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养生“数字诀”

古代名人养生“数字诀”
古代名人养生“数字诀”

古代名人养生“数字诀”

养生保健

05-15 11:33

一德

明代养生家吕坤:“仁可长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

二字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认为,养生在于“安”“和”二字。“安”即静心,“和”即顺心,“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

三戒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四法

明代医学家万密斋指出:“养生之法有四:一曰寡欲,二曰慎动,三曰守时,四曰却疾。”

五知

宋代周守忠说:“知喜怒之损性,故豁情以宽心;知思虑之销神,故损情而内守;知语烦之侵气,故闭口而忘言;知哀乐之损寿,故抑之而不有;知情欲之窃命,故忍之而不为。”

六节

明代医学家江绮石说:“节嗜欲以养精,节烦恼以养神,节愤怒以养肝,节辛勤以养力,节思虑以养心,节悲哀以养肺。”

七宜

清代养生家石成金指出:“食宜早些,不可迟晚;食宜缓些,不可粗速;食宜八分,不可过饱;食宜淡些,不可厚味;食宜温暖,不可寒凉;食宜软烂,不可坚硬;食毕,再饮茶三两口,漱口齿,令极静。”

养生保健小知识整理

养生保健小知识 搜集整理供大家参考 十二时辰养生法 古代养生根据昼夜阴阳之变化制定了“十二时辰养生法”摘录如下: 1、卯时(5:00-7:00)见晨光即起床,叩齿300次,转动两肩,活动筋骨,先将两手搓热,摩鼻两旁、熨摩两目六七遍;再将两耳揉卷五六遍;然后用两手抱后脑,手心掩耳,用食指弹中指,击脑后各24次。最后去室外晨练。 2、辰时(7:00-900)起床健身后,饮一杯白开水, 用木梳梳头百余次,有醒脑明目之作用;漱口时间延长好。早餐宜食粥。饭后,徐徐行走百步,边走边手摩小腹,老年人脾胃虚弱,轻微活动和按摩腹部可刺激肠胃蠕动,促其消化。 3、巳时(9:00-11:00)此时或读书或做家务,或种菜养花。疲倦时即闭目养神,或叩齿咽津数十口。不宜高声与人长谈阔论。因为说话多易耗气,老年人本来气弱,最好“寡言语以养气” 4、午时(11:00-13:00)午餐应美食,要求食物暖软,不吃生冷坚硬之食物。只吃八分饱,食后用茶漱口。 5、未时(13:00-15:00)此时最好午休,以养精气神。 6、申时(15:00-17:00)此时读名人诗文,或练习书法,或去田园绿地,或观落霞。 7、酉时(17:00-19:00)晚餐宜早,宜少,可饮酒一小杯,不可贪多。用热水洗脚,有降火、活血、除湿之功效。晚漱口以固牙齿。 8、戍时(19:00-21:00)轻微活动后安眠。睡时宜右侧,“睡如弓”。先收心,后睡眠,睡前什么都不想,自然安睡。 9、亥、子时(21:00-1:00)安眠养正气,环境宜静,排除干扰。睡时可屈膝而卧,醒时宜伸脚舒体,使气血流畅,忌睡姿只固定一种姿势。 10、丑、寅时(1:00-5:00)此时为精气发生之时,人以精为宝,宜节制房事,但也不宜强制,60岁以后要量力而行。 老年人生活的“数字化” 排便一次食欲好,能吃是好事,但上下通畅非常重要,因此,老年人要保证每天都要排便一次。 睡觉两次上了年纪,晚上睡眠质量往往欠佳,所以午睡必不可少,晚间损失可在午间补。 工作三小时老年人不能闲着,要找自己喜欢的事做,阅报、看书、写字、唱歌、上网、下棋、逛街,或当义务工,做志愿者等,快快乐乐每一天。 进食四次老年人除了每日三餐之外,下午宜增加一次点心,这是因为老年人胃内纳少,宜多次少量饮食。 喝五杯水老年人体内水分逐渐减少,很容易失水,因而要主动饮水,不要等渴了再喝。早起喝一杯淡盐开水,洗肠清胃,上下午各饮两杯水,润肠补津。 晨练六十分钟老年人早晨跑步,做操、打拳等,会带来一天的好心情。 晚七点看新闻老年人不能自我封闭,除每天定时收看《新闻联播》,还要多关心国家大事。 吃八类食品老年人的饮食要多种多样,蛋、鱼、肉要适量,多吃果蔬、蘑菇及豆制品。老年人食量少,主食可少吃,但副食要保证,并均衡搭配。 晚九点入睡老年人要保证足够的睡眠,最好养成每天晚上九点休息,次日五至六起床的好习惯,做到有劳有逸,有张有弛。 凡事不苛求十全十美世上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但老年人要心胸宽广,知足常乐,才能安度晚年。

中国古代养生格言

中国古代养生格言: 【原文】 知足不贪,安贫乐道,力行趣善,不失其常,举动适时,自得其所者,所适皆安,可以长久。 【译文】 知道满足、不贪名利,安于贫困乐于养生,努力追求人格的完善,不违背作人的准则,言行举止均适守时宜而心安理得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因而使自己的生活环境安适。这样常可健康长寿 【原文】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译文】 如想要身健长寿,必先养心静正其心,如想要养心,则必须先意念欲望恬淡寡欲而少思。 【原文】 生从十三:虚、无、清、净、微、寡、柔、弱、卑、损、时、和、啬。 【译文】 养生之道在于遵从十三条要旨。这就是:心无杂念,恬淡于世事,内心清洁无染,俗念净除,谨小慎微无过失,寡欲无贪,心柔不逞强,甘作弱者之心,自视不卑不亢,减损太过的言行,知时达务,顺四时之变化,秉性谦和,崇尚俭朴。 【原文】 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嗜欲充益,目不见色,耳不闻声。故曰:上离其道,下失其事。 【译文】 心对于人体,如同君主在国中处于主宰地位;九窍各有不同的功能,正如百官各有自己的职责一样。如果心能保持正常,九窍等各器官也就能有条不紊地发挥其作用;如果心里充满着各种嗜欲杂念,眼睛就看不见颜色,耳朵就听不见声音。所以说心要是违背了(清静寡欲的)基本规律,各个器官也就会失去各自应有的作用。 【原文】 行端直则无祸害,无祸害则尽天年。 【译文】 行为正直就不会遭遇祸害,不遭遇祸害就能安享天年。

