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食型辣椒农艺性状比较及新品种筛选

鲜食型辣椒农艺性状比较及新品种筛选
鲜食型辣椒农艺性状比较及新品种筛选

水稻农艺性状及检测方法

浙江农业科学编辑部,农作物田间试验记载项目及标准,浙江科学技术岀版社, 丁颖,中国水稻栽培学,农业岀版社, 1961 浙江农业大学农学系作物栽培教研组,水稻栽培,浙江人民岀版社, 1979 一秧田期 1、 、浸种和催芽期:分贝记载浸种和催芽日期、时间、天数及根芽长度( 50粒平均值)和发芽百分 率(100粒,重复3次,测算平均值) 2、 播种期:实际播种日期 3、 净播种量:按实际播种面积(除去畦沟后的净秧版),计算的干净谷(经盐水选种)播种量, 并注明秧田的利用率。 1、 叶龄【叶片数】(不包括不完全叶):定单苗 20?50株,从岀苗起逐片点漆标记,调查主茎上 的完全叶片数,调查时最上一片真叶如尚未充分展开,则以展开程度计算,如已展开一半,为叶, 绿叶片数则以绿叶为准,求其单株平均值。 2、 秧苗最大叶片的长度、宽度:拔秧前选有代表性的秧板,横过畦面取样 30~100株,测定其单株 平均值(单位厘米) 3、苗高与叶鞘长:测定的样本同 2项,苗高为苗基部至最高叶片之顶端的高度,叶鞘长为苗基部 至新叶以下的叶耳处(即至最高叶耳处)的长度 4、分蘖数:测定的样本同 2,求单株平均分蘖数和分蘖苗的百分率(亦可分别统计带不同分蘖数 秧苗的百分率) 5、 秧苗基部宽:从测 2、3项的样本中任取 20根秧苗,每10根平放紧靠在一起,测量秧苗基部最 宽处的宽度,求其平均值(不包括分蘖秧) 6、 发根数:数计总发根数及在半寸以内的新根数,各求其单株平均值 7、 地上部干物重:除根系外的地上部干物重,求其单位面积或单株平均值 三、本田期 1、 插秧期:实际移栽日期,并注明秧龄天数。秧龄天数从播种后一天算起到移栽这一天为止的天 数。 2、 返青期(活棵期):秧苗移栽后,晴天中午有 50%植株的心叶重新展开时 3、 分蘖期:有10%植株的新生分蘖叶尖露岀叶鞘时为分蘖始期,每隔 3~5日调查分蘖数,达到最 高分 蘖数时为分蘖高峰期;与最终有效穗数相同的日期,为有效分蘖终止期。 4、拔节期:50%茎杆的拔节高度超过最高生根节的长度(早稻左右,晚稻 5、幼穗分化始期:剥取主茎顶端生长点,镜检发现幼穗原基开始分化,为幼穗分化始期,肉眼可 见幼穗长1毫米时为始穗期。 6、 孕穗期:50%的植株的剑叶鞘露岀下位叶鞘,剑叶鞘已呈“锭子杆”形的日期,用目测法记载 7、 抽穗期:有个别茎干稻穗露出叶鞘时为见穗期(杂穗不计在内),有 10%茎杆的稻穗露出叶鞘 时为始穗期,有 50%露岀时为抽穗期,有 80%露岀时为齐穗期, 8、 乳熟期:50%以上的稻穗中部籽粒内容物充满颖壳,其内容物为奖状物质时 9、 蜡熟期:50%以上的稻穗中部籽粒浓结,无乳浆状物时 10、 成熟期:早稻毎穗有 90%的谷粒黄熟,稻穗基部青谷中的米粒已坚硬时;晚稻毎穗饱谷全部黄 熟时为成熟期 11、 本田生育期和全生育期: 本田生育期是从移栽后一天算起,到成熟这一天为止的天数,全生育 期是从播种后一天算起到成熟这一天为止的天数 12、 收割期:实际收割日期 13、 本田栽培管理状况:包括本田前作,土壤肥力高低,翻耕日期,次数和耙耖情况,施肥种类, 日期,数量,方法,插秧株行距,平均每丛插秧基本苗数(不包括秧田分蘖的苗数),和落田苗数 (包括秧田分蘖的总茎蘖数)。大田要求调查五点共 100~200丛,小区调查10~20丛,在秧苗返青 1982. 净播种量(斤/亩) 秧苗素质考察 净谷重(斤)*6000 实际秧板面积(平方尺) 分蘖苗百分率(%)= 有分蘖的秧苗数 测算样本的秧苗总数 2cm 以上)为拔节期

辣椒雄性不育系的农艺性状和花器形态观察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912941337.html, 辣椒雄性不育系的农艺性状和花器形态观察作者:马泓曦 来源:《长江蔬菜·学术版》2017年第01期 摘要:对辣椒雄性不育系9704A及其保持系9704B的农艺性状、花器形态进行了观察。观察结果表明,9704A的株高、株幅、主茎长和侧枝数均显著高于其保持系;9704A花瓣、花萼长度以及花药长、宽均显著小于其保持系,且花药中无花粉粒存在或花粉无活性。可见,9704A在辣椒杂种优势育种上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辣椒;雄性不育系;农艺性状;花器形态 中图分类号:S6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47(2017)02-0050-03 雄性不育是植物在有性繁殖过程中不能产生正常可育雄性配子体的遗传现象,特别是细胞质雄性不育是植物杂种优势利用的一条重要途径,可以极大地降低种子生产成本,提高杂交种子纯度。自Martin和Grawford首先发现辣椒不育株以来,辣椒雄性不育的研究一直成为辣椒育种者研究的热点。本试验以辣椒雄性不育系9704A及其保持系9704B为材料,比较了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农艺性状、花器特性和育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辣椒不育系9704A和保持系9704B,为湖南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培育。 1.2 试验方法 2016年4月1日将9704A和9704B定植于湖南省农业科学院试验大棚中,每个材料种植200株,株行距35 cm×45 cm。于植株苗期(4月1日)和成株期(6月20日)随机选取10株植株,调查其株高、株幅、侧枝数、花蕾大小、花瓣大小等农艺性状和花器形态特征;分别取9704A和9704B的成熟花药各5枚,采用TTC法染色,置于Motic AE 2000显微镜下观察花粉特征;开花时,以9704A为母本,取其他辣椒的花粉与之授粉,观察9704A的坐果情况,6月25日调查果实中的种子数。试验重复3次。 2 结果与分析 2.1 农艺性状的比较 9704A和9704B苗期时子叶、真叶形态特征以及植株生长势均没有差异,而成株期时,两者农艺性状具有显著差异。由图1A、B可知,9704A植株营养生长旺盛,株型直立紧凑,不

