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油田数字盆地建设

克拉玛依油田数字盆地建设
克拉玛依油田数字盆地建设

克拉玛依油田数字盆地建设

2008年底,“中国第一个数字化油田在准噶尔盆地投入使用”的消息通过互联网、电视和报纸传向了全国乃至全世界,这标志着中国首个数字化大油田在新疆克拉玛依全面建成。数字克拉玛依油田,用老百姓的话解释就是:把准噶尔盆地大大小小十几个油田全都放到计算机里。

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雷德文介绍说:“数字克拉玛依油田从空间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地面;另一部分是地下,而地下部分我们称之为‘数字盆地’,勘探开发研究院主要承担的就是数字盆地的建设和使用。早在80年代,我就参与了数字井筒的数据录入工作。”

2000年以来,面对勘探开发的难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克拉玛依油田敢为人先,加大了对计算机技术的引进和应用,首次在中石油系统以IE方式实现大盆地地震资料解释成果的发布与浏览;首次在中石油系统建成盆地级地震解释项目库并实现全盆地高精度统一解释和编图;首次在中石油系统建成并应用勘探、开发协同工作环境。这些“首次”项目贯穿了勘探、开发研究的每个环节,从资料处理到战略选区、战略部署、评价方案、开发方案研究,为克拉玛依油田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就是在这些看似轻松的多个“首次”背后,隐藏着科研人员为此而付出的汗水和艰辛。

向决策智能化迈进的里程碑

“这个项目的完成,标着新疆油田公司数字油田建设数字化阶段已经结束,开始迈向决策智能化,公司信息化建设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2008年10月20日,在新疆油田公司总经理办公会上,陈新发总经理在看完《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发布与浏览系统》二期的演示后,如此说到。

“通过这个系统,科研人员和决策层只需在网页上轻点鼠标就可查看到想要了解的解释方案的成果和某口井的地震解释方案。这个系统没有开发运行前,要想了解这些资料不仅要亲自跑到研究院的工作站来,而且还要学习相关专业软件的应用知识,这个过程是相当复杂、繁琐和不可实现的。而‘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发布与浏览系统’操作简单、方便,只需要十几分钟就可以学会使用了,在自己的办公室通过IE浏览器就可完成地震资料解释成果查询与浏览。”勘探开发研究院勘探所副总工程师牛志杰介绍说。

2007年9月25日,陈新发总经理在勘探开发研究院地物所调研会上提出,《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发布与浏览系统》的研发由研究院在年底前初步完成,当时研究院院长况军、副院长雷德文、计算信息中心主任孟照旭都在场。当天,孟照旭赶回克拉玛依,筹备项目。

9月26日,孟照旭召集会议,就项目的开展集思广益。油田公司数据中心、研究院勘探所、计算信息中心的相关人员参加了会议。9月30日,孟照旭将项目进程表放到了陈新发总经理的办公桌上。

10月8日,项目正式立项。调研后,项目组成员发现,这个项目在国内就没有先例,到底做成什么样子,大家心里没数。好在有《盆地级地震解释项目的建立及高精度区域编图》这个项目形成的全盆地级的数据库,提供了数据源和发布内容,有米就好做饭了。

要在如此短时间内,把这个饭做得合乎决策层和科研人员的胃口可不是件容易事。那紧张的三个月时间,在项目研究人员牛志杰、段非等人的脑海里,除了加班就是加班。因为项目是倒排流程,今天的活干不完就要影响第二天的进度。在攻克了许多技术上的难题后,又经过反复多次的改进,项目终于在预定时间完成。

“雷德文副院长对项目的进度非常关心,他是最忠实的用户,总是能从用户角度提出许多细节方面的建议,贾明辰副所长和刘继山副总也给我们提出了很多意见,均被我们采纳。就是因为有他们这些专业人士给我们‘挑刺’,才使得我们这个项目能够及时完成。”项目负责人段非感慨地说。

12月28日,距项目计划完成时间只有一天。孟照旭、牛志杰、段非三人前往陈新发总经理办公室安装发布浏览系统的客户端。一推开门,左面墙上的大图纸旁边有两张打印纸很扎眼,他们凑到跟前看,其中一张纸就是项目的进程表,表上写着“2007年12月29日,《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发布与浏览系统》完成。”

2008年1月,《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发布与浏览系统》一期通过验收,新疆油田公司成为中石油系统首家研发、运行该系统的公司。这个系统从功能上已基本实现了地震资料解释成果的交互与显示,通过网页浏览器对地震解释专业数据库中的工区数据进行无缝链接并显示,实现了对二维工区、三维工区的底图显示,实现了地震剖面上层位、断层、井信息、井曲线的显示。

“我们项目之所以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高效完成,还有两个重要因素:第一,我们在两年前就对项目需要的相关计算机技术进行了储备;第二,我们有贾明辰、刘继山这样的勘探专家给我们不断提需求、做指导,使整个项目没有走一点弯路。”孟照旭介绍说。

3月4日,浏览发布系统二期通过开题,除了要完善一期的功能,还要新增成果图件在底图中显示等功能。

6月,研究院对发布浏览系统二期进行中间检查。雷德文副院长对项目组提出要求:“在一个月时间内,要实现系统的可操作性,能让有关专家、领导尽快试用上。”

7月28日下午,在油田公司勘探例会上,发布浏览系统二期演示后,得到了领导和专家的一致肯定。油田公司勘探副总地质师王绪龙提出:“希望系统能和区带项目库紧密结合,并将其数据发布。”

10月17日上午,在研究院勘探所四楼会议室,段非和同伴在测试浏览发布系统,一切都很正常。下午3点,段非一行提前来到会议室,对系统进行又一次测试,结果统一认证没有通过。“这可怎么办?从来没遇到这个问题啊!”段非惊出了一身冷汗。因为4点就要对项目验收了。段非赶紧修改代码,更新服务器端程序,在捣鼓了半个多小时后,一切恢复正常。发布浏览系统二期在有惊无险中顺利通过验收,得到了各位专家的高度评价。

10月30日,研究院由雷德文副院长主持召开会议,确定了浏览发布系统三期的需求。目前,三期工程在紧张进行中。

“勘探协同”带来工作方式的革命

2007年1月16日,新疆油田公司2007年勘探工作会议最后一天,匡立春副总经理在总结讲话中高度评价了勘探协同工作环境的作用和意义,他说:“勘探协同工作环境提供了勘探生产研究从数据到信息到认识的平台保障;大量增加用户许可,体现了我们的社会责任感;使得科研人员相互促进、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提高了勘探效益和效率。”

作为项目设计师之一的雷德文副院长介绍说:“勘探协同工作环境历时三年,最终实现了对不同专业、

不同层次的大集成,彻底改变了以往的‘单兵作战’模式,给各学科科研人员一体化团队协作创造了条件。借助这个平台可以很好地把决策层的思路贯彻下来,同时决策层和专家们可以通过它了解掌握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动态,便于及时作决策。对于专业人员,在思路不清楚的时候,可以借助这个平台,不同学科的专家一起‘会诊’。”

进入二十一世纪,新疆油田公司提出到2010年建成年产2000万吨的大油气田的奋斗目标,勘探面临的主要地质目标已转向了各种隐蔽圈闭,形势逼人。为了提高综合研究成果质量,有效降低勘探风险,加快勘探节奏,必须走技术发展之路,新疆油田公司领导果断决策率先在勘探一路建立协同工作环境。

2004年4月3-8日,北京,春意盎然。油田公司吕焕通副总工程师借参加SEG(全球地球物理)年会的机会,带领雷德文、钱根宝、贾明辰、黄小平、庄锡进、庄有志前往LandMark、GNT等7大公司进行了调研。他们还去中石化北京研究院实地参观了虚拟现实中心。

