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圩归来阿里里评课

赶圩归来阿里里评课

《赶圩归来阿里里》评课导入部分是欣赏图片,让大家通过几张图片来猜一猜民族,自己明知道学生对彝族这个民族不太了解,但我还是决定用这样的方式导入,因为我知道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果然正如我所设计学生猜不出来,有说“傣族”的,有说“藏族的”等等,当他们答不出来时,我顺势说出答案是----彝族,然后介绍了彝族的基本情况,学生此时的印象就比较深刻了,接着又重复欣赏了一边图片,让他们不仅对彝族有了更深的认识,也了解了图片的展示内容----“赶集”的场面,我再介绍彝族人把“赶集”称为“赶圩”,然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赶圩归来阿里里》

学唱歌曲部分,我设计的有聆听音乐再解题、教师范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唱词以及不同形式的演唱方式这四个环节进行,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歌曲为主,教师适时的进行指导,虽然歌曲有四段,但通过设计不同的歌曲演唱形式如:师生接龙唱、男女生分开唱、分组演唱等形式让学生熟练掌握歌曲,学生学习的比较快,效果也比较明显。歌曲中有很多的十六分音符节奏快而且非常的拗口,重难点地方进行了重点的练习。学生对这首民族风格浓厚的歌曲非常感兴趣。

总结部分。自己通过引导学生彝族人为什么这么高兴,是因为有了今天幸福的生活,教育学生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用实际行动来回报学校、家庭和社会。

赶圩归来啊哩哩 教案

《赶圩归来啊哩哩》教案 托阳小学丁黎 教材简析: 本首歌曲选自义务教育人音版小学音乐教科书第十一册,本首歌曲具有浓郁的西南地区民族风格的歌曲。4/4拍,羽调式,二段体结构。曲调采用了彝族民歌的音调为素材,旋律流畅明快、活泼,歌曲生动地描绘了彝族农家姑娘在赶集归来的路上,嬉戏欢笑、愉快歌唱的欢乐场面。歌曲以节奏贯穿全曲,衬词“啊哩哩”不仅增强了歌曲的民族风格特点,而且使歌曲的情绪表达更为热烈。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们的民族文化,激发学生对民歌的兴趣,也使得学生更热爱少数民族,知道民族大团结。 2.学习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并有感情地进行演唱。创编歌曲伴奏,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及相互合作的能力。 3.初步了解彝族的舞蹈文化,学习彝族的基本舞步。 教学重难点: 歌曲的学唱和创编节奏,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彝族舞步的学习。 教学准备:钢琴、打击乐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分三组,设计比赛环节,贴笑脸比胜负。) 师:今天,老师出了几个抢答题想考考大家,想不想来挑战一下? 第一题,我们国家有多少个少数民族?(55个) 师:回答正确,加上我们汉族就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着不同的风俗。每个民族的歌舞也都有着独特的魅力。接下来是请同学们来欣赏三个歌舞片段,说一说他们是什么民族!(一是维吾尔族,二是藏族,三是彝族) 师:你们的知识真丰富。(简介彝族,播放课件,背景音乐《赶圩归来啊哩哩》伴奏) 下面,老师就带大家一起走进彝家山寨,去感受彝族的风土人情。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彝族人世世代代在高山河谷间辛勤的劳作,繁衍生息。神奇秀美而广袤丰饶的土地养育了一代代的彝族人,也孕育出彝族人悠远的历史和朴素而多彩的民族文化。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每逢节日、庆丰收或办喜事,人们就穿上节日的盛装,聚在一起,唱啊,跳呀。参加者从几十人到几百人不等,气氛非常热烈。 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在彝族地区,最隆重的节日是火把节,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当夜幕降临,彝家村寨

《阿里里》教案[1]

小二音乐《阿里里》教案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阿里里》,并用身势动作参与表演歌曲。 教材分析 《阿里里》是一首质朴的云南纳西族民歌,全歌为上下结构的一段体,五声羽调式,四二拍子。歌曲的旋律简洁纯朴,童趣盎然,加之歌词中多处出现具有纳西族特色的衬词“阿里里”,使歌曲更富有浓郁的民歌风韵。全歌采用一领众合的演唱形式,增强了作品活泼热闹的气氛,生动地表现了纳西族人民喜悦春耕的欢乐场面。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用轻巧富有弹性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阿里里》。 2、能力目标:愿意参与音乐活动,大胆展现自己的艺术才华。 3、情感目标:感受少数民族的音乐并能随音乐律动。教学重点能用轻巧富有弹性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阿里里》。教学难点体会节拍的强弱,能用力度变化表现歌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钢琴)。 教学过程: 一、巧设疑问、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收到一封神秘的来信,信中有一位少数民族的小朋友邀请我们去作客,你们想不想去?可是这个小朋友有点粗心,他的地址没有写清楚,怎么办呢?还好,他给我们留下了一些

照片,让我们一起来看这些照片,看完后说说他是哪个民族的小朋友呢? 2、看一看 请同学们观看一组图片,说一说我们要去谁家作客?通过多媒体的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纳西族的民俗,从视觉上感受纳西族的风土民情,了解他们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民族特色。 3、听一听师:同学们、你们听,纳西族的小朋友们用歌声迎接我们啦……初步感受歌曲,聆听范唱《阿里里》。师设问:纳西族小朋友唱得好不好听?你听出了哪些歌词?讲解歌词“阿里里、花花赛、撒小秧”的意思。 4、出示课题《阿里里》。 二、实践体验、学唱歌曲。 1、读一读、拍一拍指导学生用标准的普通话有感情、有节奏的边读边拍歌曲歌词,为演唱歌曲时准确的咬字吐字和用力度变化表现歌曲做准备。 2、唱一唱⑴、采用听唱法随乐学习歌曲演唱。⑵、小组练习并演唱,教师给予正确评价。⑶、指导学生边唱边拍《阿里里》。请学生说说哪儿强些,哪儿弱些?用力度变化演唱歌曲。 3、情感处理⑴、师设问:纳西族小朋友唱歌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为什么在撒小秧的时候要唱歌呢?(引导学生:因为他们劳动时很开心、很快乐,所以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歌儿)⑵、每逢节日和高兴之事,

