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土楼:一朵世界建筑的奇葩

客家土楼:一朵世界建筑的奇葩
客家土楼:一朵世界建筑的奇葩

客家土楼:一朵世界建筑的奇葩

福建土楼,作为人类走出穴居后居住建筑的三大代表形式之一,以历史悠久、造型奇特、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而著称于世,被誉为客家文化的象征、东方文明

的一颗明珠,它是一种活着的文化,更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本文介绍了土楼的起源与演变、土楼的功能特点及其旅游价值。

福建土楼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它以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功

能齐全、内涵丰富著称,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被誉为“东方古城堡”、“世界建筑奇葩”,“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

风格奇异的土楼民宅散布在闽西的永定、武平、上杭及闽西南的南靖、平和、华安、漳

浦等地。其造型、装饰和建造工艺世所罕见,土楼,俗称“生土楼”。因其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称“客家土楼”。它是以生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掺上细沙、石灰、糯米饭、

红糖、竹片、木条等,经过反复揉、舂、压建造而成。楼顶覆以火烧瓦盖,经久不损。土楼

高可达四五层,供三代或四代人同楼聚居。

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46座福建土楼由六群四楼组成,包括福建省永定县的初溪土楼

群、洪坑土楼群、南靖县的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华安县的大地土楼群等,主要分布

在福建西部和南部崇山峻岭中,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著称于世。不单是最常见的圆形土楼,还包括了方形土楼、交椅形土楼等,覆盖了完整的土楼群建筑样式。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世遗土楼中最古老和最年轻的均在初溪

土楼群,直径66米的集庆楼已届600“高龄”,直径31米的善庆楼则仅有30年历史。一、土楼的建筑功能

(一)居住功能

作为住宅,土楼首先具备居住功能。尽管它是对外相对封闭的内向型建筑,同样需要

解决饮水、通风、采光、储藏等问题。而这些在建造之初就已经加以考虑。经过勘察地貌,

相土尝水,人们选择合适的地点作为建筑的基址,并开凿打井以解决内部用水问题。在一些土楼的内部,布置有良好的排水系统,疏导生活用水和雨水排出,使建筑保持卫生的环境。

由于只在三、四层开窗,窗户不能成为光线的来源,而巨大的天井提供了采光,同时也保证

了每户的通风需求。另外土楼的墙可达1~2米,夏天室内凉爽,冬天阻挡寒风,内部环境较为温暖。

(二)防御功能

福建土楼多具完善的防御功能。其外墙厚一至二米,一二层不开窗,阻止了敌人从外入侵,窗口外小内大便于了里面的人向外观察,也称为箭窗。仅有的坚固大门一关,土楼便成坚不可摧的堡垒。为防火攻,门上设有漏水漏沙装置,紧急时楼内居民还可从地下暗道逃出。

另外楼内具有固定的谷仓,可储存战时所需粮食,并在楼内饲养家畜,起到了一定的补给作用。如今,土楼早已不再是堡垒,但那些完备而精致的防御设施,仍让人们拍案惊奇。

(三)风水观念

作为中原文化的一部分,风水在客家土楼的建造中也有相应的体现。建筑大多靠山近

水向阳,注重其周边的山势和河流流向,并且特别重视门的朝向。如永定湖坑乡福裕楼,建筑面对河流,门开于一侧,并正对水流经过方向,寓意着财源滚滚。同村的振成楼,平面布

置为八卦形,两口水井代表阴阳两极,相距不远水位的额高低和水温却不同,不禁令人称奇。

二、土楼的起源和演变

福建土楼的形成与历史上中原汉人几次著名大迁徙相关。西晋永嘉年间即公元4世纪,

北方战祸频仍,天灾肆虐,当地民众大举南迁,拉开了千百年来中原汉人不断举族迁徙入闽

的序幕。进入闽南的中原移民与当地居民相互融合,形成了以闽南话为特征的福佬民系;辗转迁徙后经江西赣州进入闽西山区的中原汉人则构成福建另一支重要民系——以客家话为

特征的客家民系。福建土楼所在的闽西南山区,正是福佬与客家民系的交汇处,地势险峻,人烟稀少,一度野兽出没,盗匪四起。聚族而居既是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传统观念要求,更

是聚集力量、共御外敌的现实需要使然。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

筑规划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

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

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这些独一无二的山区民居建筑,将源远流长的生土夯筑技术推向极致。

(一)堡寨到民居

早期到达永定的客家先民,饱尝饥荒战乱、流离失所之苦,来到这片蛮荒之地,为了生

存与发展,一方面披荆斩棘,开荒垦殖,一方面建筑遮阳蔽雨的栖身之所。在当时的条件下,家族聚居是防御自然界和人为的各种侵害的一致要求和必然结果。而这样的居所最起码要有

相当大的空间,足以容纳整个家族并具有相当强大的防卫功能。永定随处都有的木材和生土,为客家人建造既能防卫又能居住的住所提供了条件。他们就地取材,运用中原古代的版筑技术,仿照军事用途的土城土堡,在定居地夯筑土墙,建筑土堡、土围,或称之为寨。这些地

名不少沿用至今,有些则可见诸文献。如溪南里的田心堡以及新寨、龙安寨等。这些堡、寨

已不是原来的军事建筑,而是军事用途与居宅合一的新型建筑,是后来永定土楼产生的基础。随着生土夯墙技艺的进步,兼作围护和承重的外墙基部的厚度减至2米甚至 1.5米以内,墙高则达10米以上(3~4层),再结合木构架,能够用比堡寨小得多的地盘获得更大的居住

使用空间,建筑结构和形制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堡(寨)宅合一”演进为融堡寨之坚固、

防卫等优点的多层居宅。如今被称为“永定土楼”的民居就这样诞生了,时间大约在南宋至

元初。

(二)早期土楼

早期的永定土楼,迄今已知的均建于元代至明代中叶。早期土楼有一些明显的共同特点:

都是方形土楼,四向外墙既作护围,又具承重作用,沿着外墙内侧,运用抬梁式木构架与外

墙共同构成房间;房间朝向楼内天井,房间外的回廊及二层以上的走廊为贯通全楼的通道;

土墙均无石基,底层墙厚 1.7~2.0米;房间都比较狭小;外墙一二层都不开窗,三层以上开

极狭小的窗,全楼只开一座通楼外的大门,大门用木门框;楼内几乎无装饰,屋顶为悬山两

坡瓦顶。这时期的土楼,在建筑结构、施工技术、立面造型等方面,已显示独特的风貌。这

是土木结构民居建筑技术的突破性进展,是永定客家人对建筑技术和艺术的重要贡献。

(三)土楼的成熟和鼎盛时期

明成化十四年(1478),永定建县,提高了永定的政治地位,给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

了有利条件。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先进的栽培、加工技术,使永定条丝烟荣膺“烟魁”之誉,销路日广。自清代中叶至民国初期近200年间,永定条丝烟风行全国甚至海外,给永定人带来走南闯北、大开眼界的机缘,更带来滚滚财源,还由此带动各行各业的发展,居民经济收入、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正是由于具有这样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土楼建筑进入

鼎盛时期,全县大小土楼群体遍地开花,至2000年,计有造型各异的土楼2万多座。

随着土楼建造数量激增和宅居质量要求日高,土楼建筑工艺步入成熟期。土墙从无石基进步到有石基,夯土版筑技术臻于炉火纯青,墙体厚度与高度之比几达极限;创造出最富魅力的新造型——圆形土楼,形成包括方形、圆形、府第式、混合式等造型的土楼。

土楼从无石基到有石基,有一个过渡期。其间或为半石基土墙(即其石基不高出地面),或沿墙根1米高左右加罩石裙遮护。如大约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的高东永固楼,其前后

