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发展史概论

中医发展史概论
中医发展史概论

中医发展史概论

中医发展史与中国历史变迁过程是密不可分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我国历史发展的特点,对中医发展进行适当的分期。我国社会发展一般按五种社会形态分期,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以及社会主义社会。根据中医发展的情况,奴隶社会以前,还没有较系统的理论体系,只有一些朴素的实践经验,而人们的疾病和生命大权主要掌握在所谓“巫医”手中,所以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虽然经过了约6500年的漫长历史,但从医学史上来说,最多只能算一个实践知识的积累阶段。从战国时代起,一直到鸦片战争发生,是我国的封建社会,这中间约2300多年,是中医由理论体系的形成到发展成熟的阶段。鸦片战争以后,我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西医传人中国,形成中西医对立的阶段。这里需要进一步分期的是封建社会的医学:从战国到两汉是中医从理论到实践的奠基时代;从两汉到隋唐是实践医学进一步发展与丰富的时代;宋金元时期是中医理论深人发展的时代;明清至鸦片战争是中医理论与实践完全结合的成熟时代。以下我们就按上述情况,把中医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加以探讨:

一、实践知识的积累阶段——上古至春秋时代

中国在170万年前就有了人类,经过漫长的猿人时代、古人时代和新人时代,到公元前7000年左右,才开始建立了原始的氏族社会,这一时期,虽然历史很长,但生产力低下,社会发展很慢,只能说是人类文化的蒙昧时代。直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私有制出现,国家的形成,才进入奴隶制时代,这就是夏、商、周的“三代”。只有到这时才算进人人类的文明时代。

最早的资料是甲骨文中有关疾病的记载,其次是《山海经》中有关疾病和药物的记载,再次就是《尚书》、《左传》、《国语》中的一些医事活动的记述和《管子》中关于人体形成的记载。此外还有关于巫和巫医的记载,对医巫对照的研究上也有一定意义。关于战国以至秦汉以后著作中记载的一些古代的有关传说,如神农尝百草、伏羲制九针等。

在这一阶段,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医学的起源问题;二是这一时期医学发展的特点。

关于医学的起源问题,历来有三种说法:

一种认为医学起源于动物本能,这是由于人们看到许多动物都有一种自疗伤病的本能,如狗舔伤口可以防止化脓,某些动物可自选草药引起呕吐而解除某种不适等,但我们知道,本能是动物在几千万年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不自觉的适生特性,其本身是不会发展的,因此不可能进步成医学。至于人们因受到某种动物本能的启发而获得某种医疗知识,则应归功于人的观察与思考,并不是本能自身的发展。所以说医学起源于本能的说法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第二种说法,认为医学起源于神话传说或宗教迷信。从时间上来看,各国的医学出现以前,都有一段神话传说和以宗教迷信治疗疾病的阶段。但不论神话也好,宗教也好,都是建立在人们的幻想或迷信上,它不但不能发展成医学,恰恰相反,它的存在与兴盛,正是医学发展的严重障碍,如我国的商周时代,巫医盛行,甚至有了从巫的鳖字,而真正的医学却得不到发展,只有到春秋以后,巫医衰落了,真正的医学才开始有了发展的机会。所以医起于巫的说法是毫无根据的。

第三种说法,认为医学是圣人创造的。这种说法,在我国特别占优势,认为医理精微深奥,非圣人就不可能知道,所以特别重视经典著作的学习,中医界尊经复古思想,主要就是以这种说法为基础的。事实上根本没有什么天生的圣人,也就不会有不可改变的经典,所以

圣人创造医学的说法大大阻碍了医学的发展与进步。根据我国的传说: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禹益制酒、伊尹制汤液,这些都谈的是医学起源问题,而伏羲创畜牧、神农创农业、禹益制酒、伊尹烹调,都属于生产实践的范围,可见最初的医学知识主要是来源于生产实践的。

关于这一时期医学发展的特点大致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即从实践知识的积累到医学理论的萌芽。实践知识大致可分两类,一是解除疾苦的方法;二是对疾病特点的认识。砭石灸刺和药物应用在原始社会积累了不少经验。砭石灸刺是针灸的起源;《山海经》中,病名的记载又有所增多,可以看出疾病认识由笼统记载到症状的确定,再到病名的归纳,也在逐渐进步。到了春秋时代,医学发展就有了较大的进步,其表现有三:一是巫医的衰落,如子产、晏婴等对疾病的论述;二是专业医生的出现,如秦国的医和、医缓等;三是医学理论的萌芽,如医和对病因的论述等。

二、中医学的奠基时代——从战国到两汉时期

战国时代(公元前476一公元前221年)是我国由奴隶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一个大变革时期,虽然战事频仍,但由于铁器的普及、生产力的解放,各国又都奖励耕战,所以社会经济还是有了较大的发展。除农业,手工业外,商业也繁荣起来,于是出现了许多经济文化比较集中的大城市。叉由于阶级关系的变化,教育文化事业由过去的官学中解放出来,普及到一般的庶民,于是社会上出现了一批所谓“士”的知识分子阶层,各国的统治者为了竞争,又争相“养士”,为他们的富国强兵出谋划策,这样士的社会地位有了提高,各种学说纷纷兴起,于是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文化学术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即所谓“百家争鸣”的时代。所有这些,对我国医学理论的形成,都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这一时期的医学资料和前一时期相比就丰富多了。现存的医籍就有《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五种,再加上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一种和《十一脉》两种,还有武威出土的木简《治百病方》一种。除此以外,《史记》中的《扁鹊仓公列传》,《后汉书》和《三国志》中的华佗列传,《周礼·天官》中有关医官的记载,以及《吕氏春秋》、《淮南子》中的一些零散记载等,都是比较可靠的资料,形成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东汉张仲景著的《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原著,早经散失,现存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后人根据残本分别整理而成的。其中《伤寒论》可能更接近于原本的伤寒部分。《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而是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总结、搜集、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草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神农本草经》365种药物的四气、五味都已确定下来,其功能主治也有了具体记载,《神农本草经》奠定了中医药物学的基础。

