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历史哲学思想

黑格尔历史哲学思想
黑格尔历史哲学思想

比較 The Idea Of History 中的黑格爾歷史哲學思想一、前言

誠如黑格爾(Hegel)所言,「歷史不僅僅是在確定事實,它還在於了解歷史事實發生的理由。」【註1】歷史事實發生的理由,則有賴史家的詮釋。即使加必須在自己心中重演,他正敘述其行行為者之思想與動機。【註2】因此相同的歷史事實,在不同史家的詮釋下,則有不盡相同的面貌呈現出來。

本文所探討的黑格爾的歷史哲學,在柯林烏(Collingaood)所著The Idea Of History 和 Karl Lowith 所著 Meaning In History 書中,皆有專屬介紹,由於他們已不同角度來分析黑格爾的歷史哲學,呈現在我們面前的結果也不盡相同。對於他們詮釋的優劣,我們不易評論。不過我們卻可經由他們的詮釋,讓我們由不同觀點,來了解黑格爾歷史哲學思想。

二、柯林烏對黑格爾歷史哲學之詮釋

柯林烏認為黑格爾歷史哲學思想的形成,是繼承許多史家觀念而來。黑格爾將之彙整融通後,建立自己的一套歷史哲學思想。對於黑格爾歷史哲學思想之源頭,經柯林烏分析,約有五個來源:

<一>源於赫德(Herder)-歷史哲學

歷史哲學一詞就黑格爾而言,並不是只對歷史所做的哲學反省,而是歷史本身備提昇到達更高的層次,成為哲學性的。即歷史不僅僅是事實而已,還要了解歷史事實發生的理由。此種哲學的歷史是部涵括全人類的全史(Universal history of mankind),將人類由原始進步到文明的過程一一呈現出來。【註3】柯林烏將黑格爾這種有別於伏爾泰(Voltaire)歷史哲學的思想,認為是源於赫德史學理論的某些部分。

<二>源於康徳(Kant)-道德理性(Moral reason)基於哲學的歷史是人類的全史的理念下,歷史的過程及自由之發展過程,亦道德理性發展的過程。【註4】柯林烏以為黑格爾所建立之道德理性發展史觀,全承自康德的觀點。

<三>源於席勒(Schiller)-歷史的中心在實際的現在

黑格爾認為歷史家對未來一無所知,因為沒有歷史事實作為根據。所以,史家對未來無從知悉。在此種觀念下,黑格爾將歷史的中心擺在實際的現在,而不寄望未來的烏扥邦。【註5】柯林烏認為這種史觀事承自席勒。

<四>源於費希特(Ficthe)-自覺(consciousness of his freedom)的發展

黑格爾認為人類的自由,就等於人類對於自身自由之自覺,因此歷史的發展即是自覺發展之過程,也是思想的過程或邏輯發展的過程,在這發展的過程中,各種重要觀念相繼完成。【註6】柯林烏以為黑格爾的自覺發展史觀事承費希特。

<五>源於謝林(Schelling)-歷史在自覺中完成

黑格爾哲學所呈現的,是人類的全史,也是宇宙的過程。在這宇宙的過程中,本身自覺到自己是一種精神之時,實現其自身的過程中。【註7】這種在自覺過程中自我完成的史觀則承自謝林。

由柯林烏對黑格爾歷史哲學思想的剖析,可明白的看出,黑格爾歷史哲學之特點接來自其前輩史家,經由他獨特的技巧,將之融合貫通成為-完整而獨特的思想體系。

柯林烏除將黑格爾歷史哲學思想體系的由來,作一番闡述外,對於黑格爾歷史哲學中,獨到之處也詳細予以評述。柯林烏將之分為五巷要點:

<一>黑格爾認為自然和歷史是截然不同的:

他認為自然過程是非歷史性的,只是一種循環的過程,

在這循環的過程中,未能建構任何東西,每一次循環接沒有任何改變,此種「沒有任何改變」是以其歷史意義為出發點。他舉例說「地質學上的各時期相繼,就不是真正歷史的相繼。」【註8】這正是歷史和自然最大的不同。對黑格爾而言,歷史是部會重演的,音為每次循環的過程,皆有新的因素加入。游某方面看雖歷史事件重覆發生,但內容卻不會完全一致,所以黑格爾認為歷史是以一螺旋室的路線前進。

由上述的分析,我們可知黑格爾對歷史的理解:除人類生活之歷史外,別無歷史。而這種人類的生活還必須是理性的生活,有思想能力之生活。【註9】

<二>整個歷史就是思想史:

黑格爾認為只有藉著思考來重新組合歷史事實之理由

和過程,歷史加才得以了解歷史。它還進一步的說道,歷史家的主要任務,並不是去知道過去人們作了什麼?而是去了解當時人們在想什麼?為什麼有時那樣的行為?【註10】<三>歷史過程的主要動力在於理性:

黑格爾認為歷史上所發生的每一件事情,是源於人類的意志。而人類的意志,是人類思想界外在行為來表達,要了解歷史的情況,須經一番思考。而思考並不是憑空建立的,

它是由一堅決人在一決定性之情況中,所作的省思。所以,歷史人物在每一歷史情境中之思考與行為,都是當時最理性的決定。因此黑格爾認為啟蒙運動時代,所構思的抽象性的理性人類並不真實。其實,人總是理性與激情兼具,進一步說,沒有激情就沒有理性的行為。所以,當人類表現出激情時,並不表示人類不為理性所控制。換句話說,歷史是激情的展現,但歷史同樣也是理性的展現,因為理性利用激情作為達成某些目的的工具。【註11】

這種理性的弔詭(Cunning of reason),即以激情為媒介來說明理性的觀點。似乎把理性擬人化為存在人類生命之外。這和中世紀的神學觀相似,也和啟蒙時代史家的論點雷同。在這些觀點下,實現於歷史中的計劃不是人的計劃,而是自然的計劃。但黑格爾否認這種想法,他認為歷史中實現其計劃之理性,不是抽象的自然理性,也不是超越神的理性,而是屬於人類之理性。這種理性則和激情同時並存於人類本身。

由此可知黑格爾所建立之理性主義,是較為特別的理性主義—理性本身包含了非理性的成份。【註12】

<四>歷史的過程是邏輯的過程:

因為歷史就是思想的歷史,而且展現著理性的自我發展。所以,黑格爾將歷史事件之發展,認為是必然的。即歷史過程之認知不是純粹經驗的,而是先驗的(apriori),我們可先驗的知道它的必然性。【註13】

為進一步解此觀念,黑格爾提出他對歷史事件的看法:歷史包含經驗的事件(即思想的外在展現),以及事件背後的思想(發生的理由),兩者形成邏輯上之鎖鍊。就此點言,黑格爾認為單純事件之間,什麼關連也沒有。但歷史是由行為構成的,一切行為在黑格爾眼中皆分為內部和外部;內部而言是思想,外部而言是單純的事件。基於人類歷史是道德理性的展現之觀點,黑格爾對歷史的過程,自然視之為邏輯之過程。【註14】

<五>歷史的終點不在未來而在現在:

就黑格爾歷史哲學觀點來說,歷史是要經過內部剖析及思考,而了解歷史本身。因此事件若尚未發生,史家如何從文獻、證據中來確認它們是事實呢?當然更談不上剖析及思考了。所以,黑格爾將現在理想化,以現在作為歷史的終結,不認為還有更進步的發展。但,另一方面柯林烏又認為,黑格爾並不是否定未來的發展是不可能,只是體認到現在為一