几种盆栽辣椒生物学特征及性状遗传研究

几种盆栽辣椒生物学特性及性状遗传研究 朱顺莲1,龙明华2,孙立2,武鹏3 ( 1.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州兴义562400; 2.广西大学农学院,广西南宁530005; 3.广西农业科学院,广西南宁530005) 摘要[目的]研究几种盆栽辣椒( Capsicum frutescens L. ) 的生物学特性及性状遗传状况。[方法]选用国外引进的4 份珍稀盆栽辣椒 ( P08 - 1、P08 - 2、P08 - 3、P08 - 4) 为试材,观察它们的生物学特性,分析它们的性状遗传并选育自交系。[结果]P08 - 1、P08 - 3、P08 - 4 株高分别为15. 1、15. 1 和27. 2cm,株幅分别为29. 5、29. 2 和39. 6cm;果实颜色变化过程分别是: P08 -1 由紫色到橙黄色最后到暗红色, P08 - 3 由乳白色到有紫色晕斑到黄色最后到亮红色,P08 - 4 由乳白色到紫色晕斑到黄色最后到亮红色。P08 - 2 株高、株幅均为42. 6cm,果实颜色变化过程为由茄紫色到绿色最后到暗红色。P08 - 1、P08 - 2 和P08 - 4 自交1、2 代均未出现性状分离,P08 - 3 自交2 代出 现果实无紫色晕斑的植株; P08 - 1、P08 - 2 和P08 - 4 自交2 代种子发芽率为100. 0%、93. 3%、93. 3%,P08 - 3 为78. 8%。[结论]该研究 对丰富国内盆栽辣椒种质资源及盆栽辣椒新品种的选育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盆栽辣椒;生物学特性;遗传 中图分类号S641.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 - 6611( 2011) 08 - 04467 - 03 Study on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Itrinsic Genetic Law of Potted C. frutescens L. ZHU Shun - lian et al ( Southwest Guizhou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Xingyi,Guizhou 562400) Abstract [Objective]The research aimed to study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itrinsic genetic law of potted C. frutescens L..[Method]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mported 4 kinds of C. frutescens L. ( P08 - 1,P08 - 2,P08 - 3 and P08 - 4) were observed,and analyzed their genetics of characters to select the self - bred line.[Resul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08 - 1,P08 - 3 and P08 - 4 were low C. frutescens L. Plants,and their height were 15. 1,15. 1 and 27. 2 cm respectively,their width were 29. 5,29. 2 and 39. 6 cm respectively. The P08 - 1's fruit colour changed from purple to orange,finally turned into red,the P08 - 3's fruit colour changed from milkiness to orange,finally turned into red, and the P08 - 4 's fruit colour changed from milkiness to orange,finally turned into red. The P08 - 2's height and width were all 42. 6 cm,fruit colour changed from purple to green,finally turned into red. P08 - 1,P08 - 2 and P08 - 4 did not separate out other plant in self - descendants, P08 - 3 separated out plant which fruit was not purple. P08 - 1,P08 - 2 and P08 - 4 seed germination rate for the second generation were 100. 0%,93. 3%,93. 3% respectively,P08 - 3's was 78. 8%.[Conclusion]The study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enrich potted C. frutescens L. germ plasm resource and breed its new variety. Key words Potted C. frutescens L. ;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 Hereditary

玉米农艺性状调查标准

1.株高:开花后每区测20株,自地面至雄穗顶端的平均高度,以厘米表示。 2.穗位高:与株高同时测定,自地面至最上部果穗着生节的平均高度,以厘米表示。 3.茎粗:与以上2项同时测定,植株地上部第3节间扁面的平均直径,以厘米表示。 4.株型:抽雄后目测,分平展、半紧凑、紧凑型记载。 5.芽鞘色:展开2叶之前,目测幼苗第一叶的叶鞘出现时的颜色,分绿、浅紫、紫、深紫等。 6.苗期叶色:在可见叶4~5片时调查叶片色,分浅绿、绿、深绿、绿紫等。 7.幼苗干重:定苗时每区取50株,称量幼苗的烘干重,求得平均值,以克表示。 8.叶数(片/株):每小区定点10株,随着玉米生长,标记叶片。抽雄期后调查主茎叶数,求其平均数,保留小数后1位。 9.生长速度:出苗后至抽穗每7-15 d测量一次,每区固定取样20株,测量自地面至最长叶顶端的平均长度,以厘米表示。 10.保绿度:目测成熟后茎叶呈绿色的百分比。 11.茎色:蜡熟期后调查小区群体植株的茎色,分浅绿、绿、深绿、浅紫、紫、深紫等。 12.颖色:抽雄期调查小区群体植株的雄穗外颖颜色,分浅绿、绿、深绿、浅紫、紫、深紫等。 13.花药色:散粉期调查小区群体植株雄穗的花药颜色,分绿、黄、橙、浅紫、紫、深紫等。