9月7日,油田公司召开会议,确定了勘探协同工作环境的建设方案和管理应用模式,决定暂时不考虑耗费巨资的虚拟现实项目。

“我们在调研后,听人说国外好像有协同工作环境类似的模式,但因为在国内没有成功的先例,所以具体该怎样实现我们也没底。整个过程,我们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勘探协同工作环境整体构架的设计人之一贾明辰介绍。

项目进行中困难重重。贾明辰提出:一定要让用户摆脱计算机的束缚。为了实现这个要求,计算所所长孟照旭、刘江涛、于会松等人绞尽脑汁,经过很多次的尝试,最终在NIS环境下解决了这个难题。

在整个勘探协同工作环境建设过程中,研究院计算所的科研人员从硬件、软件搭建到网络连接,直到勘探协同工作环境的最终实现,他们不知摸索、实践了多少次,渡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

2005年3月,在研究院克拉玛依本部勘探所和乌鲁木齐地物所分别建成了9个协同工作室,圈闭评审、井位论证都直接在协同工作室完成,确保了圈闭评审、井位论证资料的全面、真实、可靠,提高了圈闭评审结论的可靠性,降低了勘探风险。

2005年3月3日,“勘探协同工作环境综合研究项目数据库建设与应用”开题,在Openworks应用环境下建立健全准噶尔盆地全部探井的基本信息、测井、录井、试油、分析化验等各类地质数据,直接支持勘探生产研究应用,减轻勘探研究人员收集、整理、加载基础数据的工作量。项目由研究院计算信息中心谭向农负责,勘探所协助完成。

3-9月,勘探所与地物所同时开展大规模的现场全员培训。勘探所组织了9场培训,参加培训255人次,考核合格率为90%。地物所组织了9场培训,参加培训89人。

11月,启动“样板项目工程”,旨在强力推行勘探协同工作环境在实际研究中的应用;探索出一套合理的研究流程;实现数据支持与应用研究的整合;在中油集团打造样板工程。

2006年6月9日,勘探协同工作环境在勘探开发研究院勘探所剪彩。至此,勘探协同工作环境的建设工作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该环境在硬件和网络架构形式、软件安装运行模式、协同应用效率效果等多方面处于国内油田首创、国际领先的地位。

实现这个“不可能”

“我希望在我们今后的合作过程中,不要再听到‘拼接’这个词。”2005年2月26日,勘探开发研究院勘探研究所副总师刘继山缓缓地对Landmark公司的一位外国专家说。

“我知道这样做能减少大量的工作,并且编图技术也不成问题,但我需要的不是简单的拼接,我要看到的是用统一的数据体进行一次性成出来的全盆地的精细构造图,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反映出盆地真实的地质构造特征。”刘继山说。

但现实的情况摆在新疆油田公司决策层的面前:第一、随着准噶尔盆地勘探程度的不断深化,勘探难度也随之增大,想要进一步认识盆地的油气聚集规律,就必须要开展新一轮的全盆地范围内的纵、横向的精细构造、地层研究。第二、以前盆地的地震解释成果多数都以纸图的形式保存,可修改性差、有效使用期短。第三、由于以往采用的手工拼接构造图的方法,其精度已满足不了目前盆地新一轮油气勘探部署的需要。

2002年9月19日,油田公司正式设立《盆地级地震解释项目的建立及全盆地高精度区域编图》项目,项目总负责是时任新疆油田公司副总经理的陈新发。2003年3月21日,勘探开发研究院召开了项目的工作联系会议,项目正式启动。

从接手项目开始,困难就接踵而来。

由于大量资料非常分散,全体人员不得不从收集资料开始做起。那些已经多年未用、甚至散发着霉味的资料被工作人员从各处一捆捆地背了回来。

为了达到所要求的成果精度,6个科研人员猫着腰,整整花了8个月时间才完成了第一张图件。期间,由于涉及资料多且复杂、工作量大的特点,又针对性地开发出了13个专用程序。

2006年3月,项目攻克了最后一道技术难关——盆地级海量数据一次性成图的成图精度(速度)问题。

3月10日,采用一次性成图方法编制的准噶尔盆地的第一张全盆地(1:10万)高精度构造图亮相。8月4日,研究院副院长雷德文在对项目审查后表示,这个项目已完全具备盆地级高精度工业制图的条件,从即日起高精度的盆地级工业成图可以全面展开。

项目实施以来,不仅顺利地创造了世界独一无二的海量数据一次成图的方法研究和盆地级高精度构造图编制的技术难关,而且研究成果已全面地、成功地应用于克拉玛依油田的科研生产,为资料使用方提高了效率,带来了巨大的效益。

2007年,项目二期通过开题,并将主体工作由勘探研究所移交到计算信息中心。

接到这个项目,计算机专家们都傻眼了,那么一大堆专业知识就象天书,这活怎么干?

不懂就要学习,培训是首要任务。于是:4月,项目组计算机专业人员接受了为期一个月的培训,学习了项目一期的关键技术以及勘探专业软件Openworks的操作。之后,项目组又请来勘探所贾明辰副所长、

刘继山和牛志杰副总给大家讲解物探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加强了项目组内部之间的交流和学习,遇到问题,就把投影仪打上,把软件调出来共同解决,这样的学习大概有200多个小时。

11月,作为项目负责人的刘继山来到计算信息中心三楼大机房,他只看到一个人在这里工作,他问:“其他人呢?”毛小茵回答:“都在各自的办公室。”刘继山生气了,他要求项目组成员必须在大机房一起工作,这样便于交流、探讨和检查数据的正确性。

“刘总前期来的很频繁,到我们这检查、督促、指导工作。后期,我们都入道了,他就来得少了。”项目组负责人于会松回忆道。

“掌握‘RG’线的数字化并不难,关键要非常细心和认真才行。对RG线的误差不能超过1毫米,只凭借肉眼看图纸勾画精确度不高,而且我们只有一张数字化桌,一天下来只能数字化8-10条RG线。后来我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先把剖面图扫描放到计算机里,然后用放大的方法画RG线,这样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精确度而且大大提高了效率,现在我们每个人每天可以数字化30条RG线。”项目组成员任秀梅介绍说。

经过一年多的磨练,项目组的成员不仅从门外汉变为了门内汉,还能将数字化图与原始剖面中存在的错误找出来并加以改正。他们进步很快,为项目的继续深化解除了后顾之忧。”刘继山对这帮计算机人员的成长表示满意。

谈到项目在勘探科研生产中的作用,勘探所所长张越迁说:“它不仅仅是个数据库,更是一个研究信息库、知识库,把许多研究成果都融进来,对全盆地以及区带研究起到指导作用,而且质量高、效益好,为油田公司的快速、高效勘探起到了重要作用。举个例子,我们以前的工区建设,光收集资料就需要2、3个月,现在只需要1-2天就可以完成;以前,我们研究一个工区,只能引用局部的井资料,难免会有失误,就像盲人摸象,只能看到局部,看不到整体。现在好了,对一个工区的研究可以有一个整体、系统的考虑,减少了研究中的失误。”

“开发协同”引领进入高水平时代

“因为和北京有两个小时的时差,为了赶在下午5点前将问题反馈给北京的专家,我们经常加班,都习以为常了。可老外没这习惯,他们该吃饭的时候可是一点都不能耽误的。那天我记得是2006年9月28号,特别忙,赖瑞尽管提了意见,我们也没顾上管他,干到晚上10点多,他们才回宾馆吃饭去了。”牛津庐回忆道。

