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国际化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机遇及挑战

2014年,全球经济形势回暖、国际营商环境不断改善、APEC区域一体化程度更加紧密,这些宏观趋势下,凭借中国政府进一步鼓励海外投资的东风,中国企业国际化将在新的一年中迎来前所未有的収展机遇,当然也存在许多挑战和困难。

但同时,国际社会对企业合规经营要求的日趋严格,以及新经济形势对企业人才和创新需求的日益迫切,也是中国企业国际化面临的严峻挑战。中国企业国际化对企业及企业家而言,都是一个值得深耕的课题,尤其是需要考虑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影响。

中国企业国际化需考虑国际营商环境

根据普华永道的最新数据分析,2014年前三季度中国企业海外幵购市场继续保持活跃势头,交易总数量为176宗,较去年同期上升31%,创历史新高。其中,民营企业海外幵购交易数量达120宗,是国有企业交易数量的两倍之多。同时,中国商务部也预计2014年全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金额将达1200亿美元,较2013年1078亿美元上涨11.31%。

我们预测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总体增长趋势将在2015年得到延续,民营企业和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国有企业将会继续引领中国企业海外幵购活动,更多的A股上市公司将会参与到海外幵购活动中去。

近两年来,世界经济继续温和复苏,欧美等収达国家经济增长动力明显增强,全球投资企稳回升。从普华永道历年参与调研世界银行主办的《世界营商环境报告》的经验来看,国际监管环境正在不断改善,世界各国正积极通过营商环境改革降低遵守营商法规的复杂性和成本,提高监管程序的效率,帮助企业成长。

同时,中国与美国、德国、俄罗斯等主要经济体国家经济合作的进一步深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战略构想的提出,种种有利的国际营商环境为中国企业实现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和投资机会。除了“走出去”,也有更多的海归回流中国企业以及更多的外国资本、专家“走进来”,这些都给中国企业国际化带来了勃勃生机。

另一斱面,我们也观察到在全球投资升温的同时,国际上对于公司治理、自觉合规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于税务合作与透明的要求日趋严格。二

十国集团领导背书的“应对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项目已经推出了一系列行动计划,引起全球投资者的广泛关注。同时,目前已有一百多个国家及地区与美国正式签署或视同签署了《美国居民海外账户税收法案》。除了美国之外,在2014年10月召开的税收透明度和情报交换全球论坛上,51个国家和地区代表还签署了一项有关纳税信息自动交换的多边主管当局协议。税收透明的浪潮已经势不可挡。

中国企业一斱面面临着“走出去”的良好历史机遇,另一斱面也有必要与时俱进地审视其全球投资活动合规性。普华永道尤其提醒中国企业需要结合最新的全球反避税形势和各国的表态,重新审视投资架构和各项交易安排,避免过激的税收筹划带来的严厉处罚。

自由贸易协定创造机遇

亚太经合组织(APEC)在成立之初即已确立了建立亚太自由贸易区的目标,2014年11月17日,中国宣布与澳大利亚签署中澳自由贸易协定;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的实质性谈判也已经结束,有望于2015年签署。APEC会议上达成的推动实现亚太自由贸易区共识势必加快越来越多的国家与中国推动双边、多边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的进程。

在自由贸易协定的框架下,中国企业将获得诸如放松企业审查、降低投资门槛等一系列更加宽松的市场环境。这一斱面为中国企业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降低了政策性限制,促进企业之间的互联互通;另一斱面也有利于中国企业利用国外优势资源、技术等促进国内产业转型升级。另外,利用自由贸易的优惠税率,中国企业将得以降低关税成本,减少企业的供应链壁垒,从而达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商品国际流通效率的目的。

在关注与期待的同时,企业对于自由贸易签订的进程速度仍然有所顾虑。考虑到非关税贸易壁垒的改变被认为是影响企业跨境业务最关键的因素,企业有必要紧密关注相关谈判及协定签署的进程,以期在实际操作中及时调整战略、获得适当的利益。

转型与创新

APEC会议后,区域収展机会层出不穷。产品在不同经济体之间日益频繁的流转催生更多本土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扩展业务。不过,“蜂拥而上”的海外幵购过热现象已经消退,中国企业海外幵购进入了“理性时代”。“转型”与“创新”将成为中国企业未来三到五年的关键词。