《赶圩归来啊哩哩》教学设计

《赶圩归来啊哩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聆听和学唱歌曲,感受欢快、活泼的情绪和民族风格,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准确表达歌曲的情绪。 2.采用聆听、演唱、表演、伴奏等综合性音乐活动,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学习、表现音乐。 3.帮助学生掌握××××、×××、×××等节奏,并用打击乐合奏。 教学重难点 .学生用欢快活泼、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 2.准确掌握歌曲中的××××、×××、×××节奏,用打击乐器伴奏 教学方法 听唱法、提纲式学习法、启发引导式、小组合作…… 教学准备 手风琴、多媒体、打击乐器 养成教育训练点 引导学生在互评时能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歌舞都有独特的魅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民族风格浓郁的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出示课题) 2.这究竟是哪个民族的呢?答案就在歌曲当中。同学们可要仔细听好啰 3、现在,大家知道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了吗? 对,彝族。 师:你知道赶圩是什么意思?赶圩就是我们这儿说的赶集。 4、简介彝族(播放,背景音乐《赶圩归来啊哩哩》) 下面,老师就带大家一起走进彝家山寨,去感受彝族的风土人情。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彝族人世世代代在高山河谷间辛勤的劳作,繁衍生息。彝族人民能歌善舞,每逢节日、庆丰收或办喜事,人们就穿上节日的盛装,聚在一起,唱啊,跳呀。 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在彝族地区,最隆重的节日是火把节,当夜幕降临,彝家村寨男女老少手持火把在山坡田野欢呼,祈求五谷丰登,生活幸福。人们围着熊熊燃烧的篝火,彻夜狂欢。 (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播放歌曲

07-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大雁归来测试卷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7*大雁归来 测试时间:30分钟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缄.默(jiān)沼.泽(zhǎo)窥.视(kuī)曲折.(zhē) B.水洼.(wā)凋.零(tiāo)瞄.准(miáo)夜幕.(mù) C.黑鹂.(lì)香蒲.(pú)滑翔.(xiáng)雉.鸡(zhì) D.暮霭.(ǎi)弥.漫(mí)锥.子(zhuī)覆.盖(fù)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纠正迁徒赌注目空一切 B.撤回瞄准守猎一声不响 C.黎明喧嚷邀请偷偷摸摸 D.滑翔凋零濒繁有益无损 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我们的沼泽便再次成为弥漫 ..着青草气息的地方。[弥漫:(光线、气体、声音等)充满。] B.返回的雁群……像凋零 ..的枫叶一样,摇晃着从空中落下来。(凋零:衰落。) C.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3月暖流的雾霭 ..时,春天就来到了。(雾霭:雾气。) D.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 ....地向南飞行2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坚定不移:立场、主张、意志等坚强、稳定,毫不改变。)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在我们的农场,可以根据两个数字来衡量春天的富足:所种的松树和停留的大雁。 B.它们现在所吃的玉米粒在整个冬天都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着,所以才未被那些在雪中搜寻玉米的乌鸦,棉尾兔,田鼠以及环颈雉所发现。 C.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3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D.因为有了这种国际性的大雁迁徙活动,伊利诺伊的玉米粒才得以穿过云层,被带到北极的冻土带。 5.下面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3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简单线性相关(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第十三讲 简单线性相关(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对于两个或更多变量之间的关系,相关分析考虑的只是变量之间是否相关、相关的程度,而回归分析关心的问题是: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如何。回归分析是处理一个或多个自变量与因变量间线性因果关系的统计方法。如婚姻状况与子女生育数量,相关分析可以求出两者的相关强度以及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不对谁决定谁作出预设,即可以相互解释,回归分析则必须预先假定谁是因谁是果,谁明确谁为因与谁为果的前提下展开进一步的分析。 一、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及其对变量的要求 (一)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1、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示例 两个变量之间的真实关系一般可以用以下方程来表示: Y=A + BX + ε 方程中的A 、B 是待定的常数,称为模型系数,ε是残差,是以X 预测Y 产生的误差。 两个变量之间拟合的直线是: y a bx ∧ =+ y ∧ 是 y 的拟合值或预测值,它是在X 条件下Y 条件均值的估计 a 、 b 是回归直线的系数,是总体真实直线A 、B 的估计值,a 即 constant 是截距,当自变量的值为0时,因变量的值。 b 称为回归系数,指在其他所有的因素不变时,每一单位自变量的变化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 可以对回归方程进行标准化,得到标准回归方程: y x ∧ =β β 为标准回归系数,表示其他变量不变时,自变量变化一个标准差单位(Z X X S j j j = -),因变量Y 的标准差的平均变化。

由于标准化消除了原来自变量不同的测量单位,标准回归系数之间是可以比较的,绝对值的大小代表了对因变量作用的大小,反映自变量对Y的重要性。 (二)对变量的要求:回归分析的假定条件 回归分析对变量的要求是: 自变量可以是随机变量,也可以是非随机变量。自变量X值的测量可以认为是没有误差的,或者说误差可以忽略不计。 回归分析对于因变量有较多的要求,这些要求与其它的因素一起,构成了回归分析的基本条件:独立、线性、正态、等方差。 (三)数据要求 模型中要求一个因变量,一个或多个自变量(一元时为1个自变量)。 因变量:要求间距测度,即定距变量。 自变量:间距测度(或虚拟变量)。 二、在对话框中做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例1:试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大专及以上人口占6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edudazh)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agdp)之间的关系。 本例使用的数据为st2004.sav,操作步骤及其解释如下: (一)对两个变量进行描述性分析 在进行回归分析以前,一个比较好的习惯是看一下两个变量的均值、标准差、最大值、最小值和正态分布情况,观察数据的质量、缺少值和异常值等,缺少值和异常值经常对线性回归分析产生重要影响。最简单的,我们可以先做出散点图,观察变量之间的趋势及其特征。通过散点图,考察是否存在线性关系,如果不是,看是否通过变量处理使得能够进行回归分析。如果进行了变量转换,那么应当重新绘制散点图,以确保在变量转换以后,线性趋势依然存在。 打开st2004.sav数据→单击Graphs → S catter →打开Scatterplot 对话框→单击Simple →单击 Define →打开 Simple Scatterplot对话框→点选 agdp到 Y Axis框→点选 edudazh到 X Aaxis框内→单击 OK 按钮→在SPSS的Output窗口输出所需图形。 图12-1 大专及以上人口占6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散点图

