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关系三大特征规律

数量关系三大特征规律
数量关系三大特征规律

数量关系三大规律

掌握数字特性法的关键,是掌握一些最基本的数字特性规律。

一、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数量关系题中的三大基本数字特性规律

(一)奇偶运算基本法则

奇数±奇数=偶数——基础;

偶数±偶数=偶数;

偶数±奇数=奇数;

奇数±偶数=奇数。

也就是说第一,任意两个数的和如果是奇数,那么差也是奇数;如果和是偶数,那么差也是偶数。第二,任意两个数的和或差是奇数,则两数奇偶相反;和或差是偶数,则两数奇偶相同。

(二)整除判定基本法则

1.能被2、4、8、5、25、125整除的数的数字特性

能被2(或5)整除的数,末一位数字能被2(或5)整除;

能被4(或25)整除的数,末两位数字能被4(或25)整除;

能被8(或125)整除的数,末三位数字能被8(或125)整除;

一个数被2(或5)除得的余数,就是其末一位数字被2(或5)除得的余数;

一个数被4(或25)除得的余数,就是其末两位数字被4(或25)除得的余数;

一个数被8(或125)除得的余数,就是其末三位数字被8(或125)除得的余数。

2.能被3、9整除的数的数字特性

能被3(或9)整除的数,各位数字和能被3(或9)整除。

一个数被3(或9)除得的余数,就是其各位相加后被3(或9)除得的余数。位数多时可选用“划去法”求解。

3.能被11整除的数的数字特性

能被11整除的数,奇数位的和与偶数位的和之差,能被11整除。

(三)倍数关系核心判定特征

如果a∶b=m∶n(m,n互质),则a是m的倍数;b是n的倍数。

如果x=y(m,n互质),则x是m的倍数;y是n的倍数。

如果a∶b=m∶n(m,n互质),则a±b应该是m±n的倍数。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 三大规律: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于客观事实。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然后被更新的事物否定,一切事物都是如此“螺旋式”向前发展。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即事物的发展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五大范畴:是对事物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必须通过形式表现,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内容和形式存在于统一体中,不可分割。 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内部联系和外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现象是外在的、个别的、具体的、片面的、丰富的、生动的,而本质则是内在的、一般的、深沉的、单纯的。但是二者又是统一的,没有脱离本质的现象也没有脱离现象的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露和表现,现象背后隐藏着事物的本质,二者不可分割。 对立表现在:在特定的界限和范围内,原因和结果具有确定的界限和先后次序,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既不能混淆也不能颠倒。它们的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对立表现在:可能性是潜在的、尚未成为现实的东西,现实则是已经存在的东西。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是揭示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对立表现在:二者产生的根据不同,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统一表现在:二者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在一定的条件可以互相转化,互相过渡。 三个基本观点: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它的总特征,辩证法的三大规律都是讲发展的,五大范畴都是讲联系的。

行政能力测试数量关系规律公式总结

1.流水问题 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静水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水流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2.追及问题 追及距离=速度差×追及时间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速度差=追及距离÷追及时间 (盈+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盈-小盈)÷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亏-小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3.植树问题 1、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⑴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⑵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⑶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2、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如下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4.和差问题的公式 (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5.和倍问题 和÷(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者和-小数=大数) 6.差倍问题 差÷(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小数+差=大数) 7.牛吃草问题 牛吃草问题又称为消长问题,是17世纪英国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提出来的。典型牛吃草问题的条件是假设草的生长速度固定不变,不同头数的牛吃光同一片草地所需的天数各不相同,求若干头牛吃这片草地可以吃多少天。由于吃的天数不同,草又是天天在生长的,所以草的存量随吃的天数不断地变化。解决牛吃草问题常用到四个基本公式,分别是︰(1)草的生长速度 吃的较少天数吃的较多天数-相应的牛头数=对应的牛头数 (吃的较多天数-吃的较少天数); 吃的天数;`吃的天数-草的生长速度(2)原有草量=牛头数(牛头数-草的生长速度);(3)吃的天数=原有草量 吃的天数+草的生长速度。(4)牛头数=原有草量 8.抽屉原理的公式 把N+1个物品放进N个抽屉里,至少有一个抽屉里有2个以上的物品 9.时钟问题 根据钟表的构造我们知道,一个圆周被分为12个大格,每一个大格代表1小时;同时每一个大格又分为5个小格,即一个圆周被分为60个

