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方法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方法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方法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方法探究

新课程带来了教育理念的新变化,产生了新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法成了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最多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与传统教学有明显的区别: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但它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有效的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改变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它能给学生合作的机会,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责任感,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它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老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合作学习是时代精神的反应,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有其局限性。如果不假思索,每课必用就会走入教学误区:一味认为新课改就是让课堂热闹,就是教师不教;该合作的合作,不该合作的也合作。热热闹闹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背后,却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低效现象,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不重实效

2. 合作目的不明确,为“活动”而“活动”

3. 合作无序

4. 合作问题过于简单,没有讨论的必要

5. 学生没有经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就开始合作

7. 教师为赶教学进度,草草收场

8. 学生的主动合作意识不强,合作参与不足

9. 合作过于频繁

10. 合作没有结果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优势。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小组合作学习表现出与传统班级教学更具优势的特性。

1、互助性和集体性:小组合作学习是同伴间的互助合作活动。它通过创设“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形式来改变班级教学结构,其目的就在于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与合作,从而达到更高的学习目标。同时也改变了传统班级教学中以个人成绩及评价为中心,以竞争为主的学习交往模式,强调个人在小组活动中尽已所能,同时又带动小组整体发展的合作学习模式。

2、自主性和独立性:小组合作学习淡化了教师的权威,促使小组成员大胆地将自己的见解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小组成员在讨论交流中通过互动式、互助式、讨论式进行学习,使语言、思维和胆量得到训练,进而培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达到主动与别人交往,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的目标。

3、适应性和发展性:小组合作学习,首先使学生在小集体中相互适应,通过适应这个小集体,逐步过渡到适应大集体,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同时小组学习能够为学生创设充分表现自我的氛围,使人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并使之在小组中交流中分享成功的快乐,肯定其主体地位,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现实劣势。

在很多高中语文公开课及一般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都已处于一种“演戏”的层次上,并没有真正体现上述的优势,反而成为制约课堂有效性的一个弊端,成为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障碍。现状如下:

1、优生的舞台,学困生的煎熬。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学习好、口头表达能力好的学生课堂参与度高,学习不好的学生或缺乏主动性的学生因为怕出错,懒于思考,处于课堂游离状态。课堂上,有些教师也怕影响教学效果或拖延时间,不敢过多地面向整体,更不敢让学困生发言,认为优生就能代表小组。所以小组讨论与见解发表,就成了部分优生的专利。所以小组合作学习有时候就成了优生的个人脱口秀,而学困生往往被忽视,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

2、热闹的演绎,实效性的遗失。小组合作是一种小型的学习组织,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往往被要求积极发言,课堂也陷入热闹的学习中。但我们也经常看到学生大侃特侃时没有中心甚至跑题,整个课堂处于一种没有游戏规则的“无政府状态”,很少有实质性的讨论。结果,“小组讨论”成了课堂上的“放羊”,更别提课堂的实效性。更有教师认为“新课程的课就是要新”,于是在课堂上花样百出,变来变去的手法奥妙无穷,却明显忽视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育。如我听高二选修外国小说欣赏《娜塔莎》一课的公开课时,教师为了增加课堂的活动,没有说明规则、要求,只提出问题供学生分组讨论:你认为娜塔莎对阿那托尔的爱是否真诚,为什么?在小组讨论开始,学生还能围绕课本的内容进行解读、讨论,但是随着讨论的开展,笔者旁边小组的部分学生开始窃窃私语,谈论起花花公子阿那托尔到底是如何把娜塔莎骗到手的,如果娜塔莎跟着他走,结局又会怎么?甚至有个学生还提到班里男女生恋爱问题。诸如此类的讨论,已经严重偏题,教师希望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来认知纯真而盲目的爱的娜塔莎形象的目的便不得实现。

3、主体的“沦丧”,自主性的失效。小组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但并不意味着完全的放任自流。有些教师将自己当作合作交流过程中的局外人,完全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另外部分老师对合作学习的内涵没有准确把握,把一般性讨论、交流等同于合作学习,都影响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失去了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契机。在高中的语文课堂上,有些教师认为学生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已初步具备,能把握文章的主旨,于是在布置小组学习任务之后,或简单巡视一周,或管自己准备下个环节的内容,任由课堂喧哗一片,并不做任何有效的指导和监控。

4、形式的表现,必要性的缺失。新课程的理念强调“关注每一个学生”,注重学生的发展。部分教师为了展示“新”课堂的理念,在组织课堂形式时,一定要加入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的环节,甚至在观念上迷信合作学习的作用,把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在小组上讨论。所以有些课就成了什么问题都要通过小组讨论才能解决的现状,而很少考虑这样的话题是否有讨论的价值。

三、小组合作探究的措施步骤:

1、确定合作的目标和任务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要使学生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机制,在教学中就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一要注重培养积极参与的习惯;二要注重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三要注重培养善于肯定别人优点,也敢于质疑的习惯;四要注重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所以,我们可以说小组合作学习不只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课堂时间的有限性,决定了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要帮助学生明确的提出合作的目的和要求,而教师也一定要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水平且需要密切配合的学习任务。另外还要注意,不能为了合作的形式而忽视了合

作学习的真正目的和价值取向。只有当所设计的合作学习内容对学生来说是量体裁衣且需要学生团队协作时,才能引起学生合作讨论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得合作学习形神合一。

2、教师为主导,确定小组合作的内容及方向分配角色和任务;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大多数老师都是随意的按前后桌4-6人组成小组,并没有关注小组成员之间的情况。然而“合作学习小组的内部构成如何,是学生合作学习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分组时,应在综合考虑学生学习情况、性格爱好、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基础上,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成4-5人的小组。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抱着“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把合作小组建成团结、互补、高效的小集体。