事實,未來不知會怎樣發展。【註15】不管未來有無發展可能,對黑格爾而言皆不重要。

末了,柯林烏評論黑格爾的歷史哲學一書,認為它是歷史方法真正成功的實例,並為往後一切思想史的楷模。但,也批評,黑格爾在歷史哲學一書中,將研究範圍侷限在政治史,所以書中只有一半是在討論絕對心智(absolute mind)的問題。【註16】柯林烏最後對黑格爾歷史哲學思想,作一總評,他認為,不應把政治史單獨視為歷史的全部。史家應視政治發展與經濟、藝術、宗教和哲學的發展為一整體。除非歷史著作,是一部具體實在性而論的歷史,否則都不該讓史家滿意。【註17】

三、Karl Lowith對黑格爾歷史哲學之詮釋

Karl Lowith在Meaning in History一書中,對黑格爾歷史哲學的詮釋方法,和柯林烏不同。書中他儘可能引用黑格爾在歷史哲學書中所用的原文,來表達黑格爾的觀念,亦即讓資料說話,然後Karl Lowith再旁解釋,從而呈現黑格爾思想之面貌。

Meaning in History書中對黑格爾歷史哲學思想得介紹,大約可分成兩大部份來討論;一為黑格爾對古典時代歷

史思想的論述,次為黑格爾的世界史觀,亦分為兩部,一為天佑觀(providence)一為以歐洲為歷史中心觀。

<一>古典時代歷史論述:

Karl Lowith引用黑格爾的歷史哲學一書原文,黑格爾描述東方歷史觀;在理性及非理性之因素下,人們出生、死亡,社會繁榮、墮落,國家興盛、滅亡。歷史不斷在轉變過程中,有滅亡有新生。人們無助的忍受著這種演變,並且將之視為天命所然,無能力將之改變。在此情況下,歷史過程變成是毀滅人類幸福,國家及個人道德的屠宰場。即這樣的過程中,我們只看到「自然」而沒有「自由」。永恆的改變及生死的交替,成為歷史的全部。就像火浴鳳凰一樣,從準備柴堆到火浴化為灰燼,並從中燃燒起新生命。

對於這種火浴鳳凰的東方歷史觀,黑格爾並不讚同。他受到希伯來及基督教史觀的影響:歷史是直接被引導向一終極目的,且為至高無上的洞察力及意志力的天佑所支配。【註18】所以,黑格爾認為有一絕對力量的本質(the absolutely powerful essence)在推動歷史的發展。歷史本身就是一部思想史,雖然它也自我毀滅,但從未回到原來之形式,每一次的轉變、新生,使人類的精神更趨於另一新階段。【註19】

<二>世界史觀:

(一)天佑觀:

黑格爾對前人所提的天佑觀,認為是太狹窄,無法用於人類全史之解釋,只能在個別的歷史事件中,顯現出來。他將它們評之為peddlers view of providence。【註20】依黑格爾的看法,天佑觀必須用來解釋人類歷史的全部。故世界之善惡皆是上帝之作為,有其目的。為進一步說明他這一觀點,黑格爾以理性的弔詭來說明,認為每一歷史重大行動之結果,並非人類本意,個人常為一股莫名之力量驅使,他們本身不知道在執行計劃。只是本能的行使,藉著理性弔詭之力量(黑格爾稱之為神聖天佑之理性表達(a rational expression for divine providence))達其目的,而這目的並不是人類的意識和意圖(黑格爾舉凱撒和拿破崙為例,認為當他們在鞏固自己地位時,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自己在作什麼),人類並不知自己是朝著那個方向前進,因為人類只是上帝手邊的工具。所以,人類也許朝著,他們自認為十分理性的方向前進,但,歷史的結果,並不會和人類所計劃的完全吻合。【註21】

(二)以歐洲為歷史的中心史觀:

黑格爾認為歷史發展於東方而結束於西方。東方是世界的幼兒期,希臘、羅馬是青少年期和壯年期,而基督教世界則為成熟期。在古典時代,古代人仍依賴于外在的命運,並藉著神諭來作出生活上之決定。基督教則藉著建立(絕對心智)自我,而從所有外在權威中解放人類。在基督教為主的觀念下,地球好像是為了歐洲人而環繞。【註22】因此隨著基督來臨,歷史過程變的有意義,世界史原則上說來也是完美的。Karl Lowith認為黑格爾,即以此種基督教傳統的觀點,來建構其他世界史,若黑格爾不將基督教視為絕對真理,那他將無法建立其系統之世界史。【註23】

因黑格爾受基督教影響,所以,他也認為歷史過程是一種宗教為人類理性之顯漏,是一種宗教規範在世俗自由下之創作。因而人類內心和外在世界之不一致已被除掉,所有的非理性皆可被合理化。就更高的眼光來看,黑格爾認為世界史就是一部神學史。因為基督教的最終審判,被他視為歷史的過程。故世界史就是世界正義的法庭,也就是說世界史是朝向最終審判發展。【註24】

Karl Lowith對黑格爾歷史哲學思想詮釋後,末了他也對黑格爾的史學思想哲出批判。認為黑格爾是以基督教的理

性來解釋世界史,故黑格爾的世界史,只能說是西方的基督教世界。此外,黑格爾根本沒能看到,工業革命後帶來快速的交通工具,將東、西方世界歷史革命。而非黑格爾所相信的,是依靠基督教精神來整合。Karl Lowith並引布克哈特(Burk hardt’s)對黑格爾的評論作為終結,他認為黑格爾將神聖的歷史降格到世俗的歷史,並且提昇世俗的歷史到神聖的歷史水平—基督教是一種自我充足的理性,吸收上帝的意志至世界的精神和國家的精神中。【註25】

四.、柯林烏和Karl Lowith詮釋的差異

由上述,我們很自然的看出,柯林烏和Karl Lowith在詮釋黑格爾思想時,用的方法並不一致。柯[林烏藉著清晰的架構,把黑格爾的思想脈絡,一一呈現出來,讓我們清楚的了解黑格爾歷史哲學建立的來龍去脈。而Karl Lowith澤盡可能引用黑格爾自己的說詞,配合她的解說,來表達黑格爾的思想。此種方法,則有助於我們更深入的了解黑格爾的思想的底層。

因為兩者使用的方法不同,深入的層度也有差別,所得的結果也不相同。由前文所述,兩者相同處此不在贅述,就其差異處,我們可以提出以下幾點,進一不解說:

首先,黑格爾的理性弔詭,到底是什麼樣子呢?依柯林烏詮釋,認為他所說的理性弔詭是包含理性和非理性,並同存於人類之中。他否定理性是獨立人類之外,來引導人類的歷史。而使理性漢非理性同存互用,最終達理性的目的。(理性已非理性為手段)初看之下,這和Karl Lowith的天佑觀似有不同,尤其Karl Lowith解釋人類只是上帝手邊的工具時,這和柯林烏解釋完全相反。然而在仔細思量,Karl Lowith 所用的上帝,並非獨立於人類之外的上帝,而是存於人類之中的「上帝」,亦即黑格爾所謂的神聖天佑之理性比表達或絕對力量的本質。明白的說Karl Lowith是以另外一種方法,吉基督教天佑觀,來說明黑格爾的理性弔詭。

其次,對於歷史的未來發展問題,前文已提到柯林烏詮釋黑格爾對未來看法;未來並不是不可能發展,若有發展的話,是不可能有更一層的進步。亦即將現在加以美化、理想化。而Karl Lowith則認為黑格爾的歷史發展是朝向最後審判發展。這兩種不同的解釋主要區別,在於兩者角度不同,實質上並沒有差別。就未來不可能在發展來說,以現在為歷史的終結。柯林烏詮釋的黑格爾,仍會將歷史事實做哲學性的思考,並將之作為最後的審判。就未來可能再發展而言,

不管是否能有更一層的進步,到其終結處,仍要交付審判。所以,就此來說,柯林烏和Karl Lowith的觀點仍是一致的,只是Karl Lowith更深入來了解黑格爾對未來的發展。

