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广州总体规划纲要

2000年广州总体规划纲要
2000年广州总体规划纲要

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目录1引言

2城市发展目标

3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4城市性质

5城市规模

6城市空间布局

7城市生态环境

8城市综合交通

9 城市建设政策

10近期建设规划

1.引言

1.1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开展情况

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自1989年开始,其间经历了资料收集,调查研究,编制初稿,专家评审,市政府、市人大审议,修改定稿等阶段。初稿于1992年底完成。1993年下半年根据市政府、市人大提出的修改意见,开始对初稿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改,1994年6月底形成了《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送审稿,并于1994年7月1日经市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1994年11月22日提交市第十届人大常委会第13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送审稿。1996年底经广东省人民政府审查同意上报国务院审批。

国务院办公厅于1997年4月将《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批交建设部研办,建设部组织有关部、委、办、局对其进行了审查,1999年我市组织人员落实国务院有关部委办局的审查意见,对我市城市总体规划送审稿进行了调整和修改。审查工作已于2000年10月完成,建设部将有关材料和《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报国务院待批。由于在此期间广州市的行政区划发生了变化,花都、番禺两市撤市设区划入广州,根据国务院办公厅的要求,原上报的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暂缓批复,待调整后重新报批。2001年11月建设部来文(建规函〔2001〕351号),请广州市政府尽快对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相应调整,并将调整后的规划重新报国务院审批。

1.2广州总体发展战略概念规划工作开展情况

广州市的空间发展多年以来一直受到行政边界的制约,市政府倡导的东南部地区发展战略由于受到行政界限的限制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贯彻。针对花都、番禺撤市设区带来城市发展空间结构的新变化,同时为了应对国际国内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广州市抓紧城市总体规划的研究工作,积极开展城市总体规划方法和实践的探索,于2000年6月开展了广州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工作。首先开展了广州总体发展战略概念规划国内咨询活动,

邀请了清华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中山大学和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等五家规划设计单位参加咨询工作,按照广州市城市规划局提出的战略规划咨询研究的内容框架要求,2000年8月底五家规划设计单位提交了各自的规划方案,对广州城市的总体发展策略、思路及方向等重大问题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为广州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对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具有多方面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在战略规划咨询的基础上,广州市组织了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的深化工作,以城市土地利用、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综合交通三个专题的深化研究为核心,对五家规划设计单位的战略规划咨询成果进行选择、整理与归纳,形成广州市长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并于2001年4月30日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提出广州市未来较长时间内比较稳定的城市空间发展目标,形成广州市长远发展政策框架,落实广州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决策、计划和思路,并分别从空间结构、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综合交通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同时,为有效地在不同行政区深化落实战略规划制定的全市性策略与纲领,建立地方性的协调策略与规划行动纲领,形成各区域范围内的生产、生活及环境地域分工协调体系,实施对城乡土地利用布局及其结构的有效控制,广州市又相继组织开展了番禺区、花都区等片区发展规划。

针对战略规划和片区发展规划所确定的重点发展区,我们在片区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开展规划控制导则的编制工作,对片区发展规划进行技术性落实,对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公共设施、基础设施配置做出进一步的安排,明确用地布局、规模和容量控制。

近年我市在总结和检讨原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传统的城市规划编制及其实施管理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现有规划体系为基础,以战略规划为核心,建构“战略规划—片区发展规划—规划控制导则”的工作体系,并试图通过这一工作体系,加强规划对城市发展建设的导控与管理作用,分引导控制层面和管理操作层面推进城市规划的实施。

1.3本次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方法

针对广州市原上报的城市总体规划暂缓批复,急需编制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现实情况,并结合广州市有关战略规划、片区发展规划和重点区规划控制导则的探索与实践,现对本次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如下工作方法:

1.3.1本次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分为两个层次:一、总体规划纲要;

二、组团规划。总体规划纲要是在《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的基础上,确定广州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并作为编制各组团规划的依据。组团规划包括:中心组团规划、番禺组团规划、花都组团规划,是对总体规划纲要制定的全市性策略与纲领在不同发展片区的深化落实,建立地方性的协调策略与规划行动纲领。组团规划是以行政区划为基础展开的,其主要任务是根据各组团的现状条件和发展水平以及总体规划纲要对各组团的原则性定位,分解落实总体规划纲要的各项战略目标,确定组团的城乡建设用地及人口规模,明确城乡功能布局、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和综合交通,控制各类用地边界、性质、强度,制定相关用地政策,是以用地控制为核心的地方性总体发展规划。

1.3.2本次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从规划时限上分为近期规划和远景规划。近期规划的时限为2002年-2010年,远景规划则是对广州市长远发展目标的确定。

2.城市发展战略目标

广州城市发展战略目标包括两个层面:城市发展战略目标与城市规划战略目标。

2.1城市发展战略目标

充分发挥中心城市政治、文化、商贸、信息中心和交通枢纽等城市功能,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巩

固、提高广州作为华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和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城市之一的地位与作用,使广州在21世纪发展成为:

一个繁荣、高效、文明的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

一个适宜创业发展、又适宜居住生活的山水型生态城市。

2.2城市规划战略目标

以区域共同发展与生态优先为前提,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地理条件,保持地区生态环境的平衡;利用广州经济高速增长和中国快速城市化的机遇,采取一定程度的跨越式发展,通过“南拓北优、东进西联”,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完善城市功能,促使城市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以促进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健康增长,并保持社会稳定。

应对中国城市化快速增长的形势,适应全市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引导建设项目空间布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协调。

加强中心镇、村建设,提升全市城市化水平和质量,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加强政府对建设用地的控制与管理,确保城市长远发展的需要及基础设施供应,提升城市的发展潜质。

加强政府对生态用地的控制和管理,形成良好的市域生态结构,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品质。

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在发展中保持城市文化特色,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

加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各项配套设施,提升城市的生活品质。

制定一个适应市场经济和城市快速发展要求的规划实施策略,强化规划的可操作性。

3.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3.1城市与区域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东岸广深(香港)城市带、西岸广珠(澳门)城市带作为区域发展主轴,构造了一个“人”字型的发展构架。应当共同发展为开放式的“区域组合城市”,城市之间优势互补,保持经济优势与发展潜力。

广州市正处于珠江三角洲两条发展主轴的交汇点,在“人”字的焦点上;同时还是7条拓展轴的辐射源。要再创新优势,充分发挥华南地区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突出广州对整个区域乃至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为加强广州市在区域中的地位,必须首先强化广州市直接吸引区——广佛都市圈的规划发展的协同。

3.2广州市域

本规划将全市划分为五个片区,即都会区、花都片区、从化片区、增城片区、南沙片区。

都会区:原城市规划发展区,增城的新塘和永和两镇,番禺沙湾水道、东涌镇以北的广大建设用地规划控制区,本规划称都会区。

花都、从化、增城、南沙等城镇与中心城区的空间距离相对较远,应该在规划结构上明确其各自的相对独立性,形成有相当规模的综合发展区——片区,但应强化它们在区域内的优势和功能特色。