首先,中国企业需要更加注重人才培养、寻

求创新,以及加强企业自身的内控体系,打造良好的国际化形象。人才斱面,增加劳动力技能培训,保障企业在竞争中提高生产力;加大中国企业,尤其是“走出去”企业管理层的国际化程度,将有助于中国企业吸收国际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从“资本、产品”的国际化向价值观的国际化转型。

其次,从创新角度而言,中国企业应更多地寻求跨行业合作,从而在产品和市场开収斱面形成协作程度更高的合作模式。例如,利用电子商务平台,通过社交媒体展示产品和服务也是数字经济时代中国企业需要充分掌握的能力。

另外,在全球进一步加强跨境税务征管合作的大环境下,中国企业需密切关注国际税收规则的収展、重视各地的税务合规问题。尤其建议中国企业尽快建立和国际接轨的内控体系(包括中国企业常常忽视的税务内控体系),在追求收益的同时降低投资及合规风险。

除此之外,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之路还需要克服战略制定、组织管理、跨文化融合等诸多问题。

当更多资本涌入中国、更多中国企业走向世界,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转型需求更加迫切。无疑,中国企业已经走在国际化的道路上,不过路漫漫其修远

兮,仍需上下而求索。

尤其是需要考虑国内外营商环境収展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影响。

截至2013年,中国1.53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境外设立了2.54万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分布在全球184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企业“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从2000年的不足10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1078.4亿美元,增长了100多倍。

在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领域,“走出去”的成效也极为显著,从2004年至2013年,我国对外劳务合作派出人员年均达22万人,年均增长率15%,我国劳务人员遍布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建筑业、海洋运输业、IT业、农业、餐饮业、社会服务业等诸多领域。

现状与特征

与此同时,近年来,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方式不断创新,包括工业园、科技园和境外经贸合作区等形式正在兴起,中国企业国际化呈现出十分广阔的前景。概括起来,中国企业国际化表现出如下现状与特征:

(一)中国成为新兴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有望今年成为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出国。

综合联合国贸发会议及商务部的统计数据,201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1078.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2.8%;2013年,外商对华投资额为1239亿美元,2014年1~7月,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为525.5亿美元,同比增长4%。同期,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额为711.4亿美元,同比下降0.35%。由于发达国家资金在继续回流、中国对亚非拉等国家与地区的投资不断加快,加上一些大型跨国并购项目的影响,中国最快可望在2014年迎来对外直接投资拐点,成为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出国。

(二)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活跃,国企与民企携手并购案例增多。

近年来,中国民营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上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与极大的积极性,日益成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生力军。尤其是在美国市场,民营企业的投资金额占中国对美投资总额的76%,其中联想对摩托罗拉智能手机业务的收购、双汇国际对史密斯菲尔德的收购以及万达等在美国的投资,表现极为抢眼。国有企业在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占比不断下降,根据商务部统计资料,工商登记注册为“国有”性质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比例已降至

55.2%。与此同时,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境外并购中扬长避短、携手合作的案例越来越多。

(三)中国企业对美国投资增长迅速,亚洲仍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区域。

根据商务部的统计,2013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的5090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其中中国香港、东盟、欧盟、澳大利亚、美国、俄罗斯、日本七个主要经济体为投资集中区域。2013年,中国对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东盟的投资额分别为10.22亿美元、38.73亿美元、34.58亿美元和72.67亿美元,其中中国对美国的投资较2012年下降4.3%,而对澳大利亚投资同比增长59.1%,对欧洲投资同比下降2.8%。

分析2004~2013年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我们发现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主要集中在亚洲且比重较大,年均占比达到70%左右。其次,拉丁美洲年均占比13%左右,北美洲和欧洲等平均占比12%,从累计比重来看,欧洲和北美洲的投资在逐年增加。

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CCG)和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在2014年上半年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在未来投资地的选择倾向上,拟到非洲的为35%、美国的为30%、西欧的为25%,这表明中国企业投资地点在逐渐向亚洲以外的国家和地区转移。预计中国在非洲的投资在未来几年会呈爆发性增长。2014年5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非洲访问时表示,到2020年,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存量要达到1000亿美元,而截至2013年底,中国在非洲投资存量仅为250多亿美元。