行测数量关系秒杀口诀

行测数量关系秒杀口诀 20天行测83分申论81分(经验) (适合:国家公务员,各省公务员,村官,事业单位,政法干警,警察,军转干,路转税,选调生,党政公选,法检等考 试) ———知识改变命运,励志照亮人生 我是2010年10月15号报的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之后,买了教材开始学习,在一位大学同学的指导下,大约20天时间,行测考了83.2分,申论81分,进入面试,笔试第二,面试第一,总分第二,成功录取。在这里我没有炫耀的意思,因为比我考的分数高的人还很多,远的不说,就我这单位上一起进来的,85分以上的,90分以上的都有。只是给大家一些信心,分享一下我的经验,我只是普通大学毕业,智商和大家都一样,关键是找对方法,事半功倍。 指导我的大学同学是2009年考上的,他的行测、申论、面试都过了80分,学习时间仅用了20多天而已。我也是因为看到他的成功,才决定要考公务员的。“人脉就是实力”,这句话在我这位同学和我身上又一次得到验证,他父亲的一位朋友参加过国家公务员考试命题组,这

位命题组的老师告诉他一些非常重要的建议和详细的指导,在这些建议的指导下,我同学和我仅仅准备了20天左右的时间,行测申论就都达到了80分以上。这些命题组的老师是最了解公务员考试机密的人,只是因为他们的特殊身份,都不方便出来写书或是做培训班。下面我会把这些建议分享给你,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在新员工见面会上,我又认识了23位和我同时考进来的其他职位的同事,他们的行测申论几乎都在80分以上,或是接近80分,我和他们做了详细的考试经验交流,得出了一些通用的备考方案和方法,因为只有通用的方法,才能适合于每一个人。 2010年国考成功录取后,为了进一步完善这套公务员考试方案,我又通过那位命题组的老师联系上了其他的5位参加过命题的老师和4位申论阅卷老师,进一点了解更加详细的出题机密和阅卷规则。因为申论是人工阅卷,这4位申论阅卷老师最了解申论阅卷的打分规则,他们把申论快速提高到75到80分的建议写在纸上,可能也就50页纸而已,但是,他们的建议比任何培训机构和书籍效果都好(我是说申论)。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并非常认同的。 最终我根据自己和23位80分以上同事的经验,还有6位命题老师4位申论阅卷老师给出的建议,总结出了这套国考(中央级)省考(省市县乡村级)通用学习方案。 在2011年4月份的省考和2011年11月的国考中,有1200多位考生使用这套方案,其中400多位参加国考的考生中有190多位录取,录取率48%,800多位参加省考的考生中有530多位录取,录

数量关系解题技巧_会总比不会好

1)等差,等比这种最简单的不用多说,深一点就是在等差,等比上再加、减一个数列,如24,70,208,622,规律为a*3-2=b 2)深一愕模型,各数之间的差有规律,如1、2、5、10、17。它们之间的差为1、3、5、7,成等差数列。这些规律还有差之间成等比之类。B,各数之间的和有规律,如1、2、3、5、8、13,前两个数相加等于后一个数。 3)看各数的大小组合规律,作出合理的分组。如7,9,40,74,1526,5436,7和9,40和7 4,1526和5436这三组各自是大致处于同一大小级,那规律就要从组方面考虑,即不把它们看作6个数,而应该看作3个组。而组和组之间的差距不是很大,用乘法就能从一个组过渡到另一个组。所以7*7-9=40 , 9*9-7=74 , 40*40-74=1526 , 74*74-40=5436,这就是规律。 4)如根据大小不能分组的,A,看首尾关系,如7,10,9,12,11,14,这组数7+14=10+11=9+12。首尾关系经常被忽略,但又是很简单的规律。B,数的大小排列看似无序的,可以看它们之间的差与和有没有顺序关系。 5)各数间相差较大,但又不相差大得离谱,就要考虑乘方,这就要看各位对数字敏感程度了。如6、24、60、120、210,感觉它们之间的差越来越大,但这组数又看着比较舒服(个人感觉,嘿嘿),它们的规律就是2^3-2=6、3^3-3=24、4^3-4=60、5^3-5=120、6^3-6=210。这组数比较巧的是都是6的倍数,容易导入歧途。