南沙片区,应依托深水港建设临港工业区,主要发展高科技工业和资金密集型对外加工业,适当发展重工业,协调发展商业、旅游业和转口贸易业。规划将本区域建成一个以港口产业、外向型加工业和三高农业为主的片区。

增城片区,广汕公路以南的城镇以发展外向型工业为主,以北的城镇以发展三高农业和生态旅游为主。行政区划整合可以将国家与地方扶持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优惠政策、效应扩散到增城,从而推动增城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花都片区,交通区位优势显得十分突出。可以依托新机场发展成为广州地区的物流中心和与航空交通联系紧密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基地。

从化片区,具有良好的农业发展条件和优越的旅游资源。可利用其独有的环境及旅游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和三高农业。

二十一世纪的广州必须确立“生态优先”的建设战略思想,寻求一种既能应对发展挑战又解决环境问题的城市发展模式。以广州市域丰富的地形地貌,“山、城、田、海”并存的自然基础,构建“山水城市”的框架,最大限度地降低开发与资源保护的冲突,减低对自然生态体系的冲击。构筑生态廊道,保护“云山珠水”,营造“青山、名城、良田、碧海”的山水城市。

4.城市性质

广州市是广东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华南地区的中心城市,是我国经济、文化中心和对外交往中心之一,同时,广州市还将建设成为一个繁荣、高效、文明的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和一个适宜创业发展、又适宜居住生活的山水型生态城市。

5.城市规模

5.1人口规模

人口增长受国家城市化政策影响较大,人口布局也因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会发生较大变化,估计未来网络化城市还会出现“非场所性”增长。广州市域适宜总人口约1200-1500万人。城镇总人口约1100万人,其中约900万人分布在主要沿江城市发展带,约150万人分布在花都、增城、从化三个片区中心及南沙重点发展区,约50万人分布在其它城镇。

5.2用地规模

广州市适宜总用地规模为:7434.4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设用地为:平方公里。

片区土地面积情况

6.城市空间布局

6.1发展方向

传统的城市格局使城市空间发展捉襟见肘,目前环境、交通、土地存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城市未来的发展潜力。行政区划调整解决了城市向南发展的政策门槛,使广州有可能从传统的“云山珠水”的自然格局跃升为具有“山、城、田、海”特色的大山大海格局,为建设生态安全的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广州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只有在发展中通过控制和引导解决,要采用有机疏散、开辟新区、拉开建设的措施,力争优化结构、保护名城,形成具有岭南特色的城市形象。规划确定东、南部为都会区发展的主要方向,确定都会区空间布局的基本取向为:南拓、北优、东进、西联。

南拓:南部地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大量基于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发展的新兴产业、会议展览中心、生物岛、大学园区、广州新城等将布置在都会区南部地区,使之成为完善城市功能结构,强化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的重要区域。

北优:北部是广州主要的水源涵养地,应优化地区功能布局与空间结构,由于新白云国际机场在花都,在保证贯彻“机场控制区”规划的前提

下,可以适当发展临港的“机场带动区”,建设客流中心、物流中心。

东进:以广州21世纪中央商务区的建设拉动城市发展重心向东拓展,将旧城区的传统产业向黄埔——新塘一线集中迁移,重整东翼产业组团,利用港口条件,在东翼大组团形成密集的产业发展带。

西联:西部直接毗邻广州市直接吸引区——佛山、南海等城市,应加强广州同这些城市的联系与协调发展,加强广佛都市圈的建设,同时对西部旧城区进行内部结构的优化调整,保护名城,促进人口和产业的疏解。

6.2城市结构

广州市未来城市空间结构为:以山、城、田、海的自然格局为基础,沿珠江水系发展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城市结构。

珠江呈枝状蜿蜒流过广州,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沿江发展的城市景观。沿珠江前航道发展带、沿珠江后航道发展带、沿沙湾水道发展带,与广州旧城中轴线、新城市中轴线以及沿地铁二号、三号线、四号线等多条用地发展轴交汇形成多中心网络型发展形态。

两条城市功能拓展轴

东进轴:规划以珠江新城和天河中心商务区拉动城市商务中心功能东移,形成自中心城区、珠江新城、黄埔工业带向新塘方向的传统产业“东进轴”。该区目前尚有200平方公里的土地储备,有良好的交通及基础设施条件,产业开发已经有相当的基础。

南拓轴:地铁四号线和京珠高速公路的定线,串联了一批基于知识经济和信息产业的新兴产业区,从广州科学城、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广州生物岛、广州大学城到广州新城、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沙新港,可以提供约200平方公里区位优良的城市用地储备。规划确定该发展轴线为“南拓轴”。其中:

广州大学城:45平方公里;

广州新城:148平方公里;

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54平方公里;

南沙新港区:60平方公里。

三条沿江城市发展带

未来广州要进一步确立珠江作为城市空间景观发展的纽带,将城市发展从注重沿路商业发展为主转向沿江生活环境提升为主,把珠江和广州市民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使珠江成为令人向往、富有特色的城市生活场所。

结合广州城市沿江发展独特景观,重塑珠江“母亲河”形象,形成“江城一体”的适宜人居住的富有滨江城市特色的山水人情城市,再造美丽江城。规划提出三条沿江发展的城市空间方案。

沿珠江前航道发展带,约432平方公里;

沿珠江后航道发展带,约163平方公里;

沿沙湾水道发展带,约184平方公里。

两个转移带:

白云山西侧“北部转移带”,是广州市旧城传统商业贸易功能疏解和发展的继续,必须采用严格控制下的低强度开发。作为旧城功能的补充,发展全市性的商贸物流中心,开发低强度的居住区。

海珠区——市桥“南部转移带”,是旧城人口的主要疏解地区。

由于传统的商贸功能仍旧要依赖旧城发展,因此城市传统的两个增长方向仍然会有一定的发展惯性,必须加以积极引导。

三个大港:

航空港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将建设成为华南地区航空中心、国家级航空枢纽港。

深水港南沙新港区的建设将提高广州市的对外辐射功能,提升广州市的中心城市和国际性城市功能。

信息港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广州生物岛、广州大学城将成为二十一世纪广州创新人才和信息汇集的核心区,将建设成为迎接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的“信息港”。

四个大型物流中心:

北部结合新白云国际机场、铁路、公路等对外交通优势,发展北部物流中心。

南部结合南沙新港、疏港铁路、疏港公路建设,发展南部物流中心。

西部基于广佛都市圈的长远发展,考虑在芳村发展西部物流中心。

东部利用黄埔港、新沙港等设施,结合产业发展布局发展东部物流中心。

6.3人口分布

都会区三个发展带用地约779平方公里,人口与建设用地分布如下:沿珠江前航道的发展带,约432平方公里,其中荔湾、越秀、东山、天河、白云、海珠和黄埔区原规划发展区,原规划总人口480万。旧城区基本不再增加,东翼组团考虑土地扩展、功能置换和人口自然增长,安排增加80万人;

