,改以住“见缝插绿”为“规划建绿”,结合大市政建设,旧城改造、污染工厂搬迁等,辟出成片土地建设绿地。按照生态学理论,城乡一体,平面绿化与空间绿化相结合,形成具有特大城市特点的绿化发展之路,城市绿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得到较大改善。

上海绿地调查报告

上海绿地调查报告 40、3公顷,总投资约8、44亿元人民币。是上海内环线中心区域内最大的富有自然特征的生态型城市公园。世纪公园的总体规划,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人与自然的结合,具有现代特色的中国园林风格。公园以大面积的草坪、森林、湖泊为主体,园区建有中央湖岛、会晤广场、乡土田园、国际花园、树林草坪等景区,以及鸟类保护、科学体验,露天表演、儿童游乐园等设施。以及世纪花钟、镜天湖、南国风情、东方虹珠盆景园、绿色世界浮雕、音乐喷泉、音乐广场、群龙追月喷泉、缘池、竹林、鸟岛、奥尔梅加头像和蒙特利尔国等。体现了人与自然共生共栖的设计思想,反映公园内阡陌纵横、丘陵起伏、乔木长绿、湖水清澈的景观效果。园内种植银杏、香樟、广玉兰、悬铃木、雪松等大型乔木。园内乔灌相拥、四季花开,湖水荡漾、溪水蜿蜒,竹影斑驳、草木葱郁。陆家嘴中心绿地 位于小陆家嘴,占地10万平方米的中心绿地,在金融贸易中心区林立的幢幢高楼中,被称为城市中的一叶“绿肺”,进入绿地,感受到的不仅是空气清新,心旷神怡,还能寻到浦东变迁的脉络。蜿蜒于绿地中的仿砖型混凝土路面,勾勒出上海市花“白玉兰”图案;中间8700平方米的人工湖恰似一幅浦东地图,构思精巧又具气势。整个绿地的风格类似英国“自由风景园”形式,6、5万千方米的大草坪起伏而有层次,香樟、银杏、雪松、广玉

兰等树木点缀其中,巧妙的是有些树本身就构成独立景观,东南面一棵垂柳与歪头槐树最为独特。类似的树有20多棵,同时保留的还有修缮一新的文物建筑"陈佳春宅",它们缸述了浦东的历史。从外地运来的太湖石为人工湖增添了情趣,就连小卖部之类的指路牌都用太湖石。湖畔巨型白色帐篷提供了700平方米的休息场所,夜晚在灯光辉映中像飘浮的船帆。门口八个高低不同像蘑菇的灯取名为“春”,抽象造型现代气息浓厚。夜色中的绿地,湖中三圈喷泉灯光映照,格外清凉透明,四束强光照射可高达百米的主喷,雾气升腾。园内到处都有的喇叭播放着轻柔的背景音乐。躺在草地上,看看老房子,怀想浦东历史,再看看旁边高楼大厦正在构造的现在,很容易想象浦东美好的未来。外滩滨江大道 滨江大道南起东昌路轮渡码头,沿黄浦江岸经"东方明珠"至泰同栈码头,全长2500米,目前已建成的滨江大道一期工程总长为1500米。滨江大道集防汛墙体,江边大道、亲水平台、音乐喷泉、游艇码头于一体,被称为浦东"新外滩"。滨江大道采用了具有层次的立体设计,在铺满鲜花绿草的坡地顶部,人们可以站在较宽敞的平台上览浦西外滩气度非凡的美景。平台在地下嵌入喷水头,顺坡势而建的小瀑布水声潺潺,引导游人来到亲水平台。当浦江潮落时,游人可凭黑色的铸铁栏杆尽情欣赏两岸风景。当浦江潮起时,人们就能踏着一级级伸向水面的台阶踩水,去新近浦江,感受大自然的乐趣。在亲水平台一侧逐渐升高的坡地上,

