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空间设计》芦原义信

《外部空间设计》芦原义信
《外部空间设计》芦原义信

外部空间设计(芦原义信)——连载1

译者序

大谈空间,从世界建筑学领域来看,似乎越来越成为一种时髦。形形色色的空间概念,洋洋洒洒的空间专著,令人眼花缭乱莫知所从。当然,这当中也确实有不少真知灼见,如:凯文·林奇(Kevin Lynch)根据城市景观对人们空间认知和记忆影响的调查分析,撰写了《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一书,被称为是战后划时代的巨著,其影响迄今未减;诺博格·舒尔茨(C. Norberg Schulz)的《存在.空间.建筑》(Extence,Space and Architecture)从任何空间知觉均有意义作用,因此必须与更稳定的图式体系相对应这一观点出发,论述了人在世界上为自身定位所必需的基本空间概念,其影响仅次于凯文.林奇。此外如克里斯托福·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关于图式语言(Pattern Language)的研究,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在建筑形体理论方面的创新等等,这些研究成果把建筑论、空间论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与此同时,也有不少空间论,文字晦涩难解,内容玄奥莫测,而且往往是越来越抽象、越来越离题,从而“许多人对空间问题已经感到厌烦,他们宁愿谈‘结构’、‘体系’或‘环境’,这也不是不可理解的”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中,我看到了芦原义信的这本《外部空间设计》。

“这本书既包含有空间论,也包含着方法论。作者融汇了当前世界上的空间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又创造性地提出了‘内部秩序与外部秩序’、‘N空间与P空间’、‘逆空间’等一系列颇有启发的概念。而且,更难得的是全书所引用的建筑实例均系作者本人的作品,这些作品又都是作者本人理论的产物。因此,此书不仅可供阅读,更可作为设计实践中有价值的参考”。

1962年译者应早稻田大学建筑系邀请访日时,曾专程拜访了芦原义信先生,他一见面就很客气地问我:“您为什么要翻译我这本书呢?”

上面这段话就是我当时地回答,这里我想也可作为理应对作者说明的,翻译介绍此书地目的所在吧。

芦原义信是当代日本、也是国际知名建筑师,他曾几次来我国讲学,他的名著《外部空间设计》、《街道美学》以及一些重要作品,我国均已翻译发表或有所介绍,因此我国建筑界对芦原先生是比较熟悉的。

芦原义信194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1953年毕业于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同年曾在著名建筑师马塞尔·布劳耶(Marcel Breuer)事务所工作,1956年在东京创建芦原义信建筑设计研究所。六十年代以来曾先后在东京大学、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以及新南威尔士大学、夏威夷大学等客座教授。他还曾担任日本建筑学会副会长,日本建筑家协会会长等职,并多次应邀担任国内及国际设计竞赛评选工作。

五十年代以来,他设计了各种类型建筑作品达一百余项,其中不少作品具有一定国际影响,他设计的意大力文化会馆曾获马可·波罗奖。

芦原义信的主要著作除本书外,还有《街道美学》(获日本第三十三届每日出版文化奖)、《建筑空间的魅力》、《续街道美学》等。

这次,《外部空间设计》作为《建筑史丛书》之一出版单行本,译者又对全文作了校正。原书后记详述了成书经过及当前建筑空间论的发展动向,有助于了解国外建筑理论概貌,现也一并译出附于书后。限于水平,不妥或误译之处实所难免,尚祈不吝赐教。

原书插图有不少十分精美的照片,但考虑到翻制后的效果,译者曾冒昧地改绘为钢笔画,虽然这次有所弥补,但木已成舟,只好如此了

尹培桐1981年3月20日

1 外部空间的基本概念

1外部空间的组成

空间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这一相互关系主要是根据视觉确定的,但作为建筑空间考虑时,则与嗅觉、听觉、触觉也都有关。即使是同一空间,根据风、雨、日照的情况,有时印象也大为不同。

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无意识地在创造空间。例如:有时去夜餐,在田野上铺上毯子。由于在那里铺了毯子,一下子就产生出从自然当中划分出来的一家团圆的场地。收掉毯子,又恢复成原来的田野。又如:男女二人在雨中同行时,由于撑开雨伞,一下子在伞下产生了卿卿我我的两个人的天地,收拢雨伞,只有两个人的空间就消失了。再如,由于户外演讲人周围集合的群众,产生了以演讲人为中心的一个紧张空间,演讲结束群众散去,这个紧张空间就消失了。

所谓空间,就象这样是非常有趣的、是由研究价值的。老子说得很妙:“梃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牅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是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实际上,捏土造器,器具的本质也不再是土,在它当中产生了“无”的空间。我们建筑师创造这个“无”的空间时,土这个材料仍然是必要的,这一点是不能忘记的。

根据一般常识来说,建筑空间是由地板、墙壁、天花板所限。因此,可以认为地板、墙壁、天花板是限定建筑空间的三要素。当然,最近墙壁与天花板形成一体的曲面结构以及地面构成了原来的墙壁与天花板地下建筑等,也有上述三要素不明显情况。不过,即使在进入宇宙时代的今天,考虑建筑空间时,从重力上承托人的地面,无论如何也还是必需的。室外空间也和室内空间一样,地面的质地、图案、高差等全都是十分重要的设计重点,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将在后面章节详述。

我们建筑师,就是在地面、墙壁、天花板上使用各种材料去具体地创造建筑空间的。例如:在灿烂阳光照耀的毫不出奇的平坦土地上,用砖砌起一段墙壁,于是,在那里就的的确确地出

现了一个照射不到阳光的冷飕飕的空间。拆去这段墙壁,就又恢复到原来的毫不出奇的土地。

又如:在空无一物的地面上空,如果吊起一块华盖似的物体,在它下面就会出现一个从酷热的阳光下保护人们的休息空间,拆除这个华盖,则又恢复到原来的平坦土地。这样,由于出现墙壁或天花板,在那里就可以创造建筑空间,根据它出现的情况如何,空间的质是变化很大的。

那么,究竟什么是建筑外部空间呢?首先,它是从在自然当中限定自然开始的。外部空间是从自然当中由框框所划定的空间,与无限伸展的自然是有不同的。外部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所以,外部空间设计,也就是创造这种有意义的空间的技术。由于被框框所包围,外部空间建立起从框框向内的向心秩序,在该框框中创造出满足人的意图和功能的积极空间。相对地,自然是无限延伸的离心空间,可以把它认为是消极空间。