向墙都有半石基;奥杳的日应楼没有石基,但墙脚部位罩着石裙保护泥墙。大概到了明朝后期,由于水患频发,为了更好地保护土墙,才普遍采用石基。有了石基,土楼防洪抗潮能力

大大增强。

土楼从方形到圆形是永定土楼建筑的创造性发展。湖坑南中村的环极楼,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是现存最古老的圆楼。高头承启楼是规模最大、环数最多(4环)、居民最多的圆楼,被誉为“圆楼之王”。此后,在永定东南部的古竹、高头、湖坑、大溪、岐岭、

下洋等乡(镇),圆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至今保存完好的尚有360多座。

这一时期还出现许多扬名中外的土楼杰作。素负盛名的方楼、五凤楼有古竹的五实楼(建于清康熙末年),坎市的燕诒楼(建于清雍正年间)、业兴楼(建于1750年),洪坑的奎聚楼(建于1834年)、福裕楼(建于1880年)等。圆楼有湖坑环极楼、高头承启楼等。

民国以后,土楼续有发展。其间,永定一些富裕人家的子弟负笈通都大邑求学,甚至出

洋留学,贫困人家的子弟迫于生计到东南亚谋生的也不少。他们事业有成之后,回乡所建的

土楼吸收西洋建筑技术与风格,为土楼建筑艺术开辟一个新境界,使之成为中西合璧的精品。如著名的圆楼振成楼(建于1912~1917年)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座。

(四)土楼的发展后期与保护

20世纪前半叶,战乱频仍,许多村庄和土楼毁于战火。新中国成立后,这些被毁的村

庄、楼房,按照民办公助的原则,由人民政府支持重建。其他地区的居民也先后新建了几千

座大小不一的土楼,这些新建的土楼约占现存土楼总数的三分之一。其间新建圆楼较多。

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观念更新,钢材、水泥等现代建筑材料逐渐

取代传统建材土木沙石。永定城乡大都建筑钢筋混凝土、砖木混合结构的楼房。同时,人们日渐倾向于单门独户居住,除交通极为不便的山区外,兴建土楼的已为数极少。生土建筑逐渐退出新建民居领域。90年代开始,永定土楼日益受到国内外普遍关注,政府和群众开始

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加以保护。

三、土楼的建筑特色

永定土楼是中国生土建筑的一个奇迹,无论整体布局,还是细节设计,都凝聚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在注重实用性的同时,还追求建筑物的艺术性。

(一) 与自然融为一体

土楼建设者巧妙利用当地环境特点,把山、水、田、林、路纳入土楼建筑的统一规划之

中,创造出优美自然的生活空间,形成许多“小桥流水人家”式的居宅或村落。这样的居所,无论从外部观看,还是身处其中,都能让人得到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美感。湖坑下南溪的

振福楼,称得上将居住空间与自然环境结合,创造优雅舒适居所的范例。

(二)高墙大楼慑人心魄

永定土楼无论是方楼还是圆楼,大多在3层以上,最高的达6层。用生土夯筑成这样高大的民居建筑,世所罕见。粗壮的石基,高大的土墙,配比适当的出檐瓦顶,加上楼中紧密

相连的庞大木构架,让人震撼。

(三)结构造型千姿百态

土楼在方楼和圆楼的基础上,产生出许多变异形态,外观造型丰富多彩。福建土楼的类型主要有三种:圆楼、方楼与五凤楼,此外还有诸多变异的形式。如椭圆楼、八卦楼、环形

楼、多边形楼等等。其中,以圆楼与方楼最常见,也常常并存。该长达数千平方米面积且聚

族而居的圆楼与方楼以简单几何形建筑构筑于山岭狭谷之间,人造建物与周遭翠青自然景观

形成强烈对比。1980年代中国经济开放后,以圆土楼与方土楼为主的闽南及广东土楼景观

引起世界各国旅游业注目。

(四)内部空间丰富有序

1、有变化的对称结构

土楼中轴对称的建筑布局,不仅外形雄伟壮观,而且内部结构也显得严谨、有序。有的大土楼为了增加从大门到后厅递进的层次,在天井中间建中厅,在中轴对称的基础上,把递进的各层门道的方向和位置安放得稍有变动,显得规整而不僵化,严谨而不单调。五凤楼的

对称结构最为严谨,其中轴线上的“三堂”,由门厅、前天井、中厅、内厅、后天井、正楼

等建筑组成,依次步步推进,层层深入。进入大门,就见楼中廊柱林立,屏风掩映,门道勾

连,隐秘深邃。主楼两边“两落”组成的院落,左右对称,层次分明,整齐一律。这种对称

的布局,不管从哪一个部位观看,都会感受到土楼整体的完美和局部的严谨。

2、内敞的内向空间

土楼高大且外部封闭,外墙十分坚实,一二层不开窗,大都只开一个大门出入,因而被

称为“小城堡”。土楼的内部是完全畅通的空间,其内向开放的结构艺术张扬着客家人亲密

无间、团结互助的精神。门厅、天井、大厅、楼梯等是全楼的公共部分,各层走廊相通,楼

内住户往来便利。所有的房间朝向楼内,各个房间都从楼内天井采光,在层层迭迭的瓦檐、

接续密布的廊柱、整齐一致的间面包围之中形成的内向氛围,显露出力量的积蓄与安全的保障。

3、明确的内部布局

土楼的厅堂宽敞高大,无论从视觉感受、心理体验,还是实际使用,明确标志着它的中

心地位。尤其是圆楼,结构艺术将向心性的创意推向极致,有的厅堂建在天井中间,楼内所

有房间都向着它,中心地位更是一目了然。土楼建筑把客家人团结一致以战胜困难的生活经

验融进居宅的布局之中,表达出客家人对家族团结的珍视与传承。

4、严谨的立体造型

无论是方楼还是圆楼,楼内各户居民的房间都以竖向为单元结构,即一户占一两个地面开间及其以上各层房间。楼内同一种类型的房间相同,一个连着一个紧密排列着,组合成一个整体,规范而整齐。五凤楼内各户房间也大体上以竖向为单元,其结构相同或者相似。一座土楼内,房间的结构形式表现出的连续性、统一性和完整性,形成土楼内部独特的结构艺术。这种构造方式使人置身于天井中,头顶上的屋檐划出或方或圆的天空,简洁而明快,显示出它的边界和范围。腰檐、屋檐的布置,方楼的跌宕有致,圆楼的水平接续,上下平行,

各有特色。排排房间纵横相连,房间前面矗立的廊柱,与平行的栏杆、腰檐构成方楼中硕大的多层立体图案,或圆楼中巨大弧形立体曲面向着两端延续,规范严谨,气势恢宏。

(五)装饰工艺精湛高超

永定土楼内部装饰华丽、精致、细腻。这些装饰,一般都在土楼的公共部位或显眼的地方,显示主人的文化涵养与身份地位,美化土楼的环境,展现豪华的气派。

1、屏风

土楼内门窗屏风精湛的雕刻,大都见于中厅的屏门及镂窗上。许多土楼的屏门木雕各具特色。硬木制作的屏门上,有的浮雕,有的镂空,还镀金镶边。雕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花

