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药剂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的药效试验

几种药剂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的药效试验

稻纵卷叶螟基本知识介绍

稻纵卷叶螟基本知识介绍 稻纵卷叶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别名刮青虫。主要为害水稻,幼虫在分蘖期、孕穗和抽穗期危害叶片,水稻受害后千粒重降低,空瘪率增加,生育期推迟,一般减产2-3成,重的达5成以上,大发生时稻叶一片枯白,甚至颗粒无收。有时为害小麦、甘蔗、粟、禾本科杂草。 一、危害症状 初孵幼虫取食心叶,出现针头状小点,也有先在叶鞘内为害,随着虫龄增大,吐丝缀稻叶两边叶缘,纵卷叶片成圆筒状虫苞,幼虫藏身其内啃食叶肉,留下表皮呈白色条斑。严重时“虫苞累累,白叶满田”,以孕、抽穗期受害损失最大。 危害状危害状 二、形态特征 成虫:长7-9毫米,淡黄褐色,前翅有两条褐色横线,两线间有1条短线,外缘有暗褐色宽带;后翅有两条横线,外缘亦有宽带;雄蛾前翅前缘中部,有闪光而凹陷的“眼点”,雌蛾前翅则无“眼点”。 卵:长约l毫米,椭圆形,扁平而中稍隆起,初产白色透明,近孵化时淡黄色,被寄生卵为黑色。 幼虫:老熟时长14~19毫米,低龄幼虫绿色,后转黄绿色,成熟幼虫桔红色。 蛹:长7~10毫米,初黄色,后转褐色,长圆筒形。

卵幼虫 蛹成虫 三、地理分布 周年繁殖区:1月份平均气温4-16度等温线以南地区,主要包括广西桂南地区、钦州、雷州半岛、海南岛、台湾省的南端以及滇南冬季温暖区。 越冬区:1月份平均气温4-16度等温线之间,以南岭山脉为界,岭南为常年越冬区,岭北为零星越冬区。 冬季死亡区:1月份平均气温4度等温线以北地区。 四、发生规律 稻纵卷叶螟是一种迁飞性害虫,在我国一年发生的世代数随纬度和海拔高度形成的温差而异,且世代重叠,自北而南一年发生1~11代。 台湾南部、海南岛、云南沅江和西双版纳一年发生9-11代,周年危害,无越冬现象; 南岭以南的两广南部及福建南部发生6-8代,此区常年有部分幼虫和蛹越冬;南岭以北到北纬31°的长江中游沿江南部地区及重庆发生5-6代,此区有零星蛹越冬; 长江以北到山东泰其山区到陕西秦岭一线以南地区,发生4-5代,此区任何

几种药剂防治稻纵卷叶螟药效试验

几种药剂防治稻纵卷叶螟药效试验 摘要近年来,稻纵卷叶螟上升为水稻主要害虫,预测和防控有一定困难。几种药剂防治稻纵卷叶螟药效试验表明:抑太保乳油450 mL/hm2、美满悬浮剂450mL/hm2、锐劲特悬浮剂450mL/hm2和同一顺乳油1 500mL/hm2对稻纵卷叶螟都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持效期长,对水稻安全。 关键词药剂;稻纵卷叶螟;防效 近年来,稻纵卷叶螟继螟虫、稻飞虱后上升为水稻主要害虫,由于发生量大,虫情复杂,给预测和生产上防控造成一定的困难。为寻求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适应当前无公害稻米生产的需要,有效防治稻纵卷叶螟,特进行本试验。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供试水稻品种为太湖糯。供试药剂有抑太保(氟啶脲)50g/L乳油,日本原产业株式会社制造;24%美满悬浮剂,美国陶氏益农公司生产;锐劲特悬浮剂,德国拜耳公司生产;同一顺乳油,南京第一农药厂生产;25%杀虫双水剂,安徽锦邦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1.2试验处理 试验共设6个处理,分别为:抑太保乳油450mL/hm2(A);24%美满悬浮剂450mL/hm2(B);锐劲特悬浮剂450 mL/hm2(C);同一顺乳油1 500mL/hm2(D);25%杀虫双水剂4 500 mL/hm2(E);清水对照(CK)。每处理设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每小区面积50m2。 1.3试验方法 试验设在九成畈监狱农场四大队自种田的机插秧田内,水稻长势良好,稻纵卷叶螟发生相对一致。施药时间为2007年7月15日,处在四(2)代稻纵卷叶螟1~2龄幼虫高峰期,此时水稻处于分蘖盛期,每小区用水量为4kg,用工农-16型手动背包式喷雾器均匀喷细雾。 1.4调查方法

水稻二化螟防治技术规范

水稻二化螟防治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的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药剂防治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江西省水稻二化螟的防治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285-1989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8321.1-2000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一) GB/T8321.2-2000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二) GB/T8321.3-2000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三) GB/T8321.4-2006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四) GB/T8321.5-2006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五) GB/T8321.6-2000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六) GB/T8321.7-2002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七) GB/T8321.8-2007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八) GB/T8321.9-2009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九) GB/T 15792-2009 水稻二化螟测报调查规范 3 实施细则 3.1农业防治 3.1.1 稻田耕沤灭螟 在早春二化螟化蛹初期(赣南地区3月20日前,赣中地区3月25日前,赣北地区4月1日前),采用烤田或搁田的办法,使二化螟老熟幼虫趋向稻株基部化蛹,进入化蛹高峰期时突然灌深水10cm以上,浸沤5-7d后翻耕,杀死大部分老熟幼虫和蛹。 3.1.2 清除有虫株