三、实践医学的大发展时期——两晋至隋唐五代

从汉末的三国分立到隋朝的统一,即从公元220年到公元589年的369年间,我国历史陷入比较混乱的时代,虽然西晋也曾一度统一,但时间很短,只有20多年,很快就形成南北对峙,朝代更迭的所谓“南北朝”。公元589年隋文帝统一了中国,虽然时间很短,但后继的唐朝却把大一统的局面维持了289年,成为我国汉代以后的第二个统一大国。

这一时期的前一阶段,由于战争,生产力遭到很大破坏,社会经济谈不到有什么发展,不过有两个特点值得重视:一是北方由于各民族互相斗争,互相渗透的结果,出现了民族大

融合的倾向,二是东晋南迁以后,中原各阶层的人民也大量南迁,南方经济有了较大的开发,这样就给中国的进一步统一和版图的扩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所以唐代统一以后,很快出现了经济繁荣、文化兴盛、国力强大的所谓“贞观之治”。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二个隆盛时代。

这一时期的医学著作大量出现,有晋代王叔和的《脉经》、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和葛洪的《肘后方》,南北朝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集注》,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千金翼方》以及王焘的《外台秘要》等著作。从这些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医学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实践医学的大发展,医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疾病的认识,不论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有了很大发展,如《巢氏病源》共记载病候l700余种,有些疾病的描写相当详细和明确,如对消渴、脚气和癞病的描写,不但详细而且有许多创见,抓住了这些疾病的特点,使我们今天看了也很容易鉴别出来。不但如此,本书还对每一病候,都要探其原因,论其机理,根据《内经》理论加以诠释。这为以后辨证论治的普及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二是医方的大量出现,不论《千金方》还是《外台秘要》,每病之下都列有大量的医方,或数方,或十数方,甚或达数十方之多。此外还有两种情况值得注意:一是受魏晋清淡及道家养生影响,服石和炼丹曾一度形成风气;二是随着佛教的传人,印度医学及西域的药物也大量传人中国。

《脉经》是中医脉学著作。西晋王叔和撰于公元三世纪,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其一:首次将脉象归纳为二十四种,并对每种脉象均作了具体描述。其二:本书将晋以前的诊脉方法、脉象所反映的病理变化以及脉诊的临床意义等许多重要文献资料均收集保存下来。

皇甫谧在其《针灸甲乙经》序言中说,他编《针灸甲乙经》的根据,主要是三部著作,即《素问》、《灵枢》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原书虽没有流传下来,但《针灸甲乙经》有关俞穴针灸的记载,基本上是保存了其主要内容的。本书不但具体记载了每个穴位的详细部位,而且主治什么病、针宜几寸、灸宜几壮等都有明确记载,这可以说是中医针灸学的奠基之作。

葛洪的《肘后方》主要论述内科急性病证,兼及外伤科及五官科等,为我国外科发展奠定了基础。

《诸病源候论》是中国最早的论述以内科为主各科病病因和证候的专著。该书总结了隋以前的医学成就,对临床各科病证进行了搜求、征集、编纂,并予系统地分类。叙述了各种疾病的病因、病理、证候等。其内容丰富,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口齿、骨伤等多科病证,对一些传染病、寄生虫病、外科手术等方面,有不少精辟论述,对后世医学影响较大。

《千金方》总结了唐代以前医学成就,其妇、儿科专卷的论述,奠定了宋代妇、儿科独立的基础;其治内科病提倡以脏腑寒热虚实为纲,与现代医学按系统分类有相似之处。

四、中医理论深入发展时期——宋金元时代

虽然经过五代、十国短时期的分裂,但到公元960年被宋王朝统一了。不过宋代的统一,远没有汉唐时期的强大,北方的辽、金、蒙古,西方的西夏,始终威胁着宋王朝的安全。到公元1127年北宋就被金国灭亡,南宋又经过150多年,最终到1279年还是被蒙古统一了。蒙古帝国的版图,曾一度扩大到欧洲,但不到百年,到1368年就全部崩溃了。

这一时期的医学著作由于印刷术的进步,每部书的印数比抄本要多得多,因此流传下来的也就较多。首先是宋代的四部官修大书:《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济局方》和《政和经史类证本草》。其次是有关《伤寒论》研究的著作,如庞安常《伤寒总病论》、朱肱《南阳活人书》、许叔微《伤寒百证歌》和《伤寒发微论》、成无己《伤寒论注》和《伤寒明理论》。第三是一般方书,如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严用和《济生方》、钱乙《小

儿药证直诀》、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和《外科精要》等。第四是金元四家的著作,如李东垣《脾胃论》、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张从政《儒门事亲》、朱丹溪《格致余论》和《局方发挥》等。

这一时期医学发展的特点,除实践医学继续有所进步以外,主要是基础理论的深化。其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五运六气”学说的研究:五运六气学说是把阴阳、五行、六经、六气和天干、地支联系起来,借以推断某年某气的盛衰及疾病的发生和预后。实际并没有任何科学根据和实用意义,对后世的实践医家也没有发生什么显著的影响。不过其中有些概念及个别理论,被后世医家用来解释某些生理、病理变化,对中医理论的深化是起了作用的。如相火、生化、气化等概念的引用;生克制化理论的发展、药理、方制理论的变化等,都直接、间接促进了中医理论的发展。其次是学术流派的产生:基础理论的深入发展,必然要出现学术方面的不同主张,所谓金元四大家,就是在宋代理论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四大家中刘完素主清火,张从政主攻下,李东垣主补脾胃,朱丹溪主滋阴降火。

五、中医理论的成熟和完善时期——明清至鸦片战争时期

元末发生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公元1368年,朱元璋统一了中国,建立起明王朝,经过276年的统治,又被农民起义军推翻,满清乘机入关,建立起第二个由少数民族统治全国的清王朝。清朝初年,接受了元代统治失败的教训,对汉民族采取了怀柔政策,很快取得了统一全国的胜利,而且经济繁荣、版图扩大,成为汉唐以后第三个封建强国。明代的哲学思想,基本上继承了宋学的遗风,故后世称“宋明理学”,其中以王阳明为主要代表。清代初年,由于大兴文字狱,一般学者很少发表独立见解,所以把大部精力都倾注到研究古籍方面去,于是考据之学大兴,成为“乾嘉学派”的主流。对古典著作的考证、注疏、辨伪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这种学术风气,当然也要影响到中医古籍的研究这就是这一时期《内经》、《伤寒论》等所谓经典著作的注解和研究特别被重视的原因之一。