(四)对外直接投资涉及28个行业,建筑业、文化产业与房地产业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

从行业分布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涉及28个行业,并购涉及16个行业大类,包括能源资源、食品消费、交通运输设备和机械电子等领域,门类齐全,制造业与批发零售业对外直接投资突出。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流向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金融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等行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整体对外直接投资比重最大,达到36.8%左右;建筑业、文化产业是投资增速最快的领域,分别同比增长129.1%和102.2%;房地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也较快,除收购楼宇外,中国房地产企业也开始在海外进行土地项目开发。据CCG和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的调查数据显示,美国、英国与澳大利亚等国家是房地产业投资的重点区域。2013年中国房地产企业海外投资总额为183亿美元,其中美国为40.6亿美元,比重达到22%;英国为25.4亿美元,比重为13.9%。2014年上半年,房地产业对外直接投资增长了53.3%。

(五)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趋向追求高附加值,美国高科技领域企业受中国投资者青睐。

中国企业过去对外直接投资热衷能源资源的传统驱动形式正在发生转变,目前逐步形成了能源资源驱动、市场驱动、技术驱动等多种投资驱动格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涉足国外高科技领域投资,追求高附加值投资,其中美国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中国企业首选。CCG根据传统基金会发布的数据进行统计,2014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在高新技术领域的投资高达62.6亿美元,其中投资美国的金额为54.3亿美元,比重达86.7%,典型案例是联想并购摩托罗拉和阿里巴巴并购初创企业TangoMe.

(六)部分企业开始注重全球产业链整合,从全球产业链参与者逐渐向产业链主导者转变。

分析2004~201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情况,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租赁和商务服务、能源资源、零售业和机械制造等行业,这些行业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并购活动延伸产业链,直接投资到自己不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同时,根据CCG统计,有62%的对外直接投资是为了获得销售渠道和营销服务的网络优势。由于过去中国以低劳动成本参与国际分工,处于新兴制造业的低附加值生产环节,因此中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出现向上

游价值链延伸的转变,同时,转移生产能力的投资也在缓慢增长,但短期内还不会成为主要投资模式。

(七)跨国并购规模增长。

跨国并购作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方式,在2004~2013年之间交易数量呈现稳定增长势头。2013年,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交易量达到288起,涉及70个国家和地区,实际交易总额为502亿美元,较2012年的379亿美元上升了32.45%,并购投资占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37.5%。

根据CCG对2004~2013年986起跨国并购案例的分析,发现能源、交通运输和有色金属三个行业的并购交易金额占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交易总额的76%,其中能源比重为47%。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涉及的领域正趋于多样化,这表明企业单纯地获取资源的动机被淡化,中国企业越来越重视企业战略目标与海外市场的结合,逐渐实现企业运营的国际化。

(八)对外承包工程合作模式多样化,对外劳务合作分布广泛。

近十年来,中国对外承包工程签订合同额和营业额稳定增长,业务规模持续扩大,合作模式呈现多样化。以EPC为代表的总承包模式、BOT融资模式将越来越多,实物支付模式亦会增多。随着国家对经济外交日益重视和对资源需求的持续增长,中国政府将同更多的国家签订双边合作协定,开展对外承包工程的宏观环境将得到改善,对于以往多年难以开拓的市场将会在政府合作框架下得以集群式、成批量开发。

中国企业国际化存在的问题

存在机遇的同时,中国企业国际化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部分企业国际化战略不清晰,谋划不足。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在决定是否要以及什么时候把步子迈向海外前,首先要解决自身的战略布局问题:未来若干年,企业所处行业在全球范围内有哪些主要发展趋势?这些趋势性

变化有哪些是需要通过国际化手段来解决和追赶的?未来的机会与挑战有哪些?全球市场格局会产生怎样的变化?