【原文】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译文】 君子有三件事需要戒:年轻的时候,血气未定,要戒女色;壮年的时候,血气方刚,要戒斗殴;等到年老了,血气已衰,要戒贪心。 【原文】 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无恚嗔之心……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 【译文】 意志清闲而少欲望,心绪安详而无惧怕,无怨恨愤怒之心,思想上没有忧患,以恬谈愉快为本,以自得其乐而功。做到这些多可使“形体不敝,精神不散”而益寿延年。 【原文】 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其身,是其且多且治。 【译文】 敬爱他人的人之所以能长寿,是因为他(她)对外没有贪欲,身心清静无为无邪,心态平和而不失中庸之道,能效法天地间包容万事万物的美德而修其身心,所以他(她)们才得以多寿,得以制约本人的言行使之符合社会和法纪的需要。 【原文】 凡心静则神悦,神悦则福生,人能化毒性以救死。养喜神以延年,必去身灾兼除人患。 【译文】 凡是心平静就会使神愉悦,神愉悦就会有福气降临,人可以化解恶性事件挽救死亡。养快乐之神用以延年,一定可以去掉身体的病灾和人事的祸患。 【原文】 圣人不以身役物,不以欲滑和。

古代名人养生心得

古代名人养生心得 人到老年,对养生之道更是情有独钟。若能乐观旷达,自可事事无忧无虑,心神怡悦而可永年。 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古人对于养生之道颇有研究,历代名人大家亦有诗文谈及于此。 养神,是延年益寿的良方。世事沧桑,只要内心不为外境所动,则一切荣辱、得失都不能困扰我们,退一步海阔天空。孔子说:“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又说“不怨天,不尤人”,也就是说,人们尤其是老年人凡是要心平气和,惟有气和而且心平,才能健体强身,延年益寿。庄子说“心清必静,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长生”,这里说的“清”、“静”二字,强调的也是心平气和之意。 管仲说:“忧郁生疾,疾困乃死”,孟效也认为“情忧不在多,一夕能伤神”,这些见解可谓颇得养生之道,心顺情畅,自然能延缓衰老,增加寿命。 陶弘景强调:“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听,莫强饮食,莫大醉,莫大愁忧,莫大哀思,此所谓有中和,能中和者久必寿也。”强调老年人要饮食有节,行为有序,思想要豁达大度,深得养生之秘诀。 诗人白居易诗云:“自静其心延寿命,无求于物长精神。”剧作家孔尚任亦云:“愁入心头一寸热,愁转肠中肠九折。”白居易这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易收养延年之效。孔尚任的忠告,

对于暮年之人,不无指导意义。 诗坛寿星陆游,坎坷一生,却寿高八旬又五,他对养生的学问相当关注,亦饶有所得。其诗云:“吾身本无患,卫养在得宜。一毫不加谨,百年所由滋。”他常动,好为小劳,身心得到活跃,抵御衰老的能力也大为增强。他又诗云:“读书有味身忘老,无诗三日却增忧。”年事虽高,他仍手不释卷,笔耕不辍,达到了健体强身之目的。 宋代大儒苏东坡因刚正不阿,屡遭贬谪,身心交瘁,未老先衰,于是他便移情于养生之道。他的强身之术是,闲步常梳发,游乐多行走,开窗纳风露,以此促进肌体气血和顺通畅。 北宋名家程颢诗云:“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他认为老年人生活应当和青少年一样丰富多彩,以愉悦身心,欢度晚年。 东晋陶渊明《饮酒》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首典型的养神诗,物与心融,境与意会,情趣横生。真是心中有事世间小,心中无事一床宽。这正如无门禅师所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被誉为“一代文星兼寿星”的清代诗人袁枚,他的诗“老行万里全凭胆,吟向千峰屡掉头。总觉名山似名士,不蒙一见不甘休。”道出了他之所以长寿,主要在于长期进行旅游得到锻炼的结果。 家中人和,对老年人来说也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诗圣杜甫有诗云:“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温馨的家庭,给了处于安史

养生歌谣(精编版)

九九寿谚歌 九九话长寿,保健要持久,老遇好时光,年逾九十九;知足常欢乐,遇事不烦愁,小事宜糊涂,年逾九十九;宽宏又大度,坦荡乐悠悠,快乐能长寿,年逾九十九;膳食要合理,蔬菜顿顿有,吃饭少一口,年逾九十九;戒烟少饮酒,陋习要全丢,多素少吃肉,年逾九十九;天天要锻炼,慢跑快步走,身体健又壮,年逾九十九;读书勤学习,书画兴趣浓,健脑又练手,年逾九十九;人老多相聚,广交知心友,畅谈心宽舒,年逾九十九;睡前泡泡脚,晨起水入口,活血润肠胃,年逾九十九。 健身养生八大法宝 朝暮叩齿三百六,七老八十好牙口; 头脑为精神之府,日梳五百健耳目; 人脚为第二心脏,常搓涌泉保健康; 日咽唾液三百口,保你活到九十九; 日撮谷道一百遍,治病消疾又延年; 随手揉腹一百遍,通和气血禆神元; 人之肾气通于耳,扯拉搓揉健身体; 常伸懒腰乃古训,消疲养血又养心。

拥有“十伴”寿域百年 一曰德伴:助人为乐,忠厚仁慈,乐善好施,心旷神怡。二曰动伴:动则不衰,用则不退,坚持锻炼,永不颓废。三曰友伴:人以群聚,物以爽分,广交挚友,倾吐交流。四曰艺伴:人生朝露,艺术千秋,书画琴棋,性怡情趣。五曰说伴:树老根多,人老话多,实话实说,心里快活。六曰乐伴:听听音乐,哼哼曲调,天天欢笑,容颜变俏。七曰游伴:青山绿水,大自然美,返璞归真,振奋精神。八曰书伴:天天用脑,精神不老,博览群书,益智健脑。九曰爱伴:爱老爱幼,热爱家乡,一片爱心,万缕阳光。十曰素伴:衣着朴素,三餐食素,生活简朴,节欲添寿。 “十三常”健身歌 面常擦,血脉流畅,容颜光闪。 目常揩,视物清晰,眼疾不染。 耳常弹,听力敏锐,不鸣耳安。 齿常叩,齿健牙利,不龋牙坚。 背常暖,肺热旺盛,寒咳不犯。 腹常摩,运化如常,胃肠功显。 足常搓,除风祛湿,步履矫健。 津常咽,百脉畅通,益寿延年。