这一时期的医学著作更为繁多,流传至今的也可汗牛充栋,如吴又可的《瘟疫论》、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王孟英的《温热经纬》等,楼英的《医学纲目》、张景岳的《景岳全书》、王肯堂的《六科准绳》、张三锡的《医学六要》、吴谦的《医宗金鉴》、程钟龄的《医学心悟》、陈修园的《陈修园医书》等。其他专科方面如陈实功的《外科正实》、伪托傅山的《傅青主女科》、陈复正的《幼幼集成》、杨继洲的《针灸大成》等。此外,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关于方药方面的著作。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缪希雍的《神农本草经疏》,汪昂的《本草备要》、《医方集解》、《汤头歌诀》,吴仪洛的《本草从新》等,对中医理论的成熟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这一时期医学发展的主要特点是:第一,中医最后形成一个比较完整、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即形成一个从生理到病理、从病理到药理、从诊断到治疗、从理论到实践的系统性结构,其主要标志就是辨证论治原则的普遍实施。这一成就是明代学者在总结宋金元医学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完成的,其成熟时期和近代西医理论形成时期,即从哈维到魏尔肖的时期大致相当。第二,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天花接种的发明,显示了我国在传染病领域的独特成就。其临床成效大大超过了抗生素和牛痘接种发明以前的近代西医。第三,外科、妇科、儿科、眼科、五官科等也都贯彻了辨证论治原则,显示了中医在这些领域的特殊疗效。

中医学概论重点

中概复习提纲 中医学就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得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得医学理论体系。 先秦、两汉时期(形成时期): (1)《黄帝内经》现存最早得中医学专著;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得建立 (2)扁鹊、《难经》 (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 (4)《神农本草经》最早得一部药物学典籍 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时期): (1)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 (2)西晋、王叔与《脉经》24种脉法,最早得脉学专著 (3)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4)唐、孙思邈《千金方》、王焘《外台秘要》 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 (1)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 (2)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开创“脏腑辨证” (3)金元四大家: (4)元、杜清碧《敖氏伤寒金镜录》论舌得第一部专著 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1)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 (2)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傅山《傅青主女科》 (3)温病理论得创立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 清代、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三焦辨证”《温病条辨》

中医理论体系得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人体就是一个有机得整体(结构上得整体联系、功能上得相互协调、病理上得相互影响、诊断上得整体诊察、治疗上得整体调节)、人与环境得协调统一(人与自然界得统一性,人与社会关系密切) (二)辨证论治 病: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与转归得一种完整得过程。症:疾病得外在表现。征:体征 证: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得病理概括。它包括①疾病得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痰饮等)、②疾病得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③疾病得性质(如寒、热等)与④邪正关系(如虚、实等),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得全面情况。 辩证-将四诊所收集得资料、症状与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得原因、性质、部位与正邪之间得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辩证得结果,确定相应得治疗方法。 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疾病发展阶段不同或病人得机体得反应性不同,其病理变化就会不同,治法不同 异病同治:不同疾病,有时会出现相同得病机变化,采用相同得治法 (三)恒动观:在分析研究生命、健康与疾病等医学问题时,应持运动得、变化得,发展得观点,而不可拘泥一成不变得静止得、僵化得观点。 1、生理上得恒动观“动而不息”就是自然界得根本规律 2、病理上得恒动观(疾病处于不停得发展变化中、有一定阶段性、处于恒动中) 中医学得学科性质与特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得交叉性、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得双重性、中国传统文化得综合性 中医学体系得主要建构方法:取象比类、司外揣内、揆度奇恒(对比)、推演络绎、试探与反证、心法与顿悟 气:指构成自然界万物而十分活跃得极微细物质,就是构成宇宙万物得本原或本体。 气一元论得基本内容:1、气就是构成自然界万物得本原 2、气具运动、变化得特性气机:气得运动(升、降、出、入)气化:通过气得运动

近代中药发展史及中药问答

近代中药概述 专业:05七D 姓名:崔烨学号:0501113 近代的中国在帝国主义列强面前丧失了前进的脚步,中医药事业也同样举步维艰。 近代中国,医药学的发展处在一个极其复杂的特殊阶段。正确解决中西医药关系,探讨中国医药学发展道路,始终是医学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客观上,西方医学的传入为我国带来了新的医学科学知识,涌入了一些先进的医疗设施及高技能医疗工作者,为我国人民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从另一方面讲,帝国主义利用西医作为入侵中国的重要战略之一及旧政府对中医药的严重抵制,这促使中医药处于濒临灭绝之境,中医药地位岌岌可危。 旧中国对中医药的摧残 1840年,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轰开了清政府紧闭的大门。在帝国主义方面,西方医学是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进行文化侵略的重要手段之一。他们欲通过医药将基督教打入中国,然后通过传教士,在中国扩充商品的销路,对中国进行全面的颠覆。于是,西方医学的传播,造成了一些人性格的崇洋媚外,思想的全盘西化,歧视、排斥、妄图消灭中医药。清政府也寄望通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师以长技以制夷,发展强大自己。对于中医药事业,清政府没有寄以厚望。在旧国民政府执行卖国崇洋的政策之际,中医药事业更受到了严重的迫害,废除中医药的言论也轰轰烈烈的进行。在这废医思想中,最具代表的是俞樾和余云岫等人。 俞樾,浙江湖州人。作为一代经师,章太炎、戴望均出自其门下。但其对于医药正如其所说,并不十分精通。但并不精通的他却对中医药妄加评论。他是近代最早提出废除中医理论的人,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其《俞楼杂篆废医论》中“药虚篇第五”曾写道:“执古药以治今病,宜其中病者韪矣。又况蛇床乱蘼芜,荠尼乱人参,自古叹之。今则牟利之夫善于诳语,以香栾为枳实……药虚、脉虚、医亦虚,是以曲园先生(俞樾晚号曲园先生)所以愤然而议医也。”如此大家,其思想影响是巨大的。他对中医药学的影响在二三十年代的一些文章中仍可以看到其废医思想的阴影。 在医学界中,最早系统的全面提出废医思想,并全力促使其实现的是余云岫。 余云岫系江苏武进人,1914年公费留学日本,1916年于大阪医科大学毕业回国,极力主张仿效日本,走科学救国的道路。他错误认为,只有清除、抛弃旧有的文化技术,才能取得成果,所以一直对中医抱有极大的偏见。余云岫作有《素灵商兑》、《医学革命论》等,在其著作中写道:我国旧医之理论,荒唐怪诞,无可掩饰,惟有听其沦丧而已耳……中医欺诈之术,遂顾而之他矣,辗转数医,杂药乱投,而病乃陷于不治,犹至死而不悟也,哀