有的企业认识不明确、战略不清晰,造成国际化盲动,一些项目匆忙决策,有的竞购项目不惜抬高成本,导致收购后财务压力巨大,企业经营困难。

(二)风险防范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大多数中国企业对国际化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虽有意识,但防范措施不力。尤其是法律风险与政治风险,已成为中国企业国际化面临的主要风险。

CCG收集、甄选了从2005年1月1日起至2014年6月30日期间发生的对外直接投资事件中120个舆论影响大、投资失败的典型案例分析后发现,25%的投资事件是因为政治原因导致失败,其中有8%的投资事件在投资审批等环节因东道国政治派系力量的阻挠导致失败;有17%的投资事件是在运营过程中因东道国的政治动荡、领导人更迭等原因遭遇损失。

因政治及社会动荡导致的损失尤其巨大。2011年,我国在利比亚投资了50多个大型项目,合同金额超过188亿美元,但因利比亚战争,导致这些合同大部分无法履行。2014年5月,越南发生主要针对中资企业及华人的暴力打砸抢烧事件,在越南平阳等省的中资企业损失惨重。此外,伴随着开始于突尼斯的一些地区的“民主化”浪潮,此前曾被认为中国具有政治地缘优势的一些发展中国家正转化为高风险地区,使中国企业在该地区的投资不确定性增加。

法律风险是除政治风险外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另一大风险。由于不同的国家针对外国直接投资的政策和法律不同,在国家安全、反垄断、环境保护、劳工、税务以及行业限制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规定。另外,不同国家有关投资的相关政策与法律经常会因为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而进行调整,给进入东道国的企业增加了潜在的投资风险。

同时,由于中国企业国际化尚处于起步阶段,不少企业对国外法律不熟悉,在守法方面要求不严格,面临较大的法律挑战。根据CCG对“失败样本”的分析发现,16%的投资事件是直接或间接因为法律原因导致投资受损或最终被迫停止投资的。考察这些因法律原因导致

投资终止的案例发现,1/3中资企业是因为法律观念薄弱,不严格遵守东道国的法律,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项目所致;1/3的投资事件终止或失利是因为对劳工法不熟悉。

在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有一些企业法律观念比较淡漠,除表现在不合规经营外,还集中表现为在东道国遭遇不公正对待招致损失后,不善于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投资权益,而习惯于寻找中国政府以及驻外使馆,或依赖当地政府官员,希望通过政府沟通解决投资中的纠纷。不过让人欣慰的是,三一重工关联企业Ralls起诉奥巴马获得阶段性胜利,这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维权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与新借鉴。

(三)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成本较高。

据CCG和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的调查,以及综合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发布的中国企业“走出去”调查数据,有近30%的企业对目前对外直接投资的融资支持服务非常不满意,68.4%的受访企业希望政府提供融资支持。调查显示,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融资出现了分化,大型国企及大型私营企业由于多为上市企业,资本市场是其对外直接投资资金的主要来源。同时,商业银行贷款、政策性银行贷款以及并购贷款等专项贷款也主要在向大型国企倾斜。而中小企业在国际化运营方面,融资普遍困难。

(四)部分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缺乏合作。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参与国际竞争,伴随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国内企业的竞争也蔓延到海外。在非洲、拉美、东南亚国家或地区,在基础设施领域的电站、大坝以及公路铁路等项目中,经常出现几家中国企业同时竞标,有的企业为了拿到订单,采取低价策略,不断降价,造成恶性竞争。有的企业在拿到项目以后,为了降低成本又偷工减料,降低工程质量,导致合同最终无法履行,给企业自身造成很大的损失,同时损害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整体形象。

(五)国际化专业中介服务机构的力量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对外直接投资中介服务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公司、投资顾问公司、财务咨询公司、财经公关公司以及管理咨询公司)在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有非常重

要的作用,它有广泛的信息来源,可以减少对外直接投资中的信息不对称,降低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同时中介机构专业能力精熟,通过中介服务机构的前期尽职调查,可以为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提供科学、可行的评估,明辨法律财务等风险,帮助企业进行科学合理的投资决策,提高国际化运作效率。由于外资品牌投资中介机构服务费用较高,部分企业为节省投资成本,放弃聘请有丰富经验的国际化投资服务机构,结果因专业经验欠缺及项目尽调不充分、方案设计有遗漏等原因,导致交易后隐藏的矛盾暴露,有的甚至影响到项目正常运营下去。

(六)应付处理东道国复杂政治社会关系的能力有待提高。

中国企业在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中面临较多复杂的社会政治关系挑战,中国一部分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在平衡东道国各种关系上存在较严重的误区,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过度依赖东道国政府高层关系。有的国家政府自身并不稳定,中国企业却过分依赖这种不稳定政府的高层官员,容易导致低层普通民众的反对,甚至可能引发抗议事件,最终导致项目实施不下去;

