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第一节历史课

高一第一节历史课
高一第一节历史课

高一第一节历史课讲什么好呢?

先进行自我介绍,我姓付。以后大家叫我付老师就行。万一记不主,只喊老师也行,千万别喊历老师,更别喊“史老师”,我听着难受,我还想多活几年呢?这节课是我们高中历史的第一节课,按照惯例不上新课。我想和同学们就一些问题聊聊,当然不是漫无边际的神侃,不是聊超级女生,也不是聊中国足球选帅。我们的话题是围绕历史这门学科的,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首先,作为一个人你需要学习历史。历史是人创造的,但人同时也是历史的产物,如果古往今来的人都不学历史,不懂历史,人也就不成为人了,同动物没什么区别。为什么一万年前的蜜蜂同今天的蜜蜂没多大区别?一千年前的猴子同现在的猴子没什么不同?而一百年前的人同现在的人相比,却有很大的变化呢?因为动物没有历史,人有。人类通过学习历史,了解和吸收先辈的经验和智慧,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践创新,然后再把自己的智慧和经验传给后人,如此代代相传,人们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改造世界的能力也就越来越大,人类社会也就不断向前发展了。正因为如此,一位名人说:一个人如果不懂出生前的历史,他永远是个孩子。事实上,每一个人都同历史知识有着不解之缘,他既是历史知识的继承者,又是历史知识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知识的传播者。

历史又是一门很古老的学科。原始社会的结绳记事,刻木记事都是历史记载的一种方式,那个时候还没有数理化呢!所以马克思说:我所知道的唯一一门科学,就是历史。

历史学不仅时间悠久,自它出现以来就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如我国古代的历代王朝均设有史官,一些高明的统治者更是对历史情有独钟。像汉高祖刘邦和唐太宗李世民,刘邦建立大汉王朝之后,立即组织一批人写文章总结秦亡教训,李世民则提出著名的三镜说,其中就有“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而另一些统治者对历史更是痴狂,甚至极端。如秦朝的焚书坑儒,清朝的文字狱。

其次,作为一个中国人你需要学习历史。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很长时间内,由于完善的制度,灿烂的文化,领跑于世界。可是到了近代,我们却落伍了,备受宰割,任人欺凌。一提到古代,我们无比自豪,一提到近代,我们却无地自容。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有人说这同中国的文字有关,大家注意一下,我们的文言文是竖着写的,而西方的字母文字是横着写的,读中国文字是不停的点头,认为书上写的都是对的,没有自己的见解,读西方文字则是不断的摇头,在批判否定中继承先代的文化。所以中国文明逐渐走向保守,固步自封,也就停滞不前,而西方的文明虽一度遭到摧残,仍能蘖磐重生,一枝独秀,并最终征服了其他文明。也有人说这同中国人的性格有关。有这样一个笑话,中国人、德国人和美国人在沙漠里迷路了,三个人在饥渴交迫中等待死亡的时候,忽然发现了一个瓶子,打开后发现瓶子中冒出一个神仙。神仙为报答救命之恩,许诺他们每个人三个愿望。美国人听后欣喜若狂,很快说出了自己的三个愿望:金钱、别墅、回家,神仙满足了他,美国人幸福的回家了。接着德国人也迫不及待的说出自己的三个愿望:金钱、美女、回家,神仙也满足了他。现在只剩中国人了,中国人不慌不忙的说出第一个愿望:一瓶酒。酒出现了,中国人一口喝干,又说出第二个愿望,还是一瓶酒。两瓶酒

下肚,醉眼朦胧的中国人对神仙说:我现在倍感孤独,请让哪个美国人和德国人回来吧。这样他们三人又开始在没有边际的沙漠中寻找出路,一路上,中国人听到的都是美国人和德国人的斥骂。骂着骂着,他们又发现了一个瓶子,打开后,出现一个神仙。神仙说:刚才你们救的是我哥哥,我的法力没他强,只能满足你们每个人两个愿望。这次美国人和德国人吸取了上次的教训,他们让中国人先说。中国人提出了第一个愿望,仍是一瓶酒。喝下去后,他满意的对神仙说:你走吧。从这个笑话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中国人在性格方面同西方人的巨大区别,中国人淡薄名利,知足长乐,容易沉醉于几千年的文明当中。西方人讲求实效,物质至上,对未来充满憧憬,不断改造现实,推动社会进步。

这两种说法未免牵强,要找到中西方差距的深刻原因,只有透过历史。公元3至6世纪是欧亚大陆普遍遭受蛮族入侵的时期,中国在匈奴等多个北方少数民族的侵略下,长期处于混乱割据状态,直到589年,隋朝重新统一中国,恢复正常历史进程。印度由于突厥和匈奴人的进攻,帝国土崩瓦解,但到十三世纪,又得以统一,也就是说中国文明和印度文明没有遭到根本性破坏。西方则不一样,随着日耳曼人、匈奴人、西哥特人、法兰克人源源不断的侵略,西罗马帝国灭亡,帝国的财产和土地为蛮族所瓜分,西方世界面目全非,并且再也没有出现过统一的局面,文明遭到根本性的破坏。不破不立,中国文明和印度文明幸存下来,但这是旧生命的延续,难以摆脱传统的枷锁。而西方在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却获得新生,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开端,它可以毫无束缚的朝新方向前进,在中世纪发展起新的技术、新的制度、新的观念。所以当四大发明在中国用于看风水造爆竹时,在西方却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作为一个中国人,熟悉历史才能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责任,才能更好的发展。这一点在解决现实问题时,体现的尤为明显。如外交谈判中,特别是涉及到领土归属和边界纠纷的时候,了解历史往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中印边界谈判,麦克马洪线是否合法是一个关键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英国历史学家马克思.韦尔的有关著作帮了我们很大的忙,因为他用大量无可辩驳的历史资料证明麦克马洪线是一条非法边界线。还有钓鱼岛问题。钓鱼岛是我国台湾省所辖的一个小岛,位于台湾与琉球之间的茫茫大海上,由于面积小,又十分荒凉,历来不为人们所注意。但近来由于在它的附近海域发现有石油构造,日本人大感兴趣,宣布该岛自古以来属于琉球,现在理应属于日本。对日这一无理行径,我国外交部和台湾省都提出了强烈抗议,钓鱼岛归属问题一时成为重要的外交问题。这时,一位名叫徐逸的美籍华人,是清末大官僚买办盛宣怀的孙女,在美国声明钓鱼岛既不属于中国,也不属于日本,而是盛家的私产。为此,他向美国国会提交了两份历史档案,其中之一就是光绪皇帝的谕旨,内容是由于盛家所开的中药铺用从钓鱼岛采来的草药治好了西太后的关节炎,她为了表示感谢,决定把这个小岛赏给盛家。徐逸的要求虽然滑稽,但她提供的资料却是钓鱼岛属于中国的铁证。

