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发展史

中医药发展史
中医药发展史

中医药发展史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s

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不断认识,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知识。从师承口授,到文字记载,中国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对于中华民族孕育至今的繁荣昌盛有着巨大的贡献。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s has a long history over thousands of years.It has developed from small and simple one to very big system theories, and support all the time the Chinese to live, grow and keep healthy away from diseases.All these experiences and treatments now are becoming the most valuable treasure in the world.

一、三皇远古(3-Emperors ancient times)

1.伏羲氏制八卦《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他创立八卦,开启了周易,强调天人合一的“和谐而居”的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原点,也是中医文化的重要指导思想,更是今天养生文化最重要的核心思想。

2.医药之祖炎帝(the yandi,Fire emperor)神农氏,以火德王,都于陈,迁曲阜。初植五谷、尝百草。古者民茹草木之实,食禽兽之肉,而未知耕稼。炎帝因天时,相地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始教民植五谷,而农事兴焉。民有疾病。未知药石。炎帝始味草木之滋,察其寒温平热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义。尝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方书以疗民疾,而医道立矣。复察水泉甘苦。令人知所避就,繇是民居安食力。而元夭折之患。天下宜之,故号神农氏。

3.黄帝与《黄帝内经》(The huangdi;Earth emperor),公元前2717-前2599年。黄帝诞辰是农历三月初三,与岐伯讨论病理,作《黄帝内经》,成书于秦汉。通过书中问答,可知早期我国对于医药知识的掌握已经陆续形成自己独特的完整体系,与西方后期的循证医学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二、先秦两汉

Qin and Han Dynasty(

先秦两汉是我国传统医药发展的重要辉煌时期。出现了神医扁鹊,医圣张仲景,华佗,董奉与南阳张机、谯郡华佗齐名,并称“建安三神区”。成书此时期的《黄帝内经》中提出“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病因学说”、“养生学说”、“药物治疗学说”、“经络治疗学说”等中医基础学说。并把灸疗作为该

时期重要的医学手段进行系统介绍。

1. 扁鹊和难经(公元前407—前310年)嬴姓,秦氏,名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名医。少暤(昊)

之墟曲阜(今山东曲阜东北古城,夏、商及周初旧名为秦邑)人,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擅长各科。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

秦为儿科,名闻天下。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八十一难经》为扁鹊所着。扁鹊见蔡桓公提出治未病来防病故事人人皆知。

2.五禽戏与神医华佗(约145—208)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州市谯城区)人,东汉末医学家,他不愿做官,宁愿扞着金箍铃,到处奔跑,为人民解脱疾苦。不求名利,不慕富贵,使华佗得以集中精力于医药的研究上,人们称他为“神医”。他曾把自己丰富的医疗经验整理成一部医学着作,名曰《青囊经》,可惜现已失传。此外,他创制的“五禽戏”也是我国传统的健身方法,成为养生的常备功法。他的“麻沸散”救人和“刮骨疗毒”故事家喻户晓,被后世尊之为“外科鼻祖”。

3.医圣张仲景,东汉末年着名医学家。他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着《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着,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着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着作。他创造性地把外感热性病的所有症状,归纳为六个证候群(即六个层次)和八个辨证纲领,以六经(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来分析归纳疾病在发展过程中的,演变和转归,以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来辨别疾病的属性、病位、邪正消长和病态表现。对于治则和方药,《伤寒杂病论》提出以整体观念为指导,调整阴阳,扶正驱邪,还有汗、吐、下、和、温、清、消、补诸法,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方剂共计269个,种类已扩大到汤剂、丸剂、散剂、膏剂、酒剂、洗剂、浴剂、熏剂、滴耳剂、灌鼻剂、吹鼻剂、灌肠剂、阴道栓剂、肛门栓剂等。后世称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方书之祖”,称该书所列方剂为“经方”。目前是日本认可的汉方药方源。《伤寒杂病论》对针刺、灸烙、温熨、药摩、

吹耳等治疗方法,许多对自缢、食物中毒等的急救方法也有收集,是祖国医学中的宝贵资

料。

此时期的医学书籍颇丰,有四大类 1.“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落]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黄帝内经》18卷、《外经》37卷,《扁鹊内经》9卷、《外经》12卷、《白氏内经》38卷、《外经》36卷、《旁篇》25卷。 2.“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固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夫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知也,书目有:《五藏六府痹十二病方》30卷,《五藏六府疝十六病方》40卷,《五藏六府瘅十二病方》40卷,《风寒热十六病方)26卷,《秦始黄帝扁鹊俞拊方》23卷,《五藏伤中十一病方)31卷,《客疾五藏狂颠病方》17卷,《金疮瘛疭方》30卷,《妇人婴儿方》19卷,《汤液经法》32卷,《神农黄帝食禁》7卷,共计11部,288卷。3.房中性医学涉及男科、妇科书目有:《客成阴道》26卷,《务成子阴道》36卷,《尧舜阴道》23卷,《汤盘庚阴道》20卷、《天老杂子阴道》25卷,《天一阴道》24卷,《黄帝三王养阳方》20卷,《三家内房有子方》17卷。(原书谓186卷)。4.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有导引、气功、按摩、炼丹、服食芝菌等养生保健内容的神仙类书如:《黄帝歧伯按摩》10卷,《黄帝杂子芝菌》18卷,《黄帝杂子十九家方》21卷,《泰壹杂子十五家方》22卷,《神农杂子技道》23卷,《泰始杂子黄冶》31卷等。

秦汉时医书托传说圣贤、医人和神话人物较多,如《淮南子·修务训》所言:“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汉代小学的发展也促进着医药文献的整理研究。《尔雅》是中国最旱解释包含医药知识词义的专着,西汉·史游的《急就篇》作为一本启蒙书,叙有百余种可入药的动植物,60多个人体部位器官名,70多种疾病以及卫生知识,以七言歌诀的格式来记载。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疾病的解释,对药物和有关医事的注解,都包含丰富的资料,该书涉及药

物和病名各数百种,是后世医药文献注释的重要参考书。

东汉时,一些学者在注释经史中,涉及不少医学内容,如郑玄注《周礼》、《周易》、《寺经》等。高诱注《战国策》、《淮南子》、《吕氏春秋》等。上述种种虽然不是医药学专着,但在众多医药卫生专着散佚的情况下却可以反映出两汉时期医药卫生知识在文人学士中已得到普及,这也可以反证其时医药学发展的水平。

秦汉时期对医书的整理与保存,使得一些医书得以流传下来,为后世医学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两晋南北朝West / East Jin Dysnasty and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period

1.脉学巨匠王叔和,名熙,汉未至西晋期间高平人,着述《脉经》厥功甚伟,还为整理张仲景《伤寒卒病论》作出贡献。王叔和在养生方面还有一些精辟的论述。主张从起居饮食方面进行谓摄,以求得长寿,却病延年。他提出饮食不可过于杂乱,要适量,是我国早期对饮食制度养生的最早的较系统的论述。

2.针灸与皇甫谧(215~282)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平凉,一作灵台)人,他的《释劝论》中,表达了他对爱好医术的愿望。由于他身体素弱,立志学医,终于习览经方,遂臻其妙。”他的《针灸甲乙经》这部专着成为针灸学巨着,历代对之评价甚高。王焘认为皇甫氏“洞明医术”,认为他的这部着作为“医人之秘宝,后之学者,宜遵用之”。《四库总目提要》盛赞皇甫氏这部着作“与《内经》并

行,不可偏废”。

3.道医合一的葛洪(284~364年),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东晋着名医药学家,化学家,道教领袖,学贯百家。汉族,晋丹阳郡(今江苏句容)人。他是预防医学的介导者,着有《肘后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天行发斑疮”、恙虫病症侯及诊治,比美国医生帕姆在1878年的记载,要早1500多年。其在炼丹方面也颇有心得,丹书《抱朴子·内篇》具体地描写了炼制金银丹药时“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有关化学的知识,“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就描述了铁置换出铜的反应。葛洪一生着作宏富,有《抱朴子》七十卷,另有《金匮药方》百卷,《肘后备急方》四卷。

葛洪苦学故事:葛洪,丹阳人,贫无童仆,篱落不修,常披榛出门,排草入室。屡遭火,典籍尽,乃负

笈徒步,不顾千里,借书抄写,卖薪买纸,然火披览。

4.设医学的大医令-秦承祖(公元五世纪)

曾在刘宋初期任大医令,并奏准设立医学。似此,则当为我国古代医学教育之起始。秦氏尤精于针灸术,着有《偃侧杂针灸经》三卷,《明堂》三卷,《侧偃人经》、《本草》和《药方》等,另有《脉经》六卷,均佚。