外部空间设计 读书报告

《外部空间设计》读书报告 书籍介绍: 名称:外部空间设计 作者:芦原义信 出版日期:1985年3月 作者简介: 日本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194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现任东京大学教授,并开设有芦原义信建筑研究所。他曾主持设计了1967年蒙特利尔国际博览会日本馆、驹泽公园奥林匹克体育馆等建筑。1960年起,他即开始研究外部空间问题,为此曾两度到意大利考察。作者在本书中通过对比,分析意大利和日本的外部空间,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饶有兴味的概念;并结合建筑实例,对庭园、广场等外部空间的设计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 五十年代以来,他设计了各种类型建筑作品公达一百余例,其中不少作品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译者认为:“本书既包含着空间论,也包含着方法论。作者融汇了当前世界上的空间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有创造性的提出了‘内部秩序与外部秩序’、‘N 空间与P空间’、‘逆空间’等一系列颇有启发的概念。而且,更难得的是全书所引用的建筑实例均系作者本人作品,这些作品又都是作者本人理论的产物。因此,此书不仅可供阅读,更可作为设计实践中有价值的参考。” 芦原义信的主要著作除本书外,还有《街道美学》、《建筑空间的魅力》、《续街道美学》等。 主要内容与思考: 全书分为四章,从外部空间的基本概念到要素、设计手法以及空间秩序的建立四个部分由浅入深、并附加大量实例来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和讲解,通俗易懂、语言生动有趣,可读性极强,很容易让读者在初学知识概念的同时得出共识。现如下分章节具体介绍: 第一章、外部空间的基本概念: 由空间概念入手: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主要是根据视觉确定的。有此认为限定空间的三要素为:地板、墙壁、天

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读书报告完

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读书报告完 | |外层空间设计| 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无意识地创造空间 建筑者在地面、墙壁和天花板上使用各种材料来创造建筑空间 ?外部空间:外部空间从定义自然开始外层空间是由 的框架定义的,不同于无限的自然。外部空间是人类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比自然更有意义。因此,外部空间的设计也是创造这种有意义空间的技术。由于被框架所包围,外部空间从框架建立了一个向内的向心秩序,在框架中创造了一个积极的空间,满足人们的意图和功能相反,自然是一个无限延伸的离心空间,可以看作是一个负空间。 通常,建筑师非常关心他们设计的建筑所占据的空间,这是自然的,但即使是没有被建筑占据的反向空间也应该同样关注。换句话说,当

建筑的周围被设计成一个活动空间时,或者换句话说,当整个土地被认为是一个建筑时,这可以说是外部空间设计的开始。 空间倡议:空间满足人们的意图或计划对于空间理论来说,所谓的计划是首先确定外围边界,然后将顺序调整到内部观点(融合) 空间的负面性:空间是自然的、无计划的对于空间理论来说,所谓的无计划,就是增加从内部到外部的扩散(扩散率) 日本:传统木结构房屋,庭院属于房屋的内部秩序,内外边界都在墙的位置。美国:独立的郊区住宅,内外边界在住宅和庭院的交界处。意大利:没有庭院,建筑直接靠马路建造,所以内外边界明显在厚石墙的位置 第2章外部空间元素 1。尺度

建筑间相互作用的有效值为D/H小于3(D为间距,H为建筑高度)。当正方形中的D/H在1和2之间时,空间相对平衡且紧凑。当D/H 小于1时,建筑物之间的干扰太强。当D/H大于2时,建筑物过于分离 外层空间的第一个假设: 外层空间可以采用8-10倍内部空间大小的尺度,这被称为“十分之一理论” 80座房间(7.2*18米)或100座房间(9*18米)是日本宴会厅的俗称。这种空间的宽度被认为是根据人们相互聚在一起,作为一致的内部空间限制和传统。如果我们把这个尺寸增加到8倍,我们可以把外部空间计算为 ,这就成为一个统一的大的外部空间。它大致相当于海特提到的欧洲大广场的平均尺寸190英尺*465英尺(57.5*140.9米)。外部空间设计的第二个假设: 外部空间可以采用一个20-25m的模块,称为“外部模块理论” 关于外在的孔子,从实际的行走和观察就可以清楚。每隔20-25米,就有一个重复的节奏,或者是材料的变化,或者是地面上的高层次变化。然后,即使在一个很大的空间里,单调也可以被打破,有时它可以立刻变得生动。这个模块太小走不动,太大也不行一般而言70-80

外部空间设计读书笔记

外部空间设计读书笔记 《外部空间设计》是日本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的作品。1960年起,他即开始研究外部空间问题,为此曾两度到意大利考察。作者在书中通过对比,分析了意大利和日本的外部空间的异同,比如意大利的建筑偏于外向型的空间,而日本的建筑比较注重内部空间。芦原信义还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饶有兴味的概念;并结合建筑实例,对庭园、广场等外部空间的设计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他所举的例子多数来自于他曾经亲自参与的工程,实例结合通俗的语言,十分通俗易懂。尤其是当我在街道上观察其理论时,发现其确实有其现实意义。详讲第三章跟第四章。 第三章则介绍了外部空间设计的具体手法。 首先关于外部空间的布局,空间可分为只限于人的领域和也包括交通工具的领域。在具体设计时要注意两点:一个是外部空间设计要尽可能赋予该空间以明确的用途,根据这一前提来确定空间的大小、铺装的质感、墙壁的造型、地面的高差等等。毕竟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空间的生成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它的意义绝对不可能是凭空强加的,而且牵强地强加意义最终出来的结果也一定缺少美学效果,关键是可能不具有使用功能,以至于被废弃。曾经达芬奇在制作发明