怎么学?

开学第一天,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学生们说:“今天,我们只做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做的事儿:每个人把胳膊尽量都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说着,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 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情,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每天甩手300下,哪些同学坚持了?”有90%的同学骄傲地举起

了手。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再问,这回,坚持下来的同学只剩下了八

成。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大家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运动,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候,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人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的柏拉图。

为什么柏拉图成功了?成功在于坚持,这是一个并不神秘的秘诀。

一头驮着沉重货物的驴,气喘吁吁地请求只驮了一点货物的马:“帮我驮一点东西吧。对你来说,这不算什么;可对我来说,却可以减轻不少负担。”马不高兴地回答:“你凭什么让我帮你驮东西,我乐得轻松呢。”不久,驴累死了。主人将驴背上的所有货物全部加在马背上,马懊悔不已。

学会合作,才会双赢!

谈如何上好高中历史第一课

从事高中历史教学三年,每年接触刚刚跨进高中校门的高一新生时,发现他们对历史课的印象是“副科”、“听故事”,没什么好重视的。“学习历史还有用吗?”“不如把学习历史的时间用来学习有用的东西如计算机等,甚至休息也好!”“我本不想学的,是老师要我学;”等等受急功近利社会思潮影响的言论,在同学们的头脑中颇有市场。

作为一名高中历史老师,扭转刚进入高中大门的高一新生的错误观念,是一项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上好新学期的第一节历史课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学期的第一节课不宜讲新课,而要上一节导言课,课上不仅要充分“推销”自己,更要向学生介绍本学科的课程设置、主干知识、考试方式和学习方法等,让学生对本学科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因此,能否上好第一节历史课将是关系到能否培养学生“历史”兴趣与情结的重要一环。

一、端正学生学史的思想认识,突出学史的重要性

各种情况表明,要上好历史课、学好历史科,必须帮助学生端正思想认识,否则就难以激发起同学们学史的热情,即使学习也是应付式,难以提高教学质量,更不用说提高青少年的人文素质甚至中华民族的国民素质了。因此,在正式学习历史前必须帮助学生端正思想认识,要求学生从思想认识和日常行为上重视历史科的学习。

历史不能像应用科学那样直接地创造财富,也无法提供解救燃眉之急的锦囊妙计,看似“无用”,但却有“大用”:学习历史对于提高人们的人文素质、思想境界、完善人格、陶冶情操、塑造美好的心灵、学习做人等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习历史对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还具有独特的作用;对于同学们的学习而言,历史对地理、语文、政治的学习很有帮助。如《史记》就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英文的学习也很有用,不了解西方的历史文化,不利于英语的进一步学习。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可以培养和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在学习中、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借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办事能力。“学史使人明智”就是这个道理。

学好历史知识还能帮助人们提高娱乐和审美的水平,帮助我们理解其它学科或者其它方面的知识,提高我们对事物的分析理解能力。我们在观看外国优秀影

片,如《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基度山伯爵》、《列宁在十月革命》等时,如果不学习世界历史,就无法了解影片中故事背景,无法真正看懂这些片子,也就无从分析、理解了,更谈不上欣赏。

在中学开设历史课,是世界各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方式,是激发民族的自豪感和提高民族和国家的凝聚力的重要手段。不学历史,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就不会完整,在中学基础教育阶段不开设历史课,要提高中华民族的国民整体素质就无从谈起。

二、让学生了解历史教材的结构和编辑特点

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教材和以往的教材有很大的不同,老教材采用通史编年体裁,较容易掌握,新教材采用中外合编的专题史体例,分为若干个历史单元模块,每个单元集中探究一个比较宏观的历史问题,因此它需要学生有一定的通史知识基础。同时新教材每一课的内容容量大,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前认真预习,将不懂的问题做上记号或写下来,这样课前就有了疑难问题,带着这些疑点上课,便会有的放矢,提高效率。

三、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历史学习方面的基本常识

导言课学生了解有关历史学习和研究方面的基本常识、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有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和基本方法对以后的历史学习有着十分重要作用。

学习历史知识要注意四要素的理解和掌握。历史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四要素。要学好历史科,必须让学生了解这四要素内涵和外延,掌握它们、运用它们。

初步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历史书里面的内容隐含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同时教材也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来编写的。因此,学习历史前对基本的哲学原理进行了解是十分必要的。

