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苏军最为惨痛的大溃败

二战中苏军最为惨痛的大溃败
二战中苏军最为惨痛的大溃败

二战中苏军最为惨痛的大溃败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是继一战之后发生的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下面整理了二战中苏军最为惨痛的大溃败,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941年6月22日凌晨,希特勒德军不宣而战,采取在波兰和西欧已经运用纯熟的闪击战术,向毫无任何战争准备的苏联发起全面进攻。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在苏联境内进行了几次大的闪击性围歼战,将苏军主力部队大批地消灭。而苏军缺乏准备,指挥笨拙,兵败如山倒,被俘的人数常常以数十万计,成为二战中苏军最为惨痛的一次失败。

从1941年6月22日到9月26日,近百万苏军将士除了阵亡者外,有66.5万人成了法西斯德军的战俘。德军还俘获了坦克884辆,火炮3718门,车辆3500辆。据史料记载,法西斯德军对待苏军战俘极端残忍,对于那些被确定为犹太人、政委和苏共党员的人,均被从战俘队伍中拖出来立即枪决,其余的战俘则被集体押往后方去做苦役。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被劳役和冻饿折磨而死,几乎没有几个人活到战后。

根据法西斯德国事先制定好的入侵苏联的“巴巴罗沙”计划,德军兵分为北方、中央、南方三个集团军群同时闪击进攻苏联,其中兵力最强大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包括第2装甲集群和第3装甲集群,

多次采取快速突击,大胆穿插等方式,以钳形攻势迅速在苏军后方形成强大合围,使德军在比亚威斯托克-明斯克会战中一举抓获了30多万苏军俘虏,随后又在斯摩棱斯克会战中抓了30万苏军俘虏,并完成了从苏联边境到莫斯科的一半以上路程,距离苏联首都莫斯科已经仅有300公里路程了。

1941年8月21日,希特勒命令德军歼灭苏军西南方面军所属第5集团军,进而占领克里米亚和顿涅茨盆地的工业区,切断通往高加索地区的石油供应。8月25日,德军第2装甲集群率先南下,向布琼尼元帅的百万大军的后方直插下去。

而此时的苏军最高统帅部对德军第2装甲集群的战略目标判断出现失误,甚至以为德军第2装甲集群是要从南翼包围苏军预备队方面军,进而迂回进攻莫斯科。希特勒放着近在眼前的莫斯科不进攻,而把装甲部队派往南北两翼,这本来就不合一般军事进攻逻辑,苏军高层对此未能理解,这恰恰给了德军第2装甲集群南进的时间。

1941年8月底,苏军最高统帅部对德军的战略意图才如梦初醒,苏军布良斯克方面军才开始以10个步兵师和若干坦克对德军第2装甲集群翼侧进行的反突击,但却未能奏效,并未能阻止德军第2装甲集群继续向南冲去。至此,德军要围歼基辅地区苏军的意图已暴露无遗。

在这种极端不利的战争形势下,苏军理应主动撤退,以避免被围。然而,苏军最高统帅斯大林却仍然一意孤行,命令西南方面军不惜一切代价坚守阵地,不但原有守军得不到及时撤离,反而还将大批苏军

部队从各地调集到基辅战地,集中送入德军虎口。

1941年9月7、8两日,德军第2装甲集群从斯塔罗杜布继续向南挺进,插向罗姆内和朴里卢基,而德军中央集团军第2集团军从哥美尔向南运动,南方集团军群的第17集团军将把苏军部队牵制在切尔卡司以北第聂伯河的下游,在河对岸克列缅丘格附近占领一个桥头堡。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集群将从这个桥头堡向北推进,把他们西面大约六个苏联集团军切断在第聂伯河大河曲一带。与此同时,德军第6集团军将向东运动,渡过第聂伯河和迭斯纳河,进入基辅,并开始对被包围的苏军集中进行围歼。

1941年9月12日,苏军西南方面军司令员基尔波诺斯冒着上军事法庭的危险,自行命令全线撤退,但这个命令很快就被苏军最高统帅部下令取消了。此时的斯大林和苏军最高统帅部,严令禁止任何形式的后撤,命令苏军不仅要守住基辅及周围地区,还要对德第2装甲集群实施反突击。然而,此时德军装甲精锐部队已经完成了对苏军的合围,基辅及周围地域的苏军已被德军团团包围。

9月17日,苏军最高统帅部终于同意撤退。然而为时已晚,苏军指挥失灵,官兵毫无突围准备,整个17日未组织起进行任何有实际意义的突围。18日,苏军集中了强大的兵力和坦克,向德军第16装甲师发动了第一次突围。苏军战士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冲向德军阵地。德军很快陷入危急,而恰在此时,德军的增援部队赶到,打退了苏军的冲锋,第一次突围失败了。同一天,在德军第2装甲集群的阵地,双方也展开了激烈的突围与反突围战斗,苏军出动了1

个骑兵师、2个坦克旅的优势兵力向外突围,终于杀开一条血路,冲出了包围圈,但德军第3装甲师又组成了新的包围圈。苏军凶猛顽强地冲锋,付出了惨重代价,最终还是没能够冲破包围。广阔的田野上堆满了苏军将士的尸体,局面惨不忍睹。

9月19日,反应迟钝的苏军最高统帅部终于决定放弃基辅。苏军放弃了城防要塞和外围工事,炸毁了第聂伯河上的桥梁,退向城内,而城内的苏联党政军要员赫鲁晓夫、布琼尼、铁木辛哥等人不得不乘飞机逃离了基辅。德军很快占领了基辅

20日,苏军又组织了第二次大规模突围,曾一度将德军阵地打开一个缺口,但不久又被德军的反突击所击败。至此,苏军再无力进行有效的突围攻击,包围圈内的苏军士兵劫数已定。同一天,方面军司令员基尔波诺斯、政治委员布尔米坚斯科和参谋长图皮科夫在突围战斗中壮烈牺牲。

为了接应被围困的苏军突围,铁木辛哥先后出动了几个集团军的兵力,从包围圈外向内进攻,力图挽救西南方面军全军被歼的命运,但由于方向的偏差,又遇到了德第17集团军的坚固防守,始终未能成功,使被围苏军失去了最后一线希望。

包围圈里的苏军越来越混乱,又被切断了后勤供应,在既无燃料又无弹药的情况下,只得整营整营地端起刺刀向德军的坦克大炮和机枪发起密集冲锋,扩音机把斯大林激励人心的讲话传遍整个战场,许多士兵阵亡时耳边仍索绕着他的声音。这种绝望的自杀式冲锋最后成了一场德军对苏军的大屠杀,成千上万的苏军士兵倒在德军的枪炮

下。

基辅会战,苏联最强大的西南方面军被彻底歼灭,布良斯克方面军和南方方面军受到重创。整个苏德战场的态势更加不利于苏军。德军占领基辅后,前出到哈尔科夫工业区、顿巴斯和克里米亚的各接近地,西南门户洞开,莫斯科和其他腹地都受到严重威胁。苏联在西南的军事力量损失殆尽,不得不从远东及西伯利亚调集大批部队在更加纵深的地域重建新的防线。