时制造了一个供议会投票的机器,但是因缺乏实用性而被废弃,由此他感慨到科学家应该从人们需求出发制作实际有用的产品,建筑也是供人们使用的产品,道理大概也是如此。另外在外部空间布局上带有方向性时,希望在尽端配置具有某种吸引力的内容。他还谈到了空间的封闭问题,当进行外部空间布局时,有一种为各个空间带来一定程度封闭性,向心性地整顿空间秩序的方法。为此,就应当注意墙的配置及其造型。关于外部空间的层次,设计重点在于充分克服和利用一切地理条件,适应该空间所要求的功能种类和深度,创造出空间秩序富于变化的空间。还有一些其他手法,例如利用地面的高差。安排高差就是明确地划定领域的境界,而高差可以自由地切断或结合几个空间。甚至水的不同处理也会有非常有趣的效果。例如在空间布局时说过的那种不希望人进入的地方,以水面来处理,可以相当自由地促进或是组织外部空间的人的活动。可见空间设计师就像一个导演一样,在把剧本安排好了以后,人们只需按着剧本来游走,从始到末,一切自然水到渠成 第四章为空间秩序的建立。 这章分为加法空间与减法空间和内部秩序与外部秩序两个部分。加法空间就是把重点放在从内部建立秩序离心式地修建建筑。代表人物为芬兰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作品如奥库森尼斯主教堂、赫尔辛基文化会馆等,其作品十分注

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读书报告完

《外部空间设计》读书报告

第一部分:文章主要内容 第一章外部空间的基本概念 1.1外部空间的形成 空间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 即便在日常生活中,也无意识的在创造空间。 建筑家,就是在地面、墙壁、天花板上使用各种材料去具体创造建筑空间。 外部空间:外部空间首先是从在自然当中限定自然开始的。外部空间是从自然当中由框框所划定的空间,与无限伸展的自然是不同的。外部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所以,外部空间设计,也就是创造这种有意义的空间的技术。由于被框框所包围,外部空间建立起从框框向内的向心秩序,在该框框中创造出满足人的意图和功能的积极空间。 相对的,自然是无限延伸的离心空间,可以把它认为是消极空间。

往往,建筑师对自己设计的建筑所占据的空间十分关心,这是自然的,可是,就连就连建筑没有占据的逆空间,也要同样程度的关心。换句话说,把建筑周围作为积极空间设计时,或再换句话说,把整个用地作为一幢建筑来考虑设计时,可以说这才是外部空间设计的开始。 空间的积极性:空间满足人的意图或计划性。所谓计划,对空间论来说,那就是首先确定外围边框并向内侧去整顿秩序的观点。(收敛性) 空间的消极性:空间是自然发生的,无计划性的。所谓无计划性,对空间论来说,那就是从内侧想外增加扩散性。(扩散性) 日本:传统木结构住宅,庭院属于家的内部秩序,内外界限处于围墙的位置 美国:独立式郊区住宅,内外界限在房屋与庭院的衔接处 意大利:没有庭院,建筑直接靠着道路修建,所以内外的界限是明显地处于厚重的石墙位置。

第二章外部空间的要素1.尺度

芦原义信与黑川纪章的城市空间理论

艺文丛谈 芦原义信与黑川纪章的城市空间理论 谷溢,陈天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300072) 摘 要: 芦原义信与黑川纪章是著名的日本现代建筑师,在世界建筑与城市规划领域享有较高声誉。在大 量从事城市实体空间营建的实践中他们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市空间理论,由于他们分别处在现代主义建筑理论的高潮期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旺盛期,二人的理论具有一定的比较价值和时间指导意义。从科学观基础、空间尺度和各种空间关系的存在秩序等方面对其理论进行比较,以期在接近城市空间本质的层面,对其理论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芦原义信;黑川纪章;城市空间;建筑学 中图分类号:TU-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910(2006)03-0071-03 收稿日期: 2005-12-04 作者简介: 谷溢(1979-),男,河南洛阳人,硕士生;陈天(1958-),男,天津人,副教授。 芦原义信(1918 )194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1953年毕业于哈佛大学研究生院,曾在马歇 布劳耶事务所工作,1956年在东京创建芦原义信建筑设计研究所。黑川纪章(1934 )1957年京都大学建筑系毕业,1964年在该校研究生院完成博士课程;他提倡从机械原理时代到生命原理时代的转变,成为20世纪60年代新陈代谢运动的发起人之一。芦原义信和黑川纪章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各自的城市空间理论,这些理论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一、科学观:布鲁巴基体系与非布 鲁巴基体系 现代科学观是在人们对科学的总体认识,是影响人类各种科学活动的决定性因素。人们把芦原义信和黑川纪章所处时代的主流科学观分为 布鲁巴基 (B ourbaki)与 非布鲁巴基 两个存在巨大差别的体系,二人城市空间理论所反映的科学观正是这两个体系的具体表现。 所谓 布鲁巴基体系 ,即基于二元论客观主义、合理主义概念,将能够证明和无法证明的事物区分开来的科学实证主义,是人们印象中的传统 经典科学观。 非布鲁巴基体系 则包括莱布尼兹和斯宾诺沙德巴洛克自然科学、戴卫 博姆德内藏秩序、大卫 彼得的共时性、黎曼空间、凯斯特勒得整体协调、曼戴布罗特得佛拉塔尔几何学以及普 里果金的耗散结构理论等。 [1]12-13 芦原义信的理论成熟于现代主义思想最有影响的年代,他提出的城市空间理论在非此即彼的对立主客体立场中带有深刻的现代主义二元论烙印,属于布鲁巴基体系。外部空间理论基于三次元的欧几里德空间而研究其存在形式,直到现在还在影响着这个世界,同时也是当今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领域的主流思想。黑川纪章认为,人类社会不断向着多样化的方向扩展,其尽头是无秩序的、各种城市要素相互对立的状态。建筑师与规划师所做的原本是创造秩序,但结果却常常是破坏了平衡;但是,一旦由此而使秩序保持高度的平衡,结果将使秩序化的世界向着更加复杂化的方向发展下去。所以,他希望从新科学、新哲学所构建的非布鲁巴基体系中找到解决的方法。他称之为新陈代谢和共生。新陈代谢的过程和循环反映了变化、生长和生命形式的平衡,意味着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和城市空间。 第24卷第3期2006年6月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 R NAL OF HENA N UN IV ERS ITY OF S CIENC E A ND TECH NOLOGY (SOC IA L S CIENC E)Vol.24 No.3 Jun.2006

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读书笔记

《外部空间设计》读书笔记 第一部分:文章主要内容 第一章外部空间的基本概念 1.1外部空间的形成 空间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 即便在日常生活中,也无意识的在创造空间。 建筑家,就是在地面、墙壁、天花板上使用各种材料去具体创造建筑空间。 外部空间:外部空间首先是从在自然当中限定自然开始的。外部空间是从自然当中由框框所划定的空间,与无限伸展的自然是不同的。外部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所以,外部空间设计,也就是创造这种有意义的空间的技术。由于被框框所包围,外部空间建立起从框框向内的向心秩序,在该框框中创造出满足人的意图和功能的积极空间。 相对的,自然是无限延伸的离心空间,可以把它认为是消极空间。