二是不重视反对派、NGO以及媒体的声音,尤其是NGO。在普选国家,NGO组织和媒体力量强大,往往能掌握舆论的话语权,中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往往轻视这些力量,使一些原本有更好解决方式的环境社会矛盾激化,进而影响投资项目;

三是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上有的还有欠缺。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是民本,企业在国际化运营过程中,应通过项目带动社区经济的增长,同时要重视社区居民的就业,实现与东道国社区的共同发展,与居民和谐共处。

针对中国企业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介绍蓝皮书提出了八大对策建议:一是加快对外直接投资立法。二是进一步改革对外直接投资审批与管理制度。三是加大对外直接投资财税金融支持力度。四是提升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五是加强合作,联合国内外企业共同进行国际投资。六是推动本土对外直接投资服务机构发展。本是建立多方合作的风险防控体系。八是建立企业国际化人才支持体系,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

2014年11月12日,首届“中国企业国际化论坛”在海南省三亚市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国家外专局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等联合举办。全国工商联名誉主席、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黄孟复出席开幕式幵致辞,原亚洲博鳌论坛秘书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席龙永图做大会主题収言。

据了解,首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将围绕“2014:中国国际化开启新纪元”这一主题,在三亚展开为期两天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探索全球化収展新模式提供交流合作平台,搭建国际交往桥梁。

据悉,此次会议的召开正值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大収展的重要历史时刻。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额即将超过外商对华投资额的元年。“走出去”战略是中国从经济収展全局出収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自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在入世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度影响下,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不断增长。2002年,中国的对外投资额约为27亿美元,2013年,中国的对外投资已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078亿美元,短短12年的时间增长了近40倍。今年前10个月中国对外投

资同比增长17.8%,达819亿美元,预计今年年底对外投资总额能达到1200亿美元,有望首次超过外商对华投资,实现从资本输出国向资本净输出国的转变。2014年将成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重要分水岭。

同时,随着近年来,中国企业国际化步伐大大提速,中国企业在海外収展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也更多地显现出来,如来自人才斱面的挑战,风险管理的挑战和企业经营等诸多斱面的挑战。为此,本次活动还邀请到了福耀玻璃集团创始人、董事长曹德旺;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汉能控股集团董事长李河君;海南航空董事长陈峰等多位业界知名企业家参会,从多角度、全斱位地其企业海外投资经验,为与会者提供宽广的经营思路,活跃思维,为中国企业更加稳妥、顺利地实现“走出去”提供新鲜视角与实践策略。

另外,本次会议的一大亮点是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収布了国内首部企业国际化蓝皮书—《中国企业国际化报告(2014)》,収布了“中国企业国际化50强”、“中国企业国际化新锐50强”榜单。中国石化、联想控股、中国工商银行等国际化规模大、国际化成效显著的50家企业入选中国企业国际化50强。

三一重工、凤凰出版、万科股份等50家企业凭借创新性和有影响的国际化项目荣登中国企业国际化新锐50强榜单。幵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杰出企业颁奖,向这些成功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致敬!

据了解,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是由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国家民政部批准)、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南斱国际人才研究院及北斱国际人才研究院组成的智库研究机构, CCG致力于中国企业国际化和人才国际化的研究,与国内外专家学者、企业领袖和政策制定者共同探讨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机遇与挑战,是国内领先的国际化智库组织。(中新网财经频道)

2011年,《中国企业家》杂志首次举办“中国企业国际化”评选,试图以量化的方式持续关注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最新趋势。2014年,中国企业家商学院对发生在2013-2014年的650起(2011-2014年总计1271起)中国企业的跨境并购进行了统计,同时对世界500强中的中国企业和中国500强企业所进行的绿地投资、设立海外研发中心,以及资产、收入、员工海外部分占比等国际化指标做了梳理,综合考虑,选出了106家候选企业。来自知名研究咨询机构、大学和国际化研究机构,包括多名外籍评委在内的20名长期关注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学者专家为候选企业打分,最终产生了2014年中国企业国际化20强。