中国古代哲学名言名句汇编

中国古代哲学名言名句汇编 1、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解读]爱人的人别人总是爱他,尊敬别的人别人总是尊敬他。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往往会用同样的态度对待你。要想受人敬爱,必须敬爱他人。恒:常常。 2、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离娄上》 [解读]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画出矩形和圆形来。我们的生活,办事情,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章制度,否则,各行其是,准会乱了套。规矩:规和矩,校正圆形和方形的两种工具,比喻标准,法度。 3、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 [解读]粮仓充实,百姓才懂得礼节制度;衣食丰足,百姓才知道荣誉耻辱。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治理国家的人,首先要考虑老百姓的生活。廪(lǐn):粮仓。实:充实。 4、差若毫厘,谬以千里。——《礼记·经解》 [解读]事情开始时有很小的差错,若不及时纠正,最后就会造成大的错误。万事开头难,开头必须谨慎;搞科学研究必须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否则就会造成重大损失。毫厘:为计量小单位,形容极少或极小。缪(miù):错误。 5、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战国·楚·屈原《卜居》 [解读]尺虽比寸长,但和更长的东西相比,就显得短,寸虽比尺短,但和更短的东西相比,就显得长;事物总有它的不足之处,智者也总有不明智的地方。人或事物各有长处和短处,不应求全责备,而应扬长避短。 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解读]拥有真理,合乎正义的就能得到更多人的帮助,违背真理、非正义的就很少得到帮助。它告诉我们,真理和正义是不可战胜的。 7、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 [解读]如果只是独自一个人学习而没有朋友一起讨论,就会孤陋寡闻。事实证明,学习伙伴有益于学习的进步。 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解读]富贵不能使他的心惑乱,贫贱不能使他改变节操,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只有做到了这三点才可以称得上是大丈夫。孟子的这句话历代相传,激励了无数的中华儿女9、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十月之交》 [解读]高地变成山谷,深谷变成山陵。据科学推测,喜马拉雅山这个地方在七千万年以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沧海变桑田,比喻世事多变。也比喻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总是向它相反的方面转化。 1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解读]工匠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必须事先磨快工具。由此可知,一个人要胜任工作,必须首先学好本领。今日读好书,来日才能大展鸿图。 11、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 解读]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这句话说的是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严格要求自己,进步就快;宽容别人,就会远离怨恨。躬自:自己。“厚”后省略了一个“责”字。责:责备,要求。 1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解读]木料经过木工用墨线(木工用具)划直线加工以后,就变直了;金属物品在磨刀石上磨砺后,就能锋利。这两个比喻用来说明人经过学习磨练,自我反省,就会变得聪慧明智,不犯错误,也越来越坚强。砺(lì):磨刀石。

养生歌诀

八十字养生保健歌 身体动为纲,饮食素为常.起居有规律,劳逸要适当。餐饮七分饱,穿戴三分凉。瓜果天天有,糖盐酒少量。达观淡名利,奢望勿多想。亲邻都和睦,互敬互相帮。哈哈笑口开,烦恼一扫光。活到一百岁,寿星咱敢当。 三少一好 口中言少,心中少事,腹中食少,自然睡好 八怕歌 一怕性子急,冲动发脾气。二怕有苦衷,心情受压抑。三怕灾祸至,精神遭刺激。四怕嗜酒肉,体肥血管细。五怕事忙乱,烦扰多难题。六怕头猛震,抬举用过力。七怕连失眠,熬夜不节欲。八怕烈日晒,风寒也需避养生歌养生歌养生歌养生歌:君欲求长寿,养生最重要。起居须定时,睡眠不可少。时而跑跑步,抽空做做操。活动筋骨舒,食增脾胃好。早餐营养精,中餐要吃饱。晚餐宜清淡,糖盐量宜少。素菜样样吃,节制饮食好。劝君莫抽烟,勿贪杯中酒。节欲是关键,色为寿之仇。夫妻过生活,也要把握周。财为身外物,不正勿贪求。遇事勿发怒,性情要温柔。劳逸相结合,锻炼贵持久。若能照此作,健康保长寿。 宽心谣 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乐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

也舒坦。每月领取养老钱,多也喜欢少也不嫌。少荤多素日三餐,粗也香甜细也香甜。新旧衣服不挑拣,好也御寒赖也御寒。常与知己聊聊天,古也谈谈今也谈谈。内孙外孙同样看,儿也喜欢女也喜欢。全家老少互慰勉,贫也相安富也相安。早晚操劳勤锻炼,忙也乐观闲也乐观。心宽体健养天年,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冬瓜食疗歌 冬瓜清热又利尿,捣烂成汁疗效高,祛痰止渴又生津,解热祛火水肿消 养生好粥的健康歌诀 若要不失眠,煮粥添白莲。气短体虚弱,煮粥加山药。心虚气不足,粥内加桂圆。清退高热症,煮粥加芦根。要保肝功好,枸杞煮粥妙。防生脚气病,米糠煮粥饮。头晕多汗症,要饮薏仁粥。夏令防中暑,常喝荷叶粥。皮肤若要好,粥里加红枣。调理血小板,花生仁熬粥。 保健口诀 一杯酸奶一碗浆,四杯绿茶保健康。 天天喝杯葡萄酒,有益心脏身体壮。 常饮蘑菇骨头汤,增强免疫不寻常。 多食木耳血不稠,大蒜切片抗癌王。