最後,對黑格爾的思想批判,在柯林烏詮釋時,幾乎看不到受基督教觀念的影響的字眼,但在Karl Lowith的詮釋中,則認為黑格爾是最後一位,以基督教傳統來建立其史觀的史學家。兩者最大的差異及在此。Karl Lowith藉基督教的觀念來說明黑格爾,其實和柯林烏所詮釋黑格爾的思想,並沒有差異,只是使用名詞有別,中心思想仍是一致。

四、結語

黑格爾任為歷史有一獨特性:史家必須在自己心中,重演他正敘述其行為的人物之思想與動機。經過史家的重新建構,歷史事件彼此才得歷史意義的延續下來。雖然,每位史家對相同的歷史事實,不一定有相同的解釋,但,這並不礙歷史真理的永恆性,反而由史家的解釋,讓我們的思想得到更多啟發,視野也更加開闊。

本為將The Idea Of History和Meaning In History 兩書中對黑格爾的介紹,作一比較研究,目的即在此。在避免加入自己的觀念,並顧及作者的原意下,使用文詞並不很

順暢。所以,對部分較重要的詞句,則以原文附註於後。整個來看,柯林烏和Karl Lowith對黑格爾歷史哲學思想之掌握,沒有太大差異。若從中要找出不同點的話,大概只能從他們涉及的層面來說;柯林烏是實而廣,Karl Lowith則深而遠。而我們卻可從中學得不同詮釋技巧的運用,及對黑格爾歷史哲學思想進一步的了解。

註釋:

註1:R.G. Collingwood,The Idea of Histor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1)P.113.原文:history not merely ascertained as so much fact but understood by apprehending the reasons why the facts happened as they did.

註2:R.G. Collingwood,op.cit,P.115.

註3:R.G. Collingwood,op.cit,P.114.

註4:ibid

註5:ibid

註6:ibid

註7:ibid

註8:ibid

註9:R.G. Collingwood,op.cit,P.115.原文:that there is no history except the history of human life,and that,not merely as life,but as rational life,the life of thinking beings.

註10:ibid

註11:R.G. Collingwood op.cit.P.116.原文:a display of passions and nothing else;but all the same it is display of reason,for reason uses passion itself as it’s tool in bringing about it’s ends.

註12:R.G. Collingwood op.cit,P.117

註13:ibid,原文:and our knowledge of an historical process is not merely empirical,it is a priori,we can see the necessity of it.

註14:R.G. Collingwood op.cit,P.117-P.119

註15:R.G. Collingwood op.cit,P.120 第一段和第二段敘述。

註16:R.G. Collingwood op.cit,P.121 絕對心智在此指;藝術、宗教和哲學。

註17:R.G. Collingwood op.cit,P.122

註18:Karl Lowith,Meaning in History(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49)P.52

註19:ibid

註20:Karl Lowith,op.cit,P.55

註21:Karl Lowith,op.cit,P.56

註22:Karl Lowith,op.cit,P.57 原文:With the setting in of the Christian principle,the earth is circumnavigated and,as it were,round for the Europeans.

註23:ibid

註24:Karl Lowith,op.cit,P.58

註25:Karl Lowith,op.cit,P.59

中国哲学史知识点

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发展 内容提要 中国哲学的思想源头,可以追溯三代之时。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哲学获得了第一次大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哲学派别,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自己的哲学传统,对后世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章中国哲学的发生 1.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在“三皇五帝”的传说中,就表现出了中国思想发展的最初内涵与性格特征。 2.殷商与西周,都以氏族社会为基础,但在观念形态上却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殷人以“帝”为最高信仰,而周人“祈天”的同时却提出了“敬德”的观念。殷周之际的中国思想世界的这一变化,在中国最古老的两部著作───《尚书》与《易经》中集中体现出来。 3.春秋时期出现了社会结构的大变动。这种社会结构的大变化,反映在思想观念上表现为由宗教走向理性。这一思想过程在《诗经》中鲜明地反映出来。 4.进入战国时期后,改革变法成为时代潮流。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结构大变动,出现了新兴的中国古代知识阶层───士阶层。时代的变迁与士阶层的兴起,促成了中国思想世界的空前活跃,形成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格局。对春秋战国时期哲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及阴阳家。 第二章孔子创立的儒家哲学 1.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由他的学生们记录整理的《论语》一书,保存了孔子的言论思想,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文献。 2.孔子的哲学观念结构集中体现在“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一语中。孔子一方面认可“命”,表现出中国人的思想由尊“天”到信“命”的观念变化;另一方面则第一次鲜明地凸显了“仁”,形成了一个仁学体系。孔子以“爱人”为“仁”的基本含义,其“仁学”体系具有如下特征:一是“仁”的情感性,二是“仁”的普遍性,三是“仁”的族群本位性,四是“仁”的实践性。 3.孔子对何以成“仁”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形成了他的“为仁由己”的道德哲学与“为政以德”的政治哲学。 4.孔子的思想对以后中国哲学、中国思想、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孔子以后,儒家学者们从不同方面展开了他的思想,形成了儒门的分化,也促成了儒学的发展。 第三章老子奠基的道家哲学 1.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开创者。多数研究者认为,老子即较孔子年长的老聃。《老子》一书记载了老子的思想,但其成书有一过程,并非一人所著,亦非一时所成。《老子》有多种文本,既有传世本,也有近30年出土的帛书本和竹简本。

简评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讲解学习

简评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1770年出生于一个政府公务员家庭。1788年进入图宾根神学院学习。1793年毕业后,先后在伯尔尼和法兰克福当了七年的家庭教师。1800年到耶拿,与谢林共同创办《哲学评论》杂志。次年成为耶拿大学编外讲师,四年之后成为副教授。1807年出版他的第一部著作《精神现象学》。1808至1816年,他在纽伦堡当了八年的中学校长。在此期间完成了《逻辑学》。1816年,他被聘为海德堡大学教授。1817年,出版《哲学全书》,完成了他的哲学体系。1818年开始担任柏林大学教授,1821年出版《法哲学原理》。1829年,黑格尔被任命为柏林大学校长和政府代表,1831年死于霍乱。他在柏林大学的讲稿死后被整理为《历史哲学讲演录》、《美学讲演录》和《宗教哲学讲演录》。 《历史哲学》是黑格尔哲学的核心和中心,是一部有着最深刻影响的著作。黑格尔始终将思想与历史视为同一个过程,他自己的哲学就是历史的产物,必须历史地理解。离开历史的语境,黑格尔哲学及其意义就无法得到真正的理解。《历史哲学》是黑格尔1822年在柏林大学时做的世界历史哲学讲演录,集中地反映了他的历史观。恩格斯不止一次地指出,黑格尔是一位有“巨大历史感”的思想家,赞扬“他是第一个想证明历史中有一种发展、有一种内在联系的人。尽管他的历史哲学中的许多东西,现在我们看来,十分古怪,如果把他的前辈,甚至把那些在他以后敢于对历史作总的思考的人同他相比,他的基本观点的宏伟,就是在今天也还值得钦佩。”德国哲学家勒维特说过,黑格尔的整个体系基本上是用历史术语思考出来的,在他之前没有别的哲学这么做。在黑格尔之前,还没有一个哲学家像黑格尔那样,试图全面把握历史的性质。正是黑格尔,第一个提出了“世界历史”的概念。但黑格尔并不是要写历史,而是要写历史的哲学。尽管他甚至被人指责为“历史实证主义”,但他决不是要实证地描述具体的历史进程,而是要提供一个全面理解人类历史的构架。 一、 二、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思想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思想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概括:

黑格尔思想的主要内容

黑格尔思想的主要内容 伦理思想黑格尔集以往西方伦理思想之大成,特别是继承和发展了康德的伦理思想,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理性主义伦理思想体系。黑格尔关于伦理的学说就是他的法哲学,其中包括抽象法、道德、伦理3个部分,中心是揭示自由理念的辩证发展过程。从哲学上看,黑格尔伦理思想的形式是唯心的,但其内容是现实的,方法是辩证的,它的成就对后世伦理思想包括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美学思想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美学讲演录》一书中,这是他整个哲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他的哲学体系在美学和艺术领域中的具体表现。艺术的根本特点,是理念通过感性的形象来显现自己、认识自己,“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成为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核心。黑格尔分别对艺术的性质和特征、艺术发展的历史类型和各门艺术的体系,进行既是逻辑的又是历史的分析。逻辑方面,他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有关艺术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历史方面,他开创了艺术社会学的研究,展示了宏伟的历史观。黑格尔的美学思想在西方美学史的发展过程中,起了划时代的作用,成为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 哲学观点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绝对精神并不是超越于世界之上的东西,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因此,事物的更替、发展、永恒的生命过程,就是绝对精神本身。黑格尔哲学的任务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过自然、社会和思维体现出来的绝对精神,揭示它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实际上是在探讨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揭示二者的辩证同一。 黑格尔哲学著作 《精神现象学》(Ph?nomenologie des Geistes 有时也译成精神哲学) 1806 (See battle of Jena) 《逻辑学》(Wissenschaft der Logik) 1812-1816 (last edition of the first part 1831) 《哲学全书》(Enzyklopaedie der philosophischen Wissenschaften) 1817-1830 (分三个主要部分: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 《法哲学原理》(Grundlinien der Philosophie des Rechts) 1819 《美学讲演录》(又译:《美学》、《谈美学》) 《历史哲学讲演录》 《哲学史讲演录》 《宗教哲学讲演录》 黑格尔- 人物语录 “我看见拿破仑,这个世界精神,在巡视全城。当我看见这样一个伟大人物时,真令我发生一种奇异的感觉。他骑在马背上,他在这里,集中在这一点上他要达到全世界、统治全世界。”

宋朝思想家邵雍传

宋朝思想家邵雍传 邵雍(1011—1077),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伊川翁等,后谥康节,祖籍范阳(今属河北)。曾祖邵令进以军职事宋太祖,家始居于衡漳。其祖邵德新、父邵古“皆隐德不仕”。后邵雍随父迁到卫州共城(今属河南),又迁河南(今洛阳),成了河南人。 刻苦厉学 《宋史》本传说他少年时代就自雄其才,慷慨欲树功名。“于书无所不读,始为学,即坚苦刻厉,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以后又游历四方,“逾河、汾,涉淮、汉,周流齐、鲁、宋、郑之墟”。足迹遍及大河上下、淮汉之滨,这使他有机会增长阅历,认识社会。 邵雍不久回到共城,据其子邵伯温说,是因为祖母太思念他,以致到了神情恍惚的地步。邵雍为孝事母亲,从此不再出远门。①由于家境艰难,邵雍“躬自爨以自养”。父亲迁家城西北苏门山,邵雍筑室在百源之上读书。其时,权共城县令李之才很器重邵雍,向他传授儒家经籍。邵雍也更加刻励,据说是三年不设榻,昼夜危坐以思;把一部《周易》抄写下来,贴在四壁上,每日诵读。听说汾州有位任先生精于《易》,便前去求教。李之才为河阳司户曹,邵雍跟随前往,住在州学中,生活相当贫困,节省饮食费用买灯油。京城来的官员被他这种刻苦精神所感动,赏以纸笔。 邵雍师事李之才,对他今后的学术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他由李之才处受《河图》、《洛书》及伏羲八卦、六十四卦图象。这个学术渊源可上溯到陈抟。陈抟传《图》、《书》给种放,种放传穆修,穆修传李之才,李之才传邵雍。邵雍探赜索隐,妙悟神契,多所自得,融儒道为一炉,在北宋的理学中,创立象数之学。他的贯通宇宙自然、人类历史社会的见解,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术体系。南宋的朱熹说:邵子“腹里有这个学,能包括宇宙,终始古今,如何不做得大”①。①《朱子语类》卷100《邵子之书》。 仁宗康定元年(1040),邵雍30 岁葬其双亲于伊水之上;庆历年间,过洛阳时,爱其山水之美,产生在此定居的念头,直到仁宗皇祐元年(1049)才实现这一愿望。 迁居洛中 在门生侯绍曾的帮助下,邵雍从共城迁至洛阳,开始居在天宫寺三学院。生活相当艰难,“虽平居屡空,而怡然有所甚乐”。邵氏之乐,不仅在洛中的山水之美,有一个安宁的环境从事学术上的追求;更在于洛阳城先后有一批与他志趣相投的人士住在那里。邵雍的住处,几经周折,最后在富弼、司马光等人的帮助下,得到一座宅园,有屋三十间,住宅之园有水竹花木之胜。邵雍为自己的住宅起名叫“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 他赋诗说:“七千来步平流水,二十余家争出钱。..洞号长生宜有主,窝名安乐岂无权。”邵雍后半生三十余年是在洛阳度过的。从表面上看,他远离政治。嘉祐中,朝廷下诏求遗逸,留守王拱辰推荐,授试将作监簿,邵雍不赴任。宋神宗时,御使中丞吕诲及三司使吴充等荐邵雍,除秘书省校书郎、颍州团练推官,邵雍三辞不许,但受命即引疾不起。但这并不能说明邵雍脱离世事。王安石变法的熙宁新政如火如荼地开展,触动朝野每一个人,邵雍也不可能忘情。当时洛阳先后聚集了如吕公著、司马光、富弼以及程颢、程颐兄弟反对变法的人士。邵雍与他们交游唱和,来往密切。司马光以兄事邵雍,富弼有疑难时,还得去请教邵雍。新法推行最激烈时,一些州县官想辞官而去,邵雍鼓励他们要继续留任,说:“此正是贤者所当尽力之时。能宽一分,则民受一分之赐。”邵雍凭借自己的学术上的影响,加上他能平易近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所以他也是洛中一位风云人物。《宋史·邵雍》传中说:春秋时出游城中,风雨常不出,出则乘小车,一人挽之,惟意所适。士大夫家识其车音,争相迎候,童孺厮养隶皆欢相谓曰:吾家先生至也。可见邵雍在洛中人仁心目中,是很有地位的。神宗熙宁十年(1077)七月,卒,终年67 岁。 《皇极经世》

中国哲学的发展

中国哲学的发展 【摘要】 中国的哲学历史悠久,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篇论文主要从中西方哲学的比较和中国哲学的主要思想及阶段剖析中国哲学的发展,同时研究作为中国哲学代表的儒学的新发展,在此基础上阐释中国哲学对社会带啦的影响。 【关键词】 哲学概念儒家道家佛家新儒家学派 【正文】 一.哲学的概念及研究领域 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的推动了哲学,尤其是西方哲学的发展,同时使得人们将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这一古老的学科。作为世界哲学三大系统之一的中国哲学(其他两大系统是西方哲学和印度哲学),它的发展对于人类的进步是有着重要意义的。所以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并研究中国哲学。 在展开对中国哲学的讨论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哲学到底是怎样的学科。关于哲学的定义,在哲学界始终无定论。并且随着历史的扩张和不同时代对不同感兴趣的问题,哲学的含义不断变化着。一般情况下,认为哲学是一套方法论。马克思曾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这也是目前中国大陆政治和哲学教科书上的主导思想。中国的着名哲学家牟宗三也曾说过:“凡是对人性的活动所及,以理智及观念加以反响说明的,便是哲学。”相比较来说,这是一种更加通俗的理解。那么,哲学到底研究的是什么呢? 罗素认为:“哲学乃是某种介乎科学和神学之间的东西,哲学所涉及的是科学解决不了,神学的答案又不令人信服的问题。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起劲仍为确切的只是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不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权威。”反观中国文化的发展,的确未曾离开过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介乎于科学和神学之间的探讨。 二.中西方哲学的比较 很长一段时间内,西方否认中国哲学体系的存在,这几乎在西方哲学界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实际上,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确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和研究方法。它们的主要区别有以下几点: 1.中国的哲学的特质是重“主体性”,“内在道德性”;西方哲学重“客体性”,有很好的逻辑,是以知识论为中心展开的。 2.中国的哲学是以生命为中心的哲学;但是西方哲学没有很好的人生哲学。西方人对生命的想法主要是来自文学,艺术,音乐,最后是宗教。 3.中国哲学重实践,实践上初期主要表现为政治上表现善的思想;西方哲学主要是重知解的。综上可知,对于中国哲学的研究不能采用和西方哲学一样的方法。中国哲学的分析应该以人为出发点,注重哲学思想的实践和应用。 三.中国重要哲学思想及发展历程 中国哲学的发展总是和中国文化的繁荣保持着大致同步,所以我们可以根据文化发展的趋势将中国哲学的主要阶段分为五个时期: 1.孕育期(殷周)——带有宗教色彩,代表人物是姬丹 2.雏形期(春秋战国)——具有人文色彩,百家争鸣,诸子峰起,代表人物是孔子,老子,墨子