鸟虫鱼,有山水楼台,更多的是人物活动,刀工流畅细腻,人物栩栩如生。

2、梁柱

不少土楼的门厅、中厅等处梁柱间装饰木雕,有卧狮、飞鹤、莲花、松苞等。如振福楼

内环中厅梁间的镂空莲花,工艺精致,各有变化。有的雕饰还敷以浓墨重彩,显得更加鲜艳

夺目。

3、石柱和柱础

石雕饰物大多在门、厅等处,雕工精致,所费不赀。如振成楼、振福楼等许多土楼的大

门、中厅等处的石柱高大雄伟,柱上镂刻对联,而在门柱前的“石鼓”(门枕石)、大厅的柱础上,一般都有浮雕,而且富有深刻的寓意。

4、泥塑、彩塑

高大的土楼大都有泥塑和彩塑。有的土楼在楼门的上方用灰浆塑门牌,楼名用阳文(或阴文)塑于门牌内,周边还塑飞蝠、彩蝶及花草等衬托。屋脊两端鸱吻高翘,垂脊下端卧兽

匍匐。檐牙高悬,瓦口溢翠,屋脊等处彩塑鲜艳,富丽堂皇。大土楼中还随处可见用蓝、绿

等色琉璃花格镶嵌的屏风、栏杆和漏窗等,与泥塑、彩塑一起,给凝重的土楼注入了活泼与

光彩。

5、壁画、书法、墙饰及画屏

土楼中的壁画、书法等艺术,大大增强了土楼的文化氛围。许多土楼除大门的对联外,

楼中大厅等处的对联还用木刻或石刻,书法精湛,寓意深刻。有的土楼还珍藏着画屏,这些画屏有的是贺大楼落成的,有的是贺楼主寿辰的,一套8~12块不等,做工精细,色彩鲜艳,描绘风景人物生动,古朴美观。

此外,有的土楼个性化装饰也各具特色。如古竹五实楼前土墙上的镇煞雕塑——衔剑狮

头,威风凛凛;振成楼内环二层的铸铁雕花栏杆,典雅高贵;振福楼外大门的铁制拼花门扇,美观实用;福裕楼内的绿色釉面琉璃花格屏风,文雅大方;永豪楼、永康楼的天井用规格的

石板拼成图案,粗犷豪放而不乏优雅;还有许多大楼的门厅、天井、门坪等处,全用小鹅卵

石砌成图案,或圆或方,极具观赏价值。

四、土楼的旅游价值

土楼被称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其精湛的生土建筑和夯土

建筑堪称世界一流,被誉为建筑艺术的“世界奇葩”。除此之外,其完整的村落布局,完好

的山水生态以及土楼人家的生活形态,都是很好的和谐生活的最佳标本。土楼楹联、土楼风水以及各种仍活跃的民俗风情及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不可多得的财富,更是绝佳的旅游资源。如果以具有一定旅游开发价值的土楼村落占地面积来估算,土楼总面积是丽江古城的

近百倍,理论上讲,土楼的年游客容量可以达到数千万人次。另外加上田园气息浓厚、森林覆盖率高、儒家文化作为其核心文化都是吸引各方游客的重要因素。

福建土楼及其聚落选址建造都是与自然山川灵气完美结合的典范。它是世界上独一无

二、神话般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是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福建土楼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作为客家文化的象征,为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变迁提供了特殊的见证,它是一种活着的文化,更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

参考文献:

[1] 陆元鼎《中国民居建筑》

[2] 吴庆洲《中国客家建筑文化》

[3] 何葆国《看福建,游土楼》

[4] 戴志坚《福建民居》

[5] 王世仁《中国古建筑探微》

[6] 黄汉民《福建客家土楼民居》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之福建土楼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之福建土楼 摘要:福建土楼以土、木、石、竹为主要建筑材料,用夹墙板夯筑而成的两层以上的房屋,是中原汉民即客家先民沿黄河、长江、汀江等流域历经多次辗转迁徙后,将远古的生土建筑艺术发扬光大并推向极致的特殊产物。福建土楼以历史悠久、造型独特、规模宏大、文化底蕴丰富而闻名于世,已成为客家文化亦即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浓缩、抽象符号。客家土楼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民间夯土版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成就,更是集中国民居建筑艺术精华之大成的宝贵实物。本文主要介绍了土楼的建筑功能、造型特点及其旅游价值。 关键词: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土楼、建筑功能、布局、装饰工艺、旅游价值 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以永定客家土楼为主体的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福建土楼是一种集体聚居的生土夯筑的大型建筑,形式多样,且因地制宜,与周围山水和谐相处。土楼成为世界遗产之一员,说明这一承载着灿烂历史的建筑形式进一步得到了世界的承认。 “从福建省南部的中等城市漳州往北朝龙岩出发,从闽南跨越到闽西的狭窄山道……在有水田的山谷中蜿蜒而流的河岸膨出的地方,恰似大地盛长的巨大的茸草一样,圆圆的土墙建筑物点点相连。或似黑色的UFO自天而降一样,飘荡着好几个环形的瓦屋顶。那真是好像拔地飞腾而上,又似从天空舞降而下来的不可思议的光景……”这是日本建筑学家茂木计一郎首次看到圆形土楼时的强烈感受。这就是福建土楼,它有宫殿建筑的宏伟壮大,有封建府邸的雕梁画栋,有城堡的精密防卫,有久经历史的文化韵味。但它又不是被贴上某个时代标签的帝王产物,不是现在只能被世人崇拜回味的历史,它只是生长在山间野里的民间住宅,至今还活灵活现的分布在大片的疆土上,被普通人使用。 一、土楼的建筑功能 那数以万计用生土夯筑而成的永定客家土楼,错落有致、蔚为壮观,与大自然融为了一体,令人惊叹、令人陶醉,它具有着如下功能: (一)居住功能 土楼是对外相对封闭的内向型建筑,在建造之初加以考虑,经过勘察地貌,相土尝水,人们选择合适的地点作为建筑的基址,并开凿打井以解决内部用水问题。在一些土楼的内部,布置有良好的排水系统,疏导生活用水和雨水排出,使建筑保持卫生的环境。由于只在三、四层开窗,窗户不能成为光线的来源,而巨大的天井提供了采光,同时也保证了每户的通风需求。另外土楼的墙可达1~2米,夏天室内凉爽,冬天阻挡寒风,内部环境较为温暖。 (二)防御功能 福建土楼多具完善的防御功能。其外墙厚一至二米,一二层不开窗,阻止了敌人从外入侵,窗口外小内大便于了里面的人向外观察,也称为箭窗。仅有的坚固大门一关,土楼便成坚不可摧的堡垒。为防火攻,门上设有漏水漏沙装置,紧急时楼内居民还可从地下暗道逃出。 另外楼内具有固定的谷仓,可储存战时所需粮食,并在楼内饲养家畜,起到了一定的补给作用。如今,土楼早已不再是堡垒,但那些完备而精致的防御设施,仍让人们拍案惊奇。

福建客家土楼的建筑风格分析

廣東白雲學院 GUANGDONG BAIYUN UNIVERSITY _________________ 福建客家土楼 建筑风格分析

学院: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

目录 摘要 (2) 一、建筑条件 (2) 1、土楼简介 (2) 2、历史文化 (2) 3、客家来历 (3) 二、建筑风格 (3) 1、建筑规模 (3) 2、风格特色 (4) 3、结构类型 (4) 4、分布区域 (5) 5、布局特点 (5) 三、独特性能 (6) 1、充分的经济性 (6) 2、良好的坚固性 (6) 3、奇妙的物理性 (6) 4、突出的防御性 (7) 5、独特的艺术性 (7) 四、发展方向 (8)