沿珠江后航道的发展带,约163平方公里,总人口160万人,包括芳村、大石居住组团和广州大学城。

沿沙湾水道的发展带,约184平方公里,总人口180万人;该区为广州新城主要发展地区,以吸纳机械增长人口为主,在原番禺中心区50万人口基础上安排新增130万人口。

花都、增城、从化三个片区中心及南沙重点发展区约150万人,分布如下:

新华:40万人

荔城:30万人

街口:25万人

南沙:55万人

其它城镇50万人

6.4公共中心建设

公共中心建设:以天河新城市中心区为全市的中心商务区,各片区地区性中心、组团中心和大型社区服务中心共同形成多级的公共中心体系。

中心体系分为三级:

CBD地区:以天河体育中心周围和珠江新城为硬核,环市中路、东风路、琶洲为核缘,承担全市商务办公、金融贸易等功能。

地区中心:旧城中心、广州大学城、广州新城、白云新城、东部产业

区中心、市桥、南沙。

组团中心:芳村、大沙、海珠、新塘、大石。

7.城市生态环境

7.1生态建设战略目标

建构与城市建设体系相平衡的自然生态体系,形成城乡生态安全格局,实现城乡生态良性循环,促进城市与自然的共生,保障、促进、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为把广州建设成最适宜创业发展、居住生活的山水型生态城市创造条件。

7.2生态结构

以山、城、田、海的自然特征为基础,构筑“区域生态环廊”、建立“三纵四横”的“生态廊道”,建构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网络式的生态结构体系。

7.3生态政策区划

生态分区是在对广州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得出的生态敏感性的基础上,进行生态环境的政策区划,从而引导城市发展与城市建设合理有序地进行。生态政策区划共分三类地区: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和生态协调区。

生态保护区:绝对保护、禁止开发建设的地区。

生态控制区:以生态自然保护为主导,可以适度地、有选择地进行建设的地区。

生态协调区:适于进行建设,但必须重视与生态协调的地区。

8.城市交通

城市交通规划的基本原则是:系统性与综合性相结合,交通运输与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协调,通过交通引导并支持城市空间形态的拓展,并具有前瞻性和适当超前。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对城市交通发展目标、交通发展策略及城市重点发展地区的交通调整与构建等内容进行了研究。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确立了城市交通的六个发展目标和都会区以“双快系统”为基础的交通模式。

六个发展目标是:高标准、高起点建设空港、海港、铁路及枢纽;建立双快交通体系;确立公交优先原则;强调新技术的运用;维护并充分利用现有道路设施与公共设施;重视并改善行人步行系统与步行环境。

“双快”交通体系是:建立基于高快速道路交通系统及快速轨道线服务系统的“双快”交通运输体系,形成对城市空间拓展、区域及枢纽间联系、提高客货运输效率的重要支持。并通过缩短时空距离,加强广州与周边地区的联系,强化中心城市的影响与地位。这是本次交通规划都会区路网体系的最为重要的策略。

其中快轨线以南北快线为核心,常规线路为基础,市郊铁路、城际快轨为辅助。建议尽快完成地铁二号线,开展地铁三号线、四号线与机场快轨线的论证与选线。

高快速路系统则应在都会区继续发展并完善环形放射(旧城区)加方格网状(新发展区)的体系明确的道路系统基础上,强化区域间与枢纽间高效交通联系,适应机动车客货运输的需要,支持并促进城市空间的拓展。

9.城市建设政策

9.1总体策略

港口下移,释放内航道净空,降低城市南向发展建设成本。由于船型、货物结构的变化和珠三角港群的竞争,受制于航道条件的广州港内港区逐渐向南转移,黄埔新港、新沙港,特别是位于珠江出海口的南沙新港的建设将促使广州向河口、海口型城市方向转变。

培育城市策略性增长区,为城市发展控制土地资源。结合城市大型基础设施,特别是通过轨道交通建设来引导土地开发。应坚持公共开发主导的开发机制,由政府控制并经营土地和基础设施建设。

地铁四号线和京珠高速公路的定线,串联了一系列为整个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服务的功能区,形成了一条强劲的南向拓展轴,建设自科学城、琶洲会展中心、生物岛、大学城、广州新城的东南部高科技产业带,促进城市跨越式发展。

继续建设东翼传统产业拓展区,通过行政区划调整和体制创新,整合东部产业区,建设东部产业服务中心。

通过积极的立法和行政手段控制城市结构性生态用地。各级政府必须协作控制、调整城市组团隔离绿带内的村镇生产结构,通过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发展高效益的果树、花木种植,建议将“城市生长管理”纳入地方政府管理范畴。

9.2北翼地区

由于新机场地处花都区与广州都会区之间,北翼组团北进与花都区新华镇的南进,不利于新机场的航空安全。另外,新机场的净空限制和航空噪声对城市向北发展也有一定的制约。

取消原总体规划确定的“北翼大组团”,将广州北翼地区发展用地控制在华南路以南地区。

北翼地区土地资源比较充沛,但是地质条件差,城市交通也存在瓶颈。对外交通设施条件较好,北有机场、南接旧城,因此有一定的发展动力,但是又处在机场控制区。因此,必须采用严格控制下的低强度开发。作为广州市传统商业贸易功能的延伸、旧城功能的补充,可以发展全市性的商贸物流中心,开发低强度的居住区,重点开发“白云新城”。

重新检讨原花都总体规划,遏制其向机场地区的发展势头。积极在花都发展交通产业、空港工业,建设机场带动区、物流中心等。

严格按照“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周边地区控制性规划”,在广州市北进发展区与花都区新华镇之间控制大片航空安全与生态控制区,保证必要的生态隔离。

9.3旧城区

广州2000多年来一直在“番禺城”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由于白云山和珠江的限制,城市只能沿珠江向东西延伸。正因为城市在原址发展壮大,旧城既定的城市结构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强烈的限制作用。人口和活动过密导致交通堵塞、环境恶化。

确立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改善的原则,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作为保持城市特色的政策基点。

有机疏散,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疏解过高的人口与建设密度,预留和控制公共开敞空间与公共设施用地。

旧城改造必须坚决遏制以市场为主体的无序的旧城改造,制定整体的旧城改造政策。

通过整治、改善与适度的旧城更新,建设广州城市传统的商业贸易中心、环境优美的历史文化名城。

9.4东翼地区

东翼地区是广州市传统的城市发展方向,拥有约200平方公里的土地储备,有良好的交通及基础设施条件,产业开发有一定的基础。虽然众多产业分布在广大的东翼地区,但是生活居住、产业服务设施仍然依托旧城,造成大量东西向通勤交通。另外,东部地区环境保护、生态养育有待加强。