黑格尔哲学思想

黑格尔的“辩证法”的理解 黑格尔辩证法是德国古典哲学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其基本思想是概念的辩证发展。它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并企图揭示其内在联系,从而猜测到了客观事物的辩证法。但颠倒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 黑格尔认为,哲学的开端本身应该是逻辑的,它是有根据的、间接的。哲学是一种人文科学,既然是一种科学,它也就需要一定的合理性,如何实现这种合理性,逻辑性的思考是必要的前提。通过逻辑性的思考研究纯粹的知识,而不混入经验性的知识,这样能不失哲学的科学性,才能更客观的思考哲学。在这一点上我认为黑格尔哲学是正确的。 否定原则是黑格尔辩证法的灵魂,是黑格尔辩证法一切方法的内在根据和核心的基本规律。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中提出了,辩证法有三大规律:量变和质变;对立的相互渗透;否定之否定。这三大规律都被黑格尔以唯心主义的方式进行了阐述,而最后一个定律是黑格尔辩证法的整个体系构成的基本规律。这三大定律都包含了否定的原则在里面,如量变和质变规律,量变可以看作是一种渐进性的肯定的“变”,而质变则可以看作是一种否定性的“变”,当肯定性的变达到一定程度,从而引发否定性的变。又如对立和相互渗透,也就是对立和统一,对立可以看作是否定的,而统一可以看做是肯定的。而否

定之否定规律,是事物发展进步的法则,事物的发展与进步必须靠不断的否定之前的状态来建立新的状态,从而实现自身的发展。 从以上的讨论,我们已看到,在黑格尔辩证法中否定性的思想够成了一切运动和发展的内在灵魂。然而光是有否定的原则并不能完全把握黑格尔辩证法的真谛,“灵魂”必须赋予躯体才能有真正的生命,才能起作用。那么黑格尔辩证法如何赋予其躯体呢?是反思。如我们前面所说,否定原则真正的来说是“自否定”,也就是说否定作为一条普遍的原则本来就有“反身性”,只有返回自身的否定才是真正一贯的否定,在这种意义上,否定就可以看作是反思的本质,而反思可以看作否定的体现。反思就如同一面镜子,通过镜子你可以看见你自己的缺点和优点,同样通过反思你可以发现事物的否定原则,否定之否定规律。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本质的东西和实体的东西,并不是因为我们看到了它外在的影像,而是我们根据看到的,进行反思,也就是思维,思考,去探索它真正的本质,真正的面目。如此,才有了我们人类这么辉煌的文明。 黑格尔辩证法作为逻辑、认识论和本质论的统一体,第一次成为一种贯穿于自然界、历史和人类精神中的普遍规律和法则,这在哲学史上是空前的。如何充分的、正确的估价这一点,仍然是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中国政治思想史》考试资料

《中国政治思想史》考试复习资料 愚者自娱 周公敬天崇德保民思想: 1.1.周公敬天崇德保民思想: ①敬天和尊王的思想:惟命不于常、依德求民生、依民事天命。 ②敬德(根本)、保民(治理民众的态度)、慎罚的思想 2.天子独尊的王权专制思想 ①王是上帝和天的人格的体现 ②强化尊祖敬宗观念 ③宣扬天子至德 3.孔子的思想: ①主张德治:礼治与正名;举贤才;实施平均主义政策侧;愚民政策。 ②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③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 ④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 ⑤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 ⑥在品德方面,他主张“仁义礼智信忠孝爱和中”等。 ⑦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4.孟子的思想

①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人同类”(人在自然界成一类别于其他动物,有内在统一的善)。人心分化为等级(君子与小人的等级之分;劳心与劳力分工说) ②君主与臣民的关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王道、霸道与统一:实行王道得天下,实行霸道亡其身。 5.荀子的思想 ①人性恶说。反对孟子性善说。主张人性要进行改造。(圣人、靠教育、环境和习俗、自我修身) ②礼治思想。圣人制定礼法是为了解决人的欲望与自然和社会间的矛盾;人的生存除了自然条件外必须依靠“群”和“分”来保证。有法必依,不能以法乱法,有治人无治法。 ③君主的个性与他所维护的制度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有时甚至相背离。 ④富国和强民。君主的职权在于养人、治人、育人和用人;重视道义;君舟民水论。 5.法家的基本政治倾向是一致的,但每个法家人物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他们都讲法(商鞅)、术(申不害)、势(慎道),但三者在他们思想中的地位又不尽相同。 6.法家中的不同流派 (1)李悝

中国哲学史重点(1)

目录 1. 谈谈你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的认识。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产生 与发展的历史。 以中国历史上所产生的哲学思想及其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以整个中国哲学的历史演化过程为研究范围,以揭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基本任务。 首先,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体现着一般哲学史学科的总体特征;其次,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体现着中国哲学认识和把握世界的特质。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特定的自然环境,经历了自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塑造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质的思维方法和表达方式。这使得中国中国哲学具有自己特定的话语体系、基本范畴、问题意识和思维内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同样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中国哲学以其独特的方式回答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以及有没有统一性的问题。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哲学基本问题主要体现在天与人、心与物、道与气(器)、形与神等关系的回答上,其主要内涵是如何获得关于天道和人道的认识以及如何表达这样的认识。 2. 你怎样认识中国哲学的精神气质? (1)“天人合一”的整体自然观;(2)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致思路经;(3)“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4)阴阳相生的辩证法传统; (5)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6)以和为贵的和谐理念; 3. 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得智慧结晶,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 (1)有助于提高理论思维能力;(2)有助于提高精神境界;

(3)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4. 怎样学习中国哲学史? (1)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注重研读哲学经典文本; (3)注重全面学习和理解; (4)注重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 5. 为什么说中国先民的宗教信仰中包含了中国哲学的萌芽?宗教信仰是同两种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是灵魂观念;二是万物有灵的观念。在这两种观念的基础上,才产生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最后上升到神灵崇拜为核心内容的宗教信仰。透过先民的宗教信仰和“绝地天通”的两次宗教改革,我们可以看到存在于先民的宗教信仰中灵魂与人、灵魂与外部世界,以及神与人、神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正是在对这些关系的思考中出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萌芽。第二章孔子的哲学 6. 概述孔子“仁”学的思想要旨。 “仁”是孔子思想中最具有特色和思想智慧的范畴之一。孔子在对“仁”的抽象和提升中对人进行了反思,奠定了儒家人学思想的基础。孔子在《左传》的基础上对“仁”作了进一步的提升和抽象,把“仁”熔铸成为一个统摄诸多伦理条目的哲学概念。这主要表现在,用德来说明“仁”,认为修德是成仁的关键。 孔子对“仁”论的贡献还体现在他把“仁”和人联系在一起进行思考,对人本身进行了哲学反思。用“仁”来规定人,认为“仁”与人具有直接同一性,从此出