阿里里教案

小二音乐《阿里里》教案 陈文珍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阿里里》,并用身势动作参与表演歌曲。 教材分析: 《阿里里》是一首质朴的云南纳西族民歌,全歌为上下结构的一段体,五声羽调式,四二拍子。歌曲的旋律简洁纯朴,童趣盎然,加之歌词中多处出现具有纳西族特色的衬词“阿里里”,使歌曲更富有浓郁的民歌风韵。全歌采用一领众合的演唱形式,增强了作品活泼热闹的气氛,生动地表现了纳西族人民喜悦春耕的欢乐场面。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用轻巧富有弹性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阿里里》。 2、能力目标:愿意参与音乐活动,大胆展现自己的艺术才华。 3、情感目标:感受少数民族的音乐并能随音乐律动。教学重点能用轻巧富有弹性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阿里里》。教学难点体会节拍的强弱,能用力度变化表现歌曲。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钢琴)。 教学过程: 一、巧设疑问、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收到一封神秘的来信,信中有一位少数民族的小朋友邀请我们去作客,你们想不想去?可是这个小朋友有点粗心,他的地址没有写清楚,怎么办呢?还好,他给我们留下了一些照片,让我们一起来看这些照片,看完后说说他是哪个民族的小朋友呢? 2、看一看 请同学们观看一组图片,说一说我们要去谁家作客?通过多媒体的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纳西族的民俗,从视觉上感受纳西族的风土民情,了解他们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民族特色。 3、听一听师:同学们、你们听,纳西族的小朋友们用歌声迎接我们啦……初步感受歌曲,聆听范唱《阿里里》。师设问:纳西族小朋友唱得好不好听?你听出了哪些歌词?讲解歌词“阿里里、花花赛、撒小秧”的意思。 4、出示课题《阿里里》。

赶圩归来阿里里

《赶圩归来阿里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和学唱歌曲,感受欢快、活泼的情绪和民族风格,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准确表达歌曲的情绪。 2.采用聆听、演唱、表演、伴奏等综合性音乐活动,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学习、表现音乐。 3.帮助学生掌握××××、×××、×××等节奏,并用打击乐合奏。 教学重难点 1.学生用欢快活泼、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 2.准确掌握歌曲中的××××、×××、×××节奏,用打击乐器伴奏 听唱法、提纲式学习法、启发引导式、小组合作…… 教学准备 手风琴、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 养成教育训练点 引导学生在互评时能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歌舞都有独特的魅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民族风格浓郁的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出示课题) 2.这究竟是哪个民族的呢?答案就在歌曲当中。同学们可要仔细听好啰(播放歌曲) 3、现在,大家知道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了吗? 对,彝族。 师:你知道赶圩是什么意思?赶圩就是我们这儿说的赶集。 4、简介彝族(播放课件,背景音乐《赶圩归来啊哩哩》)

(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1.播放歌曲 师:仔细聆听歌曲,想一想歌曲使用什么情绪演唱的,演唱的速度是怎样的? 生回答(欢快、活泼的情绪。中速稍快) 再听歌曲,歌曲描述了怎样的画面?分别请学生说一说。 说说歌曲的拍号、强弱规律。 2.用lu模唱(慢速),并拍出歌曲的强弱拍。 3.再用da来模唱,然后把它换成拍手,拍出歌曲的节奏。 4.注重××××、×××、××× 节奏的拍击,出现错误及时矫正。 5.边模唱边用 ××××××××∣ 0 ×0 ×∣ ×-×-∣ 这三种节奏分别拍一拍。 6.播放歌曲伴奏音乐(经处理过的慢速伴奏音乐),将学生分成三个组,一组一个节奏,合奏。 7.也可师生合作,老师选择任一条节奏和学生一起拍,然后以递进式进入(第二组节奏在第二小节进入,第三组节奏在第三小节进入),老师指挥提示。 8.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使其对号入座。 9.学生随琴用慢速哼唱歌曲。 10.问:第四小节“2”上的记号是什么记号?引导学生感受有无波音记号不同的效果。并用原速正确演唱。 11.再听范唱,说说歌曲可分为几个乐段,各乐段的情绪是怎样的?生:两个乐段,第一乐段欢快、活泼,第二乐段是歌曲的高潮,情绪上更加欢快、热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7课《大雁归来》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7课《大雁归来》课文原文、 知识点及教案 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 雾霭时,春天就来到到了。 如果一只主教雀对着暖流歌唱起春天来,却发现自己搞错了,它 还能够纠正自己的错误,继续保持它在冬季的缄默;如果一只花鼠想 出来晒太阳,却遇到了一阵暴风雪,也能够再回去睡觉;而一只定期 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 回去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向我们农场宣告新的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戚 斯康星的法规。11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地从我们的头上高高飞过,即使发现了它们所喜欢的沙滩和沼泽,也几乎是一声不响。乌鸦 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0英里直达最 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大雁到了目的地,时 而在宽阔的水面上闲荡,时而跑到刚刚收割的玉米地里捡食玉米粒。 大雁知道,从黎明到夜幕降临,在每个沼泽地和池塘边,都有瞄准它 们的猎枪。 三月的大雁则不同。即使它们在冬天的绝大部分时间里都可能受 到枪击,但现在却是休战时刻。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 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 的朋友低语一样。它们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着,向每 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在我们的沼泽上空做了几次试探性的 盘旋之后,它们白色的尾部朝远方的山丘,终于慢慢扇动着黑色的翅 膀,静静地向池塘滑翔下来。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我们的大雁又 回来了。

