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概念与生活形态理论

自我概念与生活形态理论
自我概念与生活形态理论

自我概念与生活形态理论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要求大家理解消费者行为的两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概念——自我概念和生活形态;自我概念是深层次解释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的有效工具,其中,多重自我和自我——品牌一致性对营销特别有意义。消费者细分上营销的出发点,尽管消费者细分的方法很多,运用生活形态进行消费者分群却是一种深度和更有效的方法,掌握生活形态细分中的AIO和VALS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消费者自我概念的概念及自我的基本类别,自我概念与营销行为。

难点:消费者生活形态细分的概念及AIO方法和V ALS市场细分方法

三、教学内容

3.1自我概念

消费者个人的基本特征,包括人格类型、气质、心理原型、自我概念等会从根本上长期影响消费者的行为和消费者的许多购买决定。1890年,哈佛心理学家W.詹姆斯首次在《心理学原理》中第一次提出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我国心理学家黄希庭(1999)认为:”所谓自我概念,就是个人对自己各方面觉知的总和.包括个人对自己性格,能力,志趣的了解,个人与他人和环境的关系,以及对生活的评价等等"。消费者决定其实际的和追求的自我概念并使其产品的消费行为与之一致,这是一个有意识的和深思熟虑的过程;消费者的自我概念对产品的品牌形象及其购买行为的影响可能会成为无意识的和无须认真权衡与考虑的过程。

一、理解自我概念

1.自我概念:是对自我的看法,或对“我是谁”的理解。

2.自我意识具有4个特点:

(1)它是习得的而不是天生的。

(2)它上稳定而持久的。自我感知可能会改变,而意识不会改变。(3)它是目的的,即它是肉含着一个理由和目的。

(4)自我意识对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并且会促进个人主义。

生活实例:

每个人都会逐步形成关于自身的看法,如是丑是美、是胖是瘦、是能力一般还是能力出众等等。“我长得不好看”“我唱歌不好”“我喜欢自己的外表长相”、“我喜欢自己”、“我喜欢自己的个性”、“我觉得我很重要” 1.我常为自己的相貌感到羞愧。2.朋友们都认为我长得很迷人。3.我并不希望自己的相貌太出众。4.我很喜欢参加各种社

交活动,这使我能结交很多人。5.人们都感到我这个人难以接近。 6.我愿意成为一名出色的社会活动家。7.我觉得自己的组织能力与一般人一样,并不突出。8.我的工作能力很强,这是大家所公认的。9.我常想今后能保持与一般人一样就可以了。10.由于自己的身体不好,常使我自惭形秽。自我概念回答的是“我是谁?”和“我是什么样的人?

实用性:创造积极的自我概念,经常对自己说“我能行”

·孩子进入学校后,经过一定阶段的学习,会形成对自身学业成绩的自我概念:业成绩好,一般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学业成绩差,一般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这些业已形成的自我概念,成为个体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趋于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从而反过来影响学业成绩。

·具有积极自我概念的学生,在面临学习上的困难和挑战时能持之以恒,努力克服困难并赢得挑战;而认为自己学习水平低,没有价值,没有影响力的学生,可能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会减少努力,甚至放弃尝试。研究发现,有学习问题的学生,在有关学业方面的自我概念上,通常比一般的学生要低,这种较低的学业自我概念导致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愿望、学习主动性和坚持性均比普通学生要低。

·一些持有消极自我概念的学生,会表现出比其他学生更多的破坏行为。通过破坏行为,他们获得了部分同学的关注,甚至是赞扬和接受。在他们看来,这是自我形象提升的好办法。在这样的心态下,学生会更在意用一些哗众取宠的行为而不是努力学习来改变自我概念和自身形象。

·自我概念行为与自律特征具有高度相关,认为自己名声不好,品德不良时,就会放松对自己的行为的约束,这说明了自我概念具有引导的功能。讽刺与挖苦可使天才变成白痴;赞美和表扬可使白痴变天才。这也是强调了积极自我胜任感的建立对人的重大影响。一个人的自我概念不是很积极,自认为能力一般,只应该在考试中得到平均成绩就OK的人,对某次考试考得较好的成绩就会认为自己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一个人对自己的期望是在自我概念基础上发展的,与自我概念相一致,自我概念还具有预言自我实现的作用,所以,适时的给别人以赞美和鼓励,给自己经常打气我能行的,这样无形中会使自己、别人形成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更加自信。

积极自我概念的自我塑造

全面客观认识自我;积极悦纳自我;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 (1)积极参加社会交往。 (2)合理运用社会比较策略。 (3)留意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

二、多重自我

1.自我概念的类别

两个维度:私人自我-社会自我和实际自我-理想自我

私人的我(private self-concept):我对我自己怎么想或我对我自己怎样;

社会的我(social self-concept):别人怎样看我或我希望别人怎样看我;

实际的我(actual self-concept):我现在是什么样子;

理想的我(ideal self-concept):我想成为什么。如图3-1。 私人自我

实际自我 理想自我

社会自我

图3-1自我概念的维度

2.霍多斯的自我类别

依存型自我(interdependent self-concept):倾向信奉人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信念。此概念构建基于亚洲地区的集体主义文化背景。强调家庭、文化、职业和社会联系、具有依存性自我的个体倾向于服从、以社会为中心、注重整体和协同、并以关系为导向。他们通过审视自己的社会角色、家庭关系和交往圈来定义自己。

独立型自我(independent self-concept):具有这种自我意识的人们认为个人生来是独立的,强调个人的目标、特性、成就和愿望。独立型自我概念的构建主要基于西方个人主义的文化观念。

3.伯恩斯的自我概念类别

物质的自我、社会的自我、心理自我。

4.延伸的自我(贝尔克)

延伸的自我由自我和拥有物两部分组成,人们倾向于根据拥有物来界定自我,某些拥有物不仅是自我概念的外在显示,也同时构成自我概念的一个有机部分。

我实际上 我希望

如何看自己 如何看自己 别人实际 我希望别 如何看我 人如何看我

5.自我完成的符号理论

认为自我定义不完整的人会倾向于通过获取以及展示相关的符号来完善这一身份。

6.自我强化

把消费和消费者的自我概念联系起来,认为个体消费行为趋向于消费具有象征意义的商品来强化自我的概念。

7.环境自我形象理论

希望他人拥有的自我的意义,这种在特定环境下的形象包括个体希望他人与自已相联系的态度、知觉和感情。个体选择表达自我的哪个方面取决于特定的环境。

三、自我概念与营销行为

1.运用自我概念为品牌定位

大量事实表明消费者会倾向于购买与自我概念相一致的品牌。营销的目标就是努力塑造品牌形象,并使它与消费者的自我概念一致,如图3-2。

图3-2 消费者自我概念与品牌形象

2.自我形象/产品形象一致理论

该理论认为,包含象征性意义的品牌通常会激发包含同样形象的自我概念。例如,一个包含“高贵身份”意义的品牌会激发消费者自我概念中的“高贵身份”形象。由于自我形象是产品意义激发的结果,因此产品和其形象属性的价值将取决于所激发的自我形象。

在很多情况下,消费者购买产品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产品所提供的功能效用,而是要获得产品所代表的象征性价值。换句话说,消费者购买产品或者服务不仅为了它们能做什么,而且还为它们代表什么。因此,消费者购买的许多产品或者服务反映了消费者的形象——消费者的价值观、人生目标、生活方式、社会地位等。在一项对摩托车拥有者的研究发现,许多购买并不是因为机车的性能,而是由于骑乘时的自由独立、活力蓬勃的感觉以及在摩托车族中形成的微妙伙伴关系。

品牌形象

消费者自

我概念

自我概念

和品牌形

象 行为寻找维持和提高自我概念品牌

满意 购买有助实现 欲求的自我概念 强化自我概念

3.自我概念测量

1969年,皮尔斯.哈里斯开始了自我概念测量的研究,1982年,哈德在沙沃森模型理论的基础上,发表了“儿童能力自知量表”。1984年,马尔歇等人发表一“自我描述问卷”(SDQ)。这两个量表在多维自我概念评定量表中影响最大。马赫塔使用语义差别测量自我概念,测量表用15对形容词组成。