苏军西南方面军将士用他们的鲜血为保卫莫斯科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只是这个代价实在太大了。斯大林由此开始改正自己的领导指挥错误,不再随便修改前线指挥员所下命令,战场指挥民主化、科学化进程开始加快,苏军作战中的长官意志和官僚主义作风也得到了纠正。在经历了几次大败之后,布琼尼、伏罗希洛夫、铁木辛哥等过时的苏军将领被淘汰,随着苏军的新一代指挥员成长起来,在做出巨大的流血牺牲、交了昂贵的学费之后,苏军慢慢从德军那里学会了闪击战等战术,并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而这决定了苏军在二战中取得最后胜利。

二战中苏军战胜德军的历史真相二战中,苏联究竟获得了多少西方援助?通过下列数据,可以让我们了解一些曾经被刻意掩盖的历史真相。

要想了解二战中的西方援助,不得不先了解一下美国的《租借法案》。

一、二战时美国的《租借法案》

1940年12月7日,丘吉尔通过信件向罗斯福求助,声称由于英国黄金外汇已近枯竭,无法继续按照以往的“限购自运”方式向美国购买军火。

为了避免德国击败英国继而独霸欧洲,为了绕开美国国内的《中立法》和“限购自运”原则的限制,美国总统罗斯福构想“以出售、交换、转让、租借形式为相关盟国提供武器、军用物资、粮食等军需品”。

1941年1月10日,罗斯福向国会递交《关于促进美国国防及其他目标法案》,又称《租借法案》。

1941年2月8日获得众议院通过。

1941年3月8日获得参议院通过。

1941年3月11日,《租借法案》由罗斯福签署后正式生效。

正是由于《租借法案》,使得二战中同盟国可以获得美国提供的武器、军用物资、粮食等军需用品。客观地讲,美国充足的军火供应,是二战盟军最终胜利的重要因素。

二、美方统计数据中二战期间美国军用物资产量

1940年至1945年的5年中,美国累计投入1860亿美元用于军火生产。制造飞机29.7万架、坦克8.6万辆、登陆艇6.5万艘,以及大量的枪支弹药。

在上述军用物资中,26%按照租借法案支援给同盟国,其中五分之四提供给英国和苏联。

三、苏联统计数据中二战期间获得西方国家援助的军用物资

对于西方国家援助,苏联方面经历了“回避”、“有限度地承认”、“较客观地评述”三个阶段:

1、在冷战开始之前,苏联几乎不提西方援助。

2、上世纪80年代

虽然承认曾经依照《租借法案》获取西方援助,但是刻意对其进行贬低。关于苏联卫国战争的《短史》一书称:苏联根据租借法案获得了一些武器、汽车、燃料、无线电通信设备、多种有色金属和化工制品。其中最重要的援助是获得美英提供的401400辆汽车。但整体而言,上述援助的作用有限,不可能对卫国战争的进程起决定性影响。继而声称,外援在苏联生产中所占比重为:大炮占1.9%、坦克占7%、作战飞机占13%、汽车占5.4%。盟军外援总量约占苏联自产4%。

3、1985年之后,苏联公开刊物开始对盟军援助有了较为客观的评价。

朱可夫元帅曾谈到:如果没有美国的火药,我们就无法保证充足的弹药生产;如果没有美国的“斯蒂倍克”卡车,我们绝无法保证前线运输。

下面是苏方关于1941年8月到1945年9月期间获得外援的部分统计数据:

航空汽油:获得美国的航空汽油是苏联自产的1.4倍;

汽车:从美国运到苏联409500辆汽车,是苏联自产的1.5倍;

铁轨:苏联铁轨总产量中的一半左右由美国提供;

机车:获得1900台蒸汽机车和66台柴油机车,是苏联自产的

2.4倍;获得的电气机车是苏联自产的11倍;

机车车厢:获得11075节车厢,是苏联自产的10.2倍;

火药:获得325800美吨火药,占苏联总产量的53%;

铜:获得387600吨铜,占苏联总产量的82.5%;

电话线:获得电话线956700英里;

海底电缆:获得海底电缆2100英里;

水下电缆:获得水下电缆1100英里;

无线电设备:获得无线电设备35800台、获得无线电接收设备5899台;

雷达:获得雷达348部;

摩托车:获得32200辆摩托车,是苏联自产27816辆的1.2倍;

铝材:获得美、英、加拿大提供的铝材328100吨,是苏联铝产量的1.25倍;

坦克和自行火炮:美国提供7057辆、英国和加拿大提供5480辆;

飞机:美国提供15481架、英国提供3384架,总计18865架;

高射炮:美国援助7944门;

汽车轮胎:美国援助3606000个,占苏联总产量的43.1%;

天然橡胶:英国援助103500吨;

糖:美国援助672400美吨(相当于610000吨);

肉罐头:美国援助732595美吨(相当于664600吨),占苏联罐头生产总量108%,占苏联肉类生产总量17.9%;

机床:美国援助金属切削机床38100台,英国援助6500台机床和104台冲床;

由于手头资料有限,我认为应该有的粮食等物资并没有发现相关数据。

四、结论

战争,拼的是消耗,拼的是资源,拼的是工业制造能力。能否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出足够的武器装备,将决定着战争的最终胜负和成败。

综上所述,如果没有西方国家的大力援助,苏联可能无法抵御德军的疯狂入侵,更难以赢得卫国战争的最终胜利。

苏军编制

苏军装甲兵编制 作者的话:编制对于军队来说,就如同一个人的骨架,正是这种“骨架”赋予了士兵有机的组织和指挥,并在战争中将其最大的效率发挥出来。而装甲兵的编制尤其重要,二战中各国装甲部队采用了多种编制方式,其中特别是德国和苏联这两个国家,德苏两国装甲兵编制的变迁代表了当时世界装甲兵编制的典型走向,现代合成机械化部队编制中也带有当时的不少痕迹。在这个专辑里,我将试图详细地去描述苏德两国的装甲兵编制。计划分几个部分连载去介绍苏军从30年代后期到1945年的装甲部队编制。读者假如有问题或发现错误请写信告诉我们,我们的信箱是tank@https://www.360docs.net/doc/ba3788125.html,,也可以在本站的留言簿上留言。 机械化军编制在实战中遭淘汰,苏联为了应急,1941年7月起,在战场上陆续实施了坦克师和坦克旅编制。其中仅在原来基础上改进的坦克师编制没有多大意义,而新型坦克旅却在二战苏军装甲兵编制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坦克师(1941年7月) 机械化军由于过于庞大而难以操作的事实已经很清楚了,1941年7月15日,苏联解散了所有剩余的机械化军。摩托化师被转变为普通的步兵师。坦克则被编入规模小一些的坦克师,这种新编制的坦克师和早期的坦克师很相象,只是缩小了一些。具体编制如表3.1: 师部 侦察营 10辆T-40坦克、26辆装甲车、1个摩托车连 2个坦克团 团部 3辆装甲车、3个高射机枪分队 中型坦克营 1个重坦克连(10辆KV坦克)、2个中型坦克连(每连10辆T-34坦克) 2个轻型坦克营每营3个轻型坦克连(每连10辆T-26或BT坦克) 摩托化步兵团 团部 3辆装甲车 3个步兵营每营3个步兵连、1个机枪连(12挺机枪)、1个迫击炮连(6门82mm迫击炮) 反坦克连 6门45mm反坦克武器 迫击炮连 4门120mm迫击炮 炮兵连 4门76mm火炮 炮兵团 3个炮兵营每营2个炮兵连(每连4门76mm火炮)、1个榴弹炮连(4门122mm火炮) 轻型防空营 3个轻型防空连(每连4门25mm或37mm高射炮) 师属其他部队运输、维修后勤、医疗营 主要的区别是减少了坦克排的坦克数量,由原来的5辆减少到3辆。每连坦克数量由原来的17辆减到10辆。步兵连也被缩小规模,采用了典型的“三三”编制,即下辖3个步兵排,每排由3个步兵班组成,每连总计131人、9挺轻机枪、3门50mm迫击炮。新型坦克师一共组建了10个,编号是101-112。到同年10月初,仅存3个,到1942年5月,仅存2个,第61坦克师(战前型)和第111坦克师。 坦克旅(1941年8月,编号TO 010/75-83) 新坦克师编制是老编制的一种改进版。而真正对战争走向产生深远影响的却是坦克旅编制。1941年8月,苏联开始实施新的坦克旅编制(编号为TO 010/75-83),新坦克旅规模比较小,仅辖兵员1943人、7辆KV 重型坦克、22辆T-34中型坦克以及64辆T-40轻型坦克。具体编制如表3.2: 坦克旅编制: 主要装备: 旅部 2挺轻机枪 旅部直属连下辖连部、装甲车排、交通管制排、通信排、工兵排、化学排、补给/运输排 侦察连 连部 4辆摩托车,1辆卡车 重装甲车排 5辆重型装甲车 轻装甲车排 5辆轻型装甲车 摩托车步兵排 3挺轻机枪、23辆摩托车 坦克团 团部