往往,建筑师对自己设计的建筑所占据的空间十分关心,这是自然的,可是,就连就连建筑没有占据的逆空间,也要同样程度的关心。换句话说,把建筑周围作为积极空间设计时,或再换句话说,把整个用地作为一幢建筑来考虑设计时,可以说这才是外部空间设计的开始。 空间的积极性:空间满足人的意图或计划性。所谓计划,对空间论来说,那就是首先确定外围边框并向内侧去整顿秩序的观点。(收敛性) 空间的消极性:空间是自然发生的,无计划性的。所谓无计划性,对空间论来说,那就是从内侧想外增加扩散性。(扩散性) 日本:传统木结构住宅,庭院属于家的内部秩序,内外界限处于围墙的位置 美国:独立式郊区住宅,内外界限在房屋与庭院的衔接处 意大利:没有庭院,建筑直接靠着道路修建,所以内外的界限是明显地处于厚重的石墙位置。

第二章外部空间的要素1.尺度

城市外部空间设计

城市外部空间设计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城市外部空间设计》的内容,具体内容:城市的外部空间是它的门面。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到访人们对这个城市的印象。那么,如何对城市的外部空间进行设计呢?以下是有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的探索1.外部空... 城市的外部空间是它的门面。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到访人们对这个城市的印象。那么,如何对城市的外部空间进行设计呢?以下是有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的探索 1.外部空间 1.1外部空间定义 提到"外部空间",首先了解 "空间"这一概念。"空间"作为概念从提出到现今,一直被广大的设计者们所谈论,并成为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研究的重要内容。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在《道德经》一文中提到"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句话被广大设计者们用来解释"空间"的概念;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的设计》中指出 "空间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因而可以分析总结出"空间"的价值是通过"使用"来衡量的,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它与其"使用人群"进行互动才能实现它的价值。 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的设计》中对外部空间做出了解释,认为"它是

从自然当中限定自然开始的,是从自然当中由框框所划定的空间,是由人创造出的有目的的外部空间,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总结"空间"和"外部空间"的定义可以得知,外部空间是对空间形式的一种细分,它是相对于内部空间提出来的概念,并在现今受到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领域的关注。 1.2 外部空间的限定要素 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的设计》中认为"建筑空间根据常识来说是由地板、墙壁、天花板三要素所限定的",而建筑空间是与外部空间对立划分出的空间形式的一种。因此,相对的建筑空间而言,芦原义信认为"外部空间因为是作为没有屋顶的建筑考虑的,所以必须是由地板和墙壁这两个要素所限定的"。因此,外部空间与自然环境相比较,区别在于是外部空间有限定元素的,而限定元素正是外部空间设计的手法。换句话说就是外部空间是把自然环境通过 "地板"和"墙壁"这两个限定元素设计而出的。所以,外部空间的限定要素是由基本水平性和垂直性形式和由基本水平性与垂直性演变成的形式组成,通过限定使外部空间既区别于建筑空间,又有别于自然环境。 1.3外部空间的设计 从上述的解释中可以看出外部空间设计处理的是"外部空间"与"使用的人"之间的互动关系问题。因此进行外部空间的设计其实就是对自然进行一定目的的改造设计,通过组合外部空间的限定元素的手法,创造出相对于自然的自由、离心、无序状态所进行的一种空间形态,以满足人和空间之间进行互动的行为,使其满足人们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和心理上的需求,

外部空间设计

外部空间设计(芦原义信) 译者序 大谈空间,从世界建筑学领域来看,似乎越来越成为一种时髦。形形色色的空间概念,洋洋洒洒的空间专著,令人眼花缭乱莫知所从。当然,这当中也确实有不少真知灼见,如:凯文·林奇(Kevin Lynch)根据城市景观对人们空间认知和记忆影响的调查分析,撰写了《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一书,被称为是战后划时代的巨著,其影响迄今未减;诺博格·舒尔茨(C. Norberg Schulz)的《存在.空间.建筑》(Extence,Space and Architecture)从任何空间知觉均有意义作用,因此必须与更稳定的图式体系相对应这一观点出发,论述了人在世界上为自身定位所必需的基本空间概念,其影响仅次于凯文.林奇。此外如克里斯托福·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关于图式语言(Pattern Language)的研究,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在建筑形体理论方面的创新等等,这些研究成果把建筑论、空间论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与此同时,也有不少空间论,文字晦涩难解,内容玄奥莫测,而且往往是越来越抽象、越来越离题,从而“许多人对空间问题已经感到厌烦,他们宁愿谈…结构?、…体系?或…环境?,这也不是不可理解的”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中,我看到了芦原义信的这本《外部空间设计》。 “这本书既包含有空间论,也包含着方法论。作者融汇了当前世界上的空间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又创造性地提出了…内部秩序与外部秩序?、…N空间与P空间?、…逆空间?等一系列颇有启发的概念。而且,更难得的是全书所引用的建筑实例均系作者本人的作品,这些作品又都是作者本人理论的产物。因此,此书不仅可供阅读,更可作为设计实践中有价值的参考”。 1962年译者应早稻田大学建筑系邀请访日时,曾专程拜访了芦原义信先生,他一见面就很客气地问我:“您为什么要翻译我这本书呢?” 上面这段话就是我当时地回答,这里我想也可作为理应对作者说明的,翻译介绍此书地目的所在吧。 芦原义信是当代日本、也是国际知名建筑师,他曾几次来我国讲学,他的名著《外部空间设计》、《街道美学》以及一些重要作品,我国均已翻译发表或有所介绍,因此我国建筑界对芦原先生是比较熟悉的。 芦原义信194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1953年毕业于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同年曾在著名建筑师马塞尔·布劳耶(Marcel Breuer)事务所工作,1956年在东京创建芦原义信建筑设计研究所。六十年代以来曾先后在东京大学、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以及新南威尔士大学、夏威夷大学等客座教授。他还曾担任日本建筑学会副会长,日本建筑家协会会长等职,并多次应邀担任国内及国际设计竞赛评选工作。 五十年代以来,他设计了各种类型建筑作品达一百余项,其中不少作品具有一定国际影响,他设计的意大力文化会馆曾获马可·波罗奖。 芦原义信的主要著作除本书外,还有《街道美学》(获日本第三十三届每日出版文化奖)、《建筑空间的魅力》、《续街道美学》等。 这次,《外部空间设计》作为《建筑史丛书》之一出版单行本,译者又对全文作了校正。原书后记详述了成书经过及当前建筑空间论的发展动向,有助于了解国外建筑理论概貌,现也一并译出附于书后。限于水平,不妥或误译之处实所难免,尚祈不吝赐教。 原书插图有不少十分精美的照片,但考虑到翻制后的效果,译者曾冒昧地改绘为钢笔画,虽然这次有所弥补,但木已成舟,只好如此了 尹培桐1981年3月20日 1 外部空间的基本概念