测量自我概念、个人概念和产品概念的量表

1 粗旷的精细

2 易激动

的沉着的

3 不适的舒适

4 主宰的服从

5 节约的奢侈

6 愉快的不快

7 当代的非当

代的8 有序的无序

9 理性的情绪

性的10 年轻的成熟

11 正式的非正

式的12 正统的开放

13 复杂的简单

14 黯淡的绚丽

15 谦虚的自负

①“非常好”,②“相当好”,③“稍微有点好”,④“不好不坏”,⑤“稍微有点坏”,⑥“相当坏”,⑦“非常坏”。

自我概念与营销实战

一、当产品或品牌概念与消费者的自我概念相符时,购买行为才会实施。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奔驰车的司机就会觉得比夏利车的司机更具派头和更成熟;当爱立信手机用女性形象作品牌代言人时,购买者和使用者均以女性为主,而当它在广告中强化了刘德华的形象之后,使用爱立信手机的男性比例大大提高。

二、消费者决定其实际的和追求的自我概念并使其产品的消费行为与之一致,这是一个有意识的和深思熟虑的过程。

消费者在知觉自我概念的同时也对产品的品牌形象进行有意或者无意地审视,并分析自我概念与品牌形象之间的关系;然后才对能改善和保持自我概念的产品和品牌产生消费行为。伴随消费行为的产生,消费者会根据产品是否有助于自我概念而产生某种体验,即满意与不满意。一旦消费行为使消费者感受到了满意,这种体验促使消费者将产品所具有的形象性价值看作是其人格或者自我的一部分,强化其的自我概念。其实,从我们看来,这个过程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应该会循环地产生影响,而且可以说最后消费者自我概念所受到的强化将进一步坚定了消费者对自我的认识,从而导致再次购买类似具有体现这一形象的产品。这实质上就反映了自我概念在消费者行为中的地位。因此,可以说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就是为了拥有某种产品并通过产品的形象性价值向社会传递关于消费者自我概念的不同方面。其实,这正是自我概念决定人们的期望这又一心理功能的体现,也意味着营销人员应该努力塑造产品形象使之与目标消费者的自我概念相一致。

三、消费者的自我概念对产品的品牌形象及其购买行为的影响可能会成为无意识的和无须认真权衡与考虑的过程。

例如,很多年轻女性也许会经常选购减肥饮料,因为她们的自我概念里包含了对苗条身材的追求,但在做购买决策时,她们不大可能进行如此的思考。这意味着广告营销应该努力塑造产品形象并使之与目标消费者的自我概念相一致。虽然每个人的自我概念是独一无二的,但不同消费者之间也存在共同或者重叠的部分。

例如,许多消费者的自我概念中都可能把自己视为环境保护主义者,那些以关心环境保护为诉求的公司和产品将更可能得到这类消费者的支持。

案例:“鹤舞白沙,我心飞翔”品牌宣传的实践与思考

如何积极有效地运作品牌广告,提升品牌形象,成熟品牌战略,是中国烟草企业正在积极探索的一个共同课题。当我国烟草企业艳羡

“万宝路”的牛仔世界、“555”广褒的太空境界、“沙龙”的闲静天地时,“退而结网”已别无选择。1999年下半年,长沙卷烟厂与广州蓝色创意公司共同创作的品牌和企业形象广告“鹤舞白沙,我心飞翔”,以其优美的意境,深蕴的文化传统和隐喻的环保、绿色和社会责任意识,获得“2000年中国国际影视广告大奖赛”由观众投票产生的十大影视广告奖。这不仅是湖南惟一获奖作品,也是全国烟草企业惟一获奖的广告。2003年初,“鹤舞白沙,我心飞翔”的广告语又被中华广告网、广告导报等机构联合举办的中国广告语大赛评选组委会评选为“中国十大广告语。”几年来,“鹤舞白沙,我心飞翔”品牌宣传的实践与探索在企业形象提升、品牌营销、品牌战略发展等方面,正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结合自我概念与营销行为相关内容分析“鹤舞白沙,我心飞翔”的广告语为何受到如此推崇?

(分析:白沙集团就是为了诉求这类消费者,它倡导环保主题,其形象诉求广告给观众描述了一种“鹤舞白沙,我心飞翔”的意境,并提出“这样的环境,需要每一双手呵护”的公益主张,这种社会责任感深深地感动消费者,白沙集团从而在目标消费者心目中建立了良好的形象。)

案例:白领丽人的高级手袋情结(P54)

思考问题:

1、在广告中塑造一个标准化的美女形象可能引发什么样的伦理问题?

2、为下列产品各设计两则广告,分别针对独立型自我概念和依存型自我概念的目标市场。

a、红封(red enevelope)网店b.库帕(cooper)迷你型汽车

c.天美时(Timex)手表

d.诺蒂卡(Nautica)服装

3、使用自我概念理论为下列产品制定营销策略:

a.全国性老年痴呆协会募捐

b.谷仓沙地贵族(barnesandnoble)网站

c.后备军官征募

d.A﹠W无醇饮料

e.挪威巡演路线

讨论题

奢侈品购买者的心理特征

营销人员一直都在调整他们的市场细分战略。比如,零售商可能会发现,收入对于奢侈品的消费或购物模式来说是一个必要但不充分的条件。Simmons营销研究所最近对奢侈品的购买心理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显示,中产阶级女性和富裕的单身女性都是家庭的核心。该分析

还考虑了人口统计特征和生活阶段等因素,研究人员从中确定了5

个独特的细分市场,见表

奢侈品细分市场

消费者特

征精明的职

业女性

高消费的

成熟女性

受过教

育、有工

作但没孩

子的女性

有工作的

单身妈妈

活跃的外

婆/奶奶

年龄中位

41 60 33 39 61

收入中位

数/美元

166425 69605 49789 48916 35431

我对于现

在的生活

状态很满

94 103 87 92 95

我喜欢在

家中招待

客人

108 112 92 98 103

为高质量

的产品付

高价值值

115 127 76 75 79

家庭装修

很有意思

131 139 103 123 123

无法抗拒

昂贵的香

172 ﹡151 218 ﹡

希望别人

觉得自己

很富有

116 98 91 97 83

我倾向花

钱时不多

考虑

143 81 121 132 102

我大部分

的服装都

是高质量

150 121 86 124 101 我买衣服201 ﹡164 136 127

的钱超过

了我的能

我购买贵

93 95 109 100 97 重物品之

前都有长

期计划

120 108 84 101 103 价格不是

最重要

的,重要

的是能得

到想要的

111 75 84 121 71 选购汽车

对我来说

很有吸引

106 95 59 83 70 喜欢驾驶

豪华汽车

我希望跟

152 101 114 125 111 上潮流

注:除了年龄和收入(数字分别代表年纪和美元数),100是成人的全国平均数。94表明这个群体比全国成人的平均值低6%。

﹡表示样本量过少。

1、你觉得对于哪部分细分市场,产品更可能成为自我延伸的一部分?这对于营销有何意义?

2、哪部分细分市场是出于功能性要求而购买产品的?哪部分细分市场是出于赶时髦而购买产品的?这对于营销有何意义?

3、你能解释为什么精明的职业妇女会很看重服装和时尚,而不看重豪华汽车吗?

4、为温泉馆选择两个你认为可行却不大相同的细分市场。为每个细分市场设计一套营销计划,其中包括核心市场定位、宣传媒体、核心产品/服务的特征以及促销材料

3.2生活形态及其细分

研究消费者生活型态通常有两种途径。一种途径是研究人们一般的生活型态类型,另一种途径是将生活型态类型与具体的产品(服务)定位结合起来分析。最近几年,出现了一些有关消费者生活型态跨国比较的研究,这是经济全球化趋势带来的生活型态细分研究的一个新途径。

一、生活形态

1.生活形态(lifestyle )又称生活方式,它对应选择某种消费模式,包括消费观念、如何使用时间和金钱等。

2.生活形态的形成影响因素

人、产品、情境

3.生活形态和消费过程的交互影响,如图3-3

决定生活方式 生活形态 消费行为

的基础

图3-3 生活形态和消费过程的交互影响

二、生活形态细分方法

AIO20世纪60至70年代发展展起来的心理地图方法(Psychographics),是最早对生活形态的一种研究方法。

20世纪80年代,在AIO 细分方法的基础上,发展了一种更成熟的消费者细分方法,即1978年由加利福尼亚的SRI 公司(Standard Research Institute )开发的消费者生活形态研究(Value and lifestyles),简称VALS 。1989年, SRI 公司对研究进行完善,命名为VALS2,2002年再次对其进行了修订,现称之为VALS TM 。

