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材料研究方法材料研究方法课后习题答案

同济大学材料研究方法材料研究方法课后习题答案
同济大学材料研究方法材料研究方法课后习题答案

《材料研究方法》课后习题答案

第1章

1、材料是如何分类的?材料的结构层次有哪些?

答:材料按化学组成和结构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

按性能特征分为:结构材料、功能材料;

按用途分为:建筑材料、航空材料、电子材料、半导体材料、生物材料、医用材料。

材料的结构层次有:微观结构、亚微观结构、显微结构、宏观结构。

2、材料研究的主要任务和对象是什么,有哪些相应的研究方法?

答:任务:材料研究应着重于探索制备过程前后和使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规律,也就是在此基础上探明材料的组成(结构)、合成(工艺过程)、性能和效能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或者说找出经一定工艺流程获得的材料的组成(结构)对于材料性能与用途的影响规律,以达到对材料优化设计的目的,从而将经验性工艺逐步纳入材料科学与工程的轨道.

研究对象和相应方法见书第三页表格。

3、材料研究方法是如何分类的?如何理解现代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答:按研究仪器测试的信息形式分为图像分析法和非图像分析法;按工作原理,前者为显微术,后者为衍射法和成分谱分析。第2章

1、简述现代材料研究的主X射线实验方法在材料研究中有那些主要应用?

答:现代材料研究的主X射线实验方法在材料研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应用:

(1)X射线物相定性分析:用于确定物质中的物相组成

(2)X射线物相定量分析:用于测定某物相在物质中的含量

(3)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用于推断测定晶体的结构

2、试推导Bragg方程, 并对方程中的主要参数的范围确定进行讨论.

答:见书第97页。

3、X射线衍射试验主要有那些方法, 他们各有哪些应用,方法及研究对象.

答:

实验方法所用

辐射

照相法衍射仪法

粉末法劳厄法转晶法单色辐射

连续辐射

单色辐射

多晶或晶

体粉末

单晶体

单晶体

样品转动或固定

样品固定

样品转动或固定

德拜照相

劳厄相机

转晶-回

摆照相机

粉末衍射仪

单晶或粉末衍

射仪

单晶衍射仪

最基本的衍射实验方法有:粉末法,劳厄法和转晶法三种。由于粉末法在晶体学研究中应用最广泛,而且实验方法及样品的制备简单,所以,在科学研究和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不可缺少;而劳厄法和转晶法主要应用于单晶体的研究,特别是在晶体结构的分析中必不可少,在某种场合下是无法替代的。

第3章

1、如何提高显微镜分辨本领,电子透镜的分辨本领受哪些条件的限制?

答:分辨本领:指显微镜能分辨的样品上两点间的最小距离;以物镜的分辨本领来定义显微镜的分辨本领。光学透镜:d0 =0.061λ/n·sinα= 0.061λ/N·A,式中:λ是照明束波长;α是透镜孔径半角; n是物方介

质折射率;n·sinα或N·A称为数值孔径。

在物方介质为空气的情况下,N·A值小于1。即使采用油浸透镜(n=1.5;α一般为70°~75°), N·A值也不会超过1.35。所以 d0≈1/2λ。因此,要显著地提高显微镜的分辨本领,必须使用波长比可见光短得多的

照明源。

实际上,透镜的分辨本领除了与衍射效应有关以外,还与透镜的像差有关(球差)。

2、透射电子显微镜的成像原理是什么,为什么必须小孔径成像?

答:成像原理:质厚和衍射衬度。

为了确保透射电镜的分辨本领,物镜的孔径半角必须很小,即采用小孔径角成像。一般是在物镜的背焦平面上放一称为物镜光阑的小孔径的光阑来达到这个目的。透镜的分辨本领除了与衍射效应有关以外,还与透镜的像差有关(球差)。球差范围内距高斯像平面3/4ΔZ s处的散射圆斑的半径最小,只有R s/4。习惯上称它为最小

截面圆。在试样上相应的两个物点间距为:Δr s=R s/M=C sα3 (高斯平面),Δr’s=1/4 C sα3 (最小截面圆所在平面)式中,C s为电磁透镜的球差系数,α为电磁透镜的孔径半角。Δr’s或Δr s与球差系数C s

成正比,与孔径半角的立方成正比,随着α的增大,分辨本领也急剧地下降。所以选择小孔径成像。

3、电子显微镜的工作原理什什么?扫描电镜各有哪些优点?

答:工作原理:由三极电子枪发射出来的电子束,在加速电压作用下,经过电子透镜聚焦后,在样品表面按顺序逐行进行扫描,激发样品产生各种物理信号,如二次电子、背散射电子、吸收电子、X射线、俄歇电子等。这些物理信号的强度随样品表面特征而变。它们分别被相应的收集器接受,经放大器按顺序、成比例地放大后,送到显像管的栅极上,用来同步地调制显像管的电子束强度,即显像管荧光屏上的亮度。由于供给电子光学系统使电子束偏向的扫描线圈的电源也就是供给阴极射线显像管的扫描线圈的电源,此电源发出的锯齿波信号同时控制两束电子束作同步扫描。因此,样品上电子束的位置与显像管荧光屏上电子束的位置是一一对应的。这样,在长余辉荧光屏上就形成一幅与样品表面特征相对应的画面——某种信息图,如二次电子像、背散射电子像等。画面上亮度的疏密程度表示该信息的强弱分布。

优点:样品制备非常方便,直接观察大块试样;

景深大;

放大倍数连续调节范围大;

分辨本领比较高;

4、电子探针X射线显微分析仪有哪些工作模式,能谱仪和谱仪的特点是什么?

答:电子探针X射线显微分析仪的工作模式有:点线面三种

能谱仪的特点:

1)所用的Si(Li)探测器尺寸小,可装在靠近样品的区域:接收X射线的立体角大,X射线利用率高,可达10000脉冲/s·10-9A;而波谱仪仅几十到几百脉冲/s·10-9A。能谱仪在低束流下(10-10~10-12A)工作,仍能达到适当的计数率,束斑尺寸小,最少可达0.1μm3,而波谱仪大于1μm3

2)分析速度快,可在2~3

3)能谱仪不受聚焦圆的限制,样品的位置可起伏2~3mm

4)

5)能进行低倍X

6)分辨本领比较低,只有150eV(波谱仪可达10eV)

7)峰背比小,一般为100,而波谱仪为1000

8)Si(Li)探测器必须在液氮温度(77K)下使用,维护费用高。

5、为什么透射电镜的样品要求非常薄,而扫描电镜无此要求?

答:透射电镜中,电子束穿透样品成像,而电子束的透射本领不大,这就要求将试样制成很薄的薄膜样品。扫描电镜是通过电子束轰击样品表面激发产生的物理信号成像的,电子束不用穿过样品。

6、电镜有哪些性质,环境扫描电镜中“环境”指什么?