14.花丝色:吐丝期调查小区群体植株雌穗的花丝颜色,分黄、浅绿、绿、黄、橙黄、粉、紫红、深紫、上粉下绿等。特异株要单独记载,计算比率。 15.倒伏率(根倒):植株倾斜度大于45度者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倒伏后立即调查。 16.倒折率(茎折):果穗以下部位折断的植株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收获前调查。 17.空秆率:成熟后调查不结果穗、或果穗结实20粒以下的植株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 18.双穗株率:成熟后调查结有双穗(第二穗结实20粒以上)的植株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 19.单株穗数:每株出现的果穗的总数(包括结实和不结实的果穗。) 20.折断率:全田因风、虫及其它灾害倒折植株的百分数(以果穗以下折断为准)。 21.倒伏度:植株倒伏的程度分4级:0(直立);1(倾斜30度);2(倾斜60度);3(全部倒伏)。 22.黑穗病株率:全田染病植株占全部植株的百分数。 23.螟虫株率:全田被螟虫为害的植株占全部植株的百分数。 24.叶面积:指绿叶面积,是表示绿色植株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绿叶大小的参数。 单叶的叶面积(cm2)=叶片中脉长度(cm)×叶片最大宽度(cm)×0.7 上式中的0.7实际数值为0.69583,为计算系数。即用求积仪测量的实际面积与长×宽的面积比例。 单株叶面积(cm2)=全株各叶片中脉长度与最大宽度乘积之和(cm2) ×0.7。

辣椒育种

《育种学课程论文》 辣椒育种 题目 学院 专业班级 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 2012年12 月15 日

辣椒育种 摘要:本文简述了辣椒起源、种质资源、主要性状遗传以及育种手段,对辣椒育种进行了简要概述,为生产利用提供参考。辣椒是一种茄科辣椒属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 至今已有300余年的栽培历史,辣椒是我国的主要蔬菜种类之一。本文通过从生产现状、生物学基础、开花授粉习性等方面简要概述了辣椒的特性,以及简单介绍了辣椒的人工杂交制种技术,旨在与读者共同学习关于辣椒的育种的基本知识。 关键词:辣椒,育种,开花授粉习性,人工杂交制种技术,种质。 一、概述 辣椒又叫番椒、海椒、辣子、辣角、秦椒等,是一种茄科辣椒属植物。辣椒属为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果实通常成圆锥形或长圆形,未成熟时呈绿色,成熟后变成鲜红色、黄色或紫色,以红色最为常见。辣椒的果实因果皮含有辣椒素而有辣味。能增进食欲。辣椒中维生素C的含量在蔬菜中居第一位。 辣椒原产于南美洲的热带草原,明朝末年传入我国,至今已有300余年的栽培历史。辣椒在我国南北普遍栽培,南方以辣椒为主,北方以甜椒为主。辣椒果实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糖、有机酸、维生素及钙、磷、铁等矿物质,其中维生素C含量为菜中之首,胡萝卜素含量也较多,还含有辣椒素,能增进食欲、帮助消化。适于生食、炒食,还可加工成辣酱、辣油、辣椒粉。 (一)起源和分布 辣椒别名番椒、海椒、秦椒、辣茄。因在胎座附近隔膜及表皮细胞中含有辣椒素二具有辛辣味(甜椒除外),是世界性的重要蔬菜和调味品。 在中国古代,辛辣的调料十分多,重要的有花椒、姜、茱萸、扶留藤、桂、胡椒、芥辣、辣椒等,在明代末年辣椒传入中国前,花椒、姜、茱萸使用最多,是中国明鉴三大辛辣调料。花椒在中国古代的辛辣调料中地位重要,历史上又称川辣、汉椒、巴椒、秦椒、蜀椒等,在中国种植和使用都曾十分普遍。早在《诗经》中便多处提到花椒。特别值得说的是中国古代普遍有煮茶加姜、椒、桂的传统。历史上常用的“五味”,其中花椒在其中居第二位。而所谓“三香”为花椒、姜、茱萸,其中花椒又为首。过去使用的“五香”,也是由大小茴香、丁香、桂皮、花椒组成。现在,辣椒在世界温带、热带地区均有种植。主要产地是印度,尤其是德干半岛的中南部最盛。拉丁美洲、非洲、亚洲种质资源丰富。(二)我国生产现状 辣椒是我国的主要蔬菜种类之一,南北各地均有种植,也是设施生产的主要蔬菜种类。目前其主要形式有:露地地膜覆盖栽培,中、小拱棚覆盖栽培,大棚覆盖栽培。各种栽培技术目前在各地已日趋成熟,形成了山东、河北等地的日光温室主菜区,海南、湛江、北海等地的南菜北运基地,以及全国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 亚洲是全球最大的辣椒生产、消费区域。中国、印度位居全球辣椒种植面积、产量的前2位,辣椒产品加工也在全球辣椒产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欧洲主要辣椒生产国有西班牙、荷兰、以色列、匈牙利、土耳其、葡萄牙、德国等。我国辣椒生产现状为辣椒数量增加、质量下降当前,辣椒生产迅速发展,生产没有操作规程可依,自由式生产导致辣椒产品质量不稳,生产效益下降。生产环