绿地系统分析讲解学习

绿地系统分析

上海世博公园绿地规划设计 1 项目背景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公园的规划用地,北临黄浦江、南至浦明路,西起打浦路隧道,东至世博园区东部水门,规划用地面积约29公顷,另外相关设计用地包括公共活动中心用地和演艺中心用地,总面积约42公顷。基地中无系统、连续的绿化景观,滨江生态系统均被破坏,环境污染、废水及码头的堆场使整个滨江原始的生态系统不复存在,基地西端有部分湿地生态群落。基于此种立地条件,该设计注重自然生态景观的恢复和塑造,充分考虑会间高容量集散停留空间和会后城市休闲公园绿地双重功能的相互冲突,建立集生态、展示、游览等功能于一体的园林景观体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公园绿地生态系统。 2 系统布局 2.1 系统的形成 在整体骨架设计中,设计者以滩的形式及扇骨形状均匀分布于基地的乔木林为主体结构,,以人工的植栽方式,巧妙的创造了上海世博会南园规划景区-公园-黄浦江心-北园规划景区的序列性景观(如图1),由南到北自然过渡,起到系统与外环境骨架衔接的作用。

图 1 设计构思中,由防洪堤和交通网络引发创作灵感,进一步联想到山水自然线条的构图形式,最终确立中国扇的上层植物结构形式配以流畅的地被网络,形成一轮黄埔江边亮丽的植物虹。横向上强调布局的弧线分区与直线守边相结合,竖向上通过对风向、遮荫及视线等因素的综合考虑,穿插形成整齐的南北向条状林地。抬升的扇形基地比拟为折扇的扇面,按风向走势而特意设置的乔木引风林比拟为扇骨,这样整个滩的景观构成了一幅生动而赋有韵味的中国水墨山水画。(如图2)

图 2 2.2 系统的渐变 纵观上海世博会公园绿地分区,由西向东依次为生态湿地区、休闲游艺区、公共活动中心区、世博中心轴、演艺中心区、工业文明展示区(如图3),与此功能结构相吻合的植物规划分别为:西部以湿地水岸植物景观为主,中部一轴两心区域突出了世博园特有的林地、草坪及屋顶花园景观,东部开创了世界独一无二的空中立体花园的新地带。由西向东无不透漏出自然向人工渐变的痕迹。 图 3 西端后滩基地保留着原生的滨江湿地,能在黄浦江边创造一段生态湿地,展现自然的水陆交界景观,有着特殊的示范意义。因此设计中选取了较为生态的滩的自然结构模式,局部设置生态湿地展示区,以保证与基地西端生态湿地的联接,达到滨江景观带的整体延续性,形成一个自然循环的微生态环境。 特色林地景观模拟自然界森林、花岛等景观,结合地形、水体、道路来组织植物景观,体现植物自然的个体美及群体美。在具体组织中做到疏密有序,在大面积的林木种植中结合花灌木及地被的综合设置,模拟自然界的植物形成态势。

上海延中绿地植物造景特色分析

上海延中绿地植物造景特色分析 ——以自然生态园为例【摘要】:延中绿地作为上海市中心区最大的绿肺,自建成以来极大地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改善了上海的城市景观和环境质量。同时,作为城市中的公共绿地,延中绿地体现了上海现代园林植物造景的特点。通过对延中绿地中的自然生态园现状植物种类、植物景观空间、植物配置形式的分析,以期总结出上海延中绿地植物造景特色。【关键词】:延中绿地植物造景 1. 概况 延中绿地位于黄浦区、静安区、卢湾区三区交界处的上海“申”字型高架道路的中心点,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由19块相互呼应的绿地组成。它以"蓝"与"绿"为主题,力图营造城市森林新景观,唤起久居都市的人们保护水资源、保护植物生长的空间、保护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意识。延中绿地共分七个区域,也可以说是七个相对独立的园子,分别为:春之园、感觉园、地质园、芳草园、干河园、自然生态园、上海音乐厅花园,七个园子既各具特色,又相互呼应,并由空中步行桥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延中绿地以其起伏的地形、浓密的林木灌丛、开朗的草坪、诱人的瀑布小溪,形成一 个立体的生态绿肺。 自然生态园(图1)占地面积达8万 平方米,是广场公园中最大的一块绿 地,为都市人回归自然而精心设计营 (图1)