5.、《本草经集注》与陶弘景(456~536)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隐居先生或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镇江一带)人。博物学家,对本草学贡献最大。早期各朝代本草着作虽多,但无统一标准,内容散乱,草石不分,虫兽无辨,临床运用颇为不便,他将当时所有的本草着作分别整理成《神农本草经》及《名医别录》,并进而合而为一着成《本草经集注》,共收药物730种。成为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该书的主要特点是开创了使我国本草学成为一门包罗万象的博物学。创立按药物治疗性质分类的“诸病通用药”分类法,又开创本草着作分总论、分论体例先河。他在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他还整理了葛洪的《肘后方》为《补阙肘后百一方》,并着有《效验方》。

6. 交流南北药材的徐之才(492~572)

是南北朝时期一代各医,出身世医家庭,其先祖为徐熙,南朝丹阳人,人称“东海徐氏”。他医术高明,在北地名声很大,所撰有《药对》及《小儿方》,尤其对本草药物及方剂研究较深,故而有人把后世之十剂归于徐之才所创。此外,徐氏对妇科也有一定的见解,其《逐月养胎法》实本自先秦时期《青史子》中胎教法而作,对于孕妇之卫生及优生均有重要意义。另外,徐氏还着有《徐王方》、《徐王八世家传效验方》、《徐氏家秘方》及《雷公药对》,惜均已佚。徐氏一家由南仕北,对于南北地区医药之交流,也有积极的意义。

四、唐宋贡献Contributions from Tang and Song Dynasty

1.药王孙思邈 541-681年。长寿的他自己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说他在一百多岁时写的,汉族,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是唐代医药学家,他也是一位地位很高的道教人物,在很多道教宫观里都有"药王殿"。他医德高尚,重视养生,济世活人,是一位真正的道士。尊为药王,他却不用动物入药。当时的朝廷下令征孙思邈为国子监博士,被他拒绝了。其把"济世活人"作为他的终生事业,为了解中草药的特性,他走遍了深山老林,并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最终完成了不朽着作《千金要方》。公元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一生着书八十多种,其中《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合称为《千金方》,60卷,药方论6500首。它是唐代以前医药学成就的系统总结,被誉为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各科,理、法、方、药齐备,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影响很深远。唐太宗李世民赞孙思邈“凿开径路,名魁大医。羽翼三圣,调合四时。降龙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师”。宋徽宗敕封为“妙应真人”,被后世尊称为“药王”。药王孙思邈对我国医药学贡献的“二十四个第一”如“阿是穴”和“以痛为腧”的取穴法, 葱管导尿术的发明,今天仍然有临床意义。

长寿过人的孙思邈养生之法相信会对您有所裨益:发常梳,目常运,齿常叩,漱玉津,耳常鼓,面常洗,头常摇,腰常摆,腹常揉,摄谷道,膝常扭,常散步,脚常搓。

2“不观外台方,用药不神”的王焘, 670-755年,唐代陕西省郿县人。其着作《外台秘要》对民间单、验方也并不排斥。书中共收载了6900多首方剂,每一门都是以《诸病源候论》的条目为引,再广引方剂。每一首方,都注明了出处和来源,给后人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许多散佚已久的医书,也都是在这部着作中看到大致内容的。而书中记载的治疗白内障的金针拔障术,是我国历史上对这种方法的最早记载,且仍被沿

用。《新唐书》,将《外台秘要》称作“世宝”,历代不少医家认为“不观《外台》方,不读《千金》论,则医所见不广,用药不神”,足见该书在医学界地位之高,其卓着的功绩是不言而喻的。

3.运气学说与王冰,号启玄子(公元710年—804年),曾任唐代太仆令。王冰结合自己丰富的医学知识使《素问》奥义得以晓畅。他补入的《补注黄帝内经素问》24卷,81篇,《天元丵纪大论》、《五运行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微旨大论》、《六元正纪大论》、《气交变大论》、《至真要大论》等篇章,比较客观地反映了运气学说。对于阴阳互根的问题,王冰亦进行了深入的阐发。在论述水液的输布代谢时,他谈到了肺、脾二脏的重要作用,其注释尤其强调肺、脾、肾三脏在水液代谢方面的功能。他所提出的“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者相资,故能有子”理论,为历代医家所遵奉。王氏分别采用吐、汗、下、渗、泄等方法,使《素问》五郁治法更加明确具体。??

4. 气病风疾与张文仲 620-700年。唐代着名医家,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曾任侍御医,尚药奉御,善疗风疾,精于灸术,撰《张文仲灸经》一书,已佚。还着有《疗风气诸方》、《四时常服及轻重大小诸方》十八首、《随身备急方》三卷,均佚,佚文可见于《外台秘要》。文仲通医理,尤功风与气之研究。他认为风有一百二十四种,气有八十种,若不能区分,会延误病机而致死亡;治疗气病与风疾,医药虽然大抵相同,然而人性各异。另撰《随身备急方》三卷和《法象论》一卷,均佚。

5.针灸寿星的甄权 (541-643)。许州扶沟(今河南扶沟)人,甄权于针灸术造诣尤深,兼通药治。甄权一生着述颇多,绘有《明堂人形图》一卷;撰有《针经钞》三卷、《针方》、《脉诀赋》各一卷,《药性论》四卷。重养生的甄权一生行医,活人众多,通颐养之术,提出吐故纳新可使肺气清肃,是健身延年的有效方法;并主张饮食不必甘美。唐代名医孙思邈即根据其所绘图形重新绘制修订为“人体经络俞穴彩图”。

6.产科和食疗泰斗昝殷(797-859),唐代妇产科学家。蜀地成都(今四川成都)人,昝氏精医理,擅长产科,通晓药物学,他将前人有关经、带、胎、产及产后诸症的经验效方及自己临症验方共378首,编成《经效产宝》一书,共三卷,为我国现存最早之妇产科专书。此外昝氏对摄生、食疗也颇有研究。他的食治医方多具取材容易、价廉效验之特点,着有《道养方》、《食医心监》各三卷。另有《医方类聚》辑本。

7. 十剂类方与陈藏器(约687—757),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因为《神农本草经》虽有陶、苏补集之说,但是遗逸尚多,因汇集前人遗漏药物,所以为《本草拾遗》,共十卷。此书就药物功用,分为解毒、破气、疗温、理风、主脾等数类,为后世中药按功用分类之起源。李时珍说:藏器着述,“博极群书,精核物类,订绳谬误,搜罗幽隐,自本草以来,一人而已!....此本草之书,所以不厌详悉也。”将中药的药物性能归纳为10类: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作为临诊处方基本法则,后世发展成“十剂”方剂分类法,至今犹为中医界应用。

8.鉴真东渡扶桑

鉴真(688~763)日文又称鉴真(がんじん),中国唐朝僧人,律宗南山宗传人,日本佛教律宗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日本人民称鉴真为“天平之甍”,意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时代文化的屋脊(意为高

峰)。五十五岁,日本学问僧荣睿、普照力邀赴日传律,自鉴真和尚表示:“此为法事也,何惜生命”而展开东渡传法事迹。至今仍影响日本文化,如:唐代建筑的唐律招提寺、书法、药草医药学……现今日本药袋上仍有鉴真大和尚法相。十四世纪之前被称为“日本医学始祖”并曾设立悲田院施医施药,广结善

缘。

9.王惟一和他的铜人(987~1067年)又名王惟德,宋代著名针灸医家。宋仁宗时曾任太医局翰林医官殿中省尚药奉御骑都尉,熟悉方药针灸。

于宋仁宗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奉敕撰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三卷,并附有《穴腧都数》一卷。宋仁宗阅后,非常高兴,又下了一道命令:“御编图经已经完成,把它刻在石上,以便传给后代”,于是刻有《铜人针灸图经》的七块石碑流传于世。朝廷又命王惟一铸造针灸腧穴铜人模型。接旨后,王惟一亲自设计铜人,从塑胚、制模以至铸造的全部过程,他都和工匠们生活在一起,工作在一起,攻克了无数技术难关,终于在公元1027年铸成了两座针灸铜人。王惟一对针灸医学的贡献有三,一是撰写《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二是铸造针灸铜人模型,三是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刻于石碑上。

10.“儿科鼻祖”钱乙,字仲阳,他是宋代著名的儿科专家,也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个儿科专家,创立了我国最早的儿科病历。他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儿科专著。。后世尊称其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钱乙还借助于《颅囟经》的“小儿纯阳”之说的启示,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在张仲景总结的辨证施治的基础上,摸索出一套适应小儿用的“五脏辨证”法。著有《伤寒论指微》五卷,《婴孺论》百篇等书,此书一为历代中医所重视,列为研究儿科必读之书。