浅析中医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浅析中医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中医药是我国的国粹,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是我们的国粹在近代受尽了摧残,在当前世界回归自然的大趋势下,天然药物风靡全球的时代,中医药的发展有了一个极好的机遇,国家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来资助中医药的发展,但由于中医药是在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医学,与现代西医学的思维方式、理论等有很大的区别,中医药的继承和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所以,保护、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不得不成为所有中医学子在当今时代的重要课题,如何有效地保护、继承中医药文化和发展创新是当前摆在所有中医药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1.加大保护中医药传统文化,将其列入重点保护范畴 当今社会人们对于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是少之又少,特别是在群众圈里面。这也许与他被重视的程度多少有些关系,认为应该是时候将其列入保护范畴。将其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畴,有利于促进中医药传统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 2.建立中医研究机构与学术机构,积极开展中医药学术交流 积极建立于继承中医药文化有关的学术组织,建立中医中药联合会,组织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 首先,中医药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不仅有其自身的医学因素,更重要的是需要有适合的文化氛围。另外,传统的中医药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有别于西医的一整套医学理念。要善于吸纳、学习与交流,才能在不断的丰富、充实与完善中实现新的突破,并保持永恒的生命力与魄力。 3.加强相关学科联合攻击

中医药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意义重要和深远,是一项巨大浩繁的工程。因为它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是含有许多人文科学内容的自然科学。它不仅包括了中医药各科知识,而且还涉及哲学、史学、人类学、心理学、民族学等各门学科。联合不同学科对中医药进行研究。充分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突出重点和主攻方向,有计划的开展所涉及的内容与相关学科联合攻击是继承与发展中医药文化的有效措施。 4.普及中医药传统文化,使其得到良好的继承与发展 我们中医的教育应该具有长远的眼光和魄力,要让中医药文化从孩子时期就得到充分的重视,培养兴趣。喜欢是关键,我们可以将中医的发展史、历史上对中医药发展有过重大贡献的人物、中医的治病理念、等理念写成通俗易懂、活泼生动的小文章放进中小学生的课本里,甚至可以选一些医古文里的优秀篇章作为学古文的教材。经过这些潜移默化的教育,我相信祖先创造出的中医药灿烂文化,是可以得到尊重、爱惜、并且发扬光大。 5.中医药发展要走自己的路 中医是复杂性科学,中医的科学性是复杂系统的范畴。它的理论体系经历了几千年的验证。 自古以来医药就不分家,悬壶济世就指此而言。因为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的,离开中医理论指导,那就不是中药了。例如,我们每天吃的各种动植物也被收进了《本草纲目》。如名方“当归生姜羊肉汤”、“甘麦大枣汤”虽然是我们吃的食品,但它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来治疗某一症候,那就是中药了。现行政策强迫中医中药“离婚”,研究医的不重视药,研究药的不重视医;中医中药分家管理就脱离了中医药的理论和经验。例如,安宫牛黄丸中有朱砂,而朱

中医学概论

中医学概论 导论 一、什么就是中医学? 中医学就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中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了理论体系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时期) (1)《黄帝内经》 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 (2)扁鹊、《难经》《伤寒论》(外感病) (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金匮要略》(内伤病) (4) 《神农本草经》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 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期) (1)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 (2)西晋、王叔与《脉经》24种脉法,最早的脉学专著 (3)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4)唐、孙思邈《千金方》、王焘《外台秘要》 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期) (1)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 (2)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开创“脏腑辨证” (3)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李杲(补土派)、张从正(攻邪派)、朱震亨(养阴派) (4)元、杜清碧《敖氏伤寒金镜录》论舌的第一部专著 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1)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 (2)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傅山《傅青主女科》 (3)温病理论的创立 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 清代、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临证指南医案》 吴鞠通—“三焦辨证”《温病条辨》 近代与现代(收集整理时期)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人体就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环境协调统一) (2)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与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与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病—就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与转归 的一种完整的过程。 症—疾病的外在表现; 征—体征; 证—就是指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①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痰饮等)、②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③疾病的性质(如寒、热等)与④邪正关系(如虚、实等),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

中国中医药发展史

一文读懂中国中医药发展史 西医药开始对中国医学产生影响是在19世纪初,至今不过百余年的历史,而此前的数千年间,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作出了卓越贡献,是中华数千年绚烂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早在几千年前的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日常饮食劳作和与大自然的抗争中就积累了一些用药知识。人们发现食用了某些动、植物后具有减轻或消除病痛的功效,这就是认识中药的起源。随着人类的进化,开始有目的地寻找防治疾病的药物和方法,所谓“神农尝百草”和“药食同源”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人们在烘火取暖时发现用兽皮、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逐渐形成了热熨法和灸法;在使用石器劳作时发现身体某一部位受到刺伤后反能解除其他部位的病痛,从而创造了运用砭石、骨针治疗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针刺疗法,进而形成了经络学说,初步形成了原始医学。 春秋战国时期,扁鹊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基础,扁鹊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中医理论的奠基人,被后人誉为“医祖”。

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于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问世。全面系统阐述了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治疗的原则与方法,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医学理观念,确立了中医学的思维模式,标志着中医从单纯的临床经验积累发展到系统理论总结阶段,形成了中医药理论体系框架。 秦汉后期,随着交通日渐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的犀角、琥珀、羚羊角、麝香,以及南海的龙眼、荔枝核等渐为内地医家所采用,东南亚等地的药材也不断进入中国。 《神农本草经》就是当时流传下来的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它总结了汉以前人们的药物知识,载药365种,并记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气五味等药物学理论,对于合理处方、安全用药、提高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该书所载药效大多是正确的,如麻黄治喘,黄连治痢,海藻治瘿等。 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提出了外感热病(包括瘟疫等传染病)的诊治原则和方法,论述了内伤杂病的病因、病证、诊法、治疗、预防等辨证规律和原则,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体系,被中医界称为“医圣”。 后世又将该书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实收剂269首,基本上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被誉为“方书之祖”。东汉末年,“外科鼻祖”华佗创制了麻醉剂“麻沸散”,开创了麻醉药用于外科手术的先河,较西医的麻醉药提早了1600多年。

中医学概论新选.