(图2) 造,也是“蓝与绿”交响乐中最精彩的乐章。 2. 自然生态园植物种类研究 自然生态园中植物种类繁多,品种 达200余个,考虑到植物多样性原则 和适地适树原则以及乔灌草合理搭 配,形成了良好的植物生态群落(图2)。 应用的乔木种类主要有水杉、池杉、柽柳、朴树、桂花、香樟、 合欢、白玉兰、垂丝海棠、丁香、樱花、桃花、鸡爪槭、广玉兰、杜英、榉树、无患子等。 灌木种类有山茶、栀子、含笑、杜鹃、红花继木、石楠、小叶黄杨、金叶女贞、熊掌木、南天竹、阔叶十大功劳、龟甲冬青等。 水生植物有水葱、睡莲、梭鱼草、黄菖蒲、荷花等。 竹类有毛竹、刚竹等。 同时引进南方树种华盛顿棕榈、加那利海枣、银海枣、沙巴棕榈、布迪椰子、苏铁等,构成崭新的南方棕榈植物的景观特色,为绿地增添了美妙的景色,也为上海城市绿化增添了新的树种。 3. 植物景观空间研究 3.1 小空间及半开敞式林下空间序列 延中绿地的水由西向东流淌贯穿 始终,自然生态园是水流的汇集处。在 园内西端高6米的山坡上,水从石亭底 下,沿着弯曲的河道,穿梭于毛竹林间、 (图3)

延中绿地植物配置特色分析

延中绿地植物配置特色分析 上海延中公园原名为延安中路大型公共绿地,是改善上海生态环境、缓解中心城区的“热岛效应”,而采取的重大举措。延安中路大型公共绿地位于本市“申字”高架道路中心结合点,地跨黄浦、卢湾、静安三个区,总面积约23公顷,由12幅绿地组合而成,是近年来中心城区建设面积最大的生态型绿地。为使这片市中心的“绿肺”发挥最大的生态效应,并成为一流的都市景观,经国际招投标,绿地整体规划方案由世界著名的加拿大蒙特利尔市的Williams Asselin Askaoui景观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共同策划,并由上海市园林设计院作施工图设计。绿地设计渗透现代园艺手法,以自然为主,以植物材料为主,并配以水体、半岛、桥、平台、亭子等景物,给人以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感觉。 “蓝绿交响曲”由地质园、感觉园、地质园、干涸园、生态园等五篇“乐章”组成,使蓝色的水和绿色的植物,在绿地中相映成趣。 一.“地质园” 地质园力求表现自然界的地质景观,表现植物、水和岩石的和谐关系。整个绿地由四周向中央倾斜,两条向心园路通向园林腹地。东部毛竹成林,雪松挺拔成片,平缓的山坡上松柏茂盛,枫树、榉树、广玉兰等数十种名木绽绿吐翠,大片草坪四季碧绿怡人。绿地北部兀然突现一座假山,高达十米,山体自西向东逶迤一百多米,巨大的黄石构成雄浑古朴的立面,在峭崖顶部,两条宽约七八米的瀑布飞流直下,气势恢弘,令人叫绝,引来游人驻足和戏水孩子的阵阵欢笑。周边的各式水生、陆生植物繁茂,在其映衬下更显得自然洒脱、生机勃勃。假山东部竹林旁更有一观瀑亭,游人入内,宛如置身于宁静的山林。 二.“干涸园” 在茂盛的树林中,出现了一条干涸的河流,河床用鹅卵石铺就,行走其间,犹如在趟水而行,情趣无限,更构成了沪上最大规模的健身步道。 三. “芳草园” 以草坪为特色的芳草园,地势外高内低,形成休闲型的草坪空间,布局自然与规则相交融,从空间俯视,宛如一把吉他琴,正在弹奏绿色音符。层层景观和蜿蜒曲折的林荫小道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丰富的空间层次,扩展了开放空间得整