俄罗斯社会与文化问答简述苏联伟大的卫国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

了卫国战争的胜利!为欧洲的解放&战胜法西斯作出了贡献$ !简述苏联伟大的卫国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影响最广泛和最深远的战争$它以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国*的彻底失败和美中苏英等反法西斯)同盟国*的完全胜利而告终$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是在苏德战场上进行的&苏联军民抗击和歼灭德国法西斯的战争$苏联人民以巨大的牺牲换来了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苏联的伟大卫国战争在二战中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德&意&日法西斯国家挑起的!在这三个法西斯国家中!又以德国法西斯为最强大&凶恶和狡猾$#*&%年#,月#/日!希特勒批准了关于侵略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企图用闪电战击溃苏联!并规定对苏战争必须在'个星期到,个月内结束$在战争初期!苏联红军遭受了相当大的损失!#*&#年#,月'日!苏军在莫斯科转入了反攻!收复了莫斯科州&加里宁州&图拉州&梁赞州的全部以及斯摩棱斯克州&奥廖尔州局部!赢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重大胜利!粉碎了)德国陆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莫斯科保卫战是伟大卫国战争开始以来的第一次战略胜利$它不仅给苏联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坚定了夺取最后胜利的信心!还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扭转了苏军的战略态势!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地位!为苏德战场的根本转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苏德战场是打败德国法西斯的主战场!苏联红军是歼灭德国法西斯的主力军和决定性的力量$德军在莫斯科会战惨遭

失败之后!被迫放弃了对苏联的全面进攻!他们企图占据重要的 经济&军事和交通要道斯大林格勒$从# *&,年到#*&+年为期,%%天的斯大林格勒会战粉碎了德军集团!标志着苏德战争乃至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了一个转折点!即苏军从战略防御开始转入了战略进攻$随后的库尔斯克会战彻底粉碎了德军的一切企图!苏军把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在伟大的卫国战争中苏联红军所消灭的敌军士兵和武器的数量要比英美等其他国家所消灭的敌军总数还要多$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其他任何战场都没有像苏联战场那样紧张和残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本转折是在苏联大地上发生的!是苏联红军帮助解放了欧洲的大部分国家和领土!并一直打到了德国柏林$ +#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本身是对法西斯的最大打击!苏联信守承诺!在胜利后+个月内对日宣战!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缩短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时间$实际上!苏联卫国战争不仅消灭了德国法西斯!而且还与抗日民族解放战争遥相呼应!彼此之间进行战略支援与配合!共同打败了野蛮的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取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伟大的卫国战争期间*苏#美#英三国首脑举行了哪几次会晤!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苏美英三国首脑先后在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举行三次首脑会晤!史称)三巨头会晤*"0519J $' U #534$ #!协商对德日作战问题以及战后问题$三次会晤确立了苏联在世界大国中的新地位$

3.7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练)(解析版)

1.1943年7月,德军集中精锐部队又一次对苏联军队发动战略性进攻。苏军调集重兵严阵以待,双方展开空前规模的坦克大战,德军损失惨重并从此失去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这次战役是() A.莫斯科战役B.库尔斯克战役 C.阿拉曼战役D.斯大林格勒战役 【答案】B 【解析】结合材料中“1943年7月”“苏德战场的主动权”等信息,可知为库尔斯克战役。B项正确。 2.二战后期,苏、美、英三国首脑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决定由英美军队于1944年5月在法国北部登陆开辟第二战场。这次会议在图中何处召开() A.①B.② C.③D.④ 【答案】C 【解析】图中①位置是苏联的雅尔塔,图中②位置是埃及的开罗,图中③位置是伊朗的德黑兰,图中④位置是德国的波茨坦。据所学可知,1943年开罗会议结束后,苏、美、英三国首脑又在德黑兰举行会议,决定于1944年5月由美英军队在法国北部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故C项正确。 3.以下二战期间通过的国际文件中,中国政府代表参加签字的有() ①《联合国家宣言》②《开罗宣言》③《雅尔塔协定》 ④《波茨坦公告》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③④D.①②④ 基础篇

【答案】D 【解析】《联合国家宣言》签署国是美、苏、英、中等26国;《开罗宣言》是美、英、中三国;《雅尔塔协定》是美、英、苏三国;《波茨坦公告》是美、英、中三国。故选D项。 4.德黑兰会议期间,丘吉尔说:“我梦见我成为世界的主宰!”罗斯福说:“我梦见我成了宇宙的主宰!”斯大林说:“我梦见,我既没有批准丘吉尔先生您当世界主宰,也没有批准罗斯福先生您当宇宙主宰!”这一现象说明() A.苏联的实力最为强大B.罗斯福称霸野心最大C.三国的争霸意图显现D.美、苏矛盾是主要矛盾【答案】C 【解析】美、英、苏三国在“世界主宰”和“宇宙主宰”问题上的争论,反映了它们争夺世界霸权的企图。C项正确。 5.加速下图所反映事件到来的因素有() ①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分别投放原子弹②苏联对日宣战③雅尔塔会议的召开④中国抗日军民发动战略反攻 A.①②B.②③ 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雅尔塔会议主要讨论了对加快战争进程、战后对德国的处理以及确保战后世界的和平与安全等重大问题,并未涉及日本问题,③错误;①②④均加速了日本的投降,故选C项。 6.1941年,希特勒骄傲地打开“戈培尔唱机”,鼓吹“闪电战”的丰功伟绩。1943年,希特勒颓丧地坐在唱机旁,疲惫不堪的戈培尔也累得脱了形。1943年,导致希特勒颓丧的事件有()