1.AIO 方法

人口统计因

文化

亚文化

社会阶层

家庭生命周

过去的经历

动机

个性

情绪

价值观 活动 兴趣 喜欢/不喜欢 态度 消费 期望 情感 购买 什么时候 什么地方 什么东西 消费 什么地方 和谁 如何 什么时候 什么东西

其基本思想是通过消费者的活动(activity)、兴趣(interest)和意见(opinion)来描述其生活形态。AIO问卷表主要由三部分构成(表3-1)。

表3-1 AIO问卷表的主要构成

活动兴趣意见

工作家庭自我

嗜好居家社会事件

社交工作政治

度假社区商业

娱乐消遣经济

购物時尚教育

体育活动媒体产品

成就未来

俱乐部会

社区活动休闲文化

AIO变项的意义如下:

(一) 活动 (Activity):指一种具体明显的活动,通常是可以直接观

察到的,但其理由则是很难加以直接衡量。

(二) 兴趣 (Interest):指对于某些事物、事件或主题的兴奋程度,

可以使人产生特别且持续的注意。

(三) 意见 (Opinion):指个人对于某些问题刺激的情境下,所给予的口头或书面陈述的反应。可以用于描述个人对于事情的解释、期望与评估。

AIO的测量主要反映了了社会价值观的内容,较少涉及消费者的基本心理特性方面。与消费者购买行为有关可有如以下的表3-2所示。

(共使用21个题项来衡量生活型态,其衡量问项所采用衡量尺度为李克特五点尺度,分为「非常同意」、「同意」、「普通」、「不同意」、

「非常不同意」。)

表3-2 生活型态的衡量尺度与衡量问题构念衡量尺度衡量问项

生活型态李

1.我喜欢穿时髦、流行的衣服。

2.与朋友逛街购物时,常由我决定购物地

点。

3.我经常阅读书报杂志或搜集信息。

4.即使不想买东西,我也常逛街以吸收流行

信息。

5.我经常更换日常用品的品牌。

6.我喜欢追求新鲜感。

7.我喜欢参加社交或户外活动。

8.我喜欢独立自主性高的工作。

9.我可以自行决定所要购买的产品。

10.我喜欢购买特价品。

11.我会因为某一产品是自己喜欢的人所使

用或代言的,而去购买。

12.即使价钱贵一点,我还是喜欢买质量较

好的产品。

13.我非常注重与家人共进晚餐。

14.有时候我会影响朋友购买商品的决定。

15.我喜欢在买东西时向店家讨价还价。

16.我会去熟识的商家购物,即使他的商品

不是最好的。

17.货比三家不吃亏,买东西我喜欢多问几

家的价钱。

18.我每个月的收入,均可满足我的开支。

19.先有预算与计划,是我的购物习惯。

20.与其拿钱去投资,不如把钱存在银行中。

21.在选购商品时,我会详细阅读包装上的

说明。

AIO细分方法的第一步是为一个特定的产品确定其在哪一种生活形态的细分市场拥有数量众多的消费者。

第二步寻找产品或品牌与这些频繁使用者之间的关系。

AIO细分方法在调查时,被访者需要对问卷的数百条问题进行回答。其中部分问题与被访者的社会价值观有关,而社会价值观容易受社会、文化、经济与此环境变动的影响,因此细分结果的适用性容易受时间变化的影响。

美国男人AIO “生活型态”分类。

美国新闻广告局(1973)用包括300个题目的AIO问卷对美国4000多名受访者进行了调查,运用聚类分析法得出8种类型的美国男人。

一是“平静的居家男人”,这是喜欢独处,有点畏缩的自给自足的男人。

二是“传统主义者”,他们是遵守传统规则的、无私的、受人尊敬的

人。

三是“不满者”,他们对生活和工作均不满意,他们梦想有更好的工作,更多的金钱和完全感。

四是“德才兼备”的人,他们一般是清教徒且受过良好教育。

五是“简单快乐”的人,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寻求暂时的满足。

六是“成就者”,他们努力工作,追求社会地位、权力和金钱上的成功。

七是“有男性气概的人”,他们寻求富有激情的和生动的生活。

八是“练达之人”,他们像知识分子,关心社会问题,他们由于艺术和知识上的成就而受人尊敬。他们见多识广,兴趣广泛。他们教育程度很高。

2.VALS市场细分

VALS由美国加州的SRI国际公司开发出来,该公司的研究者Mitchell(1983)对大约1600户美国家庭进行了全面调研,设计出一个把消费者放于9种生活型态的模型。后来,他又对VALS作进一步修正,得到VALS2类型法,VALS2更注重对美国人心理的探究,它以心理观察为基础研究消费者的态度和价值观,把美国人划分为8大人群,几乎每个作为消费者的美国人都可以在这个分类中找到自已的位置。2002年再次对其进行了修订,现称之为VALS TM。尽管VALS是基于美国消费者开发出来的,但它目前也被用于欧洲的消费者。这种技术在略加修改后同样被用于日本市场。

这种针对所有人群的“生活型态”细分研究所需收集的问卷很多,成本很高,而且不针对具体的产品展开,无法得出具体的营销策略建议,只起到参考作用,因此只有少数市场研究机构在做这项研究。具体我们举如下几个例子。

(1)SRI国际公司的VALS2 类型

SRI国际公司用35道心理描述测试题,按自我意识取向(Self-orientation)和自我资源(Resources)两个坐标把美国人分为8大人群。自我意识取向分为原则取向( Principle Oriented),地位取向(Status Oriented),行动取向(Action Oriented)三种。自我资源指的是一个人的收入、受教育程度、自信心、健康、购买力和能力水平,自我资源分高低两种。按自我意识的三种取向和自我资源的高低可将人群分为6大类,另两类则是处于极端位置的人群,即革新者和挣扎者,革新者拥有最多的资源,三种自我意识取向都有。挣扎者拥有最少的资源,为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而奋斗,无明显的自我意识取向。

这8大人群具体描述如下:

一是革新者(Innovators ),这类人是变革的领导者,最容易接受新概念和新技术。他们是非常活跃的消费者。

二是思想者(Thinkers ),思想者以原则为取向。他们崇尚秩序、知识和责任。他们是保守的、富于实际的消费者,他们通常会购买实用的、物有所值的和耐用的产品。

三是成就者(Achievers ),成就者的社会生活基本上是围绕家庭、学习和工作展开。他们是消费者中的活跃份子。他们喜欢购买那些能向同辈显示成就和成功的产品。

四是体验者(Experiencers ),体验者年纪轻、精力充沛且易于冲动。他们是贪心的消费者。他们将大部分收入花在服装、娱乐和社交活动上。他们的购物侧重于自已的外表和看起来“酷”。

五是信奉者(Believers ),他们是保守和比较传统的消费者,作为消费者,他们是可预测的,他们垂青于美国产品和有声望的品牌。 六是奋争者(Strivers ),奋争者以成就为取向,因此他们很在乎别人的观点和看法。他们是活跃的消费者,因为购物对他们而言即是社会活动,也是他向同辈显示有能力购买的机会。只要经济条件允许,他们就可能会是冲动型购物者。

七是制造者(Makers ),他们通过建造房屋、修理汽车、抚育孩子等体验生活。除了那些具有功能性的器具,他们对拥有其他物质财富并不十分关注。他们只买一些基本的产品,因为他们偏好有价值的东西而不是奢侈品。

八是生承者(Survivors ),挣扎者拥有资源很少,很少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取向。他们在消费上较谨慎。他们对喜爱的品牌比较忠诚,如果能以折扣价买到该产品,忠诚度会更高。

2002年修订后的最新模型中,横轴维度称之为基本动机,将消费者的基本动机划分为理想动机、成就动机和自我表达动机。如3-4图。

思考者社会功名体验者

理想动机 Ideal 成就动机 achievement 自我表现 self-expression 高 创新者

图3-4 美国VALS TM生活形态细分框架

(2)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的CHINA-VALS

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从1997年开始连续5年调查了涵盖全国30个重点城市的15-64岁消费者,参照VALS模型,建立了适应中国市场复杂经济态势下消费者生活型态模型——CHINA-VALS。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的吴垠(2003)在2001年30个城市70684个居民的AIO 问卷测量基础上,用非谱系聚类分析法将中国消费者的生活型态分为14个类别:组别1为经济头脑族,组别2为求实稳健族,组别3为传统生活族,组别4为个性表现族,组别5为平稳小康族,组别6为工作成就族,组别7为理智事业族,组别8为随社会流族,组别9为消费节省族,组别10为工作坚实族,组别11为平稳求进族,组别12为经济时尚族,组别13为现实生活族,组别14为勤俭生活族。(3)IMI市场信息研究所的“七大消费群”