6)看大小不能看出来的,就要看数的特征了。如21、31、47、56、69、72,它们的十位数就是递增关系,如25、58、811、1114,这些数相邻两个数首尾相接,且2、5、8、11、14的差为3,如论坛上fjjngs解答:256,269,286,302,(),2+5+6=13 2+6+9=172+8+6=163+0+2=5,∵256+13=269269+17=28 6286+16=302 ∴下一个数为302+5=307。 7)再复杂一点,如0、1、3、8、21、55,这组数的规律是b*3-a=c,即相邻3个数之间才能看出规律,这算最简单的一种,更复杂数列也用把前面介绍方法深化后来找出规律。 8)分数之间的规律,就是数字规律的进一步演化,分子一样,就从分母上找规律;或者第一个数的分母和第二个数的分子有衔接关系。而且第一个数如果不是分数,往往要看成分数,如2就要看成2/1。 补充: 1)中间数等于两边数的乘积,这种规律往往出现在带分数的数列中,且容易忽略如1/2、1/6、1/3、2、6、3、1/2 2)数的平方或立方加减一个常数,常数往往是1,这种题要求对数的平方数和立方数比较熟悉

高三生物总复习 第35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教案

2012高三生物总复习教案第35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教学案 【考纲要求】 【考点分析】 【考点预测】 本知识点事学习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基础,单独出现试题的可能性比较小,主要是与群落和生态系统联合考察,主要考察的是种群的特征以及种群增长的曲线,主要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知识梳理】 一、种群 二、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 2、出生率和死亡率 3、迁入率和迁出率 4、年龄组成和性比 三、种群的数量变化

1、“S”型增长曲线 2、“J”型增长曲线 3、意义 【重点解析】 一、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空间布局和遗传特征等。种群的数量特征主要有种群的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1、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某一种群全部个体的数量,它是种群最基本的参数。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差异很大;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是可变的,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也有差异。 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1)样方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这种方法常适用于对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2)标志重捕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这种方法适用于不断移动位置的动物种群的调查。假设该种群的总数为N,则 N= 重捕总个体数×当初标记的动物数目 重捕动物中有标记的个体数 2、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段的个体数目的比例。种群的年龄组成主要有三种类型: 类型种群构成特点发展趋势图示 增长型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 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 保持稳定 衰退型老年个体很多,幼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1)增长型:种群中幼体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一、基本概念: 矛盾,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内因,外因,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两点论,重点论,矛盾分析方法,对立统一规律 二、重点难点辅导: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注意:第一,这是比较综合的问题,既要谈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又要讲内外因问题,如果出题只问其中一部分,那么回答所问的那部分即可。 第二,对于事物发展的动力问题,考生容易记住矛盾的对立统一。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对立统一,但往往忽视二者的辨证统一、相互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运动这关键的一层含义。 2、矛盾问题的精髓: 要把握矛盾特殊性的具体表现。 3、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第一,事物发展的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原理及其现实

意义在以往考试末以大题形式出现过,应予以重视。 第二,内外因辨证关系中不要以为内因决定外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并不等于内因决定外因。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基本概念: 联系,发展,运动,静止,规律,现象,本质,原因,结果,必然性,偶然性,可能性,现实性,唯物辩证法,形而上学 二、重点难点分析 1、两种发展观的对立(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注意:形而上学理解的同一,是一种绝对相同,是抽象的同一,是排斥差别的同一。现实中不存在这种同一。形而上学与唯物辨证论对立的焦点就是,是否承认事物的内在矛盾性,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而唯物辩证法认为同一是包括差别、对立的同一。 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心: 注意:这条规律是揭示事物发展源泉和动力的规律。矛盾既对立又统一,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互结合,由此推断事物的转化和发展。 3、规律及其属性 注意:第一,把握规律与认识、规律与真理的区别。规律指的是事物自身具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内在的本

数量关系常用秒杀技巧(个人心得)

数量关系常用秒杀技巧 快考试了,介绍一些常用的数量秒杀技巧,点到为止,希望给山东版的Q友一些帮助,大家都加油了。 (一)奇偶性 例题:有8个盒子分别装有17个,24个,29个,33个,35个,36个,38个和44个乒乓球,小赵取走一盒,其余各盒被小钱,小孙,小李取走,已知小钱和小孙取走的乒乓球个数相同,并且是小李取走的两倍,则小钱取走的各个盒子中的乒乓球最可能是 A.17个,44个 B.24个,38个 C.24个,29个,36个 D.24个,29个,35个 墨子解析:小钱是小李的两倍,小钱肯定是偶数,排除AC,B选项的一半是12+19=31,上面没有31这个数字,排除B,得到答案为D。 (二)大小性