二战苏军坦克军团编制

二战苏军坦克军团编制 苏联战争中后期,纵深打击军(每军4个旅) 机械化军:1个坦克旅,3个机械化旅 坦克军:3个坦克旅,1个机械化旅 一个坦克旅:3(或2)个坦克营,一个冲锋枪营,约70辆主力战车 一个坦克营:3(或2)个坦克连,每连10辆坦克,每营21辆坦克 1943年坦克旅 旅部2辆T34 6个中型坦克连,总65辆M_tank 3X坦克营[营部(1辆T34)侦察排2X坦克连(每连10辆T34) 坦克旅总计65辆T34 6辆BA64装甲汽车4门76。2毫米反坦克炮4门45/57毫米反坦克炮 坦克军总计195辆T34 8辆SU76 8辆SU122 38

辆装甲汽车37辆装甲车12门85毫米反坦克炮12门76。2毫米反坦克炮48门45/57毫米反坦克炮16门37毫米高射炮12门76毫米榴弹炮42门120毫米迫击炮40门82毫米迫击炮火箭炮若干战争中后期重坦克团或自行火炮团总21辆H_tank 团部1辆KV或IS或自行火炮4X重坦克连(每连5辆KV 或IS坦克或自行火炮) 重坦克旅或自行火炮旅12个重型坦克连,65辆H_tank 旅部2辆KV或IS或自行火炮3X重坦克团或自行火炮团1X摩托化步兵连1X技术保障分队 德军独立重坦克营/重歼击坦克营45 营部3辆虎(王)/ 象tank 3*重型坦克连【14,连部2辆,3×重坦克排(每排4辆)】 苏军二战装甲部队编制 这个只是纸面上的编制至于具体情况各装甲旅或军略有不

同1941年12月苏联坦克旅编制: 旅部 2X坦克营营部1辆T34坦克每营3个连1连5辆KV1坦克2连7辆T34 3连10辆轻型坦克 1X摩托化步兵营 侦察连 维修保养连运输连 卫生排 全旅1471人装备20两轻型坦克T34坦克16辆KV坦克10辆军用卡车156辆45毫米反坦克炮4门82毫米迫击炮8门1942年3月苏联坦克旅编制 旅部 2X坦克营营部1X轻型坦克连8辆T-60轻型坦克1X 中型坦克连10辆T-34中型坦克1X重型坦克连5辆KV重型坦克1X摩托化步兵营 防空炮连 卫生排 一共1152人装备16辆轻型坦克20辆T34坦克KV坦克10辆45毫米反坦克炮82毫米迫击炮6门1942年摩托化步兵旅编制 旅部84人、3挺冲锋枪、2挺轻机枪、2辆摩托车、3辆野战汽车、5辆卡车旅部直属连105人、2把手枪、2挺冲锋

二战前的苏联秘闻

一.1937年的苏联军事理论有多落后? 1937年,在苏联的军事理论上,最流行的是对骑兵解决战术和战略任务的夸大,而斯大林和国防人民委员伏罗希洛夫坚持这种主张,而重视装甲部队建设的“苏联装甲之父”图哈切夫斯基被指控为“人民公敌”,被解除军职。 二.苏联大清洗时期之图哈切夫斯基元帅死因 1937年5月,盖世太保头子海德里希在希特勒的授意下导演了一场德国军事谍报局的火灾,借此炮制了一份苏联元帅图哈切夫斯基谋反的专卷,借苏联肃反委员会之手除掉了大患图哈切夫斯基。 三.为何日本没在德国突袭苏联时,北上支援? 最重要的一点在于苏联在伪满洲国制造“张鼓峰事件”,并在之后的诺门坎战役中大捷,使日本被迫调整战略,由西进变为南下,对苏联产生了深深的忌惮,并与日本签订《苏日中立条约》。 四.苏联打造“东方战线” 1.1939年9月17日,苏联出兵波兰,与德国合伙瓜分了波兰。 2.1939年11月,苏联制造“曼尼拉事件”,废除“苏芬互不侵犯条约”,30日,45万苏军入侵只有18万部队的芬兰。但由于苏军整体素质不高以及天气地形等因素,苏联第一次入侵损失惨重,斯大林震怒,重新聚集兵力,发动第二次入侵,3月12日,苏芬签订合约。苏芬战争中,苏联对外宣称近50万伤亡,事实上近百万,而芬兰伤亡仅5万,这一战充分暴露出苏联军队巨大的弱点。 3.1940年6月,苏联通过威逼利诱兼并波罗的海三国。 斯大林本想把“东部战线”作为抵御德国入侵的屏障,却使得被入侵国家和一些还未被入侵的国家倒向了德国,壮大了德国的力量。而苏军在作战中暴露的弱点,充分展示在德国的面前,这使得希特勒更加坚定了入侵苏联的决心。 五.遭到德国突袭的苏联真的是毫无准备吗? 1940年1月,苏联秘密制订了“大雷雨”计划,准备对德国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实施的时间定于1940年夏季。斯大林估计德国很难在西线取胜,只要德国陷入西线泥潭,苏联就会入侵德国,对付英法。不料,英法联军一败再败,最后连法国都投了降。苏联未能完成攻打德国的军事准备,故而计划延后。尽管如此,战前,德军在苏联边境部署的陆军部队人数为250万,而苏军西部边境总数达到430万;苏军坦克数量增加到15687辆,是德军的4倍多,其中1500辆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T-34坦克和KV重型坦克;苏军部署在西部边境的飞机有11000多架,其空军对德国空军具有至少5倍的数量优势;苏联拥有6万门火炮,德军拥有43000门火炮。可以说,苏军对德军具有各方面绝对数量优势,故而斯大林认为德军在灭亡英国之前是不敢对苏联开战的,并且自己会抢在希特勒之前动手。 六.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对背后的日本真的毫无戒备吗? 事实上,苏联间谍查德.佐尔格潜伏日本,与日本的尾崎秀实等人一起成立了“扎姆扎”小组,在被捕前,他向苏联发出最后一封电报“关于苏联,日本政要一致认为,即使德军战胜苏军,日本也要等到明春出兵苏联,因为美国问题和南进问题比远东问题重要。”,这使得后来的莫斯科保卫战中斯大林将远东的最后20个师调往莫斯科,保证了战争的胜利。 七.希特勒出台对苏作战的“巴巴罗萨”行动之前,到底对苏联了解多少? 事实上,战前,德国最高统帅部无从了解苏联坦克和飞机的数量,德国情报部门的报告也只是猜测而不是判断,希特勒的情报部门只能以苏联人口和估计的工业潜力为依据,粗略而草率地判断敌情。也就是说,苏联的战争潜力有多大,希特勒根本一无所知。不过,希特勒找到了一个最好的参照物,那就是1939年的苏芬战争,苏军低劣的战斗素质让希特勒坚

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的编制和将领姓名

抗战时期的国民党战场各战区序列表 陆海空军最高统帅军事委员会 委员长:蒋中正 参谋总长:何应钦 1.第一战区: 司令长官:程潜 作战地区:平汉路方面。 兵力:第20集团军:商震 第1集团军:宋哲元 以上共辖25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2个骑兵师,其他特种部队除外。 2.第二战区: 司令长官:阎锡山 作战地区:山西方面。 兵力:南路前敌总司令:卫立煌 北路前敌总司令:傅作义 第18集团军:朱德 以上共辖27个步兵师,3个步兵旅,3个骑兵师,其他特种部队除外。 3.第三战区: 司令长官:顾祝同 作战作区:苏浙方面