11.艾灸巨擘王执中(12~13世纪)字叔权,浙江瑞安人,宋代名医之一。王执中对针灸的研究是鬼斧神工,他的灸法也是数一数二的,撰成《针灸资生经》7卷(1220年),对灸法的处方配穴,体位选择,壮数多少,艾炷大小,施灸顺序以及对于灸后护理,都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王氏重视脾胃的观点亦体现于其针灸养生之论中,强调平时常灸气海、关元、足三里等穴,健运脾胃,强壮元气,对健身防病之重要作用。另著有《既效方》、《读书后志》。又在《铜人》所记经穴的基础上,增加了眉冲、督俞、气海俞、关元俞、风市等5穴,对考证和整理经穴有一定贡献。

12.《证类本草》与唐慎微,字审元。出身于世医家庭,对经方深有研究,知名一时。容貌不扬,但睿智明敏,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患者不分贵贱,有召必往,风雨无阻。为读书人治病从不收钱,只求以名方秘录为酬,因此学者喜与交游。每于经史诸书中得一方一药,必录而相咨。从而积累了丰富的药学资料。经多年收集整理,编成<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三十一卷,目录一卷。该书总结前代药物学成就,举凡经史百家,佛书道藏中有关医药记载,均加择录,收药达一千七百四十六条。明·李时珍编写<本草纲

目>主要以此为蓝本。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宋代官修方书。全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已有惠民局之设,专司民间医药,并诏医中高手进献秘方。到徽宗崇宁年间(1102~1106)药局扩增至七局,汇集名方,拟定制剂规范,称《和剂局方》。大观(1107~1110)时,医官陈承、裴宗元、陈师文奉命校正,厘为5卷,21门,收297方。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药局改称太平惠民局,因此《和剂局方》也改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其后又陆续增添绍兴、宝庆、淳年间等有效验方,改为10卷,分诸风、伤寒、痰饮、诸虚等14门,共788方。继有人将南宋太医助教许洪《指南总论》3卷附入,专论药物炮炙和修治。

五、金元四大家 Jin and Yuan Dynasty :”Four Top Doctors”

中国医学发展到金元,形成了医学流派“四大家”,即刘完素(守真)、张从正(子和)、李杲(东垣)、朱震亨(丹溪)争鸣的局面。《四库全书提要》说:“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

1.“寒凉派”刘完素(约1110~1200年),金代著名医学家,河间(今河北河间)人。其着述甚丰,《素问玄机原病式》、《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均为其代表作。尚有《伤寒直格》、《三消论》、《运气要旨论》、《治病心印》等多种。刘完素是金元四大家之首,寒凉派的代表人物。学术上以倡言“火热论”着称,对后世影响较大。他自己独创的方剂——“防风通圣散”,用药

达十七味,为表里双解的有效方剂,目前仍在应用。

2.“攻下派”的张子和(约1156~1228)中国金代医家。金元四大家之一。名从正,号戴人。睢州考城(今河南兰考人)

世业医,学宗刘完素。精医术。主要学说内容为三法六门。强调病因多为外邪伤正,病以热证、实证为多,疾病分风、寒、暑、湿、燥、火六门。主张祛邪以扶正,治病善用汗、吐、下三法,后世称攻下派。但亦注意适时补益。其先攻后补之治法一反滥用温补之时弊。又曾用心理疗法治愈因惊得病的顽症。编成《儒门事亲》15卷,《三复指迷》、《张氏经验方》等

3.“补土派”李杲,字明之,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晚年自号东垣老人,生于1180年,卒于1251年。

他是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他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据《元史》记载“杲幼岁好医药,时易人张元素以医名燕赵间,杲捐千金从之学”。

4.“丹溪派”朱丹溪1281-1358年,由于他医术高明,治病往往一帖药就见效,故人们又称他为“朱一帖”、“朱半仙”。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县)人。朱丹溪倡导滋阴学说,创立丹溪学派,主要是“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并在此基础上,确立“滋阴降火”的治则,倡导滋阴学说及《局方发挥》一书,对杂病创气、血、痰、郁的辨证方面。在15世纪时,由日本人月湖和田代三喜等传入日本,成为沿用至今的日本汉医的辨证纲领。迄今日本尚存“丹溪学社”。日本仅医滩、气、血、水病因学说,

由张仲景的水饮和朱丹溪所创之气、血、痰演化而来。

5.“易水学派”张元素,字洁古,世称“张易水”。金代易州(今河北易县)人。自幼习儒,八岁举神童。二十七岁试经义进士,犯皇帝讳下第,乃退而习医。苦研经年,洞彻医理。时河间名医刘完素患伤寒,已八日,头痛脉紧,呕逆不食。元素往候,刘面壁不顾。元素曰:“何见待若斯之卑哉?”诊脉毕,曰:“若病某乎?”曰:“然。”“若服某药乎?”曰:“然。”元素曰:“误矣!某味性寒下降,走太阴,今脉如此,非某药不效!”刘服其言,饮药而愈。自此,元素之名沸起,人重之若遇和、扁。其于医理推重《内经》诸书,而临证多不循古,尝谓:“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新病不相能也。”故自成家法,为“易水学派”之开山。曾以明经任涿州学正。着有《医学启源》三卷、《洁古本草》二卷、《珍株囊》一卷,《洁古家珍》一卷、《洁古注叔和脉诀》十卷(与其子张璧合着)、《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一卷、《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三卷,均刊于世。子张璧,门人李杲、王好古,皆得其传。

六、明清名医 Ming and Qing Dynasty Famous doctors

1.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方成《本草纲目》。各代《本草》,自神农所传止三百六十五种,梁陶弘景所增亦如之,唐苏恭增一百一十四种,宋刘翰又增一百二十种,至掌禹锡、唐慎微辈,先后增补合一千五百五十八种,时称大备。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书,曰《本草纲目》。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厘为一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首标正名为纲,余各附释为目,次以集解详其出产、形色,又次以气味、主治附方。不仅对中医药学具有极大贡献,而且对世界自然科学的发展也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也曾受益于《本草纲目》,称它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英国著名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16世纪中国有两大天然药物学著作,一是世纪初(1505年)的《本草品汇精要》,一是世纪末(1595年)的《本草纲目》,两者都非常伟大。”《本草纲目》有一百多万字,记载了一千八百多种药物,每一种都有图,是中药书籍中一部伟大的著作,已经被译成几国文字,在全世界流传。此外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多种。

2.“温补学派”张景岳生于嘉靖四十二年,自幼聪颖,创制了许多著名的补肾方剂。张氏学说的产生出于时代纠偏补弊的需要,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因其用药偏于温补,世称王道,中年以后著书立说,

著作首推《类经》。《景岳全书》内容丰富,囊括理论、本草、成方、临床各科疾病,是一部全面而系统的临床参考书。章楠《医门棒喝》云:“或曰:尝见诵景岳者,其门如市”,则自顺治中叶至1828年的近200年间,几为医所必读,可见景岳的温补理论之影响深远。《质疑录》,共45论,为张氏晚年著作,内容系针对金元各家学说进行探讨,并对早期发表的论述有所修正和补充。张景岳善辨八纲,探病求源,擅长温补,治疗虚损颇为独到,反对苦寒滋阴,很好地纠正了寒凉时弊。他的阴阳学说、命门学说对丰富和发展中医基础理论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张景岳的学术成就对中国医学的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

3.“医林状元”龚廷贤(1522~1619),字子才,号云林山人,又号悟真子。江西金溪人。1593年,治愈鲁王张妃臌胀,被赞为“天下医之魁首”,并赠以“医林状元”扁额。龚廷贤著有:《种杏仙方》4

卷(1577)、《万病回春》8卷(1587)、《复明眼方外科神验全书》6卷(1591)、《云林神彀》(1591)、《鲁府禁方》4卷(1594)、《寿世保元》10卷(1615)、《小儿推拿方脉全书》3卷(1604)。尚有《医学准绳》4卷、《经世全书》8卷,《痘疹辨疑全幼录》3卷,《本草炮制药性赋定衡》13卷等。《万病回春》和《寿世保元》流传最广。龚信《古今医鉴》是在龚廷贤协助下并加以补充而成的。袭氏著作

浅显实用,传入日本、朝鲜等国。

4.《古今医统正脉全书》王肯堂(1549-1613),字宇泰,一字损仲,号损庵,自号念西居士,金坛(今属江苏)人。精研医理,能做眼窝边肿瘤切除手术,又能治愈疯疾。历11年编成他广泛收集历代医药

文献,结合临床经验,以10年时间编著成《六科证治准绳》。这是一部集明以前医学大成的名著,书中对各种疾病的症候和治法叙述“博而不杂,详而又要”,为历来医家所推崇。还辑有《古今医统正脉全书》44种,著有《针灸准绳》、《医学正宗》、《念西笔尘》等,为祖国医药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料。