建设广州21世纪中央商务区(CBD21),拉动城市商务、行政功能东移。

将东翼大组团建设为广州制造业的基地、高新技术开发和生产中心和广州21世纪经济增长的核心区域之一。

推进员村工业用地置换,释放东部组团发展空间,形成以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带动的东圃居住组团的建设。为东部产业区提供充足的居住及服务设施用地。

加强南岗—新塘一线的居住服务设施建设,形成东部产业服务中心及产业工人居住组团,完善东部地区功能,减少大区间的通勤交通。

将增城市新塘及永和两个镇并入东翼政策区域,统筹产业发展,扩大东部产业发展空间。

应加强东部新区政策协调,统一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保证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9.5南翼地区

根据自然地理和城市结构的现状,考虑城市中轴线南延、广州大学城选址、地铁三号线、四号线定线的现状抉择,提出集中向南发展形成南翼大组团的构想。

在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以生态优先为原则,以建设21世纪现代化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为目标,统筹地方经济发展与城市总体发展,保障一个合理的城市结构和生态框架。

考虑广州行政区划调整后,广州市城市总体发展的需要,从城市长期和整体利益出发,落实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积极控制城市策略性增长用地、结构性生态绿地和农业生态绿地。

策略性增长用地,是广州市建设大学城、广州新城、南沙新港区的储备用地,必须严格控制,所有建设项目必须符合广州市总体发展战略的要求。

结构性生态绿地,是番禺大石组团与中心组团之间、大石组团与新造大学城之间、市桥中心组团与广州新城之间的绿化地带,是保证南翼地区不蔓延发展所必需的生态隔离绿带,不得再进行开发,已经建成的地区不得再改、扩建。

农业生态绿地,是沿珠江后航道城市发展带与沿沙湾水道发展带之间、番禺区与南海、顺德之间的广大农业地区,必须严格保护现有的基本农田,避免两条发展带之间出现连绵发展地区。除原村庄居住用地仍然保留以外,不得再进行开发,已经建成的其他项目不得再改、扩建,逐步进行生态恢复。

考虑本地区城市化以村镇经济为主要动力,针对现状农村地域工业化过于分散的问题,在保证村镇经济适度发展的前提下,加大力度实现集约建设。

基本落实原《番禺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范围;

原则尊重原《广东省番禺市市域规划》的规划内容;

尽量反映土地利用规划以外的现状建设用地。

从生态原则出发,结合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对上述规划进行适当调整。

村镇经济发展用地必须在上述规划和调整的前提下,实行集约化发展与布局。

9.6实施策略

内聚与疏解相结合的发展策略,内部改善环境,外部拓展新的功能。

实施城市生长管理。生长管理的核心思想就是要把握城市开发的地点、程度和时机,要求从以下四个方向入手:

在生态敏感地区和结构性生态地带,要采取措施限制城市开发。

在城市策略性增长地区,要加大力度推进主导功能的开发。

在城市可以生长的地方,要控制开发的量和度。

因应不同的开发时机,及时调整开发控制策略。

这四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0.近期建设规划

重磅!《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

重磅!《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 千呼万唤始出来! 昨日,《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草案正式公布,未来近20年,羊城如何发展,有了清晰脉络。 整个草案亮点颇多,赶紧来看看。 城市使命:“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城市、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增 长极、独具特色,文化鲜明的国际一流城市;城市目标:至2020年:高质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兼具实力、活力、魅力的美丽宜居花城; 至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成为经济实力、 科技实力、宜居水平达到世界一流城市水平的活力全球城市;至2050年: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型全球城市, 实现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巨大优越性,富裕文明、安定和谐、令人向往的美丽宜居花城、活力全球城市。人口规模:2035年,常住人 口规模控制在2000万人左右,同时按照2500万管理服务人口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区域协同:加强与香港、澳门全面深度合作;推进广佛同城、广清一体化、优化广佛肇清云韶经济圈发展布局、强化与深圳、东莞的科技合作等。 城市结构:以山水城田海为基地、以珠江水系为发展脉络、

以生态廊道下相隔离、以交通骨架为支撑、聚焦航空、航运和科技创新三大国际战略枢纽、强化多点支撑、构建枢纽型网络空间结构。城乡空间网络体系:主城区-副中心-外围城区-新型城镇-乡村 主城区:荔湾、越秀、天河、海珠四区,白云区北二环高速公路以南地区、黄埔区九龙镇以南地区及番禺区广明高速以北地区。是承担科技创新、文化交往和综合服务职能的核心区域。 副中心:南沙区全域。是广州副中心与功能完整的滨海新城,也是广州面向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门户。 外围城区:花都城区、空港经济区、知识城、番禺南部城区、从化城区和增城城区,是承接主城区人口、功能疏解的主要区域和外围综合性服务地区。四级公共服务中心体系: 第一层级:城市级主公共服务中心,共2处。 第二层级:城市级次公共服务中心,共12处,分别是白云新城、白鹅潭、天河北部、广州第二中央商务区、广州南站、市桥、蕉门河、新华、空港、知识城、荔城、街口。 第三层级:地区级公共服务中心,共23处。 第四层级:组团级公共服务中心,约80处。大美珠江 滨江绿化带面积增加40%,控制沿江建筑高度与开敞空间。实现主城区珠江两岸60公里滨江漫步道、骑行道、无障碍通道三类通道全线贯通。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十三五”时期(2016-2020)是XXX镇经济转型,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进入新常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期,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XXX 镇“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理清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明确工作原则、奋斗目标、工作任务和保障措施,对于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组织动员全镇人民,步调一致,同心同德,艰苦创业,克难攻坚,开拓创新,全面实现XXX镇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纲要》主要阐明“十三五”期间XXX镇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政府工作重点,是“十三五”期间XXX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第一章“十二五”简要回顾 一、“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十二五”以来,XXX镇党委、政府在XXX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镇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同甘共苦、攻坚克难,不断克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困难,坚定不移的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健康发展,基本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的各项任务目标,为“十三五”时期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预计到2015年底,全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XX亿元,年均递增X%;完成农业总产值XX亿元,年均递增X%;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XX亿元,年均递增X%;农民纯收入达到XX元,年均递增X%;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X亿元,年均递增X%;完成公共预算收入XX万元,年均递增X%,全镇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二)农业产业稳步发展