(组间同质:指小组间尽量减少差异,使其各方面情况相当,特别是学业成绩方面,尽量使各小组之间的竞争公平,合理,而不是根据学生在教师的座位前后四人为一个合作小组,也不是简单地把几张课桌拉在一起组成小组。

组内异质:表现为小组成员在性格、成绩、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家庭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

小组成员的分工必须明确,要求人人有事做。分工时,要根据组内学生的差异进行适当的角色分配,努力实现组内的差异互补,避免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尤其是学困生一定也要赋予一定的学习任务,使他们感受小组学习的成功快乐,引发学习的兴趣,否则部分学生“主动自觉”地无所是事,势必会造成课堂时间的浪费。

当然,为了避免课堂喧哗、跑题的现象,还要给学生一个规则,按照规则来进行操作。如要求各小组成员先独自思考,想出或写出自己最好的办法,然后以小组合作讨论,各小组讨论后综合大家的想法,拿出各小组最好的方案,由各小组汇报员向班上汇报。保证方案是人人所想,综合所得。如《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一课,这个题目是编者加的,但是有学生提出题目与文章体现人性美的主旨不相符,要求改题。鉴于学生写作过程中存在先写文章后写题的不良习惯,教师适时增添这一改题环节,要求学生结合课本内容进行分析,了解泪与水之间的关系,“换”又体现了何种态度,题目之于文章的重要性等问题进行理解。并制定相应规则,要求每个同学必须先写出自己的题目,并在小组内加以说明,由小组推选最佳答案,再在各小组间评比推出最优答案。这样的过程既激发了同学们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又锻炼了同学们独立思考与合作的能力。

3、教师参与小组讨论,提出合理建议,关注学习结果;

平常的教学,有些老师担心预设的答案没有被学生“准确”答出或学生张口结舌的回答,往往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或活动,用“蜻蜓点水”式、“简单凑合”式的合作学习,这是小组合作形式中应极力避免的形式主义。既然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在学习过程中就应当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给予相应的时间,保证学生充分的小组交流时间,使学生创作性思维的火花不至于被掐灭,思维得以更深入的拓展。因此,如果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合作学习,就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讨论,宽裕的时间发言、补充、辩论,让各种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尽情的发挥。

而要获得合作学习的成功体验,必须加强学习成果的展示,这能促进学生进一步探索、积极讨论,也使学生收获更多的成果,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学习模式。因为展示的是小组的成果,所以展示的方式要多变,可以由一位同学代表本组发言或演练,也可以通过媒体投影的方式展示全组的成果,更可以综合全组所写的书面报告或小论文的形式加以展示。在共同欣赏全组学习成果的同时,也收获个人学习成果的喜悦。

4、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度,合理、恰当运用合作机制,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

不让一部分学生被合作“淹没”;

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最大原因是“教育者没有把合作学习看作学生的主体需要,使主体需要在实践中遭到了致命的压抑。”有些老师只把合作学习用作控制课堂或产生课堂新形式的手段,最终还是把教师的答案当做权威,唯一的答案,忽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从而使他们缺乏合作学习的动机,失去合作的兴趣,使合作学习失效。所以,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合作学习的基础。真正的合作课堂,教师应和学生平等对话,善于倾听学生的观点、想法,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动机,逐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良好品质,在适当时机激发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行为。所以,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主体需要的满足,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5、参与合作,抓住时机,强化评价。

所有的学习过程,评价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而科学的评价更可以说是合作学习成功发展的关键。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和奖励依据,既注重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更注重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小组中个人的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因此,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两个方面的评价,一是对小组的评价,考查小组成员间是否能运用互学、互帮、互补,互促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效率;二是对个体评价,根据学生的学习任务对学生采取的诸如态度、情感、方式等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同时,还要改变教师一人评价的传统模式,把评价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也在课堂上参与评价,完成自评与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及全班范围内的评价,发挥师生共同评价机制带来的优势。无论是哪一种评价,都要做到适时适当的给予激励,从而使每个小组都能真切地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从而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欲望。

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一定要破除小组学习是学生单方面学习的误区,更要明白教师不仅是一个组织者、旁观者,而且还应是一个参与者。不过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承担的不再是单纯传授知识技能的角色,而应注重对学生思维的激发,除了前面所说要帮助建立学习小组,明确学习任务之处,更要扮演好调控者的角色,关注每个小组的活动状况,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及时发现并引导学生思考瓶颈的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学会合作的技能和品质,当小组合作出现观点冲突时,要注意协调与指导,真正做好消除课堂“无政府状态”的调控者角色。

四、教师的角色

那么,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教师充当什么角色呢?

1、教师——合作小组建立的实施者

在课堂中实施有效的合作学习最关键的一条就是合理分组。这就要求教师深入调查、仔细分析学生的年龄、性别、性格、兴趣爱好、已有知识水平、个性特长、家庭文化背景,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基本原则进行分组,这样才能使不同的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取长补短,达到互补共同发展的目的。小组的组建切忌随意性、盲目性。小组的组建可以一个学期或半个学期为周期,以便不同的个体在不同的小组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教师——合作技能提高的指导者

合作学习作为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否能在课堂中得到有效运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合作技能水平的高低。学生在课堂开展合作学习,合作技能上还需教者的潜心指导。在小组成员的分工上,小组长首先应由组织、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个体担任,以发挥他们在合作学习初始阶段的示范引领作用,以后小组长由成员每周轮流担任,以便有效地培养个体成员的组织表达能力;同时,教者要对学生合作技能进行培训指导,通过培训使学生懂得在合作中怎样学会“听取”、学会“求助”、学会“自控”、学会“帮助”、学会“说服”、学会“反思”、学会“质疑”、学会“尊重”、学会“表达”、学会“说明”;另外,教者还应注重学生合作过程观察基础上的同步指导。通过集中培训和分散适时指导,在较短时期内使每个学生初步具备合作的基本技能,随着合作学习时间的延长,从而提高他们的合作技能水平。