1)用电子束作照明源,显微镜的分辨本领要高得多, 分辨本领:2-3nm,可以直接分辨原子,并且还能进

行纳米尺度的晶体结构及化学组成的分析

2)但:电磁透镜的孔径半角的典型值仅为10-2~10-3rad

3)几何像差:由透镜磁场几何形状上的缺陷而造成的

4)色差:由电子波的波长发生一定幅度的改变而造成的

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ESEM)中所指环境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大气环境,与传统SEM样品室高达10-3~10-6 Torr的真空度相比,ESEM样品室的真空度很低,从1Torr~20Torr,非常接近大气环境,但不等同于平均760Torr 的大气环境;

7、高分辨电镜是否指分辨率高的电镜?

答:高分辨电镜可用来观察晶体的点阵像或单原子像等所谓的高分辨像。这种高分辨像直接给出晶体结构在电子束方向上的投影,因此又称为结构像。

加速电压为100kV或高于100kV的透射电镜(或扫描透射电镜),只要其分辨本领足够的高,在适当的条件下,就可以得到结构像或单原子像。

并不是所有分辨率高的电镜都能进行结构像的分析。

8、电子探针仪与X射线谱仪从工作原理和应用上有哪些区别?

答:电子探针仪的工作原理:

莫塞莱(Moseley)定律λ=K/(Z-σ)2

K 为常数

σ为屏蔽系数

Z 为原子序数

X射线特征谱线的波长和产生此射线的样品材料的原子序数有一确定的关系。只要测出特征X射线的波长,就可确定相应元素的原子序数。又因为某种元素的特征X射线强度与该元素在样品中的浓度成比例,所以只要测出这种特征X射线的强度,就可计算出该元素的相对含量。

X射线衍射仪的工作原理:

布拉格方程:2dSinθ=λ

11、与X射线衍射相比,(尤其透射电镜中的)电子衍射的特点是什么?

答:(1).透射电镜常用双聚光镜照明系统,束斑直径为1~2μm,经过双聚光镜的照明束相干性较好。(2).透射电镜有三级以上透镜组成的成像系统,借助它可以提高电子衍射相机长度。普通电子衍射装置相机长度一般为500mm左右,而透射电镜长度可达1000~5000mm。

(3).可以通过物镜和中间镜的密切配合,进行选区电子衍射,使成像区域和电子衍射区域统一起来,达到样品微区形貌分析和原位晶体学性质测定的目的。

12、选区电子衍射和选区成像的工作原理是什么,这两种工作方式有什么应用意义?

答:“选区电子衍射” 指在物镜像平面上放置一个光阑(选区光阑)限定产生衍射花样的样品区域,从而分析该微区范围内样品的晶体结构特性。

当电镜以成像方式操作时,中间镜物平面与物镜像平面重合,荧光屏上显示样品的放大图像。此时,在物镜像平面内插入一个孔径可变的选区光阑,光阑孔套住想要分析的那个微区。因为在物镜适焦的条件下,物平面上同一物点所散射的电子将会聚于像平面上一点,所以对应于像平面上光阑孔的选择范围A′B′,只有样品上AB微区以内物点的散射波可以穿过光阑孔进入中间镜和投影镜参与成像,选区以外的物点如C产生的散射波则全被挡掉。

当调节中间镜的激磁电流,使电镜转变为衍射方式操作时,中间镜物平面与物镜背焦面相重合。尽管物镜背焦平面上第一幅花样是由受到入射束幅照的全部样品区域内晶体的衍射所产生,但只有AB微区以内物点散射的电子波可以通过选区光阑进入下面的透镜系统,所以荧屏上显示的只限于选区范围以内晶体所产生的衍射花样,实现了选区形貌观察与晶体结构分析的微区对应性。

这两种方法可以研究我们感兴趣的微区的晶体产生的衍射花样,从而实现了选区观察和衍射的对应。第4章

1、述差热分析的原理,并画出DTA装置示意图。

答:差热分析是在程序控制温度下测定物质和参比物之间的温度差和温度关系的一种技术。

由于物质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的某一特定温度下,往往会发生伴随有吸热或放热效应的物理、化学变化。将差热电偶的一个热端插在被测试试样中,另一个热端插在待测温度区间内不发生热效应的参比物中,试样和参比物同时升温,测定升温过程中两者的温度差,就构成了热分析的基本原理。 P217

2、何用外延始点作为DTA曲线的反应起始温度?

答:外延始点指峰的起始边陡峭部分的切线与外延基线的交点。国际热分析协会ICTA对大量的式样测定结果表明,外延起始温度与其他实验测得的反应起始温度最为接近,因此用外延始点作为DTA曲线的反应起始温度。

3、热分析的参比物有何性能要求?

答:参比物是一定温度下不发生分解、相变、破坏的物质,要求在热分析过程中热性质、质量、密度等与试样尽量接近。

4、影响差热分析的仪器、试样、操作因素是什么?

答:仪器:1)炉子的结构和尺寸

2)坩埚材料和形状

3)差热电偶性能

4)测温热电偶与试样之间的相对位置

5)记录仪或其他显示系统精度

材料研究方法作业答案

材料研究方法

第二章思考题与习题 一、判断题 √1.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是由于分子中价电子跃迁产生的。 ×2.紫外—可见吸收光谱适合于所有有机化合物的分析。 ×3.摩尔吸收系数的值随着入射波光长的增加而减少。 ×4.分光光度法中所用的参比溶液总是采用不含待测物质和显色剂的空白溶液。 ×5.人眼能感觉到的光称为可见光,其波长围是200~400nm。 ×6.分光光度法的测量误差随透射率变化而存在极大值。 √7.引起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因素主要有化学因素和物理因素,当测量样品的浓度极大时,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现象较明显。 √8.分光光度法既可用于单组分,也可用于多组分同时测定。 ×9.符合朗伯—比尔定律的有色溶液稀释时,其最大吸收波长的波长位置向长波方向移动。 ×10.有色物质的最大吸收波长仅与溶液本身的性质有关。 ×11.在分光光度法中,根据在测定条件下吸光度与浓度成正比的比耳定律的结论,被测定溶液浓度越大,吸光度也越大,测定的结果也越准确。() √12.有机化合物在紫外—可见区的吸收特性,取决于分子可能发生的电子跃迁类型,以及分子结构对这种跃迁的影响。() ×13.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具有不同的能量,其大小顺序为:微波>红外光>可见光>紫外光>X射线。() ×14.在紫外光谱中,生色团指的是有颜色并在近紫外和可见区域有特征吸收的基团。() ×15.区分一化合物究竟是醛还是酮的最好方法是紫外光谱分析。() ×16.有色化合物溶液的摩尔吸光系数随其浓度的变化而改变。() ×17.由共轭体系π→π*跃迁产生的吸收带称为K吸收带。() √18.红外光谱不仅包括振动能级的跃迁,也包括转动能级的跃迁,故又称为振转光谱。() √19.由于振动能级受分子中其他振动的影响,因此红外光谱中出现振动偶合谱带。() ×20.确定某一化合物骨架结构的合理方法是红外光谱分析法。() ×21.对称分子结构,如H2O分子,没有红外活性。() √22.分子中必须具有红外活性振动是分子产生红外吸收的必备条件之一。() √23.红外光谱中,不同化合物中相同基团的特征频率总是在特定波长围出现,故可以根据红外光谱中的特征频率峰来确定化合物中该基团的存在。() ×24.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列羰基化合物的大小顺序为:酰卤>酰胺>酸>醛>酯。() √25.傅里叶变换型红外光谱仪与色散型红外光谱仪的主要差别在于它有干涉仪和计算机部件。()√26.当分子受到红外光激发,其振动能级发生跃迁时,化学键越强吸收的光子数目越多。() ×27.游离有机酸C=O伸缩振动v C=O频率一般出现在1760cm-1,但形成多聚体时,吸收频率会向高波数移动。() 二、选择题 1.在一定波长处,用2.0 cm吸收池测得某试液的百分透光度为71%,若改用3.0 cm吸 收池时,该试液的吸光度A为(B) (A)0.10 (B)0.22 (C)0.45 2.某化合物浓度为c1,在波长λ1处,用厚度为1 cm的吸收池测量,求得摩尔吸收系数为ε1,在浓度为3 c1时,在波长λ1处,用厚度为3 cm的吸收池测量,求得摩尔吸收系数为ε2。则它们的关系是(A)(A)ε1=ε2(B)ε2=3ε1(C)ε2>ε1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试题1998-2013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试题1998-2013

