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脏话多或为抽动秽语综合征治疗莫陷三大误区

孩子脏话多或为抽动秽语综合征治疗莫陷三大误区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神经专科主任罗向阳教授介绍,不少这样的孩子实属无辜,只因患上了抽动秽语综合征。8岁的龙龙嘴里总是不自觉地发出轻吼声,还满口脏话,家长当做咳嗽四处求医将近一年,但患儿的情况非但未好转,反而日益严重。

症状为眨眼和重复发声

抽动秽语综合征的首发症状表现为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可先后出现或同时出现。

"通常以眼部、面部或头部的抽动作为首发症状,如刻板眨眼、歪嘴或摇头等,也可表现为颈、肩、肢体甚至躯干的抽动。以眼部抽动作为首发症状者占 38%~59%.眨眼被认为是这类病最常见的首发症状。重复性发声性抽动也很常见,通常由清嗓子、干咳、说粗口、吸鼻或尖叫等发声组成。"罗向阳提醒:家长应仔细辨别,区分以上症状与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与此同时,很多患儿还会表现出情绪障碍如焦虑、烦躁、脾气大、情绪低落等。

患者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抽动秽语综合征又称多发性抽动症,是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综合征。起病年龄为1~21岁,平均起病年龄为6~7岁。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至少要多3倍。大多数多发性抽动症起病于2~15岁,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为发病高峰人群。90%在10岁以前起病,以5~9岁最为多见。

罗向阳教授表明:随着社会压力加大、生活节奏加快和交流方式改变,该症的发病有明显增多的趋势。

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罗向阳教授说,目前医学界对于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病因尚未明了,估计认为与锥体外系病变有关。他提醒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出现挤眉弄眼、口出粗言等情况,不能简单地认为是"缺乏教育"的坏行为而多加指责,更不能打骂孩子,应该前往医院请专业医生诊治。

罗向阳说,抽动秽语综合征治疗并不困难,越早介入,预后越好。抽动秽语综合征能够不同程度地干扰儿童的认知功能和发育,影响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家长应该引起重视,家庭氛围、家长的态度对孩子的病情有非常大的影响。

打骂训斥会让病情加重

罗向阳建议,在日常生活中,应合理安排孩子的作息和活动内容,避免过度的紧张和劳累,可参加韵律性的体育活动。

"需要提醒的是,各种精神刺激,如打骂、训斥、频繁的提醒都会诱发此病,或者使得孩子病情加重,因此家长一定要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罗向阳说,此外,最好不要让患儿观看紧张激烈的武打战争电影,不要玩太多电脑游戏,还可适当减少参加业余活动班。一旦碰上

孩子发作,最好的办法是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开学之初、考试期间是此病的发作高峰期,家长一定要提高警惕,注意调节孩子的情绪。

治疗莫陷三大误区

罗向阳指出,对于抽动秽语综合征的治疗,家长由于对疾病认识不足,所以往往存在以下三大误区:

误区一:完全依靠吃药可以控制

错!实际上此病是神经、精神、心理三结合的疾病,需要三方面的综合治疗,尽管服药的效果明显,也不能完全依赖药物,要注意孩子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形成。

误区二:这种病非常严重治不好

尽管此病的症状表现多样,但它对生命和智力都没有影响。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影响孩子的情绪和心理,但积极治疗的话,预后良好。

误区三:情况好转便可停药

此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复发的倾向。不遵医嘱自行停药可导致复发,而且复发后抽动的内容会发生改变,如以前是眨眼睛,停药后变成了甩脖子等。

抽动秽语症

有这样一群孩子,上课坐立不安,扭动着身体,小动作不断,或耸肩,或挤眉弄眼,或发出怪声,或说脏话等,最让老师头疼,同学讨厌,或许经常罚站,被叫家长,甚至家长也会觉得,这娃怎么这么“淘气”,惯常的打骂孩子,在不原因中无形中伤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 有一种疾病叫做妥瑞氏综合征,也叫抽动秽语综合征,多起病于3~10岁的孩子,其中4~7岁为最多,主要表现一种不随意、突然发生的、快速的、反复出现的、无明显目的的、非节性的运动或发声。 主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发展的多部位、形式多种多样的运动抽动和一种或多种发声抽动,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同时存在。症状一般起始于眼、面部单一运动抽动(眨眼),时有时无,以后逐渐发展到颈部、肩部、肢体、躯干的抽动(点头、耸肩、击打、踢腿等),并持续存在。 抽动形式也从简单到复杂,最后出现秽语。通常发声抽动症状较运动抽动症状晚1-2年出现,多为简单发声抽动,复杂发声抽动较少(吸鼻子,清嗓子,咳嗽、犬吠声、“啊啊”声等),约15%的患儿存在秽语。 抽动秽语症状累及部位多,次数频繁,对患儿情绪、心理影响较大。约有一半患儿伴有强迫症状,一半患儿伴有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症状,并有部分患儿伴有自伤行为、情绪障碍或学习困难。 患儿的抽动症状可因应激、焦虑、疲劳、兴奋、感冒发热而加重,都可因放松、全身心投入某事而减轻,睡眠时消失。目前病人尚未完全明确,可能是遗传因素、神经生理、神经生化及环境因素等相互作用的结果。 目前在治疗方面,有药物治疗也有手术治疗,常见药物有阿立哌唑、氟哌啶醇等,很多药物也是尝试治疗,尝试改善一些患儿的部分症状。药物开始治疗可以用小剂量,缓慢增加药量,减轻副作用。 当使用单一药物仅部分症状改善或抽动秽语综合征有复杂的伴随症状时可考虑联合用药。服药控制症状效果好,维持一段时间,不能立即停药,可以尝试慢慢减下来,必须在专业医师指导下用药。如果症状重,服用效果不佳,可以考虑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通过微电流刺激相关神经核团,改善异常放电的模式,改善患儿症状。