五位古代名人的养生之道

五位古代文人养生轶事锻炼使书圣颜真卿寿至古稀 [健康养生中老年人养生]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的及时行乐的豁达胸怀值得快节奏的现代人学习。其实论养生方面的思想,仿佛古代文人雅士更加深邃,一句诗的字里行间就能看出一个养生的大道理。下面是对于古代五大文人养生轶事的讲述,让我们一起了解下古代文人是如何养生的。去学习下古代文人养生方法吧。 五位古代文人养生轶事锻炼使书圣颜真卿寿至古稀 古代文人养生轶事:命运坎坷意志坚强——李清照 李清照的文学创作非常丰富,包括诗、词、散文等,以词作最为后人称颂。18岁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生活相当美满,夫妇唱和诗词,鉴赏书画金石,在丈人中誉为夫妻的楷模。后金兵入侵,家乡沦陷,举家南迁,而且丈夫突然病死(赵明诚死时她46岁),使她身心都受到极大的打击。 可是,她支撑着、抗争着,活过了古稀之年。李清照的养生、长寿得助于她自幼喜郊游,并为多种技艺的爱好者。由于喜欢户外活动,常常接触大自然,除了筋骨得到锻炼以外,也养成一种豁达、豪放的性格。晚年的李清照,虽生活在国破家亡的境况中,但由于她自幼养成的豁达大方的素质,使她以一弱女子而能经受风霜雨雪、天灾人祸的打击,而意志却更坚强,得到古稀之寿。

古代文人养生轶事:锻炼使书圣寿至古稀——颜真卿 颜真卿是我国唐代著名的爱国政治家、诗人和书法家。公元785年,时年76岁的他不幸被图谋叛变的军阀李希烈缢死在蔡州(今河南汝南县)龙兴寺。颜真卿从小喜爱体育运动。 公元784年,正当颜真卿75岁诞辰,亲友们纷纷前来祝贺。他非常高兴,不仅给人们表演了书法,也表演了体操绝技。他先叫家人搬来两张太师椅,立身在两椅的中间,用两手握着椅背,连续做了百余下“屈臂撑”。接着又叫家人抬过一张空床,他用双手按着床的东南角,两脚用力一蹬,身体轻快跃过床。这“跳马”表演,他重复做了五六次。 随后,他用一张宽约3尺余的席子将自己的身体围起来,直立地上,说道:“看我跳出去!”只见他两手稍为一按,双脚顺到用力一蹬,早已飞身跳出高达3尺余的席子,轻巧地双脚落地。颜真卿坚持锻炼,直至古稀之年仍体魄强健,技巧超人。 古代文人养生轶事:旅游文学家——袁枚 袁枚是我国清代中叶的著名文学家。袁枚从青少年时代就热爱大自然,常在风光秀丽之处构思诗文。中年之后脱离官场,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游山玩水达40年之久。70岁还从安徽、江西,到广东、广西、湖南游了一大圈,途经风景胜地黄山、庐山、罗浮山、桂林、洞庭湖,一路寻幽访胜。 回家之后踌躇满志,写下:“自觉山水胆足夸,年赴七十走天涯。公然一万三千里,听水听风笑到家。”袁枚80岁时仍然能徒步登山,步履稳健。清代学者为其80大寿写的两句贺词是:“八十精神胜少年,登山足健踏云烟”。加上他心情怡静,乐观无忧,使他享有82岁的高龄。 古代文人养生轶事:欧阳修养生倚“五友” 欧阳修爱好广泛,博学多才。对“琴、棋、书、画、诗”这文人“五友”无所不通。他由于不得志,心情郁闷不畅,久之患上了“幽忧之疾”,多方求医,不见好转,痛苦之极,别无良方。为解除烦恼,他便操练这“琴、棋、诗、书、画”五友,一旦全心投入了角色,便怡然自得、不知不觉病已痊愈。他在《送杨序》这文中写道:“予常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久而乐之,不知疾之在其体也”他劝人以“五友”为伴,防病养生。 他在《秋声赋》中写道:“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人常有多忧多思之老,方壮遽老,方老遽衰,反之以长生之法。”他在告诫人们过多的忧伤会伤害心灵,过重的劳动会伤其体形,一个人的智慧与体力是有限的。如果老是多愁善感,则青壮年会加速老化;老年就会加速衰竭,如果反其道而行

中华养生论文材料

中华养生文化不仅内容博大精深,更重要的在于它的主旨始终如一地属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营造“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生态环境,顺应“天人相应”的客观规律。 中国最早最完整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素问》共八十一章,开篇的“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论”和“生气通天论”三章集中地表述了中医学的养生理论。 《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常,故半百而衰也。” 对于这样一种现象,古人的教诲是在充分认识人的机体机能并掌握其生长、发育、衰老过程的基础上,要做到以下五条: (一)对自然界,以顺应为主。 “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对“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二)对人体心理,以内守为主。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三)对形体生理,要劳而有度。 做到“形劳而不倦。” (四)对生活起居,要以朴为尚。 “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五)对疾病,以预防为主。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在这五条当中,十分强调以“精神内守”为核心的心理修养。例如: “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远之外。”“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 “内无思想之患,以适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 所有这些,最后归结到“真气从之”,“淳德全道”,“德全不危。”符合清净无为的“自然主义”。 后世评《黄帝内经》和中医学的哲学思想,认为主要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内经》形成于春秋战国时代。当时儒术尚未“独尊”,释家尚未“引入”,老子的道家学说是土生土长的哲学,《黄帝内经》中有不少老庄思想是毋庸置疑的。但后来中医学的发展,集中华民族各种优秀养生思想和养生知识之大成。如儒家的“中庸之道”、“过犹不

古代养生歌

无名氏的《多少箴》 清代褚人获《坚瓠三集》卷二有一篇《多少箴》云: 少饮酒,多吃粥; 多茹菜,少食肉; 少开口,多闭目; 多梳头,少洗浴; 少群居,多独宿; 多收书,少积玉; 少取名,多忍辱; 多行善,少干禄; 便宜勿再往,好事不如没。 延年益寿要诀《十寿歌》 《坚部补集》卷一还有一篇《十寿歌》 一要寿,横逆之来欢喜受; 二要寿,灵台密闭无情窦; 三要寿,艳舞娇歌屏左右; 四要寿,远离恩爱如仇寇; 五要寿,俭以保贫常守旧; 六要寿,平生莫遣双眉皱; 七要寿,浮名不与人争斗; 八要寿,对客忘言娱清昼; 九要寿,谨防坐卧风穿牖; 十要寿,断酒莫教滋味厚。 孙思邈的《四少歌》和《卫生歌》 他的《四少歌》云: 口中言少,心中事少; 腹里食少,自然睡少; 依此四少,神仙可了。