2013年城市规划原理真题 一、简述题(9'*10) 1、隋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特征 2、文物建筑与历史建筑保护要求的区别 3、居住区各类交通组织方式的特点 4、什么是居住密度?可以用哪些指标反映? 5、居住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控制容积率的作用 6、区域中影响城市发展的条件有哪些?对其中一个举例说明 7、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和规划依据 8、城市人口结构有哪些?在总体规划编制中为什么要研究人口结构? 9、风玫瑰在城市规划布局中的运用 10、单中心与多中心城市结构的差别 二、论述题(20'*3) 1、对于居住区存在不同规模、不同职能的变化的现实,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时需要考虑哪些方面? 2、城市蔓延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城市总体布局中有哪些应对措施? 3、某大城市中心区有一加工工业区要搬迁,对于这块用地有两个设想,一是以商务办公、商业

服务业为主,二是以居住功能为主,请论述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权衡两个设想时需要考虑哪些方面? 2012城市规划原理 一、简答题 1.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按使用性质可分为哪几类? 2. 什么是居住密度?通常用那些指标予以反映? 3. 简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 4. 分析近代上海城市格局“局部有序,全局无序”的主要状况及其原因。 5. 简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 6. 简述区域规划中产业结构研究的主要内容及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 7. 简述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中的强制性内容及作用。 8. 在总体规划阶段,确定城市发展方向要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9. 什么是城市环境容量,包括哪些内容? 10. 简述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特征及规划时应予以关注的主要问题。

同济大学材料研究方法部分练习题-

“将参考书中的概念、原理要注意理解记忆,书中的例题要做一遍(非常重要*)” 04年 1.X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时会产生那些效应?利用其中那些效应可以进行晶体结构的分析鉴定?如何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法鉴定晶态与非晶态? 2.画出晶体对X射线衍射的示意图,写出布拉格方程,并说明该方程中各参数的意义。 3.X射线衍射方法在材料研究中有哪些应用?请具体阐述。 4.请阐述电子与固体物质相互作用时产生的各种电子信号,并介绍这些电子信号在材料分析研究中的各种用途。 5.试讨论加热速度、试样颗粒度、炉内压力和气氛对差热分析结果的影响,为什么说差热分析只能进行定性或半定量分析,而示差扫描量热分析法则可以进行定量分析? 6.通常在一张NMR谱图中可以得到哪些基本信息?并举例说明NMR在材料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7.影响热重曲线的因素有哪些?如何保证热重分析的精确度?举例说明热重分析在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8.请介绍透射电镜分析时的块状样品表面复型种类和复型方法。为何电子显微分析可以获得较光学显微分析高得多的分辨。9.请阐述电子探针X射线显微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并比较两种常用的X射线谱仪——波谱仪和能谱仪的特点。10.如何利用差热分析、热重分析和热膨胀分析来区分无机材料中的脱水分解、氧化、多晶转变、烧结等过程? 11.微晶玻璃是一种在玻璃基体中均匀析出所需微晶相的新材料,在微晶玻璃材料研究过程中,需要掌握玻璃转变温度Tg、析晶温度、析出晶体的晶相种类、以及析出晶体尺寸形貌等物性数据。通过哪些测试方法可以方便地获得这些数据?并请介绍在这些测试图谱中获取所需数据的具体过程。 12.有机高分子材料的TEM和SEM的试样有哪些特点。 13.试画出有机高分子材料DSC的特征曲线,并说出相应的焓变峰或转变区的物理化学含义。 14. 试推断下图所示二张IR谱图所代表聚合物的类别,并写出解析过程。(红外的谱图)

材料研究方法作业答案

材料研究方法作业答案

材料研究方法

第二章思考题与习题 一、判断题 √1.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是由于分子中价电子跃迁产生的。 ×2.紫外—可见吸收光谱适合于所有有机化合物的分析。 ×3.摩尔吸收系数的值随着入射波光长的增加而减少。×4.分光光度法中所用的参比溶液总是采用不含待测物质和显色剂的空白溶液。 ×5.人眼能感觉到的光称为可见光,其波长范围是200~400nm。 ×6.分光光度法的测量误差随透射率变化而存在极大值。 √7.引起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因素主要有化学因素和物理因素,当测量样品的浓度极大时,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现象较明显。 √8.分光光度法既可用于单组分,也可用于多组分同时测定。 ×9.符合朗伯—比尔定律的有色溶液稀释时,其最大吸

收波长的波长位置向长波方向移动。 ×10.有色物质的最大吸收波长仅与溶液本身的性质有关。 ×11.在分光光度法中,根据在测定条件下吸光度与浓度成正比的比耳定律的结论,被测定溶液浓度越大,吸光度也越大,测定的结果也越准确。() √12.有机化合物在紫外—可见区的吸收特性,取决于分子可能发生的电子跃迁类型,以及分子结构对这种跃迁的影响。() ×13.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具有不同的能量,其大小顺序为:微波>红外光>可见光>紫外光>X射线。()×14.在紫外光谱中,生色团指的是有颜色并在近紫外和可见区域有特征吸收的基团。() ×15.区分一化合物究竟是醛还是酮的最好方法是紫外光谱分析。() ×16.有色化合物溶液的摩尔吸光系数随其浓度的变化而改变。() ×17.由共轭体系π→π*跃迁产生的吸收带称为K吸收带。() √18.红外光谱不仅包括振动能级的跃迁,也包括转动能级的跃迁,故又称为振转光谱。() √19.由于振动能级受分子中其他振动的影响,因此红