那天项目组的成员直到凌晨1点多才把问题解决了,之后牛津庐、吴顺伟、于会松、吴小军他们随便吃了点牛肉面。

2006年9-10月,在研究院开发机房,项目组对开发协同环境主流软件在开发协同环境下的运行进行了测试,开发所、评价所、计算信息中心的项目组人员和GNT、阿什卡等大公司的技术工程师共同解决出现的难题,最后测试取得满意结果。

“那段时间特别忙,正进行数据库的测试,我记得于会松高烧38度。他当时吃药了没,我都忘记了,那时真的顾不上。”牛津庐现在回想起这件事时还感到很内疚。

虽然有勘探协同工作环境的成功先例,但因为开发协同工作环境相对更复杂,软件类型更多,它的建设还是遇到了很多的问题。

“开发协同工作环境软件培训必须在在1月20日准时开始。”2007年1月8日,在开发协同工作环境软件培训动员会上,雷德文副院长提出明确要求。

原计划用21天完成的工作现在只有一周多的时间。计算信息中心系统软件和网络人员放弃了休息时间,开始搭建协同工作环境的硬件条件、安装服务器的系统和培训软件。

1月17日,离培训只有3天时间,核心数据库系统却出现了问题,所有的工作站都连接不到服务器的工区数据。60人的培训不能耽误,系统人员马玉龙、于会松、王帅华、谭小年、熊巧荣、刘国庆晚上继续加班,安装、测试,再安装、再测试,终于地震数据和井数据在工作站中流畅地显示出来,大家松了口气,此时已经是18日早上九点,不知不觉又是一夜没合眼。

1月19日,就在培训开始的前一天晚上,是计算信息中心的新年联欢会,大家沉浸在新年的欢乐当中。马玉龙、于会松几个人来的最晚,匆匆吃了点饭就走了。当天出现了一个问题:读不到数据库的数据。因为是首次在克拉玛依油田应用多用户网络结构,Discovery的培训老师也从来没遇到这个问题,她在尝试了1个多小时后,以失败告终。马玉龙、于会松等人很着急,询问培训老师软件的原理,尝试着解决。20日凌晨2点多,问题顺利解决。Discovery公司的培训老师诚恳地说:“你们真是一支非常优秀的队伍。没有你们配合,我的培训真是寸步难行。”

1月20日,原计划的软件培训准时开课。从这天起,开发协同环境进行了时间跨度长达11个月的全员培训,培训覆盖面包括研究院开发所、评价所、各采油厂和作业区,目前已完成19期22个班,累计参加培训453人次,上课培训时间36周,180个工作日。

8月14日,股份公司副总裁胡文瑞一行来研究院检查指导工作,油田公司总经理陈新发、副总经理孙晓岗、杨学文、总经理助理况军等陪同,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钱根宝代表新疆油田公司向胡文瑞副总裁一行汇报了开发协同工作环境建设情况,得到了胡文瑞副总裁的高度评价。

12月14日,新疆油田公司开发协同工作环境投产剪彩仪式在研究院举行。这标志着克拉玛依油田开发、评价系统改变了以往传统的单循环研究模式,步入了高效率、高水平的研究时代。

开发协同工作环境实现了基础数据和成果数据的共享;通过集中安装应用软件,使研究人员使用软件不再受办公室地点和计算机的限制。

研究院油藏评价所副所长黄小平说:“使用开发协同工作环境后,4个样板项目所花费的研究时间较以往相比至少缩短了1/4。例如,样板项目《陆9井区白垩系呼图壁河组油藏立体调整》,按照传统的研究模式,需要8个月时间,通过应用开发协同工作环境只用了不到6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同时,因为在研究过程中,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可以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提高了研究水平”。

数字化资源平台建设

数字化资源平台建设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教育也进入了网络的新时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快速发展,信息化教学成为教育发展的新趋势。而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是实施信息化教学的基础,因此各学校开始重视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高。下面结合本人的工作经历,分析如何进行数字化资源平台建设。 一、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构建体系 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实现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促使教学资源的统一管理,最终实现信息化教学的一个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它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的特点。现有大部分平台开发遵循教学性、科学性、开放性、应用性、层次性和经济性原则,基于SAN网络存储架构、TRS跨数据库检索技术和统一身份认证的门户网站的导航三层技术在校园局域网的基础上对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高度整合,从而实现校内资源的有效聚集与广泛共享、教学资源的个性化服务、确保查询速度、保护知识产权及资源的交互式应用。 而我校是一所中职学校,从资金到技术都没有这个实力,校园网的安全性较差,因此设了两台服务器,把校园网站等对外网的信息放到一个服务器上,把数字化资源平台和信息管理系统等放到另一个服务器上不对外网开放,这样不用怎么考虑外网的入浸。 二、注重技能培养需求开发优质资源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教育产生了全面、深刻的影响,不仅改革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还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教育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如何运用教育规律,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数字化资源建设已成为必然趋势。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需要适合其自身特点的教育信息化资源。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进行数字化资源建设也应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资源的构成可以以技术应用型媒体资源为主,同时注重理论与研究型媒体资源的开发。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在专业资源库建设前期,经过充分调研后,结合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我们将应用案例的收集与开发及相关工具的使用作为该专业数字化资源建设的重点,同时做好相关技术素材的整理与制作工作。 内容与技术是数字化资源建设从不同角度划分的两个层面,内容表示该资源要呈现的信息内涵,技术指具体资源用何种媒体、什么样的方式来呈现。一般专业教师,对自身涉及到的专业比较了解,在数字化资源建设过程中制作一些PPT 课件还可以,但是要进行一些深层次数字化媒体资源的开发往往就无能为力了。学校在进行数字化资源整体规划中,要明确哪些是重点资源,对于这些资源可以按课程或专业列子项目成立开发小组,小组成员应由专业教师、IT方面或艺术方面的教师组成,专业教师负责具体资源的内容设计和脚本编写,然后由IT方面的教师选择合适的媒体形式并实现。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设计涉及到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学习理论、教学设计、美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并非一个简单的过程。如何综合运用相关理论设计出

克拉玛依电大油田地质开发

《油田开发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烃源岩 2、盖层 3、岩性标准层 4、沉积旋回 5、地温梯度 6、含油气盆地 7、油气藏 8、异常地层压力 9、岩心收获率 10、断点组合 11、圈闭 12、石油 13、油气田 14、孔隙结构 15、折算压力 16、干酪根 17、油气初次运移 18、储集单元 19、压力系数 20、可采储量 21、滚动勘探开发 二、填空题 1、石油主要由等五种化学元素组成,通常石油中烷烃含量、溶解气量、 温度,则石油的粘度低。 2、形成断层圈闭的基本条件是断层应具有,并且该断层必须位于储集层的 方向。 3、油气田地质剖面图是沿某一方向切开的垂直断面图,它可以反映地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地质特征; 4、压力降落法是利用由________和_______两个参数所构成的压降图来确定气藏储量的方法。因此,利用压力降落法确定的天然气储量又称为________。 5、我国常规油气田勘探的程序分_______、 ________、______三大阶段。 6、油气有机成因论认为,生成油气的原始沉积有机质随埋深的增加、古地温的升高进一步转化成大分子的_______,当达到_______时,大量生成液态烃。 7、储集层之所以能够储集和产出油气,其原因在于具备_____和_____两个基本特性。 8、有供水区无泄水区的背斜油藏中,原始油层压力的分布规律为:构造顶部压力_____,翼部