李中正丨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辨证施治

李中正丨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辨证施治 李中正医师行知堂 多发性抽动症,又称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大多在2-15岁发病且男孩多于女孩,是一种以慢性反复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表现为运动性抽动,症状有面部表情肌、颈部或四肢、腹部肌肉的收缩,反复快速且不规则,或伴有异常的声音、多动或情绪障碍。属于中医学“痉病”、“虚风内动”、“筋病”等范畴。 小儿抽动症的定义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现在是儿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在临床上研究很多,但是关于它的发病机制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临床上西医常使用氟哌啶醇,硫必利等神经阻滞药,虽可取得一定效果,但副作用比较多,可见头晕、乏力、嗜睡等不良反应,而且容易反复。所以家长也会选择中医来进行调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普遍认为中医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能达到90%以上。中医治疗本病多从调节阴阳平衡,脏腑功能及患儿体质方面入手。 在中医学上,以前曾有人把其归属于慢惊风。从临床上看,孩子的神智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它应该属于《内经》上所讲的五体病。所以,通过临床实践,今把它归属于“痉病”,“虚风内动”或者是“筋病”的范畴。属于五体病之“筋肉瞤动”问题。 古人有没有这样相关的论述?这个病症从文献上来看,个人认为早都有了。但是现在这个病多见了。抽动症是一个慢性过程,它不急、不险,临床上属于一个慢性病。有研究认为近年该病的发病率为0.05%-3%,有明显增加的趋势。 抽动症实际上是一个筋膜的抽瘛,肌肉的瞤动。与之相关的《素问·至真要大论》有“风盛则动”的论述。在《伤寒论》里就明显了,在论述发汗峻剂的大青龙汤时,有这样一句话:“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厥逆什么表现呢?“筋惕肉瞤”。条文里紧接着说“此为逆也”,也就是说误汗导致了肌肉抽动。临床上很多孩子是在发热治疗过以后,不到一两个星期就出现了抽动

多动症和抽动症或图雷特(Tourette)综合症 症状 诊断和治疗建议

多动症和抽动症或图雷特(Tourette)综合症的 症状诊断和治疗建议 图雷特(Tourette)综合症是指频繁的运动性抽动和声带抽动,症状只出现在白天,且持续1年以上。图雷特综合征是一种遗传性疾病。 图雷特Tourette综合征和ADHD经常同时发生。超过一半的图雷特综合症TS儿童也患有多动症。大约五分之一的ADHD儿童还患有TS或持续性抽动障碍。 图雷特综合征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男性患者比女性多三倍。目前还不知道本病的确切病因。但人们认为可能与脑内多巴胺或其他神经递质异常有关(神经递质是用来传递信息的一种物质)。 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和抽搐的症状会影响儿童在家、学校或与朋友的生活。当孩子同时有ADHD症状和抽动时,重要的是他们的医疗保健提供者仔细评估所有症状并提供全面的诊断评估,以便这两种情况都可以包含在多模式治疗计划中。 多动症:症状 多动症是一种基于大脑的疾病,它会导致人们不断需要四处走动, 并在注意力、注意力和执行功能(组织、计划和管理思想和行动的能力)方面遇到困难。它的症状通常首先在儿童早期被发现,分为三组行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以及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动相结合。 注意力不集中的症状包括不注意细节、犯粗心的错误、难以保持注意力、不听话、难以遵循指示、难以组织、避免或不喜欢需要持续

脑力劳动的任务、丢东西、容易分心和健忘。 多动冲动症状包括坐立不安、难以保持坐姿、过度奔跑、难以安静地从事活动、表现得好像被马达驱动、说话过度、脱口而出、难以等待或轮流以及打断他人。 症状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呈现:主要是注意力不集中,主要是多动冲动,以及同时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动冲动症状。 多动症:诊断 为了满足ADHD的诊断标准,症状必须在12岁之前出现。儿童需要在两个或更多环境中出现六个或更多ADHD症状。对于17 岁或17岁以上的青少年和成年人,五个症状就足以做出诊断。 多动症可能是一种终生的健康状况,但症状和表现可能会发生变化和波动;多动症状症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轻或出现变化,但成年人可能仍会感到烦躁不安。其他健康状况,例如焦虑、抑郁、行为障碍、学习和睡眠障碍,通常与多动症同时发生。ADHD的具体原因尚未确定,但已表明涉及遗传、神经递质水平低以及大脑前部与大脑运动和认知中枢之间的功能障碍。ADHD倾向于在家族中遗传。 抽动障碍和图雷特综合征:什么是抽动? 抽动是突然的、快速的、重复的、无节奏的运动或声音。这些行为是非自愿的,因为个人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压制它们,但最终无法控制它们。抽动在儿童时期很常见,大多数人在成年前就会停止抽动。男孩发生抽动的可能性是女孩的三倍。 抽动被描述为简单或复杂。简单的抽动可能很短暂,发生得很快, 并且只涉及一个肌肉群。复杂抽动持续时间更长,涉及更多肌肉,并