福建客家土楼建筑风格分析 摘要:福建客家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文章是根据自己曾经亲眼目睹的直观感受,再加以它的背景条件、建筑风格、独特性能及其方展方向几个方面对福建客家土楼做一详细解析,从中发掘出这种建筑形式在生态环境、精神内涵、文化底蕴等深层次方面的价值,并阐释土楼与客家文化的渊源。 关键词:土楼建筑风格性能精神内涵文化底蕴 一、建造条件 1、土楼简介 客家土楼,也称客家土围楼、圆形围屋,是世界民居中一朵罕见的奇葩。它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市,漳州、广东饶平县、大埔县。永定客家土楼坐落在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内。 地域广阔、历史悠久的中国,民居丰富多彩,四合院、围龙屋、石库门、蒙古包、窑洞、竹屋等等,早已为世人所知晓,而掩藏在崇山峻岭之中的福建省永定客家土楼,却鲜为人知。在我国的传统住宅中,永定的客家土楼独具特色,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等形状的土楼共有8000余座,既科学实用,又有特色,规模之大,造型之美,历史之悠久,构成了一个奇妙的世界。 2、历史文化 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 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 史有密切相关。客家人原是中原一带 汉民,因战乱、饥荒等各种原因被迫 南迁。至南宋时历近千年,辗转万里, 在闽粤赣三省边区形成客家民系。在 他们被迫离乡背井,流离他乡的过程 中,经历了千辛万苦,他们都有深切 的体会。不论是长途跋涉的流离失所,还是新到一处人生地不熟的居地,许多困难都得依靠自己人团结互助、同心协力去解决,共度难关。因此,他们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这样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土楼。 由于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匮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土楼。如四角围龙--辛亥革命元老:何子渊故居等。

福建土楼文化

福建土楼文化 福建土楼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因其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称“客家土楼”。它以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著称,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被誉为“东方古城堡”、“世界建筑奇葩”,“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世遗土楼中最古老和最年轻的圆楼均在永定初溪土楼群,直径66米的集庆楼已届600“高龄”,直径31米的善庆楼则仅有30年历史。福建土楼的形成与历史上中原汉人几次著名大迁徙相关。西晋永嘉年间即公元4世纪,北方战祸频频,天灾肆虐,当地民众大举南迁,拉开了千百年来中原汉人不断举族迁徙入闽的序 福建土楼夜景(20张) 幕。进入闽南的中原移民与当地居民相互融合,形成了以闽南话为特征的福佬民系;辗转迁徙后经江西赣州进入闽西山区的中原汉人则构成福建另一支重要民系——以客家话为特征的客家民系。 福建土楼所在的闽西南山区,正是福佬与客家民系的交汇处,地势险峻,人烟稀少,一度野兽出没,盗匪四起。聚族而居既是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传统观念要求,更是聚集力量、共御外敌的现实需要。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等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这些独一无二的山区民居建筑,将源远流长的生土 永定岩太土楼群 夯筑技术推向极致。 史料记载,一次震级测定为七级的地震使永定环极楼墙体震裂20厘米,然而它却能自行复合。这足见土楼的坚韧。 福建土楼大多具备完善的防御功能。其外墙厚一至二米,一二层不开窗,仅有的坚固大门一关,土楼便成坚不可摧的堡垒。为防火攻,门上设有漏水漏沙装置,紧急时楼内居民还可从地下暗道逃出。如今,土楼早已不再是堡垒,但那些完备而精致的防御设施,仍让人们拍案惊奇。

旅游美学论文--福建土楼

福建客家土楼:一朵世界建筑的奇葩 摘要:福建土楼,作为人类走出穴居后居住建筑的三大代表形式之一,以历史悠久、造型奇特、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而著称于世,被誉为客家文化的象征、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它是一种活着的文化,更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本文介绍了土楼的起源与演变、土楼的功能特点及其旅游价值。 关键词:福建土楼,功能,起源,演变,造型,旅游价值 福建土楼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它以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著称,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被誉为“东方古城堡”、“世界建筑奇葩”,“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 风格奇异的土楼民宅散布在闽西的永定、武平、上杭及闽西南的南靖、平和、华安、漳浦等地。其造型、装饰和建造工艺世所罕见,土楼,俗称“生土楼”。因其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称“客家土楼”。它是以生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掺上细沙、石灰、糯米饭、红糖、竹片、木条等,经过反复揉、舂、压建造而成。楼顶覆以火烧瓦盖,经久不损。土楼高可达四五层,供三代或四代人同楼聚居。 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46座福建土楼由六群四楼组成,包括福建省永定县的初溪土楼群、洪坑土楼群、南靖县的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华安县的大地土楼群等,主要分布在福建西部和南部崇山峻岭中,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著称于世。不单是最常见的圆形土楼,还包括了方形土楼、交椅形土楼等,覆盖了完整的土楼群建筑样式。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世遗土楼中最古老和最年轻的均在初溪土楼群,直径66米的集庆楼已届600“高龄”,直径31米的善庆楼则仅有30年历史。 一、土楼的建筑功能 (一)居住功能 作为住宅,土楼首先具备居住功能。尽管它是对外相对封闭的内向型建筑,同样需要解决饮水、通风、采光、储藏等问题。而这些在建造之初就已经加以考虑。经过勘察地貌,相土尝水,人们选择合适的地点作为建筑的基址,并开凿打井以解决内部用水问题。在一些土楼的内部,布置有良好的排水系统,疏导生活用水和雨水排出,使建筑保持卫生的环境。由于只在三、四层开窗,窗户不能成为光线的来源,而巨大的天井提供了采光,同时也保证了每户的通风需求。另外土楼的墙可达1~2米,夏天室内凉爽,冬天阻挡寒风,内部环境较为温暖。 (二)防御功能 福建土楼多具完善的防御功能。其外墙厚一至二米,一二层不开窗,阻止了敌人从外入侵,窗口外小内大便于了里面的人向外观察,也称为箭窗。仅有的坚固大门一关,土楼便成坚不可摧的堡垒。为防火攻,门上设有漏水漏沙装置,紧急时楼内居民还可从地下暗道逃出。