5.“卫、气、营、血”与叶桂,字天士,江苏吴县人。切脉望色,如见五藏。治方不出成见,尝曰:"剂之寒温视乎病,前人或偏寒凉,或偏温养,习者茫无定识。假兼备以幸中,借和平以藏拙。朝用一方。晚易一剂,讵有当哉?病有见证,有变证,必胸有成竹,乃可施之以方。"叶天士的着作《温热论》,是对治疗温热病的大量临证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温病学派的开山之作。他将使用了千余年的以"六经辨证"为主的外感病诊断方法,进一步发展为以"卫、气、营、血"四个层次为主体,由表及里的辨证方法,标志着中医学在辨证水平上的又一次提高。自此,也将"伤寒"与"温病"两大学说从辨证方法上区分开来。他这种大胆的创新来自于对先贤着作的透彻分析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因此,也有人认为,叶天士称得上是对《伤寒论》理解得最透彻的一位医家。

6.中西对比中善于发现彼此的优势的周岩(1832~约1905年),字伯度,号鹿起山人,清朝晚期著名医学家,出生于山阴(今浙江绍兴)。披览医籍,精研岐黄。为人诊疗,亦获良效,遂有医名。其时西医东渐,部分中医自弃其学,扬西抑中。对此,周氏以为中医之弊,不在守旧而在弃旧,谓西医“遗气化而究形质”,与唐容川“持中西之平”观点相仿。著有《六气感证要义》一卷(1898年),认为外感病证的病因不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参以个人心得以阐明症、因、脉、治。《本草思辨录》(1904年),全书共4卷,主要就128种药物的药性进行了讨论。

七、现代中医药发展

Modern Chinese Medicines development with 10 Pharmacophia Standards renewed 第一部《中国药典》1953年版由卫生部编印发行,收载药品531种,其中化学药215种,植物药与油脂类65种,动物药13种,抗生素2种,生物制品25种,各类制剂211种。药典出版后,于1957年出版年版第一增补本。

1965年1月26日卫生部公布《中国药典》1963年版,,共收载药品1310种,分一、二两部,各有凡例和有关的附录。一部收载中医常用的中药材446种和中药成方制剂197种;二部收载化学药品667种。此外,一部记载药品的“功能与主治”,二部增加了药品的“作用与用途”。

1979年10月4日卫生部颁布《中国药典》1977年版自1980年1月1日起执行,共收载药品1925种。一部收载中草药材(包括少数民族药材)、中草药提取物、植物油脂以及一些单味药材制剂等882种,成方制剂(包括少数民族药成方)270种,共1152种;二部收载化学药品、生物制品等773种。

《中国药典》1985年版于1985年9月出版。1986年4月1日起执行。该版药典共收载药品1489种。一部收载中药材、植物油脂及单味制剂506种,中药成方207种,共713种;二部收载化学药品、生物制品等776种。

1985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正式执行,进一步确定了药品标准的法定性质和药典委员会的任务。

1987年11月出版《中国药典》1985年版增补本,新增品种23种,修订品种172种,附录21项。1988年10月,第一部英文版《中国药典》1985年版正式出版。同年还出版了药典二部注释选编。

1990年12月3日卫生部颁布《中国药典》1990年版自1991年7月1日起执行。典分一、二两部,共收载品种1751种。一部收载784种,其中中药材、植物油脂等509种,中药成方及单味制剂275种;二部收载化学药品、生物制品等967种。

《中国药典》1995年版自1996年4月1日起执行,收载品种共计2375种。一部收载920种,其中中药材、植物油脂等522种,中药成方及单味制剂398种;二部收载1455种,包括化学药、抗生素、生化药、放射性药品、生物制品及辅料等。一部新增品种142种,二部新增品种499种。编制出版《药品红外光谱集》第一卷(1995年版)。于1992年、1993年先后编制出版《中国药典》1990年版第一、第二增补本,二部注释和一部注释选编,《中药彩色图集》和《中药薄层色谱彩色图集》以及《中国药品通用名称》等标准方面的配套丛书。《中国药典》1990年版英文版亦于1993年7月出版发行。

《中国药典》2000年版于2000年1月出版发行,2000年7月1日起正式执行,共收载药品2691种,其中一部收载992种,二部收载1699种。一、二两部共新增品种399种,修订品种562种。这版药典的附录作了较大幅度的改进和提高,一部新增附录10个,修订附录31个;二部新增附录27个,修订附录32个。《中国药典》2000年版英文版与中文版同步出版。

《中国药典》2005年版于2005年1月出版发行,2005年7月1日起正式执行,共收载3212种,其中新增525种。药典一部收载品种1147种,其中新增154种、修订453种;药典二部收载1964种,其中新增327种、修订522种;药典三部收载101种,其中新增44种、修订57种。本版药典收载的附录,药典一部为98个,药典二部为137个;药典三部为140个。

《中国药典》)2010年版,分一部、二部和三部,收载品种总计4567种,其中新增1386种。药典一部收载药材和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等,品种共计2165种,其中新增1019种(包括439个饮片标准)、修订634种;药典二部收载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以及药用辅料等,品种共计2271种,其中新增330种、修订1500种;药典三部收载生物制品,品种共计131种,其中新增37种、修订94种。

2015年版《药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10版药典。将于2015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 2015版药典拟收载5800个品种,比2010版药典增加1200多个,修订品种751个。对于中药:制定了中药材及饮片中

二氧化硫残留量限度标准,推进建立和完善重金属及有害元素、黄曲霉毒素、农药残留量等物质的检测限度标准;加强对重金属以及中药材的有毒有害物质的控制等。

八、弘扬传统、创新发展的润美生物–“用心做、放心用”的做事心经

To lead and develop traditional healthcare culture – More devoting,more achieving!

我们润美生物利用新建企业挈机,把握机会选用最新的先进设备,新材料,新独家配方,新工艺和新技术,用心打造高端产品,创保健品大品牌。其中采用的中药超低温CO2萃取出的精华成分,可以避免药材生料在不同产地含量差异化大质量标准每批不均一的弊端,使产品功效稳定;同时利用低温热敏工艺加工,保住植物成分的活性,使产品高效;再加上超微粉碎技术,使产品更快吸收,功效增加。我们还将在生料检测,组方科学,工艺顺畅,品质提升,口感香正等方面不断为消费者量身打造最有效、最放心、越来越多的保健品。

近代中药发展史及中药问答

近代中药概述 专业:05七D 姓名:崔烨学号:0501113 近代的中国在帝国主义列强面前丧失了前进的脚步,中医药事业也同样举步维艰。 近代中国,医药学的发展处在一个极其复杂的特殊阶段。正确解决中西医药关系,探讨中国医药学发展道路,始终是医学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客观上,西方医学的传入为我国带来了新的医学科学知识,涌入了一些先进的医疗设施及高技能医疗工作者,为我国人民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从另一方面讲,帝国主义利用西医作为入侵中国的重要战略之一及旧政府对中医药的严重抵制,这促使中医药处于濒临灭绝之境,中医药地位岌岌可危。 旧中国对中医药的摧残 1840年,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轰开了清政府紧闭的大门。在帝国主义方面,西方医学是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进行文化侵略的重要手段之一。他们欲通过医药将基督教打入中国,然后通过传教士,在中国扩充商品的销路,对中国进行全面的颠覆。于是,西方医学的传播,造成了一些人性格的崇洋媚外,思想的全盘西化,歧视、排斥、妄图消灭中医药。清政府也寄望通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师以长技以制夷,发展强大自己。对于中医药事业,清政府没有寄以厚望。在旧国民政府执行卖国崇洋的政策之际,中医药事业更受到了严重的迫害,废除中医药的言论也轰轰烈烈的进行。在这废医思想中,最具代表的是俞樾和余云岫等人。 俞樾,浙江湖州人。作为一代经师,章太炎、戴望均出自其门下。但其对于医药正如其所说,并不十分精通。但并不精通的他却对中医药妄加评论。他是近代最早提出废除中医理论的人,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其《俞楼杂篆废医论》中“药虚篇第五”曾写道:“执古药以治今病,宜其中病者韪矣。又况蛇床乱蘼芜,荠尼乱人参,自古叹之。今则牟利之夫善于诳语,以香栾为枳实……药虚、脉虚、医亦虚,是以曲园先生(俞樾晚号曲园先生)所以愤然而议医也。”如此大家,其思想影响是巨大的。他对中医药学的影响在二三十年代的一些文章中仍可以看到其废医思想的阴影。 在医学界中,最早系统的全面提出废医思想,并全力促使其实现的是余云岫。 余云岫系江苏武进人,1914年公费留学日本,1916年于大阪医科大学毕业回国,极力主张仿效日本,走科学救国的道路。他错误认为,只有清除、抛弃旧有的文化技术,才能取得成果,所以一直对中医抱有极大的偏见。余云岫作有《素灵商兑》、《医学革命论》等,在其著作中写道:我国旧医之理论,荒唐怪诞,无可掩饰,惟有听其沦丧而已耳……中医欺诈之术,遂顾而之他矣,辗转数医,杂药乱投,而病乃陷于不治,犹至死而不悟也,哀