中国思想与历史哲学

摘要:表达的历史(重写的历史)和表达历史的观点和方法都是对历史的反思,在这个意义上西方的历史总是"今天的历史",它的最高反思形式是现代的分析历史哲学,即现实的批判的历史思想;中国历史是历史自身的同一性超越,它历史地形式化为中国文化,因此它是"历史的今天",它的最高本质就是作为中国哲学的中国思想。对历史的自觉的思想是历史在人的思想中实现的历史的本质,分析的历史哲学由于最终实现了历史与史观的分析的统一,因而达到了与中国思想在历史问题上互补的境界。历史是一门既不同于自然科学也不同于社会科学的学科,它既是它的自身,又是自身的对象,它虽然与哲学似乎完全不同,但它所具有的反思性质即它自身的超越却与哲学无异。正是这种超越性使它具有超文化性,从而为不同的历史文化之间的比较提供一个共同的研究平台,历史的自身、历史的重写、历史研究、对重写历史与研究历史的观点和方法的反思即是性质上的同一,又是形式的同构,它暗示了不同的历史文化之间存在的共同基础,历史在认识论的意义上所达到的深度可以把中西哲学带到了一种互补的境界。一、历史与哲学历史总是多重意义的:时间意义上的过去的历史,成为了现在的历史事实--这首先是保存在人们的记忆中的历史,然后是指包括文化遗迹和史料中的历史,再就是由历史学家重写的历史,这就是一般意义的被表达的历史,最后是有关历史理论包括关于历史研究,史学观点和方法、关于历史的哲学思想等等,但这一切最终也是都是历史即人类自身的历史。时间意义上的过去的历史是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过去的存在比现在的存在更令人困惑,在哲学上更加困难,比如海德格尔(1889-1976)对存在与时间的描述就给读者一种梦境中的挣扎般的印象,但是,虽然时间意义的存在问题如此困难,但至少现在的存在在理性的思想中却是确实的,笛卡儿(1596-1650)说:"我思故我在。"现在的存在因理性的思想而被自觉,或者说在理性的思想中因自觉而被证实,这句话是人类理性的自我意识最终从朦胧时代挣脱的句号,也是人类自身存在的理性自觉自身开始的问号,它宣告了人类从历史的觉醒进入到了思想自觉的时代。对于历史来说,这意味着历史的真正意义不能离开历史的时间性本质,但是过去总是以被表达的重写方式成为有意义的历史,因此历史学家和历史哲学家相信有两种历史,基于时间的过去的历史即历史的存在和基于表达的历史即被历史学家重写的历史或称之为现在中的历史,他们留下了过去的存在问题去折磨哲学家们,但是他们并不能逃脱历史哲学,因为基于时间的历史最终包括了现在,人们无法区别存在在历史时间之中的现在与在现在之中的历史存在,它的最高形式就是历史学家和历史哲学家在现实思想中的历史反思,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就是历史的反思或反思的历史,这种历史存在的超越同时性是历史和历史哲学所透露的世界最重要的秘密之一。人类的历史从不自觉的自身开始经过历史表达的自觉而趋向自觉的历史哲学,这正是人类自觉的一个组成部份,历史的特殊性正在这里,它即是历史的自身,同时又是历史的表达与反思,一方面,作为历史与历史的反思,它们在时间上具有同时性意义,即历史与历史反思的同一;另一方面,作为被表达的历史与对被表达的历史的反思,它们总是以相同的表达的方式实现的,即具有形式的同构性,历史的自身是这样,历史的反思也是这样,因此历史和历史的反思在同一中进行,在同构中重演,人们总是反复地重新理解、思考历史。或许有无数的具体的历史,有千百万历史学中的历史,但无论是时间意义的过去的历史还是表达或被表达的历史的过去,它们具有终级的一致性,否则就没有历史。--这也是一种历史观,也是一种哲学,即历史哲学。[!--empirenews.page--]历史哲学主要是关于对历史的本质的认识和对历史学的反思,它同样基于两个层次水平,第一是把历史看作一个整体或作为部份的整体而研究它的原因趋势,简单地说;历史为什么?它是历史哲学中的历史本体论,与以往的用某种观念来解释历史的哲学思想不同,现代历史学家和历史哲学家企图从历史的自身寻找答案而形成某种历史理论,即思辩的历史哲学。第二是把对历史的研究、重写、解释的本身的观点和方法看作为历史的自身,甚至看成是历史唯一有决定意义的部份,它实际上企图回答这样的问题:历史是什么?这时它就成为了历史哲学中的历史认识论,即分析的或批判的历史哲学。历史哲学不等同于

黑格尔的生平及政治思想综述

黑格尔的生平及政治思想综述 张宇 摘要:黑格尔的生平事迹主要发生在德国。他的一生对哲学的发展做出了 重大贡献,这是我们所熟悉的,但他的许多的政治思想观点也是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的一些重要看法,其中主要有关于政治学的观点,关于国家的观点,关于权利的观点等,在他的很多著作里系统的论述了他的政治观点。其实,从哲学与政治的关系看,哲学是要服务于政治的,黑格尔自己的哲学也不例外,其庞大的哲学体系也是用来支持自己的政治观点的。本文主要是简单得综述一下他的政治思想和观点。 关键字:生平事迹政治学国家权利 一、黑格尔的生平及事迹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年8月27日—1831年11月14日),德国哲学家,出生于今天德国西南部符腾堡州首府斯图加特。18岁时,他进入图宾根大学(符腾堡州的一所新教神学院)学习,在那里,他与荷尔德林、谢林成为朋友,同时,为斯宾诺莎、康德、卢梭等人的著作和法国大革命深深吸引。1801年,30岁的黑格尔任教于耶拿大学。直到1829年,就任柏林大学校长,其哲学思想才最终被定为普鲁士国家的钦定学说。因此,说他大器晚成毫不过分。1831年在德国柏林去世。 他的一生没有多少重大事件。黑格尔青年时代非常热中于神秘主义,他后日的见解多少可以看成是最初他以为是神秘洞察的东西的理智化。他起先在耶拿大学当Privatdozent(无俸讲师),他曾提到他在耶拿战役开始的前一天在耶拿写成了《精神现象学》,然后在纽伦堡大学当Privatdozent,后来又在海德堡大学作教授(1816—1818),最后从1818年至逝世在柏林大学作教授,在以上各大学都讲授哲学。他晚年是一个普鲁士爱国者,是国家的忠仆,安享公认的哲学声望;但是在青年时代他却藐视普鲁士而景仰拿破仑,甚至为法军在耶拿的胜利而欢欣。 黑格尔一生著述颇丰,其代表作品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法哲学原理》、《哲学史讲演录》、《历史哲学》和《美学》等。 二、黑格尔的主要政治思想