辣椒主要性状配合力分析

辣椒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何建文1,2姜虹2詹永发2蓬桂华2赖卫2耿广东1* (贵州大学农学院贵州贵阳贵州省辣椒研究所贵州贵阳) 摘要:按NCⅡ设计,用自育的10个亲本材料组配25个杂交组合,对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进行了方差和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株高、小区产量、挂果数、单果重、果长、果宽、果柄长达到显著性差异,节高和分枝数达到极显著差异。参试亲本中一般配合力(GCA)最高的H089(43.32)和H042025D(31.2),特殊配合力(SCA)最高的组合是 H089×H009(40.01),产量最高的组合是H089×H042025D(14.34kg)。 关键词:辣椒配合力农艺性状 Analysis on Combining Ability of main agronomic trait on Hot pepper HE jian-wen1,2,JIANG Hong2,ZHANG yong-fa2, PENG gui-hua 2,LAI Wei2,GENG guang-dong1 (Guizhou Agriculture colleger of university Guiyang,Guizhou 550025,Guizhou Institute of Capsicum Guiyang,Guizhou 550006) Abstract:Ten main agronomic characters and yield of 25 hybrid combinations from ten inbred line material was analyzed by using NC II design to variance and combining abili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Plant height,Plot yield,Fruit ,mnumber,Fruit weight,Fruit length,Fruit wide,Carpopodium length and high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Stem height 、Branches per plant. The highest general combining ability of inbred lines with tested combination is H089(43.32)and H042025D(31.2), The combination with the highest specific combining ability(40.01)is H089×H009 and the combination with the highest yield(14.34kg/arer)is H089×H042025D. Key word:hot pepper ; combining ability; Agronomic Character 辣椒(capsicum annuum L)原产于中南美洲热带地区,是一种重要的茄科蔬菜作物,在全国各地大面积种植。杂交育种是选 育辣椒新品种的主要途径,而杂交育种的关键在于亲本的选择。但是,多年的杂交试验结果表明,亲本的表现与杂交后代之间不 一定有直接的联系,有时亲本自身表现良好,但所产生的杂交后代并不令人满意,而有时亲本本身并不特别优越,但从杂交后的子代分离中,却能选出比较优良的单株。至于杂交组合的优劣,往往要经过几个世代后才能鉴别。配合力是杂交组合中亲本各性状配合能力的一个重要目标,通过配合力分析,可以对杂交组合的优劣和后代期望性状的出现有大致的估计,对提高辣椒育种工作的预见性具有指导意义。因此,笔者利用自育的10个自交系为材料,按NC-Ⅱ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25个杂交组合,研究其主要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旨在科学评估其育种价值,为有效选择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H224、H137、H089、H204、H042023A、H009、H015、H004、H102、H042025D,本辣椒课题组自育。以H224、H137、H089、 H204、H042023A为母本、H009、H015、H004、H102、H042025D。为父本,通过NCⅡ不完全双列杂交组配25个杂交组合。 1.2 试验设计方法 田间试验于2009-2011年在贵州省辣椒研究所试验地进行,完全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每小区种植20穴,每穴2株, 株距28cm,行距60cm,用信封纸套袋杂交,田间管理同大田生产。 1.3 数据调查 田间记载随机抽取10株进行农艺性状分析,观察其株高、节高、分枝数、果长、果宽、果柄长、果肉厚、单果重、单株挂 果数、并计算小区产量。数据统计分析软件由EXCEL和DPS7.5完成。 基金支助:农业部公益性行业专项贵州分项“干辣椒品种优化及安全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0903025);贵州省攻关项目“辣椒抗性资源的筛选鉴定及利用研究”【黔科合NY字[2011]3029号】;贵州省农科院专项基金项目“贵州辣椒配合力及SSR标记分析【黔农科院专项[2009]018号】作者简介:何建文男学士助理研究员从事辣椒遗传育种研究 Email:hejianwen1022@https://www.360docs.net/doc/b912941337.html, 通讯作者:耿广东男博士教授从事蔬菜教学及科学研究Email:gengguangdong@https://www.360docs.net/doc/b912941337.html,