论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及分类

论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及分类 论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及分类作者:佚名 时间:2008-10-13 浏览量: 内容提要:在分析一般城市绿地分类方法的同时提出新的分类法,进一步阐明了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与分类的原则及依据。并对不同类型城市绿地的含义内容和空间属性作了论述。 城市绿地系统是一个由各类城市绿地互相联系组合而成的一个稳定持久的城市绿色环境体系。城市绿地系统组成内容丰富多样,国内各地区和城市各有差异。在绿地的分类上也是方法多样,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都作了研究和探讨,但一般都是从某一个角度或出于自己研究目的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概念含混、依据不一、内容交叉等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城市绿地系统组成及绿地分类方法的分析研究,探讨出一种新的分类和命名方法,并进一步明确各类绿地的含义内容和空间特征,为今后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 .1城市绿地与绿地系统的含义 城市用地构成中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绿地”,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所谓“绿地”,《辞海》释义为“配合环境创造自然条件,适合种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而形成一定范围的绿化地面或区域”;或指“凡是生长植物的土地,不论是自然植被或人工栽培的,包括农林牧生产用地及园林用地,均可称为绿地”。由此可见,“绿地”包括三层含义: ①由树木花草等植物生长所形成的绿色地块,如森林、花园、草地等; ②植物生长占大部的地块,如城市公园、自然风景保护区等; ③农业生产用地。而城市绿地则可理解为位于城市范围的绿地。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许多城市所做的绿地规划赋予城市绿地的含义只是前两个方面,不包括城市范围的农地,即狭义的城市绿地,也就是一些专家学者提出的“城市绿化用地”或“城市园林绿地”。 所谓城市绿地系统,是由一定质与量的各类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绿色有机整体,也就是城市中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各种绿地,共同组合构建而成的一个稳定持久的城市绿色环境体系。 .2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 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因国家不同,其内容各有差异。如: 前苏联城市绿地系统一般包括城市居住区与市内公园、花

上海老城厢规划

何阿姨口中的“这里”便是地处上海中心城区的露香园,也是上海老城厢历史风貌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东部紧邻豫园、城隍庙和外滩,西部连接淮海路和西藏路,北部毗邻人民广场和延中绿地。改造前的露香园基地内,建筑密度达80%以上,绿化率几乎为0,面积最小的住户3平方米内居住了4个人。 目前,黄浦区正在制定中长期旧区改造发展规划,并已初步明确,立足于改善居住困难与重点功能区建设,全力推进外滩由外向内、新天地由西向东、老城厢地区由北向南成片旧改。与此同时,黄浦区每年都将旧住房综合改造的“三大工程”——卫生设施改造、综合改水工程、旧住房综合修缮作为区政府实事项目,覆盖尚未纳入征收范围的百姓,到今年底,将有约1.4万户居民受益,涉及面积约45万平方米。 首先来关注黄浦区的旧区改造工作。今年,黄浦区提前完成了5000户的旧改目标,其中近一半来自收尾基地。当年新开基地6个,收尾基地8个。依法收尾带来资金的及时回收,实现滚动投入,良性循环,为旧区改造的可持续推进、可持久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形成了新的旧改“平衡观”。 为了解决旧改难以收尾的“怪圈”,黄浦区近年来从基金、政策、队伍、房源以及稳定五大要素着手,通过制度创新抑制非理性成本的上升,实现了动态平衡。黄浦区的旧区改造优先考虑的是老百姓最为迫切需要改善的居住困难,同时也兼顾区域长远发展的迫切需要,注重“战略性与紧迫性相结合,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今年启动的6块旧改基地中,有建设开发关系到董家渡地区教育、市政、

公用事业的配套以及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的董家渡18号地块;位于淮海中路新天地附近的124、131地块兼顾了新天地区域延伸发展和居民居住条件陈旧简陋的现状;而作为历史风貌保护区地同福里,则探索了老城区保护性改造的新模式,为老城厢改善居住条件和保护历史风貌实现两全提供了参考。 目前,黄浦区正在制定中长期旧区改造发展规划,并已初步明确,立足于改善居住困难与重点功能区建设,全力推进外滩由外向内、新天地由西向东、老城厢地区由北向南成片旧改。与此同时,黄浦区每年都将旧住房综合改造的“三大工程”——卫生设施改造、综合改水工程、旧住房综合修缮作为区政府实事项目,覆盖尚未纳入征收范围的百姓,到今年底,将有约1.4万户居民受益,涉及面积约45万平方米。