例题:现有一种预防禽流感药物配置成的甲、乙两种不同浓度的消毒溶液。若从甲中取2100克,乙中取700克混合而成的消毒浓度为3%;若从甲中取900克,乙中取2700克,则混合而成的溶液的浓度为5%。则甲、乙两种消毒溶液的浓度分别为: A、3% 6% B、3% 4% C、2% 6% D、4% 6% 墨子解析:A,B,D不管怎么配都不可能达到3%,得到答案为C。 (三)因数特性(重点是因数3和9) 例题:A、B两数恰含有质因数3和5,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75,已知A数有12个约数,B数有10个约数,那么AB两数和等于() A 2500 B 3115 C 2225 D 2550 墨子解析:AB的和肯定能被3整除,ABC显然都不能被3整除,得到答案为D。 例题:某单位招录了10名新员工,按其应聘成绩排名1到10,并用10个连续的四位自然数依次作为他们的工号,凑巧的是每个人的工号都能被他们的成绩排名整除,问排名第三的员工工号所有数字之和是多少()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课时课题:第4章第1、2节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变化课型:复习课

命题的形式与趋势: 1、考纲要求为“Ⅰ”级的“种群的特征”,命题形式上,多为选择题。 2、考纲要求为“Ⅱ”级的“种群的数量变化”这一知识点则以图表结合的简答题为主。 【设计意图】:明确考纲对本部分内容的要求,明确本节课的复习目标机任务。 【网络构建】 【设计意图】在细致的讲解知识之前,先让学生对本部分内容有大致的回忆。通过回忆唤起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完成《高考总复习》基础回顾,为更好的上课作准备。 【核心考点要点归纳】 【考点一】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1.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1)图解

④除图中影响因素外,气候、天敌、传染病等都影响种群密度的改变。 2.种群年龄组成图解读 (1)模式图 ①图解 ②析图 种群年龄组成情况出生率和死亡率情况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所属类型 A 幼年多,老年少>增加增长型 B 各年龄比例适中= 波动稳定型 C 幼年少,老年多<降低衰退型 注: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一定保持稳定。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组成,还与气候、食物、天敌有关,譬如遇到剧烈的气候变化,可使种群数量急剧减少。此外,种群数量还与迁入率、迁出率直接相关。 (2)曲线图 ①图解 ②析图 图甲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属增长型;而图乙相反,

应为衰退型。 (3)统计图 ①图解 下图A、B为两个国家人口的年龄组成图,纵轴示年龄,横轴示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②析图 a.男女比例在各个年龄段接近1∶1。 b.A国家各个年龄段比例适中,应为稳定型。 c.B国家幼年个体特别多,老年个体少,应为增长型。 d.B国家若需要控制人口,则最有效的措施是计划生育,而且几十年后可能面临老龄化问题。 (4)柱形图 ①图解 ②析图 图A中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为衰退型。 图B中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为增长型。 图C中各年龄段比例适中,应为稳定型。 特别提醒:

三大规律五对范畴

三大规律五对范畴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于客观事实。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量变质变规律: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 否定之否定规律: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然后被更新的事物否定,一切事物都是如此“螺旋式”向前发展。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即事物的发展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五大范畴:

是对事物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内容和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必须通过形式表现,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内容和形式存在于统一体中,不可分割。 现象和本质: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内部联系和外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现象是外在的、个别的、具体的、片面的、丰富的、生动的,而本质则是内在的、一般的、深沉的、单纯的。但是二者又是统一的,没有脱离本质的现象也没有脱离现象的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露和表现,现象背后隐藏着事物的本质,二者不可分割。 原因和结果:对立表现在:在特定的界限和范围内,原因和结果具有确定的界限和先后次序,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既不能混淆也不能颠倒。它们的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可能性和现实:对立表现在:可能性是潜在的、尚未成为现实的东西,现实则是已经存在的东西。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偶然性和必然性:是揭示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对立表现在:二者产生的根据不同,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统一表现在:二者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在一定的条件可以互相转化,互相过渡。