材料研究方法复习题

1.X射线的波长范围大致为多少?X射线产生的基本原理及X射线管的基本结构 (1)0。01-10nm(2)高速运动的自由电子被突然减速便产生X射线;(3)X射线管的基本结构:使用最广泛的是封闭式热阴极X射线管,包括一个热阴极(绕成螺线形的钨丝)和一个阳极(靶),窗口,管内高真空(10—7Torr) 2.X射线谱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 X射线强度 I 随波长λ的变化曲线称为X射线谱,可分为连续X射线(由连续的各种波长组成,其波长与工作条件V、I有关)和特征X射线(又称标识X射线,不随工作条件而变,只取决于阳极靶的物质)。 3.描述X射线于物质的相互作用(俄歇效应和光电效应)课本图3.8 补充俄歇效应:当较外层的电子跃迁到空穴时,所释放的能量随即在原子内部被吸收而逐出较外层的另一个次级光电子,此称为俄歇效应,所逐出的次级光电子称为俄歇电子。它的能量是特征的,与入射辐射的能量无关。 4.X射线衍射的几何条件(布拉格方程或定律) X射线通过物质(晶体)后衍射线特征包括方向和强度,其中衍射线的方向与晶体的点阵参数(晶胞大小和形状)、入射线的方位及X射线波长有关,具体表现为:劳厄方程式、布拉格定律和倒易空间衍射公式. 5.X射线衍射分析的方法主要有哪些?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注意λ和Θ的变化) 单晶:劳厄法(λ变,θ不变);转晶法(λ不变,θ部分变化) 粉末:粉末照相法(粉末法或粉晶法) (λ不变,θ变);粉末衍射仪法(λ不变,θ变化) 6.X射线衍射物相分析的基本原理(I/I0、2Θ) X射线衍射线的位置决定于晶胞的形状和大小,即决定于各晶面的晶面间距,而衍射线的强度决定于晶胞内原子种类、数目及排列方式,每种结晶物质具有独特的衍射花样,且试样中不同物质的衍射花样同时出现互不干涉,某物相的衍射强度取决于它在试样中的相对含量,当试样的衍射图谱中d值和I/I0与已知物质的数值一致时,即可判定试样中含有该已知物质. 7.说明X射线衍射仪法定性分析物相组成的基本过程,注意事项及PDF卡片的检索方法 (1)X射线衍射定性分析是将试样的衍射谱与标准衍射谱进行比较鉴别,确定某种物相的存在以及确定该物相的结晶状态。其过程为:获得试样的衍射图谱—-求d值和I/I0值-—查索引——核对卡片。 (2)注意事项:1)d值的数据比相对强度的数据重要,d值一般要到小数点后第二位才允许有误差;2)低角度区域的数据比高角度区域的数据重要;3)了解试样的来源、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对作出正确结论十分有帮助;4)进行多样混合试样分析时要多次核对,若某些物质含量少,只出现一两条衍射线,以致无法鉴定;5)尽量与其它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如偏光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6)从目前所应用的粉末衍射仪看,绝大部分仪器均是由计算机进行自动物相检索过程,需结合专业人员的丰富专业知识,判断物相,给出正确的结论. (3)检索方法:字母索引:对已知物质,按物质英文名称的字母顺序排列;哈那瓦特法(Hanawalt method):未知矿物,三强线或数值索引;芬克索引(Fink method) 8.何为X射线和荧光X射线? (1)X射线的产生见第一题(2)当较外层的电子跃入内层空穴所释放的能量不在原子内被吸收,而是以辐射形式放出,便产生荧光X射线,其能量等于两能级之间的能量差。 9.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用途 (1)荧光X射线的能量或波长是特征性的,与元素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测出荧光X射线的波长或能量,就可以知道元素的种类(定性分析基础).此外,荧光X射线的强度与相应元素的含量有一定的关系(定量分析基础)。 (2)定性分析:根据荧光X射线的波长或能量可以确定元素的组成。定量分析:定量分析的依据是元素的荧光X 射线强度Ii与试样中该元素的含量Wi成正比。 10.X射线分析的主要用途(物相分析、晶体结构分析) 11.电子和固体物质相互作用可以产生哪些物理信号?各有何特点? (1)二次电子;对试样状态非常敏感,显示表面微小的形貌结构非常有效,所成的电子像分辨率高,是扫描电镜中的主要手段。 (2)背散射电子:能量较高,但背散射电子像的分辨率较低。 (3)透射电子:能量损失情况视试样厚薄而定,较薄时大部分为弹性散射电子,成像比较清晰,电子衍射斑点比较明锐;试样较厚时,成像清晰度降低。

2013年秋季兰州理工大学《材料研究方法》期中考试复习题

2013年秋季兰州理工大学研究生《材料研究方法》考试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短波限 各种管电压下的连续X射线谱都具有一个最短的波长值,该波长值称为短波限。P6。 2)吸收限 吸收限是指对一定的吸收体,X射线的波长越短,穿透能力越强,表现为质量吸收系数的下降,但随着波长的降低,质量吸收系数并非呈连续的变化,而是在某些波长位置上突然升高,出现了吸收限。每种物质都有它本身确定的一系列吸收限。P13。 3)特征X射线 U时,在连续谱的某些特当加于X射线管两端的电压增高到与阳极靶材相应的某一特定值 k 定的波长位置上,会出现一系列强度很高、波长范围很窄的线状光谱,它们的波长对一定材料的阳极靶有严格恒定的数值,此波长可作为阳极靶材的标志或特征,故称为特征X射线。P8。 4)相干散射 当入射线与原子内受核束缚较紧的电子相遇,光量子不足以使原子电离,但电子可在X射线交变电场作用下发生受迫振动,这样的电子就成为一个电磁波的发射源,向周围辐射电磁波,这些散射波之间符合波长相等、频率相同、位相差相同的光的干涉条件,故称相干散射。P11。 5)光电效应 光电效应是入射X射线的光量子与物质原子中电子相互碰撞时产生的物理效应。当入射光量子的能量足够大时,可以从被照射物质的原子内部(例如K壳层)击出一个电子,同时外层高能态电子要向内层的K空位跃迁,辐射出波长一定的特征X射线。这种以光子激发原子所发生的激发和辐射过程称为光电效应。P12。 6)晶带面 在晶体结构和空间点阵中平行于某一轴向的所有晶面均属于同一个晶带,这些晶面叫做晶带面。P24。 7)系统消光

我们把因原子在晶体中位置不同或原子种类不同而引起的某些方向上的衍射线消失的现象称之为系统消光。P35。 8)球差 球差即球面像差,是由于电磁透镜的中心区域和边缘区域对电子的折射能力不符合预定的规律而造成的像差。P111。 9)像散 像散是由于电磁透镜磁场的非旋转对称性而引起的像差。P112。 10)色差 是由于入射电子波长(或能量)的非单一性所造成的。P112。 11)倒易点阵 倒易点阵是在晶体点阵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对应关系建立起来的空间几何图形,是晶体点阵的另一种表达形式。 二、简答题 1、试说明电子束入射固体样品表面激发的主要信号、主要特点和用途。P183-185。 2、扫描电镜的分辨率受哪些因素影响? 给出典型信号成像的分辨率,并说明原因。P188 3、透射电镜中有哪些主要光阑?在什么位置?其作用如何?P124。 4、何为波谱仪和能谱仪?说明其工作的三种基本方式,并比较波谱仪和能谱仪的优缺点。P198。 5、决定X 射线强度的关系式是 M c e A F P V V mc e R I I 2222 2230)()(32-???? ??=θθφπλ, 试说明式中各参数的物理意义? 6、比较物相定量分析的外标法、内标法、K 值法、直接比较法和全谱拟合法的优缺点? 7、实验中选择X 射线管以及滤波片的原则是什么?已知一个以Fe 为主要成 分的样品,试选择合适的X 射线管和合适的滤波片? 三、计算题 1、在立方点阵中画出下面的晶面和晶向。 2、已知面心立方铝的点阵常数a=0.40491nm ,今用CuKα(λ=1.5406?)辐射在衍射仪上扫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1994-2010)