城市绿地手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绿化正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在古代,城市的绿化主要靠园林,包括皇家宫苑、私家园林及寺庙园林等。由于古代社会的解体和西方文化的东渐,其园林形式便走向近代,即公园,上海近代最典型的公园有复兴公园、虹口公园及公家花园等等。这种公园形式一直延续到上世纪末,可见其生命力。但从上世纪末开始,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城市的发展,这种划定范围、收门票入园游玩的形式便渐渐地不适合人们的需求了。 曾记得在上世纪末,上海有好多公园纷纷破墙透绿,把围墙拆去,改为铁栅栏,让公园里面的绿化与园外共享。然而不久,这种做法仍满足不了人们对城市绿化的需求。因此,城市大型绿地这种形式也就应运而生了。 如今,城市大型绿地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以上海为例,现今已有延中绿地、太平桥绿地、徐家汇绿地(公园)、长寿绿地、黄兴绿地(公园)、华山绿地及古城绿地(公园)等等。这种绿地不但范围大(如延中绿地达23公顷),林木、草地、水面等一应俱全,而且不设围墙,人们可以自由自在地出入,很受人们喜欢。而且由于这种绿地的出现,使城市绿化面积大大增加。如上海,人均绿地面积已从上世纪70年代不足1平方米增加到7平方米以上。从整个城市的人居质量来说,无疑大大提高了。 当今,城市大型绿地的迅猛发展,一个亟待提出的问题是如何把城市大型绿地搞得更美,锦上添花。这也是人们所期待的。因此,笔者在此要说一说城市大型绿地设计中的一些手法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大型绿地的组景; 二是大型绿地的地面、水面和道路; 三是大型绿地中的林木花草; 四是大型绿地中的建筑、雕塑和小品。 在此先说大型绿地的组景。组景是园林及室外环境总体规划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大型绿地宜分区,按照绿地形状、周围环境及绿地本身的功能进行分区,并分出主次,做到流畅。一般说,分区可有动、静之分,旷、奥之分。也可按照特征来分区,如林木、水面、草坪等等,并互相进行有机组合,统一风格。 在大型绿地的组景中,更值得重视的是应用“借景”、“对景”手法。 借景,在城市大型绿地中所借的是指绿地以外之景物,多为建筑物,有的城市有山,也可借山景。如上海古城公园,可以借东方明珠电视塔、金茂大厦等高层建筑物。这些形象要在规划设计时确定,在什么位置、方向能看到它们,而且形象动人,构图完美。在设计大型绿地的茶室、休闲场所时一定要注意这种借景。 对景与借景不同,对景是相对的,彼此相互为景。如一个茶室,坐在茶室里看对面的一个亭子,是一个景,宛如一幅画;反之,若坐在亭子里看茶室,也应当是一个景。因此,对景就要求设计者重视绿地中景点的安排,切忌此景看彼景美,彼景看此景不美。 在组景设计中,不但要重视静态的景,而且要注意其动态,一路行走一路观景,景景入画。我国古代有“步移景异”之说,这种手法值得重视。有的建筑物,从各个角度看其形象相差无几,如金茂大厦、东方明珠电视塔等;但有些建筑物则由不同的方向看去形象就会不同,如上海人民广场的市府大厦,淮海路附近的花园饭店等。古人云:“安得帆随湘势转,为君九面写衡山”。这种手法值得吸取。 万一从有的景点看某个建筑,觉得形象不佳,这就可用“障景”手法,挡住那些不好看的形象。可用墙体、建筑物、树丛等,将它掩除;或在此做水面,人行不到,也就看不到不佳之形象。其实,上海共青森林公园的手法值得重视,在园内很少能看到园外之物。园内四