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个人的学习习惯对他的学习和成长所起的作用,越来越为教育专家和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并把它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常规措施来认识。这些习惯主要有:勤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每天安排学习计划的习惯、在作业和试卷上的有关位置工整书写班级、姓名和学号的习惯、在教材或其它阅读材料上做记号或批注的习惯、带着问题看书的习惯等。在中学基础教育阶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无疑成为提高教与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导言课对学生在整个学年以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通过历史导言课的讲述,使学生对本科的知识概况、知识结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高中历史教材的特点以及注意事项有初步的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学史的兴趣。对本学期教师的教学计划、其它安排有所了解,对历史学科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有初步的了解。因此,精心设计好和上好导言课就成为每位教师新学期开学初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对整个学期或学年的教学工作都影响很大。

对于一个新教师,无论上什么课,在一开始就让学生变得积极主动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没能做到,就会陷入被动的风险,就象水泥经过一段时间就会凝固一样。如何上好新学期的第一节历史课?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先入为主,融洽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一无所知时,自然要特别留意其一切未知的信息,信息出现的顺序不同,对人们根据一系列信息去认识某一对象时,最初得到的信息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占有压倒的优势。这就要求要有良好的第一印象,由于第一印象一般是在没有任何背景的情况下形成的,所以比较深刻,良好的第一印象成为师生心理相容的有利因素。第一节课教师是有准备的,而学生没有除了带课本外没有任何准备,这只能要求是教师先入为主,作到先声夺人,形成融洽的教与学的氛围。也就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可以通过这些轻松的话题,引导学生说话,随后对学生进行夸奖的同时,又提出更高的期望。一下子把同学们的自信自豪感和自尊心激发出来,师生间的感情一下子拉近了距离,也就初步形成了相互信任的融洽关系。为后来的教

学的相长走出坚实的第一步。

二、平等交流,相互了解。先声夺人并不能咄咄怪逼人,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应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在其代表作《被压迫者的教育学》中提出了闻名于世的“解放教育思想”。弗莱雷认为,交流是人类生存的重要方式,人类生来就需要进行相互间的交流。在交流中有两个前提很重要:一是要真实地表达思想,不要说假话、虚话;二是要积极地参与交流、参与社会活动。如果在交流中尽说假话,或者尽管讲的也许是真话,但却是空话,远离实际,不愿参与社会实践,那么这种交流也就失去了意义。在教学中,他提出了师生间的双向性的相互交流。这种交流是一种平行、平等、民主、真实、积极的交流。在这种交流中,师生双方都是主体,为了共同的目的进行交流。

三、认同历史,激发兴趣。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主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去探求知识并带有情绪体验色彩的意向,随着这种情绪体验的深化,就会进一步产生学习需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有了兴趣,学生就会全心投入,,乐此不疲,反之,则放在一旁,不予理会。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是学生认知的过程,也是满足学习者心理需求的过程。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本学科的特点外,更应该了解学生各方面的状况,特别是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需求。根据中学生心理需求进行历史教学,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强烈地探索求知欲,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精神,而且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刘老师将学习历史与当时的奥运会连在一起,将历史学习与现实的热点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归好的老师,这必然为以后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带来良好的效果。

我上第一节历史课

我的第一节历史课 如何上好第一节历史课,是我大学四年里思考得比较多的一个问题。在思考过程中我逐渐形成了三个观点:历史离我们很近;某些历史不可信;历史是好的知识,历史很有用。其实这三个观点也是我学习历史的一些体会。2004年9月3日是我大学毕业后第一天上课,利用一节课的时间,我给同学们讲了这三个观点。 为了让同学们对历史产生亲近感,我讲的第一个观点是:历史离我们很近。留给大多数同学的印象是历史离我们很遥远,这种看法似乎有一定道理:就时间而言,商周时期离公元2007年有几千年;从空间上看,北京的历史,离广东罗定也很遥远。但在我看来,历史离我们很近,为什么这样说呢?当时我给同学们讲了我遇到的一些事情。 小学时我在《可爱的家乡仁寿》一书上了解到我的家乡(四川仁寿县)有一个全国著名的画家叫石鲁(1919---1982),他本姓冯,因为他从小崇拜明末清初一个叫石涛的画家和民国时期的鲁迅先生,把自己的名字改作石鲁。因为经常接触鲁迅先生的名字,我还不感到陌生,但是对画家石涛,我却倍感陌生。这种陌生感等我去桂林上大学后就消失了。事情是这样的:朱元璋为巩固统治,他分封了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侄孙到全国各地做王,其中他这个侄孙就分封到了桂林,建立靖江王府。桂林人又把靖江王府叫做王城,就是现在广西师大王城校区,而我从小倍感陌生的画家石涛就是靖江王府的后代,现在桂林市区正阳步行街上有很多临摩的他的画。在我们的高中历史课本上曾经讲到:1921年底,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来到广西桂林,同孙中山会晤。在我上高中的时候,我觉得这些历史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说,离我都很遥远。等我来桂林上大学,才知道当年马林同孙中山在桂林会晤的具体地点就在今天广西师大王城校区。原来让我觉得遥不可及的东西,一下就出现在眼前,感觉历史离自己是那样的近,陌生的历史一下变得亲切起来。 靖江王府在整个明朝一共传了11代14位藩王,他们死后都葬在桂林郊外的 尧山,桂林人把它叫做靖江王陵。2002年春天我去这个地方,碰见王陵管理处 的保卫科长,姓朱,他告诉我,他是朱元璋的第21代孙。在广西师大王城校区,有个卖毛笔的江西人,姓李。2004年6月的一天笔者和他闲聊,他告诉我,他 是李世民的后代。我问他有什么证据,他说有家谱为证。这些是否是事实我不清楚,但却让我眼前一亮,那些离我们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看起来早已消失得 无影无踪,当一下在自己身边找到痕迹时,总是不免让人震撼。笔者对历史的兴趣,很大程度是建立在对历史的亲切感上的。记得当时我给同学们讲这些小故事时,同学们听得是那样的专心:原来历史是这么一回事情。受此启发,在平时的 历史教学中,我继续给同学们补充这类故事,慢慢培养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比 如在讲抗日战争时期的叶挺将军时,我告诉同学们,叶挺将军的儿子在抗战时期 曾经在当时的广东省立第八中学求学。当我讲出民国时期的广东省立第八中学就 是今天的广东罗定中学时,大家发出惊呀的声音,然后是几许自豪。我想,作为