浅析中医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浅析中医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中医药是我国的国粹,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是我们的国粹在近代受尽了摧残,在当前世界回归自然的大趋势下,天然药物风靡全球的时代,中医药的发展有了一个极好的机遇,国家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来资助中医药的发展,但由于中医药是在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医学,与现代西医学的思维方式、理论等有很大的区别,中医药的继承和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所以,保护、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不得不成为所有中医学子在当今时代的重要课题,如何有效地保护、继承中医药文化和发展创新是当前摆在所有中医药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1.加大保护中医药传统文化,将其列入重点保护范畴 当今社会人们对于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是少之又少,特别是在群众圈里面。这也许与他被重视的程度多少有些关系,认为应该是时候将其列入保护范畴。将其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畴,有利于促进中医药传统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 2.建立中医研究机构与学术机构,积极开展中医药学术交流 积极建立于继承中医药文化有关的学术组织,建立中医中药联合会,组织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 首先,中医药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不仅有其自身的医学因素,更重要的是需要有适合的文化氛围。另外,传统的中医药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有别于西医的一整套医学理念。要善于吸纳、学习与交流,才能在不断的丰富、充实与完善中实现新的突破,并保持永恒的生命力与魄力。 3.加强相关学科联合攻击

中医药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意义重要和深远,是一项巨大浩繁的工程。因为它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是含有许多人文科学内容的自然科学。它不仅包括了中医药各科知识,而且还涉及哲学、史学、人类学、心理学、民族学等各门学科。联合不同学科对中医药进行研究。充分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突出重点和主攻方向,有计划的开展所涉及的内容与相关学科联合攻击是继承与发展中医药文化的有效措施。 4.普及中医药传统文化,使其得到良好的继承与发展 我们中医的教育应该具有长远的眼光和魄力,要让中医药文化从孩子时期就得到充分的重视,培养兴趣。喜欢是关键,我们可以将中医的发展史、历史上对中医药发展有过重大贡献的人物、中医的治病理念、等理念写成通俗易懂、活泼生动的小文章放进中小学生的课本里,甚至可以选一些医古文里的优秀篇章作为学古文的教材。经过这些潜移默化的教育,我相信祖先创造出的中医药灿烂文化,是可以得到尊重、爱惜、并且发扬光大。 5.中医药发展要走自己的路 中医是复杂性科学,中医的科学性是复杂系统的范畴。它的理论体系经历了几千年的验证。 自古以来医药就不分家,悬壶济世就指此而言。因为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的,离开中医理论指导,那就不是中药了。例如,我们每天吃的各种动植物也被收进了《本草纲目》。如名方“当归生姜羊肉汤”、“甘麦大枣汤”虽然是我们吃的食品,但它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来治疗某一症候,那就是中药了。现行政策强迫中医中药“离婚”,研究医的不重视药,研究药的不重视医;中医中药分家管理就脱离了中医药的理论和经验。例如,安宫牛黄丸中有朱砂,而朱

中国中医药发展史

一文读懂中国中医药发展史 西医药开始对中国医学产生影响是在19世纪初,至今不过百余年的历史,而此前的数千年间,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作出了卓越贡献,是中华数千年绚烂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早在几千年前的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日常饮食劳作和与大自然的抗争中就积累了一些用药知识。人们发现食用了某些动、植物后具有减轻或消除病痛的功效,这就是认识中药的起源。随着人类的进化,开始有目的地寻找防治疾病的药物和方法,所谓“神农尝百草”和“药食同源”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人们在烘火取暖时发现用兽皮、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逐渐形成了热熨法和灸法;在使用石器劳作时发现身体某一部位受到刺伤后反能解除其他部位的病痛,从而创造了运用砭石、骨针治疗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针刺疗法,进而形成了经络学说,初步形成了原始医学。 春秋战国时期,扁鹊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基础,扁鹊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中医理论的奠基人,被后人誉为“医祖”。

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于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问世。全面系统阐述了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治疗的原则与方法,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医学理观念,确立了中医学的思维模式,标志着中医从单纯的临床经验积累发展到系统理论总结阶段,形成了中医药理论体系框架。 秦汉后期,随着交通日渐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的犀角、琥珀、羚羊角、麝香,以及南海的龙眼、荔枝核等渐为内地医家所采用,东南亚等地的药材也不断进入中国。 《神农本草经》就是当时流传下来的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它总结了汉以前人们的药物知识,载药365种,并记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气五味等药物学理论,对于合理处方、安全用药、提高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该书所载药效大多是正确的,如麻黄治喘,黄连治痢,海藻治瘿等。 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提出了外感热病(包括瘟疫等传染病)的诊治原则和方法,论述了内伤杂病的病因、病证、诊法、治疗、预防等辨证规律和原则,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体系,被中医界称为“医圣”。 后世又将该书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实收剂269首,基本上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被誉为“方书之祖”。东汉末年,“外科鼻祖”华佗创制了麻醉剂“麻沸散”,开创了麻醉药用于外科手术的先河,较西医的麻醉药提早了1600多年。

中医药学发展史

中医药学发展史 摘要:中医药学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它既古老又充满生机,千百年来一直有效的指导着临床实践,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为世界医学的发展和全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关键词:中医药学的起源、中医药学理论的确立、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回眸百年中医药的历史长河,我们或许更能深切认识此次中医中药中国行的意义和价值。伴着中华民族近代百年的跌宕起伏,刻着中华文化烙印的中医药也走过坎坷多艰之途。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医药遭受质疑之声始终不曾断绝,2006年一度为全社会关注的所谓“取消中医”论调,再次给中医药发展投下阴影。 《诗经》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涉及药物的书籍,仅植物药就有杞(枸杞)、艾(艾叶)、桑椹等50多种。《尚书》中已有“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的记载,这可能与当时多用大剂量且副作用较大的药物治病有关。同时也说明人们当时对药物的性能及副作用已有一定的了解。《礼记》中关于“孟夏月也……聚蓄百药”,则反映了人们已注意到在一定的采集季节广泛采集贮存药物。到了西周、春秋时期,药物品种增加,人们的用药经验也日益丰富。此时虽还没有出现药物学专著,但在很多文献中都有关于药物的记载。如《周礼·天官》中述的“五药”,可能是对药物的初步分类;书中还有对胆矾、丹砂、雄黄、礐石、磁石这“五毒”炼制的外用腐蚀药,这可能成为中国古代使用化学药物的最早记录。《诗经》中也有关于药物的丰富记载,书中记录了大量的动植物,虽然没有明确指明这些动植物的药用作用,但是许多都是后世所使用的药物,如芣苢(车前)、藚(泽泻)、葛(葛根)、薇(白薇)、芩(黄芩)、虻(贝母)、荑(白茅)、壶(葫芦)、木瓜、枣等。《诗经》中对一些植物的采集、采地及食用的效果也有一些记载。《山海经》是在先秦文献中记载药物最多的,其中还明确指出了药物的功

中药发展史

中药发展史简论 作者:任胜科专业:药学学号:1041418 引言:中药在古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健康,并且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对世界医药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在许多人由于西药的冲击与对中药的误解而失去了信心,因此我希望通过本文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中药,热爱中药,感受中药的独特魅力。 摘要:本文我将通过对中药发展的九个阶段、相关中药典著的介绍及其现况与发展所面临问题、对策等来阐述中药发展史。 关键字:中药发展问题对策感悟 一﹑中药发展九阶段 (一)、先秦时期 人类对于药物的认识,最初是与觅食活动紧密相连的。在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由于采食植物和狩猎,得以接触并逐渐了解这些植物和动物,因而使人们懂得在觅食时有所辨别和选择,逐渐认识到某些自然物的药效和毒性作用并予以注意。我国古籍中记述的“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反映了认识药物的艰难。古人经过无数次有意识的试验、观察,逐步形成了最初的药物知识。 (二)、秦汉时期 秦汉之际,药学已初具规模,西汉时期已有药学专著出现。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其“序例”部分总结了药物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用药方法、剂型选择等基本原则,初步奠定了药学理论的基础。各论载药365种,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即后世所称的“三品分类法”。《本经》系统地总结了汉以前的药学成就,对后世本草学的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标志着中药发展已趋成熟。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由于战乱,“文籍焚靡,千不遗一”,但是此间留下的本草书目仍有近百种之多,重要的本草著作有梁·陶弘景所辑《本草经集注》。该书“序例”部分首先回顾本草学的发展概说,接着对《本经》序例条文逐一加以注释、发挥,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南朝刘宋时期雷党纪敦著《雷公炮炙论》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也标志着本草学新分支学科的产生。 (四)、隋唐时期