水稻生长中后期,发现田间有枯鞘、枯心、枯孕穗等被害株时,应及时拔除,带到田外集中烧毁或深埋,可减少虫量,防止幼虫转株为害。 3.1.3 灭茬杀螟技术 在水稻收割时,留茬高度在15-20cm之间,随后用旋耕机翻耕灭茬;或者齐泥割稻,并将收获的稻草集中于露天的开阔地面上且堆成垛,每堆一层喷一遍敌敌畏,然后用塑料薄膜将整个稻草垛覆盖严实闷沤。早稻收割后应及时翻耕灭茬,阻断螟虫安全过渡到晚稻。 3.1.4 香根草诱集 在水稻田四周埂上种植香根草,诱集二化螟成虫产卵,减少在稻株上的螟卵量。香根草以3月下旬至4月上旬栽植为宜,田埂宽度80cm以上,株距80cm,浅栽,以土覆盖香根草根部即可。整个生长季给香根草施基肥1次,追肥2-3次,每次施肥量为10g/丛,当香根草高度在150cm以上时,进行剪割。 3.2 物理防治 灯光诱杀技术:根据二化螟成虫的趋光性,采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各地可以村、组为单位,每30-50亩稻田安装一盏杀虫灯,杀虫灯底部距地面1.5米,采用井字形或之字形排列,灯距为150-200米,在4月上旬-10月中旬,每晚天黑开灯,凌晨1点关灯,诱杀成虫,减轻为害。 3.3 生物防治 3.3.1 性诱剂诱杀技术 在二化螟每代成虫始盛期,每亩放置1个二化螟诱捕器,内置诱芯1个,每代换一次诱芯,诱捕器之间距离25米左右,放置高度以高出稻株顶端10-15厘米为宜。随着水稻植株的生长,应及时调整诱捕器的放置高度。采取横竖成行,外密内疏的模式放置。 3.3.2合理利用和保护天敌 选择对天敌较安全的药剂品种,减少药剂对天敌的伤害,充分利用青蛙、蜘蛛、绒茧蜂、隐翅虫等捕食性天敌和寄生性天敌的控害作用控制害虫危害。田垄种植大豆、芝麻等显花作物,蓄养天敌。 3.3.3 稻螟赤眼蜂防治技术 稻螟赤眼蜂释放最佳时期为害虫发蛾初期。一般以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螟蛉、稻苞虫和黏虫等稻田鳞翅目害虫总蛾量每667平方米达到100只-150只时放蜂。具体方法为:每667平方米释放稻螟赤眼蜂1万只,分10个点,每点约1000粒,间距8-9米。在1.5米-1.8米的竹竿上系一塑料杯,杯口朝下,将赤眼蜂卵卡用胶水贴于杯子内侧或用细线系于杯内,防止雨水侵袭,杯口离水稻植株50厘米为宜,防止其他天敌如蜘蛛吞食。如放蜂后4-7d内,每667平方米田间蛾量超过300只需补放1次;当每667平方米田间赤眼蜂寄生卵达到15000粒以上时,害虫发蛾期可不放赤眼蜂。

水稻稻曲病防治药剂有几种

水稻稻曲病防治药剂有几种? 一、稻曲病症状及危害 稻曲病又叫稻伪黑穗病、稻绿黑穗病、稻谷花病、稻青粉病,俗称丰产病、丰收果,为真菌病害,在世界水稻产区均有分布发生,一般发病率为3%~5%,严重的达30%以上,减产可达20%~30%。 稻曲病主要在水稻抽穗扬花期染病,病菌主要危害稻穗上部分谷粒。发病的谷粒先在颖壳的合缝处露出淡黄绿色的病菌孢子代替米粒,一般一穗有一粒至数粒受害,也有多到十几粒,甚至数十粉的。起初“稻曲”很小,以后撑开内外颖自合缝处外露,将整个花器包裹起来,表面光滑,外被薄膜,逐渐向两侧膨大,或呈稍扁平的球形。薄膜随“稻曲”的长大而破裂,颜色由橙黄色转为黄绿色,最后成墨绿色,外壳龟裂。最外面被覆盖着一层墨绿色的粉状物,即病菌的厚垣孢子,带黏性,不易随风飞散。 二、稻曲病传播途径和发病原因 稻曲病病菌以厚垣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和落入田间越冬,也可以菌核在土中越冬。第二年菌核萌发产生子座,形成子囊壳,产生子囊孢子,成为主要的初侵染源。厚垣孢子产生分生孢子,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开花时萌发,菌丝侵入子房和柱头,并深入胚乳中迅速生长形成孢子座,造成谷粒发病。 稻曲病病菌在气温24~32℃时发育良好,以26~28℃时为最适温,低于12℃或高于35℃时菌丝生长速度明显减缓和被抑制。菌核萌发产生子实体的最适温度为26~28℃。 1、一般抽穗晚、梗粒数多、抽穗慢、抽穗期长的水稻品种,稻曲病发病重。

2、水稻在抽穗扬花时遇多雨、低温,特别是连阴雨天气,稻曲病发生重。 3、水稻偏施氮肥,穗肥用量过多,田间郁蔽严重,通风透光差,相对湿度高,发病重。淹水、串灌、漫灌是导致稻曲病传播的重要原因。 三、稻曲病防治方法 1、水稻种子在播前晒种1~2天,再用清水浸泡24小时,然后用硫酸铜200倍液,或福尔马林50倍液,或3%~5%生石灰水浸种3~5小时,也可用50%多菌灵500倍液浸种24小时。药液要淹没种子,浸种时不能搅动。 2、选种高产、抗病水稻品种种植,同时在田间发现病穗,应随时摘除病粒,必要时剪除整个病穗。 3、水稻合理密植,适时移栽。施足基肥,增施农家肥,少施氮肥,配施磷、钾肥,慎用穗肥。 4、根据预测预报,水稻孕穗至破口期多雨,有利于发平邮,对密穗型品种及易感病品种、或上年发病严重地块、或后期生长嫩绿田块,在破口前5~7天进行药剂防治。如气候条件有利于发病,在齐穗期再施药一次。可用药剂: 1、5%井风霉素水剂100~150mL/亩,10%井风霉素粉剂50g/亩,20%井风霉素粉剂25g/亩,兑水75~100kg,在水稻孕穗至始穗期喷施。 2、20%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5~100g/亩,兑水75~100kg喷雾,可兼治黑粉病。 3、20%瘟曲克星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4、%保穗宁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以上药剂均在水稻抽穗前7~10天使用,如破口期施用易发生药害。