孩子脏话多或为抽动秽语综合征治疗莫陷三大误区

孩子脏话多或为抽动秽语综合征治疗莫陷三大误区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神经专科主任罗向阳教授介绍,不少这样的孩子实属无辜,只因患上了抽动秽语综合征。8岁的龙龙嘴里总是不自觉地发出轻吼声,还满口脏话,家长当做咳嗽四处求医将近一年,但患儿的情况非但未好转,反而日益严重。 症状为眨眼和重复发声 抽动秽语综合征的首发症状表现为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可先后出现或同时出现。 "通常以眼部、面部或头部的抽动作为首发症状,如刻板眨眼、歪嘴或摇头等,也可表现为颈、肩、肢体甚至躯干的抽动。以眼部抽动作为首发症状者占 38%~59%.眨眼被认为是这类病最常见的首发症状。重复性发声性抽动也很常见,通常由清嗓子、干咳、说粗口、吸鼻或尖叫等发声组成。"罗向阳提醒:家长应仔细辨别,区分以上症状与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与此同时,很多患儿还会表现出情绪障碍如焦虑、烦躁、脾气大、情绪低落等。 患者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抽动秽语综合征又称多发性抽动症,是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综合征。起病年龄为1~21岁,平均起病年龄为6~7岁。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至少要多3倍。大多数多发性抽动症起病于2~15岁,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为发病高峰人群。90%在10岁以前起病,以5~9岁最为多见。 罗向阳教授表明:随着社会压力加大、生活节奏加快和交流方式改变,该症的发病有明显增多的趋势。 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罗向阳教授说,目前医学界对于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病因尚未明了,估计认为与锥体外系病变有关。他提醒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出现挤眉弄眼、口出粗言等情况,不能简单地认为是"缺乏教育"的坏行为而多加指责,更不能打骂孩子,应该前往医院请专业医生诊治。 罗向阳说,抽动秽语综合征治疗并不困难,越早介入,预后越好。抽动秽语综合征能够不同程度地干扰儿童的认知功能和发育,影响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家长应该引起重视,家庭氛围、家长的态度对孩子的病情有非常大的影响。 打骂训斥会让病情加重 罗向阳建议,在日常生活中,应合理安排孩子的作息和活动内容,避免过度的紧张和劳累,可参加韵律性的体育活动。 "需要提醒的是,各种精神刺激,如打骂、训斥、频繁的提醒都会诱发此病,或者使得孩子病情加重,因此家长一定要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罗向阳说,此外,最好不要让患儿观看紧张激烈的武打战争电影,不要玩太多电脑游戏,还可适当减少参加业余活动班。一旦碰上

抽动障碍治疗新方法---CBIT介绍

抽动障碍 2001年,妥瑞氏抽动秽语综合症(TS)协会行为科学联盟开始开发并测试 了一种很有前途的行为治疗法。这项由首次大规模的研究工作所产生的文献显示,有一种非药物治疗能有效地降低抽动的严重程度。这种方法叫做“对抽动 秽语综合症的行为干扰治疗法”,或称为CBIT。 抽动障碍 C B I T CBIT的核心成分是反向习惯训练(HRT),包括抽动警觉训练和对抗性反 应训练,通过这些训练破坏抽动循环机制。研究证实CBIT可以有效减少抽动,John Piacentini,美国加州大学精神卫生系教授通过研究指出:CBIT的疗效 与药物治疗相当,而且没有药物副反应。CBIT可以单独使用或者和药物联合使用。 CBIT是经科学研究证实对抽动症有效的行为疗法,它的核心部分是反向习 惯训练。2011年的欧洲临床指南推荐反向习惯训练为抽动障碍治疗的一线疗法。 反向习惯训练是迄今为止研究最为广泛的一种治疗抽动的行为疗法。它提 供一系列技术来帮助患者意识到抽动的发生,进行对抗性反应训练来打断和阻 止抽动。很多非对照研究报告反向习惯训练可以减轻抽动症状30-100%。8个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最具科学意义的研究)均提示反向习惯训练有效。这些研究 提示这种疗法对发声抽动和动作抽动,对儿童患者和成人患者,对合并用药或 不用药者,对抽动的严重程度和频率均有效,而且不会造成症状替代。 既然科学研究及临床实践都证实CBIT治疗抽动效果和药物治疗基本相当,那么为什么很多临床工作者不熟悉它呢?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在于专业人员目前 普遍认为抽动障碍与神经生物性异常有关,所以就很难理解为什么行为疗法会 改变这些异常。 其实临床工作者可以考虑一下强迫障碍,惊恐障碍,抑郁和神经性厌食的 情况,这些疾病同样有神经生物性异常,但同时专业人员普遍接受这些疾病对 认知及行为干预反应良好。 抽动障碍 什么是CBIT? CBIT是一种非药物治疗,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a)训练病人对抽动症状增加意识。 (b)训练病人在有抽动的症兆时做出和抽动方向相反(逆方向)的行为,和 (c)改变日常活动的方式使其有助于减少犯抽动。 抽动障碍 如何学习CBIT?