高一下学期物理实验教学计划及进度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物理实验教学计划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从物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来看,物理实验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物理实验对于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全面落实培养科学素养的目标,具有其他教学内容和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为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为更好地实施实验教学,现做计划如下: 一、实验类型:学生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探究实验 二、实施措施: 1、按照本学期新课标的要求有计划地备齐备好所有的实验课程,使演示实验、分组探究实验的开出率均达100%。对所有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都要填写实验通知单和实验记录;认真组织,精心辅导,严格要求,按程序进行操作。开展形式多样的实验竞赛活动并积极组织并指导物理课外兴趣小组开展实验活动。 2、优化实验教学结构,探索实验课教学有模式。优化演示实验,演示实验既能使学生深刻理解科学要领和规律是怎样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又能培养学生的一定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所以,尽可能适当地增加课堂演示实验的次数。教师除了在新授课演示实验,在复习课可适当怍为个别学生再次演示。这有利于较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倡自制教具与改进教具,改装不合理的装置。适当吸收学生参加自制教具的活动,这样不仅改善了实验教学条件还可以节约经费。把教师演示改为边讲边实验,请部分学生参加演示,其他同学观察并给予评论,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将演示实验现象,通过投影仪等电教设备,投影到屏幕上,从而使一些细微、不清晰的现象得到放大,分熟练在利用投影、录像、软件等电教器材,结合实验内容进行授课,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分组实验。把部分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为学生创造动手机会,提高实验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把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使学生在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实验方案中探索、发现。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分析、归纳,让学生自己得到实验结论。开放实验室,创造条件开设自选设计实验。首先由教师在课前向学生公布题目,其次学生根据所学过的知识,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再次经师生讨论、审批后,由学生在实验室独立完成实验。最后得出结论。通过有序训练,学生走进实验室就像进超市一样,各取所需。教师只是管理员、服务员,为此,教师的服务意识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4、倡导学生寻找自己身边的物理小实验,充分利用废、旧物品自制物理实验教具,对有使用价值的教具进行展示交流,并保存在物理实验室。这样即可以促进学生学会自主的研究性学习,又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走进实验室,引导学生能熟练正确地使用实验器材,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每次实验要有实验的记录、数据的分析及处理,还要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

怎样上好一节高中历史课

怎样上好一节高中历史课 一、导入语要耐人寻味,吸引学生 怎样上好一节历史课,我想,同仁们都各有千秋,绝对不可能千篇一律,经验丰富的同行们甚至会身怀绝技。但是,我认为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导入语一定要耐人寻味,才能吸引学生。例如,我在上洋务运动这节课时,引入甲午战争的情节,再引入海军建设问题,这样就容易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方法有多种多样,但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其目的都是为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一般来说,在每一节历史课堂上,不可能只用一种单一的方法,那样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所以,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就感到多彩缤纷,新鲜有趣。例如,我在上抗日战争时,我最多讲10分钟左右,其余的时间让学生讲一个他们在影视中看到的一个小故事,这样做就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三、问题情境的设计要有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个问题,一个情景,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是,问题情境的设计要做到趣味性就不是那么简单的问题了。这就好比一个人在讲故事,如果这个故事的情境美妙无穷,那么听故事的人就会觉得静静有味。事实上,对于历史课而言,每个历史故事都是生动有趣的,不管它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所以,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应该更多更好的去了解每一个历史故事情节,这样才能在每一节历史课堂上设计好问

题情境,使问题情境更加生动有趣。例如我在讲科举制度的时候,就会给学生讲一个古代读书人点灯夜读的小故事,细致描绘夜读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适当应用历史片的影视资料,来直观地展示历史事件发生的背 景资料,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行们都知道,在历史教材中都配有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这些资料都已历史教学而言十分重要,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料,如果不够用的话,还可以在电脑中下载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影视资料,来丰富教学内容,增加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动感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主义精神。例如,我在上甲午中日战争的时候,就给学生展示甲午海战的影视资料让学生在观看过程中,体会到想邓世昌这样的爱国精神,从而认识到加强海军建设的重要性。 五、恰如其分地穿插一些历史小故事,会让课堂增加愉悦的气氛。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恰如其分地增加一些历史小故事,会让学生感觉到很有趣,并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到知识。一般说来,初高中的学生对历史小故事是比较感兴趣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学生的这些特点,来完成教学任务,来达到教学目标。例如,我在讲辛亥革命的时候,就会给学生讲一些孙中山年轻时候的小故事,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一个伟人的成长过程,与青年时期的成长有关,从而培养学生的立志成才的志向。 综上所述,上好一节高中历史课是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作为