兵力:第10集团军刘建绪 宁波防守司令,王皞南辖第一九四师:陈德法 温台防守司令,徐旨乾辖暂编第一二旅:李国均 第19集团军:罗卓英 新编第4军:叶挺(直属) 游击总司令:黄绍竑 以上共辖24个步兵师,6个步兵旅,其他特种及游击部队除外。4.第四战区: 司令长官:何应钦(兼) 作战地区:两广方面。 兵力:第12集团军:余汉谋 第8军团:夏威 虎门要塞司令:陈策 以上共9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其他特种及要塞守备部队除外。5.第五战区: 司令长官:李宗仁 作战地区:津浦线。 兵力:第3集团军:于学忠 第11集团军:李品仙 第21集团军:廖磊 第22集团军:邓锡侯 第24集团军:顾祝同(兼)

第3军团:庞炳勋 第27集团军:杨森 第59军:张自忠 以上共辖27个步兵师,3个步兵旅,其他特种部队除外。 6.第八战区: 司令长官:蒋中正(兼)朱绍良(副) 作战地区:甘宁青方面。 兵力: 第17集团军马鸿逵 第82军马步芳 骑5军马步青 挺进军司令马占山 以上共辖5个步兵师,4个步兵旅,5个骑兵师,4个骑兵旅,其他特种部队除外。 7.武汉卫戍总司令部: 总司令:陈诚 兵力:第2军李延年 第75军周品山 第60军卢汉 江防总司令刘兴 以上共辖14个步兵师,1个步兵旅,其他特种及江防守备部队除外。 8.西安行营:

德军编制

二战德军编制 老编制步兵师(共17200人) 辖师部、侦察营、通信营、3个步兵团(3营/团)、炮兵团、反坦克营、工兵营、师辎重队。 师部:158人,轻机枪2挺,摩托17辆,轮式车辆31辆 侦察营:625人,轻机枪25挺,重机枪8挺,75毫米反坦克炮3门,20毫米防空炮3门,50毫米迫击炮3门,81毫米迫击炮4门,75毫米leIG18型轻步兵炮2门,装甲车3辆,摩托45辆,轮式车辆30辆,马车3辆,马213匹。 通信营:474人,轻机枪17挺,摩托32辆,轮式车辆103辆,马车7辆,马52匹。 炮兵团:2500人,轻机枪32挺,105毫米榴弹炮36门,105毫米火炮4门,150毫米榴弹炮8门,摩托40辆,轮式105辆,马车229辆,马2274匹。 反坦克营:550人,轻机枪18挺,75毫米反坦克炮36门,摩托45辆,轮式114辆。 工兵营:843人,轻机枪34挺,反坦克枪9支,火焰喷射器20支,摩托44辆,轮式87辆,马车19辆,马52匹。 师辎重队:2300人,轻机枪30挺,20毫米防空炮8门,摩托88辆,轮式车辆253辆,马车245辆,马735匹。 3个步兵团:各3250人,轻机枪123挺,重机枪36挺,反坦克枪27支,75毫米反坦克炮12门,50迫27门,81毫米迫击炮18门,75毫米leIG18型轻步兵炮6门,150毫米SIG33型重步兵炮2门,摩托47辆,轮式车辆73辆,马车210辆,马683匹。 1944年步兵师编制 1944年步兵师(共计12352人) 辖师部、燧发枪营、通信营、3个步兵团(2营/团)、炮兵团、反坦克营、工兵营、师辎重队。 师部:军官34名,军士87名,士兵106名,装备步枪121支,手.枪92支,冲锋枪12支,轻机枪5挺,轮式车辆32辆,摩托21辆,拖车(trailer)1辆。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世界和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世界和平 胡德坤韩永利 2012-8-1 16:59:56 来源:《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04期第511~516页【专题名称】世界史 【作者简介】胡德坤,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韩永利,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湖北武汉430072) 【内容提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世界整体和平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二战后保持了半个多世纪的无世界大战的局面,是因为二战变更了时代主题;改变了战后世界和平与战争力量的对比;规定了战后局部战争的走向。 【关键词】二战/战后/世界和平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今天半个多世纪,世界总体上保持了无世界大战的和平局面。比较20世纪前半期发生两次世界大战的状况,人类文明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有了划时代的长足进步。追溯其历史渊源,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是世界历史从20世纪前半期的战争与动荡时代向战后和平与发展时代转换的重大转折点。是二战变更了时代主题,改变了世界战争与和平力量的对比,规定了战后局部战争的历史走向。 第二次世界大战变更了时代主题 20世纪前半期,世界历史在对殖民地势力范围的瓜分与再瓜分的恶性循环中前进,同时也标志着帝国主义殖民统治走到了尽头。后起的殖民帝国主义要

求重新分配殖民地,划分势力范围,从而与老牌殖民帝国主义进行激烈尖锐的霸权争夺。殖民地人民的觉醒,又使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的矛盾空前尖锐,世界已进入了非通过世界性的激烈战争、世界性的民族解放战争而不能解决世界问题的时代。这种时代的主要特征就是战争与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历史表明,腐朽没落的世界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只有通过残酷的战争、激烈的革命来进行彻底的改造。毛泽东指出:“凡属正义的革命战争,其力量是很大的,它能改造很多事物,或为改造事物开辟道路。”[1](第457页)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担负了这一历史使命。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了世界经济构架的革命性改变。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的根源来看,导致世界战争的根本因素就是帝国主义对殖民地势力范围的分割及其所形成的国际构架。表面的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整体性和实际的殖民势力范围分割状况,极大地阻隔了世界范围内商贸、金融自由流动的空间,极大地限制了世界市场的扩大,限制了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帝国主义殖民体系仍然得以维持,世界整体发展进程受到严重的阻碍,其结果终于酿成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在大危机中,法西斯军国主义势力恶性膨胀,蓄意挑动世界战争,以建立更加野蛮落后的殖民大帝国,世界大战不可避免。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则促使了社会主义新型生产力、生产关系和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实践,促使了资本主义完成从国家垄断到跨国垄断的历程,加速了殖民体系的崩溃和发展中国家的兴起,改变了原有帝国主义列强殖民势力范围的分割局面,促进了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进程,这是一个推动世界生产力发展的历史性进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依据对产生世界大战社会经济根源的反思,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进行了社会经济政治的重大改造,强化了抑制世界性战争的因素。