压力_____;对油层中部海拔相同的井,钻遇流体性质不同时,流体密度小的压力_____,密度大的压力____。 9、圈闭通常由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三部分组成。 10、油气二次运移的主要动力和阻力是______、 _______ 和______。 11、在钻井过程中,如果井下出现泥浆漏失现象,可能预示着钻遇______和______。 12、石油的非烃类化合物组成分为、、等三类。 13、地层超覆油气藏的分布位置在不整合面,裂缝性油气藏的油气储集空间和渗 滤通道主要为。 14、依据沉积旋回——岩性厚度对比法进行油层对比时,先利用_______、其次利用_______后,利用_______,最后连接对比线,完成对比剖面图。 15、在地层倾角测井矢量图上可以解释、、、______等四种模式, 它们可以反映地下沉积和构造地质信息。 16、依在陆相湖盆的坳陷内,油气成藏应具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等四方面的基本地质条件。 17、岩性遮挡油藏原来埋藏较深,具有一定的压力,后因断裂作用上升,其原始压力仍保存下来形成。若已知辛3井钻遇L油层顶面的标高为-1750m,钻遇断点的标高为-1702m,那么该井钻遇了断层盘的L油层。 18、含油气盆地是指地壳表面具有统一的地质发展历史,长期以为主,能够生成 油气,并且已经的沉积盆地。在含油气盆地内,油气田评价钻探阶段完成或基本 完成后计算的储量为。 19、天然气的类型多种多样,按其产出状态可分为,、、等三类 聚集型天然气。 20、容积法计算石油储量需要_______、_______、____ _和____、原油体积系数、原油密度和采收率等参数。 21、储层“四性”分析是指储层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 三、问答题 1、井下断层存在的可能标志是什么,应用这些标志应注意哪些问题? 2、试述有机质向油气演化的主要阶段及其基本特征。 3、简述高异常地层压力的形成原因及其在油气初次运移中的作用。 4、简述影响圈闭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5、绘制地质剖面图时选择剖面线的原则有哪些?图示说明剖面线附近井的井位校正方法。 6、图示说明油气藏的基本分类。 7、试对井下地层的重复与缺失进行地质分析 8、简述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及其特征。 9、碎屑岩的油层对比单元划分为哪几类?各类型有何特点? 10、试述油气生成的主要阶段及其特征。 四、绘图、计算题 1、下图一为某油层顶面构造图,该油层为一巨厚砂岩层,储层本身连通性很好,砂岩层上覆巨厚泥岩层。各油井中水距油层顶面的高度分别为:1井:20米;2井:10米;3井:20米;4井:

克拉玛依油田发现记

克拉玛依油田发现记 克拉玛依油田是新中国发现的第一个百万吨大油田。 1955年,对克拉玛依油田来说绝对是一个转折性的时间点。 急切需要寻找到油田的中国,在这一年召开的全国石油勘探会议上,将确定为重点勘探区之一。 不到一年,克拉玛依黑油山的一号井喷油了。 黑油山在克拉玛依市东北方向,据市区只有两公里。 整个山丘成黑色,凹凸不平的表面,被石油侵染的砂岩,或被石油凝结的沙砾岩所覆盖。山上没有一棵树,仅有的一些芦苇,也长得稀疏而低矮。距离黑油山不远处,是褐黄色的同样光秃秃的成吉思汗山。 虽然叫做山,但黑油山最高处也只有13米。它的另一个叫法―沥青丘,其实更为贴切。 黑油山顶,立着一块石碑,3米高。石碑北边和东边,分布有大大小小数个被石块圈围起来的油池。亮亮的油池,像镜面一样,天上的云,池边站着的人,尽数纳入池中。有时候,油池会“突突地”冒一串泡泡,那是地下涌出原油的缘故。 据说,地下冒油苗的景观全世界只有两处,一处在非洲的埃及,还有一处就是克拉玛依的黑油山。克拉玛依,正是

黑油山的维语叫法。 克拉玛依油田的发现,便与黑油山有关。 石油业的第一家中外合资公司 1953年,新中国原油的年产量只有43.5万吨,仅仅能满足社会需求量的三分之一。 曾对周恩来、云感慨:“要搞建设,石油是不可缺少的。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没石油都转不动。” 朱德不无焦虑地说:“500万吨钢铁,500万吨原油,我们就能够打败任何侵略者。”“如果没有石油,飞机、坦克、大炮,还不如一根打狗棍。” 刚刚诞生的新中国,面临外国的经济封锁,找油是当务之急。 1949年12月17日,德怀在翻阅有关方面上报来的文件档案时,发现了一份1943年联政府和民国政府关于在合作设立有色金属和石油两个股份公司的议定草案。不久,德怀赴京参加中央人民政府第五次会议时,将该草案呈报给了当时在主持中央工作的国家副主席少奇,并请示中央政府考虑和联政府合作,开发的石油、矿产资源,以便发展经济。 1950年1月2日,少奇向远在莫斯科访问的发去了书面报告,建议向联提出在合办石油和有色金属企业的要求,以便利用联资本开发资源,发展经济。 同年9月30日,中石油股份公司在乌鲁木齐正式成立,

油气田开发技术进展

油气田开发技术进展 一、油气田开发的过程描述 油气田开发是一个不断重复、完善、探索的过程,是极其复杂的科学探讨系统,其过程可以简单的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地震勘探阶段:这个阶段人们通过投入巨大的资金发现油气藏。主要是通过打第一口探井,进行试井分析,初步落实油气藏; 二是评价阶段,通过获得评价井的资料,经过现代试井测试与分析,落实油藏储量、面积的大小和产能等。 三是投入开发阶段:主要是进行开发方案设计,部署开发井,大规模的投入石油开采。 四是调整阶段;主要是通过各种开发技术,不断的调整开发方案,获得最大产量。 二、油气田开发的特点 油气田开发具有如下的特点: 油气田开发是一个认识不断深化,不断改变油藏生产使之更符合生产的过程。 油气藏是流体矿场、必须将其作为整体来进行研究。 必须充分重视和发挥每一口井的双重作用即生产与信息的作用。 油气田开发是技术密集、知识密集、资金密集的工程。 三、我国油气田的基本特点(六类) 1、中、高渗透性多油层砂岩油藏---大庆

储层特点:渗透性好,层多、层薄 开发特点:合层开采、分层开采 2、稠油疏松砂岩油藏---辽河 储层特点:埋深浅、渗透性好 流体特点:流体粘度高、难于流动 3、裂缝--孔隙性碳酸岩底水油藏--华北 储层特点:存在裂缝、产量高 开发特点:水往裂缝中窜、采收率低 4、复杂断块油藏---华北 储层特点:储层小、储量低 开发特点:很难形成井网 5、低渗砂岩油气藏---长庆、四川德阳新场气体 储层特点:渗透率很低、自然产量很少 开发特点:开发前先进行压裂 6、裂缝--孔隙砂岩油藏---吉林油田 储层特点:既存在孔隙、又存在裂缝 开发特点:既要利用裂缝又要避免裂缝带来的危害。 四、油气田开发工程目前面临的难题 1、新发现的油田多为低渗透、难动用。 目前在东部和西部发现的油田中,一般都是低渗透、难动用的储量,目前新发现的油田,有80%以上都是这类储量。 2、老油田开发处于高含水期,含水率达到80%以上,有的达到90%