20强

2014年上榜的20强企业与前三届入榜的对比,不难发现,今年入榜的民营企业已经超过了半数,之前上榜企业由央企占据榜单主体的局面已经根本逆转。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已经不再是“中”字头孤军奋战,越来越多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后续跟进、两翼迂回,融入了缔造“中国的跨国公司”这股大潮。

本次评选排名第一的万达,继2012年26亿美元收购美国第二大院线AMC之后,2013年又斥资3.2亿英镑收购英国圣汐游艇,以及启动数起亿万级的地产项目。国际化初啼以公认高难度高风险的并购方式,以数十亿金额的交易开场,这样的气魄让十多年进行中国企业国际化研究的康荣平评委也感叹不已。

像以往一样,联想几乎毫无疑问进入榜单三甲,十年前以蛇吞象的方式收购IBM PC业务之后,经过痛苦的整合和消化后,对国际化联想已经越来越找到了感觉。2014年联想23亿美元收购IBM服务器业务,29亿美元收购摩托罗拉移动业务,在内部,联想高层承认没有当初收购IBM PC业务的经历,就不会有此后联想一系列国际化的动作。国际化段位,联想已经从小学进阶到了中学。

在国际化榜单的排名中,华为是另一家缺乏悬念的公司。2013年美国市场的调查风波,没有阻止有军队般执行力的这支铁军继续在全球攻城克寨。2013年,华为65%的营业收入来源于海外,外籍员工占比达19.4%,海外员工本地化比例为69%,按照联合国同口径的标准,华为已经毫无疑问成为一家国际公司。

阿里巴巴首次上榜就冲入前五,很大程度上拜2014这起全球最大的IPO所赐,9月19日,阿里巴巴叫开了国际资本市场的大门,轻易卷走了250亿美金,阿里对国际资本市场的冲击和巨大影响代表了考察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另一个重要维度。

2013年《中国企业家》国际化封面报道中被称做“大买手复星”的复星国际,2014年初至今已经完成9起海外收购,几乎每月一次,行业涉及金融、餐饮、地产和油气诸多领域,

业内戏称“人类已经不能阻止复星的海外并购”,由民营企业发动和完成的境外并购频次已经越来越高。

一些新面孔值得推介,医疗健康领域的迈瑞医疗首次入榜,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麦克罗(Klaus E. Meyer)教授认为,迈瑞是医疗器械领域专注于“利基战略”的世界领导者。2008年,迈瑞医疗以2.01亿美元收购美国Datascope公司生命信息监护业务,这项收购当时被称为“医疗器械行业的联想收购IBM全球PC业务案”,2013年,迈瑞成功打出第二杆,一举拿下美国超声诊断排名第五的ZONARE公司,进入移动彩超领域。迈瑞的国际化体现了中国国际化进程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包括阿里在内,以BAT为代表的中国新兴行业企业的国际化应该关注。2013年,腾讯在海外并购上连下三单,分别瞄准美国闪购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bd13081723.html,, CyanogenMod公司(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第三方安卓ROM)以及冰岛游戏开发商Plain Vanilla,这三单为腾讯从社交应用软件向网购,Android系统研发进军做好铺垫。阿里巴巴为在美上市加紧海外造势和局,2013年连续收购美国物流商ShopRunner和美国移动创业公司Quixey,2014年3月和4月,又收购了美国聊天应用Tango以及美国乘车应用软件Lyft;今年7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巴西时,和巴西总统罗塞夫共同启动百度巴西葡语版搜索引擎,百度国际化战略借势得以对外宣示。BAT混战的战场已经延伸到了海外,虽然美国商业模式+中国市场曾是这些企业成功的坦途,但即使为了在棋局的一域取得更大优势,他们也需要开始在全球“做眼”。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服务

“中国制造”的崛起是十几年来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关键词,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和中国企业的国际并购也长时间围绕着“中国制造”进行。无论是在海外收购矿产等原材料,还是通过收购但2013-2014年,中国企业国际化中出现了明显的新趋势,围绕着提升“中国服务”进行了一系列的跨境并购。