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群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 出邀请。不消几大,沼泽地里到处都能够看到它们。在我们的农场, 能够根据两个数字来衡量春天的富足:所种的松树和停留的大雁。 1946年4月11日,我们记录下来的大雁是642只。 与秋天一样,我们的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作一次旅行,但绝不 是偷偷摸摸实行的。从早到晚,它们一群一群地喧闹着往收割后的玉 米地飞去。每次出发之前,都有一场高声而有趣的辩论,而每次返回 之前的争论则更为响亮。返回的雁群,不再在沼泽上空做试探性的盘旋,而像凋零的枫叶一样,摇晃着从空中落下来,并向下面欢呼的鸟 儿们伸出双脚。那接着而来的低语,是它们在论述食物的价值。它们 现在所吃的玉米粒在整个冬天都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着,所以才未被那 些在雪中搜寻玉米的乌鸦、棉尾兔、田鼠以及环颈雉所发现。 通过对春雁集会的日常程序的观察,人们注意到,所有的孤雁都 有一种共性:它们的飞行和鸣叫很频繁,而且声调忧郁,于是人们就 得出结论:这些孤雁是伤心的单身。 我和我的学生注意到每支雁队组成的数字。六年之后,在对孤雁 的解释上,出现了一束不曾预料的希望之光。从数字分析中发现,六 只或以六的倍数组成的雁队,要比偶尔出现一只,多得多。换句话说,雁群是一些家庭,或者说是一些家庭的聚合体,而那些孤雁正好大致 符合我们先前所提出来的那种想像,它们是丧失了亲人的幸存者。单 调枯燥的数字竞能如此进一步激发爱鸟者的感伤。 在四月的夜间,当天气暖和得能够呆在屋外时,我们喜欢倾听大 雁在沼泽中集会时的鸣叫。在那儿,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静悄悄的, 人们听到的仅仅沙锥鸟扇动翅膀的声音,远处的一只猫头鹰的叫声, 或者是某只多情的美洲半蹼鹬从鼻子里发出的咯咯声。然后,突然问,刺耳的雁叫声出现了,并且带着一阵急促的混乱的回声。有翅膀在水 上的拍打声,有蹼的划动而发出来的声音,还有观战者们激烈的辩论 所发出的呼叫声。随后,一个深沉的声音算是最后发言,喧闹声也逐 步低沉下去,只能听到一些模糊的稀疏的谈论。

简单线性回归分析案例辨析及参考答案

第10章简单线性回归分析 案例辨析及参考答案 案例10-1年龄与身高预测研究。某地调查了4~18岁男孩与女孩身高,数据见教材表10-4,试描述男孩与女孩平均身高与年龄间的关系,并预测10.5岁、16.5岁、19岁与20岁男孩与女孩的身高。 教材表10-4 某地男孩与女孩平均身高与年龄的调查数据 采用SPSS对身高与年龄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教材10-5和教材表10-6所示。 教材表10-5 男孩身高对年龄的简单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估计值标准误P Constant 83.736 3 1.882 4 44.483 9 0.000 0 AGE 5.274 8 0.167 6 31.479 8 0.000 0 =990.98 =98.5% 教材表10-6 女孩身高对年龄的简单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估计值标准误P Constant 88.432 6 3.280 0 26.961 1 0.000 0 AGE 4.534 0 0.292 0 15.529 0 0.000 0 =241.15 =94.1% 经拟合简单线性回归模型,检验结果提示回归方程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提示,拟合效果非常好,故可认为: (1)男孩与女孩的平均身高随年龄线性递增,年龄每增长1岁,男孩与女孩身高分别平均增加5.27 cm与4.53 cm,男孩生长速度快于女孩的生长速度。 (2)依照回归方程预测该地男孩10.5岁、16.5岁、19岁和20岁的平均身高依次为139.1 cm、170.8 cm、184.0 cm和189.2 cm;该地女孩10.5岁、16.5岁、19岁和20岁的平均身高依次为136.0 cm、163.2 cm、174.6 cm和179.1 cm。 针对以上分析结果,请考虑: (1)分析过程是否符合回归分析的基本规范? (2)回归模型能反映数据的变化规律吗? (3)拟合结果和依据回归方程而进行的预测有问题吗?

湘教版二年级音乐上册《阿里里》教案

湘教版二年级音乐上册《阿里里》教案湘教版二年级音乐上册《阿里里》教案 第一课阿里里 教学目标: 1、能学会演唱歌曲《阿里里》,并用身势动作参与表演。 2、在《彝家娃娃真快乐》的节奏接龙游戏中,体验与人合作表演的乐趣。 3、喜欢参与上述音乐活动,能感受到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喜爱民族、民间音乐。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进行体验和理解,并大胆地、创造性地参与音乐表现。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准备:电子琴、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师生音乐问好。 二、学唱歌曲《阿里里》。 1、导入。 今天由老师当导游,带领同学们去云南的纳西族做

客,你们愿意吗? 2、你们听,纳西族的小朋友用歌声在迎接我们呢? 3、师放范唱带,学生听赏。 师:纳西族小朋友唱得好不好听?你听出了哪一些歌词?(引导学生说出“阿里里”。) 师:真聪明,“阿里里”是纳西族民歌中最具特色的歌曲衬词。讲解“撒小秧”的意思。 4、师再次放录音,学生跟唱。学唱《阿里里》。 你们看看能不能跟纳西族小朋友学上一、二句。 你学会了哪一句歌词?唱给大家听听。 生互相交流学习成果,学会的当小老师进行歌曲教唱。 集体随乐演唱《阿里里》。 5、为歌曲进行身势伴奏。 (1)师示范,边唱边用身势伴奏。(注意强弱的变化) (2)师弹琴伴奏,学生边唱边用身势伴奏。 (3)师引导学生体会歌曲情绪。(情绪—优美活泼,速度—中速稍快) 6、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阿里里》,并用固定节奏为歌曲进行伴奏。 7、参与表现。