3、教师——合作学习时机的确定者

科学确定合作学习时机是教者在备课中应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什么时候合作对于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培养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选择科学的合作时机,一是要在知识的重难点处合作。教学中,教师应在知识的关键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计合作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合作,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真正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二是要在动手实践处合作。教学中,组织学生在动手实践处合作,有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量的关系与变化,从而发现规律,形成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三是在学生质疑处组织合作。教学中,当学生初步获得知识形成理性认识时,有时在认知上必然会产生一些认知冲突,通过讨论,学生提出了充满理性的认知成果:

4、教师——合作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角色将发生改变: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和过程的管理者转化为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中,教师除了要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外,还要真诚地走进学生,真诚地与学生合作,共同创造一种新的课堂文化。教师走进小组与学生共同讨论问题,发表见解;共同动手操作、探索规律,既有利于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又有利于了解学生思维活动情况,注意学生学习的过程,还有利于针对学习情况适时指导,调整活动策略,从而促进师生有效互动,达到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

5、教师——合作学习活动的设计者

几年来的课堂实践告诉我们:有序的小组合作是有效合作的保证。小组合作是否卓有成效,需要教者对合作的程序作精心设计。程序的设计既要有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又要有针对教学内容具有知识连续性、递进性、层次性的问题作牵引,还要有准确、简炼、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通过有序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在独立有序思考之后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既符合学生的的认知规律,又为小组成员的充分有效合作提供了交流必须有的材料:收集、分析与整理的信息——思维的过程与结果。

此外,教者还应充分发挥自身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评价者、调控者、激励者的地位与作用。

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与策略

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与策略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它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有了一个自主合作的机会,改变了传统的以接受型为主的学习方式,。但是,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大多仅仅是浮于形式,缺乏其内在的实效性,主要问题有: 1、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面,不管什么问题,不管合适与否,不管难易程度,一律要学生合作讨论,似乎只要合作了,问题就解决了,只要合作了,学生就是自主学习了。 2、小组成员之间分工不明确,缺乏必要的人际交流和合作技能。往往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的同学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讨论的声音。四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说话,谁也听不清别人在说什么。老师一喊“停”,教室里立刻安静下来,汇报讨论结果时,出来的意见还只是个人的想法,没有形成小组意见,也没有因为小组讨论而对个体的思维产生新的碰撞,小组成员之间也没有具备合作的心理倾向。 3、每个学习小组里都有学优生和相对的学困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往往是学优生扛主角,他们的意见就主宰了整个小组的意见。久而久之,学困生就习惯于在热闹的环境中做一个旁观者。这样,也就没有真正做到全员参与,没有真正达到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 4、小组评价机制不健全,评价形式单一。以教师评价为主,而这种评价又大多指向单一的个体,对小组整体的评价不够科学和客观;教师没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组内自评和组间互评的机会,更缺少组内自评和组间互评的技能训练。 那么如何科学合理地对学生进行分组呢?主要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一是要做到每个小组的实力相当;二是要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将有各种特长的学生放到一个组内,让他们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相互监督。目的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优等生得到发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帮助和提高。 1、确定组长

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报告 篇一: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研究报告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课程改革已经经过了几个春秋,学生的学习方式多种多样。与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相比,小组合作学习确实能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等诸多好处。但现实中的课堂却是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普遍存在着“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参与机会而处于“旁观”、“旁听”的被动地位。因此,寻求一种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已成为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制订出了《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这一课题展开研究。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小组合作学习,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不仅仅是推广和应用一种教学研究的手段和方法,它真正的内在意义是培养学生充分

的合作精神、合作能力,这正是学生需要培养的社会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小学语文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而小组合作学习则是合作学习中采用得较多的组织形式。在实际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又是课堂教学中一种常见的形式。 2.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会导致对理解知识的侧重点不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 四、研究目标 课程标准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基本的理念决定了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在小组中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讨论解决问题,认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增强成员的集体责任感,以友好的方式对待争议,建立小组成员之间信任和团结关系。 五、研究内容

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结题报告

“小组合作学习探究”课题结题报告(附开题报告)作者: 郭秀环来源:本站原创更新:2015-03-10 15:37 【摘要】合作学习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学等理论为基础,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师师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合作学习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改善班组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是一种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的关键也在于学生能否有效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因此,变革传统的、过于注重知识传承的教学方式,借鉴发达国家基础教育的成功经验,引导学生形成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

当务之急。探索既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需要,又能汲取国外教育先进理念的培养人才模式,乃是教研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工作的难点。 【关键词】合作学习策略学习能力课堂生态我申报的课题《小组合作学习探究》,被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自课题申报以来,在上级领导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落实课题研究计划,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我详细制定研究方案,组织课题组成员,讨论落实各层面具体工作,对课题组人员实施分层次的培训,以实验教师为骨干,针对试验班级学情,在教学理论、观念、方式、途径等方面进行大胆尝试,每个实验阶段都能够不断的提升对课题的新认识。通过近一年多的教学实践和探索,基本达到预期效果,现对研究过程中的方法、措施、主要成果及 存在的问题汇报如下: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著名科学家杨振宁说:“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工作的话,那么,进入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现代教育理念认为,一个人今天在校的学习方式,必然会与他明天的社会生存方式保持某种内在的一致性,而合作学习正是这种一致性的切入点之一。 《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趋势下,我县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深入开展素质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课堂已经不再是教师“填鸭式”的满堂灌形式了,“以学为本,以生为本”的教学观要求新的教学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我们的课堂教学虽然由原来“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转变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合作学习已走进课堂,但还存在一些弊端:许多初中语文教师仍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对学生学习行为和结果表现出极大的不放心,不敢放手。甚至有的老师仍在唱“独角戏”,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即使有的老师开始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诱导,在操作策略上具有系统性、可操作性的内容还需补充完善。课堂教学中仍普遍存在着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有