二战时为何苏军损失巨大原因

二战时为何苏军损失巨大原因 苏联红军作为一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建立过辉煌功勋的军队,在创造无数经典战例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遗憾。曾有西方军事家评价苏联在军事胜利是由无数红军战士是尸骨堆积而成的。同时一些红军指挥员也在回忆录中提到,二战即将结束因为政治上的要求,必须不顾牺牲的进攻,给部队造成重大伤亡。 在这里不得不先简单的说一下苏联的大清洗运动。 苏联大清洗运动正式开始于1934年,结束于1939年二战爆发以后。历时数年的这场空前的政治运动使苏联整个国家元气大伤,也使国际共运受到严重影响。其实到1935年随着苏联的工业化完成,苏联军队已经恢复了沙俄时代的庞大规模。并且开始大量装备坦克,和新式的作战飞机,这些兵器在1936年参与了西班牙内战,但苏联海军始终没有大的发展。 随着1933年大清洗运动的展开,大量的苏联军官被冠以各种罪名被撤职,流放,杀害。这些中高级军官大多都是经过国内战争战火洗礼的优秀指挥员,具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大量的基层官兵由于政治过硬而被提拔上来,他们几乎没有任何经验,指挥能力更是十分欠缺,而且都被大清洗吓破了胆子,办事指挥机械教条,生怕犯错误。上边的命令都是机械的执行,另外办事前都要请示,没有命令不敢善动分毫。而充斥在基层的干部更是刚出校园的菜鸟。他们的主要精力不是在训练上,而是在找上司的麻烦上,打倒了上级,自己才能升上去。如朱可夫在远东当军长的时候,手下就有几个师长被下属告状要被肃反,都是参加过国内革命战争的老军人,要不是朱可夫力保,可能那几个师长早杀头了,也幸亏了朱可夫在远东力压逆流,为苏联保住了一支受影响较小的较有战斗力的部队。在诺门坎把小日本狠狠的揍了一顿,使得日本损失5万人和大量技术装备,使日本不敢北顾。由于大清洗的原因,苏联军队战斗力下降极大。1939年苏联入侵芬兰冬季战争,军队由于大清洗带来的恶果被大量表现出来: 1、大量技术装备的更新被延迟,许多优秀的设计师被流放到西伯利亚集中营去了。芬兰气候恶劣空军难以发挥。而陆军的兵器除了装甲部队以外,步兵武器不如芬军,苏军步兵被芬军的苏米冲锋枪(波波莎冲锋枪的前身)打得节节败退,甚至出现了在库伊瓦斯湖350人芬军整整封锁苏军第44摩托化步兵师一个整师的战场神话。而装甲部队由于地形只能呆在公路上慢慢前进,几乎毫无建树。 2、军队的战术呆板,军官不知变通,指挥能力底下,对困难预计不足,完全的条令化作业。如来自乌克兰第163步兵师,全师均是乌克兰人,还穿着乌克兰带来的衣服,就被一纸命令就被派到前线,指挥官竟然不敢置疑命令的合理性。在零下30-40度的气温下战斗,结果大量的士兵被冻死,冻伤,士气低落。打到最后苏军几乎都被半冻僵了,毫无还手之力。 3、战争的最后结果除了第163师第44师被歼灭还外加一个内务部队第3团,损失了2.25万人,还自己枪毙了1个师长。 4、战争中苏军坦克部队的拙劣表现,不管是坦克本身还是人员的训练都很糟糕,苏联的重型坦克几乎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5、看到苏军在芬兰的糟糕表现,希特勒看到快速打败苏联的希望,而在未来的战争中,也证明了希特勒的判断是很有道理的,可惜他只对了一半。

二战时期日军师团编制简介

日军的一个师团,最初完全仿制德国一个师的编制,约1.8万人,师团是基本单位,它有多种编制。但是后来随着战事的变化,作了多次改动,有的扩大,有的缩小,分为很多等级。 师团历程 抗战初期 在抗战爆发时,日军有十七个常设师团是日军的常备军。编制为四单位制,即师团下辖二个旅团。 抗战中期 抗战中期,随着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展开,日军为适应不同战斗规模的需要,把师团分为甲、乙、丙、丁四种等级: (1)甲种师团:又称挽马师团,辖2旅团(每旅团2个步兵联队),工、骑、炮、镏各一联队,共8个联队,加上一师团部、两旅团部的非战斗人员共28200人。 (2)乙种师团:又称驮马师团,由于后期马匹不足,在甲种师团的标准上压缩了骑兵联队,改为大队(个别不设骑兵)。辖2旅团(每旅团2个步兵联队),工、炮、镏各一联队,共7个联队,加上一师团部、两旅团部的非战斗人员共24400人。 (3)丙种师团:由混成旅团扩编,辖3个步兵联队,工、炮各一联队,一般有5个联队,加上师团部的非战斗人员约15500人。 (4)丁种师团:也是由混成旅团扩编,只辖3个步兵联队,其他兵种只有大队或中队编制,约11000人。由于机动灵活,主要用于扫荡八路军的华北根据地。 (5)独立混成旅团:与师团一样是独立的战略单位,一般有2-3个步兵联队,其他兵种的人数比丁种师团还少,大约有6000-8000人。承担辅助的战略任务。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军又编组了两旅团制师团。师团下辖两个步兵旅团,旅团辖四个步兵大队、步兵大队辖四个步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八挺重机枪)。师团无炮兵、仅直辖工兵队、辎重队与通讯队,总人数为11980人。 抗战后期 到了一九四四年、日军又将师团分为甲乙丙三种(此时己无四单位制师团了)。甲种师团有两类、一类为原有的常设师团、总人数为2.1万人,拥有三十六门 75mm山炮或野炮。一类为原有的特设师团与三单位制师团,总人数为1.8万人。乙种师团也是三单位制师团、只是没有炮兵联队与骑兵(搜索)联队,总人数为1.4万人。丙种师团即两旅团制师团。同

二战德国征兵制

二战德国征兵制 征兵制/动员令 到拿破仑时代为止,欧洲各国均以佣兵为常备兵来执行作战。然而法国大革命之后基于民主国家的原则,法国军队不再是“国王的军队”而成为“国民的军队”,也因此产生国民必须强制服兵役的“征兵制”,这个制度使得法国的兵力大幅增加,因而欧洲其它各国也纷纷开始采用征兵制。 其中德意志帝国的前身普鲁士王国相对于法国人口本来就比较少,即使采用征兵制能集结的兵力仍然少于法国。为了弥补这个先天的缺陷,普鲁士王国另外又把退伍军人集合起来成立了“乡土防卫队(Landwehr)”,以作为正规军的辅助部队。这项制度后来就成为世界各国“战时动员令”的原型。 所谓的“战时动员”亦即把服完兵役的士兵列为“预备役”,必要时可以重新征召;而相对于这些预备役,正在服兵役者当然就是“常备兵”了。有了这个制度,平承时期只要维持一小只常备部队,国家有必要时即可在短时间内组成大规模的兵力,当然这个制度也立刻被欧洲其它各国模仿,到一次大战时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的一般制度了。 然而这个制度最大的缺点在于:预备役军人在被召集之前早已适应一般平民的生活,更何况他们已经尝过当兵的“苦头”,也比较知道怎么在军中打混,所以即使招集了这种由后备军人所组成之部队,其战力一定不如现役部队。法国因此只把这类部队放在第二线从事一般勤务,根本没考虑过要把后备军人投入第一线。只是一次大战由于第一线正规部队的损耗过于惊人,才不得不把后备军人送到前线去。至于德国由于一开始就以法国俄国为假想敌,先天上即使采征兵制所能集结的兵力就居于劣势,加上普鲁士有“乡土防卫队”的传统,所以并没有把后备军人放在第二线,而是视同现役部队一样投入最前线去!!然而后备军人战力不如现役军人的缺点仍然存在。 为了弥补这个缺点,德国并没有如法国单独成立后备军人部队,而是采用普鲁士时代以来的做法:将后备军人与现役军人混合编组!!也就是说平承时期一个师并没有满编,战时征召后备军人添补缺员后才达到一个师应有的兵力。这样的部队虽然无法达到100%由现役军人所组成的战力,但好处是每一支部队都可视同一线部队调动!!! 新兵训练由非军事组织来代训 一次大战后,为了防止德国再度走向军事大国,凡尔赛公约不只解散了德国的参谋本部,并且在重型机枪、战车、战机等军事细节都加以详细的限制。其中最釜底抽薪的一项是,限制德国只能保有10万现役部队,而且现役军人役期必须长达12年。 兵役役期如果是两年的话,德国在两年后就可以有10万后备军人,并且从此每隔两年就可增加10万;但是役期是12年的话,要等到12年后才有10万后备军人,想要凑到20万后备军人则要花24年。因此德国在1935年重新武装时,国内只有10万现役军人及10万后备军人,除此之外有受过正规军事训练或军事经历的只剩那些曾参加过一次大战上了年纪的老兵了!!那么纳粹?德国陆军是如何在这么严格的限制中解套的呢? 首先是成立“希特勒青少年团(Hitler-Jugend)”,以教育青少年野外求生技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与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与发展 法西斯国家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人类在物质上和精神上蒙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双重劫难。但是人类终于依靠自身的理智和力量,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暂时置于次要地位,以伟大的反法西斯同盟的全面合作与战略协同,赢得了战争,赢得了和平,也赢得了进步,它带来了新的国际政治格局,建立了新的国际秩序结构。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打破了依靠欧洲列强之间的力量平衡所建立的、并在欧洲主导之下的旧的国际秩序结构,代之而起的是以美国、苏联、英国、中国等战胜国建立并为其主导的新的国际秩序结构。 ①茨坦会议现场 ②军偷袭珍珠港