辣椒育种技术

辣椒育种技术 辣椒包括甜椒Capsicum spp.是茄科辣椒属的多年生或一年生作物2n=24。果实富含辣椒素、维生素C、维生素A、胡萝卜素等多种营养物质并有芬芳的辛辣味果实可炒食、盐腌制酱或碾成辣椒粉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蔬菜和调味品。一、辣椒的种质资源及分类辣椒属目前确定的植物种类为27种其中已利用的12种未被利用的15种。主要栽培种有5个一年生椒辣椒属中分化最多灌木椒亚马逊椒长柄椒毛辣椒1923认为一年生椒和木本椒是同一个种分为5个变种樱桃椒类朝天椒类簇生椒类长甜椒类我国辣椒主要品种资源有湘潭迟班椒、云阳椒、潘家大辣椒、中江猪大肠辣椒、华椒17、21牛角椒、伏地尖、河西牛角椒、窑嘴大辣椒、羊角辣椒、雷阳大辣椒、矮脚黄、华椒1号、华椒2号、汉川椒、保加利亚尖椒、矮树早、枞阳“二垄”椒、三洲辣椒、海花3号、农大40、吉农方椒、红旗方椒、茄门、吉椒2号、麻辣三道筋、于洪早椒、同丰16、同丰19、同丰37、大同5号、选丰46、包子椒甜椒、铁把黑甜椒、巴彦大辣、双富大辣椒、铁皮青大辣椒、一窝猴小辣椒、线辣子、中子粒、8819、二金条、皇椒1号、攸县玻璃椒、邵阳朝天椒、虹豆辣湘西长线椒等。二、育种目标 一丰产性高产一直是优良辣椒品种选育的重要目标。丰产性是受许多性状影响和制约的数量性状其中最直接的受产量构成性状的影响。辣椒的单株产量取决于花数、坐果率、单果重、采收期同时还受株型、叶量、光合效率以及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和抗病性等因素的制约。国外多数研究认为配制杂种一代要以果数型作母本、果重型作父本产量优势才最大。二抗病性病害是造成辣椒减产、品质下降甚至绝收的主要因素。 1、抗病毒育种病毒是辣椒病害中较严重的病原发病植株表现为花叶、叶片皱缩、畸形、鞋带状严重的植株矮化甚至引起系统坏死导致辣椒产量严重下降以致失败。1973曾报道两次接种病毒的实验结果辣酱椒因接种SLTMV分别减产38%和22%甜椒因TEV分别减产23%和21%因CMV分别减产97%和61%。由于世界各国病原病毒发生情况不一致故抗病毒育种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我国以TMV和CMV发病率高危害最大故抗TMV和CMV是我国现阶段抗病育种的主攻目标。 2、抗疫病育种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辣椒生产的世界性病害。在辣椒生育期的各个阶段、在各个器官上均可发生寄生。“八五”期间我国已将抗疫病作为辣椒抗病育种的目标。我国当前种植的尖辣椒一般抗病性较强甜椒多不抗病染病轻的品种有长春尖椒、日本黑椒、保加利亚辣椒、茄门甜椒、牟农一号甜椒、细线椒等。 3、抗其他病害育种经过研究国外育种工作者在野生资源中发现了抗白粉病、黄萎病、番茄斑枯病、细菌性斑点病、果腐病等抗病材料。针对这些病害开展抗性育种也应是某些地区的育种目标。另外青枯病、疮痂病、炭疽病等也是辣椒的重要病害抗病育种也应注意。三 品质 1、果实的营养品质维生素C、可溶性糖、干物质的含量、矿质营养元素等主要决定着辣椒的营养品质。我国“八五”期间育成的辣椒品种要求维生素C含量每100g鲜重高于70mg甜椒维生素C含量每100g鲜重高于65mg。 2、果实的辣味和风味辣椒的辣味由辣椒素引起辣椒素含量是辣椒果实风味品质的主要指标。不同的辣椒品种其辣椒素含量差异比较大。辣椒的风味是由果实中几种数量很少的芳香物质所致。甜椒的重要风味成分是2-异丁基-3-甲氧基丙嗪这种成分极香在果实的外皮中浓度最高横壁和胎座中较少 种子中没有。热处理会破坏部分风味成分。 3、果实的商品品质商品品质由单果重、果长、果宽、果肉厚及可食用比率等构成。一般果实较大、形状及大小较一致、具光泽、质地紧密、果肉厚的辣椒耐运输较抗果顶腐烂病。四熟性为了达到周年均衡供应辣椒生产也要求早中晚熟品种配套。过去一段时间由于蔬菜春淡季明显早熟辣椒效益好育种工作者曾把早熟作为一个重要的育种目标。但是早熟品种由于主要强调早相对忽略了生

玉米农艺性状调查标准

1. 株高:开花后每区测20株,自地面至雄穗顶端的平均高度,以厘米表示。 2.穗位高:与株高同时测定,自地面至最上部果穗着生节的平均高度,以厘米表示。 3.茎粗:与以上2项同时测定,植株地上部第3节间扁面的平均直径,以厘米表示。 4. 株型:抽雄后目测,分平展、半紧凑、紧凑型记载。 5. 芽鞘色:展开2叶之前,目测幼苗第一叶的叶鞘出现时的颜色,分绿、浅紫、紫、深紫等。 6. 苗期叶色:在可见叶4~5片时调查叶片色,分浅绿、绿、深绿、绿紫等。 7.幼苗干重:定苗时每区取50株,称量幼苗的烘干重,求得平均值,以克表示。 8. 叶数(片/株):每小区定点10株,随着玉米生长,标记叶片。抽雄期后调查主茎叶数,求其平均数,保留小数后1位。 9. 生长速度:出苗后至抽穗每7-15 d测量一次,每区固定取样20株,测量自地面至最长叶顶端的平均长度,以厘米表示。 10. 保绿度:目测成熟后茎叶呈绿色的百分比。 11. 茎色:蜡熟期后调查小区群体植株的茎色,分浅绿、绿、深绿、浅紫、紫、深紫等。 12. 颖色:抽雄期调查小区群体植株的雄穗外颖颜色,分浅绿、绿、深绿、浅紫、紫、深紫等。 13. 花药色:散粉期调查小区群体植株雄穗的花药颜色,分绿、黄、橙、浅紫、紫、深紫等。 14. 花丝色:吐丝期调查小区群体植株雌穗的花丝颜色,分黄、浅绿、绿、黄、橙黄、粉、紫红、深紫、上粉下绿等。特异株要单独记载,计算比率。 15. 倒伏率(根倒):植株倾斜度大于45度者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倒伏后立即调查。 16. 倒折率(茎折):果穗以下部位折断的植株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收获前调查。 17. 空秆率:成熟后调查不结果穗、或果穗结实20粒以下的植株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 18. 双穗株率:成熟后调查结有双穗(第二穗结实20粒以上)的植株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 19.单株穗数:每株出现的果穗的总数(包括结实和不结实的果穗。) 20. 折断率:全田因风、虫及其它灾害倒折植株的百分数(以果穗以下折断为准)。 21.倒伏度:植株倒伏的程度分4级:0(直立);1(倾斜30度);2(倾斜60度);3(全部倒伏)。 22.黑穗病株率:全田染病植株占全部植株的百分数。 23.螟虫株率:全田被螟虫为害的植株占全部植株的百分数。 24.叶面积:指绿叶面积,是表示绿色植株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绿叶大小的参数。 单叶的叶面积(cm2)=叶片中脉长度(cm)×叶片最大宽度(cm)×0.7 上式中的0.7实际数值为0.69583,为计算系数。即用求积仪测量的实际面积与长×宽的面积比例。 单株叶面积(cm2)=全株各叶片中脉长度与最大宽度乘积之和(cm2)×0.7。 每公顷叶面积(m2)=平均单株叶面积(cm2)×每公顷株数÷10000(cm2/m2) 上式中平均单株叶面积的计算通常需在20株以上。 在叶面积测定过程中,应将测定植株始终固定,对其绿叶面积予以系统的测定,一般每隔7~10 d测定一次。但在某一措施(如施肥、灌水)实施后或受某种特殊条件影响后,均应及时测定叶面积的变化,而不必受7~10 d的限制。 25.叶面积指数:表示单位土地面积上的绿叶面积。其计算如下: 叶面积指数=每公顷叶面积(m2)÷10000(m2)