读芦原义信

读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有感 【引言】《外部空间设计》是日本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的作品,1975年由日本彰国社出版。芦原义信194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现任东京大学教授,并开设有芦原义信建筑研究所。他曾主持设计了1967年蒙特利尔国际博览会日本馆、驹泽公园奥林匹克体育馆建筑等。1960年起,他即开始研究外部空间问题,为此曾两度到意大利考查。在本书中,他通过对比、分析意大利和日本的外部空间,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饶有兴趣的概念,并结合建筑实例,对庭园、广场等外部空间设计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 读书就得有所得、有所收获,才能算的上是真正的读懂了——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在头脑中形成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样才有价值。 下面就谈谈我读芦原义信的《外部空间的设计》一书的所感所想,还有所得。 这本书是有关外部空间设计的,而不是室内空间或是单独的一幢建筑的平面布置,它是有关建筑之外的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空间的设计。那么,究竟什么是外部空间呢?它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一般来说,空间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老子说得好:“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是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实际上,捏土造器,其器的本质也不再是土,在它当中产生了“无”的空间。 外部空间首先是从在自然当中限定自然开始的。外部空间是从自然当中由框框所划定的空间,与无限伸展的自然是不同的。外部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所以,外部空间设计,也就是创造这种有意义的空间的技术。由于被框框所包围,外部空间建立起从框框向内的向心秩序,在该框框中创造出满足人的意图和功能的积极空间。相对的,自然是无限延伸的离心空间,可以把它认为是消极空间。 由于外部空间不是无限延伸的自然,而是“没有屋顶的建筑”,所以平面布置(平面规划)是比什么都重要的,对什么地方布置什么要充分进行研究。因为是以二要素进行设计,所以无论对地面还是墙壁,都应进行仔细推敲。比如材质,墙高与视线高度的关系,树木、水、石的运用,向阳空间和背阳空间,照明设计等等。 往往,建筑师对自己设计的建筑所占据的空间十分关心,这是自然的,可是,就连就连建筑没有占据的逆空间,也要同样程度的关心。换句话说,把建筑周围作为积极空间设计时,或再换句话说,把整个用地作为一幢建筑来考虑设计时,可以说这才是外部空间设计的开始。 上面提到了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现在来深入探讨一下。 对某对象A,把包围它的空间B作为充实的内容考虑时,B对A可认为是积极的(Positive),这里称B为对A的积极空间(P—Space)。而当考虑包围对象A的空间是自然的非人工意图的空间时,B对A可以认为是消极的(Negative),称B为对A的消极空间(N-Space)。 所谓空间的积极性,就意味着空间满足人的意图,或者说有计划性。所谓计划,对空间论来说,那就是首先确定外围边框并向内侧去整顿秩序的观点。而所谓空间的消极性,是指空间是自然发生的,是无计划的。所谓无计划性,对空间论来说,那就是从内侧向外增加扩散性。因而前者是具有收敛性的,后者是具有扩散性的。 那么,这个积极空间与消极空间的概念,运用到实际建筑上来看,是怎样的情况呢?

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读书报告

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读书报告 姓名郭星源 指导老师织田信长 学号 08############ 班级 08级城市规划#班

作者简介: 芦原义信194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现任东京大学教授,并开设有芦原义信建筑研究所。他曾主持设计了1967年蒙特利尔国际博览会日本馆、驹泽公园奥林匹克体育馆建筑等。1960年起,他即开始研究外部空间问题,为此曾两度到意大利考查。 本书概况: 《外部空间设计》是日本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的作品,1975年由日本彰国社出版。在本书中,他通过对比、分析意大利和日本的外部空间,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饶有兴趣的概念,并结合建筑实例,对庭园、广场等外部空间设计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 本书主要内容:这本书是有关外部空间设计的,而不是室内空间或是单独的一幢建筑的平面布置,它是有关建筑之外的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空间的设计。那么,究竟什么是外部空间呢?它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一般来说,空间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老子说得好:“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是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实际上,捏土造器,其器的本质也不再是土,在它当中产生了“无”的空间。 外部空间首先是从在自然当中限定自然开始的。外部空间是从自然当中由框框所划定的空间,与无限伸展的自然是不同的。外部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所以,外部空间设计,也就是创造这种有意义的空间的技术。由于被框框所包围,外部空间建立起从框框向内的向心秩序,在该框框中创造出满足人的意图和功能的积极空间。相对的,自然是无限延伸的离心空间,可以把它认为是消极空间。 由于外部空间不是无限延伸的自然,而是“没有屋顶的建筑”,所以平面布置(平面规划)是比什么都重要的,对什么地方布置什么要充分进行研究。因为是以二要素进行设计,所以无论对地面还是墙壁,都应进行仔细推敲。比如材质,墙高与视线高度的关系,树木、水、石的运用,向阳空间和背阳空间,照明设计等等。 往往,建筑师对自己设计的建筑所占据的空间十分关心,这是自然的,可是,就连就连建筑没有占据的逆空间,也要同样程度的关心。换句话说,把建筑周围作为积极空间设计时,或再换句话说,把整个用地作为一幢建筑来考虑设计时,可以说这才是外部空间设计的开始。 ●外部空间的层次 在外部空间构成当中,都要考虑顺序。建立秩序的方法之一,就是根据用途和功能来确定空间的领域。 ●外部空间的序列 外部空间设计中,西欧技法与日本技法常有的区别在于:一个是从一开始就一览无余地看到对象的全貌,一个是有控制地一点一点给人看到。当设计外部空间时,一开始就给人看到全貌,给人们以强烈印象和标志,这是一种方法;而有节制地不大给人看到全貌,一面使人有种种期待,一面采取可以一点一点掌握空间的布置,这也是一种方法。如果进一步把两者并用,一方面带来强烈印象,一方面又能创造充实丰富的空间,又有什么不好呢? ●最后是空间秩序的建立的问题:

《外部空间设计》芦原义信

外部空间设计(芦原义信)——连载1 译者序 大谈空间,从世界建筑学领域来看,似乎越来越成为一种时髦。形形色色的空间概念,洋洋洒洒的空间专著,令人眼花缭乱莫知所从。当然,这当中也确实有不少真知灼见,如:凯文·林奇(Kevin Lynch)根据城市景观对人们空间认知和记忆影响的调查分析,撰写了《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一书,被称为是战后划时代的巨著,其影响迄今未减;诺博格·舒尔茨(C. Norberg Schulz)的《存在.空间.建筑》(Extence,Space and Architecture)从任何空间知觉均有意义作用,因此必须与更稳定的图式体系相对应这一观点出发,论述了人在世界上为自身定位所必需的基本空间概念,其影响仅次于凯文.林奇。此外如克里斯托福·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关于图式语言(Pattern Language)的研究,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在建筑形体理论方面的创新等等,这些研究成果把建筑论、空间论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与此同时,也有不少空间论,文字晦涩难解,内容玄奥莫测,而且往往是越来越抽象、越来越离题,从而“许多人对空间问题已经感到厌烦,他们宁愿谈‘结构’、‘体系’或‘环境’,这也不是不可理解的”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中,我看到了芦原义信的这本《外部空间设计》。 “这本书既包含有空间论,也包含着方法论。作者融汇了当前世界上的空间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又创造性地提出了‘内部秩序与外部秩序’、‘N空间与P空间’、‘逆空间’等一系列颇有启发的概念。而且,更难得的是全书所引用的建筑实例均系作者本人的作品,这些作品又都是作者本人理论的产物。因此,此书不仅可供阅读,更可作为设计实践中有价值的参考”。 1962年译者应早稻田大学建筑系邀请访日时,曾专程拜访了芦原义信先生,他一见面就很客气地问我:“您为什么要翻译我这本书呢?” 上面这段话就是我当时地回答,这里我想也可作为理应对作者说明的,翻译介绍此书地目的所在吧。 芦原义信是当代日本、也是国际知名建筑师,他曾几次来我国讲学,他的名著《外部空间设计》、《街道美学》以及一些重要作品,我国均已翻译发表或有所介绍,因此我国建筑界对芦原先生是比较熟悉的。 芦原义信194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1953年毕业于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同年曾在著名建筑师马塞尔·布劳耶(Marcel Breuer)事务所工作,1956年在东京创建芦原义信建筑设计研究所。六十年代以来曾先后在东京大学、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以及新南威尔士大学、夏威夷大学等客座教授。他还曾担任日本建筑学会副会长,日本建筑家协会会长等职,并多次应邀担任国内及国际设计竞赛评选工作。 五十年代以来,他设计了各种类型建筑作品达一百余项,其中不少作品具有一定国际影响,他设计的意大力文化会馆曾获马可·波罗奖。 芦原义信的主要著作除本书外,还有《街道美学》(获日本第三十三届每日出版文化奖)、《建筑空间的魅力》、《续街道美学》等。 这次,《外部空间设计》作为《建筑史丛书》之一出版单行本,译者又对全文作了校正。原书后记详述了成书经过及当前建筑空间论的发展动向,有助于了解国外建筑理论概貌,现也一并译出附于书后。限于水平,不妥或误译之处实所难免,尚祈不吝赐教。 原书插图有不少十分精美的照片,但考虑到翻制后的效果,译者曾冒昧地改绘为钢笔画,虽然这次有所弥补,但木已成舟,只好如此了 尹培桐1981年3月20日

外部空间设计读后感

《外部空间设计》读后感——设计自己的生活空间 刚刚放下《外部空间设计》的小册子,薄薄的一本书,却讲了很多有关城市设计的理论知识。《外部空间的设计》是日本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的作品,1975年由日本彰国社出版。芦原义信194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现任东京大学教授,并开设有芦原义信建筑研究所。他曾主持设计了1967年蒙特利尔国际博览会日本馆、驹泽公园奥林匹克体育馆等建筑。1960年起,他即开始研究外部空间问题,为此曾两度到意大利考察。作者在书中通过对比,分析意大利和日本的外部空间,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饶有兴味的概念;并结合建筑实例,对庭园、广场等外部空间的设计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 这本书既包含着空间论,也包含着方法论。作者在融汇了当前世界上的空间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又创造性地提出了“内部秩序与外部秩序”、“N空间与P空间、”“逆空间”等一系列颇有启发的概念。而且更难得的是全书所引用的建筑实例均系作者本人的作品,这些作品又都是作者本人理论的产物。因此,此书不仅可供阅读,更可作为设计实践中有价值的参考。作者在书中首先提出了自己的重要关键词——外部空间。外部空间即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不同于无限伸展的自然环境。进而提出了积极空间(P)与消极空间(N),前者满足人的意图,从确定外部边框并向内侧整顿秩序;后者是自然发生的,具有扩散性。在一些概念相对明了之后,作者开始对外部空间的设计要素进行了探讨: 1.外部空间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是由人所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地面和墙壁是外部空间设计的决定性元素。 2.以意大利人作为起居室的意大利广场为例,如果把周围的房子无顶搬开覆盖到广场上,那么内部空间的顺序将颠倒,原来的外部空间就成了内部空间。卢原先生依据这种内部空间可以转换的可逆性,提出了“逆空间”概念。“逆空间”的主要设计元素是墙壁和地面。 3.从空间论观点看来,满足人的使用意图,有计划创造的内部空间,即从首先确定外围边框再转向内侧整顿秩序,是一种有积极性的空间。反之,在自然界中发生的,以内侧向外增加扩散性空间,是一种消极空间。当两幢建筑距离与高度之比小于2时,他们之间可能会形成中和空间。 4.建筑物与建筑之间相互影响有作用的数值是D/H小于3(D为间距,H为建筑物高),广场中的D/H在1-2之间时,空间较平衡紧凑;当D/H小于1时,建筑之间干涉过强;当D/H 大于2时,建筑之间过于分离。 5.外部空间的要素为尺度和质感。外部空间可以采用内部空间尺寸8至10倍的尺度,较为适宜,其行程距离可以采用20或25的模数制。 6书的最后提到了空间秩序的建立——加法与减法创造的空间两个概念,这样的概念相对于前文中的P空间等,具有一定的抽象与宏观概念。不过是我对于城市规划和都市设计有了认识,前者是一种外部秩序而后者则是建筑规划的内部秩序。①加法空间与减法空间 就像既有用某些材料堆砌而成的雕塑,也有从石头或木块上砍掉不需要的部分而做成的雕塑一样,建筑空间也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把重点放在从内部建立秩序离心式地修建建筑上,一种是把重点放在从外部建立秩序向心式地修建建筑上。换句话说,一种是加法创造的空间,一种是减法创造的空间。②内部秩序与外部秩序 一面把空间内部化,一面保持内部秩序去建造城市的方法,属于加法创造建筑的思想体系。保持土地利用、交通规划那种构成城市基本骨架的外部秩序去建造城市的方法,属于减法创造建筑的思想体系。