③1948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东条英机在认罪书上签字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奋起抵抗,开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主战场。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的武装进攻,使二战的战火燃烧到欧洲。在欧洲国家分裂为以英法为首的同盟国和德意组成的轴心国两个集团并进行作战的同时,战前以欧洲列强均势为主导的、以国际联盟为代表的旧的国际秩序结构便随之彻底崩溃。随着战局的不断发展,国际政治的分野也日渐清晰,整个世界逐渐形成了两个相互敌对作战的阵线。发动并继续进行侵略战争的德、意、日法西斯国家虽然于1940年9月签订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但它们始终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同盟关系,也未能协调军事行动。当德国于1941年6月22日发动对苏联的战争时,日本却决定南进,并于同年12月7日以偷袭珍珠港这一爆炸性事件对美国开战。法西斯国家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迫使苏联和美国正式参战,使这场原本主要由中国和英国坚持进行的反法西斯战争进入了真正的全球阶段,美、英、苏、中四大国也出现在国际政治舞台上。 二战中后期,在各个战场已经处于战略反攻的形势下,美、英、苏、中等反法西斯同盟国家举行了一系列公开的和秘密的首脑会议和会晤(主要包括1943年的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1944年的敦巴顿橡树园会议,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旧金山联合国制宪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等),签订了一系列公开的或秘密的、书面的或口头的宣言、公告、声明、决议、协议等,对战后的世界做出安排。二战结束后,战胜国又通过与一些战败国签订和约的形式,进一步补充了这种安排。这些国际文件形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

二战德军进攻苏联编制

二战德军进攻苏联的陆军兵力编制 (仅属1941年6月开始进攻苏联时的编制,不包括后来的改编、扩编和重组)1941年6月22日凌晨4时30分,德军在北起波罗的海﹑南至黑海的1800多公里的漫长战在线分为北方、中央、南方3个集团军群约160万地面兵力向苏联发动突然袭击。北方集团军群任务是歼灭波罗的海沿岸的苏军,进攻列宁格勒。中央集团军群的任务是围歼位于白俄罗斯的苏军,进而进攻苏联的心脏莫斯科。南方集团军群任务是向基辅和整个乌克兰总方向进攻,把在乌克兰的苏军主力消灭在第聂伯河以西。德军疯狂进攻苏联的兵力十分庞大恐怖且很突然,给苏联军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苏军英勇防御,直到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才扭转一直被动的局面。以下是当时德军北方、中央、南方3个集团军群编制: 一、北方集团军群(32万) 1、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约2万人) ——直辖第23步兵军(第251步兵师、第254步兵师) 2、第18集团军(约8万人): ——第1步兵军(第1步兵师、第11步兵师、第21步兵师) ——第26步兵军(第61步兵师、第217步兵师) ——第38步兵军(第58步兵师、第291步兵师) 3、第16集团军(约9万人): ——直辖第253步兵师 ——第2步兵军(第12步兵师、第32步兵师、第121步兵师) ——第10步兵军(第30步兵师、第126步兵师) ——第28步兵军(第122步兵师、第123步兵师) 4、第4 装甲集群(约10万人): ——第41装甲军(第1装甲师、第6装甲师、第8装甲师,第36摩托化师,

第269步兵师) ——第56装甲军(第3装甲师、第3党卫装甲师,第3摩托化师,第290步兵师) 5、第101后方地域司令部(约3万人) ——第207警卫师、281警卫师、285警卫师 二、中央集团军群(64万) 1、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约4万人) ——直辖第102后方地域司令部(第204警卫师、282警卫师) ——直辖第2集团军司令部(第401警卫师) 2、第4 集团军(约25万人,巨型集团军) ——直辖第255步兵师、267步兵师、293步兵师,第286警卫师 ——第7 军(第7步兵师、第23步兵师、第258步兵师、第268步兵师,第221警卫师) ——第9 军(第17步兵师、第137步兵师、第263步兵师、第292步兵师)——第12军(第29摩托化师,第31步兵师、第34步兵师) ——第13军(第78步兵师,第26摩化师) ——第43军(第131步兵师、第134步兵师、第252步兵师) ——第53军(第45师步兵师、第52步兵师、第167步兵师) 3、第9 集团军(约17万人): ——直辖第102步兵师、第900步兵师,第403警卫师,摩托化旅。 ——第5 军(第5步兵师、第35步兵师、第161步兵师) ——第6 军(第6步兵师、第26步兵师)

5、九下(训练答案)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1.(2014·南宁)《慕尼黑协定》签订后,英国首相张伯伦返回伦敦,向簇拥着他的人群高声宣布:“我们赢得了一代人的和平。”事实上,《慕尼黑协定》的签订() A.延缓了二战的全面爆发B.加快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C.遏制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D.壮大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 2.(2015·北海)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了() A.联合国B.东南亚国家联盟 C.欧洲联盟D.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3.(2015·贺州、北海)贺州市某中学九年级(8)班同学开展了一场以“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主题的班级辩论会。下列同学们的辩论观点不符合 ...史实的一项是() A.莫斯科保卫战终止了德军进攻苏联的计划 B.美、英等联军发起的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C.牺牲弱小国家利益的绥靖政策不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D.二战改变了世界面貌并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4.(2015·重庆)下列图片,反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联合斗争的是() 油画《五四运动》报道西安事变的报纸从慕尼黑返回的张伯伦雅尔塔会议“三巨头” A B C D 5.(2015·菏泽)2015年5月9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了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红场阅兵。莫斯科是个英雄城市,二战中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A.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B.粉碎了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 C.是苏德战场根本转折的开始D.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6.(2015·崇左)2015年是联合国成立70周年,决定成立该组织的会议是() A.巴黎和会B.华盛顿会议C.慕尼黑会议D.雅尔塔会议 7.(2012·崇左)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新经济的主要特征是() A.信息化和全球化B.改善人民生活、缓和社会矛盾 C.高速度、低失业率D.高速度、低通胀 8.(2015·贺州)“日本是缺乏资源的国家,是利用教育的作用开采人的脑力、心中的智慧资源和文化资源的。这是今天日本在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获得发展的原动力。”材料所强调的“日本发展的原动力”是指() A.重视发展教育B.加强国家合作 C.拥有丰富的资源D.占据广阔的海外市场 9.(2015·南宁)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曾说:“总有一天……所有的欧洲国家……都会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1993年,哪一组织的成立表明雨果的说法正在逐步变成现实() A.东盟B.欧盟C.世贸组织D.国联 10.(2014·来宾)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其中8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经济处于() A.持续发展时期B.危机时期 C.调整时期D.新经济时代 11.(2015·南京)为推进西欧的联合,法国、联邦德国等六国共同采取的措施是() A.组建“欧洲共同体”B.实行“科技立国”政策 C.组建“欧洲联盟”D.成立世界贸易组织 12.(2015·玉林一模)二战后,西欧和日本的经济迅速发展,其外因都是() A.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B.得到美国的援助 C.重视科技和发展教育D.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 13.(2015·厦门)2015年5月9日,俄罗斯举行盛大阅兵仪式,庆祝“卫国战争胜利日”和“二战欧洲战场胜利70周年”。“70年前这场战争”的重要转折点是()