“十二五”期间,全镇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土地整理为重点,大力优化土地经营管理,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农业基础设施显著加强,粮食基础地位得到巩固。以水产养殖、畜禽养殖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农业产业结构日趋优化,龙头企业、特色品牌不断壮大。 (三)工业发展日新月异 “十二五”以来,全镇工业以XXX开发区为载体,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工作力度,先后引进投资亿元以上项目XX个,涵盖建筑材料、钢铁加工、卫生洁具、电力工程等行业,为全镇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镇围绕XXX开发区园区建设和企业用工需求,注重发展运输、工程建设、餐饮、劳务输出等行业,第三产业稳步增长。预计到2015年底,全镇各类服务网点达XX户, 从业人员达到XX人。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十二五”期间,我镇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着力改善群众生活条件。进一步优化了教育资源,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全镇初升高的入学率一直位居全区前列;以弱势群体救助为核心,社会保障再上新台阶,全面铺开居家养老工程,并全面推行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计生工作进一步加强。进一步规范了孕前型管理模式,强化了服务质量,加大了新型生育文化宣传,全面落实了利益导向机制。全镇人口出生率X X‰,人口自然增长率XX‰。此外,文化、卫生事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六)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做好全省“十三五”规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做好全省“十 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意见的通知 【法规类别】计划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皖政办[2014]26号 【发布部门】安徽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4.08.28 【实施日期】2014.08.28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做好全省“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意见的 通知 (皖政办〔2014〕26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经省政府同意,现将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做好全省“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4年8月28日

关于做好全省“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 (省发展改革委) 为高水平做好我省“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根据全国“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和全省“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专题会议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切实增强做好“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责任感 编制好中长期发展规划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在国内外发展环境错综复杂、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日趋增多的情况下,科学编制和实施好我省“十三五”规划,对于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各部门要把规划编制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周密部署,密切合作,以改革创新精神,高质量、高水平完成“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 二、“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总体要求和基本导向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顺利实现,紧紧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的成果,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强战略研究和系统谋划,积极破解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明确我省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主要措施,切实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指导性和约束力。 规划编制过程中,应把握五个方面的导向:一是突出体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中迈出更大步伐的新要求。充分衔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深入分析支撑条件,实事求是确定目标任务,明确战略举措,在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征程上迈出

广州市城市更新片区策划

广州市城市更新片区策划方案编制指引(试行) 广州市城市更新片区策划 方案编制指引(试行) 征求意见稿 广州市城市更新局 二〇一六年二月

广州市城市更新片区策划方案编制指引(试行)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1.1 【目的依据】 (1) 1.2 【适用范围】 (1) 1.3 【编制任务】 (1) 1.4 【编制原则】 (2) 1.5 【编制思路】 (4) 1.6 【编制主体】 (4) 1.7 【编制单位】 (4) 1.8 【其他】 (5) 第二章编制内容 (6) 2.1 【前言背景】 (6) 2.2 【现状概述】 (6) 2.3 【规划依据】 (8) 2.4 【定位目标】 (8) 2.5 【产业分析】 (9) 2.6 【更新项目划定】 (9) 2.7 【更新项目用地方案】 (10) 2.8 【规划优化措施】 (12) 2.9 【城市设计指引】 (12) 2.10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13) 2.11 【效益评估】 (13) 2.12 【实施措施】 (14) 2.13 【附件】 (14) 第三章编制程序 (17) 3.1 【工作流程】 (17) 3.2 【前期研究】 (17) 3.3 【基础数据调查】 (18) 3.4 【策划方案】 (18)

广州市城市更新片区策划方案编制指引(试行)3.5 【征求意见】 (19) 3.6 【公示公开】 (19) 3.7 【专家论证】 (20) 3.8 【上会审议】 (20) 3.9 【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 (20) 第四章成果要求 (22) 4.1 【前期研究成果】 (22) 4.2 【策划方案成果构成】 (22) 4.3 【策划说明书】 (22) 4.4 【方案图集】 (23) 4.5 【专题报告】 (25) 第五章成果形式 (27) 5.1 【书面成果】 (27) 5.2 【电子数据成果】 (27) 第六章附则 (28) 6.1【报批要求】 (28) 6.2【时效】 (28) 附录1:成果体系框图 (29) 附录2:现状信息数据收集一览表 (30) 附录3:土地权属信息汇总表 (31) 附录4:拆迁及建设用地面积指标一览表 (32) 附录5:各单位诉求意见汇总表 (33) 附录6:项目地块控制指标一览表 (34) 附录7:项目信息汇总表 (35) 附录8:公共服务设施一览表 (36) 附录9:市政基础设施一览表 (37) 附录10:分期实施一览表 (38)

生态规划案例-广州科学城

生态规划案例 ——广州科学城生态规划 广州科学城位于广州市区东北部,地处广州中心组团与东部组团交汇处,北倚生态果林保护区,西邻石牌高教区,广深高速公路从西向东横贯全区。总用地为22.74平方公里。相当于中等城市规模的广州科学城是在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从无到有进行开发建设。如何在开发建设中保持良好环境,避免“建设性破坏”,是广州科学城总体规划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 一、科学城发展用地的生态适宜度分析 (一)生态调查及评价因子选择 影响科学城开发建设的生态因素很多,综合考虑广州科学城用地现状、开发目标、性质以及广州当前城建出现的问题等因素,搜集下述八类要素的基础资料文字或图,依据对土地利用方式影响的显著性及资料的可利用性筛选出评价因子。 (1)坡度:科学城地处丘陵地带,地形起伏较大,坡度是影响建设投资、开发强度的重要控制指标之一。 (2)地基承载力:地基承载力主要与地层的地质构造和地基的构成有关。影响到城市用地选择和建设项目的合理分布以及工程建设的经济性。 (3)土壤生产性:科学城用地多为农业用地,保护良田是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土壤生产性是综合反映土地生产力的指标。 (4)植被多样性:植被多样性是自然引入城市的重要因素,它的存在与保护使城市居民对自然的感受加强,并能提高生活质量,是保护城市内多样的生物基因库和改善环境的重要场所。 (5)土壤渗透性:充足的地下水源对维持本地水文平衡极为重要,在开发建设中应保护渗透性土壤,使之成为地下水回灌场地,顺应水循环过程。土壤渗透性也是地下水污染敏感性的间接指标。渗透性越大,地下水越易被污染。 (6)地表水:地表水在提高城市景观质量,改善城市空间环境,调节城市温度、湿度,维持正常的水循环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引起城市水灾、易被污染的环境因子。 (7)居民点用地程度:居民点规模是影响开发投资、工程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规划中确定居民点保留或集中搬迁的依据。 (8)景观价值:景观价值评价依据自然和人文因素两方面进行。人文评价主要考虑视频、视觉质量(悦目性)、独特性。自然评价主要考虑地貌、水系、植被三方面。综合人文评价与自然评价得出三类景观类型,一类为有丰富植被的山峰、河流,视觉条件好,有一定独特性;二类为自然条件较好,视觉质量一般,独特性中等;三类为其他区域。 (二)制定单因子生态适宜度分级标准及其权重 科学城发展用地各生态因素的适宜度分级标准及其权重见表9-1。 表9-1 科学城发展用地单因子分级标准及权重