克拉玛依概况

克拉玛依油田 克拉玛依油田是我国解放后于1955年发现的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系维吾尔语“黑油”的译音,得名于克拉玛依油田发现地,现为克拉玛依市区东角一座天然沥青丘——黑油山。1955年10月29日,克拉玛依一号井出油,发现了克拉玛依油田。克拉玛依油田的勘探开发由新疆油田公司承担,故通常意义上的新疆油田就是克拉玛依油田。 油田简介 克拉玛油田即新疆油田,其勘探开发单位新疆油田公司是中国西部最大的石油生产企业,隶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准噶尔盆地及其外围盆地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集输、销售等业务。因其位于克拉玛依地区,习惯把新疆油田称为克拉玛依油田。 新疆油田是新中国成立后开发建设的第一个大油田,原油产量居中国陆上油田第四位、连续25年保持稳定增长,累计产油2亿多吨。2002年原油年产突破1000万吨,成为中国西部第一个千万吨大油田。准噶尔盆地油气资源十分丰富,预测石油资源总量为86亿吨,天然气为2.1万亿立方米,目前石油探明率仅为21.4%,天然气探明率不到3.64%,勘探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今后一个时期,公司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科学经营油田,实施加快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战略和人本战略,用5-10年时间,把新疆油田公司建设成为国内一流水平的油气生产企业;到本世纪中叶,油田继续保持生机与活力,把新疆油田建设成为具有创造力、竞争力、生命力的世纪油田。新疆油田是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四个大庆”战略任务中的新疆大庆,具有重要的战略和经济地位。 发展历程 195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克拉玛依市,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直属地级市。经过30多年的艰苦创业,昔日的戈壁荒滩,已建成为一个具有勘探、钻井、采油、输油、炼油、建筑、运输、机修制造等门类比较齐全的石油工业生产基地和科研、文教卫生、商业贸易、公共事业基本配套的石油工业新城。 早期 上早已记载过当地的“黑油山”。1951年中苏石油公司开始普查勘探。1955年获工业油气流。1956年投入试采,年产原油1.6万吨。至1960年达163.6万吨,占当年全国天然石油产量的39%。是大庆油田投入开发之前全国最大的油田。以后经全面开发,1985年原油产量达494.5万吨。1998年,以它为核心的新疆石油管理局产原油871万吨,天然气4.71亿立方米,成为我国重要的石油工业基地。 克拉玛依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石油工业十分落后,当时最大的玉门油田年产量不过10余万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虽然经过三年恢复期,但直到1953年全国原油年产量也只仅有43.5万吨,这个产量仅仅能满足社会生产需要量的三分之一。 1954年,以苏联专家乌瓦洛夫为队长,地质师张恺、实习生宋汉良、朱瑞明等十人组成地质调查队,对新疆黑油山——乌尔禾地区完成1:10万的地质普查后,明确提出该地区

克拉玛依油田发现记

克拉玛依油田是新中国发现的第一个百万吨大油田。 1955年,对克拉玛依油田来说绝对是一个转折性的时间点。 急切需要寻找到油田的中国,在这一年召开的全国石油勘探会议上,将新疆确定为重点勘探区之一。 不到一年,克拉玛依黑油山的一号井喷油了。 黑油山在克拉玛依市东北方向,据市区只有两公里。 整个山丘成黑色,凹凸不平的表面,被石油侵染的砂岩,或被石油凝结的沙砾岩所覆盖。山上没有一棵树,仅有的一些芦苇,也长得稀疏而低矮。距离黑油山不远处,是褐黄色的同样光秃秃的成吉思汗山。 虽然叫做山,但黑油山最高处也只有13米。它的另一个叫法―沥青丘,其实更为贴切。 黑油山顶,立着一块石碑,3米高。石碑北边和东边,分布有大大小小数个被石块圈围起来的油池。亮亮的油池,像镜面一样,天上的云,池边站着的人,尽数纳入池中。有时候,油池会“突突地”冒一串泡泡,那是地下涌出原油的缘故。 据说,地下冒油苗的景观全世界只有两处,一处在非洲的埃及,还有一处就是克拉玛依的黑油山。克拉玛依,正是黑油山的维语叫法。

克拉玛依油田的发现,便与黑油山有关。 石油业的第一家中外合资公司 1953年,新中国原油的年产量只有万吨,仅仅能满足社会需求量的三分之一。 毛泽东曾对周恩来、陈云感慨:“要搞建设,石油是不可缺少的。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没石油都转不动。” 朱德不无焦虑地说:“500万吨钢铁,500万吨原油,我们就能够打败任何侵略者。”“如果没有石油,飞机、坦克、大炮,还不如一根打狗棍。” 刚刚诞生的新中国,面临外国的经济封锁,找油是当务之急。 1949年12月17日,彭德怀在翻阅有关方面上报来的文件档案时,发现了一份1943年苏联政府和民国政府关于在新疆合作设立有色金属和石油两个股份公司的议定草案。不久,彭德怀赴京参加中央人民政府第五次会议时,将该草案呈报给了当时在北京主持中央工作的国家副主席刘少奇,并请示中央政府考虑和苏联政府合作,开发新疆的石油、矿产资源,以便发展新疆经济。 1950年1月2日,刘少奇向远在莫斯科访问的毛泽东发去了书面报告,建议向苏联提出在新疆合办石油和有色金属企业的要求,以便利用苏联资本开发新疆资源,发展新疆经济。

克拉玛依市简介

一、概况 克拉玛依市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西北傍依加依尔山东麓,南依天山北麓,东濒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北部,处于奎屯市、乌苏市、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沙湾县、托里县两市三县之间,市区距乌鲁木齐公路里程313千米,距北京公路里程4086千米,海拔高度在250~500米之间。克拉玛依系维吾尔语“黑油”的意思,是伴随着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的勘探开发而发展起来的现代化石油工业城市。克拉玛依1958年5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建市,1982年2月16日, 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设区的地级市,是新疆两个地级市之一。下辖克拉玛依、独山子、白碱滩、乌尔禾四个区,乌尔禾、小拐两个乡,12个街道办事处,辖区内还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四个团场,总面积9500平方公里。克拉玛依市居住着汉、维、哈萨克等38个民族,总人口36万人,其中汉族占总人口的76.5%,少数民族占23.5%。克拉玛依区是克拉玛依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克拉玛依属典型的大陆性半荒漠气候,晴天多,日照强,冬夏温差大,空气质量好。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15.4℃;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27.9℃。5至10月为夏季旅游季节,12至2月为冬季旅游季节。 克拉玛依矿产资源丰富。有石油、天然气、天然沥青、煤、石膏、芒硝、水晶等矿藏。其中,石油和天然气是主要矿产资源,储量大,质地优良,可炼制超高压变压器油、高档环烷基润滑油、高等级道路沥青、高档橡胶油等产品。1983年, 在克拉玛依油田九区、风城、红山嘴发现埋藏浅、油层厚、储量丰富、凝固点低的重油,这是世界上较为稀缺的环烷基原油。克拉玛依油田(新疆油田)的主要勘探开发领域是准噶尔盆地。根据新一轮油气资源评价结果,准噶尔盆地石油资源量为86亿吨,天然气资源量为2.1万亿立方米,油气资源总量达到103亿吨,是我国陆上油气资源总量超过100亿吨的四大盆地之一。目前,石油探明率仅为22%,天然气探明率仅为3.5%,显示克拉玛依油田(新疆油田)还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二、区位交通优势 克拉玛依地处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西轴,是中国西部第一个千万吨大油田所在地,也是新疆最大的石油石化基地。 公路交通。国道217自南向北贯通全市,乌奎高速公路、312国道和呼克公路与217国道相接,另有2000多公里的油田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可使克拉玛依直达乌鲁木齐、伊宁等北疆各主要城市和南疆库车等地区。 机场航空。克拉玛依新飞机场2006年4月已建成通航。新机场位于克拉玛依农业综合开发区内,距离市区15公里,可降落波音757客机,是乌鲁木齐国际机场最近的备用机场。每天早上8::00(北京时间)从克拉玛依飞往乌鲁木齐,当晚9:30(北京时间)从乌鲁木齐飞往克拉玛依,两地空中飞行时间约46分钟。早上从克拉玛依起飞,当天可在乌鲁木齐机场转机飞往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等全国八个大城市。 铁路运输。途经克拉玛依区、百碱滩区、乌尔禾区的奎北铁路已于2007年4月动工兴建,2008年年底将修到克拉玛依中心市区,2009年将进入货运试运行阶段。铁路建成后,克拉玛依将建成立体的交通网络,届时为游客的出入带来更大的便利。 三、三大特色