我的第一节历史课

!" 如何上好第一节历史课,是我大学四年里思考得比较多的一个问题。在思考过程中我逐渐形成了三个观点:历史离我们很近;某些历史不可信;历史是好的知识,历史很有用。其实这三个观点也是我学习历史的一些体会。#$$%年&月!日是我大学毕业后第一天上课,利用一节课的时间,我给同学们讲了这三个观点。 为了让同学们对历史有亲近感,我讲的第一个观点是:历史离我们很近。虽然大多数同学的印象是,历史离我们很遥远,这种看法似乎有一定道理:就时间而言,商周时期离公元#$$"年有几千年;从空间上看,北京的历史,离广东罗定也很遥远。但事实上,在我看来,历史离我们很近,为什么这样说呢?当时我给同学们讲了我遇到的一些事情。 小时候,我从一本《可爱的家乡仁寿》的书上了解到我的家乡(四川仁寿县)有一个全国著名的画家叫石鲁’(&(&—(&)#*,他本不姓石而姓冯,因为他从小崇拜明末清初一个叫石涛的画家和民国时期的鲁迅先生,把自己的名字改作石鲁。因为经常接触鲁迅先生的名字,所以我们并不感到陌生,但是明末清初的画家石涛,我却倍感陌生。等我去桂林上大学这种陌生感就消失了。事情是这样的:朱元璋为了巩固统治,他分封了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侄孙到全国各地做王,其中他有个侄孙就分封到了桂林,建立靖江王府。桂林人把这个地方叫做王城,就是现在广西师大王城校区。而画家石涛就是靖江王的后代,现在桂林市区正阳步行街上有很多他的临摹画。在我们的高中历史课本上曾经讲到:(&#(年底, 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来到广西桂林,同孙中山会晤。上高中的时候,我觉得这些历史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说,都很遥远。等我来桂林上大学,才知道马林当年同孙中山在桂林会晤的具体地点就在今天广西师大王城校区。原来让我觉得遥不可及的东西,一下就出现在眼前,感觉历史离自己是那样的近,陌生的历史一下变得那么亲切。 靖江王府在整个明朝一共传了((代(%位藩王,他们死后都葬在桂林郊外的尧山,桂林人把它叫做靖江王陵。#$$#年春天我去这个地方,碰见王陵管理处的保卫科长,姓朱,他告诉我,他是朱元璋的第#(代孙。在广西师大王城校区,有个卖毛笔的江西人,姓李。#$$%年+月一次闲聊,他告诉我,他是李世民的后代。我问有什么证据,他说有家谱为证。这些是否是事实我不清楚,但却让我眼前一亮,那些离我们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看起来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当一下在自己身边找到痕迹时,总是不免让人震撼。笔者对历史的兴趣,很大程度是建立在对历史的亲切感上的,同学们也应是这样。听这些小故事时他们那样专心便是明证。受此启发,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我给同学们继续补充这类故事,慢慢培养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比如在讲抗日战争时期的叶挺将军时,我告诉同学们,叶挺将军的儿子在抗战时期曾经在当时的广东省立第八中学读过书。当我点出民国时期的广东省立第八中学就是今天的广东罗定中学时,大家起初是一片吃惊的声音,然后是几许自豪。我想,作为历史教师能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学生对历史的亲近感,你叫他们不喜欢历史都难。经常会有学生来找我谈这 我的第一节历史课 李 翰 (罗定中学,广东罗定,#"#$$) -关键词.亲近历史,质疑历史,普适价值观-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0 -文章编号.$%,"1+#%(’#$$"*$%1$$!"1$! 历史教学’中学版*23456789:;<=3>?总第,#%期@AB C6D ,#% #$$"年第%期C6D %E #$$"备课笔记

高三历史课程教学计划

高三历史课程教学计划 计划形式,是指用文字和指标等形式所表述的组织以及组织内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关于行动方向、内容和方式安排的管理事件。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三历史课程教学计划,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三历史课程教学计划(一) 新学期伊始,高三教学工作已经出现了紧张的氛围,20**年高考已经渐渐临近。为了把接下来的复习工作做好,特制订详细计划如下:本学期我担任高三二班的教学工作,除去在外学习的美术生外,班级有学生有29人(其中有3人是体育生)。二班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思想比较活跃,但是此班级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学习态度比较浮躁,不太爱按照老师的要求做。 本学期教学的重点是二轮专题复习和三轮综合复习。由于二轮复习没有教材和参考资料,所以只能有教师自己制定。专题主要遵循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两大体系,使原来有些杂乱的教材进行重新的整合。但专题设计不宜过多,用时大概一个半月。剩下的时间主要进行必修和选修的综合复习,习题的设置完全按照宁夏高考试题进行设计。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工作的开展,使学生对教材知识能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能够通过掌握的基础知识解决疑难问题;同时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训练,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本学期主要想采用学案教学,通过学案让学生自主学习,达到提升学生各项能力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剩余三个月的努力学习,能够考上理想的大学。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付出了才能有回报,不能不劳而获。 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本学期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制定“高三教学进度计划”。没有详细的计划,教学就是盲目的、漫无目的的,也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各个环节要抓好。 (1)备课。在备课方面要尽可能做到“精心准备,面面俱到”。 首先,要研究课程标准,根据课标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确定教材重点和慢点。 其次,研究考试大纲。根据考试大纲的规定制定合理复习规划。 再次,研习大量高考资料,精心设计学案。 最后,要备学生,我们的教学主要是针对学生的需要,如果精心设计的一节课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或者是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那么我们的教学目标将很难达到。 (2)上课。 首先,加强课堂管理。虽然我们上课采用学案教学,倡