几种药剂对水稻二化螟的田间防治效果试验初报

几种药剂对水稻二化螟的田间防治效果试 验初报 摘要:为了筛选防治水稻二化螟高效农药,对几种药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0%四氯虫酰胺SC和20%氯虫苯甲酰胺SC对二化螟田间杀虫效果分别为91.51%~94.92%、91.51%~94.82%,对水稻安全,保穗效果分别为89.47%~94.59%、89.47%~93.78%,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农药;二化螟;防治效果 二化螟是水稻生产上的一种重要害虫。近年来,随着冬、春季节气温的偏高以及耕作制度的改变,该虫发生危害程度有加重的趋势,未防或防治不力的田块枯心或白穗率一般可达2.5%-6.0%,高的可达15%以上,对水稻生产构成重大威胁。目前农资市场农药品种繁多,防效不一,为筛选防治二化螟的高效农药,笔者进行了四氯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三唑磷在水稻田间的药效对比试验,为水稻二化螟的田间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防治手段。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概况 试验作物为杂交稻两优287、岳优293和丰源优299。防治对象为二化螟。 试验在武汉市江夏区法泗街菱米村和庆丰村进行,6

月中下旬浸种,7月中下旬人工抛秧,长势中等偏上,生长较一致。试验地为低湖田,土质为沙壤土,pH 6.5左右,有机质2.5%左右。 1.2方法 1.2.1试验处理①10%四氯虫酰胺SC(中国中化集团公司),30 mL/667 m2;②20%氯虫苯甲酰胺sc(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10 mL/667 m2;③20%三唑磷EC(江苏长青农化股份有限公司),120 mL/667m2;④空白对照CK(喷清水)。另外,试验区加用了防病的杀菌剂及防稻飞虱的杀虫剂,杀菌剂为中国中化集团公司生产的爱可(20%烯肟,戊唑醇)+伴侣(20%戊唑醇),每667 m2用量20 mL+20 g,使用剂量为1包/15 L水:防稻飞虱杀虫剂为江苏克胜集团公司生产的25%吡蚜酮WP,每667 m2用量20 g。 1.2.2试验区设置试验分小区、大区和大面积应用3种形式。小区试验面积60 m2,重复3次:大区试验两块田,面积分别为90、190 m2,不设重复;大面积应用试验23 345 m2,其中对照药剂面积各667 m2,空白对照区334 m2。小区试验处理区间筑小埂(20-30cm)隔离,灌排水分开。 1.2.3施药方法和时间 2015年8月30日上午10:00-12:00喷药,二化螟正处在卵孵盛期,发生程度中等偏重。喷雾药械为手动喷雾器,用水量45kg/667 m2。喷药当日天气多云到晴,最低气温23℃,最高气温33℃,轻微北

药剂防治水稻白叶枯病

药剂防治水稻白叶枯病 药剂防治。发现中心病株后,开始喷洒20%叶枯宁(叶青双)可湿性粉剂,每667m2用药100g,对水50L,用叶枯宁防效上不去时,可在施用叶枯宁同时混入硫酸链霉素或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或强氯精2500倍液,防效明显提高。此外,每667m2还可选用10%氯霉素100g或70%叶枯净(杀枯净)胶悬剂100-150g、25%叶枯灵(渝-7802)可湿性粉剂175-200g,对水50-60L喷洒。也可在5叶期和水稻移栽前5天,各喷中生菌素500倍液1次或用50%氯溴异氰尿酸水溶性粉剂(消菌灵),每667m2用量为25-50g,对水50kg喷雾。 药剂防治:老病区在台风暴雨来临前或过境后,对病田或感病品种立即全面喷药1次,特别是洪涝淹水的田块。用药次数根据病情发展情况和气候条件决定,一般间隔7-10天喷1次,发病早的喷2次,发病迟的喷1次。每667平方米涌0%叶青双可湿性粉剂100克,70%叶枯净(又称杀枯净)胶悬剂100-150克,或25%叶枯宁可湿性粉剂100克,或10%氯霉素可湿性粉剂100克,或50%代森铵100克000(抽穗后不能用),或25%消菌灵可湿性粉剂40克,或15%消菌灵200克,以上药剂加水50升喷雾。 药剂防治。水稻分蘖期至孕穗期要控制发病中心。目前常用药剂有:①每亩用10%叶枯净300倍液75千克。。一般在开始发病时喷1次,7天后再喷一次。②②每亩用25%叶枯灵可湿性粉剂150一200克对水75—100升喷施。 根据测报,重点施药挑治,封锁发病中心,控制病害于点发阶段。

每次台风雨后应加强检查。药剂可选用25%川化-018(即叶双青)600~1000倍液、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2700~5400倍液、或克菌壮可溶性原粉1100~1600倍液;也可试用30%氧氯化铜,77%可杀得悬浮剂600~800倍液,或20%喹菌酮1000~1500倍液。隔7~10天喷一次,连续1~2次。 适期开展化学防治。 1、浸种:可用36%强氯精1000倍液浸种60小时。2、秧田:重点在秧苗2—3叶期和移栽前两次用药,可结合预防水稻条纹叶枯病、叶瘟等一并用药,药剂可选用50%氯溴异氰酸50g/亩或36%菌毒双克60g/亩。 3、大田期:在水稻分蘖末期,白叶枯病出现发病中心时立即喷药保护,视病情发展,7天用药一次,连用2-3次。药剂可选用①36%菌毒双克60g/亩。②50%克菌壮100 g/亩。③57.6%冠菌清50 g/亩。④20%叶青双150g+农用链霉素20 g/亩。上述几种药剂配方应轮换使用。 药剂防治:3%克菌康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于发病初期喷雾,连喷2-3次,此外,可选用链霉素、叶枯宁、宁南霉素、叶枯净等药剂。