数量关系 30条法则

魏华刚数量关系30条法则 一、当一列数中出现几个整数,而只有一两个分数而且是几分之一的时候,这列数往往是负幂次数列。 【例】1、4、3、1、1/5、1/36、() A.1/92 B.1/124 C.1/262 D.1/343 二、当一列数几乎都是分数时,它基本就是分式数列,我们要注意观察分式数列的分子、分母是一直递增、递减或者不变,并以此为依据找到突破口,通过“约分”、“反约分”实现分子、分母的各自成规律。 【例】1/16、2/13、2/5、8/7、4、() A.19/3 B.8 C.16 D.32 三、当一列数比较长、数字大小较接近、有时有两个括号时,往往是间隔数列或分组数列。 【例】33、32、34、31、35、30、36、29、()B A. 33 B. 37 C. 39 D. 41 四、在数字推理中,当题干和选项都是个位数,且大小变动不稳定时,往往是取尾数列。取尾数列一般具有相加取尾、相乘取尾两种形式。 【例】6、7、3、0、3、3、6、9、5、()A A.4 B.3 C.2 D.1 五、当一列数都是几十、几百或者几千的“清一色”整数,且大小变动不稳定时,往往是与数位有关的数列。 【例】448、516、639、347、178、( ) A.163 B.134 C.785 D.896 六、幂次数列的本质特征是:底数和指数各自成规律,然后再加减修正系数。对于幂次数列,考生要建立起足够的幂数敏感性,当数列中出现6?、12?、14?、21?、25?、34?、51?、312?,就优先考虑43、112(53)、122、63、44、73、83、55。 【例】0、9、26、65、124、( ) A. 165 B. 193 C. 217 D. 239 七、在递推数列中,当数列选项没有明显特征时,考生要注意观察题干数字间的倍数关系,往往是一项推一项的倍数递推。 【例】118、60、32、20、( ) A.10 B.16 C.18 D.20 八、如果数列的题干和选项都是整数且数字波动不大时,不存在其它明显特征时,优先考虑做差多级数列,其次是倍数递推数列,往往是两项推一项的倍数递推。 【例】0、6、24、60、120、() A.180 B.210 C.220 D.240 九、当题干和选项都是整数,且数字大小波动很大时,往往是两项推一项的乘法或者乘方的递推数列。 【例】3、7、16、107、( ) A.1707 B.1704 C.1086 D.1072 十、当数列选项中有两个整数、两个小数时,答案往往是小数,且一般是通过乘除来实现的。当然如果出现了两个正数、两个负数诸如此类的标准配置时,答案也是负数。 【例】2、13、40、61、() A.46.75 B.82 C. 88.25 D.121 十一、数字推理如果没有任何线索的话,记得要选择相对其他比较特殊的选项,譬如:正负关系、整分关系等等。 【例】2、7、14、21、294、() A.28 B.35 C.273 D.315 十二、小数数列是整数与小数部分各自呈现规律,日期数列是年、月、日各自呈现规律,且注意临界点(月份的28、29、30 或31天)。 【例】1.01、1.02、2.03、3.05、5.08、( ) A.8.13 B. 8.013 C. 7.12 D. 7.012 十三、对于图形数列,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等其本质都是一样的,其运算法则:加、减、乘、除、倍数和乘方。三角形数列的规律主要是:中间=(左角+右角-上角)×N、中间=(左角-右角)×上角;圆圈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总结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判断正误 1.两个池塘中的鲤鱼应属一个种群( )。 2.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可因地理隔离形成多个种群,但一个种群内的个体一定属于同一物种( )。 3.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 4.动物种群密度调查都不能用样方法( )。 5.年龄组成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但该趋势不一定能实现,因为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还有气候、食物、天敌等( )。 6.性别比例失调,不会引起种群数量改变( )。 7.不同种生物K 值各不相同,但同种生物的K 值固定不变( )。 8.城市人口增长的决定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 9.种群在空间分布上只有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 )。 10.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种群数量的增长、波动和下降等( )。 考点一: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分析 (2)中国人口的增长——出生率>死亡率造成的,不能单纯说是出生率高造成的。 (3)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出生率,使增长率下降。 (4)利用性外激素诱捕雄蛾——改变性别比例来降低出生率。 (5)将性外激素释放到大田里,干扰雌雄蛾正常交尾——降低出生率。 (6)性别比例中,♂多于♀的如蚂蚁等;♀多于♂的如人工控制的种群——牛、鸡等。 2.种群的年龄组成图解及分析 (1)模式图 ①图解 还与气候、食物、天敌等有关,譬如遇到剧烈的气候变化,可使种群数量急剧减少。此外,种群数量还与迁入率、迁出率直接相关。 (2)曲线图 ①图解 ②析图 图甲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属增长型;而图乙相反,应为衰退型。

(3)柱形图 ①图解 ②析图 图A中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为衰退型。 图B中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为增长型。 图C中各年龄段比例适中,应为稳定型。 3、性别比例:指种群中具有生殖能力的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在不同的物种中,性别比例有3种类型:雌雄相当,如高等动物中的黑猩猩、猩猩等;(2)雌多于雄,如人工养殖的鸡、鸭等;(3)雄多于雌,如蚂蚁、蜜蜂等。在蜜蜂家族中,只有雄峰是雄性,而雌蜂和工蜂都是雌性,而工蜂却是没有生殖能力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 4、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量。它反映了生物产生新个体的能力。而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最直接因素。 5、迁入率和迁出率 6.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1)图解 (2)析图 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 接因素。 ③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是能够用来预测和影响种 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④除图中影响因素外,气候、天敌、传染病等都影响种群密度的改变。 考点二: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与“S”型曲线模型比较 1 2.K值与 在实践中的应用 2