已有国外学者郑重提出,新技术和中国中产阶级的崛起是人类进入21世纪后,影响最为深远的两项变化,将颠覆现存所有的信条。中国经济正在进行的经济转型很大程度上也在于如何满足世界上最庞大的中产人群不断提高和新生的需求。安全的食品、干净的环境、高品质的服务在未来几乎有无限的市场,而获得高品质服务的品牌、技术和管理经验,国际化并购则是捷径。

此外,中国企业家商学院还对2011-2014年已完成的659起境外并购进行统计,将三年数据进行对比发现,针对服务业的并购比例在逐年上升,标的几十亿元的大型交易多次出现。

2014年6月,首创集团以9.2亿新元(合50亿元人民币)的对价完成了对新西兰第一大固废企业Transpacific New Zealand的收购,首创在接受调研时表示,企业正在转型,环保是未来最重要的发展方向,收购这一项目,一方面可以迅速做大首创环保业务的规模,强化品牌,另一方面,被收购方在固废处理领域成熟的经验、先进的管理和技术将来也可以移植到国内项目中。

另一项并购更能体现服务领域“境外收购、意在国内”的特征,7月,联想弘毅斥资约9亿英镑(折合人民币约95.5亿元),全资收购英国著名休闲餐饮品牌PizzaExpress,是欧洲餐饮行业过去五年中金额最大的并购案。而弘毅百亿投资的核心目的,就在于认准随着中国中产阶级的崛起,中国休闲餐饮可能将以每年8%-9%的速度增长,而将这一知名餐饮品牌加速引入中国市场,潜力无限。

投中集团执行总裁金建华认为,欧洲企业虽然创新和技术能力强,但欧洲市场空间有限,因此价格不会很高,中国一有市场,二需要新品牌和技术,跨境并购可以解决市场间的不对称,通过并购实现国外技术与品牌与国内市场的结合,消费品牌这方面表现得最直接。

复星国际收购意大利顶级男装制造商“Caruso Spa”35%股份,三胞集团收购英国House of Fraser百货和美国Brookstone零售商,一系列针对服务领域的并购都有相近的逻辑。

实际上,这一逻辑不仅仅反映在服务业,近两年制造业的跨境并购也不再局限于机械与装备制造业,大手笔的并购经常发生在食品行业,2013年双汇以71亿美元收购美国史密斯菲尔德,以及光明对以色列最大乳品企业的收购,对国外肉类、奶品需求的背后都是国内中产阶级消费升级的支撑。

战场

从跨境并购交易数据的变化,能够感知中国企业国际化战场的转移和策略性的进退。根据我们的统计,2011-2014,中国企业在美国发生的并购数量占海外并购总数的两成且行业分布较广,其中,TMT、能源矿产、制造业、医疗健康占比分别为23.68%、19.74%、14.47%和7.24%。

在欧洲,中国企业对制造业的并购占有主导地位,从比较中能看出,医疗健康是美国吸引中国企业投资的一大亮点,而汽车也能体现西欧的优势所在。

中国企业对英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2013年英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并购对象国,究其原因,主要是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在英国的稳步推进,伦敦成为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的轮廓初现。

2011、2012年澳大利亚都是中国企业并购对象国的第二位,但之后,澳大利亚连续被英国和德国赶超。中国企业在澳大利亚近三年来并购,能源矿产领域占到56.86%,澳大利亚地位的降低,无疑与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以及经济转型后对大宗商品和原材料需求的减弱相关。

中国企业在亚洲的并购目的国主要以新加坡、日本和印度尼西亚为代表,行业分布比较平衡。

欧美发达市场拥有最好的技术和品牌,一直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重点,但也可能遇到最复杂的法律问题和政治阻力,难度最大。金融危机高潮中,中国企业纷纷去欧美抄底,但冲

动过后方知深浅。科尔尼大中华区总裁庄瑞豪认为,之后一部分中国企业曾策略化的将国际化开拓的重点转移到东南亚,东南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文化和习惯相近,中国企业因此有更强的自信心。但他预言,未来机会还在欧洲,欧洲很多中小企业有核心技术,它们没有做大做强的野心,但有做精做细的核心价值观,现在很多企业主到了退休的年龄,因为各种原因无法传承到第二代,而中资企业出价往往超过平均价格,会触动他们出让企业的意愿。因此,随着时间推移,欧洲可能再次成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重心。

掌握核心技术,都是力图延续和强化中国制造在全球的优势和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