水稻病虫害种类及图片

水稻病虫害 种子期 1、恶苗病:氰烯菌酯(防效100%)、二硫氰基甲烷、恶霉灵、门神、咪鲜 胺、多菌灵、丙环唑、硅唑咪鲜胺。 2、稻瘟病:门神、三环唑、稻瘟灵。 3、白叶枯病:叶枯唑、井冈霉素、石灰水、门神、乙蒜素。 秧田期 1.绵腐、立枯病:敌磺钠、门神、恶霉灵、甲霜灵、甲霜恶霉灵。 2.白叶枯、细条病:叶枯唑、络氨铜、叶枯唑、氯溴异氰尿酸、硫酸链霉素。 3.灰飞虱:吡虫啉、吡蚜酮、噻嗪酮、异丙威、啶虫脒。 4.稻蓟马:吡虫啉、高效氯氰菊酯。 5.稻瘿蚊:丁硫克百威。 分叶期 1.稻瘟病:门神、三环唑、稻瘟灵、硫磺、咪酰胺-三环唑。 2.纹枯病:井冈霉素、三唑酮。 3.螟虫:三唑磷、杀虫单、甲维盐。 4.稻纵卷叶螟:吡·杀单、阿维·毒。 5.稻飞虱:吡虫啉、噻嗪酮、异丙威 6.胡麻斑病:稻瘟灵、20%氟硅唑咪鲜胺。 抽穗期 1.稻瘟病:三环唑、氟硅唑、硫磺、门神、咪酰胺-三环唑、稻瘟灵、咪鲜胺。 2.纹枯病:井冈霉素、门神、三唑酮、己唑醇、嘧菌酯、恶霜嘧铜菌酯(高科)、 烯肟菌胺(爱可)。 3.螟虫:三唑磷、杀虫单、甲维盐、毒死蜱。 4.稻纵卷叶螟:吡·杀单、阿维·毒。

5.稻飞虱:吡虫啉、噻嗪酮、异丙威、啶虫脒。 6.稻曲病:井冈霉素、门神、三唑酮、烯肟菌胺。 7.白叶枯、细条病:门神、络氨铜、叶枯唑。 8.穗枯病:三环唑、氟硅唑咪鲜胺、三唑酮。 9.稻秆腐病:稻瘟灵、恶霜嘧铜菌酯、咪鲜胺。 一、稻黑色菌核秆腐病 水稻成株期茎基部的一种真菌病害,又称水稻茎朽腐或小球菌核病。病原菌是半知菌亚门的小球双曲孢和卷喙双曲孢。有性态为子囊菌亚门的小球腔菌。 病菌侵害茎基部叶鞘,形成椭圆形或纺缍形黑色斑,后扩大至整个叶鞘,茎秆上也有大块黑斑,后期的茎基部腐烂,植株青枯,茎腔内有大量小球状黑色颗粒状的菌核。成熟后的菌核在病稻草或土壤中越冬,栽秧时附着在秧苗基部,以菌丝从伤口或叶鞘基部侵入寄生。病菌为弱寄生菌,喜高温高湿,故穗期受害比前期重,稻飞虱多的田块病害更重,常造成复合侵染。 二、稻白叶枯病

稻纵卷叶螟测报调查规范

稻纵卷叶螟测报调查规范 Rules for investigation and forecast of the rice leaf – roller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稻纵卷叶螟越冬、蛾量、卵量、幼虫发育进度、残留虫量以及发生程度和受害程度的调查方法和测报过程中资料整理与归档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承担系统测报任务的区域病虫测报站使用。 2 越冬调查 2.1 限以本地越冬虫源为翌春主要虫源的地区进行。 2.2 调查在冬后成虫羽化前进行7 > < 次。 2.3 调查方法 选稻田、绿肥田及田边、沟边等主要越冬场所,共取样20m2以上,调查稻桩、再生稻、落谷稻、冬稻及杂草上的幼虫和蛹的越冬情况,记载死、活幼虫和蛹数及被寄生效。 2.4 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载入“稻纵卷叶螟越冬调查记载表”(表1)。 表1 稻纵卷叶螟越冬调查记载表 年

3 成虫及雌蛾卵巢发育进度调查 3.1 赶蛾 3.1.1 调查于主害代及其上一代常年始蛾期前一周开始,至当代蛾盛期结束为止。隔天上午9时以前进行一次。 3.1.2 调查方法 选择具代表性的三种类型田各1块,合计3块。 手持长2m的竹竿沿田埂逆风缓慢拨动稻丛中上部,用计数器计数飞起的蛾数。每块田调查面积为50~100m2以上。 3.2 雌蛾卵巢解剖 3.2.1 调查于主害代及其上一代蛾的主要峰期,结合田间赶蛾进行剖查2~3次。迁出代成虫迁出时期内,如遇多阴雨天气,再剖查1~2次。 3.2.2 调查方法 在赶蛾的各类型田块中用捕虫网采集雌蛾20~30头,带回室内当即解剖、镜检卵巢级别和交配率。 3.3 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载入“稻纵卷叶螟赶蛾剖蛾记载表”(表2)。 表2 稻纵卷叶螟赶蛾剖蛾记载表 4 幼虫发育进度及残留虫量调查

【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方法】水稻二化螟

【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方法】水稻二化螟 二化螟在我省历史上曾造成水稻大面积为害,素有“北蝗南螟”之称,为我省水稻主要害虫之一。由于受耕作制度变化、气候条件和害虫抗药性等因素的影响,二化螟种群数量在我省历史上经历了多次起伏。近年来,由于耕作制度与栽培方式的改变、全球气候变暖及农药的不规范使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螟虫冬后残留虫量加大、蛾峰增多、发蛾期延长,并对一些治螟农药产生了抗性,防治难度加大、为害较重,是我省水稻病虫防治中的重点之一。 一、识别特征 1.成虫雌蛾体长12~15毫米,翅展20~31毫米,头、胸部黄褐色。前翅黄褐色或淡黄褐色,外缘有7个黑点;雄蛾体长10~12毫米,翅展20~25毫米。头、胸背面淡灰色。前翅为黄褐色或灰褐色,翅外缘也有7个黑点,但翅面上布满褐色不规则小点。后翅白色,近外缘带淡黄褐色。 2.卵卵粒扁平,椭圆形,排列呈鱼鳞状卵块,其上覆盖透明胶质物。卵块多呈长条状。初产卵块为乳白色,后渐变为茶褐色,近孵化时变为黑色。 3.幼虫体淡褐色,背面有5条紫褐色纵线。