二年级小组合作学习方案

二年级小组合作学习方案 “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新理念指导下的新的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全体教师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因此,我们把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校本较研的课题来进行研究,从而推动我校教学改革的快速发展。 首先,全组老师要学习新课标的理念,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知识,观看新课程的优秀个案。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实践、探索小组合作学习规律和特点,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由于每个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维方式不同,因此开展小组间的合作学习,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的建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给每一个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具体安排如下: 一、合理分工,布置研究方向。 通过向洋思学习的活动,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和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还要进一步深入下去以达到推动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实施过程 (一)学生动员、分组:每个小组4—6人,其中每个小组好、中、差搭配,有正、副组长,并对小组长进行培训指导。 (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继续实行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1.师生合作,共同确定学习目标,尤其是要确定好预习目标,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确具体的预习任务。 2.认真检查预习结果,精心设计预习检测试题。对于预习效果好的学习合作小组要及时表扬,树立学习样板,介绍预习经验,在班级推广。 3.精心设计研究讨论的内容。内容要尽量具备可操作性,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掌握新知识。 (1)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及教材的重难点,结合班级学生实际,师生共同设计既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产生内动力,又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功能的思考题、讨论题,让学生的思维活动沿着目标方向有理有序的进展,提高同伴间合作作用效率。思考题、讨论题力求富有科学性、故事性、趣味性、实用性、创新性也就是说内容要尽量具备可操作性,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掌握新知识。 (2)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具、学具,充分运用现有的教学设备进行辅助学习,尤其要通过现代的信息技术与本学科的整合,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创造学习的科学氖围,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间的合作与竞争创新意识。 (3)合理安排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①让每个学生有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想自己要想的问题。 ②让每个学生有发表意见、表达自己思维活动的机会,说自己想说的话。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探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背景及界定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和完善,我们不难感觉到越来越多的新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中出现。我们的教育不幸的遭遇了一种模式化的教学,那就是每节课你都能看见的固定教学设计“小组合作”。我们必须明确这么一点:合作学习不等于小组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其组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小组学习只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具体组织形式,师生互动、同桌交流、全班讨论等等都是合作学习。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合作学习的众多形式中,小组学习是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上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实际运用的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就需要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把老师所讲的内容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并能运用与实践中,小组合作学习就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检验内化过程的方式方法。 因此,我们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提出来作为研究的一个课题。 二、理论论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一目标在《新课程标准》(试行)里被概括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学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以及它的奠基作用决定了这种素养的培养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而目前的农村语文教学大部分以单一的接受学习为主,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因此,对于语文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究迫在眉睫。 三、研究的目标、方法及过程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依据学校发展的需要,立足教研,聚焦课堂,进行课题研究,切实解决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具体目标如下: 1.提高任课教师组织实施课堂教学的能力,掌握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策略,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使教师教学更有效。 2.通过对课题的研究,转变学生学习方式,通过合作学习,建立学习小组,互帮互学,取长补短,以达到面向全体,全面提高的教育目的。 3.通过对课题的深入研究,带动广大教师逐步走进新课程,在课堂上要真正的把新课程标准落到实处。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行动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个案研究法等相结合。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总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2年2月—2012年4月) 这个阶段主要任务是论证选题、设计课题实施方案,组织与培训课题研究人员和落实任务与研究计划,办理申报立项手续等。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2年4月—2013年9月) ⑴进行有效合作学习的研究。 主要任务:①设计有效方案,具体实施;深入课堂,通过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编写典型案例。②完成有关有效合作学习的中期报告。 ⑵问题研讨阶段。 主要任务:进一步开展研究实践。

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研究

小组合作学习得方法研究随着社会得发展,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合作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得重视。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倡导实施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得学习方式。那么如何发挥小组学习得作用呢? 一、合理分配小组成员 要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得功能,分好小组就是前提。合理得构建学习小组,既就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得基础与前提,也就是实现学生群体合作得基本手段。首先要根据学生得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智力状况、性别、心理素质、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按照“异质同组、同组异质”得原则进行分组,每个小组4—6人为宜。如果就是4人一小组,应该有一名优等生,两名中等生,一名学困生。这样做既能保证小组内各个成员之间得差异性与互补性,也便于各个小组间开展公平竞争。教师应把学生得个别差异瞧成一种积极得教育资源,实施动态分组教学。还可根据学生得学习情况定期进行人员调整,以保证小组间学生竞争得活力,增强小组内学生合作得凝聚力。 二、明确小组成员责任 建立了合作学习小组后,要明确小组中每一个成员得责任,要突出每个个体得作用,使每一个人不仅要对自己得学习负责,明确每个人都有帮助她人进步得义务,而且要为所在小组中其她同学得学习负责。一个小组,只有在一个好得小组带头人得带领下,才能始终如一地围绕