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XXXX-2020)

目录 引言 (2) (一)战略规划的缘起及实践 (2) (二)本轮战略规划编制的背景 (3) (三)本轮战略规划编制的过程 (6) (四)战略规划编制方法的探索与创新 (12) 1 回顾与挑战 (14) 1.12000年战略规划要点 (14) 1.2 2000年战略规划实施效果 (16) 1.3机遇与挑战 (24) 结语 (40) 2 目标与定位 (41) 2.1城市发展目标 (41) 2.2城市定位与职能 (41) 2.3城市规划目标 (43) 3 发展战略 (45) 3.1从城市到区域—强化区域中心 (45) 3.2从制造到创造—发展现代产业 (63) 3.3从实力到魅力—建设文化名城 (68) 3.4从安居到宜居—构筑宜居城乡 (75) 3.5从二元到一体—实现城乡统筹 (90) 4 空间与特色 (98) 4.1城镇体系 (102) 4.2 空间结构 (106) 5 实施策略 (147) 5.1生态优先串珠发展 (151) 5.2优化主城构建新区 (156) 5.3文化复萌强化特色 (161) 5.4 制度保障持续发展 (162)

引言 广州市2000年的战略规划是结合城市发展特点,改进城市快速发展和市场体制下城市规划工作方法的成功尝试,在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编制方法、实施检讨等方面开创性的、卓有实效的探索,为战略规划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2007年开始,伴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落实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要求,应对空间发展战略转型的机遇与挑战,为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提供技术支撑,广州市及时开展了新一轮的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工作。 2007年3月至2009年9月,新一轮的战略规划经过规划咨询,多方案比选完成初步方案,落实解放思想调研成果完成中期报告,贯彻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完成了最终成果。本轮战略规划不仅因应形势的变化提高了城市定位、明确了城市目标、深化细化了总体战略、科学制定了空间规划、制定了近期行动计划,还对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创新战略规划研究和编制方法做出了有价值的探索。 (一)战略规划的缘起及实践 2000年6月至9月,广州开国内大城市之先河,邀请国内五家规划设计单位(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开展了战略规划咨询工作。2000年12月在咨询方案基础上,广州市城市规划局进行了战略规划的整合与深化,完成了《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以下简称“2000年战略规划”),2001年4月获得广州市政府第76次常务会议通过。 2000年战略规划提出了将广州建设成为适宜创业发展又适宜生活居住的国

合肥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合肥市“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合肥是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双节点城市,具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良好基础和条件。“十三五”时期,要继续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调结构、转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依据《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成就 合肥市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突出改革引领、强化创新驱动、坚持等高对接,将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进科学发展、加快经济方式转变、打造现代产业基地的战略突破口。“十二五”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实现快速提升,技术储备实现提档升级,集聚发展态势日益显现,成为全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 一是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与增加值分别实现20.5%和21.9%的较高增长率。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与增加值分别达到2788.8亿元和698.7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2.3%。 二是成为结构调整的主推手。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

业总产值比重达29.9%。新型显示、机器人等2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取得显著成效,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6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加快建设,装备制造、汽车、家电等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金融、物流、研发设计等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 三是成为区域竞争的新标杆。创新型城市加快建设,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户,新增国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实验室279个;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2%;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予量分别达15000件、3300件。协同创新创业平台加快建设,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北大未名生物经济研究院等启动建设。成立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生物育种、农业物联网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四是成为改善民生的主力军。大力推进“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和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建设,推动两化深入融合,提升信息消费供给水平,有效增加优质新型产品和生活服务的供给。积极拓展新兴信息服务业态,获批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信息惠民试点城市、信息消费试点市、移动电子商务金融科技服务创新试点市,带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北斗导航、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产业快速增长,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二)发展机遇

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研究报告

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前期研究报告 ——前言 1984年国务院批准《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到8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原城市总体规划安排的建设规模和建设内容大部分已经实施完成,有些方面已不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根据《城市规划法》的有关规定,经过认真研究,从1989年开始修编《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在上报国务院审批过程中恰逢2000年广州市行政区划调整,国务院办公厅要求“总体规划暂缓批复,规划调整期间,广州市的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参照原上报国务院的城市总体规划”。 2000年,广州市开始编制《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确立了“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空间拓展方针,并相继编制了番禺、花都两个新区发展规划,完成了《近期建设规划》,形成了城市规划实施跟踪评价制度,及时地对规划进行政策调校,有效地指导了城市建设,增强了广州城市发展的科学性,较好地发挥了规划对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引导和宏观调控作用。“十五”期间,广州城市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区域中心功能进一步加强,成为华南地区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依据国务院和建设部的指示,在综合2000年之后广州的发展实际以及《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的基础上,形成了《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并获得国务院批复(国函(2005)105号文)。 2010年,在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广州市将通过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城乡生态环境、拓展并优化空间布局,初步形成由中心主城区、南沙副城区、花都副城区、萝岗副城区、荔城组团、街口组团组成的“一主三副两组团”的城市空间布局,同时不断完善城市服务功能,优化功能分区,强化城市六大功能建设目标:经济中心、国际都会、创业之都、文化名城、生态城市、和谐社会。 为了更好地发挥总体规划指导城市中远期发展的根本作用,响应中央宏观政策,落实新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2]13号)等国家相关规划政策,深化和落实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征求意见稿]、《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等上层次规划,以及为了实现2020年把广州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的战略目标,2010-2020年的空间发展将实现从以“南拓、东进”为主的拓展战略向强调“优化与提升”的品质战略转移。

广州城市更新总体规划2015-2020

广州市城市更新局2017年1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更新总体目标与策略 (4) 第三章更新规模控制 (7) 第四章更新功能引导 (7) 第五章更新强度指引 (14) 第六章空间管控指引 (15) 第七章专项控制指引 (18) 第八章近期重点工作与更新时序指引 (29) 第九章规划实施机制 (33)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编制目的 为有效引导和有序推进全市城市更新工作,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充分发挥城市更新在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加快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完善城市功能、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保护与传承历史文脉的重要作用,切实提升城市竞争力和改善城市面貌,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特制订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范围 经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审核通过的广州市2014 年12 月“三旧”地块标图建库数据库动态调整和核查梳理分类成果(以下简称城市更新用地)及其需要整合连片的范围。 第三条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15-2020年。 第四条规划依据 本规划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三旧”改造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若干意见》(粤府[2009]78号文)、《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广州市人民政府令第134 号,2015)、《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配套文件的通知》(穗府办〔2015〕56号)和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关于“三旧”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粤府办[2009]122号)、《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三旧”改造规划修编工作的通知》(粤建规函〔2014〕1972号)的要求,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城市规划用地分类与城市用地标准》(GB50137-201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13修正版)等有关法规、政策规定,依据《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广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广州市“三规合一”规划》、《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广州市城市环境总体规划(2014-2030年)》等相关规划进行编制。 第五条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省、市城市工作会议的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枢纽型网络城市的战略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并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握城市发展和建设规律,坚持城市工作“五个统筹”,按照广州社会经济发展“四个结合”和城市更新“注重安居乐业第一;承接历史文脉,绝不毁无价之宝;实事求是,量力而行;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推进有序更新”的四项要求,着力构建和完善城市更新长效机制,把城市更新作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枢纽型网络城市的重要战略和公共政策长效推进。 第六条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发挥城市更新作为统筹城市整体发展战略抓手的重要作用,