三、节奏接龙游戏《彝家娃娃真快乐》。 (1)师弹琴,生听音乐击固定节奏。 (2)师生接龙。 (3)游戏:将学生分成四个组,随音乐接龙,看看哪组接得既准确又流畅。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感受到了纳西族小朋友的热情好客,希 望你们能跟他们成为好朋友,现在全体起立用身势伴奏 唱《阿里里》,告别纳西族小朋友,快乐旅行团出发了。 第二课时 一、欣赏《阿西跳月》。 (1)同学们,目的地到了,你们闭上眼睛看我们到了哪儿? (2)播放音乐。 (3)你们睁开眼睛,我们刚才听到了什么? (4)对了,我们听到了很欢快的热闹的声音,是吗?在哪儿可以听到呀? (5)出示课题。 二、学习主题音乐。 (1)彝族的小朋友最喜欢围着篝火在月色下起舞了! (2)我们在来听听! (3)播放《阿西跳月》。

教学设计赶圩归来阿里里

赶圩归来啊哩哩 教材分析: 本首歌曲选自小学音乐教科书五年级第九册,这首歌曲具有浓郁的西南地区明祖风格的歌曲。4/4拍,曲调采用了彝族民歌的音调为素材,旋律流畅明快、活泼、歌曲生动地描绘了彝族姑娘在赶集归来的路上,嬉戏欢笑、愉快歌唱的欢乐的场面。歌曲以节奏贯穿全曲,衬词“啊哩哩”不仅增强了歌曲的民族风格特点,而且使歌曲的情绪表达的更为热烈。 教学目标: 1、学习歌曲《赶圩归来啊里里》,并有感情地进行演唱。 2、创编歌曲的伴奏,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及相互合作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学生对民歌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歌曲的学唱 教学难点: 创编节奏,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教学准备: 电子琴、打击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先来看一段视屏(直接出示)问:看完视屏,谁能告诉老师这是哪个民族的? 2、出示课题《赶圩归来啊哩哩》 二、新授课 1、学唱第一部分 (1)、师:请同学们先来聆听一遍歌曲,想一想题目中“赶圩”是什么意思,你从歌中听到的最多的词是什么?那歌曲又分几个部分?

(2)、师:“赶圩”就是赶集的意思。进一步解释:彝族大多生活在山中,城市里面的超市、专卖店、网络交易等方便的交易方式,在彝族山区是见不到的,因此,赶集就成了彝族的互通信息、交换商品的重要方式了。而“啊哩哩”是高兴的意思,在歌曲的末尾加上“啊哩哩”,代表一种愉快的情绪流露。那么题目的意思就是赶集归来很高兴! (3)、师:首先让我们一起看看歌页中哪个音乐记号以前没有见过?解释波音,是波音中的一种上波音,遇到它应该快速的唱三个音“232”,(4)、学唱歌曲的第一部分。 (5)、解决第一部分学唱不好的地方 2、学唱第二部分 (1)、师: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部分,先由老师范唱一遍,同学们仔细听听旋律上有没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2)、学唱第二部分 3、完整的演唱第一段歌词 (1)、跟老师的伴奏完整的演唱一遍第一段歌词。 (2)、师:同学们,这首歌曲虽然有四段歌词,但他们的旋律是完全相同的,后三段大家能不能跟随老师的琴声,一起唱一遍。 (3)、跟伴奏完整演唱歌曲。 4、处理歌曲: (1)、师:同学们,学唱完了这首歌曲,那么想一想你们应该用怎样的情感来演唱更合适呢? (师提示第一部分歌词描述彝族姑娘赶集回来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而第二部分是表现彝族姑娘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 (2)、师:你们解释的非常到位,那么你们也带着这样的感情来唱一唱? (3)、学生跟磁带的伴奏完整的演唱全曲。 三、创编(用双响筒、串铃、三角铁为歌曲伴奏)

07-第二单元第7课大雁归来

5年中考3年模拟·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7*大雁归来 测试时间:30分钟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缄.默(jiān)沼.泽(zhǎo)窥.视(kuī)曲折.(zhē) B.水洼.(wā)凋.零(tiāo)瞄.准(miáo)夜幕.(mù) C.黑鹂.(lì)香蒲.(pú)滑翔.(xiáng)雉.鸡(zhì) D.暮霭.(ǎi)弥.漫(mí)锥.子(zhuī)覆.盖(fù)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纠正迁徒赌注目空一切 B.撤回瞄准守猎一声不响 C.黎明喧嚷邀请偷偷摸摸 D.滑翔凋零濒繁有益无损 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我们的沼泽便再次成为弥漫 ..着青草气息的地方。[弥漫:(光线、气体、声音等)充满。] B.返回的雁群……像凋零 ..的枫叶一样,摇晃着从空中落下来。(凋零:衰落。) C.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3月暖流的雾霭 ..时,春天就来到了。(雾霭:雾气。) D.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 ....地向南飞行2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坚定不移:立场、主张、意志等坚强、稳定,毫不改变。)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在我们的农场,可以根据两个数字来衡量春天的富足:所种的松树和停留的大雁。 B.它们现在所吃的玉米粒在整个冬天都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着,所以才未被那些在雪中搜寻玉米的乌鸦,棉尾兔,田鼠以及环颈雉所发现。 C.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3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D.因为有了这种国际性的大雁迁徙活动,伊利诺伊的玉米粒才得以穿过云层,被带到北极的冻土带。 5.下面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3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简单线性回归分析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第10章 简单线性回归分析 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一、最佳选择题 1.如果两样本的相关系数21r r =,样本量21n n =,那么( D )。 A. 回归系数21b b = B .回归系数12b b < C. 回归系数21b b > D .t 统计量11r b t t = E. 以上均错 2.如果相关系数r =1,则一定有( C )。 A .总SS =残差SS B .残差SS =回归 SS C .总SS =回归SS D .总SS >回归SS E. 回归MS =残差MS 3.记ρ为总体相关系数,r 为样本相关系数,b 为样本回归系数,下列( D )正确。 A .ρ=0时,r =0 B .|r |>0时,b >0 C .r >0时,b <0 D .r <0时,b <0 E. |r |=1时,b =1 4.如果相关系数r =0,则一定有( D )。 A .简单线性回归的截距等于0 B .简单线性回归的截距等于Y 或X C .简单线性回归的残差SS 等于0 D .简单线性回归的残差SS 等于SS 总 E .简单线性回归的总SS 等于0 5.用最小二乘法确定直线回归方程的含义是( B )。 A .各观测点距直线的纵向距离相等 B .各观测点距直线的纵向距离平方和最小 C .各观测点距直线的垂直距离相等 D .各观测点距直线的垂直距离平方和最小 E .各观测点距直线的纵向距离等于零 二、思考题 1.简述简单线性回归分析的基本步骤。 答:① 绘制散点图,考察是否有线性趋势及可疑的异常点;② 估计回归系数;③ 对总体回归系数或回归方程进行假设检验;④ 列出回归方程,绘制回归直线;⑤ 统计应用。 2.简述线性回归分析与线性相关的区别与联系。