韩斐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经验

韩斐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经验 【关键词】名医经验;韩斐;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中医疗法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属于儿童慢性神经精神障碍,临床以眨眼、皱眉、歪嘴、摇头、抬臂、耸肩、扭腰、踢腿、跺脚、喉中出声、重复语言、秽语等为主要症状。本病虽然不属于危急重症,但严重影响孩子的生活与学习,尤其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甚至影响孩子与外界的沟通能力,对其将来的成长产生较多的负面影响,同时也给家长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与压力。 韩斐教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儿科主任医师,长期从事儿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近年来潜心研究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的治疗,对本病辨证论治有独到见解,并收到较好临床疗效。笔者随师侍诊1年余,受益匪浅。现将韩师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经验总结如下。 1 对病机的认识 1.1 心神失调为本 韩师认为,心神失调为小儿抽动症的病理基础,而患儿的各种肝风动摇的症状为本病的外在表现。临床发现抽动患儿发病前或多或少都有神经质特点,如性格内向、执拗、急躁易怒、易兴奋、易紧张、易委屈、敏感、自卑、胆小、孤独等,这些性格特点往往被家长忽视,加上过分溺爱和学习上过高的要求,加重了患儿的负担,使其精神压力过大,导致情绪无法释放,日积月累而表现为各种部位的抽动症状。病后患儿更自卑,心理负担加重,上述情绪改变更明显。后期患者抽动症

状通常不明显,而突出表现的是各种精神方面的疾病,如强迫、狂燥、抑郁、焦虑、癔病等。中医认为,这些性格特征及情绪方面的改变是心主神明的功能异常所致。《灵枢·邪客》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藏神,神伤则心主神明功能异常。沈金鳌《幼科释谜》云:“小儿脏腑脆弱,易于惊恐,恐则气下,惊则心无所依。”《婴童百问》曰:“心藏神,神安则脏和,故小儿昼得精神安,而夜得稳睡,若心气不和,邪气乘之,则精神不得安定。”因此,心主神明功能的失调是本病发生的基础,同时也是影响本病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而其外在的各种症状则是由心主神明功能失调日久逐渐引起。 1.2 肝风为标 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清灵,形气未充,《温病条辨·解儿难》中有小儿“肌肤嫩,神气怯,易于感触”的记载。可见,小儿对惊恐等情志刺激耐受性差,易神伤而致精神、情志方面的改变;另外,有一些患儿素体心气不足、心血亏虚,都可引起心主神的功能失调,日久累及他脏就会出现相应的症状,累及肝脏时,出现的就是肝风动摇的症状。这与肝脏的特性有关,《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东方生风,风生木, 木生酸,酸生肝。”肝在五行属木,性喜条达恶抑郁,肝气抑郁不舒就会出现肝风煽动的外在表现,“风性主动,善行而数变”,正反映了患儿抽动的特点,即抽动的部位常不固定,多从面部开始逐渐发展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反复交替出现。临床上,患儿出现心理情志的变化时

抽动症的症状及治疗

抽动症的症状及治疗 抽动症的症状有哪些呢?下面小编介绍如下: 1、孩子患有抽动症时常可表现为咧嘴、撅嘴、缩鼻、扮怪相等,这些都是由于患儿面部肌肉抽动所引起的。 2、孩子患有抽动症时还可存在眼部肌肉抽动,孩子眼部肌肉抽动症常可导致孩子表现出扬眉、皱眉、眨眼、斜眼、翻白眼、凝视等。 3、患儿喉部发声抽动时常可表现为异常声音,如干咳声、清嗓子、吼叫声、或不停地吐唾沫、或口吃、语节、重音不当,不自主的秽语、骂人、说脏话等。 4、儿童抽动症还可导致患儿出现四肢肌肉抽动,孩子上肢抽动时可表现为甩手、举臂、扭臂、搓手指、握拳,下肢抽动则表现为抖腿、踢腿、踮脚、旋转,危姿走路、步态异常等。 5、儿童抽动症患儿可能会出现颈部肌肉抽动常可表现为点头、摇头、扭脖子、耸肩等 6、抽动症患儿的躯干抽动常可导致患儿表现为挺胸、扭腰、身体扭转;其中腹肌抽动是不容易被家长发现的,家长要多加注意。 抽动症的病因 抽动症的病因是单一的,还是多种呢?抽动症的病因具体有哪些呢? 1、遗传 研究已证实遗传因素与Tourette综合征发生有关,但遗传方式不清。家系调查发现10%~60%患者存在阳性家族史,双生子研究证实单卵双生子的同病率(75%~90%)明显高于单卵双生子(20%),寄养子研究发现其寄养亲属中抽动障碍的发病率显著低于血缘亲属。 2、神经生化异常 抽动障碍可能存在DA、NE、5-HT等神经递质紊乱。多数学者认为Tourette综合征的发生与纹状体多巴胺过度释放或突触后多巴胺D2受体的超敏有关,多巴胺假说也是Tourette 综合征病因学重要的假说。有学者认为本病与中枢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功能亢进、内源性阿片肽、5-HT异常等有关。