福建地区客家土楼文化发展现状的思考原稿

福建地区客家土楼文化发展现状的思考 余昌盛 摘要:经过漫长而动荡不安的生活,客家人终于能在异地开基,重建家园。他们根据所处环境、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融入了传统的思想文化,并按照自己传统的生活方式和需要,采用从中原传承而来的建筑工艺,修建出神奇的土楼住宅建筑物,并蔚然成风,使有客家人的地方就有不同类型的客家土楼。客家土楼不仅以其恢弘奇巧的建筑构造引起世人瞩目,而且以其深刻的土楼文化内涵发人深思。 关键词:客家土楼文化发展现状形成原因价值意义 一、福建地区客家土楼文化发展现状 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一座座奇特的土楼星罗棋布,它是居住在那里的客家人所创造的一种用生土夯筑的巨型的民居建筑,今天它在历经千百年的沉寂后终于爆发出了属于它的独特的光芒。世界遗产委员会这样评价福建土楼,“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集居住地和防御功能于一体的山区民居建筑的福建土楼,体现了聚族而居之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传统观念,更体现了聚集力量、共御外敌的现实需要。同时,土楼与山水交融、与天地参合,是人类居民的杰出典范。”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现存的土楼中大部分只是简陋实用的大型民居。而从历年来土楼普查数据中我们能够清楚地发现在建国之后几十年里整个土楼社区的巨大变化,建造土楼的速度大大超过了之前数百年,但在改革开放之后,大型土楼的建造就迅速减少以致彻底消失。但是现如今,这个“中国南方的山中传奇”以其独特的风采吸引着从日本和欧美远道而来的学者和旅游者。伴随着土楼的申遗成功,现在客家土楼有了更高的知名度,并且逐渐走出国门。近年来,前来考察客家土楼的国内外专家络绎不绝,他们无不被客家土楼之风采所折服,称赞其为“中国古建筑的奇葩”。 近几十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旅游业的发展,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的土楼旅游持续升温,土楼旅游服务业应运而生。但为避免商业气息过浓,影响土楼保护及旅游秩序,当地进行科学规划、有序引导、特色发展,让客家土楼延年益寿,古韵犹存,永续利用。 二、客家人土楼文化形成的原因 2.1土楼具有良好的安全防卫功能 在闽粤赣地区这个特定的地理和历史环境中出现的客家土楼,具备防御功能是第一位要求。在山区丛林地区,盗匪猖獗,野兽伤人,加上历史上频繁的战乱,都对居住安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客家土楼正是适应了这种要求的产物,因此防卫功能成为了客家土楼最突出的特点。而土楼之所以有如此之强的防卫功能,主要得益于土楼的三道防线。作为第一道防线的土楼外墙,不仅高大而且厚实,因为外墙既是承重墙又是围护墙,所以其强度、刚度、整体性和稳定性不言而喻。因而凭借土楼外围的土墙的高度、厚度以及封闭程度,在当时的条件下就足以抵御外来的猛烈攻击。第二道防线是土楼的平面布局,楼内平面功能布局又与防卫要求相适应。当地居民运用自身智慧,在土楼内建起走马廊,以联系环周的各个屋舍,使得土楼内部的交通顺畅,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进行相互支援,这也是客家土楼中很有特色的布局形式。而第三道防线则是土楼的洞口防卫。客家土楼不仅用高墙、厚墙作为防御,还在墙的一定高度上开设洞口作为枪眼,而枪眼呈现外小内宽的形式,能够有效地对外观察并减小目标,降低伤害。外墙上众多的枪眼口能够实现全方位的防御,组成火力网有效地阻止翻墙而入的敌人,加强了屋面的防卫。总之,客家土楼不仅具有消极的防卫功能,还具有积极抵御和主动抗击的特点,这也是客家民居建筑与社会环境的因应之道,也是其时代的表征。 2.2土楼的经济性和实用性 谈到土楼的经济性必然要追溯到土楼的建筑材料上来,客家土楼主要的建筑材料是黏土、杉木、石料还有沙、石灰、竹片、瓦等辅助材料。客家人充分运用当地的生土和林木资源作为基本的材料,并在农闲时让大量族人参与工程,大大地节省了建筑费用。而土楼在至今的千百年中历经了地震、洪水等各种自然灾害依旧安然无恙,这些事实证明这些取材经济土楼建筑是经得起各种考验并有极强实用性的建筑。但是土楼的实用性不仅仅只体现在对自然灾害的抵抗,而更多的是表现在土楼内部各个功能区为人的生产生活提供便利。福建土楼多是建筑规模较大且其实恢弘,土楼内部环环相套,层数多,功能分区明显。一二层不开窗,一层是厨房,二层是粮仓,三层以上为卧室,并且带有私塾供楼内子女读书用,整座楼内四通八达,各种功能齐全,满足客家人的生产生活,充分发挥了这种居民建筑方式的实用性。 2.3土楼具有保护环境之效 客家土楼的主要建筑材料是黄土和杉木,而这些材料都是取自大自然。在福建地区,这两种材料取之不尽。特别是黄土,

客家建筑物特点简介

客家建筑特点简介 一、客从何处来 客家先祖曾陷入困境经历了五次大迁徙。早在晋元帝时候,对于因为战乱而流离失所的难民,形成了“客家制度”。 第一次大迁徙西晋永康元年,中原遭遇“五胡乱华”。不堪奴役的汉人大举南迁至湖北、安徽、江苏一带;朝东则到鄱阳湖、赣南山区。其前锋已抵达今之梅州大埔,这股潮流持续170多年,迁移人口达一二百万之众。 第二次大迁徙唐朝先后爆发“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将第一次南迁的汉人推向了今天的赣南、闽西、广东东北的三角地带定居。这次南迁,延续到五代时期,历时90余年。 第三次即客家民系形成中的大迁徙,发生在两宋之际,由于金人和蒙古铁骑南下,文天祥率义军进抵梅州,客家儿女纷纷从军,转战于闽粤各地,仅松口卓姓家族就有800多人,其余先民被迫继续南迁。 第四次大迁徙清初到同治年间,由于满族南下和人口膨胀等影响,第二、第三次迁移的旧客家人往广东中北部、广西、四川、湖南、台湾等地方扩散,其中也包括清政府主动发起的“移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

第五次大迁徙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天国运动以客家人为基本队伍,辗转征战十余年。之后发生持续12年的土客械斗,客家人分别迁到海南、广西,甚至飘洋过海去谋生。 二、客家人主要集聚地 全世界有客家人约8000万人[4-7]。其中国内5000万人[5-6],国外有3000万人左右[8]。 世界客都——广东梅州 客家侨都——广东惠州 客家古邑——广东河源 客家摇篮——江西赣州 客家首府——福建汀州 客家人占台湾人口18.1%,约419.7万人,最多是新竹县71.6%,其次是苗栗县64.6%是客家人。然后是桃园市39.2%,再来是花莲县31.7%,新竹市是30.1%,之后是屏东县23.7%,台东县是19.9%,台中市是16.4%,台北市是16.4%,南投县为16.0%、新北市为14.1%,高雄市为11.6%,基隆市为10%。在台湾的客家人主要来自广东省嘉应州的嘉应(梅县)、镇平(蕉岭)、兴宁、长乐(五华)、平远。广东省潮州府的大埔、丰顺、海阳(潮安)、潮阳、揭阳、普宁、惠来、饶平。广东省惠州府的海丰、陆丰。福建省汀州府的长汀、上杭、武平、连城、永定。福建省漳州府的南靖、平和、诏安、云霄。会说客家话的客家人中,以「四县腔」腔调最多,然后是「海陆腔」,其次是「大埔腔」、还有「饶平腔」和「诏安腔」。 三、土楼概况

福建客家土楼课讲 教案

1.客家土楼的由来: 根据大量的调查和史料记载,最早的客家土楼萌芽于唐朝晚期南宋初期,明代中叶以前为初级阶段,明末清初以后为成熟阶段,公元17世纪50年代以后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鼎盛阶段。客家人原是中原一带汉民,因战乱、饥荒等各种原因被迫南迁。至南宋时历近千年,辗转万里,在闽粤赣三省边区形成客家民系。由于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中,当时建筑材料匮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土楼。 2.现状及特点.:客家土楼分布的主要区域是闽西南几个县市,特别是客家话和闽南话这两大方言交界地区, 特点一:源远流长,最古老土楼1300年以上 特点二:模宏大,一座土楼可住数百人 特点三;齐全,一座土楼就是一个“家族小王国” 永定客家土楼功能齐全,具有聚族而居、安全防卫、防风抗震、冬暖夏凉、教化育人等多种功能。 特点四:,文化底蕴博大精深 永定客家土楼与地质地理学、生态学、景观学、风水学、建筑学、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客家学、伦理学、军事学、教育学、文学、美学等密切相关。 三、民俗学功能:1.维系:土楼,既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空间,又是族群文化的空间展演,体现了一个客家人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宇宙观和意识形态等。在客家文化运动中,作为一种物化的符号标识,客家土楼在客家人的情感认同中逐渐扮演了一个认同符号。.福建土楼和土楼人家的生活方式,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独具特色的闽西客家民系文化和闽南福佬民系文化,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内涵。当遥远的岁月成为往事,而这浸润着客家人血与泪的围屋,亦在世人眼里成了客家人的典型家园构造,成了客家人情感世界的象征符号。它凝聚了客家人整体的心灵感喟,包容了客家人经历的岁月沧桑,反映了客家人的强烈的家族伦理制度。土楼高大、宏伟、封闭的外观,表现出突出的防卫性能,其对内开敞,向心围合的布局则是宗族内部高度团结和强大凝聚力的体现。更为可贵的是,时至今日,这种优秀的精神和传统的生活方式仍在延续。2.教化;永定客家土楼文化博大精深,蕴涵着客家人开拓进取、吃苦耐劳、坚韧不拔、乐善好施、爱国爱乡、团结互助、和睦相处、崇文重教等等客家精神和传统美德,具有丰富的客家文化底蕴。客家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土楼文化中的优秀传统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财富。3防御:有木结构连成整体,与土墙紧密相连;土墙内埋设大量长木条、长竹片作为墙筋,这是土楼具有很强抗震功能的最关键因素。圆楼的整体性、向心力更强,抗震功能也更突出。4审美:姿百态,种类达30多种,规模宏大,与美学密切相关. ,