中药的发展史

中药的发展史 1. 1. 中药的发展史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的历史可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炎帝神农氏。由于中药,草类占大多数,所以记载药物的书籍称为“本草”。据考证,现知的最早本草著作为《神衣本草经》。该书总结了战国时期的许多用药经验,经秦汉医家不断抄录、增补而成。到了南北朝,梁代陶弘景(公元452~536年)著有《名医别录》。每药之下不但对原有的性味、功能与主治有所补充,并增加了产地、采集时间和加工方法等,大大丰富了《神农本草经》的内容。中药还经历了唐.宋.元.明.清.中华民国几个时代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对中医药事业高度重视,先后制定了许多有利于中药发展的措施,中医药的教育、科研事业也有了空前的发展。中医药学的中、外交流逐渐增加,近三十年来这种交流尤为频繁。凡此种种,无不标志着中药科学在社会主义中国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也展示了中药事业光辉而广阔的前景。 2.影响中药发展的因素

2.1中药开发所存在的问题 n 中药原料来自自然,又多为人工分散采收、加工,受天气、地域差别及人为影响因素很大;过度开发使一些宝贵的中药材资源濒临枯竭;大宗中药材品种栽培技术研究推广不够;生产管理粗放,单产低、质量差的现象较为普遍;对珍贵的种质资源保护和优质中药材的引种和栽培还缺乏统一的组织和协调;一些珍稀濒危药材代用品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对中药有效成分分析、毒理药效检测、质量检测、包装、贮存等方面尚无统一的标准和科学的方法,缺乏严格的质量监控标准和良好的监控方法,很难保证产品质量的均一、稳定性;对人工种植的中草药,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量等超标。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中成药的质量。并且中药现代化程度不高。虽然传统的中医药煎煮法疗效相对显著,但是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的生活习惯大为改变。并且其有浓重点中药味的汤剂和体积过大的中药丸,而且中药汤剂的煎熬过程和火候也是西方人难以掌握的。凡此种种都影响中药的发展。 2.2中药行业所存在问题极其措施 问题主要有: 1.研究能力有限。我国药用资源丰富,以药用植物为例,有一

中医发展史

中医发展史 中医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就创造了原始医学。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某些食物能减轻或消除某些病症,这就是发现和应用中药的起源;在烘火取暖的基础上,发现用兽皮、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通过反复实践和改进,逐渐产生了热熨法和灸法;在使用石器作为生产工具的过程中,发现人体某一部位受到刺伤后反能解除另一部位的病痛,从而创造了运用砭石、骨针治疗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针刺疗法,进而形成了经络学说。 中医理论主要来源于对实践的总结,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黄帝内经》问世。该书系统总结了在此之前的治疗经验和医学理论,结合当时的其他自然科学成就,运用朴素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初步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难经》是一部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成书于汉之前,相传系秦越人所著。其内容亦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方面,补充了《黄帝内经》之不足。 秦汉以来,内外交通日渐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的犀角、琥珀、羚羊角、麝香,以及南海的龙眼、荔枝核等,渐为内地医家所采用。东南亚等地的药材也不断进入中国,从而丰富人们的药材知识。《神农本草经》就是当时流传下来的、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它总结了汉以前人们的药物知识,载药365种,并记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气五味等药物学理论。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该书所载药效大多是正确的,如麻黄治喘,黄连治痢,海藻治瘿等。 公元三世纪,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在深入钻研《素问》、《针经》、《难经》等古典医籍的基础上,广泛采集众人的有效药方,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著成《伤寒杂病论》。该书以六经辨伤寒,以脏腑辨杂病,确立了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与治疗原则,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世又将该书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其中,《伤寒论》载方113首(实为112首,因其中的禹余粮丸有方无药),

我国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现状及挑战(精)

我国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现状及挑战 2002-04-22 中医学有5000年历史,曾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巨大贡献。建国以来,我国三代领导人都曾作过重要的指示,1985年6月20日中央再一指示:“中医不能丢,必须保存和发展”,组建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加强管理工作,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取得很大成绩。 但是,我国中医药现代化发展还比较落后,我国中药在国际市场上仅占3%的份额,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而欧洲、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洋中药却占到97%,几乎垄断了国际中药市场。更有甚者,近年洋中药大举进入中国,抢占国内市场,目前洋中药进口额已超过我国中药出口额。为此,政协委员李连达在去年政协会议上提出0875号提案《关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提案》,就发展我国中医药现代化事业提出了重要的建议。 一、政协0875号提案的主要内容 1.发展创新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

中医学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优秀遗产,伟大宝库,应该努力发掘,认真继承;而另一方面,中医学又是治病救人的应用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一部分,因此,需要不断发展、创新,跟上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江主席曾多次指示:“发展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灵魂”,也应该是中医药现代化的灵魂。我们应该坚定不移的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继承的基础上,以发展创新为指导思想,全力推进中医现代化与中药现代化。 2.加大投入,改善基础条件,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的基础差,底子薄,经费短缺,设备落后,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医院,处境十分艰难。 据统计,我国卫生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支出的2.23%,而在这么少的经费分配中,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仅占8.7%(相当国家财政支出的0,2%),却承担着1/3的农村医疗和1/4城市住院病人的医疗任务。一个中医院的经费仅是综合医院的18%。 经费严重不足,可以举两个例子来说明:(1)国外研制新药投入

中医学发展简史

发展简史 中基 一、战国秦汉时期四大经典著作: 1《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后分为《素问》和《灵枢》) [作者] 集体创作(非一时一人之作)[成书年代] 公元前1世纪西汉中后期 [学术价值]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最早提出制方理论的医书,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后世尊为“医家之宗”。 2《难经》(全名为《黄帝八十一难经》) [作者] 秦越人(扁鹊)[成书年代]东汉末年 [学术价值]该书宗《内经》要旨而补其不足。提出独取寸口诊脉法。 3《伤寒杂病论》=《伤寒论》+《金匮要略》 [作者] 张仲景[成书年代] 东汉末年 [学术价值]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并继承和发扬了汉以前的汤液疗法,为中医理论和临床医学奠定了重要基础,具有很大实用价值,后世尊为“活人之书” 4《神农本草经》 [作者] 神农(托名)[成书年代]东汉末年 [学术价值]我国第一部药物学著作,共收载药物365种。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药物分类。在方剂学方面,提出了“四气五味”、“君臣佐使”、“七情和合”等理论。奠定了中药学和方剂学的基础。 二、晋、隋、唐时期: 晋?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第一部针灸,经络学专著 晋?王叔和著《脉经》——第一部脉学专著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唐?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三、金元四大家: 刘李张朱—凉脾攻滋 中诊 《阴阳脉死候》最早的诊断专书 西汉淳于意(仓公)创诊籍最早的病案(开始记录病人的姓名、居址、病状以及方药等)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对天行发斑疮(天花)、麻风等传染病, 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 王超《水镜图诀》食指络脉诊法(小儿指纹诊法)的创始人 宋陈无择(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提出“三因学说” 南宋崔紫虚《崔氏脉诀》是以浮沉迟数为纲,分类论述24脉 施发《察病指南》诊法的专著,并绘脉图33种,以图来示意脉象 元 敖氏《点点金》《金镜录》分12图,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后经清·杜清碧增补为36图,即为现在所见的《敖氏伤寒金镜录》 金元之世 戴起宗《脉诀刊误集解》对脉学颇有贡献 滑寿《诊家枢要》为脉诊的专著,载脉29种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进中医药发展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进中医药发展 人类在漫长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文明,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多样性、多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是中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不仅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作出了卓越贡献,也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医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兼容并蓄、创新开放,形成了独特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实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和统一,蕴含了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随着人们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价值。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中医药发展。中医药与西医药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维护和增进民众健康,已经成为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与健康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2017年10月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全面取消以药养医,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

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 一、中医药特点 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医药不断吸收和融合各个时期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文思想,不断创新发展,理论体系日趋完善,技术方法更加丰富,形成了鲜明的特点。 1、重视整体。中医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人体内部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重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认为精神与形体密不可分,强调生理和心理的协同关系,重视生理与心理在健康与疾病中的相互影响。 2、注重“平”与“和”。中医强调和谐对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认为人的健康在于各脏腑功能和谐协调,情志表达适度中和,并能顺应不同环境的变化,其根本在于阴阳的动态平衡。疾病的发生,其根本是在内、外因素作用下,人的整体功能失去动态平衡。维护健康就是维护人的整体功能动态平衡,治疗疾病就是使失去动态平衡的整体功能恢复到协调与和谐状态。 3、强调个体化。中医诊疗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体现为“辨证论治”。“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采集的症状、体征等个体信息,通过分析、综合,判断为某种证候。“论治”,就是根据辨证结果确定相应治疗方法。中医诊疗着眼于“病的人”而不