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细则)

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送审稿)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和依据 第二条详细规划和技术规定的关系 第三条广州市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 第四条密度分区 第五条实施性规定 第二章城市规划编制管理 第六条城市规划层次 第七条“六线”控制体系 第三章城市规划勘察测量管理 第八条城市规划编制与城市勘察、测量 第九条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 第十条城市基础测量 第十一条城市规划工程测量 第十二条城市规划勘测资料管理 第四章建设用地分类与规划管理 第十三条建设用地规划许可 第十四条建设用地分类 第十五条建设用地使用性质及其兼容性 第十六条用地面积的最小规模 第十七条建设用地规划设计条件 第五章详细规划管理 第十八条建设用地技术经济指标控制 第十九条居住用地公共设施配套要求 第二十条竖向标高 第二十一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第二十二条近现代优秀建筑保护 第二十三条传统骑楼街的保护、更新和改造 第六章建筑工程规划管理

第二十四条建设项目使用功能的确定和建设用地适建范围 第二十五条建筑工程的高度控制 第二十六条建筑间距 第二十七条建筑退让 第二十八条建筑工程停车配建 第二十九条零星建(构)筑物和建筑物外部附属物 第三十条村民和城镇居民住宅 第七章市政工程规划管理 第三十一条城市道路交通 第三十二条城市轨道交通 第三十三条其它交通设施 第三十四条管线的布置 第三十五条河涌水系规划控制范围 第三十六条市政设施 第八章建设工程规划验收 第三十七条规划验收 第三十八条分期验收 第九章附则 第三十九条用语说明 第四十条溯及力 第四十一条生效日期 附表: 附表一: 居住用地人口密度、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控制指标表 附表二:工业用地通用厂房建筑密度及容积率控制指标表 附表三:普通仓储用地建筑密度及容积率控制指标表 附表四:公园内部用地比例 附表五:居住建筑建筑间距表 附表六:建筑工程临规划道路边线、河道规划控制边线退让规定附表七:建筑工程临铁路边轨中线退让规定 附表八:建筑工程临架空电力线导线边线退让规定 附录:名词解释

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年-2020年)

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年-2020年) 2012年3月30日《广州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1-2020)》获国家住建部批复,按照住建部要求,《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以下简称《总规》)成果编制工作正式启动。 本次《总规》规划区范围为广州市域,包括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白云、黄埔、花都、番禺、南沙、萝岗10个市辖区以及增城、从化2个县级市,面积7434.4平方公里。 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和规模 一、城市性质 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东省省会,我国重要的国际商贸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南方国际航运中心。 二、发展目标 坚持低碳经济、智慧城市、幸福生活的城市发展理念。大力推进战略性基础设施、战略性主导产业、战略性发展平台实现重大突破。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提升城市生态文明水平、核心竞争力、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将广州建成广东省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和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全面实现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 三、城市规模 根据国家住建部对《广州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1-2020)》的批复,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177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800万人(包括户籍人口和非户籍常住人口),管理服务人口2000万人(包括户籍人口、非户籍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等在内)。 四、城市总体发展战略

从城市到区域,强化区域中心 在全国层面,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合作与竞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在泛珠江三角洲层面,加强区域合作,拓展腹地,成为广东服务泛珠江三角洲的集聚辐射中心。在珠江三角洲层面,深化粤港澳合作,携领珠三角一体化发展。在广佛肇经济圈层面,加快广佛肇经济圈建设,重点推进广佛同城化发展。 从制造到创造,发展现代产业

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

精心整理 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 我国十三五规划中涉及到哪些环保内容呢?聘才网小编马上为您解读,详 细请看下文。解读十三五规划中的环保政策日前,《人民日报》公布“十 三五”规划的十个目标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首度被写入五年规划,这说 当前, 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并提,形成“新五化”。随即,在7月1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等多项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政策,进一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完善生态文明政策体系,

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做出了全面规划和部署。今年9月,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该方案被视为生态文明各领域改革的纲领性文件,阐明了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理念、原则、目标、实施保障等重要内容,提出要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此方案设定了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目标,也就是在 化带来的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因而生态文明建设也日益紧迫。“‘十三五’期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包括生态空间、生态资源、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制度等在内的完整体系,而以往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体系没有这么完整。同时,一系列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将建立起来,

特别是考核、评价、奖惩制度将建立起来,各个主体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将更加明确。同时,新的环保法开始严格实施。”李佐军表示。而对于未来一段时间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工作,李佐军认为,需要在以下六个方面采取行动。第一,优化资源能源利用结构,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即大力发展低碳能源、清洁能源等,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排放 明体制改革的大幕。环保领域的业内人士也对“十三五”充满期待。平安证券研究报告认为,“十三五”规划将把环保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结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十三五”时期的硬性任务,有望在未来5年内为“环境质量目标导向”背书。除了原有的四项常规污染物的总量

广州市城市更新总体规划(2015-2020)

广州市城市更新局 2017年1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更新总体目标与策略 (4) 第三章更新规模控制 (7) 第四章更新功能引导 (7) 第五章更新强度指引 (14) 第六章空间管控指引 (15) 第七章专项控制指引 (18) 第八章近期重点工作与更新时序指引 (29) 第九章规划实施机制 (33)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编制目的 为有效引导和有序推进全市城市更新工作,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充分发挥城市更新在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加快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完善城市功能、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保护与传承历史文脉的重要作用,切实提升城市竞争力和改善城市面貌,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特制订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范围 经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审核通过的广州市2014年12月“三旧”地块标图建库数据库动态调整和核查梳理分类成果(以下简称城市更新用地)及其需要整合连片的范围。 第三条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15-2020年。 第四条规划依据 本规划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三旧”改造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若干意见》(粤府[2009]78号文)、《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广州市人民政府令第134号,2015)、《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配套文件的通知》(穗府办〔2015〕56号)和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关于“三旧”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粤府办[2009]122号)、《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广东省国

土资源厅关于开展“三旧”改造规划修编工作的通知》(粤建规函 (2008)、〔2014〕1972号)的要求,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城市规划用地分类与城市用地标准》(GB50137-201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13修正版)等有关法规、政策规定,依据《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广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广州市“三规合一”规划》、《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广州市城市环境总体规划(2014-2030年)》等相关规划进行编制。 第五条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省、市城市工作会议的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枢纽型网络城市的战略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并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握城市发展和建设规律,坚持城市工作“五个统筹”,按照广州社会经济发展“四个结合”和城市更新“注重安居乐业第一;承接历史文脉,绝不毁无价之宝;实事求是,量力而行;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推进有序更新”的四项要求,着力构建和完善城市更新长效机制,把城市更新作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枢纽型网络