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福建土楼建筑艺术初探)

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福建土楼建筑艺术初探) 福建土楼建筑艺术初探 南靖一中罗增辉 指导老师赖和英 (一)选题目的 世遗文化遗产福建土楼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土楼闪烁着先人的智慧~土楼格局的恢宏~令人为之肃然起敬。 南靖土楼是福建土楼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境内拥有土楼15000多座~汇集了最高、最大、最小、最奇、最古老、最壮观 1 的土楼,是整个福建土楼的艺术典范。这促使我对南靖土楼这一历史建筑的有关问题展开了研究。 (二)课题意义

古建筑——南靖土楼以它的实体记录了当时的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它是一个古代历史、艺术与科学的缩影~具有丰富的历史、艺术及科学的价值。 通过对南靖土楼的研究~更深层次地了解土楼的文化背景和悠久的历史。从而激发我们热爱家乡的激情~将来为南靖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研究论文 土楼是中国生土建筑的一个奇迹~无论整体布局~还是细节设计~都凝聚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在注重实用性的同时~还追求建筑物的艺术性。 2 1、土楼的形状

南靖土楼成千上万~堪称“土楼王国”。这些土楼大小不一~形状各异~除常见的圆形、方形外~还有椭圆形、五凤形、斗月形、扇形、交椅形、曲尺形、八卦形、围裙形、塔形、合字形、凸字形、前方后圆形、套筒形、雨伞形、方圆结合形、马蹄形等~并且拥有最大、最高、最古老、最奇特的土楼和蔚为壮观、美不胜收的土楼群。 3 2、主要特色 最高的土楼——梅林的和贵楼。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距今已有200多年~共5层~高21.5米~每层28间~共140间。这座楼共用20厘米口径的杉木柱220根~65厘米口径的梁材780根。令人称奇的是~这座楼建于沼泽地上却没有桩基~就像一艘大船飘浮在海上~虽历经200多年仍巍然屹立。 4

闽西客家土楼建筑与文化_陈李冬

第18卷第6期 温 州 大 学 学 报 2005年12月 V ol 18, No 6 Journal of Wenzhou University Dec, 2005 收稿日期:2005-05-24 作者简介:陈李冬(1973-),男,浙江平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建筑环境 闽西客家土楼建筑与文化 陈李冬 (温州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 摘 要:从“天人合一”的环境观念、“聚族而居”的生活模式、“重情知礼”的传统文化等三方面对闽西客家土楼建筑文化进行初步探讨;并提出传统客家民居作为一种宝贵的历史遗存,应得到有效地保护和继承,创造适应于现代生活的环境,延续文脉,弘扬地域特色,优化生存空间等建议。 关键词:闽西客家土楼建筑;天人合一;聚族而居 中图分类号:TU-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09(2005)06-0048-09 客家是古代中原汉族的后裔,源远流长,成为华夏民族的一支民系。自西晋“永嘉之乱”以来,历经了多次大规模的南迁,最终在赣闽粤交界地区定居下来,逐步形成了客家地区。他们在长期的历史文化发展中,保持自己的独立语言体系(“阿姆”话)和民族习惯,生活方式……有鲜明的传统文化特色。由于长期的迁徙,不断与环境斗争,客家人采取聚族而居,对外极为封闭的群体聚落以作自保。特殊的生活方式结合了山区的建筑材料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的经济文化背景,创造了独特居住方式的建筑艺术(见图1)。 土楼民居分布在赣闽粤交界地区,按 居住者所属的民系,可分为客家土楼和闽 南土楼两大类。客家土楼和闽南土楼,其 外观造型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内部平面布 局则显著不同:客家土楼为内通廊式,家 族内户之间联系密切,分户不很明显;而 闽南土楼为单元式,每户为一独立的单元, 分户明显,有很强的私密性。因此,我们 把客家人聚族而居,采用夯土墙承重的大 型群体楼房住宅,统称“客家土楼”或“土 楼文化”,它们在中国和世界建筑史上占有 重要地位。本文着重探讨闽西客家土楼的 建筑特色及其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一、“天人合一”的环境观念 建筑是人为且为人的居住环境。汉代的古籍《皇帝宅经》中讲到“夫宅者乃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意思是建筑是介于天地间阴阳之气交汇聚集之处,是人类社会家庭生活准则的 空间图1 独具特色的闽西客家土楼

永定客家土楼有哪些特点呢

永定客家土楼有哪些特点呢?归纳起来主要有6个特点: 1、历史悠久。1000年前永定就产生了土楼,五六百年前已经相当普遍。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连县委县府办公楼、招待所、学校、医院都是土楼。一直延续至今。(金山古圆寨、馥馨楼……) 2、种类繁多。永定客家土楼千姿百态,多达数十种,有正方形、长方形、府第式、五凤形、五角形、八角形、半月形、圆形等等,其中圆楼最引人注目,现存有360多座。 3、规模宏大。占地500平方米以上、高三层以上的土楼占80%多,最大的土楼占地11000多平方米,最高的达6层。(抚市镇的永隆昌、高陂镇的遗经楼,圆楼规模最大的是高北的承启楼) 4、结构奇巧。永定客家土楼的建筑十分讲究,它中轴线鲜明,古朴典雅等等,布局与结构与古代中原汉族建筑一脉相承。(土木结构,承重墙) 5、功能齐全。它不仅具有聚族而居、安全防卫、防风抗震(主要原因一是墙筋拉力,四个角加固,墙体下大上小,重心在下,向心力强[特别是圆楼]。二是木结构之间和与土墙连得很紧,形成一个整体)、冬暖夏凉、通风采光、教化育人等功能,而且生活设施一应俱全,一座大型的土楼就是一个小社会。 6、客家文化内涵丰富。从建筑工艺、民俗风情、重教兴学以及众多的楹联可以证明,它形象地、全面地、集中地展示了客家的人文历史,展示了客家人坚韧不拔、爱国爱乡、团结互助、崇文重教的精神,它是客家文化的象征、世界民居建筑的奇葩,是一部读不完的百科全书。 三、土楼申遗成功的重大意义 1、土楼申遗成功,值得中华儿女骄傲,值得全世界1.2亿客家人自豪。 2、土楼申遗成功,有利于全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一一永定 客家土楼得到更有效的保护。 3、土楼申遗成功,进一步提高了我们永定的知名度和影响 力,提升了我县的软实力。