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一书出版

《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一书于2013年9月问世。该书以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为指导,以高中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教科书为基础,依据有关学术著作,精心选择与高中课程有关联的内容,全面、深入地剖析了必修课程专题的内涵及其专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以求真、求实为原则,注重陈述史实细节及其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介绍了学术前沿的观点;每节课后提出的教学设计建议渗透了素质教育、公民教育的理念,对教师教学创新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阅读过该书稿的教师有如下评价: 我一直都有一个看法,制约中学历史教学水平的一个瓶颈就是教师的专业素养。这本书结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对教学内容深入系统地探讨了学术背景,介绍了史学研究的成果,非常具有启发性的提出了一些教学设计建议,为教师提高学术素养打开了一道便捷之门,为进一步深入钻研历史和教学问题找到了循序渐进的路径。无论是对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和教师自身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北京市特级历史教师李晓峰 这不是一部令人望而生厌的历史课程专著,亦非高深莫测的历史专业著述。它是一部在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和教学设计方面的一部有新意和深意,有视野和联想的精品之作;是一部引路入境、掘井及泉、柳暗花明的智慧之作。因为,它连通了历史课程与历史教材之间的沟壑;连接了历史问题与教学设计之间的裂痕;连贯了学术研究与课程开发之间的落差。 世江先生精准扑捉到了历史课程中相关问题的关键点,切入了教师知识结构中的生长点,把握了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之间的逻辑点。通过宏观、中观和微观的精心解读;点到为止、画龙点睛的企划建议;博约有度、便于检索的书目推荐,必将对我们这些经年耕耘在三尺讲台上的历史教师带来新的思考和新的灵感。 ——上海市特级历史教师李惠军 本书保持着任教授作文的一贯风格,集学术性、思想性和可读性于一身,既有对课标、课程和教材的透彻理解,又有对史学研究成果的准确把握,在把史学

新学期的第一节历史课

新学期的第一节课 江南倦客 今年新接手高二(1)(3)(6)(7)四个班,按我的风格,接手新班的第一节课向来是不直接进入教材的,通常的做法是通过一些典型事例的讲述激发起学生对历史这门课的兴趣,然后跟他们讲述学习的有效方法,接着向他们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最后对他们提出忠告,告诉他们不应该着眼于历史最终在高考中的成绩,更应该把目光放在通过历史这门课的学习,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与技能,进而接受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讲解中不能一味地理论阐述,也不能一味地煽情鼓动。我们要做到言之有据,行之有节,动之有情。理想的目标是通过一堂课的讲述,让学生初步产生对历史的兴趣、对老师的好感。 在人们的交往中,第一印象所起的作用虽然不是最根本的,但也绝对不容轻视。我们做老师的,在接手一个新班级的时候,打造好第一印象对今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是极为重要的。 第一节课的具体安排如下: 一、相互认识:简单介绍自己的基本信息:姓名、工作年限、教学风格、兴趣爱好等;初步认识班级中的班长、学习委员与历史课代表。 二、树立学习目标:以苏北、苏南学生在高考中成绩的巨大差距为引子,阐明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成绩的重要影响。今年高考苏南四市(苏、锡、常、镇)的最高分在木渎中学,总分436分(现被北大生命科学系录取),他在江苏省的排名是第三世界15名。江苏省排名前15名中有十个是南通的。这些数字充分说明了苏南学生在高考中的成绩远不如苏北的学子。这其中的差距让人惊异,因为苏南学生的综合素质绝对不低于苏北学生,至于教学条件则远为苏北所不及。深入分析,我们发现苏北的教育系统运行效率比苏南高,苏北的教师比苏南的教师更专注,但最要的一点是苏北学生比苏南学生要刻苦的多。 三、历史学习意义的阐述: 1、历史学习的本体意义:可以广见闻;可以增谈资;可以利写作;可以助升学。 2、历史学习的客体意义: (1)获取知识:通过学习把前人积累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经验,使人从“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成为有知识的人。 (2)发展智能:学习过程中人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而且观察能力、注意能力、记忆能力与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亦相应得到发展,即各种智力因素在学习中得到提高。 (3)提高素质:学习可以全面提高人的思想首先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与身体心理素质。 四、学习方法的指导:抓好学习的环节(预习、上课、复习);遵照老师要求;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认真听讲、记好笔记、认真完成作业等);学思结合(每天晚上放电影)。 五、学习要求与建议:记笔记。

高一下学期英语教学计划

高一下学期英语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年级、科组工作计划为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精神,全备课组成员将积极主动地开展教学教研工作,落实英语教学常规,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不断改革课堂教学,探究科学有效的教学形式。针对我校高一新生普遍英语底子差,基础薄的实际,坚持“务实基础,狠抓双基,改进教法,激发兴趣,提高能力”的原则,长期不懈地抓好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习惯。 二、教学总目标 完成常规教学任务的同时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学生应有较明确的英语学习动机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能听懂教师对有关熟悉话题的陈述并能参与讨论。能读懂简单英语,克服生词障碍,理解大意。能根据阅读目的运用适当的阅读策略。能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并报告结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能在学习中互相帮助,克服困难。能合理计划和安排学习任务,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学习和日常交际中能注意到中外文化的差异。 三、学情简要分析 今年我校高一年级共有六个班,两个国兴班,四个普通

班。学生整体英语水平较低,普遍英语底子差,基础薄。我担任6班和4班的英语老师,这两个班分别是文科的普通班和理科的普通班,基础相对较差,并且学生的成绩参差不齐。 四、教材简要分析 本学期完成英语模块必修(3)和必修(4)两个模块。共10个单元内容。 具体安排:对于10个单元,每一单元用10课时,课本的学习可以这样进行: 1.warmingup和vocabulary一个课时; 2.Reading和languagepoints四课时; 3.Discoveringusefulwordsandexpressions一课时; 3.Discoveringusefulstructures二课时; https://www.360docs.net/doc/bc9263525.html,inglanguage一课时; 5.writing一课时; 五.具体措施和工作要点 1、做好初高中英语知识点的衔接工作 为了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可以比较顺利的展开,使学生打牢英语学习基础不至于出现知识断层,本学期要有计划的把学生初中学过的但掌握不好的词汇、短语、句型、语法分插于10个单元的新课教学中。 2.英语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第一节课历史课