黄京华(2004)在对2002年IMI消费行为与生活形态调查的城市消费者数据库的分析基础上,按照消费者的人口特征和态度观念差异将消费者分7类消费群。第一类是平实型消费人群,第二类是潜力消费人群,第三类是消极消费人群,第四类是实力消费人群,第五类是中坚消费人群,第六类是弱势消费人群,第七类是经济型消费人群。

3.消费者“生活型态”的跨国比较

Sun等(2004)利用DDB Needham2001年跨国调查的数据,探讨英美两国(个人主义盛行的国家)和中日两国(集体主义盛行的国家)居民生活型态的差异。生活型态问卷用AIO法,问卷变量涵盖了饮食、健康观念、购买行为等16个方面,每个变量用4点等级量表测量。

通过两组国家的对比,作者得出如下结论。相比于来自集体主义盛行的国家,来自个人主义盛行的国家的消费者,其对知名品牌有更高的忠诚度,其对当前的生活现状满意度更高,其对旅游的兴趣更浓,其对自身的经济状况更为满意和自信,其对自身管理财富的能力更为

自信。

相比于来自个人主义盛行的国家,来自集体主义盛行国家的消费者更注重外表和自身在他人眼中的形象,也更多地认为自已是个冲动型购买者。

另外,来自集体主义盛行国家的消费者更易受群体内其他人观点的影响、更注重家庭、看待性别的角色也更为传统、更加注重投资的安全,回避投资风险。

Tai&Tam(1996)利用AIO法试图研究香港和新加坡消费者的生活型态和购物行为的差异。生活型态问卷用了35个测项(变量),购物行为用了15个测项(变量),问卷对象是18-40周岁的白领上班族,且为香港和新加坡的常住居民。对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两国消费者的生活型态有许多明显的差异,但购物行为有许多共同点。

比起香港消费者,新加坡消费者的家庭观念更强、更认可教育的价值、更加关心环境保护、对工作现状更满意、注重商品的质量甚于价格以及更为关注社会的整体福利。比起新加坡消费者,香港消费者更加忠于传统的价值观,例如更加讲“面子”,更多地相信“命运”。同时,香港消费者更加关注时尚及个人外表。

鉴于两国消费者生活型态的差异,作者建议商家在香港推广产品时应更注重产品的时尚和风格、品牌定位应更多地考虑消费者的风俗习惯。商家在新加坡推广产品时应更注重产品质量和品牌声誉、品牌定位时应更多地强调家庭关系。

4.生活形态的营销意义

营销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在营销实践中运用生活方式研究方法或结论:

1)市场细分

其包括一般生活方式细分法和特定产品生活方式细分法。前者多用来对一个总体人群进行细分;后者根某种产品相关,比如汽车的市场细分跟食品的市场细分就完全不同。

2)目标市场

这是因为生活方式市场细分提供了大量关于各种类型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和这些类型消费者的市场规模等信息。

3)市场定位

生活方式信息可以用来给产品定位,因为关于消费者的活动、兴趣和观点等方面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推断哪些产品可以满足他们的哪些需求。

4)开发整合营销传播策略

生活方式信息描绘了消费者鲜活的生活场景,这让我们的营销人在创作营销传播方案的时候,可以有更好的创意方案。

5)更好地传播产品特征

生活方式细分可以为广告创意人员提供大量的深入的消费者信息,使他们能够更深入更贴切地了解广告对象的需求,从而更好地传播产品的特征,更有效地实现传播目标。如针对充满艰辛的成功者,他们非常渴望社会对自己的成功的认可,所以广告诉求为:给你一个五星级的家。而针对显示生活品位和人本关怀的城市白领,丽江花园的广告诉求为:一方水土一方人,美善相随丽江人。

本章小结:

1.理解消费者行为的两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概念——自我概念和生

活形态。

2.自我概念是深层次解释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的有效工具,其中,

多重自我和自我——品牌一致性对营销特别有意义。

3.尽管消费者细分的方法很多,运用生活形态进行消费者分群却是一种深度和更有效的方法。

四、教学步骤

1、分析、讲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及案例讨论、学生演示PPT。

2、总结概括本章所学内容,布置作业。

五、教学方式

1.多媒体教学,学生参与,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

六、教学时间4学时

七、作业布置

P67(3、4)

《1.1.1 命题的概念和例子》教案

《命题的概念和例子》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理解命题的含义,掌握判断命题的方法。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找出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因为找出一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是对该命题深刻理解的前提,而对命题理解能力是我们今后研究数学必备的能力,也是研究其它学科能力的基础.难点:找出一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因为理解和掌握一个命题,一定要分清它的题设和结论,所以找出一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二)教学建议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或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结合学生熟悉的事例,来理解命题的概念、找出一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并能判断一些简单命题的真假. 2、命题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虽然高中阶段我们还要学习,但对于程度好的A 层学生还要理解: (1)假命题可分为两类情况: ①题设只有一种情形,并且结论是错误的,例如,“1+3=7”就是一个错误的命题. ②题设有多种情形,其中至少有一种情形的结论是错误的.例如,“内错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这个命题的题设可分为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两个内错角都等于90°,这时两直线平行;第二种情形是两个内错角不都等于90°,这时两直线不平行.整体说来,这是错误的命题. (2)是否是命题: 命题的定义包括两层涵义:①命题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句子;②这个句子必须对某件事情做出肯定或者否定的判断.即命题是判断某一件事情的句子.在语法上,这样的句子叫做陈述句,它由“题设+结论”构成. 另外也有一些句子不是陈述句,例如,祈使句(也叫做命令句)“过直线AB外一点作该直线的平行线.”疑问句“∠A是否等于∠B?”感叹句“竟然得到5>9的结果!”以上三个句子都不是命题.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分析语句,理解命题

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 1、詹姆斯与米德的自我理论 詹姆斯——主体我、客体我(物质我、社会我、心理我) 米德——主体我、客体我 影响:概化他人(社会文化整体) 主要他人(影响个人生活和人格成长的中心人物) 自我发展三阶段——准备阶段游戏阶段角色扮演阶段 2、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 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危机理论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信任2)自主对羞怯和疑虑(1-3岁)意志3)自主对羞怯和疑虑(1-3岁)目标4)勤奋对自卑(6-12岁)自信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同一性6)亲密对孤独(20-25岁)爱7)繁殖对停滞(25-65岁)8)自我整合对失望(65岁至死亡)智慧沙利文——好我、坏我、非我(人际关系学说) 3、罗杰斯 自我概念的结构 自我图示理论——自我概念的组成要素,是个体对自己某些具体的能力与特征的认知。 自我概念的功能(自我一致性维持、经验解释、期望定向) 自我概念的发生机制(库利——镜像自我理论:自我概念主要通过将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当作 镜子来看到自己的“镜映过程”获得的。) 自我知觉理论:个体是通过对自己的外显行为及行为发生的环境进行功能分析来获得自我知觉的 自我确认:人们注意和寻找那些和自己图示相符合的信息的倾向。 (维度:知觉的自我理想自我) 自尊的测量:罗森伯格自尊量表、得克萨斯社会行为量表 控制点理论 控制点:个人对有关他的事情负个人责任的程度。 控制点分为内部控制点和外部控制点。内部控制点的人认为,事件的责任在于事件者本身;外部控制点的人认为,事件的责任应由某些外部因素来承担 习得性无助与自我决定 习得性无助;指人或动物面对反复出现的不好的事情,感到难以控制,从而学会了放弃和感到无望的现象。 自我决定:增加自我控制感,减少习得性无助 自我效能感作用(选择行为、努力付出与坚持不懈、思维方式和情感反应

自我概念与生活方式

自我概念与生活方式 一、自我概念 1、自我概念是个人将他或她自身作为对象的所有思想和感情的总和。它是自己对自己的感知和情感。换句话说,你的自我概念是由你对自己的态度所构成的。 2、自我概念的四个基本部分: 二、自我概念的测量 市场营销中运用自我概念,要求我们对其进行测量。最常用的测量方法是语意差别法。马赫塔提出了15对彼此对 应的形容词,这些形容词可以运用在不同的场合:

使用马赫塔的量表,要求消费者运用每一对形容词来表明其中一个或另一个在多大程度上刻画了消费者自身、产品或品牌。两端的位置表示“极端”,再往中间的位置表示“有一点”,而量表中间位置表示“即不,也不”。依据这一量表,你实际和希望的私下与社会自我概念是什么呢运用该量表可以对目标市场的自我概念衡量,并设法与之相匹配。比如“安利”在选择田亮作为公司主要形象代言人之前,既研究了目标消费者群所希望的自我概念,也研究了田亮的形象。 三、? ..运用自我概念为产品定位 1、自我概念作用的逻辑排序 1)每个人都拥有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通过与父母、同伴、老师 和其他重要人物的相互作用形成的。 2)一个人的自我概念对个人而言是具有价值的。 3)因为自我概念被赋予价值而受到重视,人们试图努力保持和 提高自我概念。 4)某些产品用为社会象征或符号传递着关于拥有者或使用者的 社会意义。 5)产品使用作为一种象征或符号包含和传递着对自己和他人有 意义的事情,这反过来会对一个人的私人和社会自我概念产 生影响。 6)由于上述原因,个体经常购买或者消费某些产品、服 务或使用某些媒体,以保持或提高他所追求的自我概念。

图:自我概念与品牌形象影响之间的关系 2、拥有物与延伸的自我 延伸的自我由自我和拥有物两部分构成。也就是说我们倾向于部分根据自已的拥有物来界定自我。因为某些拥有物不仅是自我概念的外在显示,它们也同时构成自我概念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就是我们所拥有的。 在李斯特量表的基础上消费者被要求表达以下意思: 1)我的_______ 帮助我取得了我想拥有的身份。 2)我的______ 帮助我缩短了现在的我和我想成为的我之间 的鸿沟。 3)我的______ 是我身份的中心。 4)我的______ 使我获得了一些自我认同。 5)如果我的 ______ 被偷了,我将感到我的自我被从我身上 剥离了。 四、市场营销伦理与自我概念 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就是我们如何生活。它由我们过去的经历、固有的个

第八章 自我概念

幻灯片1 第八章自我概念 主讲教师石培龙 幻灯片2 本章要点 * 自我概念的定义 * 关于自我的几种主要理论 * 自我概念的功能 * 自我概念的形成机制 * 自我知觉理论及其验证研究 * 自我差距与自我提高对自尊作用 * 自我效能概念 * 自我效能感对自我发展的影响 幻灯片3 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 一、詹姆斯与米德关于自我的理论 二、精神分析关于自我的概念和理论 三、罗杰斯的自我概念理论 四、自我概念的结构 五、自我概念的功能 · · 幻灯片4 一、詹姆斯与米德关于自我的理论 ●(一)詹姆斯(W. James, 1891)的自我理论 ●自我概念研究最早可追溯到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对自我的讨论。 ●詹姆斯将自我分为“主体我”(I)和“客体我”(Me) ●客体我由三个要素构成:物质我(material self)、社会我(social self)和心理我 (mental self),这三个要素都包括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以及自我追求等侧面。 幻灯片5 ●詹姆斯认为,三种客体我都接受主体我的认识和评价,对自己形成满意或不满意的判 断,并由此产生积极或消极自我体验,进而形成自我追求,即主体我要求客体我努力保持自己的优势,以受到社会与他人的尊重和赞赏。 幻灯片6 ●米德从社会整体及社会和个体的互动的视角来定义自我,按照符号相互作用论 (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的思想解释自我及其形成和发展。他的主要观点有:● 1.自我的主客体分化 ● 2.影响自我的两类他人:

●一类是概化他人(The Generalized Others),即社会文化整体。 ●另一类他人是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即影响个人生活和人格成长的中心 人物 (二)米德(G. H. Mead, 1934)的自我理论 幻灯片7 ● 3. 自我形成和发展分三个阶段 ●第一,准备阶段(preparatory phase),原始的自我尚不能运用符号,只能无意识 地模仿他人; ●第二,游戏阶段(play stage),儿童用游戏扮演不同的重要他人角色,学习其态度 和观念,并学会从对方角度看待自己。 ●第三,社会角色扮演阶段(game stage),即儿童扮演概化他人的角色,将他人行为 综合为整体印象,从概化他人角度衡量自己的行为,遵守游戏规则,社会的价值观、态度、规范、目标,由此内化于个体,形成自我。 幻灯片8 ●米德的自我理论强调了自我的社会生成性和对情境的能动反应性,对认识自我的产生和 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其概化他人的思想很好解决了库利的“镜像自我”理论的困惑。 幻灯片9 二、精神分析关于自我的概念和理论 ●(一)弗洛伊德(S. Freud)的自我理论 ●在精神分析理论中,精神分析理论创建者弗洛伊德提出了其关于自我的独特的概念。 他将自我分为: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 ego)三个部分。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如果本我与超我的冲突不能再被压抑,就会出现两个方面的结 果:一是出现精神疾病,一是人在痛苦的挣扎中实现人性的升华。 幻灯片10 ●埃里克森(E. H. Erikson, 1968)认为,人的一生要经历一系列自我同一性危机 (identity crisis),对于这些危机,人们会采取积极或消极的方式面对,从而对自我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他提出,通过适当的方式度过危机,会促进自我成熟,建立稳定的自我同一性。 (二)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危机理论 幻灯片11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危机: ● 1. 基本信任对不信任婴儿期(0-18个月) ● 2. 自主对怀疑和羞愧童年期(18个月-4岁) ● 3. 主动感对内疚学前期(4-6岁) ● 4. 勤奋对自卑学龄期(6-12岁) ● 5. 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青春期(12-18岁) ● 6. 亲密对孤离成年早期(18-30岁) ● 7. 产出对停滞中壮年期(30-50岁)

《经济与生活》知识专题

高2019届政治学科第二轮复习 《经济生活》知识专题 近五年高考对《经济生活》的考查知识点分布 经济生活模块主要特点 【高频考点】价格变化与影响(高频);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历次);市场调节机制(高频);改善宏观调控(高频);发展对外经济(高频);生产与消费(近两年连续考查)。 【选择趋势】曲线图像、图表题考查较多,尤其是曲线每年必考,但偏重基础理解,难度有所降低。计算题不再侧重计算,而是注重考查变量之间的关系。企业经营与发展、价格的知识为高频考点。涉及考点既包括高频考点,也有不常用考点,比如:2017年GDP,2卷货币职能,3卷就业,2016年投资理财,所以备考要全面,覆盖所有考点。 注重逻辑推理题,不一定直接考查路径推导,考查推断题型较多 【主观特点】原因类、措施类为常考题型;背景材料可直接利用的价值大,尤其是概括问题、分析作用以及提出建议的题。考查主干知识,综合性强,以课本的知识为理论依据,答案更多是理论与具体问题的融合、以及时政语言的运用。

专题一经济活动的参与者-------个人

专题联网 一、货币财富的拥有着 1.货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发展差距,促进资源在不同产业间的合理配置。 (3)从对外贸易角度看:通过对本国货币升值与贬值幅度的调控,引导商品进出口结构的优化,促进对外贸易平稳发展。 (4)从经济发展角度看 2.国家如何调控市场流通中的货币量 (1)调控货币供应量 依据市场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待售商品和服务的数量×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货币流通速度),合理调控货币供应量。 (2)调整宏观经济政策

(1)几千年来,货币形式随着商品交换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迄今为止,货币形式大致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和信用货币几个发展阶段。 (2)人们通过使用两种结算方式:一是用现金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二是双方通过银行转账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移动支付正成为一种时尚的购物结算方式。(3)移动支付带来的积极影响:①对消费者:移动支付便捷高效,有利于消费方式的改变。②对商家(企业):交易成本下降,效率提高,有利于增强商家(企业)的竞争力。③对国家:由移动支付带来的消费将成为促进电子商务增长乃至拉动消费的新引擎,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提高国家整体科技水平、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 (1)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 从起源上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从本质上看,它是一般等价物; 从职能上看,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 (2)对待货币的正确态度:取之有道,用之有益、用之有度。用正当手段赚钱,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 二、理智的消费者 1.明确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1)消费与生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2)消费与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必须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

湘教版 作业 1.1.1 命题的概念和例子

1.1命题及其关系 1.1.1命题的概念和例子 一、基础达标 1.下列语句是命题的是() A.2012是一个大数 B.若两直线平行,则这两条直线没有公共点 C.对数函数是增函数吗? D.a≤15 答案 B 解析A、D不能判断真假,不是命题;B能够判断真假而且是陈述句,是命题;C是疑问句,不是命题. 2.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是() A.{?}是空集 B.{x∈N||x-1|<3}是无限集 C.π是有理数 D.x2-5x=0的根是自然数 答案 D 解析x2-5x=0的根为x1=0,x2=5,均为自然数. 3.已知α、β、γ是三个不同的平面,命题“α∥β,且α⊥γ?β⊥γ”是正确的.如果把α、β、γ中的任意两个换成直线,在所得的命题中,真命题有() A.0个B.1个 C.2个D.3个 答案 C 解析把α、β换成直线a、b时,则该命题可改写为“a∥b,且a⊥γ?b⊥γ”,由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可知,该命题是正确的;把α、γ换成直线a、b时,则该命题可改写为“a∥β,且a⊥b?β⊥b”,它是判断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的,显然是错误的;把β、γ换成直线a、b,则该命题改为“a∥α,b⊥α?a⊥b”,显然成立.