儿童抽动症

儿童抽动症 多发性抽动症,又称为Tourette综合征或抽动一秽语综合征等,简称TS。其临床特征为慢性、波动性和多发性的运动肌不自主抽动,伴不自主的发声性抽动及猥秽语言、模仿言语,呈复杂的慢性神经精神疾病的表现。90%的患儿起病于10岁以前,病程持续时间长,男孩发病率较女孩约高3倍,无明显季节性。其病程在1年以上,常有起伏波动的特点。 多发性抽动症的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了,可能是遗传因素、神经生化代谢及环境因素在发育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结果。中医古代文献中虽无“多发性抽动症” 的病名,但有关临床表现的描述则较多。多属于“瘛疭” “筋惕肉 ” “痉病” “慢惊风” 等病证范畴。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风胜则动。” 《小儿药证直诀》云:“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风动则上干头目,目属肝,肝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儿不能任,故目连眨也。”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 外因多与饮食所伤、感受六淫之邪、疾病影响或久看电视、紧张疲倦等因素导致五志过极、情志失调有关。 2. 内因先天禀赋不足,素体虚弱,尤以脾气虚常见; 久病失治、误治及热病伤阴也会导致本病的发生。 二、病机 本病的主要病位在肝,亦可波及肺与其他脏腑。抽动责之于风; 秽

语责之于痰。病机复杂,病初多实,与风、痰、气、火密切相关,风痰鼓动为主; 迁延日久易虚,又有阴虚、血虚之不同。病程变化可由实致虚,或由虚转实,出现虚实夹杂之候。 1. 基本病机风动痰扰。 2. 常证病机 (1) 邪袭肺肝小儿肺常不足,易于感触外邪。外邪从皮毛或从口鼻而入,皆内归于肺,肺脏受邪,则鼻窍、咽喉不利; 外风引动内风,肝气旺盛,肝阳上亢,风胜则动,则见摇头、耸肩、皱眉、眨眼、撅嘴、踢腿等不自主动作。 (2) 肝亢风动肝体阴而用阳,主疏泄,主藏血,主筋,开窍于目。肝气以冲和条达为顺。小儿肝常有余,易被六淫所感,情志所伤,导致木失调达,郁结不疏,化火生风,而见摇动、耸肩、眨眼等抽动之象,即“风胜则动”。 (3) 痰火扰神小儿脾常不足,若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纳化失司,湿热痰浊内生,痰热互结,形成痰火。火性属阳,阳性主动,痰火内扰,气机动乱,故肌肉抽动不已; 痰火扰动神智,则怪声、秽语不止。所谓“怪病多由痰作祟”。 (4) 脾虚肝亢小儿先天禀赋不小儿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体弱均可导致脾胃气虚。五行中脾属土,肝属木,今中焦气虚,土虚木旺,肝木乘脾土,虚风内动,故抽动频作,抽动无力。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气道不利,清窍被蒙,则见诸多痰饮之象。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虚肝旺动风,则撅嘴,口唇蠕动。 (5) 阴虚风动抽动日久,或热病伤阴,阴血内耗,导致虚风内动。

抽动症介绍

抽动症介绍 抽动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以多发性不自主的抽动,语言或行为障碍为特征的综合征.本症通常在3至15岁间发病,男性较女性多,比例为(3-4): 1。 抽动症的好发部位: 最多受累于头颈部,其次是上下肢、发音异常。表现:为挤眉弄眼、做鬼脸、扭动身体等一些异常动作和∕或清嗓子、吸鼻子等异常发声。很多家长甚至大夫都误认为这些儿童的表现为孩子成长阶段的坏毛病,临床上更常见到把表现为反复眨眼的误诊为“结膜炎”、把表现为长期干咳、清嗓子误诊为“慢性咽炎” 、把长叹气误诊为“心肌炎”或因不同部位的抽动误诊为“癫痫”等。这些患者常在情绪紧张或焦虑时症状更明显,入睡后症状消失。学龄期儿童常伴有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或成绩下降。严重时动作和发音影响学习和课堂秩序,抽动症症状呈波动性、进行性、慢性等过程。 抽动症的临床诊断: 1、在孩子出现异常发声或运动时,家长会以为这些是这个年龄段孩子该有的表现,不以为然,就诊时当医生问及家长会说这是小毛病,对诊断不信任甚至抵抗。这个时期的患者存在着多种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但这些不一定会同时存在。 2、一天之内多次阵发性抽动并且几乎每天都会发生或者是这种状态持续超过一年者。 3、患者抽动的部位、数量、频率、复杂程度和/或严重程度随时间的改变儿改变而进行性的加重。 4、21岁以前有以上3种情况的青少年。 5、排除神经系统损害:如病毒性脑膜炎等疾病。 抽动症的病因: 病因目前不是十分清楚,可能由孕产因素、感染因素、精神因素、家庭因素等其他因素所致或者是大脑基底节神经节内多巴胺的功能异