城市绿地的防灾避险功能研究

城市绿地的防灾避险功能研究 摘要:本文就淮南市为例,研究了淮南市城市灾害的主要类型,分析了城市灾害的特性,以及在不同的灾害中,绿地所承担的防灾减灾功能。并且根据淮南市城市绿地系统的分类体系,针对不同的绿地,明确出其避灾功能,归纳总结出淮南避灾绿地概念体系,让城市绿地不仅具有避灾功能,而且能突出其疏散、救灾、医疗救护、物资集散以及重建等综合性功能。 关键词:城市绿地防灾避险城市灾害 Research on the Disaster-Shelter Function of Urban Green Space ——with the planning of disaster-shelter urban green space of Huainan as an example Abstract: After analyzing the city safety problems faced by Huainan,we have do some research on the function of urban green space as the city Huainan an example. According to the system of open space of Huainan, we defined the functions of green space, to infer from the disaster-shelter system of urban green space. A brief summary of some of the relevant concepts on the system of disaster-shelter of urban green space is presented, and highlight the functions of material evacuation, disaster relief, and restored . 正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渐推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海啸、地震等各种灾害持续发生,已成为影响城市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而在现代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城市灾难中,城市公共绿地充分的发挥了防灾避险的重要作用。汶川大地震时,逃难市民大都集中在公园及广场等城市公共绿地上,上海延中绿地、陆家嘴绿地等大型公共绿地都成为了市民避难的场所。城市绿地的防灾减灾功能研究从而也成为了一个新的课题,目前关于城市绿地的防灾避险功能的研究与规划设计已经有了不少案例的积累,人们对城市绿地的认识和重视正在逐步提高。 城市公共绿地为城市防灾避险提供了场所,有序的规划可以使其充分发挥其防灾、避灾功能,平时又不影响其他的功能使用。本文就淮南市为例,就不同类型城市绿地防灾避险的功能以及布局要点进行如下探讨。 1城市主要灾害分析 1.1城市灾害的分类及特点 1.1.1城市灾害的概念 城市灾害是指发生在城市内部的,由于自然原因或人为原因或两者共同

绍兴兰亭景区造景手法欣赏 延中绿地整体规划方案分析

绍兴兰亭景区造景手法欣赏延中绿地整体规划方案分析 一摘要兰亭位于绍兴市西南部,是晋代书法家王羲之书写《兰亭集序》的遗址。兰亭,融秀美的山水风光,雅致的园林景观,独享的书坛盛名。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极淀于一体,成为中国一处重要的名胜古迹,列位于全国四大名亭之首。 二关键字:延中绿地,兰亭 三正文: (一)绍兴兰亭景区造景手法欣赏 1兰亭介绍 兰亭地处绍兴市郊西南,春秋时越王勾践植兰于此。汉代时建有驿亭,因而得名。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邀友雅集修禊于此,曾作序《兰亭集序》,不但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文章也旷达洒脱,逸趣无穷。王羲之从此被后人尊为“书圣”,兰亭亦成为“书法圣地”。兰亭,融秀美的山水风光,雅致的园林景观,独享的书坛盛名。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极淀于一体,成为中国一处重要的名胜古迹,列位于全国四大名亭之首。有小溪流经此处,称曲水,临溪有流觞亭。亭西有王右军祠,祠中正殿有王羲之像。殿前有墨华池,池中建墨华亭,两廊墙上嵌古代碑刻帖石,其中唐宋以来书法家临摹的《兰亭序》就有十余种。亭前约30米处为鹅池,池畔建石碑亭,中立鹅池两大字石碑一块,传为王羲之书。园中茂竹,清溪激流穿过,是一个古朴清幽的地方现存建筑和园林是明嘉靖年间移建的,1980年曾全面整修。 兰亭的主要景点包括:鹅池碑亭、兰亭碑亭、曲水流觞、流觞亭等 我国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曾在这里做兰亭集序,历代有许多著名的书法家临摹其作品,据说唐太宗得到其真迹后爱不释手,令褚遂良临摹多份赐给近臣,其死后将真迹带入棺内,所以其作品现在只有历代摹本。王羲之爱养鹅,在兰亭风景区内有鹅池、兰亭集序碑亭。 兰亭集序(晋)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