4.已知下列三个命题: ①若一个球的半径缩小到原来的12,则其体积缩小到原来的18; ②若两组数据的平均数相等,则它们的标准差也相等; ③直线x +y +1=0与圆x 2+y 2=12相切. 其中真命题的序号是( ) 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①③ D .②③ 答案 C 解析 ①是真命题;②标准差除了与平均数有关,还与各数据有关,是假命题;③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等于半径,所以直线与圆相切,是真命题. 5.已知a 、b 为两条不同的直线,α、β为两个不同的平面,且a ⊥α,b ⊥β,则下列命题中的假命题是________. ①若a ∥b ,则α∥β ②若α⊥β,则a ⊥b ③若a 、b 相交,则α、β相交 ④若α、β相交,则a 、b 相交 答案 ④ 解析 ④中如果α、β相交,a 和b 可以相交,也可以异面. 6.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是________. ①若ab =0,则a 2+b 2=0 ②若a >b ,则ac >bc ③若M ∩N =M ,则N ?M ④若M ?N ,则M ∩N =M 答案 ④ 解析 ①中,a =0,b ≠0时,a 2+b 2=0不成立;②中,c ≤0时不成立;③中,M ∩N =M 说明M ?N .故①②③皆错误. 7.若x ∈Z ,给出下列语句: (1)x 2-2x -3=0; (2)x 2+1<0; (3)|x |>5; (4)x ∈R .

自我概念

1.1自我概念内涵 自我概念是人格的核心要素。它在人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1890年詹姆斯(James)在其《理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自我概念(self-concept)一词,最早发现了自我的二元性,即主我宾我。库利和米德都从自我和社会的关系上理解自我概念,库利认为“自我”是个体在其社环境中,将自身连同他物一起视为客体的过程。1922年,美国心理学家库利(Cooley)提出“像我”的概念,并指出,自我知觉的内容,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这面镜子而获得的这就是说,自我概念是他人判断的反映。米德认为自我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存在,他详细地述了社会反馈的作用,认为那些特别重要的人物和有意义的个人是“重要他人”,而众人是“广义他人”,这两类他人的反馈都是社会镜子,决定着自我概念的形成。他强调了社会外在素在自我形成中的作[1]。虽然有关自我概念的讨论从詹姆斯就已开始,但直到罗杰斯的自理论受到人们关后自我概念才受到广泛重[2],Rosenberg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我客体的思想和情感的总和,包括个体对自己许多方面的看法[3]。Shavelson认为,自我概念是通过经验和对经验的理解而形成的自我知觉,即个体的自我知觉,这种知觉源于对人际互动、自我属性和社会环境的经验体验,是多维度的,按一定层次组织到一个范畴系统之中[3]。伯恩斯(Burns,1984)在前人的基础上又提出自我概念是有关自己的技巧、能力、外貌和社会接受性方面 的态度、情感、和知识的自我知觉,即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Baumeister认为自我概念是 指一个人他自己的整体,包括一个人的人格特征和图式,以及对社会角色和关系的理解[4]。在国内,蔡淑玲认为自我概念是一种自我态度的组织,其结构具有阶层性;黄希庭(1996)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所有方面的知觉,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有组织的结构,具有评价性且可能和他人分别开来[5]。综上所述,我们发现不同的心理学家对自我概念的定义虽然各有侧重,但都普遍认同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各方面知觉的总和,而这种知觉是在个体对环境和经验的解释基础上建立起来的[6]。自我概念的本质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这种认识过程是个体在与他人、自然和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种自我认识包括自我觉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自我概念将会影响个体对与自己有关的事件的解释[7]。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人们对于事情发生的期待、对于情境中其他人行为解释以及自己在情境中如何行为,都决定于自己的自我概念[8]。自我概念是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才逐步形成的。阿姆斯特丹研究了88名3-24个月的婴儿,发现20个月的婴儿的客体自我已经开始发展。迪克逊观察了5名4-12个月的婴儿,发现7-12个月的婴儿主体我开始发生[9]。朱智贤认为,婴儿出生时是没有自我与非我的分化的,大致到了8个月龄时,婴儿开始有自身的连续性的感觉,这是儿童自我意识的2萌芽,也是自我概念的基础。[10]金盛华(1985,1988)和李德伟(1988)的研究发现,我国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已形成清晰的自我概念,他们对自己多方面的评价都很接近教师与同伴对他们所作的评价,与他们的实际状况也很一致。[11]自我概念的发展并不是直线上升的过程,中间有许多低谷和高潮。在年龄特征方面,Freeman(1992)的研究发现,自我概念的发展呈曲线变化,从小学到初中逐年下降,随后开始上升,到大学毕业后开始下降,到中年后又再次回升,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平缓下降。1989年,Marsh 用自己编制的三个SDQ量表对数千名6岁-18岁的学生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7-9年级学生的自我概念开始下降,9-11年级开始回升,呈U型曲线。11岁-14岁是自我概念的最低点[12],显示了自我概念在青春期的发展趋势。国内的研究结果出现了结论不一致的情况。我国的周国韬等(1996)对11-15岁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进行了研究[13],结果表明,11-15岁学生的各项自我概念(身体自我除外)基本表现出U字型发展趋势,初一是自我概念发展的最低点,反映出初中生自我概念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不稳定性。而学者李惠军的研究则表明,中学生在学业自我概念方面不存在年级差异,而在非学业自我概念方面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11]。我国学者的研究对象不仅涉及到了中学生,还包括大学生和成人,研究范围比较广泛。有研究表明,中国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二年级最低而四年级最高。许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课程标准】 (1)讲述张謇兴办实业的故事,了解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 (2)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3)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4)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张謇办实业的背景、影响和结局,概括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发展特征;能分析出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一的原因。 2.知道轮船、火车、电车等新式交通工具;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张謇办实业的了解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原因的探究,使学生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感受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形成振兴祖国、自强自立的民族认同感。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社会习俗的变化。【教学难点】 正确了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及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图片展示:火柴、铁钉等基本生活生产用品。 经济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民族工业的过去值得我们去探究、回味!本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元实业家张謇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 2.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 3.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 4.随着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民族工业除了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外,还遭到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处于夹缝中的民族工业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顽强地挣扎着,出现了荣氏兄弟、卢作孚、侯德榜等著名企业家。 5.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总的来说还比较落后。它们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而且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第四章 自我概念的发展

我是谁?何谓自我?“认识你自己”! 对自我的兴趣与探讨可谓由来已久,我们这里仅对心理学中与这一概念相关的研究做些介绍。 自我概念的兴衰 在心理学界,自我概念的发展曾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程。 早在心理学建立之初,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就把自我概念引入心理学。在詹姆斯的观点中,只有理解了自我的背景才能理解所有的心理过程,因而自我具有中心地位。20世纪前几十年,随着行为主义学派的兴起,自我的研究被驱除出心理学的研究范畴。40年代期间,出现了对这一概念进行研究的热潮。随着著名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罗杰斯的强调,自我概念重新返回到心理学中。但围绕自我概念是否必要的争论并未由此停止。70年代后,随着认知心理学取代行为主义与精神分析理论的推动等原因,自我概念重新引发了人们的浓厚兴趣。 通过以上极简短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到自我概念经历了盛衰不定的起伏。在这种起伏中,自我最初受到极大的强调,随后又受到完全的忽视,完全排除在科学心理学的研究之外。而今,有关自我的探讨与研究已成为人格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自我的发展 我们从一个有趣的话题开始:人是否是唯一具有自我意识的动物?或者说,有没有其它动物也可能具有自我意识?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心理学家做过一些观察与实验。如有心理学家观察到,一只黑猩猩找到一堆香蕉后,为了不让其他猩猩去吃,它就领着它们走到另一个方向,而后自己绕弯转到香蕉那里自己独吞。还有另一个更有趣的观察记录:一只聪明的小猩猩马达达在受到一个时期的训练后,回到原先的群中。一只原来受她支配的猩猩此时成了她的支配者。几天后,两只猩猩一起照顾一只地位更高猩猩的幼仔。马达达于是用力猛扭这幼仔,小家伙大叫起来。这时马达达却对她的同伴怒视和大叫。于是,她那无辜而受到冤枉的同伴成为其它猩猩的攻击对象。此事后,马达达重新恢复了对同伴的支配地位。 从以上观察所发现的黑猩猩的欺骗与嫁祸于人的行为中,我们看到它们已具有了“推已及人”的能力。我们由此可推断说它们具有了自我意识。心理学家所做的实验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心理学家盖洛普曾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把大猩猩麻醉,在它们脸上某个部位涂上一块红色、无味的颜料。等麻醉失效后,把它们放到镜子前,观察它们的反应。最初,大猩猩看到自己的镜像会做出威胁的姿势与声音。但在有过几次镜前经验后,大猩猩很快开始探索脸上有标记的部分,而且它慢慢地开始用镜子来修饰自己的身体部分,进行自我指导行为。如张口从镜中看自己的牙齿等。黑猩猩这种在镜前的自我觉察能力暗示出它们具有了自我意识。对其它动物如猴子等做此实验,就未得到类似结果。因而,我们可以认为在所有的物种中,除人类外,只有黑猩猩这种类人猿才具有了自我意识。 对于个体而言,自我意识也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最初的婴儿是没有自我意识的。心理学家通过镜前自我再认与其它更精巧的测试方式证实了,自我再认开始于婴儿出生后的15个月左右,完全形成于2岁。