福建客家土楼的形式和技术解析讲课稿

福建客家土楼的形式和技术解析

摘要:文章首先对福建客家土楼做了概括性地描述,简要地介绍了土楼的 含义,其分布地域以及建筑成就。然后从客家文化的形成和特点,土楼所在地区的气候,土楼的原料来源以及当时所处时代的建筑技术水平四个方面介绍了土楼的建造背景,并且对由此产生的土楼的建筑形式和技术进行分析。文章描述了土楼的三种主要的平面组合形式,并且介绍了土楼的空间组合特点以及形成原因。还简要介绍了土楼的建造过程和技术,展示了土楼对当今社会研究的重大贡献。 关键词:土楼背景平面形式空间组合建造技术 The form and technical analysis of Hakka Tulou in Fujian Abstract:This article first describes Hakka Tulou in Fujian in general.It briefly introduces the meaning of Tulou,its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nd architectural achievements.Then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of construction of Tulou in four aspects:the form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akka culture, the climate of the area where Tulou builds in,the material sources of Tulou and the standard of building technology at that time.At the same time it analyzes the resulting architectural form and the technology of Tulou.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ree main plane combinations of Tulou,introduc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ace combination of Tulou and causes of forming that.It also briefly introduces the process and technology of building Tulou,showing th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which Tulou makes to present study in our society. Key words:Tulou background plane combinations space combination technology of building 地域广阔、历史悠久的中国,民居丰富多采,四合院、围龙屋、石库门、蒙古包、窑洞、竹屋等等,早已为人世所知晓,而掩藏在崇山峻岭之中的福建省民居永定客家土楼,却鲜为人知。客家土楼,也称客家土围楼、客家围屋,

福建土楼建筑艺术欣赏

西南林业大学 设计艺术鉴赏科目论文 (2009届) 题目:福建土楼建筑艺术欣赏教学院系:园林学院 专业:环艺09 学生姓名:杨芳 指导教师:季熊 评阅人:季熊 2011 年 5 月14 日

摘要:福建土楼,包括闽南土楼和一部分客家土楼,总数约三千余。通常是指闽西南独有约利用不加工的生土,夯筑承重生土墙壁所构成的群居和防卫合一的大型楼房,形如天外飞碟,散布在青山绿水之间。主要分布地区以中国福建西南山区,客家人和闽南人聚居的福建、江西、广东三省交界地带,包括以闽南人为主的漳州市,闽南人与客家人参半的龙岩市。福建土楼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大型民居形式,被称为 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

Abstract: Fujian earth building, including Minnan earth Lou He a part of Hakkas earth building, total approximately https://www.360docs.net/doc/bd12109997.html,ually refers to the fresh earth which south West Fujian province is in sole possession of uses approximately does not process, hang builds receives living in groups which the rebirth dirt wall wall constitutes to gather a large-scale building with the defense, outside the shape like day the flying saucer, spreads between the beautiful scenery.The main distribution area by the Chinese Fujian southwest the mountainous area, Fujian, Jiangxi, the broad Three Northeastern Provinces border region which the guest and the Minnan person live together, including by Minnan artificial host's Zhangzhou, Minnan person and guest's half-and-half Longyan.The Fujian earth building is the world unique large-scale common people residence form, is called the Chinese tradition common people residence the treasure.

建筑艺术欣赏论文

美术鉴赏结课作业建筑赏析《福建土楼》 建筑学院艺术设计 姓名:闫立全 学号:201006007 指导老师:段志刚

福建土楼建筑艺术欣赏 摘要:福建土楼,包括闽南土楼和一部分客家土楼,总数约三千余。通常是指闽西南独有约利用不加工的生土,夯筑承重生土墙壁所构成的群居和防卫合一的大型楼房,形如天外飞碟,散布在青山绿水之间。主要分布地区以中国福建西南山区,客家人和闽南人聚居的福建、江西、广东三省交界地带,包括以闽南人为主的漳州市,闽南人与客家人参半的龙岩市。福建土楼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大型民居形式,被称为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 关键词:倚山偎翠代表性巧夺天工优越性 福建土楼简介: 倚山偎翠,方圆错落,似古堡巍峨苍朴,如现代体育馆气势恢弘,像地下冒出的“蘑菇”绚丽多彩,赛从天而降的“飞碟”壮观神奇,这就是永定客家土楼——独一无二的世界民居。以生土夯筑,却巧夺天工。安全坚固,防风抗震,冬暖夏凉,阴阳调和,处处洋溢着客家人的聪明才智。 客家土楼主要有3种典型,就是五凤楼、方楼、圆寨。从整体看,以三堂屋为中心的五凤楼含有明确的主次卑意识,可以肯定,它是汉族文化发源地的黄河中游域古老院落式布局的延续发展,在其群体组合中,只有轴线末端的上堂屋(主厅)采用了坚厚的夯土承重墙。方楼的布局同五凤楼相近,但其坚厚土墙从上堂屋扩大到整体外围,十分明显的是,防御性大大加强。圆寨,仅就名称而言,已表现出两

大特性,一方面,在圆形建筑物中,三堂屋已经隐藏,尊卑主次严重削弱;另一方面,寨就是堡垒,它的防御功能上升到首位,俨然成为极有效的准军事工程。 客家土楼建筑具有充分的经济性,良好的坚固性,奇妙的物理性,突出的防御性,独特的艺术性等多种优越性。 最具代表性的四大名土楼(2008年7月6日列入“世遗”) 1 衍香楼 衍香楼是一座圆形土楼,坐落在永定县湖坑镇新南村,建于1880年,创建人是苏谷春。苏谷青春少年时期家境清贫,中年后在家乡以及上海等地经营条丝烟生意,生意兴隆,发家致富,于是建了这座楼。衍香楼主体直径40米,底墙厚1.5米,顶墙厚0.7米,墙高14.5米,有1个大门,2口水井,3个厅堂,4副楼梯,每层34间,4层共136间。底层楼梯旁分布有4个卫生间,厅边6个洗浴间。一层为各家厨房餐厅,二层为粮仓,三四层为卧室。大门钉有钢板,门内的顶端设有灭火的水喉水箱,过去曾有匪贼行劫,想纵火烧门,均不能得逞。 衍香楼楼名的含义是“繁衍子孙昌盛发达,书香门第世代流传”。楼外大门上书“大夫第”,两旁对联是:“积德多蕃衍,藏书发古香”横披是“诗礼传家”,苏谷春后裔十三个孙辈中有五个秀才、一个举人供职于福州等地而得誉称。至今有五六百人,其中400余人侨居东南亚等地。现居住在衍香楼里的有16户,近百人,其中教师25人,大中专生32人。历代以诗书传家,是典型的书香门第。今年二月国家文

浅析客家土楼的文化特征

《建筑美学与岭南文化》调研报告 (2013 -2014学年第一学期) 题目:浅析客家土楼的文化特征 学生:许可

浅析客家土楼的文化特征 摘要 客家土楼,一般也叫福建土楼,也称客家土围楼、圆形围屋。是客家民系建筑的典型代表。是世界民居中一朵罕见的奇葩。它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市,漳州、广东饶平县。其中以永定县和南靖县内的客家土楼最具规模,造型也最为壮观,而广东饶平县则拥有建于明末清初,有着400多年的历史,迄今被发现的我国最大的客家土楼道韵楼。 作为中国民居中少有的单体建筑,客家土楼以其独特的审美文化特征屹立于中国民居建筑之林。 关键词:客家围屋、围楼、土楼、福建土楼、饶平县道韵楼。

引言,,,,,,,,,,,,,,,, 3 1.客家民系文化特点,,,,,,,,,,,, 4 1.1客家文化及其历史,,,,,,,,,, 4 1.2客家文化与其他文化交融,,,,,,, 4 2.客家民系建筑特色,,,,,,,,,,,,,,, 5 2.1客家围屋审美文化特征及特点,,,,, 5 2.2客家土楼介绍,,,,,,,,,, 7 2.2.1饶平县道韵楼,,,,,, 9 总结,,,,,,,,,,,,,,,,,,,,,,,,,,,,,,,,,, 13

本篇以客家文化及客家民系建筑所处地理位置及条件入手,开展对客家围屋特别是处在福建及广东饶平地区的客家土楼文化审美特性的分析。在将近30个课时的《建筑美学与岭南文化》的学习中,自己对岭南地区建筑确实有了一定的认识。由于自己家乡饶平县便有中国最大的客家土楼道韵楼,所以选取了这一课题作为结课论文,希望能够展示自己在这一门课上的收获。