4.蛹圆筒形,额中央呈钝圆形突起。初化蛹时为淡黄色,背上有5条棕色纵纹。后转为棕色至酱红色,纵纹消失。 二、生活习性 水稻二化螟在我省年发生1~2代,以4~6龄幼虫在稻草茎秆内越冬,也有少数幼虫在田间稻茬内及其它杂草上越冬。越冬幼虫第二年6月中、下旬开始复苏活动,6月下旬开始化蛹,蛹期7~11天,越冬代成虫7月初开始羽化,成虫羽化后,当晚或第二天即可交尾,再经一天左右即可产卵。水稻二化螟的卵多产在水稻叶鞘内,卵块作鳞片层状排列。长椭圆形,每头雌成虫产卵2~3块,每块卵30~60粒不等,卵期10天左右。初孵的幼虫淡黑色,卵化后的幼虫沿叶鞘向下爬行,先群集在叶鞘内取食内壁组织,幼虫发育至2龄后,开始蛀入水稻茎秆为害,秋收后,即在稻草或稻茬内过冬,成为第二年的发生虫源。 三、发病特点 以幼虫在稻草、稻桩及其它寄主植物根茎、茎杆中越冬。越冬幼虫在春季化蛹羽化。由于越冬场所不同,1代蛾发生极不整齐。螟蛾有趋光性和喜欢在叶宽、秆粗及生长嫩绿的稻田里产卵,苗期时多

稻纵卷叶螟

防治稻纵卷叶螟重在适期用药 近年来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气候的变化,防治药剂的改变,稻纵卷叶螟大发生频次提高,防治难度加大,严重威胁水稻生产和稻农的经济效益。笔者长期从事农作物病虫草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指导工作,根据多年来的实践,认为防治稻纵卷叶螟的关键是在防治适期(卵孵盛期—1-2龄幼虫盛期)内施药,其次是药剂品种和施药质量。稻纵卷叶螟难防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没有在最佳防治适期内用药。 稻纵卷叶螟是迁飞性害虫,自北向南一年1—11代,在江苏、安徽北部一年发生3—4代,主害代为五(3)代和六(4)代,在田间世代重叠。苏皖北部均为单季中稻区,五(3)代发生时正值水稻分蘖末期,叶片嫩绿,营养丰富,极利于稻纵卷叶螟取食为害。六(4)代发生时水稻处于破口抽穗期,此时水稻叶片已经出齐,稻纵卷叶螟为害功能叶片,对水稻产量影响很大。因此,五(3)代和六(4)代为防治的重点。 稻纵卷叶螟以幼虫吐丝纵卷叶片结苞为害,幼虫在苞叶内取食上表皮及叶肉组织,留下下表皮造成白叶。由于幼虫结苞为害,药剂很难喷洒到虫体上,因此,一般的药剂防效较差,必须掌握在卵孵盛期,幼虫结苞为害之前施药。 由于稻纵卷叶螟是远距离迁入害虫,迁入地的迁入时间和迁入量每年各有不同,每年的防治时间也不尽相同,如果不能在卵孵高峰期用药,而是看到大量结苞白叶时再用药,此时虫龄已大,抗药性增强,防治效果下降。

二、施药质量差。 对于水稻病虫害的防治目前主要是以各家各户分散防治为主,许多强壮劳动力外出打工,搞管理的多是中年妇女或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了节省体力,每亩仅喷15—20公斤的药液。由于水稻田的特殊环境,行走困难,很难喷洒均匀。因而,漏治情况较多,而补治时虫龄已大,防治效果下降,所以有连续多次用药治不死虫的现象时有发生。也有一些农民不是喷细雾,而是将喷头摘去直接喷水柱,这样防效更差。弥雾机施药有快捷、雾细的优点,防治效果很好,但许多弥雾机手不懂田间施药操作规程,也造成施药不均匀现象的发生。 三、防治适期内和防治高龄虫用药不匹配。 当稻纵卷叶螟处于卵孵盛期和1龄虫盛期时,虫体小,没有结苞,抗药性很小,此时使用传统的杀虫单、杀虫双、乙酰甲胺磷等药剂和复配剂也能取得很好的防效,但幼虫2—3龄后,结苞为害,食量大,抗药性强,如果还使用这类农药,防治效果就大大降低。 在苏北稻区,五(3)代主要是迁入虫源,代次分明,蛾峰明显,便于预测,防治效果好。六(4)代是五(3)代转化和迁入蛾源共同组成,世代重叠,田间成虫、卵、低龄幼虫和高龄幼虫并存,防治上比较困难,因此,六(4)代必须使用高含量阿维菌素、甲维盐、氯虫苯酰胺等高效药剂。 四、追求速效。 总是希望施药后立即死虫,造成诸如敌敌畏、辛硫磷、三氟氯氰之类的触杀剂的大量使用。但幼虫已经结苞,很难将药液直接喷洒到虫体上,

1稻纵卷叶螟

敌敌畏: 速效广谱性磷酸酯类杀虫杀螨剂。对高等动物毒性中等,挥发性强,易于通过呼吸道或皮肤进入高等动物体内。对鱼类和蜜蜂有毒。对害虫和叶螨类具有强烈的熏蒸作用以及胃毒、触杀作用。具有高效、速效、持效期短、无残留等特点。 可用乳油配成高浓度药液喷洒在仓库害虫、害螨、密闭3~4天后再通风散气,气温较高时药效更好。药液喷洒在棉仓墙面上熏蒸,可防治水稻褐飞虱、棉红铃虫。毒土或毒糠田间撒施熏蒸,可防治粘虫。药液喷洒,可防治稻纵卷叶虫等隐蔽性害虫。敌敌畏施用后能迅速分解,持效期短,无残留,可在作物收获前很短的时期内施用,以防治刺吸式口器和咀嚼式口器害虫,故适用于苹果、梨、葡萄等果树及蔬菜、蘑菇、茶树、桑树、烟草上,一般收获前禁用期为7天左右。对高梁、玉米易发生药害,瓜类、豆类也较敏感,使用时应注意。 纯品为无色至琥珀色液体,微带芳香味。制剂为浅黄色至黄棕色油状液体,在水溶液中缓慢分解,遇碱分解加快,对热稳定,对铁有腐蚀性。对人畜中毒,对鱼类毒性较高,对蜜蜂剧毒。 毒死蜱的作用特点有哪些? 毒死蜱是有机磷类杀虫剂,具有触杀、胃毒和熏蒸作用,不具内吸性但具有渗透性,在叶片上残留时间不长,但在土壤中残留期则较长,因此适合于防治地下害虫。对作物上的鳞翅目、同翅目、双翅目害虫和螨类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对线虫有一定效果,还可 南方竹柳新叶畸形的原因和防治 2014-5-30 浏览:9 南方基地竹柳在生长发育期间,常因病虫危害或药害、肥害造成叶片畸形。由于被害症状非常相似,好多种植农户很难对症下药,不仅起不到应有的防治效果,而且延误了防治时机,造成大量的落叶,严重影响了竹柳的产量和品质。根