第一节课历史课 (教师讲故事,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一.自我介绍: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是新学年的第一课,对于各位同学来说,我是你 们的新老师.按照惯例,我首先应该作一个自我介绍.(尽量风趣.幽默.)虽然说教学时间很宝贵,但是今天我不准备上新课,而是想与同学们一起来分享一些精彩的小故事,好吗(调动一下课堂气氛:生答:好!师:来点掌声鼓励鼓励老师.学生热烈的掌声.活跃了气氛.拉近了我与学生的距离) 二.讲故事 第一个故事:快乐是一种能力 那是一家跨国公司策划总监的招聘,应聘者云集,考核也异常严格.层层筛选后,最后只剩下三个佼佼者,最后一次考核前,三个应聘者被分别封闭在一间被监控的房间内,房间内各种生活用品、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但没有电话,不能上网,三人的手机也都被收走。考核的方法没有告知三个人具体要做什么,只是说,让几个人耐心等待考题的送达。 最初的一天,三个人都在略显兴奋中度过,看看书报,看看电视,听听音乐,只是在做饭的时候,因为都不太擅长出现了一些小问题,但手忙脚乱中三个人还都快乐地把饭吃到了嘴里。第二天,情况开始出现了不同。因为迟迟等不到考题,有人变得浮躁起来,有人不断地更换着电视频道,把书翻来翻去,甚至连吃饭也草草地应对了事.有人不停地在房间里走来走去,眉头紧锁,一脸凝重,夜里翻来覆去难以入眠…….只有一个人,

还跟随着电视情节快乐地笑着,津津有味地看书吃饭,踏踏实实地睡觉……5天后,考核方终于将三个人请出了房间时,那两个焦躁的应聘者已经 形容枯槁,只有那个始终快乐着的应聘者还依然神采奕奕.就在三个应聘者凝神静气等待主考官最后出题时,主考官说出了考核最终结果,那个能够坚持快乐生活的人被应聘了.主考官对三个同样诧异的应聘者解释道:”快乐是一种能力,能够在任何环境中都保持一颗快乐的心灵,可以个更把握地走进成功!” 师小结:快乐是一种能力.带着智慧出发的时候,也带上快乐,有了快乐,就已经成功一半了.俗话说得好: “人逢喜事精神爽”。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心情愉快时会信心百倍;心情沮丧时信心也会低落。成功似乎也更垂青快乐的人,失败却常常纠缠失意的人。但快乐与失意往往取绝于人对事情的积极心态。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有位老太太有两个女儿,一个嫁给了洗衣店的老板,一个嫁给了雨伞店的老板。老太太关心女儿家的生意所以天天发愁:雨天担心洗衣店里洗的衣服晒不干,晴天又担心雨伞店的雨伞卖不出去。后来一位邻居的一番话让她再不发愁,转忧为喜。邻居说:“老太太,你真是好福气!下雨天,您有一个女儿会财源广进;大晴天,您有一个女儿会生意兴隆。对您老说,哪一天都是好日子啊!” 同一件事,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心情也会不同。下边这个实验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有位心理学家在一个中学里做了一个实验,她问学生:“你们最喜欢的事情是什么”有的同学说:“我最喜欢打电子游戏了,可好玩、可过瘾了!”这时研究者就说:“看得出你真的喜欢,你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进入21世纪,人类加快了向现代社会迈进的步伐,科学技术、文化思想日新月异,国际间的交流不断加强,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有赖于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基础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潮流。 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高中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呈现出许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课程性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 三、课程设计思路 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规定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为其进入社会和高一级学校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 通过历史必修课,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普通高中历史选修课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历史选修课分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六个模块。在教材编写和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相关学习内容。 必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共108学时,6学分。选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任选若干个模块;建议在人文社会科学方向发展的学生,应至少选修3个模块。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课程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 课 件 写在复习前面的话 一、历史高考的备考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历史高考主要考什么?简单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即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情感。 .基础知识 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2.基本能力 目标\要求 Ⅰ Ⅱ Ⅲ 获取和 解读信息 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 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 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调动和 运用知识 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 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相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 体现学科渗透,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分析问题。 描述和 阐释事物 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 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 辩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与阐释,意义完整。 论证和 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 在论证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 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体现创新性思维。 3.基本情感 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

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其次,储备好知识(记忆知识)才是备考的基本方法。历史高考像建房,知识记忆是准备沙、石、砖和钢材。历史高考像煮饭,知识是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全面掌握 教材=主干知识+隐性知识 教材=目录+正文+黑体字+小字+图表+注释+习题+大事年表 2、重点掌握 主干知识=历史事实+历史结论+历史线索+阶段特征 重点知识=考纲要求+时事热点 重点知识=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现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3、多层次掌握 历史事实=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 历史结论=背景、目的、原因、特点、性质、实质、影响、意义 只有主动读教材,喜欢读教材,善于读教材,能自主整理教材,练习后回归教材,才能全面掌握教材。 理清章节的知识结构,构建立体的知识体系;透彻理解历史