中国医学史

中国医学史整理 绪论 1、中国医学史是关于中国医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中医学的发展过程包括:原始医药经验积累,中医学术体系形成,实用经验扩张发展,学术理论总结探索,中医学鼎盛与创新,中西医学交汇撞击。 3、中医学的学术特点: 中医学的观念系统:整体观念,“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临床实用的实践观念,直觉感悟的思维观念,人与物互通的人伦观念,重视传统的法古观念。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理论范畴的非实证性,物质功能超越实证结构,生理与病理合一不分,病因必须依证候确定,对现象的整体性说明,说明问题的哲学方式。 中医学的技术系统:中医学的技术形态表现为经验性突出,中医学的技术具有个性化特点,中医各项技术之间具有游离性,中医技术操作具有非标准性,中医技术具有通 用性特点。 第一章医药的起源 1、原始社会是中医学的起源时期。 2、热熨法、灸法产生的前提条件是原始人类对于火的使用。 3、《韩非子》载:“上古之世……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4、从巢居发展而来的“干栏”式建筑,下层养家畜,上层居住人,能防潮防水,防兽防敌。 5、《淮南子》载,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识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是医方兴焉”。 6、动物药知识的积累是通过人类的狩猎、渔业活动而逐渐认识的。 7、随着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入,人们首先从食物中发现了具有治疗作用的植物药和动物药。 8、矿物药的发现,大约开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9、文献记载及考古研究表明,针灸术起源于石器时代。 10、专家推测认为,某些疾病是因为某种鬼神或灵魂进入了人类的头部或身体,从而产生的治疗行为是原始钻颅术。 11、居处:野居→巢居→穴居→屋居。 衣着:裸身生活→以皮盖体→简单编制→原始纺织缝纫。 婚配:原始群婚→血缘内婚→族外群婚→对偶婚姻。 第二章早期医药经验与中医学术方向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知识的书籍之一。 2、酒能够增加药物的治疗效果,《汉书·食货志》称其为百药之长。 3、汤液,即汤剂、水药,一般认为它的发明与伊尹有关。 4、医和提出的“六气致病学说”是指阴、阳、风、雨、晦、明。 5、针砭治病自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萌芽,《灵枢》记载的“九针”是形状多样的针具。 6、先秦文献中收录药物最多的是《山海经》。该书虽非药物学专着,却包含了丰富的药物学知识。 7、《周礼·天官》记载,当时的宫廷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种。 8、《周礼·天官》记载,医师之下设有府、史、徒、士,各有专任。 9、甲骨文中疾病被广泛称为“疒”,表示身体出现不适或功能障碍。 10、作为目前所知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是研究殷商时期医疗水平的宝贵史料。

中医发展历史

中医,即相对西医而言。在西方医学没有流入中国以前,中医基本不叫中医这个名字,而是有独特且内涵丰富的称谓。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步气、祝由等。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 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表、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辩证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金元以降,中医开始没落。明清以后,出现了温病派时方派,逐步取代了经方派中医。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标志着中药药理学没落。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在朝鲜东医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例如许浚撰写了《东医宝鉴》。 自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同时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中国出现许多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人们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同属中国医学体系的日本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亦是如此。2003年“非典”以来,经方中医开始有复苏迹象。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医作为“古为今用”的医学实例得到中国共产党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发展。现代,中医在中国仍然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在国际上,针灸在引起医学界极大兴趣,世界卫生组织的观点认为,针灸已被证实在减轻手术后疼痛、怀孕期反胃、化疗所产生的反胃和呕吐、牙齿疼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非常低,然而,对慢性疼痛,背部疼痛以及头痛,数据显示出模棱两可或者争议性。WHO 认为很多针灸和一些草药的有效性得到了科学双盲研究的较强支持,但是对于其它的传统疗法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而且不能忽视未经研究的传统疗法存在的安全性及危险性等问题。WHO在2002年5月26日发表“2002-2005年传统医药研究全球策略”,邀请全球180余国将替代医学纳入该国的医疗政策。 上世纪90年代发起的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的原始创新、革命。中医新哲学观中医三个哲学观:整体观、辩证观,及新挖掘出的中医第三哲学观:相似观-分形论。 1996年,学界对中医气本质、经络实质、阴阳、五行、藏象和中医哲学观等都有了新的创造性的认识和解说。如邓宇等发现的:气是‘信息-能量-物质’的统一体;分形分维的经络解剖结构;数理阴阳;中医分形集:分形阴阳集-阴阳集的分形分维数,五行分形集-五行集的分维数;分形藏象五系统-暨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中医

中医药在国外发展现状

中医药在国外发展现状 中医药是中国的“国粹”与“瑰宝”,是开发新药的“金矿”。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在全世界有40亿人使用中草药治病,占世界总人口的80%。据该组织估计,中草药的开发利用在未来的10年内将在世界上全面兴起。2003年,中国中药出口克服困难,8年之后再次突破7亿美元大关,出口总值达7.12亿美元,同比增长6.11%。 亚洲、北美和欧洲是中药出口的主要市场。尤其是亚洲市场约占中药出口总值的2/3。这几个市场的中药出口近几年都稳步增长。去年中药对亚洲出口4.86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68.19%,同比增长5.71%;对北美出口1.05亿美元,同比增长3.64%;对欧洲出口9270万美元,同比增长12.58%;对非洲出口1049万美元,同比增长8.16%;对大洋洲出口889万美元,同比增长2.19%;对南美洲的出口975万美元,同比下降了1.72%。目前,全球四个主要中药市场为东南亚及华裔市场、日韩市场、西方市场、非洲及阿拉伯市场。是一个发展中的庞大市场,也是我国中草药、中成药、保健品的主要出口市场,值得研究和开拓。 一、东南亚及华裔市场 该市场主要包括东南亚诸国及港、澳、台地区,占世界草药市场的26%。 新加坡的中医药有悠久历史和良好的群众基础。有中医医疗机构30余家,中药店开设的中医诊室有1000余家。该国卫生部成立了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了“新加坡中医团体协调委员会”,进步加强中医药管理。开设中医学院、中医师注册工作也在进行之中。政府对含汞、铅、砷等重金属的中药或成药则明令严格控制,禁止销售黄连、黄柏、川乌等有毒药品。进口的中药材多数是补药。 马来西亚经营中药的店铺约3000余家,有中医师工会会员800余人,多数开店兼诊病,以祖传药店为多。马来西亚卫生部向来对中医十分关注和支持,但仍未接受中医师的注册,在那里甚至不注册也可行医。政府对药物重金属含量有控制标准,对有毒品及濒危野生动物药品一律禁售。 泰国政府承认了中医药的合法地位,只给考试及格的中医师发临时执照。早在1987

“中医学”简介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中医学 中医学,是中国的传统医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风格和诊疗特点的医学体系。是至今仍然屹立于世界科学之林的传统学科。它的发生与发展,除取决于实践参验外,还与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宝命全形以贵生的系统思维方式、哲学思想等关系至为密切。中医理论的探索方法与解释依据的独特性,也蕴蓄了她的特色,逐渐形成一批原创性的医学发现和医学发明,如藏象、经络、针灸、气功等理论和医疗技术,并不断比益增附,直到现在还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中医学是一条不断发展的历史长河,是历史的延续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中医学在历史上为保障中国人民的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世界许多国家中亦越来越受到重视。 起源与发展 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历史悠久的国家。早在原始社会,先民为了生存的需要,医疗活动就随之而产生。由于人们生活的地理环境不同,采取的生产方式也不同,因此引发出多种形式的医疗活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的《素问·异法方宜论》写道:砭石从东方来,毒药从西方来,灸焫从北方来,九针从南方来,导引按蹻从中央出。说明古代流传下来的医疗方法是中国各族人民的经验汇集。中华民族所聚集生长的地理空间跨度广大,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亦有不同的文化类型。古代除以农业社会文化为主外,尚有草原游牧文化、森林狩猎文化、河海渔业文化等。不同的文化创造出不同的医疗技术,运用不同的药物资源,导致中医学的民族和地区差异性,由此而形成不同的地方流派,这是中医学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多样化理论学说的原因。就其学术层面而言,也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中医学与传统文化、科学技术乃至经济发展,都有密切的联系。中华民族久远的历史也是铸就传统医学丰富多彩的原因之一。在中国,远在百万年前已有人类生存,他们在生产和生活中,须同疾病和伤痛进行斗争,从而产生了医疗救助实践。火的使用,使人类得以熟食,驱寒保暖,同时有一定的防湿作用,也使灸治以及其他借助温热作用的治疗得