自我概念理论

一、《社会心理学》俞国良一 (一)精神分析的自我观 弗洛伊德:自我的任务是控制,自我是一个组织,围绕着它的有三个方面:现实的环境、本我和超我。自我的任务就是协调和调节本我和外部世界或者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关系。自我遵循现实的原则,它尽力满足本我的要求,同时又要考虑现实的可能和超我的允许。 阿德勒:创造性自我,指人格中的自由成分,它使得个体能够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风格和追求目标。 沙利文的自我观:人际关系理论,强调自我发展的社会和人际关系基础,特别是早期的母婴交往中的体验和感知决定着自我的发展。自我系统的出现提供了回避和控制焦虑的方法。,自我系统是指个体的人际经验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自我印象。善我、恶我、非我。自我系统是社会道德规范和文化的产物,其功能在于减轻焦虑,认识外界环境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并加以应对和适应。 (二)罗杰斯的现象学理论的自我观 根据人们如何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来理解她们。每个人都一种独特的方式看待世界,这种知觉构成个人的现象场,包括有意识的知觉和无意识的知觉。对行为最重要的觉得因素是有意识的或者能成为意识的知觉。自我是一套有组织的知觉模式,包括现象场中区分为主格我,宾格我和所有格我的等部分。这个自我是现实的自我,反应了经验,又影响着经验。相对于现实的自我,他还提出了理想的自我,代表个体最希望拥有的自我概念。

(三)自我的社会认知观 1、凯利的个人构念理论 个人构念是以个人对周围世界进行知觉,解释和而又赋予意义的方式来实现的。构念是一个系统,有核心的,也有边缘的。自我是运用这些构念的个人或角色。 2、马库斯的自我图式理论 自我图式是指影响个体对自己的信息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认知结构,是“有关自我的认知类化,它源于过去的经验,组织并指导包含在个人经验中有关自我信息的处理。”他证明了自我图式对有关自我信息加工的影响。 3、智能三层次理论对自我的理解 强调自我的认知功能。 二、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库利:自我概念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时产生的。他提出“镜中我”的概念,即自我概念是我们相信他人如何知觉我们的反应。 米德:只有当人们意识到自己成为他人的知觉对象时,人们才会形成自我概念。自我概念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们具备担当他人角色的能力即从别人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能力。 认知心理学家:自我概念是对自身的信念和自我感观的体系化,是一种基本的自我图式,由有组织的关于自身信念和态度的集合构成。 我们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体作为一个整体的自己的意识和体验相对稳定的观念系统,它具有复杂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

经济与生活生活与消费

《经济与生活》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影响价格的因素教案 一、【目标展示】 知识目标 1.理解供求关系对商品价格的影响 2.理解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3.理解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4.理解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5.运用价值规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分析相关问题 能力目标 归纳影响商品价格变化的因素,理解价格变动的意义,评述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变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劳动创造价值的观念,增强自主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重难点】 重点: 1.理解供求关系对商品价格的影响 2.理解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难点: 1.理解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理解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3.运用价值规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分析相关问题 二、学生自学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及其它的影响(即价格由市场形成) (一)供求影响价格 1.供求影响价格 (1)引起价格变动和差异的因素有气候、时间、地域、生产,甚至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也有影响(间接因素); (2)这些因素对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 (直接因素)来实现的 2.供求如何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买方不得不接受较高的价格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这就是“卖方市场”。(即由卖者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卖者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卖方不得不以较低的价格处理他们过剩的存货,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这就是“买方市场”。(即是买者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买者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 当前我国总体上处于买方市场 (二)价值决定价格 1.价格和价值的关系 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苏科版12.1定义与命题教案

怀文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设计 初一数学(12.1定义与命题) 主备:叶兴农审校:陈秀珍日期:2013年5月16日 教学目标: 1.了解定义、命题、真命题、假命题的含义; 2.了解命题的结构,会区分命题的条件(题设)和结论,并能初步对命题的真假性作出判断.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实例,会区分命题的条件(题设)和结论. 教学难点:当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不十分明显时,能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一、自主学习 在我们丰富的数学世界里有许多神奇的数.你听说过费尔马数、相亲数、圣经数、回文数、正直数、水仙花数吗?我先来介绍一下“水仙花数”吧!各个数位上数字的立方和等于其本身的三位数叫做“水仙花数”.比如153是“水仙花数”,因为13+53+33=153. 同学们,你们能从113、407、220三个数中找出“水仙花数”吗?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答案是407 根据是材料里的一句话——各个数位上数字的立方和等于其本身的三位数叫做“水仙花数”.因为43+03+73=407,所以407是水仙花数. (1)提问:你的根据是什么? (2)概括定义的概念:一般地,对某一名称或术语进行描述或作出规定就叫做该名称或术语的定义. 二、合作、探究、展示 合作探究1:你能说出下列名称的定义吗?(1)平行线;(2)绝对值;(3)方程的解.合作探究2: 1.比较下列句子在表述形式上哪些对事情作了判断?哪些没有对事情作出判断? (1)鸟是动物;(2)若a2=4,求a的值;(3)若a2=b2,则a=b; (4)a、b两条直线平行吗?(5)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6)0.33是无理数; (7)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提问: “鸟是动物.”与“鸟是动物吗?”这两句话一样吗?如果不一样,有什么不同?上述表述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某一个事情做出了判断;另一类没有对某一个事情做出了判断.引导学生通过这两类(命题与非命题)具体例子的辨析,了解什么是命题,什么不是命题.对一件事情做出判断的句子,有的做出了正确的判断,有的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如:0.33是无理数,这个句子的判断是错误的,教学中学生可能会误以为这样的句子不是命题,可以

经济与生活模拟题一答案

模拟题一答案 一、判断题(双语专业学生做)(每题2分,共10分) 1. 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这本书把前人几乎所有关于经济问题的有价值的零星论述 做了总结,并提出了自己的系统主张,建立起经济学的完整体系。()√ 2. 人总是对现状不满意,对自己没有的东西充满向往,这叫“欲望”,欲望就是心中没有想要的东 西。()× 3. “经济学”与“经济”是一个意思()× 4. 经济学家所说的市场,就是菜市场和农贸市场的意思。()× 5. 马斯洛认为人的欲望有四个层次。()× 二、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经济学产生之后,历经几个阶段? 答:1.经济学的第一个阶段是古典经济学;2.第二个阶段是新古典经济学;3.第三个阶段是凯恩斯经济学;4.第四个阶段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到目前。 2. 经济学具体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几个?分别是什么? 答:经济学具体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三个: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 3. 什么是“均衡价格”,它是那几种力量作用的结果? 答:均衡价格就是商品的市场价格或者有效价格的正式亠法。均衡价格也是两种力量作用的结果,一个叫“需求”,一个叫“供给” 4. 企业有几种类型?分别是什么? 答:企业有四种类型,第一种是个人独资企业;第二种是个体工商户;第三种是合伙制企业;第四种是公司。 前三种企业的共同缺点,首先是需要承担无限责任。其次,由于股东人数太少,如果需要大笔资金的话,可能筹集不到位,很多业务因此就办不成,更不用说把事业做大了。 公司有两种: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的好处是,可以迅速募集到企业所需要的资金。公司制的坏处是,面临双重征税