事业单位数量关系解题技巧总结

数字敏感度训练 1、现在有10颗树,以怎样的栽植方式,能保证每行每列都是4颗?(画出种植图) 化学与数学的结合题型 2、水光潋影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后人追随意境,写了对联: 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在以下两式的左边添加适当的数学符号,使其变成正确的等式:我们首先应该掌握的数列及平方数 自然数列:1,2,3。。。。。 奇数数列:1,3,5。。。。 偶数数列:2,4,6。。。。 素数数列(质数数列):1,3,5,7,11,13。。。。

自然数平方数列:1*,2*,3*。。。。*=2 自然数立方数列:1*,2*,3*。。。*=3 等差数列:1,6,11,16,21,26…… 等比数列:1,3,9,27,81,243…… 无理式数列:。。。。。。等 平方数应该掌握20以下的,立方数应该掌握10以下的;特殊平方数的规律也的掌握:如,15,25,。。的平方心算法。 数量关系 数量关系测验主要是测验考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与计算的能力,体现了一个人抽象思维的发展水平。 数量关系测验含有速度与难度的双重性质。解答数量关系测验题不仅要求考生具有数字的直觉能力,还需要具有判断、分析、推理、运算等能力. 知识程度的要求:大多数为小学知识,初中高中知识也只占极少部分。 一、数字推理 数字推理的题型分析: 1、等差数列及其变式 2、等比数列及其变式

3、等差与等比混合式 4、求和相加式与求差相减式 5、求积相乘式与求商相除式 6、求平方数及其变式 7、求立方数及其变式 8、双重数列 9、简单有理化式 10、汉字与数字结合的推理题型 11、纯数字排列题目 二级等差数列的变式 1、相减后构成自然数列即新的等差数列 25,33,(),52,63 2、相减后的数列为等比数列 9,13,21,(),69 3、相减后构成平方数列 111,107,98,(),57

2019届高考高三生物总复习第28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学案含答案.docx

2019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学案含答案 第 28 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 考纲要求 ] 1. 种群的特征( Ⅰ ) 。 2. 种群的数量变化( Ⅱ ) 。 3. 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 的动态变化。 考点一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 种群是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相互关系 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③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 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群的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深化拓展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技巧 (1)统计图

(2)曲线图和柱形图 项目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曲线图 柱形图 (3)各图示共性及判断技巧 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 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项目样方法标志重捕法调查对象植物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调查程序 深化拓展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中的 4 个关键点 (1)关键点 1: 样方法中样方的选择要合适 ①随机取样:常用五点取样法( 如图 1) 和等距取样法 ( 如图 2) 。 ②大小适中:乔木100 m 2、灌木16 m2、草本 1 m 2;样方数量不宜太少;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 ( 叶脉一般呈网状) 。

③数量合适:样方太少,误差偏大;样方过多,工作量增大,因此要选择合适的数量。 (2)关键点 2:样方法中的计数要准确: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 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 (3)关键点 3:标志重捕法中标记物要合适,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 动;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 (4)关键点 4:标志重捕法中两次捕捉间种群数量要稳定:被调查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 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 3.种群的空间特征及类型 (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类型 ( 连线 ) 1.有关种群及其特征的判断 (1)一座山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 (2)年龄大小、随机分布、种群密度均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 × ) (3)橡树种子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空间特征,由于薇甘菊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属于数 量特征 ( √ ) (4)种群出生率增加,种群密度一定增大( × ) (5)稳定型的种群的种群数量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稳定( ×) (6)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7)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的(√) 2.有关种群密度的调查的判断 (1)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 ) (2)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3)池塘中变形虫、草履虫这些单细胞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可用抽样检测法(√) (4)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5)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要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 )如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据图分析:

马原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大规律五大范畴和三个观点

三大规律、五大范畴和三个观点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于客观事实。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量变质变规律: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 否定之否定规律: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然后被更新的事物否定,一切事物都是如此“螺旋式”向前发展。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即事物的发展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五大范畴: 是对事物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内容和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必须通过形式表现,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内容和形式存在于统一体中,不可分割。 现象和本质: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内部联系和外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现象是外在的、个别的、具体的、片面的、丰富的、生动的,而本质则是内在的、一般的、深沉的、单纯的。但是二者又是统一的,没有脱离本质的现象