据症状特点,正确诊断发生原因,是防治竹柳新叶畸形的关键。 一、症状的相同点 一是危害部位均发生在上部2~4片新叶上;二是受害叶片均表现窄小细长;三是植株矮小、生长不良,严重时落叶;四是叶片边缘卷曲、叶面凹凸、皱缩。 二、症状的不同点 1.新叶边缘卷曲的方向不同。病毒病叶缘向上卷曲;茶黄螨危害的叶缘向下卷曲;叶面肥中激素过量或除草剂飘移药害,叶缘上下起伏,叶尖向下卷曲,严重的卷曲成圆形或半圆形。 2.新叶背面光泽不同。茶黄螨危害的叶片背面发亮,有灰褐色或黄褐色光泽;病毒病和激素危害的叶背面没有光泽。 3.叶面凹凸不同。病毒病危害的叶面凹凸不平,略有皱缩;茶黄螨和激素危害的叶面不皱缩。 4.叶脉畸曲不同。激素药害易造成叶片主脉呈多三角折曲;病毒病和茶黄螨危害的叶脉不变形。 5.发生特点不同。病毒病一般气候干旱发生较重;茶黄螨发生初期多为点片发生;激素飘移药害时常沿一个方向由轻到重。 6.病源不同。病毒病是由蚜虫或灰飞虱传播病毒引起的病害;茶黄螨是由人们肉眼看不见的昆虫在危害;激素药害多是人为使用药剂不当引起的。 7.生理性缺锌小叶病。辣椒缺锌时顶端发展迟缓,发生顶枯,节间缩短、植株矮小,顶部小叶丛生,叶畸形细小,新叶片失绿,发生黄斑、叶片卷曲或皱缩,甚至枯黄或脱落,还易感染病毒病。 三、防治方法 1.人工剪除畸形病叶。 2.病毒病发生初期、可用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5%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每5~7天防治1次,连续防治3~4次,并注意蚜虫和灰飞虱的防治,以减少病害发生。 3..茶黄螨防治可用1.8%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液喷雾,每隔5~7天防治1次,连续防治3~4次,主要防治叶片背面。

0.3%印楝素乳油对水稻稻纵卷叶螟及稻飞虱防治试验方案

0.3%印楝素乳油对水稻稻纵卷叶螟及稻飞虱防治试验方案 一、试验目的 1、评价0.3%印楝素乳油对稻纵卷叶螟及稻飞虱的防效。 2、通过试验,评价生物农药的安全性。 二、试验对象及时间 1、第三代稻飞虱(褐飞虱),低龄若虫期,8月下旬用药 2、第四代稻纵卷叶螟,卵孵盛期至2龄若虫期,8月下旬用药 三、试验剂量、处理及重复 1、0.3%印楝素乳油 设50ml/亩、75ml/亩、100ml/亩三个处理,每处理4次重复,另设空白对照(同样4个重复)。计16个小区,每小区20平方米。 2、防治稻纵卷叶螟及稻飞虱可以同时进行,相同剂量处理。 四、调查方法及统计方法 1、试验前调查飞虱基数,试验药后2天和7天调查活虫数。 试验前调查稻纵卷叶螟卷(白)叶率,药后7天及14天调查卷(白)叶率。 2、稻飞虱用平行跳跃取样,每个小区(重复)拍查10点,每点两穴,计拍查20穴。稻 纵卷叶螟用五点取样法,共查25穴,统计卷叶率。 3、药效计算方法 (稻飞虱)虫口减退率(%)=药前虫数-药后虫数 ×100药前虫数 (稻飞虱)校正防效(%)=对照区虫口减退率-施药区虫口减退率 ×100 100-对照区虫口减退率 (稻纵卷叶螟)卷叶率(%)=调查卷(白)叶数 ×100调查总叶数 (稻纵卷叶螟)防治效果(%)=对照区卷(白)叶率-药剂处理区卷(白)叶率 ×100 对照区卷(白)率 五、安全性调查 调查施药区与空白对照区稻田有益生物(主要包括蜘蛛天敌)的数量变化。统计分析不同剂量对天敌的影响及施药区与对照区天敌有无差异。 六、试验要求 1、防治稻纵卷叶螟在卵孵盛期至2龄幼虫期。 2、虱低龄若虫期喷药,药后24小时无雨。 3、用水量90公斤,喷药均匀周到。 扬州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

水稻二化螟抗药性及防治措施

水稻二化螟抗药性研究及防治措施 摘要:水稻二化螟是我国水稻上危害最为严重的常发性、钻柱性害虫。目前国内有关二化螟防治技术的研究较多,对其抗病性的研究却远远不足。因此,对二化螟抗病性的研究进行综合阐述是有必要的,这为部分地区二化螟的回升与抗药性的相关性以及对其进行综合防治提供了理论指导意义。本文主要从其抗药机理、抗药监测、抗药性水平、抗药性特点等方面综合阐述其抗药性,并提出防治方法。 关键词:水稻二化螟抗药性防治技术 前言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属鳞翅目,螟蛾科,又称钻心虫、蛀心虫,属鳞翅目螟蛾科。卵为扁平椭圆形,卵长1.2ram,乳白色至黄白色或灰黄褐色,卵块由数十至200粒排成鱼鳞状,幼虫浅褐色,老熟幼虫体长20~30毫米。是我国水稻上危害最为严重的常发性钻柱性害虫,它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各稻区,使水稻在分蘖期受害造成枯鞘、枯心苗,在穗期受害造成虫伤株和白穗,一般年份减产3%~5%,严重时减产在3成以上。水稻二化螟在国内各稻区均有分布,较三化螟和大螟分布广,但主要以长江流域及以南稻区发生较重,近年来发生数量呈明显上升的态势。二化螟除危害水稻外,还能危害茭白、玉米、高粱、甘蔗、油菜、蚕豆、麦类以及芦苇、稗、李氏禾等杂草。[1]总体来说,国内学者对水稻二化螟的研究主要从其抗药性特点、产生抗药性的机制、分子遗传水平上的抗药性研究、抗药性水平以及防治方法、措施、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现将其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1、水稻二化螟抗药性特点及抗药性水平 2008年,安徽省植保总站周群芳通过对安徽省农作物主要害虫对主治药剂抗药性鉴定,摸索出主要病虫害对相关药剂的抗性情况,通过水稻二化螟对四种主要药剂的抗性倍数的抗药性监测(杀虫单、三唑磷、氟虫腈、阿维菌素)研究指出:分地区的二化螟对杀虫单都达到中、低抗水平;对三唑磷抗性基本为低抗至敏感降低,部分地区达中抗,且有逐年上升趋势;对锐劲特和阿维菌素基本处于敏感段,近两年抗性有所上升。[2]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 1.1区域性 害虫抗药性成为全省现象,但抗性形成具有明显区域性。在同一地区长期使用同一种药剂,对药剂抵抗力弱的个体很快死亡,而抵抗力强的个体则生存繁殖下来,经过一定的适应、繁