农艺性状指标

创新助手报告——主题分析报告 创新助手平台提供 北京万方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2014-07-11

报告目录 报告核心要素......................................................................................................... I 一、主题简介 (1) 二、主题相关科研产出总体分析 (1) 2.1 文献总体产出统计 (1) 2.2 学术关注趋势分析 (2) 三、主题相关科技论文产出分析 (2) 3.1 中文期刊论文 (2) 3.1.1 近十年中文期刊论文分布列表 (2) 3.1.2 中文期刊论文增长趋势 (3) 3.1.3 发文较多期刊 (4) 3.1.4 发文较多的机构 (4) 3.1.5 发文较多的人物 (4) 3.1.6 核心期刊分布数量对比 (4) 3.1.7最近相关中文期刊论文 (5) 3.1.8被引较多的相关期刊论文 (6) 3.2 学位论文 (7) 3.2.1 近十年学位论文年代分布列表 (7) 3.2.2 学位论文增长趋势 (8) 3.2.3 硕博学位论文数量对比 (8) 3.2.4 发文较多的机构 (9) 3.2.5 发文较多的人物 (9) 3.2.6 最近相关学位论文 (9) 3.3 中文会议论文 (10) 3.3.1 近十年中文会议论文年代分布列表 (10) 3.3.2 中文会议论文增长趋势 (11) 3.3.3 中文会议论文主办单位分布 (11) 3.3.4 发文较多的机构 (12) 3.3.5发文较多的人物 (12) 3.3.6最近相关中文会议论文 (13) 3.4 外文期刊论文 (13) 3.4.1 近十年外文期刊论文年代分布列表 (13) 3.4.2 外文期刊论文增长趋势 (14) 3.4.3 最近相关外文期刊论文 (14) 3.5 外文会议论文 (14) I

水稻农艺性状及检测方法

水稻农艺性状及检测方 法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

浙江农业科学编辑部,农作物田间试验记载项目及标准,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丁颖,中国水稻栽培学,农业出版社,1961 浙江农业大学农学系作物栽培教研组,水稻栽培,浙江人民出版社,1979 一秧田期 1,、浸种和催芽期:分贝记载浸种和催芽日期、时间、天数及根芽长度(50粒平均值)和发芽百分率(100粒,重复3次,测算平均值) 2、播种期:实际播种日期 3、净播种量:按实际播种面积(除去畦沟后的净秧版),计算的干净谷(经盐水选种)播种量,并注明秧田的利用率。 净播种量(斤/亩)= 净谷重(斤)*6000 实际秧板面积(平方尺) 二秧苗素质考察 1、叶龄【叶片数】(不包括不完全叶):定单苗20~50株,从出苗起逐片点漆标记,调查主茎上的完全叶片数,调查时最上一片真叶如尚未充分展开,则以展开程度计算,如已展开一半,为叶,绿叶片数则以绿叶为准,求其单株平均值。 2、秧苗最大叶片的长度、宽度:拔秧前选有代表性的秧板,横过畦面取样30~100株,测定其单株平均值(单位厘米) 3、苗高与叶鞘长:测定的样本同2项,苗高为苗基部至最高叶片之顶端的高度,叶鞘长为苗基部至新叶以下的叶耳处(即至最高叶耳处)的长度 4、分蘖数:测定的样本同2,求单株平均分蘖数和分蘖苗的百分率(亦可分别统计带不同分蘖数秧苗的百分率) 分蘖苗百分率(%)= 有分蘖的秧苗数 测算样本的秧苗总数 5、秧苗基部宽:从测2、3项的样本中任取20根秧苗,每10根平放紧靠在一起,测量秧苗基部最宽处的宽度,求其平均值(不包括分蘖秧) 6、发根数:数计总发根数及在半寸以内的新根数,各求其单株平均值 7、地上部干物重:除根系外的地上部干物重,求其单位面积或单株平均值 三、本田期 1、插秧期:实际移栽日期,并注明秧龄天数。秧龄天数从播种后一天算起到移栽这一天为止的天数。 2、返青期(活棵期):秧苗移栽后,晴天中午有50%植株的心叶重新展开时 3、分蘖期:有10%植株的新生分蘖叶尖露出叶鞘时为分蘖始期,每隔3~5日调查分蘖数,达到最高分蘖数时为分蘖高峰期;与最终有效穗数相同的日期,为有效分蘖终止期。 4、拔节期:50%茎杆的拔节高度超过最高生根节的长度(早稻左右,晚稻2cm以上)为拔节期 5、幼穗分化始期:剥取主茎顶端生长点,镜检发现幼穗原基开始分化,为幼穗分化始期,肉眼可见幼穗长1毫米时为始穗期。