某一个中心议题开展讨论、探究,最终找到规律、获取方法。组长又就是一个小组学习活动得组织者,就是教师得得力助手,就是联系教师与 全班学生得纽带。因此选好组长,直接关系小组学习活动得效率与成败。小组长要选择有一定得号召力、责任心、协调能力强得学生。小组长为轮换制,让每一位小组成员都有锻炼与展示得机会。在4人以小组内,设一名小组长,一名记录员,一名汇报员,一名操作员。小组长主要负责讨论过程中得组织与裁判,检查本组同学对所讨论问题得掌握情况;记录 员主要记录整理讨论过程中小组成员发言,要求组织能力强,下笔快得 同学担任;汇报员主要负责汇报小组中得讨论结果,要求语言表达能力 强得同学担任;操作员主要负责小组中得操作工作,要求心灵手巧得同 学担任。组内分工落实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懂得“分工不分家”得道理,对每一个同学所担任得角色可根据教学情况定期作适当得调整或轮换,以增强学生得责任感与学习得积极性。 三、做好各个小组得培训工作 小组合作学习得目得就是让每一个成员都参与学习得过程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品尝到成功得喜悦。因此培训学生得合作能力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培训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一就是要认真思考,大胆发言,学会中心发言,能把自己得探索、发现,清楚得用语言表达出来,在组内交流;二就是学会认真倾听别人意见得习惯,从别人得发言中得 到启发,收获更多得知识、方法,养成一人发言,组内其她成员认真倾听得好习惯;三就是学会质疑、反驳,能听出与别人得相同点、不同点,能

合作学习研究文献综述

合作学习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完善 ,合作学习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许多专家学者对合作学习进行了大量而广泛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与研究,本文试就这合作学习研究方面做一综述。 关键词:合作学习概念理论基础现状与问题分析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并于80年代后在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的合作学习,在80年代被介绍到了我国,90年代在一些学校中开始采用,但真正在我国引起重视还是在新世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之后。《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中也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这次改革促使国内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士关注合作学习, 中小学的教师和学生几乎都能对合作学习有比较准确的认识, 课堂中越来越多的师生从合作学习中受益。笔者在中国期刊网以“合作学习”为关键词搜索到2001 年至今的论文2110余篇, 可见其影响的广泛。 一、关于合作学习的概念 关于合作学习的定义有很多,以下是国内外若干代表性的合作学习定义: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教授斯莱文认为 ,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根据他们整个小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著名学者,合作学习的主要代表人物约翰逊兄弟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美国肯塔基大学嘎斯基教授认为 ,合作学习是为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 ,由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合作与互助的学习活动。英国著名学者赖特认为 ,合作学习是学生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在小组中共同学习的学习环境。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沙伦博士认为 ,合作学习是组织和促进课堂教学并以自主与合作为基本特征的一系列教学方法的总称。[1]我国以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王坦在《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中提出的定义较为权威以及达成了共识“以异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2]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培养学生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学会共同生活,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堂上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该如何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呢?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建立合作意识 众所周知,当今时代是科技竞争的时代,而竞争的成败往往取决于人们之间的合作。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不善于与他人合作,不善于将不同的知识加以交流综合、提高和运用,那么,就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为了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就必须有雄厚的竞争实力,也千万不可忽视合作精神。学生只有有了合作的动机,才会想到合作,才会设法合作,才会真正合作。如教学《早操》一文,如何让学生仿照课文写法自编儿歌?我从满足学生的需要入手,鼓励学生说:“小作者丁丁是按照这样的方法来写儿歌的,同学们愿意试一试吗?”一席话激起了学生们强烈的表现欲,开始窃窃私语。不一会儿,有的学生已经编好了,急于向他人展示;而有的学生难以用确切的语言来表

达,就想寻求帮助。学生有了合作的愿望,这时我请学生去找小伙伴说一说、改一改。就连平时想说又不敢说的学生,在同学面前也显得不那么拘束了,一个个争先恐后发言,课堂气氛融洽又热烈。一首首健康且充满童趣的儿歌很快在孩子们的口中诞生。 二、分派合作角色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存在着智力、能力、喜好等方面的差异。为了使他们能最大限度地互补学习、互相帮助、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我在编组时注意合理搭配,每小组4~6人。小组内的搭配要兼顾适当的男女比例,智力、能力的不同和兴趣爱好的差异。 在具体的分组中,我给每个小组成员一个职务:如“组织者”负责分配讨论的任务,“记录员”负责记载问题讨论的成果,“汇报员”负责汇报合作成果或决定汇报形式(个人汇报或小组汇报),“检查员”负责在讨论过程中督促同学认真进行。这样每个成员在该小组中都有明确的分工,不会再无所事事。同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共同协作,共同完成任务,指导他们如何在组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如何倾听别人的发言,逐步培养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所需要的组织能力、交流能力、协调能力,相互尊重的态度等,为小组讨论顺利高效地进行奠定基础。

(完整版)小学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探究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探究》之 《小学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探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背景及界定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和完善,我们不难感觉到越来越多的新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中出现。我们的教育不幸的遭遇了一种模式化的教学,那就是每节课你都能看见的固定教学设计“小组合作”。我们必须明确这么一点:合作学习不等于小组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其组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小组学习只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具体组织形式,师生互动、同桌交流、全班讨论等等都是合作学习。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合作学习的众多形式中,小组学习是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 《语文课程标准》在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上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实际运用的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就需要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把老师所讲的内容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并能运用与实践中,小组合作学习就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检验内化过程的方式方法。 因此,我们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提出来作为研究的一个课题。 二、理论论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一目标在《新课程标准》(试行)里被概括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学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以及它的奠基作用决定了这种素养的培养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而目前的农村语文教学大部分以单一的接受学习为主,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因此,对于语文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究迫在眉睫。 三、研究的目标、方法及过程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依据学校发展的需要,立足教研,聚焦课堂,进行课题研究,切实解决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具体目标如下: 1.提高任课教师组织实施课堂教学的能力,掌握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策略,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使教师教学更有效。 2.通过对课题的研究,转变学生学习方式,通过合作学习,建立学习小组,互帮互学,取长补短,以达到面向全体,全面提高的教育目的。 3.通过对课题的深入研究,带动广大教师逐步走进新课程,在课堂上要真正的把新课程标准落到实处。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实施步骤与方案