中医学概论 导论 一、什么是中医学? 中医学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中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了理论体系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时期) (1)《黄帝内经》 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 (2)扁鹊.《难经》《伤寒论》(外感病) (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金匮要略》(内伤病) (4)《神农本草经》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 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期) (1)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 (2)西晋.王叔和《脉经》24种脉法,最早的脉学专著 (3)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4)唐.孙思邈《千金方》、王焘《外台秘要》 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期) (1)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 (2)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开创“脏腑辨证” (3)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李杲(补土派)、张从正(攻邪派)、朱震亨(养阴派) (4)元.杜清碧《敖氏伤寒金镜录》论舌的第一部专著 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1)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 (2)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傅山《傅青主女科》 (3)温病理论的创立 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 清代.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临证指南医案》 吴鞠通—“三焦辨证”《温病条辨》 近代和现代(收集整理时期)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环境协调统一) (2)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 的一种完整的过程。 症—疾病的外在表现;征—体征;证—是指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①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痰饮等)、②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③疾病的性质(如寒、热等)和④邪正关系(如虚、实等),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

中医药学发展史

中医药学发展史 摘要:中医药学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它既古老又充满生机,千百年来一直有效的指导着临床实践,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为世界医学的发展和全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关键词:中医药学的起源、中医药学理论的确立、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回眸百年中医药的历史长河,我们或许更能深切认识此次中医中药中国行的意义和价值。伴着中华民族近代百年的跌宕起伏,刻着中华文化烙印的中医药也走过坎坷多艰之途。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医药遭受质疑之声始终不曾断绝,2006年一度为全社会关注的所谓“取消中医”论调,再次给中医药发展投下阴影。 《诗经》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涉及药物的书籍,仅植物药就有杞(枸杞)、艾(艾叶)、桑椹等50多种。《尚书》中已有“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的记载,这可能与当时多用大剂量且副作用较大的药物治病有关。同时也说明人们当时对药物的性能及副作用已有一定的了解。《礼记》中关于“孟夏月也……聚蓄百药”,则反映了人们已注意到在一定的采集季节广泛采集贮存药物。到了西周、春秋时期,药物品种增加,人们的用药经验也日益丰富。此时虽还没有出现药物学专著,但在很多文献中都有关于药物的记载。如《周礼·天官》中述的“五药”,可能是对药物的初步分类;书中还有对胆矾、丹砂、雄黄、礐石、磁石这“五毒”炼制的外用腐蚀药,这可能成为中国古代使用化学药物的最早记录。《诗经》中也有关于药物的丰富记载,书中记录了大量的动植物,虽然没有明确指明这些动植物的药用作用,但是许多都是后世所使用的药物,如芣苢(车前)、藚(泽泻)、葛(葛根)、薇(白薇)、芩(黄芩)、虻(贝母)、荑(白茅)、壶(葫芦)、木瓜、枣等。《诗经》中对一些植物的采集、采地及食用的效果也有一些记载。《山海经》是在先秦文献中记载药物最多的,其中还明确指出了药物的功

中药发展史

中药发展史简论 作者:任胜科专业:药学学号:1041418 引言:中药在古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健康,并且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对世界医药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在许多人由于西药的冲击与对中药的误解而失去了信心,因此我希望通过本文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中药,热爱中药,感受中药的独特魅力。 摘要:本文我将通过对中药发展的九个阶段、相关中药典著的介绍及其现况与发展所面临问题、对策等来阐述中药发展史。 关键字:中药发展问题对策感悟 一﹑中药发展九阶段 (一)、先秦时期 人类对于药物的认识,最初是与觅食活动紧密相连的。在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由于采食植物和狩猎,得以接触并逐渐了解这些植物和动物,因而使人们懂得在觅食时有所辨别和选择,逐渐认识到某些自然物的药效和毒性作用并予以注意。我国古籍中记述的“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反映了认识药物的艰难。古人经过无数次有意识的试验、观察,逐步形成了最初的药物知识。 (二)、秦汉时期 秦汉之际,药学已初具规模,西汉时期已有药学专著出现。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其“序例”部分总结了药物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用药方法、剂型选择等基本原则,初步奠定了药学理论的基础。各论载药365种,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即后世所称的“三品分类法”。《本经》系统地总结了汉以前的药学成就,对后世本草学的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标志着中药发展已趋成熟。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由于战乱,“文籍焚靡,千不遗一”,但是此间留下的本草书目仍有近百种之多,重要的本草著作有梁·陶弘景所辑《本草经集注》。该书“序例”部分首先回顾本草学的发展概说,接着对《本经》序例条文逐一加以注释、发挥,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南朝刘宋时期雷党纪敦著《雷公炮炙论》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也标志着本草学新分支学科的产生。 (四)、隋唐时期