孙思邈又有一首《卫生歌》云: 春寒莫使绵衣薄, 夏热汗多需换着。 秋冬衣冷渐加添, 莫待疾生才服药。 古代三叟的长寿诀 郑喧《昨非庵日篡》记述这么一个故事;古时候,某地农村有三个老叟都活过了100岁,可是他们的身体都很健康,还能参加体力劳动。有一天,一位客人看见三叟在田间锄草,非常惊奇,就上前拜问道:"三老如此健康长寿,有什么秘诀呢?" 一叟答道: 家中妻粗丑。 二叟答道: 量腹节所受。 三叟答道: 暮卧不覆首。 苏东坡的四味药歌诀 宋代著名大文学家苏东坡善养生之术。《东坡志林》卷一载,有一次张鄂向他请教,求他给开一个药方,东坡说:"吾闻战国中有一方,吾服之有效,故以奉传。其药四味而已。"于是就提笔写下来,张某接过来一看,那四味药是: 无事以当贵, 早寝以当富。 安步以当车, 晚食以当肉。 无名氏的《坐忘铭》 郑暄的《昨非庵日篡》还记有一则《坐忘铭》,其文云: 常默元气不伤, 少思慧烛有光。

养生经典名言格言警句

养生经典名言格言警句 1. 食毕当行走。唐代医师与道士孙思邈 2. 无痰则不作眩。元代医家朱震亨《丹溪心法》 3. 食不语,寝不言。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论语·乡党》 4. 养心莫善于寡欲。孟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孟子 5. 养生以少怒为本。清朝军事家、政治家曾国藩 6. 必先岁气,勿伐天和。《内经》 7. 忧郁生疾,疾困乃死。春秋时期政治家,史称管子管仲 8. 养生治性,行义求志。北宋文学家苏轼 9. 养生之道,常欲小劳。唐代医师与道士孙思邈 10. 心察损神,语多伤气。清代教育家申居郧 养生格言经典名言警句 1. 势顺则强,气顺则舒。明朝开国功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刘基 2. 热食伤骨,冷食伤肺。清代养生家曹庭栋 3. 久卧伤气,久坐伤内。《黄帝内经》 4. 广庭于步,养生之道。《黄帝内经》 5. 衣不嫌过,食不嫌不及。清代文学家梁章钜

6. 节食则无疾,择言则无祸。宋代诗人何坦《西畴老人常言》 7. 逍遥以针劳,谈笑以药倦。南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文心雕龙·养气》 8. 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九日闲居》 9. 善养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劳。北宋文学家苏轼《策别十六》 10. 元气在保养,谷神在守护。《卫生诀》 11. 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晚唐诗人、诗论家司空图 12. 久立先养足,久夜先养目。明代文学家,思想家吕坤 13. 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凉。东晋医学家,道教学者,炼丹家葛洪《抱朴子》 14.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庄周,战国哲学家庄子《庄子·养生主》 15. 养生当论食补,治疗当考药攻。金代名医张从正 16. 食过则成积聚,饮过则成痰癖。清代文学家梁章矩 17. 乐太盛则阳益,哀太甚则阴损。东汉历史学家班固

详解古代四大名人的养生之道

详解古代四大名人的养生之道 健康长寿是所有人的梦想,名人也不例外。据文献记载,不少古代名人都有自己独到的“长寿秘方”。下面就为大家介绍4个可供今人借鉴的古代名人养生要方,供参考。 一、孙思邈的养生要方 孙思邈是唐代著名的医学家,活了120岁(民间尚有其他说法),被人们称为“药王”。他在年幼时体弱多病,曾有“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的经历。因此,他在十八岁时立志学医。到中年以后,孙思邈开始经常使用艾灸的方法为自己进行调治。孙思邈在他的著作中说,他经常用艾火“遍身烧”,而灸得最多的穴位,就是位于小腿上的足三里穴。孙思邈长年累月地使用艾灸足三里的方法进行养生,因此到了90多岁,仍能“视听不衰,神采甚茂”,甚至在年过百岁时,仍能精力充沛地著书立说。 中医经典《灵枢经》中说,艾灸可“强食生肉”。也就是说,艾灸具有增强食欲、促进机体正常发育和肌肉生长的功能。宋代御医窦材甚至将艾灸称为“第一保命之法”。中医认为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是人赖以生存的“后天之本”,并有“得胃气者生,失胃气者死”的说法。因此,艾灸足阳明胃经是中医常用的保健方法。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中最重要的穴位之一,具有能补能泻、可寒可热的特点。经常温灸足三里穴可起到激发推动体内经气的流动、促进脾胃运化、消积化滞、祛风除湿、健脾和胃、益气生血、强壮身体、防病保健、延年益寿的作用。因此,该穴有“养生保健第一要穴”和“长寿穴”的美称。现代科学研究证实,经常艾灸足三里、神阙、关元等穴位,确实能够增强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促进胃肠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延缓机体的退化,从而达到抗衰老、延年益寿的目的。 孙思邈艾灸足三里穴的具体方法如下:将艾条点燃,悬于足三里穴上方2~4厘米处。然后将艾条呈上下鸟雀啄食状或左右打圈旋转状对足三里穴处的皮肤进行灸灼,可每次灸灼15~30分钟,至皮肤有较强烈的温热感为止。在艾灸的过程中,若燃烧的艾条上附有较多的艾灰,应及时将艾灰弹落,以避免其脱落烫伤皮肤。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1寸处。将膝关节弯曲成直角后,从外膝眼往下量4个横指的距离,再从胫骨前嵴向外侧量1个横指的距离,即可找到此穴。 二、苏轼的养生要方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诗人和美食家。苏轼生平历经无数苦难,但他随遇而安,面对恶劣的处境能始终保持开朗、豁达、大度、恬适的心态。在他被贬谪黄州时,生