2010年城市规划原理: 一,简答题(9'x10): 1.巴西利亚被录入《世界文化遗产》,简述其价值。 2.“历史建筑”的法定概念,并回答其保护要求。 3.住宅建设中强制要求的日照间距的意义。 4.简述生态住区及其建设要求。 5.比较绿地率与公共绿地比例的定义与作用。 6.有两条80m宽(包括安全距离)的地震断裂带楔形传入某城市的规划中心区,简述规划中应如何应对。 7.主导风向对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的要求。 8.结合总规的空间布局,谈污水厂的选址要求。 9.简述加拿大学者提出的“Deskota”概念及其特征。 10.全球化对区域发展(区域规划)的影响。 二,论述题(20'x3): 1.比较居住区与社区两个概念,并论述在城市居住空间规划中的作用。 2.给出某南方旅游城市的土地平衡表,分析。 3.谈谈对低碳城市的理解,以及在城市规划中的要求。

2009规划原理 一、简答题(每题9分,200字左右) 1、宋代“城市革命”的具体表现或意义。 2、奥斯曼巴黎改建的要点以及意义。 3、住宅区采用住户路边停车是否合适?说明理由。 4、小学的布置的考虑要点。 5、居住小区内哪些因素能影响“邻里关系”。 6、在城市中心区布置商业步行街选址应注意哪些问题。 7、总体规划用地平衡表的作用。 8、总体规划中确定“禁建区”的依据。 9、总体规划的上位城镇体系规划中的依据内容。 10、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中城镇化水平预测的思路。 二、论述题(每题20分,500字左右) 1、旧住宅区改建的考虑要点。 2、你对总体规划中“功能分区”的看法。 3、依据《城乡规划法》,谈谈我国城市规划体系的特征。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推荐城市规划专业必读的书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推荐城市规划专业必读的书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推荐城市规划专业必读的书 Ⅰ(基础) 1. E. Howard,1898,T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金经元译,《明日的田园城市》,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 L. Mumford,1961,The City in History,倪文彦和宋俊岭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进和前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2005 3. Clara Greed,2000,Introducing Planning,王雅娟和张尚武译,《规划引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 John M. Levy,2002,Contemporary Urban Planning(5th ed.),孙景秋等译,《现代城市规划》,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 J. Jacobs,1961,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金衡山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6. Edmund Bacon,,1967,Design of Cities,黄富厢和朱琪译,《城市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7. Christopher Alexander,1987,A New Theory of Urban Design,陈治业,童丽萍,《城市设计新理论》,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8. Ian McHarg,1969,Design with Nature,芮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9. I. Calvino,Invisible Cities,《看不见的城市》 10. Peter Hall,1992,《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3rd ed.)》,Routledge

材料研究方法思考题答案重点及真题汇编

第1章 1、材料是如何分类的?材料的结构层次有哪些? 答:材料按化学组成和结构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 按性能特征分为:结构材料、功能材料; 按用途分为:建筑材料、航空材料、电子材料、半导体材料、生物材料、医用材料。 材料的结构层次有:微观结构、亚微观结构、显微结构、宏观结构。 2、材料研究的主要任务和对象是什么,有哪些相应的研究方法? 答:任务:材料研究应着重于探索制备过程前后和使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规律,也就是在此基础上探明材料的组成(结构)、合成(工艺过程)、性能和效能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或者说找出经一定工艺流程获得的材料的组成(结构)对于材料性能与用途的影响规律,以达到对材料优化设计的目的,从而将经验性工艺逐步纳入材料科学与工程的轨道. 研究对象和相应方法见书第三页表格。 3、材料研究方法是如何分类的?如何理解现代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答:按研究仪器测试的信息形式分为图像分析法和非图像分析法;按工作原理,前者为显微术,后者为衍射法和成分谱分析。 第2章 1、简述现代材料研究的主X射线实验方法在材料研究中有那些主要应用? 答:现代材料研究的主X射线实验方法在材料研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应用: (1)X射线物相定性分析:用于确定物质中的物相组成 (2)X射线物相定量分析:用于测定某物相在物质中的含量 (3)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用于推断测定晶体的结构 2、试推导Bragg方程, 并对方程中的主要参数的范围确定进行讨论. 答:见书第97页。 3、X射线衍射试验主要有那些方法, 他们各有哪些应用,方法及研究对象. 答: 实验方法所用 辐射 样 品 照相法衍射仪法 粉末法劳厄法转晶法单色辐射 连续辐射 单色辐射 多晶或晶 体粉末 单晶体 单晶体 样品转动或固定 样品固定 样品转动或固定 德拜照相 机 劳厄相机 转晶-回 摆照相机 粉末衍射仪 单晶或粉末衍 射仪 单晶衍射仪 最基本的衍射实验方法有:粉末法,劳厄法和转晶法三种。由于粉末法在晶体学研究中应用最广泛,而且实验方法及样品的制备简单,所以,在科学研究和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不可缺少;而劳厄法和转晶法主要应用于单晶体的研究,特别是在晶体结构的分析中必不可少,在某种场合下是无法替代的。 第3章 1、如何提高显微镜分辨本领,电子透镜的分辨本领受哪些条件的限制? 答:分辨本领:指显微镜能分辨的样品上两点间的最小距离;以物镜的分辨本领来定义显微镜的分辨本领。光学透镜:d0 =0.061λ/n·sinα= 0.061λ/N·A,式中:λ是照明束波长;α是透镜孔径半角; n是物方介 质折射率;n·sinα或N·A称为数值孔径。 在物方介质为空气的情况下,N·A值小于1。即使采用油浸透镜(n=1.5;α一般为70°~75°), N·A值也不会超过1.35。所以 d0≈1/2λ。因此,要显著地提高显微镜的分辨本领,必须使用波长比可见光短得多的 照明源。