中专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与实施方案范文

2020 中专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与实 施方案范文 Document Writing

中专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与实施方案范文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公务文书,又叫公务文件,简称公文,是法定机关与社会组 织在公务活动中为行使职权,实施管理而制定的具有法定效用和规范体式的书面文 字材料,是传达和贯彻方针和政策,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实行行政措施,指示答 复问题,知道,布置和商洽工作,报告情况,交流经验的重要工具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一、建设基础 学校重视数字化资源建设工作,学校所有教室、机房、部分实训室、工场已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校园网络采用三层管理技术,用千兆骨干网络将13个楼宇用光纤连接起来,采用VLAN 技术对校园网网络进行了划分。学校教师和学生电脑桌面100M接入校园网络,接入点达1500余个。自校园网建设以来,我校在校园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积累了一定量的信息化资源和建设经验。 二、建设目标 完善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技术先进、扩展性强、安全可靠、高速畅通、覆盖全校的校园网络环境。建立公共信息系统,提供先进数字化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建立功能齐全的教学管理系统;实现数据资源共享。提高全校师生信息化水平素养,

通过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为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和服务社会搭建公共服务平台。 三、建设内容 (一)共享型教学资源建设 通过共享型教学资源建设,聚集优质教育资源,可以使教师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共享,可以使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具体包括共享型教学资源建设、互动资源管理平台建设、网络教学系统建设三部分。 1.共享型教学资源建设 建设学校共享型教学资源,建成集素材、教学课件、试题库、常用软件等为一体的,与课程改革配套的教学核心资源库,与行业企业联合研发的多媒体,建成包含4个重点建设专业在内的9个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此项任务和内容具体见4个重点建设专业的建设方案。同时继续加强馆藏图书、电子图书、期刊等文献资源库建设。争取到20xx年重点建设专业的课程均有一定高质量的教学资源。 2.互动资源管理平台建设 互动资源管理平台主要有临时交换文件夹(用于教师临时存储资料,交换资料,可删可增,权限公开。每位教职工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文件夹,教师之间存取、交换资料,临时放上课用素材,课件等,作用大,是老师们用的最多的平台之一)、个人资料文件夹(用于教师个人保存一些个人的资料)、校迅通(发布学校通知、公告、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无纸化管理)等功能。

克拉玛依油田数字盆地建设

克拉玛依油田数字盆地建设 2008年底,“中国第一个数字化油田在准噶尔盆地投入使用”的消息通过互联网、电视和报纸传向了全国乃至全世界,这标志着中国首个数字化大油田在新疆克拉玛依全面建成。数字克拉玛依油田,用老百姓的话解释就是:把准噶尔盆地大大小小十几个油田全都放到计算机里。 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雷德文介绍说:“数字克拉玛依油田从空间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地面;另一部分是地下,而地下部分我们称之为‘数字盆地’,勘探开发研究院主要承担的就是数字盆地的建设和使用。早在80年代,我就参与了数字井筒的数据录入工作。” 2000年以来,面对勘探开发的难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克拉玛依油田敢为人先,加大了对计算机技术的引进和应用,首次在中石油系统以IE方式实现大盆地地震资料解释成果的发布与浏览;首次在中石油系统建成盆地级地震解释项目库并实现全盆地高精度统一解释和编图;首次在中石油系统建成并应用勘探、开发协同工作环境。这些“首次”项目贯穿了勘探、开发研究的每个环节,从资料处理到战略选区、战略部署、评价方案、开发方案研究,为克拉玛依油田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就是在这些看似轻松的多个“首次”背后,隐藏着科研人员为此而付出的汗水和艰辛。 向决策智能化迈进的里程碑 “这个项目的完成,标着新疆油田公司数字油田建设数字化阶段已经结束,开始迈向决策智能化,公司信息化建设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2008年10月20日,在新疆油田公司总经理办公会上,陈新发总经理在看完《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发布与浏览系统》二期的演示后,如此说到。 “通过这个系统,科研人员和决策层只需在网页上轻点鼠标就可查看到想要了解的解释方案的成果和某口井的地震解释方案。这个系统没有开发运行前,要想了解这些资料不仅要亲自跑到研究院的工作站来,而且还要学习相关专业软件的应用知识,这个过程是相当复杂、繁琐和不可实现的。而‘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发布与浏览系统’操作简单、方便,只需要十几分钟就可以学会使用了,在自己的办公室通过IE浏览器就可完成地震资料解释成果查询与浏览。”勘探开发研究院勘探所副总工程师牛志杰介绍说。 2007年9月25日,陈新发总经理在勘探开发研究院地物所调研会上提出,《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发布与浏览系统》的研发由研究院在年底前初步完成,当时研究院院长况军、副院长雷德文、计算信息中心主任孟照旭都在场。当天,孟照旭赶回克拉玛依,筹备项目。 9月26日,孟照旭召集会议,就项目的开展集思广益。油田公司数据中心、研究院勘探所、计算信息中心的相关人员参加了会议。9月30日,孟照旭将项目进程表放到了陈新发总经理的办公桌上。 10月8日,项目正式立项。调研后,项目组成员发现,这个项目在国内就没有先例,到底做成什么样子,大家心里没数。好在有《盆地级地震解释项目的建立及高精度区域编图》这个项目形成的全盆地级的数据库,提供了数据源和发布内容,有米就好做饭了。 要在如此短时间内,把这个饭做得合乎决策层和科研人员的胃口可不是件容易事。那紧张的三个月时间,在项目研究人员牛志杰、段非等人的脑海里,除了加班就是加班。因为项目是倒排流程,今天的活干不完就要影响第二天的进度。在攻克了许多技术上的难题后,又经过反复多次的改进,项目终于在预定时间完成。

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方案

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方 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安徽金寨职业学校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 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方案 一、成立教学资源与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将专业教学目标、专业教学标准、专业优质核心课程体系、实验实训指导、学习评价等整合处理,通过校园网络等实现课程资源网络化、信息化,建立具有四个功能、三大服务的共享型教学资源库。 二、推行“模块教学”、“情境教学”、“仿真教学”等教学模式改革。优化创新教学内容,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广泛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推动专业应用软件在教学中的应用,建设优质教材和特色学习资料,建设跨越围墙、跨越课堂、跨越时间的新型数字化立体教学资源库,按照一体化教学、一体化评价的要求,整合相关教学资源建立电子教案库、实训案例库、教学录像、相关图片、实物模型、试题库等组成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资源库,将多媒体技术最大可能的植入专业教学活动之中,利用教学软件、教学课件、多媒体教学平台、试题库、课程录像等多种媒体形式组成的机电专业教学资源库系统。 三、依托数字化校园建设,以创建精品资源为核心,组织建设多媒体教学课件,多媒体教学素材(含辅助教学软件、课程录像),教学案例,电子教案及电子教材,学生自主学习资料汇编(含考证题库)等,建立信息共享和自主学习平台上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库,实现全校师生的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与应用。2016年初步建立并校内开放,2017年基本完成并对社会有限开放。为学生提供一个性能稳定、功能强大的自主学习平台;促进主动式、协作式、研究型、自主型学习,形成开放、高效的新型教学模式。立体化教学资源库组成如下图所示:

化学驱对克拉玛依油田开发的探讨研究

化学驱对克拉玛依油田开发的探讨研究 简要阐述克拉玛依油田的砾岩油藏特点,详细介绍化学驱(聚合物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弱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应用于克拉玛依油田的实际采油过程中优势及存在问题。针对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相关的探讨研究对策并进行展望。 标签:化学驱;油田开发 克拉玛依油田经过多年的一次采油和二次采油的勘探开发阶段,现已处于高含水和高采出阶段,水驱开发稳产难度大,使得三次采油技术成为首选。加上砾岩油藏的非均质性,导致各地下油层的动用状况的不稳定性和差异性增加,促使剩余油分布更加复杂,也加大了克拉玛依油田的勘探开发难度。随着油藏含水率的逐渐升高,油层吸水厚度和产液厚度不断减小,致使实际采收率较低。 化学驱是向水中注入化学剂来改变驱替流体与原油间的界面性质从而提高采收率的一种采油方法。化学驱作为一种较为成熟的三次采油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各大油田,达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目的。主要包括碱水驱、聚合物驱、表面活性剂驱、泡沫驱、二元及三元复合驱等。 1 化学驱的驱油机理及实际效果 针对克拉玛依油田的实际地质条件和油藏特性,聚合物驱、二元复合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Surfactant-Polymer,SP)和三元复合驱(弱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Alkaline- Surfactant-Polymer,ASP)等三种方法已被用于实际采油生产,以提高采收率并改善勘探开发效果。聚合物驱通过提高注入水粘度、降低油水流度比和水相渗透率来提高采收率。聚合物驱的主要注聚流程为:聚合物(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先熟化溶解与过滤后得到聚合物母液,进入静混器与水混合成所要求的聚合物浓度,再经过地面管线、井口直至注入油层。由于聚合物溶液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界面的粘度和粘弹性,从而获得较高的驱油效率。SP二元复合驱是向聚合物溶液中添加少量表面活性剂,发挥了聚合物的增粘和表面活性剂的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双重协同作用。同时,减少了聚合物用量,避免了地层损害问题。ASP三元复合驱充分利用了弱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等化学剂的特性,产生较好的三重协同效应,获得了超低的油水界面张力,从而提高了原油采收率。将弱碱引入ASP三元复合驱体系,与原油中有机酸反应生成天然的表面活性剂,既减少表面活性剂用量,又降低聚合物与表面活性剂的吸附损耗。就聚驱能力而言,ASP三元复合驱>SP二元复合驱>聚合物驱。对于化学剂成本而言,SP二元复合驱>ASP三元复合驱>聚合物驱。 2 存在问题及探讨研究对策 尽管化学驱提高了克拉玛依油田的原油采收率,实际应用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①聚合物驱仅能以增加溶液浓度的方式保持所需高粘度,聚合物消耗量

牢记那些重要的勘探发现井

牢记那些重要的勘探发现井 1.松基3井一一一发现大庆油田 1959年4月11日,32118钻井队开钻松基3井。当钻至1400多米时,录井资料中发现了良好的油气显示,当时的石油部副部氏康世恩立即指示进行电测和井壁取心。两天后,电测资料和井壁油砂送至康世恩和同行的苏联专家处,闻着油砂散发的油香,康世恩开怀大笑,他没有听从苏联专家将井打到犯3200米基准地层的建议,而是果断下令提前完钻,立即转入试油。9月26日,松基3井顺利出。松基3井喷油的喜讯报到黑龙江省委,当时的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十分高兴,他建议将松基3井所在的大同镇更名为大庆镇,以纪念共和国的10岁生日。大庆油田这个响亮的名字响彻大江南北。 2.任4井一一一发现华北油田 在1975年春节前夕,大港油田钻井二部3269钻井队冒着风雪搬到了任丘一辛中驿构造南部的任4井井位上。5月27日,当钻至3153米时钻头进入了古生代地层,地质班的郭顺源发现了8颗油砂。还柱不柱下钻,当时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古生代的油砂可能是上面砂岩层油砂漏下去的,不足为怪,另一种意见是继续往下打,揭开古生代含油的奥秘。经过研究,最终决定继续钻进。奇迹发生厂,几十吨的钻具好像突然失去了依托,一下子放空了一米多,钻头像掉进了大油海!这口井出油日产量高达1014吨,是冀中地区第一口日产千吨的高产油井,它揭开了我国第一个古潜山大油田一一华北油田的神秘面纱,也打开了碳酸盐岩找抽的新领域。

3.华8号一一一发现胜利油田 石油勘探队伍在华北地区从华1井至华7井,未有大的发现。1961年由华北石油勘探处32120钻井队负责钻探华8#,胜利油田的老钻工工汉杰至今还记得钻头上卡着一块手指头肚大小油砂的情景。当时石油部部长余秋里见到这块油砂,立即指示以华北石油勘探局副局长刘南为组长的工作组进驻东营,现场组织钻探工作。1961年4月16日,华8井正式出油,日产8.1吨。华8井出油拉开了胜利油田找油的序幕,之后相继引出了大港油田,辽河油田。华北袖田和中原油田等诸多油田,华北平原石油勘探的新局面就此打开了。 4.黑油山1号井一一一发现克拉玛依油田 建国初期,石油地质学家们遇到了一道难题:准噶尔盆地到底哪里有石油?当时的新疆石油公司决定在黑油山南区打一口探井--"黑油山1号井",1955年7月6日,黑油山1号井正式开钻,承钻的是由8个少数民族的36名工人组成的1219青年钻井队。10月 29??????????????????????????????????? ????????????? ???????????????????????????????????????????????????????????????? ?????????????

数字资源建设指南

数字资源建设指南 为加强我校数字教学资源的普及与应用力度,实现优质资源的广泛共享,加快学校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特制定《机电工程学校数字资源建设指南》,提出数字资源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建设机制、质量与技术要求以及内容重点,供全校师生及周边学校企展资源建设工作参照执行。 一、建设总则 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的指导思想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国家教育信息化和中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坚持系统性、引领性和实用性原则,满足教师和学生的多样化与个性化需要,促进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转变,从课堂教学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转变;促进教师和学生在教和学活动中常规化应用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的工作原则是坚持需求驱动、科学规划、统一标准和共建共享。 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机制是吸引高等学校、教育研究机构、教育出版机构、教育信息技术企业以及广大基础教育学校、教师广泛参与和协同建设,采用资源征集、汇聚、共建、捐助等多种建设方式,形成资源建设的源头活水。 二、建设目标与任务 教育教学资源围绕学中职教育发展的要求,建设符合学科教学实际,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有引领示范作用,能够有效支持课堂教学和个性化学习的学科教学资源。 三、资源种类与基本要求 (一)资源种类 教学资源重点建设的种类包括教学素材、教学课件、微课程、网络课程、教学案例、教学工具与信息化培训课件。 1.教学素材 教学素材是指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材料,是教学课件、网络课程、教学案例等教学资源的基本组成元素,是承载教学信息的基本单位。 2.教学课件 教学课件是指根据教学需要,在一定的学习理论指导下,经过教学设计,以多种媒体表现,具有良好结构,满足某一单元或知识点教与学需要的一种软件。例如:演示文稿、动画课件、电了白板课件等。 3.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是指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实现的课程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从组成内容来说,它包含教学日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评价方法等课程教学必备的要素。从组成形式来说,它包含符合网络学习特点、按照一定的教学日标组织起来的课程教学内容和网络课程教学支撑环境。网络课程建设主要主要以核心课程为主。 4.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是指记录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教学活动、典型意义事例及相关信息的资源。概括来说,教学案例有两类,一类可用于教师总结教学经验,开展教研,促进教学水平提高。这一类教学案倒需要包括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课件、课堂视频实录和教学反思四个部分(有的还包含专家点评);一类用于帮助学生完成某个知识概念的理解与建构,如“微课’’资源,围绕某个知识点或问题进行讲解的以视频为主的教学短片,授课时间一般不超过15分钟,比如:知识点授课视频、操作过程演示视频等。 5.教学工具 教学工具是指针对知识点(簇),能够在一个或多个方面为不同学生或教师的学与教活