常引起,也有专家学者报道与饮食有密切关系,如食用富含大量的色素、咖啡因、食品添加剂食物或海鲜的孩子患病几率较高。尽管现在的病因不是很明确但是以上可能出现的情况最好是能尽量避免。 抽动症的主要表现: 主要表现为不自主、反复的、快速的、无目的比较随意的一个部位或多部位运动性抽动和∕或发声性抽动。运动性抽动开始多见频繁眨眼、点头、皱眉、噘嘴、嗅鼻、耸肩、抬臂、踢腿、扭动身体、做鬼脸、鼓肚子、长叹气等,甚至有的发展至跳跃、乱扔东西、打自己以及拾起东西闻等;异常声音主要表现为犬吠样吼叫、干咳、清嗓子、吸鼻子、嘘唏声,甚至漫骂、说脏话、重复别人或自己的言语。脾气暴躁,任性,易激惹,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常有成绩下降,严重时会扰乱课堂或公共秩序,抽动症症状称慢性、进行性、波动性,发展。发作时可几种同时出现,动作较刻板,少则一天10多次,多则每天数百次,在精神紧张时发作次数增多,集中精力做某件事时抽动减少,睡眠时抽动消失。年龄稍大一点的孩子可以自己控制一时但是不能坚持。 抽动早期分类: 1、急性单纯性:早期单纯性多在12岁前发病,最多见的是眨眼。大多数患者早期多表现为简单的不随意性的运动,轻微不受自己意志控制,常见面部抽动表现为眨眼、挤眉、翻眼、咬唇、张口、点头、摇头、伸脖、耸肩等,早期很少有发声抽动。发声的抽动多表现为:反复的干咳、清音、发出异常的吭音等,但早期不常见。症状持续2周~1年即可自然消失。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发现。 2、慢性单纯性:多在15岁前发病,可由急性期迁延而致,成人少见。可由少数肌肉的抽动,病情稳定无变化,并且持续时间长,也可终身存在。 3、亚急性:也可以称之为抽动持续性,可见于儿童时期和青春期,有肌肉抽动,至青春期自行消失,多发性的抽动,不一定会完全消失。 抽动的危害:

抽动症

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又称多发性抽动症,也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综合征,以眼部、面部、四肢、躯干部肌肉不自主抽动伴喉部异常发音及猥秽语言为特征的综合症侯群。特征是患儿频繁挤眉、弄眼、皱鼻子、撅嘴、摇头、耸肩、扭颈、喉中不自主发出异常声音,似清嗓子或干咳声,少数患儿有控制不住的骂人、说脏话。症状轻重常有波动,感冒发烧或精神紧张可诱发和加重,其中约半数患儿伴有多动症。日久则影响记忆力,使学习落后,严重患儿因干扰课堂秩序而被迫停学。 以4-7岁发病者最多见,12-16岁仍有发作,发病比例男多于女,约为3:1-4:1.根据临床观察,女孩发病比男孩早,治疗见效较男孩慢。 儿童抽动症病程长,反复发作,少数至青春期自行缓解,大部分渐加重,症状可延续至成人,影响正常生活和学习,需及时治疗。 可能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现在多主张把病程在1个月到1年者称为暂时性抽动障碍,病程在1年以上的称为慢性抽动障碍,在慢性抽动障碍中,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应不同时出现。该病发病率约为1%~7%,有报告达4%~23%者,多见于学龄前及学龄早期儿童,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约为3~4:1。一般可短时间内自愈或经治疗而愈,顽固者可延数年,甚至延续到成人。[1] 体质因素 某些神经精神类型的儿童易发生本病,比如神经质、胆怯、多动、情绪不稳定、对人对事敏感及有固执倾向者。而且本症常伴有不明原因的头痛、腹痛及便秘、遗尿等,因此推测儿童抽动症与儿童本身的体质因素有关。 精神因素 某些精神刺激可诱发本病,例如对学习要求过度、责备过多、家庭不和、感情上受到忽视或环境中某些紧张气氛等,这些因素均可使小儿产生矛盾心理,抽动行为即是心理上的矛盾冲突的外在表现。另外,过分限制儿童的活动也可成为本病的诱因。 习惯及模仿 儿童开始的抽动表现可能是由于条件性的逃避反应,比如眼中有异物而眨眼,或模仿他人的抽动症状,日久形成了习惯。 其他 某些突发的疾病,例如上呼吸道感染及脑部的轻微损伤也可成为诱因之一。有人认为该症是儿童发育过程中的一过性不良习惯。

动画看太多孩子易得抽动症

一个上小学三年级的男孩因为总是挤眉弄眼,很夸张地眨眼睛,家长担心他的眼睛有什么问题,带到眼科去检查,却查不出有什么问题。请多动症抽动症门诊的医生来会诊,才发现男孩患的是抽动秽语综合症,也就是大家所说的抽动症。 儿童多动症、抽动症专家余兴文主任医师介绍说,1990年代儿童抽动症还比较少见,那个时候要找几个病例来研究都难得,现在却成了儿科中的常见病。据悉,抽动症的症状除挤眉眨眼外,患儿还有眼球转向一侧,蹙额、噘嘴、缩鼻、伸舌、张口、摇头、点头、伸脖、耸肩、挺胸、深吸气等表现,重者出现各种形态奇特的复杂性抽动,如强迫性地触摸东西,做刺戳动作、跺脚,或像触电样全身抖动、走路回旋、转动腰臀、下蹲跪地等;发声抽动一般表现为清嗓、咳嗽、吸鼻、吐痰声、哼声、啊声等,也可表现为复杂性发声,如重复无意义的语音或脏话。分析现在儿童抽动症多发的原因,余老师说与儿童生活方式的改变不无关系。虹军/文 以前城市里没有这么多高楼,孩子们经常在一起玩耍,而现在孩子们最爱的就是看动画片、打电子游戏,很多孩子一看就是老半天。不管是动画片还是电子游戏的节奏,都与日常生活有很大差异,颜色也过于鲜艳,儿童的神经细胞发育本来就不成熟,时间久了自然容易出现肌肉失控抽动的情况。余老师强调说,抽动症是症因神经椎体外系功能缺陷引发的一组肌群和多组肌群反复、交替抽动,并伴有不由自主的发声的一种疾病,不是孩子向谁学的,更不是什么“坏习惯”,症状发生是不由自主的。家长要认识、了解该病,当发现孩子有抽动症状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诊治,避免给孩子身心造成更大伤害。.corrTxt_01{border-top:1px dashed #F0C8C8;margin-top:10px;}.corrTxt_01 h3{font-weight:bold;padding:5px 0 0 3px;line-height:25px;margin:0;}.corrTxt_01 ul{padding:0 0 0 18px;}.corrTxt_01 ul li{font-size:14px;line-height:%;}.corrTxt_01 a {text-decoration:none;}> 相关阅读:如何治疗小儿抽动症孩子挤眉弄眼原是抽动症作祟警惕儿童多动症伴抽动症风引汤治小儿抽动症春季防抽动症的中医小药方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儿童抽动症的咨询训练方法