哲学思考题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然界科学技术本质及其规律的科学,是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技术观,也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论,还包括各门具体科学中的重大哲学问题,其内容主要有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技研究方法论三部分,其中两对矛盾,即人与自然的矛盾,科学实践与科学认识的矛盾,贯穿自然辩证法体系的始终 2、简述20世纪西方科学哲学的主要流派及观点 主要流派主要观点 逻辑实证主义以1923年成立的维也纳小组为代表,他们以科学为旗帜,以逻辑为武器,以统一科学为使命,其口号是拼搏,拒斥形而上学 批判理性主义波普尔认为理论的真正检验不在于试图证实它,而在于否认它,一种理论的科学性在于它的可否认性。一种不能为任何事实所否认的理论是非科学的。 历史主义以库恩为代表, “范式”:指某一科学家集团围绕某一学科所具有的理论上,方法上共同的信念, 这种共同的信念规定了它的共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为他们提 供了共同的理论模型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从而形成一种共同的科学传统,规定 了共同的发展方向,限制了共同的研究范围,科学研究就是在一定范式的制约 之下,从事解题的活动 3、简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艺术的体系结构以及主要内容 自然辩证法一书以两对矛盾为主线,将论文和札记分成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言,一篇论文,若干札记,论述了自文艺复兴以来自然科学的发展及取得的重大成就,说明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同时论述了十九世纪以来重大科学发现,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一个缺口,为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自然科学与哲学,两篇论文《<反杜林论>旧序-论辩证法》,《自然科学中的神秘世界》,一篇札记,论述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哲学为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研究者只要掌握了正确的哲学思维,就能在研究中避免麻木性,少走弯路,排除威信主义和宗教神学的干扰,加速研究进程; 第三部分辩证法,一篇论文《辩证法》一篇札记《辩证法》,论述了辩证法的科学体系,说明辩证法是客观的,是由三大规律,五大范畴构成的; 第四部分物质运动形式,一篇论文《物质运动形式》一篇札记《运动基本形式科学分类》,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解释了物质运动同时间,空间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说明科学分类是以对象运动形式为依据的; 第五部分各门科学中的哲学问题或各门具体科学中的辩证法,四篇论文,五篇札记,论述了各门学科中的重大哲学问题; 第六部分,劳动创造了人,一篇论文《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化中的作用》,论述了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在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之间架起了桥梁,实现了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古代自然观的具体成就有: 元素论:探讨物质组成,主要有米利都学派的水是万物之源,爱菲所学派赫拉克利特的活火说,中国的八卦、五行学说 原子论:探讨物质构成,主要有留基伯-德谟克利特原子论,伊壁鸠鲁原子论 宇宙论:探讨天体运行规律,主要有中国古代的盖天说、宣夜说、浑天说,古代西方泰勒斯的平地论、阿那克西曼德的鼓状宇宙模型 古代自然观是朴素唯物主义与自然辩证法的有机统一。以自然界自身存在的事物为本原,从物出发,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作业.doc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作 业 [基础练] 1.下列为种群数量特征的两个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图1 图2 A.图1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 b B.图1中的c为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图2中丁与图1中的a表示的含义相同 D.图2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C[图1中a只影响出生率,而b既影响出生率也影响死亡率,从而判断出a为性别比例,b为年龄组成,进而可知c为种群密度。图2为图1的变式,图2中甲使种群密度增加,应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使种群密度减小,应为死亡率和迁出率;丙只影响出生率,应为性别比例;丁为年龄组成。图1中b为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 图1中c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图2中丁为年龄组成,而图1中a为性别比例。图2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2.(2019·河北承德联校模拟)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性别比例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 B.依据某生物的种群密度即可得出该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C.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口的数量变化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D.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到的种群密度都是估计值 D[有的种群没有雌雄性别之分(玉米),所以性别比例不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种 群密度只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口的数量变化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到的种群密度都是估计值。] 3.(2019·河北石家庄一模)样方法是生态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调查方法。以下关于样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数量关系] 数字推理30种解题技巧