辣椒品种

辣椒是人类种植的最古老的农作物之一,大概在公元前7000 年时,就已生长在大陆上。考古学家估计,公元前5000 年,玛雅人开始吃辣椒。很久很久以后,哥伦布去美洲途中,发现了辣椒,把它带回了西班牙。辣椒几乎立刻就传遍了全世界。但是,这对于遥远的古中国来说,并没有什么用。因为直到明朝末年,辣椒才进入中国。辣椒产业相较其他蔬菜产业,无论从种植面积还是生产产值上讲,都走在前列,发展较为成熟。目前全球辣椒种植已过5000 万亩,年产量3700 万吨,是世界上最大的调味料作物。在我国,辣椒种植超过2000 万亩,占世界辣椒面积的35%,占我国蔬菜面积的10%,仅次于我国大白菜的种植面积;经济总产值超过700 亿元,产值和效益位居蔬菜作物之首。由分散生产向集中性规模化,形成六大产区:1、南方冬季辣椒北运主产区地区:海南、广东、广西、福建、云南类型:线椒、绿皮羊角椒、黄皮羊角椒、灯笼形甜椒、泡椒、圆锥形甜椒2、北京、山西、内蒙古及东北露地夏秋辣椒主产区地区:延庆、张家口、大同、承德、赤峰、开鲁和东北三省类型:黄皮牛角椒、厚皮甜椒、金塔类型干椒、彩椒

3、高海拔地区甘肃、新疆、山西、湖北长阳等夏延时辣椒主产区地区:甘肃、新疆、山西、湖北长阳类型:线椒、螺丝椒、厚皮甜椒、泡椒、干椒、牛角椒 4、湖南、贵州、四川和重庆嗜辣地区的小辣椒、高辣度辣椒主产区地区:湖南的攸县和宝庆,贵州遵义、大方、花溪和独山,四川的宜宾、南充,湖北的宜昌,重庆的石柱类型:线椒、条椒、干椒、朝天椒、羊角椒 5、北方保护地辣椒生产区

地区:山东、辽宁等华北地区类型:厚皮甜椒、早熟甜椒、黄皮牛角椒、大羊角椒、彩椒6、华中河南、安徽、河北南部、陕西等主产区地区:河南、安徽、河北、陕西等类型:朝天椒、线椒、绿皮羊角椒、黄皮羊角椒、泡椒、黄皮牛角椒、甜椒全国较著名的辣椒产区有河北省的鸡泽县和望都县、河南省的清丰县、陕西省的扶风县和眉县、甘肃省的甘谷县和武山县、湖南省的隆回县和龙山县、云南省的丘北县、江西省的永丰县、贵州省的遵义县等。一、市场信息1 干辣椒分布云南是我国制干辣椒最大的生产区,制干辣椒面积6.67 万hm ,其中会泽县3300hm 、产量1000t,主要品种有乐业辣椒;文山州3.47 万hm 、总产量5.4 万t,主要品种有丘北辣椒。新疆制干辣椒2.67 万hm ,其中沙湾县的安集海镇3400hm ,博湖县、焉耆县均有制干椒种植,主要品种有铁板椒、美国红、金塔、益都红等。内蒙古制干辣椒2.7 万hm ,主要分布在通辽市的科尔沁区、开鲁县、科左中旗、奈曼2 2 2 2 2 2

“豫红花1 号”农艺性状及营养成分相关性分析

“豫红花1 号”农艺性状及营养成分相关性分析 作者:李静等 来源:《广东蚕业》 2020年第8期 DOI:10.3969/j.issn.2095-1205.2020.08.04 李静1 轩娜梅2 夏伟3 (1.漯河食品职业学院河南漯河 462000;2.华润河南医药有限公司新稀特大药房河南郑州 450000;3.盈科瑞天津创新医药研究有限公司天津 300000) 作者简介:李静(1988- ),女,汉族,河南平顶山叶县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药 品生产管理及经皮给药新剂型。 通讯作者:夏伟(1989- ),男,汉族,河南确山人,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药用植 物栽培。 摘要以不同时期“豫红花1号”为样品,采用常规测量和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豫红花1号”株高、叶数、冠幅、分枝、叶长、叶宽、茎粗、根粗等15个表型农艺性状和植株营养成分的相关性及灰度关联度。结果表明:花蕾数与株高、冠幅、叶型指数、根粗呈显著正相关 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878**、0.683*、0.683*和0.878**,与叶宽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683*;顶蕾直径与株高、冠幅、叶型指数、根粗和侧枝叶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76**、0.781*、0.781*、0.976**和1.000**,与叶宽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相关 系数为-0.781*;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及总黄酮与农艺性状之间相关性不显著。通过灰度关联度分析可知,花蕾数与分枝数、侧枝叶数和株高的关联系数为0.710 6、0.577 9和0.457 5; 顶蕾直径与侧枝叶数和分枝数关联系数为0.572 8、0.459 4;可溶性蛋白与叶型指数、根冠比、叶绿素含量、根长、叶宽、叶长、根粗、茎粗、冠幅、叶数和株高关联度系数为0.510 0、 0.508 4、0.501 5、0.498 1、0.489 9、0.488 4、0.487 2、0.479 8、0.475 8、0.474 8和 0.464 4;可溶性糖与叶宽、冠幅、叶长、叶型指数、叶绿素含量、茎粗、根长、根粗、根冠比关联度系数为0.639 9、0.630 0、0.622 4、0.618 1、0.579 7、0.578 2、0.567 6、0.561 3 和0.549 1;总黄酮与叶宽、根冠比、叶长、叶绿素含量、根长、茎粗、叶型指数、冠幅、根 粗关联度系数为0.635 4、0.605 7、0.591 8、0.586 3、0.583 0、0.574 3、0.560 3、0.532 0和0.515 3。综合上述可以得出“豫红花1号”花蕾数和顶蕾直径主要与植株株高、冠幅、叶型指数、根粗、叶宽有一定的相关性;植株营养成分与植株农艺性状关系紧密,这为进一步研 究“豫红花1号”及规范化种植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豫红花1号;营养成分;农艺性状;相关分析;灰度关联度 中图分类号:S567.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205(2020)08-07-03 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中亚地区,其花序为我国常用中药材之一,其幼苗可作蔬菜,红花可作染色剂,植株又可作饲料等。红花为菊科植物红花 的干燥花序,具有活血通经、散瘀止痛的功效,多用于经闭痛经、恶露不行、跌打损伤、疮疡 肿痛[1]。红花始载于《开宝本草》[2],自张骞引种回魏地后逐渐成为我国不可或缺的常用道 地药材之一,现今红花广为引种,在原有道地产区河南的基础上,又发展到新疆、云南、四川 等地。