阿维菌素及其复配药剂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f16780038.html, 阿维菌素及其复配药剂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研究 作者:唐秋庚喻惟严玉成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第22期 摘要研究15%阿维·唑磷微乳剂和15%阿维菌素·毒死蜱水乳剂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该2种药剂对水稻化螟具有优良的防治效果,于二化螟卵孵高峰期用270 g/hm2防治1次,对枯心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7.07%和91.32%,幼虫的死亡率分别为97.69%和95.36%,显著高于阿维菌素、三唑磷和毒死蜱3种单剂对二化螟单一的防治效果,且对水稻施用安全性较强。 关键词阿维菌素;15%阿维·唑磷微乳剂;15%阿维菌素·毒死蜱水乳剂;水稻二化螟;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S435.1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22-0141-01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安全生产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以及保障粮食安全均具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些年来,由于气候、耕作制度和栽培方式的改变,二化螟种群呈迅猛上升势头,尤其在1998年以后,已成为长江流域及江南稻区的首要害虫,严重阻碍水稻的稳产和高产[1]。目前,防治二化螟最有效的方法仍然是药剂防治。但由于长期使用杀虫双、杀虫单、三唑磷等农药,二化螟的抗药性迅速上升,防效逐年下降。此外,由于二化螟抗药性增强,防效下降,农 户又盲目地提高用药浓度,形成了农药“越打越重”的怪圈,不但提高了防治成本,增加农民负担,而且还造成稻米农药残留严重超标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为此,笔者开展了阿维菌素及其复配药 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田间药效试验,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试验安排在万载县水稻原种场试验田进行,该稻田土壤为壤土,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壤肥力较高,杂草较少,排灌方便。供试水稻品种为金优458。产量水平为6 300 kg/hm2左右。 1.2供试药剂 15%阿维·唑磷微乳剂,美丰农化有限公司生产;15%阿维菌素·毒死蜱水乳剂,浙江升华拜克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生产;20%三唑磷乳油,江西万德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生产;40%毒死蜱乳油,江苏宝灵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1.8%阿维菌素乳油,辽宁利农达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生产。上述药剂均由市场购得。

3种生物农药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田间药效试验共3页

3种生物农药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田间药效试验稻纵卷叶螟属鳞翅目螟蛾科,是我国南方稻区水稻三大主要害虫之一[1]。自2003年发生全国性暴发以来,年发生面积在2 000万公顷次以上。目前,仍是以化学防治为主,导致农业生产成本日益增加,农药残留造成的污染量越来越大,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2-3]。为了在水稻生产中利用生物农药部分替代化学农药,推进化学农药减量施用,于2016 年6月在广州市南沙区开展了1%苦参碱可溶液剂、2.5%鱼藤酮乳油和5%阿维菌素乳油对水稻稻纵卷叶螟的田间药效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广州市南沙区墩塘村,土壤为壤土,肥力中等。水稻采用抛秧法种植。 1.2 试验药剂 供试药剂分别为1%苦参碱可溶液剂,开封大地农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市售);2.5%鱼藤酮乳油,广州农药厂(市售);5%阿维菌素乳油,陕西上格之路生物科学有限公司(市售)。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计按照农业部药检所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进行,共设10个处理,分别为1%苦参碱可溶液剂1 200 mL/hm2(A1)、1 500 mL/hm2(A2)、1 800 mL/hm2(A3);2.5%鱼藤酮乳油2 250 mL/hm2(B1)、3 000 mL/hm2(B2)、3 750 mL/hm2(B3);5%阿维菌素乳油225 mL/hm2(C1)、300 mL/hm2(C2)、375 mL/hm2(C3);以空白作对照(CK)。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

小区面积30 m2。小区间以50 cm宽的保护行相隔[4]。 1.4 试验实施 试验于2016年6月24日上午施药,试验当天多云,无持续风,微风,气温26~35 ℃。试验时每小区喷2.7 L药液(折合900 L/hm2),空白对照喷等量的清水。 1.5 调查统计 2016年7月8日调查1次,全期共调查1次。每小区5点取样,每点调查5丛水稻,调查总叶数与卷叶数。同时,观察水稻有无药害[5]。根据下列公式计算防治效果: 卷叶率(%)=■×100; 防治效果(%)=(1-■)×100。 试验数据分析在实用统计分析及其计算机处理平台(DPS)上进行,经DMRT法进行变量分析,评价药效。 2 结果与分析 2.1 安全性 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各处理水稻生长正常,叶色、株高等无明显差异,说明各药剂对水稻生长安全。 2.2 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 由表1可知,处理A1、A2、A3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3.72%、77.89%和85.05%;处理B1、B2、B3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1.09%、76.26%和79.79%;处理C1、C2、C3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5.31%、80.34%和84.91%。