[数量关系]数字推理30种解题技巧 一、当一列数中出现几个整数,而只有一两个分数而且是几分之一的时候,这列数往往是负幂次数列。 【例】1、4、3、1、1/5、1/36、() A.1/92 B.1/124 C.1/262 D.1/343 二、当一列数几乎都是分数时,它基本就是分式数列,我们要注意观察分式数列的分子、分母是一直递增、递减或者不变,并以此为依据找到突破口,通过“约分”、“反约分”实现分子、分母的各自成规律。 【例】1/16 2/13 2/5 8/7 4 () A.19/3 B.8 C.39 D.32 三、当一列数比较长、数字大小比较接近、有时有两个括号时,往往是间隔数列或分组数列。 【例】33、32、34、31、35、30、36、29、() A. 33 B. 37 C. 39 D. 41 四、在数字推理中,当题干和选项都是个位数,且大小变动不稳定时,往往是取尾数列。取尾数列一般具有相加取尾、相乘取尾两种形式。 【例】6、7、3、0、3、3、6、9、5、() A.4 B.3 C.2 D.1 五、当一列数都是几十、几百或者几千的“清一色”整数,且大小变动不稳定时,往往是与数位有关的数列。 【例】448、516、639、347、178、() A.163 B.134 C.785 D.896 六、幂次数列的本质特征是:底数和指数各自成规律,然后再加减修正系数。对于幂次数列,考生要建立起足够的幂数敏感性,当数列中出现6?、12?、14?、21?、25?、34?、51?、312?,就优先考虑43、112(53)、122、63、44、73、83、55。 【例】0、9、26、65、124、() A. 165 B. 193 C. 217 D. 239 七、在递推数列中,当数列选项没有明显特征时,考生要注意观察题干数字间的倍数关系,往往是一项推一项的倍数递推。 【例】118、60、32、20、() A.10 B.16 C.18 D.20 八、如果数列的题干和选项都是整数且数字波动不大时,不存在其它明显特征时,优先考虑做差多级数列,其次是倍数递推数列,往往是两项推一项的倍数递推。 【例】0、6、24、60、120、() A.180 B.210 C.220 D.240 九、当题干和选项都是整数,且数字大小波动很大时,往往是两项推一项的乘法或者乘方的递推数列。 【例】3、7、16、107、() A.1707 B.1704 C.1086 D.1072 十、当数列选项中有两个整数、两个小数时,答案往往是小数,且一般是通过乘除来实现的。当然如果出现了两个正数、两个负数诸如此类的标准配置时,答案也是负数。

高三生物复习——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高三生物复习——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知识梳理 1.种群的特征及相互关系 (1)性别比例只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不影响死亡率。 (2)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发展趋势的重要依据,但不能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2.调查种群密度的两种估算方法 (1)适用条件 ①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②样方法:适用于植物或者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跳蝻、蚜虫、昆虫的卵)。 (2)样方法误差归纳 ①未做到“随机”取样。 ②未找到“分布比较均匀”的地块,导致数量“过密”或“过稀”。 ③未对“多个”样方取平均值。 ④样方边线上的个体未做到“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而是全部统计。 (3)标志重捕法误差分析 ①调查值比实际值偏高 原因一:标记个体不易被重捕。 原因二:标志物在调查期间脱落。 ②调查值比实际值偏低 原因一:标志物对个体会产生伤害,导致个体易被重捕。 原因二:标志物过分醒目,导致个体易被重捕。 3.种群的增长规律及其应用 (1)图示

(2)K值与K/2值的分析与应用 ①K值与K/2值的分析 种群实际数量有可能超过K值,只不过是超过K值后,在环境承载量的限制下,种群数量会再降下来,最终在K值上下波动,处于动态平衡中。 ②K值与K/2值的应用 科学思维不同曲线模型中的“K值”与“K/2值” 图中A、B、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A′、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值。

考向一种群的特征及相互关系辨析 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B.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较大 C.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之一 答案A 解析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受食物、空间、天敌等的影响,会发生变化,A项错误;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较大,如同一区域的大象和蚂蚁等,B项正确;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一般可分为幼年个体、成年个体、老年个体的比例,C项正确;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之一,D项正确。 2.利用稻田养鲤鱼,既可获得鲤鱼,又可利用鲤鱼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排泄粪便肥田,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下列有关稻田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决定了鲤鱼的种群密度 B.若稻田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过多地流入害虫等消费者体内,则该生态系统不能处于稳态C.该生态系统中,物质可被循环利用,而不依赖于系统外的供应 D.利用鲤鱼吃掉杂草,可以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使人们获得更多能量 答案B 解析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A项错误;若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大部分流入害虫等消费者体内,表明该生态系统处于衰退状态,B项正确;稻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生态系统,不能实现完整的物质循环,如稻种会流出生态系统,而矿质元素需不断补充等,C项错误;利用鲤鱼吃掉杂草,可以改变能量的流动方向,只能提高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D项错误。 考向二种群的数量的变化分析 3.(2018·全国Ⅰ,5)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