中医学概论复习题.中医学

中医学概论复习题 1 根据阴阳的可分性,前半夜为(阴中之阴) 2 “罢极之本”是指(肝) 3 “内燥”病变,多见于(肺) 4 “太仓”是指(胃) 5 “胃之关”是指(肾) 6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是因为(心藏神) 7 “阳盛则阴病”,主要是指阴虚阳亢而言是否正确(错) 8 与宗气的生成密切相关的脏是(肺脾) 9 足三阴经的走向规律是什么(从足走腹) 10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说明阴阳之间什么关系(互根) 11 按五行生克规律肝之“母”是(水) 12 被称为“仓廪之官”的是(脾胃) 13 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建立的着作是(皇帝内经) 14 表证的临床表现是什么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兼有鼻塞、流涕、咳嗽、喷嚏、 痛等证。 15 不分布于下肢的经络有B任脉 16 参与水液代谢的脏腑是(肺脾肾) 17 冲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之后,有一支脉与何经相并而夹脐上行足少阴经 18 大汗之后形成气脱的病理是(血能载气) 19 肺气肃降能清洁呼吸道,且有助于大肠之传导是否正确(正确) 20 肺主呼吸之气,依赖于肺气宣发与肃降的协调运动是否正确(正确) 21 肺主一身之气,取决于什么(肺的呼吸功能) 22 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变化称为六淫是否正确(正确) 23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有(走串,易袭阳位等) 24 肝的藏血功能主要体现于哪些方面(B.调节血量D.贮藏血液E.防止出血) 25 肝是最容易出现气逆病变的脏之一是否正确对 26 根据五行相生规律所制定的治疗方法是什么(壮水之主,以治阳光) 27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的特点有(疼痛、收引等) 28 滑脉的主病有(食积、妊娠等) 29 患者日间经常汗出,活动后更甚,此为(气虚,自汗) 30 火、暑邪共同的致病特点(伤津) 31 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与“气”的哪些作用有关(升降出入) 32 津液耗损可以导致血瘀病变是否正确(正确) 33 具有慓悍滑疾特性的气是(卫气) 34 具有协调气机升降关系的两脏是(肺肾) 35 疠气最主要的致病特点是(易流行) 36 两侧头痛属(少阳) 37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是(季节性、地域性等) 38 咯痰白而清稀者属(寒痰) 39 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称为(孙络) 40 面目肌肤俱黄,黄而晦暗如烟熏属于(阴黄) 41 得神的表现“有神”。其临床表现为两目灵活,明亮有神,面色荣润,含蓄不露,神志清晰,表情自然,肌肉不削,反应灵敏

中药的发展史

中药的发展史 1. 1. 中药的发展史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的历史可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炎帝神农氏。由于中药,草类占大多数,所以记载药物的书籍称为“本草”。据考证,现知的最早本草著作为《神衣本草经》。该书总结了战国时期的许多用药经验,经秦汉医家不断抄录、增补而成。到了南北朝,梁代陶弘景(公元452~536年)著有《名医别录》。每药之下不但对原有的性味、功能与主治有所补充,并增加了产地、采集时间和加工方法等,大大丰富了《神农本草经》的内容。中药还经历了唐.宋.元.明.清.中华民国几个时代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对中医药事业高度重视,先后制定了许多有利于中药发展的措施,中医药的教育、科研事业也有了空前的发展。中医药学的中、外交流逐渐增加,近三十年来这种交流尤为频繁。凡此种种,无不标志着中药科学在社会主义中国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也展示了中药事业光辉而广阔的前景。 2.影响中药发展的因素

2.1中药开发所存在的问题 n 中药原料来自自然,又多为人工分散采收、加工,受天气、地域差别及人为影响因素很大;过度开发使一些宝贵的中药材资源濒临枯竭;大宗中药材品种栽培技术研究推广不够;生产管理粗放,单产低、质量差的现象较为普遍;对珍贵的种质资源保护和优质中药材的引种和栽培还缺乏统一的组织和协调;一些珍稀濒危药材代用品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对中药有效成分分析、毒理药效检测、质量检测、包装、贮存等方面尚无统一的标准和科学的方法,缺乏严格的质量监控标准和良好的监控方法,很难保证产品质量的均一、稳定性;对人工种植的中草药,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量等超标。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中成药的质量。并且中药现代化程度不高。虽然传统的中医药煎煮法疗效相对显著,但是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的生活习惯大为改变。并且其有浓重点中药味的汤剂和体积过大的中药丸,而且中药汤剂的煎熬过程和火候也是西方人难以掌握的。凡此种种都影响中药的发展。 2.2中药行业所存在问题极其措施 问题主要有: 1.研究能力有限。我国药用资源丰富,以药用植物为例,有一

中医发展史

中医发展史 中医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就创造了原始医学。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某些食物能减轻或消除某些病症,这就是发现和应用中药的起源;在烘火取暖的基础上,发现用兽皮、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通过反复实践和改进,逐渐产生了热熨法和灸法;在使用石器作为生产工具的过程中,发现人体某一部位受到刺伤后反能解除另一部位的病痛,从而创造了运用砭石、骨针治疗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针刺疗法,进而形成了经络学说。 中医理论主要来源于对实践的总结,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黄帝内经》问世。该书系统总结了在此之前的治疗经验和医学理论,结合当时的其他自然科学成就,运用朴素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初步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难经》是一部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成书于汉之前,相传系秦越人所著。其内容亦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方面,补充了《黄帝内经》之不足。 秦汉以来,内外交通日渐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的犀角、琥珀、羚羊角、麝香,以及南海的龙眼、荔枝核等,渐为内地医家所采用。东南亚等地的药材也不断进入中国,从而丰富人们的药材知识。《神农本草经》就是当时流传下来的、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它总结了汉以前人们的药物知识,载药365种,并记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气五味等药物学理论。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该书所载药效大多是正确的,如麻黄治喘,黄连治痢,海藻治瘿等。 公元三世纪,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在深入钻研《素问》、《针经》、《难经》等古典医籍的基础上,广泛采集众人的有效药方,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著成《伤寒杂病论》。该书以六经辨伤寒,以脏腑辨杂病,确立了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与治疗原则,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世又将该书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其中,《伤寒论》载方113首(实为112首,因其中的禹余粮丸有方无药),

中医学概论重点

中概复习提纲 中医学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先秦、两汉时期(形成时期): (1)《黄帝内经》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着;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 (2)扁鹊.《难经》 (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 (4)《神农本草经》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 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时期): (1)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着 (2)西晋.王叔和《脉经》24种脉法,最早的脉学专着 (3)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4)唐.孙思邈《千金方》、王焘《外台秘要》 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 (1)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 (2)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开创脏腑辨证” (3)金元四大家: (4)元.杜清碧《敖氏伤寒金镜录》论舌的第一部专着 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1)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王肯堂《证治准 绳》 (2)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傅山《傅青主女科》 (3)温病理论的创立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