小组合作学习课堂量化实施细则与方案 一、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组织教学,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合作观与竞争观,促进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同时减轻学生负担,实现我要学,我愿学,进而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度, 二、小组合作学习操作体系 1.科学合理的划分小组 科学合理的小组划分是保障小组合作学习长期顺利进行的基础,小组的划分以班主任为主,任课教师为辅,结合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业成绩、认知基础、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个性特点、心理素质、兴趣爱好、性别搭配、交往能力、人际关系等,重点按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进行合理分组。可以老师指定也可以自荐自选或民主决定,总之要保证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并能有助于小组内部的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每个小组6人,按综合能力推选出组长一名,负责作业和学习;副组长一名,负责纪律和卫生。6名小组成员按学习成绩分别编号:1号、2号、3号、4号、5号、6号。这种组合保证了各小组力量均衡竞争激烈。 2.充分组长管理带动作用 建立学习小组后,组长要为每一位小组成员明确责任,要突出每个个体的作用,使每一个人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还有帮助他人进步的义务,要为所在小组中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一个小组,只有在一个好的小组带头人的带领下,才能始终如一地围绕某一个中心议题开展讨论、探究,开展有效的学习。同时,组长又是教师的得力助手,是联系教师与全班学生的纽带。因此选好组长,直接关系小组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成败。组长是小组的第一责任人,他要根据学习任务和内

容以及不同的学科特点定期对小组成员分配任务提出要求,对每一个同学所担任的角色给予明确的定位。 3.学习小组合作的评价: 公平公正的评价奖励是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评价奖励运用恰当,能充分调动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产生高质量的合作学习效果。评价奖励的方式很多,在此主要讲一下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教师有效地评价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碰撞、对接进而升华的较高境界。 三、课堂评价的原则与评价细则 1.教师对学习小组的评价,要把握把握以下几点原则: ①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学习过程的评价,体现“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理念; ②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正视学生的客观差异,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 ③评价的内容包括小组活动的秩序,组员参与情况,小组汇报水平,合作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 2.课堂学习小组量化评分细则 ①课前准备:要求学生准备充分,坐姿端正,精神饱满,情绪高昂,状态良好。教师每节课前候课时就要关注学生的课前准备状况,既要关注物品的准备又要关注状态的准备,然后根据各组课前准备情况为小组加1—3分,起初可以告诉学生为什么加分,时间长了就成为手到擒来的一个动作,不会浪费多长时间,却有助于学生朗好习惯的养成。

浅谈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浅谈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襄阳市新华路小学:王艳红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当今课堂教学改革的风向标。我通过教学和研究发现,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还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它仍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问题,有理论层面的,也有实践层面的。只有形式上的小组活动,没有实质的合作;只听或看一位好学生的操作或发言,没有学生间的互动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组活动形似,而神不似 合作探究学习不仅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仅把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停留在表面,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更多深层次的问题。我在执教“找规律”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课,练习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一道习题:每个小组分发很多小棒,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摆出有规律的美丽的图案。学生每人摆出一个图案后,小组间的交流很少,基本上停留在自主探究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其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的水平。究其原因,三年级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师没有及时提醒和指导每个组的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和交流。 (二)学生的参与度不够 在实际教学中观察发现,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优等生参与的机会更多、扮演了一种小老师的角色,待优生成了听众,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优等生中获得信息,待优生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收获比在班级教学中的收获还少。 (三)学生间的合作少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影响合作探究学习的顺利开展。有一位教师上一节“统计”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课,教师把各种颜色的花分给学生,让学生两人一组合作摆出象形统计图,统计每种花的数量;强势的学生把卡片全部拿去,不让其它同学摆,其它同学据理力争。然后两个人才一起操作。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其中一部分学生的性格自私,才造成上述问题。 针对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的这些现象,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完善:

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与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与方法 李春莲10月19 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帮学生养成高效预习的习惯,为有效的小组合作奠定基础。 学生在自学预习过程中,不仅要自主解决课文生字、新词、重点句子,而且要对课文有一个客观的整体把握和主观的主题感悟。可现状是,学生只满足于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其他的就不做深入思考和探究,离我们的要求差之甚远。我认为应从两方面加以指导: 1、指导学生感悟文段意思。学生在解决了基本的阅读障碍后(字的读音、词的理解,有的词要放在文段中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应思索课文整体上讲了什么,也就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但这一点不容易做到。学生现在的做法是,普遍借助工具书,这样就缺少了概括能力的训练过程。要把握文章整体意思,必须逐段理解各自然段意思。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本不是太难的事,但问题在于学生层次不一,有的学生读完一段后能迅速抓住主要意思,而大部分学生还不具备这一能力。细究原因,一是读书不细心,不会边读边想;二是读书能力欠缺,读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三是不愿意静下心来思考各自然意思。所以,有必要要求学生逐段弄清意思,再整体把握全文意思。连自然段意思都不能把握的,只有静下心来,逐句弄清意思。把握每句意思时,可以采用缩句的方法,把每句话缩写为“什么是什么”或“什么怎么样”的句式,再把各句意思综合起来,弄清每个自然段意思,进而把握全文内容。 2、指导学生联系单元主题、课文主题感悟写作目的。学生弄清了课文内容后,引导其从单元、课文主题上思考,作者想表达的是什么?赞扬、批评、喜欢、厌恶、鞭挞……只有从主题上从思考,才能明白作者的意图,为什么这样用词、为什么这样修辞、为什么这样安排内容等。学生如能在自学阶段就感悟到这个程度,小组合作交流时,就有内容可谈了。 二、合理编排学习小组,明确组内分工,交给学生必备的合作技能。 合理地划分好学习小组,更有利于学生愉快地进行合作,培养其学习能力。合作学习一般采用异质分组,将全班学生依其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学习小组,使各组处于大体均衡的水平上,以便促进组内成员对学习任务和学业竞赛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展。小组合作学习要顺利实施并取得一定的效果,成员之间必须要有明确的分工,各自承担起分配到的任务,在分工中合作,在合作中分工。一般小组成员以6人左右为宜,在小组中,可以设一个小组长,一个记录员。小组长要协调本组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发动成员畅所欲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究》课题结题报告 沛县沛城镇王楼小学刘学翠 一、课题的提出 目前,在大多数小学课堂里,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使用频率较多,然而小组合作学习的实 践者们大多缺乏对这一学习形式的深刻认识,大多数操作过程都基于教师自身的经验水平, 有的则把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致使小组合作学习无法正常发挥其有效性,从而也搁置了学生的发展。 许多教师都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是贯彻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 之一,是体现优势教育资源的主要形式和手段,在当前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积极采取这一学习 形式。教师们对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的重要性和意义性的认识是正确的,但相当一部分小学教师当前只知其表,不详其里,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真正内涵缺乏深刻的理解,过分注重教学形式,没有从学生本身出发,不知道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何在,更没有反思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有效,是否培养了学生敢于交流、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使学生潜在的才智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课堂改革势在必行。为全面贯彻教育主管部门有关 意见,落实新课程理念,改革课堂结构,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结合我市 课堂教学实际,在全市推行的课堂教学改革,以“课堂”为载体,以“问题”为中心,学生 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学习。为进一步提高小 组合作的有效性,我提出了“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的课题研究。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于美国的,由于它在改善课堂 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 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小学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也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与试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并且也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 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由此可见,国家是重视合作学习的。 “小组合作”是近几年兴起的教学形式,它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果之一,以“课堂”为 载体以“问题”为中心,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合作学习”的教学原则。目前国内实 施“小组合作教学形式”的学校大多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我校也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与实践,在“小组合作教学形式中,如何提高其有效性”探索出 适合自己的教改新路。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新课程标准下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成为完成教学任 务、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构筑理想的课堂教学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在近些年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但通过研究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存在着“形式上合作,但

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研究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合作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倡导实施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那么如何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呢? 一、合理分配小组成员 要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功能,分好小组是前提。合理的构建学习小组,既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实现学生群体合作的基本手段。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智力状况、性别、心理素质、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按照“异质同组、同组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每个小组4—6人为宜。如果是4人一小组,应该有一名优等生,两名中等生,一名学困生。这样做既能保证小组内各个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也便于各个小组间开展公平竞争。教师应把学生的个别差异看成一种积极的教育资源,实施动态分组教学。还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定期进行人员调整,以保证小组间学生竞争的活力,增强小组内学生合作的凝聚力。 二、明确小组成员责任 建立了合作学习小组后,要明确小组中每一个成员的责任,要突出每个个体的作用,使每一个人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明确每个人都有帮助他人进步的义务,而且要为所在小组中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一个小组,只有在一个好的小组带头人的带领下,才能始终如一地围绕

某一个中心议题开展讨论、探究,最终找到规律、获取方法。组长又是一个小组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教师的得力助手,是联系教师与全班学生的纽带。因此选好组长,直接关系小组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成败。小组长要选择有一定的号召力、责任心、协调能力强的学生。小组长为轮换制,让每一位小组成员都有锻炼和展示的机会。在4人以小组内,设一名小组长,一名记录员,一名汇报员,一名操作员。小组长主要负责讨论过程中的组织和裁判,检查本组同学对所讨论问题的掌握情况;记录员主要记录整理讨论过程中小组成员发言,要求组织能力强,下笔快的同学担任;汇报员主要负责汇报小组中的讨论结果,要求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同学担任;操作员主要负责小组中的操作工作,要求心灵手巧的同学担任。组内分工落实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懂得“分工不分家”的道理,对每一个同学所担任的角色可根据教学情况定期作适当的调整或轮换,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学习的积极性。 三、做好各个小组的培训工作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每一个成员都参与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因此培训学生的合作能力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培训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认真思考,大胆发言,学会中心发言,能把自己的探索、发现,清楚的用语言表达出来,在组内交流;二是学会认真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从别人的发言中得到启发,收获更多的知识、方法,养成一人发言,组内其他成员认真倾听的好习惯;三是学会质疑、反驳,能听出与别人的相同点、不同点,能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方法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方法 一、概念的界定 小组合作探究是指学生在小组里从事学习活动,通过合作与交流自主建构知识,并获得社交技能的一种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探究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它涵盖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将全部学生按一定的方法分成若干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小组,要求学生主动参与、结果整合、克服依赖心理、乐于合作、互相帮助,养成认真完成学习任务的自觉性,培养合作的意识和态度,通过师生和生生的对话与交流,形成人际沟通的初步能力。乐于与同伴交流和分享自己获得的信息、创意和探究取得的成果,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特征: 1、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小组合作学习扩大了学生之间的交流,突破了单纯的师生交流,使学生有较多的参与机会,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的促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2、照顾到学生的差异性。 小组合作学习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有利的学习条件,为学困生创造发问的机会,在优生帮助下达到求知的目的,优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也是自己学到的知识条理化,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培养。中等生如鱼得水,在他人启发下,跳一跳摘到了“桃子”,