⒈ 马克思吸收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主要是

⒈马克思吸收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主要是() A 辩证法 B 唯物主义 C 价值论 D 阶级斗争 ⒉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 客观实在性 B 实物性 C 结构性 D 可分性 ⒊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 A 一切从实际出发 B 社会实践 C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 科学发展观 ⒋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董仲舒:“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 A 形而上学观点 B 唯心论观点 C 辩证法观点 D唯物论观点 ⒌人的存在方式是() A 时间 B 空间 C 实践 D 运动 ⒍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B 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 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 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A 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B 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C 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D 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 ⒏有这样一道数学题:“90%×90%×90%×90%×90%=?”其答案是约59%。90分看似 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然而,在一项环环相扣的连续不断的工作中,如果每个环节都打点折扣,最终得出的成绩就是不及格。这里蕴含的辩证法道理是()A 肯定中包含否定 B 量变引起质变 C 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D 可能和现实是相互转化的 ⒐阶级社会中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A 阶级斗争 B 改革 C 科学技术 D 社会精英 ⒑马克思认为,在生产关系中,()是最基本的关系,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 A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关系 B 家庭关系 C 政治关系 D 分配关系 ⒒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形式是() A 商品和商品的对立 B 商品和货币的对立 C 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 D 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对立 ⒓绝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通过() A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 B 改进劳动技术的结果 C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D 延长工作日长度的结果 ⒔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由于它() A 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B 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C 采取了支付的形式 D 是劳动者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 ⒕某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为100万元,其中不变资本80万元,可变资本20万元,获得剩余价值是40万元,其利润率是() A 20% B 40% C 200% D 50% ⒖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决定的。 A 使用价值 B 交换价值 C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 具体劳动时间 ⒗()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A 劳动二重性 B 剩余价值学说

2021版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阶段四 第3讲 宋元时期的思想文化 Word版含答案

第3讲 宋元时期的思想文化 一、程朱理学 1.理学的创立 (1)背景?????①东汉末年,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②魏晋时期,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儒学的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③唐代中后期,韩愈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提出儒家的“道统”思想。④北宋时期,在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鼓励下,士大夫掀起儒学复兴运动。 (2)概念: 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又称新儒学。 (3)代表 ?????①周敦颐:为“理”生万物理论提供依据。②邵雍: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③张载:开创理学中的“气学”一派,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④“二程”:程颢、程颐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其核心是“仁”。 2.理学的成熟 (1)标志:朱熹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 (2)概况 类别 内容 理气论 ①理先于气,理比气更根本;②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 ③万物之理终归为一,就是“太极”中的阴阳变化 修养论 ①教育要“慎思明辨,格物致知”;②“仁”是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 源泉;③强调要有社会责任感 社会政治理论 ①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②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 心” 理学的成熟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核心论点:理学将封建伦理道德(天理)与人的个人欲望需求(人欲)对立起来,从封建伦

理道德角度扼杀人性,儒学发展走向成熟。 (3)朱熹地位及影响 ①注解《四书》,使之成为理学的主要经典。 ②作为一代儒学宗师,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3.理学的发展——陆九渊开创心学 (1)主张?????①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②主张“发明本心”,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准则。③剥落和扫除“物欲”和“意见”。 (2)影响及地位:心学的开创者,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 二、宋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学艺术 1.科技:宋代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北宋毕升创造了活字印刷技术。 2.文学 (1)宋词是宋代文学的代表,可合乐歌唱,有词牌名,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北宋有婉约派词人柳永和豪放派词人苏轼,南宋有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和豪放派词人辛弃疾。 (2)元曲是元代文学的代表,包括元代杂剧和元代散曲两大类,题材广阔,语言幽默通俗,明快泼辣,形式活泼。代表作是关汉卿的《感天动地窦娥冤》。 宋词的特点 在诗歌走上“雅正”道路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情况下,它(词)正是以其娱乐艺术的性质、不够堂皇正大却也较少拘谨的地位,而弥补了诗的不足,获得意外的兴旺…… ——骆玉明《中国文学史》 核心论点:宋词娱乐性强,更加平民化、世俗化,促进了词的繁荣。 3.艺术 (1)宋代书法艺术的代表是“宋四家”,即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2)文人画是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主要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自宋代开始,曲子词、鼓子词、诸宫调等说唱形式发达起来,杂剧与南戏脱颖而出,一人主唱、曲牌联套体的戏曲音乐,成为元杂剧的核心艺术形式。 【图解历史】 “理学”的含义

中国哲学史重点(1)

目录 1.谈谈你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的认识。 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 以中国历史上所产生的哲学思想及其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以整个中国哲学的历史演化过程为研究范围,以揭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基本任务。 首先,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体现着一般哲学史学科的总体特征; 其次,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体现着中国哲学认识和把握世界的特质。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特定的自然环境,经历了自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塑造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质的思维方法和表达方式。这使得中国中国哲学具有自己特定的话语体系、基本范畴、问题意识和思维内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同样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中国哲学以其独特的方式回答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以及有没有统一性的问题。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哲学基本问题主要体现在天与人、心与物、道与气(器)、形与神等关系的回答上,其主要内涵是如何获得关于天道和人道的认识以及如何表达这样的认识。 2.你怎样认识中国哲学的精神气质? (1)“天人合一”的整体自然观;(2)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致思路经;(3)“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4)阴阳相生的辩证法传统; (5)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6)以和为贵的和谐理念; 3.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得智慧结晶,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1)有助于提高理论思维能力;(2)有助于提高精神境界; (3)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4.怎样学习中国哲学史? (1)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注重研读哲学经典文本; (3)注重全面学习和理解; (4)注重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 5.为什么说中国先民的宗教信仰中包含了中国哲学的萌芽? 宗教信仰是同两种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是灵魂观念;二是万物有灵的观念。在这两种观念的基础上,才产生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最后上升到神灵崇拜为核心内容的宗教信仰。 透过先民的宗教信仰和“绝地天通”的两次宗教改革,我们可以看到存在于先民的宗教信仰中灵魂与人、灵魂与外部世界,以及神与人、神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正是在对这些关系的思考中出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萌芽。 第二章孔子的哲学 6.概述孔子“仁”学的思想要旨。 “仁”是孔子思想中最具有特色和思想智慧的范畴之一。孔子在对“仁”的抽象和提升中对人进行了反思,奠定了儒家人学思想的基础。孔子在《左传》的基础上对“仁”作了进一步的提升和抽象,把“仁”熔铸成为一个统摄诸多伦理条目的哲学概念。这主要表现在,用德来说明“仁”,认为修德是成仁的关键。

分析《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历史哲学思想

分析《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历史哲学思想 “这个人(马克思———笔者注)的逝世,对于欧洲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的历史哲学思想是马克思的遗产, 是人类的思想财富。毋庸置疑,对历史科学的探索,以及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发现,都是马克思的历史哲学思想的构成。不仅如此,包括晚年人类学研究,东方社会的设想,“欧洲中心主义”的解构等,都是马克思的历史哲学思想的体现。但马克思的历史哲学思想并不是一蹴而就和盖棺定论的。正如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哲学观有其形成、成熟和发展一样,马克思的历史哲学思想也同样经历了探索、形成和发展等时期。可以说,《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称《形态》)既是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哲学观的形成标志,又是他历史哲学思想形成的标志。因为马克思在《形态》中形成了科学的历史观,他不仅明确历史是现实的历史,而非观念的历史;而且还发现了历史演进的机理,即生产与交往;甚至首次明确地提出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这一科学论断。 1.历史是现实的历史 把“历史”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并不是马克思的首创,同样,把“历史”提到哲学层面进行分析也不是马克思的独创。但对

全部唯心主义历史观,特别是对黑格尔以后的“德国的批判”的唯心史观进行批判,以及从新唯物主义的立场来重新解释历史则是马克思的贡献。 历史,对于全部唯心主义来说,总是遵循在它之外的某种尺度来编写的, 它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来进行演绎和解释观念的历史。按照这种历史观的理解,历史是一种观念的历史,并且首先是不以现实的存在作为前提的。因为在这种历史观中,“现实的生活生产被看成是某种非历史的东西, 而历史的东西则被看成是某种脱离日常生活的东西, 某种处于世界之外和超乎世界之上的东西”。也就是说,这种历史观由于忽视历史的现实基础, 把历史的东西当作是非历史的东西,因而它只能从观念中得出历史。例如“法国人”和“英国人”把历史当作是政治理论斗争的历史,而“德国人”则把历史当作是概念、理论的历史,黑格尔就把历史看作是绝对精神的历史。 对此,马克思对这种唯心史观,特别是对那些天真地以为通过宗教批判, 从而把一切都归结于宗教观念进行批判就实现了对思辨历史进行批判的“德国的批判”进行了彻底的批判。马克思指出,他们的历史观并没有超出德国的纯粹的民族性, 甚至比梦想德国统一的啤酒店庸人带有更多的民族局限性。因为他们虽然解体了绝对精神外化历史过程的纯粹体系, 但他们只把历史交给了像“神人”、“大写的人”、“唯一者”等种