辣椒育种

园艺科技学院021******* 王改 辣椒育种技术 辣椒(包括甜椒)(Capsicum spp.)是茄科辣椒属的多年生或一年生作物,2n=24。果实富含辣椒素、维生素C、维生素A、胡萝卜素等多种营养物质,并有芬芳的辛辣味,果实可炒食、盐腌制酱或碾成辣椒粉,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蔬菜和调味品。 一、辣椒的种质资源及分类 辣椒属目前确定的植物种类为27种,其中已利用的12种,未被利用的15种。主要栽培种有5个:一年生椒(C. annum L.),辣椒属中分化最多;灌木椒(C. frutescens L);亚马逊椒(C. chinense Jacquin);长柄椒(C. baccatum);毛辣椒(C. pubscens)。Bailey(1923)认为一年生椒和木本椒是同一个种(C. frutescens L),分为5个变种:樱桃椒类(var. cerasiforme Irish);朝天椒类(var. conoides Irish);簇生椒类(var. fasciculatum Irish);长椒类(var. longum sendt);甜椒类(var. grossum Sent)。 我国辣椒主要品种资源有:湘潭迟班椒、云阳椒、潘家大辣椒、中江猪大肠辣椒、华椒17、21牛角椒、伏地尖、河西牛角椒、窑嘴大辣椒、羊角辣椒、雷阳大辣椒、矮脚黄、华椒1号、华椒2号、汉川椒、保加利亚尖椒、矮树早、枞阳“二垄”椒、三洲辣椒、海花3号、农大40、吉农方椒、红旗方椒、茄门、吉椒2号、麻辣三道筋、于洪早椒、同丰16、同丰19、同丰37、大同5号、选丰46、包子椒(甜椒)、铁把黑(甜椒)、巴彦大辣、双富大辣椒、铁皮青大辣椒、一窝猴小辣椒、线辣子、中子粒、8819、二金条、皇椒1号、攸县玻璃椒、邵阳朝天椒、虹豆辣(湘西长线椒)等。 二、育种目标 (一)丰产性 高产一直是优良辣椒品种选育的重要目标。丰产性是受许多性状影响和制约的数量性状,其中最直接的受产量构成性状的影响。辣椒的单株产量取决于花数、坐果率、单果重、采收期,同时还受株型、叶量、光合效率以及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和抗病性等因素的制约。国

京郊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新品种京农科728主要农艺性状及产

京郊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新品种京农科728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1 叶翠玉1张春原2张华生2 (1北京市种子管理站,北京100088;2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北京100097) 摘要:以玉米新品种京农科728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5个密度处理,研究不同密度对京农科728农艺性状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密度的增大,生育期有逐渐推迟的趋势。株高、穗位高随着播期推迟和密度增加有增高趋势;品种的果穗穗长、穗粗、穗粒数、千粒重降低,秃尖增长,穗行数变化不大;(2)品种的抗性呈降低趋势,在85500株株/hm2密度处理中茎腐病和弯孢斑叶斑病发病率、倒伏(折)率明显增加;(3)在不同密度处理中,70500株/hm2产量最高,78000株/hm2产量次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收获时籽粒含水量具有升高的趋势。 关键词:京农科728 密度产量 北京京郊夏玉米的种植受土壤、气候等多因素的影响,研究和了解品种的最佳种植密度对本地区玉米生产非常重要。随着京单28和郑单958等在北京的推广,耐密型品种得到普及和发展[1]。京农科728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选育,2012年通过国家审定(国审玉2012003),2014年通过北京市审定(京审玉2014007)。该品种早熟、耐密、脱水快、产量高、抗性好、后期站立性好、制种产量高,适合机械化精量播种和收获,是目前北京市种子管理站重点更新换代品种。为加速京农科728的推广应用,充分发挥其增产潜力,在通州、房山和顺义3个地区设置不同种植密度试验,研究对其农艺性状以及产量的影响,以确定该品种在京郊地区种植最佳密度,为耐密型新品种京农科728的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供试试验材料为市场销售的京农科728种子。 1.2试验方法 试验地点:北京市顺义区金色农华试验基地、房山区窦店镇丁各庄、通州奥瑞金试验基地进行,前茬为麦茬,粘壤土,地势平坦,地力均匀,土壤肥力为中等偏上。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5个密度处理,分别是:55500株/hm2(A1)、63000株/hm2(A2)、70500株/hm2(A3)、78000株/hm2(A4)、85500株/hm2(A5)。3次重复,小区行长5m,行距0.6m,5行区等行距种植。6月22日播种,每穴2粒,基肥使用量为氮磷钾复合肥500kg/hm2。出苗后5叶定苗,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300 kg/hm2,其他管理措施如大田。 在生育期间,调查物候期和田间抗性,计算出生育期。调查出苗率、株高、穗位、穗长、穗粗、穗行数、穗粒数、千粒重、秃尖长等田间农艺性状。调查玉米螟、大小斑病、茎腐病、弯孢斑叶斑病、空秆率、倒伏(折)率等田间抗性性状。成熟后收获中间4行,实收测产,并对收获的籽粒进行水分测定。 应用计算机Excel2003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2结果与分析 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玉米DH 工程化育种技术与新品种选育研究(2012AA1012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