福建土楼的特色

【人文地理】福建土楼民居的建筑特点 发表文章回复文章 1/1 1 远游他乡 发表时间:2008-12-9 15:06:48 访问:2738 回复:0 引用回复 福建土楼的类型主要有三种:圆楼、方楼与五凤楼,此外还有诸多变异的形式。 首先,我们来谈谈圆楼。福建土楼以目前的最新统计总共有1193座,其中内通廊式圆楼近八百座,单元式圆楼三百多座。绝大多数圆楼的层数为3~4层,直径约30~50米。单元式圆楼的祖堂都设在正对大门的环楼底层,内院作为公共活动的场院。内通廊式圆楼中,建造年代较近的,祖堂也是设在正对大门的环楼底层,内院完全空敞。建造年代较早的又比较讲究的圆楼,祖堂都建在内院中心。福建的内通廊式圆楼,其外环楼的形制大致相同,只有层数及直径大小的差别,所不同的主要是内院部分。有的内院中增加一二圈环楼,有的只是在内院中心设祖堂,而且祖堂有的方有的圆,变化颇多,使内院空间丰富多彩。如永定县高头乡高北村的承启楼,内院中设两圈环楼,中心是祖堂。永定县湖坑镇南中村的环极楼,内院中有两圈单层的环屋,形成内环和中环。正对大门的厅作为祖堂,厅两侧个六开间的入口门楼连成“内环”。其“中环”是各户的小客厅。各户之间用矮墙隔开,进入户门是小天井,方形客厅对天井开敞,客厅兼作接待客人的餐厅“中环”方厅与方厅之间隔出的三角形空间作为备餐室,有门与外环楼底层的厨房连通。内部空间及平面布置别具一格。永定县湖坑镇新南村的衍香楼及下洋镇霞村的永康楼,内院中祖堂与连廊组成的是方形的四合院。永定县湖坑镇西片村的振福楼,内院祖堂与弧形的厢房及中门组成马蹄形的单层内环,别有特色。 在阐述具体的单个土楼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圆楼的特点。圆楼具有八个特点: 1、没有角房间。 2、分配平等。平等均等是圆形的重要属性之一。圆楼的房间朝向好坏差别不明显,有利于家族内部分配。 3、内院空间大。同样周长围合而成的圆形面积是方形面积的1.273倍。圆楼比方楼可以得到更大的内院空间。 4、节省建材。就圆形的每个扇形房间而言,由于外弧较长是土墙承重,内弧较短是木构承重,因此同样面积的扇形房间比矩形房间更省木材。同时,由于圆楼消灭了角房间,对大木材的需要也相应减少。 5、构件尺寸统一。圆楼的构件尺寸统一,只要间数确定之后,匠人就能很快计算出各种梁柱构件的尺寸和整个圆楼用料。 6、屋顶施工简便。圆楼的屋顶比方楼更加简化。圆楼的两坡顶要比方楼的九脊顶简单得多,施工也相对简便。 7、对风的阻力较小。圆楼无角无角,刮山风以至台风时容易分流。 8、抗震力强。从抗震的角度看,因圆楼能更均匀地传递水平地震力,因此,高度和墙厚相同的圆楼比方楼具有更强的抗震力。 接下来各举一个内通廊式圆楼和单元式圆楼的典型实例作详细说明。 承启楼——承启楼是目前为数已不多的三环式大型内通廊式圆土楼中最高级、极有代表性的一座。位于永定县高头乡高北村,海拔约500米。外径62.6米,由四个同心圆的环形建筑组合而成:楼中心是祖堂、回廊与半圆形天井组成的单层圆屋;圆屋外是三个环形土楼呈同心圆环环相套,内环一层20开间,中环两层共34开间,外环四层共72开间,设四部楼梯、一个大门和两个边门,底层外墙厚1.9米,圆形屋顶外向出檐巨大,有效地保护了土墙免遭

世界自然遗产与文化旅游遗产

一、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1、美国在提出世界遗产新概念上的首要功绩 2、埃及修建阿斯旺水电站与努比亚遗址的搬迁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了遗址搬迁进行的各项努力 保护人类和自然生态环境的三大国际公约 国际重要湿地公约(拉姆萨公约) 生物多样性公约 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及其相关组织 遗产公约缔约国和缔约国大会 世界遗产委员会和世界遗产中心 《执行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准则》 《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基金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1.世界遗产公约规定的六项内容 a、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基本定义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基本条件; b、公约缔约国在确立、保护和保存世界遗产方面的责任和作用; c、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功能; d、世界遗产基金的使用和管理; e、世界遗产的国际援助; f、世界遗产的宣传和教育。 2.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主要任务 a、每年召开世界遗产大会,审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申报项目; b、监测各国世界遗产的保护和管理; c、受理并考察受到严重威胁的世界遗产项目,及时将它们列入“濒危世界遗产清单”, 并制定和实施拯救计划; d、管理世界遗产基金,对提出申请的国家及时提供技术和财力援助。 三.世界遗产委员会及世界遗产中心的三个国际顾问机构 国际遗迹和遗址委员会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保护和恢复文化遗产国际研究中心 四.世界遗产公约对世界文化遗产的原则界定 两大前提:“从历史、艺术和科学的角度以及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 三大类别:文物、建筑物和遗址 五.世界文化遗产评定标准 ①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或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例如金字塔) ②在一定时期内或在世界某一区域内、对其建筑艺术或景观设计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建筑或景观。(例如凡尔赛宫) ③作为一种已逝文明或文化的独特见证。(例如伊朗的波斯波利斯王宫遗址和复活节岛上的巨大石雕群像) ④代表人类历史某个重要时期的建筑或景观的杰出典范。(例如罗马梵蒂冈的许多建筑和景观) ⑤作为人类古老传统而又难于保存的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典范。(例如美洲的印第安人保留区)

福建土楼的形式和技术解析

福建土楼的形式和技术解析 ——建筑科学基础2课程作业 班级:城市规划0802班 姓名:舒轩 学号:15号 指导老师:岳鹏

福建土楼的形式和技术解析 『文章摘要』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文章是根据自己曾经亲眼目睹的直观感受,再加以它的发展背景、结构技术,空间布局、文化内涵及其历史意义几个方面对福建土楼做一详细解析,从中发掘出这种建筑形式在生态环境、精神内涵、文化底蕴等深层次方面的价值,帮助今后对不同建筑类型的学习及认识。 关键词:土楼夯土建筑形式民居建筑文化内涵 Abstract: Keywords: 一、建造条件 1、土楼简介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其存在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完美和谐的结合,其因地制宜也十分符合风水的原则。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不仅仅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也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这个遗产项目容纳了风水、文化、景观、生态、人文为一体,是一个环境景观生态风水学的样本。 2、历史背景 土楼的前身是唐朝陈元光开漳时的兵营、城堡和山寨建筑,它是闽南地区在“外寇之出入,蟊贼之内讧”的特殊社会环境下的产物。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土楼民居,是历史时期中原地区南迁汉人在极为艰险的自然社会环境下,既保持中原汉文化古风,又长期与当地土著交融磨合而形成的一种极具客家民系风格和山居地域文化特色的民居模式.它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体现出了客家土楼民居的文化适应.在中国福建省西南部,广袤千里的九龙江流域,成千上万幢建筑特别、造型别致的土楼矗立在平畴绿野、崇山谷地.它折射出当地先民对于居住文化非同寻常的美学追求,反映出闽南深厚的历史文化。南迁家族一路崎岖,荆棘满布,从兵荒马乱的北方走向偏安一偶的南方,时有强盗与猛兽出没,偷袭侵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