水稻二化螟防治药剂筛选

水稻二化螟防治药剂筛选 摘要通过对近2年23个水稻二化螟田间药剂效试验结果分析,筛选出氟虫腈、毒死蜱、三唑磷等几种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及其复配制剂,可代替目前广泛使用的杀虫双、杀虫单等防效差的药剂,为全面做好高毒农药替代及淘汰防效差的药剂品种提供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关键词二化螟;防治药剂;筛选 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是危害我县水稻的主要害虫,防治上采取在蚁螟高峰期进行药剂控制为主要措施。因此,选择对路药剂确保好的防治效果是关键。我们对2005年、2006年所做的23个二化螟药效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筛选出防治二化螟的高效对路农药。 1试验药剂防效统计 1.1有机磷类药剂 1.1.1三唑磷。主要有三唑磷20乳油、三唑磷60乳油、三唑磷8微乳剂、三唑磷15微乳剂、高渗三唑磷10乳油、高渗三唑磷13.5乳油,是目前防治二化螟常用药剂。2年的试验结果,防效介于71.80%~84.34%之间(为推荐剂量下防效,下同),平均78.12%,防效较好且表现稳定。 1.1.2毒死蜱。主要有毒死蜱40乳油、毒死蜱30微囊悬浮剂。2年的试验结果,防效介于7 2.54%~86.39%,平均78.31%,防效良好。 1.1.3辛硫磷40乳油。两年的试验结果均不理想,防效差,仅为54.15%~58.76%。 1.1.4敌百虫。主要有90%晶体敌百虫、敌百虫80可溶性片剂。防效较差且不稳定,2年的试验结果,防效介于59.51%~80.60%之间,平均68.29%。 1.1.5乙酰甲胺磷。主要有乙酰甲胺磷20乳油、乙酰甲胺磷30乳油。防效和稳定性均高于三唑磷,2年的试验结果,防效介于75.65%~88.74%之间,平均8 2.43%,防效良好。 1.1.6其他。主要有马拉硫磷45乳油、杀螟硫磷45乳油、二嗪磷50乳油、喹硫磷25乳油等。这几种有机磷药剂防效不稳定,总体防效介于较差与一般之间,其中防效最高是喹硫磷,2年的试验结果,防效介于76.19%~83.48%之间。

水稻病虫害复习题

水稻病虫害复习题 一、填空 1.稻螟虫在国内发生为害的主要有()()()。 2.稻螟虫均以幼虫钻蛀水稻茎杆为害‘造成()和白穗。 3.三化螟以()在()内越冬;二化螟以()在稻桩()及杂草中越冬。 4.三化螟初卵出的蚁螟,可使水稻苗期受害,造成()。破口抽穗的稻株受害,造成()。灌浆后期受害,造成()。 5.()事影响三化螟发育速度的重要因素。在温度满足的条件下,湿度主要影响()。 6.三化螟在春季雨水()的年份,发生数量()。为害()。另外,秋季季节性寒潮到来()或者()对三化螟发生也有利。 7.水稻的不同生育期对蚁螟的侵入、()、生长发育、()都有影响,期中()、()最易为蚁螟侵入为害。故称危害生育期。当蚁螟()期与水稻的()期相吻合。三化螟发生重为害甚大。 8.二化螟可使水稻分蘖期受害。造成();在()期受害,则造成白穗;灌浆至乳熟期受害,则形成()和虫伤株。 9.稻纵卷叶螟一幼虫()为害。幼虫在苞内刮食()留下一层透明表皮,呈现()。在()期至()期为害。 10.稻纵卷叶螟在适温度为(),相对温度为()以上。 11.稻飞虱俗称()。常见危害水稻的以()为主,其次为()和(),均属()目()科。 12.褐飞虱成若虫均喜欢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对生长()()的稻田有趋性。 13.稻瘟病按发生时期五部位不同。可分为()()()()()。 14.叶瘟可分为()()()()四种类型。 15.稻瘟病病菌以菌丝体和()在病稻草和()上越冬。 16.纹枯病菌主要以()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核和()在病稻草()及其他寄主上越冬。 17水稻纹枯病用药最好掌握在病害由()自()的转折阶段进行。 18.稻白叶枯病主要危害()。一般可分为()()()( )(). 19.稻白叶枯病的初侵染源新稻区以()为主。老病区以()为主。 20.水稻纹枯病叶鞘发病现在近水面处出现()状小斑。后扩大成椭圆形并相互联合成()。病斑边缘()中央()。叶片发病似被()。二.判断并改错 1.稻白叶枯病事细菌性危害。 2.稻白叶枯病在暴风雨袭击或洪涝之后,病害往往在几天之内成灾。 3.稻白叶枯病在湿度大时,病部可出现向萝卜籽大小的菌核。 4.山区和沿海稻区雾多,露重,少光照,稻瘟病不经常发生。 5.褐飞虱主要危害秧田期和分蘖期的稻苗。

20%康宽SC防治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田间药效试验总结

20%康宽SC防治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田间药效试验总结 衡阳市植保植检站 2009年,我们按照省站的部署,对20%氯虫苯甲酰胺(康宽)SC防治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进行田间药效试验,旨在了解该产品对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为该产品大面积推广应用服务。现将试验情况和结果整理如下: 一、试验材料及方法 1、供试药剂及来源 (1) 20%氯虫苯甲酰胺(康宽)SC,美国杜邦公司生产,上海杜邦农化有限公司分装并提供; (2) 10%氟虫双酰胺·阿维菌素(稻腾)SC,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生产并提供; (3) 20%氟虫双酰胺(垄歌)SC,日本农药株式会社生产,江苏龙灯化学有限公司分装并提供; (4) 48%乐斯本EC,美国陶氏益农公司生产,上海嘉禾(集团)有限公司分装,衡阳大方植保有限公司提供。 2、试验田基本情况 本试验设在湖南省衡阳市高新技术开发区金星村8组刘长春责任田内,试验田面积2.6亩,供试水稻组合为两优728,5月20日播种,6月20日移栽,亩栽1.2万丛禾。试验田土质为砂壤土,土壤肥力中等偏上水平,每亩施基肥碳铵30千克,磷肥20千克,追尿素10千克,钾肥2.5千克。大田管理各项措施一致,禾苗长势均匀良好。 3、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五个处理,即: (1)20%氯虫苯甲酰胺(康宽)SC,亩用10ml; (2)10%氟虫双酰胺·阿维菌素(稻腾)SC,亩用30ml; (3)20%氟虫双酰胺(垄歌)SC,亩用10ml; (4)48%乐斯本EC,亩用100ml; (5)空白对照(喷清水)。 采用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共15个小区,每小区面积90平方米。试验田四周留有保护行,小区间作埂相隔,以防药剂间相互干扰。 4、施药时期、次数和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