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研究报告

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前期研究报告 ——前言 1984年国务院批准《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到8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原城市总体规划安排的建设规模和建设内容大部分已经实施完成,有些方面已不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根据《城市规划法》的有关规定,经过认真研究,从1989年开始修编《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在上报国务院审批过程中恰逢2000年广州市行政区划调整,国务院办公厅要求“总体规划暂缓批复,规划调整期间,广州市的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参照原上报国务院的城市总体规划”。 2000年,广州市开始编制《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确立了“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空间拓展方针,并相继编制了番禺、花都两个新区发展规划,完成了《近期建设规划》,形成了城市规划实施跟踪评价制度,及时地对规划进行政策调校,有效地指导了城市建设,增强了广州城市发展的科学性,较好地发挥了规划对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引导和宏观调控作用。“十五”期间,广州城市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区域中心功能进一步加强,成为华南地区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依据国务院和建设部的指示,在综合2000年之后广州的发展实际以及《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的基础上,形成了《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并获得国务院批复(国函(2005)105号文)。 2010年,在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广州市将通过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城乡生态环境、拓展并优化空间布局,初步形成由中心主城区、南沙副城区、花都副城区、萝岗副城区、荔城组团、街口组团组成的“一主三副两组团”的城市空间布局,同时不断完善城市服务功能,优化功能分区,强化城市六大功能建设目标:经济中心、国际都会、创业之都、文化名城、生态城市、和谐社会。 为了更好地发挥总体规划指导城市中远期发展的根本作用,响应中央宏观政策,落实新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2]13号)等国家相关规划政策,深化和落实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征求意见稿]、《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等上层次规划,以及为了实现2020年把广州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的战略目标,2010-2020年的空间发展将实现从以“南拓、东进”为主的拓展战略向强调“优化与提升”的品质战略转移。

2017十三五总规划纲要解读

50个常用名词及解释,目的是帮助大家成为问不倒的“理论达人”。 1“五位一体”总布局 答: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3“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答: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4五大发展理念 答: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5“五大思维”能力 答: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 6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两个"翻一番”是什么? 答:国内生产总值比二0一0年翻一番;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0一0年翻一番。 7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两个倍增”、“两个同步” 答:“两个倍增”,一个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倍增,一个就是城乡居民收入的倍增。两个同步,一个就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要和经济增长同步,另一个就是劳动者报酬要和生产率提高同步。 8一带一路 答: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9互联网+

答: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10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答: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11两学一做 答:“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 12合格党员的“四讲四有” 答: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 13四个自信 答: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14党面临的“四大危险” 答: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 15党面临的“四大考验” 答: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16八项规定 答: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规定,强调要改进调查研究、精简会议活动、精简文件简报、规范出访活动、改进警卫工作、改进新闻报道、严格文稿发表、厉行勤俭节约。 17中央政治局强调的“四种意识” 答: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 前言 为指导佛山市的城市建设与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编制《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总规》)。 本次《总规》包括市域统筹与城镇体系规划、中心城区规划,规划范围如下: (1)市域:佛山市行政辖区,包括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三水区、高明区五个区,总面积为3797.72平方公里。 (2)中心城区:包括禅城区行政辖区、南海区桂城街道和狮山镇罗村社会管理处原罗村街道行政辖区、顺德区乐从镇行政辖区,总面积为361.66平方公里。 本次《总规》的规划期限为2011-2020年。 规划编制的依据如下: (1)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广东省城乡规划条例》 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与文件 (2)上层次规划及相关规划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广东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20)》 《广东省城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 《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 《广东省综合运输体系发展“十二五”规划》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4-2020)》《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

广州“123”城市功能布局规划

广州“123”城市功能布局规划 2012年11月15日 10:23 来源:广州日报 [推荐朋友] [打印本稿] [字号大中小]

明珠湾区城市设计效果图。 南沙滨海新城总体鸟瞰图

中山大学国际健康医疗研究中心规划效果图。 文/记者杜娟通讯员黄鼎曦、余宏炳、姚燕华 广州市“一个都会区、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简称“123”)城市功能布局规划中提出,要创新发展两个新城区,包括南沙滨海新城和东部山水新城。昨日,市规划局正式公布了这两个新城的详细规划,其中提出南沙明珠湾区起步区要花十年打造“东方威尼斯、广东新加坡”,并新建肇顺南城际和地铁4号线南延线等轨道交通,以加强与各个功能区的交通联系。 而东部山水新城则包括萝岗和增城部分地区,备受关注的广州教育城也纳入其中,预计明年年底前启动一期入驻学校项目的动工建设。 两个新城区将 发挥都会区外围 创新城、产业城作用 根据规划,在“一个都会区、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的格局下,两个新城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市规划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参考世界先进城市和特大型城市发展经验,在以金融、咨询等现代服务业为主的都会区外围,往往布局着拥有创新和先进制造功能的新城区。广州的南沙滨海新城和东部山水新城两个新城区也将发挥都会区外围的创新城和产业城的作用,努力打造创新型新城的功能,即主要承担交通枢纽、大宗物流、先进制造业以及会展、研发、教育、医疗等专项高端服务职能,同时

完善人居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成为都会区功能、人口疏解的主要承载区,共承接新增长的230万人口。 通过加强两个新城区与各功能区的交通联系,实现中心城区占全市交通出行量比例可实现从现状56%降低到39%。 同时,推动机制创新,利用国家级新区和开发区的政策优化,积极探索新机制,积极吸引人才和投资,为打造创新型新城服务。 南沙滨海新城: 一城三区绿地占六成 南沙滨海新城近期重点建设103平方公里的明珠湾区 明珠湾区起步区将规划打造为“东方威尼斯、广东新加坡” 2015年南沙将新增优质中小学4所、三甲医院3所 新城规划: 形成“一城三区”总体空间格局 各组团内部就近布局居住和就业 南沙上升为国家级新区后,其规划一直备受关注。根据本次公布的最新规划,南沙滨海新城的发展定位是:立足广州、依托珠三角、连接港澳、服务内地、面向世界,把南沙新区建设成为粤港澳优质生活圈、新型城市化典范、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新高地、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综合服务枢纽、社会管理服务创新试验区,打造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 规划形成“一城三区”的开放、弹性、可持续发展总体空间格局。“一城”,即中心城区,以水域为生态景观核心,以生态岛链的组合布局方式,将南沙街、珠江街、横沥岛、灵山岛、龙穴北有机组合,构建以高端服务为主要职能的城市服务中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