材料研究方法课后题

X射线衍射分析的实验方法及其应用 复材131 尤韦霖10131189 自1896年x射线被发现以来,可利用x射线分辨的物质系统越来越复杂。从简单物质系统到复杂的生物大分子,x射线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关于物质静态结构的信息。此外,在各种测量方法中,x射线衍射方法具有不损伤样品、无污染、快捷、测量精度高、能得到有关晶体完整性的大量信息等优点。由于晶体存在的普遍性和晶体的特殊性能及其在计算机、航空航天、能源、生物工程等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1],人们对晶体的研究日益深人,使得x射线衍射分析成为研究晶体最方便、最重要的手段。 1. X射线衍射原理 1912年劳埃等人根据理论预见,并用实验证实了x射线与晶体相遇时能发生衍射现象,证明了x射线具有电磁波的性质,成为x射线衍射学的第一个里程碑。当一束单色x射线人射到晶体时,由于晶体是由原子规则排列成的晶胞组成,这些规则排列的原子间距离与人射x射线波长有相同数量级,故由不同原子散射的x射线相互干涉,在某些特殊方向上产生强x射线衍射,衍射线在空间分布的方位和强度,与晶体结构密切相关。这就是x射线衍射的基本原理[2]。 衍射线空间方位与晶体结构的关系可用布拉格方程表示: 2dsin8=An 式中d为晶面间距;n为反射级数;e为掠射角;x为x射线的波长。布拉格方程是x射线衍射分析的根本依据。 对于x射线衍射理论的研究,目前有两种理论:运动学和动力学衍射理论。 1.1 运动学衍射理论 Darwin [3]的理论称为x射线衍射运动学理论。该理论把衍射现象作为三维Frannhofe:衍射问题来处理,认为晶体的每个体积元的散射与其它体积元的散射无关,而且散射线通过晶体时不会再被散射。虽然这样处理可以得出足够精确的衍射方向,也能得出衍射强度,但运动学理论的根本性假设并不完全合理。因为散射线在晶体内一定会被再次散射,除了与原射线相结合外,散射线之间也能相互结合。Darwin不久以后就认识到这点,并在他的理论中作出了多重散射修正。 1.2 动力学衍射理论 Ewald[4]的理论称为动力学理论。该理论考虑到了晶体内所有波的相互作用,认为人射线与衍射线在晶体内相干地结合,而且能来回地交换能量。两种理论对细小的晶体粉末得到的强度公式相同,而对大块完整的晶体,则必须采用动力学理论才能得出正确

智慧树知到2019材料研究方法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由于透镜的中心区域和边缘区域对光的折射能力不符合预定规律而造成的图像模糊现象称为() 答案:球差 光学透镜的像差主要有() 答案:像场弯曲#球差#色差 光学显微镜具有()放大功能。 答案:二级 光学透镜要能区分开两个成像物点,则此两物点形成的埃利斑之间的最小距离应 答案:大于埃利斑半径 光学显微镜的极限分辨能力为() 答案:200nm 光学透镜成像的基础是光可以() 答案:折射 光学透镜的像差主要有() 答案:像场弯曲#球差#色差 由于照明光源波长不统一形成的图像模糊称为() 答案:色差 成像物体上能分辨出来的两物点间的最小距离称为() 答案:分辨率 要提高显微镜的分辨率,关键是要() 答案:减小光源波长

干镜的有效放大倍数一般为()倍 答案:500~1000 为获得大景深,可以考虑() 答案:减小数值孔径#降低放大倍数 金相砂纸后标号越大,说明砂纸上的磨削颗粒越() 答案:小 抛光平面样品时,可以选择() 答案:机械抛光#化学抛光#电解抛光#复合抛光 砂纸背面的防水标志是() 答案:WATERPROOF 透镜的像差是由于本身几何光学条件的限制造成的,和光源波长无关()答案:错 逆光拍照时,明暗对比强烈的地方出现的彩色边缘就是色差() 答案:对 最小散焦斑是点光源成像质量最好的情况() 答案:对 衬度是指图像上相邻部分间的黑白对比度或颜色差() 答案:对 油镜的最大数值孔径小于干镜的最大数值孔径() 答案:错 明场照明时光线损失很少() 答案:错

只要聚焦准确,点光源的像可以是一个清晰的亮点() 答案:错 从衍射效应来看,透镜分辨的最小距离和数值孔径成反比()答案:对 有效放大倍数和人眼的分辨能力无关() 答案:错 只要是导电材料,都可以用电火花线切割切取样品() 答案:错 第二章 发现X射线的是 答案:伦琴 进行第一次晶体衍射实验的是 答案:劳厄 X射线衍射时,首先出现的衍射峰必定是()的晶面。 答案:低指数 对衍射强度影响最大的是 答案:结构因数 能影响短波限位置的因素是 答案:管电压 X射线是物理学家伦琴发现的() 答案:对 X射线管的效率极低,一般仅有百分之几() 答案:对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考研试题.知识讲解

同济规划历年试题 一、简答题(200字以内,每题10分 1.居住区各用地的界线划定的一般原则 2.居住区规划设计可以有哪些生态考虑 3.城市主导产业的特点 4.城市总体布局的一般原则 5.城镇体系和区域中对城市建设条件的评价的内容 6.区域增长极核理论及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借鉴 7.元大都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周理·考工记》 8.简述中世纪意大利城市的主要特征 9.历史街区保护整治与旧城更新的关系 二、论述题(500字以内,每题20分 1. 从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分析现在住宅区规划与建设的负面影响 2. 结合实例论述如何处理近期建设与远景控制的关系 3. 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结构及其特征 2003城规原理 一、简答题(200字以内,每题10分 1. 简述居住区生活环境质量与居住区规划综合技术经济指标的关系 2. 工业用地布局主要原则

3. 图示城市形态的几种主要类型及其形成原因 4. 马丘比丘宪章比雅典宪章在思想上的进步 5. 区域增长极核产生条件 6. 以图示方式城市土地极差地租理论分析城市土地同心圆模式 7. 隋唐长安规划要点 8. 城与廓的概念 9.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层次及主要内容 二、论述题(500字以内,每题20分 1. 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规划设计目标是什么,可通过那些规划设计途径来提高它的品质 2. 目前城市总体规划中近期规划内容、方式、作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改善 论述城市开发控制的各种作用机制及其相互关系 2002年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2002年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1.《周礼考工记》对古代都市规划的影响(此题2001年也考过 2.划定历史保护街区的条件 3.区域空间结构演变各个阶段的主要特征 4.都市区规划的基本概念 5.城市规划实施的管理体制

材料研究方法作业答案

材料研究方法作业答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材料研究方法 第二章思考题与习题 一、判断题 √1.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是由于分子中价电子跃迁产生的。 ×2.紫外—可见吸收光谱适合于所有有机化合物的分析。 ×3.摩尔吸收系数的值随着入射波光长的增加而减少。 ×4.分光光度法中所用的参比溶液总是采用不含待测物质和显色剂的空白溶液。 ×5.人眼能感觉到的光称为可见光,其波长范围是200~400nm。 ×6.分光光度法的测量误差随透射率变化而存在极大值。 √7.引起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因素主要有化学因素和物理因素,当测量样品的浓度极大时,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现象较明显。 √8.分光光度法既可用于单组分,也可用于多组分同时测定。 ×9.符合朗伯—比尔定律的有色溶液稀释时,其最大吸收波长的波长位置向长波方向移动。 ×10.有色物质的最大吸收波长仅与溶液本身的性质有关。 ×11.在分光光度法中,根据在测定条件下吸光度与浓度成正比的比耳定律的结论,被测定溶液浓度越大,吸光度也越大,测定的结果也越准确。() √12.有机化合物在紫外—可见区的吸收特性,取决于分子可能发生的电子跃迁类型,以及分子结构对这种跃迁的影响。() ×13.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具有不同的能量,其大小顺序为:微波>红外光>可见光>紫外光>X射线。()