湘教版 学案 1.1.1 命题的概念和例子

1.1.1命题的概念和例子 1.1命题及其关系 1.了解命题、真命题、假命题的概念. 2.了解命题的特点,会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以及命题的真假性. 1.在初中,我们已学过许多数学命题,当时是如何定义命题的,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答: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命题. 如: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怎样判断命题的真假? 答:看命题是否正确,要看它是否与客观事实相符合. 1.可以判断成立或不成立的语句叫作命题,成立的命题叫作真命题,不成立的命题叫作假命题. 2.暂时不知道真假的命题可以叫作猜想. 要点一命题的判断 例1下列语句是命题的是() A.x-1=0B.2+3=8 C.你会说英语吗?D.这是一棵大树答案 B 解析A中x不确定,x-1=0的真假无法判断;B中2+3=8是命题,且

是假命题;C不是陈述句,故不是命题;D中“大”的标准不确定,无法判断真假. 规律方法并不是所有的语句都是命题,只有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才是命题,命题首先是“陈述句”,其他语句如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一般都不是命题;其次是“能判断真假”,不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不是命题,如“x≥2”、“小高的个子很高”等都不能判断真假,故都不是命题.因此,判断一个语句是否为命题,关键有两点:①是否为陈述句;②能否判断真假. 跟踪演练1判断下列语句是否为命题,并说明理由. (1)f(x)=3x(x∈R)是指数函数; (2)x-2>0; (3)集合{a,b,c}有3个子集; (4)这盆花长得太好了! 解(1)“f(x)=3x(x∈R)是指数函数”是陈述句并且它是真的,因此它是命题. (2)因为无法判断“x-2>0”的真假,所以它不是命题. (3)“集合{a,b,c}有3个子集”是假的,所以它是命题. (4)“这盆花长得太好了!”是感叹句,它不是命题. 要点二命题真假的判断 例2判断下列语句是不是命题,如果是命题,指出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任何负数都大于零; (2)△ABC与△A1B1C1是全等三角形; (3)x2+x>0; (4)6是方程(x-5)(x-6)=0的解; (5)方程x2-2x+5=0无实数解. 解(1)负数都是小于零的,因此“任何负数都大于零”是不正确的,所以它能构成命题,而且这个命题是个假命题. (2)两个三角形为全等三角形是有条件的,本题无法判定△ABC与△A1B1C1是否为全等三角形,所以它不是命题.

必修一 经济与生活(部分)知识点

必修一经济与生活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货币的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基本职能)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时,必须使用现实而货币,不能使用观念上的货币。 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通货膨胀率=(现物价-原物价)÷原物价 =差价÷原价 =实发货币-应发货币(实需货币)÷应发货币 货币贬值率=(实发货币-应发货币)÷实发货币 实际购买率=应发货币÷实发货币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影响家的波动的因素:具体表现 价值决定价格(根本因素)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反之 供求决定价格(直接因素)供大于求,价格下降;反之 货币价值货币升值,价格降;反之 纸币发行发行越多,物价越高;反之 消费者的心理预测买涨不买跌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⑴经济发展(根本因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了,提高经济水平(措施)⑵收入(主要因素)收入是消费的前提[答大题必不可少] 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减少社会保障制度,减少人们的后顾之忧(收入预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制度,缩小收入差距(收入差距) ⑶物价(重要因素)国家加强宏观控调,稳定物价 经济发展(根本原因)和收入增加(直接原因)导致恩格尔系数下降即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消费心理面面观 利弊 从众心理可以带动某一产业的发展仿效性盲目流行重复性

求异心里可以推动新手工业和新产品出现太过标新立异不知提倡 促进科技的进步和创新 攀比心理炫耀盲目性 求实心里大大滴提倡 做理智消费者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要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进行消费 避免盲从,理性消费:①避免盲目跟风②避免情绪化消费③避免只重物销而忽视精销 保护环境,绿色消费:以保护消费者健康、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主旨,核心是可持续性消 费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济 生产决定消费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创造动力。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 决定作用桥梁和纽带最终目的和动力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质量,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革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适应适应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应时制约、阻碍其发展 公有制为主体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支柱,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根基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⒈国有经济含义:即全民所有制经济(以国家所有制的形式存在),同较高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地位: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控制力上)作用: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保障国家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发展战略性产业、提供公共服务 ⒉集体经济含义:部分劳动者公有制经济地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用:能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对发挥公有制的主体作用具有重大意义,对实现共同富裕有重要作用 公有制实现形式:股份制股权合作制承包形式租赁形式 ⒊个体经济:含义:个人或家庭作用:个体经济以劳动者自己的劳动为基础,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特点:个体经济以手工劳动为主,具有规模小,投资小,经营灵活 ⒋私营经济:含义:雇佣劳动作用:非公有制经济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⒌混合所有制经济:作用:有利用国有资本增强控制力、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有制经济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我国如何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1.必须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2.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3.必须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4.国家保证所有制经济要公开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 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重要意义:①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初中数学最新-定义与命题的概念教案 精品

22 定义与命题 第1课时定义与命题的概念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定义、命题的概念. 2.能分清命题的组成,会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学会用反例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探究、交流等形式,使学生在辩论中获得知识体验. 【情感态度】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敢于怀疑、大胆探究的品质. 【教学重点】 命题的概念及真假的判断. 【教学难点】 对于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不十分明显,改写成“如果……那么……”形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阅读新华社酒泉2018年6月11日这篇报导: 神舟十号载人飞船于6月11日上午发射,……神舟十号飞船搭乘两名航天员,执行多天飞行任务.按计划,飞船将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运行在轨道倾角42.4°,近地点高度为200千

米,远地点高度为347千米的椭圆轨道上,实施变轨后,进入343千米的圆轨道. 要读懂这段报道,你认为要知道哪些名称和术语的含义? (2)什么叫做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什么叫做物质的密度?(单位体积内所含某一物质的质量叫做密度). 【教学说明】用熟悉的背景和提出的两个问题引入,为下面给出定义的概念得以顺理成章.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定义 问题1:从以上两个问题中,你能得出什么是定义吗?并举例说明. 【教学说明】通过思考、归纳得出定义的概念,并利用学生举例的形成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归纳结论】证明时,为了交流的方便,必须对某些名称和术语形成共同的认识.为此,就要对名称和术语的含义加以描述,作出明确的规定,也就是给出它们的定义. 2.命题 问题2:下面的语句中,哪些语句对事情做了判断?哪些没有?与同学们交流. (1)任何一个三角形一定有一个角是直角;

第四章舒伯生涯发展理论

第四章生涯发展理论 舒波本人却比较喜欢“差异一发展一社会一现象学的心理学”(differential —developmental—SO—cial—phenomenologicalpsychology)这样的名号。很明显,舒波的蓝图,是企图汲取这四大学术领域当中有关生涯发展的精义,建构一套完整的生涯发展理论。 一、基本假设舒波所提出的理论假设,早期只有10项(Super,1953),随着思想的成熟与相关研究的启发,开展至12项。最后,成形于1990年发表的14项(Super,1990,PP.206—208)。现分述如下: (1)在能力、人格、需求、价值、兴趣、特质和自我概念等维度上,普遍存在着个别差异。 (2)基于这些个人独特的本质,每一个人都适合于从事某一些特定的职业。 (3)每一项职业均要求一组特定的能力和人格特质;因此,每一个人可以适合不同的职业,而且每一项职业可以适合不同的人。 (4)人们的职业偏好与能力,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情境以及因此形成的自我概念,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然而,自我概念会在青少年晚期之后逐渐稳定和成熟,在生涯选择与适应上持续发挥影响力。 (5)上述的改变历程,可归纳为一系列的生命阶段(称为“大循环”)(maxicycle),包括成长、探索、建立、维持、衰退等五个阶段。而探索期可细分为幻想期、试验期、实际期;建立期可细分为尝试期、稳定期。每一个阶段之间有“转换期”(称为“小循环”)(minicycle),转换期通常受到环境或个人各种不稳定因素的影响。然而,转换期的不确定会带来新的成长、再探索、再建立的历程。 (6)生涯组型(careerpattern)的性质:包括从事职业的阶层水平、经过尝试和稳定地进人工作世界的经历、频率和持久性等。这些均受到个人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心理能力、教育、技巧、人格特质(包括需求、价值、兴趣、与自我概念)、生涯成熟及生涯机会的影响。 (7)在任何生涯阶段能否成功地因应环境需求和个体需求,取决于个人的“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