从而达到一种“人人求进步,人人求发展、人人求成功”的境界。

3、突出了学生学习的活动性。 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试验、思考、交流等活动来完成学习任务。活动的观点不仅指向掌握知识,而且指向掌握知识的方法,指向儿童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1、精心组建互动小组。 教师应多方位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搭配小组人员,实现组内成员优势互补,互相促进。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教师应给以学生自己组合小组的权利,以利于让学生保持新鲜感,提高他们互动的兴趣,此外,组内成员要分工明确,每个人都应有相对侧重的一项任务,每个小组都要确定讨论过程中的协调员、记录员、资料员、发言人等。经过一段时间后,组内成员角色要互换,要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角度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教师要对各学习互动小组实行动态管理,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出现不合理现象时应及时采取措施,调整和重新调配小组成员。 2、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要灵活。 学习完一个单元后,可以让小组成员根据本单元内容自编、自演短剧,或编简短的对话,让学生自己分配角色进行表演。教师还可以把小组交流的内容作为预习的内容提前布置给学生,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和词汇句式知识,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并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有效的信息深加工,然后再进行组内交流、讨论。这样,学生就有更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在小组互动时就可以避

课堂教学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策略的研究小课题结题报告

小课题结题报告 一、小课题研究的提出 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课程标准更是提出了学生探究性学习和 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学校加强和重视学生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课程改革推进实施的重要保证措施。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进步,当代教育思想发生了深刻的转变: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教育,已为越来越多的教育家所重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已经得到教育工作者的认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是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已经成为现代课堂的一道风景线。但在教学中也存在较多问题,如小组活动重视形式,课堂纪律有时处于无序状态,学生间缺乏高效的合作,学生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合作不够主动,有些合作甚至是一种赶“潮流”的合作,其实质效果并不理想,对学生的学习与能力的提高极为不利。正是在对当前这种现 状反思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小课题研究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一)概念界定: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共同达到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和互动为基本特征,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成小组之间的竞争,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和互动来相互传递和交流信息,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交际化。合作学习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成的教学活动,它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合作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 (二)研究理论依据 “自主、合作、探究”是《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向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倡导的适合时代要求和语文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前提,合作是促进自主、探究的形式、途径,探究是自主合作学习的目的。三者互为一体,又互为促进。而有效的合作学习则是人人参与、小组成员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

小组合作教学探究

“让学生自己走路”——小组合作教学探讨 周村区北郊镇张坊小学任培成 情景描述 “方案三好,方案一和方案二不可取,这两个方案既浪费时间又浪费能源”。 “我觉得方案二也行,可以留一张饼下顿吃”。 “不行,你没有弄清题目要求,是要尽快吃上饼” …… 这是我校教师在教学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例1时的一幅课堂情景。 “自主—合作—探究”作为我校的教学模式,进行了长期实践与实验,老师们之间互相观摩与交流,营造了一种实践、研究的大环境。期间有许多成功的体验,当然也有不少不足需要改进。 几点成功做法 一、、改革课堂教学结构。 将课堂结构划分为五个教学环节: 1、问题创设约3分钟。 2、合作探究约17分钟。 3、汇报交流约10分钟。 4、巩固拓展约5分钟。 5、课堂评价约5分钟。 二、规范小组活动。 将小组活动分为三个基本程序: 1、学生独立思考(或准备)约5分钟。 2、组内讨论交流(或分工协作)10分钟。 3、形成小组意见(或成果)约2分钟。 三、合理划分小组。 在分组时要根据学生文化基础、爱好特长、性格特点、性别的不同,本着“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分组,每个小组都要有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以确保组内互相学习的效率和及时收集资料、参与实践活动的可行性,同时有利于组内成员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四、明确小组长职责,设置轮值小组长。 小组长的基本职责和任务是: 1、按活动程序组织学习。

2、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活动。 3、总结小组活动,形成小组意见,代表小组发言。 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的机会,建立小组长每周轮换制度,根据小组长职责和任务完成情况,周五由教师和小组成员对小组长的表现进行评价。 五、对学生活动提出具体要求: 1、认真思考,有自己独到见解。 2、积极参与活动,关注小组成员。 3、运用普通话,语意完整,表达流畅。 六、精心设计探究问题。 问题的难度要适宜,不能太难,也不能过于简单,否则会失去合作探究的价值和意义。应设计一些方法、结果容易产生分歧,带有疑惑性,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以便于小组之间展开合作与探究。 存在问题 一、“小组长”这一角色,有些学生难以胜任,因而影响合作学习进程和效果。 二、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行为还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善,有时有流于形式的现象,例如:发言不积极、过于简单、欠条理,观点不明确,评价同学说缺点,评价老师说好话等等。 三、部分学生合作不够主动,活动参与度不均衡,在小组活动中有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不配合的现象,影响了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比较多,而学困生却成了听众和观众,还有不少学生小动作多、废话多,影响课堂秩序。 原因分析及策略 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对课堂的组织、主导还不到位;学生水平和能力存在差异;学生年龄小、好动、自制力差等等。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加强对课堂的组织和控制,密切关注小组活动过程。 1、进一步对学生强调课堂常规、组长职责、小组活动程序和学生学习三个基本要求,强化学生在5分钟评课时间里的自评。 2、密切关注小组活动过程。老师在教学中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要积极参与其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在必要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表扬,激励学生积极讨论与交流。 二、平时要着力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善表达。注重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发言的好习惯,能用普通话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