黑格尔历史哲学

黑格尔认为,客观存在的世界在否定历年世界的基础上的诞生,而又经过自身的否定回归到绝对精神,历史哲学是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的组成部分和具体体现。关于民族国家问题,黑格尔认为,个人是民族国家的组成部分,个人需要服从民族国家的利益;在不同的民族之间,黑格尔认为,不同民族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他的关于东方人、希腊罗马入和日耳曼人的差异就是最着名的观点。关于世界历史,出于其整体哲学观的需求和康德普遍史观念的影响,黑格尔是一位典型的世界主义者。在《历史哲学》和《法哲学》中均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其世界主义观念,即世界历史的发展将可能在民族利益面前承认而流血的过程。这一观点,事实上为西方帝国主义国家为所谓的自由民主事实侵略扩张提供了依据。 观察历史的方法有三种: (一)原始的历史 关于第一种历史,只要举出一两位着名的历史学家,便可以给人一个确定的典型。 例如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和其他同样的历史学家们。他们的叙述大部分是他们亲眼所看见的行动、事变和情况,而且他们跟这些行动、事变和情况的精神,有着休戚与共的关系。他们简单地把他们周围的种种演变,移到了精神观念的领域里去,这样外在的现象便演成了内在的观念。诗人以同样的方式,运用他感觉中的资料造成他的观念。 当然,这些原始的历史学家也利用别人的报告和叙述,因为一个人决不能耳闻目见一切的事情。不过他们只把这些资料当作是一种组合的元素,这和诗人受赐于已经成立的语言文字的遗产,又是同样的情形。历史着作家把飘忽的片段联系在一起,然后把它们藏在泥摩息尼神庙之中,使它们不朽。各种稗史、民歌、传说都不能列在这种原始的历史里面。这些稗史、民歌、传说所表现的历史的意识还在朦胧的状态,所以它们属于观念朦胧的民族。这里我们要研究的民族,是已经知道他们是什么,和他们在做什么的民族。当真看见的和可以当真看见的现实,是有坚实的基础的,而产生这些稗史和诗歌的那个飘忽模糊的成分,它是没有坚实的基础的,等到各民族的个性发达成熟,这些稗史和诗歌在历史上的权威就不能存在了。 (二)反省的历史 第二种历史可称为反省的历史。这种历史的范围是不限于它所叙述的那个时期,相反的,它的精神是超越现时代的。在这第二类历史之中,可以分出各种显然不同的门类。 不同的门类。 (一)研究历史的人大都目的在对于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国家,或者整个世界 的全部历史——简单的说来,就是对于我们所谓普遍的历史,考察它的梗概。在这里,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历史资料的整理。进行工作的人用了他自己的精神来从事这种整理工作,他这一种精神和材料内容的精神不同。因此,那位作家在叙述各种行动和事变的意义和动机时,他所依据的若干原则,以及决定他的叙事方式的若干原则,是特别重要的。这种反省的治史方法,及其连带的聪明的表现,在我们德国人中间,真是种类万殊。每一位历史学家都是别出心裁,有他自己的特别的方法。一般来说,英国人和法国人知道,必须怎样写历史,他们比较上多半站在普遍的或者民族文化的立场。 年同服尔细人作战。” (二)第二类的“反省的历史”可以称为实验的历史。当我们研究“过去”的时代, 研究遥远的世界,这时候一种“现在”便涌现在我们心头——这是精神自己活动后产生的,作为它自己劳苦的报酬。历史上的事变各各不同,但是普遍的、内在的东西和事变的联系只有一个。这使发生的史迹不属于“过去”而属于“现在”。所以实验的反省,它们的本质虽然是非常抽象的,但是它们属于“现在”是确确实实的。它们使“过去”的叙述赋有“现在”的生气。这些反省是不是真有兴趣、真有生气,当然全看着

黑格尔基本思想观点简述

黑格尔基本思想观点简述 哲学 一、思维(knowing )和存在(being)具有同一性黑格尔哲学的基本特点是绝对理念能够自己实现自己,或者说思维和存在具有统一性。所谓思维,不仅指人们头脑中的思想而且主要指的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之外的某种“客观思想”也即“绝对理念” 。在黑格尔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过是“客观思想”发展的最高产物。所谓“存在” ,并不是我们日常所接触到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具体事物,因为黑格尔明确否认这些事物的客观实在性,根本否认物质的存在。在他看来,存在只是我们的主观表象。一切事物(“存在”)都不过是客观思想(“思维”)的异化物,是“客观思想”的外壳,而“客观思想”则是万物的内在根据和核心。 所谓“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概括起来就是:思维是存在的本质,一个事物的存在只有符合思维才具有实在性;思维不断地在存在中实现自己,使存在同自己相符合。具体来说,从认识论意义上,即从人的认识发展过程方面说,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指我们头脑中的思维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并且凡是我们头脑中认为是合理的(即符合“客观思想”)思想,都必定能够实现,使存在和我们的思想相一致、符合。而在本体论的意义上,也就是从事物本身的发展过程上说,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指“客观思想”决定着事物的本质,一个事物只有符合其中蕴含着的“客观思想”即事物的“概念” 具有真实性;而“客观思想” (“概念”)则 ,才在事物中不断实现自己,使事物同自己相一致、符合。在黑格尔看来,我们头脑中的思想 乃是“客观思想”即“绝对理念”发展的最高产物,人认识世界不过是绝对理念自己认识自己的发展过程上的一个环节,因此,认识论和本体论两者实质上是一致的。 二、分析“现实的是合理的,合理的是现实的” 关于“现实的是合理的” :首先,说现实的东西是合理的,并不意味着现存的一切事物都是现实的,因而都是合理的。事实上,在现存的一切有限事物中,一部分是现象,仅有一部分是现实的。在黑格尔看来,所谓“真实的现实性就是必然性,凡是现实的东西,在其自身中是必然的” 其次,说现实的东西是合理的,并不意味着现实在的东西就绝对符合理性,都是好东西。黑格尔认为,实际上有些坏东西也多少符合理性,否则它们就不能存在。再次,按照黑格尔辩证法,说现实的东西是合理的,也不是意味着现实的东西就是僵死不变的。在黑格尔看来,世界上的各种具体事物都不过是绝对理念的外壳,是绝对理念发展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或阶段。当一个具体事物符合绝对理念发展的要求的时候,它具有必然性,因而是现实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它就要同绝对理念向前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相矛盾,从而丧失其必然性,变成不现实的、趋于灭亡的东西。这样,绝对理念就会摔掉旧的外壳,投入到一个新的更符合绝对理念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的外壳中去继续向前发展。这就是说,一切曾经现实的东西,都必定要转化为不现实的东西;而一切符合绝对理念发展要求的东西,不管它同现存的一切怎样抵触,也必将变成为现实的。唯有绝对理念是永恒生命,一切有限事物则皆不免于毁灭。关于“合理的是现实的” :它意味着凡是合乎客观思想即绝对理念的东西一定会变为现实。当然按照通俗的日常理解,我们可以认为一切合乎理性的东西都具有现实性,而在黑格尔的全部哲学体系中,这句话则意味着抽象的、必然的绝对理念必将克服自己的抽象性,外化为自然,并在精神中复归。在这一过程中,自然界的一切、精神领域的一切都是绝对理念这一终极理性的外化物。因此,合理的是现实的。 三、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之逻辑学黑格尔在论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个基本观点的过程中,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