×14.在紫外光谱中,生色团指的是有颜色并在近紫外和可见区域有特征吸收的基团。 () ×15.区分一化合物究竟是醛还是酮的最好方法是紫外光谱分析。() ×16.有色化合物溶液的摩尔吸光系数随其浓度的变化而改变。() ×17.由共轭体系π→π*跃迁产生的吸收带称为K吸收带。() √18.红外光谱不仅包括振动能级的跃迁,也包括转动能级的跃迁,故又称为振转光谱。() √19.由于振动能级受分子中其他振动的影响,因此红外光谱中出现振动偶合谱带。 () ×20.确定某一化合物骨架结构的合理方法是红外光谱分析法。() ×21.对称分子结构,如H2O分子,没有红外活性。() √22.分子中必须具有红外活性振动是分子产生红外吸收的必备条件之一。() √23.红外光谱中,不同化合物中相同基团的特征频率总是在特定波长范围内出现,故可以根据红外光谱中的特征频率峰来确定化合物中该基团的存在。() ×24.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列羰基化合物的大小顺序为:酰卤>酰胺>酸>醛>酯。() √25.傅里叶变换型红外光谱仪与色散型红外光谱仪的主要差别在于它有干涉仪和计算机部件。() √26.当分子受到红外光激发,其振动能级发生跃迁时,化学键越强吸收的光子数目越多。() ×27.游离有机酸C=O伸缩振动v C=O频率一般出现在1760cm-1,但形成多聚体时,吸收频率会向高波数移动。()

同济大学材料研究方法07真题及答案解析.doc

同济大学材料学院材料学专业——2007年真题及解析 科目一:代码:821 科目名称:材料研究方法 北京万学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考试年份:2007 招生专业:材料学 研究方向: 01高性能水泥基材料 02智能材料 03新型建筑材料 04生态环境材料 05无机功能材料 06高分子功能材料 07高分子材料改性 08生物医用材料 09金属功能材料 10纳米材料 11材料体系分析与建模方法 一、真题 1.电子束轰击到固体样品表面会产生哪些主要物理信号?研究材料的表面形貌一般收集哪种物理信号?并说明其衬度原理研究材料表面元素分原布状况应收集哪些信息,并收明其衬度理。 2.简述DSC的种类和定量热分析原理,举例说明其在材料研究领域的应用。 3.请详述电子衍射和X射线衍射的异同点。 4.请说述电子探针中波谱的原理和应用,并简述波谱与能谱在应用方面的异同。 5.写出布拉格方程,分析物质产生X衍射的充要条件,简述X射线粉末衍射物相鉴定过程。请说明样品制备对物相鉴定的影响。 6.简述特征X射线的产生,性质和应用。 7.简述红外光谱用于分子结构分析的基础,说明其应用。 8.采用何种手段可以研究高分子材料的结晶。 9.聚合物的填充改性及共混是高分子材料改的常用手段,如何研究无机填充材料在高聚物基体中的分布情况?如何研究共混物中各相的形态? 第 1 页共10 页

10.核磁共振谱中不同质子产生不同化学位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化学位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核磁共振谱中的信号强度可以提供何种信息? 11.请详细描述金相试样的制备过程,并画出碳马氏体和高碳马氏体的组织示意图,解释其区别。 12.举例说明透射电镜在金属材料研究方面的应用,说明其原理。 13.制备金属材料透射电子显微镜试样时一般采用双喷法制样,请详述其原理。 14.请详述多晶,非晶,纳米晶体材料在透射电子显微镜选区稍微图像中的区别。 15.拟定方案,解决玻璃体内夹杂物的鉴定。 16.采用合适的现代技术表征法分析硅酸盐水泥水化进程,请简要评述你给出的方法。 17.叙述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无机材料的方法有哪几种,并加以评述。 18.请简要叙述布拉格方程在材料微观结构分析和表征领域中的应用。 二、解析 1.电子束轰击到固体样品表面会产生哪些主要物理信号?研究材料的表面形貌一般收集哪种物理信号?并说明其衬度原理研究材料表面元素分原布状况应收集哪些信息,并收明其衬度理。 1.参考答案: 主要物理信号:1.背散射电子 2. 二次电子 3. 吸收电子 4. 透射电子 5. 特征X射线 6.俄歇电子 研究表面形貌的信号: 1.背散射电子 2. 二次电子6.俄歇电子 研究表面元素分布应选择背散射电子,应为其对元素的变化比较敏感。 试题解析: 2.知识点:电子与物体的相互作用 3.答题思路:简述个知识点 历年考频:此考点在近五年中共出现3分别为:04,06,07年。 2.简述DSC的种类和定量热分析原理,举例说明其在材料研究领域的应用。 1.参考答案: DSC分为两种。分别为功率补偿型和热流型 原理::DSC技术是在程序控制温度下,测量输入到试样和参比物的能量差随温度或时间变化的一种技术。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法就是为克服差热分析在定量测定上存在的这些不足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热分析技术。该法通过对试样因发生热效应而发生的能量变化进行及时的应有的补偿,保持试样与参比物之间温度始终保持相同,无温差、无热传递,使热损失小,检测信号大。因此在灵敏度和精度方面都大有提高。 DSC技术的特点:由于试样用量少,试样内的温度梯度较小且气体的扩散阻力下降,对于功率补偿型DSC有热阻影响小的特点。 应用:1.纯度分析 2.定量分析 3.纯度分析 4.比热容测定 第 2 页共10 页

材料研究方法课后习题答案

目录 第一章绪论 (2) 第二章光学显微分析 (2) 第3章X射线衍射分析 (5) 第4章电子显微分析 (8) 第5章热分析 (12) 第6章光谱分析 (16) 第7章核磁共振分析 (19) 第8章质谱分析 (21) 第9章材料测试方法的综合应用 (22)

第一章绪论 1. 材料时如何分类的?材料的结构层次有哪些? 答:材料按化学组成和结构分: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 材料的结构层次有:微观结构、亚微观结构、显微结构、宏观结构。 2.材料研究的主要任务和对象是什么?有哪些相应的研究方法? 答:任务:研究、制造和合理使用各类材料。 研究对象:材料的组成、结构和性能。 研究方法:图像分析法、非图形分析法:衍射法、成分谱分析。 成分谱分析法:光谱、色谱、热谱等; 光谱包括:紫外、红外、拉曼、荧光; 色谱包括:气相、液相、凝胶色谱等; 热谱包括:DSC、DTA等。 3.材料研究方法是如何分类的?如何理解现代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答:按研究仪器测试的信息形式分为图像分析法和非图形分析法; 按工作原理,前者为显微术,后者为衍射法和成分谱分析。 重要性: 1)理论:新材料的结构鉴定分析; 2)实际应用需要:配方剖析、质量控制、事故分析等。 第二章光学显微分析 1.区分晶体的颜色、多色性及吸收性,为何非均质体矿物晶体具有多色性? 答:颜色:晶体对白光中七色光波选择吸收的结果。 多色性:由于光波和晶体中的振动方向不同,使晶体颜色发生改变的现象。 吸收性:颜色深浅发生改变的现象称为吸收性。 光波射入非均质矿物晶体时,振动方向是不同的,折射率也是不同的,因此