湘版二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阿里里

第三课阿里里 教学目标: 1.喜欢聆听《阿细跳月》并能用自己的声音或形体动作对音乐作品做出相应的反应; 2.主动学唱《阿里里》这首歌; 3 在歌表演《阿里里》时,自信地,有表情地参与创造表演。 教学重点: 让学生听赏音乐,并用声音或动作参与 教学难点: 让学生熟悉三个旋律不同地第三乐句,以及各段之间的衔接。 教具准备: 钢琴、电脑、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教会学生《阿里里》这首歌;在歌表演《阿里里》时,自信地,有表情地参与创造表演。 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阿里里》 教学难点: 调动学生的兴趣,自信的参与创造表演

一、组织教学: 1 、学生随音乐进教室 2 、师生问好 二、唱一唱动一动 老师弹琴,全班同学进行歌表演 三、教唱新歌 1 、听音乐《阿里里》,你听到了哪些歌词 引导学生说出阿里里。 2、让学生再听《阿里里》,你学会了哪些歌词,唱给大家听一听 3 、学唱歌曲 4、为歌曲《阿里里》进行声势伴奏 (1)师示范,边唱边用身势伴奏。 (2)引导学生说出哪儿强些,哪儿弱些 (3)全班在教师的伴奏下练习 5、情感处理 学生随音乐在教室走动,并说出音乐的特点: 情绪优美活泼 速度中速稍快 6、参与表现 全体学生随音乐在教室表演 四、小结评红花 五、随音乐下课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复习前面所学内容,让学生分组表演;听赏音乐《阿细跳月》

听赏《阿细跳月》,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听赏音乐,把学生带到音乐情境中去。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共唱1=C 2\4边唱边做动作 55 55 | 6 3 | 12 34 | 5 -- | 44 44 | 5 2 | 54 32 | 1 -- | 11 45 | 6 6 | 51 75 | 6 --| 51 54 | 3 2 | 1(23 45 | 67 10 ) || 师:同学们,欢迎来到“音乐小世界”,你们好。 生:老师好 二、复习 1、分组表演,自由选择所学歌曲进行表演 《天天好心情》《快乐小舞曲》 《小树小树》《阿里里》 2 、老师评比 以鼓励为主,为优秀组盖小红花 三、音乐听赏《阿细跳月》 1 、播放音乐,整体聆听 2 、听到音乐,你想做什么, 引导学生说唱歌跳舞等 3、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音乐情绪 4 、你听到哪个音乐出现的次数最多 四、细听音乐主题 ()唱一唱 师生合作唱“主题音乐”游戏接龙

【教学设计】悠扬民歌-《妈妈格桑拉》《赶圩归来阿里里》

第一课时妈妈格桑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情感1、师生问好。2、师:上新课之前我们一起来回忆一首儿歌,先一起听一听,唱一唱。(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动画)师:大家唱得真好,老师也被歌声感染了,妈妈含辛茹苦地养育了我们,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妈妈付出了很多。你们爱你们的妈妈吗?(爱)今天,让我们一起去听听藏族小朋友唱给妈妈的歌——《妈妈格桑拉》边听边思考这首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二、新歌教学,体验情感1、欣赏歌曲《妈妈格桑拉》这首歌的情绪怎样的?(优美,深情)师:你们知道“妈妈格桑拉”是什么意思吗?生:“格桑拉”是一句藏语,格桑是妈妈的名字,拉表示对妈妈的尊敬。 2、教师范唱师:这首歌曲好听吗?想不想听听老师给大家唱一唱?这次大家也要带着问题来听,听一听歌曲可以分为几个乐段?师:歌曲可以分为几个乐段?生:(两个乐段)师:第一乐段深情的叙述浓浓的母子情深,唱出对妈妈的依恋。第二乐段转为了呼唤音调好像心头爱妈妈的激情在起伏,涌动。3、学习歌曲旋律。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师:这首歌曲不仅旋律美,歌词也很深情,请大家带着对妈妈的爱有感情地把歌词朗读一遍。 5、教师教唱歌词(重点指导第一部分最后一句让学生唱出激动地内心情感唱的连贯圆滑,表现出涌动的情感) 6、完整演唱歌曲。 三、歌曲处理,情感挖掘师:刚才,我们已经学唱了《妈妈格桑拉》这首歌,我们应该怎样演唱才能唱出对妈妈无限热爱的情绪?(一要唱稍慢。二要注意旋律的强弱,歌曲的前部分是叙事,唱弱一点,叙述浓浓的母子情深,唱出对妈妈的依恋。后半部分是抒情,可以唱强点,好像心头爱妈妈的激情在起伏,涌动。)学生齐唱。师:歌曲的演唱形式是多样的,接下来,我们试着用轮唱的复备课形式来演唱这首歌曲的第二部分。(先单独练习轮唱部分)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师:我们都被妈妈的爱感动着,如果请你送给妈妈一句深情的话,你会说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 2,师: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亲手制作一张漂亮的卡片,写上想对妈妈说的话和祝福,送给妈妈。让小小的卡片传递对妈妈的爱。五、编创活动: 1、教师编创引导,如:旋律创编可以采用重复或者是变化,可以自己做决定,但是最后结束落在“do”音。 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竖笛吹奏的方法进行即兴创编,教师结合吹奏情况进行记录,然后一起唱一唱。六、结束同学们,今天我们不仅当了一把小作曲家,同学之间相互合作,非常了不起,还学会了藏族歌曲《妈妈格桑拉》,也复习了轮唱,在同学们的歌声里重温了妈妈的爱,让我们把祝福都唱进歌里,送 给天下所有的妈妈! 第二课时赶圩归来阿里里 教学重点:能记住乐曲《小河淌水》的主题旋律,能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赶圩归来阿里里》,感受歌曲欢乐、喜悦的情绪,并能与同伴多种形式表演。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乐曲与声乐曲的不同感受。教具、学具准备:电子琴、教学光盘、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大雁归来》优质教案