中国古代人生哲学

NAME:郑茂盛 NJUID:101220162 中国古代人生哲学——论儒释道的人生观 谈到中国古代人生哲学,我们不可避免地要说到人生和人生观。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人生,什么事人生观。人生,顾名思义,就是人的生活、人的生存、人的生死历程的总称。人生的生死历程,在不同宗教,不同人的眼中有不同的含义。从生到死,是人的一期生命,在老子看来,人一出生,便是向死里去,便是所谓的“出生入死”,生生死死的过程,就形成了一个怎么样去观人生的过程。而在观人生的过程中,难免会对人生产生自己独特的见解、认识、态度和观想,这便是所谓的人生观。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的根本态度和看法,它要回答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价值、目的、理想、信念、追求等问题,其基本内容有:贫富观、苦乐观、义利观、荣辱观、道德观、公私观等。 不同的人会形成不同的人生观,在不同条件下,同一个人也可能产生不同的人生观。人们活在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形成形形色色的人生观是一种必然,一种客观事实。就像对于同一句格言,在六岁小孩和六十岁老人的口中讲出所表现出的人生意义和价值完全不同,一千个人眼中总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如先秦诸子百家便是一个典型,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由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的不同,而形成种种不同的学术流派,他们对于人生的理解的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一种极其高深的水平,由此形成的人生观就各有各的特色。先哲对于人生观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下面讲讲我对儒释道三家人生观的一点理解。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成就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达则兼善天厂,穷则独善其身”,对待他人充满爱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也要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儒家因此出了无数志士仁人。“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一生的精华便在这句话中,他从小就立志向学做人,寒窗十五载,三十岁能在社会立足,在齐、鲁传播礼法,到了四十岁不再困惑了,而后退居修诗书礼乐,讲学弟子,五十岁后,懂得了人生和宇宙相通的道理,能够处理一切突变;后仕鲁授政,去卫、陈屡受挫折,至六十岁便尝遍世间的酸甜苦辣,能顺其言知其作为了;晚年自陈到蔡、楚、卫返回鲁国,潜心研究学术,七十岁完全超脱人世纷争,随心所欲而不逾越礼法。孔子的一生将儒家的人生观阐释得淋漓尽致。 道家的人生观,是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的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反对心为形役,透外物面不反,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与宁静,认为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道家的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之情为最高目标,或院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道家人物是典型的清修隐者。以庄子为例,在人生观方面,庄子可谓是极具特色很有的,他所极力奉行的是“出世”、“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而反对与统治阶级合作的所谓的“卑鄙”行为;为统治者卖力的人,庄子也是很鄙视的;在财物和感情方面,庄子明显的是重感情而轻财物的。他认为“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虽淡却很亲近,小人虽表面热情,实际上却没有沟通感情,只是相互利用,尔虞我诈,各有谋求

古人养生经典《按摩经》,值得珍藏!

古人养生经典《按摩经》背会了让你百病不生!按摩是最古老的医疗方法,同时也是古代人长期与疾病斗争中逐渐总结认识和发展起来的,按摩简单易行,操作简便,经济实用,还可代替药物、养生保健。比如有些病人使用按摩后,可使精神振奋,起到兴奋剂的作用,也可使患者安静下来,起到镇静剂的作用。而且按摩在伤科、内科、妇科、儿科、五官科以及保健美容方面都可以适用,尤其是对于慢性病、功能性疾病疗效较好。

古人留下按摩经,一般手法人不明,人身经络有十二,三百六十五络通。 周流一日零一夜,气滞血凝病即生。肿痛有余古来理,酸麻之间气血行。不用汤药来导引,按摩顺得手法平,手法深浅按住病,重按轻抬要少停。

余今按摩已多载,酿作歌诀传後生,学者如能明此诀,疗病犹如火化冰。庸医多不明此理,莫把按摩术看轻。头痛左右太阳穴,风池风府一样攻。连捏带按十余次,须臾头上即觉轻。双目昏暗视不明,按觅睛明运目框。 鼻塞无闻香与臭,通利鼻窍按迎香。耳聋浑沌不闻声,耳旁各穴均能听。口眼歪斜而不正,面部诸穴皆可用。肩臂痿痹不能举,肩禺按之效无疑。

两肘挛痛动艰难,按罢曲池将肘牵。头面手足诸般症,合谷一按可收功。按定人迎有动脉,二七呼吸臂上通。锁骨窝内按缺盆,呼吸二七臂上行。云门肩头巨骨下,按定动脉在内生。此乃要摧肺中气,二十一度气要行。极泉腋窝心脉始,按定此穴心窍清。乳旁期门是肝脉,重按腹内亦有声。

大包穴在乳筋内,此是脾经脉络通,斜按能调五脏气,心胸之病往下冲。两手齐拢胸膈骨,大指深按巨阙中,指下气动即是病,随手重切向下攻。上中下脘俱按到,呼吸二七把手松,两腿宛如火来烤,热气走到两脚中。左右有动石关穴,此是积聚在内横,一样按法往下送,淤气下降病觉轻。肓俞穴动肾气走,抬手热气散如风,一样按摩三五次,腹中轻快病无踪。是寒是火随气降,七疝原来是肾经。盘脐有块聚是气,按住犹如石块形。

养生歌诀汇编

养生歌诀汇编 这是我自一九八六年以来搜集到的各种养生歌诀,现整理(有的是我改写或编写的)出来供大家参考: 清代医学家张隐庵说:“志居有常,养其神也;不妄劳作,养其精也。夫神气去,形独居人得死。能调养神气,故能与形俱存,而尽终其天年也。” 好了歌 (摘自曹雪芹《红楼梦》) 世人都说神仙好,只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说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说神仙好,只有娇事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爱,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说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戒酒歌 (刘晓雪作词、张振国谱曲) 为了你的肾,为了你的胃,为你有个健康的心肝肺;为了你的家庭安和美,少喝一回是一回。为了你的健康少喝一杯,为了你的亲人少喝一杯。 都说人逢知己千杯少,危难时酒肉朋友见过谁?别指望,排忧解愁靠一醉,醒来时自己的痛苦不得自己背? 说什么走熟酒场才能走官场?说什么酒喝透了经济才腾飞?说什么人生得意须尽欢?要当心乐极会生悲!似这般逢场作戏何时了?别忘了妻儿老小倚门盼君归。 清代东阁学士阎敬铭的 《不气歌》 他人气我我不气,我本无心他来气。 倘若生病中他计,气下病来无人替。 请来医生将病治,反说气病治非易。 气之危害太可惧,诚恐因气命要去。 我今尝过气中味,不气不气真不气。

《蔡轩琐记》中的《人心难足歌》 终日奔波只为饥,人才足食又思衣。 衣食若还多充足,洞房衣冷便思妻。 娶香妻来鸳被暖,奈何送老恐无儿。 有妻有儿双双乐,终日思量盖新屋。 人心似海何时满?奈何阎罗下帖追。 百病生于气 (素问·举痛论) 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热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健康二十八禁歌 禁失精,寿命大。禁啄唾,失胆汁。禁出涕,令涩溃。禁喜怒,神不乐。禁大喜,神越出。禁叫呼,惊魂魄。禁哭泣,神悲戚。禁大湿,消骨髓。禁大寒,伤肌肉。禁大息,精漏出。禁久卧,精气斥。禁久视,令目矇。