清代.叶天士一卫气营血辨证”《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一三焦辨证”《温病条辨》 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结构上的整体联系、功能上的相互协调、病理上的相互影响、诊断上的整体诊察、治疗上的整体调节)、人与环境的协调统一(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与社会关系密切) (二)辨证论治 病: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症:疾病的外在表现。征:体征 证: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①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痰饮等)、②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③疾病的性质(如寒、热等)和④邪正关系(如虚、实等),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 辩证-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正邪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疾病发展阶段不同或病人的机体的反应性不同,其病理变化就会不同,治法不同异病同治:不同疾病,有时会出现相同的病机变化,采用相同的治法 (三)恒动观:在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时,应持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而不可拘泥一成不变的静止的、僵化的观点。 1.生理上的恒动观“动而不息”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 2.病理上的恒动观(疾病处于不停的发展变化中、有一定阶段性、处于恒动中)中医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性、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双重性、中国传统文化的综合性中医学体系的主要建构方法:取象比类、司外揣内、揆度奇恒(对比)、推演络绎、试探与反证、心法与顿悟气:指构成自然界万物而十分活跃的极微细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或本体。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1、气是构成自然界万物的本原 2、气具运动、变化的特性气机:气的运动(升、降、出、入)气化:通过气的 运动产生的宇宙中的各种变化。 3、气是天地万物感应的中介 阴阳: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具有普遍性与相对性(阴阳的无限可分性、相比较而分阴阳、阴阳具有相互转化性)

中医学概论

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脏器、组织、器官在生理上相互联系,保持协调平衡。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方面要靠脏腑组织发挥自己的功能,另一方面又要靠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生理平衡。人体各个部分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表里相联,上下沟通,协调共济、井然有序的统一整体。因此,中医认为,人体局部的病理变 化往往与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有关。诊断时,可以通过外在的变化,判断内脏的病变。治疗时,对于局部的病变,也从整体出发,确定治疗方法。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如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区方域等)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属于生理范围内的,即是生理的适应性;超越了这个范围,即是病理性反应。因此,人要主动地适应环境。在治疗上,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也就成为重要原则。 二、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了病位、病因、病性以及正邪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 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通过分析、综合,判断为某种证。论治,就是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病首先着眼于证,而不是病的异同,因此,同一疾病 的不同证候,治疗方法就不同;而不同疾病,只要证候相同,便可以用同一方法治疗,这就是“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这种针对疾 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的法则,就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第二章 (一)整体观念 1.整体观念的基本概念: 客观世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任何事物都是由各种要素以一定方式构成的统一整体。整体是由其组成部分以一定的联系方式构成的。一般说来,各组成部分(元素)之间相对稳定的本质的联系称之为结构关系。具有一定结构关系的整体谓之系统。整体性就是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整体性表现为整体联系的统一性,即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系统与环境联系的统一性。人类对整体性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中国古代朴素的整体观念,是同对世界本源的认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把自然界看成是由某些要素相辅相成组成的有机整体,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客观事物的整体性及辩证的层

我国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现状及挑战(精)

我国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现状及挑战 2002-04-22 中医学有5000年历史,曾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巨大贡献。建国以来,我国三代领导人都曾作过重要的指示,1985年6月20日中央再一指示:“中医不能丢,必须保存和发展”,组建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加强管理工作,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取得很大成绩。 但是,我国中医药现代化发展还比较落后,我国中药在国际市场上仅占3%的份额,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而欧洲、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洋中药却占到97%,几乎垄断了国际中药市场。更有甚者,近年洋中药大举进入中国,抢占国内市场,目前洋中药进口额已超过我国中药出口额。为此,政协委员李连达在去年政协会议上提出0875号提案《关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提案》,就发展我国中医药现代化事业提出了重要的建议。 一、政协0875号提案的主要内容 1.发展创新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

中医学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优秀遗产,伟大宝库,应该努力发掘,认真继承;而另一方面,中医学又是治病救人的应用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一部分,因此,需要不断发展、创新,跟上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江主席曾多次指示:“发展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灵魂”,也应该是中医药现代化的灵魂。我们应该坚定不移的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继承的基础上,以发展创新为指导思想,全力推进中医现代化与中药现代化。 2.加大投入,改善基础条件,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的基础差,底子薄,经费短缺,设备落后,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医院,处境十分艰难。 据统计,我国卫生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支出的2.23%,而在这么少的经费分配中,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仅占8.7%(相当国家财政支出的0,2%),却承担着1/3的农村医疗和1/4城市住院病人的医疗任务。一个中医院的经费仅是综合医院的18%。 经费严重不足,可以举两个例子来说明:(1)国外研制新药投入

中医学发展简史

发展简史 中基 一、战国秦汉时期四大经典著作: 1《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后分为《素问》和《灵枢》) [作者] 集体创作(非一时一人之作)[成书年代] 公元前1世纪西汉中后期 [学术价值]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最早提出制方理论的医书,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后世尊为“医家之宗”。 2《难经》(全名为《黄帝八十一难经》) [作者] 秦越人(扁鹊)[成书年代]东汉末年 [学术价值]该书宗《内经》要旨而补其不足。提出独取寸口诊脉法。 3《伤寒杂病论》=《伤寒论》+《金匮要略》 [作者] 张仲景[成书年代] 东汉末年 [学术价值]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并继承和发扬了汉以前的汤液疗法,为中医理论和临床医学奠定了重要基础,具有很大实用价值,后世尊为“活人之书” 4《神农本草经》 [作者] 神农(托名)[成书年代]东汉末年 [学术价值]我国第一部药物学著作,共收载药物365种。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药物分类。在方剂学方面,提出了“四气五味”、“君臣佐使”、“七情和合”等理论。奠定了中药学和方剂学的基础。 二、晋、隋、唐时期: 晋?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第一部针灸,经络学专著 晋?王叔和著《脉经》——第一部脉学专著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唐?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三、金元四大家: 刘李张朱—凉脾攻滋 中诊 《阴阳脉死候》最早的诊断专书 西汉淳于意(仓公)创诊籍最早的病案(开始记录病人的姓名、居址、病状以及方药等)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对天行发斑疮(天花)、麻风等传染病, 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 王超《水镜图诀》食指络脉诊法(小儿指纹诊法)的创始人 宋陈无择(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提出“三因学说” 南宋崔紫虚《崔氏脉诀》是以浮沉迟数为纲,分类论述24脉 施发《察病指南》诊法的专著,并绘脉图33种,以图来示意脉象 元 敖氏《点点金》《金镜录》分12图,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后经清·杜清碧增补为36图,即为现在所见的《敖氏伤寒金镜录》 金元之世 戴起宗《脉诀刊误集解》对脉学颇有贡献 滑寿《诊家枢要》为脉诊的专著,载脉29种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进中医药发展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进中医药发展 人类在漫长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文明,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多样性、多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是中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不仅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作出了卓越贡献,也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医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兼容并蓄、创新开放,形成了独特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实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和统一,蕴含了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随着人们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价值。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中医药发展。中医药与西医药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维护和增进民众健康,已经成为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与健康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2017年10月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全面取消以药养医,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