高一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及进度表教学内容

高一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高一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高一数学备课组 一、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大多数学生基本上了解新教材的特点,适应了新教材的学习,基本上能够自觉的学习,也对数学学科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大部分同学已经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绝大多数学生顺利的度过初、高中知识体系与思考方法等方面的衔接,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存在薄弱环节,还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家长逼着来上高中。 2、没有理想的目标,没有动力。 3、有一些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还没有激发起来,平行班较为普遍。 4、良好的学习习惯尚未建立,表现在:不会听课,不会做笔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没有认真完成,甚至抄袭。 4、有一些学生很听话,也能按老师的要求去做,但高中数学学习的能力很低,基础薄弱,经常是说老师讲的能听懂,作业基本不会做,考试成绩很不理想。 二、本学期应达到的教学目标: 本学期本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认真落实新课程的标准,认真体会新教材的要求,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长足的进步。本学期努力提高期末考试的优秀率和合格率,同时也重视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和对学科的兴趣,改善学生的学习习惯,全面落实基础,使学生的能力有较大的提高。达到以下两个目标: (一)情意目标 (1)通过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2)提供生活背景,通过数学建模,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3)在探究函数、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性质,体验获得数学规律的艰辛和乐趣,在分组研究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基于情意目标,调控教学流程,坚定学习信念和学习信心。 (5)还时空给学生、还课堂给学生、还探索和发现权给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在发展他们思维能力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数学情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追求数学的科学精神。 (二)能力要求 1.培养学生记忆能力。 (1)通过定义、命题的总体结构教学,揭示其本质特点和相互关系,培养对数学本质问题的背景事实及具体数据的记忆。 (3)通过揭示立体几何、函数、数列有关概念、公式和图形的对应关系,培养记忆能力。 2、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1)通过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2)加强对概念、公式、法则的明确性和灵活性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3)通过函数、数列的教学,提高学生是运算过程具有明晰性、合理性、简捷性能力。 (4)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正确、迅速与合理、灵活的运算能力,促使知识间的滲透和迁移。 (5)利用数形结合,另辟蹊径,提高学生运算能力。 (6)通过立体几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教学措施: 1、加强新教材的研修,努力提高教师本身对新教材的把握能力,使学生更加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2.关注学生思想,及时与家长沟通学生状况,确定解决措施。 3、提高课堂教学的利用率,在深入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认真备课,从实际出发,努力提高课堂的效率,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

2017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word版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一)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 值观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完本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 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 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 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 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1.唯物史观 唯物史现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 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 认识。 2.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 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 的理解。 3.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 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4.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 力与方法。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 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 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5.家国情怀 家国情环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 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二)课程目标 1.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2.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 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 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 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2021年高三历史课程教学工作计划

高三历史课程教学工作计划 高三历史教学要使学生在历史知识、学科能力和思想品德、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培养和发展,为高等院校输送有学习潜能和发展前途的合格高中毕业生。下面是第一带来关于高三历史课程的内容,希望能让大家有所收获! 一、关于高考复习的整体构想 本届高三历史班共有学生76人,其中应届学生70人,复读生6人,应届学生中有艺术类学生15人,班级的人数和艺术生的人数超乎正常,教学和管理难度很大。复读生中只有2人是历史类的复读生,另4人由物理科转为历史科。就高考成绩看,600分以上者2人,600分以下者4人,最低分为501分,整体势力较差。 本届专业班人数多,底子差,落后面较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和高考指标的完成都有相当难度。针对以上情况,20xx届教学工作的主体构想是认真领会和贯彻执行学校和级组关于20xx届高考的目标和任务,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和高考变化的新特点,认真研究教学和备考工作,力争在高考中有新的突破。 二、高三历史教学工作的主要设想

1、认真领会《考试说明》精神实质,明确考试内容和能力要求。 20xx年高考历史《考试说明》着重强调考查学生对各学科知识整体把握,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突出学科知识结构中基本的、核心的、可再生性的内容;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对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考查,倡导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此,我对本届高三历史专业班的教学工作做如下设计和构想: 从考试目标与要求来看,历史学科考试内容在保持前两年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有一些新变化,其明显的变化可以用“增、减、挪”三个字概括。 “增”是指中国史增加了东汉豪强地主、唐朝的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第二次鸦片战争、早期的民族资产阶段和无产阶级、北洋军阀政权的建立、 ___侵略和加剧、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护法运动、近代前期的思想、科技和教育、近代前期的文学、艺术和史学、 ___《论持久战》的发表、日本 ___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世界史增加了意大利统一、世界人民的反 ___斗争、三国轴心的形成等。

《中国历史》的教学设计

《中国历史》的教学设计《中国历史》的教学设计 一、课标内容: 1.知道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国,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2.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识:秦灭六国及其意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焚书坑儒、修筑万里长城、秦朝的疆域 能力:(1)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归纳秦巩固统一的各项措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和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自己设计或制作秦朝疆域的简便口诀或图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看文字、图片、录像等资料,让学生感知秦始皇统一全国和巩固统一的措施的史实,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与讨论,并设计或制作秦朝疆域口诀或图表。让学生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

史信息,多角度多层次地探究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认识到秦始皇是中国古代一位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他所采取的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以后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3)使学生懂得,专制与民主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唯物史观、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 三、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秦王扫六合和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2.难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与作用 四、教法选择:运用多媒体,进行问题探究讨论式教学 五、学法引导:合作、讨论学习法 六、课堂组织形式:面向全体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体现“先学后教”、“以生为本”。 七、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制作多媒体课件,增强授课效果。 九、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第一部分前言 进入21世纪,人类加快了向现代社会迈进的步伐,科学技术、文化思想日新月异,国际间的交流不断加强,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有赖于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基础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潮流。 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高中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呈现出许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课程性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 三、课程设计思路 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规定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为其进入社会和高一级学校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