材料研究方法作业答案之令狐文艳创作

令狐文艳 材料研究方法 令狐文艳 第二章思考题与习题 一、判断题 √1.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是由于分子中价电子跃迁产生的。 ×2.紫外—可见吸收光谱适合于所有有机化合物的分析。×3.摩尔吸收系数的值随着入射波光长的增加而减少。×4.分光光度法中所用的参比溶液总是采用不含待测物质和显色剂的空白溶液。 ×5.人眼能感觉到的光称为可见光,其波长范围是200~400nm。 ×6.分光光度法的测量误差随透射率变化而存在极大值。√7.引起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因素主要有化学因素和物理因素,当测量样品的浓度极大时,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现象较明显。 √8.分光光度法既可用于单组分,也可用于多组分同时测定。 ×9.符合朗伯—比尔定律的有色溶液稀释时,其最大吸收波长的波长位置向长波方向移动。 ×10.有色物质的最大吸收波长仅与溶液本身的性质有

关。 ×11.在分光光度法中,根据在测定条件下吸光度与浓度成正比的比耳定律的结论,被测定溶液浓度越大,吸光度也越大,测定的结果也越准确。() √12.有机化合物在紫外—可见区的吸收特性,取决于分子可能发生的电子跃迁类型,以及分子结构对这种跃迁的影响。() ×13.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具有不同的能量,其大小顺序为:微波>红外光>可见光>紫外光>X射线。()×14.在紫外光谱中,生色团指的是有颜色并在近紫外和可见区域有特征吸收的基团。() ×15.区分一化合物究竟是醛还是酮的最好方法是紫外光谱分析。() ×16.有色化合物溶液的摩尔吸光系数随其浓度的变化而改变。() ×17.由共轭体系π→π*跃迁产生的吸收带称为K吸收带。() √18.红外光谱不仅包括振动能级的跃迁,也包括转动能级的跃迁,故又称为振转光谱。() √19.由于振动能级受分子中其他振动的影响,因此红外光谱中出现振动偶合谱带。() ×20.确定某一化合物骨架结构的合理方法是红外光谱分析法。()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考研试题和答案

作者认为历年来规划原理成绩普遍偏低,答案的“准确”、“精简”性的不足因此对题目做了自己的引经据典解答,希望能弥补上述不足,但由于水平有限,一些题认为没能找到准确答案,便没有作答,还有些可能答的不好,请指正! 参考书目:城规原理第三版(白皮)――三(正文中代号)、全国注册规划师执业考试应试指南(黑皮)――注、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蓝皮)――周、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的经济学原理(紫蓝皮)――赵。 2004城规原理 一、简答题(200字以内,每题10分) 1.居住区各用地的界线划定的一般原则(周p197) 2.居住区规划设计可以有哪些生态考虑(周p19) 3.城市主导产业的特点(赵p215) 4.城市总体布局的一般原则(三p201) 5.城镇体系和区域中对城市建设条件的评价的内容 6.区域增长极核理论及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借鉴 7.元大都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周理?考工记》(注p23) 8.简述中世纪意大利城市的主要特征(注p14) 9.历史街区保护整治与旧城更新的关系(三p201) 二、论述题(500字以内,每题20分) 1. 从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分析现在住宅区规划与建设的负面影响 2. 结合实例论述如何处理近期建设与远景控制的关系(三p237) 3. 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结构及其特征(注p46) 2003城规原理 一、简答题(200字以内,每题10分) 1. 简述居住区生活环境质量与居住区规划综合技术经济指标的关系(周p207) 2. 工业用地布局主要原则(三p107) 3. 图示城市形态的几种主要类型及其形成原因(注p79) 4. 马丘比丘宪章比雅典宪章在思想上的进步(注p35) 5. 区域增长极核产生条件(注p6) 6. 以图示方式城市土地极差地租理论分析城市土地同心圆模式(赵p280) 7. 隋唐长安规划要点(注p22) 8. 城与廓的概念(三p14) 9.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层次及主要内容 二、论述题(500字以内,每题20分) 1. 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规划设计目标是什么,可通过那些规划设计途径来提高它的品质(三p491) 2. 目前城市总体规划中近期规划内容、方式、作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改善 3. 论述城市开发控制的各种作用机制及其相互关系(三p579) 2002年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1.《周礼考工记》对古代都市规划的影响(此题2001年也考过) 2.划定历史保护街区的条件(注p189) 3.区域空间结构演变各个阶段的主要特征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推荐书单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推荐书单 Ⅰ(基础) 1. E. Howard,1898,T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金经元译,明日的田园城市,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 L. Mumford,1961,The City in History,倪文彦和宋俊岭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进和前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2005 3. Clara Greed,2000,Introducing Planning,王雅娟和张尚武译,规划引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 John M. Levy,2002,Contemporary Urban Planning(5th ed.),孙景秋等译,现代城市规划,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 J. Jacobs,1961,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金衡山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6. Edmund Bacon,,1967,Design of Cities,黄富厢和朱琪译,城市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7. Christopher Alexander,1987,A New Theory of Urban Design,陈治业,童丽萍,城市设计新理论,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8. Ian McHarg,1969,Design with Nature,芮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9. I. Calvino,Invisible Cities,看不见的城市 10. Peter Hall,1992,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3rd ed.),Routledge 11. Jonathan Barnett,1974,Urban Design as Public Policy: Practical Methods for Improving Cities 12. William H. Whyte,1980/2001,The Social Life of Small Urban Places,Project for Public Spaces Inc 13. Spiro Kostof,1991,The City Shaped: Urban Patterns and Meanings Through History,单皓译,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992,The City Assembled: The Elements of Urban Form Through History 14. F.S. Chapin, Jr 和E.J. Kaiser,Urban Land Use Planning(3rd ed.),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5. Barry Cullingworth and Vincent Nadin,2002,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 in the UK(13th ed.),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Ⅱ(提升) 1. L.S. Bourne编,1982,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City (2nd e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蔡禾主编,2003,城市社会学:理论与视野,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3. Scott Campbell和Susan Faninstein编,1996,Readings in Planning Theory,Malden:Blackwell Publishers 4. Susan Faninstein 和Scott Campbell编,1996,Readings in Urban Theory,Malden:Blackwell Publishers 5. Michael Dear,2000,The Postmodern Urban Condition,李小科等译,后现代都市状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6. William N. Dunn,1994,Policy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2nd ed.),谢明等译,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