儿童抽动症的咨询训练方法 儿童抽动症的咨询训练方法 (一)什么是抽动症 抽动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etes),是以面部、四肢、躯干部肌肉不自主抽动伴随喉部异常发音及猥秽语言或行为障碍为特征的综合症候群。多发生于5~15岁,男多于女。少数青春期自行缓解,大部分逐渐加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二)抽动症的症状表现 主要表现是慢性、波动性、多发性运动肌突然、快速、重复抽动,并伴有不自主发声和行为改变等症状。早期以面部为主,逐渐发展到颈部、肩部,最后至躯干、四肢。面部抽动表现为咋样、斜眼、扬眉、皱眉、咧嘴等;头颈部抽动表现为点头、摇头、扭头、挺脖子、耸肩等;躯干部抽动表现为挺胸、扭腰、腹肌抽动;上肢抽动表现为搓手指、握拳、甩手、举肩、扭臀;下肢抽动表现为抖腿、踢腿、踮脚甚至步态异常;喉部抽动表现为异常发音,如干咳、吼叫、哼哧、呼噜声、咳嗽、清嗓音、咂嘴、喷气、气喘、大声表达淫秽语言、无端用脏话骂人或随地吐唾沫等。有极少数患儿还可有裸露癖、遗尿、攻击性行为及幼稚、焦虑、抑郁、不守纪律、狂躁、恐怖、口吃、自残行为等。 (三)造成儿童抽动症的原因 造成抽动秽语综合症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环境因素、遗传因素以及生物学异常等。

(1)环境因素:精神过度紧张、疲劳、过度兴奋、刺激的活动,如看紧张、激烈、恐怖的电视,在灯光色彩变化迅速的电子游戏。考试前后,患儿症状愈加明显;此外,模仿别人的类似动作、心理刺激和躯体性疾病,也会诱发本病。常见的心理刺激因素有:受惊吓,如突然受到动物的袭击、过马路时几乎被车撞伤等;慢性焦虑,如父母不和、父母长期生病、母亲又生了孩子而分散了对患儿的宠爱等。 (2)遗传因素:患儿家族成员中本病发生率较高,尤其双生子、同胞患病的一致率也较高,提示本病与遗传因素有关,临床观察发现家族中若有类似疾病者其发病年龄较早,症状较为明显,治疗效果比无家族史者差。 (3)生物学异常发现:包括母孕期疾病。产伤或窒息造成的脑缺氧,有研究发现约半数患儿脑电图有改变,不自主发声可能与大脑扣带回基底神经节及脑干部位不规律放电有关,约l/4患儿脑断层扫描发现异常,并发现在脑部的神经核中的杏仁核。尾状核、壳核中的神经组织有变化,研究还发现在正离于放射断层扫描检查患儿的脑神经基底节部位等处糖代谢的利用率比较高;在神经递质代谢的研究方面也发现有些异常,并且针对抽动症的药物治疗也提示某些神经化学物质代谢的异常。 (4)其他因素:可由于某些躯体病,如感冒、鼻炎、眼结膜炎等躯体病造成局部不适及机体抵抗力下降而诱发。常见的躯体性疾病因素有急性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等急性病症。另一种情况则可能服用某些中枢神经兴奋剂治疗多动症,如苯丙胺,利他林等,使一些具有潜在抽动倾向的儿童诱发抽动发作。 (四)抽动症的咨询与治疗

TD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病因、诊断与共病及治疗-精神病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TD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病因、诊断与共病及治疗-精神病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 syndrome,TS)是一种儿童期起病,以运动性抽动和(或)发声性抽动为特点的神经精神性障碍,由Georges Gilles de la Tourette (1857~1904 年)首先提出,他第一个出版了有关此类疾病的系列案例。该病病程中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在数量、频率、强度、复杂性上会出现显着的波动。流行病学发现,抽动障碍(tic disorder,TD)发病相当普遍,但在临却经常被延误诊断. 本文检索了Pubmed、PsycINFO 和EMBASE 等数据库2000年以后发表的以tourette syndrome和tic disorder为关键词的相关文

献并且参考了发表于2011 年的研究TS 的欧洲社会指南(ESSTS),综述了TD 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病因、诊断与共病以及治疗,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TD 及其共病症的诊疗意识。 1 临床表现 TD 是以某种形式的快速、重复、无节律的运动和(或)无明显目的、突发性发声抽动为特点的一种复杂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抽动(tics)可按其表现分为运动抽动(motor tic disorder)或发声性抽动(vocal tic disorder),也可按其复杂程度分为简单抽动或复杂抽动。临床表现可以是其中一种或是几种表现的联合。 学龄期儿童TD 的临床症状常是轻微、短暂且不会造成严重社会功能损害。有经验的临床医生可以避免其受到不正当的治疗,所以早期、正确的诊断非常重要。但目前的临床工作中,TD 患儿往往在症状出现5~10 年后,才被确诊.