外部空间设计 读书报告

城市规划原理 《外部空间设计》读书报告 院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外部空间设计》读书报告 《外部空间设计》是日本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的作品,1975年由日本彰国社出版。芦原义信194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现任东京大学教授,并开设有芦原义信建筑研究所。他曾主持设计了1967年蒙特利尔国际博览会日本馆、驹泽公园奥林匹克体育馆建筑等。1960年起,他即开始研究外部空间问题,为此曾两度到意大利考查。在本书中,他通过对比、分析意大利和日本的外部空间,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饶有兴趣的概念,并结合建筑实例,对庭园、广场等外部空间设计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 作者在书中首先提出了自己的重要关键词——外部空间。 外部空间——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不同于无限伸展的自然环境。 进而提出了积极空间(P)与消极空间(N),前者满足人的意图,从确定外部边框并向内侧整顿秩序;后者是自然发生的,具有扩散性。 在一些概念相对明了之后,作者开始对外部空间的设计要素进行了探讨。 一、尺度关键的设计公式:D/H 可以是建筑与建筑之间的距离与高度,也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脸部高度同距离,还可以是广场的宽度与主体建筑的高度之比,人与墙体高度或宽度之比,对于这些比例的掌握与理解,可以让我们从一个理性的角度来创造一个适宜的,充满活力的空间,使空间成为一种节奏。。。卡米洛·希泰(Camillo Sitte)做了有关广场大小的阐述,按照他的说法,广场宽度的最小尺寸等于主要建筑物的高度,最大尺寸不超过其高度的2倍。 这里更多的从人性的角度出发从人的视线角度,人的体型特性(身高,体宽等),人与人之间不同距离产生的影响说起,进而提出了外部空间设计的两个假说:1、十分之一理论:外部空间可以采用内部空间尺寸8~10倍的尺度。2、外部模数理论外部空间可以采用一行程为20~25米的模数,是我们在设计外部空间是有可借鉴的理论依据 二、质感这里涉及的是人与感知物间的不同距离产生的不同质感, 什么距离如何可以看清材料,才能选择适于各个不同距离的材质,这在提高外部空间的质量上是有利的,通过这样的研究可以为我们提高外部空间的质量提供一定的帮助。例如以直径约3厘米的连接模板的锥体的圆痕为中心,从距离60厘米处开始观察。在大约2.4米距离,模板的圆痕清晰可见,有效果。再远一些,超过相当前

读书一芦原义信

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作者: 芦原义信194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现任东京大学教授,并开设有芦原义信建筑研究所。他曾主持设计了1967年蒙特利尔国际博览会日本馆、驹泽公园奥林匹克体育馆建筑等。 在本书中,芦原义信通过对比、分析意大利和日本的外部空间,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饶有兴趣的概念,并结合建筑实例,对庭园、广场等外部空间设计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 书中提到由于外部空间不是无限延伸的自然,而是“没有屋顶的建筑”,所以平面布置(平面规划)是比什么都重要的,对什么地方布置什么要充分进行研究。因为是以二要素进行设计,所以无论对地面还是墙壁,都应进行仔细推敲。比如材质,墙高与视线高度的关系,树木、水、石的运用,向阳空间和背阳空间,照明设计等等。 往往,建筑师对自己设计的建筑所占据的空间十分关心,这是自然的,可是,就连就连建筑没有占据的逆空间,也要同样程度的关心。换句话说,把建筑周围作为积极空间设计时,或再换句话说,把整个用地作为一幢建筑来考虑设计时,可以说这才是外部空间设计的开始。 最后是空间秩序的建立的问题: 1.加法创造空间与减法创造的空间——就象既有用某些材料堆砌而成的雕刻,也有从石头或木块上砍掉不需要的部分而做成的雕刻一样,建筑空间也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把重点放在从内部建立秩序离心式地修建建筑上,一种是把重点放在从外部建立秩序向心式地修建建筑上。 加法创造地建筑,它的规模自然有限,超过了,加法就陷入动脉硬化,最终会引起混乱,因此它的规模希望不超过一定限度。在内容复杂的大型设计中,希望同时采用从外部建立向心秩序的方法和从内部建立离心秩序的方法,不偏袒任何一方,在调和相互关系上去提高空间质量。 2.内部秩序与外部秩序——当一个内部秩序需要发展扩大的时候,比如一个家庭作坊,它的局部外部空间随着发展扩大的需要而逐渐转变成为内部空间,这样的过程会随着发展而反复进行,一直都处于内部化的过程。只有一个内部秩序时,周围为N空间,两个内部秩序时,因系细胞分裂,其间则产生PN空间。如果进一步增加发展的压力,产生许多细胞分裂,那就必须导入外部秩序的观点,这是必然的。 卢原义信的《外部空间设计》概括各种空间理论并提出了新创见: 1.外部空间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是由人所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地面和墙壁是外部空间设计的决定性元素。 2.以意大利人作为起居室的意大利广场为例,如果把周围的房子无顶搬开覆盖到广场上,那么内部空间的顺序将颠倒,原来的外部空间就成了内部空间。卢原先生依据这种内部空间可以转换的可逆性,提出了“逆空间”概念。“逆空间”的主要设计元素是墙壁和地面。 3.从空间论观点看来,满足人的使用意图,有计划创造的内部空间,即从首先确定外围边框再转向内侧整顿秩序,是一种有积极性的空间。反之,在自然界中发生的,以内侧向外增加扩散性空间,是一种消极空间。当两幢建筑距离与高度之比小于2时,他们之间可能会形成中和空间。 4.建筑物与建筑之间相互影响有作用的数值是D/H小于3(D为间距,H为建筑物高),广场中的D/H在1-2之间时,空间较平衡紧凑;当D/H小于1时,建筑之间干涉过强;当D/H大于2时,建筑之间过于分离。 5.外部空间的要素为尺度和质感。外部空间可以采用内部空间尺寸8至10倍的尺度,较为适宜,其行程距离可以采用20或25的模数制。 6.建筑空间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把重点放在以内部建立秩序离心式的修筑建筑上,可称之为“加法空间”;一种是把重点放在从外部建立秩序向心式的修筑建筑上,称之为“减法空间”。 芦原义信的基本论点就是从小环境的角度,探讨建筑外部程序本身的设计方法,从而完善了空间论设计方法,与此同时,外部空间论的意义还在于明确了建筑应从环境设计开始进行设计的基本论点。建筑内部空间的设计应和建筑群,城市总体环境相一致,并成为城市大空间系统中的子系统。在量的空间体验与衡量上。提供了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的具体手法。 另外,纵观全书,作为空间感觉的理性描述,作者都是用理性的数据来归纳人的感觉。我愿意相信建筑上有更多的东西是可以完全依靠理性来把握的,这部分就是建筑师职业化的部分。但是永远都不要忘了还有更重要的个人感性部分,那是一个设计的魂。