上海绿化系统规划分析及优化策略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刘滨谊温全平刘颂上海绿化系统规划分析及优化策略 表3各规划绿化要素分类比较 规划名称绿化要素分类 绿化系统l贼4环形绿化、防护绿廊、楔形绿化、大型林地、公园绿化 中心城公共在绿化系统规划分类的框架下进行,将绿地分为“一一纵两横三环”(环形绿化和主 绿地规划要绿廊)、“多片多同”(公同绿化和大型林地)、“绿色廊道”(路网水网绿廊) 按林种结构分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同时按布局形态分为片林、防护林(带) 城市森林和四旁林;统计分类I:,分为防护林、特用林、商品林、竹林、苗荆、四旁植 规划树:在进行指标计算时又分为森林廊道、片林、四旁林、城镇绿地和中心城公共 绿地 沿海防护林现状按经济林、竹林、四旁树、农田防护林、城市森林、村屯绿化、地方公益 体系建设工林、绿色通道、海湾国家森林公园进行统计;主要成就按沿海防护林、通道防护 程规划林、生态片林、防污染隔离林、水源涵养林和经济林进行说明 蓑篓筹和按一级湿麒型分为滨海龇河滩地、黼龇库塘湿地图1桃城绿燃翥市森林删结构 (cJJ/T85—2002)》、《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l37—90)》、《土地分类标准》等无法对接,不利于各类规划的协调;③3个绿化规划都没有将湿地包括在内.也没有将屋顶花园、垂直绿化、农田、河流水体纳入城市绿化规划范围,将现实中本来是一个整体的城市生态系统人为地割裂开来。 2.5对绿化结构与布局的比较分析 在“环、楔、廊、园、林”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现有规划在结构与布局上可以概括为,外环以内:一纵(黄浦江)两横(延安路、苏州河)三环(外环、中环、水环)、多片多园(城市绿岛、楔形绿地、生态敏感区、新增公共绿地)、道路环状放射绿网络、水系环形十字绿网络、8处楔形绿化(图1)。 外环以外:1环(郊区环线)16廊(高速公路11条、主要河流5条)、3带(沿崇明岛、横沙一长兴岛、杭州湾防护林带)19片(19处片林),一弧(北起宝山的宝钢陈行水库.南至金山石化)3圈(崇明、横沙、长兴三岛的海岸线),环廊结合(环镇林、护路护岸林结合),多点配套(村镇绿化、郊野公园),4环,5廊,6湖(景观水系规划中重要的水体)(图1,2)。 这一结构形式可以抽象为如图3所示的结构模式。其特点是以“环、楔、 110廊、园、林”为结构的描述方法,已取 得广泛共识.基本上把握了上海绿化建 设的方向和内容。不足之处在于: 2。5.1这一结构是以中心城为中心,缺 乏长三角区域的整体考虑,与城市总体 规划确定的三条城市发展轴:沪宁发展 轴、沪杭发展轴、滨江沿海城镇发展轴 结合不够。 2.5.2规划结构本身存在问题,“环、 楔、廊、园、林”不是按照统一的分类 标准,实践操作中不宜把握,“环、 楔、廊”讲的是一种几何形式,“园” 和“林”则是对绿化功能和形态的描 述,“园”中可以有“林”.“林”中 也可以有“园”.“园”和“林”都可 以以“环、楔、廊”的形式出现。其它 问题包括:中心城楔形绿化名不符实, 没有伸入城市.不能发挥应有的功能: 绿化结构要素的层次结构不明确.以线 形绿化为例,多沿道路、河道、高压走 廊等布置,三者均有等级之分,相应地 绿化也应该有结构与功能上的差异.现 有绿化结构没有体现这种差异:中心城 绿地与城郊森林联系不紧密.城郊廊道 无法延伸到中心城内:城郊森林的“一 环”较为薄弱等(图1)。 2.5.3绿化结构被动适应城市空间发 展,对道路交通等人工设施考虑较多, 而对河流湖泊等自然要素考虑较少,绿 化与环境敏感区及水系结合得不够紧 图2绿化与水系相关性分析图 图3“环、楔、廊、园、林”结构模式图 密,生态关联性不明确。上海市水面面 积约占市域总面积的l1.3%,河道密度 6—7kⅡ派m2,在《水环境功能区划》中, 列出了61处主干河流水域.其中有45 处明确主导功能为景观娱乐用水,占 73.8%,现有绿化规划没有充分利用这 些水体(图2)。  万方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