你身边不停说脏话的朋友,可能真的有病

你身边不停说脏话的朋友,可能真的有病 说脏话几乎是现代人见怪不怪的事儿了,朋友之间不来几句脏话反而显得不够瓷器……但不知道你有没有碰到过这样的人,他一直发出奇怪声响,不停说脏话,你忍不住问他:你TM是不是有病? 其实,他们生活在痛苦当中,他们真的有病。因为无法控制自己,总被周围人歧视,严重者甚至没办法出门,正常学习和工作。 01 这种病中文名叫“抽动秽语综合征”,也叫“妥瑞氏症”(Tourette syndrome,简称TS),这是由医生Itard在1825年首先报告的病症,他在一些儿童身上发现了这些特征:运动性抽动如眨眼、口角抽动、伸颈、甩头及身体其他某处肌肉抽动和(或)清嗓、怪叫、陈述秽语等喉间发声。 电影《叫我第一名》(Front of the Class)就是一个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关于妥瑞氏症患者的故事。 布莱德是个笑起来很好看的男孩子,但他的行为举止总是非常怪异,看起来就不是听话的小孩。他会在安静的教室里发出怪叫,阵阵抽动,会在严肃的父亲和他讲重要事情的时候突然叫起来,惹得父亲大怒,觉得他是故意的,在不了解自己孩子的病症之前,他只认为是布莱德调皮,不懂得自制。 母亲一直很耐心地对待他,相信他是真的无法控制,并不是故意给别人找麻烦。然而还是常常遇到他人的不理解,比如母亲有位朋友

就委婉地建议她给孩子驱魔。 她带布莱德去看心理医生,奉行精神分析“套路”的医生觉得这种行为的产生是布莱德对父母离婚的“反抗”。 精神分析技术黔驴技穷以后,医生又准备进行认知行为的干预。 可以说,电影里布莱德的家人和周围旁人的表现,正是现实中妥瑞氏症患者必须要忍受的困境:他人的反感、误解、不理解、不接受甚至排斥和歧视。 不过幸运的是,布莱德的妈妈一直没有放弃,反而觉得自己孩子受到了他人不公正的对待,她下决心自己找到原因,于是跑到图书馆借了一堆医学书,在看了美国心理学会的《精神神经病诊断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IV,DSM.IV)之后,发现不是布莱德不懂事,而是他患有一种特殊的病,也就是妥瑞氏症。 02 那么布莱德妈妈看到的DSM诊断是怎样的呢? (1)具有一种或多种运动性和(或)发声性抽动,症状有时不一定在同一时间出现,可序贯发牛,是具有突然、快速、反复、非节律性、刻板等特点的动作或发声;(2)抽动每天发作多次,通常呈阵发性,部分患者在短时间内凭借自身意志控制抽动症状; (3)发病早于18岁; (4)上述症状不是直接由某些药物(如兴奋剂)或内科疾病(如亨廷顿舞蹈病或病毒感染后脑炎)引起;

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十七(小儿多动症的治疗)

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十七(小儿多动症的治疗) 整理:云开日出双子座圆烟落尘子附子芝菱校对:云开日出双子座 咱们今天接着讲《四圣心源》,上次,我们聊了小孩的湿疹,这次我们接聊小孩的疾病。小孩的各种疾病,比较常见的,无非是感冒、咳嗽、发烧、湿疹等,这些常见病,下次我们找机会一块儿说说。今天,我们再讲小孩单独的一个疾病,这个疾病,就是我们常说的“小孩多动症”。西医叫“抽动秽语综合症”,是小孩抽动,老百姓讲,就会抽风一样。然后呢,会说脏话骂人,秽语。现在这种小孩,虽然总数上来讲,就是从生病比例来讲不是很多。但是从我们临床上接触的患者来讲,也不少。实际上,这种孩子,简单地说,就“小儿多动综合症”,这种小孩他闲不住,不停的动。这种孩子,致病的原因比较简单。有时就是没有养好,也有些小孩是先天有些问题,如先天不足呀,加上后天调养不当导致的。这个病很不好治,经常治好多年,效果也不是很理想,给事个家庭都带来比较沉重的负担,小孩的父母往往是为这孩子焦头烂额。一旦有这么一个生病的孩子,整个家庭的负担都是很重的。所以我们今天晚上来聊一聊这个病,看这个病,能否为患儿或者为患儿的父母,咱们能帮上什么。谈一谈我们的认识,以及我在临床上治疗这种疾病的一些体会,跟大家沟通分享一下。 首先,咱们说一下小孩多动症的主要症状。这种小孩,大部分都是没有成年的孩子。一般来讲,三、五岁的时候,慢慢地就会发现有症状。三岁以下的小孩,本身还太小,也不知道是否得了这病。一般三岁后,慢慢地他才表现出来,小孩自己能玩了,能跑了,才会看出来。这些小孩都是不愿跟别的小孩一起玩,而且自己的注意力也不集中,一会干点这,一会干点那,手脚不停,甚至有些孩子眼睛、鼻子也不闲着,跟父母或别的小孩沟通都很困难。这些小孩,好比活在自己封闭的世界,一种小孩叫“自闭症”,他不跟别人打交道,跟这个是很类似的。这种小孩,只是动作上非常活跃,但是交流上,永远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