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 一、中医药特点 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医药不断吸收和融合各个时期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文思想,不断创新发展,理论体系日趋完善,技术方法更加丰富,形成了鲜明的特点。 1、重视整体。中医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人体内部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重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认为精神与形体密不可分,强调生理和心理的协同关系,重视生理与心理在健康与疾病中的相互影响。 2、注重“平”与“和”。中医强调和谐对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认为人的健康在于各脏腑功能和谐协调,情志表达适度中和,并能顺应不同环境的变化,其根本在于阴阳的动态平衡。疾病的发生,其根本是在内、外因素作用下,人的整体功能失去动态平衡。维护健康就是维护人的整体功能动态平衡,治疗疾病就是使失去动态平衡的整体功能恢复到协调与和谐状态。 3、强调个体化。中医诊疗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体现为“辨证论治”。“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采集的症状、体征等个体信息,通过分析、综合,判断为某种证候。“论治”,就是根据辨证结果确定相应治疗方法。中医诊疗着眼于“病的人”而不

中国医学史

中国医学史整理 绪论 1、中国医学史是关于中国医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中医学的发展过程包括:原始医药经验积累,中医学术体系形成,实用经验扩张发展,学术理论总结探索,中医学鼎盛与创新,中西医学交汇撞击。 3、中医学的学术特点: 中医学的观念系统:整体观念,“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临床实用的实践观念,直觉感悟的思维观念,人与物互通的人伦观念,重视传统的法古观念。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理论范畴的非实证性,物质功能超越实证结构,生理与病理合一不分,病因必须依证候确定,对现象的整体性说明,说明问题的哲学方式。 中医学的技术系统:中医学的技术形态表现为经验性突出,中医学的技术具有个性化特点,中医各项技术之间具有游离性,中医技术操作具有非标准性,中医技术具有通 用性特点。 第一章医药的起源 1、原始社会是中医学的起源时期。 2、热熨法、灸法产生的前提条件是原始人类对于火的使用。 3、《韩非子》载:“上古之世……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4、从巢居发展而来的“干栏”式建筑,下层养家畜,上层居住人,能防潮防水,防兽防敌。 5、《淮南子》载,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识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是医方兴焉”。 6、动物药知识的积累是通过人类的狩猎、渔业活动而逐渐认识的。 7、随着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入,人们首先从食物中发现了具有治疗作用的植物药和动物药。 8、矿物药的发现,大约开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9、文献记载及考古研究表明,针灸术起源于石器时代。 10、专家推测认为,某些疾病是因为某种鬼神或灵魂进入了人类的头部或身体,从而产生的治疗行为是原始钻颅术。 11、居处:野居→巢居→穴居→屋居。 衣着:裸身生活→以皮盖体→简单编制→原始纺织缝纫。 婚配:原始群婚→血缘内婚→族外群婚→对偶婚姻。 第二章早期医药经验与中医学术方向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知识的书籍之一。 2、酒能够增加药物的治疗效果,《汉书·食货志》称其为百药之长。 3、汤液,即汤剂、水药,一般认为它的发明与伊尹有关。 4、医和提出的“六气致病学说”是指阴、阳、风、雨、晦、明。 5、针砭治病自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萌芽,《灵枢》记载的“九针”是形状多样的针具。 6、先秦文献中收录药物最多的是《山海经》。该书虽非药物学专着,却包含了丰富的药物学知识。 7、《周礼·天官》记载,当时的宫廷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种。 8、《周礼·天官》记载,医师之下设有府、史、徒、士,各有专任。 9、甲骨文中疾病被广泛称为“疒”,表示身体出现不适或功能障碍。 10、作为目前所知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是研究殷商时期医疗水平的宝贵史料。

中医发展历史

中医,即相对西医而言。在西方医学没有流入中国以前,中医基本不叫中医这个名字,而是有独特且内涵丰富的称谓。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步气、祝由等。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 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表、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辩证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金元以降,中医开始没落。明清以后,出现了温病派时方派,逐步取代了经方派中医。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标志着中药药理学没落。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在朝鲜东医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例如许浚撰写了《东医宝鉴》。 自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同时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中国出现许多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人们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同属中国医学体系的日本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亦是如此。2003年“非典”以来,经方中医开始有复苏迹象。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医作为“古为今用”的医学实例得到中国共产党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发展。现代,中医在中国仍然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在国际上,针灸在引起医学界极大兴趣,世界卫生组织的观点认为,针灸已被证实在减轻手术后疼痛、怀孕期反胃、化疗所产生的反胃和呕吐、牙齿疼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非常低,然而,对慢性疼痛,背部疼痛以及头痛,数据显示出模棱两可或者争议性。WHO 认为很多针灸和一些草药的有效性得到了科学双盲研究的较强支持,但是对于其它的传统疗法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而且不能忽视未经研究的传统疗法存在的安全性及危险性等问题。WHO在2002年5月26日发表“2002-2005年传统医药研究全球策略”,邀请全球180余国将替代医学纳入该国的医疗政策。 上世纪90年代发起的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的原始创新、革命。中医新哲学观中医三个哲学观:整体观、辩证观,及新挖掘出的中医第三哲学观:相似观-分形论。 1996年,学界对中医气本质、经络实质、阴阳、五行、藏象和中医哲学观等都有了新的创造性的认识和解说。如邓宇等发现的:气是‘信息-能量-物质’的统一体;分形分维的经络解剖结构;数理阴阳;中医分形集:分形阴阳集-阴阳集的分形分维数,五行分形集-五行集的分维数;分形藏象五系统-暨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中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