养生寿老歌诀

养生寿老歌诀 三叟诗 古有行道人,陌上见三叟。年各百岁余,相与锄禾莠。住车问三叟,何以得长寿?上叟前致词,内中妪貌丑。中叟前致词,量腹节所受。下叟前致词,夜卧不覆首。要哉三叟言,所以能长久。 按:本诗系三国时魏文学家应璩所作。应氏重养生长寿之道,作《三叟》诗以广其传。 十二少与十二多 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养生之都契也。 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疲,多语则气争,多笑则伤脏,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妄错昏乱,多想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治,多恶则燋煎无欢。此十二多不除,伤生之本。无少无多者,几于真人也。 按:本文选自东晋养生家张湛的《养生要集》。该书搜集和保存了不少汉以前养生资料。本文以通俗语言,介绍了当时流传的养生方法,至今仍有参考意义。 二十八禁忌 禁无施精寿命夭,禁无大食百脉闭,禁无太息精漏出,禁无久立身倦极,禁无大温消骨髓,禁无大饮膀胱急,禁无久卧精气斥,禁无大寒伤肌肉,禁无久视令目矇,禁无久语舌枯渴,禁无久坐令气逆,禁无热食伤五气,禁无啄唾失肥汁,禁无喜怒神不乐,禁无多眠神放逸,禁无寒食生病结,禁无出涕令涩渍,禁无大喜神越出,禁无远视劳神气,禁无久听聪明闭,禁无食生害肠胃,禁无噭呼惊魂魄,禁无远行劳筋骨,禁无久念志恍惚,禁无酒醉伤生气,禁无哭泣神悲戚,禁无五味伤肠胃,禁无久骑伤筋络。二十八禁天道忌,

不避此忌,行道无益。 按:本歌选自东晋张湛的《养生要集》引《神仙图》。此文记述了日常生活中应当注意之事,包括思想、言语、行动,不能“过头”、“过火”、“过分”,并对每一“过分”的言行,对身体所造成的损害,讲得具体贴切,寓意深刻。 保生铭 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饮酒忌大醉,诸疾不能生。食了行百步,数将手摩肚。睡不苦高枕,唾涕不远顾。寅丑日剪甲,理发须百度。饱则立小便,饥乃坐旋溺。行坐莫当风,居处无小隙。向北大小便,一生昏幂幂。日月固然忌,水火仍畏避。每夜洗脚卧,饱食终无益。忍辱为上乘,谗言断亲戚。思虑最伤神,喜怒伤和息。毋去鼻中毛,常习不唾地。平明欲起时,下床先左脚,一日免灾咎,去邪兼避恶。但能七星步,令人长寿乐。酸味伤于筋,辛味损正气。若则损于心,甘则伤其志。感多促人寿,不得偏耽嗜。春夏任宣通,秋冬固阳事。独卧是守真,慎静最为贵。财帛生有分,知足将为利。强知是大患,少欲终无累。神气自然存,学道须终始。书于壁户间,将用传君子。 按:此铭文是唐代著名医家、养生家孙思邈所作。孙氏对老年病和养生长寿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将养生方法编成通俗易懂、易读、易记的口诀,如《枕中记》、《保生铭》、《卫生歌》等,为人们喜闻乐诵,流传极广,推动了我国养生学的发展。 对御歌 臣爱睡,臣爱睡,不卧毡,不盖被;片石枕头,蓑衣铺地。震雷掣电鬼神惊,臣当其时正酣睡。闲思张良,闷想范蠡,说甚孟德,休言刘备,三四君子,只是争些闲气。怎如臣,向青山顶上,白云堆里,展开眉头,解放肚皮,且一觉睡,管甚玉兔东升,红轮西坠。

学前教育史复习练习中国

《学前教育史》自学考试复习(中国部分) 第一编中国古代学前教育 一、填空 1.传说中我国最早的儿童学校叫“”,出现在原始社会后期的时期。P6 2.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实行。p6 3.中国古代儿童学前教育的基本形式是p7 4.受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在儿童教育中,将放在首位。P23 5.开笼放鸟而捕之,解缰放马而逐之,曷若勿纵勿解之为最易也。这两个比喻符合中国古代儿童家庭教育的原则。P26 6.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方法有:、、。p31-32 7.我国古代第一个专门教育太子的教育文件是。P34 8.我国古代宫廷儿童教育的制度主要有和。P36 9.朱熹把教育分为两个阶段:“”和“”。 10.在我国,胎教作为一种理论,初步形成于。p40 11.童蒙教材的编写进入一个大发展的时期是在。p51 12.中国古代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童蒙读物是宋末所撰的。P51 13.中国古代儿童诗歌主要有三类,即识字类、类和类。P52 14.南朝梁时周兴嗣所著的古代识字类儿童教材是。p52 15.古代诗歌类的历史知识性蒙书中,《》最为流传,由唐人所撰。P55 16.贾谊将太子整个教育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学校教育和成人教育。p62 17.提出“太子之善,在于与选左右”,强调要行胎教,要施学前教育。P63 18.颜之推的教育目的是:。 19.集中反映朱熹儿童教育思想的是他编著的和。P72 20.司马光写的,阐述家庭教育问题,对历代家庭教育有很大影响。P32 21.读书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这种培养儿童读书习惯的主张出自。p74 22.提出要严格、不间断地对儿童进行各种行为习惯的训练,使之“积久成熟”的是。p74 23..提出“自然教育论”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是。P77 24.我国古代奠定了胎教学说初步的营养学基础的著作是。p41 25.在中国古代各种故事性的童蒙读物中,《》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为元朝所编。 26.朱熹主张对儿童应该早施教,将儿童教育比喻为。 27.是中国古代儿童生活常规教育的核心。 28.中国古代有风俗,就是观察小儿志向的一种方式。 29.以为伦理道德基础,是中国封建社会教育重要特点。