苏军伤亡超过2000万

苏联解体前提倡“公开化”,查证档案后于1991年6月宣布了战时军人因战事死亡688万(作战伤亡共2335万),加上被俘后遇害共死亡866万人,再加上平民牺牲,全国共死亡2700万人。 研究战争史时,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想全面了解交战两军的作战效能,必须对比各自投入的兵力、兵器和损失数。在苏德战争期间和战后的几十年中,两国公开的数据都隐讳己方损失,直至苏联解体前提倡“公开化”及随后俄罗斯公开历史档案,两德统一后的德国政府经过重新调查又于1999年公布了详细的战时损失,这场人类战争史上伤亡最大的战争真相才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苏联卫国战争以最终战胜纳粹德国而告结束,不过这一辉煌也曾遮盖了战争初期的阴影。战后苏联的史书上长期只颂扬己方英勇并列举歼敌数字,却基本不谈己方损失,这显然不能很好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其实,斯大林战时在掌握了双方大致损失数字后,曾告诫苏军将领“要学会像德国人那样以少流血取得胜利”。据战争末期任苏军总参谋长的安东诺夫大将回忆,有一次,最高统帅突然问他:“当初为什么老打败仗?”安东诺夫先讲了一句“我们的作战方式还是老一套”,接着又按照习惯讲起空军和坦克使用不当等具体原因。斯大林不满意地打断说:“您一开头讲得很对,后来又讲起了细枝末节。”接着,这位最高统帅露出微笑,讲了一句对战争初期的中肯分析——“简而言之,我们还不太会打仗。” 无情的数字说明苏军付出了最高昂的学费 在战时和战后的很长时间里,苏联出于正面宣传和维护领导威信的需要,公布的数字常有虚假。1941年十月革命节斯大林发表讲话,宣布苏军开战4个月来共损失175多万人(死35万人,伤103万人,失踪37万人),杀伤了450万德军。这对己方和敌方损失都有了几倍的缩小和夸大。1946年1月,全苏人口统计时,因户籍混乱,只概略算出死亡1500万人,包括军人750万。同年,斯大林在莫斯科市选举时宣布本国共死亡700万人。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赫鲁晓夫致瑞典首相埃尔塔的信首次承认战时死亡2000万人,却避而不谈具体损失。苏联解体前提倡“公开化”,查证档案后于1991年6月宣布了战时军人因战事死亡688万(作战伤亡共2335万),加上被俘后遇害共死亡866万人,再加上平民牺牲,全国共死亡2700万人。 过去苏联战史上轻描淡写地提到失利时,都归咎于敌人兵力、技术装备占优势,很少检查己方的主观因素。1969年出版的朱可夫的《回忆与思考》,对战争初期也只有英勇抵抗的记述而删去了败绩。作家西蒙诺夫后来撰书称,朱可夫私下曾对他感叹道:“我们是在战争进程中学习并学会了战争,于是开始打击德军,然而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我们不好意思写我军在战争开始阶段不稳定的表现。而部队当时是不稳定的,不仅仅是退却,而且是逃跑,是张皇失措……具体地说,战争初期我们不仅上边打得不好,下边也打得不好。”

二战德国元帅—魏克斯

二战德国元帅—魏克斯 马克西米连·冯·魏克斯 全名是马克西米利安·马里亚·约瑟夫·卡尔·加布里尔·拉莫拉尔·赖希斯弗赖赫尔·冯·魏克斯·楚·格隆(德语:Maximilian Maria Joseph Karl Gabriel Lamoral Reichsfreiherr von Weichs zu Glon,1881年11月12日德绍- 1954年6月27日波恩),德国军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元帅。 1981-1940 1881年11月12日,魏克斯出生在德绍,父亲是安哈尔特公爵的马夫长。 1900年,魏克斯中学毕业并参军,服役于驻兰茨胡特的巴伐利亚重骑兵团。1902年,魏克斯晋升少尉。 1904年,魏克斯任团副官,后来调往一马术学校服役。 1910年,魏克斯进入巴伐利亚军事学院受训,毕业后被派往巴伐利亚的参谋本部指挥中心。 1914年3月,魏克斯晋升骑兵上尉。 1914年8月,一战爆发,魏克斯随巴伐利亚骑兵师开赴前线。10月,调任第四骑兵旅副官,转战于洛林和佛兰德等地。 1915年5月,魏克斯调任步兵第五师的第二参谋官,参加了香比尼激战、马斯河与莫塞尔河的阵地战,以及阿图瓦、佛兰德和阿拉斯等地的战斗。 1918年,德国野战陆军撤回本土,魏克斯任第二军司令部参谋官。此后,他先后任过骑兵第三师参谋官和骑兵第十八团连长。 1925年,魏克斯晋升少校,并任德累斯顿步兵学校战术教官。 1928年,魏克斯晋升中校,任驻斯图加特的骑兵第十八团团长。 1930年,魏克斯任驻法兰克福的骑兵第一师参谋长,同年晋升上 校。 1933年10月,魏克斯任驻波茨坦第三军区步兵指挥官,后任骑兵第三师师长。1935年10月,第三骑兵师被改编为国防军第一装甲师,魏克斯继续任其师长。1936年。魏克斯晋升骑兵将军,奉调代理第七军区(驻慕尼黑)司令兼第七军军长。 1937年至1939年10月,魏克斯任驻纽伦堡的第十三军军长。其间参加了占领苏台德区和波兰的战役。 1940年6月9日,魏克斯指挥第二集团军司令参加了西方战役。在进攻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的作战中,他的集团军一直负责由南面保障进攻各集团军的翼侧。此时,被配置在埃纳河一线。战斗打响后,魏克斯指挥所属部队不顾法军的激烈抵抗,突破了其在埃纳河的防御并迅速向南挺进(参见法兰西战役)。6月17日,法国请求投降,22日停战。7月,魏克斯晋升上将。 1941-1942 1941年4月,希特勒预定对希腊和南斯拉夫动武。魏克斯上将的第二集团军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