7大雁归来 1.把握文章基本内容,理解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学习本文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相结合的写法。 3.体会作者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情怀,激发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热情。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大雁归来的相关影片或图片。 大雁是秋寒南征、春暖北返的候鸟,据说它还能传递书信,因此很容易牵动人们的羁旅愁情。自古以来,诗人们睹雁伤情或托雁寄怀,留下了许多伤感的咏雁作品。而今天我们学习的《大雁归来》却是一篇洋溢着浓浓爱意的科学观察笔记。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作者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1)11月南飞的大雁;(2)3月的大雁;(3)大雁归来的情景;(4)春雁觅食;(5)孤雁; (6)4月夜间大雁的集会。 字里行间充满着喜爱大雁、珍爱野生动物的情怀。 目标导学二:细读本文,感受情感 1.听老师范读第4段,观赏雁舞沙滩的美景,圈画出描写大雁飞翔的动词,朗读、品味、感受大雁的心声,想一想:能不能从这些词语中感受到大雁归来时的心情? 明确:欣喜、快乐、激动、兴奋、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无忧无虑…… 2.大雁为什么会有如此快乐、自由自在的心情?从作者的描述中,我们看到这是一种怎样的大雁?聆听大雁心声,进入大雁的内心世界,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写作手法,谈谈大雁的性格、精神特征及雁与雁之间的关系。 (1)大量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形象生动,表现了大雁的特征。 ①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 ②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个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邀请。 ③返回的雁群,不再在沼泽上空做试探性的盘旋,而像凋零的枫叶一样,摇晃着从空中落下来,并向下面欢呼的鸟儿们伸出双脚。 ④每年3月,它们都要用自己的生命来为实现这个基本的信念做赌注。 明确:作者用了许多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大雁,也是有感而发,抒发了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在作者心目中,大雁像人类一样具有灵性,雁群就像人群似的,有集会,有辩论,讲亲情,讲友谊。大雁身上有许多珍贵的品质:团结、勇敢、善良、温和、大方。大雁用生命实现联合的信念,而人类却遥不可及,表现了作者对大雁的赞扬、钦佩、崇敬之情。 (2)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突出大雁的特征。 ①如果一只花鼠想出来晒太阳,却遇到了一阵暴风雪,也可以再回去睡觉;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就不那么容易了。 ②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

第二章(简单线性回归模型)2-2答案教学文稿

第二章(简单线性回归模型)2-2答案

2.2 简单线性回归模型参数的估计 一、判断题 1.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时,所选择的回归线使得所有观察值的残差和达到最小。(F) 2.随机扰动项i u 和残差项i e 是一回事。(F ) 3.在任何情况下OLS 估计量都是待估参数的最优线性无偏估计。(F ) 4.满足基本假设条件下,随机误差项i μ服从正态分布,但被解释变量Y 不一定服从正态分 布。 ( F ) 5.如果观测值i X 近似相等,也不会影响回归系数的估计量。 ( F ) 二、单项选择题 1.设样本回归模型为i 01i i ??Y =X +e ββ+,则普通最小二乘法确定的i ?β的公式中,错误的是( D )。 A . ()() () i i 1 2 i X X Y -Y ?X X β--∑∑= B . () i i i i 1 2 2i i n X Y -X Y ?n X -X β ∑∑∑∑∑= C .i i 122i X Y -nXY ?X -nX β∑∑= D .i i i i 12 x n X Y -X Y ?βσ∑∑∑= 2.以Y 表示实际观测值,?Y 表示回归估计值,则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的准则是使( D )。 A .i i ?Y Y 0∑(-)= B .2 i i ?Y Y 0∑ (-)= C .i i ?Y Y ∑(-)=最小 D .2 i i ?Y Y ∑ (-)=最小 3.设Y 表示实际观测值,?Y 表示OLS 估计回归值,则下列哪项成立( D )。 A .?Y Y = B .?Y Y = C .?Y Y = D .?Y Y = 4.用OLS 估计经典线性模型i 01i i Y X u ββ+=+,则样本回归直线通过点( D )。 A .X Y (,) B . ?X Y (,) C .?X Y (,) D .X Y (,) 5.以Y 表示实际观测值,?Y 表示OLS 估计回归值,则用OLS 得到的样本回归直线