中医药发展史

中医药发展史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s 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不断认识,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知识。从师承口授,到文字记载,中国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对于中华民族孕育至今的繁荣昌盛有着巨大的贡献。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s has a long history over thousands of years.It has developed from small and simple one to very big system theories, and support all the time the Chinese to live, grow and keep healthy away from diseases.All these experiences and treatments now are becoming the most valuable treasure in the world. 一、三皇远古(3-Emperors ancient times) 1.伏羲氏制八卦《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他创立八卦,开启了周易,强调天人合一的“和谐而居”的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原点,也是中医文化的重要指导思想,更是今天养生文化最重要的核心思想。 2.医药之祖炎帝(the yandi,Fire emperor)神农氏,以火德王,都于陈,迁曲阜。初植五谷、尝百草。古者民茹草木之实,食禽兽之肉,而未知耕稼。炎帝因天时,相地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始教民植五谷,而农事兴焉。民有疾病。未知药石。炎帝始味草木之滋,察其寒温平热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义。尝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方书以疗民疾,而医道立矣。复察水泉甘苦。令人知所避就,繇是民居安食力。而元夭折之患。天下宜之,故号神农氏。

中医的发展简史

中医的发展简史 中医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就创造了原始医学。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某些食物能减轻或消除某些病症,这就是发现和应用中药的起源;在烘火取暖的基础上,发现用兽皮、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通过反复实践和改进,逐渐产生了热熨法和灸法;在使用石器作为生产工具的过程中,发现人体某一部位受到刺伤后反能解除另一部位的病痛,从而创造了运用砭石、骨针治疗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针刺疗法,进而形成了经络学说。 中医理论主要来源于对实践的总结,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黄帝内经》问世。《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之作,为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难经》是一部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成书于汉之前,相传系秦越人所著。其内容亦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方面,补充了《黄帝内经》之不足。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之作,为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而是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总结、搜集、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草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药物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合和”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 扁鹊春秋时代齐国卢邑人,也有记载为渤海郡州人,或勃海郡郑人。“扁鹊”并非真名实姓。人们把他和黄帝时的扁鹊相比,并且称呼他“扁鹊先生”。连史书也以扁鹊称呼他。扁鹊原姓秦氏,名越人。由于扁鹊是卢人,所以人们又称他为“卢医”。扁鹊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医学家,也是历史上第一个有正式传记的医学家。 近百年来,随着西医在中国广泛地传播,形成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并存的局面。一些医家逐渐认识到中西医各有所长,因此试图把两种学术加以汇通,逐渐形成了中西医汇通学派。其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是:唐宗海(1862-1918)之《中西汇通医书五种》;朱沛文约19世纪中叶)之《华洋脏腑图像合纂》;张锡纯(1860-1933)之《医学衷中参西录》等。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以显著的疗效、浓郁的民族特色、独特的诊疗方法、系统的理论体系、浩瀚的文献史料,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成为人类医学宝库的共同财富。中医药学历数千年而不

“中医学”简介、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中医学”简介、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起源与进展 中国是一个地域宽敞、历史悠久的国家。早在原始社会,先民为了生存的需要,医疗活动就随之而产生。由于人们生活的地理环境不同,采取的生产方式也不同,因此引发出多种形式的医疗活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的《素咨询·异法方宜论》写道:砭石从东方来,毒药从西方来,灸焫从北方来,九针从南方来,导引按蹻从中央出。讲明古代流传下来的医疗方法是中国各族人民的体会聚拢。中华民族所集合生长的地理空间跨度宽敞,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亦有不同的文化类型。古代除以农业社会文化为主外,尚有草原游牧文化、森林狩猎文化、河海渔业文化等。不同的文化制造出不同的医疗技术,运用不同的药物资源,导致中医学的民族和地区差异性,由此而形成不同的地点流派,这是中医学具有丰富的实践体会和多样化理论学讲的缘故。就其学术层面而言,也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中医学与传统文化、科学技术乃至经济进展,都有紧密的联系。中华民族久远的历史也是铸就传统医学丰富多彩的缘故之一。在中国,远在百万年前已有人类生存,他们在生产和生活中,须同疾病和伤痛进行斗争,从而产生了医疗救助实践。火的使用,使人类得以熟食,驱寒保暖,同时有一定的防湿作用,也使灸治以及其他借助温热作用的治疗得以施行。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先民们就用砭石作为治疗工具。现存古书《山海经》中有“高氏之山,其下多箴石”的记载,箴石确实是砭石。1963年在内蒙古多伦头道洼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中国第一枚新石器时代的砭石,之后又在各地出土了多枚砭石以及用于医疗的骨针、竹针,以及铜器和铁器时代的铜针、铁针、金针、银针,讲明针灸技术进展到现在使用钢针差不多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淮南子·修务训》讲,神农氏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史记补·三皇本纪》有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的记载。讲明药物的发觉,是与原始人的植物采集及其农业生产紧密有关的。在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仰韶文化时期,人们过着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酿酒就开始了,龙山文化时期已有专门的酒器,在殷商文化中则发

中国中医药发展现状

中医药是中国文化中最具实践性和济世精神的。五千年来,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古人说:“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中医在中国拥有普遍的认可和敬重,其成就和思想也为世界所关注。但是,在西医进入中国以后,中医日渐萎缩衰落,甚至有极端的观点直接指斥中医为巫术。近年来,随着西方国家工业化的完成,人们开始重视现代社会的弊病,绿色环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活跃起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念,连带着中医药也重新受到重视。当然,其中主要的是功利好奇的用心,而非审慎认真的尊重。尽管如此,这些变化还是为中医药的复兴和拓展提供了契机。顺应时势,中国中医药也令人欣喜地复苏了。但是,我们看到一些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从长远来看会危害中医药行业的成长,甚至会断送这一古老传统的生命;一些错误的观念和理论、对现状的认识还被当作决策的基本依据;而要使中医药成为一种世界性知识和技术,成为中国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还有许多困难和问题尚未被重视,或者说还没有进入某些人的思考范围。 鉴于此,我们在分析和总结中国中医药的现状和中西医药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新的观点和思路,以期有助于这一前程无限的产业的发展、;我们认为,在中国各行各业中,最有优势、最有潜力的就是中医药;中医药应当拥有和西医药平等的地位,应该成为与西医药相互补充而不是相互取代的另一医疗保健体系。 一、中国中医药发展现状与问题 我们先来简单回顾一下西医进人中国以后,中西医在中国的发展概况。1840年鸦片战争后,刚创建不久的西医药(西医药迄今仅有200余年历史)由传教士带到中国。此后,西医逐渐取代中医,在整个医疗事业中占据了主导乃至统治性的地位。解放初期,中国政府有关部门有文件规定,中医不许进医院,中医必须学习西医,要用西医的学术改造中医,使中医药面临灭绝的边缘。后来这种政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纠正,并组织了西学中培训班,培养了一批中医药领域的专家,并于八十年代初将发展中医药列入了中国宪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医药发展远远不如西医快。实际上,解放以来,中医药始终处于从属地位,不乏有人打着弘扬中医药的旗号去发展西医药。这是中医药界的悲哀,更是中国卫生事业的悲哀。下面一组数字说明了这一点:1949年,全国有中医人员27.6万人,1972年下降至不足21万人,1999年为33.7万人。50年间仅增加6.1万人,即增长了22.1%。按万人中医人员数看,比50年代初期下降了一半还多。1949年,全国西医人员仅8.7万人,以后逐年增加,1999年达169.6万人。50年间增长了18倍。1999年全国有综合医院10793家,而中医院仅2 449家(其中不包括医学院校附属的综合医院和中医院数),二者相差悬殊。 1.中医药产业 经过50多年的建设,中国中医药产业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整体水平还很低,表现在生产企业多、规模小、效益低,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弱,生产工艺和设备落后,管理不规范等。GLP(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CP(药品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MP(药品生产管理规范)等系列规范已经建立起来,但是对中药企业的要求尚未严格实施。在纳入中医药管理局统计的1 059家中药生产企业中,中小企业达1018家,占96.1%,同仁堂是全国最大的中药企业,其产值1996年也仅占当年全国中药产值6.8%。达到GMP标准的中药企业不足10%,另外还有近2000多家西药企业生产中药;中药制药装备落后,制剂设备仅相当于七十年代国际水平,品种规格少,系列化、标准化配套能力差,自动化水平低,质量检测装备滞后,企业的现代化经营管理经验缺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