古人经典养生《按摩经》

古人经典养生《按摩经》 背会了让你百病不生! 按摩是最古老的医疗方法,同时也是古代人长期与疾病斗争中逐渐总结认识和发展起来的,按摩简单易行,操作简便,经济实用,还可代替药物、养生保健。比如有些病人使用按摩后,可使精神振奋,起到兴奋剂的作用,也可使患者安静下来,起到镇静剂的作用。而且按摩在伤科、内科、妇科、儿科、五官科以及保健美容方面都可以适用,尤其是对于慢性病、功能性疾病疗效较好。 古人经典养生《按摩经》 背会了让你百病不生!(图) 古人留下按摩经,一般手法人不明,人身经络有十二,三百六十五络通。 周流一日零一夜,气滞血凝病即生。肿痛有余古来理,酸麻之间气血行。 不用汤药来导引,按摩顺得手法平,手法深浅按住病,重按轻抬要少停。 余今按摩已多载,酿作歌诀传後生,学者如能明此诀,疗病犹如火化冰。 庸医多不明此理,莫把按摩术看轻。头痛左右太阳穴,风池风府一样攻。 连捏带按十余次,须臾头上即觉轻。双目昏暗视不明,按觅睛明运目框。 迎香穴位置(图) 鼻塞无闻香与臭,通利鼻窍按迎香。耳聋浑沌不闻声,耳旁各穴均能听。 口眼歪斜而不正,面部诸穴皆可用。肩臂痿痹不能举,肩禺按之效无疑。 两肘挛痛动艰难,按罢曲池将肘牵。头面手足诸般症,合谷一按可收功。 按定人迎有动脉,二七呼吸臂上通。锁骨窝内按缺盆,呼吸二七臂上行。 云门肩头巨骨下,按定动脉在内生。此乃要摧肺中气,二十一度气要行。 极泉腋窝心脉始,按定此穴心窍清。乳旁期门是肝脉,重按腹内亦有声。

大包穴位置(图) 大包穴在乳筋内,此是脾经脉络通,斜按能调五脏气,心胸之病往下冲。 两手齐拢胸膈骨,大指深按巨阙中,指下气动即是病,随手重切向下攻。 上中下脘俱按到,呼吸二七把手松,两腿宛如火来烤,热气走到两脚中。 左右有动石关穴,此是积聚在内横,一样按法往下送,淤气下降病觉轻。 肓俞穴动肾气走,抬手热气散如风,一样按摩三五次,腹中轻快病无踪。 是寒是火随气降,七疝原来是肾经。盘脐有块聚是气,按住犹如石块形。 气海穴(图) 重按轻揉在指下,朝夕按摩要费功,按来按去气血散,脏腑调和病不生。 脐下二指名气海,按之有动气脉横,丹田不通生百病,体衰身懈气力空。 小腹不宜按摩法,曲骨动脉明气冲,一连按动数十次,小腹淤气往下行。 阴股动脉通五里,伸手摩脉抓大筋,能调五脏阴阳气,疼痛难忍方为真。 阴陵穴在麦辅骨,手指振动筋有声,正面按摩通到底,肚腹之中气自通。 胸腹按摩手法尽,再从背後一程行,君若试探劳心记,胸腹疾病定扫清。

从中国古代格言里学习辩证法

中国古代经典著作是很讲究辩证法的,比如《黄帝内经》《孙子兵法》《道德经》《南华经》《吕氏春秋》《淮南子》等经典著作,里面就包含了很多的对立统一思想,二元化思想,阅读这样的经典著作,往往会起到开启智慧,激活思想,触发灵感的作用。我在这里不想具体引入以上作品的名言名句,只是感到先秦的这几部经典著作的贡献太大,相当于在思想的障壁上趟开了一条光明的大道,古代先哲们睿智的言语,开阔的思想简直是一缕缕不竭的山泉,涓涓溪流孜孜不倦的流淌着,默默地滋养着千百万殷殷士子的心灵之府。 我从架上的《格言联璧》一书中就强烈地感受到了中国古人的这一脉相承的伟大思想。比如《格言联璧》很多警语就包含有这样的思想,读后让人如醍醐灌顶,简洁明了的话语其实却包含了很多深刻的哲理,体现出古人的思想智慧和生活智慧。比如养生篇里的“衰后罪孽,都是盛时作的;老来疾病,都是壮年招的。”就充分体现了马克思哲学上“事物之间是紧密联系”的观点,诚挚的劝诫人们在盛时壮年就应该注意健康的观念,不要暴食暴饮,纵欲无度,以免为以后埋下祸根的道理。持躬篇里有这样的话就很受用,“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容一番横逆,增一番器度。省一分经营,多一分道义。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去一分奢侈,少一分罪过。加一分体贴,知一分物情。”这是典型的“一分为二”的哲学观点,体现了《老子》著作里的“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的辩证观点,就如庄子笔下的“散木”一样,正因为无用而得以保全自身,才得以成为千年参天大树。又譬如持躬篇里的“以淡字交友,以苟字省费,以拙字免劳,以聋字止谤,以盲字远色,以吝字防口,以病字医淫,以贪字读书,以疑字穷理,以刻字责己,以迂字守礼。以很字立志。以傲字槙骨。以痴字救贫。以空字解忧。以弱字御侮。以悔字改过。以懒字抑奔竞风。以惰字屏尘俗事。”此类警言就在于能帮助人们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危害,提出对应的救失措施,是一种穿透迷障的清醒和智慧,当有警醒人们应当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自己心灵及其行为进行适当的纠正和救失,不要为物所役的道理,这其实也是典型的《黄帝内经》里的“阴阳互补”“以阴抑阳,以阳克阴”的思想的内在体现。诸如存养篇里的“轻当矫之以重。浮当矫之以实。褊当矫之以宽。执当矫之以圆。傲当矫之以谦。肆当矫之以谨。奢当矫之以俭。忍当矫之以慈。贪当矫之以廉。私当矫之以公。放言当矫之以缄默。好动当矫之以镇静。粗率当矫之以细密。躁急当矫之以和缓。怠隋当矫之以精勤。刚暴当矫之以温柔。浅露当矫之以沉潜。溪刻当矫之以浑厚。”更是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先进思想,正是哲学上的思考问题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从实际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的灵活体现。是很有价值的思想格言。 中国古代的朴素哲学思想往往善于从事物的对面来看,保持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这对于提高我们的思维是大有教益的。而在《格言联璧》一书上则显得体现得非常明显,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生活的独到观察和感悟,以及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领悟和灵活运用,是格言里值得深入揣摩的好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