音乐教案《阿里里》

第一课 教学内容:《阿里里》 教学目标: 1.能用轻快、活泼地声音演唱歌曲《阿里里》,感受其欢快的情绪,并大胆加入律动、舞蹈动作、打击乐器进行表演。 2.能在演唱时表现出歌曲中的强、弱力度变化。 3.能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并通过这些活动感受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喜爱民族、民间音乐。 教学准备: 钢琴、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音乐问好。 二、学唱歌曲《阿里里》 1、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张图片,你们认真观察,仔细听,会有意外的惊喜哦! 2、音乐将我们带到哪里来了?(生:云南) 3、我们一起来用你们好和他们打个招呼吧?(师生一起:你们好) 4、那你们想不想听听他们用什么和我们打招呼?(课件出示云南小朋友用阿里里、花花塞与我们打招呼) 5、我们一起来学习用阿里里、花花塞打招呼;(注意表情) 6、学生和老师一起有表情的喊阿里里。(边喊边加上动作) 7、师:看纳西族的人民在干什么?(撒秧) a、师:是的,每年到了春季,纳西族的人们就开始忙于春耕,以前的纳西族人们是弯着腰插秧,现在的纳西族的人们不用那么辛苦了,只要把秧撒下去就可以了,像我们这里就是习惯抛秧。 b、谁来学学这个撒秧的动作? C、请一位小朋友上来示范 D、全体一起学习撒小秧

8、纳西族人民还喜欢边唱着歌儿边撒秧。 9、我们一起来念念他们在撒秧的时候喜欢念的这首儿歌(老师带着念一遍) 10、师:念得真好,让我们边念边拍拍手,为他们的劳动加加油!你们看这里有一些拍手的节奏,那是怎样拍的呢? 师:我们先看前面2小节是怎么拍的,第一拍是拍什么?那第二拍呢?还是一样的吗?把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连起来拍念一遍。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三四小节是怎么拍的,谁来当小老师教大家拍拍。 师生一起来学习拍第三四小节。第五小节和第六小节怎么拍的,谁来试试? 学生把第一行歌词一边拍一边念出来,拍会了第一行第二行就也会拍了。因为他们是一样的。 11、师生拍手一起念儿歌(边念边拍手、拍腿) 12、听教师范唱(小朋友们拍的真是棒极了,那你们想不想听老师唱唱这首歌曲呢?认真听,呆会告诉我你最喜欢歌中的一句) a、问学生最喜欢唱歌中的哪一句、请生一起来唱唱,其他学生一起来唱 生:阿里里花花塞 师:其实他们在歌中都是衬词,是美好的意思。 b、师:好,我们赶紧来学学吧 13、学生随琴唱唱歌词 14、你们学得怎么样?有没有还不会唱的? 15、师生共解疑难句 16、师生接唱游戏(边唱边加上声势伴奏。第一段我先唱,学生接,第二段学生唱我来接) 17、分组接唱游戏 18、哇!你们真是太聪明、接的可棒了,你们想不想听听纳西族的小朋友是怎样来唱着首歌的?他们的心情怎样? 师:他们唱的怎么样?那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师:是的,勤劳的纳西族人们一边撒秧,一边期待着稻子丰收的场景,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19、下面请你们也带着这种高兴的心情,用欢快的,跳跃的声音来唱唱,让我们

小学音乐_赶圩归来啊哩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赶圩归来啊哩哩》教学设计 标题:赶圩归来啊哩哩 单元名称:第2课悠扬民歌 教材版本:人音版 授课年级:六年级 一、教学内容分析: 《赶圩归来啊哩哩》选自人音版小学音乐六年级上册第二课,这是一首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的歌曲。4/4拍,二段体结构。曲调采用了彝族民歌的音调为素材,旋律流畅明快、活泼,歌曲生动地描绘了彝族农家姑娘在赶集归来的路上,愉快歌唱的欢乐场面。衬词“啊哩哩”不仅增强了歌曲的民族风格特点,而且使歌曲的情绪表达更为热烈。 二、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唱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让学生了解彝族风情,准确表现歌曲情绪,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2.过程与方法:运用聆听、演唱、表演等音乐活动,让学生在轻松地氛围中学习、表现音乐。 3.知识与技能:能用轻快富有弹性、明亮热情的声音演唱歌曲,充分表现彝家姑娘赶集归来的高兴心情。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衬词“啊哩哩”的演唱与表现,装饰音“波音”的演唱。 教学难点:体验彝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四、教学用具:钢琴、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2.导语: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带你们走进一个古老而又神奇的民族,你听(教师演唱)有没有一种走进大山里的感觉?是哪个民族呢?仔细听,答案就在歌曲中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谈话的方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关注音乐,有效聆听 1.初听歌曲 a.我们刚刚听到的这首歌是哪个民族呢?哦,彝族,你听的可真仔细 b.那你们对彝族了解多少呢?我们刚刚看到的彝族的服饰款式多样,各具特色,彝族最隆重的节日是火把节,每当节日来临,彝族人们就穿上盛装热情的唱歌跳舞,彝族还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唱的彝族歌曲,(读课题)赶圩归来啊哩哩 c.赶圩是什么意思呢?赶圩就是赶集的意思,赶集大家都知道,非常的热闹 2.师范唱,学生听音乐情绪 这么好听热闹的彝族歌曲老师也想来唱一唱,请你们来感受一下歌曲的音乐情绪) a.你从歌中听到最多的一个词是什么?啊哩哩是什么意思呢?“啊哩哩”是彝族歌曲中常用的一个衬词,就像我们唱歌的“啦啦啦”表示很高兴的心情 b.歌曲的音乐情绪你们感受到了吗?指名说老师跟你们的感受是一样的。 c.刚刚老师还做了一件什么事情呢?我今天带了一件打击乐器(出示铃鼓)为歌曲伴奏,你能来模仿老师试着为老师伴奏吗?你观察模仿的能力非常棒 3.再听,听一听歌曲分为几个乐段,并且请你们在歌曲“啊哩哩”的地方拍手为歌曲伴奏 歌曲分为几个乐段?歌曲第一乐段到第二乐段的旋律走向是上行还是下行?咱们班同学聆听音乐的能力特别棒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学生主要通过聆听歌曲的方式,充分调动视觉和听觉器官,使他们更形象更直观的感受音乐理解音乐,激发学习歌曲的兴趣。) <三>巧解难点,完整学唱 学唱第一乐段 1.认识简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