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探讨

24 2009年第13期(总第83期) E-mail:cmee@https://www.360docs.net/doc/bc10185427.html, 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探讨 徐兆明 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金华 321004 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学校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但是由于缺乏共享平台,造成了资源利用率不高等一系列问题。本文通过介绍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的现状,构建了一个共享平台并对其模块进行了分析,以期完善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关键词:数字资源 共享 平台建设 收稿日期:2009-04-20 作者简介:徐兆明,在读硕士研究生。 教学资源作为构成教学系统的基本因素,是指教学系统中支持整个教学过程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实现一定教学功能的各种资源。数字化教学资源主要指的是在由支撑平台、应用软件、硬件系统等构建的网络环境以及利用数字技术处理的、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与网络环境下运行的软件教学资源,比如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媒体资源和结构性较强的案例、试题、网络课件、专题学习网站、课堂教案、讲授型教材等资源,甚至网络服务等都属于数字化教学资源。数字化教学资源包括了学校的科研、管理和教学的各个方面,涉及面很广。 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顾名思义,就是指在一定的网络平台的支持下,任何人处于任何位置都可以有效地搜索、使用、共享和管理教学资源。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共享主要指的是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实现的,致力于建立统一的教学资源管理、评价标准,并对其进行管理应用,以达到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重目的。它的产生就是为了有效地整合并合理配置分散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使其更有利于统一的管理、搜寻、共享、评价,并扩大教学资源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范围。 一、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的现状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资源,数字化资源具备它特有的优势,例如:处理信息的数字化、呈现方式的多样化、交互的自主性通过教学资源的共享可以为教育提供网络环境,实现如下的功能: 1.资源共享,通过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高度共享,为学校的教学、科研以及管理提供支持,使分散的教学资源进行充分利用, 以此促进学校教学、管理和科研等各项工作的优化。 2.信息交流,在共享平台上不但可以进行学校内部的信息交流,也可以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与领导、教师与领导之间的交流。使学校的不同群体之间更好地交融、交互。 3.远程教学,通过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上资源,有学习需求的人员可以实现远程学习,并接受充分辅导。 4.协同行为,在共享平台的基础上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以及管理者与教师之间可以实现协同学习、协同备课、协同管理,使效果优化。 虽然数字化教学资源及其共享平台有着许多的优势,但在现阶段数字化教学资源以及共享的建设中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并未完全实现上述功能。 (1)重硬轻软 随着国家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并制定相关的支持政策后,为了完成学校的信息化,耗费了大量的人、财、物,兴建了许多现代化的教学硬件环境。但是在建设完成之后,许多学校忽视了对软件环境的构建,由此产生的现象就是许多昂贵的设备无法应用而成为了摆设,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2)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缺乏资源标准 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媒体资源以及案例、试题、网络课件、专题学习网站、课堂教案、讲授型教材等资源的简单叠加并不是共享资源的合理基础。有很多的学校在资源库里有着大量的资源,但是很多都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而且没有形成统一的整体,这既不利于需求者的搜寻应用,也不利于管理者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 教学资源缺乏统一标准在教学资源开发行为的规范、制作内容的要求、管理平台的功能等方面都缺乏一

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规划与实施情况

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规划与实施情况 一、指导思想 创设良好的信息化氛围,进一步完善校园信息门户网站,在网络化管理、学科整合、信息化推进、过程性评价等方面不断努力探索,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努力推进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 二、建设规划 建设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平台、教学改革的技术支撑平台、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平台;开辟学校特色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素质提高、社区教育结合的信息化通道,在研究、开发、建设与应用等方面下功夫,全面开展高起点、重规划、重效益的数字化建设工程,全面提升我校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水平。整合各年级、各专业、各学科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搭建多层次、智能化的开放式教育平台,逐步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符合本校实际的资源库。 三、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实施情况 (一)成立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领导小组 组织召开教学主任、科研实训主任、教研组长、学科骨干、中层以上干部联席会议,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教学的校长为副组长,其他联席会议人员组成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建设领导小组,研究、讨论、制定适合本校校情的学校数字化建设方案。 (二)完善基础网络设施建设 1 .现状分析:

网络建设是数字化工程的核心,它的建设分硬件和软件两部分。我校全部办公室和教室通过校园网已联接互联网,现在学校校园网络运作基本正常。因此,完善我校网站管理平台为中心的网络化信息资源成为接下去数字化工作的重点,我们不仅要抓紧落实全校师生信息素养的培训,而且要抓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 2 .进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 教师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者和开发者,学生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者和受益者,他们信息素养的水平将制约现代教育技术的效益。实现教育信息化,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对师生的现代教育理论素养、信息素养的培训。 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为目标,立足教育部新颁布的各学科课程标准,以技术带动教育思想改革,以新型教学理念带动技术创新与教法改革。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工作,使培训工作具有实效性。 (三)充实资源库 1 .资源类型 ( 1 )媒体素材:包括文本类素材、图形(图像)类素材、音频类素材、视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五大类。 ( 2 )试题库: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测量理论,在计算机系统中实现的某个学科题目的集合。 ( 3 )课件与网络课件:分为网络版和单机运行课件。网络版的课件需要能在标准浏览器中运行,并且能通过网络教学环境被大家共享,而单机运行的课件可通过网络下载后到本地计算机上来运行。

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方案

高等职业教育药物制剂技术专业 教学资源库项目 建设方案 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二○一一年一月

目录 一、项目建设背景及意义 (1) 二、项目建设目标与思路 (5) 三、项目建设规划 (7) 四、项目建设内容 (10) 五、项目建设步骤 (31) 六、项目建设基础与条件 (32) 七、项目建设保障措施 (38) 八、项目建设预期效果 (40) 九、建设预算经费计划表 (42)

一、项目建设背景及意义 (一)建设背景 1.医药行业发展现状 医药行业生产的是关系人类健康和疾病治疗不可缺少的产品,由于其特殊性,被称为“不为经济左右的行业”。我国医药行业担负着全国13亿人口的基本医疗和保健,以及救灾防疫、军需战备、计划生育等极为重要的社会责任,具有保护生产力的功能。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医药行业的发展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等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医药行业一直保持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制药行业对人才需求量的快速上涨。2010年,我国医药行业受惠于新医改所带来的市场扩容、新品增加、药品终端需求活跃等众多有利因素,保持平稳发展的态势。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推进和政府投入的加大,行业景气向好,众多医药企业都充分利用这一机遇,通过广纳人才,提高自身竞争力。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制定的生物医药产业振兴规划,目标是未来十至二十年增强我国医药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使我国生产的药品进入美、欧、日等国际主要药品消费国家,手段是提高药品自主创新能力和生产技术能力。这将是我国医药行业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这一切都将对从事药物制剂生产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出了质量和数量上的要求,有行业数据预测,我国有可能到2020年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医药市场。 药物制剂从业人员在整个医药行业从业人员中占据较大比例,制剂岗位作为药品从研发至临床应用整个流程中的就业核心关键岗位,高职高专药品类及药学相关专业有约60%毕业生从事药物制剂工作。随着我国制药水平的提高与创新能力的提升,制剂生产与应用行业正处于扩充发展、技术及服务理念更新阶段,对就业人员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急需大量从事药物制剂生产与应用服务等领域职业岗位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2.药物制剂技术教育资源库建设现状 近年,各类高校均不惜成本地构建数字化校园,基础设施已经不断完善,但相应教学资源建设的问题凸显,如:个性化校本教学资源缺乏普适性、通用性;已有的教学资源各有特点,没有遵循统一的标准,建设成果无法实现大范围共享等,这就需要研制推广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规范专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