《外部空间设计》读书笔记

空间的奥秘 ——《外部空间设计》读书笔记 廖帅玉 11121732《外部空间设计》是日本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的作品。1960年起,他即开始研究外部空间问题,为此曾两度到意大利考察。作者在书中通过对比,分析了意大利和日本的外部空间的异同,比如意大利的建筑偏于外向型的空间,而日本的建筑比较注重内部空间。芦原信义还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饶有兴味的概念;并结合建筑实例,对庭园、广场等外部空间的设计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他所举的例子多数来自于他曾经亲自参与的工程,实例结合通俗的语言,十分通俗易懂。尤其是当我在街道上观察其理论时,发现其确实有其现实意义。 全书分为四章,第一章为外部空间理论,从总体上对整本书体系奠定理论基础,阐述了对外部空间定义的理解,他认为“自然是无限延伸的离心空间,相对地,外部空间是从边框向内建立起向心秩序的空间。外部空间是作为‘没有屋顶的建筑’考虑的,所以就必然由地面和墙壁这两个要素所限定。”并且不同情况下的不同的人对空间的感受也不相同。甚至从广义上说,一个正在演讲的人连同他所辐射到的听众也可以是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场。对于这一点,让我对空间有了新的理解,空间就是一个场,是一个营造了特定氛围并明确或暗含了具有某种界限的范围。一个人思考的时候他的思维殿堂就是一个广阔的空间,两个人由于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形成了一个只属于他们的空间,三个人更甚,而且这个空间开始逐渐变得复杂起来。他还举了意大利广场的例子,阐述了意大利把广场作为城市客厅的概念,这个概念也十分有趣,这把空间反而简化了出来,一个家庭是由外向的客厅和内向的私人空间组成,对于一个社区,社区活动中心是这个社区的客厅,每个家庭被简化成了一个个私人空间,甚至我认为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广场是客厅,社区又可以被进一步简化。再往大范围看去,甚至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比如中国,沿海的开放城市比如上海,就像是一个招徕外宾的客厅,而内陆城市从地理位置来说就像是私人内部空间。不管是大空间还是小空间,都具有某种共同的特性,当多个空间元素组合在一起呢,每个空间的特性就凸现了出来,或是外向或是内向,或者是具有联系作用的灰空间。而且空间之间又由于功能等内在因素而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若是把前面的人与人之间的场抽象出来,大概也可以看成是一个个“小空间”形成的“大空

读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有感

创造宜人舒适的外部空间 ——读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有感《外部空间设计》是日本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的作品,1975年由日本彰国社出版。芦原义信194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现任东京大学教授,并开设有芦原义信建筑研究所。他曾主持设计了1967年蒙特利尔国际博览会日本馆、驹泽公园奥林匹克体育馆建筑等。1960年起,他即开始研究外部空间问题,为此曾两度到意大利考查。在本书中,他通过对比、分析意大利和日本的外部空间,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饶有兴趣的概念,并结合建筑实例,对庭园、广场等外部空间设计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 读书就得有所得、有所收获,才能算的上是真正的读懂了——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在头脑中形成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样才有价值。 下面就谈谈我读芦原义信的《外部空间的设计》一书的所感所想,还有所得。 这本书是有关外部空间设计的,而不是室内空间或是单独的一幢建筑的平面布置,它是有关建筑之外的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空间的设计。那么,究竟什么是外部空间呢?它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一般来说,空间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老子说得好:“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是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实际上,捏土造器,其器的本质也不再是土,在它当中产生了“无”的空间。 外部空间首先是从在自然当中限定自然开始的。外部空间是从自然当中由框框所划定的空间,与无限伸展的自然是不同的。外部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所以,外部空间设计,也就是创造这种有意义的空间的技术。由于被框框所包围,外部空间建立起从框框向内的向心秩序,在该框框中创造出满足人的意图和功能的积极空间。相对的,自然是无限延伸的离心空间,可以把它认为是消极空间。 由于外部空间不是无限延伸的自然,而是“没有屋顶的建筑”,所以平面布置(平面规划)是比什么都重要的,对什么地方布置什么要充分进行研究。因为是以二要素进行设计,所以无论对地面还是墙壁,都应进行仔细推敲。比如材质,墙高与视线高度的关系,树木、水、石的运用,向阳空间和背阳空间,照明设计等等。 往往,建筑师对自己设计的建筑所占据的空间十分关心,这是自然的,可是,就连就连建筑没有占据的逆空间,也要同样程度的关心。换句话说,把建筑周围作为积极空间设计时,或再换句话说,把整个用地作为一幢建筑来考虑设计时,可以说这才是外部空间设计的开始。 上面提到了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现在来深入探讨一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